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学审美教育

中学审美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2 16:18:07

中学审美教育

中学审美教育篇(1)

关键词: 体育教学;德育;智育和美育教育

体育活动拥有众多具体、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审美对象,不管是亲自参加体育活动,还是观赏体育运动,都能由此获得美的享受、美的启发、美得教育。我在实际教学中,努力挖掘体育教学中内在的健美因素和审美情趣,从而将审美教育有机地渗透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体育与审美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体育教育与审美教育尽管在教育目标、教育媒介和教育途径上各有特点,但两种教育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互为手段、互为目的,审美教育与体育教育作为完善人格结构的整体进程中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审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的培养,以塑造情感和心灵,皆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融合教育。

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健美观念

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个体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塑造学生健美的体魄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当前独生子女娇惯懒惰的现象尤为普遍,我常常利用阴雨天室内课,通过讲解图片资料和有关运动员的实例,帮助广大学生弄清什么是“健美”,什么是“健美”的体魄。青春是美丽的,这美丽无论如何不能同健康分开,健与美有着天然联系,体格健壮,体型匀称,充满了青春活力,这才是真正的美。使学生知道健美体格的形成,必须靠持之以恒的锻炼,养成正确的坐、立、行的姿势,是形成健美体格的基础。另外,中学生都比较注重衣着打扮,美观大方的穿戴能给人以美感,然而没有健壮匀称的体格支撑,服饰再新颖别致也很难达到理想的美。在体育教学中,要结合女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对女生进行健美教育,从而使女生形成正确的健美观念。

三、使学生在运动中获得美的享受

优美的音乐、舞蹈,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柔韧、协调、速度和耐力等身体素质,而且还可以锻炼健美的形体,提高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和表现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在教学时结合具体内容与音乐老师密切配合,使体育教学与音乐教学协调一致。当学生在某些活动时,尽量能随音乐节奏进行。将体育与音乐有机结合使学生不仅在生理上得到锻炼和放松,心理上也得到美的享受,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美的教育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及对美得感受力、鉴赏力。培养学生心灵的行为的健康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体美、运动美以及美得创造力;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中学审美教育篇(2)

关键词:美学;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257-01

美学作为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影响和指导着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影响和指导着文艺的发展、文学批评的方向以及人们的文艺创作,影响和指导着教育的方方面面,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美学教育。

一、美学的作用决定着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美学首先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这就决定着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及社会一员的人必将与现实产生种种关系,而人与现实的关系又以需要为前提、为根据。仰韶遗迹中的鹿纹彩陶盆、蛙纹彩陶盆、人面鱼纹彩陶盆,无论是盆本身还是盆上的各种纹饰,与原始社会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彩陶盆上形态各异的鱼、奔驰的狗、爬行的蜥蜴、拙钝的鸟和蛙以及人面含鱼的形象,既让人清晰的感觉到当时生活的生动、活泼、纯朴、天真,也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崇拜意味,这种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已然脱离了单纯的物质需求,而与人们的宗教艺术需要紧密结合。因而我们在追寻美的足迹的时候要认识到青铜艺术中的严重的命运气氛和神秘的狞厉风格,以及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中荡漾出的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来认识我们与美关。物质需要是一种使用关系,体现的是利之美。精神需要又可以分为三种: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伦理需要。这三种需要分别对应着我们对真美善的需要。美学指导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到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与人生的对应关系,更重要的是直接指导着学生的审美体验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二、文艺发展与美学的密切关系决定着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随着美学观在不同社会状况下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会反映在文艺的发展过程和结果之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美学观念的发展变化会影响文艺的发展。文艺的研究对象既涉及文艺作品和其他文艺现象,这是有关文艺的一般问题和观点,也涉及有关文艺的问题和观点,这是有关文艺的美学问题和观点。美学的研究范围决定着文艺与美学的密切关系,也决定着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文艺创作离不开美学观念。艺术以人的心理感受为中介,把掩盖在生活中的美之条件揭示出来和组织起来,这就给了这条件以美之生命。与其说艺术创造美,不如说艺术创造了美的条件。因为,如果艺术作品引起读者的美感,那么这美不是在艺术家的劳动过程中,而是在读者受到感动的时候产生出来的。

艺术成为审美关系就在于艺术就是专门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而创造的,是审美关系的集中体现。无论是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还是饕餮狞厉的殷商青铜;无论是儒道互补的先秦理性精神,还是骚赋耀目的楚汉浪漫主义;它们在凝聚着中华民族审美趣味、艺术风格的同时感染了当时代的人,也与我们今天的审美爱好相吻合,使我们产生着亲切之感。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本着审美的需求,去体悟文艺的博大精深和美妙深刻。紧扣文艺发展的脉搏,去感受血液涌动的美的律动。

