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4 16:49:49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篇(1)

天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是主管全市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的市政府直属机构。市工商局的信息化建设紧紧抓住了信息资源这个基础,信息系统统一规划、数据资源高度整合,统一了数据标准。工商企业注册信息、个体工商信息等资源正在为市场经济服务。

一、市工商局信息化建设概述

天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是主管全市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的市政府直属机构。全系统共有4292名员工,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为74人,本专科学历为3248人,中专学历363人。在市局及下属的21个分局中都设有信息化主管部门(即信息中心),全局系统信息中心IT人员为50人,均为本专科学历。在公务员中,受过信息化理论与基本技能培训的占68%,全局系统的领导和员工表现出良好的信息化素养。

市工商局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已经完成了由单机应用向网络应用的过渡,内部业务网实现了市局与国家工商总局、市局与21个分局的联网,其中市局到各分局是155MB的ATM网,分局到所通过帧中继128KB联网,Internet网接口1~2MB。全系统共拥有局域网22个,配置服务器62台,路由器35台,交换机35台,磁带机30台,微机850台,笔记本25台,数据专线27条,内部网络覆盖和外网连接大约各占50%。

市工商局建立了网管中心和数据中心,应用系统初具规模。企业登记管理、企业名称管理、个体登记管理、市场登记管理、商标管理、商标印制管理、广告经营单位管理、动产抵押登记管理都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市局集中数据60万个记录。面向社会在因特网上建立了《天津红盾信息网》和《网上工商》网站。市局建立了计算机培训教室,50台微机和音响、投影设备全部到位。

在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化管理机构逐步健全。市工商局1996年组建了信息中心;1999年系统机构调整,市编委发文确定了各分局信息中心编制,分局信息中心陆续成立。

到目前为止,市工商局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已取得了良好效果,正在深入发展和稳步提高。在国家工商总局和天津市信息办的领导与支持下,以网络工程建设为中心,以为民服务为重点,不断拓展信息技术应用领域,逐步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为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提供了技术保障与服务。

二、市工商局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数据资源的整合

1995年以后,国家工商总局下发了《工商行政管理数据处理网络建设方案》,陆续颁布了企业登记等一系列各专业数据库标准。按照国家工商总局数据库标准,天津市工商局对原有的应用系统软件进行了改造,先后建立了企业、个体、市场、企业名称、动产抵押、商标印制单位等数据库,数据入库率达到100%。为集中使用,采取每月由分局向市局报送软盘的方式,将分散的数据合成全市相应的大数据库,采用Oracle数据库,实现了统一的系统数据资源平台。从效果上看,数据资源的整合统一了数据标准,易于实现全系统的业务管理和数据资源共享,为进一步开发网上办公奠定了基础。

2.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在1996年,使用天津市政府日贷办的第三批日元贷款建成了计算机机房之后,1997年制定并实施了《天津市工商行政管理网络建设总体方案》,着手进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当年,日贷设备到货,该局获得价值2700万日元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并利用配套资金购置了服务器和相关软件,建立了市局局域网,在市局内部实现了网络化办公;1998年该局按照总体方案设计标准,组织各分局建设局域网,同时着手开发网络系统应用软件;1999年,各分局局域网全部建成,企业登记、个体登记网络版软件开始推广使用,但是由于经费所限,个别分局网络服务器配置档次不高,微机数量少,不能实现业务流程全线计算机处理,办公效率不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

为提高网络传输速率和全面提高办公效率,2002年全局系统对网络设施进行了改造,将市局到各分局的128KB帧中继专线改为155MB的ATM网。网络带宽的增加,大大减少了上网等待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将网络从各分局延伸到所一级。到目前为止,内部业务网实现了市工商局与国家工商总局、市局与21个分局的联网,其中市局到各分局是155MB的ATM网,分局到所通过帧中继128KB联网,Internet网接口1~2MB。网络设施的建成,使全系统业务流程的计算机处理成为可能。

3.应用系统开发与利用

在网络与硬件基础设施到位后,应用系统的开发是整个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天津市工商局于2001年完成了IC卡项目审批,取得了物价收费许可证。经过一系列周密准备,在全系统进行了动员,启动了IC卡工程,当年收费403万元。网络建设进展顺利,市局新大楼机房设备安装调试到位,网络全面开通使用;分局局域网完成了网络升级,增配了服务器、交换机、磁带机;配合国家工商总局完成了市局与总局的网络工程施工,设备、软件安装调试到位;为适应工商管理新法规的贯彻执行和建立经济户口、实施警示制度促进监管到位的要求,开始实施软件升级工作;拟订了工商政务网站,即“网上工商”项目实施方案,完成了该项目专家论证,市信息办批准立项并给予50万元启动资金。

2002年企业名称远程审核系统正式推广应用,得到业务部门和社会的认可与好评;企业登记、个体登记系统完成了升级和数据转换,合同、商标、市场方面软件升级完成了需求调研,开始设计与编程;广告、案件、企业监督管理、经济户口管理系统需求调研正在进行中;“网上年检”系统完成编程并通过验收;拟订了“并联审批网络实施方案”和“档案数字化技术方案”;面向社会,建立了构架在因特网平台上的红盾信息网 (),利用网站将政务公开,宣传工商工作,为社会提供工商信息查询服务。

按照工商总局的数据库标准,市局在企业登记管理、企业名称管理、个体登记管理、市场登记管理、商标管理、商标印制管理、广告经营单位管理、动产抵押登记管理业务中都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数据库采用Oracle,集中数据60万个记录(一个记录占1KB),数据库每天更新一次。并与天大天财合作开发了业务管理软件系统(企业名称、企业登记、个体登记、年检系统),该软件已通过国家软件总局检测。

4.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

天津市工商局与天津市智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红盾信息网”网站,该网站包括政府网上办公、工商信息查询和企业信息三大版块。政府网上办公版块的主要内容包括:工商法规查询、工商动态、政务公开、网上投诉、网上年检、名称预查询、行政公告、良好信用企业榜、不良信用企业警示榜;企业信息版块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名录数据库、企业产品数据库、供求信息、津品商城、电子邮箱;工商信息查询版块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查询、驰名商标查询。

