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3 16:08:48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篇(1)

一、牢固树立支持非公有经济发展的思想,充分认识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实施以质取生战略的重要性

1.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实施以质取胜战备,既是质检系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非公有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各级质检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质检部门的职能作用,把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抓紧抓好,全面提高非公有制中企业的质量竞争力。

二、引导企业自律,建立质量保证机制,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工作

2.夯实企业质量管理基础。从非公有制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导帮助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督促企业完善自律机制。积极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建立质量档案,帮助企业拣出制约提高质量的关键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质量改进措施,分类指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组织质量攻关,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3.指导和帮助企业做好产品质量和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积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申请产品质量和管理体系认证,认真做好认证的咨询、审核、检验等工作。进一步规范认证机构,培育健康有序的认证市场,加大监管力度,提高认证的有效性。指导非公有制企业通过产品质量和管理体系认证,提高产品质量、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同。

4.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对基础薄弱的中小企业,要积极提供标准化服务,引导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对标准化工作基础较好的企业,要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标准体系,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标准化管理,争创“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使用采标标志。支持技术力量雄厚的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制定,提高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

5.帮助企业加强计量检测基础工作。贯彻实施《中小企业计量检测保证规范》,帮助中小企业建立健全计量检测手段和计量管理制度,提高计量管理水平;在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中继续开展计量保证能力评价,进一步推进C标志工作;计量技术机构要主动上门开展各种计量校准检测,在能源与原材料检测、质量管理、工艺过程控制、安全与环境监测、成本核算等方面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准确可靠的计量保证。

6.大力普及质量管理知识。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大力普及质量管理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经营者和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使广大非公有制企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积极推广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组织“质量专家企业行”活动,深入企业,开展质量管理现场咨询和诊断,帮助他们获得质量专业职业资格,为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打好人才基础。

三、建立质量导向机制,改进服务和监管方式,为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7.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针对各地产业基础和优势,采取各种扶持政策,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质量技术水平高、地区经济特色突出的骨干企业。对具备一定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要在加强监督检查帮助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将符合国家免检规定的产品推荐为免检产品。选择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非公有制企业产品纳入各地名牌发展规划,支持和帮助其争创名牌产品。注重发挥骨干企业的品牌效益,构筑名牌群体优势,推动企业以名牌产品为龙头带动一批中小企业上台阶,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篇(2)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我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经济、促进发展为中心,以增强企业质量意识、品牌意识,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市场秩序。全面提高全区企业产品整体质量水平为目的,以加强企业质量体系、食品质量安全、产品质量安全及特种设备安全建设为核心。通过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和企业自动,充分发挥各级监管组织的作用,按照“限劣扶优”的原则,选择一批有发展潜力和一定经济基础的行业、企业,强化质量管理,依靠科学进步,促进产品质量上水平,从而以点带面,推动全区企业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保护人民群众利益,树立质量强区的形象,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和生态经济强区建设,确保“一区、两中心、三产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构建区质量安全监管网,确保年辖区内不出现区域性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不出现区域性无证生产和销售国家规定的实施生产许可证和强制认证管理的工业产品。对食品质量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实施监管;对消费者提出的质量、卫生、环境污染、物价、消费投诉、安全生产等问题能妥善处理,对上访投诉、新闻曝光的产品质量问题要做到事事有答复,件件有处理结果。

(二)继续做好辖区企业基本情况统计工作,区质量兴区办公室负责制作详细的《企业基本情况统计表》,各镇办要在年企业登记台帐的基础上,做好辖区企业的普查、统计、审核、上报及企业建档监管工作。对于新建、停产的企业要及时统计,实现动态管理。

(三)协助企业做好标准化生产工作,无产品质量标准的产品不准生产、销售,力争重点企业的主导产品采用国内或国外先进标准。

(四)引导企业大力推行GB/T19000—ISO9000系列标准;积极鼓励企业质量管理人员参加年质量工程师资格考试,企业质量管理人员应持证上岗。

(五)认真组织辖区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参加全国及省市组织的各种经贸活动,以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份额;搞好体系认证和质量认证(合格认证、安全认证)工作;做好争创优质名牌产品工作,鼓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争创省级、部级名牌产品。

