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3 16:08:45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设计

课堂导入是教学的开始部分,合理的导入可以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纵观高中地理课堂当中的导入设计,教师应用的导入方法非常单一,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需要。对此,地理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往的导入设计方法,运用多元化的导入策略引导学生投入地理学习和探究活动,丰富知识技能和发展综合素质。

一、媒体导入,调动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课堂导入设计的优化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多媒体拥有丰富的功能以及联网能力,能够为学生展示直观形象的地理学习材料。多媒体导入方法在呈现材料时有不同的形式,如图片、视频、动画等,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把高中地理教学引入佳境。教师在选择媒体材料时,必须要兼顾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主要教学内容,避免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流于形式。例如,在教学《城市发展和城市化》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些城市、农村的生活图片,指导学生对城市和农村存在的差别进行探讨,进而导入城市特征这一知识点,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保证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复习导入,加强知识衔接

复习导入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应用频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新旧知识点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通过复习旧知识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和学习当中。但是教师在导入设计中运用复习方法时,必须要把关注点放在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点方面,避免导入活动过于生硬。在利用复习提问、整理旧知识等方法导入新课时,教师需要选用多元化的手段引起学生主动地互动参与。比方说复习旧知识概念时用抢答方法增强学生参与动力;在利用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时可以运用案例探讨法,鼓励学生加强合作沟通,在案例研究当中把握新知。高中地理教师需要特别认识到的一点是复习并非真正教学目的,其目的在于引入新知。例如,在教学城市区位时,教师可以通过复习《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分布图》让学生思考城市分布特点,进而把学生带入到城市区位知识的学习当中,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

三、问题导入,发展思维能力

质疑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锻炼学生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讲要锻炼学生的思维,有效引入新课教学,运用问题导入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教师为学生设置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质疑,让学生可以把好奇心转化成为求知的动力,激发学生思维活力,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当中完成新知识的学习。问题导入方法的核心在于问题设计,而问题设计质量也与导入质量息息相关。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展开深层次的挖掘与探究,同时可根据学生学习实际设置疑问,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思考探究和归纳总结之中,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例如,在教学《区域发展差异》时,教师在深度分析教材和研究学生学习实际的前提条件下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三个经济带的特征分别是什么?他们彼此之间有着怎样的差别?其发展方向又是怎样的?学生想要解答问题,就需要主动探索新知,因而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有效问题设计;实施;感悟

一、有效课堂问题设计的思路

1.所设问题应当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只有当学生对课堂内容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才能使教学变得有效。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有主动性与否,将决定了有效教学的效果以及目的能否实现。教师实施教学的目的也是如此,课堂教学就是好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以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心态和情绪接受知识、参与课堂。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应当注意下列几点:首先,重视创设问题的情景。即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个方面来构建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景。比如在讲述地球的公转与自转时,笔者引用了的诗句“坐地日行八千里”来进行新课的导入,并让学生思考这句话的含义,为什么坐在地上就能日行八千里,其中蕴含着什么自然现象。以这几个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对新课的兴趣。其次,问题应当贴近日常生活。只有“接地气”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亲切感”,便会引起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现实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找到地理教学与日常生活的交集点,就能抓住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易于被激发。比如,笔者让学生观察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的形状,让学生发现它们形状的互补性,并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原因,引出板块运动的知识。最后,重视问题的趣味性。“你问我答”的课堂发问方式对于学生来说过于发威,因此教师应当对问题的设计有所创新,将发问融入游戏当中,使学生变成游戏当中的一名角色,从而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热情。

2.所设问题应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交流技巧和能力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如何在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同时,激发学生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科学学习方式,并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和学习能力,是当前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探讨的课题,教师对于课题问题的设计不能仅仅局限在当前教授内容的范围内,而应当将问题的答案设置得更为开放性,以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当前全球海平面每10年上升约3厘米左右,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减缓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呢?”一个好的课堂问题,对于积极的课堂氛围的形成有着莫大的好处。学生可以由此带着疑问进入课堂的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勤于思考的好习惯,逐渐地培养出对地理学习的新出。此外,一个好的问题还能够帮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庞大的、具有联系意义的地理知识结构图。然而应当怎样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有技术含量的好问题呢?下文笔者将对此进行分析。

