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物联网发展论文

物联网发展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28 00:19:43

物联网发展论文

物联网发展论文篇(1)

[关键词]物联网传感器

一、物联网概念与定义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现在对物联网的定义至少有几十种,都是不同领域专家从不同领域定义的,我们取几种有代表性的供大家参考:

1.英语中“物联网”一词:InternetofThings,可译成物的互联网。

2.2005年ITU关于物联网的定义:是一个具有可识别,可定位的传感网络。

3.经过与无线网络(也含固定网络)连接,使物体与物体之间实现沟通和对话,人与物体之间实现沟通与对话。能实现上述功能的网称为物联网。

4.作者比较赞成一种基于泛网及其多制式、多系统、多终端等综合的物联网的定义——或称为广义物联网。

二、国内外物联网发展现状

从国际上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国都十分重视物联网的工作,并且已作了大量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如美国把它当成重振经济的法宝,所以非常重视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发展,它的核心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来改变美国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金融、制造、消费和服务等),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的交互方式以提高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按欧盟专家讲,欧盟发展物联网先于美国,确实欧盟围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作了不少创新性工作。在北京全球物联网会议上,他们介绍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Internetofthings-AnactionplanforEurope)其目的也是企图在“物联网”的发展上引领世界。

我国在“物联网”的启动和发展上与国际相比并不落后,我国中长期规划《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中有重点专项研究开发“传感器及其网络”,国内不少城市和省份已大量采用传感网解决电力、交通、公安、农渔业中的“M2M”等信息通信技术的服务。

在温总理关于“感知中国”的讲话后我国“物联网”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进入了高潮,江苏省无锡市一马当先率先提出建立“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运营商、知名大学云集无锡共同协力发展我国的物联网。

三、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一说到传感器,可能大家就会往小的方面想,在物联网的大概念下,一个泛在的物联网系统,随着参照物的不同,传感器可以是一个“大”的“智能物件”,它可以是一个机器人、一台机床、一列火车,甚至是一个卫星或太空探测器。物联网关注传感器的实际应用,下面是按应用方式进行的分类。

1.液位传感器:利用流体静力学原理测量液位,是压力传感器的一项重要应用,适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制药、供排水、环保等系统和行业的各种介质的液位测量。

2.速度传感器:是一种将非电量(如速度、压力)的变化转变为电量变化的传感器,适应于速度监测。

3.加速度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测量加速力的电子设备,可应用在控制、手柄振动和摇晃、仪器仪表、汽车制动启动检测、地震检测、报警系统、玩具、结构物、环境监视、工程测振、地质勘探、铁路、桥梁、大坝的振动测试与分析,以及鼠标,高层建筑结构动态特性和安全保卫振动侦察上。

4.湿度传感器:分为电阻式和电容式两种,产品的基本形式都为在基片涂覆感湿材料形成感湿膜。空气中的水蒸汽吸附于感湿材料后,元件的阻抗、介质常数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制成湿敏元件,适用于湿度监测。

5.气敏传感器:是一种检测特定气体的传感器,适用于一氧化碳气体、瓦斯气体、煤气、氟利昂(R11、R12)、呼气中乙醇、人体口腔口臭的检测等。

6.压力传感器:是工业实践中最为常用的一种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自控环境,涉及水利水电、铁路交通、智能建筑、生产自控、航空航天、军工、石化、油井、电力、船舶、机床、管道等众多行业。

7.激光传感器:利用激光技术进行测量的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国防、生产、医学和非电测量等。

8.MEMS传感器:包含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和硅电容式压力传感器,两者都是在硅片上生成的微机械电子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国防、生产、医学和非电测量等。

9.红外线传感器:利用红外线的物理性质来进行测量的传感器,常用于无接触温度测量、气体成分分析和无损探伤,应用在医学、军事、空间技术和环境工程等。

10.超声波传感器:是利用超声波的特性研制而成的传感器,广泛应用在工业、国防、生物医学等。

11.遥感传感器:是测量和记录被探测物体的电磁波特性的工具,用在地表物质探测、遥感飞机上或是人造卫星上。

12.视觉传感器:能从一整幅图像捕获光线数以千计的像素,工业应用包括检验、计量、测量、定向、瑕疵检测和分捡。

虽然,物联网的产业供应链包括传感器和芯片供应商、应用设备提供商、网络运营及服务提供商、软件与应用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但是,作为“金字塔”的塔座,传感器将会是整个链条需求总量最大和最基础的环节。“传感器是物联网技术的支撑、应用的支撑和未来泛在网的支撑,传感器感知了物体的信息,RFID赋予它电子编码,传感网到物联网的演变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阶段表征。”

参考文献:

[1]张应福.物联网技术与应用[J].通信与信息技术,2010,(1).

[2]张群.对物联网的深度剖析[J].通信企业管理,2010,(1).

[3]孔晓波.物联网概念与演进路径[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2).