(六)加速老企业的升级换代步伐,做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和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工作,形成以粮食、蔬菜等深加工产业为主导的区支柱产业。建立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搞好食品质量安全宣传工作,督导辖区内食品生产企业按规定申报食品生产许可证(QS)。

(七)完善产品出厂检验制度,未经检验的产品不准出厂或销售,区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对全区企业生产、销售的产(商)品进行定期抽检,抽检结果定期公布;各镇办要密切配合,保证所属企业的抽检合格率达到85%以上。

(八)加强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力度,确保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做好辖区企业、单位使用特种设备的普查、登记、检查、检验工作,建立详细的特种设备数据库。特种设备注册登记率、定期检验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率、隐患查处率达到100%。辖区内禁止存在有安全隐患的特种设备,全年无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等重大事故。

(九)积极做好质量兴区的宣传报道工作。完善质量兴区、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对辖区内的优秀企业及产品进行宣传,对其施行动态管理。

(十)积极支持新上项目建设,为企业提业政策、质量管理、标准化服务,为企业规范化发展奠定基础。

三、工作要求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质量是全区经济的灵魂,没有高质量,就没有高效益,也就没有经济的长足发展。为推进质量兴区战略规划的深入实施,区政府已将此项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质量兴区对于迅速发展全区经济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是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动企业改革的需要,是我区实现生态型经济强区的必由之路。各镇办、有关部门及辖区企业要进一步提高对质量兴区工作的认识,把质量兴区和建设生态型经济强区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质量意识、名牌意识,增强质量兴区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推动我区质量兴区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完善组织,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我区质量兴区工作的领导,区政府决定对区质量兴区工作领导小组进行调整(调整后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区质量兴区办公室负责对此项工作的检查、督促、指导、协调、信息上报及目标考核等工作。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展改革统计局、经委、卫生局、农经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商务局、城建局、司法局、工商分局等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地做好质量兴区工作。各镇办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行政正职为本辖区质量兴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做到有组织领导,有考核目标,有管理制度,有办公地点,使质量兴区工作深入到村、组、户,深入到每个企业。通过各级组织网络的建立,把全区质量兴区工作落到实处。

(三)建立专项经费,保证资金投入

质量兴区工作是关系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是培植长久税源、增加财政收入渠道、保持经济高速、持久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各镇办、各职能部门要建立专项管理经费,保证资金投入,确保辖区质量兴区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各镇办、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对质量兴区工作进行宣传,增强人民群众的质量意识和法制意识。各相关执法部门要定期对企业负责人及有关人员进行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其管理素质。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商户诚信生产和经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生产经营不符合标准的食品和有毒有害的食品等违法行为要及时、严肃查处。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3?15”和质量月搞好宣传活动,督促辖区生产经营企业加强质量意识,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各镇办及相关局委要及时上报工作动态,区教文体局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灵活多样的质量、安全教育活动,把产品质量、安全的内容融入教学之中,以增强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名牌意识等。区质量兴区办公室要做好《质量》的编发工作。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篇(3)

关键词:市场经济;会计信息;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信息的思考

收录日期:2013年11月11日

所谓经济信息,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方法,对经济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送、存储、检索等处理,使经济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为企业组织经营管理、控制决策提供实时信息,为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和及时的信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经济信息。经济信息是经济决策的物质基础,经济信息的真实、准确是进行科学经济决策的先决条件。没有真实、客观、准确的经济信息,就不可能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甚至有可能导致相反的决策,为决策者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经济信息。

