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物联网信息安全论文

物联网信息安全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0 16:17:49

物联网信息安全论文

物联网信息安全论文篇(1)

关键词:物联网;信息安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78-02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一个交叉性学科。物联网产业在中国得到了蓬勃发展,但就物联网技术本身来讲,物联网并非是全新的技术应用,它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提出了人物互联和物物互联的需求;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各类物体连入互联网成为可能。物联网是一种聚合性技术应用创新,其关键技术,如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传感器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等大多都是前些年都已经出现并得到深入研究的技术。这些技术也在物联网大发展的环境下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应用。物联网人才的培养是物联网发展的根本要素。我国非常重视对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部早在2011年起增设了“物联网工程”新专业,不少高校都已经开始招收“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物联网产业繁荣发展的背后,物联网的安全问题也逐渐显现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物联网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互联网本身存在的诸多安全隐患在物联网时代依然存在。并且由于物体也直接连入互联网,物联网的安全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实体安全,所以物联网所面临的安全问题比互联网更加复杂和严重,成为了物联网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考虑到物联网对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物联网安全对未来我国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高校有义务和责任重视培养物联网安全方面的人才,物联网安全相关课程也应该成为“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物联网安全课程的教学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通过对物联网安全问题的研究,以及对信息与网络安全课程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经过多方调研,我们对物联网安全课程的教学有自己的一点浅见,下面分别就物联网安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物联网安全课程教学内容

物联网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到RFID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物联网安全也涉及到各种技术自身的安全和整个系统聚合应用的安全。对比互联网,物联网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感知层,负责信息的感知和采集。第二个层次是网络层,负责远距离信息的可靠传输。第三个层次是应用层,负责对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利用。应分层讨论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另外对于信息安全的一些共性技术,如数据加密技术、安全协议理论和技术、认证技术、隐私保护技术等,也是物联网安全的核心技术,也应该作为重点进行讲授。物联网安全课程的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1.信息安全核心技术。物联网安全是信息安全的一个特殊领域,掌握信息安全的一些核心技术,如数据加密技术、认证技术、安全协议理论和技术等,以及信息与网络安全的一些基本概念,是正确认识和理解物联网安全的前提。其中重点在于数据加密技术,这不仅是信息安全研究的重点,也是保障物联网安全的核心技术,其他安全技术或理论大多都建立在数据加密技术的基础上。

2.感知层安全技术。感知层主要通过各类感知设备和技术,如传感器、RFID、二维码、GPS设备等,从终端节点感知和收集各类信息或标识物体,并可通过短距离无线通信方式完成一些复杂的操作。相应的安全问题主要是终端设备的物理安全和短距离无线传输的安全。物联网中感知层的安全是最能体现物联网特性的部分。由于感知层终端设备一般都具有电源有限、存储空间有限和计算能力有限的特点,传统信息安全中的解决方法不能直接用于解决感知层安全问题。如在RFID系统中,传统的安全协议就不能直接用在RFID标签和RFID读写器的通信中,并且传统的安全协议设计理论和模型也不适用于设计RFID系统的安全协议。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充分体现物联网特性,并作为物联网安全课程的重点进行讲授。

3.网络层安全技术。物联网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传统的网络安全问题在物联网中仍然存在。这部分内容主要讲授传统网络安全问题,同时应兼顾物联网的特性。由于物联网系统中,大量终端节点都接入网络,导致数据量激增,并且物联网呈现多元异构的特点,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环境下保证信息的机密性、可用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可控性等安全属性会带来新的挑战。

4.应用层安全技术。应用层的安全主要是多种平台、多种业务类型、大规模物联网络的安全架构设计和建立的问题以及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问题。这部分讲授的重点应放在用户隐私保护方面。在物联网时代,各类物体都连入网络,而这些物体都附属于某人或组织,如果没有有效的隐私保护措施,那么通过获取物体信息就可以获得物主的某些信息或实现对物主的追踪。

二、物联网安全课程教学方法

作为新的课程,物联网安全课程的教学方法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通过深入分析和广泛调研,认为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1.统筹考虑,突出特色。物联网安全涉及面比较广,内容杂,教学中应该统筹考虑,突出重点和特色。不同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优势学科和特色行业,相应的物联网安全课程教学也应突出院校的特殊行业安全需求。

2.理论与实践并重。必须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物联网安全技术人才。

3.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对物联网的各类攻击以及各种安全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将加深学生对物联网安全技术的理解,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物联网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物联网未来能否在各个领域大规模应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物联网安全有区别于传统网络安全的特性,并且物联网安全问题更加复杂紧迫。探讨物联网安全人才的培养问题,对我国物联网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桂田,龚六堂,张全升.中国物联网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雷吉成.物联网安全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3]张海涛.物联网关键技术及系统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4]施荣华.物联网安全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物联网信息安全论文篇(2)

关键词:泛在信息社会;信息异化;干预机制

一、绪论

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随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崛起,人类开始不断猜想和论证即将到来的信息社会。从最初接近乌托邦的预测,到如今信息社会的形态日渐清晰,信息社会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而随着信息社会的日渐发展,一种强调“无所不在”通信理念的“泛在”特性正在日渐清晰。这是信息时代人类通信的最新特征,也是移动通信业迎来的一个巨大发展机遇。针对越来越复杂多样化的泛在信息环境,本文从多角度、多层次来重新审视泛在信息社会的需要,从整个复杂的泛在信息环境及用户信息的信息行为的角度来分析信息异化的成因和表现,针对不同的原因和实际问题逐个提出解决的措施。

二、泛在信息社会

2006年10月18日至19日,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论坛第六届年会在中国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届年会上,日立信息通信集团总裁筱本学先生,以“城市信息化及‘泛在信息社会’的到来”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阐述了日立为城市信息化发展描绘的 “泛在信息社会”的前景:信息社会初期受到基础系统和信息终端技术、性能的限制,“信息”并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随着宽带技术、无线技术等通信基础技术不断进步及系统、软件、服务器等配套设施的完善,信息社会将逐渐过渡到 “泛在信息社会”。利用IT“无论在何时何地所有人都能够安全、安心地使用信息”,日立称之为“泛在信息社会”。2007年5月15日在日本东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 “富士通论坛”宣布:世界将迈入泛在信息社会。在本届论坛中,富士通分别从技术和现实应用角度着重对泛在信息社会及相关技术进行全面展示。富士通主席Naoyuki Akikusa在发言中指出,信息社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转折时期,未来的IT系统将把真实世界的人与物映射到网络世界中,这就需要人们用新思维来对待未来的科技发展。