[4]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12).

[5]赵茂泰.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6]陈艾.敏感材料与传感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联网发展论文篇(2)

关键词:物联网;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施炯(1982-),男,浙江余姚人,浙江万里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讲师;杨亚萍(1967-),女,浙江宁波人,浙江万里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浙江 宁波 315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波市服务型教育重点专业子项目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文件号:甬教计[2009]359号文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06-02

“十二五”期间,从全国到浙江省宁波市,以物联网为特征的产业导向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重要举措,对于提高总体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浙江万里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于2011年7月申报了物联网工程专业,并于2012年2月在《教育部关于公布2011年度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2012]2号)中得到了批复,浙江省首批物联网工程专业高校达到四所,浙江万里学院成为目前浙江除杭州外唯一拥有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物联网工程这个新专业与实际紧密结合,应用范围涉及到了社会的各行各业。[1,2]正是由于其处于初始阶段,且与现有专业相关的技术知识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使得该专业的教学模式不能照搬现有专业的教学模式,[3]而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适应社会对于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4]

一、“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目标

“物联网工程导论”是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对物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典型应用有所认识,[5]在此基础上了解物联网系统的整体框架,明确物联网工程各个专业课程的意义和课程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设计“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时,不应该把重点放在核心原理上,而应该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物联网系统的认识。[6]

二、“物联网工程导论”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个新的本科专业,包含的技术和概念较多,如何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激发其学习后续课程的兴趣,是教学工作的关键。因此,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学习兴趣,提出了“内外结合、联系实际、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即教师授课与专家讲座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际产品体验相结合,以项目为驱动,推动整个课程的教学。

1.课程总体教学规划

在内容上,“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侧重于物联网的应用、技术、服务、知识体系以及作为物联网工程师的合格人才标准,涉及到的技术包括RFID技术、WSN技术、常见组网技术和应用开发技术等。在授课方式上,采用课堂讲解与企业参观相结合、学校老师和业内知名专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种课程安排,自下而上对物联网的应用案例、技术支撑、知识体系进行讲解和讨论,一方面让学生对企业实际的物联网项目和人才需求有所认识;另一方面,使得学校在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以本地物联网企业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以地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为依托,树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强调应用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合,从而创建以培养应用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2.课程内容分析

以课程总体教学规划为基础,设计了“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的内容,详细安排如表1所示。

第一讲主要介绍物联网在国内外发展的近况,了解物联网发展需要经历的几个阶段和我国目前物联网发展所处的阶段,了解物联网在各行业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第二讲安排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域专家为学生讲课,让学生了解智慧城市的发展历史,了解智慧城市的整体架构,理解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的关系,熟悉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第三讲安排学生参观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成果展示厅,亲身体验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各项成果和应用。在研讨课环节,引入物联网产品创意设计比赛,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两次课对智慧城市应用领域的学习和参观,设计一款理想中的物联网产品,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环节,在初赛中表现出色的团队进入决赛。在“物联网应用体验——手机控制家电”环节,利用学院已有的实验条件,向学生介绍手机控制家电的原理,熟悉控制信号的流程,了解应用程序和硬件之间的接口和开发流程,同时提供手机客户端的应用程序,使得学生可以现场安装,现场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物联网设计作品与分析环节,以高年级同学进行电子设计大赛的成果为基础,展示与物联网相关的作品,通过视频和现场演示等多种手段,向同学们展示触手可及的物联网产品,解开物联网技术的面纱,排除技术等因素给学生带来的困惑。

三、“物联网工程导论”教学实践

以“内外结合、联系实际、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参考,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结合“项目驱动”的物联网产品创意比赛,进行了“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的实际教学。

1.走出去——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成果展厅参观

宁波市是我国首批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之一,物联网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反过来说,智慧城市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从已经举办两届的“中国宁波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展会来看,很多基于物联网的产业和应用都已经服务于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物联网为智慧城市提供了城市的感知能力,并使得这种感知更加深入和智能,从而实现市政、民生、产业等方面的智慧管理。

利用宁波的地域优势,在“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中引入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成果展厅参观的环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多种物联网关键技术的应用场景。在参观过程中,学生对智慧城市应用成果展厅中展示的云计算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和RFID技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通过实物展示、应用系统演示、现场体验、动态更新等多种形式,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了智慧城市建设十大应用体系的建设成果,其中包括智慧社会管理、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健康保障、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贸易、智慧制造、智慧能源、智慧文化服务、智慧安居服务首批共36个应用成果,为后续的物联网产品创意比赛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2.请进来——智慧城市建设专家讲座

