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银行业务特点

银行业务特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9 17:17:10

银行业务特点

银行业务特点篇(1)

【关键词】银行业职务犯罪特点原因防控

金融,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发展经济所倚重的神兵利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开足马力全速发展,众多银行所提供的资金支持功不可没。近几年来,在金融业对外逐步开放的压力之下,各大银行纷纷加速了业务创新和制度改革的步伐,突出标志便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革并成功上市。尽管我国银行业整体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业务面的扩宽和资金量的扩大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裹挟着更多的金融风险,职务犯罪便是其中之一。如何找准银行业职务犯罪的原因,进而加强预防和控制,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金融秩序,是银行业界和犯罪学界都应当高度关注的课题。

一、银行业职务犯罪的特点

早在2005年,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便提到我国银行业存在“三个80%”现象和“三个一”现象,即职务犯罪80%,尤其是一把手犯罪问题严重,案发在基层的80%,内外勾结作案的80%;一把手纷纷落马,内部环节一路打通,犯罪分子一跑了之。[1]从刘主席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窥见,当前银行业职务犯罪存在案件多发基层、一把手职务犯罪严重、内外勾结作案突出、案发后携款潜逃等特点,具体论述如下:

(一)案件多发基层

由于媒体报道的倾向性,提起银行业职务犯罪,浮现在人们脑海的往往是、、这些落马的前总行领导的形象。然而,各地统计数据却清晰地表明,职务犯罪在基层更为多发。据统计,1997年至2000年江西省金融系统职务犯罪案件中,基层分理处、储蓄所、信用社等负责人作案的占案件总数的39.86%,直接经办人如会计、出纳、信贷、储蓄人员作案的占案件总数的46.41%[2];而2000年昆明地区查处的全部27名金融职务犯罪嫌疑人中,有24名属银行支行、分理处、储蓄所等基层机构负责人和信贷、会计、出纳、储蓄等基层岗位的工作人员[3]。

(二)一把手职务犯罪严重

中国国情调查研究中心的一项统计表明,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我国被撤换的国有商业银行各级行长达数百人,所涉金额以百亿元计,银行业职务犯罪中一把手犯罪问题已然相当严重。在当前我国各大银行实行的“一长制”背景之下,上至总行行长,下至分行、支行行长,均有着极大的权力而缺乏有效制衡。“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是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的名言,一旦负责人素质欠缺、不讲民主,在行内一手遮天的局面将很难避免,各类贪腐、渎职现象便极易随之出现。

(三)内外勾结作案突出

由于银行工作的特殊性,银行职工平时与货币钱款接触频繁,因而很容易成为外部犯罪分子瞄准的目标。为了达到骗贷、票据诈骗、腾挪资金、甚至是直接窃取银行资金的目的,他们不惜花重金拉拢腐蚀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利用其职务便利条件进行各种形式的金融犯罪。近些年来,诸多起重大恶性金融犯罪案件都是内外勾结作案的结果,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这种内外勾结作案的特点危害极大,一方面给银行造成了人、财、物方面的重大损失,另一方面由于银行工作人员熟悉业务流程,懂得如何规避银行规章制度的约束和监管,他们的加入使得犯罪更加隐蔽,从而加大了发觉、侦破案件的难度。

(四)案发后携款潜逃

近年来,有关巨贪携款携款潜逃海外的新闻报道不胜枚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国银行广东开平支行前后三任行长卷款远遁加拿大、中国银行黑龙江分行河松街支行原行长高山卷走客户上亿存款逃往国外等案件。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剖析的102件特大金融案件(其中以银行案件为主),作案后携款潜逃的达38件,占37%,携款金额6.2亿元,造成巨大损失。[4]

二、银行业职务犯罪的原因

(一)宏观方面

社会转型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彻底是银行业职务犯罪的根本原因。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一直处于一个风云际会、急速变革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各种外来的、内生的利益诉求、思想潮流都在进行激烈的博弈交锋。随着人们逐利意识的觉醒而来的便是拜金主义价值观、个人主义人生观和过度消费观。然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彻底导致了当前金融法规仍然很不健全、金融监管很不到位、金融机构管理、财务漏洞很多。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活动中存在大量失范行为,这也为银行业职务犯罪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条件,银行内部滋生的腐败行为也加剧了职务犯罪的发生。有的银行机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一些匆忙上马的政绩工程盲目批贷,甚至直接入股牟利,违规经营导致了银行业合规文化形同虚设。同时,由于当前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行业竞争异常激烈,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银行与银行之间存在的不正当竞争屡见不鲜。为了争夺客户、争揽存款,置行业诚信与职业道德于不顾,不惜采取送礼甚至是行贿的方式来拉拢和讨好客户,这便导致了整个行业环境的浊化。在这样的宏观大背景之下,一些别有用心分子借“客户管理”、“业务创新”之名行职务犯罪之实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中观方面

银行内部制度的不完善是银行业职务犯罪的重要原因。

1.用人制度方面。随着业务量的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业迎来了用人高峰。但由于各种原因,多数银行往往通过与职员签订临时合同的形式招新,这些所谓的“临时工”一般缺少正规培训,而工作量却相当大,往往心存不满,一方面容易导致业务失错,更可怕的是导致职务犯罪风险的酿成。银行机构为追求高效益,在中层干部乃至负责人的选任上,也往往重才轻德,一些业务能力突出但道德水平不佳的人员得以进入重要岗位,埋下了银行业职务犯罪的隐患。

2.培训制度方面。目前各大银行逐步建立起了各自的员工培训制度,然而在他们组织的培训活动中,无论是新入职人员培训,抑或是老职工进修,都只将学习重点放在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上,对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文化学习却是毫不关心,即便有这样的课程安排,也只是走走过场,徒具形式。这一问题在基层特别是城郊、农村网点更为突出。而在前一段时间风行的各级银行行长入京培训的活动中,各分行、支行行长也普遍反映食宿俱佳,培训内容却只是流于形式,最后也只是以一两篇无关痛痒的论文结业,这样的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决策制度方面。现代社会的一个标志即是讲求民主,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各级政府、各大部门都逐步走上了民主决策的道路,民营企业在董事会等制度安排下也有民主决策的机制。然而,我国银行系统,尤其是各地基层分支机构,仍然存在“一把手说了算”的问题。“用人一句话,用钱一支笔”,基层负责人集人、财、物三权于一身,对重大决策如单位工程建设、贷款发放等都是由其一人拍板决定,其他同事不能也不敢监督,这是造成“一把手纷纷落马”的重要原因。

4.惩处制度方面。违规经营是银行业职务犯罪的前奏,小金库是银行业职务犯罪的温床,在很多大案要案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违规经营、私设小金库的影子。尽管很多银行在内部纪律检查中便已发觉问题,然而出于担心影响声誉、业绩等原因,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将案件于内部消化,不交司法机关处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犯罪人的侥幸心理,使得小错酿成巨祸。

