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建筑工程专业设计

建筑工程专业设计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3 16:09:02

建筑工程专业设计

建筑工程专业设计篇(1)

关键词:建筑工程;公开;毕业设计

21世纪高等教育的战略要求是加快“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新技术应用”。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同时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要想实现上述要求和目标,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使用新教材,改革教学方法。由于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都从事建设、管理和设计工作,需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毕业设计是一个重要过程,要求把所学课程做到融会贯通,是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在学校完成的最后一项大作业。建筑工程专业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应能将所学力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能够读懂施工图纸,能够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工程师的基本素养。因而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比较重要。怎样才能保证并逐步提高毕业生毕业设计质量是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1-7]。笔者针对贵州大学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现状,介绍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并给出相应对策。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难易程度不一

毕业设计题目类型多,如多层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设计,小高层酒店设计,设计高层商住楼,轻钢和重型钢结构厂房设计,施工组织设计与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与施工组织设计等。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对框架结构较熟悉,对其他结构较陌生,造成选题时出现部分指导老师名下学生较多,而概预算指导老师名下学生不足的情况发生。在高层商住楼设计过程中,为使计算结果满足相关规范指标的要求,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调整模型,且后期施工图的绘制比框架结构教学楼设计工作量大,时间非常紧张,基本没有手算内容。毕业设计时,涉及到的软件有PKPM、天正等。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概念设计不清楚、对相关规范不熟悉,因此对电算结果判断与把握不准,往往计算结果出现问题后不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更不知如何解决问题。毕业设计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概念设计引导,毕业设计不能仅仅只依靠计算机辅助设计完成,重视理论培养。要加深学生对结构设计的理解,通过PKPM软件计算与手算一榀框架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对误差的原因分析。毕业设计过程中,有些指导老师要求手动计算一榀框架,而有些指导老师又不作要求,导致难易程度不一样。

(二)指导老师辅导时间不足

大多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同时还承担有其他的教学任务、行政职务、科研任务、设计任务、施工管理等,随着近年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逐年增多,贵州大学受到编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导致指导老师严重短缺,每个指导老师要指导12名毕业生,工作量较大,一般指导老师每周辅导两次,每次2个小时,但个别指导老师每周只辅导一次,短短一个小时,无法保证辅导质量。大多学生已经习惯填鸭式教学,毕业设计辅导过程中,指导老师不主动讲解,学生因为本身知识面窄,不向指导老师提问,不能形成良性沟通,导致有效辅导时间减少。

(三)毕业设计学术价值不足

毕业设计选题以工程设计类题目为主,只有少数学生选择施工组织设计或预算。最受欢迎的题目为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等框架结构设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单位集中在施工单位,少数去设计院、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极少数考研、考公务员,基于此,毕业设计对于大多去施工单位的学生有较大指导作用;但对于继续读研究生的学生而言,可设计有科研意义的毕业设计题目让其参与,从而对其今后研究生学习起到铺垫作用;对于去设计院工作的毕业生,可设计比较实用的框支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以便工作后能独挡一面。

(四)毕业设计内容单一

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分为两部分: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其中,建筑设计2周,结构设计11周。建筑设计时间较短,学生一般从网上下载完整的建筑图,造成部分学生的建筑图完全相同,导致后面已经进入结构设计部分时还在修改建筑图,迟迟定不下来,建议可由指导老师提供建筑图,以避免学生在建筑图上浪费时间和金钱。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关键,它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大多去施工单位,因而施工组织设计和概预算对学生到施工单位工作也有较大的实际意义,甚至有些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概预算相关工作,应把施工组织设计和概预算纳入到毕业设计过程中来。

二、毕业设计改革对策

(一)建立毕业设计标准化题库

学院建立标准化的毕业设计标准化题库,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一致。由各个指导老师根据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参与到的实际工程项目的有关数据,整理出相应类型的毕业设计题目,把设计题目和相应的建筑方案建档进入毕业设计题库。在被选入毕业设计题库前,组织教研室老师对设计题目和建筑方案进行讨论,以便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基本一致。在毕业设计开始前,学生可从题库从选择相应题目和方案,以避免出现指导老师名下学生不均的现象。

(二)指导老师小组化

毕业设计可实行分小组和指导老师负责制,即要求2个老师组成一个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原则上该小组题目相同,每小组由20~24名学生组成。设计过程中,每个指导老师单独辅导两次,比不分组前辅导时间增加1倍,可提高辅导的时间和效率。小组中的两名指导老师应及时沟通,并互为评阅人,及时解决毕业设计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

(三)毕业设计内容规范化

建筑工程专业结构设计为毕业设计的重点,建筑设计一般只有2个星期的时间。结构设计时间长,要进行细化和标准化,如把结构设计分为电算部分(结构计算、结构施工图绘制)和手算部分,主要包括有:基础设计、地梁设计、梁板柱设计、楼梯设计等,尤其是手算部分,规定应统一,不能出现有的计算一榀框架,而有的只计算一个连续梁,出现难易程度不一致现象。做到尽管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不同,但最终设计成果基本相同。

(四)毕业设计评价科学化

毕业设计的评价应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和设计成果评价、评阅老师对图纸完成情况及计算书评价、毕业答辩评价三部分组成,每部分比例分别为0.4、0.2、0.4,应提高指导老师在评分中的分量。而实际执行过程中,评阅和答辩往往一起进行,且答辩时指导老师也在答辩委员会成员当中,造成毕业设计评价不规范。指导老师结合日常考勤和设计成果给分;评阅老师评分时可按建筑20%,结构80%的标准制定评分细则;毕业答辩根据自我介绍、图纸情况、计算书、回答问题、应变能力、表达能力、仪表等制定评分细则。在答辩问题上,也要控制难易程度基本一致。

