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生儿科护理综述

新生儿科护理综述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1 16:55:07

新生儿科护理综述

新生儿科护理综述篇(1)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130-02

肺功能不全、缺氧、呼吸功能衰竭等在新生儿科十分常见,机械通气是此类患儿抢救治疗的一种必要手段,但由于新生儿本身的耐受力和抵抗力低较低,机械通气时,非常容易出现感染和VAP,从而导致患儿死亡[1]。近几年,我院在新生儿机械通气的临床护理中推广了综合护理干预,通过比较发现,患儿的护理效果有了明显提升,为进一步明确综合护理干预在降低新生儿机械通气感染率及VAP发生率的效果,我院选取了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8例新生儿机械通气患儿进行研究,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88例机械通气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常规护理,为常规组,一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为研究组,每组44例患儿。常规组中有男性患儿21例,女性患儿23例,患儿胎龄33~40周,平均胎龄(376±16)周;研究组中有男性患儿20例,女性患儿24例,患儿胎龄334~40周,平均胎龄(376±16)周。所有患儿家长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本研究获得了本院护理部的批准,两组患儿一般病历资料比较不存在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常规组患儿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内容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喂养护理;对症治疗;遵医嘱用药;口腔护理等等。研究组患儿则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评估患儿身体状况

依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对其展开身体状态评价,而后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提出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并将所有的用药、检查和治疗内容填写在评估表中,以便随时对照护理。

(2)尿路感染护理

病房内应当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实施消毒管理,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一次,分泌物较多的患儿,可每周更换2次,空气滤网需要每天清洁,确保机械通气的清洁度,此外,在进行插管操作时,应当准确快速,有效减少感染的可能性。密切观察呼吸机管路的污染情况,一旦清洁度不达标,应进行清洁或更换。

(3)吸痰处理

根??患儿的自主排痰情况,采用适当的方式帮助患儿促进排痰,例如拍背、转换体位等等,部分痰多粘稠的患儿,则可以采用密闭式吸痰进行人工干预,确保患儿呼吸通畅。选择性进行呼吸道湿化处理,以减少不适感。

(4)营养护理

确保患儿营养状态,提高其免疫力也是降低感染和VAP发生率的有效途径。针对母乳充足的患儿,可每日收集新鲜的母乳进行喂养,少食多餐。母乳不足的患儿,则使用营养价值较好的配方奶进行喂养。

13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次数、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儿感染和VAP的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本次试验所得数据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分别使用x2和t值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次数、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分析研究组患儿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组(P

22两组患儿的感染和VAP发生率分析研究组患儿感染率与VAP发生率均为455%(2例),常规组患儿感染率为1818%(8例),VAP发生率为2045%(9例),研究组各项数据与常规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气道狭窄、气道弹性纤维发育不完善、呼吸道关闭等是新生儿科常见的一些疾病,一旦引起呼吸衰竭等急重症时,就必须依靠机械通气维持患儿呼吸[2,3]。但由于新生儿气道以及黏膜等组织较为稚嫩,加之本身的耐受力比较弱,抵抗力差,在进行气管插管时,应激反应十分强烈,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很高。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为患儿提供较为全面的护理管理,从各个层面减少感染和VAP发生率,例如病情评估、个体化的护理方案、环境干预、营养管理等等,降低了院内感染,同时也提高了患儿的抗菌抗病毒能力[4]。

新生儿科护理综述篇(2)

[关键词]综合能力;护士;儿科;培养

伴随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开,我国婴幼儿、儿童及青少年的绝对数目激增,增加了儿科的绝对患者数量;又因为儿科需要接诊儿内、儿外、儿科急诊等,被称为“小全科”,对护理人员专业技能要求极高;患者因其独具的特殊性,儿科常被称为“哑科”,医护人员面对的常常是无法或不能完全描述病情的患者,家长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因此,儿科经常是医院满意度较低、医疗纠纷的多发部门,护理工作难度较大,同时也是医患关系最紧张的关键地方,提高儿科护士综合能力迫在眉睫。

1儿科护士现状

伴随我国全面进行卫生体制改革,我国二级及以上医院从事护理工作的人群中,聘用护士占60%以上,其中从事相关工作5年以下的低年资护士占50%以上。与同科室的医生相比,进入护理专业学习的门槛和从事护理工作的从业门槛相对较低,因此,护士综合素质相对较为欠缺。儿科因患者的特殊性,对儿科护士的综合素质要求更加突出。护理专业学生在学习时是统一的专业课程,关于专业的儿科护理专业教育非常少;在护士的培训教育和继续教育中,是以大护理专业为内容进行,儿科的针对性并不强;在医院工作中,护士也是统一管理、统一分配,在哪个科室,从事哪项工作,随机性很强。