(三)微观方面

员工道德水平不高、业务素质不过硬是银行业职务犯罪的直接原因。

上述的宏观、中观方面的社会、制度原因,最终都会形成合力推动思想不纯的银行员工产生犯罪动机,犯罪机会一旦出现,他们就会铤而走险、以身犯法。在过去很多年中,一份在银行上班的工作都被视为金饭碗。然而,近些年来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和各大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进行,银行工作量开始增大,薪水却涨幅有限,更有众多的老员工因为改革而内退、退休。大量的年轻人员被招入银行队伍,在基层,新员工往往缺乏长期职业培训,业务素质也没有以往老一辈员工纯熟,其中有的人思想道德水平不高,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金钱诱惑很难站得住阵脚。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研究者认为文化程度不高也是银行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原因,对此笔者不能苟同――众多案例告诉我们,无论是总行、省分行一级中具备高学历的工作人员,还是市分行、支行中文化程度较低的工作人员都有可能深陷职务犯罪之中,而高学历的犯罪分子一旦进行职务犯罪,由于其作案手法更具技术性、更隐蔽,其案件侦破更加困难,给银行带来的损失也更加严重。

三、银行业职务犯罪的防控

在前文明确了银行业职务犯罪的特点及成因的基础之上,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几点防控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优化银行业竞争环境

当前银行业竞争秩序混乱、银行业职务犯罪抬头,从本质上说是我国金融体制依然不健全所致,是新旧体制转轨必然付出的代价。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我国的银行业都处于各级政府的高度保护之下,行政色彩浓重,自身市场主体地位不明,抵抗经营风险包括职务犯罪风险的能力过弱。同时,在体制改革之际,各项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也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要坚持加快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银行法律制度体系、调控监督体系和机构管理体制的步伐。一方面要加强银行业法律、制度的建设,在《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银行交易、合规经营细则;另一方面在适当的时机对目前各银行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中一些人浮于事、消极懈怠的闲散机构、人员实行裁、减、并。唯此才能摒弃恶性竞争,纯化银行业竞争秩序,形成共生繁荣、良性竞争的成熟市场环境。

(二)规范用人、培训制度,推进内部监控制度现代化

针对当前银行系统内尤其是各基层支行、农村网点在招聘新职工、提拔中层干部、选任一把手上不够制度化,存在为了照顾本系统职工子弟降低标准录取、提拔选任干部由上级领导人说了算、只看重业务能力忽视道德品质等问题,目前急需建立公平的招聘制度、规范的选拔制度。规范的用人制度包括了三层次人员的选拔录用,即既包括新职工的招聘,还包括中层、高层管理干部的提拔。无论是何种级别的员工,都应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录用考察机制,招录提拔门槛除了出色的业务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入职工作后还应展开定时考察,一旦发现有违规操作甚至职务犯罪的苗头时应及时替换或者撤职。

银行员工培训制度除了加强各岗位专业技能的进修改进外,同样应该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众多案例表明,不少银行职工走上职务犯罪的道路,就是因为平时沾上了“黄赌毒”,加之法制观念淡薄,放松对外界诱惑警惕所致。各银行尤其是基层行必须定时、定点地对各级别新老员工,包括行领导展开思想政治、金融法律法规教育工作,通过宣讲正面典型和总结负面教训,建立科学全面的培训体系,教育引导员工珍惜从业机会,增强执业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规范操作、严守法规纪律的自觉性。

健全的内控制度是所有现代企业健康成长所必需的,对于直接与金钱货币打交道的银行业更是如此。银行应从柜员管理制度、贷款集体审批制度、财务审批及财务公开制度等内部监督管理制度下手建立科学可行的内控体系。现阶段多数商业银行实行集记账、收付款为一体的“综合柜员制”,尽管对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这种单人操作的业务模式不能保证资金安全,必须对单人临柜、吸储或收贷的行为加以防范,严格执行各项职能分管,做到双人复核、双人管库、账务日清月结;而针对银行系统内一把手放款权力过大的问题,必须执行严格的贷款审批制度,通过成立专门的贷款审批组织,对各类贷款申请严格审查,在此基础上集体研究决定,防止“一言堂”个人独断重要贷款项目;严格落实财务审批制度,推行阳光财务。制定财务资源分配办法,增强费用使用的透明度,各级负责人自觉接受监督,减少职务犯罪的可能。

(三)建立计算机技术防范体系,对抗智能型职务犯罪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使银行业不断创新业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对防控银行业职务犯罪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如今的银行业职务犯罪呈现出一个智能化、科技化的趋势,不少犯罪分子,尤其是低龄职务犯罪分子凭借这技术特长,利用银行计算机、电算、信息网络等系统的管理、技术漏洞,进行隐蔽性极强的作案,等到案发之时早已人去无踪、逃之夭夭。为对抗智能型职务犯罪,必须加大资金、人员投入,采用先进技术,提高防范设施的技术层次和科技含量。

(四)加大与司法机关合作力度,共同打击银行业职务犯罪

英国作家达雷尔有句名言:“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罚才能使犯罪得到偿还”,而贝卡里亚在他的经典之作《论犯罪与刑罚》中更是说到:“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5]目前很多银行对于职务犯罪行为的性质认识不够,抱守着“家丑不可外扬”、“保护自己人”的落后观念,对内部员工的违法犯罪行为只是予以纪律处分,或者仅仅警告责令改过,甚至当司法机关来追查之时采取不配合的态度,使得犯罪人与潜在犯罪人们心存侥幸,大大折损了刑法的严肃性。对此,一方面各级银行及其纪检监察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反腐肃贪,大力支持纪检部门在案件查处中行使职权;加强同司法机关的密切配合,主动通报,使检察机关对银行内的工作情况有必要的了解;对内部员工的行为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此外,还必须加强对携款潜逃案件的专项治理工作,积极主动地配合公安、检察机关搞好抓捕追赃工作,努力挽回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人们之所以在违法与守法之间孤注一掷选择前者,很大原因在于违法成本不高,相信银行系统与司法机关的密切配合会对现阶段高发的银行业职务犯罪态势起到遏制之效。

参考文献

[1]陈琰.刘明康谈银行业三大风险,案件80%缘于职务犯罪[EB/OL]. news.省略/fortune/2005-06/13/content_

3077965.htm,2005-06-13.

[2]吴中明.江西省金融系统职务犯罪的特点、成因和防范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1,(10).

[3]刘敏、崔庆林.云南省金融职务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3,(4).

[4]周洲、滕志强.职务犯罪预防[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150.

银行业务特点篇(2)

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是统驭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开展各项财务管理活动的价值基础。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基本上为各个版本的财务管理教科书所公认。但是,真正把这个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的,我认为是美国的企业,特别是美国的商业银行。无论是商业银行的一般财务人员,还是总裁级的高级管理人员,无论是美联储的银行监管人员,还是中介机构的银行分析人员,或者大学里的金融学教授,无一不十分自然地强调“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价值理念。

在他们看来,坚持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不仅是最合理,而且也是最可行的。因为这个目标坚持了银行运作的产权基础,充分考虑和尊重了银行出资者的合理利益,使得整个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建立在一个可信和现实的基础之上。同时,“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在资本市场发达的环境里,也便于衡量和操作,可行性最强。股东财富的增加,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银行经营效益的提高,当期盈利和累积盈利不断增加,致使银行的净资产(股东权益的账面价值)不断增加;二是银行的良好运作和未来发展潜力,给证券市场投资者以良好的预期,导致银行股票的市场价格上扬,提高银行所有者持有股票的市场价值(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而这两种途径,都有赖于银行效益的提高和管理层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坚持“股东财富最大化”,从银行日常业务经营的角度来说,就是坚持了银行效益的最大化和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最优化,它把财务管理活动与经营管理活动紧紧地联系起来。而公开交易的股票价格的变动及其趋势,不仅反映了股东财富的变化,而且反映了市场对银行业绩及经营管理水平的认同程度。所以,坚持“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也有利于资本市场对银行管理层的监督和评价。

