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质量农业发展

高质量农业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1 16:55:43

高质量农业发展

高质量农业发展篇(1)

关键词: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供需失衡;对策建议

《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于2019年通过,这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在第八次会议中提出的,这一文件也意味着我国农业保险进入到了全新的、高质量的发展时期。对农业保险的发展回顾分析可以发现,农业保险的全新、高质量发展受到制约因素诸多,譬如,农民收入水平太低[1];传统农业占比大,农业经济结构薄弱;国家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农业保险法律缺位[2];农业保险基础设施不完善[3];保险范围小,难以做到全部投保[4]。造成上述问题的产生的主体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类:一是作为供给方的保险公司;二是作为需求方的农户。尽管已有学者对制约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提出观点,但并未对这一问题进入深入的研究,导致造成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与制度政策之间存在差异。文章认为,市场失灵是制约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考虑到这一点,文章拟探讨制约我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固有矛盾、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契机以及其制度政策的取向。

一、存在问题

张海军于2019年研究认为,近几年我国保费收入、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逐年增长,已然成了世界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仅仅排在美国之后,排在第二位只用了十多年时间,而发达国家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却经过了数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时间。尽管农业保险的发展成果明显,但部分传统农业保险市场的固有矛盾仍未能缓解。对于保险公司方,相关农业保险法的制定还不够全面,一部分条例虽专门针对农业保险,但其效力低于基本法。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农业保险合同制度缺乏,农业保险经营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上也有所欠缺。对经营活动监管较少,部分地区存在虚报承保面积,从而骗取农业保险补贴的情形[5]。农险风险保障程度不足、覆盖面小以及农户参与商业保险门槛过高的现象尚未改变,仍存在品种单一、受益面窄、保障力度较弱等问题。农民受教育程度低,风险意识弱,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就相应减少。农民收入水平低,绝大多数农业生产散户所采取的是“自给自足”模式,在生产规模上偏小,农业综合生产水平较低,对农业保险不甚敏感。庹国柱、王国军等国内学者认为,我们国家的农民一般不会采用规避风险的办法,因此购买该种类的保险能力十分低。农业的弱质性、农村社会的松散性特征以及农业保险市场交易结构特征等原因,使农业保险市场供需失衡。无论是市场还是政策干预,都没有有效实现农业保险市场均衡发展,农业保险市场供需失衡矛盾并未从根本上予以化解。农业保险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的失灵造成了农业保险供需失衡,同时,市场不能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又造成市场失灵[6]。在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金融农业保险的宏观环境、农业保险技术环境都面临一些新的变化,对农业保险市场产生重要影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提高的情况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其对风险的管理意识逐渐增强,为农业保险发展创造空间[7]。新时代的信息化也有助于农业保险的发展,进行科学的技术评测,及时发现保险产品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解决对策,确保保险产品能够符合市场双方需求,为农村市场功能完善提供了全新动能[8]。

二、促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取向

新思想、新技术和新环境的到来对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农业保险现代化进程下,农业保险不仅要承担自然灾害经济补偿,更要追求高质量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提质增效迫在眉睫,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完善农业保险的政策制度。

(一)将企业保险纳入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战略之中由于我国区域差异性较大,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导致贫困和脱贫后返贫问题比较严重,农业保险应当充分发挥其在助推脱贫攻坚上的体制机制优势,坚持融入脱贫攻坚战略之中,构建与其相匹配的多层次农业保险产品体系,使保险机制高度结合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扶贫在多元化的农业保险帮助下,快速发展,针对不同的扶贫项目,细化保险种类。制定针对各类风险的专业化保障方案,设定保障水平。将原积累的资金以及客户交的保险费用用于扶贫的各种项目,为精准扶贫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9]。

(二)推动立法,为农业保险经营提供法律依据为了不断优化农业保险的法制建设要求,确保农业保险高质量可持续、稳定的发展,农业保险的扶持措施应常规化、制度化。我国各地生产差异较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不高,在立法上应注重公平、兼顾效率[10]。修改与农业保险相关的条例,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单独订立一套规则。在此基础上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合同进行创新,如规定减赔条款、共保条款以及其他风险分担机制等;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工具进行创新,包括利用资本市场的巨灾债券、保险期货、天气指数等[11]。

(三)促进经营模式转变和产品创新构建多渠道、多主体、多经营的复合模式,由政府主导,确立统一的框架,在框架内设立准入门槛[12]。我国虽然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发展迅速,但面临着市场化风险分散机制与传统农户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交易成本高的矛盾。设置虚拟化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场,把一些分散型小农户统一结合,把这些客户能过机制制度,视为规模客户,并以此为基础操作,从而达到扩大规模的目的[13]。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和更加适应参保主体的需要,拟定多种不同类型的险种,大力鼓励开特色创新农产品的品种。对于保险机构而言,需要不断细化、创新产品,将单一服务变成多元化品种,让农民能有更多选择的权力[9]。

