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优秀体育教案

优秀体育教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4 15:56:26

优秀体育教案

优秀体育教案篇(1)

关键词:师范专业认证;美术;教育情怀;教学案例

一师范专业认证与教育情怀概念的提出

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了“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师范类专业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理念,构建了“纵向三级递进、横向三类覆盖的分级分类认证标准体系”。“教育情怀”这一概念也成为认证标准之一。《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认证标准的第三级也同样有)“二、毕业要求”包含“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四个大的方面,其中“践行师德”又包含“师德规范”与“教育情怀”两个方面。“教育情怀”是指“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1]”教育情怀首先体现为对教育事业的情感,即具有从教意愿,热爱教育事业,是一个人对教育职业的高度认同;教育情怀其次体现为对学生的情感,即愿意做学生的引路人;教育情怀最根本的作用在于能够赋予我们的工作以意义。有情怀与没有情怀是不一样的,情怀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教师职业发展的可能性。没有教育情怀的人,只会把教师职业当作一个可以维系生存的手段,其发展的可能性会大大减低;而一个具有教育情怀的老师,绝不仅仅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的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个人及社会的发展,因此,教育情怀的有无,对于教师来说意义深远。“显然,教育情怀不是操作层面上的技术特征,更不是肉眼可见的‘量化’指标,但它的存在却丝毫没有被怀疑过。它是一种超验的‘行动意识’,是渗透于教育者教育行动过程中的意念,是对教育者的行动产生深刻影响的精神力量。”总之,培养合格与优秀的教师,教育情怀的有无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而如何培养未来教师的教育情怀成为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2]。

二当前高师学生美术教育情怀的现状调查

据一项调查显示,地方高校的美术学专业中只有41.7%的学生愿意在毕业后从事美术教师职业,这种择业心理除了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外,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也是影响其择业心理的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教师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一些学生认为教师从事的是单调乏味的重复性劳动,几十年如一日没有变化和新意,更谈不上乐趣。对事物的认识是决定一个人对待某事物的态度与情感的主要因素,有一种认识我们称之为陈见,那就是当事物已经发生了改变而我们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以前的位置,缺乏对这一事物现状的调查与了解。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校后,接受的多半是专业训练,学生更多关注的是发生在专业领域的事情,比如画展、画家等,而对于教育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关注很少,除了自己对曾经的中小学经历的记忆外很少接触到这方面的信息,因此很难形成对基础美术教育的正确认识。这样就成为了学生今后从事教育职业的一种障碍,消除这一障碍已经刻不容缓。改变学生头脑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成见,重新认识新环境下的教师工作特点,激发其成为教师与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意向应该成为美术教师教育的首要目标,而最有力的武器即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应该是那些在教改浪潮中涌现出的优秀的教学案例,事实胜于雄辩,这些课例是基础美术教育最形象的代言人。正如艺术的本质规律体现在一系列标志着人类艺术最高成就的经典名作之中一样,美术教学的本质规律也必然体现在那些优秀的经典课例当中。读经典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在相同的时间里,其得到的收获和进步要大得多,多读经典才能形成一个人高层次的品味和追求,进而在行动中以高标准来塑造自我。

三优秀教学案例对培养美术教育情怀的作用

教学案例是指“在教学实践、作品(论著、电影和小说)中存在的,有教育意义的教学事件或教学故事。[3]”好的教学案例一般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特征,所谓“有教育意义”是指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师范生能够从中理解和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方法或技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专业要以引导师范生‘做学生成长引路人’为目标,通过参与式课程学习、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主题性教育活动、行动性实践体验、激励性成长评价等养成途径和形式,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在于创造条件促进学生自主和全面发展,加强自身修养,丰富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端正奋发的态度和持续努力的行为。[4]”其中“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都可以通过优秀的教学案例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观、学生观的引导,所以,优秀教学案例对培养未来美术教师的教育情怀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师范生形成对基础美术教育现状和教师工作价值的正确认识

