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绿色农业现代化

绿色农业现代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4 16:24:10

绿色农业现代化

绿色农业现代化篇(1)

把握绿色自然资源优势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依兰县自然资源禀赋独特,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区位交通环境优良,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上,具有显著特点和较大的优势。生态环境优势:依兰县生态环境极佳,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均满足绿色食品作物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土地资源优势:人均耕地面积13亩,远高于全国、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大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处于世界仅存的三大黑土带之一,是一片天然的沃土,也是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最佳之地。水资源优势:县域内松花江东西横贯依兰全境,牡丹江、倭肯河、巴兰河三大水系流经。松木河、勃力河、中心河等18条小河、112条小溪纵横交错,117处泡泽、28处涌泉星罗棋布。多年平均地表水年径流量9.43亿立米,地下水可开采量3.1亿立米,江河过境客水量323.1亿立米,是水资源最富集的县份。产品质量优势:依兰县地处高寒高纬度地区,开发时间较晚,森林、草场、湿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具备开发有机和绿色食品得天独厚的条件,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证面积位居哈尔滨市首位。产业基础优势:通过近几年的发展,依兰县大部分绿色食品生产企业逐步壮大,已成为依兰县及哈尔滨市的龙头企业,有的已成为省市著名及驰名商标。并形成了以水稻、玉米、杂粮为主的粮食系列开发产业,以肉、蛋、乳为主的畜禽产品开发产业,以红菇娘、葡萄、甜瓜为主的经济作物产业,以蔬菜、北药、林果开发产业,以山野菜、木耳、蘑菇为主体的山产品产业等五大产业集群。

发展绿色产业基地规模 提高绿色食品产量

截至目前,依兰县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认证面积发展到309.78万亩次,其中绿色产地认证37.55万亩,有机产地认证5573亩,无公害面积269.7万亩;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50万亩;全县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的产地认证总数34个,其中有机3个,绿色12个,无公害19个;产品认证总数77个,其中有机产品5个,绿色产品25个,无公害产品47个。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证面积位居哈尔滨市首位。

引进绿色食品生产企业 保证绿色食品质量

依兰县绿色食品生产企业12家,其中,大米加工企业7家;饮品企业2家;小杂粮企业1家;浆果生产企业1家;大豆生产企业1家。在以上企业生产加工下,依兰县全年生产绿色农产品7.95万吨,总产值达4.45亿元。目前,依兰县绿色食品产业已初具规模,并逐步形成了产地产品优势。全县稻米年总加工量在20-30万吨。

完善绿色食品发展对策 打造现代化绿色农业大县

下一步,依兰县将不断完善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对策,扩大基地面积,全力推进原料基地建设。抓好农产品绿色生产基地建设,扩大基地规模,完善利益连结机制,坚持基地、龙头企业一体化,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的定单利益联结形式,实现双赢,甚至多赢。以创建国家级原料基地为重点,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操作技术规程组织生产,推进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建设,有效满足龙头企业加工原料需求。目前,依兰县正在积极申报100万亩绿色源料(玉米)生产基地;发展有机绿色水稻基地70万亩。

同时,高度重视市场营销,推进绿色食品的流通现代化,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超市销售,积极引导每个绿色食品企业都要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改变销售上的“散兵游勇”和“游击战术”,提高绿色食品的流通效率。组织和帮助企业在营销上提供信息和展示的平台,全力推进市场网络建设,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食品配送中心,发展能够提供安全、多样、优质的特色食品专营店或专柜,不断扩大绿色(有机)食品市场份额。

绿色农业现代化篇(2)

1.1能够有效降低环境污染

传统的农业机械制造过程会消耗掉大量的能源和自然资源,并且由于生产技术落后、不科学等原因,会产生资源利用不充分、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机械制造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等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环境恶化、生态退化等现象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现代农业机械中的绿色制造是基于农业发展信息的基础,对肥料、农药以及相关能源利用绿色环保理念,确定使用分量和使用的时间而开展的,这样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科学性,优化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而且还有效降低了环境污染,更好地满足了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产品绿色健康的要求。