(一)泛在信息社会的概念

“Ubiquitous”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意为“无所不在,普遍存在”,如同空气、水那样自然存在。如今,随着 IT 产业的深入发展信息正在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的社会被描述为“泛在信息社会”,即无论任何人或物,处于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终端设备与网络联接,获取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一种全新的信息社会。泛在信息社会(Uubiquitous Information Society)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而形成的信息无处不在、信息交流无处不能的信息社会,是 IT 技术的不断发展形成的人类未来的生活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信息技术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可通过无线通信达到互联的状态,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还有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当前世界各国正在由电子社会过渡到泛在信息社会,构建泛在信息社会已上升为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在泛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模式、工作理念以及教育环境将发生巨大变化,信息成为生活必需品,且每个人都能够利用信息创造新价值,其核心思想是信息技术将以不为人们所觉察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可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达到互联的状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个全新的由网络传感器、智能网络、先进计算技术以及数字化的基础设施集成的,以移动接入、实时通信、宽带传输、泛在计算、多媒体界面、传感互联成为主要技术表现形式的,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交互作用的技术社会形态。

(二)泛在信息社会的特征

“泛在”是泛在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无所不在”、 “无所不包”、 “无所不能”的 “泛在”理念的特征正日渐清晰,“泛在”将是未来信息社会重要的特征,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可以方便地获取和交换任何信息。具体的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泛在:1.信息泛在。2.技术泛在。3.服务泛在。

泛在信息社会不仅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而且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沟通,物联网是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能与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以实现智能化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是泛在信息社会的基础支撑网络,而泛在信息社会又是未来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泛在信息社会中的信息异化

(一)信息导化的结构

异化——哲学术语,源于拉丁语的alientio和alienare,原意指的是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和让别人支配的意思。一般来说,哲学上的异化是用来形容一种对的关系状态。信息异化是指人们在创造信息过程中,受到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等各种因素干扰,人的思维和行动由信息支配和控制,从而反作用于人本身,变成人外在的异己活动,反过来成为支配和控制人的力量。人被信息制约、支配、控制,成为了信息的奴隶。泛在信息社会里,现代化IT技术高速发展,网络无处不在,人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远远超过了预期,渐渐迷失了人的本性,导致了信息异化问题的不断加剧,人们在信息面前变得越来越渺小,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正常生活,制约了泛在信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泛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异化的表现及成因

泛在网产业涵盖面广,各个产业基础不一。低频和高频RFID产业链相对成熟,超高频RFID与国外还存在一定差距。感知延伸层不同的行业采用不同的感知、传感、延伸技术把物接入到网络。尚是简单终端,终端之间没有通信,涉及范围还比较小,目前还处于简单的物联阶段。万亿级物体互联,现有的电信网和互联网编码和地址体系都不适应。物联网产业蒸蒸日上,然而在繁荣景象背后,物联网的安全危机正日渐显现。因为网络本身是存在安全隐患的,更何况分布随机的传感信息网络、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更是为各种网络攻击提供了广阔的土壤。物联网面临的安全隐患比互联网更加严峻,而且物联网是越普及,不安全的后果越严重。如果处理不好,整个国家的经济和安全都将面临威胁。我国泛在网的现状涉及到多技术、多网络、多行业;多个标准化组织,标准分散,不统一,主要领导机构不明确等问题。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信息的安全和隐私保护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泛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异化的干预机制

在泛在信息社会, 人们的生活方式将发生巨变, 信息成为生活必需品, 信息素养成为人类的生存之道, 泛在信息社会成为网络、信息装备、应用平台、内容和解决方案的融合体。可见, 泛在信息社会是信息社会的大趋势, 同时又建立在信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RFID 技术等基础之上, 对图书馆学、情报学影响巨大, 对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等环境将产生重要变革。

(一)泛在环境下全民信息素养的提高

200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图书情报学委员会联合召开的信息素养专家会议了《布拉格宣言:走向具有信息素养的社会》,该宣言指出信息素养是人们有效参与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健康的信息环境是发展泛在信息社会的重要因素,作为信息时代必然产物之一的信息素养,提升信息素养是适应泛在信息社会的生存之道。泛在信息时代,个体不再只是简单的扮演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逐渐成为信息的创建者。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平台正在成为政府了解民意、汇聚民智和公民行使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但是,由于全民信息素养的提升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其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全民信息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全民的信息收集、评价和利用能力,摒弃网络的负面影响,构建健康和谐的信息社会;有利于激发全民的创造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泛在信息社会中,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活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信息成为人类的必需品,信息素养成为现代信息人的生存之道。而且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其中全民的信息素养又是决定信息环境的重要因素。

(二)泛在环境下政府网站信息资源组织与整合

泛在网是感知中国的基础设施,感知中国是泛在网的重要体现。泛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创新将是政府信息管理的核心和关键。体现出“一切以用户为本”的服务理念和主动为公众分析、设计和提供各种可能的个性化资源和信息服务体系,是未来政府信息服务的重点方向。信息资源建设创新是提高信息服务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建立“企业型政府”的呼声高涨,这就要求政府要像信息服务企业一样为社会、为公众提供高效和满意的信息服务。一方面,要实现政府的网络化和知识信息的社会化管理,完善政府信息管理体系,加快公共数据库资源的建设,出台更有力度和效率的信息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信息资源网络和无线终端,为构建泛在信息社会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三)泛在环境下物联网的安全体系

物联网是泛在信息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物联网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物联网目前存在安全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或者说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也会制约泛在信息社会的发展。物联网和互联网在本质上是密不可分的,我国现有的网络安体系中的部分体系可以适用于物联网,并为其安全性提供一定的保障,例如认证、加密体系等。但是必须要根据物联网的特点并结合多年积累的安全技术以及对数据安全的经验,来研究和建立物联网的安全体系。物联网安全的可以概括为物理安全、信息采集安全、信息传输安全和信息处理安全,最终目标就是要确保物联网环境下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四)泛在环境下IT技术的发展

我国要在国内外的泛在网络都处于起步阶段时,抓住时机大力发展关键技术,发展数据库、解析系统的协同,移动终端更智能化,终端的数量要真的“泛在”,普及无线网络,为从泛在物联阶段走向泛在协同阶段做好准备。

(五)构建泛在网统一标准,加强国际合作

目前国内外对于泛在网都还在初级阶段,国际各标准组织之间对泛在网的研究缺乏统一的协调和协作;国内对泛在网的研究也是根据不同的需求而进行零散的研究,没有从整体上的研究。专业应用、终端设备的不同,决定了在感知延伸层、应用层存在很大的差异应用层面的标准化工作需要行业、社会和通信各方的密切合作只有产业规模化、降低成本,才能最大化地创造社会经济效益。泛在网提供了构建真正全球性治理架构、打破现有互联网治理模式和格局的机遇。要加强各国和各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泛在网发展的统一标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2.

