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质量农产品

高质量农产品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8 10:27:57

高质量农产品

高质量农产品篇(1)

关键词:农机零配件;质量;问题;措施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24-1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农业机械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大幅增加,特别是拖拉机、农用运输车、旋耕机械以及各种粮食收获机械保有量逐年增加,随之而来带动了农机零配件生产企业的发展。农机零配件产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农业机械的使用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 很可能贻误了农时,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同时也给用户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甚至人身伤害。因此提高农机零配件产品质量,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是非常重要的。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省内所使用的各种农业机械大多数是由外省购入的,由于市场需求量大,一些集体、私营企业也加入到农机零配件产品的制造中,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农机零配件产品的质量问题也凸现出来。

1 农机零配件产品抽检基本情况

由于我省每年农业机械和农机零配件的需求量很大,但农业机械和农机零配件生产企业却相当少,大多数均由外省销售到我省的。为了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农机及零配件产品质量,省农委和省工商局在全省联合组织了深入开展农机及零配件产品质量专项整治工作。为了落实此次专项整治工作,2010年4月至2010年9月间,我单位受长春市、白城市、辉南县、吉林市龙潭区、桦甸市等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委托对上述市县的农机零配件(四轮拖拉机变速箱轴、转向节、气门、旋耕刀、灭茬刀、锤片等)市场进行了抽样和检验工作。主要检验了农机零配件产品的热处理指标(淬火硬度、调质硬度等),检测结果不容乐观。农机零配件产品抽样合格率相对较低,农机零配件产品总体抽样合格率为29.2%,各地区抽样合格率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各市县农机零配件产品抽样合格率均在50%以下,而且长春地区、白城市的农机零配件产品抽样合格率相对较高,而辉南县、吉林龙潭区、桦甸市相对较低。这表明了县级以下地区农机零配件产品质量问题较严重,而地市级地区农机零配件产品质量水平也不高。农机零配件产品质量问题比较突出,使得农机整机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将直接影响到农业机械的使用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给用户和使用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甚至威胁着广大使用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在本次抽检的农机零配件产品中,轴类件产品居多,轴类件产品总体抽样合格率为25.5%,各地区抽样合格率也不高,在50%以下,尤其是白城市、辉南县等市县抽样合格率不足20%,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见图2。轴类件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传动中,它是机械传动的主要零件,尤其花键轴是拖拉机、三轮(四轮)农用车、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变速箱中主要零件之一。它要求具有足够的强度,良好的冲击韧性以及很高的耐磨性等综合性能。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农业机械的作业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甚至涉及影响人身和财产安全。

2 产品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产品的主要质量问题

轴类件、转向节、灭茬刀等淬火硬度、调质硬度达不到标准要求,或根本就不进行热处理,产品就销往市场了。例如:

(1)轴类件淬火硬度只有30HRC左右(要求≥45HRC);调质硬度<20HRC(要求25HRC-32HRC);(2)转向节的立轴调质硬度<20HRC(要求25HRC-32HRC);(3)灭茬刀刀柄硬度32HRC左右(要求38HRC-45HRC);刀身硬度40HRC左右(要求48HRC-54HRC)。

2.2 产品存在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产生农机零配件产品淬火硬度、调质硬度等指标不合格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经营者质量意识淡薄,受经济利益驱使,重效益、轻管理,管理水平低,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质量控制的制度和规定;(2)为迎合市场需求,不按标准和技术要求执行,生产随意性大,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控制;(3)从观念上,不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沿用老一套的营销和质量管理方式;(4)在市场价格竞争中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降低工艺要求;(5)市场保障体系不健全,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服务功能不完善;(6)消费者文化素质不高,缺乏鉴别能力和维权意识,自我保护和质量意识差。

3 提高农机零配件产品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3.1 加强宏观管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3.2 增强企业领导者质量意识,严把质量关

3.3 加大对农机零配件销售集散地的整治力度

3.4 采取措施完善农机零配件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高质量农产品篇(2)

