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博物馆规划设计

博物馆规划设计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3 16:08:46

博物馆规划设计

博物馆规划设计篇(1)

主办单位:**市城乡规划局 **市文化局

2001年5月

目 录

a:**市博物馆设计方案国内招标设计竞赛总则

1、项目概况及竞赛宗旨

2、主管部门

3、规划设计依据

4、参赛单位

5、提交设计成果要求

6、评审办法

7、时间安排及答疑

8、奖励及有关费用

9、其他

b:**市博物馆设计要求

1、工程概况

2、规划设计要求

3、总体规划要求

4、道路、管线、绿化、竖向要求

5、单体建筑设计要求

6、环保设计要求

7、其他要求

c:博物馆设计参考资料

1、**市概况

2、**市总体规划概况

3、地块环境条件

d:附件

1、博物馆用地红线及地形图电子文件

2、**市博物馆区规划设计条件

3、**市博物馆新馆设计任务书

4、**市总体规划图

5、其他

a.**市博物馆设计方案国内招标设计竞赛总则

1、项目概况及竞赛宗旨

本项目经**市政府批准为博物馆区。博物馆位于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市,基

地位置于北峰----丰州组团,西湖公园北侧,清源山和后厝山的南侧,其正南处有开元寺双

塔;建设用地面积346273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约60000平方米左右。博物馆位于北峰生态组

团的东南侧,背山面水,用地坡度平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可结合西湖发展为博览、

旅游、生态于一体的综合区。

总体规划要求:建筑格调高雅,布局明确合理,并结合传统文化,具有时代创新之特征,

与环境融合一体,配备先进智能设施,体现新时代创意与超前意识的生态型博物馆区。为此,

希望举办此项竞赛,可以吸纳各家之所长,使**的文化建设和城市环境进入新的层次。

2、主管行政部门(主办)

**市文化局、**市城乡规划局授权之负责部门:**市博物馆设计竞赛工作组

联系人:翁哲雄、出宝阳

地址:**市温陵北路中侨大厦四楼

电话:059****7523

传真:05****531

e-mail:

3、规划设计依据

3.1 **市博物馆设计竞赛文件

3.2 《北峰组团分区规划》

3.3 《西湖公园详细规划》

3.4 《**市区图》

3.5 **市城乡规划局批准的用地红线及地形图电子文件

3.6 《**市博物馆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建设》

3.7 **市文化局文件《关于申报建设**博物馆的立项报告》及《**市博物馆新

馆设计任务书》

4、参赛单位

本竞赛为限制性招标竞赛,主办单位竞赛公告公开招标。参赛单位自行报名,通过资

格预审后,名额不超过8个,被邀请参赛单位预交履约保证金1000元。参赛单位提交设计成果

一套,不提交设计成果或不符参赛要求者,主办单位不予接收,履约保证金不予退回。

5、提交设计成果要求

5.1 参赛单位提交的成果必须符合**市博物馆设计竞赛的有关规定。

5.2 提交成果的深度必须符合国家规划设计规范的深度。

5.3 提交成果的同时必须提供参赛单位的名称、设计人员名单、图纸等其他文件上不

得作任何可以辩认参赛单位的标志。

5.4 成果内容

5.4.1 规划总平面以1:1000地形图设计,内容包括博物馆范围内的各类建筑、道

路、广场、绿地、水体等设施的总体布局,以及四周的环境关系,图纸要求:

总平面、总体沿街立面图,比例1:1000(或1:500),图纸规格0#或1#图。

5.4.2 建筑方案设计图一套,图纸要求建筑群体鸟瞰图1张,代表性典型建筑彩色

透视效果图1--2张,建筑方案设计各层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设计概念分

析图等,限交图纸不超过15张(5.4.1、5.4.2为展示图)。

5.4.3 提交上述各规划图和单体建筑方案设计缩印本20套(规格为a3,297×420)

5.4.4 提交馆区总体设计模型1个,比例为1:1000。

5.5 规划设计文件

包括规划设计的立意构思、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工程造价估算(按福建省造价标

准估算,不作评标依据)等方案设计相关说明,文件20套,a3规格297×420。

5.6 电脑文件

全部设计成果均应制作成电子文件,文本文件采用microsoft word8.0的doc格式

文件;设计图形文件采用auto cadr14的dwg格式文件,电脑渲染图等图片文件,

应采用普及的通用软件制作。提交以上电子文件2套。

6、评审办法

6.1 评审基本原则

参赛方案必须符合本次设计竞赛文件的要求、规定及依据。参赛方案具有独特的

构思,不得与其他规划或建筑方案雷同。建筑环境、空间、造型和谐统一,反映

时代特征和地方文化特色,做到功能和经济合理。

6.2 评审机构

评审机构组成:邀请国内专家11人组成"**市博物馆设计竞赛委员会"。设主任

1人,主持整个评审工作,提出审查意见,副主任2人,提出相关的技术性咨询。

6.3 评审程序

由主办单位将全部参赛方案提交委员会初审,并将审查合格的参赛方案提交评审,

由评审委员会提出评审意见,确定评判规则,并评出入围方案3名。评审结果以书

面报告形式公布,并在评审结束后3天内由主办单位以传真或信函形式向各参赛单

位通报评审结果。

7、时间安排及答疑

2001年5月25日招标公告,6月1日报名截止,6月4日确定参赛单位,6月7日由授权

部门工作组组织参赛单位对现场和周边环境进行踏勘考察,后至**市城乡规划局举

行答疑。答疑一周以后,业主原则上不再解答,以保证竞赛的公平与公正。7月19日

17时提交方案截止时间,7月22日开评审会,若有变动,再另行通知设计单位。

8、奖励及有关费用

8.1 设入围方案3名,获奖单位奖金各8万元(以人民币计)。

8.2 凡提交设计成果,经评审委员会审查符合本次参赛要求但未获入围的参赛单位,

可获补偿8000元。

8.3 主办单位在设计方案评审结果公布后30天内付清参赛单位应得的费用。

9、其他

9.1 入围单位方案经公众咨询评选后,报**市人民政府审定,选出实施方案。

9.2 参加本次设计竞赛作品的著名权归参赛者所,版权归主办单位所有。主办单位有

权在竞赛结束后公开展示竞赛成果。

9.3 本次设计竞赛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进行,若有纠纷,通过诉讼程序解决

9.4 参赛所提交的设计成果,评审后不予退回。

9.5 参赛方案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无效,且主办单位将不支付任何费用:提交的设计成

果不符合设计任务书规定的成果内容和格式的;逾期送达的;图纸和文字粗制滥

造的;将设计任务转包或私拉其他单位主要设计人员完成参赛方案;提交成果未

按要求密封的,未加盖单位公章和法定代表人委托人印章的;经评审委员会

二分之一以上认为方案是雷同的;存在着严重的设计问题的。

9.6 **市博物馆设计竞赛文件的解释权归**市城乡规划局和**市文化局所有。

b.**市博物馆设计任务书

1、工程概况

1.1 地理位置

**市博物馆位于**市北峰组团东南方向,东北面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清源

山,山麓下有漳泉肖铁路和泉山路,南侧有省道305线通过,毗邻西湖公园,距

离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约2公里。用地北面有北渠呈东西走向。地理

环境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具有建设博物馆的环境条件。

1.2 工程规模

**市博物馆总用地346273平方米。

2、规划设计要求

2.1 建筑密度:≤25%

2.2 容积率:0.2-0.4左右

2.3 建筑限高:15米(可有一突破体,40米限高)

2.4 总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左右

2.5 绿地率:≥50%

2.6 建筑红线退让道路及周边用地边线(见附件)

2.7 停车场:按建筑总面积12%计

2.8 内容要求

2.8.1 主馆:建筑面积15000m2(一期),包含陈列、收藏、技术和办公、服务

等,建筑深度要求详细。

2.8.2 专题馆区:建筑面积30000m2(二期,深度要求可低于主馆,专题馆若干

个,考虑扩展用地)

2.8.3 文娱服务区:建筑面积5000m2

2.8.4 辅助设施区:建筑面积10000m2

2.8.5 城市广场区:体现创意

3、总体规划要求

规划方案应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与周围环境协调,充分考虑闽南文化建筑特色

和首期建设的独立性和各项技术要求。符合**市总体规划,北峰分区规划的要求。

体现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要求,并具有独特的设计品质和理念。方案涉及到安全消防