[2]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三联书店, 1956.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物联网信息安全论文篇(3)

关键词: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综合课程设计;项目角色划分;协同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094-03

作者简介:徐慧,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服务管理;邵雄凯,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教学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移动数据库技术和Web信息服务;陈卓,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阮鸥,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

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湖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目前面向本科生稳步推进“721”梯级、分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针对70%左右的本科生,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主体、创新创业精神为两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针对20%左右的本科生,培养具有一专多能、湖北工业经济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中坚人才;针对10%左右的本科生,扎实推进卓越工程师项目计划,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未来湖北工业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在这一背景下,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在培养方案设置和修订的过程中,考虑利用科研平台、培训、竞赛等方式,切实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进一步推进我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本文旨在讨论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改革实践。

一、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定位

按照“721”梯级、分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我校依据学科专业特点探索实施“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创新教育――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六元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这一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下,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明确规定六大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分,并分为基础层次(基础课程实验、生产劳动、认知实习等)、提高层次(学科基础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或生产实习、学年论文等)、综合层次(设计性实验及科研训练、学科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三个层次,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前后衔接,循序渐进,贯穿整个本科生培养过程,旨在增强本科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面向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概论”、“应用密码学”、“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防御技术”、“网络性能分析”和“网络安全编程与实践”这六门专业课程。在课程安排上,“信息安全概论”课程首先引入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消息鉴别与数字签名、身份认证、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技术以及数据的备份与恢复等知识点;而“应用密码学”课程则介绍密码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主要密码体制的算法与应用;更进一步,“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以协议分析为导向讲授网络管理的相关理论,包括功能域、体系结构、协议规范、信息表示等知识点;“网络防御技术”课程以统一网络安全管理能力作为培养目标,阐述网络攻击的手段和方法以及网络防御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网络性能分析”课程着重讨论网络性能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网络安全编程与实践”课程讨论网络安全编程实现的基本技术。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建设成果,目前正在为面向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相关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所借鉴。

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介于实践教学体系中提高层次到综合层次的过渡阶段,作为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第四学年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深入培养相关专业本科生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实践能力。

二、基于项目角色划分的实施方案

为了培养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实施过程的改革思路是:采用自主团队方式,选择并完成一个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对于相关专业本科生而言,因为是自由组成团队,项目角色划分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基于项目角色划分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实施方案。

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并不是要求本科生在短时间内便可以完成一个很大的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主要是希望他们能够利用已有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的知识基础,按照软件工程的思路合作完成一个规模适中的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提高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实践能力。基于不太大的项目规模,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项目角色划分与相应职责见表1。

三、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协同设计

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我校自2008年开始面向本科生开设网络工程专业,并于2012年面向本科生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同时已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何保证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案对于这两个专业的协同设计,是专业改革实践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图1给出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在实施过程中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协同设计方案:

如图1所示,网络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选题主要包括四个方向,即“信息安全与密码学”、“网络防御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统一网络安全管理”。其基本的选题思路在于帮助本科生熟悉常用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编程开发包,并掌握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实践的基本技术,为将来从事网络管理与安全方面的研发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各方向的参考选题见表2。

更进一步,较之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具有更强的整合性与自身的特色,见图1,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选题主要包括两个方向,即“物联网安全”与“物联网管理”,各方向的参考选题如表3所示。[1,2]

按照我校“721”梯级、分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作为实践教学体系中提高层次到综合层次过渡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在改革实践过程中,考虑采用基于项目角色划分的实施方案,并尝试实现该方案在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协同设计,同时给出这两个专业不同方向的参考选题。

参考文献:

物联网信息安全论文篇(4)

关键词:物联网;家园共育;无线传感器网络;智慧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4-0031-03

1 物联网技术概述

1.1 物联网定义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通信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IOT,The Internet of Things”,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1.2 物联网体系结构

IOT的体系结构由3层组成,其模型如图1所示。分别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下面简要各层次的功能和作用。

1)感知层

物联网的核心,是信息采集的关键部分。感知层位于物联网三层结构中的最底层,其功能为“感知”,即通过传感网络获取环境信息。感知层是物联网的核心,是信息采集的关键部分。

感知层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二维码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ZigBee、蓝牙等相关技术。

2)网络层

网络层为第二层,其功能为实现信息的“传送”,即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信息传输。网络层是感知层和应用层联系的媒介和桥梁,它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等组成,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系统,负责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安全可靠地传输到应用层,然后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进行信息处理。

网络层技术包括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信息中心、网管中心、云计算平台等。

3)应用层

应用层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向用户提供各类管理平台和运行平台,并根据各种应用的特点集成相关的内容服务。应用层通过各类用户界面显示设备以及其他管理设备来为用户提供服务。

应用层的应用包括物流监控、污染监控、智能检索、远程医疗、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

2 核心技术分析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是由大量的传感器组成,以分布式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其传感器节点以静止或移动的方式分布与协作。以无线传输方式,将整个网络覆盖范围内被感知对象的信息通过感知、采集、处理,并最终把这些信息发送给网络的所有者。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

2.2 新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主要应用在采集位置、光强、温度、湿度、压力、生化等可量化数据。同时,对视频、音频、图像等多媒体信息的获取也成为我们在医疗监护、交通监控、智能家居等领域中的实际需求。因此,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成为一种解决方案。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WMSN,Wireless Multimedia Sensor Networks)是以传统WSN为基础,导入视频、音频、图像等多媒体信息感知功能而产生的新型传感器网络。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