1.强化组织领导,切实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公主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把这项工作看作是利国惠民的民生大事,切实强化组织领导,市里成立了农产品质量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并制定了《2010年公主岭市农产品质量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和《关于全市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各相关部门和各乡镇政府上下联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市农业局成立了以农业局长为组长,6个相关科室和相关站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并在农业局单独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制定并以局文件形式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公主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暨农药管理工作方案》,与各相关生产经营企业签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落实工作责任,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2.强化“四基”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2.1抓法规宣传,打好群众参与基础 通过电视台、农业信息网、广播电台、召开专题会议、印发宣传材料和宣传图片、举办宣传周活动、开展政策法规及农业技术培训等多种有效途径,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和安全知识、生产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为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2010年9月,制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顿专题片,在市电视台连续播放了一周时间。农业局主要领导在电视上做了农资市场清理整顿讲话。同时,印制了《食用农产品安全消费》2000余册,订阅了农业部主办的《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等有关刊物。一年来,共培训农民、基地、企业人员1.2万人,印发宣传图片和宣传资料5.1万份,举办电视宣传5次,开展政策法规和培训2期。2011年初,在政府宾馆培训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人员280人,营造了“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农民自为”的良好氛围。

2.2抓农产品认证,打好标准化生产基础 结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基地建设,公主岭市在蔬菜、粮食作物、畜牧业发展上建立了10大基地。同时,认真组织申报和认证“三品一标”。目前,全市共有绿色食品企业7家,绿色食品21个,种植基地36万亩;有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10个,种植面积21万亩;部级无公害农产品84个,种植面积15万亩。

2.3抓投入品质量,打好准出准入基础坚持常年整治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市场整治与监控相结合,深入持久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暨农药管理年活动。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全面建立进销台账、标签标识、质量追溯管理等管理制度。同时,加大农业投入品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销售五种禁用高度农药行为。2010年,全市共出动车辆372台次,出动执法人员680人次,检查农药、种子、肥料市场118个,检查经营企业44家,检查经营业户589家,清理整顿农产品市场12个,共立案审查各类案件45件,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78万元。

2.4抓体系建设,打好安全保障基础 一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按照省发改委批复的《公主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建设项目》要求,2009年利用60天时间,新建实验室304平方米,改造办公室196平方米;利用3个月的时间,配置检测仪器设备52台(套),配置流动检测车一辆,办公电脑6台及多媒体系统四位一体机等。项目总投资3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00万元都已到位。按照项目“四制”及“领导安全责任制”原则。到目前为止,项目的土建工程、实验室附属设备及52台(套)仪器设备都已到位并完成调试,并取得了项目的规划、土地、环保、消防、人防等手续。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实验室后续工作,对技术人员进一步培训,争取早日通过验收。该项目由于进展快、把关严,多次受到省农委领导的好评。二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市农业局制定了“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等制度。三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局属各执法单位做到执法公开、公正、透明,不办人情案。四是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推广体系,加强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市农业局参加了第二期全国县级农产品质检站培训班,组织检验技术人员参加了吉林省首届农产品质检体系检测人员技术培训班,另外还选送三人(次)到省农检中心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技术培训,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队伍素质。

3.突出“五个重点”,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

紧紧围绕生产过程,适时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确保突出问题能管住,关键措施能到位。

3.1突出重点农时 在农时关键季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产品质量专项整治和打假护农行动。2010年,在备春耕生产期间,公主岭市农业局相关执法单位联合行动,以打假护农保春耕为中心,开展种子市场、农药市场、肥料市场专项治理,共出动检查车辆45车次,检查农资经营单位300多家,农产品批市场10个。2011年,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3.2突出重点区域和品种 加强投入品批发门店和较大的零售经营店,如铁北农资市场、客运站农资市场、50家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种子经营企业和八达、瑞野等大型农药生产企业,以及种子、农药、肥料、农产品生产销售记录、包装标识、质量标志等执法监管,确保全市肥料、种子、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100%监管。

3.3突出重点环节 从使用投入品到收获,各个环节都纳入监测范围。抽出10人对全市10个蔬菜生产基地、5个蔬菜棚膜园区、绿色、无公害生产基地实行了监管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人头。

3.4 突出重点检测项目 对市场上销售有代表性的以及群众反映较多、问题突出的区域或企业品种进行重点抽检,每个季节对蔬菜等重点产品抽检一次,每次不少于20个样品,每次检查结果汇总分析,及时上报。在3个蔬菜棚膜园区设置了3个常态化监测点,为实现市场准入制度奠定了基础。

3.5突出重点节日 在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组织执法人员对区域农贸市场的瓜果、蔬菜等农产品进行执法检查,确保重要节日无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4.注重“三个检查”,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

