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水利发展与研究

水利发展与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1 16:49:51

水利发展与研究

水利发展与研究篇(1)

关键词 水利经济 水利现代化 协同效应

中图分类号:TV5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4.023

The Study on the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Conservancy Modernization

――Take Jingji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NG Li[1], LI Fang[2], XU Haoran[3]

([1]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The Changzhou Campus of Hohai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213022;

[2]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ohai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213022;

[3] College of Internet of Things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Changzhou, Jiangsu 213022)

Abstract Water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and guarante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accelera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can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level of water conservancy.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modernization but als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economy. This paper takes Jingjiang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study on the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water economy and moderniz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explore its significance to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economy of water resources; water conservancy modernization; synergistic effect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化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格局。水利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国民经济新体制的要求,水利经济和谐发展体系的构建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应该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①在水利方面进行了大规模且持续的投入,并且促进水利相关产业的发展,致力于推动水利发展和改革,引领水利创新发展,提升水利现代化水平。

1 水利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根据水利经济,水利现代化不同的特点,我们把水利事业发展历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主要致力于水利经济的发展。

水利经济作为位于国民经济基础的一种行业经济,涵盖了水资源的勘探、 开发、保护、利用、经营、管理及在水旱灾害防治过程中的全部社会关系。水利经济包括水利基础产业和水利基础设施这两个主体。②在这里我们把水利经济阶段理解为主要注重增强水资源的基础产业功能,即以水利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在这一阶段靖江市把水利建设重点放在充分利用水利优势,发展船舶运输等港口经济的发展,以此带动靖江经济社会的发展。靖江市在这一阶段同时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和调配能力,提高水资源安全保障与利用,为全市医药,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等主要工业门类的发展和靖江市农业的发展提供水资源的基础保障功能,使人民安居乐业,逐步走上以水致富的道路。

第二阶段为水利建设工作重点逐步转向水利现代化的建设。

水利现代化是指将现代化的手段应用于水利,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的需求和发展。它包括的内容:一是治水理念和治水思路的现代化;二是先进的规划水平和设计能力;三是安全可靠的防灾能力和资源保障水平;四是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技术装备。③在这里我们把水利现代化阶段理解为在科学技术的带领下,改变水利发展模式,实现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和信息化水利,主要注重增强水利的基础保障功能,水利建设重点逐步转向水利现代化。

在水利现代化的建设中,靖江市注重水利工程的建设,初步建成了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在长江、界河以及横港进行三条控制线的建设,有利地增强了防灾减灾的能力。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加强了小型涵闸,灌排渠道的建设;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也有很大的投入,靖江市不断开展了水利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功能比较完备的水利业务应用体系,并且致力于实现靖江市水利综合信息化和自动化,显著提升全市水利综合管理能力和智能化水平,为水利现代化的最终实现和成熟提供强大的科技保障。

第三阶段为水利现代化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持续加强水利现代化的建设并同时重视水利经济的发展。

我们把这一阶段理解为注重协调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的发展,使水资源基础产业和基础保障两个基本功能均衡发展,使水利经济和水利现代化在促进水利发展的过程中能够相互促进并且力争达到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即在两者的协同作用下,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保障和动力。

2 水利经济发展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1 在经济社会建设初期,必须重视水利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社会发展初期,也就是本文所述的水利发展第一阶段,水利的作用更多在于实现水资源的供给,促进水利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利用发达的水运交通和优越的地理环境等使沿江开发势头不断增长,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本来就是一种生产要素,发展水利经济,重视水利的基础产业功能,有利于发挥水利行业特有的自身优势,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2.2 水利经济的发展促进水利现代化的建设

水利经济发展阶段,主要重视水资源带来的经济效益。在过去水利的发展历程中,对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科技带领水利建设,实现水利信息化,科学化等方面明显不足,为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水利的发展必然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而只有在水利经济阶段打下了坚实基础之后,水利现代化的提出才能认准方向,找准目标,才具备实力使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3 水利现代化促进水利经济的发展

(1)水利现代化是水利发展的必经阶段,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水利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水平,必须重视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水利现代化是水利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必须经历的阶段,也就是本文所讲述的水利发展第二阶段。在加快防洪除涝,合理配置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推动水利科技化信息化发展等目标的引导下,必须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的建设,而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实现资源集约型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保障民生和生态安全等都必须靠水利发展提供更加完备更加可靠的基础性保障。由此水利现代化是未来水利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2)水利现代化推动了水资源更好的整合利用,提高了水资源的经济效益,增强了水利经济的基础产业功能。靖江市本地水资源量不足,通过建设150余座涵闸,极大提高了沿长江引水能力, 实现了城乡饮用水安全供给和保障了重要工业的用水,这为靖江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靖江市也大力提倡建设节水型社会,特别是在工业用水方面实现重复利用率达到46%。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使用,从而提高了水资源的经济效益。

(3)水利现代化大大降低了水利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损失,更好地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果。水利现代化过程中注重防洪除涝的建设,靖江市已经初步形成以内部骨干河道和配套设施为主体的西引东排,北纳南泄,分级控制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这为保障居民安全生活及依靠水资源发展经济提供了重要保障,使水利经济得以在一个安全有保障的环境中发展。通过提高水利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了水利产业的发展,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价值,进一步实现了水利经济。

(4)水利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致富治水,治水致富”为导向,促进了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靖江市全面落实各项水环境管理措施,加强靖江市水功能区和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监督力度;在城区河道疏浚方面有很大的投入,大力实施了农村“双清”工程;在生活和工业污水收集和处理方面也有很大的进展。靖江水利的发展适应了可持续发展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从改善现状,预防发展,改变居民用水理念等方面努力,使水利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5)水利现代化注重水利工程建设,水利信息化建设,改变水利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水利改革创新。水利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注重水利科技化发展,靖江市在水利建设和水利管理中普及高新技术,致力于实现工程管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等目标。这为靖江市之后的水利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必须改变传统的水利发展模式,与时俱进,利用科技手段推动经济改革,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

4 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呈现协同效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4.1 水利发展呈现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原本为一种物理化学现象,又称增效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分相加或调配在一起,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各种组分单独应用时作用的总和。④同样的,我们把水利发展中的协同效应理解为在水利经济和水利现代化的共同作用下,其达到的经济社会效应大于水利经济或水利现代化单独发展所带来的效益。

近几年来,靖江市沿江开发的势头迅猛, GDP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而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重要保障,靖江市经济能得以如此快速的发展,与靖江市水利的跨越式发展是分不开的。近几年来,靖江市的水利发展呈现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共同作用的特点,处于本文所述的水利发展第三阶段,即靖江市在加强水利现代化建设以增强水资源基础保障功能的同时,也注重水利经济的发展,来增强水利的基础产业功能。水利经济和水利现代化的共同发展,形成了协同效应。而正是在其协同效应下,靖江市水利的发展呈现“目标明确,科技带领,不断提升”的特点,很好地适应了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4.2 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相互促进,并不矛盾

正如前面所述,水利经济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水利现代化不可能跳过水利经济阶段而直接产生,需要在水利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水利现代化是水利发展的必经阶段,水利现代化的提出更好地明确了水利发展的方向,即推动水利发展模式改革,提升水资源基础保障功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在水利发展中并不矛盾,只是在不同时期,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水利发展应采取不同的措施以跟上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水利经(下转第56页)(上接第50页)济与水利现代化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促进水利行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4.3 水利发展呈现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的协同效应

水利经济的发展为靖江水利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而水利现代化则为水利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水利的发展必须在科学技术的带领下,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下,改革创新,不断改变水利发展模式,改变水利发展理念。使水利的发展能够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送去源源不断的动力。水利发展的进程中,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缺一不可,如果只注重水利经济,即正如我们前面所谈论的把水利建设重点放在水资源的基础产业功能上,就可能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方面得不到很好的重视和提高;同样地,如果只注重水利现代化的建设而忽视水利经济的发展,水利的基础产业功能可能就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所以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对于水利发展而言,缺一不可,只有重视两者的发展,才能很好地实现水资源的双重效益,使水利行业得到良好的发展以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靖江市正是在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共同作用下,极大地发挥了水利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基础保障功能和基础产业功能,不断加快了靖江市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5 结束语

我们必须意识到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使水利起到更好的基础支撑和保障作用,水利的发展必须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处理好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的关系,使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能实现其最大的协同效应,以促进水利向更高阶段的发展,并以此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基金来源:本文系2014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的协同效应研究――以靖江为例(项目编号:201410294048X)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廖丽霞.实现我国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6).

