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6 08:22:46

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篇(1)

关键词:低碳农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全球变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日益显现,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农村的碳排放是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之一,农村也成为了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之一。我国有18多亿亩土地在农村,其中有1.5亿亩土地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低碳农业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模式,低碳农业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农村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农业产业结构和制度的根本性转变。

1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

1.1农村水源污染严重

我国有相当比例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作用非常严重,导致农作物毒物质富集,农产品质量降低,甚至颗粒无收,迫使部分地区改变农业种植结构。渔业受污水的影响则更加严重,如2004年7月,淮河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污水所到之处,鱼虾绝迹。

1.2农村土壤污染严重

全国约25%土地的土壤污染处于警戒状态,约5%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缺乏安全保障的农产品已经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1.3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蔓延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生活垃圾量也迅速增长,而且大量城市垃圾都流向了城郊和农村,给农村带来了严重污染。

2发展低碳农村经济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建设低碳农业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一致,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的重要方法。 2有利于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清洁工程稳步推进,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继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进而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低碳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低碳农业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着的生态效益。

3发展低碳农村经济的途径 1全面强化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例如有机食品以及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等,并且要积极按市场经济规律把产品推向市场。此外,还要加大力度建设安全食用农产品重点加工企业,创建绿色低碳农产品市场,积极发挥这些基地、企业的带头作用,促进低碳农业规模的扩大。 2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提高低碳农业整体水平

发展低碳农业,还应该加强农业科技教育,要积极整合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与科教兴农战略。要大力引进、选育、推广品质优良、产量较高的品种,提高种养业的低碳水平;进一步改革农业科研机制,引导农业科技企业向低碳、高效方向发展,加大对企业、基地潜力的挖掘;积极开展并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低碳农业知识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低碳农业水平;要加大低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力度,园区建设政策应该更加倾向于低碳农业,使之成为发展低碳农业的榜样;积极推广和使用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和农业生产用品无害处理技术,积极合理使用农药防治,宣传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3加大对低碳农业的监管,强化低碳农业的规范化程度。

为促进和发展低碳农业,满足老百姓对绿色、无公害、低碳农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机制,从源头上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污染;对即将上市的农产品和市场上的农产品要加强质量监督和检测。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严格践行对百姓作出的低碳、绿色、安全的承诺,对不合格农产品进行召回、销毁、理赔。

4积极宣传低碳农业,全面提高老百姓的低碳农业认识

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开展低碳农业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低碳意识。低碳农业对我国来说尚属新生事物,民众对此认识不足。因此,要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宣传教育。 运用舆论宣传工具,积极宣传低碳农业,让广大民众充分认识低碳农业的重要性,认识到低碳农产品的安全性和优越性,逐渐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宣传和改善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低碳环

境,打造低碳农产品自主品牌,生产绿色、低碳、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农副产品的低碳深加工企业,使得广大农民和加工企业积极参与低碳农业建设。以低碳农业理论为先导,将低碳农业作为农民教育和科技培训的重要内容,鼓励农民采用低碳技术,实施低碳型种养模式,创造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和谐低碳系统。 5强化农业行政执法,为发展低碳农业保驾护航

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执行农用资源管理条例、农业管理条例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农资市场、低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进行监测和管理,确保农业生产用品的安全。坚决打击各种损害农产品安全、破坏资源环境,假冒无公害、绿色、低碳农产品标志、品牌的违法行为。要积极展开 “低碳打假”行动,维护广大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根据发展低碳农业的要求,促进农业执法队伍的发展。 6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保证低碳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低碳农业关系到整个农村经济的全局,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因此在起步阶段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国外政府为鼓励农民从生产常规农产品转向生产低碳农产品,对农民给予相当数额的补贴。鉴于国外的经验和发展低碳农业的需要,必须确保生产基地、生产加工过程、贮藏运输途过程中杜绝污染。这对于正常生产的农民和加工企业来说,这一转变不但人力投入将大大增加,而且物质投入更需加大。因此,低碳农业在发展初期需要相关农业部门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设立低碳农业专项投入资金。在加大投资的同时,还必须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发展低碳农业。积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科研单位等进入低碳农业发展领域,与低碳农业建设基地及农户形成共享利益。此外,还应该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一批农业低碳型龙头企业,推进和扩大低碳农产品发展,提高低碳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展望

当前农村发展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发展低碳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为了我国农村的持续、科学、和谐发展,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必须发展低碳农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 赵文晋,李都峰,王宪恩.低碳农业的发展思路[j].环境保护,2010(12):38-39.