红盾信息网将成为政府的网上办公平台、信息查询平台,特别是以国际互联网为载体,将成为天津市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宣传产品、信息、扩大市场、树立形象的动态信息交流平台。在网上实现了电子政务、MIS等基本的业务管理,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达到中级水平,信息化覆盖50%以上主要业务流程,信息系统统一规划,数据集成度高,但是还没有全面达到OA要求。由于业务流程规范有待完善,所以信息化水平还处于初中级阶段;能开展数据分析处理,对各种决策方案进行优选,为决策提供一定的辅助支持,为进入高层次管理决策的智能化阶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工商行政管理局在网上实现了电子政务、MIS等基本的业务管理,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达到中级水平,信息化覆盖50%以上主要业务流程,信息系统统一规划,数据集成度高;工商局的数据资源建设成果在其特有的职能支持下,显示出资源价值大,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强和信息资源完整性好的特点。其工商企业注册信息、个体工商信息等资源正在为市场经济服务。

三、市工商局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1.领导重视、大力支持、科学决策是关键

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人、财、物等方方面面,没有领导的重视,没有领导的及时决策,没有领导的超前意识,是难以推动的。天津市工商局系统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市政府和市信息办领导、市信息中心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利用市政府分配的第三批日贷启动了网络工程,使信息化建设有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近期完成的“红盾信息网”和“网上年检”项目,都得到了市领导和市政府的支持和指导。天津市工商局石栋局长明确指出,实施信息化工程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舍得投入、召贤纳士”。特别是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工商局对信息化建设依然投入了大量资金,每年单独有信息化工程预算,近两年均在1000万元左右,保证了全局系统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精心组织、注重规范,保障业务系统互联互通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工程组织和技术等各层面上都要涉及到很多标准。只有制定和引用切合实际的标准,才能保证与各业务部门的接口合理,保证信息化工程的顺利进行。

另外,在信息化建设工程中,精心组织、协调各个部门、各个业务环节的信息化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如果各个部门间、业务环节间不能协调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势必造成推进整体业务信息化的障碍,甚至造成浪费和损失。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信息化建设在开始时就高度重视整体业务信息化的协调工作,以机构、措施、规范等手段充分保证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推进。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篇(2)

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化已经不再只是一种手段,而是成为各项事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大力推进信息化是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举措。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地位,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革命,是教育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力。因此,教育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加快全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并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需要教育界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齐心协力、扎实推进,确保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为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本期《视界》栏目将为广大读者简述我国各省市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以便更好地了解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自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来,遵循教育部一系列工作部署,按照《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国各省市有力有序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将各省市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整理如下:

北京

全面推进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工程,扎实推进“北京数字学校”体制机制建设,录制2000节高中阶段名师课程,更新20%义务教育名师同步课程。整合网络、热线电话、电视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平台,打造首都教育信息化服务品牌。启动数字校园建设二期,完成30至40所市级数字校园实验校评选。推动家长委员会建设,继续办好“网上家长学校”。

天津

完成校园网升级换代和高校无线漫游示范项目,启动各类教育数字化校园示范建设项目,加快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初步建成教育机构与学生基础数据库。加强教育信息化制度建设,加快信息化管理机制体制改革。

河北

制定信息化相关政策制度,逐步建立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三通”工程建设进度安排,加强督查和组织实施。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加强省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中小学覆盖率达到国家标准。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内蒙古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配备标准(试行)》,指导推进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启动自治区教育数据中心和自治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平台建设,整合学籍管理、学生资助、营养改善等信息系统,发挥综合作用,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开展中小学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能力。积极构建全区教育网络系统,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完成全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任务。

辽宁

实施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三通两平台”建设,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初步实现80%农村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建立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中心;启动实施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教师率先使用、职教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建设教育视频资源库,推进职教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化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评选50节中小学体育精品课、30节中小学艺术学科精品课;完成辽宁教育云库——辽宁教育数据中心(二期)10个系统特别是学生、教师、学校资产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管理好门户网站,加强教育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定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

吉林

推进各类教育基础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与应用,完善省教育厅信息数据中心功能。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推动优质资源全省共建共享,逐步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校校通。进一步加强教育行政部门门户网站建设,加强网上政务信息公开,做好网上舆情研判及答复工作。

黑龙江

颁布《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年行动计划》。启动“龙学网”建设项目,实现“龙学网”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对接和省、市、县(区)、学校四级应用。依托“龙学网”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认真抓好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等试点工作。引入“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学校使用”的机制,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实现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加强高等学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大力开展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加强教育装备和条件建设。

上海

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实施上海教育城域网提升工程,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上海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总结教育信息化重点示范项目建设经验,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绩效考核。继续开展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项目。推进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完善各类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探索教育教学手段和模式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江苏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三通工程”和“两大平台”建设。

浙江

全面建成省、市、县连通的浙江省教育计算机网,初步建成教育视频网络体系;加强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推出300门普通高中网络选修课;推进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教育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学生电子学籍系统拓展应用功能,扩大应用范围。

安徽

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实施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进一步加强校园网建设,完成40%以上尚未接入宽带的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工作。启动安徽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为20万名中小学师生提供公共存储、计算能力及各种应用服务。制定教育信息化考核办法,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遍应用,确保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覆盖60%以上的学校,46%的学科教师具备利用数字资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

福建

完成全省2465个(不含厦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重点开发农村学校师资短缺课程数字化资源。建立健全全省学校、教师和学生信息数据库,加快建设完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管理系统等管理平台。制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2013-2017年)行动计划》。推进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江西

加强和统筹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制订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制订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推动教育信息化骨干示范校建设。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继续推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组织实施省“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项目”。 启动教育系统网站评比工作。建设省级教育数据中心,搭建省级教育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启动教育省域网建设。制定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启动中等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大力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开发和共享,提升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山东

落实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方案,完成全省926个义务教育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启动建设教育管理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启动全省数字化校园试点工作。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推进社区教育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创建一批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建立全省继续教育信息化资源联盟。

河南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以应用为导向,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推进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建立“竞争提供、评估准入、择优选用”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广泛共享。选择若干所高校和中职院校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试点。完成全省教科网智能光网络建设任务。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和教育管理人员教育信息化领导能力的培训力度。筹备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

