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物联网学的技术

物联网学的技术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3 09:48:25

物联网学的技术

物联网学的技术篇(1)

关键词:物联网;导论;层次结构;教学内容

作者简介:吴治海(1981-),男,安徽亳州人,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无锡 21412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南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物联网新专业实验实践性环节设置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GB2011057)、“物联网新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结合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B201105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70-02

最近几年,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概念的提出及其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被称为继计算机与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为了能在这一技术领域占据重要位置,许多国家提出了相应的物联网发展战略。如美国的“智慧地球”、日本的“u-Japan”、韩国的“u-Korea”、欧盟的“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中国的“感知中国”等。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与核心是培养物联网方向的专业人才,为此,国内各大高校相继开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并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江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然而,物联网工程的新专业属性,决定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的实施等,目前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性阶段。但是,国内目前已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大部分高校,都将“物联网技术导论”作为本专业的第一门课程,旨在向学生整体介绍物联网的概念、内涵、关键技术、发展现状以及主要应用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因此,“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的讲授成功与否关系到物联网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影响到中国物联网技术发展的进程。

一、物联网的概念及内在层次结构

目前,关于物联网的定义有多种,但是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的一个定义为:物联网,即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的交换与通讯,以实现智能化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使用通俗的语言,可以这样表述物联网的内涵:使用传感器获取物理对象的信息、使用网络传输信息、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使用控制器设计反馈控制策略、利用执行器对物理对象进行控制与管理等各类操作。由此可以绘制出物联网中的信息流(如图1所示)。因此,从控制学科的角度来说,物联网是一个典型的网络化控制系统(Networked Control Systems,NCS)。从物联网的定义以及图1中展示的物联网中的信息流向,可以概括出物联网的层次结构:感知层、网络层、处理层与控制层(如图2所示)。其每层的功能分别为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与信息的反馈。这四层结构的划分是对传统的物联网三层结构,即感知层、网络层与应用层的进一步细分,本质上是一致的。从这四层结构的划分不难看出,物联网技术涉及信息技术领域的四大一级学科,即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控制科学与工程。因此物联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技术,这使得物联网的内容极为丰富。但另一方面,这种交叉性也增加了“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的讲课难度,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选择讲课的重点,既让学生感受到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面对繁杂的内容而不畏惧,树立学好物联网技术的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物联网技术导论” 教学内容选择

目前国内已出版发行的“物联网技术导论”教材有十多本。[1-12]通过浏览这些教材的目录,不难发现物联网内容极其庞杂,主要涉及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射频识别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远程通信技术、无线单片机、嵌入式系统、云计算技术、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数据挖掘、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物联网控制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物联网技术标准、物联网应用等。依据物联网的四层结构,可以将上述内容进行如下层次归类:感知层包括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射频识别技术;网络层包括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与远程通信技术;处理层包括云计算技术、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与数据挖掘;控制层包括物联网控制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物联网技术标准与物联网应用横跨物联网的四层结构。但另一方面,作为一门导论课,一般来说讲课时间会限制在20课时以内。试图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上述内容完全彻底讲一遍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选择重点内容进行讲解,目标是让学生对物联网的整体架构、关键技术有一个整体上的清晰认识。那么如何选择主要内容呢?以江南大学已经实施两年的“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教学方案为例,结合物联网的四层结构,来分配每讲的主要内容。目前江南大学“物联网技术导论”课为16课时,除去最后一次考核占用的2课时,还有7讲14课时。下面,结合物联网的四层内在结构,详细叙述每讲的主要内容。

第一讲——绪论。介绍物联网的基本定义、内在结构、研究现状、发展动态、主要应用领域。重点讲解物联网的基本定义与内在结构,讲解时应播放一段物联网应用案例的视频,增加学生对物联网内在结构的整体认识。

第二讲——感知层技术一。介绍智能传感器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微控制器接口、无线单片机、嵌入式系统。重点介绍传感器工作原理、比较CC2430和CC2530功能差异、嵌入式智能传感器的一般结构、标准接口与串行接口。

第三讲——感知层技术二。介绍无线传感器网络。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具备了一个简单的物联网系统的架构,对本讲内容的讲解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物联网内在结构的认识。主要讲授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定义、体系结构、特征、协议栈结构、主要支撑技术,如定位技术、时间同步、数据融合、安全技术等。可以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智能农业当中的应用来讲解本部分内容。

第四讲——感知层技术三。介绍射频识别技术。由于射频识别技术也具备了一个简单的物联网系统的架构,所以对本章内容的讲解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物联网内在结构的认识。主要讲解射频识别的组成、分类、工作原理、技术标准、与传统自动识别技术的区别以及安全问题。可以结合射频识别技术在门禁系统当中的应用来讲解本部分内容。

第五讲——网络层技术。介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重点介绍Zigbee技术、WiFi技术、蓝牙技术、超宽带技术和3G无线远程通信技术,简单介绍多路访问技术和多路复用技术。应结合具体的应用来讲解Zigbee技术、WiFi技术和蓝牙技术。

第六讲——处理层技术。主要介绍云计算技术、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与数据挖掘。重点介绍它们的含义、基本结构和主要方法。在介绍基本结构时应画出结构方图,使其技术原理清晰明了。

