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9 16:21:23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篇(1)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 培训策略

普通话水平测试(简称PSC)自1994年开始实施至今,已对全国的高职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PSC是“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推广普通话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PSC是衡量高校规范用语、用字教学水准的重要手段,与高校的汉语言教学密切相关,它标志着国内应用语言学科实践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高职学生对于普通话水平测试已不陌生,但将其真正视为重要考试科目的寥寥无几。大部分考生希望高校不断丰富普通话教学形式,通过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普通话培训取得时效性的进展。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高校普通话教学与测试工作经验,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思路。要搞好高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重点在于持之以恒,就是要在长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探索进程中,逐步构建一个涵盖普通话教学、培训和测试三大模块的综合教学体系。

1 PSC及其性质、目的、意义

PSC的提出是国内普通话推广应用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具体考察应试人普通话运用过程中所用语音、词汇、语法是否准确规范,是否能熟练运用普通话进行表达。PSC检测就是在应试人用普通话表达过程中,考察其词汇、语法和语音是否准确、规范,基于考察结果衡量应试人普通话能力等级。普通话口语能力测试是由国家语委和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发起,以深化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程度,提高全社会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口语测试项目。PSC不仅应用于高职院校普通话能力训练中,同时也是教师、主持人等职业语言人资格认证的一个单项鉴定。单就普通话教学而言,我们首先要需要厘清一些概念:PSC是针对应试人母语(汉语)标准语水平及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它并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测试,也不是外语测试,而且与文化考试也有一定差异。PSC是基于个体测评情况来整体评价群体推广普通话的效果。它的目的是参考标准普通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范,通过测评对应试人普通话能力等级进行评定与认证,这是本国普通话推广和普及工作逐步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PSC的全面开展能够促进全社会语言规范化建设,而且会对全社会的语言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2 PSC的内容简介

根据现阶段国内最新版《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基于本省普通话推广应用的工作要求及其百分制的测评要求,可按PSC的内容将其细化为读单音节字、读多音节词、朗读、说话四个模块,以便综合测评应试人的普通话应用等级,提高测评工作的科学性。声、韵母及声调的发音能力的测评是读单音节字模块的测评重点。读词语是基于声韵调测试,进一步考察轻声、儿化、变调的发音,难点音、主要音变的辨别能力是重点考评项目。测试员基于单音节字和多音节字的测评能够对应试人的语音概貌有概括的认知。朗读模块除了考察应试人通篇朗读是否流畅、速度把控是否得当以外,还考察语气、语调、声韵调读音、连续音变、停顿、断句等内容;说话就是应试人在不参照文字的情况下考察其普通话表达是否规范、流畅,其中,说话者词汇语法规范度、言语流畅度和语音标准度是该环节重点测评项目。

3 PSC的培训策略创新思考

3.1 普通话培训的基本原则

3.1.1 针对性强,因材施教。教师必须在培训前结合受训学生所学专业和成长地域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步骤、内容、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训练中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辅导的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力求在规定的课时内达到强化学生普通话能力的要求,从而提升学生的普通话能力等级。

3.1.2 教学内容安排得当。教师应该根据课时数量和学生的语言能力科学规划普通话培训内容。重点讲授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知识点,注重普通话应用能力的训练,提高课时的利用率。普通话训练需要长期坚持才见成效,培训的目的在于入门训练,使之成为继续训练的起点。

3.2 普通话培训的具体方法 普通话培训是一个短期集中组织行为,因此,普通话教学所面临的对象复杂性、时间紧迫性、任务艰巨性都比较大。笔者认为,在培训实践中不妨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3.2.1 端正态度,激发兴趣。在普通话教学培训中,学生往往存在认识的误区,认为老师讲授的都是以前小学拼音知识的重复,所以多数人最初的学习态度并不端正。语音面貌和基础较好的学生容易对测试产生轻视和自满情绪,不能认真对待测前培训,其结果是在测试中不能突破自我,难以发挥最佳水平。而有部分学生因为根深蒂固的方音影响而导致语音面貌较差,因此在培训中表现出羞涩和自卑情绪。这些心理状态都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不能主动参与训练,从而影响培训效果。针对这些情况,培训教师要用生动、贴切的语言巧妙地导入课程,同时可以利用一些相关的视频音频文件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更要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多采用顺口溜、方言与普通话对说、绕口令接力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无形中融入到课堂中来。

3.2.2 精讲多练,实践为主。培训阶段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音理论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际的发音和正音。①基于语音理论,对普通话的声、韵、调和各种音变进行全面概括的分析。培训时,先让学生对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有整体的认知,而后由浅入深,通过有关发音的讲解和示范逐步接受声、韵、调的发音训练。②找出母语方音和普通话语音之间的对应规律,能使普通话学习事半功倍。发音训练时,教师应着重讲解普通话中的声、韵母与母语方音的差异,并借助常用字举例来讲授个别难点音,以强化记忆,增进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认知程度。③针对常见的轻声词、多音多义字、难读字和儿化词等特殊字词,在培训中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强化的训练。

