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物联网技术的研究

物联网技术的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4 16:40:42

物联网技术的研究

物联网技术的研究篇(1)

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利用信息传感器,按照约定协议实现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可以对人、物进行有效的监控。同时,物联网技术是互联网技术的一种,主要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全面互联的网络。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更好的对信息进行获得,并且为智能化决策和监控提供有效的依据。物联网技术在当下社会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其应用主要以监控系统为主,通过利用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的功能,实现信息监控这一目的。物联网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传感器、二维码、射频设别、多媒体设备网络系统的连接问题,充分发挥设备功能,为物联网进行信息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同时,在进行监控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网关和接入网络构造,以及网络之间的融合问题,注重信息管理以及业务分析管理,发挥物联网技术在监控系统中的重要功能。

二、物联网中主要技术手段分析

以物联网技术实现监控系统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物联网的射频识别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摄像机以及Zig-Bee技术的实际应用,只有科学合理的应用这四种技术,才能更好发挥出物联网技术的监控功能。

(一)射频识别技术分析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技术中非常重要的技术之一,它由标签、读写器、天线三个部分构成。其中,标签是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的。每一个标签都有着唯一的电子编码,标签中有着一定的空间,用来满足用户输入信息的要求。标签还具有识别目标对象的作用;读写器是一种读取和写入信息的设备,具有数据交换功能;天线则是一种信号传输装置,是实现标签和读写器之间信号传输的装置。射频识别技术之所以能够完成信息跟踪,就是因为标签、读写器、天线三者的合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读写器通过发射信号到达标签,标签利用天线进行信号频率感应,从而获取标签所在位置。根据标签所在位置,进行信息跟踪,从而进行任务部署和执行。

(二)无线传感器网络分析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分布式传感节点、信号接收器、网络和用户接口等装置构成。其中,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当中,分布式传感节点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其具有数据采集作用。传感节点主要有数据采集单元、数据处理单元、数据传输单元三大部分构成。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实际工作当中,通过对节点的有效布置,完成对对象的实时监控。物联网技术在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节点布置时,实现了对监控对象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工作,根据这些数据信息,进行控制和操纵。无线传感器技术的完善和发展,使其在监控设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校园监控当中,无疑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网络摄像机技术分析网络摄像机技术,是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又一重要方面。网络摄像机技术实现对信息的采集,并且可以进行图像拍摄,有效地实现了监控目的。网络摄像机主要由镜头、声音传感器、图像传感器以及网络接口等部分构成。在应用于物联网技术当中,网络摄像机主要采取数字化视频信号,通过网络总线的连接,实现了信息的传输工作。网络摄像机应用十分广泛,可以更好地实现监测目的。

(四)ZigBee技术分析ZigBee技术更加适合于远程监控,它是由数千个微小的传感器构成,可以实现传感器之间的相互通信,并且以接力的方式实现了信号的传输工作。ZigBee技术适合于数据流量较小的业务,具有功耗低、成本低等优点,将之应用于校园网监控系统当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发展空间。

三、校园监控系统设计

为了更好确保校园安全,在进行校园监控系统设计过程中,要对传统设计模式存在的弊端予以改善,加强对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站在全面的角度对监控系统设计进行分析,确保监控系统的全面性和稳定性,更好实现监控目的。传统的校园监控系统存在着成本高、效率低等缺点,这样一来,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很难及时反应过来,当反应过来的时候,事故已经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物联网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注重统筹兼顾的发展模式,站在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问题,以构建系统体系作为校园监控技术发展的目标,实现监控系统的全面性和稳定性,更好实现校园安全。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校园监控技术研究校园监控技术的实现,要以物联网技术作为其发展的根本,利用物联网技术强大的监控功能,可以更好实现校园监控系统目标。针对于物联网技术的校园监控技术研究,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射频识别技术下的校园门禁系统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设置校园门禁系统,可以用来验证学生的身份,将一些身份不明的外校人员拦截在门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学校会将RFID卡发放给学生和老师以及学校的工作人员,让他们以RFID卡作为进出学校的凭证。学校利用RFID卡进行校园监控,可以减少一定的麻烦,避免一些校外人员进出学校,对学生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同时,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学校的相关场所,例如大门、图书馆、实验楼等位置也要凭卡出入,可以方便校方管理。在设置RFID卡时,要对学生的实际信息进行输入,并对信息进行备份存储,当学生将RFID卡弄丢失时,可以更好地进行补卡操作。校方在设计RFID卡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强此卡的作用,例如进行图书借阅、考勤管理等事情。

(二)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是校园监控技术中较为重要的一环。在进行校园监控技术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作用,对校园内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视频监控,对突发事情可以更好地掌握,并以此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突发事件。物联网技术下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利用宽带网络实现了信号传输,并通过视频监控设备对校园内的情况实现了有力监控。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拥有数据收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处理等作用,在进行监控过程中,可以进行相关的预警工作,将之应用于校园监控技术当中,可以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并且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作出反应,将突发事件的影响性降到最低效果。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在校园监控技术当中应用时,要注重系统的报警功能,一旦遇到突发事件,监控人员对事件程度进行分析,若是校方无法解决的事情,立刻进行报警。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是校园监控技术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保证校园环境安全,应对突发事情的重要监控设备。