一、目前经济信息存在的问题

1、经济信息意识不强,对经济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层经济信息意识不强,对经济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经济信息对企业组织经营管理、控制决策的重要作用,认为经济信息只是对经济数据的简单处理,只是使管理人员减轻工作量,提高劳动效率和质量的工具。经济信息意识不强,对经济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缺少科学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经济信息质量不高。首先,由于缺少科学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经济信息保密性差。由于缺少科学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岗位中的分工和牵制都受到一定的影响与制约,经济信息数据容易被修改,对经济信息档案的复制窃取变得容易且不易发现,简单的复制数据库文件即可很轻易的获得经济信息化档案资料;其次,由于缺少科学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经济信息安全稳定性差。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计算机病毒日益猖獗,计算机病毒对经济信息数据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第三,内容控制的程序化,增加了差错的反复性和严重性。由于缺少科学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经济数据处理往往程序化、自动化、集中化,一旦发生错误,就会造成经济数据失真,并且可能使系统出现反复性差错。

3、经济信息传递时间慢,无法及时满足需求者的需要。经济信息的有效性是与时间密切相关的。如现在会计系统不定期提供会计信息,而且企业年度报告要在财政年度数月后才能公布,企业管理机构的决策往往由于经济信息的不及时而难以确定,有些单位往往根据自身利益需要而决定何时披露重大事件,甚至在披露经济信息时弄虚作假,从而降低了相关经济信息及其他信息的及时性。经济信息传递时间的滞后,严重影响了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也影响了众多投资者的决策和切身利益。

4、经济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信息的有效性、真实性。企业是经济信息的提供者,对经济信息的需求不仅有企业本身,而且还有经济信息外部需求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国家、企业管理当局、其他信息使用者。企业由于先天的优势条件,相对于外部使用者而言更具有信息优势。同时,企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有可能防止其他单位获悉单位发生的不良事情,如重大的亏损、资不抵债、单位受到财税部门的重大处罚等,企业也会不愿意公开对自己不利的重要经济信息,而且有可能对有些经济信息进行隐瞒或造假。经济信息不对称,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信息的有效性、真实性。经济信息外部需求者可能得到没有用的或者虚假的信息,从而引起投资成本上升或者投资失败。

5、经济信息披露不充分,信息数据反映缺乏完整的体系。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信息的有效性、真实性。如多数母公司对子公司及关联企业的列报存在疏漏,对或有事项及其他重大事项未做说明;现有的企业报告揭示的范围局限于对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交易和事项,而忽略非财务信息的重要性。

二、提高经济信息质量的对策

1、强化经济信息意识,充分认识经济信息的重要性。笔者认为,经济信息对企业的决策以及其他使用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由于受落后思想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层经济信息意识不强,对经济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要进一步强化经济信息意识,充分认识经济信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到经济信息是经济决策的物质基础,经济信息的真实、准确是进行科学经济决策的先决条件。实践证明,没有真实、客观、准确的经济信息,就不可能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甚至有可能导致相反的决策,为决策者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2、加强内部控制,确保经济信息质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安全保密制度、会计信息化岗位责任制度、日常操作管理制度、系统维护制度和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要提高经济信息的质量,企业就要加快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通过人员分工、岗位责任制的建立、权限的划分等形式,可以使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从而防止错漏、舞弊和越权行为的发生,确保经济信息的质量。

3、加强经济信息规范化建设。经济信息规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宏观管理的需要。笔者认为,我国经济信息失真的一个原因是规范建设上存在缺陷。因此,应当尽快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经济信息规范体系。政府机构要应尽快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对经济信息披露进行管束,压缩盈余管理空间,保证信息披露质量,维护经济信息规范的权威性,对违反济信息规范的行为要进行处罚,违法必究,执法要严,抓住那些经济信息严重失真的典型单位、典型案例、编假报表的单位负责人,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及时从严处理,使提供失真经济信息者得不偿失。

4、强化经济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经济信息的质量与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强化经济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加强经济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不断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其次,要加强经济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其具有广博的知识,不仅要熟悉本国的法律、法规、制度,还应了解现代管理技术与先进管理方法等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的获得将会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观察、分析、判断和归纳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朱荣恩.内部控制评价[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篇(4)