湖北

建设湖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规范教育统计,建立真实准确的基础教育学生学籍信息库。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启动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湖南

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教育信息化从技术主导型向应用主导型转变,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围绕“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教学环境建设,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动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快构建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

广东

制定关于加快本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推进省教育视频网建设和“粤教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深入实施“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推进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加强教育信息化试点试验工作,启动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推进教育装备改革与创新。

广西

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启动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分年度建设广西教育数据中心和广西教育云平台。启动建设适合广西实际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库。启动高校数字化校园和信息化促进实践教学试点建设。实施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计划意见。继续办好教师信息化大赛。

海南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对4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1138所)扩容接入带宽到10M,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完成50%的农村中小学校园网、计算机网络教室及多媒体教室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班班通”;推进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增加功能模块,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配合国家数字资源中心和教育管理信息平台的省级部署建设,实现所有教学点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全覆盖,实施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对555个教学点采取接收卫星IP广播资源和将国家及本地特色资源制作光盘配送等多种方式实现全覆盖;完成教学点教师的全员培训及1138所实现宽带接入学校70%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组织开展“交互式多媒体设备应用年”活动,提升广大师生交互式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技能,推进交互式多媒体设备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重庆

制定完善教育信息建设标准及技术规范,推进“三通两平台”和“数字校园”建设,开展区域教育云建设试点,进一步改善教育教学信息化环境。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着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强化信息技术教学科研课题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川

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实施《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行动计划(2011-2020年)》,推进“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建立一批教育信息化师资人员培训培养基地,建成一批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域及示范学校。全面完成“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等重点工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与共享,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现代化水平。加强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化建设。

贵州

推动“三通”工程建设,构建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完成3404个教学点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全覆盖,完成4316所乡(镇)所在地以上中小学校光纤接入和4000所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确保5000个班级实施“班班通”。建设省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中心和省教育管理数据中心,集中力量开发音乐、美术、英语、科学等农村校点短缺数字教学课件,抓好使用和培训。建成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成学前教育、全省中小学生学籍、中职学生学籍和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

云南

积极推进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机制构建和管理信息示范应用试点模式探索试点工作,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加强优质教学资源信息化推广,大力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进一步改善全省教学点和农村学校的信息化能力和环境,全面建设数据中心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教育信息化专家咨询机制和督导机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建设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加强教育装备和条件建设,深入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教师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能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陕西

开展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标准化创建工作,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启动“班班通”建设项目,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做好教育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加快教育管理业务系统建设进程。加强电子学籍管理。建设教育教学与学习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和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开展教育类网站前置审批和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

甘肃

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建立与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相衔接、符合甘肃实际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实施“优质数字教育建设与共享行动”、“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等专项计划。建立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网络系统,组织“三通两平台”试点工作。建立甘肃省教师信息管理平台和全省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继续做好全省14个市州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工作,完善甘肃教育卫星传输网和地面传输网络。

青海

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研究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统筹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共享。以实施“三通两平台”为重点,启动全省教育信息宽带网络建设。加快建设省级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加快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完成教学点资源全覆盖。加快教育管理省级数据中心建设,分步推进学生、教师、规划等五大类二十个业务管理应用系统建设。加大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效益。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化装备条件。

宁夏

制订出台《宁夏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3-2017)》、《宁夏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2013-2017)》,更新和完善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实现中小学“三通”目标,加快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形成高效、开放、共享的信息化教育模式。开展“两平台”建设。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事业整体发展协调一致,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新疆

制订新疆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实施方案,统筹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全面覆盖农村中小学,80%的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班班通。争取社会支持,启动光纤入校园计划。建设自治区级教育数据中心,充实新疆教育信息网站群建设和功能服务,开通维文页面。推进四级专网与电子政务建设,加强网络安全。积极推进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

新疆兵团

研究制定《兵团教育信息化建设十年规划》。实施《兵团教育信息化建设两年重点工作方案(2012-2013年)》,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目标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启动兵团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学生信息、教师信息及办学条件、学校资产入库并与国家平台互通。制定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规划,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普及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果。加强教育装备和条件建设。

大连

编制大连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3-2020年)。扩大大连教育城域网带宽,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运行速度。实施市教育局直属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开展城乡学校专递课堂建设试点,将城市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输到农村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启动“人人通”建设试点,使全市中小学教师拥有个人网络学习空间。推进大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信息化提升教育管理高效化。全面跟踪“班班通”工程和数字化校园建设质量、应用水平和管理制度建设,确保政府投入效益最大化。加大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开展信息化专项比赛、评比和应用成果展示活动,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创建大连职业院校招生就业网。

青岛

继续抓好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为200所中小学新建、升级校园网。制定规划,启动教育云系统建设,探索“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开展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创建活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全面实施教育装备现代化项目,加强中小学新“班班通”配备和现代化实验室、专用教室和图书馆建设,抓好培训、管理和应用工作。

宁波

加大学前教育信息化推进力度。出台市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建设高清远程网络教学平台(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评估。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完成80所标准化学校建设,建成比较完善的中高职网络学习平台。启动建设具有宁波特色的“学分银行”,推动开放大学建设,办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加快构建覆盖全市、面向全民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数字图书馆项目建设,建设数字化学习平台,深入开展数字资源库进社区、进企业推广服务工作。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篇(3)

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全省农村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全市农村信息化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我市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阶段、新形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作为农业大市,一直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工作。年在全省建成首家地市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农业网以来,共建成各种农业网站168个。启动了电子农务,开办了农业手机短信服务,农业政策法规、致富技术、支农措施、重要涉农活动、农副产品价格行情、市场供求、劳务输出等信息1300多条,发展农村用户11万户。同时,我们平定应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信息技术市场推广相对缓慢,农业信息报务体系不健全,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投入主体单一等。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进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

二、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指导思想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农业信息基层网点建设为基础,以整合和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为核心,加快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工作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逐步推进。坚持统一规划设计,有步骤、有重点的推进,因地制宜的开展建设工作。二是强化服务,注重实效。在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支持服务的同时,重点加强面向农村广大生产经营者的微观信息服务。三是加强引导,全力推进。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开放农业信息服务市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

