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低碳经济规划

低碳经济规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6 10:31:08

低碳经济规划

低碳经济规划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城市;规划

1水环境规划

在雨水充沛的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水资源也是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在场地的竖向设计和雨水收集利用及地表水的综合利用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

1.1 运用雨水收集技术

雨水利用的主要流程是:收集――贮存――净化水质――利用。通过安装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雨水通过这些设施收集到一起,经过简单的过滤处理,就可以用来建设观赏水景、浇灌城市内绿地、冲刷路面或供城市居民洗车和冲马桶,这样不但节约了大量的自来水还可以为居民节省大量的水费。

1.2 运用中水回用技术

“中水”主要是指城市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在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厕所冲洗、园林和农田灌溉、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都大量地使用中水。将中水引入城市,实现双路供水是建设节水型城市的重要体现。城市中的冲厕用水、绿化用水、洗车等方面都可以用中水替代,实现了水资源的多次重复利用,极大地节约了水资源。中水回用可以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总量,从而增强水资源对经济、社会、生态的保障作用,为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1.3 打造人工生态湿地系统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一项污水处理技术,它通过模仿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的协调技术来处理污水,一般有人工基石和生长在其上的水生植物组成。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吸收、吸附污染物,为水体提供氧气,为卫生生物提供附着场所,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等等。人工湿地对于城市生态建设具有多重优点: 可有效处理多种废水,如日常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地面径流雨水等; 能高效去除有机污染物、氮磷等营养物、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等多种污染物; 是一项投资及运行费用低,运用维护方便,但出水水质好,去除污染物效果强的理想项目。同时,人工湿地可在景观设计中将水景、绿化、人文景观相结合,取得景观与净化兼得的效果。

1.4 应用透水性地面

针对不透水地面引发的多种不良影响,透水地面为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好处。首先,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性能,可使雨水迅速渗入地下,补充土壤水和地下水,保持土壤湿度,改善城市地面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其次,可吸收水分与热量,调节地表局部空间的温湿度,对调节城市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较大的作用,可减少空调使用带来的碳排放; 第三,可减轻城市排水和防洪压力、对防止公共水域的污染和处理污水具有良好的效果; 第四,雨后不积水,雪后不打滑,方便市民出行; 第五,表面呈微小凹凸,防止路面反光,吸收车辆行使时产生的噪音,可提高车辆通行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2 用地布局与空间形态

2.1 构建功能混合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功能布局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短路径的城市只有通过功能的多样性和多种功能的混合才能实现。在欧洲传统城市中,居住、商业与工作场所往往是相互支持的,并通过以街道为主的公共空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高密度、小街坊以及公共空间的混和使用的城市空间结构。而在当前城市建设中,人们却信奉着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过分强调城市的功能分区,造成城市商业区和居住区彼此分离,商业区、居住区成为“孤岛”。因此,为了重塑城市生活的魅力,找回正在失去的城市文脉,必须改变现代主义这种僵化的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多种功能的混合。

基于低碳理念的生态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需特别关注城市内部拥挤成本、生态景观、社会效益等问题。其主要依据为: 适度的人口规模和建筑密度可确保基础设施利用的高效率;适度的人口规模和混合使用使工作和家庭之间的路程变短,这使污染和能量消耗减少。混合的土地利用政策在生态城市中的具体规划措施包括:

(1)城市建设坚持混合使用土地,避免建设大面积单一功能区域。

(2)增强城市内部各相关产业和服务机构的联系,促进多样性的成长,促进居住与就业岗位的均衡分布,减少钟摆式交通带来的能耗与污染。

(3)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强调开发计划最大限度地利用已经开发的土地和基础设施,避免在城市建设中贪大求全,降低建设效率。

(4)城市分期开发中首先要建立并保持一个初期的混合使用意向,并在后续开发中进行适应性调节。建立详尽的分期开发计划,明确每一阶段的开发目标,最大化规避或减少上一阶段的出现的问题对下一阶段开发建设的影响。

(5)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反对“巨型居住区”无序蔓延,鼓励对现有城市的填充式发展,即所谓垂直加厚法,增加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6)提倡城市空间立体化建设,鼓励发展城市地下空间,以减少对新区大气、噪音、景观等环境的影响程度。提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降低能源损耗。

2.2 构建适度紧凑的城市空间形态

我国土地资源匾乏、人口众多,这一矛盾在城市中尤为突出。低碳生态城市应采用紧凑式布局,尽可能节约占地,适当提高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同时,在紧凑的建筑组群之间最大限度地留出开敞空间以保留或修复自然生态要素。紧凑城市理论在城市内部空间这一层面的空间控制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分区、邻里和走廊上。分区是围绕一个主导的活动而组织的功能组团,在城市中以居住功能为主; 邻里是具有一个平衡活动系列的微观城市地区; 廊道是用以分割和连接分区和邻里的线通运输或者绿地系统,即分为交通廊道和绿地廊道,这一层面具体的内容包括:

(1)各组团分区强调居住空间的形态完整,同时要注重辅助功能空间的完善要通过交通与用地的有机组织获得可识别和清晰的分区边界,营造分区内部的场所感,创造行人友好的步行环境,提供连接邻里和城市内便捷的交通网络系统。

(2)邻里空间应该是紧凑的、步行友好的和土地混合利用的。邻里设计需要做到工作、购物、上学、娱乐的混合平衡,增强各功能空间的有机联系,努力减少人们长距离出行的动机,并且应提供一系列不同类型和价位的房屋以促使不同年龄、种族和收入的人们互相交往。

(3)许多日常生活应该被组织在步行可达的空间范围之内,允许那些不能够驾车的人,特别是老年人和小孩出行的独立性。在公交车站步行的范围之内规划合适的居住密度和空间结构,允许公交成为一种良好的小汽车出行替代物。