高质量农业发展篇(2)

县发展和改革局:

根据《中共大英县委大英县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委〔2020〕-1)精神,现将我局涉及的“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一是生猪养殖积极发展。截止8月底,我县持续保持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零发生,存栏生猪41.61万头,出栏28.13万头。二是大春生产保持稳定。已完成大春扩面7000亩,其中水稻1000亩,完成进度为100%;玉米1000亩,完成进度为100%;大豆5000亩,完成进度为100%。三是农田建设有序推进。完成2019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任务2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0%。四是人居环境整治有效。积极推进省级“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2019年33个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10200户,完成总工程量的100%,已完成组织验收,目前正在对个别不达标户进行整改。2020年继续实施“厕所革命”项目,计划在28个村改造提升无害化卫生厕所10506户,截至8月底已完成6600余户。结合实际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提升村容村貌。“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推进。

二、主要措施和成效

(一)统筹规划科学组织实施,三农工作机制建立完善。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为双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镇级乡村振兴工作机构。编制完成《大英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启动编制《大英县隆盛镇杜家寨片区概念性规划及村庄设计》。二是强化投入保障。积极探索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工商资本带动、社会各方参与的多元化乡村振兴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积极统筹涉农资金项目,创新发行乡村振兴专项债券,目前已到位债券资金5600万元。三是强化制度保障。先后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方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试行)等具体举措,乡村振兴战略任务从县级、镇到村有序组织实施,县委、县政府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纳入全县目标绩效考核内容严格督查落实。

(二)因地制宜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持续优化提升。

一是重点突出着力培优产业。围绕巩固大英优势特色农业,提出“7+3”现代农业体系培育计划,发展柠檬、柑橘、甜桃等优质水果基地2.21万亩,打造绿色蔬菜基地0.8万亩,发展小龙虾等特色水产5000亩,建设道地中药材基地0.64万亩,发展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生猪养殖场249家。二是产园互动推进融合发展。坚持绿色乡村与休闲旅游农业相结合,重点打造遂大快捷通道、蓬乐路沿线农旅融合示范带,不断提升“宋井桃蹊”等乡村景点业态,通过全国休闲农庄验收1个,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形成了隆盛中药材、蓬莱青花椒、蓬莱柑橘、卓筒井甜桃、河边柠檬和回马绿色蔬菜6个现代农业园区。大英县隆盛镇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为市级三星级农业园区。三是品牌创建力促提质增效。培育发展农产品粗加工和精深加工12家。发展农业龙头企业15家,培育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481个、家庭农场851家,争创市级示范社33个、省级示范示范社27个、部级示范社4个,争创市级示范场3家、省级示范场15家。全县11家企业及农民合作社的25个品种获得“ 遂宁鲜”品牌授权。

(三)多措并举建设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一是扎实推进农村“三大革命”。2019年共投入资金7600余万元,改造农村户厕6.17万户,目前已全部完工。2020年,计划投入资金2100余万元,在28个村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10506户,目前已完工6628余户,预计10月底前全部完工;新建农村污水处理一体化设施11套、新建污水处理厂5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5座;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改造提升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153户。二是加快乡村公共基础配套。结合脱贫攻坚建设农村文化室、卫生室等综合服务设施52个,45个贫困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村级活动中心全面配套升级。围绕“农村四好公路”建设,投资1.4亿元实施杨河路、玉太路、隆通路、五福路等35公里农网路升级改造,以贫困村为重点的260余公里道路拓宽加固工程全面实施。三是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结合疫情防控整治环境卫生,以庭院为重点,围绕开展“大扫除”“大清理”“大消毒”等活动和环保问题整治,多方位实施村庄清洁行动。2019年创建“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107个,累计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82个。

(四)群策群力推进乡村治理,示范引领促进乡风文明。

一是完善基层治理机制。成立了大英县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结合村建制调整改革,对168个行政村开展换届选举,在全市率先实行村书记(主任)“一肩挑”。全面规范、整治村务公开,全县村务公开率和规范化率均达100%。二是深入推进文明创建。积极开展文明村、“四好村”创建,充分利用“农民夜校”、村民代表大会和广播电视、微信等各种渠道,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近年来,全县累计创建省级四好村37个、市级四好村240个。三是不断强化村民自治。深入推进“三治融合”,实施“雪亮工程”,切实加强农村治安管理,积极开展扫黑除恶工作。指导全县168个村制定各具特色、切合实际、通俗易懂的村规民约,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299个。

