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5 16:32:22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篇(1)

关键词:茶叶企业;国际贸易;合同风险;法律防控

随着当前国际贸易环境竞争压力日益加大,如今茶叶企业在参与国际进、出口贸易过程中,存在巨大的风险和挑战,特别是其中存在的法律风险。这主要是由于多数茶叶企业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控机制,因此其在合同洽谈、合同签订、合同履约等多个环节中,往往存在对合作的主要细节把控不到位,合同内容体系不够严谨等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相关法律纠纷等相关事件的产生。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构建全面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而做好风险把控工作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要求,这一内容就包括合作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1茶叶企业国际贸易开展状况分析

事实上,我国在茶叶国际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且种植面积最大的茶叶的原产地国家,在世界上茶叶贸易交易中,无论是交易价格,还是茶叶类型,我国茶叶企业都具有一定话语权。一直以来,我国在世界茶叶贸易交易中都极具竞争优势,因此想要充分了解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合同风险,就必须对我国茶叶国际贸易状况进行深入分析,通过了解其具体状况,结合相关贸易类型,从而为有效分析其潜在风险提供基础和帮助。

1.1我国茶叶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状况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茶叶企业在世界茶叶贸易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21世纪以来,随着其他茶叶生产国家不断发展,我国茶叶出口总量和总额受到影响,在茶叶贸易总量和增长速度上出现明显下滑,我国茶叶贸易不仅发展缓慢,而且受其他产茶国家冲击进一步加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建设日趋成熟,如今我们在确保现有市场份额基础上,以茶叶品质提升为突破口,有效提升茶叶生产过程中的科技水平含量,从而提升我国茶叶企业在国家贸易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从国际茶叶贸易市场情况看,目前肯尼亚、斯里兰卡等新型茶叶国家更具优势。

1.2我国茶叶贸易竞争力的特点分析

茶叶国际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有较大份额,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茶叶国际贸易的竞争力薄弱主要表现在:首先,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下滑,其他茶叶产业国对我国茶叶生产冲击力进一步加大。其次,我国茶叶产业科技含量低,生产落后问题进一步突出。再者,目前我国多数茶叶企业缺乏先进、完善的经营思路,其整体产品体系建设缺乏创新力和多元化,茶叶贸易缺乏持久张力。

1.3我国茶叶企业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及发展机遇分析

我国茶叶企业国际贸易中也存在一些优势:首先,当前世界茶叶贸易的产品类型格局中,主要有绿茶、红茶,虽然在红茶贸易上优势不足,但在绿茶国际贸易中,我国有一批具有丰富品质、成熟品牌体系的绿茶企业。正是基于这一优势,目前在国际绿茶市场中,我国有着极强的价格制定权和话语权。此外,我国浓厚的茶文化,也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茶叶贸易市场中的独有竞争力,而茶文化在与茶叶贸易紧密结合的过程,也充分展示出了我国茶文化强大的输出实力和内涵价值。目前我国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有所弱化,在全球市场融合、发展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我国茶叶企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大受影响。然而机遇历来都是与挑战并存的,因此我国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竞争力水平提升也处在一定机遇期。随着茶叶生产水平日益提高,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和扶持、人们品茶需求量进一步扩大等等一系列积极因素都为茶叶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而我国有着茶叶生长的良好基础,因此只要我们注重提升茶叶产品品质,丰富发展茶叶产品结构体系,就一定能为整个茶叶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提升提供重要基础。随着国际茶叶贸易市场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当前只要我们能抓住重大发展机遇期,就一定能为我国茶叶贸易竞争力提升寻求到机遇。

2茶叶企业国际贸易各个环节中的合同风险表现

在茶叶国际贸易中,中国的茶叶企业往往占有一席之地。而茶叶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通常需要签订相关合同。通过合同签订,从而对买卖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有效约定,也对整个交易过程进行了有效的法律约束。茶叶企业在茶叶交易过程中,往往需要提前预定产品,这与茶叶企业多为产品导向型企业有很大关系,因此茶叶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过程中,往往需要签订相关法律合同,而在这些合同中,就会存在一定法律风险,包括在商务洽谈过程中应该注重的风险、合同签订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以及合同履约执行过程中潜在的风险等等。

2.1洽谈合同过程中的存在的法律风险及防控思路

合作的基础是双方具有共同利益点,通过双方利益置换,从而达到双方利益共赢。因此在合作初期,双方需要反复洽谈、磋商相关合作意见和信息,而这些洽谈的内容就成为双方签订合同的有效参考,或者成为合同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合作双方最终所签订的合同是其整个洽谈过程中所形成的意见之和。事实上,在双方合作洽谈过程中,很少有一次洽谈就达成最终合作意向的,都需要双方进行不断磋商,最终就合作事项达成一致看法,而在沟通过程中,就会通过一系列沟通方式进行交流和磋商,最终双方交换意见完成后,就形成了正式的合作合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对双方合作的信函和邮件等内容,进行妥善保存。要及时对双方沟通信息进行更新和研究,确保双方合作洽谈内容能达到一致。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一旦与买方或者卖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洽谈具体合作细节,而在这一过程中,茶叶企业必须慎重沟通合同的每一个细节和具体条款,并且给与对方准确答复。此外,针对双方意见沟通信息也要进行有效保存。同时,在与对方洽谈贸易过程中,针对涉及双方合作利益的问题,必须据实回答,不能夸大,从而影响双方后期实质性合作。比如买方提出某一茶叶的购买需求,茶叶企业必须从自身生产实力出发,不能盲目答应,既要合作诚信,同时也要合理、有效保护自身利益。

2.2签订合作合同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及防控思路

在合作双方达成一致合作意向后,双方需要结合合作基础文本,拟定具体的合作合同细则,并签订具体的合作合同。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对合同的细节内容进行认真审理,不能出现疏忽。事实上,很多合同的违约问题,都是由于细节把控不到位所造成的,所以在签订正式合同时,必须对合同的细节和重要条款进行有效把控。在这一环节,需要充分注重三个方面的规范化,一是对相关合同术语的规范化应用。事实上,在国际贸易合作开展过程中,往往有一些专业术语,而这些专业术语都有着相应内涵,想要有效规避其风险,就必须对风险内容进行深度把控。其次是在付款方式的选择。在国际贸易中,付款方式普遍使用的是直接汇款和信用证等方式,因此,茶叶企业必须对自身付款方式进行有效了解,从而避免因付款问题造成合同合作风险。最后,是出现问题之后,解决双方争议方式的具体选择。无论是仲裁,还是提请诉讼,都尽量选择合作双方容易执行,且能够对我国茶叶企业起到有效保护作用的方法。