(三)防火报警系统的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楼的设计也以高层建筑为主,这种形势下,火灾隐患是各个高校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高层建筑中,防火报警系统的设计,关系到了楼房一旦产生火灾,是否能够及时地进行求助。加强校园火灾报警系统建设,将之应用于校园监控技术当中,可以很好地预防火灾发生。同时,若是火灾发生后,防火报警系统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报警求助,能够让火灾带来的后果降到最低。校园监控技术中,关于防火报警系统的设计,主要是应用了物联网技术中的ZigBee技术,它克服了传统报警器效率低、成本高的缺点,使防火报警系统更符合于校园监控系统需求。在实际设计过程中,ZigBee技术的防火报警系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对各个容易引发火灾隐患的场景进行监控,实现了监控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火灾的发生。

四、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的研究篇(2)

关键词:物联网;产业;发现现状;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一、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概念“InternetofThings”最早在比尔・盖茨1995年的《未来之路》中首次被提及以来已经发展了十来年。目前,不同国家和机构组织对物联网的认知还不够统一,对其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二、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物联网基础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2010年以来,由于我国的物联网产业开始被正式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高度以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就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根据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中国的RFID 产业在2010年时的纯收入就已经达到了12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42.8%,并且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现阶段,我国的RFID产业也已经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在世界上排名第三位。在这个基础上,RFID 技术也已经逐渐的被应用到了物流、工业生产以及城市交通等多个领域当中,再加上3G网络的应用于发展,使得各个运营商又开始推出了全新的移动支付方式,以此来使得RFID技术又增加了一个全新的应用领域,那就是移动支付,如此便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物联网基础应用。

(二)物联网标准建设已经起步

从某种程度上来京,造成物联网发展缓慢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物联网标准的缺失问题。现阶段,无论是中国还是国际上其他的发达国家,都没有真正的为物联网所涉及的各个领域,来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且统一的标准。自2009年以来.我国政府对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投入越来越多,这就使得物联网标准的制定工作得到了社会各个方面上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并且于2010年6月9日,成立了中国物联网(传感网)标准联合工作组.在这个工作组织中,已经有17个行业协会组织、14个部委,并且有24个标准化组织加入。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该工作组的成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表示着我国物联网标准制定与研究工作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三、中国物联网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标准缺位阻碍物联网技术发展

现阶段,我国和国际上的其他国家都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物联网应用标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行业之间以及企业之间在物联网的应用上很难行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正是由于这种统一标准的缺乏,才会使得物联网项目之间并不能实现良好的互通,也因此使得物联网领域中,实现广域化的应用难度大幅增加。也就是说,物联网技术标准缺位,将会成为限制与影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关键的因素,这样一来不仅不能够实现物联网之间的互联互通,同时也会影响到整个物联网产业快速与持续发展。

(二)物联网核心技术环节有待突破

我国的科学院对于传感网的研究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要早很多,并且已经在多个网络通信技术应用项目上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成果。同时,我国的产业化推进也相对来说比较迅速,无论是在材料还是技术上都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发展前景相当可观。不过,做为物联网技术中的关键环节,二维码技术和RFID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起步较早、发展也较快,导致我国呈现出一种比较落后的状态,并且其在终端设备的研究以及芯片设计制造等方面也都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

(三)物联网信息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简单来说,我们要想真正的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就必须要对物联网技术的网络安全加以管理与制约。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物联网技术中所存在的各个网站之间的无线网络技术以及互联技术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安全隐患,这就非常容易导致其出现信息的泄漏问题。如果说我们不能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来对其加以保护,就非常容易引起企业机密与个人隐私的暴露问题。所以说,如何才能更好地对海量的用户隐私与信息进行保护.是现阶段物联网发展所必须要集中解决的核心问题。

四、物联网的发展前景

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基于其在国民经济中广阔的发展前景各国都在争相发展,纷纷出台战略指导规划,规范物联网的有序发展。物联网将是更多行业信息化过程中一个比较现实的突破口,将能催生一个上万亿的高科技市场,将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元件的生产,给国内行业带来巨大商机。

(一)加大研发投入,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无论是世界上的哪一个国家,其在进行物联网的发展完善上,往往都会强调研发投诉,当然,中国亦是如此。简单来说,没有投入就不会有产出,投入不足也是限制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物联网是由多种新技术进行交叉融合之后的产物,而这种新技术的不断交叉与融合应用,同样也是推动物联网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

现阶段,我国在对物联网产业的核心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时还是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果说我们想要有效的减小这种差距,就必须要全面根据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进一步结合现阶段已有的研究基础,来对将要发展与研究的核心技术进行有效的选择,使其能够逐步在某些领域实现技术突破,达到世界领先。

(二)创建一批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

如果说,一个新兴的产业想要得到全面的发展,就要求其必须要进行产业的有效聚集和全面延伸。因此,如果我们想要促进物联网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产业空间布局的合理规划,然后再再次基础上,来为其配备上相关的配套产业,从产业的发展绘画以及政府的税收上来对其进行多个方面的优惠与扶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实现物联网产业上的空间聚集,并引导其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刘勇燕,郭丽峰.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瓶颈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2(4).

[2]袁国智,董毅明.我国物联网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分析.商业时代,2011,4.