② 耿颖.关于加快我国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4(21).

水利发展与研究篇(2)

关键词:农村水利;管理现状;思路研究

农村水利自古以来深受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水利建设给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在蓄水、农田灌溉、抗旱、化解涝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国家对水利事业投入的增多,农村水利建设正逐步走向完善化、现代化、多功能化。但是从目前水利管理现状来看,存在着很多突出问题,亟需解决和完善,否则无法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

1 我国农村水利管理现状

1.1 农村水利管理机制不健全

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来扶持农村水利事业发展,但是缺乏了有效的管理机制,因此很多环节出现了问题,导致水利建设仍然停止不前,如水利建设资金落实到了农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投入水利工程建设,一方面资金闲置,另一方面给挪用水利资金,贪污受贿提供了机会。事实上我国农村的很多水利设施很脆弱,老化程度严重,亟需重修和翻建,正是由于缺乏了管理机制,造成农村水利建设滞后,失去了农业利用的作用。

1.2 农村水利管理混乱

管理不仅仅要做好水利资金的有效利用,更要谋划水利建设发展,如何挖掘更多的水力资源,提供更多的水利方便和使用价值。但是农村很多水利建设根本不符合建设要求,导致资金白白浪费,水利建设成了豆腐渣工程。首先水利开发建设不合理,有的灌溉水渠直接从村庄穿过,没有考虑水渠对村庄庄基的影响,特别不安全。甚至是明渠修建。其次水渠修建对安全因素考虑的不周到,农村水利不但要发挥支撑农业的作用,而且还要安全,否则水利建设就会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如在修建明渠的时候没有加盖盖子,农村孩子喜欢在水渠中游泳玩耍,导致溺水事故发生。

1.3 农村水利管理没有深入研究

水利管理任然停留在灌溉、蓄水上面,对水利建设规划,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方面还很弱。现代水利发展已是集蓄水、发电、灌溉、观光旅游、环境治理的综合服务部门,因此农村水利管理亟需深入研究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节约用水、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更要发挥水利管理的作用来。事实上农村水利管理非常薄弱,就连最基本的水利职能都没能发挥好,就更不用说更深入的研究了。

2 有效提高农村水利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2.1 加强水利管理意识,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在进行农村水利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打破固有的观念,更要积极吸收行业内先进的管理模式,将水利管理过程中各项管理机制加以完善。要求水利部门管理人员利用多种渠道对人民群众进行大范围的宣传教育,以此来增强人民群众对水利管理方面的认识,并且水利部门还要积极地调整管理模式,将水管单位按照规格进行科学的划分,确保管理过程中责任明确、产权清晰、管护到位,有效避免管理过程中责任不明以及多头管理的不合理现象。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水利工程的维护与管理工作,同时,以我国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为主要依据,完善管理过程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其更好地适应管理需求。沿袭传统管理模式中好的制度,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水利管理具体目标对其进行改革,使管理模式由过去的单一型行政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能够同时适应法律、经济需求的综合性管理模式,满足社会发展以及行业发展需求。

2.2 加强从业人员素质教育,建设一流的管理队伍

农村水利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如何,重点取决于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因此,加大力度提高农村水利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是提高农村水利部门管理水平的重要条件。水利部门管理人员必须能够深入了解水利管理全过程,熟练掌握并运用相关技术,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任意情况都能够做到从容应对。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加大力度,加强行业固有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同时,注重新人才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对水利工程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推广定向培养的方法,借以保障农村水利管理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2.3 加强管理部门监督力度,提高农村水利工程管理质量

为了保障农村水利管理事业的稳步发展,政府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严谨的统筹计划,相关政策逐步出台,资金也逐渐到位。我们在着力发展农村水利管理事业的同时,必须禀承“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根本原则,严把工程质量关,对进入施工场地的所有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监管,保证工程材料质量达标。另外,加强水利部门从业人员整体业务水平以及工作责任心,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培训。在工程检测过程中,保证监督设备质量,提高检测水平,有效地发挥管理部门的监督职能,促进我国农村水利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2.4 加大力度整合农村水利基础设施

2016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地方各级政府必须确保我国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逐年增长,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整合农业开发投资、以工代赈投资、扶贫资金、农村水利专项投资以及其他土地投资,所有资金的投放必须由相关的管理部门统一规划,保障资金通过正规的管理渠道拨付,最终达到专款专用、各记其功的目的。同时,提高农村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将农村土地管理、高中低产农田改造工程进行整合,在此项工作中,还要把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作为整合重点。地方各级管理部门要依照政府主体方针政策,对农村水利事业进行统筹规划,设立农村水利工程中关于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加大农村水利工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逐步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作为农村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2.5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

市场机制同样适合农村水利管理,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探索国家办水利与社会办水利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农村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新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类社会资金以合作制股份制。提高农村水利基本建设的总体投入水平地方构筑投融资平台,成立水利投资公司,筹集水利建设资金,支持公益性准公益性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将水利建设权利下放到投资公司。通过供水、水电等开发项目未来收益权质押、储备土地未来收益权质押等方式向银行融资等。同时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行业相关政策,积极研究探索水利金融税收等支持政策,加大农村集体或个人在对水利工程方面投入。积极使用有效的宣传手段,引导社会各界以及当地农民主动增加当地水利投资,保证农村集体和个人成为农村水利建设中有效的资金来源;推行健全的劳动积累工制度,开发并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使其成为农村水利事业向前发展的坚实基础。

3 结束语

总之,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必须为现代化建设打好基础和提供保障,各级水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水利部党组提出的水利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在改革和完善管理体制上下功夫,牢固树立建设是管理的开始,管理是建设的延续,管理是永恒的主题,把水利管理的重点真正转移到管理上来,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荣华.浅析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及策略[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5(5):206.

水利发展与研究篇(3)

【关键词】东太湖 水资源利用 旅游发展

一、相关理论依据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要求寻求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生态可持续。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是前提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最终达到经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而旅游业正是以自然环境活人文环境为发展基础的一项服务业项目,它以人类一定的社会导向,以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因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与存亡,作为旅游产业,只有实现了自然环境或人文资源的持续保护,才能实现利益的持续和增长;只有维持文化完善、保护生态环境,才能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需求,使旅游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

生态旅游理论:生态旅游的理论最早是在1983年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K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kurain)首次提出。1990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CeInternational Ekotourism Society)把其定义为: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保护环境并提高当地居民福利的一种旅游行为。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这一纲领性文件对旅游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业发展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和战略思想。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是以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主要吸引物,满足人们回归和享受自然,了解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求,是一种可以保持和不断改善的可持续旅游方式。

二、吴江东太湖区域水环境治理现状

(一)吴江区域东太湖水环境概况

东太湖位于太湖东南隅,与太湖主体以狭窄的湖面相通。湖区总长度约27.5千米,最大宽度9.0千米,环湖大堤线内面积185.4平方千米,其中湖面面积约134.9平方千米,平均水深0.9米,最大水深1.3米,蓄水量为11800万立方米,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较典型的草型湖泊。东太湖行政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吴中和吴江,是吴江、上海以及浙东地区重要的供水水源地,同时也是太湖的主要泄洪通道。

根据对东太湖湖区底泥柱状样的分析,东太湖底泥主要以有机质(OM)、TN、TP等有机污染为主,重金属含量相对较小。东太湖底泥OM的平均含量为2.77%,TN的平均含量为0.1575%,TP的平均含量为0.043%,底泥OM平均含量是全太湖平均值1.46%的1.9倍,TN平均含量是全太湖平均值0.0767%的2.05倍,是全太湖含量最高的湖区之一。从垂向分布规律来看,东太湖底泥中营养盐含量具有表层高下层低的表聚形分布特征,表层0~5cmOM、TN、TP含量均为最高,其中OM和TN含量是下面各层含量平均值的3~10倍。这可能与东太湖湖区大量的围湖养殖饵料沉积及水生植物腐烂影响有关。这些受污染底泥中积蓄的污染物质,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有可能再悬浮释放,成为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内源因素。东太湖底泥中OM、TP、TN含量垂直分布情况详见下表:

(二)东太湖综合整治情况

2007年5月底无锡太湖暴发蓝藻事件后,受到了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发改委以及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开展《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的编制工作,方案分析了太湖水资源与水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确定了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并按照要求将限排总量分配到了各水功能区及行政区域。从改善流域水环境和综合兼顾防洪、供水安全的要求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流域各地区积极响应,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全面铺开。

太湖局牵头组织开展东太湖综合整治规划编制工作,2008年3月《东太湖综合整治规划》获得了国家水利部批复(批复文号为水规计[2008]72号)。为防止东太湖的沼泽化和消亡,改善该区域水质和生态环境,提高流域与区域防洪能力,同时结合东太湖生态保护、区域经济发展、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要求,吴江拟实施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以实现吴江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为保障工程切实有序推进,吴江区人民政府专门组织成立了东太湖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具体负责工程实施工作。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主要分为退渔还湖、退垦还湖、泄洪通道、堤线调整以及沿湖生态保护带工程五大部分,考虑整体工程实施年限较长,吴江市东太湖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拟对规划五大工程分阶段实施。该工程已于2012年全部完成,整治后吴江东太湖地区已达到一类水质,二类空气的标准。

三、吴江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吴江传统旅游业发展情况

吴江地处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现有文物保护单位共54处,并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同里,2005年同里在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评比中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随后,江苏省召开旅游发展大会,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江苏省旅游业的意见》,提出了在全国率先建设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两个《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对吴江旅游产业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但是,吴江传统旅游产业发展依然存在一定缺陷:

一是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吴江位于长三角腹地,毗邻苏州、上海、浙江,在接受一线城市辐射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马太效应的影响,部分旅游资源被一线城市吸纳。以2011年为例,吴江与周边几个旅游城市的比较来看,2011年上海年度旅游总收入为3231.15亿元,旅游人次约为2.4亿人次;苏州年度旅游总收入为1196亿元,旅游人次约为8000万人次;杭州年度旅游总收入为1191亿元,旅游人次约为7500万人次;吴江年度旅游总收入为125.12亿元,旅游人次约为1330万人次。从人数来看,吴江分别是上述各一线城市的5.5%、16%和17.7%。

二是吴江传统旅游产业的先天不足。受到传统产业结构的影响,吴江的制造业在区域内一直保持领先位置,而服务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主管部门功能交叉复杂,加之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缺乏足够重视,行业产业化发展的培育机制与手段不足,因而造成吴江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这种结构性失衡使现代服务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而目前,吴江旅游产业现状基本是停留在“一日游”的层面上,相关旅游配套服务和旅游产业链没有完全成熟。根据当前吴江总体旅游总体要求和趋势,未来吴江旅游产业除继续发展古镇旅游外,另一个重点发展方向将指向太湖沿线,发展休闲度假型旅游。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休闲度假和养生旅游将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东太湖旅游度假区建设及规划情况

为充分利用东太湖综合整治带来的生态效应,并顺应当下旅游发展的总体趋势,吴江搭建了东太湖旅游度假区作为吴江沿太湖区域的主要平台。度假区于2012年8月获江苏省政府批复,度假区东至苏震桃一级公路,南至七都汤家扇港,西濒太湖,北至顾家荡路,面积为16.8平方公里。度假区以“养生、养心,乐享东太湖”为主题,以江浙沪休闲度假市场为一级目标市场,发展目标是将度假区作为吴江旅游从观光到度假的转型载体,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滨湖养生、养心目的地。度假区规划设施远期年接待游客50万人,发展方向是强调度假品质、延长停留天数、提升客均消费。度假区开发根据发展现状和现有资源,采用混合开发模式,共规划七个组团,自北向南依次为滨湖商务组团、运动休闲组团、温泉养生组团、丛林花田组团、度假酒店组团、乡村童话组团和文化静修组团。在各组团内未来将主要发展美食、观光、游艇、运动、温泉、传统技艺、文化修行、农林地景等本地优势系列旅游产业项目。同时结合周边主要交通干线入口设置三处游客集散中心,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设施。在度假区旅游交通上除通过S230省道提供主要交通支持外,在度假区内部也将设置一条串及各组团各景点的景观旅游专线和水上游专线。

(三)吴江东太湖水环境资源管理利用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早在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两项重点任务,提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和迫切任务。同时全国各地也快速做出反应,吴江在近几年中也出台了大量文件要求落实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此基础上,旅游业作为吴江服务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旅游业,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吴江旅游打响的主要品牌是“江南水乡,古镇同里”,古镇旅游模式已基本定型,但同时其发展空间也存在较大限制。根据当前旅游市场向休闲度假型旅游发展的趋势,吴江将旅游业转型的机遇转向太湖,太湖拥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素有“太湖三白”闻名遐迩,同时其得天独厚、不可复制的景观资源具有深远的旅游开发潜力。

当前吴江沿太湖片区的旅游开发的目标指向主要是依托美食、游艇、温泉、运动、观光等,开发项目和景点串联也主要是沿太湖一线。可以说东太湖区域的旅游开发其关键是依靠水,太湖水环境情况一方面关系到水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影响到游客赏玩的品质,以及对吴江旅游环境的总体评价。由此可见,太湖水环境保护和管理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当前苏州市已将东太湖梢区域作为近几年南部发展的重点区域,并联合吴中区和吴江区合力共同打造“苏州湾”。在此基础上,吴江正着力建设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造黄金换旅游综合体,展现东太湖百里风光带,向建设“美丽苏州湾”目标进发。东太湖区域良好的原始湿地环境和已打响的太湖品牌效应对休闲旅游市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也将对当地经济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带动作用。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对环境承载能力和区域管理能力也将提出新的要求,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改变和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放任不管,生活垃圾、餐饮污水等问题将接踵而来,随之沿湖区域水环境、生态环境的恶化将直接影响到旅游客流和旅游质量。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由于重点追求经济效益,东太湖区域对太湖蟹的围网养殖泛滥,仅吴江区域围网面积就达近6万亩,过度养殖给水质造成了严重污染,也影响到了太湖蟹的品质,造成有市无价,渔民卖不出价钱的现象。过去的历史已经向我们证明太湖旅游的发展有赖于水,但是也可能带来过度开发和水污染的问题,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将大大有利于当地旅游业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增长,反之则可能进入恶性循环。

四、相关建议及意见

基于上述分析,要实现维持良好的水环境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双赢,必须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做好全面系统的规划工作。太湖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开发”和“保护”结合起来,将太湖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持好、保护好是推动旅游产业良性发展的必要前提。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做好全面系统的规划编制工作,有了顶层设计的指导才能使开发建设纳入系统性、规范性的轨道上来。东太湖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可以说直接实现了与太湖的无缝对接,在使人们充分接近太湖、享受太湖美景的同时也对太湖环境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开发建设初期,建议专门编制整体方案及规划,应涵盖该区域的总体规划、市政管线、污水管网及收纳、城市用地等规划编制工作,其中环境保护方面主要涉及污水系统规划,必须建立起完善的污水管网系统,根据各区域用地性质,接入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确保没有一滴污水流入太湖,从源头上保护太湖水环境。

二是围绕太湖特色设置合理的旅游项目。根据东太湖旅游度假区的目标市场和总体定位,必须充分发挥依靠太湖的天然优势合理设置旅游产业项目,项目可涵盖“吃、住、娱”等多个方面。“吃”方面主打太湖特色水产,建议借鉴相关运营方式,打响太湖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和影响力带动旅游人气的聚集。“住”方面可选择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模式,同时开放农家乐和中高档酒店会所。“娱”方面可在水上游、休闲垂钓、水上采摘等项目入手,充分发挥度假区38公里太湖岸线的环境优势,打造百里风光带。

三是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从本质上讲,不管是城市管理还是环境管理,最终的着力点都是管人,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管理范围、形成管理团队、明确工作职责则是管好人的要件。吴江东太湖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紧紧结合东太湖综合整治和太湖新城的开发,吴江太湖新城2008年启动建设,目前已有部分设施向市民开放,包括公园、湿地和部分餐饮,整个区域由于仍处于施工建设,但尚未纳入城市管理体系中,在试运营期间也暴露出不少管理上的问题。未来,整个度假区必须通盘考虑,形成统一的管理运营模式,根据组团划分管理区域,实行规范化管理。同时加强教育宣传工作,通过管理制度来规范是对人的被动约束,而通过宣传教育则是人对自身的主动管理,通过约束自身行为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由此真正实现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实现环境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文.对生态旅游开发热得思考[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

[2]金华,陈田,杨竹莘.张家界水环境演变与旅游发展关系[J].地理学报,2002.