2儿科护士应具备的能力

2.1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

护理工作任务重,工作时间长,作为护士应积极锻炼身体,强健的体魄是完成护理工作的保证,心理的健康才能引导出行为的健康。儿科护士应保持良好的适应能力,保持对工作的信心,这也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良好医护关系的基础。

2.2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

与护士工作密切相关的三种关系对象为患者及其家属、医生、其他护士。就患者及其家属方面而言,与其他科室护士相比,儿科护士的压力更加突出。儿科患者年龄为18周岁以下,在我国综合性医院中,儿科主要收治14周岁以下患者。此年龄阶段患者年龄小,无法或不能完全描述病情,故增加护士的工作难度;在医院就诊时往往至少携带一名家属,甚至多名,无形中增加了儿科护士的工作强度。目前,家长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渐加强,医患矛盾易突出。所以,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是儿科护士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

2.3综合护理能力

儿科被称为“小全科”,14周岁以下接诊均在儿科,儿科需要接诊儿内、儿外、儿科急诊等。在工作中需要运用内、外、急诊等方面的护理技能;应有预防、保健、营养知识;应熟练掌握儿科日常用药的剂量、用法、副作用及不良反应;需要熟练掌握儿童生长发育规律,针对不同阶段患者的生理、心理变化提供全面护理。

2.4健康教育的能力

当今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向个人、家庭、人群和社区提供卫生支持,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和提高生命质量。作为儿科护士,在现代护理活动中,角色多元化应在护理技术操作的同时,向患者、患者家长宣教健康卫生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自身健康非常重要,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也可以协助家长针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制订照顾计划;指导家长养育方法,预防潜在问题。

2.5预见问题的能力

想要护理工作中提供预防(护士的主要职责之一),还需要护士拥有预见问题的能力。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士针对已发生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并实施,这是顺向思维;而在预防中,护士还应增加逆向思维,在尚未出现问题时,发现可能导致问题发生的潜在因素,从而提前采取措施,避免和减少问题的发生。

2.6抢救应急反应能力

儿科患者年龄小,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起病急,病情进展很快,能够及时、准确地做出诊断并实施护理措施,对患儿的生命及生存质量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护士在非急救状态时,应多看多练,做到对急救技术、急救设备的熟练掌握,了解急救药品及其使用方法。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快速反应能力,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为抢救患儿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

2.7调研、科研能力

在知识快速更迭的今天,护士不仅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护理服务,还肩负着发展护理、完善护理学科的任务,所以应保持自我学习、调研、科研的能力。现代社会知识大爆炸,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护理学的发展。护士在实践工作中总结经验,并提出新观点,不断补充和完善护理学科,推动护理事业向前发展。

3结语

现在,我国的护理仍处于萌芽和蓬勃发展阶段,要保持我国护理事业健康蓬勃地发展下去,并圆满地达到我国发展护理的目的,最终只有加强对护士能力的培养,并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孙爱芳,徐超.浅谈儿科护患沟通体会[J].医学信息,2011(07).

[2]丁艳,朱红.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护士自我保护能力[J].新疆医学,2010(02).

[3]唐彬秩等.浅谈多媒体与儿科学教学[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

新生儿科护理综述篇(3)

【关键词】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443-01

引言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绝大部分小孩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人们对其关心与重视程度日益加深。鉴于儿科患者的生理解剖、免疫系统等都和成年患者有着较大的不同,加之小儿病情的复杂多样性、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限制,使得儿科成为特殊的、高风险的科室。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安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死亡[1]。亦即护理人员在其工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一切不符合护理质量标准的现象或结果,它会造成患儿伤害或者引起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质量的不满意,而出现各种医患纠纷,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点与难点,是相关从业人员探讨和研究的课题[2-4]。笔者结合近些年儿科护理中出现的若干不安全事件,分析了产生此类事件的不安全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本科室护理人员提出了一些切合实际情况的干预措施。

1儿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分析

1.1 管理体系不到位

护理安全的核心是质量管理体系,由于管理体系自身原因,如安全制度不完善、业务培训不到位、缺乏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等因素,增加了护理的风险;而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和管理措施不到位也导致了护理缺陷的发生。

1.2 专业知识不扎实

目前医院业务发展较快,儿科护理室聘任制护士和低资护士多,护理人员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学历参差不齐,理论知识储备不够,专业技术欠熟练,心理素质还不够成熟。患儿家长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较高,要求护士能够“一针见血”,而患儿的血管穿刺难度又大,技术不熟练的护士容易出现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失误,引起护患纠纷。