物联网技术的研究篇(3)

P键词:物联网;工业自动化;技术

从本质上来说,物联网技术就是互联网应用的拓展与延伸,属于互联网业务的应用创新,通过机器和机器互联,与专家系统互联以及与管理执行系统互联,从而通过系统架构级别较低的智能设备来获得比以往更可行的信息。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积极探究基于物联网的工业自动化技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物联网的主要技术类型

基于物联网的工业自动化技术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第一,信息感知识别以及定位;第二,网络接入以及数据信号处理;第三,行业应用。在网络接入以及数据信号处理方面,主要依靠无线网络以及现有通讯技术来实现,并在各种设备、技术的支持下,将数据传输到互联网上,从而实现数据信息的网络化传输,在这一环节中,网络信息管理、数据存储技术、数据传输技术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方式。在经过上述环节的技术处理之后,物联网技术才能为用户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服务。

1.1 物联网识别

在物联网中所有的交换物均有一个独特且唯一的识别代码,这个代码可能是临时性的也可能是永久性的,这些不同的代码可能是一个IP,也可能是一个ID。在物物交换的过程中,就需要固定的设备识别这些不同的代码。与此同时,部分物体可能是由多种不同的小物体组成,这就要求在物体内部安装一定的设备来识别这些小物体,而这些设备则需要与互联网建立共享数据的架构装置。

1.2 物联网架构

从本质上来说,物联网架构技术就是在异构信息系统中满足服务需求者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相互操作需求的技术。该技术的实现方式有多种,而最为直接的就是建立一种数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并在这一模式的支持下将服务需求者与服务提供者密切结合在一起。但是,这种共享是非语言环境的共享,共享的目的是保证服务需求者、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开放运作空间。因此,物联网架构的设计重点就在于环境之间的可操作性、可拓展性以及模块化等。

1.3 物联网数据处理

在工业自动化的时代,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等逐步实现自动化,基于此,在物联网的数据处理上,需要充分利用结构化信息推进技术、识别器件的智能化应用等来应对信息数据的处理需求。海量数据的出现也要求系统能够做出信息的甄别和处理。

2 基于物联网的工业自动化技术应用

物联网发展离不开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物联网广泛应用到社会各行业中,面向工业自动化的工业互联技术是物联网的关键组成部分。物联网希望实现万物互联,物联网能够获取当前尚未获取的数据,在提升工业安全生产水平、促进节能减排、提高生产效益、食品安全产品可追溯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不同的技术难题,其中难度最大的就是新型传感器的研究,特别是在传感器智能化等方面面临着较高的技术门槛。除此之外,工业无线网络应用也是一个技术难点,其需要通信、组网、网络基础服务、规划等多种技术的联合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使工业自动化的开展。

2.1 工业应用方向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涉及面广、系统性强的技术,其以人类社会现有的各种应用及集成技术为基础,通过物在新维度的集成和发展,实现了时空和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拓展。物联网技术在工业化领域中的应用,一方面要解决无线网和有线网的问题,是从PLC、继电器式的有线连接向无线的扩展转变,另一方面要重点解决应用系统的问题。

2.2 工业节能减排环节应用

现阶段,物联网技术在化工、电力等高耗能、高污染领域广泛应用,并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有效促进了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在高耗能、高污染等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充分利用传感装置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测,动态把握并控制生产过程的用电量,就能顺利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例如,在饮料行业中,可以根据制瓶机的开停机状况识别自动匹配空压机的开机台数,可以根据管路中的压力自动调节高压空压机的变频参数,还可以根据生产线上的冰水阀门开启个数自动匹配冷冻机的机头数量。

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健全企业的污染源监测系统,对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测,进而为净化系统提供客观数据支持。例如,某化工企业安装传感装置后,能对企业的生产运行进行全面监控,并及时调整生产策略,全面降低企业生产污染,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2.3 产品信息化环节中的应用

现阶段,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工业领域中,一方面提升了产品的功能与性能,另一方面还能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控制,动态监测产品信息化的各个环节,进而为工业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积极引入物联网技术,将工业产品生产与物联网技术紧密结合,能够全面提高生产的智能化程度以及管理的网络化程度,进而推动产品信息化、智能化的健康发展。

3 物联网技术的推广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无人工厂项目、智慧工业项目以及机械管理项目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了可能,积极加强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1 安全生产

生产安全是我国工业生产领域的重要指标,也是进行工业化生产的第一要务。而物联网技术具有良好的定位功能,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精准定位,同时还具备多种感知功能,这使得物联网技术成为促进工业生产安全顺利进行的重要技术保障。在工业企业的具体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各个生产环节、生产设备、生产工人等进行动态监控,能够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及时对人员进行定位跟踪并发现故障潜在隐患,然后针对性予以解决,第一时间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工业企业的经济损失,保障工人人身安全。与此同时,运用物联网技术还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结合企业不同设备性质合理运用物联网技术,可在全面提升企业生产效率的基础上降低运作成本,有效预防产品质量问题的出现。

3.2 生产制造环节

现阶段,物联网技术在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广泛应用,通过安装物联网设备、应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全面掌握企业生产的各项信息数据,并有效控制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消耗及产品质量等指标。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能全面实现机械、工业化自动生产,为研究和建设无人工厂提供有力支持,进而提升企业生产制造环节的整体效率与自动化水平,为企业生产节约大量的资金投入。例如,在饮料生产制造环节,可通过对各机台的开停监控,实时获取生产现场个生产设备的当前状态,按时段统计各生产设备的故障率。