2.3合同履约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及防控思路

合同完成商谈和签订后,最重要的过程是合同履约。在合同履约过程中,茶叶企业应该注重对合同履约条件的把控,同时针对双方合作进程的具体实施情况予以及时更新。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把握两大细节,一是对双方具体合作条款的内容进行认真对照,并按照相关要求予以执行。比如在合同中,会对双方货物交付时间和相关进度予以约定,而茶叶企业就要结合这一要求,按照约定严格执行。此外,在货款的收取上,也要及时予以跟进,当双方合作过程中出现其他因素影响时,要及时上报双方管理层,从而继续决定合同执行情况。此外,是在茶叶交付和货款收取过程中,要及时予以检查,并及时给与对方反馈,一旦出现任何问题,都要及时与对方沟通,验证。

3结语

随着全球国际贸易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都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活动当中。而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同时也有着最体系化的茶叶生产技术和最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历史已逾千年,因此在整个茶叶国际贸易体系中,我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即使到今天,我国在国际绿茶市场上也占据着重要位置,其对国际绿茶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话语权。结合长期以来的国际茶叶贸易实践活动来看,茶叶企业要想在国际贸易过程中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就需要其在贸易活动过程中,注重对合同签订时的内容和与合同相关的各个细节进行认真研究,同时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合理把控,从而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防范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不足。

作者:陈羽佳 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潘秋香.企业国际贸易中合同风险的法律防控[J].法制世界,2013(6):151-154.

[2]柴玮.从世界茶叶供需看中国茶业国际贸易[J].世界农业,2013(17):89-95.

[3]张兰兰.国际贸易中合同风险的防控[J].中国商贸,2014(12):185-189.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篇(2)

关键词:茶企经济;合同管理;法律研究

合同管理的法律研究,是为经济合同管理提供依据和保障的关键。为了能更好的保障企业利益,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减少法律风险,促进企业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从目前我国茶叶企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合同管理中因为主体不符合法律规定,不符合法定程序,双方无法满足规定义务而导致的风险还十分普遍。为了避免这种风险,必须要深入研究合同管理法律的相关规定,确保合同管理的合法性与规范性。

1合同管理中法律风险的具体表现

1.1合同中具有不同的主体,而在合同的签订中,如果合同的主体没有严格遵守法律规定,这样就会导致合同无效

在发生这种情况时,虽然合同无效,但是合同中的主体都要遵守合同中的争议的那部分条款,因为这部分条款是对合同的当事人具有一定的约束效力,而合同的当事人因为合同的无效而带来的一些财力上的损失,这对企业的经营来讲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我国对于合同的管理很严格,只要是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合同就属于无效合同,这是在《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上有明确规定的。针对一些行业,尤其是一些与百姓衣食住行相关的行业,国家都会针对这个行业进行严格的管控,对这些行业都会制定准入制度,使得只有符合一定标准的人和主体才能够进入相关的市场,保证市场的安全有序性。建筑企业是其中的一个比较典型的行业,我国的《建筑法》中规定,只要是从事建筑行业,无论是施工企业还是设计单位等等,都必须取得该行业的一些合格的证书,才能够进行一些相关的建筑工程的实施,一旦发现有人承包的工程之后但不具有相关的资质能力,那么即使签订合同,这个合同也是无效的。

1.2合同的签订都有一定法律程序的规定,只有在符合法律程序的规定下进行签订的合同才有效

比如,在建筑工程合同的签订时,要经过招标、投标的过程,作为招标方应该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招标,对投标的单位进行严格的审查,不能与投标的单位串通,更不能进行内定,而投标单位不仅要将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展示,而且还要求投标方不能对招标方进行贿赂等不正当的方式进行标的的获得。当建设施工的合同是在合同的双方违反相关的法规等的情况下进行签订的,这种合同不具有合同本身的效力,因为这种合同按照法律规定是无效合同,这种合同会给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带来一定的法律方面的风险。

1.3所有的合同中都会对合同中的双方当事人针对相应的合同标的所应该履行的义务和行使的权利有明确的定义

而一旦其中一位当事人没有按照合同履行相应的义务,或者是没有能力履行合同中规定的义务时,就会给合同中的另一当事人带来一定的风险。这就是合同在执行的过程中所存在的相对当事人所带来的法律风险。因为合同中的当事人在市场中进行活动和经营,就会存在一定的从市场衍生出来的风险,在经营的过程中也一定会面对企业内部的风险,这些对企业的支付能力以及生产能力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就会连带合同中的另一方也会被波及,进而会面对一些风险。

1.4一个合同在签订的时候,对合同中的内容都有一定的规定,以及对合同当事人所行使的权利和义务都有明确的定义

而合同在签订之后,执行的过程中还是会面对合同内容变更以及合同的主体变更的情况,这时候就对另一主体来讲就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在合同的主体方发生变更之后,针对合同的债务人来讲就会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因为合同的债务人对第三方主体的履约能力等信息都不了解,这就存在一定的未知风险。还存在一种情况,在合同正常履行的时候,针对一些时间长且合同中的权利义务比较复杂的内容,因为合同制定时双方当事人不能够将日后发生的变化全部考虑到,随着一些外界信息的变化,就可能导致一些合同的内容没有继续履行的必要,这时候就需要对合同的内容进行变更,还存在一些与合同中内容相关的应该在合同中加以体现,这时候也需要对合同的内容进行变更,这种内容的变更对于双方的当事人来讲都是一种风险。