从银行内部管理来看,“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能够方便和合理地解释商业银行稳健经营、追求利润的管理要求,有利于强化内部管理和业绩考核。实际上,不论是roa(资产报酬率)、roe(资本报酬率),还是eva(经济增加值)、var(风险调整资产值),以及平衡记分卡等各类考核评价指标,其最终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追求股东财富的最大化,都可以看作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理财目标的演化。因此,坚持“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不仅有利于消除内部管理中面对的种种理念上的分歧,而且有利于探索和贯彻各种紧紧围绕以效益为核心的内部考核和评价指标,把所有的工作都真正放在追求效益上来。不仅如此,坚持“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还有利于协调银行管理层与股东及各类投资者之间的关系。如果银行管理层的经营决策和管理行为,都能够强调并贯彻“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目标,银行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是能够更好地相互理解和信任的。

二、美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制的整体框架

美国是世界上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金融业最发达的国家。残酷的市场竞争、历史的风风雨雨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造就了美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制的整体框架。

从组织架构上来说,美国银行财务管理体制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对分支机构的财务主管(cfo或者financial controller,下同)实行“垂直管理”和“双线负责制”。根据银行规模的不同,各级分支机构的财务负责人分别由总部或者地区性总部的财务领导人(function head)垂直管理,实行业务上的专门领导。同时,各分支机构的财务主管在本机构内部,对于日常的经营管理业务,实行双线负责制,即他一方面要负责本机构内部所有的财务管理事务,协助本地机构负责人开展工作,参与本地机构的重要决策;另一方面,又要对上级财务领导人负责,贯彻总部或者地区性总部的有关政策,监督本机构的所有业务活动,保证其运行在可以控制和可行的范围之内,负有向上级财务领导人报告本机构重大财务事项和重要经营管理活动的责任。分支机构财务主管一般由上级财务领导人任命和考核,其升迁将部分参考当地机构负责人的意见;实行任期制,由总部在全行范围内统一调动和安排工作;薪酬由上级总部管理,而部分奖金由上级总部在与当地机构负责人协商后决定。

从工作职责和分工上来看,美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工作一般有三大部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预算管理。从财务主管的角度来看,其基本工作内容如下图一所示。而一般意义上的司库(treasurer,有人也译作财务长),主要负责资金业务的具体操作和运营,其工作职责如图二所示。

根据银行规模的不同,以及分支机构业务的差异,财务主管和司库可能合二为一,也可能相互独立。但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两者相互分离是比较通行的做法。在两者分离的情况下,司库主要负责资金业务的具体运行,包括市场营销和市场分析这两个国内银行资金业务很少涉及的领域。而财务主管对资金业务的管理重点在内部控制上,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结构管理、资金投入量管理、转移价格管理、流动性管理、资金产品盈利性管理以及内部风险管理等途径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与其他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不同之处体现在财务管理工作是否涉及到投资管理。相对于其他企业财务管理,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更加复杂、更加多样,它要求专门的部门和更专业的人才来负责此类业务的具体操作和运行。同时,银行本身是金融机构,它自身有能力完成对投资业务的专业化管理。所以,商业银行财务部门一般不再直接参与投资业务的运营,它对投资业务的管理,主要是从后台控制的角度切入,通过对产品盈利能力的分析、部门盈利能力的分析以及资金的投入量来加以评价和控制。此外,财务管理工作涉及的诸如整体融资管理、股利分配管理等,一般由总部的财务部门负责。

三、美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的角色定位

在美国的金融界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financial manager should be business partner instead of bean counter”。它的意思是,财务经理应该成为业务伙伴而不是数据计算器。这就是美国商业银行对财务管理工作在银行管理中的角色定位的精彩表述!它所提倡的是,财务管理工作应该成为银行各项业务发展的良好伙伴,财务主管应该为各项业务的发展、新产品的推出提供财务上的支持和帮助,而不仅仅是编出几张报表、提供几个数字。财务人员要具有“让数字说话”的能力,要能够通过数字发现问题,并对解决问题提供财务上的专业意见。

“业务伙伴”的财务理念,已经成为美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的代名词。这种理念的提出,有利于建设一种“以支持决策为主的管理型财务管理”模式,使得财务管理与日常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相互融合、相互交织、相互支持,更利于发挥财务管理的控制和监督职能。但是,要使财务管理工作真正成为“业务的伙伴”,对财务人员的基本素质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从美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财务管工作对业务发展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发挥财务部门熟悉财政、税收、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政策的专业优势,确保各项业务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并争取税收利益;(2)不断分析政治和社会环境变化,及时对各项变化做出评估,确保各项业务在不断变化的环境里能保持合理的盈利水平;(3)评价和检测各项新业务、新产品并提出改进建议,确保各项业务和产品符合成本效益优化原则和整体业务发展的战略要求;(4)通过控制诸如资本投入、资金投入、费用投入等资源分配管理,支持盈利性良好的新业务和新产品的发展;(5)通过分析、监督和控制,确保各项业务、各个产品和各个机构的发展能够实现资产的保全以及利润的实现;(6)通过信息系统的维护和不断提供财务信息,为各项业务的开展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

因此,一个优秀的财务人员不但要精通财务会计知识,还要熟悉当地的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不但能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出敏锐的分析和判断,还要能对微观经济后果进行及时准确的计算和评价;不但要具有极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还要具有高超的协调能力和管理才能。

四、美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职能的实现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职能体现为报告、管理、控制和监督。报告是指对各类财务信息的整理以及编制各种对内管理报告和对外财务报告,它是财务管理工作最基本的职能。管理是指对银行资本、各项资产的管理,以确保资金和资产安全,并努力实现增值。控制是对银行各项业务发展进行评价和协调,以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配置。监督则是对各个层次的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盈利性进行分析和跟踪,以确保股东利益不受损害、银行资产得以保全、盈利能力得以保证。四项职能之间相互补充、相互联系,共同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价值目标。

那么,应如何确保财务管理职能的实现呢?概括起来,美国商业银行的基本做法是,“以成本效益原则为基础、以信息系统为平台、以预算管理为导向、以内部控制为手段、以业绩评价为依据,通过内、外部审计强化监督”,来确保财务管理职能的实现。成本效益原则是判断一切财务行为成功与否的标准,以此作为财务管理活动的基础原则,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强调信息系统建设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对国内银行界来说,却很有启示意义。花旗银行提供的一份材料中,甚至把“数据构建”当作财务主管必备的基本职责之一,要求财务主管熟悉各类主流的系统软件和五花八门的应用软件,并负有确保各类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运行正常的责任。在实现财务管理职能的过程中,预算、内控和考评三者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共同完成一个财务循环,并确保新的财务循环建立在可信和可行的基础上。因而,美国商业银行特别重视这三者的建设,将预算作为所有当期财务资源配置的基础和风向标,预算管理具有极高的严肃性;将内控作为财务管理日常性的重要工作,同时强调财务角度的内控主要从合法性、资产安全和盈利性的角度切入,并不构成银行所有的内部控制行为;而业绩评价和管理,则突出分部门、分产品和分业务的盈利性分析和报告,强调所有经营活动的财务后果,并将评价结果、下期预算和资产分配紧密结合起来。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财务部门负有与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审计机构密切协作的责任,并通过这种协作来强化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同时,垂直管理和双线负责等机制,也有利于财务管理控制和监督职能的实现。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管理,对于国内银行业来说,也许是个崭新的领域。但从美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实务来看,在“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指引下,在“业务伙伴”财务理念的支撑下,在银行这个高风险的行业里,财务管理工作对银行经营中的风险给予特别的关注,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美国银行财务管理工作对风险的管理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1)从提供各类财务信息及其深入的财务分析等专业角度,对各类风险给予评价和估算;(2)通过资产负债表管理、预算、资本分配、风险资产配置、盈利能力分析、业绩评价等财务手段进行干预和控制,而对信贷风险、外汇交易风险等由专门部门负责的风险,财务管理工作属于后台监管的性质;(3)通过参加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决策工作,对各类风险给予分析和评价,并对相关的决策和应对策略提出专业意见;(4)特别关注法律、法规和税务方面的风险,以及声誉风险(reputation risk)和经营权风险(franchise risk),以维护银行的市场地位。