3.2.3 传授技巧,培养语感。依据笔者多年测试经验,大部分普通话水平在临界状态( 三甲至二乙段、二乙至二甲段、二甲至一乙段)的应试人由于不了解测试评价依据和应试技巧,往往难以发挥出最佳水平从而取得应该取得的等级。因此,在普通话培训教学内容中应试技巧的讲授显得尤为重要。培训课上应详细讲述应考时要注意的问题,特别是在进入预备备考室的15分钟内,如何突出重点,做好临考前的最后准备。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不能仅仅把读准单个音素或音位作为学习目标,而应该建立习得语言语感,形成良好的语音面貌。在普通话学习中,包括轻声、儿化、变调在内的语流音变,是形成语感的重要因素,是普通话的特色。培训中,教师要加强普通话语流音变的训练,通过不断的模仿和演练,使学生养成读轻声、儿化、上声变调和“一”“不”变调及“啊”音变的习惯,不断提高普通话语感,从而全面提升语音面貌。每个人的有声语言(外部语言,即“读”与“说”)都是内部语言的自然流露与外化。如果学生内部语言是方言,那么测试中的“读”和“说”就是方言而不是普通话的一种自然的流露与外化,因而测试时难免出错。普通话测试测前培训课程的课时有限,更多的训练必须由学生自己在课后去自发完成。因此,在培训时教师应提醒学生课下要坚持用普通话思考、表达或处理语言信息,不断强化能力训练,逐步实现方言向标准普通话的转变,从而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同时树立语言规范意识,进而达到规范整个社会的语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语言文字应用》编辑部合编.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刘照雄主编.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3]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仲哲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性质[A].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刘兴策.普通话训练与测试指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贺桂兰.普通话课程的教与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7): 37.

[7]张志伟.建构主义理论与语言教学[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9):117.

[8]罗璇.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中心开拓普通话教学新思路[J].陕西教育(高教),2011(3):48.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教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专项课题一般项目“高职院校PSC培训课程教学理念及实施模式创新研究”XJK012BYW009 。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篇(2)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主体构成;意义

中图分类号:G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3-0107-04

普通话水平培训和测试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然而自《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以来的17年间,相对于测试而言,培训在工作实践方面还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相当多的培训工作还停留在“短期的测前应试技巧培训”阶段。要完善培训工作,推动实践,必须依赖实践的能动方面,即实践主体。因此,本文拟从课程教学论的角度入手,分析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以下简称“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进而揭示它的研究意义。

一、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研究回顾

从学科建构的目的上来说,教学论是对教学动态的研究,甚或一种以学生为本位的认识教学的理论。这构成了对传统教学法研究以教材和教师为出发点的研究范式的突破。基于这种不言自明的前理解,人们一般在审视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时,会发现存在两种主体:教学主体(教师)和学习主体(学生)。由此视之,则本培训课程的主体也应由施训主体与受训主体两部分构成。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尚未发现以培训课程的教学主体为主题的研究成果。

不过,我们可以说,当前的一些研究内容对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已经有所涉及,而涉及最多的就是施训主体——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和受训主体——普通话的学习者。

与施训主体相关的测试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其一是对测试员测试技术、能力的研究。如田晋音、文红的《普通话声调测试与训练有关问题初探》 [1 ]、梁驰华的《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看方言区普通话教学》 [2 ]、荆莉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师范普通话教学》 [3 ]等论文,都是关于测试员训练、教学技能的研究,而且大多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对策,为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其二是测试员主观因素对测试影响的问题。这方面有张蒲荣的《试论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素质的提高与养成》 [4 ]、田皓的《论普通话水平测试焦虑心理及调节》 [5 ]、李素娟与郑尔宁等的《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语音识别能力的因素分析》 [6 ]等等。这些文章从心理因素、思想素养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对测试员的主观因素进行了研究。

不过,对测试员能力的研究不能完全等于对培训课程施训主体的研究。从培训课程实践来看,施训主体除了“听”与“测”的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示范”、“正音”的能力。因而施训主体的能力构成应该包括“听”、“测”、“示范”和“正音”4个基本方面。现在的测试员研究突出了前两个方面的研究,但从课程施训主体角度看,我们还应加强对后两个方面的研究。而且,施训主体的哪些心理因素会影响到教学,并且如何调控这些因素,这些都要求从教学论角度而不是测试员培养角度去积极探讨。