1.5因诚信缺失导致的合同欺诈

因为进行合同欺诈的成本低,能够带来很大的暴利,所以有一些不法的行为人就会进行合同欺诈。进行合同欺诈的对象主要是一些诚实守信的企业,因为本着诚实守信的原则,相信市场中的主体都是诚实守信的。合同欺诈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常见的有对一些证件的伪造、对自己能力的隐瞒,抓住一些企业对新业务的信息的缺乏,使用经济利益作为诱饵来让人们上当。当企业受到合同欺诈之后,应该积极的使用法律武器对自己权益进行维护,对于一些涉及金额数大的应该及时向相关的法律部分报案,使得不法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

2防范合同管理中法律风险的措施

2.1茶叶企业首先应该对企业内部所存在的合同管理的风险进行梳理

其次,应该建立一个监察部门,专门针对茶叶企业中存在的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进行检查,同时对相应的法律风险进行防范和解决。最后,根据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问题指导相关的措施来规避这些风险,使得茶叶企业能够快速的发展。同时茶叶企业还应该选择一些在经济管理以及具有一定的法律风险知识的人来组建相应的监察部门,使得监察部分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为茶叶企业解决一些在经营中的风险案件,保证茶叶企业能够顺利的持续经营,不受到风险的威胁。

2.2茶叶企业应该制定一个针对合同评审的机制,同时实行合同的会签制度,在事先对合同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

在这个合同的评审机制中,茶叶企业中的相关部门以及相关的分支公司就是这个机制的主体,是对合同风险进行事先控制的关口。当茶叶企业在签订合同之前,必须先通过各相关部门和分支公司,使得相关部分能够根据自身的角度来对合同审查,进而针对合同中缺少的内容进行补充,只有在所有的相关部分在合同的会签单上签署同意之后,合同才可以签订。合同的这种评审机制是对合同风险的事先防范,而这种事先防范的结果却远比事后的救济好很多。事先防范的成本不仅比事后防范的成本低,投入小,而且起到的作用也是超过事后救济的。如果茶叶企业能够将合同的评审机制落实到位,充分的发挥它的作用,就能够获得很大的收益,减少一些诉讼的发生。

2.3茶叶企业要提高企业中的员工的法律水平

培养员工的法律意识,定期的为员工进行一些培训,使得茶叶企业的员工能够懂得合同以及合同中的一些相关条款的效力,进而员工能够严格按照合同中的规定去工作,使得茶叶企业能够对合同的履行有一个良好的管控。使得员工都能够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履行合同中规定的职责。合同的签订对于企业来讲就像是写日记中的日期一样,是整个合同的开始,而对茶叶来讲,合同内容的执行才是重点,就像是日记中的主体部分一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日记是对自己的事情进行记录,那么茶叶企业也是一样,应该在执行合同内容的时候要做一些相应的记录,进行记载留档,特别是在一些合同的内容发生变化之后,其中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在合同的权利和义务上发生变化的情况,针对于一方承担了合同中未做规定的事物的义务,应该对合同进行一些相关内容的补充或者备注记载,此类文件应该移交给另一当事人签字,如果对方拒绝签字或者不做任何回答的,经办人应该将这类文件交给当事人作为证据进行保存。

2.4茶叶企业想要建立一个信用等级的评价制度,就需要做好合同中当事人的登记,保证当事人诚实登记

茶叶企业应该针对这些合同当事人进行相应的调查,常用的调查制度的内容包括:

2.4.1履约能力

履约能力的调查通过三方面来进行,首先是合同当事人的财务状况,其次是合同当事人的生产能力,最后是合同当事人的经营能力。其中对财产状况的调查应该包括对资产负债表以及所有者权益表等财务报表的调查来获得;生产能力的调查主要是对固定资产以及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等因素进行调查;经营能力的调查包括对市场份额以及销售渠道的调查。

2.4.2履约信用的调查

可以通过对相关企业的经营历史以及在金融机构的信用报告和政府的评价中获得。主要的调查方式包括三种:从官方渠道:年检材料,审计报告。委托金融机构:信用情况。直接了解:函电、洽谈会。茶叶企业在对相关的企业进行调查之后,对相关的企业进行层级的划分,对于一些能够在各个方面调查结果良好的情况下同时在之前与茶叶企业具有良好的合作的企业进行红色标记,对于一些调查结果差的企业以及曾经在合作过程中表现较差的企业进行黑色标记。在针对企业建立的客户登记之后,茶叶企业应该将这些信息在茶叶企业内部的网站中进行公布,避免在日后的合作中与黑名单中的企业建立合同关系。茶叶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要不断的提高自身对合同风险的防范能力和意识,同时针对一些可能遇到的法律风险要进行未雨绸缪,使得茶叶企业能够不受法律风险的干扰。

3结束语

企业经济交往中,合同管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一旦合同管理出现问题,那么必然会增加相关的法律风险。为了降低这些风险,相关工作者必须要深入研究合同管理法律条文,以此作为依据,指导经济合同管理行为,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因素,保障企业利益,促进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茶叶企业为对象,对合同管理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剖析,并从法律视角,对其相关管理对此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茶叶企业相关管理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黄道协.企业合同管理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12-14.

[2]钟小平,付晓楠,张焱等.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4(12):56-57.

[3]朱江伟.企业合同管理中的风险防范问题探讨[J].中国外资,2014(1):2-5.

[4]林艳.浅析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中的财务监管[J].商,2013(23):45-48.

[5]杨亚锋.浅议如何加强企业的合同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3(30):80-81.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篇(3)

一、我国茶叶行业发展概况

茶叶产业目前已成为我国茶叶主产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带动农民增收的优势农业产业, 2010年全国有20 个省 (区 、 市 ) 生产茶叶 , 从业人员约8000 万人 , 茶 叶 产 业 总 产 值 达558 亿元, 出口总额达 7.84 亿美元。

(一 ) 生产情况 。 2010 年全国茶叶种植面积达195 万公顷, 约占世界茶园面积的2/3, 茶叶产量达 141.3 万吨 , 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 分别比 2000 年增长了81%和 107%。 从产品结构看 , 各大茶类的生产结构近5 年来基本稳定, 基本格局是绿茶占73%-75%, 红茶占 6%左右, 乌龙茶占11%-12%, 黑茶占 6%左右, 其他茶类占4%-5%。 从生产区域看 , 茶产区分布辽阔,但生产区域相对集中,浙江、贵州、 江西、 福建、 四川、 云南、 安徽、湖北、 江苏等 15 省 (区) 茶园面积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98%, 产量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99% , 产值占全国茶叶总产值的98%以上。