3 “智能环境检测系统”解决方案

“智慧幼儿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通过物联网感知层的各类感知设备借助互联网覆盖全校园,利用智能网关给予认证,结合摄像头,将学校资源整合到互联网上的一项智能应用。智慧幼儿园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将各种应用服务系统集成,使幼儿园保教工作、园务管理和家园共育充分有效融合。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幼儿在园的环境更是家长关心和关注的焦点。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实现对幼儿园室内环境的实时监测,实时为用户提供可靠并且全面的环境信息。通过系统,家长可以获得实时的居住环境信息,如温度和湿度、各种有害气体的浓度、光照强度、火灾信息等。同时,此系统中传感器所得到的环境参数可以为其他幼儿园设备做决策参考,最终由智能园所系统实现对园所环境的智能调节。因此,智能园所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安全、舒适、便捷生活的环境,从而使环境监测子系统成为了智能园所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关键部分与基本环节,,能否拥有一个好的智能家居系统的关键在于能否设计出好环境监测子系统,这对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舒适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1 ZigBee 技术

ZigBee 技术主要用于低数据传输速率并且传输距离要求不是很远的各种通信设备之间[3]。ZigBee的名字主要来源于蜜蜂通过跳 ZigZag形状的舞蹈来传递所发现的食物的位置、距离和方向等信息,一只一只的传递下去,此种技术与蜜蜂的这种通信方式相类似。ZigBee联盟则于2001年成立,而在2002年下半年,以及四大半导体公司共同宣布加盟ZigBee技术联盟,以研发名为ZigBee的新一代无线通信标准。而在2006年作为中国通信行业龙头的华为公司亦加入了此联盟。ZigBee网络拓扑结构图如图4所示。

3.2 智能环境监测系统方案

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环境监测系统,故根据ZigBee技术的标准和特点设计了由多传感器节点,协调器节点和PC组成的该系统。其中,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技 术与协调器进行信息的交换;协调器则通过串口 进行相连通信。本文设计的系统结构如图4所示。

系统功能定义:

1)温度湿度:温度传感器可以在用户设定的频率下采集区域的温度信息,并将其发送到协调器节点进行处理,再由协调器将处理结果数据通过串口发送到PC,此时,PC可按之前用户设置好的参数和程序对空调系统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室内温度的控制,当然这些是后续控制,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2)湿度:通过湿度传感器对湿度信息的采集,再经由PC的处理后,对加湿器进行控制,即可达到科学明了地控制室内的湿度。

3)烟雾:当系统检测到烟雾浓度大于用户设定是初值时,PC会立即发送报警信号到报警装置或者是家庭成员的手机或直接报警,PC在启动报警装置的同时,或可以自动控制开窗,以达到室内空气流通的效果,保证家庭成员的安全。

4)灯光:光敏传感器可以将感知的光线强度信息发送到协调器节点,协调器则将信息传输到PC,经过处理和判断光线强度控制窗帘的开关或灯的开关。当光线过强时,可以控制窗帘自动合起,反之则可以控制其打开或电灯打开。

4 结论

“物联网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由物联网技术教学应用子模块、物联网技术教育管理应用子模块、物联网技术教育信息应用子模块构成。本文论述的是物联网技术教育信息应用子模块内容。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利用ZigBee技术设计智能环境监测系统,为智慧幼儿园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整体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ITU, ITU Internet Report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TU, 2005.

[2]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Internet of Things-An action plan for Europe,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9.

[3] Ovidiu Vermesan, European Research Cluster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COutlook of IoT Activities in Europe,Workshop: ”RFID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 Are you ready?” 10-11 May 2010, Radisson Blu Scandinavia Hotel, Oslo, Norway, 2010.

[4]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年度蓝皮书,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2010.

[5] 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科学出版社,2012.

[6] 王志良, 石志国.物联网工程导论[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09.

物联网信息安全论文篇(5)

【关键词】未来;信息安全;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与生产生活的日益融合,以其开放性、创新性、信息的交互性和数据的共享性应用到各个领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因此也受到来自互联网上的黑客、竞争对手等攻击的安全威胁。传统的防火墙、IDS、IPS因限于网络边界的安全防护,能力受到局限,攻击者多采用如APT、利用社交网络漏洞,使传统的安全手段难以检测、防护。同时,云计算及虚拟化、物联网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用户提供了更为灵活、开放的体系应用及服务,同时也为信息安全管理和防护提出了新要求。未来对用户的信息安全,不仅拘囿于单纯的安全软硬件实体,而是一种安全实体、安全的服务和防护策略的整体实施。

一、未来信息安全的相关角色

在探讨信息安全发展趋势中,依据应用及管理角度的不同,分为用户、管理机构、攻击者和系统供应商和安全厂商的相关角色。用户:IT系统的最终使用者;系统供应商:为用户提供应用系统和技术服务的供应商;管理机构:对信息系统的安全应用负有管理职责的行业主管部门;攻击者:对用户需求的服务、数据进行攻击破坏的个人、组织或集体;安全厂商:为用户提供安全服务包括安全产品和安全咨询的厂商,帮助用户抵御非法攻击和破坏。基于信息安全相关角色,通过相关角色技术能力和服务模式的发展,结合IT技术创新应用、攻防技术的发展及管理部门的要求等可能影响安全防护能力的因素,分析所面临的安全挑战,提出应对技术策略。信息安全技术是基于网络和系统应用的安全技术,是未来信息安全的发展方向,未来安全技术发展的趋势将是系统安全、智能化安全、物联网安全、云安全及虚拟化和数据安全。

二、未来安全技术发展趋势

(一)系统安全。系统安全是从系统供应商机角色予以实施的防护措施。操作系统、各种网络服务及应用程序经过开发商的测试人员和公测后,并不能保证系统的安全措施到位,各种漏洞公告已证实了的软件是有可能存在安全漏洞的,系统供应商将产品推向市场前应做好全方位的安全考虑,系统安全测试的方法论将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二)智能化安全。指智能信息处理及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目前网络安全产品虽已采用了一些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但多限于一些基于规则或策略的相关处理,安全产品的分散部署、独立管理的现状使各种信息难以得到共享和综合应用,缺少足够规模的高质量安全数据是当前网络安全领域走向更进一步智能化的一个瓶颈。