1.3 护患沟通不够

与其他科室不同,儿科护理的护患关系不是简单的护士与患儿之间的直接关系,而是由患儿、患儿父母与护士三方构成的三角关系。婴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认知表达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年幼儿不能够完全描述其疾病的状态;家长希望患儿疾病能够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容易忽视疾病治疗过程本身就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情绪化;护理人员每天面对不同状态的患儿、家属,容易与家长产生不必要的矛盾,且存在部分护士经验不足,有时候家长的抱怨甚至迁怒不理解,造成情绪不稳定,影响其技术的施展,形成不安全因素。

1.4 责任心不强

部分护士综合素质较差,如出现巡视病房不周、观察病情不细致,不能及时准确的完成本班护理工作。针对需要特殊护理的患儿,无书面记录、只做口头交接,个别护士表现出简化护理程序、甚至违反护理流程,护理工作责任心较差、工作态度不严谨。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个人责任意识直接影响科室护理安全。

2针对不安全因素的干预措施

2.1 加强制度建设,防微杜渐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针对护理安全问题,制定有效的防范与控制措施。比如为使护理安全隐患在第一时间获知并得到有效解决,可以采取鼓励全院各科室积极上报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从多数不良事件中分析发现,大部分事件都是多环节、多因素综合而导致的结果,针对不良事件需要从源头上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制定规避风险的措施,使护理安全制度逐步得到完善;对于新护士可以执行夜班准入制,采取持证上岗,需经过临床带教,考核合格后才可以独立值夜;针对护理安全制度,护理人员需每周学习,牢记于心。

2.2 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安全护理能力

丰富的理论知识、扎实的操作技术,是护理人员能够为患儿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有效防范不安全事件发生的保证。为此,应强化科室所有护理人员的培训,建立相对合理的培训模式;同时,护理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炼,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学习专业知识,定期组织护士学习班来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此外,可以选部分送优秀护理人员外出进修学习,获取国内外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将先进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带回科室;另外,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护理文书的书写格式、规范书写护理文书,不定期的举行护理文书培训。总之,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提升护理效果,使家长满意、社会认可。

2.3 增进护患沟通,体现人文关怀

护患关系是护理行为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增进护患之间的了解、理解也是护患关系里的重要一环。为此,护理人员需要积极主动的和患儿及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做到视患儿为亲人,理解关心患儿。此外,儿科护士不仅需要具备熟练的护理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通过培训使儿科护士熟练掌握沟通技巧,如在称呼上体现出小儿的特点,同时,可以使用非语言性的动作,如抚摸、拥抱等;取得患儿和家长的理解,使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和依赖度,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2.4 加强软硬实力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考虑到儿科患者的认知能力、感觉能力和活动能力都较差,可以根据医院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儿科业务病房面积,使就医环境得到改善。在患儿及家长入院使做好宣教工作,使他们清楚病区的环境设施。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根据不同季节、当天不同就诊时间以及疾病高况,同时考虑护理人员的年资、经验等因素,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科学的排班,避免护理人员过度疲劳造成不安全事件发生。在患儿方面,为改善就医环境,可以分室收治不同时期、不同病种的患儿,使患儿得到分流,限制探访人员。努力做好卫生清洁工作,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

良好的管理质量也是保证护理安全的有力保证,需要建立健全的护理安全管理网络,使全科室护理人员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严格把好护理过程的每一环节,建立科室安全管理小组进行每周、每月定期检查,做好检查结果的记录、汇报,同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治。

3结束语

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决定了护理人员的职业高风险性,在当下医患纠纷频发的情形下,儿科护理做好安全隐患防范、消除不安全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需要从全院制度建设、护理人员综合素养、护患沟通等方面着手,确保儿科护理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王盛枝. 儿科护理安全隐患浅析[J]. 中国乡村医药, 2012, 19(8): 78-79.

[2] 孙小莉. 儿科护理中的安全问题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14): 347-348.

