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应急安全文化建设

应急安全文化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8 10:39:06

应急安全文化建设

应急安全文化建设篇(1)

[关键词] 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30

[中图分类号] F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3- 0049- 02

由于国内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加之生产型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较为滞后,导致许多企业在安全生产信息化领域的建设十分落后。企业内部各部门间难以实现安全生产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企业管理层难以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和远程控制。要创新安全监管方式,则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安全监管的执行效能,将信息化不断渗透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融入到安全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

1 基本建设目标

生产型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统一安全生产基础信息管理、统一安全生产在线监控以及统一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1.1 统一安全生产基础信息管理

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实现安全生产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对安全生产各项活动、日常管理、监控、应急管理、绩效考核等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实现安全生产工作的信息交流和规范管理。

1.2 统一安全生产在线监测监控

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监控,实现企业内部重大危险源、重点岗位、重要部位的在线、实时监控,实现监测监控信息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1.3 统一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实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协调指挥的信息化、科学化和智能化,实现应急管理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的转变,实现对重大危险源的有效监管;实现对应急预案的编制、演练的科学管理;实现对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预测预警。

2 建设原则

生产型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可以参考如下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安全生产基础信息、在线监测监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等多个方面,要进行统筹规划、总体设计,分步骤、分阶段实施。

(2)经济合理,整合资源。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本着经济合理的原则,充分依托企业现有信息化系统,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促进资源整合,防止重复建设。

(3)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要依靠科技,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展建设工作,注重系统设备的可靠性、实用性和先进性,采用符合当前发展趋势的先进技术,并充分考虑技术的成熟性。

(4)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分步实施、逐步完善,既要满足当前工作需要,又要适应未来技术和应用的发展。

3 基本建设内容

生产型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运行维护体系、基础设施平台(环境设施、网络系统、数据处理与存储系统)和应用系统平台。

其中,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运行维护体系和基础设施平台均属于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范畴,这里不详细说明。

而应用系统平台是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核心,涵盖了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平台的核心业务处理逻辑。包括:安全生产基础信息管理、在线监测监控管理和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三大部分。

3.1 安全生产基础信息管理

主要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资质情况、安全文件、重大危险源、特种设备、安全培训、隐患排查治理、事故报告与处理、互动信息、安全考评等10个管理模块。各模块均设置可填报具体内容的功能,各级生产部门通过及时登录、填报相关信息与活动内容,将各类信息在系统中自动存储、处理,生成各种统计数据、报表和信息,便于各级管理层及时了解、掌握和查询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状况以及生产、作业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状况,实现生产的远程监控和动态管理。

3.2 在线监测监控管理

主要由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重点部位监测监控及重点岗位监测监控等3个模块组成。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程度,确定在线监测监控点,在作业现场安装视频头,采集图像信息,实现各级管理层对重大危险源、重点部位、重点岗位的实时监控,达到监测、预警和控制,有效防止事故发生。

3.3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主要包括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两个模块。应急管理模块:收集企业各级应急组织机构、应急预案、应急队伍、应急物资装备、应急培训、应急模拟演练、应急专家以及出险情况等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行查询、汇总、统计、分析,实现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应急培训、预防性检查等日常管理功能,提高对应急资源的管理水平。应急救援模块:收集企业应急值守、应急响应以及应急指挥调度等相关信息,在应急指挥大厅,实现应用软件、音视频系统的集成,提升企业总体应急协同指挥能力。

4 与其他重要信息系统的关系

4.1 与ERP系统的关系

安全生产信息化初步建设完毕投入使用,并积累了一定规模的数据量,可以将数据通过ERP中的“商务智能系统”进行充分的数据分析和挖掘,及时掌握企业生产安全整体情况,通过数据逐级钻取,找出数据背后实际联系,从而有效改进安全管理。

4.2 与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化的关系

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安全生产在线监测监控管理、安全生产基础信息管理及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而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生产过程在线监控、生产过程信息管理。

应急安全文化建设篇(2)

急文化的基本内涵,揭示了应急文化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应急文化的层次结构;最后,从物质文化、技术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5个层面对社区应急文化体系建设进行了探究,初步提出了应急文化体系构建策略。

引言

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是各类事故灾害承受的主体,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应急职责和有效减轻灾难破坏性影响的功能。国家高度重视基层的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把社区作为基层应急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社区应急管理往往过于强调应急技术与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应急文化的建设,普通民众缺乏必要的安全观念和危机意识,政府和其他社会主体也普遍缺乏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和防范意识,国民教育体系中缺失危机应急教育环节,整个社会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应急文化体系 。事实上,应急管理不只是技术问题,它同时具备社会、文化和环境尺度。因此,应急管理战略不能只建立在技术数据之上,还必须有坚实的社会文化认识基础——应急文化。

1 国外应急文化发展经验

发达国家一直把塑造成熟的城市应急文化、提高市民和各种社会组织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作为城市危机管理系统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 。美国纽约等大城市通过政府各部门、社区志愿者、学区、红十字会、计算机网络等大量的渠道和机制,为市民和企业等提供危机应对知识和各种安全培训;通过建立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共同应对各种危机,使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成为城市每一个成员具备的基本素质。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 日本政府为打造防震抗灾的应急文化可谓不遗余力。东京以政府为主导,建立起首都相互应急救援的协作机制,并将重点放在“唤起民众”,提出“自救、共救、公救”的理念,建立健全市民自主防灾组织、企业自身防灾体系、政府和专业机构“四位一体”的合作机制,既充分体现了政府责任,又通过提供各种培训、学习和演练机会,培养了民众的灾害应急意识。在这种意识的作用下,日本民众养成了预见性的思维方式与考虑问题周全的良好习惯,这不仅使他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有条不紊,而且还能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因事故灾难所造成人身伤害甚至生命威胁。“有备无患,以防不测,以此来应对突发事件”已成为日本人的思维定式 。相比而言,中国人更注重“眼见为实”,这是我国的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特征。人们对已发生的灾难总是感受深切,而对未呈现的潜在危险却缺乏足够的敏感和认知,因而在面临灾难时难免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一旦遇到突发事件,便产生恐慌心理,再加上缺乏自我保护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往往导致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由此可以看出,立足危机,建立应急文化体系,对于提高培养国民的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 应急文化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丰富的、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应急文化也不例外,它不仅仅包括意识形态层面(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对待应急准备的态度),也包括物质、技术、行为等具有文化形态的层面。