(五)毕业设计二次答辩

为了使学生做毕业设计时不能太过松懈,在毕业设计的动员大会上要求,每个组毕业答辩时,排名最后一个学生必须参加二次答辩,二次答辩委员会由学院安排,答辩更加严格,答辩不及格不能获得毕业证书。此项规定能促进学生努力完成毕业设计,规范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管理,以避免其参加二次答辩。

(六)毕业设计公开答辩

为鼓励优秀毕业生做好毕业设计,对于每小组设计过程中表现最突出、答辩表述清晰、回答问题正确的毕业生,学院组织公开答辩推选出学校优秀毕业设计和学院优秀毕业设计,并可考虑颁发证书和适当的物质奖励以此来激励毕业生做好毕业设计。进行毕业设计公开答辩时,应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大三马上进入大四即将要做毕业设计的学生。

三、结语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门综合性课程的学习,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无论今后从事设计还是施工,都能更好的完成工作。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改革和实践意义重大,只有学生勤于学习、指导老师准备充分、计划合理、管理科学、辅导时间充足才能真正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使毕业生学习到真本领,踏入工作岗位后能给贵州大学添光添彩。

作者:卢亚琴 李莉 魏艳辉 王勤征 单位:贵州大学

参考文献:

[1]沈良峰.关于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3,(1):46-47.

[2]舒赣平,卢瑞华,吴京,等.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2):105-112.

[3]万泽青.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山西教育,2007,33(30):227-228.

[4]张先进,金康宁.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1997,(1):38-39.

[5]卢瑞华,舒赣平,范圣刚,等.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调查与剖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1):96-99.

建筑工程专业设计篇(2)

本人于2014年6月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同年参加工作,并于2015年12月被认定为助理工程师。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在杭州协和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从事建筑设计工作,2017年1月至今在台州民用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从2014年到现在已有6年左右时间,6年里学了很多,也成长了许多。回望这些年在公司所走过的旅程感慨很多,针对6年来所做的工作,在此就专业技术做一个总结。

一、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治素质

政治上要求进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改革开放的政策,热爱本职工作,对自己所服务的单位充满感情。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治素质,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精神,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走弯路。近几年国家对建筑工程设计质量越来越重视,管理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法律、法规、条例也越来越多,而提出要求更是越来越高,面对环保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只有强化学习,才能将国家和省市的相关规范规程体现在实际工程中。

二、不断学习跟上步伐

通过不断学习,扩大知识面,使专业技术工作更加充分发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参加工作以来,利用空余时间阅读各方面知识的理论书籍,通过参加技术培训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工程设计对整个项目来说至关重要,关乎造价、外观、使用性能等,因此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要本着对国家(不浪费资源)、对社会、对业主负责的态度去工作,要有“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赢一片口碑”的决心。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建筑设计人员。在这六年的工作生涯中,我多次参加了各种培训及考试。顺利通过了继续再教育等考试。

建筑工程专业设计篇(3)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杰(1982-),男,湖南邵阳人,南华大学船山学院,讲师;宁勇飞(1973-),男,湖南新宁人,南华大学船山学院,讲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华大学船山学院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课题“独立学院土木工程类专业工程化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2011CZ0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137-01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以下简称“建环”)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技术性专业,其重点在于学生能学以致用,所以该学科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就是学生工程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性教学密切相关,而在实践性教学中,课程设计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课程设计就是指学生按照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以某一具体的工程项目,通过查阅资料、优选方案、设计计算、绘制图纸等工作完成一次系统的训练,既可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加强,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协作能力,同时,也为以后的毕业设计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合本专业对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和体会。

一、时间的安排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般院校的考研率逐年升高,以前安排在第7学期的课程设计,由于学生考研和找工作的影响,学生的心态浮躁,认真做设计的学生相对较少,课程设计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为了避免课程设计与考研和学生找工作的冲突,课程设计时间集中安排在第5、6学期的最后几周,在这个时间段,学生有充沛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课程设计。

二、观念的树立

在学生看来课程设计类似于考查课,在设计结束时只要上交设计成果,且课程设计在一般情况下没有不及格的现象,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不重视,以为课程设计就是给他们自由的时间,随便敷衍下就可完成。为了遏制这种思想的蔓延,本专业召开了课程设计动员大会,阐述了课程设计在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及课程设计对毕业就业的影响,要求学生沉下心,认真对待课程设计,这样不仅加深对本门课程理论教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工程运用能力,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三、课程设计的再规划

各校建环专业学生就业的地区差异性明显,经统计,就本校建环专业的学生来说,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在长三角、珠三角和湖南本省就业,在其他地方就业的学生很少。针对学生的就业状况,每个院校应合理规划课程设计的内容,对课程设计的设置进行再思考,而不能简单地照搬他校的设置方案。如现在不少学校都设置了供暖、空调、制冷等课程设计,而对南华大学船山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来说,到北方就业的学生极少,以后会接触到采暖的情况不多;其次,毕业后从事制冷系统设计与优化的学生也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绝大多数毕业生从事建筑给排水、通风空调、建筑电气的设计和施工工作。因为在南方地区,空调工程相对有限,一般的建筑只要求做通风,所以大部分毕业生都要从事一些建筑给排水和建筑电气的设计和施工工作。鉴于我校建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把课程设计规划为两大块,第一块为建筑给排水和电气设计,第二块为冷热源和通风空调设计(这2部分内容的融合更易使学生建立系统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以迎合市场,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