安全设备的互联整合、安全智能管理,为安全智能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开放的安全应用平台可以汇聚来自互联的各种安全设备的数据、检测信息以及其他方式获得的安全威胁信息等,从而解决安全分析数据不足的问题。而对大规模安全数据的管理、入侵行为模式分析、全局域网安全态势评估、安全信息评估、威胁情报分析以及各种自动化配置管理工具开发等安全运营相关的核心工作,都将离不开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

(三)物联网安全。物联网是一种虚拟网络与现实世界实时交互的新型系统,其特点是无处不在的数据感知、以无线为主的信息传输、智能化的信息处理。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一方面将显著提高经济和社会运行效率,但由于物联网在许多场合都需无线传输,信号很容易被窃取,也更容易扰,这将直接影响到物联网体系的安全。物联网规模很大,与人类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一旦受到攻击,将导致用户或社会的混乱,影响巨大;另一方面物联网对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未来的物联网中,每个人拥有的每件物品都将随时随地连接到网络上,随时随地被感知。如何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防止个人信息、业务信息和财产丢失或被他人盗用,物联网安全技术是未来信息安全发展的一个重点。

(四)云安全及虚拟化。云安全是继云计算和云存储后出现的云技术的重要应用。其融合了并行处理、网格计算、未知病毒行为判断等新兴技术和概念,通过网状的大量客户端对网络中软件行为的异常监测,获取互联网中木马、恶意程序等最新信息,传送到Server端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再把的解决方案分发到每一个客户端。云安全注重的是云计算和存储服务带来的安全问题与虚拟化技术提供的安全服务,涉及云计算、存储等方面的安全技术。云及虚拟化安全涉及云计算、存储及虚拟技术的安全功能及虚拟部署。

(五)数据安全。数据安全主要关注数据在生成、存储、传输、处理及销毁的整个数据生命周期地机密性、完整性及可用性,是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中最为关键的基础防护措施。重要信息系统敏感数据的安全保护、互联网上个人隐私信息的防泄漏、舆情分析、内容过滤等都是当前数据安全技术研究的重点。

三、安全的发展趋势

基于信息安全防护技术的分析,未来信息安全发展趋势为:

(一)可信化。硬件平台上引入安全芯片,小型的计算平台变为“可信”的平台。充实和完善如基于TCP的访问控制、基于TCP的安全操作系统、基于TCP的安全中间件、基于TCP的安全应用等技术。

(二) 标准化。信息安全将步入规范化管理,安全技术要接入国际规范,走向应用。信息安全标准研究与制定如密码算法类标准、安全认证与授权类标准(PKI、PMI、生物认证)、安全评估类标准、系统与网络类安全标准、安全管理类标准,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国际标准予以规范管理。

(三)融合化。从单一的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向多种安全技术与服务融合的发展。安全产品硬件化/芯片化发展的技术趋势,为提升安全度与更高运算速率,开展灵活的安全实体技术,实现安全硬件实体与安全技术服务策略的融合。

四、结束语

综上分析,系统安全、智能化安全、物联网、云及虚拟化和数据安全是未来信息安全技术研究的趋势。而信息的可信化、网络化、标准化和安全实体服务融合将是未来信息安全的发展趋势,为实现信息安全,应合力建立健康的安全环境,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管理,提升系统安全性,加强安全经验积累,开展深入的安全探索,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整体防御策略。为用户的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信息安全与保密.黄月江.2008.7.国防工业

[2]物联网在中国.雷吉成.2012.6.电子工业出版社

物联网信息安全论文篇(6)

关键词:危化品运输;风险评价;直觉模糊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risk evaluation for hazardous chemical material transport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risk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 internet plus environment, which including the risk elements of employees, vehicles, hazardous chemical materials, transportation environmen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platform and the government supervision. Then, the intuitionistic fuzzy number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evaluation index, and an AHP and intuitionistic fuzzy TOPSIS based evauation approch is put forward to resolve the risk evauation probem of hazardous chemical material transportation risks in internet plus environment. Finally, the approach is proved to be effective and feasible by an example.

Key words: hazardous chemical transportation; risk evaluation; intuitionistic fuzzy theory

0 引 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危化品物流运输量逐年上升,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我国每年通过道路运输的危化品超过3亿吨,其中80%的危化品通过公路运输完成。随着危化品物流运输量的增加,危化品物流运输事故率也持续上升,造成众多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这使得危化品运输安全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危化品运输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企业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如何有效地对危化品物流运输安全进行评价并预防事故的发生已经成为危化品物流运输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在危化品物流行业的深入应用,依托“互联网+”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危化品物流运输的信息逐渐透明化、数据化,并在危化品物流的各个环节动态传递。“互联网+”的开放、协作、共享、透明的特征为危化品运输风险评价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技术,能够更好地实现对运输阶段中各要素信息透明化监控,促进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高效发展。

危化品运输风险评价和管理一直是危化品物流理论研究的热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List(1991)等对风险评价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评述[1]。Veter(2001)等提出了基于GIS的危险品运输风险分析框架[2]。Fabiano(2005)基于危险货物运输统计分析,分析了道路特征、天气条件和交通状况对危化品运输的影响,并建立面向事故现场的风险评价与决策体系[3]。闫利勇(2010)等通过分析2008年到2010年期间485起危化品公路运输事故,对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4]。刘丽萍(2007)等提出一种将运输成本和风险成本集成在同一目标函数的成本转化模型,为风险评估提供了一种评价方法[5]。吴晓柠(2015)针对危险化学品运输的突发性、危害性、多样性和流动性等特点,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危险化学品运输风险进行评价[6]。周沈楠(2015)等利用PHAST方法定量分析危险化学品运输的影响因素,构建了风险计算的基本模型[7]。杨建伟(2013)等以农药品车辆运输事故为研究对象,对建立一个完善的车辆运输农药危险品预防事故的体系提出相应对策[8]。吴晓明(2012)在分析跨江大桥危险化学品运输风险基础上给出了一种新的风险预防机制[9]。陈开朝(2007)综合TR(traditional risk)和CR(conditional risk)2个模型提出了危险品运输综合评价模型[10]。郭晓林(2006,2007)等针对决策者具有不同的风险态度以及事故分级对路径风险评价结果存在影响的情况,提出了考虑决策者态度和基于事故分级的有害物品运输风险度量模