由于物联网工程是新建专业,因此,在人才培养方向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宁波本地经济对物联网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本地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适时地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物联网产业链。在“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中引入专家讲座的环节,既有利于学生熟悉物联网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又能够使学生了解企业实际的项目和用人需求,尽早树立自身的职业规划。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邀请了浙江思创理德物联网(宁波)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生颜女士来我校授课。思创理德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是中瑞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专注于物联网应用集成和市场开发的子公司,已成功开发并逐步推广服装供应链管理、数字化仓储管理、工厂精益管理、行业服务平台管理、防伪防窜货管理等系列RFID解决方案和关键产品。黄经理在向同学们介绍基于RFID技术的服装供应链管理的同时,引入了企业实际项目的运转和人才需求的现状,描述了物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的前景,鼓励同学们认真学好相关的专业课程,从而在毕业时能够成为一名满足企业需求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为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和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3.项目驱动——物联网产品创意比赛

通过之前物联网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前景的学习,结合专家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介绍和对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成果的体验,在研讨课环节,引入物联网产品创意设计比赛,让同学们以物联网相关技术为基础,设计一款产品,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负责协调,各成员进行项目的创意、调研和设计,最终形成产品文档和展示材料。在产品展示环节,组员以PPT、视频和实物演示等多种手段,对小组设计的产品进行详细的讲解,内容主要包括创意来源、用户场景、产品功能、技术规范和产品前景。在项目的评分规则上,主要包含创意、影响力和执行力这三个部分,占的比重分别为50%、30%和20%。其中,“创意”是指产品或者服务是否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是否具有全新的功能或者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已有的功能;“影响力”是指产品或者服务的影响力有多大,是否会被大量的用户和机构所采用;“执行力”是指设计的产品或服务是否具有较好的商业可行性。在评分环节,每个小组对除自己以外的每个项目进行打分,各个小组的最后得分为总分取平均。

研讨课环节一方面增强了学生们对于课程的参与度,另一方面通过小组头脑风暴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极大地提升了其对于本专业后续课程学习的兴趣。

4.课程评价

在合作式学习模式的基础上,参考学生在课程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课堂表现,课程的评价包含自我评价、小组评价、项目评价和教师评价。其中,小组评价在小组内部产生,主要参考组员在物联网产品创意比赛过程中的投入和参与程度。项目评价主要参考小组项目的评分,即其他各小组对本组项目的综合评价。教师评价主要参考学生的出勤率、课堂参与度。这种评价方式已经在我校其他“项目化”课程及合作式课程中实施,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综合、全面的评价方法比传统、单一的评价方法更加合理,它有效地减少了学生的逃课现象,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度,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效果

在浙江万里学院物联网工程新专业建设过程中,探索了“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付诸了实践。从目前来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了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专业的学习热情,为后续课程的开展打好了基础。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来看,物联网技术在飞速发展,对于物联网课程教学的探索也没有终点,必须总结现有的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2l):26-29.

[2]桂小林.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6):1-3.

[3]王志良,石志国.物联网工程导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4]秦磊华,张海珍,石柯,等.物联网导论课程实验教学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6):150-151,167.

物联网发展论文篇(3)

关键词:物联网;校企合作;资源包;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1 物联网发展现状

物联网是世界信息化发展新的推进,是互联网应用的推广和深化,其目标是实现一个智慧化的世界,预计到2020年,世界上将有500亿个智能物体连接到网络上,地球上人均6个。未来物联网产业规模巨大,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际新一轮信息技术竞争的关键点和制高点。2010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任务。近年来物联网发展速度迅猛,物联网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增,由其是物联网技能操作型人才更是紧缺,面对如此大的人才需求量,很多技工院校都相继开设或准备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

2 校企合作资源包开发思路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要环节和重要平台,运用校企合作模式开发物联网教学资源包,可将企业的先进技术同实际的理论教学相结合,二者取长补短。物联网作为技工院校新兴的专业技术课程,主要训练学生掌握物联网基础理论,具备安装、调试、运行和管理物联网的能力,具备开发物联网终端软件的基础能力,具备物联网应用系统故障排除能力。其教学难点是如何更直观展现物联网的组成,运作过程,如何安装和调试物联网产品,并能进行简单的物联产品开发。传统教学偏重物联网理论讲解,没有形象的展示物联网的实现过程,作为物联网企业,虽然有先进的技术,但又不了解实际的课堂教学。如何更直观的展示物联网的运作,只有通过企业和学校的双向联系,按照学校的教学要求开发物联网实训平台,把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直观的实训项目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物联网技术。

3 物联网教学资源包的特点

物联网教学资源包有别于一般教学素材包,是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发,其中理论部分由学校物联网专业教师来编写,实训部分由学校教师制定方案,由企业工程师来实现。资源包应尽可能形象、直观的展现物联网运作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掌握物联网产品的使用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物联产品开发。

4 物联网教学资源包开发过程

面对新兴的物联网产业人才需求,我院领导高度重视,先后同南京五十五所等物联网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聘请物联网企业专家为教学咨询官,为物联网教学资源包的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通过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交流讨论,结合当前物联网就业方向,开发适合技工院校学生学习的物联网教学资源包。