三、美育的要求决定着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美育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是形式美育向实质美育的跨越。美育的对象涵盖了我们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些又以艺术的形式伴随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大地,是我们美育的对象。山川风光,自然形胜是美的源泉。美育内容丰富多彩,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使学生在掌握字、词、句、章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去领会祖国山川的壮美,四季自然的风韵,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一草一木的思想情感。

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方方面面有着美。社会之美包含人物之美、人体之美、服饰之美、语言之美、行为之美、社会环境之美、斗争之美、劳动之美等。如果你有能感受美的眼睛和耳朵,那么,美就“客观地”在你的周围。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环境美、行为美、斗争美、劳动美、服饰美,都有倡导和弘扬。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让我们感受到老北京的胡同之没的特殊文化沧桑,这何尝不是一种环境之美?《诗经》有大量歌颂劳动之美的篇章,这何尝不是人们对劳动的歌颂?《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孟子》等课文之中语言的智慧和精彩,这何尝不是语言美的展现?

作为自然美、社会美集中体现的艺术美,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因素的主要内容。艺术美覆盖着我们精神生活的始终,艺术美凝聚着人的情感和观点,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反映在许多方面。我们的“审美情感”来源于“有意味的形式”,这些“形式”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既在形式又不只是形式。就语文教学的特点来看,艺术美包括题材、思想、主题、情节美,即文艺作品的内容美,也包括语言、结构、艺术手法、风格美,即文艺作品的形式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把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将美育与语文有机结合,再现作品所创造的审美意境,让其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进而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把审美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中学审美教育篇(3)

【关键词】中学美术 美术教学 审美教育

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 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作用。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结合前面所议的中学美育的任务,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总是首先接触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转贴于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 ,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摹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分,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教学中,首先应启发孩子们认识生活,启发他们去发现美、创造美。如教《温暖的阳光》一课,首先通过幻灯片欣赏印象派大师莫奈、毕沙罗的作品——《日出印象》《干草垛》,通过教师形象的描述及色彩冷暖的启发,让学生感受阳光下绚丽多彩的自然美,以及阳光的生命力,激起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中学审美教育篇(4)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术教育的任务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

二、审美教育在中学美术课教学中的内容和途径

1.形式美感的培养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对色彩的感知能力,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

2.审美情趣的培养

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3.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力和感受力,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去。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所以,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绘画技能的培养仍然是教学的重心。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对绘画技巧的讲解,其次还应当通过布置一定的绘画任务,使学生运用所学到的基础的美术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很快就能发挥想象,将自己的想象力转化为纸上可视的绘画作品。

4.审美理想的培养

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5.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中学审美教育篇(5)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 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国在" 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编写了多种版本的中学美术课本。这些课本保持了各自的地方特色,但又在总体上 体现了大纲的精神,注意到了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涉及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 。这些新编教材的特点,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 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 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1.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导

1.1研究缘起。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也日惭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却多置美术之美育功能与任务于不顺,只施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的应试教育;而小学美术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长期"低幼化"。

1.2现状略析。以上所述的"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有美无术"的自然主义教育其本质都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背的、残缺偏窄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

1.2.1与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与对拙美的静态依重均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形成小学与中学间的智能断层和中学毕业生审美素质的严重匮乏,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美术教学必须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循序渐进等原则,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美育原则,在教学中也需要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方法,而前述两种顾此失彼的误导都与此相去甚远。

1.2.2与学的矛盾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准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它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与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性;小学夸张稚美的教育则忽视了学生在右脑神经系能控制与其它神经系统密切配合下的操作性,忽视了发展的生理基矗两者都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2.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 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 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 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 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 作用。

3.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发展的审美定位

3.1美术的教育目的与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美术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正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

3.2美术的学科特点与发展作为视觉化的造型艺术学科,美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与创作方法,提高其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

中学审美教育篇(6)

关键词:中职;美术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244-01

美术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掌握审美知识,形成审美目标,体验审美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然而,中职学校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目标,重视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和现实应用,在这种背景下,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常常被忽视。笔者从事中职美术教学多年,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现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对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阐述如下:

一、重视美术基础课的教学与学习

在一些中职院校中,由于学校对美术基础课重视不够,导致美术基础课课时不足,教师积极性不高,学生兴趣不大。然而,这种偏重专业课而忽视基础课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缺乏审美眼光,不能很好的进行创新。因此,笔者认为,在中职院校美术教学中,要提高美术基础课的地位,提升美术基础教学的质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1.从学校层面来讲,学校领导要加强对美术基础课的重视,给予美术基础课程足够的课时,积极引进更专业的美术教师,优化美术师资结构。

2.从教师层面来讲,首先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其次,教师应树立正确的美术教学观,基础美术课程不仅仅是为学生的专业奠基和服务,更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再次,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传统的讲授法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了,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采用探究式和合作式教学模式,只有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才能更好地体验到美术课给他们带来的愉悦。最后,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学生多参加一些美术作品大赛,在实际锻炼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审美