(三)总体目标

建设覆盖全市所有乡镇的农业信息基层网点,加大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利用力度,鼓励企业、个人和其它社会组织参与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业,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让广大农民群众普遍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

(四)重点工作

一要加快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全面普及农村基础通信业务。加快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扩大农村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完成"自然村通"建设任务,解决267个自然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逐步使光纤到乡镇、到行政村。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层面,加快推进"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解决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信息进村入户。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到末,做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服务覆盖全市所有的县市区。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率达到85%以上,建设比较完善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

二要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按照"市建平台、县建网站、乡村建信息站点"的要求,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覆盖全市80%的乡镇及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养殖小区和经营大户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宽带网络进村入户。加快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加快全市农业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开发完善农业预警、市场监管、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三大应用信息系统,建立农业资源、农产品价格、生态灾害等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果树栽培专家信息处理等农业服务系统,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三要实施涉农重点信息化应用项目建设。教育部门要抓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实现全市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完全覆盖,持续推进农村和农民的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文化部门要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载体,加大基层文化信息站点建设力度;各网络运营商要结合各自特点,继续完善实施"农信通"项目、"电子农务"项目等,进一步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使农民群众享受到便捷的信息技术服务。各行业、各部门的信息化应用项目也要向农业方面倾斜。

四要促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在全市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的框架体系下,制定全市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制度,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开发、完善、整合全市各涉农部门的农业信息资源库,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避免重复建设。积极开展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抓好旬邑县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和三原县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服务站试点工作,总结经验,在全市推开。加快实施"金农工程",发展电子农务,提高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率,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应用信息自动处理、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推进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农产品流通等信息化和自控化。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现代化示范区为依托,建立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促进农业生产技术信息、农业科技成果的迅速普及推广,推动我市传统农业向精准、数字化的现代农业转变。启动实施农村信息化示范村工程,期间,完成100村建设信息服务站,1000名村官能经常在线获取信息,50000名农民通过互联网获取农业信息的建设目标。

五是积极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电话等多种终端和方式,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按照全省的安排部署,实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和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利用信息手段,扩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优质资源在农村的应用范围,妇联、共青团、科协等团体,要组织志愿者经常深入北五县、旱腰带贫困地区从事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服务,提高农民应用信息化获取农业信息的技能,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六要加强农村信息宣传培训。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利用视频会议、远程教育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和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开展科技下乡等形式的信息化宣传活动,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的培训,通过培训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到末,全市每个村能有1-2名合格的农村信息员。要组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效,营造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采取有效措施,统筹规划,明确职责,强化领导,落实任务。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任务艰巨,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市信息办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统筹协调、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市农业局要发挥好职能作用,认真做好全市农业信息规划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市教育局、科技局、文化局、卫生局、广电局、水利局、气象局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篇(4)

下面,我分三个方面报告。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信息化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电子政务建设扎实推进,已经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应用效果日益显著;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保持第一支柱产业地位;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信息化法制、人才、安全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主要工作如下:

(一)政务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一是电子政务顶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并开通覆盖全市385个副局级以上单位的市电子政务专网,实现了市区(县)政府机关间的高速互联和宽带接入,构建了统计、审计、规划等15个委办局的业务应用虚拟专网(VPN)。建成了市党政专用电视电话会议系统,运用该系统成功召开会议百余次。作为全国首批试点省市。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中央级传输骨干网天津结点率先建成开通,标志着我市电子政务顶层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

二是政务网站群和政务信息公开建设取得新成绩。以中国天津政务门户网站为枢纽,各政务部门网站为支撑,整合完善了政务网站群。全市91个政府部门在“网上办公大厅”提供服务事项达1914项,实现1760项受理查询及多项网上业务服务。提高了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2007年,新版中国天津门户网在全国政府省级网站绩效评估中,进入全国十佳优秀行列。在线办事能力排名第三。

三是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新成效。建设了全市统一的空间地理信息平台,为有关部门提供了空间资源基础性应用服务。建成了企业基础信息交换系统,市工商、税务、质监等15个部门的近190万条企业基础数据实现共享。圆满完成了电子政务目录体系原型部级试点任务并且经验在全国推广。建成市应急指挥中心信息系统、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预报与应急处置系统等一批管理系统,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和抗击非典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一批重要的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发挥新作用。公安无线同频同播指挥网在第六届亚欧财长会议中发挥了重要的通信保障作用。地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搭建起统一的远程电子申报纳税网络平台,网上报纳税占地税总额的50%以上。开通了全国第一家实现联网的省级审计系统,为节约政府资金发挥了重要作用。市人大政协议案提案管理系统成功应用,方便了承办部门与代表、委员的互动与交流。市行政许可服务中心信息系统的应用,使行政审批和办理更加公开透明。

(二)滨海新区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速

一是高水平规划滨海新区信息化发展。市政府与国家信息产业部签订了关于加快滨海新区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合作协议。按照国家对滨海新区的战略定位,与信息产业部共同编制完成了滨海新区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二是一批滨海新区信息化重点项目启动建设。启动建设了滨海新区智能交通信息系统、滨海新区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区应急信息系统等一批信息化示范、试点项目。完成了天津宽带无线城域网技术方案编制,争取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宽带无线技术体制列入相关国际标准的工作取得可喜进展。开发区、保税区、新技术产业园区“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滨海信息产业创新园前期工作正在推进。

三是信息化为现代物流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建成天津电子口岸与物流信息平台、天津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信息系统,实现了一站式、全流程、个性化服务。天津港通过实施“无水港”建设,将港口的优势向内陆地区延伸,推动本市口岸相关部门的业务协同,提高了物流效率,每年间接创造效益3400余万元。

(三)社会重要领域信息化应用更加深入

一是医保门诊联网工作成效明显。医保门诊联网医院已达217家并全部投入使用,参保职工在医院持证就医、划卡结算,不需再垫付资金等候报销,医保报销时间周期由五、六十天缩减至几个小时。

二是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深入开展。建立了包括文化遗产资源库在内的15个数字文化资源库。京剧音配像资源库、天津戏剧资源库等也在积极建设中,资源总量达到460GB,为各区县支中心网站提供了内容保障。