与受训主体相关的应试人的研究,当前主要集中在应试心理上。如蔡玉芝的《试析普通话测试中应试者的心理作用》 [7 ]、田皓的《论普通话水平测试焦虑心理及调节》 [5 ]等等,都是对应试者的心理进行了很有见地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此外,还有刘春宁的《试析影响普通话培训实效性的因素及对策》从“意义学习”的理论视角探讨了应试人学习目标对培训的促进作用 [8 ]。这些研究对我们把握受训主体的心理状态都非常有益,而且他们提出的对策也只有在培训课程中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但是,对培训过程中受训主体的心理状况,特别是对在普通话水平提升方面收效不理想的应试主体的心理状况的把握和处理,都是受训主体研究有待展开的方面。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说,当前关于测试员和应试人的研究虽与我们的主体构成研究相关,但不等于对培训课程的施训主体和受训主体研究。换言之,对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研究还应回到教学论的研究视域才能展开。

二、培训课程主体构成的三元结构

由于现代教学以人为本,注重人性,所以主体都是教学论不可或缺的研究向度。但这种主体研究却并不关注主体的个人情感因素,而是致力于寻求创造科学化教学情境的主置。循此,教学论研究往往从宏观入手把握微观,即深入到具体的实践环节中去把握课程的结构性要素。因此,我们常见的是关于语文、外语、艺术等具体课程的教学论研究。这就是说,具体课程的特殊性是规约建构具体课程的主体的认识基点。那么,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与其他课程比,它存在着怎样的特殊性呢?我们又应如何在此基础上思考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呢?

在探讨培训课程的特殊性之前,我们必须承认所有课程实践的一个共性,那就是具体的教学环节的展开都有赖于两种主体间的互动,即教学主体和学习主体。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中则是施训主体与受训主体。而一旦深入具体培训课程实践思考,他们与其他课程的主体性差异就呈现出来。

就施训主体而言,他们具有典型的身份复合性。一般课程教学主体,不管你从事哪一个学科教学,该主体的主要功能都相对确定,如你是一名语文老师、数学老师或外语老师,即拥有一个专职的教学身份。但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中,却很少有专职的施训主体。因为除了国家和各省的测试中心之外,几乎没有专职的测试人员,当然也就很少有专职的培训课程施训主体。以湖南省某高校为例,全校19名测试员,从事中国语言文学相关专业教学的7人,行政管理系统的7人,外语教学的2人,教育学教学1人,体育教学1人,小学语文教学1人,没有一个专职的测试和培训人员。其他高校的情况也基本类似。因此,如何实现普通话教师与其他工作者的身份转换,处理好培训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都是施训主体研究中非常现实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又不能依靠施训主体个人来解决。

就受训主体而言,他们内部存在非常突出的实体差异。培训课程的受训主体的差异化程度远远超过了系统化的学校教育中的学习主体,他们在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知识结构、方言地域、学习目的、认知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这必然导致受训主体的语音多种多样,现实地增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教学难度。而且他们也与很多技能培训课程的学习主体不同,他们被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限度内完成某种通识素质教育。这些不同之处都决定我们有必要展开专门的培训课程受训主体研究,以避免培训流于形式,切实提高学习质量。

培训课程与一般课程的差别还不止于此。例如,与一般课程比,培训课程没有专门的教学环境,它具有更短的时间性要求、具有更明确的实践指向。这些都对课程管理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培训课程是专门为普通话水平测试这一文化事业行为服务的。这也使它不同于当前的许多主持人培训、语言技能培训课程,即它不能成为一种完全以赢利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基于这些特殊性,我们认为,培训课程的管理主体不容忽视。

还必须强调的是,在市场化和正在逐步推广的计算机辅助测试的背景下,我们尤其需要发挥管理主体的职能。市场化的背景意味着,社会中现实存在着各种形式、各种办学目的的普通话教学机构,像各种主持人培训班、语言艺术培训班、职场语言培训班等等。这些课程虽不一定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目的,却一定程度上肩负了普通话培训的功能,它们如何与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兼容、接轨,如何规范这些教学机构的培训行为,都是管理主体应该认真面对的问题。随着计算机辅助测试的逐步推广,保管、维护相应工作设备,整理、保管相关语音信息……这一系列工作都对新形势下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也使得管理主体成为不可或缺的角色。

基于此,我们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不应只是一种包含施、受双方的二元主体构成,而是一种施训主体、受训主体和管理主体互动的三元主体构成。

三、培训课程主体构成的研究意义

毋庸讳言,培训课程实践的提高与完善,需要大量的关于测试、关于教学技能以及关于相关语音问题的深入研讨。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培训课程主体构成研究虽然不提供具体的技巧指导和策略建构,其研究意义同样不容低估。