4.1查主体资格 从规范农资经营主体入手,对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企业以及农资经营企业的资质、基地、营销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实施动态管理和跟踪监督,严把农资产品准入关,并建立黑名单制度,有违法行为的永远不得经营。一年来,对全市298家种子和210家农药经营业户进行彻底清理,从严查处不具备资格的违法行为,会同工商部门依法取缔无证照经营15家,对25家经营资质不全的进行了限期整改。

高质量农产品篇(3)

本刊讯(记者 崔建玲)1月19日,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在南昌召开。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强调,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陈晓华指出,“十二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攻坚克难、快速提升的重要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稳中向好,各项工作稳中有进。2015年全国蔬菜、畜禽和水产品监测合格率为96.1%、99.4%和95.5%,分别比“十一五”末提高3.0、0.3和4.2个百分点。五年间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为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陈晓华强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推进农业标准化,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的任务要求,为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明了方向。各级农业部门要以此为指导,深入分析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切实谋划和推进好“十三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陈晓华要求,“十三五”期间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快推进 “五个提升”和“两个完善”,力争“十三五”末主要农产品的合格率达到97%以上,基本实现农产品产出安全,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一是全面提升源头控制能力,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和兽用抗菌药治理行动,力争5年内基本实现生产档案记录和休药期制度在规模生产主体全覆盖。二是全面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加快标准制修订和转化应用步伐,抓好“三园两场”和“三品一标”建设,力争5年内使全国“菜篮子”大县规模经营主体和规模生产基地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三是全面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加大风险监测、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力度,强化执法监管和专项治理,力争3-5年基本解决突出问题隐患,严防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四是全面提升质量追溯管理能力,建设国家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出台追溯管理办法及标准,开展全国性的追溯试点,力争5年内大部分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主要获证农产品、农资产品实现可追溯。五是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深入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抓紧健全机构队伍,强化手段条件,确保“有机构履职、有人员负责、有能力干事”。同时,“十三五”时期还要加快推进“两个完善”。一是完善监管制度,推动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农药、畜禽屠宰等配套法规,围绕农业产业链条,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协调配合、社会监督和责任追究,推进社会共治。

会议还对2016年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

高质量农产品篇(4)

仅用四年的时间,龙镇农场就建立起高标准规范化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生产出的“年轮”“北大荒”牌系列安全农产品深受国内外客商的欢迎。2008年申请农业部农垦司《2009年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建设》项目,获得批准。今年正式实施。

我们建设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安全农产品质量管理的具体做法是:抓好“一个组织、三个监管、两个培养”,保证一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

一、组织机构健全,分工明确

1、我场成立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保障基地建设与农业标准化、农业产业化、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工作及项目有机结合,保障基地资金的稳定投入,负责宏观的基地实施方案和基地管理办法的制定,并以场发文件下发各管理区、居民组。建立健全基地建设目标责任制度考核办法,层层签定责任状。

2、专门成立基地建设办公室,配备两位专职人员,负责基地技术服务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承担基地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工作。

3、各管理区、居民组的农业助理专职负责,责任明确,奖罚分明。

二、“三个监管”

(一)加强农业生产环境监管,保障农产品生产安全。

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是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根本保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加强农业生产环境治理,改善农产品生产条件,使农产品的产地都达到质量安全的要求。

1、确定农产品生产安全区域。聘请有资质检测机构对我场辖区内生产区域大气、土壤、水源进行定期检测,划定安全生产区域,确保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

2、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的整治力度。利用低产田改造、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等,加大水利工程农田改造。重点实施无公害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

3、加大农产品生产环境的保护力度。禁止向农产品产地排放或倾倒废水、废渣等其它有害物质;无公害的种植生产基地、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有机生产基地,统一规划,树立标示牌;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的检查,及时处理危及农产品安全的有关问题,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措施,严厉制止一切危害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的行为。

(二)加强基地建设监管,保障农产品生产安全。

1、基地管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每个田块种植面积达2000亩以上,鼓励种植户规模种植。对施用5公顷以上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种植户,农场每亩减免利费税20元。扩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有机肥施用面积,目前全场施用面积达3.8万亩。