关键词:全民质量意识;树立;质量教育

中图分类号:F7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124-02

引言

近年产品质量问题和产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从国内市场大肆泛滥的假冒伪劣产品,甚至于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毒奶粉”、“毒大米”等产品的频现,到国际市场中国造产品引发的一系列“质量门”事件,使中国产品遭遇空前信用危机,均暴露出我们产品质量存在的隐患。还有一个更值得普遍关注的现象,在国内市场,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企业中,除去中国本土的一些企业,其中不乏知名企业,还有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知名跨国公司也赫然榜上有名。在指责监管不力、法律缺位等诸多声音背后,笔者认为造成现今现状的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全民质量意识。正是全民质量意识不高,对许多产品、事件采取了得过且过的态度,才造就了今日的假冒伪劣产品横行,质量事件频发的现象。

公司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一般从三个层次分析其所处的环境,经过论证后作出最后的决策。其中的一个层次是研究公司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分别从政治、法律、人文地理、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等角度剖析。对于社会文化,跨国公司重点关注的项目中,就涉及到社会对质量的态度,对环境的关注度等。作为公司而言,以最小的社会责任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始终是其追求的目标。中国消费者长期传递给商家,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是温和、谦逊、友好和忍耐的形象,这就使经营者对中国消费者产生误区,认为中国消费者对质量所持的态度是“过得去”型,只要不伤及人命,不涉及财产损失,产品小有瑕疵,中国的消费者对自己的权益不太会去维护,损害了其利益并不会带来太大的负面效应。笔者仍清晰的记得,肯德基的“苏丹红”事件引发之后,肯德基仍是食客爆满,雀巢奶粉被查碘超标后,其他产品销售仍旺等等。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国内知名企业在利润驱使下,以牺牲产品质量,损害“上帝”为代价,获取短期的高额利润;跨国公司在华销售产品采取国内国外双重标准,当产品被查出质量问题时,有的企业辩解为“适应中国市场特点做出的调整”。

一、全民质量意识提升的意义

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市场特点是什么,促使他们做出这样的调整?”答案中应包含这一条“全民质量意识不高,可以实施差别待遇。”当我们的法律体系尚需时日加以健全完善,当我们的监管体系尚不能从容应对处理众多的质量问题时,全社会的质量监管成为解决质量问题层出不穷的有效途径之一,全社会质量意识的普遍提升,成为减少和杜绝不合格产品的利器。

日本在20世纪40年代时,其制造的产品质量极为低劣,当时的“东洋货”被世人视为“低劣产品”的代称。但20世纪50年代后,日本确立了质量兴国和教育立国的战略方针。先是从美国请来戴明博士等质量管理专家讲学,向美国虚心学习统计质量控制理论和技术,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质量人才,又把质量培训与教育贯穿于质量管理始终。到20世纪60年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日本,创造性地发展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先后提出了“品质圈”、“TQC”、“CWQC”和“全社会质量管理”等新理论和新方法,还培养了一大批各种层次的质量人才。不到半个世纪,日本的汽车、钢铁、家电等一大批产品,质量超过欧美国家,位居世界前列,日本也一跃而起,成为当今世界的经济强国。究其原因,对产品质量的执著追求功不可没。这种执著,不仅仅是来源于企业自身,而是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塑造了今日日本产品高质量的国际形象,成就了日本经济强国的地位。

与日本类似的,还有诸如以色列、亚洲“四小龙”等国家。中国现在已然是制造大国,但想成为世界的制造强国,质量问题则是我们必须正视和克服的。综观各国经济发展历史,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数量型经济向质量型经济发展的过程。在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已进入到质量型经济发展阶段。数量型经济与质量型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经济发展以数量增加为主还是以质量提高为主。经济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是一种具有内在规律性的普遍趋势,它是由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国际贸易和自然资源利用的演变特点所决定的。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由数量型经济向质量经济转变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适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质量问题将取代数量问题而上升到首位。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如果这个时期不能明显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就会严重影响经济的有效增长,阻碍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不利于中国向制造强国和经济强国迈进。

二、全民质量意识提升的途径

质量是全社会的事情。我们不能把质量仅认为是企业的本职工作,政府的职责所在。质量,也不是单靠某个部门、某个企业或某项技术就能做好的。只有全社会各阶层、各行业和各部门的广泛参与、共同关注,全面提升质量意识,我们的质量,无论是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还是生活质量,才可能有一个质的提升。