第七讲——控制层技术。重点介绍控制的思想,即反馈。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讲解,如倒立摆的控制,让学生主观感受反馈的作用,但要避免复杂的数学公式。也可以适当介绍控制学科的前言问题,如网络化控制系统与多智能体系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控制技术在物联网技术当中的地位。

以上七讲基本包含了物联网技术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七讲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对物联网架构和关键技术有了一个整体上的认识。由于不同高校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院系有所不同,教师的专业背景也有所不同。但是,确保学生正确认识物联网技术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教师向学生完整地介绍物联网的四层结构。任何一层的缺失都将导致学生对物联网概念和内涵认识的不准确,影响其以后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

本文在阐述物联网内在层次结构的基础上,结合“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课时短、内容多的特点,详细介绍了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分配主要的物联网技术的知识点。由于“物联网技术导论”是一门新的课程,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课程教学方案,因此,本专业的高校教师要善于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编写符合中国国情的“物联网技术导论”教材,探寻一条符合中国学生的“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教学方法,进而培养出基础扎实、技术熟练的物联网专业人才,推动“感知中国”战略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曾园园.物联网导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3]张凯,张雯婷.物联网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版社,2012.

[4]张翼英,杨巨成,李晓卉.物联网导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5]张飞舟.物联网技术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6]王汝传,孙力娟.物联网技术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7]桂小林.物联网技术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8]黄东军.物联网技术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9]王志良,石志国.物联网工程导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10]吴功宜,吴英.物联网工程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11]暴建民.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导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物联网学的技术篇(2)

关键词:移动学习;物联网;RFID;模型

作者简介:吴怀广(1976-),男,山东聊城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赵家明(1985-),男,河南淮滨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郑州轻工业学院博士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11BSJJ015)、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3A5203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6120144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223-02

对于移动学习的论述,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近年来,移动技术的优势已为高校教育模式的新一轮变革创造了条件,移动学习已经成为继远程学习和数字化学习之后教育发展的新阶段。随着科技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移动学习必将对教育领域带来巨大影响。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又称为传感网,是互联网从人向物的延伸,是指在真实物理世界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嵌入式芯片与软件系统,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和实时处理,从而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通信。[2,3]RFID作为构建物联网的“皮肤”,本质上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从而实现对各类物体在不同状态(移动、静止、恶劣环境)下的自动识别和管理。通过在移动学习者的手机SIM卡上贴上RFID电子标签,当移动学习者携带具有RFID电子标签的手机SIM卡通过标签识别器时,电子标签被标签识别器自动感应并通过无线网络将电子标签中的信息传送到信息处理中心,经过处理之后再将处理结果发送到标签识别器上,从而实现灵活、高效的自动身份识别和信息管理。

一、移动学习模型设计原则

移动学习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但归根结底,移动学习的落脚点仍然是学习。一种学习方式要选取与之适应的学习理论基础,因此对移动学习的运用和研究需要学习理论的指导,文献[4、5]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通过分析后发现,学习方式现已明显地从传输及行为主义范式转向建构主义和社会认知范式,并将主动的学习者置于学习活动的中心。因此,学习不仅是学习者掌握学习内容的过程,本质上更是一种通信交流的过程。鉴于这些特点,在构建移动学习模型时要着重关注以下几方面:

(1)构建的移动学习模型不仅要多鼓励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交流,还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和特定社会群体的讨论、交流。在讨论中学习,并最终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2)在学习模型设计中要以学习者为主体,学习内容和活动的组织安排要与学习者的具体社会实践相关联。同时把知识的获得与学习者的发展、身份建构等统合在一起,学习者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移动学习,在自己想要学习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从学习开始到结束,该模型都要给予学习者最大的主动权。

(3)结合物联网技术,使后台能实时感知、追踪移动学习者所处的环境,根据相关情境向移动学习者推送相关知识,提供必要服务。或可根据情境呈现相应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环境,建立移动探究式的学习模式,营造参与式模拟的学习体验。

(4)该模型能够对移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分析归纳出学习者的行为偏好、知识结构、学习习惯等,并记录到相关数据库中。

(5)该模型能为用户提供友好的人机界面、良好的使用体验、便捷的知识获取、新奇的探索应用、简单方便的沟通交流以及强大的服务支持。从而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体验,降低学习者在使用该模型学习时出现的挫折感(挫折感能够导致学习者对该移动学习模型的信任度下降并随之减少在该模型下的学习)。

二、移动学习模型的构建

1.移动学习模型基本框架

通过具体分析上文中论述的移动学习模型设计原则,结合物联网技术,利用现有的无线通信网和校园WIFI网,并把相关需求映射到具体功能模块,下文构建了一个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分层移动学习结构模型,其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2.该模型功能概述

该模型主要分为两个逻辑部分,从下而上依次为移动学习端和综合支持平台端。两个部分及其内部模块各自分工并相互协作,共同为移动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提供技术支撑。另外,移动学习者可以使用移动设备随时访问远程物联网实验室。各模块的功能描述如下:

(1)移动学习端。

1)移动学习设备: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DA等学习者手持式移动设备,并已运用RFID技术对其进行过标记。这些设备是进行移动学习的载体和必要前提。