二、有效课堂问题的提出方法

1.善于利用认知冲突

例如,在讲述“相对高度”这一课程时,可以展示青藏高原上眺望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并向学生发问,为什么该峰海拔达八千多米,但看上去却不是太高呢?利用这种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使他们动脑筋思考,并主动学习相对高度这一概念。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便得到体现。

2.善用比较来发问

所谓比较,也就是寻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分析。在地理课堂上利用比较的方法来学习地理事物,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比如在讲述气候类型的时候,让学生对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进行比较,包括降水量、维度、植被、地形等各方面,使学生在比较中对知识有较深的理解。

3.通过激活生活体验来发问

将课堂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能够增加课堂内容的实用性,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比如,在讲述地壳运动时,笔者先展示喜马拉雅山上所出现的海洋生物化石图片,并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在讲述大气运动时,笔者先朗诵李白诗人的相关诗句,让学生思考“黄河之水为什么是从天上来“……学生看到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便会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4.注意结合时事热点来发问

时事热点所结合的地理问题往往具有较高的思维发散性,较难有比较完整和准确的答案。但是,这类问题却有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特点,对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有极大帮助。由于问题答案比较发散,在课堂上未尽理解的部分,可以留待学生课后继续探讨,也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地理现象多加留意和思考,培养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当摈弃传统、死板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对课堂问题进行有效设计,尤其要注意设计一系列具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课堂问题。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学更具有效性,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触发,对提高教学效果有极大意义。

作者:王明饶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中学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篇(3)

一、地理教学中学生活动的类型

(一)地图活动

我们知道“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对学生识图用图等基本能力的培养。

1.读图活动

我们知道,现代初中地理教学必须大量的结合相关地图进行教学。因此,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必须结合当前实际教学情况,选择相应的地图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教学内容。须知,地理教学中,是否能够准确地对地图进行解读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因此,在读图时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地图类型,引导学生学习并使用不同的读图方法与技巧。

2.填图绘图活动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一些基本的地理图表要求学生进行绘制或填写重点等。

3.拼图活动

根据老师选定的底图,让学生自行绘制并制作成相关的拼图类工具,这类活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帮助学生熟悉地图。

(二)讨论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为数个学习小组,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同学间的辩论等方式达到知识的交流与互补,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演示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向学生演示诸如大陆漂移、天体运动等教学内容,通过Flash等软件进行形象生动的演示,不但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对相应知识的形象认识,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组织竞赛活动

通过适当的游戏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竞赛,不但能够营造更为轻松的课堂学习气氛,同时通过轻松的游戏活动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相应知识的记忆能力,进而更好的达成地理学习目标。

二、地理教学中活动设计的途径

(一)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进行活动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中相应的“活动建议”,为现代初中地理教学提供了相应的活动条件,然而,《课程标准》中的活动虽然较为具体。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与弊端。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不能完全照搬“活动建议”中的内容,而应结合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取舍。通过对课本内容的深入剖析以及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进行活动再创造,制定更为合理的教学活动。

(二)借鉴优秀的教学活动案例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借鉴并学习成功的教学案例,通过对其他优秀教师成功的教学案例进行学习与分析,取其精华,加以改进,从而设计出适合自己在课堂教学应用的教学活动。

(三)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课程资源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资源设置相关课程的教学活动,在对教学活动进行时,教师应注意当前教学内容与本地区资源的紧密结合,结合本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进行教学。

(四)结合学生的生活状态

在进行地理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当前学生的生活状态,重视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间的联系,通过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串联,设计出富有实际意义的教学活动。

(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设计

世界各地地理问题发生的随机性较强,而地理教材毕竟有其局限性,无法将之全部收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现代网路信息技术,适当的引入与课程相关的实时信息对课文进行补充,从而丰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此外,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的理解相关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灵活的利用各种辅助软件,制作能够突出课文重点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知识。