质量意识实际是指人们对质量问题的主观认识。很多时候,对于质量问题和质量意识,我们大都认为这是企业所关心的问题。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当我们的权益受到损害时,去指责的是生产厂商和经营者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企业对质量的忽视和对金钱超乎一般的重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民质量意识由消费者、企业、政府的质量意识所构成。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消费者要求企业能够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向政府要求保护合法的权益;企业必须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同时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督,并且要求政府保护合法的权益;政府在对企业监督、检查并给予奖励的同时,必须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三个基本成分的质量意识存在着互相关联、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事实上是形成了社会质量意识链,这个链的正常运转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与提高产品质量的保证。在这个链条中,每一个成分都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扮演着这三个角色中的某一个,并非一成不变。在这个链条中,消费者的质量意识相对而言较为薄弱。尽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高质量的产品需求越来越旺盛,但对于产品质量知识,相对而言是匮乏和贫瘠的,对于应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是淡薄的。

加强质量培训与教育工作是解决质量意识的途径之一。通常,质量培训与教育工作包括三个层次与三个方面的内容:三个层次是高、中、低(即普及型)。三个方面是学历教育、专题培训和全民质量意识教育。一般来说,高、中级质量专业技术教育,质量博士、硕士、学士和大中专学历教育应由高、中等院校承担,专题培训班和普及型质量技术教育可由行业、地区以及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协会培训机构承担;而低层次的质量培训与教育,即全民质量意识教育则必须由各级政府支持和倡导,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广播、电视、报刊、新闻媒介等来共同承担,受众则是全社会所有人员,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从原材料供应商到产品生产者,从产品经销商到产品消费者,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老人还是小孩等。我们国家目前质量培训与教育的现状则是高、中层次匮乏,低层次缺乏;学历教育刚刚起步,专题培训有限开展,而全面质量意识教育则有待开展。作为与质量培训与教育低层次相对应的全面质量意识,在中国尚未形成普遍共识。社会质量意识链上消费者质量意识薄弱,企业为获取短期利益,缺乏自主提高质量的意识,政府质量意识不到位,即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即相应的产品质量责任的法律制度尚待建立和健全。应该说,全民质量意识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高层次质量培训与教育的发展,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的开展也缺乏相应的动力和压力。

因此,树立全民质量意识,开展全民质量意识培训与教育,对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有利于减少和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有利于提升中国经济实力,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质量无小事,从身边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自己。

参考文献: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篇(5)

【关键词】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意义;策略

一、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逐渐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为广大考生提供了学历提升的多样化选择。各个高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生源素质良莠不齐,高校的教学质量也出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急需创新型、复合型经济管理类人才,而高校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因此,高校应根据经济发展对人才质量的社会诉求,提升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向社会输送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各高校教育进入到提升教学质量和内涵发展的新时期,而提升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就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提升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势在必行。经济管理类专业以培养具有经济管理理论基本知识、较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目标。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经济管理创新精神的培养大都是在教学课堂上进行的,因此,提升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是符合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选择。

二、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

1、顺应时展需要

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社会上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需求增加。高校作为培养社会需求人才的主要场所,应积极顺应时展需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效推行贡献自己的力量,提供高质量的高校毕业生。另外,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大量新建本科院校及民办高职院校逐渐增多,高校招生竞争比较激烈,为维持高校的持续运营,不免会招进综合素质比较一般的学生。针对这类学生的培养,更需要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

2、有助于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在课堂上进行知识传授的主要工作者,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高校将课堂教学质量作为考核教师的主要指标,有利于教师在工作中,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改正并提高教学水平,进而推进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学生是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的主要群体,课堂作为学生获取技能、成为高技能人才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其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质量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清晰明确的表述给学生,还可以将实践中可能遇见的专业技能进行讲解,学生可以全方位的学到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进而在找工作时可以更有竞争力。

