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绿色经济前景

绿色经济前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7 17:34:14

绿色经济前景

绿色经济前景篇(1)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经济;发展前景;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国家大力发展经济,这导致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加剧。资源的匮乏、能源的枯竭以及境的污染等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据有关研究表明,全球性气候变暖的有害物质中,建筑行业在施工、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占到一半以上,其中建设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就占了总消耗量的35%,为了相应国家出台的“可持续发展”方针,提出绿色建筑的理念,它是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能够促进环境、能源与建筑的和谐发展。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绿色建筑中的“绿色”,是指在不破坏基本生态平衡的条件下又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种建筑,还可以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等。

绿色建筑是一种建筑规则和建筑环境性能的衡量标准,指的是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即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汽、节电、节水、节材),最低限度地影响自然环境,从而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生活及活动的场所,从而达到人与建筑的生态和谐。

二、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必然性

1、国外环境

全球气候变暖成为人类生存的隐患,所以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召开,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明确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之前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到23%至40%之间。2007年美国国务院通过了《低碳经济法案》,以此响应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巴厘岛路线图”方针,这所有的一切都有利地说明了发展低碳经济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发展低碳经济,既是责任,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的机遇。

2、国内环境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引入绿色建筑概念比较晚,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比较迟。源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即工业经济,这是因为中国要想脱贫致富,必须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步伐,无形中带来了能源消耗的持续增长,成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绊脚石。

我国是工业大国,建筑业已经成为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中国现有的建筑总面积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2020年还将增加300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所以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可想而知。而发展经济、提高13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减少能源消耗之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所以,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是一项意义重大且十分紧急的任务。

三、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可行性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旧有建筑存量大,新建建筑数量多,地理气候特征多样化,加上我国历史悠久,存在许多与自然环境相吻合的传统建筑文化。所以,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经济,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越性。

巨大的节能潜力

我国是建筑业大国,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同样我国建筑业的耗能比较大,如果对目前存在的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效果必然非常明显,这就说明绿色建筑的推广在我国具有很大的潜力。以供热管理市场为例,2008底,我国集中供热的建筑面积约等于70亿平方米,平均消耗能源折合成标准煤每年大约需要20公斤/平方米,如果对其进行节能改造,每年可以节省标准煤亿万多吨,同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些都有利的说明中国具有巨大的节能减排潜力。

从相对效益来说,绿色建筑具有相对较大的优势

要想达到相同的节能效果,建筑比工业的投入要少得多,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施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的成本相对较低,而全球气候变暖是全球共同面对的挑战,所以,我国推行了绿色建筑具有很大的优势。

相对成熟的绿色建筑技术

从“十五”开始,我国就组织了国家科技支持的计划项目,如“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城镇人民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资源,采用节能的加厚外墙,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另外利用自然通风原理提高制冷和通风能效,还可以利用非可再生资源,例如高压冲厕、慢速洗浴喷头、外表雨水的收集使用等。这些都是成熟的建筑节能技术。

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

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往西,有大部分与地理气候特征相适应的建筑群。比如陕西的窑洞,就是运用自然通风原理以及浅层地热的原理实现了居住场所冬暖夏冷的特征。再如苏州的园林设计,更是尊重自然的生态建筑,从根本上调节了气候。所以,我国历史久远的传统建筑文化为发展绿色建筑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分析

20世纪90年代,我国建筑行业首次引入绿色建筑的概念,源于中国的建筑业以及相关产业商品化程度最快、产业体量最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最轻、拉动国民生产总值最有效,所以,首当其冲的迎来了一场节能减排的改革,如今,绿色建筑的理念已经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主流。本文主要从绿色建筑的效果分析来阐释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前景。

1绿色建筑的效果分析

效果分析的组成

绿色建筑的效果分析主要包括内部效果和外部效果。因为外部效果主要指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应该进行国民经济评价,所以,评价绿色建筑的效果主要指的是外部效果的指标。

所谓的国民经济评价,就是按照科学合理配置稀缺资源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考察项目所耗费的社会资源和对社会的贡献程度来评价该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由于绿色建筑经济在我国刚刚起步,很难为绿色建筑的发展界定统一的评价标准。所以,笔者人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国家出台政策法规严格控制建筑产业规模,限制从业人员的数量,我国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模式,导致各地建筑项目增多,所耗费的能源也相应的增多。其次,深化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机具、新材料的研发,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从而节约了资源和能源,控制生产成本,提高了机械化水平;第三,广泛宣传绿色建筑理念,使得在城市规划和考察设计中时刻贯穿“绿色建筑”的思路,从而保证家庭住宅和城市建设在采光、通风、排水等方面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第四,建立完善的评估标准,从根源上杜绝伪绿色建筑的存在;第五:积极引进、吸收、消化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提高机械化水平。

外部效果分析

在政府的干预调控下,要健全和完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加强对大型公共建筑物的建筑节能监管,使得“非绿色建筑”项目的内部成本提高,内部效益降低,而“绿色建筑”的外部成本降低,外部效益提高,从根本上使得可利用的有效资源向绿色建筑经济领域流动。

2、推行绿色建筑的有效措施

推行绿色建筑的有效措施,主要针对绿色建筑外部效果的提高,提高外部效益,降低外部成本的一个大体思路是:建筑在其生命周期内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量;最大限度的减少环境污染;建筑的质量、功能、性能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统一。

源于绿色建筑是新生事物,提高外部效益的量化指标还不太确定,具体表现为绿色建筑的高出售率、高出租率。相对来说出售和出租价格也比较高,一个绿色建筑项目,不仅费用支出比较低,而且获得政府的支持与赞助,还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这些都将为业主带来巨大的投资回报。

另外,降低外部成本也是提高外部效果的措施之一。因为,绿色建筑质量好,电、水、能源和垃圾成本底,从而延长了建筑的寿命。所以在建造绿色建筑的前期,要降低外部成本,即可以在透光性好、通风能力强、空气质量好的地段购买一块地产,可以将解除潜在的环境风险;绿色建筑前期直接产生的建造成本比较高,但是由于机械数量少、照明设备数量少、通风设备数量少,从而提高了能源效益,间接降低了建造成本。

五、结语:

绿色建筑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大力的推广,我们相信在“可持续发展”方针的号召下,绿色建筑不断走向完善和成熟,所以,建筑商在分析走向绿色的决策时,不仅仅要考虑内部效果,而应该树立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关注建筑投资的总体回报,也就是说,绿色建筑对于投资者来说,即是经济责任,更是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李新生.对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的探讨[J].江苏经济报,2009(09)