2.1 应急文化的特点

2.1.1 应急文化是一种责任文化

社会的各个成员都肩负着一份安全责任:在常态下,有避免事故灾害发生的责任;在事故发生后,有遏制事故、减少灾害损失的责任。一方面,普通民众有个人责任,他们要在危机面前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比如,加拿大《联邦政府紧急事件法案》等法律规定,灾害发生后的自救互援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应该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为民众创造一个更为安全的社会环境。 1997年7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第二次世界减灾大会上提出:“我们人类必须由反应文化转变为预防文化”。这种预防文化在应急管理理论上体现为“居安思危”,即要在事故灾害危机处于孕育和萌芽时期,就能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防微杜渐,提早做好物质、技术、能力等方面的防范准备,并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上培养预防型思维。因此,要通过各种形式对社区居民进行普及预防事故灾害的常识,加强应急教育和培训,树立预防文化观念,打造强化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2.1.3 应急文化是一种风险文化2.1.4 应急文化是一种协同文化

协同理论认为,从现代物理

学的角度看,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复杂系统中,许多要素的协同作用将超出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最终产生出整个系统的宏观模式

,各种系统类型都必须发生从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的转变,即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从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的转变 j。社区应急管理是一项涉及到政府不同部门、企事业单位、各种民间组织以及普通公众的社会系统活动,迫切需要建立多元应急主体的协同合作机制,通过建立为社区成员所认同的应急管理理念、制度和规范,使他们转变行为方式,在此基础上协调个体与整体的利益冲突,使得社区应急管理活动有序、统一,这也是应急文化的力量所在。

2.1.5 应急文化是一种速度文化

事故灾害的突发特性犹如一面镜子,在给人们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照出了现有应急管理体制的许多不足,其中针对事故灾害的快速反应机制的薄弱暴露得最为明显。应急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形成应急体系的快速高效运转机制,并将这种核心理念转化为社区公众的速度意识,使他们在危机情况下迅速反应,快速应对,以尽可能减少伤亡和损失。

2.2 应急文化的层次结构

基于文化学和企业文化的一般理论和方法,

我们将应急文化划分为3个层次(图1)。

(1)核心层应急文化的核心层的基本内容就是应急理念和价值观。核心层是整个应急文化有机体的神经系统,是应急文化的精神支柱和灵魂所在,是应急文化的隐陛因素。它通过事故灾害与人和社会、事故灾难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与平衡,强化人们的人本意识和忧患意识,进而影响社区居民的行为方式,激发社区居民自觉培养预防型思维。

(2)中间层应急文化的中间层是应急制度和规范,即应急管理中为维护应急管理秩序而人为制定的程序化、标准化的行为秩序和运行方式,它是核心层和表面层的中介,既是适应表面层文化形式的制度和规范,又是塑造核心层文化的主要机制和载体。

(3)浅表层应急文化的浅表层并不涉及社会意识形态和管理体制等问题,它是应急文化的外显因素,主要是指应急管理过程中所必需的一系列物质条件和技术体系,以及在在制度规范约束下群体应急的行为方式等

3 社区应急文化体系塑造策略

社区应急文化体系建设包括物质、技术、行为、制度及精神等5个层面(图2),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技术文化是途径,行为文化是表征,制度文化是支撑,精神文化是灵魂。这些文化的塑造对保障社区平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社区应急物质文化建设

应急物质文化是应急文化的物质形态,也是应急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它是指社区中各种与事故灾难应急相关的实体所构成的总和。这些实体融人了人们应对和处置事故灾害的知识技能、价值取向及精神理念,已不单单是一个个物体或建筑物,而成为社区应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应急物质文化建设,首先要保障应急条件下人、机、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性,从程序上要包括事故灾害的预防、救援(处置)和事后重建与恢复,从空间上要强调建构起安全、有序、协调、高效、人性化的空间设计及防护系统,不仅将自然开放的空间引入社区,还主动在社区其他功能设计中融人可防卫的空间 ;其次,要满足人的正常与应急行为模式的需要,加强多功能、全方位物质文化实体的建设,如将有一定规模的、已定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园、绿地、体育场所(学校操场)等建成具备两种功能的综合体:平时具有美化环境、环境保护、休闲、娱乐和健身等功能,在地震、火灾等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配备的所需救灾设施和设备能够发挥避难场所的特殊作用;第三,将应急物质文化建设与城市社区建设与发展相结合、与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与城市环境保护相结合,以保障在危机状态下对事故灾害的紧急处置及对人员和财产的防护作用为目标,能满足社区应急管理的需要。

3.2 社区应急技术文化建设

在社会科学理论中,关于技术发展问题的基本观点是,技术发展是在社会作用下进行的;从文化理论角度看,技术是以“技术文化”的角色存在于文化之中的¨ 。同样,作为应急管理中的技术也是如此,它是社区应急文化体系的构成要素之一,包括了应急知识、技能和其他各种技术形态的培养和塑造。

要建立社区应急技术文化体系,首先要转变观念,形成科学的安全和应急技能观。很多事故惨剧暴露出的问题表明,安全知识和应急技能的缺乏是造成伤亡的主要因素,尽管举办过无数次的应急演习,应急能力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这也说明了进行应急技术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其次,要提高应急教育培训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利用和发挥电视、广播、报纸、板报、宣传读物等媒体的宣传作用和影响力,普及应急技能和安全知识,通过适当的教育、培训、演练和模拟等方式¨ ,规范人的安全行为,学会自救、互救、应急逃生的技能,让应急知识和科技成为民众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3.3 社区应急行为文化建设

应急行为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应急管理实践活动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社会心理、思维和行为方式、习惯等具有外显性文化形态的总和,或者说是在精神价值观的支配下及在应急制度规范制约下的自觉活动。应急行为文化是整个应急文化体系的表征,应急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只有被贯彻到社区应急管理实践中,体现在居民的el常行为习惯中,形成良好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激励、约束和规范功能才能得以实现。从文化习性和生活方式来看,中国人更多的强调用典范及制度来影响和制约行为,而没有形成像西方人的那种在遵守安全规章制度表现出来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强调保障安全是人的基本权力¨ 。在应急文化层次结构中,影响行为文化的主要有两个:一个制度约束下的行为文化,这是一种硬性的控制,此时社区成员并没有形成自觉的行为;一个是跨越制度文化,由精神文化直接影响下的行为文化。这种行为是居民的自觉行为,是他们已经认可的精神文化部分的体现 引。因此,社区应急行为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转变行为文化制约机制,加强居民行为文化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将制度的制约、规范作用与精神价值观的影响力相结合,以激励、奖惩、教育、启迪、熏陶和感化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规范和塑造居民的行为。

