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1 16:55: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篇(1)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发展现状 创新 瓶颈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46-02

祁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农业基础条件优越,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山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先后荣获中国辣椒之乡、中国酥梨之乡、中国梨产业十强县、全国水果建设百强示范县以及三晋养牛第一县等称号。长期以来,我县一直是全省主要产粮区和大太原都市圈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是农业部确定的小麦、玉米、水果、肉牛等品种的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曾经被时任省长张宝顺寄语“执山西农业之牛耳”,袁纯清书记对我县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也给予高度评价,这一切都印证着我县农业的凸显优势。

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粮食生产稳中有升

我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农业基础条件优越,粮食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2013年我县农作物播种面积为38.8万亩,粮食总产2.23亿公斤。

2.水果产业发展强劲

产业发展上:全县果树面积19万亩,其中梨树面积15万亩,苹果面积3.7万亩。现有恒温冷库200余座,土窑洞2.3万余孔,总贮藏能力达到20万吨,水果贮藏量10万吨,水果贮藏增值1亿元。

经营机制上:全县现有果树专业合作社组织65个,从事果品流通营销经纪人达到3000余人,贮藏运销大户达30余户,并有耀华、麒麟、华裕、源凯、新晋川5家果品贮藏营销龙头企业取得了自营出口权。作为“一县一业”的水果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3.畜牧产业蓄能增势

产业规模上: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5.8万头;奶牛存栏2.19万头;猪饲养量达到42.72万头;鸡饲养量达到830.5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50279吨、49734吨和53674吨。

发展后劲上:奶牛养殖业实施奶业“1135”工程,建成全省最大的奶源基地县和全国重点奶源基地。肉牛养殖存栏千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场3个,存栏20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42个。

4.设施蔬菜蓬勃发展

蔬菜产业特别是设施蔬菜近两年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园区建设、标杆示范等措施积极推进,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截止2013年全县蔬菜播种13.1万亩,总产达到39.4万吨,累计发展设施蔬菜2.7万亩。城赵、贾令依托华祁食品有限公司推行公司加农户模式的订单农业,辣椒种植面积突破3万亩,产品行销八个省市,获得了“中国辣椒之乡”称号。

二、把脉产业发展现状,会诊现代农业发展瓶颈

1.现代农业整体水平亟待提升。

纵观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基地生产相对发达,龙头企业不强,导致产业链条未能充分延伸。如我县果菜牛均形成一定优势规模,而48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无一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如我们的酥梨远销美国、东盟、港澳,鸡蛋直供香港,但我们的农产品没有一个驰名商标;产业化机制缺位,各产业的产、加、销,仍处于一种粗放经营状态,导致各产业一体化的组织机制和互利机制仍未全面建立。

2.土地流转、资金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瓶颈

发展现代农业,实行规模经营,土地、资金是关键要素。纵观我们园区的发展,土地的流转,都不是轻轻松松实现的,流转土地不一定都难,难就难在连片流转;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规范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纠纷仲裁机制两大服务体系,加快全县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步伐,促进规模经营良性发展。再说资金,现代农业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资本农业,投资强度大,而经营实体普遍反映资金周转困难,融资难,贷款门槛高,更无法实现大规模扩张发展。

三、理清发展思路,创新现代农业发展举措

1.抓基础,持续做强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

发展现代农业,要有良好的生产条件,良好的发展规划,良好的配套体系,所以必须紧紧抓住条件建设,为优势产业发展打好基础。

1.1持续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要继续实施新增粮食产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不断提高全县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要继续高标准推进水利建设、设施农业建设,促进设施农业集中连片形成区域优势;要大力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大力推广各项农业新技术,充分把新技术应用于产业、转化为效益,确保我县农业的基础优势。

1.2着力抓好板块农业。要按照“108综合发展廊带”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要以园区、市场为抓手,持续推进“四个十”工程,积极建设六大农业基地打造农业五大市场,树立产业标杆,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具有明显特色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优势产业带。

2.抓改革,激活发展现代农业的各类要素活力

2.1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稳定农村承包关系基础上首先要给农民确权,尽快把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集体持有的建设用地等资源以法律凭据的形式确定下来,才能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第二要积极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必须建立县乡村流转服务体系、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并规范运作,然后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心的实践基础上,探索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立规范的农村产权交易办法,稳妥有序盘活农村产权要素。第三要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在严格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让市场在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此外,还应创新更多的制度机制,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等等。

2.2引深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业生产的特点是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见效慢,现行的金融政策和农业产业发展存在不匹配因素。应逐步推进面向农业农村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或实体,增加农业融资途径。积极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探索推进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木资产、牲畜活体等形式的抵押贷款,让农业加工企业、农民融资有方。从而不断释放农民相关财产权活力,走出一条产业发展、农民增收、金融机构盈利的新路子。

三、抓机制,生成发展现代农业的强大动力

1.建立项目整合机制。继续加大项目整合力度,明确重点项目后,将财政、发改、农、林、水、牧等各类资金统筹整合,实行多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办法,加大对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的扶持力度,树立产业标杆,真正发挥出财政资金、项目资金的引导作用。

2.建立农业招商引资机制。政府要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多层次开展农业大招商、大引资活动,吸引社会资本、有识之士投资现代农业,围绕高效设施农业、生态休闲等开发建设,占领新兴产业的制高点,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领域。通过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引导公司农业、资本农业在农业大格局中占有一定比例,形成多元化投资、多主体经营、多层次发展的局面。

四、抓投入,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保障

1.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县级财政:要以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为原则,保证全县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幅度逐年增长;直补资金;要严格管理规范落实各项支农直补资金,确保钞票进入农民的口袋;项目资金:要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积极发挥财政性投资的引导作用,

2.加强信贷支农。现有金融机构应把信贷投放重点放在农业农村,加大对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让农业加工企业、农民借贷有门。要创新信贷支农办法,加强政银合作,应由政府牵头开展银农对接活动并形成机制,由农业部门筛选一批现代农业建设重点项目,与各金融单位进行有效对接合作,增加涉农信贷投放。