[2]李牧.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分析[J].建设科技报,2010(10)

[3]王彩瑞,张磊.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前景及对策建议[J].浙江大学学报,2011(09)

[4]孙书明,李伟清,马容.浅析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山西建筑报,2012(03)

绿色经济前景篇(2)

摘要 联合国里约20周年世界峰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倡导绿色经济。绿色经济的概念最早在1989年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Pearce提出,但现在的绿色经济却具有全新的意义。本文基于参加联合国有关绿色新政和绿色经济的政策咨询和研究报告,论述了绿色经济的基本背景、三重效益、研究模型以及绿色经济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对如何开展中国绿色经济研究进行探讨。首先,文章认为在深入探讨绿色经济前,需要了解当前发展绿色经济的基本背景,明确为什么要发展绿色经济、什么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绿色经济,以及怎样促进绿色经济发展三个基本问题。其二,绿色经济与褐色经济的情景模拟表明,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更好的三重底线效益。联合国的T-21模型对过去40年(1970-2010)及未来40年(2010-2050)进行了绿色情景与褐色情景两种模拟,认为在自然资本的环境收益方面,绿色经济发展情景下自然资本的退化得到了基本遏制,而褐色经济发展情景下自然资本的退化会进一步增强;在物质资本的经济收益方面,绿色经济发展情景下,2020年以前经济增长率(2.5%)会低于褐色经济(3%),但从长期平均增长率看绿色经济发展模式(2.5%)可以带来比褐色经济发展模式(2%)更好的经济增长;在人力资本的社会效益方面,在2030年以前绿色经济发展情景下就业机会有小幅减少,但长期来看,绿色经济能够创造与褐色经济同样多的就业机会,甚至可以有小幅的增加(0.6%)。其三,绿色经济研究模型表明,绿色经济投资于自然资本可以实现所需要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本消耗的脱钩。绿色经济假说是:将资金投资于提高资源能源效率与扩大自然资本两个方面,是否能够导致更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于该理论假设,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将自然资本引入生产函数,建立了Threshold-21模型,证明绿色经济即投资于自然资本可以实现所需要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本消耗的脱钩。其四,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经济增长,同时能够增加生活质量。绿色经济假说,强调了绿色投资对生活质量有正的影响。通过生态绩效模型、结构方程模型以及典型案例研究等三种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减少自然资本消耗可以减少生态环境的治理成本和维护成本、维持与增加自然资本对人类的功能;可以提高自然资本的生产效率,用较少的自然资本投入达到社会稳定所需要的人造资本;可以提高人造资本的服务效率,用一定的物质存量为更多的人服务。其五,开展深化中国绿色经济理论与绿色发展模式的系统研究。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倡导的绿色经济可以给我们发展中国的绿色经济带来新的启示,笔者认为对中国绿色经济理论与绿色发展模式开展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应该包括理论内涵、实证分析、发展情景、行动领域、政策体系等五个依次递进、前后照应的研究模块。

关键词 绿色经济;联合国;研究模型;三重效益底线;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5-0040-08

绿色经济前景篇(3)

【关键词】绿色旅游;可持续发展;自然景观;生态发展

一、关于绿色旅游的相关认识

(一)绿色旅游的理解

1.可持续性。我国的自然旅游资源是有效的,合理有效地规划和利用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是实现旅游业持续发展到前提。绿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不仅体现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上,而且体现在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旅游区的产业链运营上。要求旅游业的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做到与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相协调。实现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清洁低耗可循环。旅游业凭借其带动作用将餐饮、住宿、交通、旅游、购物、娱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绿色旅游强调各个环节都要注意清洁生产、低排放,开发利用新能源。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同时,促进旅游产业链的全方位循环与再生利用。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在于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因此,旅游发展必然以技术为核心,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回收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各种资源,走环境友好型旅游发展模式。这样不仅做到对旅游自然资源的节约,而且保护可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

3.绿色消费理念。绿色旅游的发展需要政府和开发商的努力,也需要消费者、旅游者的积极配合。消费者参与了旅游产业的各个环节,他们是旅游经济运行的基本力量,他们的消费理念直接影响着旅游经济绿色化程度。所以说发展旅游经济需积极倡导消费者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的同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逐步形成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旅游的过程中,减少对生态资源的污染和自然景观的破坏,同时提倡适度、合理、健康消费,这在物质与精神消费中应皆有体现。

(二)实施绿色旅游的重要意义

1.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旅游业是对以环境为依托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的产业,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旅游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然而,我国在过去几十年的旅游发展中,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益,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如水土流失、生态破坏,文物古迹的损坏等等。提倡绿色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取消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将促使中国旅游经济向着生态健康的发展之路迈进,进而防止了旅游业之路越走越窄。

2.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旅游业是综合性的服务产业,它以自身综合性的话特点对当地经济产生联带作用,而且在第三产业中以其核心地位领导其它各领域的发展。因此,旅游业的绿色持续发展推动着第三产业的协调持续发展,引导第三产业向着前沿领域进发。旅游业与环境资源联系非常密切,而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绿色旅游经济产生的环境效益不断地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进行。

总之,绿色旅游业实现了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发展绿色旅游的过程中,其它产业也相应地实现了循环与再利用的发展方式,极大地保护生态资源,使得我国旅游业将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不断发展。

二、旅游开发中的绿色经济

(一)自然景观开发中的绿色经济

1.避免盲目,集约环保开发。在旅游开发中粗放式的开发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的自然景观的破坏,而过度的人为建设造成景区内景观的不协调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失调,很多景区也产生了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旅游开发应该放弃“唯经济效益观”、改变开发方式,利用集约开发和生态保护,实现自然旅游景区的集约经营和与自然和谐共处。旅游区经开发后经营者应根据环境容量合理控制游客数量,避免人口集中对生态景观产生负面影响,让自然景观不失自然本色。

2.因地制宜,综合开发。我国国土面积广阔,自然景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自然资源的旅游开发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最好选择。我国山地景观丰富,山地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垂直结构,它的植被随着海拔的变化而而发生变化。这种独特的自然景观是旅游中的亮点,开发商应充分利用山地的气候、物种的阶梯变化发现特色旅游业,同时注意对清新空气和繁茂植被的保护,防止其脆弱性引发的生态失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水是地表最活跃的因素,水域景区的开发也是生态建设绿色旅游的重点,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海洋、湖泊、江河、瀑布、湿地等等。水域景观旅游开发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因此,开发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和保持水体质量,利用周边环境如青山、水生植被等提高水体的优美度,同时合理控制游客数量,万不可超出环境容量,要以清洁优美的环境吸引游客。浩瀚的大漠景观气魄宏大,给人一种独特的震撼美,沙漠旅游将受到人们的追捧。开发沙漠旅游资源要以沙漠为主基调,同时借助绿洲、内地湖泊和特有植被等提高景区的观赏度,其中沙漠草本作物对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大多都是防风固沙的好武器也是沙漠旅游开发的保障。我国多层的地理景观成就了多样的旅游开发模式。