由于美术教师和学生之间在知识和经验上的不对等,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审美时应持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不居高临下,耐心的启发学生去感受。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审美。

1.上美术欣赏课时,教师不能只把学生当听众,不搞“一言堂”,要让学生真正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持一种包容的心态,寻找出学生思想的闪光点,让他们切实体会到欣赏作品带来的身心愉悦,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作品的美。

2.上写生课时,可以将学生带出教室,让他们去亲近自然,感悟自然,体验到自然中美的存在,激起他们对自然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之情,在感受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进行审美。

3.组织学生参观学习,通过欣赏优秀作品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博物馆与美术馆,分别是人类历史积淀和艺术展现的最重要的地方,因此,美术教师有必要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前往参观,让学生体验到历史人文带来的“心灵震撼”和艺术作品带来的“灵魂熏陶”,加深他们对艺术语言的理解,提升自己的艺术品位,从内心深处感悟接受美的教育。

三、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善于发掘美的因素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发掘蕴含在作品的形式之美,情感之美和形式之美。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品位作品内容,感受形式之美。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无处不在,如线条、质感、色彩、肌理等艺术语言因素,抑或雄伟高大的山势、流转弯曲的溪水等自然的美好事物,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产生情绪感化。

2.注重情感渲染,激发学生兴趣。美术教师在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领悟蕴含在美术作品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的熏陶,与作品的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感悟思想美。一般来讲,艺术作品不仅具有美育功能,还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每件美术作品都是创作者思想的体现,智慧的结晶,蕴含了创作者的的爱国情怀、家乡亲情、高风亮节,所以,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深刻理解创造者的创造意图,收获更多的感动和惊喜。

参考文献:

[1]王凤麟.论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5).

[2]杨银清.浅谈中职学校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09).

中学审美教育篇(7)

>> 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审美观的发展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审美教育 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如何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实施愉悦性教学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如何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新能力 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浅析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寓教于乐”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学生的审美教育 试论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何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审美意识和能力将是伴随学生一生的财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小学美术教师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教学策略,才能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提供更加宽广的发展平台,也为教学的与时俱进提供莫大的活力。关于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下几点将作出比较具体性的说明。【关键词】小学美术培养审美能力审美教育是一种感性的情感体验,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交融,对于陶冶人的情操和审美情趣,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在传统教育观念中,美术课又称为“图画”课.由于这种学科本位化的狭隘教学观,束缚了教师的思维,因此,美术教师要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改变美术就是教学生绘画的传统教育观念,积极进行美术教学改革,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审美教育的理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以现实为题材,挖掘具有美潜质的事物

美术源自于生活,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艺术化和象征化体现,因而,在美术教育中,应该回归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具有美潜质的事物,领悟生活中所蕴含的独特美。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高山流水、瑰丽的晚霞、初升的朝阳、辽阔的大海、巍峨的高楼、浪漫的摩天轮、旋转木马等等,这些美丽的风景构成了学生身边的优美环境,同时也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生动的画面,在这些画面中蕴含着生命的律动和大自然清新美好的味道,对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绪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允分的挖掘学生生活周同的美术题材,将生活和自然带入美术课堂,让学生发现自己就生活在一个辽阔的美术世界里。例如在《大自然的奥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寻找课本当中的自然物象,让学生发现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寻找自己身边美妙的世界,让学生寻找美。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大自然瑰丽的美,如播放辽阔的草原、雄伟的海潮、美丽的花园等图片,让学生在视觉上产生美感;在课外活动中,比如“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公园和动物园,让学生亲自体验公园中美丽的风景和动物园中可爱的动物。同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描述这些自然现象美在何处,抒发自己对自然的喜爱,将自然带入课堂之中,让学生绘出自己喜欢的色彩,体验大自然带给他们美妙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感受美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人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儿童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创造激情的过程进行审美教育,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望越强烈,渗透审美教育越能见效。教师要运用自身的教态和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看电视、录像、范画、故事、游戏、音乐等)。以创造者的身份和学生一同进入教学情境中去。在这有声的环境氛围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无形中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感受美,认识美的兴趣。例如,教学《中国画.观赏鱼》一课时,在我的引导下,指导学生仔细观看各种鱼的图片,并说出这些鱼的可爱之处。惊喜之余,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仅找到了自己满意的答案:金鱼的颜色艳丽,比目鱼的眼睛出奇,鲤鱼的鳞漂亮,鲫鱼的形状美丽等等,而且也感受到了颜色的美。但对小学教师来讲,并不等于就可以降低自己的专业技能,相反,还更应在拓宽专业知识面的情况下,注重技能的学习,正确理解这个“矛盾”的内涵。教师,只有具有精深的专业技能和广阔的知识,才能在未来的教学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在教学实际中把相关的学科和社会知识包容进来,体现出知识的纵向性和关联性,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

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这些要求促使美术教师要紧跟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三、树立全新教学观念,创造课堂和谐气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