观摩学习优秀的美术教学案例,有利于师范生形成对基础美术教育现状和教师工作价值的正确认识,一方面是因为:优秀的教学案例首先是充分体现出了当前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改革意识的教学成果,代表当前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普遍现状与趋势,是优秀的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体现,因此能形成学生对于基础美术教育现状的正确认识。基础教育改革以来,《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发以及新版教材的编写和应用,使广大中小学美术教师积极投身于新课程精神的学习和教学研究,涌现出了一堂堂精彩的教学课例。笔者有幸到中小学观摩现场美术教学,对一些优秀的教师和课例感受很深:那活跃而有序的课堂气氛,结构谨然流畅的教学组织,踊跃表达丰富情感体验的快乐学习的学生,教学姿态与风度游刃有余的老师,还有孩子们创作出的一幅幅充满童稚和无穷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作品,无不体现出教学已经成为了艺术,聆听一节美术课犹如欣赏一件精彩的艺术作品,使人神情舒畅而愉快。另一方面是能让师范生重新认识美术教师的劳动特点与工作价值。为什么传统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留给大家的是单调乏味的印象,而如今课改后的美术教学则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效果,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工作乐趣与价值呢?那是因为教学中的一系列因素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突出表现在新课程观念给予了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广大空间,这种空间的获得使教师的工作更具有创造性特点:首先,课程标准只对学生某一学段之后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并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与建议,教师与学生为达到这一结果的途径是多样的、不确定的,这就为教师提供了选择方式与途径的自由空间;第二是教材观念的转变,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其作用只是起到沟通学生与课程内容之间联系的媒介,教师可以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并不局限于教材,可根据学生与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甚至重新设计教学方案,课程设计能充分体现教师的创意,其他教学资料的收集与运用能体现每个教师的特色,这样,同一个课题由不同的美术教师上其效果都是不同的,都深深地打上教师本人的烙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第三个转变是教学过程的改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是单向传授式的,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灌输式教学是最贴切不过的:“人都成了哑巴,只有真理在说话。”教师即是真理的代言人,而学生都被剥夺了话语权。新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索的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智慧等智力因素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情感、感受、态度、意志、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过程。课堂成为师生交流的场所,从而产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远离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课堂教学的呆板与乏味,而充溢着师生情感的交融与共鸣。还有一个转变是教师的作用与师生关系的改变,过去的师生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灌输与接受,而现在的师生关系强调民主、平等、合作,这种转变也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中过分的严肃与冷漠,而增加了浓厚的情感色彩,使课堂充满愉悦与乐趣。总之,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有广泛的自由空间,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营造生动的课堂。通过学习优秀的教学案例,师范生能重新认识教师的劳动特点与工作价值,对教师工作价值的肯定将增强他们毕业后从事教育职业的意向,从而在读书期间注重自身教育知识的储备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态度将得到极大的改变:从不得不学到不能不学和乐于学习。正如有一位同学在学习了一系列优秀教学案例之后写道:“在我看来,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原有的单一的教条式教学模式被打破,师生互动,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吸收与学习他人优秀方面的能力,而这次的《优秀教学案例赏析》课程,正是以这样的新式教学,让我喜欢上了教师这个职业,在老师的教学和引导下,我这次课程学习到了很多关于教学案例赏析的知识,也见证并学习了许多优秀教师的课是如何上好的。……在还没有上这个课之前,我其实打算毕业后不从事教育类工作的,我总觉得小孩子太调皮了,我不想去引导和教导他们,但现在我看到这些优秀教学案例后,我觉得教师是一个很幸福的职业,当你把孩子们都教育好,你们相处如一家人,那该是何种成就感能够比拟的呀!所以,我现在应该提高自我意识,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自我与职业认知,树立高尚的教师专业价值观,向做一名好老师奋斗。[5]”

(二)有利于师范生反思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二、毕业要求”中的第四点是“学会发展”,包括“学会反思”与“沟通合作”两个方面,“学会反思”是指“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尝试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6]”一切的教育最终要变成自我教育,而反思正是自我教育的主要形式。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与获得进步。学习优秀教学案例能让师范生了解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使其产生紧迫感,从而激发学习动力与改变学习态度。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绘画功底不错,已经足够胜任中小学美术教学了,而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绝非仅仅是能教学生画好画这么简单。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发现新的教学规律,有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敏锐地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广泛地开发和利用新的教学资源,引导、启发和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质,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和反思,而这一切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只教学生画好几幅画,而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格完善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当师范生认识到这一点时便会在心理产生紧迫感和差距感,这种紧迫感能激发学生抓紧在校时间努力学习的动力,也会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如一位学生在赏析了一系列优秀的美术课堂教学案例后,产生了这样的反思:“由左斌老师上的那堂《品析父亲》的鉴赏课,课程内容的丰富程度让我惊叹,环环相扣的环节设计,生动的语言表达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储备让未来会成为教师的我深感不足,同时也激发了我加强理论知识与专业外知识的心理……还有一堂小学美术课《傩戏面具制作》开始导入的环节也让我眼前一亮,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一些常见的导入方式,但这种表演式的导入方式一下子将我带到了一个新的领域,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7]”优秀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优秀的教学案例也是一种美的熏陶,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教师的价值与使命,从而产生乐于从事教育的情感与意向。

四以优秀教学案例培养美术教育情怀的方式与途径

学习优秀教学案例的方式与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来自于教学实践的教学案例,另一种是来自于文艺作品如论著、电影和小说等中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案例