(4)公园和开敞空间应该在分区和邻里内有机分布,并用以定义和连接不同的邻里和分区。通过创造优化组合的交通与用地景观格局模式充分发挥绿地廊道的景观生态效应。

(5)交通廊道是区域范围内分区和邻里之间的主要分隔和连接渠道,包括主要道路、轨道线以及河流航道。交通走廊合适的规划有助于组织良好的城市结构。在城市规划中要使城市发展轴线与交通廊道布局有机契合,大力发展交通廊道上的公共交通,沿线采用土地混合利用的策略,创造交通、土地经济、以及社会生态最佳整合的发展模式。

3 交通系统规划

合理的城市交通布局是实现高效性的重要方法,低碳生态城市应该提倡“绿色交通体系”,也就是建立步行( 自行车) 优先、公交为主、限制小汽车使用的交通组织方式。针对我国城市发展状况,生态城市建设要首先考虑以良好步行环境为导向的开发,再优先考虑方便自行车使用为导向的开发建设,在此基础上提倡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建设,再次考虑城市的形象改善工程和小汽车交通的发展。

4 绿地系统规划

4.1 构建绿色邻里模式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低碳城市规划不能仅停留在运用传统的审美观念和物质规划方法去刻意追求自然生态环境的感官形象,应该从形式和功能上都体现出“生态”的作用和效益。一方面,在形式上应该有效地利用自然生态基底形成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心理需求的规划格局,例如在城市中人工创建绿化带、水系等,形成树影相映、碧水环绕的清馨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应该在功能上增加人们接触自然生态环境的机会,塑造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发展的规划格局。

4.2 采用立体绿化

结合城市的规划和住宅设计来布置室外绿化和水体,以此进一步改善城市的物理环境(声、光、热等)。在城市内可推行立体绿化技术,立体绿化是绿化技术的创新,主要包括首层绿化、中层绿化、屋顶绿化以及墙面绿化。首层绿化可采用架空实现,形成一个空中花园; 至于墙面绿化,可在墙上设计有柱子和圈梁形成的构架,再加设种植槽和喷灌系统,以便于植物植根和生长。

4.3 运用“碳氧平衡”原理

在进行碳氧平衡的量化计算时,为避免静风时城市内的局部缺氧,应保证人口呼吸的最低耗氧量,根据一个成年人每天要呼出二氧化碳0.9kg,吸进氧气0.75kg,可以推算出每个城市居民要有10m2树林面积或2-5m2 草坪面积. 按照乔灌草型绿地的释氧固碳能力是草坪型绿地的138%,可以推算出: 要维持城市内部人口呼吸耗氧的平衡,每人需要18.12m2 乔灌草型绿地,在树种选择方面应选择固碳能力高的品种。

5 低碳能源规划

城市规划中应重点着眼于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在生态城市内推广太阳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的使用,一方面可以减少对石油、煤炭等能源的依赖,提供可持续使用的能源;另一方面绿色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可以大幅度减轻环境压力,改善区域内环境质量。

6 结束语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低碳生态社区规划缺乏理论指导,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方法论比较欠缺的研究现状,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经验借鉴,经过归纳整理,斗胆提出一些极为粗浅的观点,希望能够将低碳理念所倡导的思想引入生态社区规划中来,为生态社区的健康发展提供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的方法,并为实现生态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借鉴之道。

参考文献:

[1]顾朝林.探索可持续的低碳城市规划模式[OL]中国城市发展网,[2009-12-21]

[2] 苏瑾,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J].世界环境,2007,(4):32一34.

[3]张一鹏.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J].中外能源,2009,(4):180一184.

[4] 庄贵阳.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3):79一87.

低碳经济规划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城市规划;设计原则

低碳经济就是在现有资源条件下,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建立一种全新的生产消费模式,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形成一种可持续的能源利用结构。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低碳经济产生的时间比较晚,最早出现在英国,自出现以来,就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影响。本世纪初期,英国认识到传统模式下的经济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能够有效保护现有的生态资源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的情况下,低碳经济受到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一种特有形式,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城市生产、生活压力的增大,各种城市问题不断出现,对整个人类生活产生了消极影响。为了有效应对各种生活和生态问题,要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低碳经济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方法体系,在促进城市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低碳经济下的城市发展特点

1.循环经济。经济发展具有其特殊性,并且与时展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强调的是经济发展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改变传统的单一消耗型经济发展模式,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实现对废旧资源的重新利用。循环经济具有能源利用低,利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特点,在经济生产过程中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够在社会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循环利用,这样可以把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循环经济下各种资源都具有理论意义上的可再生性,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每种资源都具有其特殊性,并且随着经济活动的开展,人类可以不断提高现阶段的资源利用率,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就其本质而言,在生产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种环境因素,尽可能的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而且还要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求,实现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对原有的生产环境进行调整,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能源进行生产。生产过程中,要减少甚至避免在各项经济活动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行清洁生产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对未来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很强的指引作用。清洁生产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未来发展空间广阔,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积极作用十分明显。

二.低碳经济下的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对一个城市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城市规划建设都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引。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可以使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利因素。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市规划设计带来了新的契机,在具体设计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现有资源体系建立完善的城市发展环境,为人类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在规划设计中主要的原则有:

1.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每种资源都能够得到有效利用,而在原有的发展模式中,强调的是一种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很难进行衡量和治理。而循环经济要求,每种经济活动都要与整个生态、经济相互统一,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都要建立在全局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够有效协调各项资源,城市建设中的各个环节可以有序开展,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整体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矛盾,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这种矛盾更为明显。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着土地资源供应紧张,环境污染扩散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不同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遵循低碳经济发展规律,不断调整发展战略,将各个环节纳入到发展中,这样才能降低资源消耗,同时创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3.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循环经济要求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尽可能降低对现有生态环境破坏力度,创造更多的有利环境保护脆弱的生态体系。城市规划设计在循环经济指引下,可以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充分结合起来,降低人为造成的环境破坏,实现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城市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逐渐增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设计要适应时展步伐,不断调整现有的发展战略体系,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建立完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出现,为城市规划设计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在这一理念的有利支撑下,城市发展呈现出新的状态。现有城市规划设计中还存着一些问题,这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时极为不利的,循环经济提供的一些原则具有时代性和建设性,在具体规划设计中,要不断适应时展发展步伐,采用更多的先进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好的城市规划设计,实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张一翘.低碳经济与城市天然气销售[J]. 上海煤气,2010,03:28-31.