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篇(2)

农业政策制订与的主体是执政党或政府,既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也包括各级政府的涉农机关。由于农业政策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一直以来就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农业政策的不断调整改革,我国的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单是近三十多年来在农业政策改革的带动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就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其中不同时期不同的农业政策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些政策虽然基本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核心的土地政策改革(1978-1984)。这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历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事情,通过这次农业政策的调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改革之后,虽然土地所有权归集体,但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支配权和对剩余产品的受益权,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民,使其积极性大大提高,也因此在很多时期内中国解决了全国的温饱问题,堪称一个世界壮举。第二,以农产品流通和乡镇企业发展为核心的农村政策改革(1985-1997)。经过前一阶段的政策调整,我国的农业生产有了大幅提高,但是由于市场体制不够灵活,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收受到了一定影响,于是国家及时出台“购销同价”、“保量放价”等政策放开市场,促进农产品的流通,从而巩固加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同时又出台产权改革、技术革新等政策加快乡镇企业改革,为整个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第三,以“粮食保护价”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1998-2001)。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相对较大,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国家于是出台了“粮食保护价”的农业补贴政策。这是我国第一个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的农业政策,其初衷是好的,而且在初期一定程度上坚定了农民种粮的信心,但是由于实施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出现,它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双重效益。第四,农业税的减免(2002至今)。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同时对农业的依赖性也更趋强烈。为了强化对工业的支撑,更是为了解决多年来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税费改革政策,其中以“取消农业税、反哺农业”、“两减免三补贴”为典型代表,同时从国家预算层面加大了对农村的财政支出。这些政策及时地解决了农民增收问题,也保证了工业化的继续推进,但是从长远来看,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第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政策改革(2006至今)。随着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我国的农业政策由纯粹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导向转变为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导向。这一阶段,国家除了深化农业增收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改革外,还从教育、环境、医疗等多个方面出台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发展,虽然由于实施时间不长、效果不是多么显著,但是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开端。

二、农业政策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一系列农业政策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尽管有些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核心问题,但是大部分政策还是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那么这些政策是如何发挥效应的呢?这就涉及到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机制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的引导。首先,农业政策可以有效引导投资流向,比如农业税取消以后,中央财政成了农村公共投资的主要来源,这样大批资金就直接流向农村的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灾害防治工程建设等;其次,农业政策可以有效引导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另外,农业政策可以有效引导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第二,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的调控。首先,农业政策可以调控农产品的供求关系,这既包括农产品的进出口政策,又包括国内供给政策;其次,农业政策可以调节价格,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政府的“农产品保护价”政策,我国粮食生产在1998年至2001年连续减产,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粮食收购价格偏低,于是国家及时出台“粮食保护价”政策保证农民收益;另外,农业政策可以调节收入,比如我国2006年废除农业税以后,又先后出台了种粮直接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等政策,同时大兴水利建设,这些政策都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第三,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的激励。首先,农业政策从产权方面激励农村生产,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了农民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农民很自觉地进行农业生产,而不再依靠以前的行政指令计划;其次,农业政策从需求方面激励农业生产,比如国家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经常合理运用保护价政策,这样即使是粮价下跌到接近或低于生产成本时,政府会通过粮食专属系统买进,从而保证需求关系的平衡;另外,农业政策从创新方面激励农业生产,这包括技术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比如我国在实施“发展现代农业”政策以来,就通过生产经营模式、农业科技运用的创新大力发展集约型农业和生态化农业。