3.3 在经营管理领域中的推广

物联网技术在经营管理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生产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在上述环节中应用物联网技术,一方面能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能全面提升员工工作效率,促进企业智能化、现代化管理的顺利开展。例如,生产追溯管理系统,该系统能通过编码和数据管理,保证产品的唯一性。每箱产品可以采用在线二维码喷箱,通过对物料的ID扫描,来记录品种和来源,进而完成从进料到成品的质量控制、过程管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联网在工业自动化实现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本文以物联网的主要技术类型为切入点,从基于物联网的工业自动化技术应用以及物联网技术的推广两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多方面入手,旨在为一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物联网技术的研究篇(4)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信息安全 保密技术 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保密技术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由于物联网是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因此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信息安全保密技术中被越来越多的人予以高度关注和研究。我们先对物联网技术进行详细的了解。

1 物联网定义

物联网就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主要解决的是物品与物品、人与物品、人与人之间的互联。物联网主要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部分组成。

物联网主要被广泛的应用在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农业和智能环保等领域。

2 信息安全保密问题问题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安全保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信息安全问题已经不再只是个人的问题,而是随着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发展,逐渐上升为关乎国家政治稳定、民族团结、人们幸福安康的全局性重要问题。近年来,全球许多网络多次遭受黑客袭击,发生信息泄露事件。比如迄今为止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泄密事件——维基解密,其波及范围之广、涉及文件之多,史无前例。比如震网病毒事件,使得全球已有数万个网站被病毒感染。再比如我国的3Q之战,对我国广大终端用户的信息造成了严重的侵害及损失。据我国相关调查表明,在2012年就有84.8%的网民遭遇过网络信息安全事件,这些事件包括个人资料泄密、网购支付不安全等,且在这些网民之中,有77.7%遭受了不同形式的损失。而近期最严重的信息安全泄密事件莫过于13年6月,美国前中情局职员斯诺顿曝光的关于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模棱”项目。透露显示,我国大部分信息被美国中情局拦截和保存,这严重侵害了我国的信息安全。所有事件都表明,当前居民的信息安全保密措施存在严重的漏洞。特别是物联网的推广和应用,使得信息泄露、黑客侵袭等行为跨入一个更加复杂交错的未知领域,信息安全保密问题也更加严峻。

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信息安全保密技术研究

为了更好的保障网络系统不被攻击,个人信息不被盗窃,个人财产不会损失,我们可以在物联网技术之上,采取以下措施:

3.1 配置密码芯片及密码机

为了更好的保障信息安全保密,我们可以在物联网信息处理中心与互联网之间科学的部署一个数据安全网关。数据安全网关的部署主要是通过在物联网终端设备中安置一个密码芯片,并在信息处理中心配置相应的密码机。这种措施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完全实现信息认证机制、信息加密机制和访问控制机制的建立。

回顾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由于互联网只传送信息,不认证信息而成为了病毒、黑客作案的有力工具。当前物联网不仅要具有感知、传输信息的功能,还应加强对所传输信息的认证,特别是身份信息的认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保证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在物联网中,信息用数字信封的形式进行传送。发送者通过对称算法将传输的信息进行加密,在按照接受者的公钥加密对称密钥信息,拼装后进行发送。发送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端到端加密方式,一种是节点到节点加密方式。由于前者容易被人发现信息的源点和终点,后者又容易被人解密,都存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应用规模或场合,选择最佳的传输形式。

安全数据网关通过信息认证,以及对传输信息的过滤,可以有效的拒绝带有病毒、木马等带有攻击性的信息进入。除此之外,还能对访问资源请求进行访问控制,组织非授权的用户进行非法访问。

3.2 自主创新发展技术

由于当前我国我国主要的信息设备都是采用国外的,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信息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特别是如果被国外的敌对势力加以利用,一旦进行恶意攻击便会造成严重后果。除此之外,由于“云计算”的发展与应用使得全世界的信息、服务以及应用等会最终集中在国际信息产业巨头手中。如果相关信息被大量的分析、解密、利用之后,会加大国家信息管理隐患。因此必须依靠自主创新、研发,从而有效推进我国信息设备、技术的发展。

我们可以积极的对新一代的认证技术进行突破和研制,比如合址认证技术、群组认证技术等。由于物联网的规模越来越大,因此对利用群组概念解决群组认证技术的研发迫在眉睫。我们可以通过组织科技人员,对相关技术在信息安全保密方面进行研制,有效促进物联网的健康持续发展。

国家也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大力支持与信息安全保密相关的信息技术。基于物联网,加大对信息安全保密关键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建立属于自己的信息安全保密技术。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保密技术企业的支持和引导,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尖端企业。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规范物联网应用,为我国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信息安全保密问题提供法律法规的支持与保障。

4 结语

总之,信息安全保密问题关系着国家和民众的安全和保障。由于物联网已经成为世界技术发展的主要潮流,谁拥有了技术,谁便可以通过网络轻松的拥有整个世界。因此基于物联网的信息安全保密技术应得到大力的研究与开发,为保护国家及民众的信息安全筑起一道铜墙铁壁。

参考文献

[1]王会波,李新,吴波.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研究[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3(5).

[2]范渊.物联网与信息安全[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3(06).

[3]郭莉,严波,沈延.物联网安全系统架构研究[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0(12).

[4]聂元铭.物联网技术及其信息安全防护[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3(06).