(二)人文景观开发中的绿色经济

1.古迹保护与生态经营。古迹遗址等旅游区以其固有的魅力吸引着游客,但是古迹在开发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与周边的环境的协调,那么它在游客心中将逐渐丧失其价值,因此,古迹的维护和开发应运用高科技手段,减少不必要的环境破坏,避免盲目和过度开发,保护其地域特色。在经营过程中,经营者应引进高效环境管理技术,使旅游区的环保工作向规范化和效益化方向转变。古迹可修复但不可重建,重建的古迹不仅较低了本身的文化价值,而且很容易造成与周边景观的不协调。

2.古镇建设与特色旅游。中国的古镇以特色著称,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乡土风情。特色是小镇的建设与开发的有效切入点,旅游环境与旅游活动的结合将给予旅游者更好的精神享受和审美实践。古镇需充分利用其“古”其“旧”以原生态促进旅游的持续发展。但这一切必须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展,建立科学合理的环保规划将更有利于古镇特色文化的宣传和我国的生态旅游建设。

(三)产业链发展中的绿色经济

1.绿色餐饮。绿色餐饮是指在旅游发展中与绿色旅游相协调的生态环保的餐饮行业,它以高效的能源管理和较低的资源消耗对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提供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2.绿色交通。旅游中的绿色交通不仅包括路运交通方式还包括水上交通方式和空中交通方式。它们以旅游游览车、游艇和空中缆车为代表。这些交通工具必须秉承低碳环保高效低耗的原则,尽量减少对景观的影响。

3.绿色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打造既要体现地域特色又要增强使用性,更重要的是不以牺牲当地生物多样性为代价,也不要造成对当地环境的破坏。而要降低资源消耗率,提倡手工生产,体现人文文化,以健康安全打造品牌。这样消费者在旅游的过程中实现了餐饮、交通和产品的生态一体化。

三、绿色旅游的经济学分析

首先,无论是自然景观开发、人文景观开发还是旅游产业链中绿色经济都是在行政和市场两种机制作用下的反应。绿色旅游的市场化经营离不开税收等经济手段的推动和保障实施,同时在利益驱动和价格机制的引导下,开发商的生产也渐渐与绿色的消费需求相一致。其次,在产业链发展中,每个产业的绿色可持续经营均满足怕累托最优状态,它使得自身产业及相互产业都实现长久利益的最大化。最后,绿色旅游经济的开发促进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生态循环。在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中产生可正外部效应,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克服了市场失灵。

参考文献

[1]明庆忠,李庆雷.旅游循环经济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12).

绿色经济前景篇(4)

关键词:深度绿色营销;旅游景区;营销策略;4PRs理论体系

1深度绿色营销的概念及特点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工业品市场率先进入深度营销阶段,深度营销是指通过有组织的努力,提升客户关系价值,以掌控终端,滚动式培养与开发市场,取得市场综合竞争优势,冲击区域市场第一的有效市场策略与方法。那么,作为旅游景区来说,深度绿色营销是景区管理者有目的,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开发和培养市场的整体营销概念。因此,笔者认为旅游景区深度绿色营销除了具备传统的特征外,还必须具备独特的特点:第一,景区实施整体区域化营销,以大范围的一个旅游景区进行绿色营销;第二,考虑体验经济的背景,关注游客体验,在营销过程中加入教育环保体验的元素;第三,应用4PCRs的营销策略体系,即兼顾产品、顾客与关联的产品策略,兼顾价格、成本与回报的价格策略,兼顾渠道、便利策略,兼顾促销、沟通和关系的促销策略,能够使整个旅游景区的开发统一起来,进行复合式的综合发展;第四,树立明确的景区绿色形象,即“可持续发展”的形象;第五,开发成熟的“绿色”旅游产品,欧洲突露斯大学旅游研究中心和服务经济学系主任弗汉塞•维拉斯说:“旅游产品以其需求价值为卖点,并加入人文因素,才是成熟的旅游产品。”那么作为深度绿色营销中的旅游景区,则需要调查清楚绿色消费者的需求,加入被游客认可的绿色环保文化,这才是成熟的绿色旅游产品。

2旅游景区绿色营销现状与问题分析

2.1绿色意识的缺乏

绿色营销是由绿色消费作为内在驱动力而产生的,但是由于我国消费者绿色意识不够;同时我国企业对于“绿色”的理解更是不足,当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时,如环境污染的治理、培养员工绿色意识、搜集绿色信息、获取绿色标志,他们大都选择了放弃;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培训。而政府作为一个绿色营销的重要倡导者,进行绿色意识的培养,以及向公众传播绿色意识的重任就非常重要了。纵然我国出台了关于保护自然风景区、历史文化遗产等的法案,但是当我们看到那么多的景区在开发和经营过程中遭到了破坏的时候,就可看出“绿色”意识还是非常缺乏的,那么如何才能使“绿色营销理念深入人心”呢?笔者认为在没有关于乱扔垃圾而需要处罚的情况下,人们都能自觉按规定放置废弃物时,景区的绿色营销就达到了目的。

2.2景区绿色营销实践乏善可陈

我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根本,在认识到这一点后,各景区对其的开发已开始注意保护了。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不合理开发使景区过度城市化和商业化,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研究表明,我国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这些不仅仅是绿色理念缺乏造成的,更是发展过程中没有坚持“可持续发展”而造成的。绿色营销需要贯彻可持续发展观,但是由于绿色营销的一个体系并不完善,而名人营销、影视营销等营销手段更有噱头,且与绿色营销相比是具有较明显的短期效益的,从而导致很多景区更不愿意进行绿色营销。同时在以政府为主导的景区营销活动中我们很难看到绿色营销,即使是有条件进行绿色营销的景区也没有实施绿色营销,这说明我国绿色营销在实施和管理上做的还是不够。

3深度绿色营销策略探讨

为了很好地实施旅游景区的深度绿色营销,充分体现景区优势,我们需要深度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形成一个完善的绿色营销体系,实现景区绿色旅游的合理布局。