1.2节约农业机械生产的原材料和能源

传统的农业机械产品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缺乏全局性和一致性,一旦达到使用年限后,由于部分构件损坏,购买不到合适的配件,没有做好废旧和闲置农业机械设备的回收工作,造成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浪费,同时加大了农业机械的环境处置压力。现代农业机械的绿色制造有效改善了这一问题,不仅在农业机械生产制造方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能够站在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对农业机械生产进行规划,提高农业机械生产的高资源利用率,有效减少资源消耗。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上的应用进一步增强了现代农业机械生产的绿色经济效应,加强了资源共享,促进了现代农业绿色制造的不断优化。

2绿色制造在现代农业机械中的发展趋势

2.1现代农业机械绿色制造

将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绿色制造在现代农业机械中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主要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和绿色制造设计将从多个层面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全球化、社会化、集成化、智能化和产业化等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农业机械制造的主要特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关于农业机械产品的生产环境指标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加上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涉及的各个方面都要进一步完善。另外,绿色集成制造技术和绿色集成制造系统将成为未来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2.2农业机械绿色制造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绿色制造在现代农业机械中的应用能够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制造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农业机械的绿色设计和制造方式方法都应当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消耗,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大力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另外,为了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制造的资源环境功能,还应当将绿色制造设计和实施与新兴产业紧密的结合起来,例如农业机械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服务业、绿色制造软件产业等等,在丰富和扩展农业机械制造的延伸领域之外,还应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制造的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

3结语

绿色农业现代化篇(3)

一、我市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绿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突破口、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抓手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摆上重要工作日程,给予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大力扶持,使我市绿色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三品认证面积达到27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面积180万亩,有机食品从无到有、生产基地规模达到50万亩,锦州地区“三品”总数 60家企业,182个产品,其中有机食品:4家企业,44个产品;绿色食品:25家企业,74个产品无公害农产品:37家企业,64个产品;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3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7家,培育了10余个国内知名品牌,2009年全市绿色农产品年产量达到120万t,2009年全市绿色农业实现产值35亿元,创税3600万元;完成订单农业规模50万亩,带动农民增收2000万元、人均增收80元。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绿色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

1.对绿色农业发展认识不足

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绿色农业重要性和紧迫感责任感的认识明显不足,对绿色农业发展知识技术理解的不深入全面、不系统、不够准确,食品安全质量意识、生态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标准化意识不强,理论水平、思想观念不能更好地指导绿色农业发展实践。

2.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亟待加强,调水控水能力和抗旱排涝能力低,相当一部分水利工程陈旧老化,灌溉保证率低,灌区工程不配套,农机具配套率低,大型农机具保有量少,机械收获率低,农机具利用率低,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低。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面积少、规模小,化肥施用面积大、农家肥和生物有机肥施用面积少,农肥积造和无害化处理设施严重不足,绿色农业抗御干旱、冰雹、洪涝、大风、病虫草害特别是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3.农业生态环境压力依然很大

多年来我市农业过量使用化肥,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大量生活垃圾和人畜粪尿未得到无害化处理,农业污染严重;深翻轮耕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农民长期掠夺式生产,土地养分含量急剧下降、营养严重失衡,土壤板结硬化、耕层变浅、结构性状变差,涵水保肥能力降低,部分农田已经亮起了“红灯”;森林乱采滥伐,林地、草原、湿地、五荒资源的乱开滥垦,自然植被大量破坏,水土流失较重,病虫害频发造成损失大。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依然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4.标准化水平低

我市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和经营模式严重缺乏,且没有被广大生产经营者认同接受、全面准确掌握运用并严格执行,跑粗走样现象明显,农产品标准化水平低,检测不到位,监控缺失,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数量还有待增加。

5.绿色农业经济效益不高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优质不优价,高位市场占有率不高,难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绿色农产品价值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影响了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三、绿色农业发展对策

推进我市绿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教育,提高发展绿色农业的思想认识

要注重利用各种宣传教育阵地和载体,广泛深入地宣传绿色农业知识,教育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农村干部群众、涉农企业和组织,深刻、全面、准确地认识我市发展绿色农业的重大意义,营造出了解绿色农业、理解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的浓厚舆论氛围,形成全民踊跃参与、积极献策出力、共同推进绿色农业发展的合力。