2、记录管理基地办有詳细的基地分布图、地块分布图,并对地块进行统一编号;三级技术管理簿册齐全,农户档案齐全、规范。基地办根据农场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册,并将规程、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册下发到各管理区、居民组和农户手中,由他们规范、真实地填写每一次农事活动。记录完整个生育期后,上交基地办存档。

3、制定管理基地办根据农场基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五统一”生产管理制度》、《基地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基地农业投入品公告制度》、《基地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基地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制度》下发到各管理区、居民组和种植户手中,让他们认真学习,掌握绿色食品的生产资料使用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各管理区、居民组设有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投入品专供点,便于种植户领取和使用。我场目前对基地农业投入品实行统一购入,连锁配送和服务。

(三)加强投入品监管,保障农产品生产安全

1、基地实行区域化种植,实行场种子公司统一供种。选择适合本地区生长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农产品品种。我场建立土壤化验室,实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建立外来有机肥质量检测制度;鼓励种植户施用经进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绿肥、饼肥,扩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有机肥施用面积。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菌肥、秸杆还田等措施,生产资料实行由场农资公司统一购入;基地作物病虫草害防除积极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相结合方针,结合铲趟、深松进行综合除草,做到“除早、除小、除了”。虫害物理防治生产中使用了频振式杀虫灯等措施。

2、把好我场农产品投人品关,实行投入品例行整治制度。把农业投人品监管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来抓,使之制度化、规范化。严格按照《农药管理条理》、《兽药管理条理》和农业部禁用农药名录,有计划、有步骤地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销售禁用农药和兽药行为,净化农资市场。

3、把好我场农产品生产关,落实生产管理制度。积极引导和帮助农种植户建立和完善岗位责任制度、实行统一技术规程,规范投入品进货渠道、生产档案记录、动植物防疫检疫记录、有害生物无害化处理记录、休药期或安全间隔期记录等。

4、推行农产品批发市场准入制度。积极引导和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行市场准入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实行进退货管理制度、货物流通档案管理制度、产地挂牌销售制度、质量安全检测制度、质量安全公示制度等。积极配合T商部门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准入制度的实施。从源头防止了剧毒、高毒、高残留的农药的使用。要求各农资经营点加强限用农药的管理,规范限用农药销售专柜,詳细登记限用农药的进销情况,做到去向清楚、用途清楚。

5、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制度。在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公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投诉热线12315,对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冒用质量安全认证标志、生产销售不合格认证产品的,可通过举报电话进行举报。方便了消费者的投诉,让老百姓买上放心投入品。

三、“两个培养”

(一)培养龙头企业,开拓市场辐射力

龙头企业的成败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且已经成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因此,龙镇农场2007年投资2000万元有机加工厂——黑龙江龙绿食品有限公司。公司现有员工526名,其中管理人员6名,大专及以上学历15名,专业技术人员10名。厂房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拥有有机原料种植基地150公顷。公司依托独特绿色有机基地的资源优势,加T有机保鲜糯玉米,速冻玉米,有机玉米碴,有机豆,有机蔬菜,山野菜4大类30个品种。09年年生产能力达到加工有机玉米2000万穗,各种有机蔬菜、山野菜200吨的能力。产品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卵磷脂、亚油酸脂肪等营养元素,是北大荒特有的有机餐桌美味。产品先后多次荣获“黑龙江省名牌产品”、“最受消费者喜爱商品”美誉,形成了以哈尔滨、上海、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及俄罗斯地区的销售网络。

(二)培养生产者和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高质量农产品篇(5)

一、增强提供农村气象信息的责任意识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作为提供农村气象信息产品主体的各级气象部门必须坚持以为农业服务为重点,各级气象部门应该本着服务的宗旨,建立常设的农业气象服务机构、配备专职的农业气象科技人员,强化农业气象服务领域所需人才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加强与涉农部门的合作关系,保持与农村农民和农业管理者的联系,建立定点和定时的联系走访制度,拓宽农业信息获取和收集的渠道,及时掌握当地最新农业发展的趋向和变化特点。对本地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细致的分析,既要研究综合天气对作物和养殖动物的影响,更要分别研究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的不同作用。既要开发预报预测产品,也不能偏废气候分析产品。区分种植养殖的比重,区分不同地理区域,针对各类农业生产经营品种和服务对象,挖掘气象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潜力,不断拓展气象为农业服务领域和项目。加大经费投入,保障拓展农业服务领域所需的装备、所需系统建设的需要。每个季节和年度制定具体的拓展计划、工作任务,以及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保障拓展服务领域工作的规范化和业务化。