(五)重点发力落实改革举措,激活要素加快农村发展。

一是落实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完成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170个(含村建制调整前50个),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104860本,颁证率99.52%。二是激活农村发展资源要素。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加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种养大户等农村使用人才培育,全县职业农民持证上岗达1000多人。以“五联”机制为抓手,积极探索多种模式的农村合作经营,完善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今年1-8月,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203.13万元,45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村平4.51万元以上。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7426元,增长7.8%。三是加快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按照全市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总体安排,在隆盛镇率先开展乡村振兴先进镇创建,并在原隆盛镇杜家寨村、后坝村两个市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的基础上,新增隆盛镇土门垭村等6个市级试点村和蓬莱镇榕桥村、回马镇花园村2个县级试点村。2019年成功创建乡村振兴省级示范村3个、市级先进镇1个、示范村7个,市级乡村人才振兴示范村1个。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较慢。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力度不够,特色产业培育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较慢,加之农村改革创新举措不多,政策项目支撑不足,一些规划的重点工作推进成效不明显。二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力度不大。主要是受今年疫情影响,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渠道不畅,工资收入相比往年有所减少。同时受农业市场影响,群众发展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三是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不平衡。一些镇村项目统筹规划落实不够,项目管护长效机制不够健全,部分村道路、农业产业等生产生活配套还存在短板。

高质量农业发展篇(3)

一、深刻认识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是农业机械化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要求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当前农业机械装备质量不高、结构不尽合理、物耗能耗偏高、科技水平较低等问题,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努力促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切实做好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才能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推动农业机械化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也只有提高农机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提高农业机械技术状态和使用效率,才能降低消耗,提高效益,让广大农民从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二)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农业机械化质量是农机产品自身质量和农业机械高质量运用的统一体,事关农业机械的使用效果和经营效益,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向农业机械化质量寻求支撑。只有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实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对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的迫切需求,才能促进农业机械化和谐、可持续发展。也只有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积极排除农机安全隐患、降低机具故障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机故障和质量纠纷,才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

(三)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是促进农业机械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公布实施,为加强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农业部和一些省区市出台了配套规章,使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步入了依法管理的新阶段。购机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民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高涨。随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劳动力逐步转移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改善生产条件,使用上性能可靠、质量优良、驾驶舒适、操作方便的农业机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和高性能、高质量农业机械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明确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产品质量打基础,提高作业质量出效益,抓好维修质量保安全,提升服务质量促和谐;进一步加强协作、发挥优势、履行职能,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二)目标任务

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完善质量管理手段,健全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抓好主要作物、重点产品、关键环节的农业机械化质量,全面提高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开创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新局面。

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新产品研制开发工作,提高科技含量。努力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故障、事故率。推广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安全可靠的农机产品。认真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发挥好各自的职能。运用好现有手段,加强在用农机产品质量评价与监督管理,促进产品性能改进和质量提高,不断满足农业生产的新需求。

提高作业质量。加强作业标准与规范的制修订工作,不断提高农业机械作业效益和水平。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积极发展适宜农机作业的种植方式。利用好国家面向农民培训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完善对作业质量的评价制度,积极开展并科学公正地做好作业质量鉴定工作,及时处理好作业质量纠纷,保障农业生产,维护农民和农机手的合法权益。

提高维修质量。落实农机维修管理规定,加强维修网点的规范化管理,充分调动农机企业、维修网点和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积极性,培育和规范农机维修市场,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络。积极促进农机维修技术和设备更新,大力开展维修人员职业技能鉴定,提升维修技术水平。加强对农机手维护保养技能培训,提高农机使用的技术状态。

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提升服务水平。科学、公正、及时处理好质量纠纷,保护好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弘扬“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提高服务能力,改善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机制,为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三)总体要求

树立和强化法制意识。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是开展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法律依据。农机系统要强化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认真学习并深入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部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法律和规章赋予的职责,积极开展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必依、依法行政。

树立和强化大局意识。充分认识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在推动农机使用节本增效,实现农业机械化科学、和谐、安全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建设新农村,实现“兴机富民”。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促进农业机械化质量提高。树立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理念,坚持四个质量一起抓,全方位提升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

树立和强化责任意识。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关系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关系到农业现代化建设,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质量管理职能是农机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从使用环节入手,加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切实把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树立和强化服务意识。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直接为农民和农机企业服务,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了解农民需求,不断提高服务本领,拓宽服务领域,提供优质服务。要主动向企业反馈质量信息,帮助企业查找质量问题,促进产品质量提高,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三、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力度

(一)认真实施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基本依据。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化质量相关法规建设工作,做好作业质量和维修质量相关管理办法的制定,建立完善的质量法规体系。加大普法工作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及其配套质量管理规章。加大执法力度,全面履行法律赋予的农业机械化质量监督管理职能,充分运用好质量调查、投诉监督、维修管理等质量监管手段,规范工作行为,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二)加快完善标准体系。标准规范是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基础支撑。将标准化作为质量工作重点,统筹规划,围绕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作物、重点环节和关键技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加快农机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机具报废的标准制定工作,尽快健全农业机械化行业和地方标准体系。做好标准的宣传贯彻实施工作,通过示范区建设、规范农机作业服务、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切实把标准化建设落到实处。