[3]联合国.二十一世纪议程[J].联合国新闻部信息技术科,2002.

水利发展与研究篇(4)

关键词:水利建设;可持续发展;人水协调

水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的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经济资源,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水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水资源正承受着越来越大的需求压力,水资源危机已被许多专家、学者及政府部门关注,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水与可持续发展是国际水资源研究的热点,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和防洪保安等方面的作用愈来愈重要。水利是国民经济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重要举措,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即聚焦到水利改革发展,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我国水利发展面临着新的要求,对传统的水利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加强水利建设研究,解决水多(洪水灾害)、水少(干旱缺水)、水脏(水环境及生态环境)和水越用越少(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管理问题[1-2],从生态、社会和经济等方面对水利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为未来生态水利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水利现代化建设,分析水利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水利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将水利建设放在自然-社会-经济大系统中进行评价,总结水利建设的经验教训,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促进水利设施功能的发挥,促进区域水利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水利建设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对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水利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1.1可持续发展对水利建设提出新要求,丰富新思路

水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对可持续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利建设面临着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从生态、社会和经济等方面对水利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为生态水利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可持续发展研究要求对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产业、部门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微观研究带动可持续发展宏观研究领域的发展。经过多年来的研究与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已经从思想启蒙、发动转向纵深的、微观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部门可持续发展研究,涌现出一系列研究成果,尤其是在矿产、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发表一系列研究成果。这表明,进行区域的、部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趋势。事实上,水利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可以为水利建设提供更多资金、技术支持,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水利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改变传统的水利建设思路,从生态治水、持续利用水资源角度进行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利建设能够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提高区域粮食生产、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明显关联效应,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会造成一定影响。不当的水利建设也会对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造成危害[3]。

1.2水利建设实践要求进行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

传统的工程水利在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移民安置、经济效益发挥等方面遇到一系列问题,工程水利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等新的治水思路不断提出,如何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由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是当前水利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可以更准确地认识水利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地位,发挥水利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我国历来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多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取得了一定成就,在解决水多(洪涝)、水少(干旱)、水脏(水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总结过去水利建设的经验教训,科学评价水利建设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正确认识“水利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需要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发展,并适度超前”的论断,从工程、经济、社会、制度等方面找出影响水利建设发挥作用的因素,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充分发挥水利建设在防洪、灌溉、供水等方面效益的同时,促进水利建设生态、社会效益的发挥[4-5]。

1.3水利建设历史经验

从水利建设研究看,国内外对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水利建设规划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国外水利建设看,水利建设已经先后经历了单目标开发为主时期、多目标开发为主时期、法规和现代管理为中心的综合治理时期,逐渐进入人水协调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时期。为了更好地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许多学者从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与水污染防治、水利及水利建设规划、水利可持续发展、水权制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发达国家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生态用水,在重视水利工程措施的同时,更加重视非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水权制度等方面的研究,一定意义上说,发达国家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时期已经过去。我国水利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受时代局限,研究偏重于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方面,对生态需水、区域水利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较少,从区域整体角度进行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更少。但近年来,这方面逐渐有所加强,国家水利部先后启动了“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等重大科研项目,对当前水利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促进了我国水利建设事业发展。另外,水利部先后在大连、甘肃张掖、汉江中下游地区等进行水利点代化建设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果[6-8]。

2水利建设可持续发展思路

建国以来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但是,我国大规模水利建设,尤其是农田水利建设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完成的,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特征,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粮食生产水利保障能力不强;水利发展相对滞后,供水安全保障程度不高;水利发展体制机制不顺,水管理制度不健全[9-10]。

2.1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推进水利建设制度创新

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更好地进行水利建设,有必要从新的角度对水利建设进行重新认识,将环保理念、可持续发展意识、生态文明思路纳入水利规划与建设中,进行社会经济制度创新尝试,探索适合区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水利现代化建设道路。从国际水利发展史看,人均GDP超过1500美元,就会更多地关注如何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和治理污染。正常情况下,水利工程建设达到相当的规模后,基本建设投资力度会逐渐降低,水利发展战略将由传统的“工程水利”向对水资源实行综合科学管理的“资源水利”、“生态水利”转变,工程运营维护管理费用在总投入构成中的比重会逐步上升,水资源管理将成为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水利建设在配合水利发展战略转变的过程中,将逐渐向水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等方面倾斜,水利建设的社会、生态效益将得到更大的彰显[11]。

2.2人水协调,加强水利现代化建设

水利现代化建设应以流域管理为主体,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区域实施权威、统一、有效的流域管理,坚持防洪保安、人水和谐原则,发挥水在经济-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多种功能,降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区域水利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水环境保护[12]。借鉴国际上最新的关于人水协调可持续发展时期水利建设研究成果,吸收我国在水利建设、水土保护等方面的经验,应用区域关联效应理论及3S技术,针对水利可持续发展实际进行研究,定量地分析水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从经济、社会、生态等角度全面评价水利工程建设的价值与作用,在肯定水利工程措施巨大作用的同时,科学地评价工程措施的负面效应,通过生态措施和社会经济制度安排与创新,推进适合区域特点的生态水利建设。

参考文献

[1]伍新木,李雪松.保障水资源安全的关键是制度创新[N].光明日报,2004-08-18.

[2]张光斗.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新认识[J].中国水利,2000(8):18-19,30.

[3]邱德华.区域水安全战略的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05(2):305-312.

[4]刘树坤.中国水利现代化和新水利理论的形成[J].水资源保护,2003(2):1-5,61.

[5]于琪洋.水利的经济学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05(3):10-14.

[6]顾浩.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7]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课题组.国家现代化与水利现代化[J].中国水利,2004(4):24-26.

[8]孙宗凤.国外生态水利研究状况分析与点评[J].水利水电技术,2003(11):21-23.

[9]周学文.我国水利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EB/OL].www.npc.gov.cn/npc/xinwen/2011-03/23/content_1648671.htm.

[10]陈莹,赵勇,刘昌明.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生态学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4):11-14.

[11]魏粮纲.水利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4):105-107.

水利发展与研究篇(5)

关键词水利科技;现状;关键技术;辽宁省

abstract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ater development in liaoning province was discussed.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re summarized,so as to achieve economic and social comprehensive,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liaoning province.

key wordswater technology;status;key technologies;liaoning province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旱灾害频繁、水环境恶化是制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解决的思路是:一方面开源、一方面节流;解决的方法是:兴修水利工程、加强水利工作的研究与管理。辽宁省水利事业发展进程和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在解决水问题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对水利事业的发展贡献率也越来越高[1]。党和国家提出了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治水新思路,水利投资大幅度增加。wwW.133229.cOm要研究解决辽宁省面临的水问题,必须坚持科学治水方针,把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根本出路,把水利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必须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科学治水方针,加强水利技术创新,努力提高科学技术对水利事业发展的贡献率。

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基础产业的支撑,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和战略资源。21世纪初期对水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辽宁省水利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水利面临的形势仍十分严峻:一是水旱灾害频繁,防汛抗旱仍缺乏保障;二是水资源短缺矛盾尖锐,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是水污染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四是水土流失严重,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恶化进一步加剧。为解决以上水问题,水利工作要坚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优化配置,以水资源的科学利用来支撑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防汛抗旱与防灾减灾

