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纺织技术论文

纺织技术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3 16:09:01

纺织技术论文

纺织技术论文篇(1)

部分纺织车间如细纱车间由于机器发热量大,在冬季车间热量仍有剩余,需要大量排放到室外大气中,大量热能白白浪费;而部分纺织车间如络筒车间和前纺车间在冬季则需要供热。此时可采用热能转移、风量平衡的方法,把热量剩余车间的热量转移至需要供热的车间。该技术称为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该技术的核心在于:不消耗或消耗很少的能量,将部分纺织车间的热能转移至另外的纺织车间。

发热量较大的车间主要是指细纱车间。细纱车间用电一般占全厂吨纱基本生产用电的60%~70%,除一部分转化为加工产品的机械能外,绝大部分电功率转化为热能散发到车间中。细纱机的主要产热部件是电机,电机表面温度甚至高达60℃[1],远远高于车间的温度。因此为节约能源,目前细纱车间的电机基本上都单独进行排风,称为工艺排风。由于细纱车间热量过剩[2],无论冬季还是夏季,工艺排风都排至室外大气中。除工艺排风外,细纱车间的车间回风[3]称为地排风。根据国家标准,细纱车间的温度一般也高于其他车间的温度。实际纺织车间中,冬季细纱车间的温度甚至比前纺并粗等车间的车间温度高10℃以上。

发热量较小的车间包括有后纺的络筒车间、前纺的并粗车间等。这些车间的机器数量较少,机器排布较稀,整个车间总体发热量较低。在冬季,仅靠机器发热量不足以保证车间的温度。为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的温度,需要从外界输入热量。

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是指在冬季,把细纱车间的热量转移至后纺的络筒车间、前纺的并粗车间等产热量较小的车间。通过这种车间热能的相互转移分配,来节约能源。

2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的应用

热能转移可以采用两种方法:①细纱工艺排风通过空调室送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②细纱车间空气直接流通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

方法一:细纱工艺排风通过空调室送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

工艺排风回细纱空调室过滤后,由工艺排风机通过主风道隔出的一条通道送至产热量较小车间的空调室,然后由该空调室的送风机送至车间。该方法较以往空调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①工艺排风室的排风窗可调,可把工艺排风调小或关闭,以保证在冬季工艺排风可送至其他车间;②在主风道内隔出一条风道,连接细纱空调的工艺回风室和产热量较小的车间空调室。在隔出风道的两端,装有调节窗以保证冬季工艺排风可以畅通,而夏季工艺排风不能通过。隔出风道可采用普通的砖墙或玻璃钢风道。

方法二:细纱车间空气直接流通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车间

当细纱车间与产热量较小车间相连,也可以利用细纱车间的空气来加热隔壁车间。此时,需要打通两个车间的隔墙,安装门或者窗。冬季时减少细纱车间的排风量,增加新风量,保证细纱车间相比隔壁车间为正压状态。隔壁车间关闭送风系统,打开回风系统。则打开两个车间之间的门和窗,就让细纱车间的空气直接流通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

当然,方法一采用了工艺排风机和送风系统,其送风比较均匀,整个车间的舒适度较高,热能利用率较高,然而增加了隔出风道,改造费用较高;方法二仅使用了门窗,把细纱车间的空气流通至隔壁车间,热能利用率很低,整个车间车间温度不均匀,热舒适性很低,但改造费用较低,而且不开隔壁车间的送风机,运行费用较方法一为低。

总之,通过上述两种方法,可将细纱车间的多余热量送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从而保证车间热能的相互转移分配,这样可节约大量能源。例如,利用车间热能转移技术,在除西北、东北偏冷地区之外的纺纱厂,冬季可不设供热系统,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

3工程实例

实例1山西某有限公司采用方法一,把细纱车间的工艺排风送至前纺车间和络筒车间。在不增加锅炉的前提下,将前纺并粗车间、后防络筒车间的温度提高了6~7℃,都达到19℃以上,不采用锅炉即可达到人体的热感觉要求。一个采暖季节煤折合资金5.0万元,远远高于投资改造的费用。

实例2郑州某棉纺织厂由于细纱车间隔壁的络筒车间产热量较小,采用方法二,将细纱车间和络筒车间通过门窗来调节冬季热能分配。增加很少的投资费用,就使络筒车间的冬季车间温度提高至18℃~22℃,满足生产工艺要求,提高了车间的热舒适性,节能效果明显。

在上述两个工程实例中,利用车间热能转移技术,冬季不设供热系统,即可达到人体热感觉的要求,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

结论

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是指在冬季,把细纱车间的热量转移至后纺的络筒车间、前纺的并粗车间等产热量较小的车间。通过这种车间热能的相互转移分配,来节约能源。

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有两种方法:细纱工艺排风通过空调室送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细纱车间空气直接流通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车间。

利用车间热能转移技术,在除西北、东北偏冷地区之外的纺纱厂,冬季可不设供热系统,即可达到人体热感觉的要求,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陈志祥.细纱车间空调节能探讨.棉纺织技术,1995,23(1):26-28.

[2]刘秀萍.环保节能的空调工艺运用实践.上海纺织科技,2004;32(3):64.

[3]刘方林,马国忠,莫蔚通.细纱回风利用与节能,广西纺织科技,1995,24(3):29-30.