、环保、园林绿化、环保、人防、抗震、防洪排涝、电力、交通、文物保护等问题,

应符合各专项规划要求。

4、道路、管线、绿化、竖向要求

4.1 东北、南、西、北四个方位设出入口,南面为主出入口,考虑人行、公交、私车

和停车场的合理布局关系,对解决305省道跨线问题提出专门措施。

4.2 管线设计应体现方便、短捷、经济的原则,并考虑到分期建设的需要。

4.3 管线布置衔接方式:给排水、供电、通讯、燃气、保安防范系统,采用集中空调

系统,并预留考虑各设备用房。

4.4 绿化设计应为博物馆及其周边环境创造一个环境优雅、品质高尚的生态型博览区

域,通过多层次的立体和地面屋面绿化,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景观和视野。

4.5 利用绿化减少干道对博物馆区的影响,做好防尘降噪,结合平面布局、建筑风格

、水面等环境设施,营造良好的生态景观效果。

4.6 竖向设计应满足各功能建筑的使用要求(博览活动、休息、交通等)。

4.7 应利用水面及建筑物,创造出错落有致的体型和空间组合,体现经济、实用、美

观的宗旨。

4.8 区内建筑除有电梯或自动扶梯外,其馆区内外应实行无障碍设计。

5、单体建筑设计要求

5.1 博物馆建筑设计应体现**历史文化和超前的时代清新气息特征。

5.2 应考虑清源山对其建筑群体的视觉关系,应有主控博物馆全局的整体风格特征。

5.3 可结合地方传统材料和做法,结合现代材料创造丰富的外观效果,如石材、红砖

、红瓦、玻璃、燕尾脊、铝板和典型节点等,选材上体现美观、大方、典雅和经

济的原则。

5.4 对首期主馆设计应考虑平面布局和空间景观的相对独立性,又能和二期专题馆建

设取得良好的衔接关系。

6、环保设计要求

6.1 本区应体现生态和文化设计主题,要求进行全方位的环保设计。充分体现节能、

低污染的宗旨。

6.2 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设备及材料的选用应适当超前,符合环保要求。

7、其他要求

博物馆区应考虑智能化设计要求。区内信息网络、保安、消防、管理等智能化系统。

c.博物馆设计参考资料

1、**市概况

**市是福建省的三大中心城市,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我国著名的侨

乡和旅游城市,闽东南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

**市位于闽东南沿海中部,是国家重点开发的闽南厦漳泉三角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福建沿海经济繁荣带的居中位置,北面为省会福州,南面是厦门特区,东临台湾海峡,与

台湾省隔海相望。**是座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城市发展主要集中在唐末至元的400余

年间,特别在两宋时期,由于海外贸易的日益兴盛,**成为中国和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

"丝绸之路"的起点,现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如部级的清

源山风景区,驰名中外的佛教古刹开元寺,我国最早伊斯兰教遗迹----圣墓、清净寺,古代

梁式建筑古桥----洛阳桥、崇武古城等。加上大量保留晋、唐传统文化,如梨园、高甲戏、

提线木偶,以及古朴优雅的南音、纯朴的民俗(惠安女)、精湛的石雕、木雕、瓷器、竹编

等民间传统工艺品。

**市地跨中、南两个亚热带气候区,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全年平均气温

19.5--21℃,平均降水量1011-1800毫米,常年主要风向为东北。**四季常春,因历史环城

遍植刺桐树而誉称刺桐城,并因形似鲤鱼而得名鲤城,且延用至今。

**市辖鲤城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和金门县(待

回归)。全市总人口为658万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是全省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现

旅居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约600万人之多。同时,**也是台湾汉族同胞的祖籍地,泉籍台

胞为900多万人。**目前经济迅猛发展,"三资"企业、乡镇企业、非公经济呈三足鼎立,成

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支柱。

**具有良好的对外交通条件,随着湄洲湾和秀涂港的发展和开发,**将拥有"四湾

十二港区"的港口城市。漳泉肖铁路经**与闽西的联系更为密切,也使**成为东南沿海铁

路枢纽城市之一。公路网络发达,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发展,**青阳机场为国内机场,规划中

预留惠安机场,距**市区45公里。

2、**市总体规划概况

**市总体规划于1995年修订,总体规划确定**市区空间结构分为三个片区,即中

心区、江南片区和秀涂片区,"三山两江"的大地形(三山即清源山、桃花山、紫帽山,两江即

为晋江、洛阳江)影响城市布局结构,市区根据地形、绿带及交通条件等因素,再分成中心

区,北峰、江南-浮桥、池店、东海、城东、洛阳、秀涂八个组团,因而,城市布局是单中心

组团式。中心区与其他组团因山水分隔,构成"风车状"布局,呈"指状"发展,也是构成**山

水城市特色的自然环境基础。

**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市特有的人文环

境基础。**人民在创造和保护历史文化及城市景观特点作出了大量的努力,**最主要的城

市景观特色,应是形成的山、海、江、城为环境基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交相辉

映的山水城市。**是台胞祖籍地,海外华侨的故乡,又是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今后又将发

展成为开放性的港口城市。城市总体景观应反映闽南的地方建筑文化。古城要切实保护历史名

城风貌,新城要创造具有地方文化意境,同时体现时代特点的现代化城市风貌。----引自《泉

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3、地块环境条件

地块用地原为北峰组团东南面的预留空地(北峰组团为生态型组团),区内用地平缓,

背山面水,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基地北临村庄,东有工业厂房,视觉尚受到一定影响,北部现

有水渠(北渠),为饮用水渠。

博物馆南面毗邻西湖公园,可借山势、承水景,望双塔。交通便捷,适宜建成为高品

博物馆规划设计篇(2)

关键词:数字化 农村博物馆 系统设计 方案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255-02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农耕文明的典型国家,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地区地域广阔,具有丰富多彩的农业生产工具,随着目前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农业正在逐步转变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而不再是过去那种传统的农耕模式。数字化农村博物馆规划建设的目的就在于以三维的形式来永久性地保存传统农具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对我国的农具文明、农耕文明进行了解,本文就数字化农村博物馆的规划与建设进行探讨。

1 数字化农村博物馆规划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一些农村地区都自发性地建立了博物馆,这些博物馆虽然稍显粗陋,但是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博物馆意识得到了有效地提升,更是和谐社会的最好体现。例如山东青州市南张楼村的农村博物馆馆内就有很多传统的农村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用品,让人大开眼界。

但是由于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实地走进这些农村博物馆,也不是每个农村地区都有这样的农村博物馆,因此,通过数字化技术来让人们足不出户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对我国的农具文明、农耕文明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数字化农村博物馆规划建设的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2.1 总体要求

(1)开放性。数字化农村博物馆的设计应该基于先进的实现技术和设计理念。保障用户能够在所有装有Windows操作系统的服务器上运行数字化农村博物馆,也能够与其他系统进行互操作、互兼容,能够实现对外共享。

(2)可维护性。数字化农村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应该是“低耦合、高内聚”,充分利用分层搭建思想和先进组件技术来提高数字化农村博物馆的进化性和可伸缩性,为以后数字化农村博物馆的二次开发和系统升级作好准备。

(3)可靠性。数字化农村博物馆在正式运行之前,为了有效地保障该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必须要进行细致、深入、全面的软件测试。

(4)规范性。数字化农村博物馆的设计开发应该按照统一软件过程模型开展,约束相关代码规范,规范化处理程序代码,使之能够完全遵循软件开发行业规范。

2.2 性能要求

第一,数据独立性和安全性需求。实现用户分级制,不允许用户对未授权的数据进行访问,同样也不允许未授权的用户使用未授权的功能。

第二,数字化农村博物馆能够对多个不同用户的同时访问和多位管理者同时输入信息的需要进行满足,应该支持高效的数据传输功能与数据处理功能,同时也要务必保证多个用户并发访问时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第三,系统的操作界面和数据的输入应该基于人机友好性,所设计的数字化农村博物馆应该具有维护方便、易于操作、功能完善、风格统一、界面清晰的特点,也应该满足日常教学信息数据查找和输入的需求。

3 数字化农村博物馆系统设计方案

整个数字化农村博物馆系统采用的是B/S(浏览器/服务器)的架构模式,采用虚拟现实式、声画式、图文式等来展示我国传统农具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农具可以通过交互式控制来将农具各个细节都精确地展示出来,本系统结构如图1。数字化农村博物馆系统采用SQL数据库。

3.1 数据库设计

数字化农村博物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数据冗余度小、扩充方便、维护方便、操作方便、利用率高、布局合理。本系统设计建立了如表1所示的数据库表。例如用户信息表是用户在登录数字化农村博物馆系统时使用,主要包括了用户类型、用户密码、用户名等用户信息。

3.2 SQL数据库的性能调整

(1)系统规划。

在整个SQLServer2000数据库中,数据库服务器处于核心地位,整个SQLServer 2000数据库直接被数据库服务器的性能高低影响。为了给SQLServer2000数据库更好的性能,可以调整和优化SQL Server2000数据库的许多方面,如备份与恢复、复制、硬件、SQL Server配置、SQL索引、SQL语句、数据库设计等。

(2)优化SQL语句。

SQL语句的优化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诸多缓解,而其实质就是在结果正确的基础前提下,尽量减少表扫描的I/O次数,避免表搜索的发生,将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句用优化器进行优化。

(3)高性能恢复与备份。

为了有效地确定应该选择何种还原策略和备份策略,应该及时地对数据的可用性要求进行确定。

参考文献

[1] 沈晓峰,王建,汪清.数字博物馆数据采集与信息化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9,34(23):111-114.