在防汛抗旱减灾方面,从预测预报预警、信息采集,到指挥调度、防洪抢险,广泛采用了先进科学技术,显著地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防汛抗旱与防灾减灾历来是水利工作的重头戏,近年来辽宁省开展了防洪体系发展策略的系统研究,引入新观念新方法,使防洪规划能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为正在实施的国家防汛指挥现代化建设项目提供技术支持。采用新技术大面积研究建设了河流流域、水库控制流域水文自动监测网;研究开发了实时水雨情数据接收、处理以及水雨情显示及查询系统、水文数据库、水利工程数据库、水库防洪减灾预报预警系统;研究开发了流域洪水预报调度系统、防洪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城市大型河流河工模型试验研究、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整治等一系列系统项目及工程,提高了监测能力,在原有雨量、水位的基础上增加了蒸发、旱情、水量、水质、地下水、大坝、山地地质灾害等监测内容[2];提高了预测预报能力和雨水情、工情预报精度,增长了预见期限,及时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监测,使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2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配置

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配置,协调好水资源与社会、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动态关系。结合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的发展,研究设计超长输水遂洞的实现方法并开工建设了大伙房水库输水1、2期工程[3]。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它所涉及的学科是多方面的,技术复杂,是水利学科与多个边缘学科的联合、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实践的前沿领域的集中体现,有些技术是世界级的,因此必须在以前科研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更为广泛的科技攻关。根据对辽宁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调研,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核心,提出并开展了全省水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技术研究、水资源数据库开发建设、辽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太子河流域水权试点研究、初始水权分配原则与方法、辽宁中部城市群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调控与集成技术研究、辽宁中部城市群地下水人工回灌补源试验研究等一系列国家、水利部和省级科研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展极大地促进辽宁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配置。

3水环境与生态问题

为了控制重点河流流域及区域的水污染、水环境恶化趋势,解决水污染造成的水资源短缺、引起的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恶化,加强水环境监控管理网络系统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一般水域的水环境状况。开展国家重大水利专项项目、辽河流域水质水量优化调配技术及示范研究、四个专题研究项目;开展重点水域水污染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开展主要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划、水体纳污能力及水资源保护规划研究;重点水源水库(上游)保护区环境建设研究;开展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对水环境及生态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价论证等项目[4-5]。这些项目的开展实施对解决辽宁省水污染及水生态环境恶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水土保持和生态脆弱地区的水利科技问题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一些重大科技问题亟需研究解决,如水土流失治理遥感实时快速准确监测、预警与评价的研究;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和工程建设与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的研究;生态脆弱区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环境保护技术;农村牧区供水关键技术及新能源技术等。

5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

目前,在水利建设与管理方面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因此,要加强水利规划管理和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管理建设。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主要研究以下内容:碾压混凝土及面板胶结堆石筑坝新技术的研究、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技术研究、大坝安全监测分析评价系统技术、基于webgis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中小水库防洪减灾预报预警系统技术、风剥砂堤新型筑堤技术、复合土工膜心墙和斜墙土坝技术等;开展水闸安全评价、泵站安全评价技术研究;开展河道整治技术研究、灌区节水改造对策技术研究等项目。

6以节水灌溉为中心的农村水利

在农村水利方面,通过改造传统灌溉技术和设备,优化灌区水资源配置,推广应用农村水电新技术、新产品,加快了农村水利的现代化进程。辽宁省节水灌溉科技发展的重点放在适用北方干旱地区的节水灌溉模式、方法、器具和研究成果的组装配套和示范推广方面以及沙漠化防治技术试验与研究。根据北方干旱地区水土资源状况制订科学的用水方案,研究节水高效灌溉新技术,开发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新产品,以先进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推动农业的集约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7高新技术应用

水利学科是一门传统学科,要不断吸收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和其他行业的科研成果,以提高水利行业的管理、预报调度、设计、施工、监测分析评价和试验检测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在高新技术应用中主要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测控技术开发与研究、3s技术的应用研究以及新结构、新材料和新设备应用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基础数据的自动化全天候实时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6],水文基础数据库、农村水利及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加快,水利信息公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提高水利科学技术研究和创新的贡献率。水利部陈雷部长在2008年全国水利科技大会上提出,未来5年,科技对水利的贡献率要由目前的40%提高到45%左右,到2020年要突破60%。新时期水利科技工作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提高水利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水平和水利科技创新能力水平。自主研究创新和技术引进、消化吸相结合,目标是未来5年使辽宁省水利科技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现科技对水利的贡献率指标。

8参考文献

[1] 辽宁省水利厅.辽宁省水资源[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石海峰,曾肇京,张继昌.浅谈21世纪中国城市的防洪战略[j].水科学进展,2002(2):253-258.

[3] 刘素君,毛小琳.大伙房水库水源保护对策研究[j].东北水利水电,2003,21(1):50-52.

[4] 李国平,杨开忠,方森.水源保护区可持续产业发展方向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70-76.

水利发展与研究篇(6)

在党的**即将召开,新《水法》刚刚颁布实施,国务院批复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正在贯彻之际,全国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座谈会在山城重庆召开了。这次会议对水利系统在新形势下深入开展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为水利改革和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对策支撑,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我代表部党组、汪恕诚部长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并向工作在全国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领域的全体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慰问!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水利工作面临的形势

水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总书记在今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均匀,是水旱灾害十分频繁的国家。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防洪保安全的要求将会更高,对水资源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加强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管理,既是长期的任务,又十分紧迫”。水利的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做好水利工作,就必须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分析水利面临的形势,把握水利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水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水利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一是全党、全社会对水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新《水法》的颁布实施,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利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二是在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新的治水思路的指导下,治水理论和实践取得重大进展,一系列重要水利规划报告编制完成。三是水利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年,国家财政年均水利投资超过**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以长江为重点的大江大河治理加快;抗旱节水、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西部大开发中水利建设开了一个好局,一批标志性工程开工建设并取得明显进展;南水北调工程即将开工建设。四是加强了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度,保证了黄河不断流、黑河流域成功分水和从博斯腾湖向塔里木河下游调水。五是水利改革有新进展。中编办批复了水利部流域机构“三定”调整方案,国务院批复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等。

在水利工作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水利发展仍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治水任务还十分艰巨。

*月*号,党的“十六”大将在北京召开,这是在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六”大召开,对于全面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必将对水利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央治水方针、实践新的治水思路,对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我们要按照“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的要求,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好各项水利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紧密结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在实践中推进治水理论的丰富、发展和完善,用于指导新的实践。要加强政策法规的研究,大力推进水利改革与发展,依法治水、科学管水,下大决心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三大水问题,实现水利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利工作者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着眼,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加快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为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新《水法》的颁布实施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法律保障。

经修订的《水法》已于*月*日起施行,这是我国水利立法的重要里程碑,我们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水法》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

新《水法》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体现了与时俱进的要求,反映了我国对水问题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标志着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思路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同,水利工作进入了依法全面推进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新《水法》吸收了十多年来国内外水资源管理的新理论、新经验,把这些年来党和国家的治水方针、政策、思路和目标通过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它以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为保障,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合理配置放在突出的位置,促进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既符合现代水法规的发展趋势,又具有我国自己的特色。

依法治水是确保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新《水法》的颁布,为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是新时期依法治水管水的一个新起点,对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水和开创水利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全面贯彻实施新水法,必将把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国务院批复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抗御自然灾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大量水利工程得不到正常的维修养护,效益衰减,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党中央、国务院对水管体制改革十分重视,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批示,国务院体改办牵头组成*个部委参加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专题研究小组,提出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今年*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要求通过深化改革,力争在*至*年内,初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实施意见》是一份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文件,是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里程碑,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实施意见》提出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包括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建立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有效的水费计收方式,建立规范的资金投入、使用、管理与监督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等。《实施意见》还提出了水管体制改革的原则、主要内容和措施,并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执行。《实施意见》是水管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必将极大地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为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提供了体制保证,有利于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南水北调工程即将开工,对促进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对建立良性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战略性措施。**年*月国务院召开南水北调工程座谈会后,根据朱镕基总理指示的“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以及副总理关于“要把调水工程建设与改革水价形成机制和管理体制结合起来,核心是水价改革”的指示,水利部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地方政府加强了前期工作,编制了节水、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以及工程沿线*个城市水资源配置规划,论证了工程总体布局和优化分期实施方案,进行了水价形成机制和管理体制研究。今年*月完成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及其*个附件,并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联合呈报国务院审批。党中央、国务院近日审议并原则同意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将历史性地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