纺织技术论文篇(2)

在当代社会的棉纺织业中,一些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棉纺织技术,生产产品单一,生产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效率比较低,不利于现代棉纺织业的发展,无法满足当代人们生活的需求,面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激烈竞争,我国的棉纺织业必须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革。结合当代棉纺织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我国的棉纺织技术还存在不足。

1.我国的棉纺织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规模很大,尤其是纺织工业,在我国的发展行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的棉纺织技术还相对比较落后,例如在使用的棉纺纱锭中,有将近一半都是比较落后的纺织设备,大部分还是传统的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并且在很多中小型棉纺织企业中,还存在着传统的手工作业技术,对于一些先进的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等实用不够广泛,并且转杯纺水平不高,比较精细的技术还处于研发的阶段,一些具有高档水准的棉纺织工艺还不能大规模的生产,例如无结纱、精梳纱等。我国棉纺织技术相对比较低,影响到了棉纺织业生产质量和水平。

2.棉纺织技术加工的产品不能满足市场的新要求

经过对我国的棉纺织技术进行研究,化纤纺织产品已经占据了我国纺织工业大部分的加工量,但是我国的化纤差别很低,且功能性的纤维生产量比较小,高性能的纤维还需要进行进口,而当代社会对棉纺织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行绿色纤维的生产,我国的绿色纤维还处于研发的阶段,并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现代棉纺织技术的发展趋向

1.现代棉纺织技术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我国传统的棉纺织技术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20世纪以来我国进行了国际棉纺织生产的实验,梳理机被运用到了棉纺织生产当中,为棉纺织企业的开清棉和梳棉工序创造了便利的条件,而国际的棉纺织技术主要是以信息化为特征,运用电、机器、液压等进行传感技术和变频调整,使得棉纺织技术朝向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生产的质量和水平,降低了生产成本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用清梳联单机,利用压力传感、信号转换、计算机处理以及计算机综合监控等技术来确保生产全流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得棉纺织的总流程处于连续、同步以及平稳的状态,将输出棉的条长片段、短片段以及超长片段的均匀度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此外运用异性纤维在线自动检测清除装置设备来进行异性纤维大小和位置的判断,利用彩色数码摄像技术完成清除过程,使得异性纤维能够通过高速气流进行排放。自动落纱机、自动络筒机的使用极大地方便了棉纺织工业的生产,并且不断地完善空气捻接技术,推动了细络联技术的运用,因为在棉纺织工业中,生产所需的劳动力比较大,而且员工的工作量也很大,必须将生产工序进行直接的连接,确保产品生产的质量和水平,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和生产成本,解决纺纱速度和细沙卷装两者之间的矛盾,有效地提升了环锭细纱机的锭速。无梭织机的出现是机电达到了一体化的水平,有效地实现了生产的自动化,使得产品的质量和种类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无梭织机可以通过剑杆、喷水、喷气以及片梭等四种状态的物种运动与辅助运动相结合,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各方面的自动化操作。

2.在现代棉纺织技术中运用到更多的新工艺和新设备,经过不断地完善,被广泛的应用于棉纺织生产中。在当代社会的棉纺织技术中,转杯纱纺技术是当今比较新型化的棉纺织技术。转杯纱纺机实现了全自动化,利用自动接头、自动落纱、自动输送筒管等功能使得纺杯的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转杯纺纱机的全自动接头装置利用先进的检测技术,提升了接头运作的质量和水平。喷气纺也是棉纺织技术中的一种新型化的纺纱技术,可以有效地缩短工艺流程,减少劳动力,产品耐磨,毛羽少,但是其产品的强力不够,并且手感上有欠缺。可以进行纯棉纱的加工,生产出包芯纱和花色纱,有效地提升了各道生产工序的生产效率。紧密纱纺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升细纱的强力,减少细纱断头,改善产品的手感,提升了产品的质量。新型无梭织机的使用缩小了引纬张力,提升了纺织的效率可以进行大批量的棉纺织品生产。

3.棉纺织技术向加工多样化纤维原料的方向发展。化学纤维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日益重要,化学纤维质量品种的开发力度不断地加大,人们对纺织产品的要求不断地提升,使得棉纺织业进行化学纤维原料加工成为必然,而化学纤维原料的加工需要进行不同组分、不同配比的交并、交织和长丝与短纤的包缠、包芯等,需要利用各种先进的新型工艺、技术和设备,才能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棉纺织产品。

三、推动我国棉纺织技术的现代化发展

1.要不断地更新棉纺织设备

在棉纺织业的生产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棉纺织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更要对陈旧落后的生产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换,确保其进行正常的运行,生产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利用不同的生产设备来进行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生产。

2.要保持棉纺织业的技术创新性

创新是棉纺织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要进行棉纺织新产品的研发就要发扬创新的精神,不断地研究和开发创新性技术,增强棉纺织行业的竞争力,在市场上占据质量和价格的优势,同时还要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强对棉纺织业的管理,促进棉纺织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提升棉纺织生产的技术水平

我国的棉纺织行业要与国际接轨,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此同时必须通过自身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才能够提升我国棉纺织行业的生产水平,要引进更多先进的人才,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加大对纺织行业的科研投资,实现独立生产,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棉纺织行业的生产管理机制,提高我国棉纺织工业的整体水平。

4.对棉纺织业的体制进行改革

我国推行公有制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生产模式,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以及非公有资本等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了股份制生产,将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开来,极大地推动了技术创新,完善了企业管理体制,提高了企业以及企业资金的运作效率,提升了企业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了棉纺织行业的竞争力。

四、结语

纺织技术论文篇(3)