二、健全农村气象信息的组织机构

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我国从上到下,各级气象部门都建立了农业气象机构,配备专职的农业气象工作人员,为农业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建设重点的转移,面向农村农业生产经营零距离服务的应用型农业气象受到了忽视,基层气象站大都撤掉了专门的农业气象服务机构,从事的技术人员也由专职变成了兼职,没有人员的保证,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处于应付状态,农村需要的气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都得不到保证。为此,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深化公共气象事业制度改革,重新进行定机构、定人员,建立气象事业纳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制度,以保障其充分发挥为社会公众、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保障各个气象站建立必需的农业气象服务机构和配备人员,及时主动提供当地农业生产所需的公益性气象信息服务。与此同时,健全全社会“为农服务”的各项制度,建立以农业生产经营者为主体的社会监督制度,对属于公共服务范畴内的信息,采取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促使电视、广播、报纸等公众媒体开辟农村气象信息专栏,方便农业生产经营者能随时随地收听收看到最新的气象信息。

三、健全农村气象信息的若干措施

中国气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气象部门必须以需求为导向,以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主线,完善服务机制,完善气象信息传递渠道;坚持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的精度、时效和针对性,不断拓展气象服务领域,积极做好以农业为主的综合信息服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依靠科技发展和管理水平,提高农村气象信息的质量:最近20多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值预报模式分辨率提高,我国的天气预报准确率有明显改善,24小时的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了90%。但日常的降水预报、气象要素预报和台风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定量预报准确率还较低。因此:一是要依靠气象现代化化建设,深入研究天气和气候的机理,建立科研业务化和研究型业务的业务体制,开发新一代天气数值预报模式,输出更精细的可释用数值预报产品。二是加强基层气象台站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各项奖惩制度,提高天气预报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逐步实现由经验预报、定性预报上升到客观预报、定量预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逐步提供定点、定时、定量的气象信息产品。三是加强短时和临近天气预报,实时监测天气变化,综合运用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做好0~12小时临近天气预报的精细化服务,以补救12小时以上短时天气预报的可能失误。

(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体系,提高农村气象信息的针对性:各级气象部门要重视农业灾害的气象监测预报、预测预警、评估及控制技术,实现与天气、气候密切相关的重大农业灾害的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和减灾控制。完善农业气象观测体系,分别建立种植业类和养殖业类各种作物(养殖动物)新品种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与天气气候条件的关系以及各品种生育期最适宜和致害农业气象指标,分阶段、有步骤地建立当地各主要作物发育期业务预报系统,以提醒农业生产者提前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躲避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

高质量农产品篇(6)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选择成本;作用机理

由于农产品生产过程的长期性,种植、养殖空间上的广泛性及质量的隐蔽性等特点,农产品市场存在严重的逆选择现象。逆选择导致农产品生产者不愿提供成本较高的优质农产品,只愿提高普通或者劣质农产品。农产品是消费者日常食物的主要成分,农产品质量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健康。如何增加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是关系广大消费者健康和整个农业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在策略选择上,除政府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认证等措施外,农产品实施品牌化经营是实现以上目标的有效手段。

一、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对农业企业的作用机理

随着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农产品种类和品牌出现“爆炸式增长”,消费者面临的可选择信息越来越多。生产者获得消费者的“选票”难度越来越大,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推介产品、吸引消费者购买的成本也变得越来越高。

(一)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可降低农业企业产品推介成本。农业企业为生存、发展,必须考虑降低推介成本,提高推介效率。由于市场上农产品的品种繁多,竞争激烈,消费者被纷繁的信息所困扰,农业企业在市场上采取逐一介绍农产品的功能、特点、质量的做法不容易引起消费者的信任和注意。消费者陷入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对新信息有排斥情绪,给企业的产品推介带来困难;推介没有品牌的产品会使消费者难以信任或记忆凌乱的信息。但农业企业如果采取品牌策略,用品牌将农业企业和产品信息“打包”呈现给消费者,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降低农业企业推介成本、增加销售的目的。