规划的南水北调工程通过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逐步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水资源配置总体布局。工程建成后,各流域和水系通过建设控制性建筑物进行水力连接,形成我国的巨大水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大范围的水资源优化调度,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的合理配置格局,对协调北方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根据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实行资本金制度,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同时部分利用银行贷款。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授权出资人代表发起组建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项目法人,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根据工程沿线地方政府所承诺的需调水量,核定各地的资本金额度。各出资方根据其在公司中所占的股份享有相应的所有者权益并承担有限责任。地方政府出资主要通过提高水价建立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基金等途径解决。为了保证工程建设后良性运行,要建立“还贷、保本、微利”的水价形成机制,实施两部制水价。南水北调工程将建立水利工程建管体制、水价形成机制和融资渠道的新模式,必然对新建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水价制订和融资产生重要的示范作用。

(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和改革取向对水利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

**年后,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促进经济增长,党中央、国务院实行了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扩大内需的方针,以增发长期建设国债拉动经济增长,并取得显著成效。**-**年共发行全国长期建设国债**亿元,其中安排水利建设的国债资金就达到**亿元,占全国长期建设国债发行总额的*.*%。国债资金的大规模投入使得国家对水利投资的力度大为增强,这两年中央水利投资中国债资金的比重超过*%,为水利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但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可能长期实施,将要逐步淡出。如果没有新的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渠道,随着长期建设国债的逐步减少,水利投入将会下降,水利建设甚至水利事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对此,我们要未雨绸缪,及早考虑应对措施。

从国家推行税费改革的情况看,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一项重要措施,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两工”政策取消后,就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县乡财政的现实情况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的主渠道将受到较大影响。如何适应国家税费改革的形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目前国家大力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加快电力、铁路、民航、通信、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的管理体制改革,石油、民航、电信、电力等行业的重组方案相继出台。那么,水利行业该怎么办?如何构思水利行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如何正确处理水利改革中的水利投资出资人代表问题和水资源管理体制问题等等,都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进一步讲,流域控制性水利工程的中央投资由流域机构作为出资人代表,既有利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也符合水资源和水市场特点。但具体操作上,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如何适应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要求?如何避免产生新的垄断?必须认真研究、深入探讨。总之,随着我国开放的不断深入进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必然会对我们提出一系列新的课题,必然要求水利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此我们必然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六)WTO对我国水利工作的影响正在增强。

随着我国对加入WTO后的承诺的逐步兑现,WTO对水利行业的影响正在逐步增强,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并正确对待WTO对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影响。WTO对水利行业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主要是建筑、供水、污水处理回用等市场化步伐将加快,有助于水电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开拓;但国内的供水企业和水利水电工程机械企业面临更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将受到较大的冲击。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防洪安全、水资源保障、生态环境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上要求加快水利发展。二是为了应对WTO对农业的挑战,保证粮食安全,需要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但WTO对农业的影响可能使部分地区农民投入水利的积极性下降,水价调整和农田水利建设的难度相应加大。三是WTO为引进先进技术、管理和外商投资等创造有利条件。总的来说,间接影响大于直接影响,通过对国民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影响而产生对水利行业的深层次影响更大。

目前水行政主管部门面临的最直接、最突出的挑战是政府管理制度和行为方式的挑战。加入WTO要求改革政府管理经济的手段和方式,规范政府行为,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政府管理经济的重点是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和维护统一开放和公平竞争的市场、完善公共服务职能、改进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加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职能等。水资源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属于政府加强管理的领域。但水资源配置手段、管理体制和水法规体系等都需要与入世以后的经济、行政运行模式相适应。在水资源配置和节约保护上,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保证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的协调,降低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在水资源开发上,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要手段,而不是行政直接干预的手段管理,具体运作上要引入市场机制。

当前水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既为水利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又对水利工作和政策研究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二、做好新形势下的水利工作,必须加强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

(一)加强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政策研究是制订政策法规的基础。同志曾经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中国改革所取得的成就的重要经验是政策要对头”。政策和法规的制订和修改必须以政策研究为基础,重大战略、方针和政策的制定,都需要经过周密的系统研究和科学论证。新《水法》就是全国人大、国务院以及水利部、有关部委和地方有关部门在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基础上,修订了原《水法》中不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水资源状况变化的规定,制定出的适合我国国情、水情的新《水法》。《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形成也是水利部与国务院体改办、国家计委、财政部等部委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后,才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意见报国务院,国务院批转后,成为指导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政策。

*、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是领导决策的重要参考。科学治水必须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利工作关系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多方面,要正确决策,不仅要依靠领导人和领导集体的智慧和经验,更要依靠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专家,依靠专门从事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的班子,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集体研究。

随着我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决策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要求我们在深入了解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对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的考察分析,并从他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中作综合研究,对重大问题进行综合判断,才能提出正确的对策。比如水利建设,过去往往较多重视工程和技术问题,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忽视环境和经济问题,忽视水资源的节约保护。现在逐步认识到大型水利工程建成后都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双重影响,将长期影响项目所在地区、流域以至于全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的水利建设项目,不仅要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要重视水资源的节约保护;不仅要研究技术问题,忽视环境和经济问题,还必须研究资源和环境问题,研究经济和管理问题。副总理去年就对调水工程作出指示:大的调水工程要和水利建设投入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价格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上报工程项目要有两个方案,一个是建设方案,一个是管理方案,要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形成用水要花钱、多用水多花钱和排污要花钱、多排污多花钱的管理制度。水利部门对南水北调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对工程的经济、管理、环境影响和技术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证,对水价和管理体制进行了专门研究,提交了*个技术支撑附件和*个专题报告,在此基础上,最后形成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为中央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决策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政策研究是新形势下水利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实践已经证明,政策是解放生产力的行为准则,水利政策法规是水利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支撑保证。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巨大发展,体制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水利改革与发展要适应这种宏观形势变化,更好地服务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必须认真研究水利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研究提出水利发展战略、目标和对策措施,保证水利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认真研究水利如何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要求,适应继续推进市场取向改革的要求,适应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的要求,探索和研究新时期水利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

*、加强政策研究对于做好当前水利工作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水法》是规范水事活动的基本法,水法的修改完善,必然要求其它水利法规与之适应和配套。因此,对已有的水法规要认真疏理,与之不适应的,要重新修订;不配套的,要积极研究制定出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批准实施后,也要求各级政府、各级水利部门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做大量调查研究工作。

积极财政政策谈出后,如何解决水利投资问题,部党组已经把这些问题提出来了,并让有关司局牵头,发展研究中心承担具体研究任务。对于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农村水利发展机制,也要进行专题研究,提出解决办法。还有水利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问题,以及为了应对WTO的挑战,如何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如何转变政府职能等,都需要做大量的政策研究。总之,水利事业要适应形势的变化,保持健康、快速地发展,必须研究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二)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加强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是做好新时期水利工作的客观需要,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水利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水利政策研究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总书记今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对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五点希望:一是增强创新意识,在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保持蓬勃活力的重要保证。二是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努力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做出科学的理论回答。尤其要注重对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不断深化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三是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极学习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文化成果。四是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五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这五点希望,也是做好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的基本要求。学习贯彻上述要求,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增强大局意识。要以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新的治水思路为指导,站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和节约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在政策研究工作中,一定要把水利工作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大局中来全面考察和分析,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水利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能就水利论水利。

第二,要把握好正确的方向,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既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水利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研究新时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水利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还要研究还有哪些不适应,哪些需要改革,哪些需要转变;水利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如何发展等难点、热点问题。

第三,要加强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前瞻性。一项政策的研究与制定,不外乎两种因素:一是遇到问题,需要重新调整水利与社会或水利内部间的关系,解决某些问题;二是预见可能存在的问题,或预示事物发展的趋势,超前制订“游戏规则”。要做好水利政策研究工作,必须要有超前的眼光。但在实践中,人们习惯或热衷于对前者的研究,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一种定型的思辩,这也是造成水利政策研究滞后于客观实际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要注重对后者的研究,发挥政策研究前瞻性与系统性的功能,能更好地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汪部长在**年就提出,要改变以前政策研究的被动局面,由被动研究变为主动研究。