新生儿科护理综述篇(4)

方法:将本院的60例产褥期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给予本科常规护理,仅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家用综合护理,分析两组的母乳喂养情况,比较两组的泌乳始动时间及72h母乳满足的新生儿比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问卷(WHOQOL-100)分析两组出院前的生活质量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泌乳始动时间短于对照组,且72h乳满足新生儿率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综合护理可提高产妇母乳喂养效果及生活质量,可在产褥期产妇护理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综合护理 产妇 母乳喂养 生活质量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31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88-01

产妇产后恢复情况对于其自身和新生儿健康均有重要意义,也是近年来妇产科护理中关注的重点 [1]。目前,多种护理模式被用于促进产褥期产妇的泌乳和身体恢复。故本研究给予本科的产褥期产妇综合护理,在提高母乳喂养效果及生活质量上,收到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的60例产褥期产妇,年龄范围为19~41岁,平均(26.4±4.8)岁;身高154~172cm,平均(163.2±5.8)cm;体重64~85kg,平均(71.2±5.7)kg;分娩方式:剖宫产22例,顺产38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9例,高中17例,初中12例,小学12例。纳入标准:①无精神障碍、妊娠并发症;②有正常交流沟通能力;③新生儿指标正常,且无先天性疾病及畸形。依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的例数、年龄、身高、体重、分娩方式及文化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本科常规护理,仅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综合护理,详情如下:①心理护理,与产妇建立良好关系,护理前对其进行心理评估,对出现心理问题者进行及时干预,帮助其缓解不良心理反应;帮助其适应角色转换,鼓励产妇多参与新生儿的照顾工作;②健康宣教:鼓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嘱咐剖宫产患者多注意切口,加强自然分娩者的会护理,以免发生感染;告知产妇母乳喂养的优点及正确方法,产妇要合理饮食,避免辛辣食物、多食用维生素的食物,可使用鱼汤及猪蹄汤;③产后按摩促进产后恢复,重点为对和子宫的按摩,如每天环形按摩8~12min,宫底部顺时针方向对子宫进环行按摩6~8min。

1.3 评价指标。分析两组的母乳喂养情况,比较两组的泌乳始动时间及72h母乳满足的新生儿比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问卷(WHOQOL-100)分析两组出院前的生活质量情况,共分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独立性及生活信念共6个维度,分值越高,提示该项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除喂养方式及72h母乳满足新生儿以“率”表示并行卡方检验,其余指标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并行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的泌乳情况比较。观察组的泌乳始动时间短于对照组,且72h乳满足新生儿率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的喂养方式及泌乳情况

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两组的喂养方式。观察组30例产妇对应新生儿中有27例采用母乳喂养,仅3例接受配方奶粉,而对照组30例产妇对应新生儿中有22例采用母乳喂养,余8例接受配方奶粉,观察组的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

2.3 两组产妇的生活质量情况。对照组出院前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独立性及生活信念的分数依次为(11.2±2.4)、(10.5±3.2)、(11.5±3.6)、(12.6±3.3)、(10.5±1.4)和(13.6±2.5)分,均低于观察组的相应维度评分:(11.2±2.4)、(13.6±3.5)、(15.2±4.1)、(14.6±3.7)、(13.8±3.2)和(15.1±2.2)分,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产后恢复对产妇及新生儿健康均有重要意义,因此是目前妇产科护理的重点。合适护理措施可促进更好的恢复,达到更为理想、完善的康复目的 [2,3]。综合护理是一种护理模型,旨在给患者提供全面护理,促进其康复或降低术后并发症。

本研究发现:综合护理可提妇的母乳喂养效果,主要表现为观察组泌乳始动时间较短,且72h乳满足新生儿率及母乳喂养率均较高,与该护理模式为产妇提供全面的护理措施有关。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综合护理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如观察组在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独立性及生活信念上的得分均较高,表明综合护理在产妇中实施的效果较好。综合护理从多个层面为产妇提供护理措施,如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及产后按摩,而产后按摩有利于促进产妇泌乳,提供了泌乳效果,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可缓解产妇的不良心理并帮助其尽快适应产后角色转变。总体上三方面可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产妇产后康复。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可提高产妇母乳喂养效果及生活质量,可在产褥期产妇护理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日清,施月秋.产后康复治疗延伸服务对产褥期产妇产后康复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1981-1982

新生儿科护理综述篇(5)

结果:观察组的泌乳始动时间短于对照组,且72h乳满足新生儿率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综合护理可提高产妇母乳喂养效果及生活质量,可在产褥期产妇护理中进行推广。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31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88-01