首先,有助于明确课程主体的角色与功能,推动测试员队伍建设,完善培训实践。培训课程主体构成的分析表明,在培训课程实践中,主体层面实为一个辩证互动的三元结构。因此,明确管理主体的存在,并把握他们在实践中的地位与功能,对于明确和保障培训课程的性质,对于测试员队伍(施训主体)和受训主体的组织和宏观调控,对测试与培训的相关器材、信息的保管和处理,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市场化和计算机辅助测试逐渐普及的背景下,研究管理主体的定位与实践方式,对于保证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工作既适应市场需要,又不异化为追逐商业利益的市场行为,从而在根本上维护推广普通话的公益性质,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方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训课程主体构成研究的重点毋庸置疑是施训主体。强调从培训课程的施训主体视角,而不是从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进行研究,绝非简单的概念转换。因为培训课程的科学化、系统化,必然在测试能力之外,对测试员的普通话水平培训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因此,研究培训课程施训主体的角色与功能,就是要使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明确自己不但是“裁判”、“教练”、“使者”,归根结底还是推普活动的重要“运动员”的角色定位。同时必须看到,普通话水平测试及培训虽然是具有较强专业要求的工作,但在实践中,却没有一支专业的、更准确地说职业的测试员队伍,因而他们在现实中处于“有测则聚,无测则散”的状态,“成为一个个孤立的事件,而不是一个连续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从而影响培训的实效性。” [9 ]因此,研究、探讨课程教学主体活动,还有助于凝聚测试员队伍,实现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工作的常态化。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学实际上是一个互主性的实践过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心目当中的对话者与协作者,将教育视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是一种主体间性实践 [10 ]。因而作为受训人的主体性也是不容忽视的。由于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特殊性,受训主体具有全民性和语音、文化程度多样性的特征,因而对受训主体的研究,对于我们掌握受训主体的实体差异,调动他们学习的主体性,“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11 ],将普通话课程培训落到实处,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方向。

其次,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培训课程理论体系研究。当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技术领域和对策层面,这当然对于提高我们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是非常必要的,但这种研究取向对于确立本研究的理论品格,提升本研究的学科定位,却存在或多或少的局限。实际上,早有学者指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研究,本就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涉及语言学、现代汉语、语言规划管理、语言教学论等众多学科。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推进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而且要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相关研究,提炼属于自身的理论系统。普通话水平测试如此,作为与之密切相关的培训课程研究,也应如此。但不得不承认,相较于已经逐渐发展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培训课程的理论体系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有诸多命题和领域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着眼于培训课程的教学理论研究,我们发现主体构成问题是急需着手加强和完善的领域,从推广普通话的角度来说,甚至可以说是核心的部分之一。因为培训课程的各种主体是实践的能动因素,其中管理主体、施训主体是培训课程实践的发起和推进因素,而受训主体的学习效果更是推动普通话水平测试成效的具体体现。这样,研究主体构成,实际上就是把握了培训课程实践的起点和终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而近20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实践,各种主体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之进行研究总结,将非常有助于从理论上把握他们的实践方式,发现他们不同于其他类型课程教学主体的特征,从而最终有利于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理论体系构建。

第三,有助于贯彻“文化兴国”的战略构想,将全民语言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从事实层面看,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从哲学层面看,语言是人存在的家园,因此,语言与文化存在不言自明的密切关系。而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日益体现为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的对比。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中共中央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确立了“文化兴国”的发展战略。这也就等于为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语言文字工作的意义因此绝不局限于语言文字本身,而是关系国家实力、民族发展的重大任务。

因此,教育部明确提出“加强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和培训测试工作”,就是贯彻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也就是“文化兴国”战略的具体步骤。刘照雄先生早就指出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是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推广普通话工作进一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措施。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健康开展,必将对社会的语言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12 ]这种深远影响就在于它不仅仅是提高人们的语言交流的基本技能,而是促使人们热爱民族共同语,通过热爱民族共同语而热爱民族文化,热爱祖国 [13 ]。因此,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的语言素质,促进民族认同。相应的培训课程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因为测试只是结果的检验,而这一结果的取得,有赖于培训。因此,培训课程的各种主体,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传承主体、语言文字工作的各种主体,具有实体上的同一性。因此,通过培训来推广和提高全民的普通话水平,有利于提升全民语言素质,在文化和心理上巩固民族共同体。概言之,研究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是“文化兴国”战略和全民语言素质教育的具体落实。

参考文献:

[1]田晋音,文 红.普通话声调测试与训练有关问题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51-52.

[2]梁驰华.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看方言区普通话教学[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1,(3):116-119.

[3]荆 莉.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师范普通话教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1):570-573.

[4]张蒲荣.试论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素质的提高与养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2):25-28.