对于美术教育而言,实践中的教学案例主要是指美术教学的课堂实录,学习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现场观摩,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师范生到附近中小学观摩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现场观摩的好处在于身临其境,感受真切而深刻,课后还可以与上课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二是通过多媒体观看教学录像课。比如各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美术教材,教师教学参考书往往都配有教学视频,一般都是由有经验的老师就教材中的某一课题上的一堂完整的美术课。另外还有全国或各省份举办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比赛的一些录像课,都是来自实践中的教学案例。由于时间与空间条件的限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观摩录像课是我们进行教学案例赏析的主要方式。录像课具有可重复观看的特点,因而可以对某一课例进行多角度的深入研究。互联网与现代数码摄影摄像技术的发达为我们进行录像课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优秀的教学课例,也可以自己深入基础美术教学的现场进行拍摄和录制,高校教师应密切关注基础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与之保持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得到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实践中的教学案例师范生能生动直观地学习其中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很多同学都表示优秀教学案例的学习对其微格训练很有帮助,微格训练课程的安排是让师范生学以致用的平台,让她们能从在这些案例中学习到的优秀教学形式灵活改变借鉴于自己的上课训练中,通过优秀教学案例的学习,师范生能知道教师应该如何朝着正确的方向培养学生,如何教育、管理学生,及老师教学的不足之处应该怎样避免,这对她们将来的教育实习也能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由于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经典熏陶,学生在进入教育实习后会自动地以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来要求自己,使其教育实践在开始阶段即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为其毕业后选择教师职业提供优势。通过实践中的教学案例学习,还可以让师范生领略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一位师范生在赏析了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材配套视频中黄静老师的一堂课后,发表了这样的感慨:“其中我最喜爱的优秀教师黄静老师的教学案例,她给我的印象与众不同,上课风格独特,深深吸引了我。她上的是八年级美术《中国古典园林欣赏》这一单元,老师的声音很好听,使我觉得她去配音一定也不差。从她上课的内容、谈吐可以发现黄静老师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她例举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引用了许多中国古典诗词,就连她说话时的肢体语言也如此优雅,板书上的字体也刚劲潇洒……[8]”从中可以看出,优秀的教师往往具有很大的人格魅力,会为师范生学习与前进提供榜样力量。当然,学习优秀教学案例并不意味着盲目崇拜和模仿,优秀的课例也会有其不完美之处,在赏析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教育学知识、教学案例赏析知识对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发现其不足之处,并提醒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和改进。

(二)文艺作品中的教学案例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与浓缩,如果说美术课堂教学案例能使学生学习美术教学的技法技能、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领略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等,那么文艺作品中的教学案例则能更多地使学生感悟身为教师,如何以自身的教育情怀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个优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更重要的是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去过好自己的一生。如美国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美术史教师凯瑟琳,她在美术史课的教学中一改传统的教学大纲,以现代派的先锋画家作品入手,引导女学生们分析思考什么是艺术,艺术有何标准等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在引导女学生们思考什么是人生,我的人生究竟谁说了算等人生观与价值观问题,提醒女孩子们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活出自我。“从前很多的时候,人们对于教师的刻板印象,是教师们辛苦传授我们书本知识的人,他们能教给我们的只是专业知识,但是通过几次教学案例赏析,我发现教师的作用,绝不仅仅只是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还有更为重大的关于人生的影响。[9]”通过文艺作品中生动活泼的教学案例能引导师范生学习如何育人。

优秀体育教案篇(2)

笔者所在学校从2011至2012学年上学期,实施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成长计划,通过“教师专业成长四周秀”,实现教师的华丽蜕变。通过各级名师示范带动、共同探究,青年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得到更深入地领悟;各学科教师通过观摩交流、示范互助,在教育教学专业成长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新教师通过自我加压、帮扶学习,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也得到了迅速提高。

一、成长第一周――“名师示范周”

名师示范周,旨在通过优秀教师的示范,帮助青年教师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做到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学校首先按低、中、高年级组和学科,各选出两名优秀教师围绕某个主题上示范课,并要求其他教师全部参加听课和交流会。示范课后将优秀教师的教案、课例分析与反思、交流信息汇集等材料放入《教师专业成长手册》中,并上传至校园网“教师专业成长”的“名师示范”专栏中,所有参加听课及交流的教师将发言稿内容整理出来跟帖。同时,教研组把本组优秀的课堂教学写成教学案例,优秀的教育教学故事形成文字,上交教师专业成长领导小组,印发给全体教师学习。

接着,把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录制成课堂实录,形成可重复播放的影像。这一方面,上示范课的教师通过影像可以自我反思和提升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年轻教师可以观看课堂实录影像进行学习,甚至还可以模仿教学,促进专业成长。

“名师示范周”通过案例上传、案例观摩等教研活动,实现个人成长向集体成长的转换。将优秀教师个体教学实践的资源,通过课堂录像、教学故事、教学设计方案上传至学校网站,分享给全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青年教师通过观摩、模仿和亲身实践等途径寻找到符合自身个性的成长蜕变模板。

二、成长第二周 ――“新秀成长周”

新秀成长周,旨在通过新教师自我个性课堂的展示,并在优秀教师的交流指导和连续一周高强度授课压力下,得到快速成长。

所有青年教师(教龄5年以下的教师,含5年),学习优秀教师示范课,准备教授一周的新课。这节课是青年教师在大量调阅了成功课例以及与同年级同学科的所有教师研讨后,形成的一堂课,例如师徒结对、同事互助、同课异构、案例研讨等。青年教师的第二堂新授课在听取同科教师意见和建议后,改进设计,再上课。“新秀教师”将其示范课的教案、课例分析反思、交流信息汇集等材料放入《教师专业成长手册》中,同时上传至校园网“教师专业成长”的“新秀成长”专栏,所有参加听课及交流的教师将发言稿内容整理跟帖。