3.4 社区应急制度文化建设

在社区应急管理过程中,需要发展应急制度文化来调整和处理各种相互关系,规范应急行为,此外,人们对应急的态度、意识、行为规范、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所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都需要制度文化发挥保障作用。因此,应急制度文化作为处理关系、规范行为和保障环境的一种机制,它不仅是社区应急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体现着社区应急管理的内在精神。要实现应急制度文化的这种调整、规范和保障功能,首先要依靠严明的组织机构、制度规范及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进行管理,形成一套严格完整的制度规范体系,使每个社区成员明确自己的安全责任,通过这样一种建立在“以物为本”基础之上的刚性制度文化的“熏陶”,使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然而在应急管理工作中,也不能一味采用强制性的制度和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非常需要积极采用行政指导、激励、说服教育等柔性管理的方式方法,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律性,突出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所谓的“柔性管理”即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制度规范框架内,灵活处理问题与矛盾,因为要使人们自觉的遵守社区应急管理制度,提高应急意识,最根本的就是教育,不断提高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心。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是像刚性管理那样依靠外力的强制性规范约束,而是依靠权力平等的民主管理、激发内心深处的能力潜质、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实现对充满突发性的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可见,柔性管理构成了应急管理的非技术支撑体系,其特点在于有很强的人际指向,有良好的人际环境和融洽的气氛,强调自觉性和自主管理。特别是在公共治理理念下,应急管理已经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和社会治理的基本环节,需要明确应急管理中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形成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主体、个人参与的多元共治的危机治理模式,以具有动态适应性的公共危机柔性管理机制来实现对危机的回应和治理 。

3.5社区应急精神文化建设

事故灾害及其应急管理的基本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决定着应急反应的特点、行动逻辑以及应急管理体系的建构,而这一切又在特定的环境中决定着事故应急反应机制的效率、效果及影响,这是事故灾害应急反应模式的基本逻辑 。简单而言,应急精神文化是指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属于意识形态的价值体系或观念及精神氛围,包括人们对应急准备的态度、应急意识和安全观等,这是应急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社区应急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提高社区居民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培养正确的对待应急准备的态度,通过各种载体和多种形式将科学的应急价值观、应急管理理念、制度规范和行为准则,以教育、启迪、熏陶、感化和塑造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和规范居民的行为,逐步从“要我安全”提升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进而形成良好而和谐的应急精神文化氛围。其次,要使居民正确的看待和认识事故灾害,尊重自然规律,倡导“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主导思想,了解有关社区事故灾害的知识及规律,掌握必要的避难和应急方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从而能在突发事故灾难中临危应变,争取最大的生存机会,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及损失;在事故灾害发生后也能有生活(生存)的信心和勇气,积极抗灾救灾,增强主体意识,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共同战胜事故灾害。最后,对社区居民进行生命价值观和生命文化教育,要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包括对自己生命价值的珍惜和对他人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利益,在应急管理中体现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尊严及人的权利与责任;提高对“生命第一”、“珍视健康”等生命文化理念的认识,强化“应急避险权”所主张的“生命高于一切”的安全原则?

总而言之,要促进社区应急文化与社区应急管理战略的有机结合,实现文化理念与管理行为的对接,使居民的应急行为既有价值理念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做到文化与管理一体、隐性与显性相融、刚性约束与柔性导向优势互补,从而促进应急文化体系的自我调节和完善,推动社区应急管理水平及能力的不断提升,并与社区其他文化体系相融合,为构建平安社区及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社区居民既是承受事故灾害的主体,也是抗击事故灾害的主体。要推动社区应急体系建设向前发展,首先要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应急素质,因而不能忽视社区应急文化的重要作用,因为社区事故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培育,特别是公众灾害意识的全面提升,并不能在短期内自然形成,而需要很长时间的文化积淀 。因此,加强应急文化建设,是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系统应急能力的核心问题。本文初步探讨了社区应急文化建设的5个层面,其具体建设方法还要社区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建设方案。需要指出的是以上5个层次的建设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在实际操作中要将这5个层次结合起来使应急文化系统化,最终形成完善的社区应急文化体系。

应急安全文化建设篇(3)

[关键词]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电网系统

中图分类号:P6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066-01

电力企业中的电力安全建设,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根据安全建设的需求,电力企业积极构建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以此来加强安全控制的力度,排除突发安全事故对电力企业运营发展的影响,进而规避电网运行中的风险。目前,电力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处于高效建设的状态,用于管控电力运行中的应急事故,解决实际存在的安全问题,改善电网运行的环境。

一、电力安全事故应急管理的内容

电力安全事故应急管理的内容非常明确,为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标准。分析应急管理内容,如:(1)预防为主,应急管理体系最基础的内容是预防电力安全中的突发事故,电力人员研究管理方案,完善预防管理的内容;(2)协调统一,根据突发事件的需求,规范协调处理的方法,如:应急调度、救援等,实现协调处理的统一化;(3)分工处理,层次性划分电力安全事故的等级,结合等级要求分工处理不同类型的安全事故,确保管理体系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应急预案。因此,电力安全事故应急管理的内容,具有明显的辅,为体系构建提供诸多依据。

二、电力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

电力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内容比较多,综合分析各项内容管理,规划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如下:

1、构建应急管理机制

应急管理机制属于管理体系的核心部分,能够明确安全事故中的风险,根据潜在的风险类型、规模,提出可行的控制机制,约束安全事故,体现管理机制的作用。分析应急管理机制的构建,如下:

1.1 设立应急机构

应急管理体系在机制构建方面具备独立性的特点,所以其在应急机构构建的过程中,需要设立应急机构,推进应急机制的具体化发展[1]。设立应急机构的核心是成立领导组织,领导电力人员处理电力安全中的应急事故,应急机构中的不同领导组织,具有特定的管理范围,根据应急机制的内容,履行应急管理的责任,提高应急管理的落实能力。电力企业要求应急机构内的领导人员及工作人员,站在安全管理的角度,全面定义突发事件,确保应急管理的水平,发挥应急机构的优势。

1.2 强化应急实践

应急实践是管理机制中的重点内容,有利于实现应急管理体系的高效应用。例如:某电力企业在强化应急实践方面,提出两项措施,第一强化应急培训,工作人员收集该企业以往的突发事故,做为案例培训电力人员的应急能力,针对常见突发事故,要求电力人员熟练掌握应急事故的解决措施,以免造成更大的风险影响;第二强化应急演练,该企业定期制定应急演练,提高电力人员应急管理的意识,通过演练发现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的需求,尤其是物资需求,避免缺乏应急管理的条件。