三、如何利用农业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政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而且是在特定机制下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样以来,农村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农业政策入手,尤其是从机制方面着手,寻求一套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政策体系,从而有效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积极发挥农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农业政策引导的根本在于通过提高要素投入效率,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首先,加快深化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规范承包、租赁、转让、入股等土地流转形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集中,从而提高土地要素的利用率;其次,优化农业财政支出结构,通过具体的财务管理、财务监督等手段,使得农业财政支出增加的前提下,保证农村生产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开发等支出的效用最大化;另外,强化农村科普知识的教育工作,既要吸引青年学生回到农村创业,又要对现有的农业生产者进行有效培训,在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基础上,通过科技提高各个要素的利用率。第二,积极发挥农业政策的调控作用。农业政策调控的根本在于站在农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注重各个政策的整合统一,实现最大的政策合力,首先,通过户籍制度、工业反哺农业等政策的完善,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和谐的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其次,通过对建筑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使用的调控、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种植的调配、国家投入与社会投入的调配以及科技投入的调配,建立一种长效农业投入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的综合性发展;另外,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构建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并结合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模式,减少流通环节,实现农业生产成本最低化,构建一个高效低廉的农产品城乡流通网络。第三,积极发挥农业政策的激励作用。农业政策激励的根本在于保障农民没有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实现增产增收,首先,巩固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和农产品保护价政策,最好实现二者联动机制的构建,避免过大的浮动性,保证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长效性;其次,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从而降低农民因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引起的损失,这样农民从事生产就少了后顾之忧;另外,强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既要保证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资金来源的广泛性,又要保证农民资金使用的规范性,从而激发农民扩大生产或增加投入的动力,尤其以更优惠的金融政策鼓励农民从事生态高附加值农业生产,使其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有助于自然生态的保护。

四、结语

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篇(3)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必要性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登博斯宣言》,阐明了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在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前提下,保证当代人对农产品的需求,维持资源的供需平衡和环境的良性循环,其核心是科学化,方式是产业化,过程是生态化,结果是效益最大化。。与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相联系,本文对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作出如下界定:所谓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商业银行在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产业利益的最大化及不断发展过程。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农业及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和把握好管理与发展、质量与速度、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问题,使农村商业银行资金、财务、信贷、人力、机构等资源的配置作用得以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要素

农村商业银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市场规律把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一个产业加以规划和发展,发展目标应该是产业主体目标利润化、金融业务多元化、产业运行市场化、产业管理法制化、产业技术现代化。总之,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一)发展。发展始终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失去了发展,一切将无从谈起。

(二)总量。发展必然要求总量有所增长,没有量的积累和扩大,发展是不可能的事情。这里的总量包括资产总量、负债总量、中间业务总量等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指标。

(三)结构。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结构优化。全行主营业务都存在一个结构优化问题。具体到信贷结构来说,结构优化包括客户结构、行业结构、地区结构、产品结构等几个方面。

(四)质量。质量是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就必须遵循“有质量”和“可持续”的理念和原则。这里的质量包括资产质量、管理质量、服务质量等涉及业务发展的多个方面。

(五)效益。效益是银行经营的目的和生存发展的保证。以效益为目标,是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六)规范。农村商业银行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规避各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这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必须遵章守法、规范经营。。

(七)创新。加快提高金融创新能力,更快更好地满足市场客户需求是农村商业银行加快发展、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加强业务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保证银行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至2009年9月,中国已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有27家。农村商业银行的总资产由2003年的384.8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9290.50亿元,增长了22.4倍;税后利润由2003年0.9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73.2亿元。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多位于经济较发达的北京、上海和江苏,这三个地区共有14家农村商业银行,其他13家则位于安徽、内蒙古、天津、还有东北和西部地区。。多数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较小,只有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还有2008年成立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规模较大,资产总额分别达到1550亿元、1827亿元和1500亿元,共占27家农村商业银行总资产的62%,深圳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达到500亿元,其余农村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均在300亿元以下。

虽然这些农村商业银行大部分是处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但是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在资本金规模、业务竞争能力、市场份额、信息技术、产品创新能力、人员素质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农村商业银行急需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竞争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商业银行要不顾现实情况,一味地通过加大投入取得自身经营实力的快速增长,而是应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一条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是不以牺牲后期发展资源为代价的一种良性发展方式,实质就是稳定健康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社会意义!