2)跨平台智能客户端: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的人机接口,移动学习相关的应用、服务集,并可添加智能秘书,为用户提供智能、新奇、类人的亲切服务。并通过开发出针对不同移动设备系统的客户端,实现设备端异架构平台的接入。

(2)综合支持平台。

1)平台接入模块:实现移动学习信息流的接入汇总和分发,移动接入网通信协议的解包和封包等。

2)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实现移动端的接入身份识别,信息传输的加、解密,为移动端的智能提供后台技术支撑,处理移动端推送的信息和反向信息分发,相关信息流的综合处理、分流、复用等。

3)后台支持子系统。

环境监控和对象跟踪模块:结合移动端设备上的RFID标签、GPS芯片和手机地图,此模块可实现对移动学习者的校园监控、学习环境识别、移动学习者周边环境的实时感知等功能,并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给予学习者以学习提醒,将学习资源主动推送给移动中的学习者。

虚拟社区交互平台:集成实现基于语音、视频、文字等多种信息媒介的通信和交流互动功能,为移动学习者提供方便快捷的通信链接,强大的群组间问题讨论,信息交流共享支持,在线虚拟团队功能。

用户信息统计分析系统:结合a子系统,通过跟踪移动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学习过程、学习活动范围、访问过的网站和阅览过的相关内容等,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学习者的行为和偏好进行采集、分析,以便系统能够对不同的学习者推送其可能感兴趣的学习资源,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和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教学管理模块:实现移动学习者的培养流程和课程进度跟踪、实施双向教学评价考核、相关课程和扩展知识推荐、学习辅助工具集成和成绩查询等功能。并集成了学习评价系统,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时间、阅览和创建学习对象的数量、参与交流与协作的频率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关于学习者的学习积极度、学习深度和学习效果的综合评定,连同换算后的学分一并记录到后台相关数据库中。

考试系统:通过调用后台数据库的试题库,根据移动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可满足学习者的不确定性随时主动测验,完成整个系统对学习者近段学习效果和知识掌握情况的跟踪评定。

4)后台数据库。

用户信息数据库:记录移动学习者的唯一识别信息及其基本信息、考试成绩、能力增长以及其他成就、兴趣偏好等用户信息。

线上学习资源数据库:存放专门针对移动学习优化过的大量课件资源、考试试题库、知识库、新闻消息库和有关系统运行的数据等。

3.远端物联网实验室

允许移动学习者利用移动终端远程接入实验室,并操作物联网实验设备,远端完成实验,以便随时捕捉移动学习者的瞬间灵感,并为其提供实验支持。

三、总结

上述模型注重移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与人交流的重要性,避免了移动学习时由人—机对话所导致的情感交流缺失。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全程跟踪,及时对学习者的能力成长和学习进步进行肯定与鼓励,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学习者的学习挫折感。根据后台数据库记录的学习者的兴趣偏好信息,并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的情境感知能力,可以为学习者推送更适合、更有针对性的知识,从而为每个在线用户打造量身定制的培养模式和全方位的服务支持体系,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总之,该模型围绕着“为移动学习者打造成功的学习体验”这一中心,为学习者提供了友好的人机界面、高效的无线网络、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效的交流与协作及个性化需求,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移动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叶成林,徐福荫.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4,

131(3).

[2]李俊华.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数字校园研究与设计[J].梧桐学院学报,2010,20(3).

[3]张豪锋,王春丽.基于RFID的移动学习资源推送系统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2,(2).

[4]叶成林,徐福荫.移动学习及其理论基础[J].开放教育研究,

2004,49(3).

物联网学的技术篇(3)

1.1物联网基本概念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是(IOT,Internetof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网络”。建设物联网的目的在于通过网络将现实空间的物体相互连接,其工作原理的核心是在现有的网络基础上做以延伸和扩展,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不仅实现人与网络的互联,更进一步实现人与网络、与物体的互联,在虚拟的物理空间里建立起这种连接。从其建设和发展的本质上来看,物联网技术发展至今,是完全建立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并体现出了信息网络技术的聚合性、感知性、智能性。

1.2物联网工作原理

物联网将各类信息传感设备及附属系统、被标识物体,通过短距离无线信号网络进行连接,传感器网络、射频标签阅读装置、条码与二维码设备、全球定位系统都是其中的重要组织部分,物理网技术通过将这些核心组织连接起来,实现了物体与物体、物体与网络、物体与人的连接和交互。

1.3物联网工作特点

物联网技术通过其核心技术和设备器件能够实现较大的数据存储,并以现代网络为基础,利用其高性能的的数据处理能力,实现了很多传统网络无法实现的功能。其次,物联网技术其具有的非接触条件下的数据读取与处理能力,提高了数据传输和处理的便捷性。最后,物理网技术通过一体化的指挥调控系统,可以较为轻松的实现物资信息的综合集成,并将获取的数据优化处理后,实现了物资管理的一体化[2]。