一、自身建设得到新发展

(一)根据学会章程,经过*6年12月28日召开的*纺织工程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及第一次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学会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圆满完成学会换届工作。新当选的第八届领导班子朝气蓬勃,理事长刘燕宁同志对今后的学会工作明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一届学会理事会要加大改革力度创新性开展学会工作,要充分发挥学会的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的优势:要开拓创新,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成效,把学会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一要求指明了学会努力奋斗的方向。

(二)学会在新一届常务副理事长和秘书长的领导下及时组建新的团体会员单位和联络员队伍,为沟通全*纺织行业的信息渠道奠定了基础.同时还组建了技术咨询委员会,为全疆纺织行业开展技术交流,科技攻关,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

(三)学会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截至到*7年底,学会的团体会员已发展到58个,参与学会组织的各项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有力的推动了学会各项工作的开展。

(四)进一步规范了学会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棉纺织工业来开展各项工作,使学会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进一步提高。

二、技术服务和多种形式的技术交流

*6年,围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素质和企业技术进步水平为中心,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各项活动,扩大交流领域,不断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水平。

(一)技术服务

1、专家咨询。为提高*棉纺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推广精细化管理理念。,特邀中国纺织企业家协会会长、原安徽华茂集团董事长华冠雄一行专家对6家棉纺企业进行了现场咨询。通过专家的实地考察和诊断,对企业目前存在的管理、设备、工艺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现场指导企业的技术人员,并召开了6场专题会议,与企业的领导和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参加人员达到350人次。通过此次活动,将使*纺织行业在推广精细化管理方面的工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加快*纺织工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2、不断完善专家库资源,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为了合理的使用人才,充分发挥*纺织人才的作用。*4建立了*纺织行业专家库,*7年又成立了纺织技术咨询委员会,对行业的各类专家资料进行了不断完善,为各地纺织投资项目的前期论证、技术创新项目论证、新产品鉴定等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07年推荐2名专家成为全国棉纺织行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二)技术交流

1、*7年11月按惯例举办了《*纺织设备技术交流会》邀请了瑞士罗托卡夫特公司,瑞士布雷克公司,欧瑞康诺森公司,江苏凯宫机械公司,泰坦公司,瑞士立达公司,沙力拉公司,日本村田公司等.详细介绍和交流了磁性紧密纺纱,纺纱系统的全面方案,精梳机,倍捻机,气流纺纱机,蒸纱机,自动络筒机,测试仪器,及钢领,钢圈等设备的性能及特点。参加会议的技术人员有企业总工,技术人员,共450人。

2、紧密纺是当今先进的一种纺纱技术,据统计全国目前有130万锭,*有16.6万锭。为了加快*紧密纺技术的应用,与中国棉纺行业协会联合召开了《*昌恒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紧密纺项目现场会》,*雅戈尔公司、昌恒公司、经纬纺机公司全面介绍了紧密纺的应用以及紧密纺设备的技术,共计有150余人参加了会议(其中内地30余人)。

三、开展专题研究工作

根据当前纺织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政策要求,按照自治区发改委的工作部署,组织有关专家承担了专题研究《*纺织工业循环经济研究报告》,*7年11月完成。另外,受昌吉州经贸委的委托,组织行业专家编制了《昌吉州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四、科普和《*纺织》刊物的出版工作

(一)加强《*纺织》刊物的出版工作

1、为了适应*纺织工业的发展需要,*7年对《*纺织》进行了再次改版和调整,增加了行业动态、政策法规等栏目以及图片内容,使得《*纺织》从纯技术性刊物向综合性刊物转变,更具有可读性和知识性,受到了各会员单位的欢迎。

2、为丰富《*纺织》刊物的内容,采取了特约撰稿,聘请大专院校的教授,以及行业的专家为刊物撰稿,不仅增加了学科内容,同时对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纺织》既是我区纺织科技人员晋升的科技成果的记录,也是会员交流经验的园地。*7年共收到来自全疆各纺织企业的投稿85篇,采用发表了83篇。

4、《*方》的发行工作。为了增强全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对《*纺织》的认识,增加凝聚力,从*7年开始,《*纺织》发送到*的每一家纺织企业(以前仅为会员单位),极大的提高了各企业对学会工作的认识。

5、开展与内地的广泛交流。为加强与内地各省纺织学会的交流,首先是进行刊物的交流,我们已建立起与20多个省纺织学会的纺织刊物交流,相互学习,不断提高;二是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参加内地的纺织论坛或技术交流,增强了解。

(二)科普工作

为了提高纺织企业的纺织科普知识,学会为每个会员单位订阅了《纺织科普》(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出版),不断提高纺织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

五、*8年工作计划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国务院32号文件以及自治区党委七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科协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坚持自治区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结构调整,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推进纺织工业的结构调整。以做大棉纺产业,做强化纤产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切入点,加快纺织工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

1、积极做好科学技术的宣传普及工作,根据自治区科协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2、继续做好多形式的学术、技术交流等活动,全面提升工程技术人员素质,以适应*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做好《第二届*纺织中青年技术工作者论坛会》的筹备和会议工作。

3、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工作,以实现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目标,指导行业的发展。

4、为纺织企业服务。开展技术咨询、培训班等活动,针对目前的技术难点等问题,为企业培养技术人员。

纺织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纺织机械课程教学 多媒体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140-02

纺织机械课程是纺织工程专业课的核心课程,主要是以纺纱工艺为主,讲解纺纱、织造设备零部件的结构及其运行原理,因而纺织机械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教师课堂讲解、现场演示以及实践训练三种的结合,而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可以将文本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以生动形象的录像、视频以及动画等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1 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