首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我国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农村、农业、农民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今后我国整体经济的良性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肩负信贷支农重任,农村商业银行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三农”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充分利用支农再贷款,加大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投放,有效解决了农民的资金需求;扶持以“公司+农户”的形式的特色农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大力组织存款,发放贷款,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经济发展。

其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促进金融稳定发展有积极意义。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是遵循健康有序发展原则,是建立在一定的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基础之上的发展,这将有助于逐步控制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促进我国金融业稳定发展。

最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农村商业银行自身发展有实质意义。农村商业银行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改变以往粗放经营粗放管理的方法,坚持树立风险控制、成本约束、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先进管理理念,逐步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有利于实现农村商业银行自身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明康. 年内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将达100家[J].21世纪经济报道,2008,7.

[2] 吴爱民. 地方性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武汉金融,2007,8.

[3] 王吉,成邵敏. 关于深化农村商业银行改革与强化管理的思考[J].经济与金融,2007,7.

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篇(4)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可持续发展;对策

新农村的建设使得政府机关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大幅度提升。从“三农”问题的角度出发,了解到资金缺口和融资困难等问题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有非常严重的影响。这就应从农村商业银行入手,加强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力度,确保当地政府机关与农村商业银行相互配合,共同解决农村地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三农”问题和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继而强化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作用效果。

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问题

尽管农村商业银行改制能够实现银行机构与当地政府机关相互衔接的目标,但是也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出现问题,这就应针对各方面问题展开有效分析,全面提升相关人员对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掌握力度。从多方面研究中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受农村商业银行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对于农村金融的服务水平大幅度降低,大量资本流出农村金融市场,造成农村商业服务水平下降。而且在农村商业银行商业化发展水平提升的条件下,还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支农效果变差,农村商业银行“脱农”问题层出不穷。第二,对于“三农”服务来说,其对于农村底层群体贷款发放有很高的要求,据此提高农村社会底层群体生活质量,全面落实农村地区“扶贫”目标。但是在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后,银行体系金融服务水平受到层层制约。如果不能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必然导致农村社会底层群体生活水平和农村整体经济下降,导致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出现严重问题。第三,为实现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支农这一政策目标,就应增加农村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注入力度。尽管这样能够改善农村地区老旧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也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整体资产质量下降,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受到层层制约,继而影响农村商业银行的社会地位。第四,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农业贷款风险比较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支农贷款过程中出现金融风险,继而影响农村商业银行整体经济实力。此外,多数农村商业银行还存在贷款方式单一的问题,难以满足政府机关“三农”服务要求。限制农村经济发展,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明显。

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

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可持续发展对于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综合发展实例和信贷支农水平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内涵的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现实作用和农村地区信贷支农效果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从多方面分析中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尽管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够实现银行运营成本降低和控制风险分散的目标,但是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还会受到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和贷款质量的影响,如果不能采取适当措施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和贷款质量,必然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出现问题,造成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下降,第二,在农村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不断加强的条件下,农村政府机关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管理水平不足,一旦农村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超出相应标准,必然导致农村商业银行综合管理水平下降,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和银行机构社会地位。第三,与其他银行体系相比,农村商业银行对于“三农”服务有很高的要求,这就应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在当地政府机关的支持下扩大“三农”服务覆盖面,确保农村商业银行支农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受农村地区综合发展形势和“三农”服务水平的影响,农村商业银行“三农”服务覆盖面与农村综合建设要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直接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对农村综合建设的支持力度。从宏观层面的角度出发,一旦农村商业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必然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社会地位下降,其可持续发展水平也会受到层层制约。