3.1注重绿色营销理念的宣传,把教育体验融合到绿色营销过程中

3.1.1运用鲜明的绿色标识,培养游客绿色理念国外学者认为我们可以把传统营销中的绿色标识运用到绿色营销当中,其在绿色营销过程中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绿色标识就在不断地提醒游客:景区绿色营销的重点在于环保,要扭转“旅游是无烟工业”的错误观念。如今旅游景区中现有的体现景区环境质量的标准有ISO14000、绿色环球21、我国的自然保护区、5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等,这些鲜明绿色标识会引起游客的注意,对游客有一个教育的作用。所以,景区内在游客所到之处都可设计并标示绿色标志,让游客在欣赏优美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得到关于绿色意识教育的体验;当然这个标识的设计要有鲜明的识别度。笔者认为这个标识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景区自行设计开发的独特的体系绿色的标识;还有一种就是运用国际或者国家认证的绿色标识,这类标识有一个优势就是游客对其的识别度较高,可信度也较高。另外,旅游景区在实施绿色营销过程中最好在不同阶段实施绿色标识策略。正处在开拓市场的旅游景区即是景区产品正处于生命周期的上升成熟阶段,可以自行设计独特的绿色标识,既可以在游客心目中树立一个绿色形象,还可以与其周边的类似景区区分开来,树立自己的品牌;而到了发展成熟阶段就需要通过知名的绿色认证标准来吸引游客。譬如通过了“绿色环球21”认证的九寨沟、四川三星堆等景区,他们没有自己的绿色标识,在取得了知名的标识后完全可以在景区中树立“绿色环球21”的标志,向游客宣传该标志的意义,提高游客的绿色理念。3.1.2通过景区工作人员对游客的服务让游客体验到绿色营销的内涵由于旅游具有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的特性,那么要实施绿色营销的产品策略时务必要把工作人员也看作产品的一部份,对景区服务人员进行绿色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树立绿色观念,掌握“绿化”技术,按照环保规范的要求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自觉有效地投入景区绿化工作中,积极配合景区的绿色营销,从而通过服务对游客的观念进行影响。

3.2改进传统4Ps策略,把4Ps融入绿色营销的实践中

3.2.1开发成熟的景区绿色产品既然是深度绿色营销,那么必须开发成熟的绿色产品。而深度绿色营销中成熟的旅游产品应该是以游客对绿色环境的需求价值为卖点,并加入绿色环保文化,或健康因素的产品。绿色产品分为绿色核心产品、绿色形式产品、绿色延伸产品,要在各产品中体现产品的绿色特性,增添环境保护的可信度、安全感,在大力开发绿色产品的同时也要注重产品的质量。取得了“绿色环球21”认证的九寨沟一系列措施是值得借鉴的。首先在景区内的观光车采取“以气代油”的措施,减少了废气对环境的污染;并与景区管理局对下属相关部门签订责任书,严格控制观光车、工程建设、居民音响带来的噪声污染;同时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将垃圾等废弃物都统一运送到景区外去处理,做到“日产日清”;对于废气排放则采取更换居民、餐厅的燃料,并“以气代油”,严格按欧II标准作定期监测,保证空气质量。3.2.2制定绿色价格景区实行淡旺季不同价格,这是我国大多数景区的做法,这与绿色营销的价格策略是不一致的,为了保护景区,促使旅游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景区有必要针对其绿色消费市场,满足绿色消费者的需求,制定包括环保等成本,具有绿色竞争力的绿色价格。3.2.3完善绿色分销渠道由于旅游景区具有不可移动性的特性,那么景区产品在进行分销渠道的选择时受到了限制。由于网络的发达,最开始是九寨沟景区就在其网站上有简单的电子订票业务,现在更多景区从简单的网络售票发展到了同时控制人流量,这样既丰富分销渠道,完善营销体系,又减少绿色营销的漏洞。3.2.4寻求绿色媒体进行景区促销景区的促销应选择绿色媒体,绿色信息;就绿色营销的广告策略来说,要强调绿色产品“环境友好”的特性,即产品具有可降解、可循环、低污染及节能等特性。比如特色的是九寨沟的“数字九寨”,网站中包含了各种信息,通过浏览网站可以了解九寨沟的管理、保护、开发等各方面的信息,规范参与景区经营企业的经营操作,有利于对外促销,将市场竞争导向良性,在营销策略、服务质量以及运营成本上做文章,从而推动诚信经营景区;在网站中还可以找到景区保护资源等方面的信息,有效地宣传了景区“绿色”的理念。

3.3绿色营销中实施4R策略

营销方式在不断地演变,营销策略也在变化:以景区需要为中心,产品生产为导向的4Ps到以顾客需要为中心,市场需求为导向的4Cs,再到以关系、网络为中心,生产与市场导向兼顾的4Rs。我国有旅游学者认为4P、4C、4R可以结合起来,景区在营销过程中要在景区与旅游者、产品需求之间建立关联;“回报是营销的源泉”,景区在营销中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认识到营销的真正价值在于为景区带来的短期或长期的收入和利润的能力;景区管理者和经营者要在为游客提供便利的基础上,提高市场的反应速度,对游客的诉求做出最快的反应,抢占先机;同时由于旅游景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重视景区和游客的长期稳定关系的建立迫在眉睫。将这些理论运用到绿色营销中,务必可以拓展绿色营销的视野,对其营销的进一步实施有重要意义。比如在营销过程中着眼于景区与游客的互动与双赢,展现绿色营销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3.4完善政府在景区绿色营销方面的管理,保证绿色营销的顺利

进行由于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旅游景区大多采取的是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模式,景区或旅游目的地都以政府牵头的方式对外进行市场营销,那么政府就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市场的发展而调整对景区的管理。要对景区进行深度开发,就旅游业运作而言要从向着区域合作的方向发展;另外,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增强各部门和利益集团之间的协作;加强景区绿色营销的管理,通过强制手段制定环保规范,重视人、自然和社会的统一。

4结语

我国还有很多旅游景区应该进行绿色营销,或者深度绿色营销,但由于一些理念和物质条件的缺乏,还在采用一些不合时宜的营销手段,对旅游景区造成致命的破坏,这与我国目前的发展方向是背道而驰的,急需景区管理者和经营者转变开发模式和手段。希望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探讨,能够使景区管理者加强对景区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并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绿色营销在旅游业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2]公学国.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景区经营新模式[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6(05).

[3]谭寒冰,张文超.浅析绿色市场营销的可持续发展[J].集团经济研究,2007(01).