五、抓支撑,优化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持条件

1.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大力实施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对农民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使受训农民每人至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每户有一名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2.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和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在农业信息化应用上,以农廉网为载体,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信息系统,全方位打造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3.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继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继续责任到人,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实施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建立乡村两级监管体系,建设覆盖生产、储运、销售各环节的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农业产业安全,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基本思路;形成因子;策略取向

中图分类号:F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10-0037-07

所谓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是指促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孕育和成长的相互联系机缘和相互作用道理。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发展和壮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是极其重要的关键环节。而要加速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就必须首先弄清楚其形成机理。本文即对此展开分析和讨论,在透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同时,提出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操作策略。

一、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能够影响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生态、文化、市场、产业等多个方面。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正是这些影响因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和综合作用的结果。

1.生态耦合机理

气候、水文、地理等自然特征,土地、生物、矿藏等自然资源禀赋,以及依附在自然特征和自然资源禀赋基础上的农作物集聚种植,是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原生基因”和“初始载体”。

其一,自然特征导致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孕育及成长。气候对于塑造自然系统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关乎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性条件。水文是构成环境的重要物质,是关乎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茁壮成长的最活跃的因素。地理及其临近性可充分发挥技术、地缘、文化和社会背景等地域优势,可共享各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会产生规模效应,可促进隐性知识的学习与交流,求取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溢出效应。

其二,自然资源禀赋是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发展基础。农业是一个对自然资源禀赋依赖性很强的产业。土地、生物、矿藏等自然资源禀赋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自然资源禀赋优越的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态势也更好,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成果也越突出。

其三,农作物集聚种植是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形

2.人文孕育机理

由历史文化、人力资本、市场环境、政府引导和调控等共同构成的深厚的“大人文”底蕴,是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成长载体。

其一,历史文化是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社会基础。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存在一定程度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区域内的原有文化对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大量实践证明,特定区域认执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有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就是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会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潜移默化形成内生性发展。尤其是到了现代社会,现代农业在新的科技高度开始重新的内生式发展,逐步形成了农业生产综合体、特色农产品生产集群,特定的历史文化及其传统更是成为了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不断创新、累积、溢出的社会基础。

其二,人力资本是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要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是在新知识、新理念、新工具、新手段支撑下形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其发展要求同时具备经济上的低成本、技术上的高含量、生态上的可持续以及社会上的普惠包容。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可以重新定义农业发展的内涵,重新构造农业生产流程,促进农业新型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推广,提高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其在经济中的相对比重。

其三,市场环境是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内生要素。良好的市场环境是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迅速发展的有利保障;反之,则会阻碍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良好的市场环境以及规模经济与协同竞争共同形成的市场驱动力,对于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会产生如下积极作用:充足的市场需求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成长空间;市场内客户结构决定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产品类型;开放的交易机制有助于降低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成长成本;有序的厂商结构有利于促进整个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其四,政府的引导和调控是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外推力。这主要体现在:政府通过制定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通过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品牌建设;通过提供有效的公共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开发新品种以及通过引进新品种来提高区域内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通过提供有效的公共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宽松外部环境的形成;通过制度变迁落实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政策投入和防范产业集群发展的盲目性、跟随性以及产业间的恶性竞争。

3.结构演进机理

由产业周期、升级优化、根植性、比较竞争优势、价值链等诸多方面共同构成的结构性因素群,影响和调节着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演进过程的快慢。

其一,产业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萌芽期的产业,特定要素或者产品会出现小范围的集聚,产业内企业数量较少,各个企业基本上处于同一生产环节,生产线和产品存在着严重的同质现象,产品类型较少,技术也不成熟,市场需求有限,这些都限制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成长期的产业,特定要素或者产品集聚速度加快,区域内企业数量和结构有了较大的发展,产业内企业数量大幅增加,产业链条开始延伸,分工不同的企业共同支撑起产业集群活动,企业间的经济技术关联程度大幅提高,产品类型也日渐丰富,产品品牌正在形成。而成熟期的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区域品牌已经形成,市场开发程度较高,市场份额较为稳定,市场需求主要表现为产品的迭代更新,产业集群发展处于稳定状态。衰退期的产业,很多产业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导致形成了需求上的限制,从而导致了市场需求萎缩,产品生命周期和产业生命周期都面临重大挑战。产业衰退会导致产业集群消亡,产业再成长则会使产业集群实现转型发展。

其二,产业优化升级是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人们对于供给的需求也不再单纯地表现为对必需品的需求,而是正在实现由量向质的转变,如何更好地适应需求的变化,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是产业持续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迎合市场需求,适时地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丰富产品内涵,实现产业发展的优化升级,才能在市场发展转型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就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而言,推进技术革新,完备产品储备,推进产品升级,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实现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条件。

其三,根植性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的潜能。根植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于特定产业经营的熟悉程度、内部运作机制的掌握、经营关系网络的成熟等因素使得其继承者更加具备入行的优势;二是产业经营会引起其他人的模仿,后来者的模仿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供给方的数量,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度,经营者之间的相互模仿竞争和合作促使了技术的革新和传导,提高了产业收益,促进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就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而言,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带来的收益会使得继承者掌握企业在产业集群式发展中的经营经验,形成完善的运作机制,同时也使后来者积极地参与到集群的发展之中,壮大产业集群的规模和发展队伍,从而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其四,比较优势是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而言,比较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发展所具有的较高的自然依赖度赋予了自然地理更多的先行优势。比较优势(特定的环境或者丰富的资源)的具备使特定区域发展特定类型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机会成本较低,发展收益更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阻碍较小。从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践来看,无论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转变,还是农业产业链条的构建,还是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比较优势(动态比较优势)都为农业的升级发展提供了较低的发展成本,实现收益的周期较短,收益相对较高。