型[11-12]。

从上述文献分析来看,目前内外学者对危化品物流运输风险评价在风险模型、评价方法以及特定领域的风险预防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随着“互联网+”与危化品物流运输的不断融合,互联网平台和技术为危化品物流运输风险要素的识别和信息采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同时,由于风险要素的多样性,评价指标取值获取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各指标的评价值不能完全用精确的数值进行表达,客观上需要一种更合理的方法对指标值进行刻画。因此,本文在分析“互联网+”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互联网+”环境下危化品物流运输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直觉模糊数对评价指标进行刻画,提出了基于AHP和TOPSIS的直觉模糊风险评价方法,并进行了实例验证。

1 “互联网+”环境下危化品运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危化品运输风险是指危化品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爆炸、泄露等事故的可能性以及损失严重性的组合。一旦发生事故,不管是对群体还是个人都产生巨大的危害。因此如何做好危化品运输风险评价工作成为企业乃至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制定危化品运输评价指标体系是危化品运输风险评价的基础。刘锦军(2005)等对运输阶段的人员要素的风险指标进行分析,认为人员风险不仅仅包含驾驶员,还应包括装卸人员、押运人员等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13]。尚鸿雁(2009)等对人员的评价应从安全意识、身体健康状况、心理情绪状况、专业技能4个方面进行评价[14]。王云鹏(2010)等对运输的车辆设备要素的风险指标体系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且考虑到间接的管理要素[15]。上述学者都对危化品运输过程中的物理要素进行了详细分析。随着“互联网+”与危化品物流的不断融合,基于“互联网+”的物流信息技术和理念在危化品物流行业得到了深入的应用。在互联网+时代,“云+网+端”成为新的信息基础设施,从而实现了危化品物流运作过程中“人、车、路、货、环境”全要素的实时连接和在线化,危化品物流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为危化品物流运输风险评估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持。因此,在“互联网+”这一新的技术和理念支撑下,对危化品物流运输风险因素的研究除了要考虑传统的“人、车、路、货、环境”等物理要素风险外,还需要考虑管理、信息平台、供应链关系、政府监管等要素对危化品物流运输风险的影响,基于上述思路,本文构建了“互联网+”环境下的危险化学品运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危化品物流运输相关人员包括驾驶人员、装卸人员、押运人员等。人员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以及安全意识缺失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人员要素指标主要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安全意识,身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安全操作记录等。

(2)车辆及设备主要包括危化品运输车辆和应急设备。运输车辆状态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运输事故是否发生。运输车辆的评价指标包括车辆综合性能、车辆维修状况、应急设备状况。此外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都配备了GPS、3G视频等车载终端,通过车载终端可以实现对人、车、货、环境的监控。例如人员在途状态监控,车辆性能检测,货物的温、湿度监控,以及外部交通状况监测等,通过各种车载终端,将信息通过互联网传入后台监控平台,实现对在途信息的监督并及时预警,以降低运输风险。另外,在“互联网+”环境下,还必须从供应链监督层面进行风险评价,如对车辆、设备和物流设备供应商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3)货物要素。危化品货物本身也是引发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化品货物的评价指标包括货物的化学特性和数量、货物包装,以及当发生事故时,由于货物的性质以及外部环境有可能发生二次灾害。另外,在“互联网+”环境下,从供应链角度来看,生产企业提供货物信息的完整性同样重要,在现有的危化品运输中,化工企业未能为运输企业提供准确的货物信息或隐瞒,增加了货物运输的风险。此外供需双方信息共享不及时,容易产生“牛鞭效益”,增加不必要的危化品运输数量和频次,提高运输风险。

(4)运输环境也是影响危化品物流运输安全的重要因素。环境因素包括道路环境、天气状况、人文和生态环境等。道路环境评价指标包括道路交通事故率、路面情况、路线复杂度;天气状况关系着作业环境的可靠性;人文环境包括人口密度、应急救援点分布。

除了以上直接要素以外,间接要素对事故的发生,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5)管理要素对上述直接要素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体现在日常的各个方面,具体包括:员工的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应急预案的响应能力、信息化程度。这些指标的风险程度对事故的发生有着巨大的潜在的影响,而不应该被忽视。

(6)信息平台要素。利用互联网进行危化品运输监控的核心工具就是监控平台。利用信息平台对人、车、货、环境的动态信息进行监督,可以很大程度降低运输风险,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平台能快速预警。平台所接收的信息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所接受种类越多精确度越高,风险控制力越强。由于我国的危险化学品运输基本上是异地运输,且距离较远,因此平台与各地政府部门信息的共享十分必要,当事故发生时,平台准确及时分析事故原因,便于应急方案迅速启动,减少损失。

(7)政府监管要素。危险化学品物流的各项业务分属公安、商务、交通、环境、消防、卫生、海关等多个政府部门管理[16]。并且各部门的信息统计口径和标准不一致,导致各个部门的信息之间存在“盲区”,“信息孤岛”降低了政府的综合监管能力。同时各部门制定的管理规范差异程度较大,不易进行责任划分。此外,据调查,目前所发生的事故大都来源于低资质的运输企业,这些企业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运输行业的发展,政府更应建立良好的行业准入机制和诚信机制。政府监管要素的评价指标包括:政府部门监管力度,法律法规的规范化,行业诚信机制,行业准入机制,部门信息共享程度。

2 “互联网+”环境下基于直觉模糊集的危化品物流运输风险评价方法

考虑到实际的危化品运输风险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各指标的评价不能完全用精确的数值进行表达,本文采用直觉模糊数的隶属度和非隶属度来刻画评价指标值,并采用直觉模糊多属性评价方法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危化品物流运输风险进行评价。

2.1 直觉模糊多属性群决策基本理论。直觉模糊理论是保加利亚学者Atanassov教授对Zadeh[17]提出的模糊理论进行扩展和l展的一种新的模糊集理论,它通过增加一个新的属性参数―非隶属度,从而能够比传统的模糊理论更加细腻地描述和刻画客观世界的模糊性本质。目前,直觉模糊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属性决策、方案评价等领域。