三、在进行活动设计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适中明确,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从而实现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设置教学活动,重视活动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而不能仅仅为了活动而活动,舍本逐末,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重视学生教学主体地位

在进行互动设计时,教师必须结合当前教学情况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活动的可行性与实效性进行考量,时刻注意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考虑到学生当前的知识结构水品、年龄特征与爱好等方面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活动设计。

(三)利用相关资源,注意活动的可行性

在进行活动设计时,教师必须考虑到活动所需的场所、时间、设备以及流程等,对活动实施的种种细节进行细致的考虑,通过对其具体可行性的考量决定是否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用,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设计能够为学生所接受的,教学实效性较高且成本较低的教学活动。此外,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活动中的反映及问题,以及具体活动中学生分组等相关事宜。

(四)重视先进技术与经验的运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先进技术与教学经验的应用,但是,同时也要重视教学活动的创新性与时效性。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互动中,运用互动设计进行教学,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实践与思考获得相应的地理知识进行的学习互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并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工作,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兼职趋向。参考文献:

[1]高建军.国外地理教材的发展变化[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0).

[2]徐振华,丁尧清.从内容和形式看国际地理教科书的发展[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35).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篇(4)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在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陈述技术是一个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难点。初中地理教学目标通常都是用“了解”“理解”“认识”等词语进行陈述,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知识。例如“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和“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片的能力”等,都是较为笼统的,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如果教学目标内容过于重视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就可以采用目标陈述法,为了避免出现歧义,必要时应该尽可能地简化陈述,可以适当省略一些内容。例如,在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教学目标时,首先提出相关依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其次,通过赤道周长、地球的表面积和地球的平均半径详细地说明地球的大小;最后,将地球的形状画出来,并且将地球的周长、表面积以及地球的半径准确地标注出来。这样设计教学目标,可以将一些内容省略,尽可能地简化陈述,从而能够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的可量性和准确性。

虽然陈述技术是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但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师开展教学的侧重点,合理地应用各种陈述方法。如果初中地理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中将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内容,就可以采用内外结合的目标陈述法。例如,第一,对照墨西哥湾暖流图以及直布罗陀海峡两侧的海水盐度及海水流向图。说明洋流的类型和形成的原因;第二,灵活地应用洋流形成的理论解释一下“旅游鞋失而复得”的现象。这种设计方法同样能够做到简化陈述内容目的,使得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是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中的主体内容,主要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地解决教师怎样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因此在教学策略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活动开展的先后顺序,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选择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设计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过程中应该根据初中地理知识的属性。如果是陈述性较强的地理知识,可以采用精加工策略和描述策略设计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重要的地理名词、地理分布等内容时就可以应用精加工策略和描述策略。初中地理教师应用精加工策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应用描述策略可以将相互独立的地理术语、地理名称等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描述性较强的句子表现出来,例如,可以将我国矿产储量位于世界第一的钨、锑、锌、钒、钛、稀描述成吾弟、心烦、叹息,这样学生不仅便于学生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准确地记住这些矿产。

初中地理教师设计教学策略过程中对于初中地理程序性较强的知识可以设计地理概念和相关规则学习策略。对于概念和规则的学习,可以通过变式练习,使学生自觉地建立学习体系,最后能够将地理概念和相关的学习规则成功地转变成技能。初中地理教师帮助学生将地理概念和学习规则转化成学习技能后,可以灵活地设计一些情境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地理概念和相关学习规则解决初中地理问题。

初中地理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设计方面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学媒体设计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新课程;地理教学设计;目标设计;内容设计;方式;评价

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活动中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地理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关键取决于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要综合地、全面地考虑地理教学活动中的各个因素、各个条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1 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地理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学设计的指挥棒,它决定着地理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拟定合理的地理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学设计的关键,地理教学目标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一般比较概括。地理教学设计必须认真分析总的教学目标,找出为实现总的目标所需实现的子教学目标。