[2]余猛,吕斌.低碳经济与城市规划变革[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7:20-24.

[3]徐辰. 低碳经济与城市天然气的发展[J]. 煤气与热力,2010,06:41-43.

[4]潘彦昭. 低碳经济与绿色革命在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J].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1,05:128-130.

[5]王萌杰. 浅谈城市规划体系中的低碳经济[J]. 中国城市经济,2012,02:11-12.

[6]杨小京. 低碳经济与城市发展探究[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2,03:43-44.

低碳经济规划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城市;规划

【 abstract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economy, population increase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of incontinence, the world climate face more and more serious problem, has serious harm to human survival environment and health and safety. In this development background, the low consumption low carbon emissions "the low carbon"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s the key to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This article from th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to strengthen the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 key words 】 a low carbon economy; The city;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 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 ;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由于城市布局、土地利用、空间形态、产业结构、交通模式、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锁定效应,城市规划对城市低碳发展有着长期的、结构性的影响。城市规划本身在很多方面可以作为低碳技术应用,同时还是统筹各项低碳技术、产品和政策应用的空间平台。本文主要从交通模式、用地模式、生态环境几个方面探讨了低碳经济下的城市规划问题。

2 水环境规划

在雨水充沛的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水资源也是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在场地的竖向设计和雨水收集利用及地表水的综合利用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

2.1 运用雨水收集技术

雨水利用的主要流程是:收集――贮存――净化水质――利用。通过安装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雨水通过这些设施收集到一起,经过简单的过滤处理,就可以用来建设观赏水景、浇灌城市内绿地、冲刷路面或供城市居民洗车和冲马桶,这样不但节约了大量的自来水还可以

为居民节省大量的水费。

2.2 运用中水回用技术

“中水”主要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在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厕所冲洗、园林和农田灌溉、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都大量地使用中水。将中水引入城市,实现双路供水是建设节水型城市的重要体现。城市中的冲厕用水、绿化用水、洗车等方面都可以用中水替代,实现了水资源的多次重复利用,极大地节约了水资源。中水回用可以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总量,从而增强水资源对经济、社会、生态的保障作用,为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

发展拓展空间。

2.3 打造人工生态湿地系统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一项污水处理技术,它通过模仿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的协调技术来处理污水,一般有人工基石和生长在其上的水生植物组成。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吸收、吸附污染物,为水体提供氧气,为卫生生物提供附着场所,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等等。人工湿地对于城市生态建设具有多种优点 : 可有效处理多种废水,如日常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地面径流雨水等;能高效去除有机污染物、氮磷等营养物、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等多种污染物 ; 是一项投资及运行费用低,运用维护方便,但出水水质好,去除污染物效果强的理想项目。同时,人工湿地可在景观设计中将水景、绿化、人文景观相结合,取得景观与净化兼得的效果。

2.4 应用透水性地面

针对不透水地面引发的多种不良影响,透水地面为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好处。首先,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性能,可使雨水迅速渗入地下,补充土壤水和地下水,保持土壤湿度,改善城市地面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条件 ;其次,可吸收水分与热量,调节地表局部空间的温湿度,对调节城市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较大的作用,可减少空调使用带来的碳排放 ; 第三,可减轻城市排水和防洪压力、对防止公共水域的污染和处理污水具有良好的效果 ; 第四,雨后不积水,雪后不打滑,方便市民出行;第五,表面呈微小凹凸,防止路面反光,吸收车辆行使时产生的噪音,可提高车辆通行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3 用地布局与空间形态

3.1 构建功能混合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功能布局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短路径的城市只有通过功能的多样性和多种功能的混合才能实现。在欧洲传统城市中,居住、商业与工作场所往往是相互支持的,并通过以街道为主的公共空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高密度、小街坊以及公共空间的混和使用的城市空间结构。而在当前城市建设中,人们却信奉着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过分强调城市的功能分区,造成城市商业区和居住区彼此分离,商业区、居住区成为“孤岛”。因此,为了重塑城市生活的魅力,找回正在失去的城市文脉,必须改变现代主义这种僵化的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多种功能的混合。

基于低碳理念的生态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需特别关注城市内部拥挤成本、生态景观、社会效益等问题。其主要依据为 : 适度的人口规模和建筑密度可确保基础设施利用的高效率;适度的人口规模和混合使用使工作和家庭之间的路程变短,这使污染和能量消耗减少。混合的土地利用政策在生态城市中的具体规划措施包括 :

(1)、城市建设坚持混合使用土地,避免建设大面积单一功能区域。

(2)、增强城市内部各相关产业和服务机构的联系,促进多样性的成长,促进居住与就业岗位的均衡分布,减少钟摆式交通带来的能耗与污染。

(3)、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强调开发计划最大限度地利用已经开发的土地和基础设施,避免在城市建设中贪大求全,减低建设效率。