相关政策建议

从以上几方面研究中,了解到农村商业银行在“三农”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这就应结合农村商业银行现有发展形势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标准化政策建议,积极改善农村商业银行中潜藏的问题,确保农村商业银行“三农”服务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就目前来看,改善农村商业银行中各项问题的政策建议有很多,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支农力度

未调整农村商业银行现有发展水平,就需要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农村商业银行各项工作模式实施优化调整,同时强化农村商业银行转制效果,妥善处理农村商业银行中潜藏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相关人员对农村地区“三农”服务本质和宗旨等方面展开有效分析,同时遵循商业化发展要求对农村商业银行实施优化处理,或者在一系列标准化政策的支持下强化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支农力度。这不仅能够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农业综合发展力度,还能强化农村商业银行“三农”服务效果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使得农户收入能够满足农村全面建设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要求。

对支农金融产品实施创新处理

在对农村商业银行制定政策建议之前,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人员应对当地农户融资需求和农业发展水平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按照各方面了解对农村商业银行中现有的支农金融产品实施创新处理,有效提升农村商业银行中各项支农金融产品的经济效果,使得农村商业银行中各项金融产品在支农服务过程中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应对农村商业银行各项贷款方式实施优化处理,拓展农村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空间,解决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农村商业银行与地方经济处于共生共荣的状态。

保证农村商业银行政策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协调关系

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保证农村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应将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与当地“三农”服务要求结合到一起,据此规划合理的农村商业银行政策建议,有效处理农村商业银行长期发展过程中衍生而出的问题。而强化农村商业银行政策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协调水平,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能够在于当地政绩观相互合作的条件下获取一定优惠政策,并通过各项政策全面落实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还能强化农村商业银行因地制宜水平和分区管理效果,充分彰显农村商业银行统一管理优势。一旦农村商业银行出现问题,有关部门能够在商业手段和标准化政策的支持下解决各项问题,推进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和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篇(5)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前言

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繁荣进步。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农村经济必须也要不断地发展,才能够保证农村经济较城市经济而言不会落下。中国的区域和人口重点在农村,因此,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1 目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农民务农积极性降低

近年来由于农民的收入渠道有所拓宽,其收入也显著提高,相比之下种粮的收益率便处于劣势。因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逐渐降低,更多的务农人员选择非农业行业或将种粮作为副业。

1.2 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资源的充足和生态环境的良好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保障,然而随着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生产要素持续发展的能力下降,导致非法占地、盲目开发、浪费土地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且我国农业水资源由于淡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平衡利用率低下,农业灌溉过程中的蒸发渗透严重,浪费现象屡见不鲜。生态环境的恶化阻遏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产要素的保护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基石。

1.3 国家对农产品的调控力度不足

近些年来国家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调控能力由于国内农产品收购和流通环节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以及跨国粮食企业对国内市场的渗透而不断被削弱。由于市场调节能力滞后,农业产品内部结构的波动加重了农业市场的不稳定性,调控的难度系数继续增大,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2 新农村条件下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2.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促进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养殖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同时要因地制宜,基于区域比较优势调整和优化农业区域结构,发展地区农业特色。把农业和市场经济紧密集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展集约型农业。

2.2 加强农业资源的统筹利用

传统的农业生产完结时往往伴随着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恣意排放,例如每年水稻收成后堆在田里的秸秆就会被燃烧,这样严重恶化了空气质量,造成了雾霾天气,使得周边城市能见度极低,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必须实行资源的循环、统筹利用。

2.3 大力推广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利用

农业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的推广,可以促使农民根据资源的不同性质和用途,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活动,提高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序性和效率,使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大幅度提高。只有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提高劳动人口素质问题,才能解决经济管理中的效率问题。探索农业高产新途径,重点是如何控制农作物基本生物变化过程,提高其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