物联网技术的研究篇(5)

关键词:物联网;QoS;实时控制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3-0072-02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of Things(IOT) technology and related business needs, the terminations of IOT not only required anytime and anywhere to access the network, but also need to safeguard the necessary normal operation of relevant QoS on daily busines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ase studies of the QoS application of IOT in control technology and packet scheduling algorithm, and propose based on QoS service model of IOT and real-time control technology.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quality of service; real-time control

1 物联网概况

物联网的概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来理解,狭义的物联网主要指利用物联网应用技术和设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GPS、激光扫描等),通过对实物智能化、信息化的识别、跟进和监管,实现人与物便捷连接的网络方式。广义的物联网主要是指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将一切事物数字化、网络化,其内容突破了传统的人与物之间的联系而转向更加复杂、应用更加广泛的人、物、环境三方面,通过对信息技术和应用服务模式的创新研发和改进,在人、物、环境之间建立更加高效、科学、智能的交互式联系,其产生、发展和日渐普及可以更好的实现人与物、物与物在任何时间、地点的联系,将人们引领入全新的物联网时代。

物联网根据其功能的复杂程度和各个组件的联系方式,通常分为三层和五层结构。

1)三层结构的物联网模型

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其中,感知层主要由各种传感器、RFID标签、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感知终端组成,负责信息的收集和简单处理,是互联网进行物体识别、情景感知的信息来源,形象的说其作用类似于人体的神经末梢。同时,它还可以在保障系统以最小的成本发挥最大的效率的基础上,提高物联网应用的科技含量和智能程度,并能很好的处理可再生资源。

网络层相当于人体的神经中枢,负责感知层获取的信息的传递和深入处理,现阶段如何更好的使用网络以促进物联网的完善是物联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这主要是由于该层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应用网络,例如不同地址的个人网络、有线及无线网络,还有很多功能和用途各异的云计算平台等分布其间,进而之间产生了以此为基础的物联网宽带使用和分配问题,而一旦分配不合理会导致物联网上的各种应用和业务无法顺利开展。

应用层是沟通虚拟物联网和真实用户的桥梁,类似于手机上的各种应用软件,体现了物联网的服务功能、项目和价值。

2)五层结构的物联网模型

在三层结构模型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完善,加入了接入层和支撑层。

在感知层、网络层中间插入接入层,来完善物联网应用设备、不同网络的进入物联网的途径和方式。以最为常见的宽带有线网络来说,通过对其接入方式的设置,可以促进宽带有线网络环境下的物联网效率和质量。

支撑层即业务层,可以通过对网络资源的识别、各种信息的管理和使用,实现信息的共享、传输等操作,并提供包括云计算为主要依托的存贮、计算虚拟化等内容为主的统一的接口和虚拟化支撑,进而促进物联网应用层的各功能、服务和价值的真正实现。

物联网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信息交互行为中的传输和处理效率等方面,这就需要借鉴其他类型网络传输系统如何在有限网络宽带资源的情况下实现动态资源配置,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促进物联网使用价值的最大发挥。

2 QoS服务模型

QoS(Quality of Service)即服务质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并通过其可靠性、实时性和公平性等主要指标来衡量QoS。通常包括业务服务质量和网络服务质量。业务服务质量主要是指由一系列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业务要求组成的集合;网络服务质量主要是针对网络使用中出现的延迟、资源阻塞等不良现象而产生的一系列应用技术,可以很好的保护主流业务免受这些不良现象及不安全因素的危害,旨在保障网络运行的安全和高效。

网络服务质量的实施有利于拓宽并保障传输网络宽带,促进数据包的处理,更好的控制传送时延,保障网络应用的实时性和高质量。网络进行服务质量控制主要应用于网络资源不合理应用的情况,对网络服务质量的控制和实施需要依托具体的业务,否则就失去了现实意义。但是,对网络服务质量的控制必然会引起非保障业务范围内的其他业务使用网络的局限,这就要求在对不同业务的物联网服务质量实时性控制时,应当根据业务需要而进行。

保障QoS需要借助一定的具体模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1)尽力而为服务模型,该模型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且操作和运行机制最为简洁、单一,主要利用FIFO队列实现网络中各种所需报文的发送和传输,最显著的缺点在于无法很好的保证网络应用的时延性,且比较不可靠,当前主要应用于邮件等中。

2)综合服务模型,相比较于第一种服务模型,该应用模型的优势在于能够通过最细粒度化的服务质量区分完成对所有业务运行所需网络资源的区分和管理,进而最大限度的保障网络服务于每项业务的质量,而这种效果的实现主要依靠资源预留协议对网络各个设备上的来往的每个运行流的监视和调控。但该模式的局限性在于既无法承受很大的资源或数据的存贮、处理,也无法进行更加灵活自如的拓展来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复杂网络应用体系的运行。

3)区分服务模型,该服务应用模型可以提供功能更加完善、项目更加丰富的服务来满足网络环境下更多业务对QoS的各种不同的要求,且可以避免了综合服务模型为了更好的保障业务运行而对资源进行预留的步骤,操作简单,可拓展性也比较好,已经成为服务质量的主要应用模型。

QoS的实现具有很鲜明的层次感,首先,要区分不同的业务。只有先认清各种业务才能更好的安排其在网络运行中需要的各种资源和条件,进而成为服务质量实施的第一步,其实现主要利用流分类来判断和明确各种业务性质;其次,要挑选出目标业务,并进行特殊的设置和处理,同时,应当在保障目标业务实现的同时,综合考虑网络整体运行和承载力。最后,有针对性的处理网络运行中的各种问题,即进入网络的报文在流量监管下,有序的流出各个网络节点,当不能有序的流出时,需要对其整形。此时,主要有拥塞和更加拥塞两种情况,前者可以通过常用的拥塞管理加以解决,而后者主要通过预防措施来避免和控制,这样可以实现对网络QoS的实时性控制。