(4)、城市分期开发中首先要建立并保持一个初期的混合使用意向,并在后续开发中进行适应性调节。建立详尽的分期开发计划,明确每一个阶段的开发目标,减少上一阶段的延误

和问题对下一阶段开发的经济和物质影响。

(5)、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反对“巨型居住区”无序蔓延,鼓励对现有城市的填充式发展,即所谓垂直加厚法,增加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6)、提倡城市空间立体化建设,鼓励发展城市地下空间,以减少对新区环境的大气、噪音、景观的影响程度。提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降低能源损耗。

3.2 构建适度紧凑的城市空间形态

我国土地资源匾乏、人口众多,这一矛盾在城市中尤为突出。低碳生态城市应采用紧凑式布局,尽可能节约占地,适当提高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同时,在紧凑的建筑组群之间最大限度地留出开敞空间以保留或修复自然生态要素。

紧凑城市理论在城市内部空间这一层面的空间控制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分区、邻里和走廊上。分区是围绕一个主导的活动而组织的功能组团,在城市中以居住功能为主 ; 邻里是具有一个平衡活动系列的微观城市地区 ; 廊道是用以分割和连接分区和邻里的线通运输或者绿地系统,即分为交通廊道和绿地廊道,这一层面具体的内容包括 :

(1)、各组团分区强调居住空间的形态完整,同时要注重辅助功能空间的完善要通过交通与用地的有机组织获得可识别和清晰的分区边界,营造分区内部的场所感,创造行人友好的步行环境,提供连接邻里和城市内便捷的交通网络系统。

(2)、邻里空间应该是紧凑的、步行友好的和土地混合利用的。邻里设计需要做到工作、购物、上学、娱乐的混合平衡,增强各功能空间的有机联系,努力减少人们长距离出行的动机,并且应该提供一系列不同类型和价位的房屋以促使不同年龄、种族和收入的人们互相交往。

(3)、许多日常生活应该被组织在步行可达的空间范围之内,允许那些不能够驾车的人,特别是老年人和小孩出行的独立性。在公交车站步行的范围之内规划合适的居住密度和空间结构,允许公交成为一种良好的小汽车出行替代物。

(4)、公园和开敞空间应该在分区和邻里内有机分布,并用以定义和连接不同的邻里和分区。通过创造优化组合的交通与用地景观格局模式充分发挥绿地廊道的景观生态效应。

(5)、交通廊道是区域范围内分区和邻里之间的主要分隔和连接渠道,包括主要道路、轨道线以及河流航道。交通走廊合适的规划有助于组织良好的城市结构。在城市规划中要使城市发展轴线与交通廊道布局有机契合,大力发展交通廊道上的公共交通,沿线采用土地混合利用的策略,创造交通、土地经济、以及社会生态最佳整合的发展模式。

4 交通系统规划

合理的城市交通布局是实现高效性的重要方法,低碳生态城市应该提倡“绿色交通体系”,也就是建立步行 ( 自行车 ) 优先、公交为主、限制小汽车使用的交通组织方式。针对我国城市发展状况,生态城市建设要首先考虑以良好步行环境为导向的开发,再优先考虑方便自行车使用为导向的开发建设,在此基础上提倡以公共交通委导向的开发建设,再次考虑城市的形象改善工程和小汽车交通的发展。

5 绿地系统规划

5.1 构建绿色邻里模式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低碳城市规划不能仅停留在运用传统的审美观念和物质规划方法去刻意追求自然生态环境的感官形象,应该从形式和功能上都体现出“生态”的作用和效益。一方面,在形式上应该有效地利用自然生态基底形成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心理需求的规划格局,例如在城市中人工创建绿化带、水系等,形成树影相映、碧水环绕的清馨的自然环境 ;另一方面,应该在功能上增加人们接触自然生态环境的机会,塑造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发展的

规划格局。

5.2 采用立体绿化

结合城市的规划和住宅设计来布置室外绿化和水体,以此进一步改善城市的物理环境(声、光、热等 )。在城市内可推行立体绿化技术,立体绿化是绿化技术的创新,主要包括首层绿化、中层绿化、屋顶绿化以及墙面绿化。首层绿化可采用架空实现,形成一个空中花园 ; 至于墙面绿化,可在墙上设计有柱子和圈梁形成的构架,再加设种植槽和喷灌系统,以便于植物植根和生长。

5.3 运用“碳氧平衡”原理在进行碳氧平衡的量化计算时,为避免静风时城市内的局部缺氧,应保证人口呼吸的最低耗氧量,根据一个成年人每天要呼出二氧化碳 0.9kg,吸进氧气 0.75kg,可以推算出每个城市居民要有 10m2树林面积或 2-5m2草坪面积 . 按照乔灌草型绿地的释氧固碳能力是草坪型绿地的 138%,可以推算出 : 要维持城市内部人口呼吸耗氧的平衡,每人需要 18.12m2乔灌草型绿地,在树种选择方面应选择固碳能力高的品种。

6 低碳能源规划

城市规划中应重点着眼于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在生态城市内推广太阳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的使用,一方面可以减少对石油、煤炭等能源的依赖,提供可持续使用的能源 ;另一方面绿色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可以大幅度减轻环境压力,改善区域内环境质量。

7 绿色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墓本特征 : 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8 结束语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低碳生态社区规划缺乏理论指导,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方法论比较欠缺的研究现状,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经验借鉴,经过归纳整理,斗胆提出一些极为粗浅的观点,希望能够将低碳理念所倡导的思想引入生态社区规划中来,为生态社区的健康发展提供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机的方法,并为实现生态社区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可资借鉴之道。

参考文献:

[1] 顾朝林等 . 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3):38- 44.

[2]张一鹏.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J].中外能源,2009,(4):180 - 184.