[4]刘芳.体验营销在旅游景区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6(12).

[5]李勤.秦岭北麓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策略研究[J].陕西行政政学院学报,2007(01).

[6]刘婧,勒俊喜.旅游景区景点营销策略[J].企业研究,2007(02).

绿色经济前景篇(5)

因“水的经典”和“林的经典”而闻名遐迩的千岛湖是1959年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力发电站蓄水形成的人工湖,位于江南杭州与黄山的锦绣山水之间,因湖中有1078个翠岛而得名。千岛湖自1982年对外开放以来,经历了发展、提升到现在的转型三个时期,已成为湖泊旅游的典范,其园林生态经济效果逐步显现,形成了独特的园林生态经济模式,为千岛湖所在地淳安、建德及安徽歙县等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使淳安县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对于拉动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园林生态经济的内涵

关于园林生态经济,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们认为,所谓园林生态经济就是以发展大园林为核心,运用生态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先进科技成果与传统经济技术精华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模式[1]。

2千岛湖园林生态经济发展现状

2.1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千岛湖位于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周围分布着黄山、西湖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淳安、婺源、黟县3个首批中国旅游强县,歙县、景德镇、衢州、杭州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杭州西湖、黄山、三清山、西递—宏村4处世界遗产,安徽黄山、杭州西湖、千岛湖3个5A级风景旅游区及众多4A级景区,是长江三角洲的腹地,被誉为长三角的“后花园”、杭州—千岛湖—黄山名山名水名城名湖黄金旅游线和上饶—千岛湖—黄山浙赣皖旅游金三角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2.2具有丰富的景观资源

千岛湖碧水呈奇,千岛百姿,自然风光旖旎,生态环境佳绝,以千岛、秀水、金腰带为主要特色景观,被誉为“天下第一秀水”,有“千岛湖归来不看湖”之美誉,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被原国家林业部批准成立国家森林公园,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的森林公园。1992年被国家旅游局列入“杭州—千岛湖—黄山”名山名水之旅国家黄金旅游线,并荣获“浙江十佳美景”、“全国森林公园十大标兵”、“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文明森林公园”、“浙江省十大生态旅游名景”、“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成为国内外游客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的重要目的地。

2.3旅游效益明显

2010年,千岛湖旅游业解决就业1.5万人,接待国内外游客达353.6万人,旅游收入45.4亿元,实现旅游门票收入2.01亿元[2],显著的旅游经济效益使千岛湖旅游业成为淳安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4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千岛湖园林生态经济的效应,带动了景观房产、酒店、宾馆、农家乐、乡村游、土特产、纪念型工艺美术品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形成了一定规模,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千岛湖乡村旅游已创办了古居村落、乡土风情、特色作坊、农事体验、小溪漂流、登山野营、高山避暑等乡村旅游景点15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3个,农家乐特色村8个,农家乐经营户400余家。2010年接待游客130.8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经济收入1.39亿元,部分乡村还获得了“浙江省农家乐旅游特色村”、“杭州市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等荣誉称号[3]。

3千岛湖园林生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1污染和破坏风景资源的现象还十分严重

目前,千岛湖流域周围乡镇有大量污水流入千岛湖,千岛湖水质还没完全摆脱富营养化状态。由于规划管理体制不顺,各方都向千岛湖景区伸手,与风景区无关的房地产、度假区、宾馆、饭店等不断增多,房屋建筑大量增加,导致风景资源及环境资源也不断遭到破坏。如果让这种趋势继续发展而不予以控制,千岛湖风景区就有“自然形态”变成“经济形态”的危险,这将使千岛湖风景资源的价值严重丧失,无法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3.2国内外游客大量增加,环境容量超负荷

据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千岛湖旅游人数达到353.6万人,客流量比2009年增长17.8%,给千岛湖风景园林的建设与保护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每逢“五•一”、“十•一”及周末,千岛湖月光岛、神龙岛、梅峰岛等一些景点,环境质量受到很大的损害。如何开发新的特色景点,拓宽游览景区,分流游客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3旅游经济效益还没得到深层次发掘,游人数量与经济效益很不相称旅游经济效益相对较低,主要反映在游客在千岛湖的消费水平不够高。据2010年抽样调查,国内游客人均消费1284元,其消费水平虽比往年有较大的提高,但对大多数游客来说,消费水平提高的主要是住宿、饮食、门票方面,其购物水平很低,人均仅有数百元。如何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充实游客喜爱的特色商品和旅游项目,并努力延长游客在千岛湖的逗留时间,是当前提高千岛湖园林生态经济效益的重大课题。

3.4景区景观档次较低

千岛湖虽有“绿色千岛湖”之称,但在“质”上还存在一些差距,缺少具有天然季相变化和富有姿态、色彩、风韵美的特色景观,需进一步提升千岛湖景区景观质量与档次。

3.5维护建设资金严重短缺

由于目前千岛湖风景园林保护与旅游经营实行分开管理,涉及部门多,造成了千岛湖风景园林保护单位维护经费长期不足,投资短缺,景区植物景观质量难以提升;加之基础设施落后,技术装备水平低,园艺水平难以提高。所以千岛湖风景园林建设不能以更快的速度向高质量、高档次、高水平方向发展。

4可持续发展措施

千岛湖园林生态经济发展要以千岛湖景区总体发展战略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保护和利用优美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璀灿的人文古迹,运用生态经济的客观规律,科学处理好淳安与千岛湖、保护与建设、历史与将来三个关系,大力发展以千岛湖为重点的风景名胜事业,努力提高千岛湖景区的景观档次,建立点、线、面相结合完整的风景园林网络体系,大力提升以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等风景园林生态经济效益,把千岛湖建设成为具有高层次、高水平、集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会展四位一体的长三角一流、国内著名、世界知名的休闲度假胜地。#p#分页标题#e#

4.1持之以恒抓宣传,提高全民的绿化意识

园林绿化事业是全民的事业,没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民绿化意识的提高,要建设完整的、系统的、高水准的风景园林体系,把千岛湖建设成为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会展四位一体的长三角一流、国内著名、世界知名的休闲度假胜地是根本不可能的。为此,要持之以恒抓宣传,使各级领导和全县人民都充分认识到园林绿化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景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它不仅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增进人民身心健康,使千岛湖有一个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良好结构和机制的作用,而且还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4.2加强千岛湖深层次保护和开发建设,扩大环境容量,充实文化内涵