产妇产后恢复情况对于其自身和新生儿健康均有重要意义,也是近年来妇产科护理中关注的重点 [1]。目前,多种护理模式被用于促进产褥期产妇的泌乳和身体恢复。故本研究给予本科的产褥期产妇综合护理,在提高母乳喂养效果及生活质量上,收到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的60例产褥期产妇,年龄范围为19~41岁,平均(26.4±4.8)岁;身高154~172cm,平均(163.2±5.8)cm;体重64~85kg,平均(71.2±5.7)kg;分娩方式:剖宫产22例,顺产38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9例,高中17例,初中12例,小学12例。纳入标准:①无精神障碍、妊娠并发症;②有正常交流沟通能力;③新生儿指标正常,且无先天性疾病及畸形。依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的例数、年龄、身高、体重、分娩方式及文化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本科常规护理,仅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综合护理,详情如下:①心理护理,与产妇建立良好关系,护理前对其进行心理评估,对出现心理问题者进行及时干预,帮助其缓解不良心理反应;帮助其适应角色转换,鼓励产妇多参与新生儿的照顾工作;②健康宣教:鼓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嘱咐剖宫产患者多注意切口,加强自然分娩者的会阴部护理,以免发生感染;告知产妇母乳喂养的优点及正确方法,产妇要合理饮食,避免辛辣食物、多食用维生素的食物,可使用鱼汤及猪蹄汤;③产后按摩促进产后恢复,重点为对乳房和子宫的按摩,如每天环形按摩乳房8~12min,宫底部顺时针方向对子宫进环行按摩6~8min。

1.3 评价指标。分析两组的母乳喂养情况,比较两组的泌乳始动时间及72h母乳满足的新生儿比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问卷(WHOQOL-100)分析两组出院前的生活质量情况,共分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独立性及生活信念共6个维度,分值越高,提示该项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除喂养方式及72h母乳满足新生儿以“率”表示并行卡方检验,其余指标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并行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的泌乳情况比较。观察组的泌乳始动时间短于对照组,且72h乳满足新生儿率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的喂养方式及泌乳情况

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两组的喂养方式。观察组30例产妇对应新生儿中有27例采用母乳喂养,仅3例接受配方奶粉,而对照组30例产妇对应新生儿中有22例采用母乳喂养,余8例接受配方奶粉,观察组的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

2.3 两组产妇的生活质量情况。对照组出院前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独立性及生活信念的分数依次为(11.2±2.4)、(10.5±3.2)、(11.5±3.6)、(12.6±3.3)、(10.5±1.4)和(13.6±2.5)分,均低于观察组的相应维度评分:(11.2±2.4)、(13.6±3.5)、(15.2±4.1)、(14.6±3.7)、(13.8±3.2)和(15.1±2.2)分,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产后恢复对产妇及新生儿健康均有重要意义,因此是目前妇产科护理的重点。合适护理措施可?促进更好的恢复,达到更为理想、完善的康复目的 [2,3]。综合护理是一种护理模型,旨在给患者提供全面护理,促进其康复或降低术后并发症。

新生儿科护理综述篇(6)

关键词:特殊护理干预;儿科;静脉留置针

本文将对我院自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前来就诊的78例儿科静脉留置针治疗患儿进行临床研究,从而探讨特殊护理干预措施在儿科静脉留置针使用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穿刺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选取78例儿科患儿进行本次研究,其中男性43例、女性45例,年龄4个月~11岁,平均年龄(4.10±0.92)岁。按照抽签方式将78例患儿分为研究组(39例)与对照组(39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例数等)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儿利用静脉留置针治疗时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措施,内容包括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三查七对"、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留置针规格及穿刺部位等[1];研究组患儿给予综合性护理措施,即在实施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特殊护理干预措施,其中常规护理措施同对照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自拟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掌握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包括护理内容、护理态度、护理效果等,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越高),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2.2特殊护理干预措施 ①穿刺时室内光线充足,保持温度及湿度适宜,定期对穿刺室内物品、空气及地面消毒;②讲解静脉留置针穿刺过程,指导患儿家属积极配合穿刺工作,提供音乐、书籍、玩具等物品分散患儿注意力,给予适当语言鼓励,提高患儿接受治疗自信心;③穿刺完成后,由于患儿大多活泼好动,因此应给予必要的固定措施,若患儿体表油汗较多,可适当加固胶布,必要时可用小绷带固定以免脱落;④患儿输液完成后应及时封管(生理盐水3ml冲管后肝素钠2ml封管);⑤整个过程动作轻柔,滴注或封管过程中注入速度均匀缓慢[2]。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研究组与对照组儿科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与静脉留置针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分析,见表1。

注:*表示与对照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由表1可知,研究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高达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82.05%;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仅为7.69%,显著低于对照组20.51%,两组患儿穿刺相关并发症主要包括套管阻塞、置管后局部渗血、静脉炎、导管脱出液体外渗等,经及时处理后痊愈,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家属对本次护理工作满意度对比分析,见表2。