(二)销售情况。从2008 年起, 中国超过印度成为世界茶叶消费量最大的国家, 2010年国内茶叶消费总量达111.06万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饮食观念兴起,国内茶叶消费呈现快速增长,特别是中高档茶和品牌茶消费增长更为明显。从消费品种看,绿茶消费仍是主流,特别是名优茶的消费,近年发展很快,市场前景看好;红茶消费在国内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但普通红茶、 中低档红茶销售量继续下降;乌龙茶是近几年茶叶消费的热点,保持了增长势头,高档乌龙茶已成为礼品茶的首选;普洱茶市场总体趋于平稳并呈缓慢恢复性增长,近两年普洱茶价格始终在理性消费水平; 茉莉花茶消费市场总体比较稳定,产销基本平衡。此外,深加工茶和保健茶消费显著提高,快速消费茶尤其是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的消费量均有较大提高。

(三 ) 出口情况 。 2003 年以来 , 我国茶叶出口金额逐年增长, 年增长率基本维持 在10% 以 上 。 2010 年 全 国 茶 叶 出 口30.24 万吨 , 同比持平 ; 出口金额再创新高, 达7.84 亿美元 , 同比增长 11.2%。 茶叶出口产地主要集中于浙江、 安徽 、 湖南、 福建和重庆, 上述 5 省 (市) 茶叶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近90%; 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摩洛哥、 日本、 香港、 美国、 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其中摩洛哥占比约为20%, 位居第一。 近年来, 茶叶出口品种继续改善, 产品质量有所好转, 茶叶出口量值均稳步小幅增长, 同时茶叶出口价格也基本保持平稳, 略有提升。

二、我国茶叶行业主要风险点与发展趋势

(一 ) 主要风险 。 一是经营风险 。 我国茶叶种植加工管理粗放、 技术水平不高,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茶叶单产与世界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茶叶企业经营规模偏小, 绝大多数茶叶企业还处于几百万销售额的规模,抵御风险能力较弱。茶叶优势品牌缺失,有名茶无名牌的矛盾仍很突出。

二是财务风险。近年来茶叶企业由于技改投入、新产品开发和扩大再生产导致资金需求大幅增长,行业整体贷款增幅较大,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可能出现融资受限和资金紧张, 造成短期偿债压力加大。茶叶行业基本上属于微利,一般茶叶种植与加工企业利润率都在5%-10% 之间,茶叶出口企业利润率基本在5%以下,且茶叶原材料成本、劳动力工资、贷款利率以及人民币汇率等都影响着企业效益。

三是市场风险。目前全国有茶叶种植企业6 万家、 茶叶加工企业 5 万家, 呈现 “小规模、 大群体, 小生产、 大市场” 的格局,市场竞争激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茶制品消费市场需求结构不断变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茶叶企业如不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 产品销售将受到不利影响。 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各种非关税 “绿色壁垒” 给茶叶出口带来一定难度。

(二 ) 发展趋势 。 一是产业化进程加快。 近年来, 在市场机制作用和国家政策扶持下, 政府部门及茶叶行业内部正在加紧整合科研、 生产、 加工、 流通等方面的力量, 逐步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涌现了 一 批 “龙 头 企 业+基 地+农 户 ”、“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 “专业市场+经销户+农户” 等新型茶叶生产经营组织, 大大提高了产销一体化程度。 二是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近十年来, 通过推广无性系良种、 优质化栽培等技术, 我国茶叶整体品质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通过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了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快速发展, 提高了茶叶安全质量。三是产业链不断拓展。科技含量较高的深加工产品成为市场新宠,茶饮料、茶食品、速溶茶以及利用茶叶提取物开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天然药物、健康食品、茶饮料、个人护理品、植物农药、动物保健品等终端产品正在不断发展。 2010年,中国茶叶深加工领域采用不到中国茶叶总产量5%的中低档原料 , 创造了占中国茶叶年总产值1/3 的产值,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四是产业布局更趋合理。进入本世纪后,我国茶叶种植区域结构调整明显加快, “东茶西移”成为必然趋势。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资本向内地转移,中西部地区正逐步成为茶叶原料的重要生产基地。 而东部地区由于劳动力、土地成本的提升,正逐步转向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的优质茶 、 有机茶种植 ,扩大规模化茶叶示范园区建设, 加强茶叶技术研究和茶叶优质品种培育栽培, 加大发展茶叶深加工、 深度转化以及茶叶出口等产业上。

三、农发行茶叶行业贷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农发行自2006 年开办非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业务以来, 紧紧围绕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及行业发展规划, 在茶叶领域积极探索了 “政府+农发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 ” 的产业链扶持方式 , 大力支持产业化龙头茶业企业的发展。 在区域选择上, 重点支持具有品牌效应、 规模化经营的特色优势地区的茶叶产业。 在客户的选择上, 突出支持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选择带动农户多、 产业链完整、 经营规范的茶叶企业, 较好地推进了茶叶企业的发展。但同时,农发行茶叶行业贷款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支持力度不够大。截至2011 年6 月末, 全行支持的茶类产业龙头企业仅71 家, 贷款余额不足 15 亿元, 其中支持的 国 家 级 龙 头 企 业 仅2 家 , 贷 款 余 额3000 万元以上的仅 15 家, 这与农业政策性银行在农村金融中地位,以及与我国茶叶行业规模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符。

(二)信贷风险隐患较多。茶叶行业涉及面广,包括种植、加工和流通等各个领域,在生产经营、财务成本和市场流通等环节均存在诸多风险隐患。尽管茶叶作为人民生活必需品,总体上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相对较小,但在当前全球通胀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仍须高度关注茶叶企业面临的成本上升、 利润率下降和流动性不足等风险。

(三 ) 抵押资源不足 。 茶叶种植企业主要资产为茶叶基地, 但目前农业用地流转不普及、 制度不健全, 因此茶园评估困难、 价值不高; 茶叶加工企业主要资产是茶叶原材料及应收款项等, 房地产相对较少, 加工设备比较简陋 , 实际价值不高 ,造成茶叶企业普遍存在可抵押担保资源不足问题。