首先,在危化品物流运输企业层面,强化企业的安全主体责任,通过制度和流程加强对人、车、货、环境的安全要素进行风险管控,针对不同的要素建立完善的风险指标体系。企业充分应用“互联网+”的理念和技术,建立面向危化品运输的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构建透明的物流节点网络,利用节点实现人、车、货、环境等物理要素的连接、信息采集和信息共享,实现物流信息的透明,从而对危化品物流运输的执行过程进行时效节点反馈、安全追踪和优化调度,全过程进行危化品物流运输的风险评估和防控。

其次,在供应链层面,要通过“互联网+”危化品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对危化品信息、运输业务执行过程状态的共享。危化品运输活动涉及到生产、运输、使用等多家企业,危化品运输安全性是供应链上的每个节点企业所关心的,需要通^企业间的相互协作、相互监管、信息共享,通过实现供需信息透明从而加强危化品物流运输安全。

第三,在政府监管层面,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危化品物流运输企业的准入门槛,严格危化品物流运输装备、从业人员的准入管理,建立重点监管运输企业、人员、物流装备的信息数据库;要跨部门联动,制定和完善统一的危化品物流标准和规范,针对危化品物流运输各个环节制定和完善统一规范的标准和法规,从而使企业有章可循,职能部门监管有法可依;应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互联网+危化品物流”监管大数据平台,以连接、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思维对危化品物流运输涉及的“人、车、路、货、环境、管理”进行全要素、立体化、全过程信息采集、处理和共享,实现危化品物流运输的跨部门实时协同监管和预警,并为事故发生后的应急管理提供技术上的保障。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互联网+与危化品物流的融合趋势,在分析了危化品物流运输风险评价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的特点构建了危化品物流运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考虑危化品物流运输相关物理要素风险的基础上引入了管理要素、信息平台要素及政府监管要素对危化品物流运输安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直觉模糊理论进行了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并结合风险评价的结果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List G F, Mirchandani P B, Turnquist M. Modeling and analysis for hazardous materials transportation: risk analysis, routing/scheduling and facility location[J]. Transportation Science, 1991,25(2):100-114.

[2] Veter V, Kara B Y. A GIS-based framework for hazardous materials transport risk assessment[J]. Risk Analysis, 2001,21(6):1109-1120.

[3] Fabiano B, Curro F, Reverberi A P. Dangerous good transportation by road: from analysis to emergency planning[J]. 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 2005,18(4-6):403-413.

[4] 闫利勇,陈永光. 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新特点及对策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4):65-70.

[5] 刘丽萍,季建华,胡继灵,等. 供应链运输风险及其防范策略[J]. 综合运输,2007(4):43-45.

[6] 吴晓柠,袁F耄田雷,等. 基于模糊综合法的高速公路危化品运输风险评价[C]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2015.

[7] 周沈楠,王美琴,张佳璐. PHAST在危化品道路运输定量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广州化工,2015(11):248-250.

[8] 杨建伟,吕建新. 车辆运输化学危险品的风险评估研究[J]. 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34(3):68-70.

[9] 吴晓明. 跨江大桥危化品运输风险及预防机制研究[J].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6):137-140.

[10] 陈开朝. 危险品运输风险综合评价模型[J]. 物流技术,2007,26(6):68-70.

[11] 郭晓林,李军,贺盛瑜. 考虑决策者风险态度的有害物品运输风险度量模型[J]. 系统工程,2007,25(6):31-34.

[12] 郭晓林,李军. 基于事故分级的有害物品运输路径风险度量模型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6):35-39.

[13] 刘锦军,徐晓虎,许开立.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探析[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1(6):74-77.

[14] 尚鸿雁,董千里,王旭坪. 基于Fuzzy-AHP的危险货物运输风险评估与预警[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21-27.

[15] 王云鹏,杨斯淇,杨志发. 基于鱼骨图和事故树的危险品运输流程优化管理[J].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40(增刊):183-188.

[16] 赵来军,张江华. 危险化学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组织协调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J].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6(4):21-25.

[17] Zadeh L A. Fuzzy sets[J].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1965,8(3):338-353.

[18] Atanasso K T. Intuitionistic fuzzy sets[J].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986,20(1):87-96.

[19] Xu Z S. Intuitionistic fuzzy aggregation operators[J]. IEEE Transaction on Fuzzy System, 2007(6):1179-1187.

[20] Szmidt E, Kacprzyk J. Distance between intuitionistic fuzzy sets[J].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2005,114(3):505-518.

物联网信息安全论文篇(7)

关键词:网络传播 信息安全意识 高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逐渐普及,网络信息的传播已经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信息技术推动着我国各领域的深层次改革和发展,在教育领域,校园网络承载越来越多的应用,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办公,网络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广阔空间,同时互联网建设和管理也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在高校,学生对新鲜事物接受快,吸收新知识新技术能力强,但在纷繁复杂的海量网络信息中,信息安全意识方面却较为薄弱,大学生网民在全部网民中占了很大比例,提高高校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对创建和谐社会,促进大学生健康文明上网,净化网络文化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网络信息发展呈现多元化

网络信息内容传播效率高、覆盖面广、信息内容海量。近年来,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网络电视、网络教育、网络音乐、网络广告、网络培训、网络游戏等网络文化产业的快速崛起,很多网络文化作品弘扬了民族精神,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网络文化的发展有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传播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尤为突出,大学生利用网络接收和传播信息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有些信息严重失实,成为谣言滋生的摇篮,这对网络监管、落实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子网络商务活动发展快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国电子网络商务运用也快速发展,目前,互联网技术逐渐从Web2.0转向Web3.0,在这个升级转型过程中,网络技术发展快速,日臻成熟,更能满足人们对网络的需求,人们可以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通过网络进行各种电子商贸活动,商家网上交易、消费者网上购物、电子银行支付,以及新兴的网络团购等各种网络交易活动也迅速发展起来,并且逐渐成为人们消费购物的主流方式,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追求时尚,网络购物,利用网络创业也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方式。