(三)强化农机试验鉴定。试验鉴定是农业机械化质量保障的有力手段。农机鉴定机构要创新方法,提升水平,科学开展试验鉴定工作。科学规划鉴定体系建设,多渠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投入,提升鉴定机构能力。鼓励引导鉴定机构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推进鉴定机构能力认定工作,让符合条件的省级鉴定机构参与部级鉴定,积极扩大部级鉴定规模。鉴定机构要加强协作,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部农机鉴定总站要加强鉴定业务指导,积极做好部级鉴定的协调管理工作。

(四)依法组织质量调查。质量调查是农业机械化质量监督的重要方式。各地要严格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机械质量调查办法》的要求,依法组织开展在用特定种类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调查工作。根据农业机械使用者的投诉情况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科学制定质量调查计划,明确质量调查的内容、范围、对象、时间和方法。周密组织调查活动,采取多种形式,根据相关标准进行试验检测,科学分析调查信息,及时公布调查结果。调查计划和调查结果在公布前要严格履行规定的备案程序,报农业部备案。与有关部门协作,加大农机零配件的打假力度,净化农机配件市场。

(五)高度重视投诉监督。投诉监督是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有效途径。按照《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明确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机构,保证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经费。质量投诉监督机构要及时、高效、公正处理质量投诉事件,切实维护农业机械所有者、使用者和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要做好全国农机投诉工作,加强对各地农业机械化质量投诉监督的业务指导。各地要定期分析汇总并上报投诉情况。

(六)加大机具推广力度。农机推广是农业机械化质量提高的重要措施。要围绕产业发展要求,积极推广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的先进机具,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的机具推广中取得新进展。要加强对《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管理,从源头上保证机具质量,通过购机补贴政策的引导,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安全可靠机具的推广应用步伐。

(七)大力开展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农业机械化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各地要多渠道争取投入,加强对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升工作能力,为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对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机手的使用操作和维修保养技能,使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熟练掌握新机具、新技术的使用要领,保障使用质量和效果。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加大对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提升维修人员技能,保障维修质量。

四、切实加强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摆上重要位置。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把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关于质量保障工作的规定,定期分析农业机械化质量形势,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坚持不懈地把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抓好抓实。

(二)做好统筹兼顾。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统筹考虑农业机械新产品研发、试验鉴定、普及推广、维修管理和作业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的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切实保障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作用的发挥,促进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高质量农业发展篇(4)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机制选择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 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 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 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 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 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高质量农业发展篇(5)

一、完善生产支持服务体系,夯实农业稳产增产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整体上基本实现了现代农业第一阶段的发展目标。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一直保持了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状况,人均占有量都达到或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然而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农业稳产增产的基础整体上还不够牢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不强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耕地质量下降、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不高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在异常天气不断增多、耕地资源继续减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等趋势下,这些问题使得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越发令人担忧。在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还要继续把保障供给放在首位,千方百计确保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只有在此基础上,转变发展方式、注重和提高质量才有根基,现代农业发展才能不断向纵深推进。

农业特别是粮食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公益性和弱质性,保持农产品高产稳产的五要素是良种覆盖、水利工程、化肥农药、高产创建和农机化,要持续不断地保证农产品足量供给,必须大力完善以公共财政投入和公共技术服务为强大后盾的、全方位的生产支持服务体系,切实夯实农业稳产增产的物质基础。近些年来,通过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在构建完善农业生产支持服务体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探索了成功路子。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生产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应与耕地保护、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等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土地开发治理推进到哪里,生产支持服务体系就建设到哪里,真正实现生产支持服务的全覆盖,让广大农民群众、各类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均等受益。同时,顺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趋势,切实把生产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与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等紧密衔接起来,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实施效果。只要生产支持服务体系打实了,农业稳产增产就有了坚实基础,现代农业发展就有了轻松上阵、继续前行、加快向更高阶段跨越的动力、空间和保障。

二、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倒逼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人多地少的状况,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业生态问题几乎成为单纯追求高产的必然结果。为了增加产量,生产者都有强烈的动机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而随着化学成分在土壤、水体中不断积累,以及耕地地力下降、病虫害耐药性增强,化学投入品施用量越发增加,最终必然导致农业生态严重恶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当“现代农业”的这种负外部性积累到一定临界点,同时随着农产品数量越来越充足,消费者消费理念不断升级,农业发展势必要向更加注重质量和生态的阶段转变,否则就将难以为继。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生产中劳动投入的机会成本上升,大量资本密集型的生产要素投入加速替代劳动,大大加剧了我国农业的化学化程度。时至今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问题已经非常严峻,成为一个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和整个民族生存繁衍的重大问题。这种状况如不及时加以遏制和扭转,今后随着城镇化进一步深入推进,问题还会越来越严重。必须痛下决心,采取非常规的高压手段,强力推动农业发展由以追求数量为主向追求数量与质量安全并重转变,这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无论对于现代农业发展还是对于整个民族的前途命运,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现代农业发展实现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重大转变,不可能单靠市场机制加以解决,必须以政府的强力监管作保障。要看到,即便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企业主动适应市场消费需求,有意愿积极发展有机农业生产,但如果缺乏政府的整体制度设计和监管体系建设,没有管根本、管长远的措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会防不胜防,人民群众就不可能享受全面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所以,健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正因为这样,各农业发达国家无不建有健全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他们的成功做法,为我国提供了重要借鉴。