三是新农村信息化工程进展顺利。实施“村村通”工程,全市4000多个乡镇、村解决了“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全市涉农区县、149个乡镇、3710个行政村已全部建设完成农村管理信息系统,为村务管理提供了便捷信息服务。

四是公众信息应用系统便民作用明显。全市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初步建成,实现了就业服务网络化管理。建成水、煤气、交通等公共服务事项集成化便民服务查询系统。在全国率先开通二手房交易资金监管系统,做到网上交易签约、权属变更登记、交纳税费的一条龙服务。“8890”、“12319”等一批便民信息系统方便了群众,赢得了赞誉。

五是社区信息化务实推进。塘沽区建立了街道社区三级网络,全部覆盖区内11个街道、83个社区(居委会)。实现居民基础信息库资料共享。南开区的部分街区建成了集“治安报警、医疗救治、家政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呼叫系统。河西区的政民互动系统为方便人民群众与政府互动搭建了平台。

(四)信息技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效果初显

一是企业信息化进一步加快。建成了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近3万家企业建立了网站。全市企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已达600家,政府投入2050万元,拉动企业投入3.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92亿元。实现利税9.4亿元。一批重点企业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东大化工通过实施主要产品生产工艺过程自动控制和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成本平均降低10%,库存平均降低30%,按期交货率达95%,加工周期平均缩短20%。物资集团实施ERP,对企业财务、采购、销售和客户关系等业务进行管理。销售收入达到437亿元。

二是农业信息化向传统涉农领域延伸。建立了农业专家咨询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12316”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 为农民提供专家咨询服务。“农信通”短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服务范围覆盖12个涉农区县的百万农民。以确保食品安全为重点建设的可追溯信息系统试点进展顺利,农业特色产业电子商务逐步开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是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我市优势产业、重点企业不断完善提升电子商务网站的功能。提升了服务质量。扩大了企业影响。“天津纺织服装网”为企业提供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每天有100万次的访问量,对拉动纺织品出口、提升天津纺织品牌效应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本市金融、电信、燃气、公交、自来水、电力等服务行业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建设开通了网上客户服务中心,利用互联网、电话、短信的多种方式为社会提供服务。北方网开通了集餐饮、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天津通频道,为服务业企业提供了商机。

四是金卡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截至2007年底,全市累计发行各类银行卡3100万张,持卡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0%。同城交易成功率达到99.42%,POS类机具41461台,ATM机2653台,特约商户25174家。个体和零散税收缴税费系统在塘沽、和平、河西等三区试点,实现申报、缴纳和入库三位一体征收新模式,有4000多家纳税人享受到高效纳税服务。“劳动和社会保障卡”系统启动建设。公交车车载机具改造完成,全市所有出租车已完成了具备刷卡功能的计价器的更换,地铁1号线开通了“一卡通”专用通道。

(五)电子信息产业保持第一支柱产业地位

截至2007年底。我市公网固定电话411.4万户,普及率为38.3%;移动电话738.3万户,普及率为68.6%;互联网拨号用户41.4万户。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18.1万户。

五年来,电子信息产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持续保持天津市第一支柱产业的地位。2004年天津被国家信息产业部授予首批部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005年通信、化学与物理电源、片式元件和集成电路四个产业园又被授予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作为全国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之一,2007年天津又被信息产业部、商务部与科技部联合授予“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全市软件和服务外包出口超过1.3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30%。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保持增长。2007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34户,比2003年增长7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30.9亿元,比2003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22 6%;实现增加值336.4亿元。比2003年增长77%,年均增长15.4%;实现出货值达到1488亿元,比2003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28.5%。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233.5亿元,增加值突破1D0亿元,其中软件产业(不含制造业产品的嵌入式软件)实现销售收入38.3亿元,实现增加值17.2亿元,利润总额3.3亿元。

二是产业发展布局初步形成,研发体系逐步健全。基本形成“五区十园”的结构布局,即:以移动通信设备及终端产品制造、集成电路和正在兴起的汽车电子为主体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绿色能源、软件及系统集成为主导的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以片式元器件、显示器及数字视听制造为主体的西青开发区和微电子小区:以电真空器件为龙头产品的武清开发区;以加工配套为主的中心城区电子工业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多个部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以及企业技术中心等信息技术创新体系。

三是产业聚集效应初显,重点项目作用显著。我市基本形成了以重点项目为依托,以大集团为龙头的引资模式。在摩托罗拉、三星集团不断增资扩产的同时,中兴通讯、曙光高性能计算机、腾讯公司数据中心、信美达电子太阳能芯片、先导贝尔电气公司磷酸铁锂电池、姆珍光电子手机配件项目等也相继落户天津。重点项目对产业的拉动效应日趋明显。

四是循环经济建设和行业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天津子牙环保产业园被信息产业部授予“部级废旧电子信息产品回收拆解处理示范基地”。开展了示范基地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一批信息系统集成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企业相继通过国家行业资质认可。

(六)信息化环境建设进一步优化

一是信息化法制建设取得新突破。我市第一部信息化地方性法规《天津市信息化促进条例》于2007年9月12日颁布出台,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市信息化发展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天津市无线电管理条例》立法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信息化战略规划、研究工作成果显著。组织编写了《天津市信息化发展及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十一五”规划》以及36项重点专项规划。开展了《天津市2010年达到并超过中等发达国家信息化水平指标的研究》等19项专项调查研究工作。

二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了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中心、综合网络信息安全应急处理中心、信息网络安全报警处置中心和公共网络安全监控中心。开展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圆满完成了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试点项目,基本构建起基于等级保护制度的专网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和规范我市电子认证工作,建成市电子认证推广应用管理平台,为实现一证多用、交叉认证奠定了基础。加强了无线电管理和执法力度,净化了无线电环境。按照国家一流标准,完成了无线电电磁兼容检测实验室基础建设。