注:*表示与对照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由表2可知,研究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静脉留置针临床又可称为套管针,其特点为柔韧性好,可随人体血管形态进行弯曲变换,在治疗过程中对血管仅造成较小刺激,并可有效改善液体外渗情况[3]。研究表明,静脉留置针除具有上述特点外,还因其操作简单,可减少由于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儿科患儿具有浅表静脉细、小、分布少、易损伤等特点,且患儿活泼好动,不能够配合临床治疗,因此有研究显示,利用静脉留置针对儿科患儿治疗时应采取特殊护理干预措施,从而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及满意度。

本文研究可知,对儿科静脉留置针治疗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后,其一次穿刺成功率仅为82.05%,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0.51%,且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低,穿刺效果并不理想;应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特殊护理干预措施后,儿科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高达94.87%,且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仅为7.69%,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高,可获得满意穿刺效果。

综上所述,应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特殊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提高儿科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有利于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丽琴.静脉治疗护理风险防范预案在安全护理中的作用[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3,8(3):361-362.

新生儿科护理综述篇(7)

【关键词】新生儿;脐带;脐带结扎;综述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13-02

脐带是连接胎儿与胎盘的条索状组织,胎儿借助脐带悬浮于羊水中[1]。目前临床上新生儿出生时结扎脐带的方式已复杂多样,正如Sarah[2]所指出的,对于妊娠分娩的医疗干预如此之多,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分娩的―一个大自然设计的方式来保证我们作为哺乳动物生存的方式。就这个问题,我们检索了大量相关研究资料,结合临床观察,围绕目前新生儿脐带结扎方式有关知识进行综述。

1 脐带生理结构及断脐结扎的意义

1.1 生理结构

脐带是连接胎儿与胎盘组织,一端连接于胎儿腹壁,另一端附着于胎盘的胎儿面。脐带表面有羊膜覆盖呈灰白色,内有1条脐静脉,2条脐动脉,血管周围为含水量较丰富来自胚外中胚层的胶样组织称为华通胶(Wharton jelly),有保护脐血管的作用。胎儿通过脐带血循环与母体进行气体交换、营养物质供应和代谢产物排出 [3]。

1.2 脐带结扎意义

脐带是连接胎儿与母体的重要纽带,胎儿从母体娩出后的断脐结扎是分娩第三产程管理的环节之一[4]。新生儿抵抗力差,脐部处理不当极易发生局部感染,感染易发生于产后前3天,感染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57.14%,其次为大肠埃希氏菌和枯草杆菌,各占12.93%,感染表现为:脐周发红,肿胀,渗出液增多,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有异味[5],进一步发展可致腹壁蜂窝组织炎,感染还可沿脐静脉进入血流,导致门静脉炎、门静脉栓塞,甚至导致腹膜炎、败血症等,严重时危及新生儿的生命。因此助产人员如何安全有效地进行这一操作显得尤为重要。

2 脐带结扎方法

结扎时所用用品大体可分为四类:线、气门芯、脐带夹、脐带剪断器等;断脐后残端涂20%高锰酸钾液、2.5%碘酊、75%乙醇等[6];残端消毒后有包扎与不包扎两种处理方式;这三种处理因素的组合产生了多样的脐带处理方式[7]。

2.1棉线结扎法

此法为最传统的结扎方法,第2版《妇产科护理学》和第5版《妇产科学》上均介绍此种方法。先用75%乙醇擦洗脐根周围,然后在距脐根0.5 cm处用棉线结扎第一道,再在离脐根部1.0cm处结扎第二道,在第二次结扎外0.5cm处剪断脐带,用2.5%碘酒及75%乙醇消毒脐带断端,用脐带卷包扎[8]。棉线结扎法需两次断脐,增加感染和出血。夏明翠[9]对100例新生儿进行粗线结扎实验,粗线使用时放入产包高压消毒,新生儿娩出后,用5%碘伏消毒脐带根部及脐周,距脐轮0.5 c m处用粗线结扎,结扎上0.5 c m处剪断脐带, 断面用 0.5%碘伏消毒 ,再用75%的乙醇脱碘 ,以无菌纱布包扎[10] 。传统粗线组则会有常见脐部相关问题,比如易发生渗血、渗液等脐部并发症,脐带基质不易干燥,残脐脱落延缓等。既容易引起家长的恐慌和经济负担,又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11]。陆照娣[12]对160例新生儿采用棉线结扎和气门芯结扎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用棉线结扎时,在断脐前、断脐时、断脐后分别有8例、19例、15例新生儿脐部出血且脐部潮湿、脐部分泌物增加、脐轮红肿,提示传统棉线结扎法用力不易控制,并且当脐带水肿、脐带过粗时,在脐带组织干燥缩小的过程当中,棉线结扎变松,甚至脱落,失去了结扎的作用。基于这些特点,目前临床上已极少使用棉线结扎脐带,仅限于进行基础科研时作为对照组少数开展。