四、命题

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工程运用能力。在此之前学生从来没接触过实际的工程项目,不少学生在拿到建筑图后都不能完全识图,鉴于这种情况,本专业的课程设计注重基础和原理,并不要求学生有很大的创新,但要求学生对基本的设计程序、步骤、计算和绘图有一定的把握,强调最基本的工程训练。不少文献中指出课程设计所采用的题目为医院建筑净化空调、水源、地源热泵、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等学科前沿性和挑战性的设计题目[1,2],学生在对基本的空调系统尚未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就直接做更为复杂的系统是否合适,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所以我校的课程设计选题一般为常规系统(除学有余力的同学特别要求外),建筑类型也是生活中接触最多,应用最广泛的,如高层、多层住宅,商场,医院,办公楼,综合楼等,既贴近生活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待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对建环领域中的一些设备、系统有一定了解后,毕业设计时再做建环领域新技术的选题更具合理性。

在选题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将课题分为难、中、易三个不同的层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二本的学生根据学生自己分组(2~3人每组)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题目,对于三本的学生则安排相对较容易的题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师资

指导课程设计的老师应为“双师型”,教师本身应具有丰富的工程实际经验,并具有本专业的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资质。国家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大部分二本院校和小部分一本院校的学生本科毕业后都从事工程设计和施工工作,对工程训练的要求较高,而现在一般高校新进的教师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博士或硕士生,科研水平较高,但工程实践经验欠缺,如何提升教师的工程能力建设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六、课程与课程设计的融合

现行的教材一般是按一定的次序逐一介绍每个知识点,系统性不强,以致于学生学完整本教材后,对一个实际的工程项目依然无法入手。鉴于此种情况,对于工程性很强而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课程,比如建筑给水排水、建筑电气、暖通空调等,在该理论课程之初先选择2个典型的建筑(如一个公共建筑,一个住宅建筑)讲述每个工程的概况和每个系统设置的情况,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按课本逐一介绍各个知识点;到课程结束时,再回顾第一次课所讲的工程范例,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本专业课程设计历来的做法就是在该课程之初就下发课程设计题目,课程和课程设计同时进行。[3]在讲授完每一个知识点后,就布置该知识点对应课程设计的作业,如讲完消防给水、屋顶防雷等就要求学生把课程设计中相应部分完成,要求写出计算过程、画出草图,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点进一步巩固,减轻课程设计和课程相脱节的弊端,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待到课程完成时,学生已经对主要的系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集中课程设计时,学生重新回顾、整合知识点,对图纸、设计说明书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以达到课程设计的目标。

七、课程设计的过程控制

理论课程结束,集中课程设计正式开始时,举行专题讲座,讲解相关专业的施工图识图,只有先学会识图才能学会设计,然后再讲述设计的步骤和具体的设计计算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程设计的效率。

在设计过程中,每2~3天集中考勤一次。每次考勤时,要求每组学生阐述前一阶段的进度及遇到的问题,并且把设计成果交由指导老师检查(设计成果中需注明每个同学分别完成的工作量),指导老师再就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即在设计过程中加强管理,谨防不劳而获的事件发生。

考核是保证课程设计质量的最后一环。以前学生对课程设计重视的力度不够,以为交了设计就行,甚至想到交设计时抄袭蒙混过关,很大程度上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因此有必要改革考核方式:第一,课程设计最后采用答辩的形式,要求每组同学用5分钟介绍本次课程设计的概况及主要设计思路和方法,而后指导老师就本课程设计提问,对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出合理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相对客观。第二,看图纸和说明书的质量,课程设计需要计算的内容繁多,但指导老师应该把握关键步骤的计算过程、方法和结果,如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入户管径的大小,建筑电气中负荷与导线的匹配等。学生课程设计的总评由答辩成绩、平时成绩、图纸和设计说明书成绩三部分组成更显合理。

八、结束语

实践性教学在一般工科的培养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起着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的作用。在我校建环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中,对课程设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收到了显著的效果,这也可以为其他工程类学科课程设计的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闫秋会,南晓红,李安桂.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4):94-97.