“新秀成长周”通过案例分析、交流研讨等教研活动,实现了学校优秀教师成长示范模板向个体成长的转换。在青年教师对专业成长示范课进行案例分析、评论、研讨等活动中,通过比较、演绎、推敲和内化的方式融入自己的个性和思想,让学校示范课引领青年教师个性成长发挥作用。

三、成长第三周――“青蓝共秀周”

青蓝共秀周,旨在通过青蓝教师的互相学习和模仿,通过“一对一”的帮助、指导和督促,让青年教师成长更扎实,更稳健。

学校在“校级名师”中确定“蓝”教师名单,并与青年教师形成“青蓝结对”。为了使“青蓝共秀”的效果更好,通过两种形式来达到。一是课堂指导,指定“青蓝教师”同上一节示范课(同课或同一单元内容异构),“蓝”教师为课堂指导教师。“蓝”教师听一节青年教师的课后,根据此堂课的实际效果提出指导意见,帮助青年教师完善课程教案,并再次由青年教师上课展示。同时,所有相关学科教师参与听课,并参加交流会。二是课后指导,青蓝教师在平日教学工作中相互听课不少于10节,“蓝”教师在其他业务能力方面对青年教师都要加以指导和帮助。青蓝共秀的所有活动材料统一汇集至《青蓝共秀手册》,同时上传至校园网“教师专业成长”的“青蓝共秀”专栏中。学期结束后,对青蓝教师进行捆绑式考核。

“青蓝共秀周”通过青蓝互助、交流研讨等教研活动,青年教师在与“蓝”教师的比较、选择、模拟和实践的过程中,再一次完善升级为成熟的教师。

四、成长第四周――“风采展示周”

优秀体育教案篇(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强化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施意义

1.理论意义。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等。

依据“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原则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还会对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实践意义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抵制社会不良环境影响。有利于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

(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迎接全球化挑战的需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深刻变革,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从而为培养迎接全球化挑战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

三、实施原则

1.要坚持《纲要》中确立的几项原则,即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2.面要坚持以下三项原则

(1)全面性原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贯彻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2)全体性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使全体学生受益,努力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3)发展性原则: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依据学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呈一定的发展性。

四、建设目标

1.近期目标: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指导思想,达成共识,制定实施方案。

2.中期目标: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逐步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

3.远期目标

(1)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2)培养和造就一批师德高尚,教学风格独特,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名师。

(3)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我校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学校在办学思想、办学水平、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校”的创建目标。

五、主要内容

低年级段,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六、实施途径

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检查与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实行综合评价;依据肥西县教育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教师评选规定》对教师实行考核;以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如:利用广播、板报、墙报、手抄报等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组织好各种节日、纪念日的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队会、读书教育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使优秀传统文化入心入脑;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确立以下具体途径:

具体安排如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的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1)将《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写字》作为校本课程,纳入课表。每天早晨20分钟诵读课,下午15分钟写字课。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大课间的活动中。

(2)开发校本课程: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发2―3种校本教材。

(3)学科渗透:根据肥西县教育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制定可操作的学科实施方案,针对不同学科,具体细化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途径及方法及目标。

优秀体育教案篇(4)

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理念包括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学习论和教学论等。体育教学基本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是体育课程标准。体育课程标准指导、引领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体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体育学科的性质,以教育目标为宗旨,将运动技能教学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心学生发展为中心。为了正确把握体育教学的本质,了解体育课程改革的前沿动态,一线教师可以通过自觉和参加全国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的方式,也可以多读一些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

2、夯实体育理论基础。

体育教学理论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根据。体育学科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很多体育教学的基础理论在不断研究、发展、完善。21世纪,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学校教育中的人力、物力也不断增强,投身于体育科学研究的人也在不断增多,体育教学研究成果丰富,出版了大量的体育教学基本理论书籍,如《体育教学论》《简明体育课程教学论》等。体育学法研究也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体育老师更好地设计学法提供了帮助。学术交流平台的扩大,使一些教师和体育理论研究者有了发表各自观点的平台,繁荣了学术思想。大量的教育网站为交流提供了广阔的互动平台,如中国体育教师在线。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夯实体育理论基础,把前沿理论、新成果运用于体育教学实践中。因此,一线体育教师在原有知识结构和理念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夯实理念基础,并把这些理论运用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

3、观摩优秀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

中国教育学会学校体育卫生分会定期举行一些体育教学研究活动,其中全国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每两年举行一次。这些参加体育教学展示活动的方案是从各省、市、区的体育教学竞赛中选的优秀作品,由中国教育学会学校体育分会组织专家评选后,其中的一些优秀作品参加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展示活动。这些作品基本上代表了不同省、市、区的体育教学现状和水平,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同时,各省、市、区也会举行不同专题的体育教学研讨会。这些示范课或展示课都会被记录成光盘,教师可以通过各级教研室获取这些资料。这些优秀体育教学案例通常代表一个省、市、地区或某一专题近段时间的研究成果,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设计都达到优化状态。体育教师可以运用这些有效的教学资源,不断研究每节课的优点,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教学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在研究优秀体育课堂教学录像后,教师选择一些内容进行模仿设计。