3 基于物联网的QoS实时控制技术

在网络中网络元素以互相传递业务流时都受到一定的规定系数的限制和约束,主要为业务宽带、派对延期、端口吞吐量、业务丢包率等,且不同的业务主要为视频、IP电话、邮件、文件传输等对服务质量有不同的要求,有的更加注重可靠传输进而可以接受较大的排队延时,但有的更加重点在于保障业务传输的实时性,对分组丢弃等要求相对宽松。因此,设定好QoS参数来优化网络资源,让业务流得到公平的QoS,最大努力实现实时性的物联网业务,使得基于物联网的QoS实时控制技术显得十分必要。

分组调度算法可以很好的实现。分组调度算法按照更加公平和保障质量的原则,既可以保障物联网不同业务对网络资源的公平、有序使用,更能保障各业务网络资源使用的实时质量,并尽量满足相对服务质量业务和尽力而为业务服务质量。

通过对物联网各业务传输时延和排队时延的时延性能的控制,保障实时质量,并保障业务及重要目标业务端到端时延和服务质量;同时,分组调度算法按照更加公平和保障质量的原则;同时,分组调度算法利用核心路由器可以进行对物联网中各业务及所需资源进行更加完善的调整,也避免了新业务进入及接受请求被忽略或者漏掉,明显减少业务端到端的时延,确保物联网服务质量的实时性,如图1所示。

在分析各种QoS应用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将区分服务模型作为基于物联网的QoS实时控制技术研究基础,通过宽带和接纳机制,进行流量整形和运行策略的实时调控和实现,并设计在三个层次上的管理及控制物联网QoS的实时控制机制,三个层次具体表现为:①数据层,负责流量整形、业务分类、分组调度;②控制层,负责接纳控制、宽带;③管理层,主要负责策略实时调控。其中,流量整形、业务分类、业务标记、队列管理和分组调度均由边缘路由器负责。

该模型的业务标记分组主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①快速转发业务,快速转发业务即业务以最低的时延完成数据和信息的传输,主要依靠一系列操作命令实现;②保证转发业务,即在一定的时延和误码率范围内,保障业务数据可以进行传输和发送;③尽力而为业务,根据物联网业务特点,对视频图像信息不保证明确的服务质量,而是尽力而为的转发。

因此,基于物联网的QoS实时控制技术应用的实施步骤是:

第一,根据设备尤其是边缘路由器的流量规范合理的设置各项业务的网络应用流量。

第二,在数据层完成业务的分类及分组调度。将进入数据层的各项业务利用流分类判断其不同的属性,并将相同属性的业务归类在统一队列中,然后,利用分组调度算法及其分组调度策略完成业务的队列划分和转发。

第三,在控制层在控制层上实现不同业务及其所需网络资源的合理调配和管理。

QoS实时控制技术在了解整体网络资源运行情况和策略,掌握资源管理信息的基础上,依靠接纳控制器批准能够承载和满足其要求的网络接纳业务,相应的拒绝其不能承载和满足的业务,针对具体业务应用来为物联网提供实时、可靠和稳定的QoS保障。

参考文献:

[1] 何秀青,王映辉.物联网服务动态评价选择方法研究[J].电子学报,2013,41(1):117-122.

[2] 太平. 矿山物联网通信服务质量智能分组调度技术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2.

[3] 陈海明,崔莉,谢开斌.物联网体系结构与实现方法的比较研究[J].计算机学报,2013(1):168-188.

物联网技术的研究篇(6)

[关键词]物联网;特征;核心技术

中图分类号:TD3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315-01

针对物联网在关键特征与核心技术方面,深入研究并讨论了物联网的泛在性、特定环境下的智能标识与感知技术、数据的不确定性、数据表示方法、海量数据的信息传播、安全和隐私等问题。

1.物联网关键特征

与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融合物理实体。物理实体可融合射频识别与传感技术,应具有可标识、可感知、可通信、可控制的安全智能体的特征,但并非所有的物理实体均要实现全部功能,有些实体仅需实现可标识、可通信等部分功能。

2)异构化特征。智能标识与感知技术由标识与传感技术融合而成,本质上具有异构性,且不同环境下的智能标识与感知体采用不同技术实现,具体表现为不同标识及传感器的底层实现技术各不相同,如特定环境下的标识技术不同,实现技术也不同;同样,不同环境下的传感技术也呈现出差异化。

3)海量信息的存储、共享、传播及管理。网络承担数据存储、共享、传播及管理的功能,研究表明:物联网所产生的数据量巨大。海量数据的存储、共享、传播及管理,给网络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适当的体系结构来满足海量数据的传播、存储和共享问题。

4)泛在性与普适计算相结合。物联网中,通过将物理实体与射频识别、无线传感等技术相融合,通信对象扩展到日常生活用品,实现人与物及物与物之间的通信,从而使信息与通信技术获得一个新维度,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连接任何人,扩展到任何物体之间的信息交换;普适计算建立在分布式计算、通信网络、移动计算、嵌入式系统、传感器等技术之上。

2.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2.1 特定环境下智能标识与感知技术

全球物联网应用种类呈现出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给智能标识与感知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包括:

1)电子标签和传感器的销毁问题。电子标签均采用电子器件,已作废的电子器件处理不好,会带来电子污染。因此,在设计和制造电子标签和传感器时,需考虑销毁问题,尤其在大规模应用时,这一问题更加重要且不易解决。电子标签的销毁还会带来标签编号的回收问题,否则,若每个物品都保留原有标识编号,则电子标签编号资源将很快被耗尽。