4、有利于推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提升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会对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三、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1、学校层面

高校应根据教育部要求,明确教育理念。教育理念要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严格把控教学质量关,力争为社会输出高质量人才,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不断完善和整合校内外有效教学资源。在“互联网+”教育时代,高校除了引进必要的教学基础设施之外,还需要完善网络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智能化的教室、图书馆自习室和电子阅览室,为学生接收新知识提供服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为在校教师提供各类经济管理方面的在岗培训;邀请经济管理类的知名学者、专家、教授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以学校名义组织省内或国内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与本校教师互动交流教学经验,为本校经济管理类教师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多条途径。学校应积极寻求和企业合作的机会,共建实训基地。使高校教师能够到企业挂职实习,了解经济管理类毕业学生应该掌握的实际技能,以便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有侧重的讲解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内容。

2、教师层面

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正确且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材的理论知识,采取设置问题和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书本中的知识,进而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1]教师应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为满足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的需要,高校教师应积极学习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继而将学到的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传递给学生。教师应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也要重视实践经验的传授。[2]教师应当慎重的选择教学内容,在经济管理类课程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结合社会发展情况,摒弃课本中比较陈旧过时的内容,添加新时期的新内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及时更新经济管理学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应拓展教学技能。部分新建本科高校的青年教师是刚毕业的研究生,没有教学经验,也缺乏实践经验。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应积极到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课堂上听课,学习教学技巧,拓展自身的教学技能,这样才能有利于提升经济管理类课堂的教学质量。[3]

3、学生层面

高校学生应明确自身的定位。大学生作为高校中最大的群体,要深刻的认识到考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学习。学生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自身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提出新要求,在经济管理类课堂上认真听讲,形成良好学习氛围,进而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高校学生应对在高校的每个阶段做好规划。比如,在大一阶段,加强自觉性,学会学习方法,掌握大学通识课程;在大二阶段,熟练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在大三阶段,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选修课程,扩宽知识面;在大四阶段,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和就业选择。只有学生在每个阶段都有了规划,才能充实的渡过高校的每一阶段,这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显然是有益的。

四、小结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篇(6)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过去一年来的质量工作,表彰获得2011年度县长质量奖的单位,研究分析当前质量工作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质量工作,动员全县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振奋精神,进一步提升质量工作水平,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崛起提供有支撑和保障。刚才,副县长李同国同志宣读了县政府表彰决定,对获得2011年度县长质量奖的4家单位进行了颁奖,让我们再一次向获奖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增强做好质量工作的责任感

近年来,尤其是去年以来,我们把质量工作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保民生的重要战略任务来抓,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狠抓目标任务落实,全县质量工作取得可喜成绩。

(一)大质量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县政府建立了质量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并纳入责任目标考核体系。质监、发改、财政、工信、住建、环保、卫生、药监、农业等部门认真履行职能,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形成了紧密衔接、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合力。广大企业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严格落实质量主体责任,全社会质量意识持续提高。总体来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机制已经建立,形成了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参与质量的浓厚氛围。

(二)政府职能作用充分显现。各级政府把维护质量安全、促进质量发展作为重要职责,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宏观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初见成效。县质监局定期向上级和县委、县政府报送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成为社会公众了解产品质量状况的重要窗口;二是严格生产许可等市场准入制度。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为符合发证条件的企业核发生产许可证29张,注销不符合产业政策或不能持续保证生产条件的生产许可证5张;三是政府质量奖的导向作用得到有效发挥。2010年我县评选出4个县长质量奖,并召开了表彰大会,进一步扩大了政府质量奖的影响,推动了质量兴县工作深入开展。今天,我们对获得2011年度县长质量奖的4家单位进行了表彰。政府质量奖极大地激发了全县广大生产经营服务单位争先创优和推行卓越绩效管理的积极性,通过政府质量奖创建活动,企业质量水平和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升,起到了示范和导向作用。四是品牌培育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我们把品牌建设当作质量工作的重要抓手,结合实际,科学规划,精心实施,切实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注重品牌建设的经费投入,设立了育优扶强基金,用于品牌培育、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质量提升等方面的扶持和奖励,每年对获得中国名牌、河南名牌、河南优质产品的企业分别给予表彰和15万元、10万元、5万元的奖励,年度质量奖励总金额达到50万元,充分调动了企业争名创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截止目前,全县累计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创河南名牌产品1个,河南省优质产品6个,河南省驰名商标6件,今年又有3家企业申报河南名优产品;建立农业无公害种植基地8个,获得农产品无公害产地认定10个、无公害产品认证8个。