五、对我国银行财务管理工作的几点启示

学习美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制的特点,根本目的是要努力完善我国银行的财务管理体制、优化运行机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应对日趋激烈和日益开放的市场竞争。笔者认为,美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制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1、坚持“股东财富最大化”和“财务是业务伙伴”两个理念。“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所有财务工作的价值基础,“业务伙伴”的财务理念是处理好财务与业务关系的基石。坚持这两个理念,有利于财务管理工作在整个经营管理中的定位,有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展开。

银行业务特点篇(3)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 手机银行 移动金融

一、引言

手机银行是银行客户利用手机终端办理包括账户查询、转账汇款、代缴费、理财投资等金融业务的总称,手机银行带给客户的是快捷、低交易成本、安全的全新交易方式。手机银行不同于传统银行和网上银行服务,客户不需要亲自去商业银行网点或者必须首先具备有互联网功能的计算机终端,客户只需要使用随身携带的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手机得到所需要的金融服务。手机银行不仅节约了客户的时间成本和获得金融服务的交通成本,而且为客户提供了全新的交易感受,极大便利了客户的经济生活。上述手机银行的特点决定了客户群主要以个人为主,交易内容主要是小额支付、转账、金融资产交易等内容。

中小商业银行是指在一定地区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银行类金融机构,本文所指的中小商业银行主要包括村镇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信社和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小商业银行的特点是网点少,经营局限于特定的区域,服务群体为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和当地居民。这些特点和国有、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也为中小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当前,商业银行开展手机银行业务已成普遍现象,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城市商业银行都将手机银行作为重点发展业务,而中小商业银行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在开展手机银行业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完全符合手机银行“弥补金融服务空白、服务金融弱势群体和满足小额支付结算的需求”,而且手机银行对于丰富中小商业银行业务种类,弥补营业网点少、覆盖面低的现象。

二、中小商业银行开展手机银行的积极意义

(一)弥补金融服务空白区域的金融需求

农村等边远地区的客户群呈现出金融服务需求种类多、交易笔数多、单笔交易额低的特点,农户对小额贷款类服务需求量较大。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从大多数农村区域的撤离,农村区域金融机构密度和金融服务深度不能满足农村区域的金融需求。在当前金融体系下,农村及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空白难以在短期内有效解决。由于地域、技术和成本方面的限制,商业银行在偏远农村地区的实体网点和ATM机等基础设施数量难以有效满足当地需求,而网上银行业受到农村居民的知识水平较低、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不足、网络使用费用较高等原因而难以广泛推广。另外,农村经济空心化现象已成普遍现象,青壮年农民大多进城务工,只有老弱病残和儿童留守农村,这些微观主体的金融需求主要局限于小额支付、收汇款、存储等,而且对辅币的需求数量较多,这些需求都难以吸引现有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立网点。手机银行具有便捷、低交易成本和实时交易的特点以及存储、小额转账和支付的基本功能可以有效满足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的基本金融需求。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商业银行立足地方经济,主要服务于当地的经济主体,尤其开办手机银行业务可以扩大银行业务覆盖范围,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问题。

(二)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新的利润来源

中小商业银行业务较为单一,主要局限于传统的小额信贷业务和资金转账,基本业务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雷同,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小商业银行经营空间狭小,在争夺优质客户方面处于落后位置。另外,中小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占比极低,金融创新业务存在严重不足。手机银行业务作为新型金融业务,中小商业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并且中小商业银行的客户群和手机银行的客户群存在更多的重叠,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开展手机银行业务具有先天的优势。开办手机银行业务不仅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吸引更多的客户,而且手机银行作为客户办理金融业务的渠道,中小商业银行开办手机银行还可以增加其他相关业务的交易规模,增加中小商业银行的利润。

三、中小商业银行开展手机银行的可行性分析

(一)银行业竞争格局为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手机银行提供了契机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对资产质量差、历史包袱沉重、长期亏损而扭亏无望的机构进行逐步的撤并,国有商业银行网点进一步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集中。中小商业银行受政策限制,主要为属地经营,服务范围集中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区域,这种市场竞争格局为中小商业银行开办手机银行提供了良好机遇。中小商业银行虽然在业务种类及经营规模上与大中型商业银行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是中小商业银行可以凭借其“居民银行”的定位,有效地掌握当地客户的需求,集中优势资源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或服务,加之在本地域网点的优势,可以深入挖掘客户资源,开发手机银行客户。另外,受经营重点和经营成本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区域开办手机银行的动力不足,而中小商业银行业务相对单一,开展手机银行业务不仅可以丰富自身业务种类,而且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使很多游离在正规金融服务之外的当地居民成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客户,有利于银行规模壮大和长远发展。

银行业务特点篇(4)

虚拟银行是指主要通过互联网、通讯系统和机系统向客户提供服务的银行,其提供服务方式包括ATM、 POS、自助银行、电话银行和银行等载体。不同于传统实体银行,虚拟银行是存在于空间的活动,具有系统开放性、运行方式网络化、存在形式虚拟化等特点。虚拟银行既能实现3A(Anytime、Anywhere、Anyhow)金融服务,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传递信息,实现端对端的交易,极大地改变了银行与客户间的关系,并使银行在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一、虚拟银行的商业模式

根据虚拟银行与实体银行结合方式与程度的不同,虚拟银行的商业模式大致可分为纯网络型、虚实分离型和虚实结合型三种模式。

纯网络型模式是为专门提供在线银行服务而设立的,一般只设一个办公地址,既无分支机构,又无营业网点,几乎所有业务都通过网上进行,因而也被称为“只有一个站点”的银行。这种银行开户与传统实体银行不同,客户只要在网页上填一张电子银行开户表,键入自己的姓名、住址、联系电话以及开户金额等基本信息,并用打印机打出开户表,签上名字后连同存款支票一并寄给银行即可。几天后顾客便可收到一张电子银行的银行卡,顾客用它就可以在大部分银行的提款机上提款或存款,并进行各类投资与结算。纯网络银行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树立自己的品牌,以极低廉的交易费用实时处理各种交易,提供一系列的投资、抵押和保险等综合服务。由于其客户服务成本很低,纯网络银行还可以提供更优惠的存贷款利率(国外银行利率已经市场化),具有低成本和高收益之利,但其不足在于所能提供的服务种类较少。