三是信息化对外交流和人才建设不断加强。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天津)信息技术博览会”和“国家信息化发展论坛”。2004年举办的“太平洋电信组织会议和博览会”影响广泛,在国际上宣传展示了天津。2007年信博会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参与,达成1.5亿美元的产品供应采购意向。高等学历教育、职业证书教育、在职技能教育三位一体的信息化人才培训体系基本形成。实施了信息技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全市近2万名公务员参加了电子政务技能培训。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的体会是,必须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谋划全市信息化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全市信息化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必须围绕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必须不断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保障。五年来全市信息化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是信息化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辛勤工作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市信息化办向全市信息化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向一贯关心支持全市信息化发展的各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 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比如,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在某些领域还不能满足天津新时期快速发展的需要;信息孤岛的现象仍然存在,信息资源共享还有待提高;信息产业总体规模不够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缺乏,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尚待提高;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对这些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正在推动着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发展势头更加迅猛,新一轮技术变革蓄势待发,将深刻影响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孕育着生产力的新飞跃。应该看到,全球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的相互交织,加剧了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家间的信息能力角逐日趋激烈,正在重塑信息时代国际新格局,信息化将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国际地位日益增强,已经并越来越将在世界政治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加快推进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战略。党十七大的召开,为我国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加快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天津的发展已经处在关键时刻,我们信息化建设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使信息化成为推进天津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推进天津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成为推进天津率先发展的重要手段,高标准规划今后的工作。

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总书记关于“两个走在全国前列”、“一个排头兵”的要求,按照市第九次党代会部署和市委确定的“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充分认识和分析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紧紧围绕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天津实际,坚持好字优先,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引领信息化,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推进信息化,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信息产业为重点发展信息化,以惠及全民为宗旨普及信息化,高水平完成全市信息化发展阶段目标,促进天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发展目标是:到2012年,信息化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平均水平。建成信息化与工业化充分融合,信息基础设施先进,信息技术深入应用。电子政务公开透明,电子商务市场活跃,公共信息服务便捷,城市管理智能高效,信息资源总量丰富,信息安全保障有力,经济与社会运行信息化程度高的城市。具体指标为:宽带骨干网覆盖全市,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0%,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85%,家庭宽带接入户数达到350万户,每千人计算机拥有量达到450台,企业上网率达到90%。政府机关全部实现网络化办公,建成覆盖全市的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及其支撑体系。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年均增长率17%左右。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3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4800亿元,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500亿元),争取达到5800亿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工业总收入的比重保持在20%以上,产业规模在全国同行业继续保持前列。

围绕上述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全力推进:

一是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全面启动信息化兴业工程。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实施“信息化兴业”发展战略,启动“企业信息化百项示范工程”。围绕做大做强制造业,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围绕提升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围绕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围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大力推进物流信息化,更好地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加快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企业国际化进程。

二是以强化政府管理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加速推行信息化强政工程。大力推行电子政务,逐步建成信息基础设施高水平全覆盖、门户网站高水平运行、信息资源普遍共享、关联业务协同互动的电子政务体系,全面提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统筹规划建设全市的网络和安全基础设施、政务门户网站、信息化服务与应用系统。加强顶层服务平台设计,积极推进市、区两级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实现社会保障、城市管理、食品安全等一批跨部门系统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加强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四大基础数据库和流动人口、信用信息等专题数据库建设和应用。

三是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积极实施信息化惠民工程。积极推动教育、就业、社保、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信息化。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继续加强基层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教育信息资源。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共享。发展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网络培训体系。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健全覆盖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推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信息化,健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医院间信息共享,方便群众看病。进一步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推动各类政务和公共服务呼叫中心,为完善我市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四是以发挥好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为目标,高标准推进滨海新区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结合滨海新区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瞄准发达国家中心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建设滨海新区信息化试验示范区,尽快建立支持先进制造体系、现代流通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公益教育体系、公共医疗体系、社会信用体系的信息服务系统,以及区域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全面提高滨海新区信息化水平。巩固优势产业.壮大高端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信息产业“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滨海新区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带动全市以及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

三、2008年信息化重点工作

2008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一年。是实现未来五年信息化发展目标的关键一年。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信息化工作新局面。突出抓好20项重点任务:

1.突出服务功能,完善政务网站群。进 一步提升中国天津政务网站群建设的应用和管理水平,完善政务门户网站的运行管理机制和信息内容保障机制。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扎实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办事公开。提高电子政务为公共服务的能力,使政府网站真正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完善政府网站评议制度,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评制度。建立“网上世博会天津与会网”,搭建天津与世博会参与国家及企业联系的平台。

2.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依托电子政务专网,深化政务共享信息资源编目与服务系统应用,形成市区两级资源目录,推动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进一步开展基于企业基础信息交换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政务信息服务平台应用。建设全面、准确的人口资源信息库。完善领导决策信息服务系统。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工作机制,实现跨部门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与整合。加强具有城市管理职能委办局的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城市管理的网格化、规范化与信息化。

3.推动重点业务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围绕综合治税和市场监管。实现财政、税务、银行、国库以及海关的信息共享;围绕加强人口管理、规范经济行为和完善社会保障,实现居民身份、个人征信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围绕稳定房价、遏制投机和投资性购房,实现城建、房地产、银行、税务等方面的信息交换;围绕物流通关服务,完善海关、检验检疫、港口等部门间的信息交换系统。不断提高相关部门协同共作、联合监管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4.提升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在完成市电子政务专网建设的基础上。根据中办[2006]18号文和国信办的要求,结合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中央级传输骨干网的建设,提升改造专网,形成市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做好专网向区县、委办局网络的延伸,满足各单位的应用需求,在电子政务顶层建设和应用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5.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改造冶金、建材、化工、医药、机械等传统产业,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对重点行业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测分析,推动节能降耗、减排增效。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数控等信息技术,提高产品研发设计水平。启动“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普及ERP等先进管理技术的应用,广泛开展企业信息化培训与技术交流,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

6.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进一步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大力发展产权交易、成品油、进口汽车、国际五金城等市场电子商务,大力发展旅游、公共事业、购物、休闲娱乐等行业电子商务,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副产品、特色旅游产品电子商务。积极推动企业上网,打造全国知名的名牌品牌。加快建设亚欧大陆桥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和无水港信息系统,实现港口、铁路、公路之间网络互通资源共享。以本市物流园区为基础,加快建设各物流园区信息基础设施,推广GPS、RFID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物流企业的信息化。