近年来,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向质量与数量并重转变的关键时期。然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到工作方式方法,都是严重滞后的。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长期以来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服务做了大量工作,总体上习惯于以服务代替监管。更重要的是,监管力量严重缺乏,监管和执法手段比较落后,尤其是基层监管总体上仍然是个空白,与形成完善的监管体系的要求差距甚远。因此,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首先应大力支持农业部门加快职能转变,自觉承担起法律赋予的监管责任,加紧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监管队伍,不断充实力量、改善条件、完善手段,真正由长期以来的重服务、轻监管向生产服务与质量监管并重转变,真正做到“监管成体系、质量有标准、监测有装备、市场全追溯”。根据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而分散的现实特点,还应在乡镇一级,按照“有机构、有职能、有人员、有条件、有经费”的要求,建立健全独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承担起开展直接面向农民的质量安全知识培训,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推广,生产环节质量安全日常巡查,以及产地储存、运输、保鲜环节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使用及各项监管措施的督促落实等职能;在村一级设立农产品质量监管员,协助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农产品从源头至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及时报告违法经营使用农业投入品、违法生产销售农产品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做法,将市场手段与行政监管手段相结合,建立实行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及相关认证制度,努力纠正市场失灵,实现优质优价;创新市场流通机制,加强产销直接对接,减少和弱化生态优质农产品对原有产业资本主导的营销渠道的依赖,将流通环节利润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重新分配,鼓励消费者增加生态优质农产品购买,从而形成“生产者―消费者―生态”之间的多重正反馈环。此外,应尽快在生产环节建立公共财政为主的生态价值补偿机制,对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和替代化学投入品施用、使用生物农药和肥料等进行补贴,并积极鼓励支持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同时,引导各类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按照高效生态安全要求,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生产,通过统一的生产操作保证统一的质量安全。

三、构建科技自主创新体系,确立现代农业核心优势

无论是保障数量还是提高质量,主要还都是以中短期的现实需要为导向的,而农业的长远发展,归根结底还得靠科技创新。我国是农业大国,如果农业科技不能自主创新,就不能从根本上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就不能从源头上掌控农业产业发展安全,无法保障可持续发展。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加快,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核心竞争力,成为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农业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成为彻底改变农业弱势产业地位、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在事关国计民生的农业生产资料领域、农业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领域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名牌,培育区域性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的知识产权优势,提高农产品生产科技含量和转化增值能力,是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壮大现代农业产业基础和促进农业产业技术升级的最佳途径。

纵观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其农业强国(地区)地位的确立,都是以数量庞大的自主知识产权为依托的。就我国来看,尽管多年来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农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转化能力仍然不强,离自主创新强国还有很大差距。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报告(2012)显示,在2011年申请和授权的农业专利中,国内农业专利的总体质量仍然低于国外,国内农业发明专利申请授权率为41.9%,明显低于国外的52.1%。目前在我国农作物种子领域,一些国外品种已占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并由园艺作物加快向大宗粮食作物拓展,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我国农业有着悠久的传统,创造过巨大的辉煌。在新一轮国际农业知识产权竞争中,我们必须把握机遇、勇立潮头、迎难而上,加快构建完善农业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体系,努力提高农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使我国农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确保在农业强国之林中占据一席之地。应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加快完善农业知识产权相关制度,特别是切实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加快健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制度,努力建立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强化知识产权政策与科技、贸易政策的衔接。应重点引导和支持在粮食作物关键领域的原始创新,在园艺、畜牧、水产等高效农业领域提高创新层次,不断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世界先进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应建立健全公共财政资助开发的农业科研成果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充分发挥科研教学单位在农业知识产权创造中的重要带动作用,支持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基地;鼓励以知识产权为纽带,产学研用相结合,培育一批综合运用知识产权、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大型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示范基地。特别应大力扶持国内种子企业增强育种创新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跨国并购国外优秀种子研发机构,尽快形成一批具有综合竞争力的种业集团。同时,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特色农产品规划实施和产业带建设,推动地方政府综合运用专利、品种权、涉农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打造一批上规模、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品牌,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和区域化的自主知识产权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

高质量农业发展篇(6)

循环型农业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的方法,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主要特征有:①注重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将其看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②提倡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施农业清洁生产,改善农业生产技术,适度使用环境友好的“绿色”农用化学品,实现环境污染最小化[5];③利用高新技术优化农业系统结构,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④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通过废物利用、要素耦合等方式与相关产业,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网络。循环型农业与现代常规农业的区别。循环型农业本质上是一种低投入、高循环、高效率、高技术、产业化的新型农业,既具有很多我国生态农业的典型特征,同时广泛吸收了国外可持续农业的思想精华,形成了与现代常规农业的巨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在理论指导方面,循环型农业借鉴工业生主方式,把清洁生产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提倡农业生产全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预防污染的发生[5]。农业生产还要求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le原则)和减少废物优先的原则[1]。