2.扩基地、壮龙头、创精品、育名牌,推进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用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现代企业运营模式来谋划发展绿色农业,一是建设绿色农业基地,推进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绿色农业生产标准化、有机食品生产模式化的园区、示范区和生产基地,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积极、主动、自觉地发展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二是壮大“龙头”,开发“精品”。要采取择优扶强现有个体、整合壮大现有群体、引进培育新上、园区集聚等措施,加快绿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扩规模、上水平、增实力。三是强化宣传推介和市场营销,实施名牌战略。提高绿色企业、绿色产品、绿色品牌的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四是加强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绿色农业产业集群。要把绿色农产品营销作为我县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和新兴综合物流区建设的重点,在综合物流区辟建绿色有机食品物流园区,并加强销售网点布局,完善绿色农产品特别是绿色有机食品供应链要推进绿色农业企业群体化发展。

3.推进绿色农业科技创新和标准化,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要加大绿色农业知识普及力度,提高全民特别是农民中绿色农业从业者、绿色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管理人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涉农部门领导干部的绿色农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注重引进消化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并融入到绿色农业之中,推进绿色农业技术创新,提高绿色农业的科技含量。

绿色农业现代化篇(4)

关键词:绿色农业,科学发展观,发展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与此同时,针对国家在中部崛起思路中提出的“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的建议,湖南正抢抓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而发展绿色农业正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沿点,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此,通过发展绿色农业,做精做大绿色品牌,才能使湖南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经济强省的转变。

1.绿色农业的含义及特点

绿色农业是指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形态与模式。具体地说绿色农业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原则,从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人类社会长远利益及其长久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农业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产业链条中,以绿色科技创新为依托,并结合传统农业精华技术,生产无公害、无污染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农产品产业。其基本内容包括生物的多样性,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保持人、环境、自然与经济的和谐统一,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各类农产品三个方面。打造绿色农业,不仅要着眼于自身,更要将农业融于社会的整个领域,贯穿于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

绿色农业强调四个良性循环:一是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利用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种养模式,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充分利用资源发展生产。二是农业产业的良性循环。科技论文。农业产业内部协调,结构合理,布局有序;农业与相关产业尤其与环保产业协调。三是农业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农业生产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备,农田沟、路、渠、林配套,用地养地结合,稳产高产的标准农田比重大,综合生产能力强;对土地等要素占用合理;污染少,对环境损害轻或不构成破坏,且农村水体、大气、土地都要符合环保要求。科技论文。四是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要求农业人口结构趋于合理,素质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充分,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增加;农村贫困消除,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第三产业和社会化服务业发达;农民居住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消费健康。因此,绿色农业具有4个鲜明的特征:开放性、持续性、高效性、标准化。

2.湖南推进绿色农业进展情况

2.1形成了鲜明的绿色农业区

一是以长株潭为核心的都市绿色农业区。主要开展城郊结合的环保、观光休闲型农业,妥善处理城市垃圾等废弃物,建立节能减排的高效型设施农业。二是环洞庭湖绿色农业区。着重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合理利用湖区水资源,实现粮、油、麻、渔等农产品优质、高效生产。三是涟邵中部丘陵盆地区。利用该区地势平缓、排水良好、光照充足和交通、城镇、劳动力之便利,大兴油茶、烤烟、猪牛生态养殖,建立了种、养、运一体化流程。四是大湘西绿色农业区。该区自然环境相对洁净,建立了柑橘、有机名茶、猕猴桃、百合、鲜食玉米、无公害草食畜禽产品等名优特色农产品带。五是大湘南绿色农业区。主要以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为重点,开展烤烟、黄花菜、临武鸭、东江鱼等品牌优质农产品种植(养殖),建立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和高效利用的绿色农业。