第四,要坚持为领导决策服务。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的任务是为领导决策服务、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对策支撑,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要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贴紧水利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的战略性问题、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第五,要重视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政策研究最忌讳学究式的研究,不与实践结合,研究完了就完了,不能转化为政策法规等成果,也不能用它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如果政策研究不与实践相结合,大家辛辛苦苦研究出的成果只是一纸空文,就不可能对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作用。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讲,市场不需要你的劳动成果,你自身也就得不到发展。必须十分重视研究成果的转化,对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要形成具体的政策性文件指导工作,或为领导和决策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第六,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们党的一项基本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从事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的同志,更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的要求,着眼于水利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一方面研究水利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热点及新难点,一方面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在治水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探索治水规律。

三、做好新时期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有力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要把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提高到贯彻中央治水方针、实践新的治水思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上来认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性和自觉性。要加强对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的组织和领导,领导是关键,这是中国的国情。没有领导的重视,没有公众认识的提高,我们是办不好政策研究工作的。水利部党组十分重视政策法规研究工作,汪部长多次在水利厅局长会议及其他重要会议上强调政策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加强政策研究工作。他还身体力行,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水利改革与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的治水新观点和新理论。近年来,水利系统的政策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级水利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政策研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政策研究工作的领导,要明确专门的领导来具体抓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要提出工作要求和计划,列入工作议程。

(二)明确机构,落实人员。

为了加强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为水利改革和发展提供对策支撑,**年*月*日,部党组决定成立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从发展研究中心两年来取得的成绩看,部党组的决策是正确的,成立专门的政策研究机构是必要的。为了加强水利政策法规研究工作,各级水利部门都应有专门的力量来做这项工作,必须有相应的机构来负责这项工作,一定要把政策研究工作落到实处。

要加强水利系统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队伍的建设。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政策研究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业务能力建设,提高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宏观形势的把握能力,提高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的能力和水平。

要保证政策研究的经费。水利部每年从水利事业费、基建前期费中安排专项研究经费,用于专题政策研究。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探索并建立稳定的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经费来源,研究机构也要多渠道争取研究经费。

(三)整合全系统的研究力量,形成合力,推动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

目前水利系统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队伍绝对数量小,力量分散,纵向的组织和横向的交流比较少,不能满足水利工作的要求。因此,要想办法把全系统的政策研究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上下联动、优势互补、整体推进的研究格局。发展研究中心作为水利部专门的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机构,要发挥水利系统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排头兵的作用,在政法司、规计司等有关司局的指导下,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项任务。各流域机构和省、市、区水利厅(局)要加强与发展研究中心的沟通、合作,积极协助发展研究中心工作。

当前,要集中全系统的力量,紧紧抓住水利发展中的几个重大课题,开展政策研究工作。一是要根据《水法》的规定,抓紧研究制定全国和地方的水法配套法规,抓紧研究制定或修改水法实施办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要按照新《水法》的规定,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水;二是根据《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认真贯彻落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各地区、各单位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落实措施和办法等等。三是根据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研究如何解决水利投资渠道问题,保证水利投资的力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四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水资源特点,研究国有水利资产出资人代表问题,加强国有水利资产管理。五是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水价的原则已经确定,水利部要研究具体的落实方案,受水区各省要研究制订各自相应的融资方案、出资人代表方案和水价调整方案等。

在这里,对发展研究中心的工作,我还要专门谈几点意见,也便于大家了解部党组对发展研究中心的要求。

发展研究中心是适应水利事业改革发展而组建起来的,是水利部职能工作的四个支撑体之一,部党组对发展研究中心的工作非常重视,并提出了很高要求。按照部批准的“三定”方案,发展研究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受部委托,负责水利发展战略、水利政策经济法规等全局性、综合性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咨询,为水利改革和发展提供对策支撑。参与水利政策法规规划和实施计划的制定,组织推动水利系统政策经济研究工作等等。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两年多来,做了大量工作,出了一批质量比较高的研究成果,得到了部党组和汪部长的充分肯定。但是,在加强前瞻性研究、推动全系统政策研究工作方面,发展研究中心的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下一步要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要开阔视野,扩大研究领域,提高研究能力和成果水平。加强水利改革与发展战略、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利出资人代表、水资源优化配置、水权水价水市场、调水工程建设与管理等全局性、战略性课题研究;要改变目前委托什么题目研究什么题目的被动局面,提高研究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在积极争取部有关司局支持的同时,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研究能力和水平,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成为水利部政策法规研究和决策的坚强支撑。

二要做好水利部委托的水利基建前期工作重大专题研究项目的立项预审查、成果评审和管理工作。要把好立项关,加强全局性、战略性重大课题研究和针对性、实用性很强的对策研究,保证研究经费用在亟需研究的课题上;加强成果评审,加强成果交流和推广应用,推进水利基建前期重大专题研究工作。

三要积极探索新的工作领域。我在前面讲到,温副总理提出上报工程项目要有两个方案,一个是建设方案,一个是管理方案。管理方案包括工程投资、建设、管理、运行及价格等体制和机制问题,这方面是发展研究中心的重点研究领域,也有一些优势。发展研究中心要在工程管理方案审查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部里可以将这项工作委托发展研究中心承办。

水利发展与研究篇(7)

2013年新年伊始,灌溉中心又被赋予了新的职责,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黄河流域农村水利研究中心。

历尽坎坷,迈步坦途

说到灌溉中心的发展历史,这可要费些笔墨。

1954年,人民胜利渠灌区建成,引黄灌溉在黄河下游渐次铺开。1956年,视察黄河,发现用了黄河水的庄稼长得格外好,提出黄河下游要按照人民胜利渠的模式引黄灌溉。但由于重引轻排,土地盐碱化严重,几年后大部分灌区引水被迫停止。1963年,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在黄淮海平原中选取适当地址,建立实验研究中心,解决河北、山东、河南、皖北、苏北等省旱、涝、碱综合治理和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问题。随后,水电部决定在河南省新乡市成立豫北水利土壤改良试验站。经过近一年的筹备,1964年1月,水电部豫北水利土壤改良试验站正式成立。

从1964年成立的“水电部豫北水利土壤改良试验站”到1969年受到“”冲击撤销;从1980年水电部恢复豫北试验站到1982年移交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并更名为水电部黄委会引黄灌溉试验站;从1991年更名为黄委会引黄灌溉局,到1999年划归黄科院管理,再到2003年科技体制改革后更名为黄科院引黄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五十年的风雨历程,经历一次撤销,一次恢复,五次更名,三次易主。

多年来,黄委的主业集中在防汛抗旱、水土保持、水文水资源方面,对灌区工作涉及不多。农村水利及农村水能资源开发等工作主要由地方水利部门负责。

2011年,中央出台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一号文件,召开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要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今年又出台了相应的考核办法。

2012年4月,水利部批复黄委设立“农村水利机构”,在黄委水调局加挂农水局牌子。当年6月,水利部副部长李国英在流域机构农村水利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充分发挥流域机构在农村水利工作中的应有作用,建立健全机构,落实人员编制,确立技术支撑体系。”

当前的农村水利工作发展形势决定了流域机构参与农村水利工作。黄委主任陈小江在2012年10月召开的黄河流域(片)农村水利工作座谈会上谈到:“流域机构参与农村水利工作,一是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需要,二是增强流域(片)农业发展后劲的需要,三是流域机构依法履职的需要。”

2013年1月25日,黄委批复将黄科院引黄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流域农村水利管理的技术支撑单位,加挂“黄河流域农村水利研究中心”牌子(以下简称农水中心)。

新形势下,农村水利工作融入了黄委主业,新设立的农水中心由水调局和黄科院共同领导。经过多年坎坷,灌溉中心终于解决了业务方向长期不定、发展方向不明、无法融入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主流事业等问题,解决了制约单位发展的关键问题。

农水中心的成立,让灌溉中心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乘势而为,加快发展”是灌溉中心全体科研人员内心由衷的呐喊。未来,他们将会把工作重心从黄河流域引黄灌溉研究扩展到黄河流域农村水利工作,以灌溉中心发展支撑流域农村水利工作的创新,以流域农村水利工作创新促进灌溉中心的持续发展。