(2)在生产方式方面,循环型农业摒弃了现代常规农业那种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方式,注重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在保持高产的基础上逐步用高新技术投入替代物质的高投入。循环型农业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以及转基因、细胞融合、无性繁殖等生物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不但可以经营和管理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技术使用、农产品及再生产品的生产使用、贸易销售、宣传和推广[6],还可培育出优良的植物品种,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削减和优化了外部物质的投入量。

(3)在产业合作方面,现代常规农业往往局限于农业系统内部种植结构的调整,忽略与相关产业的耦合。循环型农业在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基础上,从整体角度构建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生态产业体系。重点对农业系统内部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通过与农业相关产业进行产品或者废弃物交换而相互衔接,使农业系统的简单食物链与生态工业链相到交织构成产业生态网络,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层次和区域层次的资源多级循环利用及生态的良性循环[7]。

(4)在生产效益方面,现代常规农业用高投入方式换得了短期内较高的农业产量,但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同时农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循环型农业提倡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和适度的外部投入,农业产量和农产品质量都会有极大的提高,而农业生产成本会随之降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提高,农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2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1三农问题亟待解决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8,9]日渐凸现出来。其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力落后,投入低,现代化程度低,科技贡献率低,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低,资源掠夺性使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农产品价格不升反跌,农民负担居高不下,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当前,“三农”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亟待解决。

2.2农业资源与生态问题突出

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km2,但人均耕地仅为0.11hm2,而且近几年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03年全国耕地净减少254万hm2,耕地面积减少了2%;土壤养分流失严重;水资源相对短缺且季节分布不均,一直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本身用水量很大,而城市化的加快和水污染的加剧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化,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已从80年代初的85%降到目前的70%,而且供水保证率下降,农业灌溉面积发展停滞不前。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荒漠化土地已达262万km2,并且每年还在以2460km2的速度扩展;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已达135万km2,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生物多样性锐减,已有15%—20%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地区多集中于农村地区,由于生态的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限的农业资源变得更加短缺,既加剧了部分农村地区的贫困化程度,也增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10,11]。

2.3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目前,我国的农业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乡镇企业和农业面源污染两个方面。乡镇企业由于设备简陋和技术落后,污染物排放严重超标,1997年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固体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废水和工业固体排放量的16.93%和91.59%,附近的农田和农村成为直接的受害者。在农业面源污染中,农药和化肥过量使用所造成的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近几年畜禽养殖业开始在我国大规模的发展,1999年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约为19亿t,是我国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2.4倍,大量废弃物不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还会影响到人畜健康[12]。另外,大量的秸秆和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处理也会加速农业环境的污染。

2.4农产品质量无法满足国内外市场对食品的需求

当前国际市场正在进行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标准为标志的“升级换代”,而我国却长期采取数量优势和低价战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2002年1—5月,我国对欧盟的农产品出口同比减少了23.3%,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发达国家阻碍我国农产品进入其市场的主要借口,绿色壁垒越来越成为困扰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随着国内居民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食品的安全问题也会更加重视,因此,保障食品安全已成为当务之急[13,14]。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的关键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农业模式,按照国际标准来组织生产,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和清洁生产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尽早实现我国农业国际化的目标并长久的占领国内市场。

3中国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1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必要性

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生态农业建设虽然部分地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但生态农业只是在低层次上实现了物质能量的循环,废弃物利用率较低,忽视部门之间的产业耦合与农产品质量,发展极不彻底,诸多弊端已经显现出来[15,16],而有机农业对于环境的要求较高,在我国发展速度十分缓慢,因此,农业发展方式的改革与升级已成为必然。循环型农业广泛吸收国内外可持续农业的成功经验,把农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循环融为一体,注重农业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通过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达到节约资源与减轻污染的目的,促使农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逐渐向良性循环方向转变。由于农业生产方式与生产环境的改善,农业成本大幅度下降而生产力显著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充分利用。由此可以看出,循环型农业是一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新型农业,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2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可行性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具有有机农业的良好基础,历史上农业生产遗留下来许多优良传统和生产经验[17],其中很多思想与循环型农业的特征相似。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并由试点村、乡、农村牧场发展到试点县,既推动了生态农业理论的发展,还形成了我国多样的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体系[18,19]。传统农业和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为循环型农业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同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及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循环型农业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20],而农业研究的重点也正转向清洁生产概念在农业中的应用以及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21],这些政策对于推动循环型农业在我国的发展极为有利。此外,循环型农业的发展必然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得以发挥。

4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4.1完善循环型农业的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