2院校教学保障工作在物联网条件下的需求性的特征

2.1教学的物资的保障作业的规范化

现代比较先进的物联网技能,使库房的管理工作的显示装备能够更加实时的显示出教学的有关的方案、课程的首要安排、授课的教员、物资的运用的有关单位、物资的情况以及于专项需要等的其时的情况的信息,依据“RFID”的运用架构情况,也能够把“物”改动为智能的物件;依据传感网络运用架构,能够完成对特定周边环境情况查看;依据校园网能够供应悉数动态的信息;依据信息化确保装备设备,能够缩短作业时间、优化作业方案和规范作业质量,大大提高了教学物资确保的经济效益。

2.2教学的保障性计划调控智能化

运用物联网技能施行教育物资保证的整体计划调控,主要在于教育保障的信息办理渠道可继续进行数据分析与建模,预测出物资配备需要,并且提供了最好的保证计划,改进物资配发流程。经过物联网供给的归纳配送信息,使物资库存办理、出入库手续和教育使命的履行坚持同步,对教育需要及时做出回应,以愈加精密和动态的方法进行物资保证,使教育保证计划调控到达“才智”状况。物联网之所以能使计划调控办理完成智能化,主要是借助于射频技能和红外传感技能,经过互联网或别的通信方法把教育计划、保证计划、实时需要、库存物资、运用单位等保证信息连接起来,依据教育使命需要及时筹集教育物资、配备器件和安排配送等各类保证活动。

2.3关于教学保障指挥控制的实时化

教学保障过程中需要调用和处理的物品种类繁多,保障情况十分复杂,教学任务计划的严肃性和各类专业综合演练对器材装备需求的多样性,要求院校教学保障部门必须要保持良好的反应的灵敏性以及及时性。

2.4教学保障体系建设网络化

要在教学物资保障中应用互联网的相关的技术,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规模性,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才能够发挥出物联网体系的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保证教学物资装备以及于各类器材耗材快速的进行分发、并且准确的保障,应构建基于物联网的网络化保障相关体系。

3在院校教学保障工作中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1)院校高信息化水平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武警、公安现役部队院校都要按照于军委的全面性建设现代后勤的保障工作的战略性构想,并且要围绕着信息水平在当代的后勤工作保障当中的主导性的地位,充分的吸收并且借鉴了有关于体系的集成问题、精确的保障、门到门具体的服务、成本的相关控制等等更加信息化的先进理念以及于技术的相关的手段。相关的院校教学保障工作是由比较传统的“数量规模型”向着“质量效能型”进行不断的转变,由“后台”走向“前台”,由“保障教学”走向“引领教学”,保障问题的主体性是由以往的“人力型”向着“技术型”的相关转变,并且保障效能是由原来的“一揽子保障”向着“比较精确的保障”相关的转变,并且也实现了相关教学保障资源的共享以及于更加有效的利用。当前已经基本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育教学信息系统教学保障子系统,初步实现了对教学计划、物资需求、库存信息、执行状态的联动掌握,并在执行教学任务当中取得到了一定的检验效果,为了更加快速的推进当代物联网技术在于院校教学保障当中的重要的应用问题、并且提升教学的相关的保障综合的实力,都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2)地方比较成熟的物联网技术所提供的参考性的相关依据。笔者在走访北京物资学院、首都机场等单位时看到,无论是在物联网的研发单位还是在技术的实际使用单位,物联网已经与大家的生活分不开了。在机场中,行李箱的标签化运送就是物联网技术为我们大家带来最直接的感受。另外,较为大型的城市,在出租车运营管理过程中,更是通过形式多样的物联网技术进行管理,确保运营畅通。目前,地方投产于物联网技术的企业犹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我国更是在江苏无锡建立了部级物联网产业园区。虽然在军事院校或是一线部队中,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及应用还不够普遍,但是我们在军民融合发展,校企联合保障等方面已经试行多年,院校应该积极主动的通过联合保障、共同研发、积极汲取等方式,吸收采用地方发展较为成熟的物联网技术,为院校的教学保障工作注入新鲜的活力。

3)物联网比较先驱的领域的成果的成功提供借鉴性的相关的目标。当今引进以及于创新出比较先进的物联网的教学的理念、技术以及于手段,并且建立起比较适应于信息化的保障体系,是各行各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亦有先驱行业采取了众多新的举措。面向智能国家电网应用的物联网研究就依托于信息通信领域的前沿成熟技术,先驱行业在于物联网方面的巨大成功,就不缺乏对于先进技术追求的后继者。院校作为教育的前沿阵地,如果不仅仅局限于研究先进的物联网技术,而同时将先进的技术应用于自身的技术建设,将更能够体现出教育教学领衔发展的理念。

4物联网技术在院校教学保障工作中的应用展望

1)有效提高教学保障物资的出入库效率。物联网技术中的RFID技术可以快速扫描多件教学装备物资,且能够实现远距离扫描物资信息,与传统接触式检查物资有很大的不同,既降低了热工检查的时间浪费,同时降低了误查的概率,提高了物资出入库的效率,减少了物资进出库时的登记核对物资时间。对于提高教学保障工作效率,为使用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大幅降低教学保障物资的盘点难度。在物联网管理技术中,PDA用户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使用PDA无接触的方式快速扫描教学物资,减少了人员清点数量的误差,提高了库存盘点准确度。运用PDA扫描标签不仅可以大大减少人工清点的工作量,还可以降低人工误查,提高教学物资库房管理员的工作效率。