建筑工程专业设计篇(4)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苏州城市建筑设计的学习 作为一个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毕业设计是大学阶段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对我们大学阶段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不但使我们各方面的知识系统化,而且使所学知识实践化。毕业设计实习是在毕业设计前进行一次系统的综合考察,结合所学知识及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选择自己的设计方向。通过毕业设计实习,使我们能够了解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培养我们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并锻炼我们调查研究的能力,对毕业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实习任务一:苏州城市建筑设计的学习 地点:苏州人民路 实习日期: 07.3.3(晴) 指导老师:AA 实习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历史文化古城——苏州,苏州素有人间天堂之称,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第一次来苏州,感觉没什么特别的,不是我们想象的高楼大厦。听老师介绍说:苏州进行现代化建设, 受到诸多保护条文规范的制约,关注建筑风格成为规划审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 对建筑风格的要求, 以某种法制法规的形成存在, 并对苏州城市建筑的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城市规划方面采取对古城风貌的保护的原则,所以现代化的建设要兼顾到历史文化遗产的留存与合理利用。 根据资料介绍:这种源自保护城市风貌的举措对于创造地方特色而言, 并不是一个完全相同的概念, 应该承认前者可以用较为稳妥, 保守的手法来达成保护的效果, 在某些特定场合, 甚至可以沿用传统样式和仿古建筑。而后者相对来说是富有开创性, 探索性的创造过程, 它关注地方文化, 自然环境, 建筑历史等众多地域因素, 其表达方式和设计手法具有相当的差异和丰富性。在苏州, 总体文化背景的相对保守和保护任务的紧迫性所导致的对建筑风格的专注是苏州创作环境的一个特点, 从这个意义上说, 苏州地方主义或地方特色的再创造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所以,苏州市区的建筑,不论是什么结构,都要维持这种现状,表现苏州城市的特点。在我们参观的人民路与干将路的城市建筑是反映苏州地方建筑的一对绝好例子。人民路是苏州古城结构的历史延续, 最北端的北寺塔, 中段的观前街, 怡园,文庙和南端的城市园林——沧浪亭使得人民路从北到南有一个完整的景观序列。干将路着重体现地方性符号以及与城市文脉的关联, 其开发规模较大, 改造力度较强, 但在追求条理化和程 序化的过程中又体现了人文关怀的场所精神。最典型就是人民路上苏州图书馆新馆,是一栋着力体现苏州地方文化特色建筑。其轻巧灵秀的立面造型手法, 与早期人民路建筑古朴厚重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中也隐藏了时代文化上的对比。对地方“风格”的关注在苏州图书馆就集中地表现出来, 这种现象和江南其它地区的表现相比更显突出。 为什么建筑可以这样随意的按人们的意愿设计成不同的体型?这就和我们结构设计有根本的关系,前面所说的的古代建筑都是砌体结构、木结构,而新建的大多数都是 框架,或框—剪结构。其中以框架为主,高层中多使用框—剪结构。框架结构是梁、柱等杆系构件组成的空间承重体系的结构,是多层、高层建筑的一种主要结构形式。这种结构体系的优点是建筑平面布置灵活,能获得较大的使用空间,建筑立面容易处理,可以适应不同的房屋造型。所以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各式房屋,就像搭积木一样,摆出自己喜欢的造型,都能够用框架来实现,这就是框架结构的优点。所以人民路上的多层建筑,不论是办公楼、商厦、图书馆、行政楼,大都是框架结构,但外形却是苏州古典建筑形象。 建筑的形式就被当作了一种信息交流的媒介和模式。为此,便要求建筑形式成为一定含义的符号载体, 即意味着使建筑形式符码化。这就是苏州图书馆的外部立面上众多变形过的构架、纹饰、披檐的意义, 从它们的身上公众获取与地域或历史的沟通。苏州图书馆内部的设计力图还原作为园林主人——文人的情趣。 由此,我想到了我所设计的中学办公楼,也应像苏州的建筑一样,在建筑设计上争取能被当作一种信息交流的媒介和

建筑工程专业设计篇(5)

2.项目研究背景:

所要编写的结构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设计,建筑指各种房屋及其附属的构筑物。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柱等,连接而构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称荷载)的平面或空间体系。

编写算例使用建设部最新出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该规范与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相比,新增内容约占15%,有重大修订的内容约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规范内容的部分约占50%,规范全面总结了原规范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先进标准技术。

3.项目研究意义:

建筑中,结构是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经久耐用、节能节材、满足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对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结构计算牵扯的数学公式较多,并且所涉及的规范和标准很零碎。并且计算量非常之大,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更加剧了房屋设计的复杂性,许多多高层建筑不断的被建造。这些建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劳动量上,都客观的需要计算机程序的辅助设计。这样,结构软件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栋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结构体系、结构布置、构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强度等级以及主要机构构造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已经正确解决,结构计算、施工图的绘制、则是另令人辛苦的具体程序设计工作了,因此原来在学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将被运用到具体的程序代码中去,精力就不仅集中在怎样利用所学的结构知识来设计出做法,还要想到如何把这些做法用代码来实现,

4.文献研究概况

在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中有些内容是一样的,做框架结构设计时关键是要减少漏项、减少差错,计算机也是如此的。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该标准是为了合理地统一各类材料的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钢结构、薄壁型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等设计规范以及地基基础和建筑抗震等设计规范应遵守的准则,这些规范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制定其它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规范时,可参照此标准规定的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包括一般构筑物)的整个结构,以及组成结构的构件和基础;适用于结构的使用阶段,以及结构构件的制作、运输与安装等施工阶段。本标准引进了现代结构可靠性设计理论,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分析确定,即将各种影响结构可靠性的因素都视为随机变量,使设计的概念和方法都建立在统计数学的基础上,并以主要根据统计分析确定的失效概率来度量结构的可靠性,属于“概率设计法”,这是设计思想上的重要演进。这也是当代国际上工程结构设计方法发展的总趋势,而我国在设计规范(或标准)中采用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是迄今为止采用最广泛的国家。

结构的作用效应常见的作用效应有:

1.内力。

轴向力,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正截面上的法向拉力或压力;

剪力,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切向力;

弯矩,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内力矩;

扭矩,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剪力构成的力偶矩。

2.应力。如正应力、剪应力、主应力等。

3.位移。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中某点位变(线位移)或某线段方向的改变(角位移)。

4.挠度。构件轴线或中面上某点在弯短作用平面内垂直于轴线或中面的线位移。

5.变形。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中各点间的相对位移。变形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6.应变:如线应变、剪应变和主应变等。

极限状态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就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此特定状态称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极限状态可分为两类: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达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的极限状态:

(1)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刚体失去平衡(如倾覆等);