(四 ) 贷后管理难度较大 。 茶叶种植企业贷款资金投向主要用于购置种苗、 肥料及工资等, 形成的实物是茶树, 很难测算其实际投入; 茶叶加工企业贷款资金主要投向收购茶叶及结算资金占用, 而茶叶由于品种多、 数量大、 价格杂, 且库存存放不规范, 茶叶存货数量与金额很难准确测算; 同时, 茶叶企业结算资金占用单位较多、 分布范围较广, 特别是出口企业销售对象在国外, 核实难度更大, 因此茶叶企业贷后监管存在较大难度。

四、 农发行茶叶行业信贷对策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茶叶作为我国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具有绿色、健康、消费、经济等多种属性,有别于一般性的林业、农业种植业与加工业,茶叶产业已成为我国茶叶主产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的优势农业产业,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扩大就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支持“三农”是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基本职责,农发行应在有效防控风险前提下,加大信贷支农、信贷支茶力度,在促进茶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坚持突出重点、择优扶持。一是在区域上,优先支持具有历史、气候、环境、生产、销售、品牌等优势的茶叶产业区域,引导茶叶生产基地、加工企业、流通市场向优势产区集聚。 二是在产业上, 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中心, 优先支持无公害、 绿色、 有机的茶叶种植业及精深加工业, 支持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市场+经销户+农户 ” 以及 “科技型企业+基地+农户” 等新型茶叶生产经营组织, 积极支持实施 “ 精品战略 、 名牌战略、 绿色战略和文化战略” 4 大战略为主要内容的名优茶二次创业。 三是在客户上, 择优支持具有区域特色、 产业集群和品牌优势, 经济效益好、 诚信程度高、 抗风险能力强的或全国行业内百强企业、 全省排名前十位的大中型企业, 着力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 带动力的产销一体化和外向型茶叶龙头企业。 四是在贷款品种上, 稳步发展茶业短期贷款业务, 加大茶业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 推进优质茶叶基地建设、 茶叶加工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扩大规模建设,以及大中型茶叶流通市场改扩改项目建设等。

(三)创新贷款担保方式。针对茶叶企业担保资源不足问题,应根据茶叶行业实际情况和特点,积极创新贷款担保方式。一是加强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合作。对茶类小额贷款业务,择优选择具有政府背景和有资金实力、诚信度高、管理能力强的融资性担保公司作为长期合作伙伴,特别是优先选择具有农业、林业专业特长的融资性担保公司作为合作对象。二是积极拓展其他资产抵质押贷款方式。积极探索茶园使用权、经营权及林业使用权等贷款抵质押方式;积极利用茶叶储存期较长优势,开展以茶叶库存第三方监管的存货抵押方式;积极创新茶叶出口信贷业务,拓展出口押汇、出口信用证等业务。三是推广 “互保基金” 信贷模式。 以信用为纽带,以互保、联保为手段,把信贷受益各方联合起来形成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增强茶叶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 破解茶叶企业抵押担保资源不足问题, 满足 “小而散” 的中小茶叶企业的信贷资金需求。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篇(4)

关键词:产业链;价值链;信息链;物流链;组织链;优化

一、景德镇茶叶产业链优化意义

产业链是指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它包含四个含义:一是产业链是层次的表达。二是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三是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四是产业链始于自然资源、止于消费市场。在当前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上,茶叶产业链单个环节的获利空间不断缩小。鉴于此,运用茶叶产业链管理理论对茶产业的产业链进行优化来提升瓷都茶产业的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茶叶产业链集成化的管理可以提高整个链条的竞争力,使整个链条的收益大于各个环节受益的总和。通过茶叶产业链管理的导入,实现茶叶产业资金物质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推动景德镇茶叶产业结构的调整;解决广大茶农分散经营方式与多变的市场之间的矛盾,分担茶农面临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使茶叶生产经营更加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断延长茶叶产业链的长度和拓宽产业链的宽度,提高整个茶叶产业各环节的经济效益和获利空间。

二、景德镇茶叶产业链的现状及分析

由于技术及人才等现实条件等影响,景德镇的茶叶产业链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整个茶叶产业链缺乏有效的整合和优化。茶叶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比较低,还停留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下。茶叶经营体制是以农户生产方式为主;大型的生产加工企业很少,这种模式的生产方式下就决定了景德镇市茶叶的生产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低。专业人才缺乏和科研开发能力弱;实施产品标准化生产的难度大;自我发展缺乏资金和实力,无法抵御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茶叶的附加值不高。目前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生产链严重脱节,实行的是分散的管理经营体制,缺少能够统揽全局的管理机制。现有的产业链条不能形成团体优势,容易造成生产上的脱节。

(1)景德镇茶叶产业链的价值链分析。茶叶流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茶农、加工企业以及批发或零售企业,其分别代表了茶叶的生产环节、加工环节和销售环节,茶叶的三个环节构成了茶叶的价值。根据价值链各环节处于产业链中不同的地位,其增值能力也有很大的区别。茶农,即茶叶的种植者在产业链的收益是最低的,而加工和销售环节的收益比较大。主要原因是景德镇茶叶具有典型的产地特征,茶叶的种植产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如气候和土壤等,这些因素是人很难以控制的;其次是景德镇市经济比较落后,龙头企业很少这就造成了生产商在产业链当中处于垄断地位,与其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茶叶上游环节供应者较多,而且可以向对个下游环节的提供茶叶产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环节可以控制特殊农产品的生产,使得其在茶叶产业链中占绝对的优势。

(2)景德镇茶叶产业链信息链管理现状分析。景德镇产业链之间的信息沟通存在很大障碍或者说产业链之间共享信息的程度不高。例如茶农与初级加工者之间或者是初级加工者和下游客户之间主要是通过市场关系进行联系,很少有合作的情况出现。由于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使产业链各个主体之间所拥有的信息存在很大缺陷。各个主体之间为了不让竞争对手了解到自己更多的信息,把自己的有关的信息屏蔽起来,这就很难使产业链之间的信息实现共享。