2.4 加强政府对农业的综合管理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其绝对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不高,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也略显不足。农业投入的低水平状况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国家对农业的综合管理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应向农业科研与科技推广、农业基础教育方面倾斜,建立完善的科技推广体系,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

2.5 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_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

3 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3.1 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向协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资源、环境的保护,使资源和环境能永续地支撑农业发展,同时,通过农业的发展促进资源和环境有效保护,使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有机的结合,既避免农业发展以破坏资源与环境为代价,又避免单纯强调保护而阻碍了开发、利用。

3.2 有利于重新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使农业的功能不断得到拓宽,促进农村全面、综合、协调地发展,增加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3.3 有利于从我国国情出发,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和方向,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3.4 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由于我国是一个的农业大国,首先,如何通过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制订出一套有效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并付诸实施,从而保障我国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其次,世界上还有许多类似我国的发展中国家,近些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引起了他们的密切关注。如果我国能够成功地开创出一种成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或保障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路于来,则对面临着同样问题的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也是必然的选择。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农村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篇(6)

关键词:科技悖论;SAKD选择;甘肃问题;对策建议

1

科技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悖论及其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

1.1

科技进步对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正负效应的悖论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体系。技术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经验和科学知识基础上在有目的的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方法和工艺的总和,是关于如何把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知识。现代科学技术以其巨大的历史力量和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文明进程。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正面效应;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负面效应。正如爱因斯坦在一封信中形象地指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科学技术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悖论正是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大范围地在农业生产领域广泛应用所产生“双刃剑”作用的具体体现。而且随着科学活动的深入,其“双刃剑”的作用亦愈加突出。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农产品的增长和农业生产率提高创造了奇迹,使得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一样具有了规模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的特点,显著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另一方面,由于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和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重后果。这种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实践证明,人类必须在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的同时,树立整体思维观,正确处理农业、人口、环境、资源、生态等方面的关系,才能扭转和排除这些非持续性因素的影响,不断探索农业长期持续、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可持续农业的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并得到广泛认可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1.2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一种现代科技条件下的理性选择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与实践的展开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可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mre--SA)概念的提出及前期探索阶段。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发表的《寂静的春天》(The SilentSpring)与1981年美国农业科学家莱斯特・布朗出版的名著《Building a Sustainable Society》分别在不同时期对推进西方农业发展战略的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议会于1985年通过了“可持续农业研究教育法”,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农业”这一新的农业发展战略与模式。

二是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或称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概念的提出阶段。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荷兰召开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登博斯宣言和行动纲领》,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战略,(简称SARD)的概念,把持续农业(SAD)和农村发展(SRD)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年9月,联合国总部正式成立了世界可持续农业协会fWodd SustainableAgriculture Association,简称WSAAl,这对于世界各国可持续农业观念的普遍形成和深入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与深入发展阶段。1992年6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把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写入议程的第14章,从而使可持续农业从一种战略构想逐步转向世界各国具体的实践。1997年6月,在德国的布朗瑞格专门召开了国际可持续农业会议,会议通过的“布朗瑞格宣言”对全球可持续农业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发展。2002年8月,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召开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执行计划》和《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指出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水与能源等五个方面。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可操作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在中国,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中国2l世纪议程》明确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中国的农业与农村要摆脱困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现代科技在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可以迅速提高农业产品的品质与产量,从根本上解决甘肃农村的贫困问题,为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可持续发展并不是罗马俱乐部所提倡的零增长,它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因此对于甘肃当前的农业与农村而言,所谓发展,一定程度上讲就是要保护资源环境、解决农村贫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二是科技的进步有利于新的替代性,能源的发现可以解决甘肃农业发展中面临部分资源有限性的问题。人类的需要必须通过生产活动来满足,但生产过程必然包含限制性的因素,如资源、能源、以及科技本身等,农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只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才可以通过无土栽培与能源替代等方式解决资源稀缺对农业发展的影响问题。例如在甘肃,降水不足是影响甘肃农业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只有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才能解决问题。