[2] 谢景卫,曹学军.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研究与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45(12):120-124.

[3] 马楠,杜煜,张姝,等.二维图像存储在数字化博物馆网站中的应用[J].山西电子技术,2008,36(1):133-136.

博物馆规划设计篇(3)

儿童博物馆体验展示设计趣味性设计展示理念娱乐教育

一、儿童博物馆趣味展示设计要素

(一)展示策划阶段趣味性设计概念的提出

1.儿童博物馆的概念

国际博物馆协会 (ICOM,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 对儿童博物馆的定义是,以儿童为对象提供服务的博物馆。美国博物馆协会 (AAM,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useum) 提出儿童博物馆是刺激儿童的好奇心诱发学习能动性,为满足儿童的要求和兴趣提供展示和教育活动的机构。儿童博物馆作为常设非营利博物馆与一般博物馆不同的是,儿童博物馆展示的不是收藏品,而是以趣味性展示主题为基础,完全以使用者为中心的体验式博物馆。皮亚杰的发育心理学提出:“学习是与环境相互作用发生的结果。”儿童博物馆让参观者能亲自参与,以Hands-on的形式进行互动展示。1899年,在美国纽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儿童博物馆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儿童博物馆为儿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儿童亲身体验,自己动手,帮助儿童更好地了解世界,健康成长。

2.趣味性主题策划

儿童博物馆是一种主题型博物馆。博物馆有趣的主题是吸引儿童最重要的因素。根据对儿童行为特点的分析总结出,儿童想象力丰富,喜欢具有主题性的游戏活动,并喜欢与同龄人一起参与游戏。

韩国国立中央儿童博物馆以“原始古代人的生活体验”为主题,通过历史体验让儿童对韩国的古代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展示主题分为“家”“农业”“战争”“音乐”几个小单元,将晦涩难懂的历史知识以有趣的简单形式向儿童展示出来。

3.丰富多彩的教育体验活动

儿童博物馆是面向儿童的,所以与一般博物馆的运营和管理是不同的。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儿童博物馆向不同年龄层的儿童推出特别的教育体验活动。例如,针对于学龄前后的儿童推出主题性的体验活动。教育体验活动将人文、科学、艺术各领域知识相互融合,从新视角提出新颖的主题,培养儿童灵活的思考能力。强调儿童表现力的重要性,通过观察、感受、思考、探索、讨论、表演等形式激发儿童的参与性、创造性和自信感,让儿童从中了解各种文化、生活技巧或是某些才艺。

通过特殊的运营管理形式使儿童博物馆展示具有灵活性和流动性,迎合儿童的兴趣需求,刺激儿童的学习热情,使儿童博物馆拥有持续的访问率,实现博物馆的价值。

(二)趣味性的展示内容

1.故事化的展示语言

故事的功能是把生活的规则告诉给儿童,是儿童理解这个世界的认知方式,通过故事儿童确认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儿童早期的故事教学,把故事作为稳定幼儿情绪,促进幼儿语言、智力发展,增长知识,启发想象,锻炼记忆,是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故事在情节上对儿童有强烈的吸引力,故事语言以及涉及的知识内容都是相对浅显的,儿童通过故事可以更容易地理解被传达的内容和知识。儿童博物馆运用故事化的展示语言,不仅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而且浅显易懂的内容能对儿童起到实质性的教育作用。韩国国立中央儿童博物馆运用一些故事视频向儿童介绍韩国古代家庭文化。儿童通过故事短片很快就能对古代的建筑、社会构成、饮食、文化等脱离现实生活晦涩难懂的内容形成初步的印象,并产生进一步了解学习的诉求。

2.简单易懂的展示内容策划

针对于儿童的展示内容有别于一般面向成人的展示内容,这些内容需要进行策划安排。基于儿童学习能力的限制,展示内容的量不能过多,展示空间也不能过大。内容过多项目琐碎反而会使儿童感到混乱无法理解。将展示内容具体化更有深度地进行展示能使儿童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另外,丰富的展示内容可以通过频繁更换进行展示。在展示中导入时间的概念,会使展示更具有新鲜感和灵活性。每次的展示内容集中而少量并能经常变换主题是适合于儿童特征的展示形式。

博物馆的娱乐教育使儿童产生初步印象而开始对历史文化产生兴趣后,再通过学校的深入有条理性的教育,不但能增强对知识的记忆获得更丰富广泛的知识,同时还能对学习产生兴趣。儿童积极学习掌握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博物馆的娱乐教学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能很好地达到培养儿童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体验式展示空间的营造

1.生动的现场空间

现场空间是展示的主体部分,所以现场的空间构成和动线安排是吸引儿童的重要因素。在空间设计上要考虑到“儿童指向性设计(Child-Oriented)”。它是以空间主要的使用者——儿童的发育水平、兴趣、要求等为前提的。儿童博物馆展示空间构成要强调儿童与空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动线安排上可以提供多条路线,根据每条路线都能遇到不同的经历,从而激发儿童主动探索体验的热情,使整个空间成为儿童参与和沟通的展示过程。

现代展示设计已经不是简单地将展示品陈列出来,而是参观者在展示现场通过空间沟通(Space Communication)进行现场体验。儿童博物馆体验展示的类型有直接体验和感觉体验。直接体验展示一般有制作式(Hands-On)展示、交互(Interactive)展示、游戏(Playing)展示、试演展示、参与(Participatory)展示等展示形式。而感觉体验展示则是通过五感体验,让儿童可以在展示空间里观察、聆听、闻、触摸、对话。

现场体验空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再现空间。再现空间是指围绕主题将生活中或自然中现实空间环境以1:1的比例,或者以某个特定比例缩小或放大再现进行展示演出。儿童博物馆展示运用再现空间让儿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贴近生活的展示环境可以使儿童对空间不会产生陌生感和抵触感,让儿童在熟悉的空间环境中尽情地感受现场体验。

2.媒体空间 (Media Space)

媒体空间与现场空间不同的是,现场空间是直接展示展品的空间,而媒体空间是为展示目的运用Multimedia进行加工的展示空间。比如利用数码创造炫丽的Digital 3D Space,或者利用水、光、植物等自然物创造具有哲学性、文化性的空间,通过色彩、声音、质感等刺激五感的感觉体验空间。

儿童与成人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成人通过逻辑思维进行思考学习,而儿童主要通过身体体验进行感觉和经验学习。儿童的五感相对于成人更为敏锐,对声音和色彩特别敏感。所以儿童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运用大量的媒体空间进行展出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果说现场空间是一种空间体验的话,那么媒体空间就是一种时间体验。在媒体空间营造上,Media影像设计在现代展示设计中得到大量运用。与电视电影传统影像制作不同,Media影像设计是专门为展示主题服务的影像制作。它已经从传统影像制作中分离出来,成为展示设计中的一个独立的专业环节。

在儿童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运用了娱乐教学理论,成为最前沿的博物馆展示理念。娱乐教学(Edutainment)的主要形式就是体验游戏和儿童教育电视节目。因此,Media影像设计成为儿童博物馆展示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影像展示让儿童在观赏美轮美奂的影像短片过程中展开一场愉快的时间体验之旅。

二、中国儿童博物馆展示策划提案

(一)展示主题与展示流程(Storyline)策划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它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华文明展示、爱国主义教育、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要让博物馆完全与国际接轨,除了藏品、学术、教育,应更注重博物馆展示理念的升级。作为国家博物馆,展示更侧重于专业性和学术性,然而同样作为非营利的社会教育机构,则更应该考虑不同参观者的需求。将博物馆展示对象进行市场化细分,其中有一部分参观者是非常重要的人群却也是被相对忽略的,那就是儿童。针对于儿童的展示有其特殊性,应区别于常规展示。

国家博物馆的常设展厅展示主题为“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综合常设展厅的展示主题针对于儿童提出儿童博物馆的展示主题为“中华文明体验之旅”。整合中国的文明史,针对儿童进行重新梳理,提出展示流程(Storyline)为“我们是炎黄子孙(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礼乐文明—衣与裳—家和国—伟大的创造”。

儿童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布局运用中国传统儿童游戏“七巧板”的元素进行规划设计,并结合展示流程安排展示路线,分为两条主线,一条为主展示馆参观路线,一条为参观主题活动路线。两条路线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空间设计也相对开放。

(二)展示内容与展示形式策划

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博物馆展示首先在策划阶段要确立吸引儿童的主题,然后把展示内容具体化、深入化展出。儿童体验展示空间设计体现直接体验和感觉体验形式,通过传统媒体和多媒体相结合,营造媒体空间进行展示。

展示产业不断更新进步,促使现代展示设计从强调展示形式到越来越强调展示理念和展示内容策划;从注重对展品的宣传展示到注重服务参观者的人文设计;从单一的陈列形式发展为复合型的展示形式;不但要将日新月异的高科技运用于展示中,而且注重人性化的感性设计;从展示空间营造到通过空间沟通(Space Communication)进行展示体验,展示产业作为服务行业正在逐渐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人们精彩生活的一部分。

博物馆展示作为一种展示种类,不但具有学术性,观赏性和教育性也是其非常重要的特点。针对儿童的特殊博物馆——儿童博物馆是博物馆产业走向专业化细分后的产物。儿童博物馆与家庭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通过吸引儿童的趣味展示,为儿童提供娱乐教育服务。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博物馆将承担起大众教育的社会职能。博物馆将不再只为专家学者研究提供史料,而在提高国民素质的过程中起到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的作用。博物馆展示也将从文物遗址陈列逐渐演变为大众教育的服务形式,为普通大众提供休闲娱乐并具有教育性的场所将成为博物馆新的社会职能。

参考文献:

[1]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Choi,Bo Ah.儿童体验馆活跃性研究[J].韩国设计博览,2007.