(2)结构构件或连接因材料强度被超过而破坏(包括疲劳破坏),或因过度的塑性变形而不适于继续承载;(3)结构转变为机动体系;

(4)结构或结构构件丧失稳定(如压屈等)。

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使用功能上允许的某一限值的极限状态。出现下列状态之一时,即认为超过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1)影响正常使用或外观的变形;

(2)影响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局部损坏(包括裂缝);

(3)影响正常使用的振动;(4)影响正常使用的其它特定状态。

结构设计的基本任务,是在结构的可靠与经济之间选择一种合理的平衡,力求以最低的代价,使所建造的结构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使用期限内,能满足预定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等功能要求。为达到这个目的,人们采用过多种设计方法。以现代观点看,可划分为定值设计法和概率设计法两大类。

1.定值设计法。将影响结构可靠度的主要因素(如荷载、材料强度、几何参数、计算公式精度等)看作非随机变量,而且采用以经验为主确定的安全系数来度量结构可靠性的设计方法,即确定性方法。此方法要求任何情况下结构的荷载效应S(内力、变形、裂缝宽度等)不应大于结构抗力R(强度、刚度、抗裂度等),即S≤R。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我国和国外主要都采用这种方法。

2.概率设计法:将影响结构可靠度的主要因素看作随机变量,而且采用以统计为主确定的失效概率或可靠指标来度量结构可靠性的设计方法,即非确定性方法。此方法要求按概率观念来设计结构,也就是出现结构荷载效应3大于结构抗力R(S>R)的概率应小于某个可以接受的规定值。这种方法是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至7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已进入实用阶段。我国自80年代中期,结构设计方法开始由定值法向概率法过渡。

面向对象编程

使创建Windows程序较为容易的关键技术是面向对象编程,或OOP。这种技术可以创建可重用组建,它是程序的组成模块。

几个定义

控件提供程序可见界面的可重用对象。控件的示例有文本框、标签和命令按钮。

事件由用户或操作系统引发的动作。事件的示例有击键、单击鼠标、一段时间的限制,或从端口接收数据。

方法嵌入在对象定义中的程序代码,它定义对象怎样处理信息并响应某事件。例如,数据库对象有打开纪录集并从一个记录移动到另一个记录的方法。

对象程序的基本元素,它含有定义其特征的属性,定义其任务和识别它可以响应的事件的方法。控件和窗体是VisualBasic中所有对象的示例。

过程为完成任务而编写的代码段。过程通常用于响应特定的事件。

属性对象的特征,如尺寸、位置、颜色或文本。属性决定对象的外观,有时也决定对象的行为。属性也用于为对象提供数据和从对象取回信息。

5.设计主要内容

本软件适用于现浇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的框架的设计。毕业设计要完成的工作包括:

1.平面钢架分析程序的改造

对结构力学教研室版平面钢架分析程序进行修改和补充。要求:

(1)编写自动生成节点坐标和单元节点编号的程序,或以图形方式输入计算简图。

(2)修改程序,使之适合多工况内力计算;(3)根据输入、输出数据的特点,设计适当的人机界面。输出应可选的显示各构件端力和内力图。

2.编写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机构的构件设计程序

(1)根据有关的规范,应明确计算的各种荷载(恒载、楼屋面活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等)的计算方法,在次基础上编写自动生成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结点荷载和单元荷载的程序。

地震作用按底部剪力法确定。自振周期用经验公式确定。

(2)计算各种荷载单独作用时框架各杆件的内力。计算结构存放在各自的杆端力(随机)文件中。

对竖向荷载下的梁端弯距进行塑性调幅。

(3)在(2)中产生的杆端力文件基础上,分别计算各种可能的荷载组合下,梁、柱控制截面的内力。计算结果存放在适当的文件中。

(4)从(3)生成的文件中选出最不利组合,同时给出截面配筋。

梁、柱截面配筋的确定应考虑抗震设计的要求。

(5)部分编程较熟练的同学可根据计算结果和构造规定,用Auto-CADVBA绘制梁、柱配筋图。

5.成果形式

本毕业设计的成果应包括:

1.可运行的、并能给出正确计算结果的源程序

在存放源程序的软盘中,应至少有一个算例的数据文件,可在基本不需另外键入数据的前提下,显示正确地运行结果。

2.软件使用手册

这是为用户准备的关于软件使用方法、操作步骤和其他必要的文字材料。

3.软件说明书

这是软件作者的工作档案,是软件维护的基本资料。其中应包括:

(1)软件所依据的工作档案、力学和工程结构模型的较为详细的描述,主要的计算公式及其使用的符号的含义,重要算法的文字说明:

(2)程序的结构:模块的划分的情况、各模块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各模块的功能;

(3)带有较为详细的注释的源程序文本。其中应注明各标识符的含义(尽可能的采用通用公式中的符号)。各程序段的功能、相应的数学公式和特殊算法的说明;(4)为使他人根据软件说明书读懂你的程序所必需的其他资料。

(5)部分编程较熟练的同学可递交梁、柱配筋图纸一张。

4.对自己所编程序的评价

(1)对算例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必要的分析;

(2)总结软件设计过程中的经验和及教训,提出设计改进意见。

以上各项资料处源程序文本以软盘形式提交外,其余均用计算机打印。

6.进度计划

第一周毕业实习,参观工程,收集资料。

第二周需求分析:描述计算机模型,编些初步的软件说明书。

第三周软件设计:选择模块划分的方案

第四周模块设计:数据输入界面设计(梁柱截面数据)

或数据输入界面设计(可视化图形输入)