4、研究优秀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

教师在研究优秀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课后,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以一节课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设计好后,可以与不同群体开展说课研讨,这些群体可以是同行专家,也可以是学生,教师可根据研讨者提出的意见或者建议修改教学设计。教师可以说课或上课的形式检验修改后的设计方案,邀请同行专家研讨人员对该课的设计进行点评,再次对方案做出修正,直到大家满意为止。这个教学设计实践将有效提升一线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5、课后教学反思。体育教学受外界影响较大。

优秀体育教案篇(5)

地方教科所;成果推广;问题;意义;策略

【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6-0073-04

吉林省长春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自1982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30余年的历程。30年来,长春市教育科研经历了发动、发展、成长、成熟阶段,课题研究从无到有、从自发到自觉、从无序到有序,教育科研成果从小到大、从无用到有用、从侧重理论到回归实践,在“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理念的引导下,群众性教育科研蓬勃开展。

自“八五”以来,长春市立项的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已过千项,大多如期结题,获历届市教育科研优秀课题成果奖的有几百项,获历届市教育科研优秀论文奖的有几千项,教师已成为教育科研的主力军。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目前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着我市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如,科研部门在管理中普遍存在重研究轻推广、重成果轻应用、重数量轻质量、重厚度轻深度的状况,科研成果一结题便束之高阁,很多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得不到及时的总结、推广和应用,教育科研低效、无效的现象仍很严重。教育科研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没有起到应有的先导、引领、推进和服务作用。

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本应是市教科所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由于市教科所的科学研究素养、成果推广意识、科研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成为制约其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瓶颈。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是认识不到位。科研部门认为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不属于创新研究,不列为重点工作,没有列入议事日程,既没有工作要求,也没有工作计划,缺乏有效的组织与协调;科研人员也没有认识到科研成果推广的价值,重学术理论价值,重个人功利价值,足不出户,不深入基层,闭门造车,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严重脱节。

二是水平不到位。教育科研成果推广要求科研人员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和统筹能力,成果的推广应用还需要科研人员帮助成果拥有者对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和理论提升,但由于科研人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有限,对科研的实际指导能力比较欠缺,其专业水平也影响对科研成果价值的正确判断和理论加工及推广应用。

三是管理不完善。科研部门对于如何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推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没有系统的研究和科学规划。对课题的管理还停留在重前期研究、轻后期推广的状态,只有研究过程管理,没有成果推广管理。由于科研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对已有的科研成果缺乏有序的登记、存档、公布,很多优秀科研成果由于信息管理不力,渠道不畅,缺乏传播与交流,影响其推广和应用。

四是机制不健全。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科研部门没有制定相应的成果推广奖励机制,科研人员推不推成果一个样,成果推广效果好不好一个样,而实证、实验、推广性的研究比纯理论的思辨研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必然影响科研人员的实际收益,势必造成科研人员对成果推广工作积极性不高。

五是体制不合理。科研部门的管理体制重学术轻实践,从课题的选择、审批到成果的验收、鉴定、评奖,更多强调的是学术因素,忽视学术研究的终极价值――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教科所对科研人员的工作考核注重的是科研成果而非实践能力和指导水平,科研成果的数量决定了研究人员的评职、评优等切身利益,而且用于成果推广的经费严重不足,导致科研人员漠视成果推广工作。

以上几点是导致长春地区大量优秀教育科研成果闲置、科研成果推广难的主要原因,造成了基础教育领域的极大浪费。为实现长春教育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教育科研品质,让教育科研更加务实高效,让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研究者付出的辛勤努力得到认可,长春市教科所理应肩负起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重任。

一、教科所推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科研人员专业发展

科研人员必须走出书斋,直面长春地区的教育教学实践,将理论研究扎根于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这样的研究才更有意义,而这样的研究也更辛苦,对科研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要求更高。推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是科研人员吸收先进教育理念、更新科研手段、完善科研行为、提高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有利于提高市教科所管理水平

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脱节、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张皮”的现象长期得不到解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科所忽视优秀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管理不完善。加强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势必增强市教科所与基层学校的联系,提高教科所的管理水平,这是教科所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三)有利于产出精品成果。任何一项教育科研成果的获得并不意味着对该项研究认识的终结,成果都是在小范围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往往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反复检验、不断证实、不断修改和完善,才能形成更完善、更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模式。成果推广就是进一步的深化研究,通过推广,能够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成果的价值,发展和完善成果的内容,扩大成果的效益,产出更多的精品成果。

(四)有利于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任何一项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科研成果都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要为社会和学校教师了解和接受,并能用以指导教学,让潜在的价值变为现实的价值,只有通过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才能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真正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