将淳安县的知名度与千岛湖联系在一起,只有千岛湖,淳安县才能成为国际花园城市和中国旅游强县。因此,正确处理好淳安与千岛湖、保护与建设、历史与将来的关系,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把千岛湖建设得更美好。保护千岛湖就是要保护好千岛湖的山体、山林、水体、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使之不受损害。要严格控制千岛湖景区及周边地区建筑密度、高度和人口密度,大力治理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使千岛湖不会转化为城市倾向极为严重的“经济形态”。当然,保护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深化、发展和改善。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加强风景园林建设,充实文化内涵,扩大环境容量,是当前和今后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4.3重点抓好度假休闲和养生休闲度假区的规划建设

为提升千岛湖旅游品味,推进千岛湖旅游由生态旅游观光型向度假、养生休闲型转变,做大做强度假、养生休闲产业,淳安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打造休闲度假胜地,建设旅游经济强县”的战略目标,并按照“提升观光游,推进休闲游”的总体要求,依托千岛湖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山水优势,以杭州打造“东方休闲之都”为契机,高品位规划、高档次招商、高标准地建设进贤湾、界首、排岭半岛三大度假区,着力推进千岛湖生态旅游观光型向度假、养生休闲游提升转型,致力把千岛湖打造成为长三角首选、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这三大度假区的地理条件优越,交通十分便捷,毗邻千岛湖湖畔,而且林木茂盛,植被条件非常好,覆盖率达94%以上。目前,排岭半岛度假区建成或正在建设凤凰岛、桃园、天清岛、千岛湖等度假村,已初具规模,并呈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余两个度假区尚未开发,完全可以利用千岛湖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建设一个高水平,集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会展四位一体的长三角一流、国内著名、世界知名的度假、养生休闲区,从而进一步推动千岛湖园林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4实施大环境绿化战略,加速建设比较完整的景区绿化系统

千岛湖虽有“绿色千岛湖”之称,但绿化体系是很不完整的,绿化水平、景观质量与档次也不是很高,没有真正体现具有天然季相变化和富有姿态、色彩、风韵美,没有体现月月有新景,季季有变化,万紫千红、花开不断的独特景色。为此,应该树立“大园林”的观念,实施大环境绿化战略,通过点、线、面等园林绿化建设[4],把千岛湖的翠岛、碧水、青山有机地融为一体,建设成为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绝佳、世界岛屿最多、中国水质最好的旅游湖泊。点——旅游景点公共绿地建设用地的配置。景点绿化要配合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涵意境,营造特色绿化景观。如“龙山”等历史文化景点,绿化以松、柏、竹、梅等为主要树种,以烘托文人、名士气节;“鸟岛”、“云蒙猴影”等动物系列景点多种植观果、招鸟树种,创造以吸引鸟类,真正达到鸟语花香,体现自然野趣、维护生态平衡的植物景观。“梅峰观岛”、“黄山尖”等自然风光景点种植以观花、观果、彩叶为主的植物,有“锦上添花”的造景效果。线——着重做好环湖景观绿化带、主航道两侧的湖湾、岛屿和05、06、环湖公路等主、次干道绿化带的建设,要充分利用植物的形态、色彩、大小等特点进行绿化。在绿化中,要重视植物开花时期和色彩的配置,有观叶、观果、观花、观形等各种植物相互搭配,通过艺术构图原理,采用植物造字作图的形式,选用乡土彩叶树种为骨干树种,适量配置观花、观果树种,湖岸种植耐水树木,自然衔接,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化,力求保持自然野趣的美学效果,树立千岛湖个性形象。面——努力做好沿湖两岸第一层山脊线坡面包括比较大的半岛、岛屿进行以色相变化为主的建设。在绿化时,多应用、多选择以体现千岛湖特色和文化历史的乡土树种,适量种植外来色叶树种;多种植招鸟树种,以吸引鸟类,真正达到鸟语花香,维护生态平衡;多应用抗性较强、养护成本较低的地被植物。对外来地被植物如马尼拉、结缕草等应谨慎应用。并避免城市园林的倾向,力求营造具有千岛湖特色的植物景观。同时,要重视植物开花时期和色彩的配置,将观叶、观果、观花、观形等各种植物相互搭配,营造一个层次感强、自然优美、浓荫覆盖、色彩鲜艳、抗风害强、上下组合合理的自然植物群落,形成深远的、五彩缤纷的、具有天然季相变化和富有姿态、色彩、风韵美的植物景观。

4.5完善旅游设施,注重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为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旅游者的需求,并体现长三角首选、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应有水平,必须不断完善旅游设施。首先,在旅游设施的布局上,应在保护的前提下,根据景区的精神文化功能和旅游设施的物质服务功能的要求不断完善旅游设施,同时扩展到乡村合适地区开展乡村农家旅游,从而在千岛湖形成大小配套的旅游服务设施网络。通过不同空间、不同功能的发挥,使风景、旅游与经济获得同步协调与发展。其次,必须按照旅游六大要素配置和完善旅游设施。在“行”方面,方便、快捷的交通系统是基础条件和前提。近年来,随着徽杭高速、杭新景高速、黄塔桃高速、合铜黄高速等高速公路相继开通,皖浙赣三省毗邻区域旅游景区间形成“3小时高速交通圈”,构成以旅游高速公路为支撑,铁路、民航、水运相配套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使千岛湖旅游更加便捷。在“住”方面,需要在千岛湖镇与进贤湾、界首、排岭半岛三大度假区及其周围建设一些反映新安特色的高档次、色彩明快、格调高雅的宾馆和度假村,这样不仅美化了千岛湖,也提高了千岛湖的档次。在“食”方面,不仅要挖掘一系列具有浓郁新安江特色的历史传统饮食文化,还要发掘现代饮食文化的内涵,讲究科学的饮食方法。在“游”方面,要根据千岛湖的景观特点,并外延到本省、外省邻近的著名风景区,合理组织旅游线路,大力开辟特色旅游。在“购”方面,要不断开发丰富多样的具有淳安地方特色的各种土特产、工艺品等旅游商品。在“娱”方面,要在传统和现代的基础上,多方挖掘,别出心裁地设计、推出一批适合国情,具有当地特色,又使旅游者喜闻乐见并可参与活动的文化娱乐设施,展现丰富多彩的当地风情,使人流连忘返。#p#分页标题#e#

绿色经济前景篇(6)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绿化;美化;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层建筑数量的增加以及城市化的推进,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的居住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其生活水平也得到极大的提高。在此基础上,人们早已不再满足于居住的适宜性和室内的装修质量,而是更多的关注于生活周边环境的绿色化。因此,在此背景下,对当前我国城市居民居住环境绿化景观规划设计进行探讨是极其有必要的,无论是满足居民的心理还是生理需求,它都能充分发挥其绿色、自然以及景观欣赏性的作用。