[3]Lee,Kon Mu.快乐的历史体验——儿童博物馆[M].国立中央博物馆,2005.

[4]Ryu,Kun Pil.儿童文化空间策划案研究[J].展示设计研究,2010.

[5]Sung,Jung A.作为教育空间的儿童体验馆展示策划[J].展示设计研究,2010.

博物馆规划设计篇(4)

1.1研究背景与目的

对一般的社会而言,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就是研究、收藏、展示以及教育(汉宝德,2000)。研究与收藏,旨在保存人类的文化遗产,建立学术的途径。展示与教育,则在提供全民的文化信息,增进个人的知识修养,也兼具休闲文化的功能。由此观之,博物馆本身也肩负着教育的重任。位在台中市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即以“协助各级学校达成其教育目标,进而为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建立基础”为建馆目标。

本研究团队中的各个学校,皆位在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简称科博馆)的附近。面对近在咫尺的知识宝库,原本应有密切的学习与运用。然而,实际的情形并非如此。为此,乃着手设计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和研究分析。

为了探讨教师们运用科博馆教育资源的现况及困扰,乃针对科博馆2公里以内的8所小学,设计所需要的问卷进行调查。同时,随机抽样调查距离5公里内4所小学的教师们,探讨运用科博馆资源偏低的原因,并设法找出改善的方法供相关单位参考,期能提升教师运用科博馆资源进行辅助教学的意愿,有效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1.2研究范围与限制

本研究所欲探讨的问题有三:(1)距科博馆较近的学校,教师带领学生参访科博馆的次数是否较高?(2)对于科博馆的庞大教育资源而言,教师的认知及使用的情况如何?(3)教师带领学生前往科博馆,有何困扰的因素?为了进行问卷调查,选择科博馆附近的12所小学(表1)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将其分为A、B、C三组。距离在1.2公里以内、步行时间15分钟可到的4所小学,标记为A1-A4。距离在2公里以内、步行时间大于20分钟的4所小学,标记为B1-B4。距离在5公里以内、不宜以步行方式前往的4所小学,标记为C1-C4。

当执行本研究时,将会面临一些限制。首先,因碍于人力、时间的限制,本研究无法进行全面性的大规模调查。即便如此,所选择的12所小学,仍然会呈现出某种程度的统计性。其次,针对科博馆附近小学的教师们,运用自行编篡的《台中市小学教师利用自然科学博物馆资源辅助教学调查问卷》,可以获得相关资料的数据,作为量化分析之用。从汇整的数据统计中,可以了解小学教师使用科博馆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时的现况和困扰。然而,研究的结果较不容易延伸至其他属性的使用者。第三,虽然本研究的数据有限,但量化分析后的统计性结果,可作为日后进行大规模研究时的基本依据。

2文献回顾

2.1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

1986年,自然科学博物馆成立于台中市北区馆前路一号。建馆目标有二:

(1)阐明自然科学之原理与现象,启发社会大众对科学的关怀与兴趣。协助各级学校达成其教育目标,进而为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建立基础。

(2)收集有代表性之自然物标本及其相关资料(含人类学遗物),以供典藏及研究,并作为展示及教育之用。各项场馆设施迄今仍陆续完成、启用,全区面积近14万平方公尺,每年参观人次在300万人以上。

2.2科博馆的教育资源

从教育资源的面向来看,主要展示区分为六大区块。包括:太空剧场、科学中心、生命科学厅、地球环境厅、人类文化厅及植物园等。永久展示区,涵盖了天文、物理、地球科学、古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及人类学等领域。另外,还有随时推陈出新的临时展演。科博馆将生活化和艺术化的各类主题结合在一起,透过科技整合,来展示或演示科学教育的内涵。科博馆是科学传播中的重要平台之一,其丰富的、有趣的知识,实是科普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许多学者研究指出,科博馆对于小学教学,有正面、直接的帮助。许宗仁在《运用科博馆教学辅助自然科学习对小学生学习成就与态度影响之研究》(许宗仁,2003)中指出,运用科博馆教学辅助自然科的学习,大多数的学生持正面肯定的态度。透过科博馆的学习,能够激起学习自然科学的动机。

2.3教师使用科博馆资源的情况

当运用科博馆进行辅助教学时,教师扮演着主导的角色。教师的教学意愿及行动规划,不仅会影响科博馆的使用频率,而且还会严重影响科博馆的彰显成效。教师若能善用科博馆所提供的各项资源,进行校外教学,当可与学校课程相结合。

如此,不仅对学生提供多样式的学习,亦可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学习,建构出个人的知识与经验,提高学习的成效(谢鸿儒,2000)。左曼熹(2003)的研究中提到,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兴趣。只有教师,才能使博物馆中的学习活动与学校中的教材做适当的联结与延伸。苏丽英(2008)的研究中也提到,在学生团体决定参观博物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不仅扮演着推手的角色,更具有决定能力与消费的决策权。陈慕迪(2002)的研究中指出,当教师想运用博物馆的资源进行校外教学时,往往会受限于(1)教师本身对科博馆资源的认知程度,(2)学校行政的支援与配合,(3)科博馆辅助资源的配合。若这三项因素无法改善或配合,则将会大幅降低教师使用科博馆资源进行教学的意愿。

3.研究方法

3.1研究架构

3.2研究对象

为了进行问卷调查施测,首先要决定出研究对象。兹以科博馆为中心,考虑路程1.2公里以内、步行时间15分钟以内的四所市立小学,随机抽样80位教师,作为A组样本。其次,考虑路程1.2至2公里的范围、步行时间15-30分钟的四所市立小学,随机抽样80位教师,作为B组样本。最后,考虑路程2至5公里范围内的市立小学,随机抽取4所小学,再抽样80位教师,作为C组样本。在此研究中,所有的路程计算,均以google地图作为基准。在google地图中,通常会有好几条建议的“规划路线”。兹选择其中最近的“规划路线”,作为本研究的行走路线。

3.3调查问卷

以“台中市小学教师利用科博馆资源辅助教学调查问卷”为蓝本,收集文献探讨,拟定研究架构,设计所需要的调查问卷。有关调查问卷内容的设计要点,分别叙述如下。

(1)在教师背景的资料中,将包括性别、学历、职务、担任自然与生活科技或生活课程的经验、专业背景及任教年资等。

(2)在运用科博馆教学的资料中,将会涉及下面三项议题。

A.带领学生前往科博馆的频率,其中包括:

A1带学生去科博馆的前往动机

A2教师对于科博馆的喜好程度

A3学校与科博馆间的距离考量

A4学生前往科博馆的交通方式

B.教师对于科博馆资源的掌握,其中包括:

B1教师对于科博馆的认知程度

B2对于科博馆教学的使用方式

B3教师期待科博馆的教学效果

C.执行科博馆教学的实际困难,其中包括:

C1学校配合科博馆的行政支援

C2教师本身的科博馆教学经验

C3执行科博馆教学的场馆空间

4结果分析与讨论

2012年2月21日发放问卷,3月5日回收。实际的发放情形,如表2所示。问卷回收后,相关次数统计数据汇整后,分析内容如后:

4.1教师背景资料

教师背景资料,大致符合台中市现行教师结构状况。惟任教年资“五年以下”较少,系受少子化影响,近五年内新进教师较少之故,非取样偏差。

4.2教师使用自然科学博物馆教育资源现况

带学生前往科博馆的频率(见表-3),A、B二组明显高于C组,显示距离较近,确实会增加前往科博馆的次数。若以自订的“加权”方式计算,经常使用的人数乘以4,偶尔使用的人数乘以2.5,很少使用的人数乘以1,从未使用乘以0,加总后除以人数,可以发现A、B、C组的前往次数,每年为1.09次、0.99次与0.55次,但是每年平均一次的次数,仍属偏低。值得注意的是“每年使用0次”的教师有68人。前往动机为“依学校课程计划”的教师,使用次数大都有每年一次以上。显示将“前往科博馆进行教学活动”置入“学校课程计划”中,有提高前往科博馆次数的作用。带学生前往科博馆的动机:在可以复选的状况下,前三强选项分别为:“自己选择可以搭配学校课程的教学活动”(59%)为主,其次为“依学校课程计划”(42%)及“有难得一见的特展”(37%)。由上述所得的比例,可以印证文献回顾中苏丽英(2008)提到的在学生团体决定参观博物馆的形成过程当中,教师不仅扮演着推手的角色,更具有决定能力与消费决策权。