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多种多样。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流方式,通过网络发展的博客、手机微博、网络论坛等大量涌现,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网络电视等网络终端迅速普及,人们上网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快速获取信息、反馈信息,这使得参与网络活动的人数多、规模大,多种多样的网络信息服务为人们获取知识、分享信息、交流沟通提供了无限空间,更为高校学生参与网上活动提供了重要平台。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开通了微博,在微博上感言、吐露心声、参加各种论坛、发表评论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计算机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工作还是生活,人们都逐渐习惯把事情交给计算机来完成,电子银行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询、转账、交易支付,执法部门从计算机中了解罪犯的前科,医院用计算机管理病历,学校通过网络进行教学和管理学生成绩,信息在计算机内存储或在计算机之间传送,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信息需要在有所防范的条件下进行传输,信息安全的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高校大学生是网络信息的最大受众群,而且他们毕业后会进入社会的各行各业,对他们加强信息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网络道德文明的缺失。现实社会中,国家法律法规和道德舆论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而网络社会则不受地域、国家限制,更注重强调人们自律,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拓展了思维,但同时道德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也大大增加,互联网上,充斥着暴力、色情、迷信等有害信息,对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危害,在网络论坛中,无视网络道德的约束,进行人身攻击、互相谩骂诋毁等不文明现象极为普遍。据调查,绝大多数高校学生对浏览感到无所谓,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盲目崇拜黑客,对破坏网络运行、攻击别人计算机非常感兴趣,并且乐此不疲,不少青少年制造病毒破坏网络系统,使系统瘫痪,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这充分反映了上网行为缺乏自律、他律、自制和他制,同时也反映了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淡薄,高校有必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让学生有一定的网络安全法律意识,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使有害信息失去滋生的土壤,在很大程度上抵制这些不文明的现象,再加上网络监管部门的有效管理,我们的网络环境就会大大改善。

网络安全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网络信息安全是一个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重要问题。其重要性,正随着全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重要。很多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会学习有关计算机、互联网使用的相关知识,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能自如上网,但对计算机网络是否安全却不够重视,很多学生认为,防病毒工具占用计算机内存,使得计算机运行速度慢,根本就不使用网络安全工具,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很容易遭受病毒、木马、黑客的攻击,轻则造成计算机运行速度变慢,重则造成信息丢失、计算机硬件损坏。还有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知道在计算机中安装杀病毒软件,但是显得十分盲目,对于操作系统缓慢、频频死机等情况只有简单认识,没有掌握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根本原理,无法解决出现的问题,以至于必须费时费力重新安装系统。另外,有的学生上网缺少最基本的信息安全、对自己重要的信息常常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因信息泄露而导致重大损失。

网络安全工具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很多高校学生知道通过网络安全工具能有效保护计算机,但是却没有正确使用网络安全工具,虽然安装了防火墙等网络安全软件进行防范,但是对软件的相关设置不合理或者错误设置,使得计算机软件冲突,程序反应滞后,上网速度缓慢,网络安全工具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防护作用,反而大大降低了网络使用的效率;不正确使用网络安全工具还会导致其不能进行正常的维护和及时升级,当出现严重系统漏洞或者大范围的网络危害时,安全工具不能作出及时反应,以至于产生了无法弥补的后果。

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网络世界中,大多数人都通过匿名形式进行交流,网络违法难于取证,一些违法活动还可以通过关闭服务器或者删除网页内容很快结束,目前我国的法律在网络安全方面仍旧有许多空白,对很多网络内容没有定性规范,一些不法分子钻了法律的空子,逃脱了法律的惩治。另外,高校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淡薄,相关法律没有很好地维护上网人群的合法权益,高校学生主要是寝室或网吧上网,高校可以通过一系列硬件和软件对网络进行监管,但网吧管理不甚规范,自律性较差的学生仍然很容易接触到网上的不良内容。

培养大学生信息安全意识的目标及方法

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网络监管主要是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对网络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管,维护网络正常运行,保护上网群众的网络利益。互联网传播着海量的信息,涌现出各种文化现象,歪曲、炒作某些事件,错误引导舆论;恶意进行人肉搜索,侵犯个人隐私;在网络上进行诈骗、虚假信息,更有的散布低俗、信息,危害网络环境。高校学生对新生事物感知力强,但网络安全保护意识正处在发展阶段,自我约束力较弱,无法抵制一些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只有政府、通信部门、网络运营商联合起来,通过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三管齐下,加大网络监管力度,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和国家利益,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倡导文明创作、理性思考,创建一个和谐、文明、共建共享的互联网空间。

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提高网络安全信息素养。除了网络环境的因素外,引起网络安全问题的另一个因素是网络安全知识薄弱,许多高校都会开设计算机公共课程,但课程的侧重点一般都是对操作系统的应用和对一些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对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却没有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学习,大部分学生虽然能熟练使用计算机,但是网络安全技能水平较低。网络安全技能是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技术,在使用网络时能提高防范,抵御病毒,自我保护。网络安全技术主要包括数据认证技术、协议安全、加密技术、网络防病毒技术,虚拟专用网安全性等。通过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学习了解防火墙特点以及加密技术,了解一些主流的防病毒软件,让学生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正确使用网络安全工具,保证网络信息安全。另外,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判断力,积累处理网络安全问题的经验,提高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自觉防范网络安全问题。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自主约束意识,让学生自觉防范网络安全问题是培养学生信息安全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校园网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另一个有利平台,提高校园网络文化,需要有优秀的校园网站支撑,网站的内容必须是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吸引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提高校园网络的服务质量,满足学生对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的需求,建立和设计让学生更能接受的网站,通过校园网络,教师和学生交流思想,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动态,积极正确地进行引导,同时也可以不断完善校园网的建设。学校可以通过一些有经验的思想政治教师,结合课堂的思想政治课程,在校园网上举行生动有趣的思想教育活动,提高学生政治素养,自觉抵御网络不良信息。另外,还应该对校园各种网络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资源的价值,建造一个服务师生,融合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

学习网络法律知识,树立网络安全法制观念。网络监管技术虽然能过滤掉大部分网络有害信息,但一些网络运营商为了赚取不法收益,仍然会一些不良有害信息,这时候就需要用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网络行为,让一些网络不良使用者有所顾忌,遵循网络规则。高校应通过积极宣传、讲解,让学生学习了解这些网络法律法规,树立网络安全法制观念,在上网时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培养高校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相信通过强有力的网络监管和学校有效的信息安全教育,强化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树立网络安全法制观念,使互联网成为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参考文献:

1.李绍光:《增加网络能力 维护信息安全》,《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09(1)。

2.蔡贤榜:《高校网络文化对学生个性品格的影响》,《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3.周从标、贾廷秀:《信息网络化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求实》,2002(6)。

4.谢玉宁:《网络信息战中的信息安全问题》,《现代情报》,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