虚实分离型模式的特点是“一行两网”,即一家银行同时拥有互不相联、独立存在的实体银行和虚拟银行两个组织和两套服务网络,其优点是不必费时费力地考虑虚拟银行如何将其系统与实体银行庞大而迥异的电脑系统连接起来,虚拟银行可以有自己的品牌,也不受客户对实体银行好恶的。但它不能有效地借助实体银行网络开展业务,实现两网优势互补。

虚实结合型模式是指现有实体银行利用互联网作为新的服务手段,建立银行站点、提供在线服务而设立的网络银行。它类似于该银行的其他物理分支机构和柜台,是原有银行业务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优点是可以发挥虚拟银行技术帮助实体银行改善银行形象和客户服务手段,迅速开发新的金融眼务产品,拓展市场空间和渠道,满足客户要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又可以依托实体银行开展虚拟银行业务,并通过虚拟银行延长实体银行的工作时间,延伸其服务体系。虚实结合的组织方式需要将现有实体银行的一整套信息体系与虚拟银行系统进行整合,工作量较大。

二、虚拟银行在我国的实践与发展

在我国虚拟银行最早是以银行宣传窗口出现的,主要是为银行树立形象、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稍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虚拟银行开始作为银行产品、服务的分销渠道,主要是把原有的产品、服务进行迁移,业务流程和管理不做大的变动,各银行都根据业务开展的侧重,将虚拟银行附属于相应的业务部门,没有或很少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最近几年,我国国有银行及11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都加大了对虚拟银行的投入,利用互联网的特点,把原有的产品、服务加以改造,提供新的服务,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系统,制度建设和营销管理走上正轨,业务品种随之增多,业务量以及服务能力都有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规模。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发挥其网点多、规模大、悠久的特点,在虚拟银行建设中先行一步。股份制银行实行新体制、新机制和新技术,重视虚拟银行的建设与发展,其银行的电子化程度和虚拟银行的建设在同业中居领先水平。

三、虚拟银行的创新

1.经营理念的创新

虚拟银行的发展不仅涉及技术问题,而且挑战银行传统的经营理念。银行不仅要确立客户至上,还应从新的角度来认识和对待客户,并把它置于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业务特长各有侧重,在核心业务上投入资源、寻求优势。首先是在核心业务中建立市场,它是银行保持竞争优势和成功扩张的平台;其次是采用新的技术和改造业务流程,在改进原有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产生新产品、新服务,为银行和客户双方创造价值;三是整合银行的内外部资源,将非核心业务外包,推动跨组织协作;四是重塑客户关系,增加透明度,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建立新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2.管理模式创新

传统实体银行以流动性管理、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为银行管理的主要方面,在解决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问题等方面,传统实体银行注重资产管理、缺口管理和负债管理。而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虽然资产负债管理仍是虚拟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由于虚拟银行产业组织和业务种类特点,以及技术的复杂性、信息的多样性和竞争压力加大等原因,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已有所下降,它只是虚拟银行正常经营需要考虑的因素,而系统安全性、效率、传输速度等因素,关系到虚拟银行能否生存下去。虚拟银行在流动性方面利用对市场信息反应灵敏、交易速度快的优势,持有大量新型交易工具。比如资产化证券等;在安全性方面,虚拟银行注重提高用户对网络交易的信心和保障支付清算的便捷顺畅,注重包括系统安全、资金安全和客户保密在内的安全性管理;在盈利性方面,虚拟银行注重增加客户规模和开展多样化的增值服务。

相比较实体银行管理,虚拟银行更注重于以下三个方面的管理:一是综合配套管理。虚拟银行除了提供一般传统实体银行业务外,往往还介入综合投资、等方面业务,各部门、各环节和资金收、转、支的确认,以及有效时间的综合配套安排等等,已成为虚拟银行经营网络首要考虑的问题;二是技术标准管理。出于安全、高效的目的,以及采用的数据传输、加密、签订和与其他网络连接等方面的技术协议标准,需要在操作说明、程序监测、升级更新、源代码修改权限以及资料保管等方面进行统一安排和管理;三是个性化服务管理。其基于数据处理技术,将每一位客户作为一个独立个体,通过对其业务记录资料和统计。进行归纳性推理,预测客户行为,从中挖掘潜在服务模式和有价值的商业信息。

3.市场创新

信息技术正制造出被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称作“虚拟市场”的东西,为精明的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为适应这种变化,商业银行应借助虚拟银行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大力“一站式”的超市,如通过银行传统营业网点销售保险、证券和基金等金融产品,以克服专业金融人才不足和其它政策限制。客户不仅可以通过虚拟银行得到各种银行服务,还可以借助虚拟银行平台投资证券和基金。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市场对银行提供的服务手段和产品功能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促使银行跟踪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

4.组织创新

网络迫使银行以全新的角度审视其分支机构。网络的发展加强了银行各分支机构与总行各部门间的信息联系,网络中的各个成员可以直接从职能管理部门获取管理指令并反馈信息。同时,银行与客户的交易成本也由于技术的变化而大大降低。银行应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以作业流程来实现改造,把分散在各功能部门的作业整合成单一流程,以平行作业取代顺序作业;同时,打破对原有管理模式、原则、等等的迷信和依赖,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对过程进行整合,实现组织扁平化。

四、虚拟银行的经营策略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虚拟银行发展策略已开始从过去分散的、被动的服务,转为主动整合、关怀顾客的服务,经营重点也从简单的信息披露转向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与满意度。是否提供和如何提供虚拟银行服务,不仅是客户对银行的附加要求,而且已成为客户选择银行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把握虚实结合,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

1.要求转变观念,并根据网络经济的特点,诠释“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如在虚拟银行的技术选择上,除非某种技术已经有效运作且具备客户接受的成功记录,否则不要盲目上马,注意所提供技术的实用性。因为,客户并不在意各家银行提供服务的技术差异,他们选择银行的实质是为自己寻找更为方便的全天候服务方式。因此,虚拟银行的组织架构和技术选择,既要考虑不同发展阶段技术要求和成熟程度,又要考虑需求的变化以及客户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银行自身的目标。

2.要求领导高度重视,并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虚拟银行技术要求商业银行后台系统是统一标准和有序的。建立并推广虚拟银行,实现“虚实结合”就是要借助网络技术打破后台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隔阂,实现信息共享。因此,需要领导的重视和决心,排除干扰,从体制上加以改造,在组织上加以落实。

3.要把握当前、兼顾长远,加强基础投入,建好服务平台。虚拟银行作为高新技术与传统实体银行业务结合的产物,其采用的技术是否先进,平台设计是否合理,都将服务效率和竞争能力。虚拟银行平台的设计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功能强大、安全可靠的服务平台。这样才能减少重复投入,有效节省资金。从长远看,虚拟银行的持续竞争优势在于银行对环境的清晰认识,适当地调整战略发展目标,构筑适应市场的开放性平台。

4.要求适应网络经济特点,推进业务流程和组织再造。虚拟银行将成熟的传统业务和创新的网络业务组合在一起,使其互相支撑,互相促进,带动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不断趋于完善,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和核心竞争力。因此,要根据要求变化,改造业务流程,完善组织再造。

5.着力突出个性化、差异化的市场推广策略。在当今技术条件下,各家银行的虚拟银行设计与技术相差无几,取胜的关键在于把握个性化趋势。如对公业务可重点与金融同业和大型网络型结盟,零售业务则重点选择产品标准化高的行业企业作为突破口;同时可以提高后台管理效率,注重以安全、方便、快捷和增值为特征的市场推广。