1.1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中,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各个学科教学的重要辅助教学方法,改革了传统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多方面的教学优势;首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计算机处理信息能力,充分使用多媒体技术中的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辅助资料来优化教学课件,将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有趣味性,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从而活跃了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让教师成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鼓励者、支持者和帮助者,这样可以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单一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利于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这就极利于教师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此外,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扩大教师讲授的知识范围以及知识的深度、广度,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增加学生获取到的学习知识,让学生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增加自己的知识总量,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学习能力,另外通过多媒体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了解到课程前沿领域的发展形势和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情况,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解放思想,不断创新,从而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利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

1.2 多媒体教学的缺点

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效率中起到了很到的积极促进作用,然而多媒体教学仍然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需要不断在多媒体教学应用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多媒体教学存在的缺点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多媒体教学实质上是一种辅助教师教学的有效手段,而非取代教师,如果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没有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就会产生一种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的现象,会将大量的教学时间花费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上,而忽视了学生的真正需要和接受能力,只是按照多媒体课件按部就班的进行知识点的讲授,这样就与教师的职责与教学目标相背离,减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这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影响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师生关系,这是不利于多媒体教学的健康发展和优势的发挥;其次,虽然一些学校和教师也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但是没有充分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一方面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没有实现声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特点,这就使得多媒体教学的效果甚微,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忽视了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没有达到到多媒体教学的预期目的。因而,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时应该注意适度原则,牢记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教师应该时刻谨记自身的育人职责,不能过于依赖于多媒体,也不能不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总之,教师应该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不能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教学活动中割裂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2 多媒体教学在纺织机械课程极爱学中的应用

2.1 在纺织机械产品设计课教学中的应用

纺织机械产品设计是纺织机械课程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纺织技能和织造机械设备操作水平的关键,随着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目前社会对于纺织机械产品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要求学生掌握先进的纺织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技能和产品开发设计技能,因而提高纺织机械产品设计课教学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展纺织机械产品设计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教学和多媒体技术来优化培养学生纺织机械产品设计与开发技能的教学方法,首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的文字、图像、视频与音频、录像等辅助资料向学生展示大量可实际操作的纺织机械产品设计实例,运用多媒体进行实践训练项目、纺织机械产品设计竞赛等活动,让学生掌握最新的、最完整的国内外先进纺织机械产品,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纺织机械课程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提高自己自身的纺织机械产品设计技能与开发技能,从而利于顺利达到纺织机械课程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

2.2 在高分子材料与纺丝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纺织机械课程就是将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加工成纺织品所需要进行的纺织工艺和织造设备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规律等理论知识的专业课程,其中高分子材料就是纺织品成品的重要原料,因而纺织机械课程学习的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各种化学纤维的概念、性能与分类,只有熟练掌握了化学纤维知识,才能为后面的纺织机械产品设计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实现国内外先进的、最新的网络课件和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让学生主动搜索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还能够将抽象的高分子材料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动画、录像,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深化学生对于高分子成型的基本原理,启发学生对于高分子运动过程和规律的思考和想象力,从而可以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基础上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

2.3 在“纺织机械”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由于纺织机械教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纺织工程专业课的必修课,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工艺与设备的结合,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纺纱工艺和机械制造设备的工作原理,极大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因而纺织机械课程教学需要实验课程,不断进行实践活动和训练,而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种提高纺织机械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在开展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制作出完整的、最新的纺纱、制造设备和纺纱工艺流程的多媒体课件、光盘与视频,通过计算机技术制作成可视化的录像,可以清晰地向学生展示出无法用语言表述的机械运动过程和纺织设备运行的基本原理,尤其可以利用计算机动画来展现繁序复杂的纺纱工艺,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知识,同时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可以弥补传统文本教材对于纺纱工艺、制造设备表述不到位的不足之处,实现纺织机械实验课程教学的现场演示,通过利用现有先进的3D实体造型软件Solid Works可以建立复杂关键机构的虚拟组装和及其配合模型,可以让学生通过现场的真是展示来了解和熟练掌握关键机构的结构组成部分,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强化学生从课本学到的理论知识的记忆力,提高学生对于纺织机械课程教学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另外,在纺织机械实验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先进的Solid Works三维实体造型来建立纺织机械设备零部件模型,再采用COSMOSMotion机械仿真设计软件来实现纺织机械实验课程的现场仿真教学模式,利用运动学仿真纺织机械运动过程和关键机构的运动规律,从而可以深化学生对于纺织机械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极大提高了纺织机械课程教学效率,顺利实现纺织机械课程教学目的。

3 纺织机械课程多媒体教学的改进建议

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一些缺点以及对于纺织机械课程教学的不利影响,可以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改建建议,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应该注意以下事项:第一,在开展多媒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利用多媒体制作课堂教学课件时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制作出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多媒体课件,这样可以在活跃教学氛围的同时还能能够提高多媒体教学效率,实现多媒体教学目标;第二,在具体应用多媒体技术中教师应该合理应用文字、图像、视频以及先进的计算机应用软甲,达到声文并茂的的多媒体教学效果,从而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保持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这样既可以实现多媒体教学目的,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纺织机械课程教学中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率,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推动多媒体教学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晓平,王子鹤.运用多媒体技术搞好“纺织机械”课程实验教学[J].纺织服装教育,2012,27(3):274-275.

[2] 陈晓英,马晓丽.机械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4(3):29-30.