(三)质量基础工作不断加强。加强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等基础建设,提升检验检测水平,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持续提高。一是标准化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县工业企业产品标准覆盖率稳定在97%以上,全县企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7项,主要工业产品采标率稳定在68%左右。作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9个。石滚河镇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形成了板栗、烟叶、食用菌、中药材等4大特色农产品,瓦岗镇也重点发展了西瓜、红薯等一批独具特色的农产品。二是技术支撑能力明显提高。我县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机构已能开展120多个产品、160多个参数的检验检测服务,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在下步发展中还将重点建设水泥等建材检验项目,服务于全县产业发展规划。三是质量监管水平有效提升。20多家企业获得质量、环境、职业安全体系认证。县政府切实加大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经费投入力度,食品监督抽查经费投入60万元,保证了抽查频次、数量和品种覆盖率,为提升食品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县围绕食品、药品、农资、建材等主要消费品,扎实开展执法检查和专项行动,集中查办了一批案件,为全县质量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

(四)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2009年以来,我县主要产业和大中型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均得到较大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服务质量持续提升。产品质量方面:2011年前三个季度全县共监督抽查56家企业生产的173个批次的产品,合格160个批次,产品合格率92.4%,同比提高了7.1%;工程质量方面:2011年全县在建工程119项,受监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工程验收合格率、节能达标率均为100%,没有发生大的工程质量事故,新创省"中州杯"工程1项,三里河建筑公司也获得2010年度的县长质量奖;环境质量方面:今年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主要河流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二氧化硫排放量符合省市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要求;服务质量方面:服务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邮政、电信、金融、旅游、物流等服务产业蓬勃发展,逐渐成为我县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地域名片,为**加快崛起创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我县质量工作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是质量意识不强。一些地方领导和企业质量意识淡薄,认识水平低,还没有把质量工作放到重要议事日程,存在片面追求速度和数量、忽视质量和效益的问题;二是质量总体水平不高。质量工作基础还较薄弱,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产品质量竞争力不强,附加值不高,知名品牌偏少;一些企业质量诚信意识缺失,粗制滥造、制假售假等质量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安全生产、食品等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影响市场消费信心;环境、工程、服务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技术保障滞后。质检机构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质量工作需要,先进检验检测手段不足,对环保产品、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还存在检测空白点,特别是与传统优势产业、新兴先导产业、现代服务业及产业集聚区发展相配套的质量检测平台建设严重滞后,在省级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还是空白,已经落后于全市发展水平,制约着我县优势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是监管机制不完善。一些重要质量领域的部门监管职责还有待进一步理清,部门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责任追究等制度尚不完善,风险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有待健全等。对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坚定信心,增强做好质量工作的责任感。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质量工作的使命感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篇(7)

当前,劳教经济发展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发展缓慢,少数单位甚至出现了停滞、下滑现象。纵观劳教经济发展的历史,如何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寻求机会,找出突破口,走出危机、走向发展、走向繁荣,笔者认为可有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认识发展劳教经济的意义

1、发展劳教经济是劳教场所发展的需要。劳动教养机构自成立以来,就突出劳动的地位,由先前“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济发展到后来的创收型经济,无一不是在顺应历史,发展经济推动场所的整体进步。

2、劳教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补充。首先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发展日新月异,而劳教经济也是如此,由开始的财政补贴支持,发展到现在的创收上缴税收,因此,劳教经济发展好了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益补充。其次,劳教经济发展好了,场所得到了进步,收容劳教、管理劳教、教育劳教、改造劳教,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净化了经济发展的大环境。