[5]田 皓.论普通话水平测试焦虑心理及调节[J].常德师院学报,2000,(5):104-106.

[6]李素娟,郑尔宁.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语音识别能力的因素分析[J].现代语文,2007,(9):25-26.

[7]蔡玉芝.试析普通话测试中应试者的心理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1997,(6):78-79.

[8]刘春宁.试析影响普通话培训实效性的因素及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12):93-96.

[9]张二庆,王秀红.我国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以“国培计划”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4):36-39.

[10]林效廷.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应用尺度[J].平原大学学报,2002,(3):25-26.

[11]肖晓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C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6):100-102.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篇(3)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要使普通话成为城市幼儿园和乡中心小学以上以汉语授课为主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用语。”小学生在入学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小学阶段应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普通话培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下面仅以我校为例,谈谈我在小学普通话培训方面所做的探索。

一、我校学生普遍存在的语音问题

我校地处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由于生源复杂,我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存在语音问题。

(1)平翘舌音不分。这个问题在我们这个地区尤为突出,有这样三种情况:一是将平舌音发为翘舌音或是将翘舌音发为平舌音,如把“思想”(sī xiǎng)发为“shī xiǎng”;二是将平舌音、翘舌音全部发成平舌音或全部发成翘舌音(前者最为普遍);三是平、翘舌音均发音不到位,别人听不出是平舌音还是翘舌音。

(2)“f、h”不分。这一缺点,我校住在陈家岗的学生非常明显。他们将“f”读成“h”,将“h”读成“f”,而且是恰好读反,如将“花”(huā)读成“发”(fā),“房”(fáng)读成“黄”(huáng)。

(3)前后鼻音不分。我校大部分学生前后鼻音不分,其实,这也是我们大部分淮南人的共同缺点,如将“静”(jìng)读成“近”(jìn)。

(4)有尖音。少数学生存在尖音,人数不多,但错误顽固,且以女生居多。她们将舌面音“j、q、x”发成舌尖音,发音部位过于靠前。

(5)韵母错误。这也是我校陈家岗学生特有的错误,如将“写”(xiě)读成“雪”(xuě)。

(6)调值不够,声调不对。如将第三声214读成类似于2142的调值。

(7)无儿化音。儿化是普通话和某些汉语方言中的一种语音现象,就是后缀的“儿”字不自成音节,而同前一字合成一个音节,使前一字的主要元音起卷舌作用,韵母发生音变,成为卷舌韵母。我们很多学生在说话时不带儿化音,如把“小孩儿”读成“小孩”,语气比较生硬,缺乏感情色彩。

(8)无韵味。我们使用的汉语具有一种天然的音乐美,或音韵铿锵,激越高亢;或柔和婉转,声韵悠扬;或抑扬顿挫,和谐舒展。我们很多学生说普通话时,就缺乏这种韵味,显得干瘪。

二、纠正语音问题的关键所在

纠正语音问题的过程是和习惯作斗争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坚强的意志、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还应注意到方法的科学性。

(1)找到对应规律:方言虽然复杂,但每一种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异都是有规律的。语音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异读规律,知己知彼,一组一组地解决问题,这比一个字一个字地模仿要快得多,效果也比较好。

(2)一次成音:在语音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语音只有对与错两种情况,不允许存在“基本正确”、“差不多”的说法。教师在引导学生纠正语音问题的开始阶段,矫正声、韵、调问题时,应该打歼灭战,指导学生明确发音要领,要求学生准确发音,切忌发“接近音”,因为那样会形成新的错误发音习惯,再想解决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3)循序渐进:从读准声、韵、调开始到使用,要经过几个必要的阶段,即“音字词句段”。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发好单音,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冲破每一道关口。

三、营造良好的说普通话的氛围

发音是口耳之学,听不准就发不准,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听辨能力提高了,才能准确地发音。有所运用才能得到巩固。生活中说的话,要比上课时说的话要多得多。所以,若只在上课时使用普通话,而日常全讲方言,语音问题是难以彻底纠正的。只有在大量的生活语言中使用普通话,正确的发音才能得到巩固,才能保证普通话运用自如。

因此,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说普通话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1)课堂教学是普通话培训的基础。语文教师要说普通话,其他各科教师也要说普通话。课堂教学是学校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它自然也是进行普通话培训最经常、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这种地位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凭借各科教材,指导学生使用普通话,体会普通话之美,更加热爱祖国语言,从而激起学习普通话的热情。

(2)淮南市的普通话环境是比较差的,我们要努力建造一个语音环境,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论何时何地都要说普通话。学生回家以后也要和家长说普通话,当然做到这一点难度较大。