2、执行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有利于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充分落实管理责任。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目的是实现事故预防,所以电力企业执行现场管理,可以为体系构建提供准确的管理信息[2]。以某供电企业为例,分析应急管理体系中执行现场管理的建设。该企业划分现场管理的内容及责任,同时规范各项安全操作,特别注重电力检修环节,确保每项检修行为均处于安全的环境内,以此来降低突发事故的影响性,该企业结合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情况,提出现场管理规范执行的标准,用于管控电力人员的行为,确保现场管理达到安全的指标。

3、完善质量监督

电力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既可以约束电网运营的实况,又可以起到控制作用,所以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还要完善质量监督,提升管理体系的构建水平[3]。针对体制构建中的质量监督模块,提出三点建设措施,如:(1)构建报废制度,要求电力人员严格按照报废制度淘汰电力设备,保持电网系统健康运行的状态;(2)正确处理已淘汰的设备,避免非法买卖;(3)按照相关的规定、标准进行质量监督,发挥其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三、电力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的评估

评估是检验应急管理体系构建水平的一项途径,能够准确发现管理体系的不足之处,保障管理体系适应多变的电力情况。分析管理体系的评估,如下:

1、评估内容

管理体系的评估内容主要分为三项,如:(1)风险评估:此类评估用于管理体系预防阶段的构建,提高风险规避的水平,排除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所以风险评估需要熟悉电力安全事故中的风险类型,在此基础上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强化体系预警;(2)保障评估:保障评估的作用对象是管理体系的准备过程,如:应急处理、方案制定等环节,评估处理措施与应急事故的匹配度,保障应急事故的处理效率,结合应急事故的性质,优化处理方案并提出相对的改进,促使其更加适应事故处理的需求;(3)影响评估:此类评估内容比较复杂,既要评估突发事故对电力企业的影响,又要评估事故发生整个过程的损失,指导后期管理体系的评估建设。

2、评估模型

评估模型需要根据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情况确定,规划出安全事故应急管理的评估指标,如:危险源、预警等,再规划出指标权重,协调评估模型的应用,通过指标及指标权重,完成管理体系的评估[4]。所以评估模型为管理体系评估提供了可执行的保障。

结束语

电力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具备可实践性,有效的完成安全事故的应急管理,同时发挥应急管理体系在电力安全事故方面的处理优势。应急管理体系的主要目标是电力安全事故,电力企业致力于通过管理,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由此提升电力运行的效益和经济能力。电力企业不断改进应急管理体系,确保其在电力安全事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薛蛟.电力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2):24-26

[2] 吕映艳.关于电力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华民居,2011,(02):90-92

应急安全文化建设篇(4)

关键词:建设工程;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响应

中图分类号: TU973+.2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各工程建设企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部门,由于它具有生产流动性、施工多样性、综合协调性和劳动密集性等特征,所以一直是高风险、高危险、安全事故高发的行业。近年来,有关建筑企业的重大、特大恶性事故频发,严重制约了劳动生产率与产品质量的提高,对建筑业的声誉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为此,各建筑企业必须认真重视和加强项目应急管理。

1、突发事件概念

突发事件(Emergency):是对出乎意料之外突然发生的、具有很大破坏性的事件的总称。

2、事故分析

2.1建设工程事故分类

建设工程全事故分两大类型,即职业伤害事故与职业病。

2.2建设工程事故产生的原因

2.2.1原因之一:人的行为因素。由于主观上的不重视和无知,造成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即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现象,引发事故。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施工现场,由于施工者本人和现场管理人员自身,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职业技能低下、行为不规范等,导致在安全设施完备的情况下发生了安全事故。

2.2.2原因之二:物的状态因素。第一,主观上不重视,造成客观上不安全,形成安全隐患。主要表现是施工现场的防护设施设置不到位。第二,各利益方为了降低成本,追求经济效益,安全投入严重不足。第三,在进行规划、图纸的设计、图纸的审查、施工方案的制订、材料的选用等环节上,排斥新的技术、材料、设备、工艺的推广和应用,使得技术装备水平陈旧不规范,安全技术措施不能完全到位。第四,很多工程项目低价中标之后,中标的企业将工程转包给低资质的企业,或者中标的企业虽然成立项目班子,但施工仍然由分包单位自行组织,从而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有的工程项目即使有施工组织设计也只是为投标而编制的,根本不用于指导施工。

2.3建设工程事故原因评价

应及时对危险场所和部位进行重大事故危险源的评估。预测重大事故发生后的状态、人员伤亡情况、房屋及设备破坏和损失程度,以及由于物料的泄漏可能引起的爆炸、火灾、有毒有害物质扩散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周边地区可能造成危害程度。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至少每半年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一次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措施的实施情况。

3、应急系统的建立

3.1应急与响应的文件体系

应急与响应要形成完整的文件体系,以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应急行动的有效工具。一个完整的应急预案是包括总预案、程序、说明书、记录的一个四级文体体系。

3.1.1一级文件――总预案。它包含了对紧急情况的管理政策、预案的目标,应急组织和责任等内容。

3.1.2二级文件――程序。它说明某个行动的目的和范围。程序内容十分具体,例如该做什么、由谁去做、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等等。它的目的是为应急行动提供指南,但同时要求程序和格式简洁明了,以确保应急人员在执行应急步骤时不会产生误解,格式可以是文字叙述、流程图表或是两者的组合等,应根据每个应急组织的具体情况选用最适合本组织的程序格式。

3.1.3三级文件――说明书。对程序中的特定任务及某些行动细节进行说明,供应急组织内部人员或其他个人使用,例如应急队员职责说明书、应急监测设备使用说明书等。

3.1.4四级文件――对应急行动的记录。包括在应急行动期间所做的通讯记录、每一步应急行动的记录等。

从记录到预案,层层递进,组成了一个完善的预案文件体系,从管理角度而言,可以根据这四类预案文件等级分别进行归类管理,既保持了预案文件的完整性,又因其清晰的条理性便于查阅和调用,保证应急预案能有效得到运用。