低碳经济规划篇(4)

摘 要 该文综述了区域转型和重构下的低碳视野,并从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在低碳经济与区域转型双重背景下应作出的规划建议。

关键词 区域转型 低碳经济 产业化发展 规划

在高速度的全球化的城市发展的背景下,人类在享用着优质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消耗着资源和环境,让资源和环境出现一些危机,尤其是工业革命开展以来的几百年时间,大气之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与日俱增,全球的气温出现逐渐升高的情况。地球的“温室效应”影响着全球的气候,这些情况早已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和议题,并在逐渐的共识中,出现不同情况的改变。

一、区域转型和重构下的低碳视野

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举行的会议之中,签署了非法律性的文件,都达成一致的共识,要采取实际的措施来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环节气候变化。低碳是整个21世纪发展最具实效意义的主题,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人民都意识到低碳在经济和发展之中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及时的控制。对于低碳经济的开展,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政治利益博弈的需要,更是全球经济实现发展和不断进步的需要。

中国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市场,我们处在资本和能源密集化作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的后期,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机动化进程,对于能源的消耗的硬性需要还会在很长的时间内保持在很高的增长状态。自2007年以来,我国的碳排放量一直占据着世界首位的位置,我国现在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和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我国的碳排放量占据世界碳总排放量的24%。依据英国2010年的统计,中国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60乘以108吨。这个数据也占据世界各国的首位。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想要实现经济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高效的发展,尤其是在进行低碳转型有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已经把低碳发展纳入国家发展的规划之中,尤其是随着2008年奥运会举办以来,一些低碳的理念逐步得到引进和落实。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也倡导进行低碳低耗,低排放的绿色盛会。

二、区域低碳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背景分析

我们用实际的例子来进行分析和说明。像内蒙古这样一个传统的煤炭资源原材料重要基地,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抓住西部大开的契机,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发展工业,和一些老工业基地进行合作。城镇化迅猛发展,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改变了以往仅仅靠农牧业生存和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展开,振兴东北等老工业的契机,以及兴边富民的战略,内蒙古抓住了难得的机遇,实现了自身经济的迅猛发展。但是其煤炭产品的结构一直不够合理,初级产品较多,深加工方面的少。还有煤炭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存在破坏。还有对煤炭收益分配不够合理和开采中存在浪费的现象。

我们可以从这些问题出发,做好相关思考。目前的内蒙需要做好的就是进行合理的规划,构建良好的发展战略。利用工业实力方面比较强优势和煤炭资源丰富的情况,整个的交通体系建设也是一个发达的区域,对于整个内蒙经济带的发展而言,就能够起到加速工业发展的作用。

第二方面是根据城市发展的规划,和沈阳这样的老工业基地作为改造和再生的契机,开展和东北老工业之间的合作。规划是要建成区域一体化发展综合的实验区,预设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该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是达到中等国家发展水平。把对这个地区的打造成为煤炭优质产区和深加工基地,建成全国的重要精品煤炭市场。对于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的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东北亚商贸物流和金融的服务中心,逐步建成经济发展方向集约型庄边的先导区、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的发展步伐,建立综合型的实验区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示范区,建设的目标是要让该地区成为全国具有很高发展潜力和经济增长的区域。

对于一个区域而言,产业的竞争优势需要根据诸多的相关因素决定。这些要素涉及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和产业配套条件以及企业的战略行为,还有组织和同行业竞争优势所在。需要不断的丰富“钻石体系”力量,培育区域的竞争能力,这些都是产业竞争的优势所在。需要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建设具备鲜明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特质的低碳经济,把这个区域的经济转型作为经济发展的契机,进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该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区域低碳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规划思考

在世界范围内的低碳经济方面的转型已近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比如在2003年,英国政府就把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的引擎,写入了政府能源的白皮书,并确定了打造低碳经济作为能源发展的前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新兴市场,我们仍然处在资本和能源密集化作为特征的工业化的后期。

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之下,辽宁的低碳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从两重视角来看待。第一方面是对于那些仍然处在城市的增长区或者是机动化增长期和产业的转型区域,都面临着顺应绿色和低碳城市的需要,实现在经济发展中更娇的实现能源产业和绿色建筑为代表的新兴原动力。第二方面是一些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的区域,都处在功能重组和空间重构的深层次变革之中。普通的工业都面对传统制造业方面的衰退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矛盾。还需要面对城市土地方面的粗放和运行的高耗能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借助城市功能的转型为契机,实现对城市空间方面的重构。营造具有活力的投资环境,尤其是经济发展的环境就显得特别重要。

四、结束语

在实现两大战略空间区域低碳产业园区建设,是实现城市转型的重要的空间触媒。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实现示范土地的开发和绿色交通的有机结合,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从何细节出发,倡导并逐步推广低碳生活倡导低碳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城镇化中后期的若干挑战与机遇――城市规划变革的新动向.城市发展研究.2010(01).

[2]仇保兴.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之辨――“C模式”:超越“A模式”的诱惑和“B模式”的泥淖.城市发展研究.2009(1).

低碳经济规划篇(5)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可持续发展; 低碳城市; 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 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气候长期平均状况基础上,由于人类活动大量排放温室气体而叠加的变化。气候本身的自然波动则称为气候变异。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有证据表明大气温室效应的加强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可以透过太阳短波辐射使地球表面升温,但阻挡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间发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这一作用与温室的作用类似, 故称之为“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气体则被称为“温室气体”。

现有科学研究普遍认为,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过度集中排放到大气层中被大量积累。而这些温室气体被认为能够引起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冰川消融加速,北半球的积雪面积在急剧减少,海平面也在上升。气候变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外,同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工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以及土地利用结构而改变释放二氧化碳的程度密切相关。气候变化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挑战,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化,人们对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关注与行动也日趋强烈。