2.2气门芯结扎法

传统气门芯结扎方法为:操作者左手扶托脐带,用75%乙醇擦新生儿脐根部周围,在距脐根 0.5cm处夹上套有气门芯的血管钳,将脐带内血液向母体方向挤压,在距离血管钳 2cm处用第2把血管钳钳夹, 在套有气门芯的血管钳上方0.5cm处用无菌剪刀剪断脐带,用2.5%碘酒及75%乙醇消毒脐带断端,松开血管钳,用脐带卷包扎[13]。有学者具体研究分析了脐带根部气门芯结扎法对照传统结扎法的优点[14],脐带根部结扎即将气门芯套扎在脐带根部紧贴脐轮皮肤处,但不能套住正常皮肤,其余的处理方法和传统方法相同。发现:传统结扎法使脐带根部与气门芯之间有脐静脉与脐动脉血液残留,易形成小血肿。血肿机化与吸收时间较长,渗液较多,易发生新生儿脐炎[15]。气门芯靠近脐轮处脐带结扎法可有效阻断残脐内的血液供应,使脐带脱落彻底,创面小,愈合快,便于新生儿出院后家属对新生儿进行脐部护理,降低脐部感染的风险。王京仙[16]等报道了双气门芯使用的研究效果,即将两个气门芯用一根棉线穿好套在 止血钳上,同单气门芯法扎好脐带。优点如下:(1)用2个气门芯结扎脐带不会引起新生儿脐出血。 (2)较传统的线扎法和单一气门芯结扎法要方便、省力且安全牢固。(3)对于脐带较粗大的胶质脐带容易结扎(因气门芯剪得较短,因此弹性较好,稍微用力就可将气门芯拉开。)(4)因气门芯的管径为2mm,由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脐带较细的新生儿的脐带直径在5mm以上,因此采用此种方法更易结扎,且安全有效。(5)脐带脱落时间一般在3-7天。因此,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气门芯套扎法有利有弊,其法较可靠实用,经得起临床验证,现临床上仍广泛使用。

2.3脐带夹结扎法

使用方法:胎儿端用75 %乙醇擦脐根部周围,在距脐根0.5-1.0cm处夹上脐带夹,在脐带夹上0.5cm处剪断脐带,用2.5%碘酒及75%乙醇消毒脐带断端,用脐带卷包扎[17]。何娅娟,唐晓英[18]随机选择了能接受产后访视的脐带夹试验组748例和气门芯为对照组748例,共1496例为观察对象,观察两组新生儿脐带脱落的天数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通过对比发现:脐带夹组脐带平均脱落时间明显短于气门芯组,脐带夹组的脐带出血和脐带感染的发生率 显著低于气门芯组。说明一次性脐带夹用于断脐可使脱脐时间缩短,脐带出血减少,脐带感染率大大降低。再有学者比较了脐带夹与双气门芯套扎法[9],按分娩先后顺序选取脐带夹组、双气门芯组、粗线断脐对照组各 100例,观察(1)3组在处理脐带时所耗的时间。(2)3组新生儿脐部残端出血和残端炎症例数。(3)脐带正常脱落时间。实验结果显示:脐带夹组使脐带基质干燥快、脐带脱落快、安全愈合时间短、有效减少残端出血率及炎症的发生。临床上采用脐带夹不仅节约时间,操作简便,而且提高了助产士的工作效率,降低了脐血管血液和胶质外溅造成的不良后果,能实现持续加压,术后渗血少,残脐脱落快,大大提高了产科护理的工作质量。但从上表也可看出脐带夹相比双气门芯结扎在处理所用时间上还要稍长一些,但差距不明显。双气门芯在降低脐带残端出血率及炎症方面也很有优势,且脐带脱落时间快,安全愈合时间也短,所以,脐带夹或双气门芯结扎脐带残端都是明智的选择,这两种方法降低了新生儿脐部综合征发生率,提高了新生儿的生存质量,深受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欢迎。