循环型农业的保障体系主要有政策保障体系、法律保障体系、组织保障体系和环境管理保障体系。从国外推行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来看,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保障体系是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国家和政府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有利于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建立循环型农业推进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为循环型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广泛,其中应重点做好农业咨询和市场调节两项服务。通过强化农民的终身教育,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广大农民自身的人口、资源、环境意识和劳动力素质得以提高,并能及时掌握农业技术和市场动态,有利于推动循环型农业的实施。

4.2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加速技术成果的转化

循环型农业注重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和农业清洁生产,提倡在信息化基础上组织农业生产,因此,研究开发环境友好、经济效益高,可操作性强的农业高新技术是实施循环型农业的基础,而加速这些技术成果的转化则会极大的推动循环型农业的发展。当前,循环型农业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数字农业”技术、农业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农业废弃物及相关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等领域。

4.3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国外在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行循环型社会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成果[22],我国循环型农业的发展可以有选择地吸收其成功经验,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方法和农业生产技术,结合我国已有的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完全可以形成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同时,农业生产还要积极与国际标准化接轨,例如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国际绿色食品质量标准、国际有机食品OCIA质量标准等,这些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循环型农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高质量农业发展篇(7)

1.1农机质量投诉监督

1)农机质量投诉监督体系。2002年起全省农机管理系统共设立了省级农机产品质量投诉机构1个,州(市)级农机产品质量投诉机构16个,县级农机产品质量投诉机构129个。初步建立起了省、市、县三级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网络,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农机质量投诉体系。

2)农机产品质量投诉情况。2005-2013年全省各投诉监督机构共接收农机用户质量投诉199件,受理198件,结案198件,结案率100%。其中受理拖拉机投诉125件,占总投诉量的62.1%;农机具50件,占总投诉案件的25.3%;联合收割机15件,占总投诉案件的7.6%;柴油机8件,占总投诉案件的4%。2005-2013年,我省未发生补贴机具质量重大事故和群体投诉案件。

1.2补贴机具质量保障督导

2009-2013年,省农业厅对16家本省农机生产企业开展了补贴机具质量保障督导工作,涉及动力机械、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六大类农业机械。质量保障督导采取召开座谈会、走访用户、现场查看生产企业等方式,对农机生产企业的生产条件、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及执行情况、企业质量承诺的兑现情况、企业售后服务情况以及补贴机具的推广鉴定情况和使用中存在的质量问题等方面进行现场检查和考核评价。通过质量保障督导,促进了我省农机生产企业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质量。

1.3农机质量调查

2006-2013年,全省开展了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手扶拖拉机、微耕机、茶叶机械、水泵、喷灌机、水稻插秧机、半喂合收割机等补贴机具的质量调查,质量调查以产品价格、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为重点内容,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由用户填写农机产品质量调查表。通过质量调查,掌握了产品的整体质量状况和行业发展动向,为我省农机化快速、稳定和持续发展提供较准确的管理和决策依据;促进企业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减轻了农民负担,保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达到了增收的目的。通过质量调查可以看出我省农民对补贴机具质量状况反映较好,对服务质量总体满意。

1.4农机重点检查

从2005年我省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以来,省农业厅每年组织开展全省农机综合检查工作,农机综合检查工作以各县自查为主,省农业厅对部分州(市)、县(市、区)进行重点抽查,综合检查以补贴机具质量作为检查的重点内容,从受益人情况调查、实施情况调查、补贴农机产品质量和投诉情况调查等多个方面进行检查和督导。

1.5农机推广鉴定

截至2013年,全省有64家农机生产企业生产的238个农机产品通过了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检测,获得了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其中耕整地机械80个、种植施肥机械11个、田间管理机械16个、收获机械2个、收获后处理机械40个、农产品初加工机械15个、农用搬运机械6个、排灌机械23个、畜牧水产养殖机械8个、动力机械26个、其他机械11个。农机推广鉴定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我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选购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提供了信息。

1.6农机支持推广目录

2013年,省农业厅会同省财政厅、省发改委根据促进我省农业结构调整、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推广农业新技术与加快农机具更新的原则,确定、公布了2014年云南省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共有11大类379个产品进入目录。云南省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结合了我省农业生产和农机化发展的需要,是对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的补充,一批为烤烟、咖啡、茶叶、橡胶、蔬菜等高原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服务的农机产品进入云南省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提高了农民的购机热情,使我省特色经济作物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1.7农机维修质量监管

为加强我省农机维修管理规范化建设,推进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提高农机维修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省农业厅积极组织农机维修服务,规范农机维修市场,开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截至2013年,全省共发放综合一级、综合二级、综合三级和专项维修点《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3096本。完成农机修理工、拖拉机驾驶员、农机操作工等8个工种4048人次初、中级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并报农业部有关部门审批,核发了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1.8农机质量报告