纺织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纺织机械;技术创新;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1-0034-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任何行业都要不断的改革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行业的发展,使行业的产出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纺织行业同样如此,对纺织机械技术的创新,是推动纺织机械优化升级的有力武器,是提升纺织企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于现今纺织行业的机械创新工作已经迫在眉睫,需要不断地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立足于实际生产需求,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使更多人融入到纺织机械技术的创新研究之中,以个人的创新能力和集体的创新智慧,推动纺织行业机械技术创新成果的产出,以机械技术的创新不断提升纺织产品质量,提高纺织行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1我国纺织机械技术现状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纺织行业的发展一直都予以关注,注重对重点纺机厂给予技术支持或技术改造,并且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采取技术合作的方式,促进我国的纺织技术走向不断发展进步的道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纺织机械技术和纺织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纺织企业的发展与进步。2004年,在第九届纺织产品博览会上,中国纺织集团的棉纺设备取得很大的技术进步,使与会者对我国纺织机械技术的发展有了更加充足的信心。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与发展,使PC程控器和计算机技术为越来越多的纺织机械技术所融合采用,同时变频技术简便了机械参数的变更,并且对印染的同步传动进行了成功的解决。时至今日,先进的硬件条件已经被纺织机械行业广泛运用,使得纺织行业走向了机电一体化的制作工艺之中,并且其水平也在快速提高。但是,我国的纺织机械产品存在很多缺陷,并且缺乏足够的个性,纺织机械领域中自主开发的技术和软件较少,设备还未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得我国的纺织水平与国际水平相差10多年,面对这种差距,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纺织机械技术进行创新改革的重要性。在技术改革创新中,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使机械设备更具智能化和人性化性能,使纺织机械技术走上优质高产的国际化道路。

2做好纺织机械技术创新工作的对策

2.1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

创新成果的产出要以各种创新素养为基础,创新素养指的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所需要的生理或心理因素,智力或非智力要素。而对创新活动影响最深刻的便是责任感和事业心,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激发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具备高度的责任感,才能更加积极地参与科学研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科学探索、技术创新,由此看来,责任感和事业心可以成为创新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20世纪90年代初期,对棉纺织悬锭粗纱机进行优化设计和制造时,人们发现样机清洁器第二根绒带经常不走,经观察发现,这是由于对清洁器进行复位时,有些女工因够不着,经常拉动第二根绒带,导致绒带逐渐延伸,并且失去弹性,影响甚至损坏了清洁功能。而且清洁器降落速度较快,很容易砸伤手指。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工人操作时的安全性,使清洁器正常发挥其功能,要求机械设计人员对清洁器进行优化设计,创新设计思路,更好地解决不安全和实用性差的问题。在经过严密的分析研究和反复多次的试验之后,创造性地找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这一方法正是在清洁器前加一支活动手柄,这一方法被广泛运用于现代的悬锭粗纱机中,一直延续至今,这种对技术的创新就是在对保障工人安全的责任感中产生的。从此次创新活动中可以看出,责任感对于技术创新成果的产生具有多么大的推动作用。

纺织机械一般会在纺织厂中使用十多年的时间,如果机械设计者及制造者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作为支撑的话,很可能因为一时疏忽,导致使用成本和安全隐患的增加,不利于纺织行业的正常工作运行。反之,如果机械制造者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事业使命感,就能制造出更多更好的纺织机械,促使机械技术的创新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2.2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对于科学技术创新来说,专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较高的技能水平都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成功的技术创新至关重要。技术创新需要对某项技术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和学习,结合实际的实践探究和具体的试验分析。时代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的普及,知识发展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才能适应知识的快速发展。大学的知识在社会上有用率不到20%,这就需要在社会中继续学习,不断积累实际的经验,才能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社会需要。

20世纪70年代,曾一度流行化纤、纯纺、混纺,沈阳纺织厂制造生产的并条机,斜管经常出现堵塞,还有筒底乱条等问题,即使提高斜管的光滑度,还是会常出现堵塞现象,加上并条工序,使得纺织厂的纺织品生产受到制约,生产工序无法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技术创新势在必行,技术人员运用数学知识,通过探究发现,棉条到斜管的轨迹是圆锥螺旋线,如果将直接斜管按轨迹变为曲线斜管,就会解决上述问题,使棉条不再堵塞斜管。依据此发现,结合动力学原理和微积分理论设计出了圆条盘,但在试制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螺旋曲线斜管在空间的设计成为难题,眼看夭折的创新,技术人员用两个螺旋形圈条盘顺利解决了棉条堵塞现象,即使高速运转,入条不会堵,出条也不会乱,效果显著。该创新技术圈条盘被广泛沿用至今。通过此例可看出,技术的创新需要结合数学、力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果没有这些知识为基础,就不能发现棉条的运动轨迹对堵塞的影响,就不能运用数学和力学知识对该技术进行创新,如果没有实际的动手实践,就无法发现问题的存在,自然无法完成对圈条盘技术的创新。因此,要想做好技术的创新,应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累技术经验,提高创新技能,为创新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基础。

2.3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创新要立足于实际,从实际出发,以实际生产需要为发展基础,理论结合实际,既不唯书,也不唯上。因为创新是需要发散性思维的活动,思维一旦被传统观念所束缚就无法完成创新工作。书本知识是前人的经验总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事物都在变化之中,尤其是技术的发展,总是随着社会需求在不断变化,如果一味按照书本上的经验结论,很可能出现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这时,就应该立足实际,进行实际的试验探究,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包括输入、转化、输出三个环节,知识的输出是知识到技能的转化,是形成知识力量的过程,如果知识在输入、输出的过程中,没有有效的转化,那么知识将无法体现其价值。因此,技术的创新要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学习与运用,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进行技能创新,通过试验总结经验,得出科学性结论,提高知识的附加价值,这些也是创新的本质所在。