3)快速核查教学物资装备的状态信息。当物联网技术在教学物资管理中形成规模,库存中每个物资都贴上一个RFID标签,当读写器或者PDA扫描标签时,可以快速的显示物资的生产日期以及使用寿命等信息,以便识别物资的安全性。定期检查物资的安全性,以便及时更新物资,避免因物资问题造成的人员和器材的损伤,提高教学物资仓库的智能化。

4)清晰了解教学物资保障工作报表。教学物资仓库所有物资进行编码以后,物资信息录入到系统中,将物资信息分类统计,可以查看所有物资的不同状态。进入物联网管理系统的统计报表界面,根据需要可提取当日或者某一时间段的时间流水账、仓库流水账、明细账等物资流动信息,以便及时了解当日或者某一时间段教学物资出入库状况。5)实时掌握教学保障物资工作状态。教学任务开始之前,使用单位领取教学物资装备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且以往当物资出入库时,难以做到物资责任到人,如果采用物联网技术与图像采集技术相结合,当借用物资时,自动拍摄责任者签字时的图像信息并上传到系统中,实现物资出入库责任人的信息化采集功能。

5结论

物联网学的技术篇(4)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物联网应用技术;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6-0082-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管理和服务已经快速进入发展阶段,物联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物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和其应用范围,迫使社会对物联网人才需求日趋增长,物联网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也是各职业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未来的培训目标。物联网应用技术是一门新兴课程,该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所教授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企业实践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单纯以课堂讲授和原理验证为主进行教学,学生则难以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动手能力,难以了解真实的物联网络环境,更无法亲历物联网络项目工作过程和积累必要的工作经验。因此,在中职物联网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项目教学法的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实训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全面能力,使专业实训更接近社会需求,最终能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为此,研究了一种更贴近实际应用的教学策略――项目教学法。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成为了一名向导和顾问,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在技工院校、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应进一步总结提高,大力试用推广。

二、《物联网应用技术》课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1)物联网应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具有指令多、理论知识抽象、编程思想复杂,但实践性强等特点,学生在学习时常常感觉内容抽象,枯燥无味,不容易听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提高物联网应用技术操作技能水平,做到学、做合一,理实一体,最终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学习的态度。在教师精心创设的环境中,把学生带入学习的主题,学生的共同兴趣必然会相互促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而这些多个项目兴趣的累积同时也会逐渐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兴趣氛围和学习氛围。

(3)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学生在项目里不断讨论、交流、自主探索,必然能够养成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这为陪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了可靠的前提。诚然,学生能养成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也是我们教学的一个目的所在,而实践证明项目教学确实能达到这一目的。

(4)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物联网应用技术》课程中,不仅仅对学生是一种考验,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高质量的教学效果要有高质量的师资作保障,在进行项目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和熟悉所选项目,并且要对可能出现的情况问题进行预测和分析,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还要进行跟踪并对学生进行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同时还要加强对相邻学科的学习。因此,运用项目教学法有利于优化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在《物联网应用技术》教学中的实施

(1)确定项目任务。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内容都以项目为主线,项目确定后,整个教学过程也就确定了下来,所以项目的选择是关键。但是项目的选择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它既要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又要能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既能运用已有知识,又可以发挥创造力。就《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课程,由教师提出项目任务设想,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详见下表)。

(2)制定计划。首先由学生组建团队,这一步很重要,它是贯穿整个项目教学活动的基础。笔者根据班级学生综合情况,把班级学生划分为三类:一类为VC编程较好的学生,另一类为eclipse编程较好的学生,第三类为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每类出一个学生自由组合,三人组成一个小组。这样利于学生的项目分工、合作、融洽等好处。每小组选举产生组长,小组成员讨论并制定项目实施计划,根据个人特长分配不同的工作。小组制定一份完成“项目”的计划书,其内容包括人力分配、完成项目所需时间计划、使用材料计划、所需模块等。

(3)实施计划。每个小组安排一台物联网综合实训设备及两台电脑,根据小组制定的计划,完成对项目的功能拓扑图、程序流程图、程序设计、连接图绘制、器件安装、项目调试等。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索和解决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切忌走回教师讲授、示范,学生完成实操的老路。学生遇到的集体性问题,教师应进行集中讲解,但一定要把握切入的时机。教师恰到好处的讲授,将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可以扩充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总之在这个环节,教师的角色是辅助者、监督员,学生才是项目的完成者。在实施项目过程中,教师起到主持人的作用,而学生起到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边做边想,从不同的项目中去了解整个流程,从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小组沟通协调能力等。

四、项目评价

项目的评价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针对所给出的项目,教师应设计出相应的评价标准,使其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评价。在设计过程中采用阶段性评价与目标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分阶段、分目标地给出考核结果。同时建立小组自评、小组互评、相关专业教师综合评定的多元评定机制。将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操作熟练程度、团队合作意识、问题处理能力等各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客观地给出考核评价结果。

五、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反思

项目教学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选取项目来创设情景,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通过完成项目实现“意义建构”,通过解决现实问题促使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允许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按自己的方式去研究,同时又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广泛应用到技能实训中,但在实施项目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充分考虑影响课程任务的各种因素。比如,项目中一些任务可能由于时间的限制,无法当堂完成,影响了任务的连续性和课程的进度;也可能由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或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小部分学生无法按时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导致整个小组任务推迟完成或者无法完成;课堂上教师可能无法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和评价等。