2)电子标签和传感器需要解决数据存储、电源供电、能源存储与节约及安全防伪等问题。此外,由于很多应用场合,读写器信号作用范围内可有多个标签存在,需采取防碰撞技术,以减少数据冲突,达到快速准确识别多个标签的目的。

3)智能标识与感知网络化问题。智能标识与感知网络节点作为一个微型化的嵌入式系统,在感知物理世界的同时,应具有局部信号处理功能及足够的抗干扰能力;智能标识与感知网络中存在大量节点,网络拓扑结构在节点发生故障时,应具有自组织能力、自动配置能力及可扩展能力。

4)智能标识与感知网络中节点的定位问题。节点的准确定位是物联网应用的重要条件,如目标监测与跟踪、智能交通、特殊区域无线传感器等特定应用要求网络节点预先知道自身的位置。定位包括二维定位、三维定位。受物联网节点大规模、低成本和低计算能力的制约,需寻求合适的定位算法,在提高节点定位精度的同时,降低节点能量消耗,延长网络的生存周期。

2.2 数据的不确定性处理及表示

在数据清理方面,提出了采用流水线数据清理的框架结构,以支持普适环境中的应用,称为可扩展的传感器数据流处理(ESP),它根据阅读器所获得数据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的相关性对数据进行处理。数据清理过程是由点处理、平滑处理、合并处理、判决处理和虚化处理5个阶段组成的数据清理流水线。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数据质量的概念,针对物理实体数据的不可靠和不确定性,在向应用提供数据时,对其数据质量即清洁度进行评估,应用程序在采用这些数据时可参考数据质量,以给出更为可信的结论。尽管如此,在物联网中,要彻底完全地消除脏数据是不可能的,研究人员还在进一步研究降低数据不可靠性的技术和方法。

在数据表示方面,物联网中数据具有不同异构性,包括结构异构、语法异构、系统异构和语义异构。目前已有许多技术被开发用来解决不同类型的异构问题,如XML作为公共的语言标准被广泛使用后,由于其所具有的通用语法格式,使得数据源之间能够采用统一的数据模型信息,有效地解决了数据集成中数据共享的问题,但语义异构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

2.3 海量数据下的信息传播

物联网的应用将会产生海量的数据,对这些数据的有效管理、处理、存储及传播的方法,是物联网发展所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信息的传播是物联网信息共享的重要内容,针对RFID应用,EPCGlobal认为RFID数据应采用事件的方式表示,不仅可以有效消除数据冗余,减轻网络负载,而且可以通过消息通告系统的方式来方便地传播与共享。

局部节点接受来自各种网络前端的原始数据,经数据过滤、抽取、压缩等预处理,存储到本地数据仓库;在本地数据仓库,数据经过滤、合并后形成复杂事件;复杂事件经全局控制节点的聚合操作,存储到全局仓库,以用于不同的应用。其中局部节点之间通过基于多的合作管理机制,可共享对象数据与知识。

基于网格的分布式数据模型可解决局部节点的数据存储问题,通过利用网络前端智能体自身的智能计算、语境感知及远程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物联网的高性能、高存储及高计算能力,物联网可以看作一个大规模信息系统,由于其前端在对物理世界感应方面具有高度并发的特性,并将产生大量引发后端深度互联和跨域协作需求的事件。网络中的事件并非仅发送给某一个应用。传统的一对一、一对多的通信方式无法满足应用需求,需有新型通信机制,以满足事件通信,同时需考虑面向异构基础信息的网络构架问题。

2.4 安全和隐私问题

1)电子标签或传感器本身的访问缺陷。由于电子标签或传感器本身的成本所限,自身很难具备足够的安全能力,极容易被攻击者操控。在没有足够可信任的安全策略保护下,标签或传感器中数据的安全性、有效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都得不到保障。另外,物联网前端系统中,大量使用射频无线通信技术,无线传输的信号本身是开放的,这就给非法用户的侦听提供了方便。

2)未来信息传播网络中的安全问题。物联网前端产生的大量数据信息,需在后端网络构架中传播、处理和控制,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要,这些信息的安全需要采用各种认证与加密方法来保证。

3.结论与认识

物联网的发展,目前呈现出与互联网发展不同的途径,表现为由局部的、闭环的应用为驱动,逐步形成开放的、全球统一架构的物联网。在未来的应用中,将从单一的对象标识技术,发展为集对象标识、传感、控制和执行于一体的智能执行体,物联网终将是智能体之间、智能体与非智能体相关通信、信息共享的全球一体化网络。

参考文献

[1] 王卫宏;物联网的发展与相关产业价值链[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年12期

物联网技术的研究篇(7)

关键词:物联网;图书馆;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1-0225-02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the Application of IOT(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in the Library

XU Li-ping

(Chang Zhou Liu Guo jun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Changzhou 213004, China)

Abstract: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takes the third tide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has created a brand-new platform for the exchange between human and thing. It’s one of the library’s development trends to provide smart managements and services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is discussed, and the key technologies are introduced. The utilization and prospects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is also analyzed.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library; intellectualization

1 物联网

比尔・盖茨于1995年在《未来之路》书中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但未引起业界重视。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和通信网的一种新型网络,它利用感知技术(包括红外感应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与信息传感设备(包括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智能化信息采集,通过互联网进行有效的信息传输和处理,从而将物理对象与互联网相连接,从而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随时随地互联互通、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科学管理等,真正实现对物理世界的实时控制。物联网的基本特征有智能化、互联化、物联化、网络化、自动化、感知化。[1]目前物联网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图书馆、产品溯源、智能环保、智能家居等。