(1)喜好程度:“喜欢”及“非常喜欢”带学生前往科博馆的教师比例占全体调查样本的71%。

(2)前往方式:步行距离15分钟内的A组4校,对于往返交通方式,83%选择步行明显高于其他二组学校,显见地利之便。

(3)137名(67%)受访教师认为,科博馆与学校的距离会影响带学生前往的意愿。

4.3科博馆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形

教师使用过哪些方式去运用科博馆的各项资源的前三名,依序为:利用预约系统,预约剧场教室教学活动或解说员导览130人(63%)、利用周三上午的免费时段103人(50%)、及鼓励学生办理“家庭卡”或“恐龙卡”,以便多次入馆78人(38%),第一项为免费教学设施,须“团进团出”。第三项为“付费办理、多次进出”,显示“使用费用”,影响非常大。受访教师认为科博馆的教育资源,有助于学校教学的比例高达94%,显见科博馆对于协助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地位。受访教师对于科博馆的各项设施了解及使用情形,使用情形最高的前三种,依序为:植物公园、太空剧场等节目、各项常设展览。最低的为:科学咨询、科博馆出版品及科学研习。在影响教师使用科博馆教学资源的困扰中,前五项依序为:担心学生安全及秩序、没有适当时间前往、热门课程预约不易、往返交通问题(A组除外)、部份展览及剧场收费过高。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在此研究中,以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周遭五公里以内的12所学校为对象,利用调查问卷,探讨教师对于科博馆教育资源的使用动机、使用频率、使用项目及使用后的效能进行调查。在各组样本中,所有路程的计算,均以google地图作为基准,选择最近的“规划路线”,作为本研究的行走路线。经数据分析后,可获致下列的结论。

(1)教师普遍认为科博馆的教育资源,有助于协助教师教学及辅助学生学习。

(2)科博馆与学校的距离会影响带学生前往的意愿及前往的交通方式。

(3)将“科博馆教学”置入学校“课程计划”中,可提高前往科博馆的次数。

(4)“使用费用”是决定使用科博馆资源的重要因素之一。

(5)教师具有学生团体前往参观博物馆的“决定权”与“消费决策权”。

(6)离科博馆较近的学校,前往科博馆的次数较多,但每年平均一次,仍偏低。

(7)教师使用科博馆资源教学的困扰为:担心学生安全及秩序、没有适当的时间前往、热门课程预约不易、往返交通问题(A组除外)、部份展览及剧场收费过高。

5.2改善与建议

基于上述结论中所提出的问题,乃收集资料进行分析。为了改善运用科博馆资源教学的效果,本研究提出下列的各项建议。

(1)交通改善:建议政府加强规划科博馆周边公共运输系统,增进交通运输能量及便利性,促进前往意愿。

(2)策略联盟:市政府教育局可常态性办理教师科普资源运用研习营,让教师了解、熟悉科博馆资源及运用方式。订定教师使用科博馆资源的奖励办法,提升使用资源的频率。科博馆可采行策略联盟,主动提供课程教学方案,协助学校融入课程计划,即可提高前往使用的次数。

博物馆规划设计篇(5)

关键词:博物馆设计;大审美经济;堡垒;建筑形态

审美,是人类直观的情感体验,本质上属于精神生活,与人类经济活动,各执精神和物质两端。但是,在丹尼尔・贝尔提出的后工业社会[1],经济活动、商品消费和美学创造、审美赏析,却日益显出结合的趋势。消费社会,追逐一种意义消费,物的功能性消费转向一种精神性消费为主的文化消费。当代,足够多的现象表明,一种大审美经济形态正在形成。

经济学家认为,经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形态,迄今为止的人类经济,正在进入大审美经济形态[2]。2001年,德国学者格尔诺特・伯梅(Gernot Bhme)在其《审美经济批判》中第一次提出了“审美经济”的概念。大审美经济形态下,就是以实用和审美,产品和体验相结合的经济,正在超越以产品的实用功能和一般服务为中心的传统经济。一方面,审美经济化,即美学创造驱动新兴产业,推进新经济。另一方面,经济审美化,产品和各类环境(居住环境、工作环境、商业环境等)的生产,人们对其审美要求日趋提高。

审美经济化,在当前,体现为审美创造不断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容。文化创意产业正成为欧洲国家、美国、日韩等国家或城市,未来争夺经济制高点的新兴产业,被重点发展和扶持。当代城市越来与依赖文化艺术等审美创造,来适应这一大审美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需求。而博物馆在战后的发展潮,就是当代大审美经济发展的印证。在当代大审美经济中,博物馆具有重要的堡垒价值,以致于一个城市及博物馆着眼于通过博物馆及其藏品的管理及行销,而发展出一种关于博物馆的“美学经济”[3]

1906年,美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宣言中就明确提出,“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 1974年,哥本哈根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进行了重新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赢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它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收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览”。当代博物馆,从收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览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正在向具有文化价值,具有娱乐性、知识性,发挥民众教育,介入大审美经济的重要机构,实现华丽转身。

在过去,博物馆作为一流的事业,一直不敢寄望可以参与一流的生意。靠政府基金拨款维持免票政策的大英博物馆,常常面临入不敷出情况。有时需要关闭其中25间小展览室,以节省开支。泰特博物馆需要依靠政府发行彩券才能完成建造。

但是,当代,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加入大型博物馆建设的队伍。1988年至2008年,古根海姆博物馆第四任馆长托马斯・克伦斯,成功主导了古根海姆的全球连锁式博物馆经营模式。“古根海姆”被作为一个品牌,全球各大城市争相邀请。加盟者支付品牌授权使用费,负责博物馆兴建、维护、经营,古根海姆总部则提供管理运营经验并出借和分享藏品。2004年,阿联酋政府成立阿布扎比旅游局,推出了阿拉伯快乐之岛计划,决定在Saadiyat 岛兴建新的旅游“麦加”。除了延请弗兰克・盖里设计古根海姆美术馆,还向法国政府支付预计10多亿美元的30年名称使用费、艺术品租借和咨询费,建设卢浮宫分馆,同时大手笔延请日本的安藤忠雄设计海事博物馆,英国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表演艺术中心。[4]

博物馆如何在城市当展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在当代审美经济中,博物馆又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当代博物馆设计又在如何适应城市审美经济的发展需要?

从当代城市来看,城市发展需要适应并推进大审美经济的发展。城市博物馆规划设计需要针对当代城市这一发展现实及其经济需求。美术馆展览引入宝马等奢侈商品及品牌展示,日益商业化;艺术展览重视娱乐,日益呈现出“迪斯尼”式的娱乐化。这些体现为当代博物馆的设计及管理过程的审美经济化,是对大审美经济的主动适应和积极行动。(上图为阿联酋萨迪亚特岛上“沙漠卢浮宫”的电脑设计图)

成功的博物馆建筑设计,在当代城市推进“美学经济”中至为关键,因其可以极大地带动城市的文化旅游业、文化产业发展。建筑是立体的艺术,根据罗马时代的建筑家维特鲁威所著的现存最早的建筑理论书《建筑十书》的记载,建筑包含了用(utilitas,实用)、强(firmitas,坚固),也有美(venustas,美观)的特点。当代建筑师的才华充分体现在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造“美”事业中。

博物馆是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是城市文化精神的象征。一个城市建筑物,以“美”,即艺术的方式与所在城市的自然人文环境相互协调,凝聚和体现其城市精神。而城市的美术博物馆更以保存城市文化和艺术,进行文化艺术交流,而成为美的圣殿,它是城市文化和创造力核心体现。所以,一个城市的美术博物馆建筑,一般来说都在努力成为这个城市的标志,城市的文化名片。西班牙毕尔巴鄂通过古根海姆博物馆带来城市复苏,就是城市通过博物馆建设推进大审美经济的成功案例。

博物馆建筑的策划,需要尊重地域性,反映特定地域文化、特色,体现该地区建筑形式、空间组织美学、地域材料和当地建筑技术等诸多方面,使其有机整合。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作为工业城毕尔巴鄂(Bilbao)整个都市更新计划中的一环,由美国加州建筑师盖里(FFrank O.Gehry)设计,1997年正式落成启用。博物馆在建材方面使用玻璃、钢和石灰岩,部分表面包覆钛金属,这与该市长久以来的造船业传统遥相呼应。斥资一亿美金动工兴建的该建筑,整个结构体藉助一套v空气动力学使用的电脑软件逐步设计而成。它以奇美的造型、特异的结构和崭新的材料立刻博得举世瞩目,作为“一个奇迹”,成为欧洲文化名胜,吸引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参观。每年参观人数从26万人增加到100多万人。博物馆活化了当地的经济(巴斯克省的工业产品净值因此成长了五倍这多),也使一个遭受水灾过后的老工业城市带来新生。 (上图为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外景)