(3)学校、班级组织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练习普通话的机会。我校经常举办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和讲故事比赛等,还在学校设立了“红领巾广播站”,定期组织学生播音,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我所带的班级还设有“普通话之星”的奖项,每天给一名普通话说得好的学生以精神上的奖励。这种奖励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是有作用的。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大量的练习必然产生质的飞跃。学生在经过大量的练习之后,会自然地发出准确的字音,即俗语所说的“功到自然成”。

四、模拟测试,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应试人掌握和运用普通话规范程度的检测,是对应试人运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能力和水平的测试和评价,是一种目标参照性考试。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推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推普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为了迅速提高我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我对我校学生进行了模拟测试。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办法》规定,年满18周岁的有关人员方可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因此不能把成人测试题生搬硬套地用于小学生。根据成人测试题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几组测试题,由于语音覆盖面不够,仅作为测试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量化工具,不能作为衡量学生普通话水平的唯一标准。

我设计的学生测试试卷分为四项,第一项读单音节字词、第二项读双音节词语和第三项短文朗读均从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将第四项的“说话”改为“谈话”。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我设计了一部分谈话主题,如“谈谈你的家庭情况”“你最喜欢哪门学科(哪位老师)”“你的好朋友是谁”“你最感兴趣的电视节目是什么”等,由测试员老师和学生以交谈的方式完成此题,这样既降低了测试的难度,又能够忠实地反映出该生的普通话水平。在测试后,将评分的主、副表和录音存档,以供核查。

模拟测试,便于师生进行双向比较。

A.纵向比较:(1)多次测试,增加了学生的临场经验,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利于学生水平的正常发挥,而且学生看到自己的普通话成绩不断提高,会大大激发学习普通话的信心和热情;(2)统计全班的单项成绩和平均成绩,前后比较,使任课教师明确自己所带班级普通话水平的优缺点,从而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尽快提高普通话水平。

B.横向比较:(1)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学互比,胜不骄,败不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2)班级与班级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互相比较,找出差距,你追我赶,共同进步。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篇(4)

一、高中生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省对高中生开展普通话培训和测试的学校数量相比中东部发达城市较少。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和我省多民族、发展落后等现状严重制约了普通话的推广。部分学校虽开展了此项工作,但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培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够明确

教师口语课程被上成一般的普通课,一些授课教师普遍存在思想不够重视的情况,得过且过,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

(2)应试的功利性十分明显

普通话培训与我们当前的高考应试教育相同,大多数人往往把普通话水平过级考试作为培训工作的主要目的。所以,教师对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培训大多集中在测前几天的强化训练。学生为了通过测试,也采取考前突击的方式,测后就不闻不问,不求真才实学,但求测试过关,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培训和测试的效果。

(3)培训课程设置的合理程度不高

一是开设的课时量不够足。大多数学校都忙于高考压力,普通话培训课程时间不断压缩;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当前,高中生的普通话教学多与语文教学融合在一起,并未单独开设课程,而且没有专门的教材。同时普通话培训没有统一的要求,教师上课随意性太大,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训只有形式,没有具体的成效。

(4)没有重视学生个体差异

我们知道,每个学生的普通话基础不一样,个体差别较大。有的学得快,可有的学生来自农村等偏远山区,受方言影响较大,学习起来十分困难。教师只管教,不管学,授课缺乏针对性,不能因材施教,造成普通话水平得不到提高。

2.测试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测试机构不完善,管理不到位

目前,甘肃省共设立普通话培训测试站30个,普通话培训测试点41个。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大都依靠在高校开展,由于管理人员少,力量薄弱,管理人员缺乏业务素质和管理经验。有的地方虽然建立了测试站,但工作时间较短,机构不健全,职能太单一,只是临时组织学生的报名和测试。因此,普通话测试工作的宣传和推广,测试员的选拔培养、管理和考核,档案的完善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都需很大程度的提高。

(2)测试员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测试员有相当高的素质,务必取得相应的部级或省级资格。由于测试工作依靠高校开展,测试员并不全是从事汉语言教学的老师或者从事语言文字工作,加上部分地区的测试设备简单,评分定级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加之语音本身的模糊性、语音识别的复杂性及个体打分的主观因素等,使评分或多或少存在个人的主观色彩。

二、如何对高中生开展普通话培训与测试

高中生作为当今社会的后备力量,普通话讲得如何也许会成为影响其以后工作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提高高中生普通话水平成为目前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经过多年的学习和从教工作的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对高中生开展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工作:

1.合理安排课程,保证有效学习时间

目前,高中生的文化基础课较多,高考压力大。普通话培训课程往往被忽略,课时较少,有的学校甚至不专门开设培训课。这势必导致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较低,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学校应合理安排课程,保证有效的普通话培训时间。笔者建议在高一上学期就安排普通话培训学习,并通过老师的悉心指导,及时激发学生的潜在语感,提高对语音的感受能力,为学生在余下的几个学期内进行普通话自我完善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强口语训练,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和语言习惯