1.1 新课标对教学目标的概括主要包含三重目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学目标重新进行了规范,不仅体现了目标的“层次性”,即总目标、分目标、单元目标、课堂目标等,而且在《地理课程标准》中,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领域。改变了以往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的3个领域。强调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应采用尽可能清晰、便于理解、易于操作的行为动词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进行描述。在对教学目标进行表述时,可将三维目标并列分述,也可将其融合为一体进行表述。三维目标是统一的整体,正所谓认知与情感伴生、相辅相成。因此,教师要将三维目标有机整合,落实于教学过程中,促进三者的共同实现。

1.2 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目标设计的,课程目标应贯穿和体现于教学目标之中,因此,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具体可分为3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是指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知识”是指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主要指地理图表技能、地理观察与调查技能和地理统计与计算技能。

“过程与方法”是指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特别是强调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一改以往片面注重结果、关心结论的做法,对学生在探索、体验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给予高度的重视与肯定,因此说,过程与方法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国家、对世界、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这个目标在新课程中其内涵不仅有了扩展,而且还从“好奇心”、“兴趣”、“审美情趣”、“关心”、“热爱”、“尊重”、“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行为”、“养成”等方面充分关注到学生丰富的人格世界,这是地理观念教育的一大跃迁。然而,有的教师在进行设计教学目标时,而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附属,可有可无,结果是在强化知识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教学内容设计策略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地组织与安排。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所学内容的内在关系,理顺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全面理解所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要遵循地理课程的学科逻辑,又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逻辑。地理新课程淡化学科体系,更加注重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过程。教材中一些内容往往是通过“阅读”、“案例”、“活动”等形式加以呈现的。这样,各部分内容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逻辑关系往往隐含其中。而教师若不能将内在的逻辑关系理顺,并同时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很难使学生获得完整、系统、扎实的知识。

因此,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对选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合理地组织与安排,使其能符合学科本身内在的逻辑关系,又合乎学生学习的逻辑顺序,从而有利于促进教材中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有机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将一些地理教学资料适当地补充于教学内容中。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的信息资源,拓展教学的内涵,而且还使教学更加生动而富有情趣。

3 教学方式设计策略

地理新课程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成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应该是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他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合作的氛围。

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提供与问题有关的各种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进而主动探索问题、分析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还要为学生提供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实验、调查等方式来寻求问题的解答,也可以分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答方案,并加以验证。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保持,更重要的是体验问题探究的过程,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是学生关注的与地理有关的热点问题,也可以是实际生活中能够感知的现象。由于问题情境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情境系统,因此要注重学生的思维梯度,问题设置应层层递进,由浅至深,由具体到抽象,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的智力潜能。

4 进行地理学习评价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设计原则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会围绕学习目标,把教材内容设计成几个具体问题,指导学生借助教材、资料和地图册进行自学和讨论,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形成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初步认识。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是引导学生自学和讨论的基础,而且是贯穿整节课的主线,因此问题设计的是否合理、科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强弱和一节课的成败。问题设计应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的问题应精,具有典型性、科学性、思想性。在教学实践中,我对“问题设计”这一环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探索,认为问题设计应遵循“突出重点,有利于实现学习目标;重视图表,有利于学生读图技能的提高;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知识构建;留有空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这四个原则。

一、突出重点,有利于实现学习目标。

问题的设计要围绕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制定要依据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就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进行问题设计之前要准确解读课程标准,科学地设置学习目标。

例如在《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进行问题设计时,最初设计的问题为:1.为什么说株洲是个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2.日本筑波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其城市地域形态怎样?3.不同时期嘉兴的城市形态是如何变化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4.由此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这些问题确实是学生应该弄清楚的,但是,这样设问显然偏离了课标的要求和学习目标。其中第一题“为什么说株洲是个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和第二题“日相筑波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侧重考察城市的区位因素,而不侧重于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重点应该是交通运输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而并非是对城市的区位因素。

修改后的设计为:1.株洲和筑波两个城市呈什么形态?为什么会呈这样的形态?说明了什么问题?2.嘉兴在历史时期城市形态经历了哪几次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该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从修改后的问题设计思路可以看出,一节课的问题设计最重要的是要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突出重点即:交通运输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同时又用一两个核心问题将所有设问统领起来,使学生思维不断线,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