其五,完整的价值链是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壮大成长的突破性条件。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产业环节处于分离状态,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之间缺乏中间环节的链接,农产品的消费质量较低;农业生产内部的各个环节发展缓慢,彼此之间的经济和技术联系程度较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分离,农业生产收益较低,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受到挫伤,使得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因此,要实现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壮大成长,必须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及贯穿整个环节的运输物流和信息咨询与服务完整地结合起来,将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产业链条嵌入到大市场的价值链条之中,扩大市场范围,提高产业集群的收益,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突破性要素。

4.产业互动机理

产业关联度、合作需求、产业组织模式选择、消费需求培育、供应链建设、基础设施共享等诸多方面共同构成的互动性因素群,决定着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演进结果的优劣。

其一,产业关联度决定着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从大产业视角看,如果一个地区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与其产前关联产业、产后关联产业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该地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就有了广阔的拓展空间。否则,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真的就“群不起来”。

其二,合作需求决定着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内生动力。区域内众多的农户、加工企业、运输组织、服务机构、科研机构和政府等相互合作的意愿强烈,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仅能逐渐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而且能共同促进区域内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其三,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决定着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凝聚力。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组织模式是指在农业产业集群总体框架下,集群内各个职能单位以生产为核心聚集成群的具体方式。依据产业“投入―产出”价值形成过程,可以将农业产业集群组织模式分为聚合型、发散型、网络型、平行链型四种类型,其中聚合型、网络型两种类型的凝聚效应较大,发散型、平行型两种类型的凝聚效应较小。但无论怎样,这四种类型的农业产业集群组织模式,都在推动着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及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其四,消费需求培育决定着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规模。消费需求包括存量消费需求和潜在消费需求。就存量消费需求而言,不同的区域由于具备不同的经济社会环境,拥有数量不同的人口规模、强弱之分的农产品加工能力、服务种类和服务质量不同的农业生产服务业发展水平,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规模也不相同。一般而言,具备较多人口、较强的农产品加工能力、发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的区域形成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其发展的规模要大于那些在这些因素上发展滞后的区域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就潜在消费需求而言,现有的市场需求受制于高度同质化的市场供给,同质化的农产品供给使得市场需求刚性导致市场规模受限。只有实现农业生产精细化,丰富农产品的需求属性,培育市场需求,打破市场需求刚性,才能进一步壮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规模。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消费需求不仅可以向生产者发出生产产品的信息,而且能够告诉生产者消费者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需求结构更加复杂,一种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从研发、培植、生产到营销、运输所形成的价值链过程已经很难由一家企业独立完成,即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生产过程的相互关联性更强,关联生产者要想获得内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就必须将大量与现代农业某一特定产业或产品相联系的关联支撑机构集聚到一定的区域内,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纵向关联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其五,供应链建设决定着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高度。价值链决定了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价值形成、价值构成,供应链建设则决定了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价值实现方式。供应链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高度,这是因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是由众多的经济利益主体基于经济上或者技术上的关联有序地组织形成的经济关系体,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企业。通过改进企业间的供应链建设,将各个利益主体所提供的生产要素和资源要素有机联系起来,催生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紧密度和凝聚力,提高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高度。

其六,基础设施共享是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硬件支撑。基础设施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体现,也是经济社会实现进一步发展的硬件支持。基础设施条件优越的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社会发展程度较高;而基础设施条件存在不足的区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社会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而言,东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而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发展较为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格局。同样,就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而言也是如此,基础设施完善的区域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往往具备初始优势,进而可能导致形成累积优势,推动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持续性增长。

二、理智性利用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

基本思路明晰了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就可以形成理智性利用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基本构想。

1.重视夯实厚重的生态耦合环境

要将尊重自然条件,保护自然资源,谋求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协同生存和协调发展的紧密结合与良性互动状态,作为实现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原则。

为此,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坚持和完善现展方式,改善和保持优质的生态环境,从而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首要前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需要转变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模式和农产品加工模式,通过技术革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装备升级提高生产的产出效率,通过管理革新优化农业生产的市场运作,节约资源的投入总量,实现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发展。大力推进农田灌溉水源保护、土地平整和土壤肥力恢复工作,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制度,避免出现“先生产、后污染”或“边生产、边污染”等以牺牲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

比如说河南省鄢陵县,地处亚热带和北温带的过渡地带,阳光充足,泉甘土肥,生物资源丰富,是“南花北移、北花南迁”的天然驯化基地,为该县成为国内知名的现代花木产业集群和自然风光旅游景点奉献了“奠基礼”。

2.重视秉承稳固的人文孕育基础

要将重视人文理念的培育,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软环境,作为实现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抓手。

为此,一个核心任务就是促成农民发展思想的转变、传统观念的革新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实现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仅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例。现代农业是市场农业,市场导向要求农民不能将目光仅局限于自身能生产什么,更要着眼于市场需要什么;现代农业是优质产业,农业生产和农民身份并不是社会底层和低收益的代名词,现代农业生产前景辉煌;现代农业是科技产业,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不能仅仅依赖于传统农业生产经验和加工工艺,更要依赖科技进步和工艺革新。

再比如说河南省鄢陵县,其花卉栽培始于唐代,兴于宋代,盛于明代和清代,其长期形成的花历史、花文化、花人才、花技术、花市场、花政策等,为该县铺设了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运行线”。

3.重视拓展多维的结构演进路径

要将促动产业结构演进的进程,纠正产业结构演进中的偏差,确保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走上正确轨道,作为实现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约束。