2.4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脑中产生新颖思想的思维,是发现事物间新联系、新关系的思维过程,人类活动的成果都来自创新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产物和物化。创新思维需要知识做思维基础,但更需要的是洞察力、想象力、坚持不懈达成目标的精神。创新思维就是以观察为基础发挥想象,以丰富的想象力散发思维,结合知识基础,坚持不懈地为创新目标前行,这样才能为技术创新做出准备。发散创新思维虽然需要知识为基础,但绝不是决定条件,因此,可以激发更多人的创新思维,以创造性思维完成技术创新。

在某纺织厂的生产过程中,工人们发现悬锭粗纱机在纺织制造时,粗纱定量存在较大差异,经过工人的细致观察,发现在粗纱机一二排条筒纺织完成后,三四排条筒还会剩下一些棉条,原因是后两排的棉条其意外伸长比前两排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工人将四排条筒之间的距离缩小,使定量差异大的问题得到解决。这项创新性的技术就是工人完成,由此说明,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人都可能是创造者,这就需要依靠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潜力,坚持努力完成创新活动,而后定能取得实质性的创新成果。

3结论

我国的纺织企业经过近年来的积极探索与努力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国际纺织行业的重要力量。然而,其中仍会有一些问题存在,这就需要不断地提高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坚持不懈地进行纺织机械技术创新,保证纺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推出新型优质产品,努力提高我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汤永学纺织机械技术更新解析[J].知识经济,2013(1)

[2]李志军依靠技术创新促进纺织机械行业转型升级[J].中国国情国力,2013(11)

纺织技术论文篇(6)

论文摘要:由于各车间热量产生量不同,纺织 企业 在冬季能量浪费严重。本文提出了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即通过各车间热能相互转移分配来达到热能节约利用的目的。该技术可以达到十分良好的节能效果。本文详细介绍了这项技术的原理及方法,并以工程实例来验证该方法的节能效果,为该方法的大规模应用和推广提供技术 参考 。

纺织企业用电量很大,约和整个纺织企业的工人工资相当。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企业,在原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已无潜力可挖的情况下,节能已成为纺织企业可持续 发展 、增加企业利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佳选择。

目前很多纺织企业有的车间在冬季需要供热,有的车间则在冬季把大量的热量排出室外,能量比较浪费严重。如果能把排出室外的热量转移至需要供热的车间,则可以节约大量的能量,该技术本文称为纺织热能转移技术。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是纺织车间节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合理使用热能转移技术,可使纺织车间冬季可不设供热系统而达到工人热感觉要求,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

1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的原理

部分纺织车间如细纱车间由于机器发热量大,在冬季车间热量仍有剩余,需要大量排放到室外大气中,大量热能白白浪费;而部分纺织车间如络筒车间和前纺车间在冬季则需要供热。wwW.133229.cOm此时可采用热能转移、风量平衡的方法,把热量剩余车间的热量转移至需要供热的车间。该技术称为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该技术的核心在于:不消耗或消耗很少的能量,将部分纺织车间的热能转移至另外的纺织车间。

发热量较大的车间主要是指细纱车间。细纱车间用电一般占全厂吨纱基本生产用电的60%~70%,除一部分转化为加工产品的机械能外,绝大部分电功率转化为热能散发到车间中。细纱机的主要产热部件是电机,电机表面温度甚至高达60℃[1],远远高于车间的温度。因此为节约能源,目前细纱车间的电机基本上都单独进行排风,称为工艺排风。由于细纱车间热量过剩[2],无论冬季还是夏季,工艺排风都排至室外大气中。除工艺排风外,细纱车间的车间回风[3]称为地排风。根据国家标准,细纱车间的温度一般也高于其他车间的温度。实际纺织车间中,冬季细纱车间的温度甚至比前纺并粗等车间的车间温度高10℃以上。

发热量较小的车间包括有后纺的络筒车间、前纺的并粗车间等。这些车间的机器数量较少,机器排布较稀,整个车间总体发热量较低。在冬季,仅靠机器发热量不足以保证车间的温度。为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的温度,需要从外界输入热量。

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是指在冬季,把细纱车间的热量转移至后纺的络筒车间、前纺的并粗车间等产热量较小的车间。通过这种车间热能的相互转移分配,来节约能源。

2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的应用

热能转移可以采用两种方法:①细纱工艺排风通过空调室送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②细纱车间空气直接流通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

方法一:细纱工艺排风通过空调室送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

工艺排风回细纱空调室过滤后,由工艺排风机通过主风道隔出的一条通道送至产热量较小车间的空调室,然后由该空调室的送风机送至车间。该方法较以往空调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①工艺排风室的排风窗可调,可把工艺排风调小或关闭,以保证在冬季工艺排风可送至其他车间;②在主风道内隔出一条风道,连接细纱空调的工艺回风室和产热量较小的车间空调室。在隔出风道的两端,装有调节窗以保证冬季工艺排风可以畅通,而夏季工艺排风不能通过。隔出风道可采用普通的砖墙或玻璃钢风道。