(五)有利于提升长春地区整体科研水平

推广优秀科研成果,可以让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学习、借鉴已有的优秀成果,有助于长春地区整体科研意识和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转化、吸纳优秀科研成果良好氛围的形成,有助于对教育教学实践产生积极影响。学习、模仿和应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避免重复研究和低水平的粗制滥造,改变长春地区科研“一枝独秀”,实现整体“水涨船高”的科研态势。

(六)有利于实现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共享

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是对长春地区所有优质资源进行挖掘和梳理,从整体上把握区域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在科研成果推广过程中,成果推广者可以通过直接应用、移植、渗透、发展优秀科研成果的方式,让他人的成果为自己所用,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使成果真正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实际效益,实现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共享。

(七)有利于真正发挥教育科研的功能

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理论支撑,是提高教学效率、教育质量、保证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应是教育发展的应有之意。然而,科研部门和专职科研人员毕竟是少数,基层教育工作者受科研水平制约,产出的优秀科研成果并不多,依靠教育科研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是不现实的。而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弥补了这一缺憾,将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加以推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科研的作用――指导教育实践、推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最终实现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整体提升。

二、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特性

(一)实用性

成果只有好用、管用,才能被教师乐于接受。因此,优秀科研成果应是真正产生于教学实践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成果,对当前教育教学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成果的表现形式都是通过有形的规定、制度、课件、案例等体现出来,成果的表现形式具有技术和手段、方法的共享性。

(二)先进性

优秀科研成果应在理论、方法、技术、策略方面居同类研究领先地位,在内容和结论上应有新意。因为基层学校开展的教育科研,更多的是草根式研究,如果没有先进的、前沿的研究成果做引领,理论探索就会失去方向,实践活动就会失去价值,研究始终在低层次徘徊。

(三)创新性

优秀科研成果应能创造性地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形成新的方法、策略,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案,这样的研究成果才有被推广的价值。创新是教育科研的最高境界。成果推广的目的是为教育教学服务,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因此,应更多关注研究成果在实践策略上的创新性。

(四)实践性

优秀课题成果推广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而不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因此,推广成果必须体现实践性特点,应以问题研究为主,强调解决实践中的问题,选择在教育教学实际中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避免“大而空”脱离实际的课题。

(五)可行性

教师应用教育科研成果有很多制约因素:自身理论水平影响对成果的认识和吸收;推广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影响成果应用操作效果等。优秀成果的推广,就是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应用,为了让更多的教师能借鉴和应用,因此,要选择可操作性强的课题进行推广,成果的理论简明、方法易学、操作简便,推广应用有可行性。

三、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策略

(一)自身建设

打铁还须自身硬,市教科所首先应加强自身建设:

1. 转变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科研观。纯理论的教育科研必然是远离实践的。因此,市教科所应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引导科研人员主动学习和吸收优秀科研成果,并将其融入决策和管理中。科研人员应走出书斋,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在学校和课堂寻找教育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加强与教师多层次、全方位的接触,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为教师提供指导建议、知识和理论支撑。教科所年终考评应侧重考察科研人员在优秀科研成果推广做了多少工作,如提炼几项优秀科研成果、优秀成果辐射多少县区、改善多少教学实践、带动多少学校、提高多少教师、惠及多少学生。

2. 规范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模式。教科所应建立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常规工作机制,实现成果推广工作的常态化。科学规划课题指南,好的选题决定了教育科研的高度和水平。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实践性研究,在课题选题上向教育教学实践倾斜,在成果结题鉴定时要实地考察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的实际成效。建立科学有效的优秀课题成果管理机制,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使教科所成为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通过完善课题管理制度,规范课题研究者,重视推广环节,使研究和推广相互促进。

3. 完善激励机制、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激励是指挥棒,如果科研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成果推广工作,教科所给予肯定和奖励,科研人员就会下气力去做;反之,科研人员就会忽视它。应制订出台成果推广的激励机制,筹措资金设立成果推广专项资金,对于在成果推广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予以奖励,科研人员就会有开展成果推广应用的内驱力。改变原有的以成果数量评价科研人员工作业绩的评价机制,完善优秀科研成果推广的评价机制。还应定期召开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现场会,对表现突出的科研人员予以奖励。

4. 加强优秀科研成果推广的研究。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工作是如此。成果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需要研究: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价值的可行性研究、成果推广体系研究、成果推广策略研究、成果推广人员专业素质培养研究、成果推广操作模式研究、成果推广评价研究等,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任务艰巨,教科所应高度重视,加大力度进行研究。

5. 研发、提炼优秀科研成果。30年来,长春地区产出了不少优秀科研成果,不可能每项优秀成果都要推广,这就需要科研人员精心筛选其中有价值的热点内容、精品内容,帮助基层提炼精心修改、提炼、归纳成果,增强成果的可推广性。同时,将优秀成果整理成可操作的形式: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经验总结、课例、案例汇编等。