二 城市化过程与碳排放

城市活动是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之一。同时,城市也成为了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因此,减少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议题。因此,城市需要在承担经济聚集与增长、保持市民生活处于较高水平的前提下,需积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主动承担碳减排责任,并成为碳减排责任的主要作用体。特别是那些资源型城市的减排潜力巨大,应积极成为国际温室气体减排的“生力军”。基于全球气候变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对于城市建设以低碳经济为主调以应对全球变暖的共识以及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任务日显迫切。城市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发展趋势,也是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城市和低碳经济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始被人们提出,并已成为城市研究问题研究的热点。

尽管城市化进程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人为减缓,但是,城市化进程也为我们提供了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市的良好机遇。因为城市是工业节能的主要载体,城市化有利于能源的集约使用、节能技术的推广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城市在经济贡献中的比重较大,其在碳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十分明显。而在不同经济增长方式、能源政策和生活方式下,能源消费有不同的特征。通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制定以节能为向导的积极能源政策以及提倡节能生活方式,尤其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可以提高城市的能源效率、使能源结构更趋清洁,形成以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节约和能源结构转变为特点,以低碳经济为核心,以建设低碳城市为目标的一种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 从而有效降低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

三 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低碳城市是指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 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其目的,一方面是通过自身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社会建设,保持能源的低消耗和二氧化碳的低排放;另一方面是通过大力推进以新能源设备制造为主导的“降碳产业”的发展, 为全球二氧化碳的减排作出贡献。基于全球气候变暖和碳减排提出的低碳城市, 其主要内涵包括;1.以低碳经济作为城市经济的主导发展模式,在自身取得发展的同时为全球碳减排作出贡献;2.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构建低碳社会;3.体现人类生存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倡导低碳生活方式;4.以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发展不断完善为前提,不排除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不但使自身复合生态系统取得协调发展,还为全球减缓生态系统的破坏作出贡献。低碳城市的实质是一种城市发展模式,涉及到全社会生存和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其发展是一个既紧迫又长远的过程,适合于所有城市根据自身特点的发展。

四 低碳城市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有长期的、结构性的作用。城市的物质环境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改变, 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低碳城市规划是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应当以现行城市规划体系为基础, 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和碳减排, 逐步构建低碳城市规划体系。

基本框架包括;

1.规划理论创新。将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作为限制性要素,创新研究低碳城市系统构建、大城市地区规划编制技术、城市总体规划低碳编制技术、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低碳编制技术。

2.专项研究。重点研究低碳城市生活模式、低碳城市产业系统、低碳城市能源系统规划、低碳城市交通与物流系统规划、低碳城市扩大碳汇系统等。

3.规划方法。研究用城市规划和设计手段降低城市碳排放的技术方法,包括城市空间低碳优化布局方法、整合交通规划方法、低碳城市更新方法、低碳化社区设计方法等。

4.指标体系。在国家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基础上增加低碳城市规划技术标准。

5制度建设。包括具有低碳目标的不同城市规划中决策保障制度、低碳城市规划的政策框架、低碳规划理念的制度执行效力等。

6实施机制。包括低碳城市规划决策机制、低碳城市规划的实施过程评估、低碳城市规划的综合绩效评估等。

五 结语

进入21世纪,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障碍之一,全球没有人能够置身于气候变化的挑战之外,气候变化已经把人类首次凝聚起来应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但不可能人为地减缓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应当把发展过程作为节能减排的机遇,在发展中推行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发展低碳城市。城市规划作为调配土地、资源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公共政策,应当及时转变理念,改进规划方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低碳城市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顾朝林等著,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低碳经济规划篇(6)

关键字:低碳目标;电力系统规划;运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前进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尤其是全球变暖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致使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排除量的严重超标,所以在进行经济发展的时候需要对排碳量进行控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在电力企业发展中,要实现低碳目标,就需要对电力系统进行长远规划,这样才能保证运营的持续性。电力系统的规划一般是指针对电网、电力负荷和电源等进行规划、预测,最终对电力系统配置做出一个合理、科学的规划。电力系统运营是指根据电力系统规划,在保证供电需求运行稳定的同时使系统各项成本支出最小化。

一、低碳目标下的相关理论分析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分析

低碳经济一般是指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实现低碳排放,使得各项发展对环境产生的污染降到最低。所以,要实现低碳经济,就需要对能源进行研究,有效提高能源使用率,并创造无污染能源。在这就需要人们转变观念,进行技术创新,最终使环境中的碳能够保持在平衡状态,就是人类排放的碳能够与吸收的碳保持一致。在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下,实现低碳经济,就需要做好低碳电力技术和低碳排放交易两方面。

(二)低碳电力技术

低碳技术通常指的是在碳捕获、可再生能源、煤炭利用等领域中研发出可以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先进技术。低碳电力技术通常涵盖了清洁发电技术、煤气化发电技术、循环发电技术等。

(三)碳排放交易机制

碳排放机制一般包含了清洁发展机制、排放机制、排放贸易制度等。这些碳排放教育机制可以在不同对象或者领域以不同方式实现碳排放的交易、获取和转让等。故而,在低碳目标下,各个工业部门应该要对碳排放的额度进行严格控制,如果二氧化碳的排放超出额度,就需要缴纳相应的罚金。

二、低碳目标下的电力系统规划分析

(一)低碳电源的规划

电源规划就是依据规划期内的负荷预测要求,在满足可靠性前提下,寻找最理想的电源扩展方案。传统电源规划方式是用规划期的总费用作为目标,主要是从可靠性和经济性等方面来对各个电源扩展方案的好坏进行评价,但是对低碳却没有考虑。低碳目标下,电力系统的电源扩展规划需要对低碳经济的相关要素进行重点考虑。在低碳目标下,低碳电源会更受人们重视。