二、重视图表,有利于学生读图技能的提高。

地理新教材一大特点就是图表多,图表能增强教材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图表的信息量比较大。在高三的复习备考当中会有教师就图表问题做一个专题来讲,其实工夫在平常,从高一开始就应当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把读图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日常的课堂中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例如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这一节中就有十幅图表,其中坐标系图就有三幅。很显然,如果学生读不懂坐标系图,就可能会影响到对教材的理解,如果读图方法不科学,就可能速度太慢或读错。因此在这节课的问题设计中,就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如何读坐标系图的?”或“你读坐标系图的方法是什么?”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在自学时对图表的重视,而且引导学生在阅读图表时注重对读图方法的总结。通过学生的回答,就可以了解到学生的读图水平,以便正确引导,提高学生的读图力。

另外,还有区域图、示意图、漫画等都应在平时不断强化,能力不是一天培养出来的,也不是一个专题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落实到每节课堂教学中。

三、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

二十世纪末心理学的成果揭示了关于学习的本质。认知学派和建构主义主张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是用已有的知识同化新知识,建构自己意义的过程。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支架的作用、辅助的作用。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能把学生要学的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是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例如在对“功能区有无明确分界”这个知识点进行问题设计时,如果设计为“功能区有无明确分界?举例说明”同学就可在课本上直接找到答案,例子课本上也有。这样的问题不能让学生把课堂中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见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课本中所学内容与生活相距太远,不能激发兴趣。如果改为“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功能区有无明确的分界?”或“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对功能区有无明确分界的认识。”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联系已知内容,就可以很快地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来的认知结构当中,有利于新知识的构建,加深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用在很多地方。

其实道理很简单,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因此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去研究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认识老问题。

四、留有空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

教师设计的问题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形式,但本质是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思想的自由,要千方百计激活学生思维――提出有思维力度的问题。

例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这部分内容设计时,最初的设计为:1.比较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图,说明地形、交通条件有何不同?2.两图中居民点、商店的分布有何特点?3.分析地形、交通运输对商业网密度的影响。这些问题确实是学生应该弄清楚的,但是,这样设问显得问题太细,对学生限制得比较死,使学生失去了思维和探究的空间。另外,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也不明显。

修改后的设计为:山区和平原的商业网点分布特点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修改后的设计把原来问题中的地形、交通、密度这些词省略了,要求学生自己发现,就给学生留出了思维空间,加大了思维力度。“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是要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交通运输布局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又给学生留出了一定的思维空间,加大了思维力度。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篇(7)

    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是一种从教学目标出发并以目标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模式,最早由皮连生教授在其《智育心理学》中提出。笔者根据相关课题的研究,将目标导向课堂教学设计的流程概括简化为两个基本步骤:一是设计精确的课堂教学目标;二是基于教学目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

    一、精确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作为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全部运作都是围绕目标展开并逐步逼近目标的过程[1],因此,科学设计并精确陈述课堂教学目标,既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也是目标导向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首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等,并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明确学习任务或学习活动。其次,要以某一知识内容为主线,将与其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融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构思与设计。最后,结合学生实际和地理学科特点,设置合适的行为条件或活动情境,选择合适的行为动词,并用规范的语句清楚地陈述出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常用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与陈述方法主要有行为目标陈述法和表现性目标陈述法。

    1.行为目标陈述法

    行为目标陈述法是通过明确规定教学活动后,预期学生应该达到的具体的、可测量的行为结果来设计与陈述教学目标的方法,一般由四大要素组成,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或行为标准)。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知识与技能”等结果性目标和部分可以结果化或需要结果化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与陈述。其主要特征是行为动词要具体、可测量、可操作,行为结果具有相对统一或共同的最低标准。

    例1.在观察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型(或熟鸡蛋、熟鸭蛋结构)的基础上,运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及其分界面,简要说明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归纳概括(或列表比较)各内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2.表现性目标陈述法

    表现性目标陈述法是通过明确规定学生应参与的具体活动或任务,但不规定学生在活动中应取得的具体结果或统一标准,来设计与陈述教学目标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部分难于结果化或无需结果化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与陈述。