3.2项目应急管理动态过程分析

(1)项目应急管理动态模式。针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本身的复杂性、多阶段性,将项目进行的全过程(项目定义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竣工验收阶段、运营维护阶段)实行动态管理,将应急管理化分为:检测、确认、决策、执行、反馈、恢复和评价七个阶段,由这七个阶段的相互关联和逻辑性组建了动态突发事件管理模式,这个模式对建筑工程整个全过程和全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均实行动态管理。

(2)影响应急管理过程的重要因素。影响应急管理过程的四个重要因素分别为战略管理、企业文化、应急管理组织以及组织行动。战略管理、企业文化和应急管理组织三者结成网络,共同决定组织行动的实施。

3.2应急系统目标、指标

系统应建立明确的目标、指标,以数字化的指标来确定应急系统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3应急管理系统的建立及措施

3.3.1项目应急管理系统的组成。项目应急管理系统包括预警系统、识别系统、实施系统以及评估系统。首先要建立应急预警系统,就是对潜在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预测和预控,争取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3.3.2应急预警系统的建立及措施。建立应急预警系统,即预防和消除危机源。危机源是指有可能导致突发事件最终出现的事件。应急预防必须从这一阶段就开始,加强对人为危机源的防止、发现和处理,加强对各种非人为危机源(自然灾害)的预测。

3.3.3应急管理组织的实施对策。在系统资源中,应急管理组织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因而应急管理组织平时要进行应急模拟训练,并加强培训员工的应急意识,学会识别项目潜在突发事件。处理突发事件的关键在于首先尽量控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组织应及时启动应变方案。应变方案是平时根据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而制定的方案。

3.3.4组织行动的沟通任务。组织行动的首要任务是要明确沟通对象,主要包括:被突发事件所影响的群体和组织、影响项目实施的单位、被卷入到突发事件里的群众或组织、必须被告知的群众和组织等。企业平时应注意累积项目沟通资源,与公众和媒体建立良好关系,要在平时资助一些公益活动,积极建构公益形象,在客户和社会大众以及政府中树立正面的形象,以便项目发生突发事件时取得公众同情和支持,占据有利地位。

3.4应急管理组织的防范突发事故的措施

3.4.1措施一:控制人的行为。在建筑事故防范诸多措施中,这是最基本的。企业要严格执行三级教育制度,使人的行为符合安全规范。根据不同层次和对象,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培训方式,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措施,提高施工者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素质。对全体从业人员要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学习安全方面的有关标准及常用知识,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人的行为的不安全因素,保证生产安全,降低事故的发生。

3.4.2措施二: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保障体系。只有建筑施工企业拥有健全的安全保障体系,才能保证物的安全状态。安全生产现场管理的目的,是保护施工现场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强调按规定的标准去管理,逐步建立起自我约束、不断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

3.4.3措施三:加强法制管理。要强化政府部门安全监管,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从根本上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检查和监管的力度,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企业和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企业要实行严肃查处,并落实到主要负责人,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设计单位必须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以防由于设计不合理而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

3.4.4措施四:成立建筑安全研究机构。把科技进步纳入到安全工作的范畴之中,全面提升施工安全的现代化水平。针对有关安全生产的关键性、综合性的科技问题开展科技攻关,研究并开发新的安全用具、施工工艺、方法等,推广科技成果,对研发、推广新的安全技术、新的工艺、新的材料、新的设备的单位,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最终使得主管部门的安全管理水平和施工企业的安全操作水平全面提高,从而全面提升施工安全的技术水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4、结束语

当代各型工程建设项目需直接面对内外部市场环境的多变与不确定性,其中项目应急管理相对于企业生存与长期稳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突发事件的描述和应急管理的动态循环过程的分析,初步提出了如何建立项目应急管理系统方案,为项目应急管理系统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同时也为项目应急管理研究拓展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ISO 9001 ISO 14001 OHSAS 18001一体化管理体系及内审员培训教程》(修订版) 杨德生,光耀华编著 中国标准出版社

应急安全文化建设篇(5)

乡镇应急管理工作计划【1】

(一)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要进一步扩大应急预案覆盖面,社区、村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基层应急预案要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并根据需要不断修订完善。要加强对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制订编制指南,明确预案编制的组织要求、内容要求和审批程序;加强基层应急预案编制、衔接、备案、修订等管理工作;要针对本辖区常发突发公共事件,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预案演练。

(二)加强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建设。

要组织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志愿者等,建立基层应急队伍;居(村)委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可根据有关要求和实际情况,做好应急队伍组建工作。要充分发挥卫生、城建、国土、农业、林业等基层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有相关救援经验人员的作用。基层应急队伍平时加强防范,险时要立即集结到位,开展先期处置。要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配备必要装备,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严明组织纪律,强化协调联动,提高综合应对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抓应急保障基础性工作。

加强基层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区域;加强抗御本辖区常发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设备、设施及避难场所建设,提高乡村自身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公用卫生设备设施建设,防止农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各村(居)委会、各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配备必要装备,强化队伍训练,提高综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教育,使这支队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关键时候能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

(三)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各村(居)委会、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宣传单、标语等多种渠道,针对各类易发的公共事件,面向社会公众、进行应急管理宣传教育。社区和村委要充分利用活动室、文化站、文化广场以及宣传栏等场所,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应急知识普及教育,提高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生产经营企业要依法开展员工应急培训,使生产岗位上的员工能够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有关防范和应对措施;高危行业企业要重点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全宣传和培训。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推进应急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把公共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四)抓组织领导工作。

要将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把应急管理融入到防灾减灾、安全保卫、卫生防疫、医疗救援、宣传教育、群众思想工作以及日常生产、生活等各项管理工作中,并将有关费用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范围;平时组织开展预防工作,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要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主要领导负责应急救援指挥工作。要不断总结典型经验,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有利于推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基层组织和单位的负责人要加强对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应急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乡镇应急管理工作计划【2】

为切实做好我乡201x年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应对工作,增强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现就201x年全乡应急管理工作制定如下计划:

一、健全应急管理机制,落实应急管理责任。

根据“依靠群众、立足基层、夯实基础、扎实推进”的工作思路,结合我乡工作实际,进一步明确乡应急管理专(兼)职人员工作职责,形成乡、村和村民小组三级应急管理模式;继续夯实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促进各村委会将应急管理作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予以落实;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不同特点,对本村委会、本单位处于不安全状态的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和因素以及矛盾纠纷等进行全面排查、登记造册、评估风险,定期检查、实时监控、落实责任;组织辖区企、事业单位建立建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针对、危险化学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等环节,以及人员密集区(如学校等)的食品卫生安全和消防通道安全等,进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培训,同时明确专(兼)职管理人员,落实安全管理和监控责任;有关职能部门要将预测预警能力建设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认真落实,科学布点,加强装备,提高监测水平,各村委、乡直各单位要做好应急信息的收集、研判和报告,落实现场处置的工作措施。