默默坚守,专注灌区五十年

2013年2月20日,黄委主任陈小江到灌溉中心调研,在听取了情况汇报后,他说:“这个单位有历史,起起伏伏,主管单位在变,名字在变,经历复杂,道路曲折,但没想到,你们做得这么好。”

尽管过去流域机构对农村水利工作关注不多,但灌溉中心一直在尽职尽责,持续开展农村水利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沿岸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多年的不懈努力,为灌溉中心成为黄河流域农村水利工作的技术支撑单位奠定了基础,平添了底气。

50年来,灌溉中心一直致力于以灌区为对象的相关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在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的新形势下,灌溉中心主要围绕灌区基础信息及平台建设、节水工程与技术、农业高效用水及管理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为水的节约利用解码。

50年来,灌溉中心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水利专家和水利管理人才。他们有的工作在部级水利科研单位,有的工作在知名水利院校,有的工作在部(委)或地方相关管理部门。曾在这里辛勤耕耘5年多时间的吴中如教授,如今已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50年来,灌溉中心先后完成了科技部、水利部、黄委下达的科研课题124项,完成科研报告210份,在《水利学报》、《水科学进展》等刊物公开300余篇,三大检索库收录20余篇,获得各类奖励44项。其中,20世纪80年代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综合开发人民胜利渠试区引黄泥沙处理技术”和90年代的“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综合节水技术研究与示范”两个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7年8月,黄河防汛总指挥部升格为黄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使黄河防总的工作范围从黄河中下游4个省(区)扩展到全流域,职能从以防洪为主扩展为防洪抗旱一体化,灌溉中心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开展流域抗旱技术支撑与服务。

近几年来,极端灾害天气明显增加,黄河流域冬春连旱频繁发生,波及范围广、旱情异常严重。为确保区域粮食安全,灌溉中心根据黄河防总要求,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派出专家组,奔赴山东、陕西、甘肃、河北等省区,开展土壤墒情实时监测,指导当地抗旱减灾工作。早在2004年,灌溉中心就曾派出2个专家组指导沿黄省(区)抗旱工作。

在节水理论和节水技术研究方面,灌溉中心开展了“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项目“黄河流域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模式指南研究”、“十二五”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引黄灌区井渠双灌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科技部农资转化项目“干旱区农田覆盖非充分灌溉技术示范与推广”、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黄河干流灌区节水潜力研究及水权理论运用探索”等,以及“灌区节水量计算方法研究”、“干旱区主要作物农艺节水条件下非充分灌溉制度研究”等,初步形成了以黄河灌区节水灌溉为中心的节水理论和节水技术体系。

在灌区基础信息及平台方面,开展了科技部农资转化项目“黄河下游引黄农业用水信息交换平台示范”和黄委“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项目,构建了“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基础信息数据库”,研发完成了“黄河下游引黄农业用水信息交换平台”,开发了“河南引黄灌区农业用水信息交换平台(V1.0)”,并在河南河务局黄河水量调度中进行了示范应用。根据“数字黄河”工作需要,编制了“数字黄河工程标准”《黄河灌区基础信息数据库表结构及数据字典》、《黄河干流引黄灌区代码》等,已由黄委颁布实施。

农业面源污染与防治是灌溉中心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重要业务方向,主要开展了国家自然基金“农业非点源污染物在排水沟渠中的迁移机理及输出模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电站水库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非点源污染预测研究”、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农田退水中氮污染特征及负荷分析”,以及“青铜峡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及控制措施研究”、“宁蒙引黄灌区洗盐压碱定额研究”、“黄河中游典型水土流失区非点源污染负荷研究”、“微咸水灌溉对作物生长及农田水土环境的影响”、“黄河干流青铜峡至石嘴山河段氮磷输移扩散研究”、“典型水生植物对水体中氮磷含量影响试验研究”等。通过研究,共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的2篇、被EI收录的10篇,出版专著1部。随着业务发展和实力壮大,灌溉中心的工作从黄河下游向上中游和西北内陆河扩展。

灌溉中心主持或参与了“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宁蒙灌区引水对头道拐水沙变化的影响分析”、“关中灌区引水对典型支流断面径流的影响分析”,水利部公益行业科研专项“黄河灌区引黄用水需求研究”、“黄河干流水量调度实施方案研究”、“浑水灌溉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和“塔里木河流域水量分配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实施黑河干流取水许可制度研究”。同时,还参与起草了《黑河干流水量调度管理办法》,并以水利部第38号令颁布实施。

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灌溉中心利用黄科院的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经费渠道,建成了节水与农业生态实验室,总投资达1600多万元。该实验室主要包括室内实验测试分析平台和节水试验基地两部分。室内实验测试分析平台拥有国内外各类先进仪器设备70余件(套),分为土壤理化分析、作物生理分析和生态环境分析三大类。

节水试验基地占地23亩多,于2008年建成投入使用并逐步完善。灌溉中心的职工拆掉了原来的平房,把土全部换成农田土,安装了很多检测仪器和设备,投资有300多万元(其中自筹资金200多万元)。

基地分六大区:基本水文气象观测区、作物生理试验区、作物雨水利用试验区、田间节水灌溉试验区、智能温室精准控制灌溉试验区(可以实现数字自动采集、传输,根据作物适时需水灌溉,在少用水的情况下保证作物高产)、不同节水技术的效果测试区。另外,还有综合试验大厅,80米长,15米宽,占地1200多平方米。

表面看来是种菜,其实灌溉中心的科研人员是利用节水试验基地做机理研究。像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农业非典型污染项目”,国家“十一五”水专项“水体耦合对作物的影响”,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黄河流域引黄需求研究”,还有黄科院院所长基金项目的十来个项目,都是利用节水试验基地做的。可以说,很多项目的参与都与节水试验基地息息相关。

如今,基地已经纳入黄委的科研平台,在黄委落实水利部“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中,专门提出要加强黄科院新乡节水试验基地的建设。同时,黄委还把试验基地列入科技发展规划支撑平台。

新的平台,更大的发展空间

新成立的农水中心被赋予了七项职责:一是参与全国和流域农村水利专项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参与流域内农村水利省级专项规划、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咨询、技术审查以及相应水资源论证;二是参与流域内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专项检查、督查,对流域内农村水利有关纠纷问题进行技术调查与评估;三是承担流域内农村水利重大政策研究、农村用水状况调查分析等;四是建立黄河流域农村水利基本信息统计平台,承担流域内农村水利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汇总工作;五是开展流域农村水利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如水资源高效利用、灌溉节水技术、农村生态环境、非常规水利用、节水型社会建设等;六是开展流域农村水利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和技术创新;七是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农村水利工作。

今年,黄委给农水中心安排了五大项工作:一是黄河流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调研;二是农村饮水安全;三是开展流域农村水利基础数据库设计;四是进一步修订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办法,参与复核全国灌溉战网规划;五是研究调水调沙后黄河下游引水能力变化。如果加上水利部安排的工作,灌溉中心目前的工作任务就有20项之多了。

新的职责,新的使命,给灌溉中心带来了新的机遇,带来了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中心全体职工提供了充分展示其才能的广阔舞台,相信他们会不辱使命,捷报频传。

重任在肩,扬帆起航

一路坎坷,一路高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的灌溉中心在黄科院科学规划的指导下,描绘着宏伟蓝图。

建设两个平台:一是建设黄河流域农村水利基本信息统计平台,实现流域农村水利基本信息的统计、汇总、分析与管理;二是建设黄河流域农村水利科技支撑创新平台,提高农村水利科技支撑创新能力。

研发三个专业模型:一是黄河灌区引黄用水需求模型;二是基于遥感的土壤墒情预测预报及旱灾风险评估模型;三是灌区引水循环与河道水沙输移双过程耦合模型。

培育四个重点学科:一是水资源高效利用与配置;二是节水灌溉工程与技术;三是农村水土环境整治;四是抗旱减灾方法与技术。同时,形成4四个创新团队,造就6名左右的领军人物。

提升三个能力: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灌溉中心将实施以下措施。

做好“三个规划”:就是要做好“长远发展规划”、“学科发展规划”和“科研能力建设规划”。

强化“四项管理”:强化“科研管理”、“财务管理”、“行政服务管理”和“后勤保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