(二)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可促进农业企业利润增长。农产品品牌可以克服农产品市场的逆选择现象,有利于促进农业企业利润的增长。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旺盛,只是苦于不能分辨农产品质量的优劣,而不敢购买生产者自己宣传优质农产品。如果有一个制度保证农产品生产者供给的是优质农产品,消费者将会毫不犹豫地购买此产品。“品牌”作为一个制度被长期受益的生产者所遵守,消费者就可以放心购买那些自己信得过的品牌农产品。由于品牌农产品受到育种、栽培、养殖等农业技术水平及生产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品牌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养殖数量都不能够满足所有消费者对品牌农产品的需求,品牌农产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品牌农产品的价格一定高于均衡价格,也就会产生生产者剩余。供不应求状态越明显,生产者剩余将会越多,企业利润越大。因此,品牌在解决农产品市场逆选择的同时,将直接增加消费者的有效需求,促进企业利润的增长。

(三)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促进农业企业可持续增长。农业企业建设品牌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建设品牌,发挥品牌价值的功能,使农业企业可持续增长。“品牌”建设成功与否决定企业增长是否永续。品牌决定消费者选择行为,消费者选择行为的依据是产品的利益点。产品的利益点是通过品牌体现出来的。农业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可以分解为两个变量,一个是“可持续”,即长久,时间上的长期;另一个是增长,即空间上的扩大,具体指经营上的增长,一般是指销售量的增长。如上所述,消费者寻求信息搜寻成本和选择成本的最小化,而品牌能够降低信息搜寻和选择成本。在品牌建设者遵循品牌承诺的情况下,消费者自然愿意在信息搜寻和选择成本最小化的同时,忠诚于自己所信任的品牌。这种“忠诚”导致消费者的重复购买,重复购买的结果就是“可持续”,“可持续”的购买实现了农业企业的增长。品牌建设成功的农业企业在凝聚了一部分忠诚的消费者外,又不断地吸引新的消费者。品牌的实质是信用,一个企业通过品牌向消费者展示企业的信用,通过扩大品牌知名度来宣传扩大企业的声誉,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带来越来越多的销售收入及利润的增加,这也就是实现“增长”。实践充分证明,品牌的成功建设必然带来企业的可持续增长。

二、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对农户的作用机理

一般情况下,农户销售产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不经过中间加工环节,由于个体农户销售的产品数量有限,农户不会自己出资建设品牌。另一种形式是农户将产品销售给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加工处理后销售给消费者,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长期利益进行品牌建设,这时农户的角色是农产品品牌的参与主体而不是建设主体。

(一)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增加农户对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定,农户生产经营的目的不仅是为满足于自身的消费需要,也是为追逐利润最大化。一般情况下,由于农产品的生产与产品特征所形成的质量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不能从外观上辨别其质量情况,在农产品市场上不同质量的农产品具有“形的同质性”而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格,但由于生产质量较高的优质农产品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需要支付更多的生产技术转让费用及为区别其他普通农产品所需要优质农产品的营销费用等,所以生产优质农产品的投入成本要远远大于生产普通农产品和劣质农产品。而逆选择使优质农产品售价与劣质农产品相同或相近,而成本要高出很多,农户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利润远低于生产普通甚至劣质农产品所获得的利润,有时可能是负值。逆选择使农户不愿意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在价格一定的情况下,农户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如使用价格便宜的劣质化肥和带有毒性的农药、激素等)来增加收益;或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增加产量(如过度地滥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来增加收益,这就为农户进行不安全生产行为创造了条件,使他们能够在生产经营普通或劣质农产品时获得不错的利润,而优质农产品的农户仅能获得较少的利润甚至亏损,进而使他们逐步退出市场或转为生产普通农产品甚至劣质农产品,最终结果就是农产品市场的整体质量水平越来越低。虽然农产品生产者不得不提供低价劣质农产品,但优质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消费者盼望优质农产品的供给。在国内市场,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国际市场方面,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人口队伍庞大,为提高农民收入,必须进军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的农产品品质标准一般要高于国内生产的普通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多年来的农产品市场逆选择现象导致农产品内在质量严重不符合国际市场要求,再加上我国人世后,国际农产品大量涌入,对我国农产品市场造成严重冲击,高端农产品市场被国外的品牌占据,本土农业企业只能在低端市场竞争。因此,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农业企业的必然选择,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旺盛需求为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业企业生产高质量农产品提供外部动力。