(3)景德镇茶叶产业链的物流链分析。目前,景德镇市茶叶产业链的物流环节主要是产业链内部的成员来完成,很少企业将运输外包给其他物流公司。茶叶加工企业在采购时多数都有自己的车辆,很少的情况才会采用对方的物流进行采购。因景德镇茶叶生产者之间比较松散,种植基地小而分散,稳定性比较差,他们需要从规模较少、分散的茶农手中收购其茶叶原料。加上在茶叶鲜叶采摘季节还会有外地茶叶加工企业来收购茶叶鲜叶,为了保证按质保量地完成茶叶原料的采购,茶叶加工企业必须动用自己的车队而很少使用对方物流。

(4)景德镇市茶叶产业链组织链管理分析。在景德镇茶叶产业链当中,上游的茶农和茶叶加工企业之间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联系在一起的。相比较而言,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联系的较少。茶农与生产者双方主要签订的是短期买卖合同在市场中进行交易。景德镇茶叶加工企业与下游的客户关系与上游的茶农的关系相同之处即是他们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联系的。由于下游客户的范围比茶农更泛,导致下游客户与茶叶加工企业的联系更加的松散。在景德镇茶叶加工企业与下游的客户之间没有进行很好的整合,都是在市场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下游客户和茶叶加工企业之间的合作很不稳定,即使交易大部分也是在市场上随机完成的,只有很少部分通过签订长期合同来维持双方之间的合作。

三、景德镇茶叶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1)信息闭塞,难以及时掌握市场信息。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景德镇茶叶产业信息闭塞,茶叶市场信息的收集、传递速度比较滞后,难以及时地了解国内市场上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当不能及时应对市场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时,就只能机械式的来适应市场。只有将市场信息及时传递给产业链上的各个部门(企业),才能使他们能够对信息及时的分析,从而制定出有效的竞争策略。加之由于信息的收集工作比较困难这样很难预测出未来的市场的需求,从而丧失一些重要的商业机会。

(2)缺乏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使物流成本上升。景德镇很多茶农甚至加工企业都简单地认为运输费用就是物流成本。景德镇茶产业对茶叶物流投入不够重视,仅仅是一些物流装备上的投入,很少在物流过程中通过资金投入和购买设备建厂房来进行生产加工,没能形成增值。景德镇物流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由于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很难满足茶叶物流应有的要求,导致茶叶在物流环节上损耗很大。那些茶农、茶叶加工者等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在信息、收集和传送获得市场信息的成本较高。这些都是在增加茶叶的物流成本。

四、景德镇茶叶产业链的优化措施

(一)提升景德镇茶叶产业链各环节在价值链中的增值能力

(1)提升茶叶种植环节的价值。茶叶的种植是保障茶叶品质的关键环节,所以在种植环节:1)研发茶叶种植技术。将现代高科技农业技术应用到产业的种植上,充分提高茶叶的内在品质。2)注重茶叶鲜叶的内在质量。实施茶叶标准化生产,加强鲜叶产品的质量管理,从源头上保证景德镇茶叶的高质量,为提高市场知名度,为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奠定基础。3)优化茶叶种植品种,加大优质品种的种植比例。

(2)提升茶产品研发和营销力度增加茶产品价值。景德镇茶叶质量上乘,但由于知名度低,其市场价格偏低。所以应在产品研发和营销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打造高端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充分运用多种媒介扩大其知名度,如瓷博会,互联网等来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丰富茶叶功能,为产品创造更多的经济附加值。

(二)建立现代信息系统,提高对市场信息的反应能力

景德镇信息闭塞,难以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很难对市场做出及时反应。因此政府要加大对信息系统的投入,建立各个地区市场信息联网现代系统,其次企业应投入人力和物力构建网络、数据库和服务等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内外联动是企业及时有效地做出决策。

参考文献:

[1] 赵东健.安徽省茶叶产业链研究[J].农业经济,2010(2).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篇(5)

龙生集团成立于1996年5月,先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普洱茶交易市场和中国第一个普洱茶收藏交易行,目前有一条现代化的生产线和四万亩达到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要求的茶叶资源。2006年龙生集团的净利润达到了3000万元。在与风险投资签署的协议里,龙生集团2007年的盈利必须要达到5000万元以上,2008年的计划是突破1亿元大关。

这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行业,也是一个奇特的行业。当普洱茶被称为“能喝的古董”而具备了收藏和增值的价值时,风险投资接踵而至,但也产生了颇多争议。

在龙生集团首席架构官杨泽军看来,其拥有的四万亩茶园资源是龙生集团吸引风险投资的最大优势。但有分析师认为,对于龙生集团来说引入风险投资,更大的意义在于促进企业的转型,即从传统的生产型企业向产销上下游一体化的企业转变。因为目前,市面上有“老茶都在港台”的说法,这暴露了云南普洱茶在收藏储备环节上的薄弱问题,存在“只产茶卖茶不存茶”的弊端。龙生集团正在把收藏储备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篇(6)

江苏省茶产业发展主要瓶颈

近几年江苏省茶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瓶颈问题,面临来自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我们要认清发展形势,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当前江苏省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竞争压力日趋加大

江苏省茶叶面临来自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从国际市场看,江苏省茶叶由于质量、价格、农残等问题屡遭贸易壁垒而出口受阻。由于受营销手段、质量、品牌服务的影响,英国的立顿红茶、日本的三得利绿茶、印度、斯里兰卡红茶占据了江苏省茶叶市场相当大的份额,特别是时尚的袋茶、快捷的茶饮料吸引着年轻白领,市场份额呈现爆炸式增长,与我国特别是江苏省在国际和国内的市场形成了明显的竞争势态。从国内市场看,福建、浙江、安徽、贵州、广东等茶叶生产大省加快营销网络建设,加快在全国连锁布点,全国连锁的八马茶叶专卖在全国已有700多家门店,天福已有1000多家,品牌影响力和渠道扩张力的不断提高,分散了江苏省茶叶的传统消费群体,挤压了江苏省茶叶中低档市场。省内市场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区域位置环境、不同的艺术品位形成的江苏特色名优品牌绿茶,从高雅奢侈品式到平常百姓日常消费品,省内相互竞争激烈。