加强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着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应加强口语训练。口语的训练除了训练语言面貌之外,还要对语言的得体、词汇的选择、解释的得当和逻辑的清晰进行必要的训练。 训练过程中要努力克服方言的影响,摒弃方言词汇,特别是要克服方言语气,力争使语言简洁明了、有条有理。譬如,在语文教学中提倡学生普通话朗读,教师多让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这样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享受。

3.因材施教,克服方言方音,改变语言面貌

在培训中,我们应结合实际,针对学生的普通话基础薄弱而因材施教。新生进校,由于存在地方差异、城乡差异及个体差异,普通话水平往往参差不齐,语音面貌差别较大。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加强记忆,即记住一些常用词或通用词的拼音,特别是一些容易混淆的拼音,如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学生则要积极配合老师多听多说,多听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音分辨能力;多说有助于老师及时发现不对之处,及时纠正改进。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篇(5)

关键词:高职 普通话 教学 研究

2001年1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使推广普通话更加有了法律依据,同时也体现了普通话的重要性,浙江省地处沿海,其经济较发达,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繁荣,使其对高级应用型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为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省内各高职,院校也大力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职业人,同时。浙江也是一个方言大省,方言种类多而杂,与普通话差异较大。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各高职院校特设普通话训练课程,普通话教学逐渐成为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自身普通话教学实践中谈一些教学体会。

一、浙江省的方言情况

浙江是个方言大省,全省境内存在着多种地域方言,如吴语,闽语,徽语,客家话等,不管是在语音方面还是词汇,语法方面都与普通话存在较大差异,其各方言区甚至在同一地区,不同城镇的人们,在交流时对彼此的话语都听不懂,由此可见,普通话的教学,对经济较发达,贸易往来频繁,服务业较繁荣的浙江省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二、浙江省高职院校学生的情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这些高职院校也基本属于第四,第五批次院校,其生源主要来自本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来自较偏远城市或农村,据部分学生反映,他们进入大学之前基本上全用方言,只是进入大学后才讲普通话,因此,这些学生的普通话就往往带有较浓重的方言色彩。此外,因为该类学生属于第四。第五批次学生,其原有的学习成绩离本科院校尚存在一定差距,在高中或中专学习期间尚未成为老师眼中的 “焦点”、“宠儿”,长期以来,其学习的积极性就很难保持一种激昂状态,甚至部分同学表现很被动,并逐渐养成一种松懈,懒散的学习习惯,另外,一部分同学因为基础较薄弱,积极性不高,其往往也较难找到一种较有效的学习方法,因而学习时较盲目,抓不住重点,要点等,因为上述种种情况,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表现出不均衡,不牢固的特点。

三、师资力量及课时的基本情况

因为行业分类及特点的不同,各行业对奉领域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要求也各有不同。普通话教师和口语课教师普通话水平要求一级以上,这是对教师自身语言素质及教学资格的一种要求和限定,同时也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种便利条件与保障。目前,很多院校从事普通话教学的教师都努力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相关辅导、培训,使自身普通话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并取得一级证书、测试员证书等,但也有些院校因为师资力量尚不雄厚,取得一级证书的教师不多,具有测试员资格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有些教师尽管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不错,但没有经历过中文专业系统深入的语言理论学习,语音理论知识储备不够,无法讲解与阐释语音现象,使教学受阻。上述种种因素,使得普通话教学的师资力量显得较为薄弱。

此外,在广大高职院校中,普通话训练课程一般开设36课时,而要想从声、韵、调、从字、词、文乃至发展到较流利的自由说话等各方面训练,这种纠正语音,改善语貌的过程本身又较为漫长。相对而言,36课时显得有些过少。

四、制约普通话教学的几种因素

(一)学生学习普通话的自觉性不强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已步入成年人行列,学习语言的黄金期已过,普通话已“定型”,很难大幅提高。有些人认为自己所讲的普通话只要能说,让别人听懂就行,是否标准无所谓,使自己对学习普通话缺乏信心。以上种种认识。都不同程度地打击着学习者的积极性,使普通话教学经常陷入被动状态。

(二)教学中学生覆盖面很难拓宽 小班化教学是语言类课程理想的教学规模。而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考虑到教学成本和硬件设备等各方面原因,往往都是50人左右的班级,甚至有时合班上课,这对普通话教学来说,要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练习,实在是太大的挑战,也是欠科学性和合理性的。