物联网教学资源包总共分为三大模块,分别为物联网理论、物联网应用、物联网实训(结构图如图1所示)。其中物联网理论包括7个模块,分别为物联网导论、自动识别技术、传感器基础、智能信息设备、无线网络、数据库系统、海量信息存储。

图1 结构图

物联网应用包括5个模块,分别为无线传感器、Zigbee技术、Android开发基础、Zigbee网络、传感器安装。物联网实训台由南京五十五所开发,型号为WLWSX-05(如图2所示),通过该实训台可以完成7个控制器实训和11个传感器实训,同时运用实训节点可以完成CC2530模块程序烧录、Zigbee无线点对点通信、Android用户端开发等。

图2 物联网实训台

5 结束语

本文讨论了校企合作模式下物联网教学资源包的开发,对实现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给出了典型的实现模型,为后续资源库的开发提供了依据,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取得较好效果,实现方法对于其他教学资源包开发也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喜林.浅谈高职物联网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课程建设[J].教育与科技,2011(07):167.

[2]孙玉娣.高职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与实施[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08):21.

[3]曾宝国.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思路[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118.

物联网发展论文篇(4)

论文题目:互联网环境下购物中心商业模式研究以百度与万达合作模式为例

一、选题背景

进入21世纪,中国零售业的大型综合商业形态:购物中心在我国兴起。购物中心是一种大型的零售设施或零售网点,在西方被称为shopping mail,也叫shopping center。购物中心通常由发展商承建,而后将经营面积或店铺出租给零售商或其他类型的服务经营者,由承租者从事商品与服务的经营活动。发展商与经营者之间是一种租赁关系,发展商收取租金,并向经营者提供相应的服务。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条件下,购物中心之间的竞争激烈,传统的购物中心商业模式开始发生变化,其经营范围从线下经营逐渐扩展到线下与线上同步经营,购物中心开始独立扩展网络商业模式,或者通过与一些大型网络服务公司合作的方式,抢占网络市场,形成020电商模式。我国首先参与到互联网020模式的购物中心当属万达企业。20XX年8月29日,百度、腾讯与万达召开会,宣布在香港注册电子商务公司一万达电商。虽然阿里巴巴也一直在布局电商服务的020模式,但是仍旧处于萌芽状态,其他购物中心对于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探索也刚刚起步。就目前来说,万达与百度、腾讯的合作属于首个购物中心与网络服务商合作的案例。因百度与腾讯在网络服务方面具有很大差异,全面研究的话难以深入有序,因此本研究主要关注万达与百度的合作模式,提出互联网背景下购物中心新型商业模式的优劣势以及发展趋势网络营销论文开题报告络营销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万达企业与网络服务公司主要采用账号体系打通、会员体系、支付与互联网金融产品、建立通用积分联盟、Wifi共享、产品整合、大数据融合、流量引入等方面的合作。万达电商主要从事服务电商业务,而不关注实体电商,通过生活服务类的020服务,百度与腾讯通过原有平台整合推出万达广场、酒店以及度假区业务的服务。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购物中心网络模式的研究不多,当前管理购物中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线下发展模式,表现出购物中心与网络平台研究分散的现象,因此研究购物中心的互联网发展模式,从理论上说,能够弥补其研究的不足;从实践上说,互联网商务已成为当前发展的主要趋势,购物中心进入互联发展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对互联网环境下购物中心的商业模式进行研究,对专家指引购物中心商业模式发展以及网络平台的选择,促进其商业模式发展的完善,表现出积极的实践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购物中心是一个由零售商店及其相应设施组成的商店群。作为一个整体的管理,购物中心通常具有几个核心商店或者品牌服务,周围围绕着其他店铺。购物中心周围交通便利,建立有停车场、饮食餐厅以及电影院等娱乐设施,满足顾客购物需求的同时满足其娱乐性的需求。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建立购物中心,相对于国外,我国的购物中心一般缺少核心商店或者品牌店铺。通过向外出租以及招商的形式,购物中心吸引各个类型的企业参与到购物中心店铺中,购物中心的管理者对于这些店铺进行统一管理,并通过租金等获得报酬。

我国20XX年末的购物中心有364个,其中主要是集中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的购物中心数量达到121个,占据30%的比例,而二三线城市的购物中心数量比较少。仲量联行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冯建强预计2017年购物中心数量将会增加到600多个,其中表现出面向二三线城市发展的趋势。冯建强提出当前我国购物中心发展繁荣,但是其在吸进商户入驻、吸引消费者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如果购物中心选址不当以及销售方式与管理不当,将会面临淘汰。根据20XX年四季度房地产市场报告显示,购物中心的房产类型交易成交量同比下降61.1%,购物中心的写字楼空闲问题非常严重,达到40%左右,随着房地产政策的调整,这一数据还会持续增加。