(二)低碳电网的规划

电网规划就是在电源规范和负荷预测的前提下对输电线路的投建方案进行确定。低碳目标下对电力研究的重点主要就是在发电侧和用电侧方面,在输电环节研究较少。让电力实现低碳发展的过程中输电环节也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低碳目标下,在电力系统的规划阶段需要对不同网架结构的低碳效益进行重点考虑,主要包括如何降低网损,有效提高电网对清洁随机性电源的接纳能力及电网对电力系统低碳化的支撑作用。

(三)低碳电源电源的协调规划

电源和电网是电力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电力系统中的电源布局和容量的设置将会对规划的输电线路情况产生影响。而电力系统中现阶段的电网结构也会对电源装机的布局产生影响。在低碳目标下,电源和电网的规划应该要协调,这样才能有效实现低碳目标。

三、低碳目标下的电力系统的运营模式构建

(一)低碳目标下发电机组的优化组合和优化启停

发电机组的优化组合和优化启停主要的作用是对各个机组在某一个调度周期内各个时段上的运行状态的优化问题进行确认,它是优化和调度机组的基础。在低碳目标下,如果机组的组合状态不一样,在对系统发电能耗产生影响时,也会让碳排放的总量不同;而且因为碳交易和碳排放额度的限制,机组的组合情况会对系统发电的碳排放量以及相关的费用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它会对电力系统的碳减排效果造成最直接的影响。

(二)低碳目标下发电机组的优化调度

对发电机组进行优化调度需要在已经确定发电机组的情况来进行,主要是对电力系统符合在机组间的合理分配问题进行了分析,它能够让电力系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传统电力系统的经济调度是在满足发电机组和电力系统各类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对各个在运发电机组的出力进行合理的安排,让系统的燃料成本最低,但是却没有对环境问题进行考虑。在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的情况下,传统的经济调度方式存在的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所以就产生了考虑各种污染物排放影响的电力系统环境经济调度。在低碳目标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会影响发电调度。

(三)含碳捕集电厂的系统运营优化

由于CCS装置能源消耗率比较大,此外,它和火电厂的发电循环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它的运行机制非常复杂。碳捕集电厂的运行机制非常灵活,如果再将它的旋转备用能力和负荷跟踪能力提高的话,就能够让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如果在引入碳捕集电厂后就可能会对电系统带来各个方面的影响。此外,碳捕集电厂和风电等新能源协调运行的能力也很强,从理论上分析,碳捕集电厂可以提升清洁能源的利用效率,优化电力系统的能源结构。

结束

坚持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电力行业是我国基础能源消耗率较高和碳排放量较高的行业。因此,只有在低碳目标下对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模式进行有效构建,才能真正实现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传胜,董达鹏,段凯彦,李娜,曾鸣.基于层次分析法-距离协调度的低碳电源电网规划协调度评价[J].电网技术,2012(11):1-6.

[2]陈启鑫,康重庆,夏清,周意诚,横山隆一.电力行业低碳化的关键要素分析及其对电源规划的影响[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15):18-23.

低碳经济规划篇(7)

关键词:规划环评;指标体系;低碳

收稿日期:2011-04-22

作者简介:张立艳(1975―),天津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战略环评、清洁生产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5-0016-04

1 引言

我国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扩展到规划层面上,规定了特定的规划必须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或规划审批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评将环境因素置于重大宏观经济决策链的前端,通过对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对各类重大开发、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等问题提出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从而达到在开发建设活动源头预防环境问题的目的。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英国最早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而且目前大多数学者已经把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正日益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将规划环评与低碳经济相结合作为整体考虑,势必能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

2 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战略环境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站在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综合评价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条件、可能性及途径,并充分考虑各个环境要素累积效应的影响、能源及资源利用而产生的影响、项目建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及由此而产生的间接环境影响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针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从制度建设、技术准备、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做了许多工作。2009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实施即是我国环境立法的重大进展,标志着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为防止在经济发展中造成重大的生态环境损失和破坏及必将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对有关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仍旧不足[1],规划环评指标体系还有待完善和规范。只有做到充分考虑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环境各项因素,才能确保更好的预防区域和流域范围的环境质量恶化和生态破坏,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具有重大意义。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保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贯彻实施的重要前提,有利于规划方案和替代方案的比选以及促进区域发展目标的实现,它不但可以使决策者认识到规划实施过程中应优先考虑的环境因素,而且可使公众获取有关规划环境影响的有效信息。这对于发展和完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体系,逐步形成一套面向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评价对象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促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开展,提高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指标是用来反映环境变化过程和趋势的工具,具体包括表示和描述环境背景状况、可预测的规划环境效益、替代方案对比以及监测规划执行情况与规划目标的偏差等。在实际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所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要能体现出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评价范围较大、涉及评价因子较多,从而也决定了评价指标的复杂性,众多层次和众多类型的指标共同构成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因此,需要在众多的原始数据或评价信息中筛选出灵敏、全面、且便于定量的主导性指标作为评价指标,而且筛选过程中应该遵循科学性、层次性、独立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绝对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原则。

规划环评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评价方法,依托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加以适当的扩充、完善而形成其评价指标体系。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包括自然环境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和社会环境指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战略环境评价的组成部分,因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站在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综合评价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条件、可能性及途径,并应充分考虑各个环境要素累积效应的影响、能源及资源利用而产生的影响、项目建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及由此而产生的间接环境影响等。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规划环评的评价指标还应包括资源指标、能源利用指标、社会经济指标3个方面的指标要素[5]。