2.加强对弱势学生群体的帮助。弱势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容易产生依赖思想,无所事事。所以要结合分组推行“一帮一”的措施,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安排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对他们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教师在巡视指导过程中也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3.重视总结交流,让学生切实掌握技能。项目总结可以在项目结束时进行,也可以贯穿在评价反馈的过程中。教师应协助学生理顺项目思路,明晰项目所训练的内容及最佳思考方法,总结学习策略,找到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教师更要指导学生对项目进行拓展和延伸,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项目过程,掌握更多的操作技能,从而提高职业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朱丽著.如何运用教学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物联网学的技术篇(5)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互动教学 ZigBee

【基金项目】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DGY2014-4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21-02

1.问题的提出

日益丰富的社会娱乐环境正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影响着高校课堂教学。如何提高课程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是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关键[1-2]。设计互动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案例,探讨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多方位改善教学形式,提高课堂的吸引力是当前实践教学的研究热点[3-6]。

2.互动教学平台设计

2.1实践教学互动平台系统硬件设计

互动平台系统由教师上位机、含通讯转换器的终端测控单元、ZigBee网络,学生上位机等部分组成,系统结构如图 1 所示。

图1 实践教学互动平台系统硬件系统结构

终端测控单元主要由 ARM9 嵌入式系统、数据采集及控制子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子系统三部分组成。

数据采集及控制子系统功能是通过外接各种传感器及信号调理电路部分可采集现场的各种数据和参数,通过外接驱动电路接口连接信号变换器等驱动装置可自动控制现场的各种运行状态及数据值。终端测控单元通过 ZigBee 无线通信协议及模块与上位机进行无线通信,实时传送或接收各种数据或指令。

ARM9 嵌入式系统是现场控制单元的核心部分,它负责协调、调度各个任务的运行从而实现各种控制功能; TI公司的CC2530 F256作为无线通信主控制器,具有 USB 转 UART功能的 PL-2303HX 芯片作为教师/学生上位机与终端测控单元通讯的转换接口。数据采集终端连接温度、湿度、气压等探测传感器采集环境周围参数,用于实验中对各类物理参数的观察、分析和传输提供实验数据。

上位机是测控系统的系统管理中心、控制中心以及用户窗口,主要有以下功能及作用:

(1)通过 USB接收由终端测控单元转发的现场端各种数据,进行处理、整理、保存在数据库,并在屏幕上显示最新信息,可查询历史记录。

(2)实时监测现场端的信号、状态,根据系统控制程序的要求,输出指令通过USB发送到终端测控单元进行现场端的信号、状态自动调节及控制,实现自动测控功能。

(3)根据工作条件的变化,教师可通过主控软件提供的控制命令,向学生发出指令或接受学生发回的返回信息,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实时互动传输。教师机同时连接数据库服务器,负责全部系统用户数据的管理、存储和历史数据查询及打印等工作。

(4)教师PC机连接投影仪,用于展示教师的示教过程,并实时向所用同学显示互动实验的中间结果,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关注度及参与兴趣;

2.2实验系统软件配置

(1)终端测控单元软件:采用 C 语言编写 ARM9 嵌入式系统应用软件,包括对内部寄存器的初始化、参数设置、以及串口通信等。完成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模数转换、输出控制指令变换成模拟信号进行自动调节及控制、数字信号的采集及控制、实现串口通信、LCD 显示异常报警等功能。

(2)ZigBee 无线通信模块软件:

根据 TI 自带 Z-Stack2007 协议栈 SerialApp 项目基础上进行 CC2530 模块之间的 ZigBee 无线通信编程即可,从而实现 ARM9 嵌入式系统与上位机的数据及指令实时相互交换,保障系统正常通信。

(3)上位机软件:

上位机的操作系统采用微软 WindowsXP,采用 Visual C++及 SQL Server2008设计其它应用程序。实现数据的存储、计算、监控和生成动态曲线图及表格等操作。

3.互动实验教学实例设计

在上述硬件平台上,设计互动性强,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实验是更为重要的任务。

互动教学平台的教学过程为:

(1)教师指导学生采用所具备的软件开发工具基于硬件平台编写终端测控单元的测控程序、编制串口通讯程序及通讯信息载体程序,编制上位机人机交互界面计控制软件实现对终端测控单元的控制,采集数据到上位机的数据库中。

(2)教师通过无线通讯平台布置实验任务,并通过总线通讯平台收集学生的实验结果并实时显示在投影仪上,获得学生的关注。

(3)学生进一步编制无线数据传输程序实现与教师机的无线通信,接收教师的指令,完成教师的任务,向教师机发送信息,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

在实验教学中除传统的反复进行上述过程可以获得与学生的良好互动。

3.1随机点名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获取学生出席信息,训练学生基本通信功能设计能力。

实验过程:

(1)教师先公布点名通讯协议,然后向各终端群发点包含各终端随机ID码的点名信息。

(2)学生编写接收信息程序,接收自己的点名ID码,经过处理后显示到自己的上位机上,并编写返回信息程序向教师上位机发送登记请求以及表示自己的点名ID码。

(3)教师机接收学生的登记请求,并将成功登记的请求显示到投影上,使学生可以确认自己的登记有效。

涉及的知识点:编码、解码、通讯协议、人机交互工具的显示设计、排序等。

3.2快速抢答实验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训练学生编程速度,提高实验趣味性。

实验过程:

(1)教师先公布题目;

(2)学生编写解题程序并发送结果信息给教师机;

(3)教师机接收学生的结果信息,并根据实际在投影上显示提交时间先后排名;

(4)在教师机上实施运行解题程序,查看结果信息。

涉及的知识点:通讯协议、人机交互工具的显示设计,以及题目中蕴含的所有计算机控制知识点如交通灯时序控制程序、搬运机机械手运动时序等。

4.结语

开发一种适用于物联网类课程实验教学行为的互动交流平台。通信功能的实现基于ZigBee技术,终端数据采集基于嵌入式技术,结合上位机人机交互和数据库的操作完成整套的系统平台设计与开发。其特点是上一次实验结果是下次实验的物理载体,实验项目层次清晰,环环紧扣,体系完整,方便互动,有利于激发兴趣使学生通过增加参与度提升体验感。

参考文献:

[1]王明华,鲍长生.“双联互动”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 .

[2]赵立伟.高校古代汉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探究[J].大学教育,2014(3).

[3]杨征,魏迎梅,蒋杰.面向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2013(1).

[4]姚蓉.谈如何搞好大学教学中的课堂互动[J].中国大学,2008(7).

物联网学的技术篇(6)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专业设置;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1009-3044(2016)31-0112-02

1引言

物联网是1999年提出的,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包含RFID射频技术、有线传感技术、无线传感技术、数据交换与网络异构、终端管理等关键技术。

在国外:美国提出“智慧地球”;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对外了物联网战略,提出要让欧洲在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基础设施发展上领先全球;日本在2004年提出了U-Japan计划,2006年提出了I-Japan战略2015;韩国在2004年3月提出了U-Korea战略等。

在国内:2009年8月和12月,提出建立"感知中国"。2011年11月末国家又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近年来,我国中央政府及各地方政府对物联网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深入,“政策先行、技术主导、需求驱动”成为了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主要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已经从2009年的1700多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6000多亿元,预计,2016年物联网规模将达到8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到2020年,物联网产业规模要比信息互联网大30倍,是典型的朝阳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2011年有近40所知名院校获批开办物联网专业、2012年又有30多所院校获批开办物联网专业,2013年有些中职学校也开始开设物联网相关方向的专业,我校在《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厦府[2011]219号)文件精神下,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展战略,根据我校办学及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也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下与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办了物联网方向的5年制高职班)。

1在中职学校开设物联网专业的意义

中职学校当下的教育目标是将学生造就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使学生成为会学习,能工作且自立于社会的人;成为探求新知不断完善自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变革的人。中职学生有了宽厚的知识和扎实的基础能力,有了正确的价值观、人身观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就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广泛就业的适应能力,成为一专多能、一专多技的应用型人才。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和普及,急需大量的相关研究人才,高等学校争相开设的物联网专业,培养的大都是这一类型的人才,主要为企业培养物联网技术系统设计,系统及设备的硬件设计制造及软件代码编写等方面的人才。同时,在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推广等,还需要大量中低端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这类工程技术类人才。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和普及,在工程技术领域,还需要大量的一线技术人才。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物联网设备的规范和统一,为中职学生成为物联网工程技术一线技术人才创造了可能,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也成了当务之急的事。

学生在毕业后要能够依据行业及社会现实,通过对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整合判断,对计算机网络行业的发展趋向有所预测。现在一生从事多种职业已成为普遍现象。这就要求中职毕业生要想得到很好地发展,不仅要对本行业的前景有预测能力,还要对相关行业或可能从事的行业乃至社会的发展做出预测。进而能够根据行业及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调适自己,以适应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2用物联网思想向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渗透

2.1入学的专业介绍

现阶段的初中生在中考结束,报考中职学校时选择专业具有盲目性,对将要学习的专业认识严重不足。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本专业有着认识的误区,片面地认为学计算机网络就是“玩”电脑联网游戏。因此,中职学校在新生入学时,非常有必要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内容和特点,同时也把物联网介绍给学生。从物联网的技术支持到物联网的现实应用,让学生真实地感知“物联网时代”就像“互联网时代”一样已经汹涌澎湃地向我们走来,并且我们所学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正是这浪潮的最前峰技术甚至是主力技术。这种学前的引导,对每位选择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都是一种激励。