2.2农业示范县建设初见成效

全省已建成长沙、慈利、南县、浏阳4个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县和桃源、冷水滩、沅江、衡山、邵东、新化6个省级绿色农业示范县,基本实现了管理规范化、建设工程化、工程模式化和生态效益化,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2.3绿色农业技术与复合模式研究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在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农业专家研究并探索出了适合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技术,如丘岗资源保护性开垦利用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等一批实用技术,建立了丘陵区茶园生态系统优化技术体系和生猪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体系,构建了适应湖南绿色农业区新的发展方向。

虽然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湖南绿色农业建设仍旧突出,表现为:农业资源供给不足,农业增长过度依赖农用化学物品的大量投入,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态结构脆弱,农业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绿色农业建设机制不完善、体系不健全等。

3.湖南绿色农业发展对策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选择绿色农业模式,才能做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生产和保护相结合,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相结合。目前,对湖南而言,绿色农业还刚刚起步。绿色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引导,还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

3.1要加大对绿色农业的宣传力度,让绿色农业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要加大绿色农业投资力度和示范区建设的力度,围绕湖南的农业优势产业如水稻、柑橘、生猪、茶叶、水产等,确定重点项目集中攻关。要注意解决从常规农业向绿色农业转换过程中的一些瓶颈性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在绿色农业立项、产品开发、产品营销、信贷、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农民和企业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开拓绿色食品市场。

3.2以实施农业标准化为重点,加大绿色农业标准化体系推广

要依托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优化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用绿色农业的生态意识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用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用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标准生产现代农产品。科技论文。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结合农业信息网络、农技电波入户、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科技下乡等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规程与质量标准的宣传、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绿色生产意识。同时发挥典型示范的推动作用,选择生态环境好、无污染的标准化生产基地,率先向绿色农业转换。

3.3注重调研,做好区划

“十一五”时期,是湖南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种养业绿色食品基地。各地要在原有农业资源调查与区划基础上,采用GIS等现代技术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继续做好绿色农业资源调查,建立绿色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库,对农产品原产地自然条件(土壤、大气、水等)进行科学检测,对产地社会经济条件、耕作习惯、区域优势进行调查,在综合分析、科学研究与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各地绿色农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3.4扶持一批重点产品和龙头企业。

要选择一批质量好、市场潜力大、产品特色突出、附加值高的重点产品和项目,从各方面予以扶持,使生产要素向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集中,扶持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扶持龙头企业的关键是要在项目、资金、技术、政策环境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在加强示范基地建设的同时,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起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对基础好、发展潜力大、资源环境有优势的地区优先安排。依托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通过优惠政策扶持,新建或改建一批大中型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吸引湖南一些名牌企业加入开发绿色农业的行列。

3.5做精品牌,做大市场。

绿色食品是在优良的产地环境,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先进的装备手段生产出来的产品,其品质是一流的。因此,必须大力培育绿色优质品牌,靠优质品牌打开市场,带动产业,增加企业和农民的收入。要坚持质量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加强对“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与管理,确保绿色食品的产品质量,维护绿色食品的精品形象。要充分利用绿色食品的竞争优势,加快绿色产品开发,打造一批绿色食品品牌,开拓国际市场;要采取措施,鼓励和扶持绿色食品企业发展成为外向型企业,同时还要引进国外大公司来湖南投资绿色农业,建立外向型的绿色食品出口创汇基地;可以充分利用展示展销、物流配送、超市服务、连锁经营、电子交易、网上销售等现代营销手段,创新营销方式,拓展营销领域,开辟新的市场。

参考文献:

[1]王秋跃,田艳丽.构建“两型”社会背景下绿色农业发展对策探讨[J].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9).

[2]李祺,刘凌峰. 促进湖南生态农业发展建设农业生态文明[J].农业科技管理,2008,(12).

[3]周洁.关于山西绿色农业发展的思考[J].山西农经,2009(1).

[4]唐安来,蔡雪芳,郑斌.大力发展绿色农业[J].当代江西,2008(5).