7.深入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农产品食品安全追溯信息系统,整合、提升、完善农业专家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种养殖、农业天气、病虫害防治等专业专家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利用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讯通”、短信服务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面向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就业、市场、科技、教育、卫生保健等信息服务。

8.提升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密集区和电子信息产业园。集聚国内外高端信息人才、创新项目、研发机构和知名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产业创新的有力载体。在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核心电子元器件、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信息安全技术等方面组织产业联盟,进行集中攻关。掌握一批关键技术,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提高产业竞争能力。2008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0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280亿元。

9.加快环保信息产业园示范基地建设。按照中央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从生态设计入手,推动电子废弃物回收体系建设。加大示范基地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拆解处理能力。继续推进《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及其三个标准的宣贯工作,建立天津市电子信息产品市场准入及产品污染物标识制度。充分发挥子牙环保产业园信息网络服务平台的作用,推动信息、商贸与技术交流。加强绿色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我市循环经济发展。

10.大力推进信息服务业发展。以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为契机,支持服务外包示范区的建设,构建良好的政策和基础设施环境。吸引国内外资源聚集天津。以各个运营商搭建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为依托,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和业务流程服务,发展软件运营服务(SAAS)等新型业态。以建设宽带无线试验网为抓手。推广行业应用和信息增值服务,发展宽带无线产业。

11.提升滨海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建设滨海新区宽带无线试验网,争取信息产业部对我市宽带无线城域网技术方案和试验频点的支持,推动宽带无线应用发展,为今年召开的天津达沃斯论坛等重大活动提供宽带无线服务。推进滨海新区电子政务系统平台建设,统筹协调新区政务信息资源和公共服务。推进滨海新区信用体系建设。

12.推进部市合作协议项目落实。以信息化促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更好地发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标准做好滨海新区信息产业创新园可行性研究和规划前期工作。启动建设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天津分中心。促进嵌入式软件在仪器、仪表、装备制造、家用电器等行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滨海新区无线电监测分中心。

13.加快教育文化信息化步伐。提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搭建多层次、交互式网络教育培训体系。加快我市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提高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逐步向基层社区延伸,完善文化数据库的建设。

14.提高医疗服务信息化水平。开展区域性电子病例一卡通试点工作,实现医疗信息共享。方便病人网上查询。继续扩大医保联网的范围,扩展信息化医疗的覆盖面,不断完善系统功能。提高医疗服务信息化水平。

15.加快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互联网、业务专网、电话咨询服务系统为载体,以业务专网信息资源为依托,构建统一的劳动保障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多渠道、全方位、快捷实效的信息服务。

16.继续推进金卡工程。大力促进银行卡业发展,进一步优化用卡环境,增加POS、ATM等机具的布放量,大力拓展银行卡的应用领域。大力推动非银行卡(1C卡)一卡多用,加快“劳动和社会保障卡”工程和出租汽车“一卡通”管理系统等工程的建设。开展RFID应用试点。努力使广大百姓从诸多方面享受到信息化的成果。

17.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推进数字社区试点工作,开展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和推广应用。坚持条块结合、资源共享原则,进一步完善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更多的“条块”管理业务系统及公共服务信息资源,提高社区政务和公共服务水平。开展信息化支撑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试点,积极争取部级示范试点。

18.完善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继续做好《天津市信息化促进条例》的宣传、贯彻工作。抓好配套制度建设,保证法规的各项规定切实落到实处。抓紧《天津市无线电管理条例》的立法工作。认真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19.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我市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应用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借鉴抗击非典、南方雪灾经验,健全我市信息安全应急处理机制。编制我市电子政务网络信任体系建设方案,加强监管,落实《天津市重要信息应用系统电子认证证书使用管理办法》,推动电子认证工作健康发展。建立市电子认证推广应用管理中心和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做好建立我市灾难备份中心的前期工作。保障2008年奥运会无线电波秩序,完成无线电机动监测系统工程项目建设。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篇(5)

关键词:基层财政信息化;建设;职能转变;策略

1.引言

基层财政信息化是当前我国基层财政改革的方向,它有助于消除原有手工操作模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是,新时期实施基层财政信息化还面临较大的阻力和问题,比如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缺乏专业化的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投入不足等,使得我国基层财政信息化推进的步伐受到了较大的限制,难以支撑基层财政改革要求。因此,必须要从全面深化财政改革角度出发,对新时期推进基层财政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以充分完善基层财政信息化建设,为推动全面财政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2.新时期推进基层财政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各行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也成为推到我国各方面建设的重要力量。我国基层财政部门由于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导致信息化建设工作远远落后。一方面,由于财政体量小、业务量不大,导致对信息化需求不迫切。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工作人员年龄偏大,所以更习惯原有手工操作的方式,对信息化不够重视,使得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

2.2缺乏专业化的信息化人才

由于机构编制问题,基层财政较少有配备专门的信息化部门和信息化人员,绝大部分都是其他部门人员兼职开展信息化工作,因此,工作效率低,很难从全局信息化出发统筹考虑信息化建设工作。另外,由于受基层的待遇等条件限制,所以基层财政部门比较难招聘到合适的信息化专业人员,所以导致基层财政部门的信息化力量不足,不能较好地承担信息化建设工作。

2.3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由于基层财政部门的财力有限,所以对信息化建设投入非常不足。导致无论从基础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方面都远远落后业务要求。个别基层财政部门尚未建立具有弱电、供冷等标准化的信息机房,未采购满足业务系统运转要求的服务器和网络设备,未开发覆盖全业务流程的信息系统,信息化未对基层财政改革启到较好地推动作用。

3.新时期推进基层财政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提升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提升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的关键,是提升基层财政部门的领导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上级财政部门要开办基层财政部门领导培训班,宣传目前财政信息化的重要趋势,让其转变传统的管理思维和模式,认识到信息技术有助于财政管理,是深化财政改革的必然要求。也可以提升基硬普部门领导对财政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并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对进行有效的实践,从而促进财政信息化的建设。另一方面,上级财政部门要宣传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基层财政部门成功经验,让其他基层财政部门借鉴学习,从而互相促进,提升基层财政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3.2培养和引进专业信息化人才