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升应急预案实效。

按照相关要求,各村委会、学校、有关企、事业单位要按照简便易行、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的原则,针对应急处置中的职责分工、核心任务、处置程序、响应时间和善后工作等环节,对已编制完成的预案进行修订完善,实现预案的全覆盖。

三、全力推进“一网五库”建设,加强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

在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联络网的同时,加大完善“五库”(即应急物资库、救援专业队伍库、安全隐患库、法律法规库、突发事件典型案例库)工作力度,全面掌握各类救援队伍、救援物资的分布和储备情况,分门别类,逐一整理建档入库。同时通过完善应急联络网,壮大突发事件基层信息员队伍,拓宽信息报送渠道,提高信息报送时效和质量,并强化对突发事件信息报送考核制度,定期对各村委会、乡级各单位信息报送情况进行通报。

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201x年,我乡将增强应急抢险救援分队力量,并配备必要装备,以增强我乡综合抢险救援能力。乡级各单位要充实完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其他相关单位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兼职救援队伍,各村委、各单位重点加强维稳调解、民兵应急救援、义务消防队、卫生医疗、事故救援、志愿者队伍等应急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治安巡逻、防暴突击、公共卫生、抢险救灾等应急队伍之间的合作,联合培训、联合演练,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的能力。

五、开展应急管理达标村建设活动,夯实基层应急管理基础。

按照“立足基层,夯实基础,典型带动,全面推进”的全乡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思路,201x年将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基层应急管理达标村建设活动,年终经乡应急管理部门考核验收后由政府予以表彰奖励。

六、开展应急实战演练,强化应急教育培训。

开展应急实战演练,强化应急教育培训是法律赋予各村委和乡级各单位应尽的职责。各村委、乡级各单位要根据乡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的要求,组织1-2次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乡政府要定期组织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人员密集、危险源集中的重点单位和重点部位开展专项应急演练。乡级有关部门要相互配合,依靠各自人力和物力优势,把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与应急演练有机结合,制定演练计划,确定演练内容。要依靠群众,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通过演练不断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根据演练的情况及时完善应急预案。年终应急管理工作目标考核,将把应急演练作为重要指标。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切实抓好群众应急演练工作。有关演练情况要及时报乡应急办,乡应急办将对各地各部门应急演练工作开展情况及时进行通报。继续深入开展全乡应急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宣传栏、有线电视等形式,开展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教育培训活动。积极创新学校安全教育模式,推进应急知识进学校、进书本、进课堂,把应急知识和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教育一名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辐射整个社会”的作用。定期组织开展校园火灾、地震、防空等自救逃生综合应急演练,提高学生自防自救能力。

乡镇应急管理工作计划【3】

20xx年,镇党政办将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各项中心工作开展,充分发挥自身工作职能,加强组织协调,提升服务水平,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今年,镇党政办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好上传下达

党政办是镇党委、政府的窗口,是联络上下级各单位间的重要枢纽。一是做好来电接听和传达。二是及时准确地做好来文来电处理工作。规范公文的办理程序,做到急件急办,特事特办,提高办文质量和效率。力争做到各种文字材料“零失误、零差错”,努力做到各类文件、材料精细化,目标督查经常化。三是按序时进度,提醒督促相关工作落实。四是认真传达镇党委、政府各项工作安排。

二、抓好内部管理

一是加强办公室自身的管理,厉行节约,严格按照标准实施接待活动和办公商务活动。二是加强办公用品使用管理、登记造册,加强公务用车使用和管理。三是及时添购日常办公用品、保证日常办公需要。四是及时做好办公用品的日常维护,保障工作有序、正常开展。五是提升服务态度,友好接待前来办事的群众。

三、抓好对外宣传

密切联系各部门、关注各项工作开展,收集整理各类信息,撰写简讯报道,及时报送县新闻办XX县政府信息网,加强对我镇各项工作开展的宣传。

四、抓好档案管理

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公文收发、立卷、归档等工作,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办结文件,对处理完的文件及时立卷、归档,确保各类重要文件无漏确、泄密现象发生。做好相关重要材料立卷、归档。

五、抓好后勤服务

充分利用现有人力、物力,搞笑、有序办理各项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一是做好会务安排,组织好会议召开。二是做好镇政府食堂管理和接待服务活动。三是按时完成镇领导交待的各项事务。

乡镇应急管理工作计划【4】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有关精神,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知识化,结合本乡实际,20xx年度我乡远教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按照上级远程教育办公室的工作部署,围绕中心工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建立完善远程教育“管、学、用”相结合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我乡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水平。

根据这一总体思路,今年我乡远教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以组织教学为基础,进一步深化学用工作

(一)抓好教学组织活动。各站点要根据上级远教工作安排,结合本村实际,建立学习制度,做到年有计划、月有预告、周有活动,并切实抓好落实。要根据农时季节和农村党员干部生产、生活特点,采取集中收看与个别学习相结合的办法,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原则上要求每月集中学习培训不少于4次,每次不低于2小时。

(二)切实增强学用实效。结合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扩大、延伸远教载体的综合功能。适时组织党员干部或者邀请技术人员,依托远教实践基地,与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相结合,通过远教平台积极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帮助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和转岗转业,不断增强远教工作的实效。

(三)抓好示范点建设。对原有的各级示范站点要抓巩固提高,对新申报的站点要抓指导创建。力求在创建过程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使各站点学用工作得到普遍提高。虚心学习和借鉴各地示范点的典型做法,进一步开阔视野、创新思路、推进远教学用工作深入开展。

(四)深化远教服务工作。充分整合远教站点、老年活动中心、综合文化站等场所,建立“远教活动室”、“远教广场”等,开展“远教送文化、送娱乐、送信息、送服务”等活动,把远程教育站点建成贯通城乡的多种文化服务展台,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二、以强化服务为目标,进一步建强远教队伍

(一)切实抓好大学生“村官”“分片包干”制度。按照就近、便利、能发挥作用的标准,对大学生村官分片包干责任区进行必要调整,明确包干职责,建设严格的日常考核考察制度,确保出实效。

(二)配强站点管理员队伍。按照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有较强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要求,对现有的站点管理员进行必要的调整充实,配齐配强管理员。继续举办站点管理人员培训活动,使每个站点都有一名以上能熟练开展教学组织管理的人员。