1 设计理念

居住区景观可采用简洁、自然、现代的景观设计理念,突出绿色、生态、人文气息,采用回归自然的造园手法突出居住区的园林景观主题,将园林景观纳入居住区整体环境中,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形成点、线、面相结合,自成系统的绿化景观格局。在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建设绿树成荫、独具风情的生态居住区。

2 规划原则

2.1 保证其交通性和适宜性。在进行居住区绿色美观设计规划时,必须结合实际,从实际出发。例如整个公园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位置等等。在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居住区交通的通达性和安全性,要利用绿色美观的景观设计来辅助交通,多采用具有引导性的植被和色彩进行绿色景观设计。居住区绿色景观设计不能只关注图片或者想象中的效果,要从实际使用出发,结合当地的人文景观和人文历史文化,从根本上使建筑、人文以及自然融为一体。

2.2 保证其经济性和实用性。居住区绿色景观设计除了考虑绿色景观本身的质量、美观外,还需要考虑其设计方案的经济成本。资金经济是开展城市居住区绿色景观建设的基础所在,若是无法保证设计方案的经济性,那将导致绿色景观建设资金链的断裂。居住区绿色景观设计方案的不同将直接导致建设过程中使用的建材数量、设备质量、植被需求等的不同,这些不同将出现巨大的差价。所以,在进行居住区绿色景观设计时必须保证能够在有限的资金下,发挥最大的作用。通过城市居住区绿色景观设计方案这一根源来控制资金成本,从而保证公园设计能够发挥出资金供给的最大效益。

2.3 保证其景观美感和绿色化。居住区绿色景观规划最重要的就是对其美观性的把握,其美观可以选择现代化、传统化、特色化等,在进行具体设计时只有将城市的人文精神、居住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以及城市的经济特色三者相融合才能保证绿色景观设计真正体现出其城市的特有魅力和绿色美。生态化是保证居住区绿色景观美观的重点所在,要根据居住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作为景观设计的基础所在,因地制宜、因景制宜。此外,人文精神的把握也是城市公园设计的关键因素。

3 设计内容

3.1 功能分区。居住小区从居民的使用上可分成广场区、休闲区、老年活动区、青年活动区、儿童活动区、休息区以及生态防护林区和风景林区,明确各功能区的具体布局。在重要区域确定景观节点,进行分区和组景。安排重要建筑、雕塑、园林小品于开敞空间绿地等,形成连贯的景观,并有各自的特色。

3.2 规划布局。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关系到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因此,必须重视这部分的设计工作。要根据不同居住区不同的功能区来进行设计规划,例如休闲区、购物区、交通要道等等,要根据居民意见和设计需求来合理分布这些功能区域。而此时的居住区景观设计主要功能就是引导作用,根据各区域的功能划分来选择不同的植被和景观,这样能够帮助居民在居住区内准确寻找到所需的功能区域位置。

3.3 道路系统规划。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前提是保证其系统的实用性、科学性以及通畅性,只有在保证交通系统的基本功能后,才能将道路规划设计的绿化景观考虑入设计方案中。在设计使要注意根据交通系统道路不同的等级来设计其绿化景观。当前广泛使用的道路绿色景观设计就是在道路周边种植树木和草坪,使用多样性的道路铺设材料并适当增加道路旁的人行道和步行路。

3.4 景观系统规划

(1)景观系统结构。景观系统规划与用地布局密切配合。在规划中,利用景观规划的自然水系和环形道路相互交织,合理安排景观,展示自然美景。场地内设计的水系及植被,应充分加以利用。水景轴线可以串连沿景观带的各个居住组团,将水系和绿化伸入组团内部,形成一个完整的绿色景观系统。(2)空间规划。三级空间规划,从开敞空间D半开敞空间D封闭空间营造,达到景观的完美统一。开敞空间给人开敞的视觉感受,形成充满层次感的公共空间。半开敞空间是指各组团景观通过绿地、树木进行联系。在绿带内结合不同树种之间隙及养护作业道,设计健康步道,局部设计小广场,以供业主晨练及散步之用。封闭空间园区为减少噪音的影响,在边缘处营造生态防护林,阻隔干扰,形成封闭式空间。

3.5 绿化生态系统规划

(1)水系统。水系统在居住区的设计能够增加区域的灵动感,而且,该系统还能够与绿地系统形成动静结合的美感。水系统无疑是以水为主体的,通过水的流动来加强整个区域的交流和提高相互影响力。通过各种水系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以及对水的管道流动处理,从而创造出各种充满美感的流线型景观。 (2)绿地系统。绿地系统则为“点D线D面”结构,以地块周边的树林为“面”,道路两侧的绿化带为“线”,以部分节点为“点”,共同构筑社区的绿色框架。结合郁郁葱葱的树林布置相应的居住、休闲及服务设施。人们可以在这里休憩、锻炼、赏景,享受生活之趣,体验自然之美。 (3)种植设计。植被的选取与种植是与绿色规划设计关系最为密切的部分,植被的种类选用和设计可以说直接影响到景观的欣赏效果,所以选择植被这一环节务必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要以尊重自然为基本原则,将景观内各物种生存条件考虑入内。使绿色景观充分发挥它减少污染、使人们赏心悦目的功能,美化的外在形象,协调居住区各部分环境,发挥其美学价值。观赏价值重要,使用价值同样不能忽略,兼顾欣赏和使用价值是最好的,这样才能保证植被自身的协调性。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重视的提高,现代城市居住区中的生态绿化率也越来越高。作为城市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绿化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证居民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因此,努力做好城市居住区绿化美化规划设计势在必行。

绿色经济前景篇(7)

关键词:绿色经济;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每年新增建筑数量逐渐增多。建筑行业为能耗水平较高的行业,尤其在我国当前资源消耗总量较大的背景下,建筑行业相关人员应认识到转变工作理念和方式的必要性。传统的建筑模式下,建筑工程成本较高,同时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以及环境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已无法满足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多重需求,基于此,建筑企业负债人应意识到绿色建筑理念的提出和实施使中国建筑行业占据了更多的市场份额这一发展现实,确保加深研究,加强实践,以有效提高建筑整体经济效益。