2品种结构仍不合理,茶叶利用率不高

目前全省茶树主栽培品种有几十个,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引进的,有性群体种仍占主导地位,无性系良种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的7个百分点,在近年的无性系良种推广中,各地为了抢先上市,片面追捧特早芽品种,使早中晚品种搭配失调,遭遇早春晚霜冻害的危险增加。茶叶多样化产业化开发滞后,大多数茶场通常只做春茶,夏秋茶资源利用率低,精深加工开发不足总产量的10%。由于品种单一,采摘期短而集中,阶段性采工荒引起的用工成本等生产成本上升,名优茶再上台阶的瓶颈已明显显现,制约了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3生产管理粗放,茶园机械化管理程度低

部分茶生产者特别是小企业和农户标准化意识不强,管理粗放,加工操作不规范,对农药肥料等投入品管理和生产过程难控制,质量安全受影响。目前江苏省60%的茶园为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不适于机械化作业,茶园管理、茶叶采摘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对劳动力需求量大,目前茶区劳动力普遍紧张。管理成本上升,发展提升无性系茶园、提升机械化水平一次性投入大,资金不足。

4经营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

江苏省茶叶经营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规模在100~200亩的茶场占70%,年销售额超百万元的企业不到20家,省级龙头企业仅2家。在生产上,传统的分散经营方式技术难以规范,产量质量不稳定,无法适应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在经营上,资源分散,品牌不突出,市场营销能力弱,难以参与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缺乏整体联运机制,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的竞争优势。5技术人才缺乏,科技化服务有待提高劳动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和新技术新知识的指导,江苏省技术研发、推广以及营销推介等人才紧缺,乡村农业技术服务网络残缺不全,农技人员知识老化,服务能力与水平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农村青壮劳动力少,从业人员素质低,技术服务不到位,技术应用到位率不高。

加快江苏省茶产业发展建议

“十二五”是江苏省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期,也是江苏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期。针对江苏省茶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要理清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标准化生产来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以茶文化建设提升苏茶品牌内涵,以社会化服务推进产业化发展,以茶精深加工延长茶业产业链条,走茶产业精品名品发展之路,促进全省茶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加快理念创新,加大扶持力度,做强茶产业

用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来规划指导茶产业发展,找准发展着力点。一是加强现代茶园规划。以现代茶产业发展理念加强茶园的规划与建设,以建设名优特茶园的生态环境标准要求,把沿高速公路、近城市、近化工企业等生活空气烟尘等可能污染区域分离出来,加强老茶园的更新升级步伐;二是明确产业发展定位。从产业发展看,倡导“稳产提优”的栽培理念,稳面积、提品质、平衡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向优质化、多样化发展,实现早中晚、高中低档茶叶搭配,满足市场多元化需要;三是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从政策、项目和资金等多方面扶持,形成合力,发挥集聚效应,提升一批重点项目、重点基地和重点龙头企业;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投入茶树种苗业、茶叶加工业和流通业,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2强化科技支撑,加快转型升级,做精茶产品

加强科教推结合、产学研协作,发挥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在苏岗位专家、试验站和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加快新品种更新、新技术推广、新模式应用,促进茶深加工,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新品种引进。大力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更新,建设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加快茶苗现代工厂化快速繁育体系建设,提高集约化和标准化育苗水平;完善茶树品种鉴定制度,加强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二是加快新技术推广。重点示范推广茶园设施栽培、茶园防霜冻、茶叶机械修剪采摘和茶园机械化耕作等技术,推广应用茶园可移动式喷灌设备,提高肥水管理水平。三是加快新模式应用。总结应用不同立地条件下茶叶-果树、茶叶-经济作物等立体栽培模式和茶叶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促进茶产业效益最优化。四是加快新产品开发。在提高名优绿茶占比的同时,注重发展质优价廉的大众消费茶品,提高生物质利用效能,鼓励发展青茶和高香型茶叶产品,开发超微茶粉、低咖啡因茶、氨基丁酸茶,袋泡茶、速溶茶等精深加工产品及其他功能茶,提高附加值,加快形成优质化、多样化产品格局。

3强化质量安全,实施产业标准,做优茶品质

牢固树立质量安全意识,全面开展茶叶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提高茶叶生产清洁化、标准化水平。一是加强安全生产环境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以生态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加强对水土气植被等茶园基础立地条件的管理和路沟渠等配套设施建设,以食品加工的环境标准要求加强加工场地的环境治理,采用标准化、系列化环保节能茶叶加工机械,以现代贮藏包装机械,建设良好的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二是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制订江苏省茶叶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规范企业严格依照标准进行生产,加强对原料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一系列环节的全面质量管理,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全面推行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系统,建立“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的质量可追溯制度。三是开展茶叶标准园创建。按照农业部标准园创建的理念与标准,加快推进茶叶标准园建设,大力推行无公害生产技术,严格投入品的管理,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积极开展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推广使用有机肥,推进无公害茶园,绿色食品茶园和有机茶园建设,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4提升文化内涵,加大宣传推介,做亮茶品牌

茶品既是物质产品,也是文化产品和精神产品。利用茶品这一特质,一是培育名茶品牌。充分挖掘苏茶的文化内涵,注重将茶文化与餐饮、书画、茶具、茶艺等现代生活元素相融合,重视传统生产技术工艺,坚持个性传承,赋予其鲜明的个性、独特的形象和全新的价值观,提升名优茶的品位、知名度和附加值,打造名优茶品牌;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同种类同质品牌的产业资源整合,以大整合成就大品牌,打造江苏名茶区域公共品牌,加强集体商标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创建,推进区域茶产业提档升级,重点挖掘苏州、无锡等具有悠久茶生产与饮用历史地区的文化渊源,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市场上有影响力、有竞争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品牌,规范品牌价值管理;二是开展名优茶评比。提高品牌意识,组织引导农民、经纪人、合作社申报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开展江苏省“陆羽杯”名特茶评比活动,参加中茶协的“中茶杯”名优茶评比,提高江苏省茶产品的品牌建设水平,提升苏茶品牌的市场知名度;三是切实加大宣传。利用平面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宣传媒介广泛宣传江苏茶业;组织省内茶叶品牌企业参加国际和国内知名茶叶博览会,展示苏茶名品,宣传苏茶文化,提高苏茶品牌的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5创新营销手段,构建销售网络,做活茶市场