(三)建立乡级远教服务中心。整合乡机关、电信、学校等人才资源,设立专项资金,强化乡远教办在管理、指导、服务基层站点的作用,拓展远程教育的服务功能。

三、以加强督查为手段,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一)严格管理机制。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督查考核,对各站点学习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督查,建立“每月一反馈、每季一通报、年终一考核”工作机制。

应急安全文化建设篇(6)

2、加强卫生应急管理,构建和谐平安社会。

3、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文明卫生水平。

4、学习卫生应急意识,提高应对和预防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5、加强基层卫生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6、立足基层,依靠群众,夯实应急管理工作基础。

7、扎实开展健康创建活动,努力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

8、多一份预防,少一份伤亡。

9、弘扬健康文化,倡导健康行为。

10、有备才无患,平安常相伴。

11、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12、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3、和谐社会,健康为本。

14、吸烟有害健康,强化控烟意识。

15、享受健康,珍惜生命。

16、应急知识进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7、加强应急管理,保障公共安全。

18、普及卫生应急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19、讲究卫生,预防疾病,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20、宣传普及卫生应急知识、提高卫生应急能力。

21、加强应急管理,预防重大交通事故。

22、增强文明卫生意识,培养良好卫生行为。

23、学习急救技能,挽救生命,减少伤残。

24、普及医学科学卫生保健知识,提高全社会文明健康意识。

25、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26、加强应急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27、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有效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8、普及健康知识,提高生活质量。

29、珍惜生命,爱护环境,科学预防,减少灾难。

30、应急管理无小事,粗心大意误大事。

31、遵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律法规,履行公民义务。

32、居安思危,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工作。

33、开展环境整治,共建美好家园。

34、营造优美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35、贯彻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36、应急知识进学校,建设平安校园。

37、单位和人人应当服从政府指挥,有序参加应急救援工作。

38、加强卫生应急管理,构建健康文明社会。

39、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40、改变不良陋习,使用卫生厕所。

41、人人参与环境整治,天天享有健康生活。

42、普及应急常识,提高应急避险能力。

43、应急管理利万家,预防为主靠大家。

44、加强应急管理,构建幸福双峰。

45、平安时有所准备,突发时才能应对。

46、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消除突发事件隐患。

47、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关爱群众生命健康。

48、增强防灾避险意识,提高自救互救技能。

49、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减少突发事件损失。

50、搞好环境卫生,共建美好家园。

51、学习应急知识,提高应急能力。

52、尊重科学、依靠法律,有效预防、及时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53、加强卫生应急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4、加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5、应急管理,利国安民。

56、搞好环境卫生,加强个人卫生。

57、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夯实应急管理基础。

58、应急知识进社区,建设平安和谐社区。

59、应急知识进企业,实现安全和谐发展。

60、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打好应急管理工作基础。

61、卫生应急知识进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62、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追求健康生活方式。

63、卫生应急知识进社区,建设平安和谐社区。

64、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65、依靠群众,立足基层,务实应急管理工作基础。

66、应急拨打110,减少伤害保安宁。

67、加强应急知识宣传,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68、预防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

69、红十字应急救护,为您提供健康守护。

70、增强卫生健康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71、卫生应急进万家,健康平安你我他。

72、让健康知识深入人心,让健康行为走进生活。

73、同撑应急保护伞,共筑事故防火墙。

74、依法规范、科学有序,积极准备、快速反应,完善制度、提高能力,联防联控、有效防控。

75、讲文明,讲卫生,改陋习,树新风。

76、创建卫生应急示范区,时间卫生应急全民化。

77、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78、完善预报预警机制,做好应对工作准备。

79、卫生应急知识进学校,建设平安校园。

80、应急有预案,临事不慌乱。

81、学好用好应急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82、户户建卫生厕所,村村创优美环境。

83、学习急救技能,大家一起来,生命更精彩。

84、掌握健康知识,树立健康信念,形成健康行为。

85、人人动手,清洁环境,让“四害”远离生活。

86、创健康促进学校,天天有个好心情,人人有个好身体,处处有个好环境。

87、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水平。

88、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89、加强卫生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提高公众安全防范意识。

90、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

91、挥手告别陋习,并肩走向文明。

92、加强应急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应急安全文化建设篇(7)

按照《关于开展“十一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局高度重视,组织有关专家和专业人员依照《规划》,从环境[文秘站:]应急管理及协调机制建设情况,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情况,环境应急机构、队伍、预案建立及宣传教育情况等4个方面逐项开展了分析评估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总如下:

一、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建设情况

一是重点加强对全市危化品单位的监管,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以来,我局着力推进危化品行业管理分级负责制,通过下发文件、开展培训、现场指导、组织危化品企业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等方式,使区县环保部门对危化品企业的管理意识得到提高,并逐步建立起了市区两级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同时,按照“属地管理、逐步推进”的原则,督促区县环保部门报送辖区内重点危化品单位应急预案备案的年度计划,并将其纳入年度政府目标任务考核内容,使危化品生产、贮存、使用及危废产生、利用和处置单位内部应急机制得到逐步完善。

二是我局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危化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试点工作,并准备形成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的编制指南,为下一步开展危化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工作提供指导。

三是我局一直将建立危险废物和危化品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协调机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进一步明确职责的基础上,我局以12369应急中心为平台建立了与市安监、市交通、市公安、市消防等部门应急联动机制。一旦发生涉及危险废物、危化品的环境污染事件,我局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参与应急处置工作,并及时与相关部门密切协调,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安全联动检查机制、安全隐患通报移送机制和重大安全隐患联合整治机制等。

四是以环保部西南环保督查中心为纽带建立了跨省、市流域断面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应急联动、协作机制。

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我市环保应急管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环境应急管理,以开展环境安全隐患和整改落实情况检查为抓手,督促企业完善应急预案各项措施,有效减少较大、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确保了我市环境安全。通过近三年的努力,我局对全市200余家重点危化品企业的应急预案实行备案管理,目前该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一是从起在全市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环保部门与重点企事业单位环境风险防范两套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并督促定期修改和完善,增强其可操作性。

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全市纵向、横向环境应急联动机制。确定了万州、涪陵、永川等七个环境应急分中心区域职责,并构建了市级与区县(自治县)级、环保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应急联动网络体系,使我市环保系统的应急预案体系运行更加有效。

三是从机构与职责、接警与出警、现场处置、信息报告、应急保障、奖励与处罚等方面进行规范和创新,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环境应急考核体系,实行了全市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半年工作情况公布。