方法二:细纱车间空气直接流通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车间

当细纱车间与产热量较小车间相连,也可以利用细纱车间的空气来加热隔壁车间。此时,需要打通两个车间的隔墙,安装门或者窗。冬季时减少细纱车间的排风量,增加新风量,保证细纱车间相比隔壁车间为正压状态。隔壁车间关闭送风系统,打开回风系统。则打开两个车间之间的门和窗,就让细纱车间的空气直接流通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

当然,方法一采用了工艺排风机和送风系统,其送风比较均匀,整个车间的舒适度较高,热能利用率较高,然而增加了隔出风道,改造费用较高;方法二仅使用了门窗,把细纱车间的空气流通至隔壁车间,热能利用率很低,整个车间车间温度不均匀,热舒适性很低,但改造费用较低,而且不开隔壁车间的送风机,运行费用较方法一为低。

总之,通过上述两种方法,可将细纱车间的多余热量送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从而保证车间热能的相互转移分配,这样可节约大量能源。例如,利用车间热能转移技术,在除西北、东北偏冷地区之外的纺纱厂,冬季可不设供热系统,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

3工程实例

实例1山西某有限公司采用方法一,把细纱车间的工艺排风送至前纺车间和络筒车间。在不增加锅炉的前提下,将前纺并粗车间、后防络筒车间的温度提高了6~7℃,都达到19℃以上,不采用锅炉即可达到人体的热感觉要求。一个采暖季节煤折合资金5.0万元,远远高于投资改造的费用。

实例2郑州某棉纺织厂由于细纱车间隔壁的络筒车间产热量较小,采用方法二,将细纱车间和络筒车间通过门窗来调节冬季热能分配。增加很少的投资费用,就使络筒车间的冬季车间温度提高至18℃~22℃,满足生产工艺要求,提高了车间的热舒适性,节能效果明显。

在上述两个工程实例中,利用车间热能转移技术,冬季不设供热系统,即可达到人体热感觉的要求,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

结论

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是指在冬季,把细纱车间的热量转移至后纺的络筒车间、前纺的并粗车间等产热量较小的车间。通过这种车间热能的相互转移分配,来节约能源。

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有两种方法:细纱工艺排风通过空调室送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细纱车间空气直接流通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车间。

利用车间热能转移技术,在除西北、东北偏冷地区之外的纺纱厂,冬季可不设供热系统,即可达到人体热感觉的要求,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

参考 文献

[1]陈志祥.细纱车间空调节能探讨.棉纺织技术,1995,23(1):26-28.

纺织技术论文篇(7)

2.液氨处理前后大麻织物直接染料染色的探讨高燕,周永凯,卢慧丽,张华,张建春

3.竹炭丙纶功能纤维性能的探讨刘淑珍

4.关于减少羊绒检测失误问题的探讨马彩霞,包杰

5.新型玉米氧化淀粉的制备及浆纱性能研究刘逸飞,赵党锋

6.提花弹性带的设计与生产张艳明

7.远红外纤维及其棉混纺纱的开发程远,高松

8.天丝锦纶闪光织物的研制王梅,葛晓华,於涛

9.生产A50-650S/2卡其色军袜用纱的高效工艺实践吕金宝

10.棉绢丝混纺面料的开发葛晓华,王梅,陈秀敏

11.棉COOLPLUS包芯吸湿排汗功能面料研制许晶,侯永喆,李婧

12.基于立裁的针织裙原型与梭织裙原型比较刘埏

13.天津地区35-54岁男子纸样原型的建立董永勋,张文斌

14.肢体残疾人服装上衣的开襟设计吴雪蒙

15.服装局部松量与人体舒适性关系的研究肖立志

16.人工加速耐光色牢度试验及仪器刘绍文

17.直本NFS-4000型焙烘炉温度均衡性研究何永厚

18.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印染机械同步系统中的应用金学毅,李晓龙

19.机械分析天平擦靠的调修王志刚

20.论印染行业丝光工艺碱回收系统天津纺织科技 宋国富

1.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纺织行业的应对策略研究葛传兵

2.芳纶纤维生产及应用状况李新新,张慧萍,晏雄

3.珍珠纤维性能及其袜品的应用前景景晓宁,李亚滨,JingXiao-ning,LiYa-bin

4.以标准化推动纺织企业信息化发展周捷

5.涤棉织物的阻燃整理王晓春,滕万红,李秋宇,李腾飞,史丽敏,WANGXiao-chun,TENGWang-hong,LiQu-yu,LITeng-fei,SHILi-min