(三)教师资格暂且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双师型”教师数量有限,使得本应由具备一级水平的教师担任的课程,最终也派上二级水平的教师进行分担。因为二级水平教师自身水平有限,要想使学生的语音面貌得以改善并取得理想等级证书,这类教师已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往往陷入尴尬的境地。再者,普通话训练一是为了改善学生的语音面貌,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帮助学生取得理想的等级证书,因此,担任普通话教学的教师除了自身水平达到一级外,最好同时具备测试员资格,熟悉测试的流程及形势发展动态,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但同时具备一级水平和测试员资格的教师更难求,因而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五、普通话教学的几点建议与对策

(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中除了让学生了解学习普通话,推广普通话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法律的规定等之外,一个有效的方式就是带领学生了解或参观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语言等级要求,使其明白市场的需求。另外。还得从具体方式上培养其积极性,如经常鼓励学生,让学生上台说话,表演话剧。演讲等,教师每次都给予点评,肯定其优点,对于一些语音面貌本身还不错的同学,教师可肯定其字词发音清晰、自然、到位等,对于一些语音面貌稍差的同学,教师要从另外一些角度对其作出肯定。如音量、音质、语速乃至神态等各方面,巧妙地加以点评,笔者在教学中也尝试过这些方式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也激发了众多学生上台说话的热情,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收效甚大。

(二)小班化教学并建立语音档案 面对目前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笔者建议一些高职院校能为普通话教学课程开设小班。小班化教学,可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可以“人人俱到”,并使每个学生都能有反复练习的机会。同时,小班化教学可以更大限度地保护教师和学生发音的“原生态”效果,使教与练更加切合实际。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篇(6)

信息技术水平是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之一。语言是最主要的信息载体,语言文字规范化是提高中文信息水平的先决条件,推广普及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有利于推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广普及普通话应着眼于有利于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具体行动。

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克服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流,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推广普及普通话是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的许多法律都对推广普通话做了明确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各国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用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还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许多法律都对推广普通话做明确的规定,所以我校全体师生要加强普通话能力训练,特别要注重普通话口语能力的提高,使普通话成为我校的校园语言和教学语言,并把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纳入学校的工作日程和常规管理,渗透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中。 下面我具体介绍学校开展第八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文字与内容:

一、主题:人人都讲普通话,个个会写规范字

二、时间:2009年9月10日至15日(全国宣传周)

三、内容:

1、张贴有关推广普通话的宣传广告与宣传画

2、进行推普通周的全校动员。

3、利用学校的广播站以及各班墙报进行宣传

4、开展推广普通话的征文与演讲

5、开展推普周社会调研活动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篇(7)

我园将以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统一要求和部署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强化幼儿园语言文字工作,巩固语言文字工作取得的成果,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把语言文字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工作目标

加强语言文字规范,积极深入有序地推进幼儿园语言文字工作,提高教师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积极组织好推普活动,使推广普通话工作,规范语言文字工作深入人心,扩大宣传面。

三、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制度建设,确保语言文字工作顺利实施

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要求,我园将结合实际情况,把推广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纳入教育教学要求,制定专项的培训计划,小组成员明确职责,定期举行汇报总结,针对发现问题,共商共议,及时解决,另外,在教职工考核制度中明确规定: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即师生员工在教学、会议、宣传和其它集体活动中使用普通话。

2、增强语言文字工作的实效性

结合我园的实际水平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课堂教学,纳入教学基本功训练,纳入常规管理之中,把语言文字工作渗透到一日活动的各项活动中。

纳入课堂教学:为提高幼儿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本年度我园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充分发挥集体活动主渠道作用,在听说中推广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我园将结合口语培养,引导幼儿关注生活、感受生活,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普通话水平。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幼儿规范用语的兴趣。三是“推普”寓于幼儿教育活动中,提高幼儿规范用语的责任感。将“推普”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校园中、利用节假日走向社会等不同的时机寻找不规范用字、错别字,进行社会用字调查,对园中的黑板报、宣传栏等进行错别字纠错;将“推普”寓于思想教育活动中。与德育工作相接结合,针对一些活动,将举行演讲比赛、故事会。

纳入教学基本功:教师的语言面貌、语言素质对幼儿有很大影响。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专业水平,还应当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和较高的语言素养。我们将采取坚持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全员培训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加强过程培训,突出教师培训的“四性”:全员性、参与性、实践性、全程性,提高全体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充分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加大个别帮扶力度,重点搞好个别教师的语言培训工作。

纳入幼儿园的常规管理:幼儿园每学期都要将此项工作写入计划总结中,始终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幼儿园的常规工作中。幼儿园还将在教研过程中坚持说普通话、说规范字。坚持在教学评估和教学质量测评等教学活动中,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列为重要考核指标。特别是青年教师,必须过语言关、文字关。

3、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