为此,一个核心任务就是明确和践行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优势竞争途径,极大地降低经营成本和提高竞争力。归纳起来,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优势竞争途径有三个:一是成本竞争优势途径。充分利用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生产带来的资源聚集,发挥外部经济优势;充分利用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公用基础设施和专业设备,降低产业公共投入水平,提高公共设施设备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干中学”和“知识溢出”效应,降低集群的人才集聚和培养成本。二是价值竞争优势途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是由众多存在经济或者技术上联系的多个经济主体聚集在一起构成的产成品生产综合体。一般而言,整个集群基本涵盖了从初级产品到高级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形成一个闭路的价值链条,产业链条基本完整,价值增值能力强。三是品牌竞争优势途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可以提高与政府的议价能力,改善与政府的公共关系,进而获得政府在品牌建设上的支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认定是一个事实案例;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品牌建设更多的是产品品牌建设和产业品牌建设,这种品牌优势具有较好的集群公用价值,集群内大多企业都可以使用集群品牌,形成品牌优势。

又比如说河南省鄢陵县,其紧抓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和美丽中国建设等重大机遇,适时地筹划花木产业发展周期,不断推进花木产业的升级优化,在全县一半以上的乡镇根植花木产业发展理念,全力强化本县花卉产业的比较竞争优势,持续提升全县现代花木产业集群的价值链,为该县开启了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动力键”。

4.重视拉长完整的产业互动链条

要将不断地延伸现代农业的产业价值链,构建基于完整产业价值链条的人才专业培养机制、劳动力就业吸纳机制、资源聚集和优化配置机制、增长极与辐射地交互机制和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等“五大机制”,利用产业链条的联动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实现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取向。

为此,一个核心任务就是拉长完整的产业价值链条,构建经济利益共同体和技术关联共同体。完整产业链条将处于产成品过程中的各个企业链接在一起,整个产业链价值实现是单个经营主体价值实现的前提,产业集群内部要求各个经营主体合作于共同的经济利益,各个经营主体之间利益方向具有一致性。换句话讲,企业层面和产业层面的利益诉求是一致的;经济诉求目标的一致性会促使集群内各个企业相互合作,从而推进技术创新,甚至成立集群层面的技术创新主体。经济利益共同体和技术创新共同体可以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和产业业态创新,从而进一步延伸产业价值链条。

还比如说河南省鄢陵县,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业等花木产业的关联产业,广泛地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推动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花木供给品种和质量的升级推动培育新的消费需求,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花木销售供应体系,并日益完善道路、电网、亮化等基础设施,成为了加速构建和全面升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活力源。

三、全力培养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因子的

策略取向1.搞好顶层设计,明确规划分工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认真做好农村工作的顶层设计工作,统一部署,协同推进,制定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牵头完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政策扶植、区域安排、产业协同、科技提升、服务支撑、级别评定和品牌培育等工作,构建支撑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社会化体系。

另一方面,要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功能划分,明确各直接职能部门的责任界定和工作范围,突出国土资源部门的农业发展土地工作职责,突出农业厅局的产业集群培育、认定、评级和管理职能,突出发改委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工作,突出水利厅局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田水利灌溉等方面的作用,协调做好电力系统的电力供应工作。

2.强化资金支持,提供科技支撑

一方面,要推进建立政府主导的公共财政和社会资本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投资基金,加大重点项目和重要集群的基金支持工作;协调做好银行信贷工作,对于符合条件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政府担保或者政府贴息贷款,协调银行做好涉农贷款的工作,引导银行资金流向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鼓励农业保险险种的构建和实施,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金融保障。

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对于公共性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产权保护和流转应用机制,加大对于重点项目和关键环节突破性创新的奖励力度;鼓励科技企业参与到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中来,搭建个人创新成果孵化平台,化解经营主体创新过程中的潜在风险。鼓励集群内各个经营主体之间协同合作,构建集群科技服务体系;构建“二元”和“二维”的科技支撑体系,发挥公共性科研体系的基础性和经营性科研体系的特定性科研支持,发挥集群内科研成果的针对性和一般性科研成果的普适性。

3.扶植竞争龙头,优化发展环境

一方面,要将具有鲜明的资源特色、突出的比较优势、巨大的发展潜力的产业,作为特色主导产业扶植对象,并发展和构筑特色农业集群。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培育竞争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品生产和成本竞争方面的优势,发挥龙头企业对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内其他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尤其是在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内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中,不仅要鼓励龙头企业主动参与进来,而且要鼓励其与其他经营主体进行要素重组和产业联合,切实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力量。

另一方面,要重塑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是发展和壮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生产力、吸引力、竞争力和创造力必备条件的新理念。强力打造招商稳商的人文环境,依托人文环境的改观促动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环境的宽松;强力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依托政务环境的美誉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观念的改变;强力打造公正规范的执法环境,依托执法环境的改善促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信心的增强;强力打造创业创新的服务环境,依托服务环境的优化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动力的增强;强力打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依托社会环境的善治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氛围的改善。

4.培育产业园区,打造知名品牌

一方面,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加工园区建设,建立以加工园区为核心,以农业生产基地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精深加工体系,充分发挥加工园区的信息聚集优势和信息传播优势,发挥加工园区的交易平台功能;对加工园区实行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植,吸引社会资本到加工园区建厂投资。

另一方面,要加大“地理标志产品”的宣传力度,扎实推进区域优质农作物的地标推荐和认定工作,做好优势特色农作物原产地的保护工作,推进区域特色作物和产品的统一标识和宣传工作,努力推进知名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作物和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制定激励政策,促成协同联动

第一,要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扶植政策,强化努力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发展新型现代农业的示范效应。和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整合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通过合约形式将农户、合作社、加工公司和分销公司链接起来,构建宽泛意义上的农业产品供给者,就能形成市场优势;整合各项经济活动,将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相对独立的经营活动联系在一起,重构产品价值链,降低农业经营成本,就能获取产业经营的比较优势;整合各项社会资源,将农业生产、工业加工、服务业、科学技术等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要推进产业协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形成“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产业发展格局。假如将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比作一颗树,那么,作为第一产业的现代农业是整个产业集群的根蒂,作为第二产业的现代工业则是产业集群的树枝,而作为第三产业的现代商业和服务业则是整个产业集群的树叶,三者具备不同的发展情形,在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任何一个产业都不可偏废。只不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层次,其中的一个产业发展速度较快,或者占有较主导的发展地位而已。