本文根据购物中心的独特性和新环境构建商业模式,涉及到购物中心的中心地理论、同类聚集理论和零售需求的外部效应理论。中心地理论是CMstaller (1934)年提出的,其根据购物中心的发展需求以及竞争方式分析,提出购物中心定位的高低取决于购物中心内部商铺的数量以及定位内部设置以及外部消费者需求沟通构成了购物中心的中心地理论。在中心地理论中,消费者购物时,对商品具有一个心理定位,其购买商品花费的时间、金钱以及距离的综合如果超过心理定位,购物中心对于消费者的意义就会减少。按照中心地理论,假设消费者购买产品属于一次,购物中心为了吸引消费者,或者通过建立在消费者对于购物中心道路心理距离之内,或者降低产品的价格以弥补其时间以及距离的付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是对于互联网环境下的购物中心商业模式进行研宄,研究从互联网模式下的购物中心商业模式产生背景、有关概念与理论出发。在对于购物中心的宏观环境以及行业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消费者需求特征,提出购物中心互联网商业模式,并以百度万达合作为案例,具体分析购物中心电子商务模式的优劣,劣势以及发展趋势。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参考文献

[1] Allan Afuah. Business Model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Approach [M] Boston,Massachusetts: McGraw-Hill, August 2004.

[2] B. Mahadevan. Business Models for Internet-based E-com#merce: An Anatomy[J] .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Summer 2000,42 (4):55-69.

[3] E. Deanne Brocato, Clay M. Voorhees, Julie Baker.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of Cues from Other Customers in the Service Experience: A Scale Developmentand Validation[J]. Journal of Retailing. 2012 (3)

[4] Edward F. Konczal. Models are for Managers, not Mathematicians [J] Journal ofSystems Management, 1975, 26 (1):12-14.

[5] Edward F. Konczal. Models are for Managers, not Mathematicians [J] . Journal ofSystems Management, 1975, 26 (1):12-14

[6] F. A. Dottore. Data Base Provides Business Model [J] . Coraputerworld, 1977,11(44):1-3.

[7] Gary Hamel. Innovation as a Deep Capability [J] Leader to Leader, Winter,January ,2003, 27 (1):19-24.

[8] Gene M. Alarcon, Jean M. Edwards, Lauren E. Menke. Student Burnout andEngagement: A Test of the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 [J]. The Journalof Psychology. 2011 (3)

物联网发展论文篇(5)

关键词:天津市经济需求;物联网工程;培养方案

物联网技术是推动当今世界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根据物联网产业特征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提高天津市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而培养具有高水平专业技术的物联网人才正是整个战略的基础和关键。

一、天津市经济产业现状调查和物联网人才需求分析

(一)天津市经济产业与物联网产业现状分析

天津是我国老工业基地,自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以来,在巩固和提升传统和支柱产业的同时,发展了以航空航天为代表的新型支柱产业。物联网提供的集硬件、网络、平台、应用、流程耦合为一体的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具有重大的应用潜力。

针对物联网的研究和应用起步在天津是比较早的。在计算机、传感器、应用集成和信息安全等领域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将发展物联网产业、推广物联网应用、搭建物联网平台、突破物联网技术作为四大重点任务,积极推进物联网产业在天津市社会经济中的发展。

(二)企业物联网技术人员情况分析

目前,社会企业中缺少真正能将物联技术与跨行业产业紧密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物联网是互联网到物的感知与控制的延伸,计算机与通信专业的人才对传感和控制不熟悉,而电子电气和自动化等专业的人才对通信网络不熟悉。物联网应用向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朗,因此需要大量具有计算机、通信网络、传感、控制等专业知识的多学科复合型物联网技术人员。

二、天津市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分析

天津市高等院校中,天津大学于2010年获得教育部批准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天津理工大学和天津工业大学也于2012年获批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南开大学和天津科技大学于2013年获批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由于物联网的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且具有交叉学科的特征,物联网工程专业在不同的学校办学学院也不同,如天津大学该专业在电子信息学院,而我校则隶属于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因此,天津市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就在于针对不同学校的情况及特点,建设有各自特色的物联网工程专业。

三、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一)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物联网工程专业属于综合性专业,融合了计算机、网络、通讯、控制等不同专业领域,其理论体系覆盖了信息感知、传输、处理及应用等方面。我校的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依托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已有的扎实理论基础和领域应用经验,秉承“为天津市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人才培养理念,既重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同时关注专业理论知识和特色技术专长。

(二)培养模式

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采用3+1联合培养模式,即大学一、二、四年级在天津理工大学培养,主要负责专业基础课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培养工作;大学三年级在中华大学培养,负责物联网专业课的教学与学生培养工作;最后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天津理工大学毕业证、学位证,该模式自2013级开始实施。