我国的社会经济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规划环评作为重大经济决策链前端的必不可少的有力工具,正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我国的规划环评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全球变暖大环境下我国即将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规划环评的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地补充和完善,更加统一和成熟的指标体系尚有待形成,从而才能为我国制定更合理的战略安排提供重要依据,进而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 低碳指标纳入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的可行性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以应对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为基本目的。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高碳经济虽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了资源枯竭、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使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纵观世界上英、美、日、澳、意等主要发达国家,正在纷纷采取低碳经济的发展策略,分别通过征收碳税、开发碳减排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等一系列措施来形成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欲借此来抓住全球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争取在未来的经济、产业、技术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6]。谁在低碳道路上处于领先低位,谁就能占领历史的制高点,谁就能在国际社会上更具有竞争力。中国经济如今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能源结构中煤炭的主导低位仍比较明显,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大形势下若要谋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并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就必须采取复合国际潮流的经济发展模式[4],反之,若我国继续走旧时的高碳经济发展道路,谋求一时的经济快速发展,则必将使我国经济发展在未来困难重重,承受不可预知的更大的风险。

中国目前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第2大国。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预测,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于2009年前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1排放大国。面对越来越大的国际舆论,如果不能有效化解外部压力,中国的发展空间将受到制约。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学者认为,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

从概念上可以看出,规划环评的目标是在于确保规划目标能够实现的同时预防或减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实质也是在于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优化能源结构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拥有相同的最终目标的前提下,实际操作中应当将二者作为整体同时考虑,以确保不会顾此失彼,甚至影响到规划环评的时效性。

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资源、环境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完成,如何化解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如何跨越资源、能源的瓶颈约束成为这一时期我国面临的主要难题。低碳之路无疑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3]。目前在规划环评过程中融入循环经济理念已逐渐受到重视,而低碳经济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在规划环评中还鲜有涉及。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将低碳理念融入到规划环评之中,使规划环评的发展更加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在于规划环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将低碳指标逐渐纳入到规划环评指标体系,另一方面则在规划环评指标体系中包含尽可能多的低碳指标,这样将可以更好地指导规划的制定并且将更加具体、更加有效地指导经济、社会在良性的循环体系中发展。

4 低碳评价指标现状

综合分析目前已有对低碳评价指标的研究可以发现,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大多数是参照国际能源局2009年CO2报告或者国际上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各种可能指标,包括人均碳排放水平、碳生产力水平、技术标准、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碳排放弹性以及进出口贸易等一系列的指标,以此作为衡量低碳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虽然低碳如今已经成为热点问题,正受到许多国家和组织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尚缺乏一套系统的、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仍需要进一步的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

通过对现有低碳评价指标有关方面的文献资料的总结[7],本文给出本文对低碳评价指标选取的一些结论。笔者发现虽然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对低碳评价指标的分类和命名及其所应当包含的具体低层评价指标尚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各评价指标体系所囊括的评价指标基本均包含于能源与资源、消费、建筑、交通、产业、政策等几大方面。于是,本文在借鉴和扩展前期低碳评价指标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目前广泛被采用的低碳的高、低层指标(表1)。

表1 现有低碳评价指标汇总

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相关的低碳评价指标分布范围较广,包含内容较多,在实际选取和应用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客观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和发展目标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指导性的低碳指标进行评价,而且随着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了解的不断深入,既要对低碳评价指标进行补充修正,又要剔除难于量化或者表征的低碳指标,从而逐步筛选得到最具有代表性的完善的低碳评价指标体系。

5 规划环详指标体系实例分析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是继苏州工业园之后两国合作的新亮点。生态城市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范。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世界上第1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将为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板;为生态理论创新、节能环保技术使用和展示先进的生态文明提供国际平台;为中国今后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提供示范。

2010年1月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分解专家论证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内首个生态城指标体系分解实施体系取得阶段性成果,为生态城建设理念和建设模式的复制推广奠定了基础,而且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有可能成为国内第一个行业标准。中心天津生态城建设规划环评评价指标体系中所涉及的低碳指标见表2。

表2 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环评中的低碳指标

根据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定位、规划设计、建设目标及其具有特点,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指标体系分别选取了表1中低碳能源和资源、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政策中所涉及的一系列低碳指标,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将低碳理念纳入到规划环评指标体系中,以期更好地指导规划的制定并且更具体、更有效地指导经济、社会在良性的循环体系中发展。由表2可见,百万美元GDP碳排放强度低于150t,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20%,绿色建筑达到100%,区内绿色出行比例达到90%,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60%,这些指标有的达到甚至超过先进国家水平。

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环评评价指标体系中,无论是约束性指标还是引导性指标都涉及到低碳方面的指标,表明将低碳指标融入到规划环评体系的重要性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逐渐得以实践。该指标体系的制定是在参考中新两国的国家水平基础上,在切实可行的情况下取其高者,并同时在参考国际标准和天津当地条件下进行的。希望以此来满足生态城的未来发展需求,与此同时,中新生态城未来的发展势必会对其它生态城的建设起到引领和启发的作用,生态城指标体系的构建理念和选取方法也都会被作为未来生态城建设实践中重要的参考和依据,从而让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楷模。

6 结语

深入认识规划环评在区域发展中重要性,认清评价指标体系在规划环评中的关键作用,充分了解当前规划环评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情况,遵循规划环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构建一套具体、有效、易于操作的规划环评指标体系。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应该紧跟时代脚步,明确低碳发展模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清晰了解国际上低碳发展的现状及趋势,逐步把具体低碳指标纳入到规划环评指标体系之中指导实践,在低碳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不断修改和完善我国的规划环评指标体系。

客观实际上,虽然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尽相同,而且其区域定位、区域特点和发展目标也都可能不同,但是为不同地区的规划建立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和大致框架应该是一致的,而表1中所涉及的低碳指标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重点和敏感问性题进行参考性的筛选和取舍。其宗旨是进一步地完善规划环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实践。

参考文献:

[1] 朱 坦,吴 靖.当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遇到的问题和几点建议[J].环境保护,2005(4):50~54.

[2] 马铭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对策探讨[J].生态经济,2008(9):31~36.

[3] 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2008(5):22~23.

[4] 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3):12~17.

[5] 刘清慧.浅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8,32(1):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