第三,要推进产业融合,构建新型产业业态。一般来说,要在现代农业发展和内部产业协同的基础上,推进现代农业和现代加工业、现代商业和服务业等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现代农业与现代加工业的深度融合,就可以进行农业初级产品的精深加工,拉长农业发展链条,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与现代商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就可以拓宽资金、人才等传统投入要素和技术进步、管理创新等现入要素的募集渠道,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提振多功能农业发展。

6.鞭策创新发展,改革管理体制

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土地入股、技术入股、管理入股等多种要素入股参与生产和利润分配方式;深入实施“农户+公司”“农户+基地+公司”等多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探索建立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内各个经营主体代表联席会议制度,讨论决定集群重大的发展事项;推进投融资制度改革,建立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投资基金,搭建多途径资金支农渠道;推进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开展,构建县级以上土地使用权流转交易平台和机制,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金融化水平。

另一方面,要推进管理体制变革,将政府的发展职能和监管服务职能进行有效界定和彻底分离,适时地推进废除冗余行政许可事项的进程,简政放权,认真履行政府的服务职能;建立产业协会或集群协会,突出产业(集群)协会内部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公证、自律、协调等多种功能,使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更有活力。

参考文献

[1]陶雪娟,杜辉,饶萍.关于上海推进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对策与建议[J].上海农业科技,2008,(5).

[2]王海杰,李延朋.农业产业集群的组织模式及行为协调机制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1,(12).

[3]周瑞云.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措施的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22).

篇(3)

关键词:柳山湖;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柳山湖镇位于赤壁市西北部陆水河与长江交汇处,东连赤壁、西接三国赤壁、北与嘉鱼毗邻、西北与洪湖隔江相望,距赤壁城区45公里。柳山湖镇国土面积32平方公里,为低山丘陵与长江冲积平原交汇过渡地带,是三峡试验坝――中央直属陆水水库枢纽工程库区移民镇,是湖北省最早整体搬迁、集中安置的移民建制镇。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近5年来,镇政府筹集9000万元资金建设和改造四大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工程。第一,农业水利实施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兴修了东、西、南、北、主干渠五大水利主渠道27公里,支线渠59.7公里;建成抗旱机泵站38处,新建22千瓦排灌泵站1处在全镇形成“排灌无死角”的生产条件。第二,土地整治成效明显。土地平整项目投资3155.76万元,完成腊里山1200亩稻田改造,已初步形成现代农业生产条件。第三,道路建设得到较大改善。近几年,投入资金300余万元,修整田间“井”字公路87公里,硬化环镇公路30公里,全面实现了环镇公路村村通。

(二)收入水平得到较大提高。2013年,全镇实现农业生产总值2.95亿元,比2010年的2.28亿元增加0.67亿元,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8568元,比2010年的5810元增长14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四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幅。

(三)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实施“两改一推一转”,目前已逐步建成了16000亩的优质稻基地、6000亩优质棉花基地、4000亩速生林基地和2000亩低湖田改养龙虾和湖泊实施无公害网箱养鳝水产养殖基地四大种养业示范基地。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使种植的柳山大米、棉花远近闻名,网箱养殖的无公害鳝鱼已进入上海市场,远销日本。

(四)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一是实施市区共建、城乡对接,每年对口帮扶项目达50个、资金近8000万元。二是引进企业资金。在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基础上,采取“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先后引进赤壁坤元农业、成都绿态果业、咸宁果香园有机农业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建立多家农业产业合作社,有力地支持了全镇现代农业建设,吸纳近500―800农业劳动力就业。

二、产业发展的优势及不足

(一)产业发展优势

1、独特的区位优势。柳山湖镇地处鄂东南,东连楚赣、西接巴渝、北抵长江、南及潇湘,具有承东启西,南北交汇的独特区位优势。与此同时,柳山湖位于陆水河以西与三国古战场赤壁毗邻,给柳山湖的生态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商机。

2、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种植业及水产业资源丰富。区域内24139亩耕地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水稻、棉花,旱地平坦适宜种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松柏湖3000亩水面及数量众多的内河水塘、湖泊、低湖田,适宜种植水生蔬菜,开展大规模网箱养鳝、龙虾等名优水产。

3、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柳山湖镇逐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变,初步形成了果蔬、水稻、水产和棉花四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它们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也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1、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在现行农村土地政策下难以从整体上改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条件。水利、主排灌渠与农村土地之间缺乏有效的联接,排灌设施老化失修,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2、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柳山湖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发展水平较低,传统作物仍占主导地位,优势特色高效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小,农产品附加值普遍不高。农产品商贸流通发展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缺乏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尚未形成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

3、生产要素匮乏。目前虽然拥有农业资源要素低廉的相对优势,但高素质人才匮乏,尤其是农村缺劳和农民素质不适应现代农业的问题影响优势产业健康发展。资金匮乏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引进企业少,农产品的技术含量低等现状,都是由于生产要素匮乏的表现,远远不能满足产业的需要。

4、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多年来,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经济比较落后,尽管近几年各级政府对柳山湖镇的扶持力度日益加大,但总体上,产业发展仍是一种粗放型、内向型增长方式,对投资拉动的依赖性较强,制约着柳山湖经济的发展,导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三、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推进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依托重点产业,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经济效益的具有带动作用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促进产品和产业的升级。其一,培育和扶持一批能带动本地农业结构调整、连接本地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广大农户关系紧密,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加工型、科技型龙头企业。其二,加强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其三,通过推广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探索“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家庭农村”等模式,将众多分散的农户联结起来,共同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体系中。

(二)加强推广宣传。通过组织报社、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宣传特色产业发展实施的重大意义,让广大农民享受知情权。在重点产业项目在所涉及的村、组树立宣传牌,广泛宣传项目的具体内容、进展情况,逐步提高社会经济效应。