第五周数据输入界面设计(框架数据、附加荷载)

第六周模块设计:荷载计算(恒载、活载),相应的内力计算

第七周荷载计算(风荷载、地震作用),相应的内力计算

第八周模块设计:梁配筋计算

第九周梁荷载组合,确定梁配筋

第十周梁荷载组合,确定梁配筋

第十一周模块设计:柱配筋计算

第十二周柱荷载组合,确定柱配筋

第十三周柱荷载组合,确定柱配筋

第十四周软件测试或用AutoCADVBA绘制梁、柱配筋图;

第十五周软件测试

第十六周整理源程序,编写软件说明数和用户手册

建筑工程专业设计篇(6)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 环艺设计专业 课程设置 改革 启示

[作者简介]王薇(1977- ),女,满族,宁夏银川人,北方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环境艺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课程与教学。(宁夏 银川 75002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34-02

一、建筑学专业和环境艺术专业的相关背景和联系

我国高校建筑学专业始于1923年,由刘敦桢先生在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创立了相当于大专程度的建筑学课程。随后1927年刘敦桢先生又在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创立了第一个高等教育程度的建筑学课程,1928年初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更名为江苏大学,两个月后江苏大学再更名为南京国立中央大学。1932年,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的建筑工程科改为建筑工程系。直到1937年,建筑工程系得以不断发展,师资也不断扩充。另外,兴起于1928年的沈阳东北大学的建筑学专业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而今,不仅以上的老院校建筑学专业蓬勃发展,而且各地新兴高校也相继开设了建筑学专业。而与建筑学的相关专业――环境艺术专业是在1957年,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提出建立国内第一个“室内装饰系”为专业设置起点。在当时室内设计专业是室内装饰系的一个专业,直到198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正式将室内设计专业改为环境艺术专业,并逐渐将环境艺术专业扩展到室内外的设计内容。随之在1998年前国家教委调整普通高校专业目录时,将环境艺术设为高等院校的一个专业,为艺术设计增加了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虽然目前中国高等院校环境艺术是一门较为新兴并涉及建筑学、规划学等的边缘学科,而且在很多大专院校都设有环境艺术专业,但是由于学校背景、学科构成的不同,在课程设置上都有所偏差。如建筑院校一般会遵循建筑学工程和设计的课程来设置,美术院校会偏重于艺术设计方面的课程设置,林业学校会偏重于植物种植学科的课程设置。由此产生出各个学校教学大纲和基本培养方向的差异。笔者认为可以发挥各家之长处,将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优点补充到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中,制定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环境艺术专业课程体系。

二、高校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特点

目前,高校建筑学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绘画基础、建筑学、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工程技术、环境和空间表现。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有以下特点:(1)课程设置一般比较偏重于工科和理科课程内容,如设置了画法几何及阴影透视、建筑结构选型、建筑力学等课程。(2)因为建筑学专业的学制一般为五年,所以专业课程设置比重较大。建筑学专业的一年级课程设置为公共课程和专业入门课程,而建筑学专业的二年级至五年级课程全部设置为专业主干课程(其中涵盖专业实践课程)。(3)重视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环节及顺序的连续性。(4)设置课程种类多,囊括多方面、多学科和多层次的课程内容。(5)实践课程的设置在专业课程中占有一定比例,几乎所有专业设计课程都与现实项目链接,为学生能较早适应工作岗位提供实践机会和便利条件。

三、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特点

环境艺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的、综合的艺术系统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它涉及美术、雕塑、装饰文化、建筑基础知识、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材料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知识,无论在专业理论的广度,还是在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都具有一定的涵盖性。

环境艺术专业课程具备以下特点:(1)系统性。环境艺术专业课程集功能、艺术与技术于一体,涉及艺术和科学两大领域的许多学科内容,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系统性特点是指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要求课程的内容多样而复杂,并且还要符合环境艺术专业的多学科、多方向发展。如何能培养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强、具有整体思维能力的环境艺术专业人才,是制订专业建设计划思考的重点。(2)特色性。这里所谈及的“特色”是指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特色。就环境艺术专业建设而言,不同性质、基础的学校都有各自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建筑学为依托,侧重于建筑内外环境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研究和教学的环境艺术专业课程,构成高等院校开办环境艺术专业课程的特色。(3)创造性。创造是设计的灵魂。设计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设计方法和技艺的传授。在艺术和设计之中,创造是它的主要特征,也是生命活力的所在。在环境艺术课程设置上,要充分强调创造性的特点,树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解放学生创造力为主线的课程教育体系。(4)适应性。围绕着建筑环境,环境艺术设计小到一个标志设计,大到城市环境景观设计,都是环境艺术设计师所要面对的工作。因此,各个高等院校在制定教学内容和组织课程设置时课程内容要广泛和多样。

四、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对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启示