6.要根据自身业务特色和竞争优势,整合渠道、提供服务。虚拟银行为客户全面提供了远距离、全方位、个性化、虚拟化的“立体式自助服务体系”。银行在不同渠道的建设上应针对不同的客户类型,依据不同渠道的特点和优势,各有侧重,突出特点,共同发展,以实现渠道功能和服务手段的最佳布局,达到互相补充和互相促进的效果。如网上银行可重点考虑面向高端客户,提供代客理财和资金管理服务;固定电话和手机与百姓生活联系紧密,银行可通过这一渠道提供咨询、对账等方便、实用的服务。

[1]詹姆斯·埃森格。虚拟银行革命。辽宁出版社,2000

银行业务特点篇(5)

【关键词】辽宁;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社区银行;调研实录

调研中,大家一致认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社区银行是可行的,有利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县区经济发展,有效缓解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信贷需求上的矛盾。发展社区银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次重新整合和提升经营水平的机遇;对于地方性金融机构来说也是寻求发展空间、快速壮大自己的良好平台。

一、当地政府的观点

当地政府认为,发展社区银行能有效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政府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往往承担了多重角色,既负责去外边找企业,又负责为企业发展联系贷款,结果是弄来了企业却又没有贷款,找着了贷款又苦等企业,两头忙却效率不高。

发展好社区银行,尤其是在企业园区建立一个好的社区银行,让社区银行主动为园区企业服务,能让政府放心地引进好的企业。这样,既提高了政府办社会事务的效率,也能很好地发展企业,带动地方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当地人民银行的观点

当地人民银行认为,发展社区银行应坚持统筹协调推进的原则。

发展社区银行是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的具体实践和创新。发展社区银行不是简单的新建机构,盲目扩充网点和人员,也不是进行无序的投入。各金融机构要根据自己的业务运营特点和金融服务特色,对目前自己机构和网点进行重新整合,对不同服务对象区分层次,确定不同的服务策略。金融机构之间要统筹协调,避免“一窝蜂”式的抢占和无序的竞争,要善于在小空间里实现大作为,在勤于服务中提升金融业自身的形象,真正做到小而有为,小而善为,小而有位,把银行办成为群众服务的银行,为企业服务的银行,为地方经济乃至辽宁经济发展服务的银行。

三、当地邮政储蓄银行的观点

当地邮政储蓄银行认为,发展社区银行有利于引导资金回流,拓展业务空间。

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机构网点还没有完全理顺,除存单质押贷款外,小额信用担保贷款刚刚起步,处于探索时期。邮政储蓄在多年经理储蓄业务中,资金存量不断加大,形成了大量资金上存的问题,给县域经济发展信贷刚性需求带来了负面影响。

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对有序引导资金回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必将起到积极作用,但目前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点模式和业务发展还不能有效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发展社区银行是邮政储蓄银行网点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探索,将邮政储蓄网点合理地分布在一些重点社区中,既能使邮政储蓄机构为社区群众提供快捷、安全的资金提取和汇划服务,又能使小额信贷快速地发展起来。在社区中建立多元担保体系是担保信用贷款发展的一个探索形式,通过多元担保拉动小额贷款的投放,有效解决社区信贷需求的盲点,也使邮政储蓄上存资金及时回流到本辖区来,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信贷服务。

四、当地农业银行的观点

当地农业银行认为,发展社区银行是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农村金融比较薄弱、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发展社区银行是对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发展形式的有利补充。社区银行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植根于社会基层,具有信息、地域、多样化、转换四个方面的优势。

1.信息优势。社区银行立足社区,对本地市场非常熟悉,在开展高风险的中小企业贷款时能较大银行更准确地作出贷与不贷、贷多贷少的决策,从而大大降低贷款风险,获得比大银行更大的安全盈利空间。

2.地域优势。社区银行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将从本地区吸收的存款反过来又贷放到本地区,这种“取之于本社区,又用之于本社区”的融资特点,会极大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相比于“只存不贷”的大银行,社区银行更能获得当地政府、中小企业和农民的支持。同时,如前所述,由于社区银行立足社区,对本地市场非常熟悉,所以在开展各项业务时就有可能做到条件灵活,手续简化,速度较快,大大降低运营成本。

3.多样化优势。社区银行小而多,分布极其广泛,可以根据本社区客户的个性化特征设计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推动金融服务的差异化发展。

4.转换优势。社区银行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规模较小,资本门槛较低。这样,在日常经营中就可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发挥“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完善其自身的各项功能;即使经营不善,其他资本也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接管。

五、当地工商银行的观点

当地工商银行认为,发展社区银行能促进区域银行协调发展。

建立和发展社区银行有利于拓展个人金融业务,延伸服务领域,分流低端客户。

对于当地工行来说,将社保人员分流到各社区银行,一是能使这部分人员得到更好和专业的服务;二是便于当地工行腾出更多的资源服务于中、高端客户,特别是为地方招商引资的高端客户提供优质快捷的金融服务,为地方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创造优良的金融服务环境;三是能使国家的惠民政策以及一些社会保障措施得以顺畅地实施。

六、当地农村信用联社的建议

当地农村信用联社建议,应加强对开办社区银行的监督和管理。

社区银行开办后,其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及个体经济,由于这些信贷载体抗风险能力较弱、信用程度不高,很可能给社区银行的信贷业务带来高风险、易沉淀的不良后果,给社区银行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正是由于其服务对象的限制,其规避风险的能力也势必较弱,从这点看,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应加强监管,特别是在社区银行设立时,应对其生存环境、地区经济、当地金融状况等相关问题进行必要的论证,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国家也应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在适宜地区先搞好试点,然后再逐渐推开。

七、当地企业的建议

当地企业建议,发展社区银行应建立“一对一”服务模式。

银行业务特点篇(6)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利基市场;利基战略;市场细分

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场相互渗透使银行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在自我定位上并不是很明确,在业务上和大银行争夺大客户,在规模上谋求扩张,在产品创新上与其他竞争对手同质而缺乏个性,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和发展困境。“做大做强”还是“做精做细”仍然困扰着城市商业银行。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一味地追求“大规模”至少从现阶段来说并非明智的选择。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中说,那些细小的部分对小企业来说是有利的市场位置。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应该立足自身,扬长避短,去关注市场上被大银行忽略的某些细小部分,实施利基战略,通过走特色化和专业化经营之路来获取最大收益。

一、利基市场与利基战略

利基一词来自于英文“niche”的音译,后来被引申为大市场中的缝隙市场。20世纪80年代,学者将这一词引入了市场营销领域,由此形成了利基市场、利基战略、利基营销等新的理念。利基市场指市场中通常为大企业忽略的某些细分市场;利基市场战略指企业根据自身所特有的资源优势,通过专业化经营来占领市场,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所采取的策略。在我国,银行市场的垄断程度是比较高的。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中小金融机构,之所以能和国有商业银行和规模较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共生,本身就说明了城市商业银行在某些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然而,在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今天,如果城市商业银行仍然扮演“市场追随者”的角色,难免在竞争中落败。因此,实施“利基战略”不失为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一种选择。

城市商业银行选择利基市场战略,既要考虑自身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也和其经营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不无关系。因此,考虑城市商业银行采用利基市场战略的适用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城市商业银行经营优势和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