(三)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集群品牌建设,增强增强政府服务意识,为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提供信息服务。全面优化果蔬、水产等特色农产品品牌运作机制,增加特色农产品的地域文化内涵。不断加大对优质企业的引导和支持,重点扶持品牌龙头企业和特色合作社组织。

(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整合政府部门项目资金,统筹规划,将资金向重点优势特色产业倾斜集中使用。以政策和资金投入为保障,推进产业项目建设。一是抓住当前省、市关注柳山湖镇,支持产业发展的机遇,努力争取省移民、发改委、农业等部门资金支持。二是要制定土地使用、劳动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规定,吸引外企业投资入驻,为重点产业建设提供资金投入保障。

(五)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招纳懂行的精英、能人,组建一支专业营销队伍,推动营销队伍的建立和壮大,提升营销能力,营销人员要随时深入市场,了解行情,及时反馈市场需求情况、包装信息等等,指导农户按需生产。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加强合作、交流;建立业务培训制度,定期对合作社发起人、建设带头人和养殖、运销大户进行业务培训。(作者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魏德功、安永景、张超、向滋宜.贵港乡镇产业集群发展途径与措施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4.

篇(4)

上半年主要工作总体概括为“七抓”:

第一,抓规划完善。

1、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结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和市级战略功能区规划,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全域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按照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建设的总体要求,组织编制了6个省级和8个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

3、组织编制了“198”市级战略功能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规划;启动了龙泉山、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开展了一般乡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修订完善工作。

第二,抓综合示范。

1、按照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建设的总体要求,以产业发展为重点,深入推进年首批启动的40个综合示范项目、今年确定的19个率先建设示范点和4条率先建设示范带的建设。

2、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民居、塑造新风貌、创建新机制、培育新农民、建好村班子的“五新一好”为主要目标,充分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综合整治成果,集中力量,集成政策、项目和资金,统筹推进田、水、路、林、村等综合整治和产业发展,扎实推进6个省级和8个市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3、统筹推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线沿线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建设和示范项目的实施,着力打造一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典型,深入实施粮经产业“双创双建”等示范工程。

第三,抓产业发展。

1、在扎实抓好生猪、茶叶、猕猴桃、食用菌、伏季水果、泡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并制定了加快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等重点产业发展和生猪良繁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推进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等产业发展和生猪良繁体系建设的工作措施和支持政策。

2、积极谋划推进农业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发展,深入研究并明确了重点发展内容。在高端产业方面,着眼于国内国际农业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重点推进创意农业、生物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在产业高端方面,立足于现有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产业链上附加值最高的关键环节,占领“微笑曲线”的两端,重点抓好制种育苗、精深加工、现代营销和高端品牌打造。

3、着力推进蔬菜、花卉苗木、伏季水果、茶叶、猕猴桃、生猪家禽、优质粮油、中药材、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支持想真食品、佳享食品、金忠食品、康绿食品、丰丰食品、嘉竹茶叶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积极推进彭州濛阳、龙泉聚合等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品牌打造。

第四,抓项目投资。

1、坚持市场化的手段,发挥农业政策性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充分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综合整治成果,引导社会资金大规模投入农业。

2、在搞好项目储备、包装,全力争取部省项目支持的同时,积极会同市投促委、市水务局、市林业园林局等部门和各区(市)县,大力推进农业招商引资,着力引进农业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

3、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加快意向性项目的签约、签约项目的落地、在建项目的实施和建成项目的投产。在深入实施419个农业在建项目的同时,重点选择和推进实施了中粮集团、益海嘉里集团等87个重大项目。

第五,抓对外开放。

1、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扩大开放年”工作部署,深入推进农业对外开放与合作。农业部、省政府和市政府共同签署《共建统筹城乡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合作备忘录》,通过参加“天府四川宝岛行”活动,加强了同台湾的农业交流与合作。

2、进一步深化与、、、、等市州的农业区域合作,通过深入磋商研讨,在农业技术交流、农业园区和农产品标准化配送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等方面形成了共识。

3、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推进一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重点会同有关部门和区(市)县,举办了“中国·国际油菜花节”和“首届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结合首届乡村旅游节活动的开展,协调配合区(市)县组织举办桃花节、梨花节、杏花节、樱花节、采茶节、樱桃节、枇杷节等20余个节会,在市内和上海、杭州、广州、武汉、哈尔滨等城市,组织举办和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10次。

第六,抓机制创新。

1、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是按照“五个一致”的要求,认真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实测、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着力解决好产权制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保证农民群众满意。

2、充分运用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入研究降低土地流转门槛的办法,在完善产权抵押、登记、融资办法的基础上,重点引导承包土地向种植大户和生产能手流转,大力发展家庭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3、积极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园区(基地)+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等生产经营模式,进一步完善了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4、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提升硬件、优化软件”的要求,重点推进了双流、郫县、新津、大邑、邛崃、崇州、金堂、彭州等8个区(市)县第一批64个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启动了郫县、双流、崇州、蒲江等区(市)县第二批21个服务站建设。

第七,抓质量安全。

1、围绕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要求,深入研究和推进有机农业发展,制定了加快发展有机农业指导意见,组织开展了有机农业专题培训。

2、在深入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扎实开展基地农产品的检验检测,组织实施农产品“三证”认证工作。

3、会同市食安办、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商务局等部门,从4月1日起,在全市全面实施蔬菜、水果、食用菌、猪肉等产品的产地准出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并实施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上半年工作成效主要体现为“一好、二实、三明显”:

“一好”:规划编制修订进展情况好。目前,市级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修订完善后已公布;二三圈层14个区(市)县已有12个完成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编制和修订工作;二三圈层239个涉农乡镇已有183个完成现代农业产业规划编制工作,占76.5%。