(二)组织推广

市教科所应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协助基层学校和教师,加强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宣传推广,为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牵线搭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确定推广成果,建立成果推广共同体。根据长春市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教科所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确定推广成果,成立由课题成果单位、成果推广单位、教科所组成的成果推广共同体,建立彼此合作、交流的平台,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共享优质科研资源,发挥各自作用,实现共同发展。

2. 制定推广方案和计划,组织实施。推广方案和计划的制定,是开展成果推广的必要环节,既是对推广课题的实践应用,又是新研究方向的确立。因此,要把握好研究目标的确定:第一,目标来源于推广课题的观点和结论;第二,目标来源于教育教学实际;第三,目标来源于对推广课题的补充和完善。成果推广方案包括:推广成果名称、推广目的、推广内容、推广范围、推广步骤、推广评价、推广条件等。推广成果的过程,是普及教育理论和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要制定详尽的科研培训制度和计划,组织实施推广工作。

3. 组织观摩,开展培训。组织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和理论知识培训,让教师学会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首先应开展观摩活动,由课题学校提供现场,通过具体的研究课例、研究报告、研究过程资料等,全方位、直观地展示推广课题成果的价值和功能,让教师对课题成果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效果和作用产生兴趣,对推广课题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开展培训。教师对推广课题已有一定的实践感知,再让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促使教师有目的地寻求理论支撑,更新自己的观念,加深对推广课题的理解,以避免课题推广的形式化和追求简单的借鉴与模仿,避免以“形似”替代“神似”。

4. 搭建成果推广交流平台,实现网络化科研。充分利用《长春教育》和市教科所网站,开辟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专栏,搭建成果推广交流平台,扩大优秀成果影响力和公信度,让教师及时了解成果、关注成果,每个推广课题设有专栏,把课题推广研究方案、活动纪实、阶段成果及时上传,及时交流、追踪问题、在线研讨、资源共建、跟进管理、成果共享、科学评价,确保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编辑出版优秀教育科研成果集,包括和成果相关的研究报告、论文、教案、课案、活动纪实等;设立固定的优秀成果展室,让更多的教师了解、学习、借鉴、掌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精髓,并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思想,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

5. 实践操作,交流研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教科所应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汇报会,汇报研究进展、研究策略、存在问题、今后设想,对研究中的共性问题集体公关,让成果拥有者和成果推广者交流与碰撞,明确思想,理清思路,让学校和教师介绍自己成功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果,并提出下一步深入研究的想法和建议,在推广中深化研究,在研究中促进推广。

6. 制定督导检查机制,组织督导检查。教科所作为管理者,应制定成果推广的督导检查机制,确保推广工作的正常运行。教科所负责推广研究方向的把握,计划的制定,措施的落实。对推广者的研究定期进行检查与监督,确保推广研究保质保量开展;科研人员负责对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给予帮助和指导,指导教师做好资料的整理和统计、阶段成果和研究报告的撰写,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针对推广研究提出具体要求,定期检查成果推广研究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改进措施、下一步设想。

优秀体育教案篇(6)

        一、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促进各年级协调发展

        近几年来,灌云县伊山高级中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十分注重各年级均衡发展,促进良性互动,将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合理均衡分配到各年级,让各年级各学科都有把关者、领头人,坚持新老教师相互搭配、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相结合。通过加强“内引外联”,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并在精神和物质上实行双重激励,把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与评优晋级、综合考核、骨干教师津贴等挂钩,每学期开学初要组织他们上示范课,树立引领标杆。学校通过每周教研活动和教师例会时间,安排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带领大家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和理论,定期组织教学骨干开设专题讲座,在全体教师的头脑中牢固确立新的教学观念,强化课改意识和质量意识,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学校每年要开展一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评比活动,使优秀教师充当火车头,成为各学科教学的领跑者。

        当然,均衡分配不等于平均分配,坚持毕业班优先选择教师必须建立在各年级都能“吃饱吃好”的基础之上。同时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功能,坚决打破年级之间的界限,建立各年级教师相互开放课堂、共同参与教学研究的长效机制。

        二、坚持循环教学模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着眼,学校坚持高中教师三年循环制教学模式,让全体教师都能得到锻炼,以尽快适应高中各年级的教学工作。能否搞好循环制,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年级骨干教师的作用。为此,伊山中学对每个年级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定任务、压担子,由骨干教师担任备课组长,把握整个教学方向,带领其他教师共同进步。

        近年来,伊山高级中学通过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大力实施“青蓝工程”,实行“以老带新”结对子,促进青年教师更快地成长。新老结对帮扶教师互相听课,对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则要求他们每上一节,必须先听一节老教师的课,上课结束后还要请老教师进行点评,以不断提高教学技巧和业务水平,这样,不仅促进了老教师抓课堂教学效益,也带动了新教师快速成长。学期结束后,学校还要开展评选活动,将“结对帮扶”成果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教师业务档案。 