(二)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增加农户收入。长期以来,受人口与耕地的双重压力,我国农业一直是以追求产量增长为目标,农产品品种结构单一,品质普遍不高,地区结构趋同,产后加工技术落后。尽管这种数量型农业在人均收入和农产品数量水平低、国内与国际贸易不发达的情况下,曾为我国农业发展和保证有效供给做出巨大贡献。然而,随着农产品的日益丰裕和人们收入的提高及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的上升,这种数量型农业模式已不适应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导致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严重偏离消费结构,从而不断引发农产品周期性“卖难”危机和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矛盾。分析农民收入增幅不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低档、无特色农产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消费者的支付预期不高,尤其农产品的逆选择现象长期影响市场,使消费者追求高质量农产品的愿望难以实现,农产品市场长期处于买者、卖者均不满意的尴尬局面,农户收入水平长期增幅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幅。农户之所以长期生产普通农产品或劣质农产品是因为农产品市场的逆选择现象和选择成本过高导致消费者不敢购买优质农产品,致使有利于农民也有利于消费者的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供应得不到实现,市场充斥着劣质和普通农产品。农产品品牌能够起到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解决农产品市场上逆选择现象的作用,使制约农民生产供应优质农产品的逆选择现象和选择成本过高现象不复存在,农户的生产对象自然转向利润高的优质产品上面来,农民也将获得比生产普通或劣质农产品获得更多的收入,农产品品牌也就起到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

(三)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增强农户可持续经营能力。农民收入的增加,必然会增强农户的可持续经营能力。当前农民收入不高,农民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支出增幅较小,用于生产的资金也十分有限,更谈不上用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农户为解决当前生活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难题,在没有形成农产品品牌带动的生产经营的格局下,农户只能按照市场能卖什么就生产什么的原则进行生产,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当农户供给农产品的农业加工企业的品牌建设成功后,农户可以生产优质农产品并能得到比生产普通农产品或劣质农产品的收入更高的收益。农户收入的增加,不仅使农户生活水平提高,更能使农户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在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上,形成可持续发展。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可以提高农户生产优质产品的自觉性。当农户在农产品品牌制度的约束下进行生产经营时,农户收入大幅增加,农户的生产经营就会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在这过程中农户也是学习者,慢慢知道品牌能使自己致富,自己生产经营的农产品必须符合优质农产品的标准等等。这些认识逐渐变成农户的自觉意识,农民就会把增加优质农产品生产投入,提高产品质量作为自觉行为。

高质量农产品篇(7)

1.1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现状的变

化需要目前,在我国农产品市场当中,由以往的卖方市场正在逐渐向买方市场过度。与此同时,人们不再是以往注重数量型的时要求了,当前人们更加注重的是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因此,买方市场给农产品的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而实现农产品的生产规划。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高质量需求。成功的实现了农场品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1.2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

近年来,在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主要以肉制品、奶制品为主,并且当前我国农产品出现滞销的现象。与此同时,外来的产品大量的流入了我国市场,并且价格要远远高于我国同类农产品的价格,并且高档水果被国外垄断。之所以导致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产品在质量方面,远远不如外来农产品的质量。因此,由于农产品质量差、价格低等因素影响,致使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1.3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着农产品需要加强质量

在农产品的质量方面,虽然受到人口增长的因素所影响,但是同样深受国内需求环境所制约,部分农产品生产者在实际的生产过程当中,只是片面的追求农产品数量方面的追求,而忽视了农产品质量的加强管理。基于市场环境发展变化下,当前这种问题被逐渐被暴露出来,并且我国农产品逐步走上滞销的现象,主要由于农业生产目标无法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因此,要想改变当前的格局,则需要不断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管理,努力从以往的重视数量、向着重视质量转变。农业生产者在保证增产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的总体质量,进而全面调动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

2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的建议及优化策略

2.1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的原则

2.1.1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不但能够满足农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符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农产品的实际生产过程当中,要将产品的质量放在农业发展的首要位置,提高农产品的总体质量。只有坚持质量第一的生产原则,才能够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经济效益。2.1.2坚持消费者第一的原则在农产品的实际发展当中,生产者加强对农产品的管理,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进而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实现了消费者第一的原则。在对农产品质量的好坏进行衡量时,不以产品的是否达标合格为准,而且衡量其是否符合消费者的实际需要,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评价。因此,生产者要根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关的质量生产,从而充分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