“二实”:一是示范建设工作扎实。按照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建设的总体要求,各区(市)县结合“四大基础工程”的实施,在11条示范线上和新农村示范片内落实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89个、标准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112个、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3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7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440个、农机化示范点31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业物流示范项目24个、四星级以上农资网点121个、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农业在建项目137个。其中,在今年确定的4条率先建设示范带上,将重点打造示范园区31个、基地30个、合作社36个、龙头企业48个、物流市场9个,实施重大农业项目46个。二是产业发展工作扎实。围绕实现农业“三个效益”,各区(市)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以制种育苗、精深加工、现代物流和品牌建设为重点的产业高端发展,启动了以生猪曾祖代种猪场、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花卉良种繁育中心、伏季水果品种资源圃、猕猴桃基因库等建设,全市建成规模现代农业园区124个、家庭农庄(场)179个,初步形成了郫县冠鑫(汀沙)现代农业产业园、大邑安韩现代农业园区、新津大学生现代农业创业园等20余个新的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篇(5)

1.1粮油生产平衡增产

加强土地保护,开展高产高效创建攻单产,粮油产量持续增加。2015年,全县种植粮油作物13.55万hm2,比2010年增加0.70万hm2,粮油总产60.75万t,比2010年增加4.69万t。

1.2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按照“名、特、优、新、稀、缺、淡”的特色产业发展思路,以“千亿示范工程”为抓手,着力抓好黄花、柑桔、蔬菜三大产业,全力促进农民增收。截至2015年,全县柑桔、黄花、蔬菜、茶叶、蚕桑、药材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4.33万hm2,比2010年增加了1.33万hm2,增幅达44.29%。

1.3现代农业发展提速

依托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强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聘请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四川省农科院专家实地进行规划设计,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了中滩、渠南2个“万亩柑桔示范园”,示范带动全县建成6个“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并由省农业厅认证命名。同时,在渠南乡全力打造渠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立植物组培工厂,集成应用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控制技术、智能监控技术和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打造休闲农业,提升现代农业档次,延展服务功能。

1.4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高标准农田建设整体推进。借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财政现代农业生产(水稻)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全县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先后建成高标准农田0.84万hm2。农机化综合水平大幅提高。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000余万元,补贴农户超过1.8万户,带动农民投入超过9000万元,共购置各类机具超过1.8万台(套)。全县发展各类农机服务组织95个,农机大户87户,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达31212人。机耕、机电灌溉、机械植保、机械脱粒、机收、机插水平大幅提高,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6.1%。

1.5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市场主体带动能力增强。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渠县已培育壮大宕府王、华橙酒业、天一蒙山、秀岭春天等省、市龙头企业12家,企业自主创建“渠县呷酒”“渠县黄花”“秀岭龙芽”“华橙原酿”等知名品牌10余个。二是专合组织规范建立。2015年底,全县已建立黄花、柑桔、红粮、油菜、蔬菜、畜禽等农民专业合作社256个,其中省级示范社9个、国家级示范社4个,三板柑桔农民专业合作社荣获全国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三是种植大户大量涌现。全县工商注册成立家庭农场100余个,种粮大户300余户。

1.6农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全县6.52万hm2耕地已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渠县黄花”商标、“渠县黄花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功注册和认证,有9个产品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10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创建了渠县黄花、三汇特醋、渠县锦橙等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品牌。

2面临困难

2.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农机化程度不高。渠县的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36.1%,与四川省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55%相比差距较大。二是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全县工程蓄水及库容严重不足,病塘库堰数量大,提灌设施量少、渠系垮塌损毁重,全县80%的提灌站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使用时间长,超龄服役,设备严重老化,现有200处提灌站带病作业,220处提灌站己经损毁和瘫痪,全县近二分之一的耕地“靠天吃饭”,被动局面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观。三是中低产田土面积大。渠县有中低产田土4.65万hm2,占总耕地的75.15%,近年虽新建高标准农田0.84万hm2,但仍有3.81万hm2中低产田土待改造,较大程度制约着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2农业自然灾害频发

渠县属川东丘陵伏旱区,大巴山暴雨中心地带,气候特点是“十年九旱、不干就淹”,农业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和频发,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发展。S|四川农业与农机/2017年5期|

2.3规模经营比例较低

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发展不平衡,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占主导地位。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土地季节性撂荒现象较为严重。

2.4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小、实力弱,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程度不高,真正吸收农民为会员、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专业合作社少,专合组织带动效果不明显;农产品品牌少知名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3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

3.1发展思路

1)坚持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油生产,推进蔬菜、黄花、水果、茶叶、蚕桑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确保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2)坚持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不断壮大农民增收支柱产业,主攻农民增收重点领域,拓展农民增收发展空间,优化农民增收政策环境,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3)坚持产村互动相融协调发展。统筹协调精准扶贫、新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既合理布局、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又综合配套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实现产村相融协调发展。4)坚持“三位一体”合力推进。形成“政府扶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农业工作良好氛围。强化政府支持作用,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5)坚持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6)坚持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新流通方式,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增强农业综合效益。

3.2发展举措

篇(6)

(1)现代农业园区试点申报立项目补贴额度:省级1 000-2 000万元、国家级1-2亿元申报时间:6月;(2)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补贴额度:300-500万元,申报时间:10月;(3)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试点项目补贴额度:500-800万元,申报时间:10月;(4)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项目补贴额度:项目总投资的30 %,申报时间:5月;(5)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现代农业领域项目补贴额度:80万元,申报时间:6-7月;(6)扶贫项目申报时间:1月。

种植农业项目:

(1)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中央预算内投资备选项目补贴额度:项目总投资10 %左右,申报时间:6月;(2)现代农业示范项目补贴额度:200万-2亿,申报时间:6月;(3)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补贴额度:项目总投资10 %左右,申报时间:6月;(4)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项目补贴额度:300万,申报时间:9月;(5)扶持“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补贴额度:300万以内,申报时间:7-8月;(6)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良种繁育、优势特色种植项目)补贴额度:100-500万,申报时间:12月之前;(7)2015-2017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种植机械)补贴额度:项目总投资30 %左右,申报时间:12月;(8)农产品促销项目资金补贴额度:项目总投资10 %左右,申报时间:6月;(9)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农作物种子项目补贴额度:800-1 500万元,申报时间:2月;(10)农业综合开发林业专项补贴额度:120万元;(11)农业综合开发存量资金土地治理项目补贴额度:每亩补助1 100元,申报时间:3月;(12)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补贴额度:500万元,申报时间:6月;(13)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补贴额度:不超过2 000万元,申报时间:8月;(1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补贴额度:60-300万元,申报时间:4月;(15)国家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补贴额度:100-300万元,申报时间:7月;(16)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补贴额度:300-500万元,申报时间:10月;(17)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试点项目补贴额度:500-800万元,申报时间:10月;(18)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现代农业领域项目补贴额度:80万元,申报时间:6-7月;(19)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补贴额度:80-120万元,申报时间:3月。

养殖农业项目:

(1)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畜禽良种项目补贴额度:300-500万元,申报时间:2月;(2)现代农业示范项目补贴额度:200万-2亿,申报时间:6月;(3)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养殖项目)补贴额度:项目总投资10 %左右,申报时间:6月;(4)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项目补贴额度:300万,申报时间:9月;(5)扶持“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补贴额度:300万以内,申报时间:7-8月;(6)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良种繁育、优势特色养殖项目)补贴额度:100f-500万,申报时间:12月之前;(7)2015-2017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养殖及饲料加工机械)补贴额度:项目总投资30 %左右,申报时间:12月;(8)农产品促销项目资金补贴额度:项目总投资10 %左右,申报时间:6月;(9)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补贴额度:60-300万元,申报时间:4月;(10)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补贴额度:300-500万元,申报时间:10月;(11)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试点项目补贴额度:500-800万元,申报时间:10月;(1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现代农业领域项目补贴额度:80万元,申报时间:6-7月;(13)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补贴额度:80-120万元,申报时间:3月。

农业流通加工类项目:

篇(7)

1目前现状

近年来,我县立足县情实际,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这一中心,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持续加大农业投入,建立健全政策支撑、科技支撑、人才支撑、服务支撑体系,着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全县农业经济总量显著增加,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农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从产业布局来看,结构趋于优化。结合我县自然条件和区域特点,县南形成以桃、李、杏、酥梨、葡萄、冬枣、西瓜、棉花、玉米和生猪养殖为主,县中形成以苹果、樱桃、花椒、中药材、小麦、玉米和生猪养殖为主,县北形成以苹果、核桃、玉米和生猪养殖为主的产业结构。从资源条件来看,发展压力巨大。县境属关中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全县耕地面积80.6万亩,海拔406.9-1268米,年均气温12℃,降水量680毫米,无霜期204天,昼夜温差大,年日照时数2616小时。水资源总量1.66亿m3,可利用量1.30亿m3,累计建成石堡川水库、东雷抽黄、五一、红石崖等几处灌溉工程,全县可灌溉面积46.5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仅42.08万亩。从宏观形势来看,发展机遇难得。近几年,国家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各级用于“三农”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增大,国家优惠政策的出台,对西部生态建设、优势产业开发、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倾斜和支持,为我县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和更加广阔的空间。

2存在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我县属渭北旱塬,干旱少雨且旱涝分布不均,尤其是夏秋旱涝交替发生,冬春连旱、伏旱、秋涝等灾害性气候因素对农作物影响较大。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化失修严重,季节性、工程性缺水在县中、县北部分乡镇表现的相当突出,靠天吃饭,等雨栽种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二是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普遍出现人员结构失衡、知识老化、技术断层现象,一线农业科技人员业务技术更新滞后。比如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中,由于缺乏本地技术人员而不得不从外地聘请。加上外出劳务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及农村劳动力本身文化素质制约,严重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三是产业化程度不高。受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制度影响,加之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刺激,群众对土地流转价格期望过高,全县80.6万亩耕地中,土地流转面积仅占5%,其中用于发展农业产业的50—100亩的只有80多户、100亩以上的仅有32户,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总体比例很低,而且短期内难以改变。现有的龙头企业大部分规模偏小,档次偏低,装备偏差,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四是资金投入不足。发展现代农业资金需求量大,生产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受财政收入、金融信贷政策影响,融资渠道十分有限,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3解决问题

3.1坚持规划引领。一方面,要精心编制规划。结合县情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邀请专家学者,组织涉农部门、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高标准、超前编制现代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配套编制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设施建设、园区发展等各项规划,形成完整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体系,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另一方面,要强化规划指导。各涉农部门和乡镇要严格执行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拿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规划,抓好落实。同时,要维护规划纲性,避免投入分散、重复投资,也利于打造亮点,带动发展。

3.2实施项目带动。一是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和经济动态,适时研判中省市投资重点,策划并积极争取一批对我县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是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围绕果畜等主导产业发展,吸引配套产业化企业入驻,形成以县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为龙头,现代农业园区为骨干,产业示范村为基础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3.3调优产业结构。一是壮大果畜产业。围绕有机农业示范县建设目标,生猪产业发展上,健全良种繁育、疫病防控、科技培训、质量安全四大体系,稳定生猪产业规模;果业上,精心实施现代果业项目,大力推广灯板带网新技术应用,促进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发展“粮—猪—沼—果”生态循环模式,提升果畜产业规模标准和产业化水平。二是做优特色产业。通过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支撑,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推动苹果、樱桃、冬枣、粉条等优势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三是培育新型农业,充分挖掘县域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以传播农耕文化、体验乡土风情为内涵的休闲农业,积极推广以郭家庄“樱桃+农家乐”、龙首坝“文化旅游+农家乐”为典型的观光农业模式,实现种植、养殖和旅游观光农业紧密结合,带动农家餐饮、传统手工艺、特色农产品贸易等周边产业发展,实现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