综上所述,笔者分析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认为高校建筑学专业课程具备以下优点:(1)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完善,覆盖内容广泛,涉及各种建筑的设计,同时延展到建筑外环境和内环境的设计等内容。如在设计建筑时其外部环境是很重要的,建筑学专业不仅能对建筑本体(建筑功能、空间联系、建筑外观等)有较深入的设计,而且对于建筑的外延――环境也能做到全面和合理设计。(2)课程内容安排紧凑,课程顺序连贯。如在建筑学专业的一年级课程设置中,有一门课程为画法几何及阴影透视。这门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在今后的设计方案制作中,能够熟练地将二维与三维空间进行自由转换的法宝。这门课程内容不是单纯的绘制图纸,而是让学生凭借课程中的投影定律、透视求解原理能够全面和理性地绘制效果图和工程图。即使在3D辅助电脑设计软件的今天,该门课程仍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思考和想象能力都有较大的帮助。另外,建筑初步课程中学生可以掌握模型、空间、效果图渲染等手法和工艺的制作。可见建筑学专业课程是一门很好的实践课程,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建筑学设计过程的实践内容,而且在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中能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和能力。(3)课程设置时将建筑学专业多门课程融合、渗透和灵活应用。如在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内容中加入工科课程――结构选型、结构力学等,结构选型、结构力学是建筑设计和室外构筑物设计的物理结构基础理论课程,离开它们建筑设计就是空洞和不切实际的。因此,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内容上既有工科课程又有理科课程,这些课程穿插在整个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环节中。(4)理论课程内容多样。建筑学专业不仅开设建筑历史课程,还设置与建筑相关的艺术理论课程,如西方建筑流派、西方建筑艺术史、中国和西方雕塑史、中国园林史、美术史等,并可通过增加学分的方法鼓励学生选修音乐史等其他艺术理论课程。这些理论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对建筑学专业设计素养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相对于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环境艺术专业课程的设置存在以下不足:(1)环境艺术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匮乏。学生生源质量的差异和艺术类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薄弱,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不能够深入人心的根本原因。比如因为北方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地处偏远地区和知名度较低,所以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生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学习过程中存在理解和掌握的困难。(2)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时不注重课程的延续性。如环境艺术专业二年级的三大构成(平面、色彩和立体构成)课程结束后,直接转入室内设计课程的学习。这样的课程设置会使得三大构成(平面、色彩和立体构成)和室内设计课程之间缺失一门必要的过渡课程,造成学生知识链的断裂。此外,前面所提到的画法几何及其阴影透视这门课程,是讲解和解析物体由三维体量转换到二维体量的制图方式和原理课程,它是建筑和环境设计制图原理的根本内容,同时也是在建筑制图和手绘效果图技法两门课程之前的先行课程。如果没有学习画法几何及其阴影透视课程,学生在学习工程制图时根本理解不了投影定律、平面及立体之间转换过程的方法,从而会导致绘制的效果图比例失调和透视错误。这些都会对环境艺术专业今后的设计课程造成负面影响。(3)在环境艺术专业主干课程中,重方案设计成果,忽视设计方法和理论。如环境艺术专业主干设计课程中的园林设计课程一般设置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园林史和园林设计原理,第二部分为根据园林设计理论进行园林方案设计和探讨。两部分内容在专业设计课程中缺一不可,但是由于课时时间短和课程内容划分的模糊,造成专业设计理论课程内容的讲授概括。加上学生本身轻理论、重设计,造成学生忽视专业设计理论课程而直接进入相关的设计方案任务制作过程。学生会从潜意识上认为该门专业设计课程仅是绘制图纸和完成作业,专业设计理论知识只是昙花一现,没有实际用处。这样环境艺术专业的每门主干设计课程如此反复循环,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抛弃设计理论课程学习。如此专业设计课程就变成制图课程,设计理论课程将变成毫无意义和不切实际的内容。

通过建筑学专业课程和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别及优缺点比较,环境艺术专业应该汲取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优点,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目标,由原来单纯的课程和课堂内容传授转向于建筑学专业的重理论、技能、素质和能力的综合性培养方向,实现环境艺术专业学生技能和理论素质的全面发展。因为建筑学专业办学较早,各大院校建筑学毕业生走向社会的时间较早,在专业成熟度和知名度上都要高于环境艺术专业,所以如果想将新兴的环境艺术专业办学成功的话,应该要从建筑学专业汲取优点来发展自身。比如环境艺术专业课程改革之前,环境景观设计课程原来一直为单纯授课,学生通过手绘和制图的方式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环境景观设计课程改革后,教师可以通过接洽实际项目,让学生参与项目的整个设计和实施过程,像实地查勘、分析基地现状、收集直观的设计资料和数据、亲身参与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教师可以有步骤、有条理地针对实际设计项目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授课,最终完成环境景观设计课程内容和环节。这样的环境艺术专业设计课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授课,而是学生与老师在实际设计项目及施工进程的交流和互动,更能实现环境艺术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五、结论

在国内,环境艺术专业还属于一个较为新兴的专业。虽然建筑学专业的从业人员和毕业生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方面能够涉及很多复杂的设计内容,但是在具体建筑外环境设计方面会忽视细微的设计内容,这就需要环境艺术专业的人员从环境设计细部方向去考虑或者补充建筑学专业外延设计方面的空白和不足,更好地完善城市建设和规划设计,达到更加精准的城市设计要求。目前,由于高等院校的扩招,加上生源质量的下降,对于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环境艺术专业课程可以在建筑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内容上得到改革启示,创造出更加适合的课程体系,最终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

建筑工程专业设计篇(7)

收稿日期:2012-11-12

基金项目:福州大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给水排水工程(项目编号:036191)

作者简介:刘德明(1963-),男,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市政工程系系主任,主要从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研究,(E-mail)。

摘要: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指导、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四个方面,探讨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学习与应用过程中不断提高知识水平。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综合教学体系;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0;TU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058-04 一、教学背景