四是做好应急工作准备。在汛期、三峡库区175米蓄水及节假日期间等特殊时期,积极督促各区县切实做好本地区的环境应急预案管理、检查和演练工作。做好环境应急准备,确保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等应急人员迅速到位,环境应急仪器、设备、车辆等状态良好,环境应急指挥决策、调度安排、信息反馈等应急环节衔接有序,为环境应急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五是组织督促隐患排查、检查。围绕一年一度全国环保专项行动、百日安全督查专项行动等工作建立健全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长效机制。

六是加强应急值班,及时上报信息。严肃值班纪律,要求各区县和有关企业加强应急值守,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坚守工作岗位,确保通讯畅通;严格执行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送的有关规定,责成各区县、有关企业将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情况及时报市12369环境应急指挥中心。

七是妥善处置,保障安全。我市环保系统在抓机制、抓建设、完善预案、排除隐患的同时积极应对突发环境事件,近三年来,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100余件。

三、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情况

一是在环保部和市政府的支持下,投入资金,加强包括环境应急指挥、监察、监测、预警在内的环境应急设备的现代化建设,使我市环保系统处理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应对能力逐步加强,上半年,我市40个区县新增应急执法车辆25辆、应急监测车2辆、环境应急监测设备35套。

二是强化了12369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和管理,加强了环境应急支撑体系的建设,开发了《__市环境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等应急平台,完善了污染源环境安全隐患动态 档案、应急专家和应急监测数据库,完成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下达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技术资源库相关子项目的信息整合工作,使全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信息化,应急响应更加科学、快速。

三是加强了全市的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培训与指导,我局今年以来共举办培训班4次,有效提高了全市各级环境应急人员的应对水平,每年通过督促全市40个区县进行突发环境应急演练等手段,锻炼了应急队伍的响应能力和提高了环境风险防范整体实力。

四、环境应急机构、队伍、预案建立及宣传教育情况

截至9月30日,全市环保系统已经制定印发各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111个,各重点环境风险防范企事业单位编制突发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共计244个,初步建立了__市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平台。近三年,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举办事故灾难类(含安全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演练46次、科普宣教13次。市环保局及其直属单位、40个区县环保部门均成立了环境应急管理机构,并根据应急预案确定了相应的环境应急管理规章制度,同时组建了相应的环境监察、监测应急队伍,目前,全市环保系统拥有各类环境应急监测与防护设备780台套、专用环境应急指挥和监测车13辆。目前,我局与相邻省环保局正协作调研制定我市跨区域、流域突发水环境污染应急预案。

五、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市环境应急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尚未编制,全市尚未完成统一的应急平台规划建设,在面对突发环境事件时,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协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判断能力,采取应急措施的有效性、应急处置的及时性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个别企业环境意识较差,诚信排污信誉度低。特别是极个别企业心存侥幸,不时有不正当排污或擅自停运设施、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等违法行为,给环境应急工作造成潜在压力。

三是交通事故、安全生产事故诱发次生环境污染事件的突发性给环境应急处理带来严峻挑战。

此函。

附件:市政府部门和单位“十一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情况汇总表

年十月二十二日

主题词:环保应急规划评估

__市环境保护局办公室10月23日印发

附件:

市政府部门和单位“十一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情况汇总表

填报单位:__市环境保护局(10月14日)

序号建设内容“十一五”规划前建设情况“十一五”规划

实施至今建设情况备注

1

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部门(单位)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系统以12369投诉举报中心为依托初步建立了环境响应系统;一是成立了专门的监测预警队伍,各部门建立了相关的应急机构。二是整合12369中心功能,建立了以投诉、应急、在线监测(控)三个平台合一的环境应急预警和指挥系统。

部门(单位)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制定__市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管理办法,由我局宣教处统一信息

利用媒体及其他方法预警信息情况通过我局网站进行环境质量的监测信息

2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部门(单位)应急平台建设未建立已建立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平台

城市应急联动建设

部门(单位)突发事件信息数据系统建设未建立已建立

3专兼职队伍建设公安消防特勤队伍建设//

武警应急装备建设//

相关突发事件专业队伍建设//

基层民兵预备役抢险队伍建设//

专家队伍建设已建立环境应急专家库

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

4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应急物资生产、储备库(点)及种类、数量建立了以市监测中心为重心、40个区县环境监测站为网络的环境应急监测设备库、并在各区县环境监察部门中基本建立了应急处置扩防护设备物资储备

5

应急运输保障能力建设平战结合、战备交通与应急交通保障能力建设/市环境监察总队配备应急指挥车1辆、市监测中心配备应急监测车4辆、40个区县均配备了1-2辆环境监测、执法车辆。

铁路、公路、水交通应急( )抢险能力建设仅在巫山配备1只监测船新增监测船5艘(市监测中心、库区四个区县各1艘)

应急交通“绿色通道”落实情况//

警务航空、空中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无

6

通信保障能力建设部门专用应急通信系统建设(包括卫星、集群通信配备)未建立已初步建立以cdma无线网络为主的专用应急通信系统,但区县尚未配备,未形成网络

部门应急移动车、应急通信配备情况/除应急指挥车1辆、尚未配备

7恢复重建能力建设生命工程恢复重建能力(包括水、电、气、油、市政设施等)建设//

突发事件救助、补偿、怃恤、安置标准修定/

突发事件总结评估能力建设/

受突发事件影响群众心理援助、社区捐助站(点)情况/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

8

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企业安全标准化达标活动情况正在推行

应急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况正在实施

市级部门(单位)应急实验室建设已建立以市环境监测中心为主,40个区县环境监测站为网络的应急实验室

应急管理人员资质管理和考核情况建立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和考核制度

9

应急培训演练与宣教工作学校加强公共安全教育,相关教材进学校、进课堂情况/

编印发放公共安全宣传册(图)/

开展公共安全专题宣传活动情况/

组织开展应急管理培训情况每年均组织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十一五期间累计举行各类应急管理、应急监测培训20余次,受训人员达1000人次

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情况从以来每年将各区县开展应急演练纳入年终考核,十一五期间各区县累计进行50余次。

应急宣传教育基地建设/

出境人员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情况十一五期间选派10余人次自主组织或参加环保部组织的出境应急演培训。

10应急管理示范项目建设承担国家、市级各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示范项目建设/

11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现已编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已建立万州、涪陵、黔江、永 川、江津、合川、长寿7个环境应急分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