从2005年我省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以来,省农业厅每年组织相关单位编写年度农机质量报告,报告从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工作情况,质量调查、重点检查和质量保障督导等专项工作开展情况,农业机械维修质量工作情况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当前我省农机化质量状况和各项工作的新特点、新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2存在问题

2.1质量投诉监督机构不健全、投诉监督工作不规范

尽管全省各州(市)、县(市、区)都相应成立了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分站,但是普遍存在机构不健全,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大部分没有专门办公用房和办公设备,投诉监督机构工作人员工作变动大,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相关法律法规、农机专业知识匮乏、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等情况,有的投诉监督机构工作人员工作主动性不够,责任心不强,不能及时报送农机质量投诉信息。

2.2部分农机产品质量较差

取得部、省级农机产品推广鉴定证且由各级农机部门推广的农机产品,其产品质量是可靠的。但广大农民对农机产品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市场销售的农机产品种类多,品牌繁杂,部分农机产品粗制滥造,材质差,构件薄,刚度不够,安全防护装置和安全警示标志没有或不符合规范。特别是一些小作坊生产的农机产品为了降低成本,采取用旧件拼装,私自改装,以劣代优,减少工艺工序,仿造名牌等方式,不顾产品质量,一味追求低价抢占市场,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2.3部分农机产品适应性不强

由于农机企业创新能力较弱,产品性能和成套性差,导致我省大中型农机具与小型农机具相比,小型农机具偏多,大型农机具偏少,运输机械过多,田间作业机械少,动力机械与配套农机具的配套比例低,不能发挥机械的全部效益,影响了农机化整体水平的提高。

2.4农机维修网点维修质量不高

农机维修网点点多面广,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维修点的零配件进货渠道也是五花八门,质量难以控制。究其原因,一是维修网点多部门管理。我省农机专修点不多,绝大部分农机维修点是兼修点,主要修理汽车,同时兼修农机,而且绝大多数维修点都取得了交通部门发放的《汽车维修技术合格证》,农机部门很难对这些网点进行证照管理。二是维修人员的职业资格证书证出多门。维修从业人员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有的是汽车修理工,有的是《电焊工》,农机部门对修理人员培训鉴定的难度较大。

2.5农机产品售后服务不完善

根据《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农机销售者要对农机产品质量负责,但在现实生活中,生产厂家与销售企业互相推诿,售后服务差,水平低,致使农民购买农机需要“三包”时得不到应有的服务与补偿。售后跟踪服务和零配件供应不够及时;存在拖延、搪塞和服务不到位的现象;主机和配套发动机企业“三包”服务人员存在互相推诿扯皮现象;“三包”期外配件不易购买,配件价格高的现象时有发生。

2.6农机消费者维权意识淡薄

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农民的农机购买能力比较低,在购买农机过程中大多以价廉为首选,这种消费意识与行为为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温床”。加上农机用户对农机产品的使用性能、可靠性以及适用范围不了解,也弄不清生产销售单位的情况,对整个农机市场产品无法做比较。更突出的是,农民的维权意识差。法律意识淡薄,是制约农机投诉少的原因之一。国家虽先后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全省也相继成立了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分站,但农机用户法律知识有限,甚至很多农机用户有嫌投诉麻烦、自认倒霉的思想,有些用户等到想通维护自我权益时,又错过了投诉期限或找不到原始证据。

3发展对策

3.1健全完善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机构

健全完善我省农机质量投诉监督体系是加强农机质量监督工作的关键环节,没有体系的支持,投诉监督信息不可能及时全面地收集汇总上报,也难以进行准确的农机质量分析,定期质量信息、引导市场的工作目标就无法实现。要结合我省农机产品特点、农业生产要求和农机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我省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做到“四有”—有机构、有人员、有制度、有经费,使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农业机械化中心工作。

3.2加强对投诉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加强对投诉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从投诉业务程序、法律法规知识、投诉案件处理方法、信息化应用系统使用等方面开展业务能力培训,不断提高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通过培训使工作人员成为农机相关法律法规的专家,更好地开展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切实维护农机用户的合法权益。

3.3加快完善标准体系

加强完善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是提升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迫切需要。由于农业机械化标准工作起步晚、投入不足、基础性研究薄弱等原因,导致农业机械化标准协调配套性不强,有些领域、环节的标准尚属空白,不能满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我省要充分发挥农机科研、鉴定、推广、监理部门在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加快地方农业机械化标准的制定和完善,逐步构建以国家标准为龙头、农业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支撑的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满足农业机械化生产、服务和管理需求,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3.4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引导农民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我省农机用户在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利方面明显滞后于我省农机化事业发展。大多数农机用户对于《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够,有的农机用户甚至不知道购买的农业机械在“三包”期内可以享受免费的“三包”服务。因此利用农机用户购置农机、2.15活动等时机适时向广大农机用户开展普法宣传,提高农民的质量意识和维权意识,在出现农机产品质量纠纷和人身伤害事故时,能够及时到有关部门投诉,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5规范农机生产销售、作业、维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