一、绿色经济背景下的建筑经济发展现状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现阶段,虽然我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绿色建筑的顺利实施,但是不够完善和规范。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对于绿色建筑缺乏充分地了解,更无法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文件来保障绿色建筑的实施,就算制定出了相应的规范建筑企业也不能完全依据要求践行,在这种情况下,绿色建筑无法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二)鼓励性政策较为缺乏当前我国绿色建筑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其重要原因是缺乏相应的鼓励性政策。激励政策和法律可以通过结合来保障绿色建筑的发展。由于缺乏相应的鼓励性政策,一些企业无法融入其中,也很难在企业发展中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为了助力于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不仅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还要设立专门的鼓励性政策,以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三)缺少专业的绿色技术支持科技是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想要实现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于科技的支持。不管是落实绿色建筑经济理念,还是实现设计想法,都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以及技术创新工作,为这些想法和理念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和传统的建筑经济发展相比较,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其技术含量相对更高,其相关的规范和制度相应也更为完善。但是科技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具有投入大、期限长、技术门槛高的特点,这是凭借个体企业的力量无法做到的,因此需要政府部门提高重视力度,从经济、政策等方面进行大力扶持,从而激发社会团队主动参与开展技术研发,以推动绿色建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缺乏针对性的评价机制我国对绿色建筑经济研究的侧重点在如何发展上,却忽视了评价机制的重要性,这导致了人们对绿色建筑经济形式的评估效果存在认知障碍。当前,我国主要是依据多年前制定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经济进行评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该标准的很多内容都比较落后,已经不能体现当前绿色经济发展的情况,因此,需要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做好更新完善,以符合现阶段绿色经济发展的水平,从而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迈向新的台阶。

二、绿色经济背景下实现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完善法律法规,完善建筑产业经济生态链条建筑产业经济生态链条主要是由建筑产业中各种类型的以及具有供给关系的企业所组成,这些企业和生物一样有着共生的关系。例如,如果想要建造一座建筑物就必须安装墙体材料,那么就必须有企业负责生产建筑墙体材料;在墙体材料生产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绿色经济循环工业理念是:收集报废的建筑物垃圾,然后进行简单处理,或者直接把矿渣作为生产墙体材料的原材料。这个过程就是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产业经济生态链条。另外,在建筑产业经济生态链中,水泥的生产厂家是其一个中心,因为水泥厂家直接把水泥销售给建设单位,建设单位不仅利用水泥进行建筑施工,还能对水泥包装袋以及在墙体材料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进行回收处理,水泥厂可以把城市中的灰尘、污泥等作为制造水泥的原材料,这样就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上述两个例子表明,为了实现绿色经济理念下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设相应的建筑产业经济生态链。

(二)注重政策激励,增加建筑产业经济发展动能1.绿色建筑启动阶段的经济激励政策在绿色建筑产业刚开始启动时,各个方面的机制都处于萌芽阶段,其政策制定所面对的主要方向是产业以及提高开发商以及生产商的积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绿色建筑的推广质效:第一,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经济环境,建立健全行业相关规范制度;第二,制定优惠政策,激发相关机构主动参与绿色建筑发展的积极性,对于开展有关研发活动的团队或者个人进行一定的奖励,同时,落实相关实体的责任和义务,对绿色建筑的发展进行有效监督;第三,相关政府部门可以给绿色建筑相关企业开辟资金获取的绿色通道,为开发商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另外,政府可以采取集中采购绿色建筑或者产品的方式以提高购买力,制定较为详细的产品目录为后续政府部门采购提供购买细则。在建造经济适用房时,可以邀请主动开发绿色建筑的企业参与到竞标中,优先选择这些企业开发经济适用房。2.绿色建筑开发阶段的经济激励政策(1)对开发商的经济激励政策。在绿色建筑开发阶段,经济因素是决定开发商是否继续开发绿色建筑的关键因素,而政府的经济激励政策的力度大小则是影响开发商决策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在该阶段政府在制定经济激励政策时可以侧重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绿色建筑开发商的成本压力。另外,必须对绿色建筑专项基金的资金去向以及覆盖面的汇报系统进行完善,进一步筛查基金会的拨款明细,以确保每项绿色建筑基金都落实到开发企业。(2)对于消费者的经济激励政策。购房者的需求情况直接影响到绿色建筑的消费情况,因此要对于需求端不同群体需要进行差异化的经济激励政策分析,对于高收入的群体来说,价格并不是决定购房的主要因素,因此经济激励政策较为侧重的应该是中低收入群体。从这一方面来说,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的措施来助力绿色建筑的发展:第一,实行财政补贴激励政策,和当前国家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所采取的相关财政补贴优惠类似,这样能够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从而提高绿色建筑市场的购买力;第二,实施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减免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相关的购置税、维修基金税等费用;第三,实施贷款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的利率,或者采取放宽按揭年限等多种能够调节消费者购房行为的措施,反之,如果消费者购置非绿色建筑,政府部门可以适当增加能源税以及环境保护税,这样能够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以转变消费者的购买行为。3.绿色建筑成熟阶段的经济激励政策绿色建筑迈入成熟期之后,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渐完善,国际市场便成为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个阶段,国务院可以采取一定的经济手段来提高我国绿色建筑行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引进和吸收一些国外先进的绿色建筑政策理念,以使我国绿色建筑更能迎合国际需求。对于在我国开发非绿色建筑的国外开发商征加一定的税款,对于向国际市场进军的国内绿色建筑开发商可以设立一定的进出口补贴策略,适当地放宽进出口手续办理规定,尽量精简流程。

(三)加深技术研究,推动建筑产业绿色创新技术应用节约能源和资源是绿色经济发展必须实现的目标,因此,相关建筑企业以及科研机构需要加大对技术研发和创新的重视力度,做好绿色建筑技术成果的积极转化以及市场推广工作。如果刚进入市场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符合评价标准,要及时把其纳入相应的标准规范范围内,要不断优化完善节能环保的发展规模以及标准体系建设情况。比如,钢筋、混凝土、水泥等常用的绿色建筑施工材料,在研发时,要重视其强度和质量等时效性,以确保能够提升建筑物的耐久性。另外,还要做好绿色材料的研发工作,尽快研发出可回收、易降解、利用率高的材料,以提高建筑施工的节能环保性。

(四)改进评价标准,指明建筑产业持续长效发展道路不断对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进行调整和改进,2014年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经被2019年所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取代。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起步比较晚,但是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评价绿色建筑经济的国家标准要及时做好更新。2019年所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重新调整了评价绿色建筑的时间节点、技术指标体系,新增设了绿色建筑的等级,并就绿色建筑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将取得更大的进步,因此相关部门要时刻关注相关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市场的普及情况,及时做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工作,持续推动我国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