对于巴黎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持续的文化影响力,卢浮宫博物馆的存在也功不可没。法国的卢浮宫美术馆建筑本身,法王亨利四世花13年的功夫建造的长达300米的华丽走廊――大画廊,是吸引人们络绎不绝观看的主要原因。然而,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为卢浮宫博物馆计的高科技建造的“金字塔”,比卢浮宫年轻,但其文化内涵却比卢浮宫更为古老,为老旧博物馆注入新的生命力,又为巴黎市增添了新的光彩。

优秀的博物馆还要考虑与建筑形态结合紧密,进行非常考究的功能策划。比如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以大空间、低密度,让人们有了一种去仔细品味每一展品的机会。赖特设计的纽约古根海姆分馆,帮助人们沿着螺旋形坡道走动参观,行程是连续的、渐变的,而不是片断的、折叠的参观流线。

1998年,因应现代化问题的大英博物馆,由建筑设计师福斯特主导了为解决空间不足和游客参观动线混乱等问题的改建计划。福斯特在原本图书馆的青铜屋顶,覆盖上一层玻璃顶盖,成功地将大中庭(the Great Court)转变成博物馆的核心,并且利用光线之美,室内外气氛转换,成为一个新的视觉主体。玻璃屋顶的轻巧精致的设计,不仅为伦敦保存了一座伟大的古迹,而且让历史性的建筑真正因“服务公众”得以更新。

不仅基于现实需求的改扩建使博物馆能够获得继续产生重大影响力,而且博物馆的文化资源的丰富和重新整合,使其成为巴黎、伦敦、纽约等城市享有盛誉和游客络绎不绝的关键。世界各大城市,是世界范围内游客的主要目的地,而这些城市的博物馆又成为游客到这些城市的主要目的地。区域性文化的发掘、艺术、博物馆的发展,促进地方旅游业。而旅游业的发展又带来宗教与考古有关的建筑物古迹或逐渐消失的技艺、非物质文化因旅游而得到修缮和保存。这样的良性循环又带来城市审美经济的做大做强。

除了建筑,大英博物馆的罗塞塔石碑和雅典帕特农神庙浮雕等旷世巨作,引发希腊等过与之发生国宝的世纪之争。2002年底,其主导下与其它19家重要博物馆联合发表《环球博物馆的重要性与价值》。文化保藏及其争议,始终使其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5]。纽约现代艺术馆相对年轻,成立于1929年,然而被全世界公认为收藏“西方20世纪现代艺术”最为重要的美术博物馆,安迪的《金色玛丽莲梦露》、马蒂斯的《舞蹈》、梵高的《星空》、达利的《永恒的记忆》,艺术爱好者耳熟能详的许多美术史现代经典作品真迹都收藏在这里,促使成千上万的人们成群结队来到这里,翻看这本现代艺术教科书,以回应“现代艺术是什么”等问题,因而被誉为改写现代艺术的推手。2002年,该馆也进行了耗资8.5亿美元的扩建。

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让国际游客一睹为快的原因中,最重要的还有如《蒙娜丽莎》等文艺复兴大师的经典,《米罗的维纳斯》、《胜利女神像》等古希腊罗马的雕刻,西班牙、荷兰的大师委拉斯贵兹、戈雅及鲁本斯、伦勃朗等传世佳作,作为其馆藏。

对于博物馆设计,通过展品作为知识、观念与观众沟通的媒介来实现美学上的影响很关键。如国内的广东美术馆,虽然建立时间比较短,但其对历史研究的重视,尤其对中国共产党早期美术研究的注重,及民国油画的收藏,以其独具特色的学术、历史眼光在国内美术博物馆中享有独特声誉。

博物馆美学经济效益发挥,还取决于博物馆的功能设计。比如,参观动线在展陈设计中,相当于博物馆进行美学传播,实施美学经济的故事脚本、叙事大纲,展场装潢设计营造展览整体环境,决定整体视觉效果。总之,博物馆美学经济要求其有适宜观看的的空间设计。

良好的博物馆设计,包括展场的整体规划和建筑的装潢,博物馆设计要在展品的组织和展览动线的策划上,做足“讲故事”的功夫。日本的江户东京博物馆,是一个介绍江户时期文化、社会与历史的大型博物馆。建筑物的整体造型,类似日本传统建筑的屋顶或木屐,很“古典”,但是其鲜红色的外露管状通道手扶梯及灰色、白色和银色的建材又很现代,以超时空的“文化探访”满足现代社会美学经济的视觉需求。展场内部以真实比例的“江户桥”,展开整个“历史散步”的动线,栩栩如生的场景道具和人物蜡像,基本上实际比例重现旧时包括服饰、餐饮等等都市景观。(下图为日本江户东京博物馆内以“江户桥”为参观动线的展览场景)

展览作品陈列,离不开适宜观看的审美空间。展品的位置、面积,均要有一个适合观众“观看”的度。系统性、顺序性、灵活性和参观的可选择性,是具体作品陈列区空间组织原则。应远离工程机房的组品陈列,应布置在博物馆通行最为便捷的位置。作品陈列区的面积、空间分配应符合灵活布置展品的要求,但展览空间设计以人的视知觉为依据有一定的规矩。比如陈列主题展线长度,不宜大于300m,陈列空间单跨时的跨度不宜小于8m,多跨时的柱距不宜小于7m。除工艺、空间、视距等有特殊要求的展览空间外,一般室内净高应为3.5~5m。陈列空间内在布置陈列装具时,应考虑灵活组合和调整互换的可能性。

当代社会,唯美主义意识支配,纯粹追求心理和生理满足,以娱乐视觉为目的的浅表化表达中,围绕藏品,勃兴出一种以视知觉为主要满足对象的视觉产业。这就体现在对产品、环境等经济活动的审美化需求日益提升。

经历底片时代、CD时代,过渡至数字互联网时代,图片、视频超越文字,适应互联网上的传播及交易,成为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强势媒介。博物馆的历史、文化、视觉艺术藏品,为图片、视频等视觉素材的加工、出版、衍伸品开发,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宝贵资源,为视觉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首先,博物馆藏品为题材的图像制作行业成为视觉产业的重要内容。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颠覆重造创意图片及影像行业。终端移动化、信息碎片化、传播视觉化,媒体的革命性变化让“目光聚集的地方,金钱必将追随”。 从机械复制时代到电子复制时代,艺术的再生产能力空前。依托博物馆对馆藏物品,尤其是原创艺术的授权,促推文化创意产业及其创意产品的生产。这类衍伸媒介产品的开发是当代文化工业,利用现代媒材通讯技术的大众化和生活化,在此基础上,有了更为广泛的艺术传播和美学经济下的“为人民服务”。

其次,博物馆藏品的展览策划和组织是重要的常规内容。“美术馆作为一个能静下来看问题、做出文化判断的文化机构,必须有一种历史观,即站在当下建构一种当下的美术史 ,做出历史的判断”[6]。西方的美术史,尤其是近当代美术史,很多现象是由美术馆的展览和活动建构。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仍然是重要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出场的秀场,是博物馆当代艺术收藏的重要方向和风向标。博物馆自身的馆藏资源或者对当代艺术家作品的遴选展览组织,也在极大地影响艺术风潮和艺术市场风向,影响时代的美学趣味,甚至于时代风尚。1969年,哈拉德・塞曼Harade Szeemann在瑞士巴尔,做了题为“当态度变成形式”的展览,把当时在欧美风起云涌的新艺术潮流,带进美术馆的展览体系,开启了美术馆朝向试验性的当代艺术大门。

再次,博物馆与时尚工业的结合、商业品牌秀的结合,直观地展示了界限模糊的大审美经济格局。艺术介入品牌产品的设计,是艺术与品牌最为普遍的形式。最为世人熟知的是日本最当红的艺术家村上隆 (Takashi Murakami) 。2007年在上海美术馆的展览“锦绣梦想―――爱马仕展览会”十分惹人关注,不仅展示了HERMES这一世界著名品牌的丝织品,还为此特别推出了中国艺术家丁乙设计的名叫“中国韵律”的丝巾。

总之,博物馆正在通过外部建筑形态、内部功能、展场装潢、展览策划、跨界商业的策划与设计,在当代城市的大审美经济中发挥重要影响力和作用。这是大审美经济形态下的必然,也是城市大审美经济理应重点着力的领域,也是当代城市勃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不断获得创新动力的契机所在。

参考文献和注释:

[1] 美国学者和思想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19――2011) 发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他提出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文化复合系统,文化商品化渗透到整个社会。在市场成为经济与文化的交汇点后,经济逐步转而生产那种由文化所展示的生活方式,艺术的思想迅速地翻制成商品加以推销,尽可能为社会提供娱乐性的文化消费品。