6.静电纺丝技术在生物组织工程上的应用诸乃彤,张毅

7.基于惯性权重粒子群算法的自动配棉优化研究黄马壮,张增强

8.纺织生产控制系统中现场总线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闫婧,杨锁廷

9.纤维材料聚苯硫醚树脂(PPS)合成工艺的研究李淑静

10.椰壳纤维与聚乙烯复合材料研究的可行性与发展前景高锦冉,王威,GAOJin-ran,WANGWei

11.防静电超细洁净布的开发和应用高松,程远

12.多功能内衣的研究与开发冯爱娣,马丽莉,乔愉

13.例证织物纬档疵点产生原因李华

14.高支粗纺毛纱条干均匀度的探讨赵青

15.谈产品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及措施马丽莉

16.健康监测服装的探讨及应用前景洪健,徐平华

17.论服裝卖场陈列的色彩规划设计王芝湘

18.论印花图案在波西米亚风格服装中的运用张春娥

19.论服装展示中的视觉美感与设计的互融关系任莉

20.浅谈络筒机技术的发展张治国

21.浅谈竹节纱装置的改进及工艺配制苏健

22.离心式空气压缩机的性能及使用张骥

1.百岁照《天津纺织科技》编辑部

2.中国服装业的现状、趋势及迈向国际市场的对策邱白玉,邱明玉

3.纱线毛羽测试方法概述张莉,秦志刚,周杰

4.纺织材料的吸声性能及机理张娟,张慧萍,崔建伟,晏雄,崔建伟

5.改性腈纶吸水性的研究钟玉莲,安树林,何立刚

6.超声波在PET/PA熔喷非织造布开纤上的研究潘先苗

7.《记忆面料炙手可热》

8.碱处理对竹浆纤维抗菌性的影响朱伟梁

9.纯棉凸条压折布的开发葛晓华

10.纯棉特细号纱的开发吴琼,王伟

11.高压上浆工艺量化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吴春玫,赵其明

12.《植物染色在玩具面料上的应用》

13.影响丙纶功能针织坯布品质的因素分析王英红

14.低温上浆在ZLGA801型经浆联合机的应用周素利,王大军

15.服装仿生设计张新丰

16.《苏州吴江成功育出彩色"蚕宝宝"》

17.发扬中国的民族婚礼服饰文化魏君

18.《智能调温纤维改善"衣内微气候"》

19.PLC技术在意大利TMT公司PF2000型罐蒸机上的应用赵泰森,田奇,潘和为

20.预加湿浆纱机的浆液浓度检测及上浆率控制原理张永军,杨娜

21.天津纺织科技 微电脑控制曝光机何新

22.《纳米技术于纺织产业之应用现况》

23.棉纺织节电措施浅谈王继然,杨连起

24.《天津纺织科技》征稿启事hHTTp://

1.喷气纺纱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侯海涛

2.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圣麻纤维郭会勇,王建坤

3.莫代尔/氨纶针织物的染整加工王捷

4.聚乙烯醇纤维应用与研究进展赵兴,张兴祥,ZhaoXing,ZhangXing-xiang

5.关于己内酰胺聚合残留单体回收液返投系统的实验与探索吴中元,李伟

6.汽车青睐非织造布周洁,白木

7.论室内纺织品艺术装饰的设计与应用康洋

8.涤/莫代尔混纺3tex特细号纱及其提花织物的开发绳丽云,王梅,张海霞,葛晓华

9.N70D/JC14.6+40D交织提花织物的开发李梅,德州学院

10.毛精纺Spinmaster的纺纱实践分析孙鸿举

11.锦纶染整小样染色疵病的预防及技术补救杨慧彤

12.轻化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霍瑞亭,陈克宁,杨丽

13.从内衣看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王凯东

14.《天津纺织科技》征稿启事

15.中外服装品牌发展因素的差异与差距李伟

16.中空皮芯复合纤维取向度和结晶度的测定杨旭俭,何艳军,YangXu-jian,HeYan-jun

17.对西服大规模定制营销的探讨杨笑冰

1.纳米纺织品的技术和市场进展庚莉萍

2.纺织品的抗静电整理贺晓丽

3.浅谈最优化方法在针织工业中的应用何艳芬,孟家光

4.氨基改性硅乳液在纺织整理中的应用白杉,周洁

5.紫外线加工在针织物中的应用刘江岭,孙艳玲

6.纺织品的防污去污整理张魁城

7.服装面料的再创造天津纺织科技 徐娜

8.A186F梳棉机降低棉结的途径姚瑞达,戴春,邢维恕

9.浅析纺纱专件--胶辊屠菊英

10.面料数据库系统的开发李艳梅,周静,LiYan-mei,ZhouJing

11.浅析提高涤棉细支高密织物的上浆实践陈新祥,余桂莲

12.强捻织物开发实践王晓青,史文焕,李金海,孙玉云

13.绮丽(EliTe)紧密纺纺纱质量剖析孙鸣举

14.我国中小型服装企业生产流程的单元化再造

15.职业防护装市场有待开拓周艳琼,白木

16.线圈张力与织物质量孟振华,马会英

17.国产开清联合机电气自动化改造袁晋峰,李莉萍

18.对纱线强力的最优化设计黄俊鹏,王淑芬,HuangJun-Peng,WangShu-Fen

19.基于ERP系统的服装企业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管素英,周建军,Guansu-ying,Zhoujian-jun

1.关于无配额时代中国纺织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李梅,宋广礼

2.喷气纺纱成纱原理与产品应用高晓平,王建坤,GAOXiao-ping,WANGJian-kun

3.棉织物工艺设计理论与生产实践合理性探讨朱红

4.竹纤维性能及其与普通粘胶纤维的比较邢金香

5.丝胶蛋白浓缩液的喷雾干燥冀勇斌,刘艳梅,JIYong-bin,LIUYan-mei

6.纳米技术在功能纺织品中的开发和应用黄艳丽

7.棉织物的防皱整理倪玉婷,马会英

8.天津纺织科技 现代室内纺织品艺术设计漫谈饶俊

9.新型轻薄复合保暖材料的研制毕红军,顾钰良,BIHong-jun,GuYu-liang

10.稀密条纹竹节织物的开发与生产刘迪,邢建平,孙文发,许萍,杨跃斌

11.降低涤棉织物上浆成本的上浆实践梁宏伟,赵其明,LIANGHong-wei,ZHAOQi-ming

12.用国产零部件替代进口降低MJS纺纱成本申秀林,李长和,孙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