通过“结对帮扶”,互帮互学,相互促进,学校有一大批青年教师走到了重要岗位,并取得了可喜成绩。近年来,全校先后有32名青年教师在县教学设计、市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奖,有两位教师在江苏省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为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邀请南师大何永康教授、江苏教院程振响教授、南京金陵中学特级教师朱建廉等名师、专家来学校讲学,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贯彻到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另一方面从外地招聘了一批研究生等高学历毕业生,为教师队伍增添新鲜血液;组织了一百多名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和研究生班学习。

        三、加快后备人才培养,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伊山中学在推进教育均衡化的过程中,把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建设优秀教师队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十分重视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精心选择活动载体,让优秀教师尽快脱颖而出,为学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首先,学校重视对教师公开课这一传统“戏台”的搭建,并进行大胆创新。学校把各种课型纳入了教师的综合考核和业务档案,课后实行由教师、学生参加的评课,并进行量化积分,量化结果与教师晋级、职称评聘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这样不仅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也保证了质量,促进了教师的成长。2010年,学校开展的“三课五评”(“三课”即市县骨干教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开设公开课、观摩课,“五评”即开展“优秀备课组长”、“优秀教研组长”、“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园丁”和“优秀教学骨干”评比)活动,有力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形成了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和机制。

优秀体育教案篇(7)

【关键词】卫生教育 教育 医学 教学

近几年来, 目标教学[1]已在国内各卫生学校全面推广, 目标教学管理也相应加强。目标教学及管理从理论上看较传统教学优越。本文将加强目标教学管理应用后,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水平及学生的成

绩情况做一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目标教学管理前的全校任课教师19人、目标教学管理后全校任课教师21人及5个固定班的学生。通过教案检查及评分、学生教学反馈及评分、学生平均优秀率3个方面, 进行对比研究。教案测评和教学水平评估取自卫生部教育司中专处教学评估体系[2]。

1.1 教案评分方法 期末收集任课教师全学期教案, 由教研组长从教学目标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教学方法设计是否周密、教学内容是否恰当及理论联系实际、课后小结及目标反馈7个方面, 分A、B、C 3级评价。7项均符合要求者为A级, 符合5-6项者为B级, 符合3-4项者为C级。

1.2 学生教学反馈及评分方法 每班随机抽取20名学生, 填写教学水平评估表, 对本班授课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水平3方面进行评价, 共以下9项内容: ①理论联系实际; ②重视对素质的培养;③讲解重点突出;④能力培养; ⑤板书整齐;⑥辅导耐心及时;⑦学习目标明确;⑧操作熟练规范;⑨耐心指导学习。按1、2、3、4 进行4级评价。

1.3 学生平均优秀率( > 90分为优秀) 将各班学生的n门课程优秀率之和除以n, 即为平均优秀率。

2 结果

目标教学管理前后教案情况, A级者由10.5% 上升到38.1%, C级10.5% 降至0%。经统计学x2检验, P 70%,据统计学t 检验, P < 0.01。 转贴于

3 讨论

目标教学是以“掌握学习”理论和“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作指导, 以教学目标作导向,使教学活动在目标控制下进行;用发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和及时反馈、纠正、强化、评价作手段使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目标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1]。目标教学法能打破知识积累缺陷的恶性循环, 充分调动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增强了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1 教师与目标教学 目标教学管理, 可以加强教师对教法的理解, 加强教师对书写教案重要性的再认识。本文结果示, 教师教案书写总得分: A级从管理前的10.5%上升至38.1%, C 级由10.5% 下降到0%, 两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

3.2 学生反馈与目标教学 目标教学管理前, 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不协调, 学生被动学习, 没有参与教学的机会。而目标教学通过学生的参与及反馈, 学生自觉进入教学循环链当中。本文结果表明, 目标教学前教师的教学水平1级者为0, 目标教学后1级者上升至9.6% ; 2级者由57.9% 上升至71.4%, 前后相比, 具有显著性差异(P

3.3 目标教学与学生成绩 在传统教学下, 教师因学生能力水平不同而对学生报有不同的期望, 一般只认为1/ 3能力强的学生能学好教学内容, 其他学生仅达中等或不及格。以群体教学为主的目标教学确能大幅度提高学生成绩[3]。本结果表明实施目标教学后学生平均优秀率由原来的< 20%上升至> 70%, 前后相比, 具有显著性差异(P

3.4 影响目标教学的因素 影响目标教学的因素为:⑴目标教学的正确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理论水平和经验, 这就要求教务、教研、学生工作负责人不脱离教学, 认真调查研究, 制定科学的目标和章程, 对教学实行目标管理;⑵教师的素质: 教师教案的书写可体现对教材的理解程度。目标教学的教案应体现出: 从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出发, 再回到目标进行评估的闭环式教学控制过程这一特点;⑶学生反馈信息: 目标教学的另一重要特点是通过学生反馈信息,促进教师水平提高;⑷教材配套: 开展目标教学除了应该有体现系统目标的教学大纲外还应该有配套的教材和评估指标体系。以上诸多影响因素或多或少影响目标教学的深入, 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参 考 文 献

[1]海兆林.建立目标管理框架推动中等卫校教学改革.北京医学教育, 1995; ( 2)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