(三)教学计划主体框架

根据本专业总体培养目标,在社会、企业、高校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充分了解物联网工程专业国内外教育发展现状,依托我校计算机、通信工程、物流等专业优势与特色,构建了一种模式、二个方面、四种能力、六个模块和八个课程群的“分层次、互动式、工程化”培养方案。即确立了一种“与台湾中华大学3+1的联合办学”模式;从“强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围绕着“具备并能应用与本专业相关的科学、数学、工程技术基础知识能力、具有本专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个人能力和专业能力、能在实际多学科合作团队里工作并进行有效交流能力、具备一定的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经验构建能力”四种能力;搭建了包括“数理课模块、人文管理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和集中实践课模块”六个模块;“数理基础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应用层课程群、传输层课程群、信息处理课程群、感知层课程群、集中实践课程群、人文社科学基础知识课程群”课程群的“分层次、互动式、工程化”的培养方案。

(四)课程设置

1.课程体系与课程群设计。我们首先把专业课程划分为四个知识模块,然后将其分为若干个课程群,按照课程群组织教学和进行课程建设(如图1)。其中感知层课程群包括传感器原理、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Linux操作系统、物联网控制技术、嵌入式系统和数字图像处理;信息处理层课程群包括人工智能、JAVA程序设计、定位技术与应用、数据库课程设计、辨识技术概论、物联网信息处理技术、云计算平台技术和物联网软件开发设计;传输层课程群包括物联网通信技术、基于IPV6的网络、物联网控制技术、无线Ad hoc网络技术、网络与协议、物联网安全与验证技术和模式识别与状态监控;应用层课程群包括物联网中间件技术、智能物流信息系统与设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和物联网应用系统综合设计。

2.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物联网工程专业强调工程应用,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至关重要。我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以学生为主体,理论教学以问题驱动模式组织。实践教学从具体实验开始,经过课程设计、综合设计、竞赛和毕业设计等,培养学生逐步具备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辅助不同层次的评价机制,力求培养适应物联网产业需求的工程应用人才(如图2)。

四、结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在21世纪的工业革命潮流中属于新兴学科,市场需要大量优质的物联网人才,如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真正服务社会的物联网特色人才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各个高校基础不同,地方人才需求层次方面也不尽相同,只有着眼自身条件,发挥自身优势,充分调研市场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物联网教学内容优化,才能在物联网专业发展大潮中找到自身的定位与价值。

参考文献:

[1]隋博文.广西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机遇、挑战及对策建议[J].物联网技术,2013,3(5):74-75.

[2]郭惠.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微型电脑应用,2011(10):10-11.

物联网发展论文篇(6)

[关键词]物联网;风险;应对策略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060

[中图分类号]F272.3;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01

物联网将会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生活中,随着而来的风险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如何在确保物联网便利的基础上降低风险,是一项长期工作。

1 当今物联网面对的风险

1.1 经济领域存在的风险

由于把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商家对于物联网信息存在过分利用的现象。物联网的各种传感器很可能成为对于个体进行监视和监听的工具,无形中为通过挖掘隐私创造新的商机提供了可乘之机,比如根据个体的穿着喜好,进行针对性的广告投放。在物联网应用的商业领域,个人的隐私受到了很大威胁。传感器在进行设置的过程中,其使用的范围和要求以及运用方式都非常复杂。以航空公司为例,人们在进行航班登机时,希望物联网知道自己的时间及运营商的偏好来简化订票流程,但同时又不想让民营商以此为根据向自己推销商品。物联网隐私权和信息使用权之间的矛盾加剧了物联网商用滥用。

1.2 物联网在文化领域可能产生的风险

物联网将人和物还原为数字代码,由于无时不刻的监控,物失去了原有的丰富感和神秘感,人与人之间,难以言传只可意会的神秘感逐渐降低,人被数字化之后,降低到物的程度,成为某种信息源和终端,很有可能在物联网体系中人们只关注一个问题,就是让一切变得更加有效。然而,正如电影中所描述的无人技术世界,物联网在实现这种类型技术的时候,可能会导致不加区别地对待人和物,把人和物视为信息来源。正如国际电信联盟所提出的,物联网可能会对社会文化思想和价值造成很大影响和冲击,例如,在个人主义趋势方面很有可能被加强,而社会真理和真实的感官会被改变。时空观也因为遥远的存在而改变,人权的观念也会随之而来。当今物联网产生的文化冲击,并没有成为一个决定性的结论,但其在物联网在文化领域可能产生的风险毋庸置疑。

1.3 物联网在社会领域可能产生的风险

物联网的长远发展可能会被社会的不接受程度而限制,物联网极大改变了传统的公共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划分。因此,物联网大规模的推进可能导致公众反对,因为私人领域的空间越来越少。事实上,由于物联网的推进引起的质疑在西欧和美国等已并不罕见,公众能不能接受物联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何种领域进行进一步的拓展。