三是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推广,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使甘肃农村经济运行更加科学合理。中国农业目前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在广大农村至今还延用着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以粗放化的经营和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向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渗透,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农业中的种植和养殖方法将会更加科学合理,农村经济运行方式将会逐渐向集约化方向转变。因此,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力量,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才能有效地形成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系统。

四是科技进步是解决甘肃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当前随着中国农业机械化、化学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日益凸现出来。疏勒河、黑河、石羊河是维系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生产生活的水资源基础,但近年来,石羊河流域下游平均每年递减流量达1.11×107m3,黑河流域下游平均年减少流量1.24×107m3,三大流域下游均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水退沙进、沙进人退的生态危机。要解决此类环境问题也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如卫星遥感技术等的发展不但可以帮助人们进行环境监测、培养环保意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治理农业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态。

3 农业科技在推动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技术资源不足,农业科技含量较低

截至2002年,在甘肃全省科技活动机构中,农业科技活动机构共有81个,其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有3098人,科学家和工程师1666人,共有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R&D)8484万元。

3.2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在甘肃农业发展中,这种“瓶颈”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在种子科学方面,缺乏有关种子的品种及自交系纯度、萌芽质量、外形分类和分级等的研究,与“两高一优”的现代农业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在耕作技术方面,引种套种、少耕免耕,杂播轮作等耕作技术尚不能结合当地客观实际,推广起来有很大难度;在灌溉技术方面,水利用率极低,保水剂蓄水剂研究刚刚起步,旱作农业(即雨养农业,年降水250~500毫米,且无灌溉)是全省农业生产发展的最主要的生产景观;在施肥技术方面,化学肥料复合程度较低,有害成分残留量高,有机肥的施用越来越少;在农产品储运方面,保鲜加工技术落后、产业连接附加值低。

3.3科学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而绝大多数科技研发机构又不在农村,更不是以农村集体经济为依托成长起来的农民自组织结构体系,所以,农业科研机构“学在官府”的情况下,科学技术推广是联系生产与研发环节的重要桥梁。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指出:“就重点而言,用于把新知识带给个体农户的支出也许是任何一个贫穷的农业经济中所能做出的生产率最高的投资。”从甘肃的实际来看,目前缺乏专业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1999年甘肃省共有农业科技人员17947人,只占同期农村人口总数2021.14万人的0.89%,而且这部分农业科技人员中一半以上根在城市,与农户没有良好的利益共享机制的约束,异化现象比较严重,靠科技垄断向农民谋求暴利,而真正的农民科技人员却很少。因此,农业科技的扩散速度很慢,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能力有限。甘肃省在“八五”期间共取得各类农业科技成果3250项,其中有586项分别获得部级和省级奖励,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广转化率仅38%。

3.4农业科技体制存在弊端。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

农业科技体制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全省农业科技“存在‘一差两低三不足’(即农业科研装备水平差;科研投入低、科技人员收入低;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科技储备和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以及体制、机制不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等问题。”因此,甘肃近年来出现的农业科技人才严重流失现象对农业生产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已日趋严重。甘肃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8年。中青年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1998年至2002年,甘肃调出高级职称人员999人,调入仅30人。

4 提高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水准,促进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技术,要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然而,农业科技与农业教育相背离是制约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忽略的因素。中国的农村经济是小农经济,它对科教的依赖性很小,中国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都是“离农”教育,因此教育救不了农业㈣。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从教育和科学技术两方面抓起。邓小平讲:“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从当前甘肃的具体情况来看,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要着力解决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科学技术资源不足的问题。

一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农林教育,全面提高农业从业者的整体素质,着力解决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人力资本缺乏的问题。甘肃农村现有劳动力的状况与水平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教育落后所造成的。面对农业全球化发展的国际形势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知识、技术、人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与日俱增的客观事实,各级地方政府必须首先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科教兴农战略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转变观念,自觉地把科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具体来讲,甘肃农村不但要着力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素质教育工程”,促进基础教育和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还要更加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不断拓展农林教育的渠道,通过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等形式,培养高层次的农业人才;通过发展农村成人学校、农民院校的办法,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力争在全省农村和农业领域形成爱科技、学科技、用科技、兴科技的良好氛围,真正把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篇(7)