1、与地方经济联系紧密

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根植于地方经济,与地方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更熟悉当地的社会、政治、法律、经济环境,更了解市民及企业的资信状况,而且城市商业银行已在本地客户中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声誉,更容易捕捉地方经济发展的脉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特色金融服务,以适应各地产业结构的调整。

2、丰富的中小企业客户资源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约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而且,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城镇就业岗位。然而,资金短缺是困扰许多中小企业特别是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中小企业由于普遍规模较小、信用程度不高,很难向大银行筹措资金,融资较为困难,它们是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群。

(二)劣势分析

1、市场区域受限

不同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组织形式上属于较为典型的“单一银行制”,其业务经营的区域仅限定在某个城市。虽然分支机构较多,但由于不能跨区域经营,其规模扩张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使城市商业银行陷入了较为被动的竞争地位。例如,资金跨区流动,就已经超出了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能力,从而造成大量客户流失。然而,市场区域的限制既是劣势也是优势,恰能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实施利基战略的起点,即把为地方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作为其发展的重心。

2、目标顾客群体不确定

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市场定位不明确,其目标顾客群体一直在大客户与中小客户两者之间左右摇摆。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个人投融资需求不断增加,许多大银行都开始重视日益增长的个人零售业务需求,但由于他们主要争夺的主要是高端客户,而高端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具有多元化的特点,特别是跨市场、跨国的金融交易对金融技术支持有更高的要求。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技术、资金等金融资源的有限性和业务范围的地域性使其难以匹敌大银行。如果城市商业银行把大量资源用于与大银行争夺高端客户,必将得不偿失。所以,城市商业银行应把稳定中小企业客户和中低端客户作为实施利基战略的基点。

3、产品和服务差异性较小,缺乏竞争性

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者市场追随者的角色,金融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和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并无本质区别。对于中小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而言,选择好目标客户群,抓住中小客户,开发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业务,避免同质化竞争,并利用与客户的联系相对紧密,在掌握客户资信、进行业务管理等方面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加强其服务地方的特色业务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核心竞争力,才是实施利基战略的要素所在。

4、产品创新水平差

长期以来,城市商业银行的产品品种一直停留在传统业务上,与大银行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城市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水平差集中体现以下方面:一是产品品种单一,除了存款、贷款和结算等业务,贸易融资业务几乎没有开展;二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集中体现在银行卡、电子银行、个人理财等新兴高技术产品的发展明显落后,例如,银行卡功能局限于存款、转账和透支,而理财、网上支付和手机充值等一些业务尚未开展;三是受制于员工素质和科技研发费用不足,城市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明显较弱。

三、城市商业银行如何实施利基战略

(一)有效的市场细分:以中低收入群体客户为利基点

有效的市场细分是实施利基战略的首要步骤。城市商业银行应建立客户数据库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如年龄、性别、地域、偏好、职业、受教育程度、收入和资产等多个标准实施有效的市场细分,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各层次个人客户增值、保值资产及安全、方便投资的需求。例如,在提供向个人提供金融产品时,就必须考虑到不同收入的消费人群对银行个人金融产品的需求不同,高收入人群注重金融产品个性化或服务的针对性与人性化,低收入群体比较注重金融产品的方便性和对资产的安全性。目前我国面向高收入群体的金融产品较多,而专门面向中低收入家庭和刚工作的青年等人群的金融产品较为匮乏,主要集中于存取款业务,金融产品消费结构单一。对此,城市商业银行应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开发设计出适合中低收入群体的金融产品,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

(二)确定目标市场:以中小企业和中低端客户为利基点

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客户中,中小企业和中低端客户占了较高的比例,这些客户对于大银行来说,易被忽略而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是如同大银行那样选择大客户、高收入人群作为其目标客户,还是维持现状,城市商业银行应该有明确的答案。

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以来面临融资难的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的结算成本较高,大银行出于规模经济的考虑大都不愿为中小企业办理此类业务。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在不易发挥规模经济的情况下,坚持服务中小企业的经营特色,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而且,城市商业银行具有业务网点处于商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区域,覆盖了各个社区,物理网点的合理分布的优势。这种地缘性优势使其比其他大银行更贴近社区,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并能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城市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其辐射效应,以此更好地巩固自身市场地位,获得竞争优势。

(三)准确的市场定位: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利基点

在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实行收缩战略,将主战场转向一线和二线城市市场时,城市商业银行应坚持做小、做细、做散的市场定位,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小、快、灵”的体制机制优势,依托传统优势,做精做细,做特做优,寻找服务空白和竞争不充分地区,开辟新的市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县域经济呈现出蓬勃向上、欣欣向荣之势。中央连续七年出台一号文件,推动“三农”及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必然对金融支持提出了新的要求,这表现在贷款需求总量快速扩张,支持重点集中,期限更长,额度提高,服务领域更为广泛。然而,现有金融体制过分注重城市,忽略农村地区,金融功能弱化,适合县域经济特点且灵活性强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高,金融支持力度不强,数量上呈收缩之势,分支机构和网点偏少,且缺少经营灵活的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参与。一方面县城的金融服务机构过多导致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乡镇地区因机构不足而服务不充分,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加之金融产品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县域经济增长。对此,城市商业银行应审时度势,深入农村,在行政管辖的县城设立相应的银行机构和网点,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同时,城市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跨区域经营途径,如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不断拓展农村金融市场以增加知名度和影响力,并提升管理水平,培养管理人才。

(四)满足和引导市场新的需求:以产品创新和树立品牌为利基点

城市商业银行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消费者日新月异的需求,才能在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才能取得持续长久的特色优势。长期以来,银行客户享受到的是统一化、大众化的产品和服务,产品差异化和服务差异化的程度较小。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应全方面考虑如何进行产品创新,以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城市商业银行可以以发展个人金融业务为突破口,不断加快产品创新的步伐和力度。一是以计算机联网为契机,增加自助金融业务;二是大力发展业务,如代收代办保险、代收水电费和手机费等,使社区银行的形象深入人心;三是开办银行卡业务,扩大银行卡的功能,使银行现代化形象逐步树立起来;四是大力开展个人小额贷款业务、消费贷款业务和学生助学贷款业务等以形成自己的特色;五是开办需求逐渐增加的个人理财等咨询类业务。

另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应通过优质文明服务提升品牌。银行品牌是一种竞争优势,是增强银行竞争实力的有力手段。品牌建设是城市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个性化的需要,是在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的重要手段。品牌可以维护银行信誉度,提升客户忠诚度,保持城市商业银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谦.金融品牌、差异化营销与银行核心竞争力[j].金融论坛,2004(5).

2、阎冰竹.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实践[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3).

3、安贺新.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营销的一种定位——利基营销[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0).