物联网同时也加深了社会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由于互联网与物联网存在的相通相融,因此在黑客攻击和隐私网络犯罪等方面,物联网也会牵涉其中。例如,黑客的攻击可以通过物联网远程控制他人电脑以及接入设备,而物联网恰恰作为基层的载体,例如,在电器和汽车等上面,也有可能牵扯其中。此外,国家的安全涉及物联网各个方面,例如,管道输送、煤气电力网络,大型的桥梁等信息,都可能被敌对政治势力所利用。物联网时代的犯罪危险性可能更高且难以防范,因为物和物之间的互相动作实施的犯罪,可能使得犯罪事件难以追溯起源。

2 物联网在战略层面所应实施的策略

2.1 加强风险方面的理论研究,制订宏观的治理方案

在这方面,我国许多学者已经发表了很多的物联网技术方面的论文,但是物联网所引起的社会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些社会问题的研究可以说还处于空白阶段,这应由政府和相关专业部门成立专家组,对风险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具有前瞻性和综合战略性的研究方案,将公共治理中物联网的发展战略纳入其中。

2.2 构建统一的物联网监管体制

物联网系统工程的过程,应由政府主导,并由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及多方参与。政府在强力推行物联网发展的范围内,应对物联网推进过程所产生的阻碍性元素予以充分关注。例如和互联网相关的电子废物、计算分享信息、行为规范等问题的出现,应提前进行监管与控制,将互联网的社会风险降到最低。

2.3 走节能低碳的物联网发展模式

通过与国际间的合作对话,在互联网治理领域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节能降耗的物联网发展趋势。在环境保护和发展低碳经济中,物联网可利用于智能大厦交通、智能电网水网等,做到减少浪费。而很多物联网是跨国界跨地区的,需要通过国际间的交流对话,互通有无。

2.4 运用多层次的公共治理手段

新兴的科技应以人为本,物联网也不例外,在提倡人本主义的文化过程中缓解由物联网引起的高科技风险。此外,由于物联网可能会导致价值观受到冲击,因此可通过文化手段加以缓冲。此外,行政和法律规定方面的手段也必不可少。

2.5 进行物联网相关方面的教育工作

通过物联网的相关教育主要是为了缩小信息鸿沟,在互联网中已经出现的信息鸿沟不应在物联网中进一步扩大。应对弱势群体进行科普和技术性教育,使得互联网的福利能被所有人利用,尽可能保证物联网领域的技术性公平,对于物联网的发展,虽然很多公众还非常陌生,但又关系到每一个个体,因此,其涉及的不止是经济问题还有多方利益的共同体。政府应尽量组织相关的利益方进行物联网的治理讨论,促成多方的意愿达成一致,让公众了解、接受和监督物联网,使得物联网的相关层面的技术成为民主和公开化的价值体系。

3 结 语

总而言之,物联网给当今世界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不可预估的便利,但是同时也应注意规避其中的风险,在摸索中前行和完善。

物联网发展论文篇(7)

关键词:物联网;人与自然;绝对统一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189-02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是指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采集包括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把匹配特定网址的信息传入互联网,进而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广泛链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系统工程。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信息产业的又一重大里程碑[1]。物联网技术,可以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2]。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与推广,人类将迎来物联网时代,人与自然的联系方式将发生革命性变迁,因此,探索物联网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就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以为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政策制定以及协调物联网时代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具体办法的拟定提供理论依据。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绝对统一与物联网时代

人类所面临的现实世界,是包括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两部分在内的统一整体。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它的发展和自然界的发展就密切联系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3]。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4]马克思把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并认为他们遵循着统一的辩证法规律。这就使得马克思的自然观不仅认为自然界先于人,先于人类社会,而且还明确地把人类社会看做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他指出:“历史本来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5]。分析物联网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把物联网看做是纯粹的人属性的存在形式,它本质上属于自然史发展的产物,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存在不仅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时代模式,更受人与自然关系的时代特征的制约。