物联网体系架构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2]

感知层主要完成大规模、分布式的状态辨识与信息获取。通过各种类型的传感器采集信息、识别物体的属性、状态及行为态势从而感知、识别目标。RFID 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各种传感器等是感知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层负责对来自感知层的信息进行接入、传送和管控。主要由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移动通信网及其他专业网络等基础网络设施组成。

应用层主要是应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及数据库等技术,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面向各类行业实际应用的物联网的智能服务。

2 物联网关键技术

2.1 RFID

RFID又称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

RFID系统一般由电子标签、识别器、信息处理系统组成。RFID利用无线射频信号及其空间耦合传输特性,可自动识别静态或高速移动的物体,并可同时对多个标签进行识别。RFID具有识别穿透能力强,操作快捷、方便,无接触磨损等优良特性,使其成为物联网感知层的关键实现技术,其与互联网、通信技术等相结合,可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物品的跟踪和相关信息的共享,是推动物联网发展和应用的必不可少的技术[3]。

2.2 无线传感网技术

信息采集是物联网功能实现的基础,而传感器技术是实现信息采集的关键技术。为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可以从光、电、声、力、运动、温度、湿度、震动等信号来感知信息,然后分析所感知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从而为物联网的实现提供最原始的信息。传感器是实现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是实现物联网应用、服务的基础。如果没有传感器对原始信息的捕获和分析处理,一切智能控制都将无法实现。[4]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 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平台,是由大量微型的传感器节点组成的一个多跳自组织网络。这些节点以无线通信方式被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各节点间通过相互协作完成对各对象的信息的实时监控、采集并处理,将处理结果实时发送到网关节点。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包括传感器节点(sensor node)、接收发送器节点(sink node)、任务管理节点等部分组成。在传感器网络中,传感器节点可以通过飞机布撒或人工放置的方法以随机部署或确定部署的方式使其放置在所感知对象的附近。传感器节点负责采集所感知对象的相关信息,然后沿某条路径通过多跳网络将信息通过其他节点发送至接收发送器节点,接收发送器节点通过网关连接公用Internet网络或直接连接通信卫星,通过Internet 或者卫星网络将数据传送给任务管理节点。无线传感网络无需固定设备支撑、低成本、高密度、易组网、易部署、监控范围大、不受有线网络的约束、实时数据采集。是物联网的重要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物联网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2.3 智能技术

智能分析与控制技术是实现人、物交互,物、物交互,体现物联网智能性的关键技术。首先需要使用智能嵌入技术将智能控制部件如高灵敏度识别、专用信号代码处理软件固化集成到硬件系统中。然后通过数据挖掘与融合技术,从海量数据中及时挖掘出隐藏信息和有效数据,结合P2P、云计算等分布式计算技术,存储并快速处理这些海量信息,实时反馈处理结果,使物体能够主动或被动的与用户或物体进行沟通,从而具备一定的智能性。

3 物联网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其在图书馆系统中的应用逐渐兴起,现已有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亚、荷兰和马来西亚等十余个国家的上百家机构在图书馆自动管理系统中采用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最早采用该技术的是新加坡国立图书馆。通过在每本书上添加 RFID 标签,借书、还书和分拣工作均已实现全部智能化。[1]物联网在图书馆系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图书信息管理、用户服务、学科服务。

3.1 图书信息管理

图书馆可利用物联网技术跟踪图书从生产到流通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图书的详细信息,去伪存真,杜绝盗版书、翻印书的出现,从而保证图书质量。

在新书上架、图书典藏时,为便于图书的感知和定位,在书架和图书上贴上RFID 标签,同时为书架安装RFID 读写设备。工作人员可用固定读写器或手持读写器,将图书轻松准备的放置到位,并将上架信息通过读写器及时反馈到智能图书管理系统中进行管理和传输。[5]

3.2 用户服务

RFID 具有自动多个识别和快速数据获取的特性,通过将RFID 技术的智能特性应用于标示文献和读者证,建立智能管理服务、智能定位服务和智能导读服务,实现在馆图书准确定位、方便读者查找文献、读者自助借还书等功能,以更好地开展读者服务工作。为提高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水平,还可二将代身份证和手机卡利用RFID 技术制作成借书证,实现一卡多用和一卡通用,使其具备身份识别、图书借阅、充值或消费等功能。

3.3 学科服务

学科服务是图书馆近些年来结合高校学科建设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学科化服务大致可以分为学科馆员制度、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服务、学科建设平台。在图书馆中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将RFID技术应用于纸质资源,通过RFID图书管理系统盘点和统计分析图书的借阅等使用情况,从而及时调整图书资源,更好地提供学科服务。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更有利于充分揭示学科相关资源,网络学科导航的建立和学科资源导航的网络开放,建立学科咨询档案、科研档案,使学科服务更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

4 总结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从当前技术和服务的发展趋势来看,智能图书馆的建设与应用将是未来图书管理和服务的一个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图书馆的功能将不断完善,必将为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郭立新.面向物联网应用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初探[J].兰台世界,2011(10):73-74.

[2] 赵丽.浅议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及关键技术要求[J].电信科学,2011(10):71-73.

[3] 程曼,王让会.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地理信息世界,2010( 5) : 22-2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