银行业务特点篇(7)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利基市场;利基战略;市场细分

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场相互渗透使银行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在自我定位上并不是很明确,在业务上和大银行争夺大客户,在规模上谋求扩张,在产品创新上与其他竞争对手同质而缺乏个性,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和发展困境。“做大做强”还是“做精做细”仍然困扰着城市商业银行。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一味地追求“大规模”至少从现阶段来说并非明智的选择。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中说,那些细小的部分对小企业来说是有利的市场位置。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应该立足自身,扬长避短,去关注市场上被大银行忽略的某些细小部分,实施利基战略,通过走特色化和专业化经营之路来获取最大收益。

一、利基市场与利基战略

利基一词来自于英文“Niche”的音译,后来被引申为大市场中的缝隙市场。20世纪80年代,学者将这一词引入了市场营销领域,由此形成了利基市场、利基战略、利基营销等新的理念。利基市场指市场中通常为大企业忽略的某些细分市场;利基市场战略指企业根据自身所特有的资源优势,通过专业化经营来占领市场,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所采取的策略。在我国,银行市场的垄断程度是比较高的。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中小金融机构,之所以能和国有商业银行和规模较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共生,本身就说明了城市商业银行在某些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然而,在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今天,如果城市商业银行仍然扮演“市场追随者”的角色,难免在竞争中落败。因此,实施“利基战略”不失为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一种选择。

城市商业银行选择利基市场战略,既要考虑自身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也和其经营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不无关系。因此,考虑城市商业银行采用利基市场战略的适用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城市商业银行经营优势和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

1、与地方经济联系紧密

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根植于地方经济,与地方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更熟悉当地的社会、政治、法律、经济环境,更了解市民及企业的资信状况,而且城市商业银行已在本地客户中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声誉,更容易捕捉地方经济发展的脉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特色金融服务,以适应各地产业结构的调整。

2、丰富的中小企业客户资源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约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而且,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城镇就业岗位。然而,资金短缺是困扰许多中小企业特别是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中小企业由于普遍规模较小、信用程度不高,很难向大银行筹措资金,融资较为困难,它们是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群。

(二)劣势分析

1、市场区域受限

不同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组织形式上属于较为典型的“单一银行制”,其业务经营的区域仅限定在某个城市。虽然分支机构较多,但由于不能跨区域经营,其规模扩张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使城市商业银行陷入了较为被动的竞争地位。例如,资金跨区流动,就已经超出了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能力,从而造成大量客户流失。然而,市场区域的限制既是劣势也是优势,恰能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实施利基战略的起点,即把为地方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作为其发展的重心。

2、目标顾客群体不确定

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市场定位不明确,其目标顾客群体一直在大客户与中小客户两者之间左右摇摆。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个人投融资需求不断增加,许多大银行都开始重视日益增长的个人零售业务需求,但由于他们主要争夺的主要是高端客户,而高端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具有多元化的特点,特别是跨市场、跨国的金融交易对金融技术支持有更高的要求。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技术、资金等金融资源的有限性和业务范围的地域性使其难以匹敌大银行。如果城市商业银行把大量资源用于与大银行争夺高端客户,必将得不偿失。所以,城市商业银行应把稳定中小企业客户和中低端客户作为实施利基战略的基点。

3、产品和服务差异性较小,缺乏竞争性

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者市场追随者的角色,金融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和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并无本质区别。对于中小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而言,选择好目标客户群,抓住中小客户,开发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业务,避免同质化竞争,并利用与客户的联系相对紧密,在掌握客户资信、进行业务管理等方面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加强其服务地方的特色业务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核心竞争力,才是实施利基战略的要素所在。

4、产品创新水平差

长期以来,城市商业银行的产品品种一直停留在传统业务上,与大银行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城市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水平差集中体现以下方面:一是产品品种单一,除了存款、贷款和结算等业务,贸易融资业务几乎没有开展;二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集中体现在银行卡、电子银行、个人理财等新兴高技术产品的发展明显落后,例如,银行卡功能局限于存款、转账和透支,而理财、网上支付和手机充值等一些业务尚未开展;三是受制于员工素质和科技研发费用不足,城市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明显较弱。

三、城市商业银行如何实施利基战略

(一)有效的市场细分:以中低收入群体客户为利基点

有效的市场细分是实施利基战略的首要步骤。城市商业银行应建立客户数据库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如年龄、性别、地域、偏好、职业、受教育程度、收入和资产等多个标准实施有效的市场细分,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各层次个人客户增值、保值资产及安全、方便投资的需求。例如,在提供向个人提供金融产品时,就必须考虑到不同收入的消费人群对银行个人金融产品的需求不同,高收入人群注重金融产品个性化或服务的针对性与人性化,低收入群体比较注重金融产品的方便性和对资产的安全性。目前我国面向高收入群体的金融产品较多,而专门面向中低收入家庭和刚工作的青年等人群的金融产品较为匮乏,主要集中于存取款业务,金融产品消费结构单一。对此,城市商业银行应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开发设计出适合中低收入群体的金融产品,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

(二)确定目标市场:以中小企业和中低端客户为利基点

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客户中,中小企业和中低端客户占了较高的比例,这些客户对于大银行来说,易被忽略而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是如同大银行那样选择大客户、高收入人群作为其目标客户,还是维持现状,城市商业银行应该有明确的答案。

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以来面临融资难的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的结算成本较高,大银行出于规模经济的考虑大都不愿为中小企业办理此类业务。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在不易发挥规模经济的情况下,坚持服务中小企业的经营特色,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而且,城市商业银行具有业务网点处于商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区域,覆盖了各个社区,物理网点的合理分布的优势。这种地缘性优势使其比其他大银行更贴近社区,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并能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城市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其辐射效应,以此更好地巩固自身市场地位,获得竞争优势。

(三)准确的市场定位: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利基点

在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实行收缩战略,将主战场转向一线和二线城市市场时,城市商业银行应坚持做小、做细、做散的市场定位,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小、快、灵”的体制机制优势,依托传统优势,做精做细,做特做优,寻找服务空白和竞争不充分地区,开辟新的市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县域经济呈现出蓬勃向上、欣欣向荣之势。中央连续七年出台一号文件,推动“三农”及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必然对金融支持提出了新的要求,这表现在贷款需求总量快速扩张,支持重点集中,期限更长,额度提高,服务领域更为广泛。然而,现有金融体制过分注重城市,忽略农村地区,金融功能弱化,适合县域经济特点且灵活性强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高,金融支持力度不强,数量上呈收缩之势,分支机构和网点偏少,且缺少经营灵活的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参与。一方面县城的金融服务机构过多导致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乡镇地区因机构不足而服务不充分,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加之金融产品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县域经济增长。对此,城市商业银行应审时度势,深入农村,在行政管辖的县城设立相应的银行机构和网点,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同时,城市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跨区域经营途径,如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不断拓展农村金融市场以增加知名度和影响力,并提升管理水平,培养管理人才。

(四)满足和引导市场新的需求:以产品创新和树立品牌为利基点

城市商业银行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消费者日新月异的需求,才能在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才能取得持续长久的特色优势。长期以来,银行客户享受到的是统一化、大众化的产品和服务,产品差异化和服务差异化的程度较小。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应全方面考虑如何进行产品创新,以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城市商业银行可以以发展个人金融业务为突破口,不断加快产品创新的步伐和力度。一是以计算机联网为契机,增加自助金融业务;二是大力发展业务,如代收代办保险、代收水电费和手机费等,使社区银行的形象深入人心;三是开办银行卡业务,扩大银行卡的功能,使银行现代化形象逐步树立起来;四是大力开展个人小额贷款业务、消费贷款业务和学生助学贷款业务等以形成自己的特色;五是开办需求逐渐增加的个人理财等咨询类业务。

另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应通过优质文明服务提升品牌。银行品牌是一种竞争优势,是增强银行竞争实力的有力手段。品牌建设是城市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个性化的需要,是在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的重要手段。品牌可以维护银行信誉度,提升客户忠诚度,保持城市商业银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谦.金融品牌、差异化营销与银行核心竞争力[J].金融论坛,2004(5).

2、阎冰竹.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实践[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3).

3、安贺新.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营销的一种定位——利基营销[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