3、进一步推动劳教经济发展有助于我国加快走出金融危机、迈向发展的步伐。首先是劳教经济发展上缴的国家税收,进一步打牢发展的基石;其次金融危机主要是在对外贸易上,而劳教经济发展了,能进一步刺激国内贸易的发展,弥补对外贸易的不足。

二、当前劳教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认识不到位。部分干部对劳教场所的经济发展认识片面,没有大局整体意识,对场所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存在“稳定就行了生产凑活着”的思想,没有真正的认识到劳教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广泛作用。

2、政策法规难配套。在劳教经济的发展进程中,由于有关政策不够明确,具体措施难实施,发展的激情受到抑制,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

3、劳动主体对劳教经济发展的影响。劳教经济的主体是劳动教养人员,影响着劳教经济的发展。(1)、劳教人员的数量对劳教经济的影响。目前劳教人数下降快,而社会上定教的也在减少,出的多进的少,缺乏经济建设的生力。(2)、劳教人员的素质局限了劳教经济的发展。目前收治的劳教人员中不少人员身体素质差、学习能力差,从而导致劳动能力跟不上,对相关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适应不了。

三、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劳教经济大跨越发展要科学,要持续,要有好的土壤,要能充分发挥各种优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1、强化现有项目抓产量提质量优化发展环境打造场所品牌。

这是场所发展的第一步,哪怕目前的项目不怎么样,也要坚持做好,不能朝三暮四、盲目匆忙换项目,而应该在抓好现有项目、打造场所品牌的基础上有选择的、有目标的寻找新项目:要在稳定生产秩序、活跃生产氛围、饱满生产热情上下功夫,要在产量、质量上实现双丰收,要打造出“能把难做的项目做顺,把不好做的项目做好,把好项目做优”的精良场所品牌,为能找到更好的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1)、强化岗位责任意识,提升民警尽职力度。对于一线的劳教民警要加强责任意识教育,在充分了解场所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明确责任,进一步端正工作态度,理顺工作关系,推动工作的开展。

(2)、优化绩效考核机制,提升民警工作积极性。对于民警的工作尽责情况要形成科学的、严谨的、规范的绩效考核机制,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在调动民警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对工作消极、尽责不力的现象予以打击。

(3)、加强学习培训,提升民警工作能力。目前有些场所上手的项目科技含量比较高,如何尽快掌握技术,提产量、抓质量,都需要一定的科学知识,需要对民警进行专门的培训学习;另一方面,当前劳教人员成分复杂,场所形势要求严峻,部门民警对如何在文明执法、公正执法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劳教人员的生产积极性,这种情况也需要我们加强一线执法民警的学习培训。

2、采取积极措施乘上政策的新马车推动经济再发展

面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各地政府也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而我们作为劳教经济,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份子,要消除金融危机的影响并取得发展,就要在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中找出适应劳教经济、刺激劳教经济的部分,积极采取相关举措,抓住时机、紧跟潮流,乘上政策的新马车,优化场所经济机构,争取最大的发展。

3、创新发展模式走出去引进来打造专业经济发展队伍。

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劳教经济更需要创新。走出去,进一步加强与外界的接触,更清晰的感受世界,要能充分把握时代的脉搏、清楚时代的走向,要走出劳教、劳改司法系统的圈子、框子。

(1)、扩大劳教经济发展方向。目前劳教经济已经从以前的农场经济过渡到手工业加工经济,充分的利用劳教人员的人力资源,较之以前场所经济有了质的飞跃。但是,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深入,场所内的劳力资源已经不具有很大的优势,这就要求我们尽快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找出新的经济发展方向。

(2)、招商引资工作一直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我们劳教场所也不例外,特别是目前室内加工项目不景气,我们就更要加大工作力度。前文也说了,尽管目前室内加工项目发展的不是很好,但是我们仍然要继续,要做好、做优,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扩散项目寻找范围的同时有方向、有目标的寻找适合自己场所环境的项目,要充分利用劳教场所的优势,把好的项目引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