    表现性目标陈述法一般也是由四个要素组成,即活动主体、活动情境、行为动词和表现性任务。其主要特征:一方面,学习活动或任务是具体的,但活动结果是开放的或个性化的;另一方面,行为动词具有过程性或体验性特征,如经历、参观、访问、考察、感受、分享、参与、尝试、调查、绘制、讨论、交流以及合作等。

    例2.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合作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选择一种方式向同学介绍这次观测活动的体会或成果(如特征、规律等)。

    二、基于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设计

    根据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与终点,也是教学活动的指向标。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和师生的课堂活动方式,也决定着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选择和采用一切教学行为、教学步骤、方法以及媒体等时,都要考虑教学的终点目标和子目标[2]。因此,基于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设计可用图1表示,即目标决定内容、目标决定策略、目标决定评价;每个教学目标都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目标,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为了达成一个个子目标的过程。

    1.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设计

    一般来说,教学内容设计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基础和学校环境条件等。但是,在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在之前精确的教学目标设计时,已经充分并综合考虑到了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等,因此,教学目标就成为教学内容选择与重组的重要和直接依据,即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必须服从于教学目标的需要,并为有效达到目标提供支持。

    基于目标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首先,要非常熟悉教学目标及其子目标的要求。其次,要结合教科书上的学习材料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或改编。最后,通过适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在重组或改编教学内容时,一般应以学生使用的教材(包括教科书和地理图册)为主,但又不能局限于某一版本的教材,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适当替换或补充一些其他版本上的内容或学习材料。

    例3.阅读教材并结合“太阳系示意图”,说出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例4.运用太阳系示意图(或太阳系模拟动画)和八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和偏心率比较表,概括说明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感受天体运动的规律性。

    如果按照例3目标来组织教学,只要学生结合太阳系示意图,能在教材中找到并说出相关结果(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就算达成了教学目标。如果按照例4目标来设计教学,在使用中图版教材的学校,则需要在用好教材中“太阳系示意图”的基础上,将人教版教材中的“表1.1八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补充并呈现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分析这个数据表的基础上,总结出八大行星具有共面性和近圆性的特征。显然,例4目标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也更有利于导教、导学和导测评。

    此外,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还要根据教学目标及其教学活动的需要,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素养等,适当补充或改编一些教材外的学习材料,如地理学最新成果、时政热点等,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常用的补充或改编策略和方法,有教学内容案例化、教学内容地方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内容图表化、教学内容结构化以及教学内容试题化等。

    2.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3]。因此,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应用必须服务于特定教学目标的需要,不同的教学目标往往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来实现。具体来说,教学策略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或手段的选择与应用等。

    (1)教学方法的选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地理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4]。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点及其学习基础、教师自身素养和学校环境条件等。在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教学方法选择、应用与组合的最重要依据。在精确设计与表述的教学目标中,其行为条件和行为动词往往隐含有对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媒体的要求。

    例5.运用八大行星主要物理特征比较数据,对八大行星进行分类(或归类),归纳概括(或列表比较)三大类行星的主要特征。

    从例5目标中的行为条件和行为动词分析,该教学目标的要求并不是要学生识记三大类行星的名称和特征,更不是让学生记住这些行星的相关数据,即学习的重点不是要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而是运用地理图表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地理图表的分析与运用能力,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主要教学活动和任务都应在课堂上完成,具体的学习方式最好以小组合作学习或讨论式学习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最好是读图(表)启发式教学,或发现教学法等。

    该目标后半句提供了两个行为动词,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选择。如果选“归纳概括”,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在读图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并简要表述即可;如果选“列表比较”,则要求学生能在读图分析和归纳概括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列表比较。显然,后者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要求更高,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各种教学方法均有其不同的特点,都要求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效用。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突出一两种主要的方法,辅以多种方法交替使用,使各种方法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5]。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目标导向课堂教学中,应结合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尽可能以读图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为主,或多选用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问题解决教学法等。

    (2)教学媒体的选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