从对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发展史来看,把人与自然看做统一体的思想一直是主流。中国先秦时代的先哲们把天、道、太极等作为一切存在的本原,把天与人、人与道、人与太极等作为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关联性存在加以分析;宋明理学家们把理作为人与自然相统一的逻辑起点。最初的古希腊的哲学家不满足于原始宗教和神话,根据自己的直观,以人类正常的常识为依据,用自然现象本身来说明世界;他们从无限多的自然现象中看到它们的统一和联系,看到它们不断变化和发展,看到它们的矛盾和对立[6]。古希腊之后的西方哲学家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都是从最初的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想发展起来的。以达・芬奇、库萨的尼古拉、B.特莱西澳、G.布鲁诺等为代表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把自然事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竭力为刚刚萌发出来的新兴自然科学成果从总体上做出理论概括与说明[6]。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的理论为之后的机械的自然观打下了理论基础。以牛顿为代表的时代形成了机械的自然观。1755年,康德的《宇宙发展史概论》和1796年拉普拉斯《宇宙体系论》认为太阳系中所有的天体是由星云通过万有引力的作用而形成的,从而批判了机械的自然观,但这种批判是不彻底的[3]。进入19世纪,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植物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是一切生命机体的基本单位[6]。1842年德国医生迈尔和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首次提出“能量守恒”定律[7]。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认为物种是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进化而来的,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是通过进化过程演化而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样的自然科学基础上,采用一种现实的批判原则,批判的继承了黑格尔《自然哲学》中的合理内核,彻底批判了机械的自然观,进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人类从洪荒时代走入物联网时代的全部过程中,人类的智慧创造了无数的奇迹,而这些奇迹的创造都是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人类不可能脱离自然界而创造实际存在的奇迹,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现实存在的奇迹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成果,它本质上隶属于自然界本身,也同时属于人类自己。人类的发展史表明,“人与自然的统一是绝对的、永恒的”体现在三个方面:无论如何,人与自然永远在一起,人就是自然的成分,人是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的;无论如何,人与自然是运动的,处于绝对的、永恒的运动之中;无论如何,从人与自然对立的本身来看,是绝对的、永恒的统一(这里人与自然对立的本身,指人是主体性的存在,能够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原则,从而把人同自然界分离开来)[3]。当我们站在物联网时代大门之前时,我们面对的将是未曾见过的新时代,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时代依然是人与自然绝对统一的时代,而这种绝对统一已经不同于以往,它将实现真实意义人与自然和谐,实现更大程度的人类的解放;物联网时代,人类将在自然界中获得更多的自由,人的主观能动性已经以崭新的方式驾驭科技的力量,从而展现生态文明的内涵,从而拓展全新的自然界和人类的奇迹。

二、物联网将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历史性对立

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隶属于自然界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主要是由自然界自身的因素引起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界逐渐被人化,成为人化的自然界,自然界变迁的人为因素逐渐增加。考察史前时期这漫长的几百万年,人类的远祖居住在能够发现现成食物的地方,和其他动物一样以采集现成食物为生,而不是像他们擅长农耕的后代那样通过种养来获得食物[8]。人类历史上最初的人与自然关系表现为隶属于自然律的自然界为人类提供自然属性的环境利益,获得了充足的来自大自然赋予的环境利益的原始人类种群就得以扩大繁衍,少量得到或者没有得到大自然赋予的环境利益的原始种群就逐渐走向灭亡[9]。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通过简单信息传递系统实现了交流,人与自然之间表现为人类艰苦卓绝的抗争,这个时代虽然离我们久远,但已经开启了人类基于信息传递基础上的合作,已经开始了生产经验的积累与传承;尽管那个时代人类没有能力改变自然界,尽管自然界的恩赐是人类生存与延续的前提,但是不能否定原始社会是包括物联网时代在内的人类文明的起点。原始社会的人类,人们没有个性与自由,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为了维持或谋取环境利益以及为了繁衍后代而处于特定的分工体系下的分工职责之中,每一个个人对于原始社会的共同体来说他们所扮演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

农业和畜牧业的诞生改变了人与自然中人的被动地位,人获得了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能力,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开始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界;但是在人类文明之处,人与自然的关系隶属于自然律范畴之内,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没有改变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律特征。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在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的能动性越来越强,火耕时代和大规模畜牧业时代的到来,使得人在自然界中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主动,人有能力在更大范围改变自然界的客观存在;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已经在确立地球霸主地位,再没有其他物种能够与人类抗衡和争夺自然领地。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也不断提高,殖民主义时代的到来和矿物资源的使用,开始改变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平衡,人类开始以巨大的能力改变自然界的面貌。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使得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20世纪是人类文明飞跃发展的时期,以爱因斯坦、薛定谔等为代表的科学家开拓了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以尼古拉・特斯拉、爱迪生为代表的发明家以崭新的自然科学理论为基础创造了属于人的物质世界。伴随着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蔓延,传承者科技发明的理念,实践者资本主义经济学理念,20世纪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化的自然界已经囊括了整个地球,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规律已经在很严重的程度上被打破。人与自然虽然都属于自然界本身,但人的生存已经彻底改变了自然界的内在平衡,于是人类历史进入了人作为主体能动地对抗自然界固有规律的时代。

伴随着20世纪人类文明的进步,气候变迁、环境污染、可耗竭资源日渐枯竭等不可回避的问题摆在人类面前,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加剧。20世纪末,以乔・海伦・布伦特兰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开始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谋求出路,开始探索崭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式。然而在物联网时代到来之前,可持续发展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在理论上和技术上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无法在全球意义上实现真正的落实;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真正意义上的人主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到物联网时代才能实现,物联网将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历史性对立。

参考文献:

[1] 陈锐.物联网――后IP时代国家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1):41-49.

[2] 王孝军,薛辉.物联网技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7):53-55.

[3] 刘会齐.科学发展观视野的人与自然关系[J].重庆社会科学,2008,(5):46-50.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8.

[6] 胡绳,等.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261-981.

[7] 恩斯特・海克尔.宇宙之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