绿色农业现代化篇(5)

目前,在现代农业的架构下,出现了白色农业、蓝色农业、黑色农业、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立体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50多种农业模式。现行的这些农业模式有各自的特征和不足,都是从某一方面、某一技术层面上提出的,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绿色农业则站在现代大农业的高度,用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相互和谐的理念贯穿到绿色农业的全过程之中,因此说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最佳选择。

一、绿色农业的内涵

绿色农业具有“三先三保一个提高”的鲜明特征,并且强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三先”就是将先进的工业装备、先进创新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绿色农业的概念融合;“三保”就是确保农产品安全、确保生态安全、确保资源安全;“一个提高”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企业收入,增加财政收入,进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绿色农业主导模式具有三大内涵。一是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追求的是清洁生产、绿色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要求控制和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对生产、生活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处理,对农业野生资源加强保护和利用,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二是倡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提供营养合理、卫生安全、数量充足的食物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功能,绿色农业强调安全但不拒绝农药、化肥的合理应用,符合我国食物安全战略。三是积极倡导和贯彻农业全程一体化管理的理念,把优质、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作为终端产品的生产,转化为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控制。同时,也注重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推进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的发展。

绿色农业核心理念是科学、安全、高效、和谐。绿色农业将市场、资源、生态等约束变量内生化到农业体系,变事后监督为过程控制,强调农业整个产业链条的标准化,注重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多功能性。我国绿色农业的概念和模式是在总结国内外可持续农业、有机农业以及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因此比较全面、科学、内涵丰富。

二、积极推动绿色农业模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绿色农业是真正的贸工农一体化。绿色农业把农产品按产业关联度,拓展为一个系列,在绿色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经营。既强调产前的环境监测,又强调产中投入品的标准,还强调产后的绿色加工、销售,既具有种养业的环境标准、生产标准,又有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的生产标准和环境标准,通过企业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保证加工原料的品质划一,质量达标。

其次,由于绿色食品的收购价明显高于常规农产品(一般比普通农产品价格高40%左右),绿色农业具有高增值性。

第三,由于绿色农业倡导以保护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产安全优质产品为核心,坚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农业的良性互动而不是恶性循环,所以绿色农业特别强调可持续发展。

绿色农业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以下现实背景:一是源于提升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需要;二是基于现代农业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严酷现实;三是农产品安全性不够等问题凸显。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农业人口多,资源少,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已无法通过增加更多的农业资源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只能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来解决。因此,大力提倡的绿色农业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发展模式。只有选择绿色农业模式,才能做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生产和保护结合,合理开发和利用结合。只有将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健康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生存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

三、发展绿色农业的有效途径

生态示范区,就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的相对独立又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

1、充分利用自然优势,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自然优势包括有利于开发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丰富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是不断加重的,为此从“九五”开始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同时对造纸、乳品、糖甙、制药行业的污染以及医院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水污染,进行了有效的治理,使排出的烟、放出的水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治理污染的同时,积极植树造林。这些措施使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2、促进”三位一体”的整体推进。发展生态农业以来,人们先后制定了四作物包括土壤、水源、空气、种子、化肥、农药及产品质量、运输、储存等内容的《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22项;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四大作物化学灭草,防治病虫害的26种二元、三元配方。规定了节制使用的农药品种;制定了高温堆肥的卫生标准,化肥的使用标准,对空气、水、土壤污染物浓度作了具体规定,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营造氛围,加大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的力度。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农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在生产环节,必须从生产者的教育、引导入手,使他们能自觉保护农业环境,实行科学种养,提高产品质量。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的宣传,增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氛围。

绿色农业现代化篇(6)

尊敬的中绿中心领导、同志们:

在这个阳春四月,桃红柳绿,春意盎然的季节,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办,浙江省绿色食品办公室、农业部稻米检测中心、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共同协办的农业部首届有机食品认证检查员培训班,今天在杭州正式开班,首先,我代表浙江省农业厅向参加这次培训班的农业部中绿中心领导和各省、市、自治区的代表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大家对我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事业长期以来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浙江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旅游之地”之称,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全省山青水秀,森林覆盖率近60%,江河干流水质以及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全省土地总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划为11个地级市,总人口4501万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资源丰富。是一个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业区域。谷物生产以水稻为主,其次是麦类、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蚕桑、茶叶、柑桔、棉花、果蔗、油菜、蔬菜、食用菌等。茶叶的产量、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蚕茧产量居全国第三,柑桔产量居全国第四,是全国生猪的重点生产基地,年出栏1418万头,50头以上的规模饲养户出栏数占全省总出栏量48.5%,水产品总产量达470万吨,其中淡水产品59万吨,是全国三大淡水鱼产地之一。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这一目标,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重点抓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大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大力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农民个人收入,确保浙江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展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发展有机食品产业,是建立健全农业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开辟农产品贸易新领域的重要内容。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省各级农业部门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确立绿色农业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已建和在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5348个,面积411万亩。获浙江绿色农产品、中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产品分别为295个、97个和110个。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农业部绿色食品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实施农业部提出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我省的社会、经济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产业。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立省、建设绿色浙江”的要求,把建设现代农业的侧重点放在绿色农业上,通过大力实施“绿色环境”、“绿色生产”、“绿色品牌”、“绿色营销”、“绿色技术”“绿箱保护”等六绿工程,到2007年建成1000万亩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1000个绿色农产品品牌、1000个规模加工型、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1000个民营科技企业、1000个生态养殖小区、1000万人次绿证培训。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业。从绿色农业起步,同步提高生态质量、农产品质量和农民生活质量,确保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永续利用,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这次农业部举办的有机食品认证检查员培训班在我省举行,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宣传的好机会,对我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将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希望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在浙江多走走,多看看,并对浙江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工作多提宝贵意见。最后预祝本次培训班圆满成功,并祝同志们在浙江学习生活愉快!

谢谢大家!

绿色农业现代化篇(7)

首先,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以知识经济为导向,从社会生态条件出发,所建立的一种“可承受的经济”。绿色农业经济作为绿色经济形态之一,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对防止单纯追求生产增长或强调生态保护,使农业生产从经济数量增长向社会效益增长转型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次,绿色农业经济生产过程是先按照农业生态规律,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所以,绿色农业经济生产与一般农业物质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它通过采用具有节约、清洁、无污染等优点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将经济发展同农业生态环境附加值的增长联系起来,实现了二者协调统一的发展。

最后,由于绿色农产品减少了生产、消费过程中及消费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因而降低了未来社会治理污染所需投入的资金、技术与人力的强度,也就是降低了未来清洁环境的成本,使得绿色农产品具有很高的价值。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2.1地域环境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在地的地域环境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生产区的区位条件,生产区空间分布的特性,生产区的地域、地势、地带特点,生产区的区域差异规律,生产区所在地的生态结构、生态环境状况、人文环境状态及地区环境容量。

绿色农业地域环境体系有助于我们掌握绿色农业生产区的区位特点,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能扬长避短,根据各种生物所适应的特定繁殖生态位来发展相应的种植与养殖业,以逐步达到绿色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目标;有助于我们看清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条件与不利环境条件,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及时掌握区域环境容量,确定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必须遵循的环境约束条件的临界点与阀值,进而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控制在可承载的环境容量之内。

通过提高一个绿色农业生产发展的环境预警屏障,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保持这个生态环境体系的良性循环,以使其足以支撑绿色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下去。所以,地域环境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是最为基础的支撑条件。

2.2农业资源承载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支撑条件

农业资源是农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固有资本”。农业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范围内,人均占有的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当代及后代人口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支撑能力。从农业生存的角度来看,某一地区所拥有的农业自然资源数量越多、种类越丰富、质量越高,那么该地区的农业资源承载力就越强,其支撑作用也随之增强,农业的生命力也就越旺盛;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当某一地区的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承载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满足当代人口及其后代人口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需求,那么,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就可以持续发展下去。

绿色农业作为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虽然依靠绿色技术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欲望,但并没有改变农业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原始承载力,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农业自然资源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弹性。

2.3绿色农业生产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力是指:绿色农业生产在农业劳动力、绿色技术与农业资本(含物化资本)的总体水平运动下,可能转化为绿色农产品的能力。