[2]见张宇 张坤《大审美经济正悄然崛起》2005-05-10《光明日报》

[3]见刘惠媛著《博物馆的美学经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6月第一版。

[4]据新华社(北京) 2007-09-01《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斥资数百亿 打造文化城》

[5]陈履生《“环球博物馆”意欲掩盖帝国主义掠夺的历史》美术在线2006/2/22.http:///article/2006/02/6848.shtml

博物馆规划设计篇(6)

[关键词] 世博会世博场馆世博园区后续利用

现代意义的世博会发源于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萌芽之际。至今,世博会已经先后举办过40多届。历届世博会的举办都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作为场馆,世博会结束后会场遗址及建筑物的合理安排和使用是决定世博会后续效益的决定性因素。纵观历届世博会发展,世博园区后续利用主要呈现五个特点。

一、后续利用从无意识状态逐渐过渡到有意识状态

伦敦世博会意味着从简单的商品交换到新生产技术、新生活理念交流的重大转变,因此被确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首届世博会。此后,西方各国对世博会在展示国力和促进技术、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产生了浓厚兴趣。19世纪的历届世博会展现了一个非凡的“发明时代”,充分展示出人类工业文明在当时的最新成果。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的标志性建筑水晶宫是一个临时性建筑,世博会结束后被拆除。1852年~1854年,水晶宫被移至西德汉姆(Syndenham)重建,水晶宫的重建完全是其设计者帕克斯顿个人会后筹款的结果,并非有意识的后续利用行为,但这并不否认:水晶宫的重建是第一个世博场馆后续利用的实例。1855年巴黎世界工农业和艺术博览会成就了工业宫,博览会结束后,工业宫成为一个博物馆。与首届博览会相比,水晶宫的再利用完全是偶然的,而工业宫是世界博览会历史上首个有计划利用的永久性建筑,开创了场馆后续利用的先河。至此,世博会场馆后续利用的思想已经陆陆续续、或多或少地体现在此后每届世博会中,世博会举办国对于世博会场馆的后续利用已经从无意识状态逐渐过渡到有意识状态。

二、世博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后续利用仅仅局限于部分展馆再生利用

1862年伦敦国际工业和艺术博览展厅会后作为贸易交易和工业展览的展馆继续使用。从设计起始就考虑到后续利用的问题是比水晶宫进步之处。1876年美国费城美国独立百年展览会在博览会开幕前就计划将博览会的一部分建筑保留下来用做艺术展览,所以有意识地保留和利用了艺术馆。1880年澳大利亚墨尔本万国工农业,制造与艺术博览会主要展馆-皇家展览馆在建造之初就是作为一个永久性建筑而设计制造的,时至今日,它仍然保留着当初的用途:会展和陈列。1888年西班牙巴塞罗纳世界博览会之凯旋门现已是巴塞罗那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1889年第四届巴黎世界博览会依然选址战神广场并延伸到陆军士官学校,世博会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成为巴黎的象征。这两届世博会都成了场馆后续利用之保留标志性建筑的典型,从而使旅游业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可以看出19世纪中后期世博会主要是用来展现经济实力的场所,其性质并未脱离工业展览,相应的形成世博会规模较小,可以通过单一建筑或场地解决的特点。因而对于世博园区的后续利用事实上仅仅局限于对于世博场馆的某一个或几个展馆的后续利用上。从无意识利用过渡到有意识利用状态,是19世纪中后期世博会后续利用突出的特征。但是由于早期世博会规模小、建筑(场地)单一、主要展览目的囿于展示经济成就以及运作经验缺乏等特点,世博园区的后续利用仅仅停留在展馆的再利用上,整个园区的再利用问题还没有引起举办国的特别重视。

三、“展馆再利用”与“改建为公园”并存

20世纪上半叶的世博会基本继承了19世纪“技术导向”的基本理念,但也有着显著的变化。即从技术世界中诞生出来的博览会,试图站在技术的肩膀上将目光投向更为辽阔的空间,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文状况,后续利用问题在此背景下,也呈现出继承、延续和加强“展馆再利用”的模式,并发展了一种新的利用方式即改建为公园。

1935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在建筑设计上选择了永久性建筑的设计方案。1937年法国巴黎现代生活艺术世界博览会后组委会重建了特洛加里罗宫,就是今天的夏约宫;塞纳河北岸的现代艺术博物馆是巴黎市政府结合博览会而建的永久性展馆,被永久保留。这一阶段举办国对于世博会后续利用的问题越来越重视,基本都是设计规划初期考虑保留一处或几处永久性展馆,“展馆再利用”得到延续和加强。

因为场地会后需恢复成森林公园,1904年纪念路易斯安娜世博会的建筑大都是临时性的。恢复的公园不再是以往的公园,自然风貌有了很大改善,会后的森林公园向游人开放了高尔夫球场、网球场、野餐场地、美术宫和动物园等娱乐设施。1933年美国芝加哥万国博览会由于场地会后要成为景观公园,所以建筑是临时的。博览会结束后,只有行政建筑保留了下来,作为改建的芝加哥公园的行政机关。行政建筑的保留也是期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缤纷的博览会转换成自然公园。

1939年~1940纽约世界博览会选址的时候,规划者发现,纽约市区中已无法找到一大块交通方便且能满足世博会需要的空地。于是,他们将举办世博会看成了一个进行长期城市规划的机会,对场址的规划超越了世博会从始至终本身的时间跨度。纽约人将沼泽和垃圾场改建成了空旷平整的世博会举办场地。世博会后,经过多年的发展,这片土地脱胎换骨,成了纽约市第二大公园即可乐娜公园。在如今的纽约可乐娜公园里,仍保留着4座当时的展馆,其中科技馆、昆斯艺术博物馆、公园剧院等仍在对外开放,这一切仿佛是一个梦。

值得一提的是,1929年西班牙巴塞罗纳世界博览会。1929年西班牙巴塞罗纳世界博览会选址于Montjuich山公园,公园的最高处被设计建造成一个大型的运动场,该运动场作为永久设施保留,并在1992年巴塞罗纳奥运会中重新使用,是世博会场地运用于另一大型活动的实例。由于世博会的召开,城市的交通设施得到了彻底的现代化,笔者认为这是后续利用模式从“展馆再利用”过渡到“园区再利用”规划思想之启蒙。

四、城市发展纳入世博后续再利用范畴,“展馆再利用”演绎为“园区再利用”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首次世博会,在战争的废墟上,人们不但要重建家园,还要重建自己对进步的信仰。人们在重建家园、恢复发展并面临新问题的时候,不约而同地从各个角度想到了“自然”。对于后续利用问题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后续利用计划纳入世博会园区规划成为主流趋势。1962年美国西雅图二十一世纪博览会场地位于市中心一处废弃的空间。对博览会结束后场地用处的缜密考虑为城市带来了一个新的中心-西雅图中心。现已成为美国西北太平洋沿岸地区首屈一指的聚集地,可以看出本届世博会完全是为了推动城市旧区改造而举办的。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举行意味着整个安达卢西亚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为塞维利亚城市建设带来新的变化(1962年与1992年世博会规划初期后续利用设想与中国上海2010年世博会有这极大的相似之处)。

随着世博会规模扩大,人们逐渐认识到世博会对城市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将后续利用计划纳入世博会园区规划已成为主流趋势,世博会地区后续利用的成功与否也成为衡量世博会取得成功的要素。

五、后续利用创新模式

早期的历届世博会对经济进步曾一度顶礼膜拜,但近年来单纯追求进步的观念已让位于“可持续发展”和其他类似理念。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后续利用在新世纪又有了新的发展。

2000年世博会举办地德国汉诺威是闻名世界的展览之都,具有规模相当,设施完备的国际会展中心,因此组委会把原有展区的利用视为首要原则。世博会展区共占地160公顷,其中90公顷是利用了原会展区改造扩建,新设展区仅70公顷,这种依托型规划方案在世博史上堪称一大创举。因此,世博会的后续利用主要涉及世博园区新设展区。新设展区规划目标是形成一个以居住为主的新区,因此将来新区的商业、文娱设施,都将利用博览会期间一些主要的公共场馆。规划体现了此次世博会的主题“人类、自然、技术,一个新世界正在诞生”,宣传可持续发展。汉诺威世博会开创了一种新的建设模式:组委会寻找投资商,先期投资建造展览馆,世博会期间将展览馆租给某个国家。世博会结束后,投资商收回展馆,略加改造,把土地推向市场出售或租赁。这样,无论是投资商还是参展国都可以省掉不少费用,场馆的后续利用得到了保证。

博物馆规划设计篇(7)