加强茶产业现代营销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懂茶、爱茶、具价值观的营销人才队伍,组织企业家精英团队,制定茶产业发展战略,努力开拓江苏省茶产品市场。一是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产地批发市场为基础,异地直销、连锁经营、大型超市为延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和销售企业参与的茶叶市场流通体系,加快构建茶叶交易快速对接通道。加强营销体系建设,加强产区与农贸市场对接、园区与超市挂钩,鼓励经纪人、合作社、企业到大中城市直销,减少中间环节,拓展销售渠道;二是加强对市场动态研究。研究市场需求动态规律,公众因习惯、地域、季节、家庭结构、品味爱好等形成的消费需求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确定茶叶档次定位,分析预测产品市场前景,提出产业指导意见,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研究开发新品种、新类型、新用途的产品,开发保鲜技术和高效物流新模式,满足市场多元化需要;三是加强茶消费文化引领。积极搭建促销平台,组织举办各类茶文化旅游节、茶特色农产品交易会等,组织参加省农洽会、农交会、南京嘉年华等省内知名展会,拓展市场空间;加强茶叶产销动态信息,大力推进茶叶网上促销,拓展外销市场,扩大江苏省茶叶市场份额。拓展茶产业外延,充分利用生态茶园的优美环境,发展一批现代与传统结合的旅游茶园观光茶园,完善配套设施,拓展功能,创造特色,加强管理,优化服务,吸引游客,把茶旅游做优做精做强。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篇(7)

关键词茶叶;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安徽旌德

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中最具生命力、最受消费者欢迎的饮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和茶文化的兴起,人们对茶叶数量、质量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与提高。茶叶作为安徽旌德县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是安徽省传统的出口创汇商品,并成为广大山区茶农脱贫致富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柱产业。

1生产现状

安徽省旌德县产茶历史悠久,境内自然条件优越,有丰富的光照和水资源,终年无严寒酷暑,土壤肥沃,植被丰富,气候温暖,云雾多,种茶的条件非常优越,境内茶园良种率达30%,品种有龙井43、柿大茶系列等,境内茶园200 hm2,正常年份年产茶叶超过700 t,产值达1 200万元。近几年来,按照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创名牌”的工作思路,旌德县的茶叶生产和炒制技术不断提高,主打名茶“天山真香”于1994年被中国国际名茶节认定为具有“叶大扁直、色泽翠绿、滋味鲜爽醇厚”的优良品质,几年先后获得了省、市名茶称号,使旌德县茶叶名誉大增,旌德县优质茶单价在茶叶市场一直居高不下[1]。

2存在的问题

一是茶园投入不足,管理粗放。旌德县优质茶园面积小,仍有2/3以上面积的茶园生产条件落后,投入不足。由于名茶生产与茶园管理缺乏成熟技术,使茶园重修剪的多,茶园郁闭度低,水土流失严重,茶农在春茶采摘后重剪,茶棵小,茶园裸露面积大,低产面积大。重采轻管,致使茶叶内质差、产量低,同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加工设备难以迅速推广应用,致使大多数茶园效益低下。二是千家万户小作坊式的茶叶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经济纽带,没有形成真正的共同体,卖茶难、成本大、效益低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而严重制约了旌德县茶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茶叶制作有待规范,不能失去传统特色。除茶园管理粗放、原料欠佳外,生产炒制工艺不规范也是原因之一,好多茶农用理条机杀青,造成杀青不透,用网夹重压使茶汁外溢,虽然茶叶外形好看,但香气、滋味下降,色泽难看,茶叶不耐冲泡,失去了旌德“天山真香”传统的独特品质。四是社会化服务跟不上。旌德县境内无茶叶龙头企业,缺少茶叶加工大户,大户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之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严重缺乏开发资金,限制了旌德县名牌茶叶的开发规模。五是市场监管不到位,假冒伪劣的茶叶充斥市场。目前市场上出现大量“真香”仿制品,造成市场上“真香”泛滥,不仅使消费者利益受到严重损失,而且对整个旌德名茶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

3发展对策

3.1抓好基地建设,全面提高茶园良种比例

建设生产基地是生产基础。在解决好生产责任制的前提下,对基地要特别重视和加强技术管理,要按照技术规范对基地茶园进行配套农艺技术管理,扩大良种的应用;要改善生产、加工设备条件,培训人才,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量、品质和劳动生产率;同时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2]。

3.2发挥区位优势,建立绿色食品茶基地

由于受地理、自然环境的影响,旌德县现有茶园与有机茶园的标准相差甚远,因此要想发展有机茶、无公害茶园必须另辟蹊径。2004年,旌德县在上海首次参加宣城市政府举办的名优农产品展销会,旌德“天山真香”部级名茶首次和上海市民见面。“天山茶叶”公司带去的500 kg茶叶被上海市民抢购一空。受到启发后,旌德县农委抓住机遇,在境内庙首镇祥云村和云乐乡刘村境内新建2座13.33 hm2“真香”基地;2007年在旌阳镇凫山村建立1座33.33 hm2“真香”基地,这3座基地均远离城镇、居民生活区、公路而且附近还有一定距离的生物隔离带,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非常适合生产有机茶,填补了旌德县有机茶和无公害茶的空白[3]。

3.3开展社会化服务推动茶业的发展

茶叶生产只有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生产才能上规模,才能降低产品成本,保证质量,增强产销衔接和市场竞争力,以及对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经销大户,制定优惠政策,推动茶叶产销一体化经营。积极向外拓展,争取能与国内知名的饮料企业联营合作举办茶叶深度加工企事业(如茶饮料、速溶茶、袋泡茶等)。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参与省内、外茶叶商品交易会,以扩大旌德县茶叶市场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覆盖率。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茶农科技素质,引导茶农树立“依靠科技创名牌,依靠名牌创效益”的思想观念[4]。

4参考文献

[1] 江治贤,李莎.广元市茶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茶叶,2008(8):14-15.

[2]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加工现状[j].中国茶叶,2008(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