2.4一次性脐带剪断器结扎法 一次性脐带剪断器采用先进的技术设计和制造,令医护人员操作起来非常简单和方便,较传统的夹紧、切断和结扎等方法更简单,只需一步操作就可以完成,大大缩短了切断时间,且使用安全,不易伤及新生儿。即正常新生儿娩出后用一次性脐带剪断器在距脐轮部O.2-0.4cm处上夹平切断脐带,留取脐带夹,用5%聚维酮碘消毒残端及脐周皮肤,注意断脐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然后用无菌纱布包裹脐带夹以下部位,露出脐带夹,再用脐绷带包扎12-24h,在24-48h内待脐带残端枯干、颜色变黄且晦暗时取掉脐带夹即可。何红英[19]对观察组270例使用一次性脐带剪断器及对照组270例使用传统的气门芯套扎法的新生儿在操作时间、脱脐时间及住院期间是否渗血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270例中无一例发生脐部残端渗血、散开现象,亦无一例出现脐夹以下脐部堆积淤血现象.使脐部清洁干燥,避免了残端周围皮肤发红、脐窝潮湿及炎性分泌物等感染症状,大大降低了感染机会。一次性脐带剪断器处理脐部残端使残端容易坏死脱落,缩短脱落时间,加快脐部愈合。本次研究显示,传统的断脐方法操作时间约需3 min,遇上粗大含胶质丰富、横断面大的脐带。要将气门芯套进脐带,有时甚至要花费4-5 min的时间;遇上套脐带的过程中气门芯牵断,那就更增加了操作的难度。甚至在剪断脐带过程中由于新生儿哭闹及四肢活动,更增加了损伤新生儿的危险。而使用一次性脐带剪断器,大大改善了上述问题,操作时间明显缩短,整个操作过程约需20多秒即可,甚至更快,只要将脐带夹紧后切断即完成,集传统的夹紧、切断和结扎于一步完成,操作简便而不易伤及新生儿,特别对脐带粗大、水肿者操作起来更显优势。大量临床观察表明一次性脐带剪断器处理脐部残端弥补了原来气门芯套扎法及单纯脐带夹扎法的不足,提高了脐部护理的质量,值得推广应用。那么该法有什么缺点呢?从查阅的文献中没有看到相关报道,但在我科的一次性脐带剪断器使用中,有出现新生儿腹部皮肤因多次与脐带夹边缘摩擦而发生破损的现象,而发生皮肤破损的比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 总结

综上所述,新生儿脐带结扎方法按时间顺序经历了棉线结扎、气门芯结扎、脐带夹结扎及新型一次性脐带剪断器结扎等,其中某两种或某几种在临床上也有重叠使用。各种结扎法都有其优缺点,但经过大量实验表明,目前使用的双气门芯套扎法及进口一次性脐带剪断器值得推广,因其在缩短脱脐时间及减少期待感染率方面更有优势,但它们也并非完美无缺。那如何找到一种相对更好的结扎方法、完善的操作步骤和流程、严格的护理常规来给予新生儿更优质的脐部护理,将不良反应降到最小呢?这就需要各位护理同仁不懈努力,进行更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5.

[2] Sarah Buckley.Leaving well alone:a natural approach to the third Stage of labourr[EB/Ol].[2007-05-06].http://.

[3] 黄翠琴,胡三莲,冯佩华.新生儿脐带结扎方法的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07,21(12):3293-3295.

[4] Weckert R,HaacoekH.The importance of delayed cord clamping for aboriginal babies: a life-enhancing advantage. Women and Birth,2008,21(4):165-170.

[5] 张其方.新生儿脐部护理中常见问题及对策[J].青岛医药卫生, 2006,38(6):443.

[6]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2006:61.

[7] 张宏玉,蒙莉萍,谢春丽,聂莹,王青.临床脐带护理方式现状综述[J].中华护理学杂志.2008.43(3):275-277.

[8]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2000:59.

[9] 夏明翠.不同新生儿脐带结扎方法的临床效果与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12(2)24:154-155.

[10] 钟风铃.临床路径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 2011, 9(5C):1380-1381.

[11] 张文.新生儿脐带结扎保护带用于脐部护理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6):103-104.

[12] 陆照娣.新生儿脐带残端结扎修剪方法的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4(15):879―880.

[13] 廖文敏.新生儿脐部护理效果观察[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26(1):130.

[14] 马翠英,黄昌英.气门芯脐带根部结扎法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 2013,12(1):29-31.

[15] 董健园.新生儿断脐的改良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09,7(35):3243.

[16] 王京仙,李娟.气门芯结扎新生儿脐带的制作与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8):76.

[17] 鄢红琴.新生儿断脐方法比较及护理[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12):2075.

[18] 何娅娟,唐晓英. 脐带夹和气门芯扎脐方法的效果比较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7,22(5):487-488.

[19] 何红英. 一次性脐带剪断器在新生儿脐残端处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8):5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