关键词:产业链;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研究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向农村延伸的速度越来越快,为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农村电商的普及使得广大农民购物更加便捷,同时也为农产品扩充了销售渠道,农民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来获取信息,能够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农产品产业链十分巨大,行为主体非常多,每个主体都有属于独自的经济利益体。虽然近年来农村电商出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畸形走势,并没有形成健全的产业链,会出现质量安全存在隐患、利润分配不合理等情况,价值链的错位混乱必将会影响整个农村电商的流通效率,很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电商生态体系。在建设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有效措施促进生态体系的完善。

1.农村电商实体终端建设

农用物资和日用品的产业链终端都在农村,只有农民在购买使用之后,才能够证明整个农村电商产业链功能。对于当前大多数电商来说,终端实体店是产业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而农产品的起始端都在农村,整个起始端是否能够实现品牌化和初始加工是确保产业链质量的重要环节。我国传统的农资销售终端是无序、离散的,造成农产品的起始端也存在无序和离散现象。通过电商渠道能够对农用物资和日用品终端,集成农产品的起始端,把上述四个产业链都利用电商平台集成在一起,建设新型的农村产业链融合服务中心。所以,公益性和经营共同实施,可以满足农民对生活、生产多样化的需求,随着各项服务功能的逐步完善,涉及的产业规模必将扩大,还可以对经营服务场所进行整合,组成集中的基层服务组织。

2.物流整合

因为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十分特殊,很多农产品对运输条件要求很高,甚至一些产品需要冷藏运输和冷藏仓库保存。冷藏运输能够确保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保持恒温,确保农产品不出现损坏,影响产品质量。当前电商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自营物流和使用第三方物流。自营物流主要是农产品企业主动参与到运输当中,配送队伍是自己组建的。这种物流方式在调配中十分灵活,可以增加物流的可控性,避免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农产品运输。但是这种物流方式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当前很多农村电商还不能够达到这种程度,一般都是采用第三方物流为主。第三方物流主要是通过物流公司进行运输,这种运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物流公司的限制,因为一般物流公司的运输业务比较繁忙,虽然在运输过程中更加专业,在运输农产品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产品的损坏,确保产品质量,但是企业不能对整个运输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在操控方面十分困难。但是这种物流方式的优点是投入少,不需要分散人力、物力和资金。农村电商的发展,能够对农村产业链进行有效整合,增强产业链中物流服务能力。

3.带动产业链服务商发展

农村电商整个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带动产业链服务商发展主要体现在:电商能够为农民生产活动提供专家指导和生产经验指导,在农村可以利用电脑,通过网络获得了大量的农作物生产信息,提高了搜集信息的专业性,为农村生产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加专业的建议和指导。甚至一些疑问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连线专家,进行在线解答;农民在传统的生产过程中对天气的变化依赖很大,农村电商为农村提供了天气预报平台,不仅能够预知未来天气变化情况,还能够对一些自然灾害做到提前预警,提前预防,为农村生产提供了信息保障;减少了农产品生产支出成本,农产品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与加工企业直接对接,经过简单加工过的农产品价值明显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明显增加;虽然电商平台为农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平台在为农产品产业链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导致在平台市场当中存在很多服务和产品相似的企业,企业为了能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在面对农产品相似的情况下,就必须将提升服务质量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结束语

农村市场体系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在电子商务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经历着复杂的变化。各种外部冲击造成的市场变化对于农村市场体系中的产业链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农村电商的迅速崛起可以解决农村市场的流通,但如果没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一些问题短时期内会被迅速放大,电商发展也可能会遭遇巨大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电商必须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建立完善的产业链条。

参考文献:

[1]郭旭文.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构成、特征及其演化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4(10):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