截至2012年,中国共有150余所高校设置本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原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12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率全国排名第六,该专业70~80%的毕业生从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工作。本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有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三大方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对应的国家级考试为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执业资格考试(专业考试),其中给水工程方面的内容占30%、排水工程占30%、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占40%。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具有发展变化快、知识点多、应用性强、涉及面广、规范与标准图集多的特点。福州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4年本科教学中,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堂教学48学时(3学分)、2周课程设计(2学分)、12周毕业设计(12学分,选择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作为毕业设计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主要存在教学与发展脱节、教学与需求脱节、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脱节、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等问题。

二、需要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

如何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4个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充分利用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时间,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与应用过程中,不断提高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面的知识水平。需要解决以下4个主要教学问题。 一是,如何使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形成一个统一的教学整体,相互之间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二是,如何提高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解决教学单元时间短与内容多的矛盾,在有效的时间内,把更多知识和信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

三是,如何提高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教学效果和效率,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点充分应用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保证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设计过程一致,通过做设计巩固所学知识。

四是,如何把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工作延伸到学生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充分利用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多参与、多动手、多合作,通过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活动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三、解决教学问题的主要方法

(一)加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教材建设

目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材除了全国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第六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之外,没有与之配套的教学辅助用书。近年来,我们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教材建设做了一定的努力:主编了高等学校学习辅导与习题精解丛书《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习题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包括课题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习题以及答案,作为该课程唯一一本习题集,一直与推荐教材配套使用;主编《快速识读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图》(福建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11月);参与大型工具书《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10月)的编写,该书是从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必备的工具书;主编《建筑灭火器配置计算手册》(福建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3月)和《消防给水排水工程常用强制性条文汇编》都作为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必备参考书;主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11月)作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材已正式出版,是该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唯一一本教材。这一系列教材与教学辅助用书的建设使学校在开设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院校中,成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教材建设最为完善的学校之一,极大地促进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综合教学体系已成为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3]。

(二)加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网络课程建设

2010年9月在公共互联网平台开设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网站。2011年11月申请学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网络课程建设项目立项(校教〔2011〕44号),在福州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开设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网站,内容涵盖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各个环节。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及时把工程信息和学科前沿引入教学,使教学环境信息化,构成比较完整的教学资源库,并在学科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方面,具有广泛的辐射性和示范性。网络课程以图、文、声、像、动画等形式表现课程教学内容,发挥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的优势,形成积极主动的新型教学模式[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创新思维,适应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需要,并逐步发展为包括课程管理、课堂教学、课外自学、师生交互、工程实践认知、信息交流等综合性的教学系统[5]。

(三)加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指导体系建设与实践

在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中,除了教材建设和网络课程建设外,制定了《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工作实施细则》,强调与工程实际结合,注意加强毕业设计单位基地建设,已与国内几十家民用建筑设计院有过学生毕业设计交流活动。

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保证一人一题,课题来源于生产实践,提倡开放型毕业设计方式[6],即“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就是把设计单位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请进来,带着课题进学校指导,让学生走出去,到设计单位做毕业设计。学生毕业设计力求真题真做。2006—2012年7届共60位学生选择做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其中真题真做56位,真题习作4位;取得优秀成绩的22位(其中9位学生获得校优秀毕业设计奖、2位学生获得全国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优秀毕业设计奖)、良好的30位、中等的8位。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毕业设计教材、要求、指导方法已趋于成熟,毕业生就业良好,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领域有很高声誉[7],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和称赞。

(四)强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与教学的有机联系

重视课外学习对学生的影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2006—2012年7年间指导学生校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7项,参与学生共31人。由福州大学建筑给水排水课题组制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科研平台构建策划书》,以学习专业知识和加强工程实践为主要目的,激发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掌握有关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拓展知识面,充分发挥学生在科研中的自主性,获得必要的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为此,专门构建了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科研平台,科研平台以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创新性实验研究计划(IRP)、福州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等科研训练项目为依托,形成一个有准备的、高年级与低年级间的科研训练良性循环的机制,由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在形成一定基础之后相互探讨,相互促进。一方面为本科生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创造条件,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另外一方面研究生也可以依托此科研平台,针对自身的科研方向,在辅导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同时,完成自身的研究生科研课题。通过此科研平台,把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作为常规性教学工作[8],形成良性循环,做到早动手、早做准备、早出成果。

四、结语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综合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实践,有助于各教学环节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有助于提高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效果。主要创新与特色如下。

第一,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整体,突出了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办学特色。

第二,完善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教材建设,主编出版了与教材配套的唯一一本习题集,唯一一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教材和必备参考书。

第三,建设了两个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网站,满足校内外学习和交流,促进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建设的效果。

第四,规范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过程,具体体现在制定了实施细则、有专门的教材、有必备的参考书,学校学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成果居于全国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先进水平。

第五,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成为制度化,成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必须的一部分,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高,促进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产学合作与国际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08(1):21-27.

[2] 董发勤,彭煜,晏斌.合纵连横建设开放平台 持续提升工程实践效能[J].中国高等教育,2010,438(9):39-40.

[3] 许俊鸽,刘德明.大土木背景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2,21(2):66-68.

[4] 矫桂琼,支希哲,苟文选.深化改革 注重创新 建设一流国家工科力学教学基地[J].中国高教研究,2004,134(10):68-70.

[5] 刘德明,庞胜华,李泽裕.《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网络课程建设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2,115(2):73-75.

[6 ]刘德明.开放型毕业设计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4,83(2):34-37

[7] 庞胜华,刘德明.卓越工程师计划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2,115(2):73-76.

[8] 翁曼亭,刘德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加强实践性教学的体会[J].高等教育研究,2004,83(2):46-49.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comprehensive teaching system for building

water supply and sewerage engineering course

LIU Deming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P. R. China)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