关键词:历史;遗址;数字化

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细菌武器研究、实验及制造的基地,是日本侵华期间遗存的近现代重要历史遗迹,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遗址有30余处。731遗址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是警示世人,对人类进行热爱和平、反思战争教育的最真实、最具说服力的实物例证。目前,全国各种遗址、博物馆2000多所,已经登记在册的文物点35处,馆藏文物1200万件……但这些数字同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古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全国博物馆总体水平还不高,“别看我国现有馆藏文物1200万件,但真正能展出的却很少。”通过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手段,对博物馆加以再现,是博物馆类文化资源未来发展方向。数字博物馆是将一般(实体)博物馆所应具有的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功能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再造和呈现,是在信息时代以数字技术对博物馆职能进行的延伸和扩展。

一、数字博物馆的实现

设计数字博物馆,将改变以往文物保存、管理和展示的传统方式,借助网络环境和高性能计算机等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将使我国在文物保护、管理、研究和展示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数字博物馆还将改变目前博物馆的工作方式和服务模式,更好地履行博物馆在研究、教育、欣赏方面的重要职能。

Web2.0技术的应用,使得博物馆从“展柜加说明牌”跨越到网络多媒体的层面,而Web2.0网站特点,即用户主导、用户参与、用户设计,开放、共享、参与、创造等,也为实现“中国数字博物馆工程”的构想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平台保证。

二、 国内外数字博物馆现状

数字博物馆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一些信息科技大国和重视文化传统的国家非常重视数字博物馆的设计和推广工作。美国国会图书馆自1990年开始推动“AmericanMemory计划”,进行图书馆内文献、手稿、照片、录音、影片等典藏品的数字化,并编辑成历史文化传承的主题产品。1996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建筑学院和VSMM国际学术机构联合建立了虚拟遗产网络(Virtual Heritage Network,简称VHN),其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贡献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承担了该组织多个重大项目。日本最著名的数字博物馆计划是由IBM东京研究所与日本民族学博物馆合作的“全球数字博物馆Global Digital Museum计划”,主要是支持网络环境中数字典藏资料的检索,同时支持互动式的网络浏览、编辑,尤以博物馆教育为重点。这些数字博物馆不仅包括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库,而且充分利用图像、音频、视频、地图、动画,设计出具有高度亲和力的用户界面,促进资源整合和技术交流。在技术发展理念上,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展现(数字化保存和在线展示藏品)、重构(再现已经消失或已演变的文物)、替代(数字化还原历史面貌)、再藏(通过网络整合馆际收藏)。我国的博物馆早在2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博物馆的数字化实现的探索。经过20年的实验阶段,我国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已经进入成熟阶段,现在正在向更广更深发展。目前,有影响的项目主要有数字故宫、数字敦煌以及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信息化工程等。

七三一陈列馆数字化设计在遵循国家统一标准和国家文物局颁布的有关规范的同时,采用海量多媒体信息的发现、获取、组织、加工、存储、检索、、自治数据资源的互操作等技术,从而在建筑智能化的基础上实现了“通讯传输网络化、文物藏品。

三、七三一陈列馆数字化后的功能

七三一陈列馆数字化是以信息化中的藏品数字化为基础,搭建(或依托)互联互通的网络体系,通过相关规定和协议,实现博物馆内部以及不同文物收藏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管理、研究、展示、教育、传播等)。通过信息化与数字化实施,使其在虚拟世界中实现全方位信息共享和展示传播,从而摆脱了传统博物馆所受的限制,令其以新型陈列馆姿态展示于世界。主要是设计和实施七三一陈列馆从模拟到数字状态的数据采集处理及监控系统的项目设计和开发,系统里里外外实现数字化的整体运作等,主要完成五大系统的工作,即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采集与制作系统、现场观众服务系统、对外应用系统、内部应用服务系统。

应用及功能主要依托如下技术完成,陈列馆对外的互联网接口设计、多媒体采集与制作系统中使用数码相机进行直接的数字化采集、在音视频采编方面,集成原有非线性编辑系统,通过摄录一体机及视频采集卡对多媒体信息源进行采编、现场观众服务系统中实现多媒体导览系统、在多媒体活动中心,提供活动室导览、视频点播功能及会议实况跟踪和新闻报道。而语音讲解导航系统则沿用原有的设备、对外应用系统主要包括七三一陈列馆多语版网站虚拟三维、音视频流媒体等形式,突破传统二维图片和文字的表现形式,让网站更形象生动。内部应用服务系统是通过多层次分布式多媒体数据库,对内部的各类典藏品进行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本系统使用Oracle数据库,掌握Oracle数据库实现步骤和运行机制。

设计好的数字博物馆在藏品保管、研究、展示传播等方面与传统博物馆有着明显的优势。

四、七三一陈列馆数字化的总体布局

(一)内部网络平台实现

内部网络平台是指博物馆局域网的软硬件环境。局域网是以交换机和服务器等为中心,并连接博物馆内部各信息点网络系统。通过路由器和专线,这个系统实现与互联网连接。局域网是博物馆内部信息和交流的平台。在局域网上运行办公自动化系统(OA),实行网上协同办公,以提高博物馆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二)网络实现

七三一陈列馆的局域网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遵循先进性、经济性、实用性、安全性和开放性原则。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性价比高的设备,所使用的协议、媒介、接口等要符合国际标准。七三一陈列馆的局域网设计采用星型拓扑结构,有比较高的传输速度,有较好的扩展和升级能力。提供较高的访问外网带宽,方便内外信息交流,满足长远发展需要。

转贴于

(三)网络模型与交换技术设计

为了获得网络较好的可用性及性能,七三一陈列馆的分隔子网的方法是实施虚拟局域网(VLAN)技术。传统网络分层中,包括接入层、汇接层及核心层,在七三一陈列馆的网络分层中,将汇接层直接并入核心层,只保留了接入层与核心层两层,合并后的分层采用既有汇接功能又有核心功能的交换设备。

网络设备的选择:接入层交换机选择了性能比较优秀的Catalyst 3500系列产品;核心层交换机选择经济适用的Catalyst 4000系列交换机。

由于七三一陈列馆展区与办公楼间距离较远,而双绞线综合布线长度又有100米之内的限制,所以在进行园区网络拓扑设计时,独立的展区及办公楼都设立了独立的交换机。将布线区域平均划分为2个。由于信息数据的传输需在汇接层到桌面计算机之间必须支持100M的连接速率,所以在接入层与汇接层(实际上是核心层)之间采用1000M光纤连接。

接入层到桌面计算机之间的线缆,采用无屏蔽双绞线;接入层到汇接层(核心层)之间的线缆,选择了单模光纤。

(四)网络安全机制

建立访问控制体系、安全漏洞检查、备份和恢复、防病毒系统,对计算机病毒有实时防范能力,并做到了随时利用控制台观察病毒活动状况,病毒特征码升级快速及时。

利用防火墙保护网络服务器和访问公网的计算机。在接入因特网时,选择国产优质防火墙来保护私网计算机,阻断了已知的攻击,并根据实际情况限制了很可能带来危险的出口地址。

(五)网络设计性能

七三一陈列馆网络设计为千兆以太网,主要性能指标是高性能的主干网。主干采用1000M高速的主干网,连接楼内主要的应用部分,并适应大量的信息流量,支持上百个桌面100M交换式的主干带宽需求;高性能的桌面应用支持;可靠的网络管理以保障网络的正常运行。

网络设备性能。主干交换设备具有三层交换能力,模块化结构,支持以太网;LAN交换设备具有模块化结构,可堆叠式支持以太网、快速以太网。

(六)Internet网站实现

以丰富的博物馆数字化信息为支撑,在互联网上设立博物馆网站,既没有时间的限制,也没有地域的界限,弥补实体博物馆的时空限制,强化和延伸了实体博物馆的表现形式,借助三维、全景和虚拟现实等手段随心所欲地从不同角度观察展品,快速得到需要的信息,实现对博物馆的深度浏览。为了方便各方用户的浏览,可采用简体中文、繁体中文和英文、日文等多个版本,内容丰富,形式新颖。

(七)七三一陈列馆网络设置图

经过初步设计,使得数字化七三一陈列馆的轮廓逐步清晰起来,以七三一陈列馆多媒体展厅系统、七三一陈列馆文字、图片记录数字化系统、七三一陈列馆局域网系统、七三一陈列馆Internet 网站的开发与维护等系统组成的数字化七三一陈列馆基本完整的展现出来。数字展馆综合运用了基于图像的虚拟现实技术、基于几何建模的虚拟现实技术与现代互联网技术,观众体验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增强。项目需综合运用诸多技术与平台,综合性强、复杂度大,对架构、模块等高层次的设计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十分考验项目设计者的能力。而对于七三一陈列馆数安化的设计,正是这一技术的具体实践。

参考文献:

[1]陈刚,祝孔强.数字博物馆及其相关问题分析[J].IB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04,(09).

[2]张晓楠.信息化助力首都博物馆新馆还历史一个原貌.CNET科技资讯网, 2006-7-4.

[3]林诚斌.中国农业博物馆局域网组网设计研究[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4,(8).

[4]冯昭奎.中日信息化的比较与合作.台湾日本综合研究所网站.

[5]孟中元.数字博物馆与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J].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03,(3).

[6]张公忠.现代网络技术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