2.2 学生的专业学习

物联网技术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无线传感器网络、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上,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与物联网联系紧密以及相关联内容的是多方面的。在信息传输技术方面,关于信息的物理传输介质、组网技术、信息传输方式、路由协议和算法等知识内容都与网络技术相通;在信息处理技术方面,关于数据存储技术、数据加密、数据管理技术、数据安全机制、海量数据处理等知识内容也是相类似的。对于文化基础不是很好的中职生来说是比较难于理解掌握的部分,也是需要我们计算机教师想方设法利用各教学方法手段来完成这个教学目标,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应用上,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普遍都会开设的图形图像设计、网页制作、动态网页制作、动画制作、视频剪辑等课程的知识内容在物联网上应用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物联网的真正内涵是让人们去真正实现“物―物”相连,“物―人―信息―社会”相通,即是让人们能轻松去“感知”这个物的世界,因此,“交互性”是各种物联网应用的重要体现。据此,教师在教授像Photoshop、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设备调试等课程时,应打破以往的教学常规,利用项目教学法、学习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微课教学、Mooc教学、混合式教学、顶岗实习等模式进行教学,这些对于物联网即将来临时代的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他们职业生涯的珍贵的基石。

2.3 学生的就业指导

职业类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安装、调试、维护、生产、营销和推广等工作。物联网是一个智能的网络,它在现实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应用,涵盖了交通、建筑、家居、环境监测、农业、食品安全、健康医疗、军事车防、电网、物流等很多行业。纵观物联网的从业岗位,对于技术人员,尤其是建设调试、维修保养、技术服务、营销推广等工作,不需要非常深的理论知识,只需要掌握相关的操作规范与标准,具备最基础的专业知识,具备相应岗位必备的技能技巧即可以,正符合中职学校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差、动手能力强、适合奔波式工作的职业特色,所以对于当前人才需求量大的物联网技术相关行业中必然会有相关岗位需要我们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去就职。

3用物联网思想向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调整

3.1 调整网络技术专业化方向

目前,中职计算机网络主要有网络技术专业化方向、网站建设与管理专业化方向。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化为例,该专业化的学生学习以网络硬件操作为主线,该专业的毕业生具有网络基础知识、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维护、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和配置、中、小型网络建设、管理和安全维护的能力。能够从事网络结构化综合布线、网络设备的安装、配置和调试、网络运行维护与安全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网络设备的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工作,但对物联网系统的概念、RFID、各种传感器、物联设备的安装、调试等工作不了解。需要适时调整专业化方向,在课程设置上融入物联网思想。为物联网产业时代的到来储备好人才。

3.2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化课程设置

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化课程。原来的网络技术专业基础课程由:网络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PS图形图像处理;专业核心课程有:Acess数据库、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8/Linux)、网页制作;专业化方向课程有: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动态网站开发,网络布线技术。以上专业课程均没有涉及物联网思想的内容,因此可以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途径,在专业化课程设置时融入物联网思想相关的课程,如:专业基础课程加入物联网技术导论,电工基础、C/C++程序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加入电路分析、传感器及WSN技术、RFID及二维码技术、SQL Server安装配置与管理;专业化方向课程加入.NET应用程序开发、智能家居综合实训、安卓物联网应用程序开发、智慧生活综合实训、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智能追溯综合实训等课程,提升专业课程与物联网产业的吻合度。

将学生的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应贯穿始终。重视文化基础课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化方向课程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企业意识、岗位意识、工程意识和规范意识,同时还要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为物联网产业服务的能力。

3.3 教师更新物联网新思想,更新教学内容

当前,物联网技术正在蓬勃发展,而学生所使用的教材跟不上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更落后于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与生产、生活实际脱节。所以,学校应安排一线教师到物联网相关企业进行培训,学习物联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设备等新知识;一线教师应把学到的新知识带回学校并积极开展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跟上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步伐,为学生今后能够顺利地在物联网相关行业、产业找到合适的岗位,并为学生晋升高一级学府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结束语

总之,物联网时代已到来了,中职学校作为培养中低端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摇篮,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用物联网思想对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渗透,调整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专业课程。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占领人才培养的制高点,紧跟时代步伐,为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法,从而使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毕业生能顺利踏入社会,找到理想的及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岗位进行就业。

参考文献:

[1] 刘鑫国.浅析物联网背景下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设置[J].福建电脑,2013(4).

[2] 舒松,喻会. 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初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1).

[3] 邓兆红,桑庆兵.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与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48- 51.

[4] 顾卫杰,王云良.对不同层次教育的物联网专业定位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27):182-183.

[5] 柴方艳.邵丹,李祥杰.物联网应用技术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探讨[J].高师理科学刊,2011(5).

物联网学的技术篇(7)

>> 基于Web的物联网应用体系架构和关键技术研究 物联网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研究 关于分布式云数据中心架构及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物联网的发展与关键技术研究 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 物联网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信息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物联网的畜产品溯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和关键技术研究 物联网环境下的控制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数据挖掘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冷链物流关键技术研究 电梯物联网信息流量管理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混合架构云资源池部署及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SOA的电子政务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 物联网体系结构及相关技术研究 物联网体系及相关技术研究 以开放式物联网架构推动智能城市建设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

[3]孔灵,李晓东等.物联网资源寻址模型[J].软件学报,2010,21(7):1657-1666.

[4]物联网业务特征与业务模型研究[w]. ,2014.

[5]黄映辉,李冠宇.物联网:标志性特征与模型描述[J].计算机科学,2011,38(10):4-6.

[6]沈苏彬,毛燕琴等.物联网概念模型与体系结构[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0(4):1-9.

作者简介

田钧(1976-),男,湖北省人。现为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副教授、高级项目经理,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