显然,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会受到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制约,制约的程度取决于绿色农业生产力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强弱,而其支撑能力的强弱又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在人力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水平;在技术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科技含量水平及技术普及状况;在资本上表现为资金投入水平及融资渠道的数量和种类。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将决定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它是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此外,绿色农业生产力是一种集合生产能力,其中某单一要素生产能力的大小虽对整体生产能力有影响,但不能决定整体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同时,不同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并不能简单的叠加,而要巧妙结合、有机组装,以达到效益最佳的目标。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作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对其支撑能力的改善应给以相当的重视。

2.4智力支持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条件也可称为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管理调解能力,它需要绿色农业生产者的认识能力、决策能力及调节应变能力能驾驭“农业—自然—社会”这个复合系统,以适应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以实现“最小”、“最安全”、“最经济”、“最合理”、“最协调”等目标的行为,可统统包含于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范畴。

绿色农业的经济发展决策可分为2类:一类主要解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最优化”的一般性决策,另一类是主要解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最可能的“安全临界”的风险决策。其中,风险决策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处于某种最优化前提下,综合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某些不确定因素,经过分析后得出到的以最小风险为代价,获得的某种最佳效益的具体结论。也就是说,风险决策是对一般决策的调整与修正,其目的在于使决策更利于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要求绿色农业生产者能控制某种或某些变量,还要求绿色农业生产者能评价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系统在这些变量被控制后其反应的合理程度,以便由此回溯,再调整或重新制定相应的若干控制措施,直至系统反应表现出最佳效应或最优特性为止。因此,绿色农业生产者智力素质的高低也成为支撑绿色农业经济顺利发展重要因素之一。

3加强以上条件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政策性建议

3.1法律法规

国家根据现有的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出台国家和省级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规定,并以此为准绳,严格贯彻落实,做好配套细则工作;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的观念,通过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意识,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并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各地区尤其是绿色农业试点区要积极拓展有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的覆盖面,并将绿色农业生产、绿色技术推广、绿色农产品销售统一起来,共同纳入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系统中来。

3.2财政政策

国家结合现有的财政扶持政策,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的同时,出台一系列支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绿色农业领域的转移;探索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基金,对致力于研发绿色技术、从事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发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组织给予财政上的重点扶持。

国家在完善现有税收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专门针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各地区再依照国家规定的优惠标准,根据自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及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制定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信贷扶持政策,对积极从事绿色农业生产,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农业银行和信合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等方式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并拓宽他们的融资渠道,以逐步完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融资模式。

通过探索绿色农产品的资源价格体系构造,理顺不同地区的价格体系间的关系,出台绿色农产品的价格调节政策,以确保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效益。

3.3技术研发

减量技术:大力普及高效喷灌设施,推广高效栽培技术和集约化养殖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用绿色农产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动农业资源高效产出技术和无害化生产。

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应用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在某些相对产出效率较低的农业生产部门,积极推广投入产出转化系统的优化技术,以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更新现有生产设备、再造生产工艺流程、调整绿色农产品结构和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替代技术:重点研发再生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积极推进绿色农业能源的应用技术,大力鼓励低物耗、低能耗和高转化率的生物质能转换技术。

系统化技术:加快建设以绿色农业生产试验区为载体的绿色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平台,在整个绿色农业产业系统中建立起“生产资料供应商—绿农—绿色产品分销商—绿色产品最终消费者”的持续性物质流和资金流途径,以实现绿色农业经济链上各节点的共生耦合。

3.4教育培训

加大对绿色农业生产者道德文化、市场意识和管理技能的培养力度,以提高他们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能力,树立经营管理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在已有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绿色技术的培训,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来充分发挥资源生产力;采用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模式,不仅要有国家、省级的农业科教机构,地、县、乡也要积极推动绿色技术推广中心、农广校、农业中专的建设与发展;各地区对于开展绿色农业教育培训的组织机构要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并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媒体广播及网络,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政府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让农民了解与绿色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自己应有的权利和应经的义务,以提高他们依法办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思华,刘泉.绿色经济导论[M].同心出版社,2004,(1).

[2]高洪深.经济系统分析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