专业化的财政信息化人才是全面推进基层财政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新时期更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设立专职的信息化部门和信息化管理人员,负责信息化的建设和日常运维工作;二是加强专职信息化人员的信息化建设和运维的技能培训,使其具有更好的履责能力;三是通过服务购买等形式,采购社会信息化人才,壮大信息化人才队伍。通过培养和引进专业信息化人才,从而为提升基层财政部门信息化水平奠定基础。

3.3加大信息化投入

基层财政部门要根据本级业务发展的需要,按照轻重缓急编制信息化的建设计划分期完成,重点做好信息化基础硬件建设和软件系统开发等信息化工作。按项目立项要求做好项目立项工作,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报项目审批部门批复后,根据建设需要分期列入当年财政预算,落实好项目建设资金。经过几年的持续投入,基层财政部门的信息化水平必定要较大的提升。

3.4转变建设模式

由于部分基层财政部门在财力和人力方面都较为落后,所以上级财政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建设,利用云平台等技术在上级财政部门机房搭建信息化基础平台并统一开发业务应用程序,提供基层财政部门使用,而且后期的信息化软硬件维护工作也由上级财政部门统一承担。这样可以减少基层财政部门在信息化的投入和压力,而且也提升上级财政部门信息化的利用效率。只要做好基层财政部门业务人员的业务系统使用培训工作,就能在短时间内较好地提升基层财政部门的信息化水平。

总结

新时期全面推进基层财政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要充分重视基层财政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采取各项有效的措施借助财政改革的趋势完善基层财政信息化建设。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应该从提升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培养和引进专业信息化人才、加大信息化投入和转变建设模式等方面来全面推动新时期基层财政信息化建设工作,使其成为引导财政改革的重要力量,并为我国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田晨亮.乡镇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6(18)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篇(6)

一、科技工作方面

(一)建立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平台为支撑,全行业参与的创新体系,广泛利用社会科技资源推进行业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协调发展的机制。结合交通运输发展需求,将交通运输发展融入创新型城市建设战略的大局中,通过政、产、学、研、用相结合,推动在养护装备、工程材料、物联网和现代服务业等多层面的技术水平提升和产业集聚发展。

(二)加强重点科技项目攻关。加快推进既有公路桥梁养护、检测和新材料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总结,确保课题研究按序时进度计划如期完成。加快推进公路建设养护技术、桥梁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城市客运运营与服务技术、内河航道基础设施养护管理技术等专项研究并取得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养护和安全高效运输等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力争形成一批技术水平领先、成果实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

(三)加强成果总结与转化应用。加强已有科研成果的总结提炼,通过深化研究、试点应用、综合集成等形式,研究制订技术标准、指南和指导意见,促进成果标准化与推广应用。认真组织学习2010-2012年交通运输科技成果汇编,加强成果推介和技术供需方信息交流。探索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与措施,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发挥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在工程设计、建设、运营、养护等环节,加大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力度,限制和淘汰落后技术,突出科技成果研发和应用单位的成果转化应用绩效考核,促进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四)开展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与技术培训。推进临海高等级公路等一批重点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养护中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示范。重点开展旧路面废料循环再生、温拌(橡胶)沥青路面、新型护岸结构、运输组织智能化等技术示范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和规模应用。加强技术培训,结合年度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沥青路面养护、桥梁安全监测和节能减排等领域进行专题培训,及时宣贯近年来研发的新技术,促进全行业技术进步。

(五)建立交通地方标准工作体系。组织全市交通运输行业申报年度标准制修定项目,组织各个标准项目的可行性调研,在此基础上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地方标准”的相关制定、和宣贯工作;协助做好国家和地方有关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的宣传、实施和培训。

(六)加强交通计量检定工作。贯彻落实2013年交通工程专用检测仪器检定校准、公路动态汽车衡计量检定等计划并组织实施。认真组织各项计划实施的中间检查和年度总结,做到年初计划下达,年中抽查检查,年底总结,确保计划落实,找出不足和努力方向。

(七)推进质量管理工作。组织开展2013年度省QC小组优秀成果申报推荐工作,促进优秀QC成果在我市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工作,促进QC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配合开展省交通设施产品抽检工作。做好交通运输行业科普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等基础管理工作。

二、信息化工作方面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组织与管理。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管理组织机构,建立信息化建设、运维长效机制,加强对信息化标准的执行及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信息化部门要主动协调各业务部门加强前期调研和需求分析,加快推进项目立项和前期设计工作,并逐步建立完善稳定的协调机制和督查考评机制,有效推动各信息化项目加快实施,不断提升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二)着力提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加快提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水平,加强数据采集处理,整合交通出行信息资源,提升门户网站和96196交通服务热线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加强城市智能公交信息化建设交流和技术指导,强化城市公交信息化服务与管理,提高IC卡刷卡配置率,不断扩大应用范围,稳步推进城乡公共交通省域“一卡通”建设。加快推广全省出租汽车“一号(96520)召车”服务和手机自助招车服务。

(三)加快推进交通物流信息化建设。重点推进甩挂运输信息平台建设,通过把握行业特点和关键环节,依托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我市甩挂运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成重点运输过程监管服务示范工程建设,推进车载终端和监控平台的双达标工程,强化重点营运车辆GPS联网联控管理,建立道路运输市场动态运行信息监测体系。配合省厅完成“北斗双模”车载终端安装任务,并在“二客一危”、重型载货、半挂牵引等车型中大力推广应用,鼓励农村客运车辆安装北斗兼容车载终端。

(四)协调推进水运信息一体化建设。推广内河航道便捷过闸系统,推进水路交通运输情况监测预警、船舶电子签证等研究工作。加快“平安航道”调研和分析研究工作,依托盐河航道整治工程,完成盐河航道智能信息化整体架构设计工作。全面推进内河水上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12395内河应急指挥接处警软件系统在重点水域海事机构部署工作,强化重点渡口视频监控,完善内河水上应急资源信息库。加快推进内河港口信息化建设。

(五)继续深化公路交通信息化建设。推进国省干线公路收费站ETC车道建设,推广货车使用电子支付卡支付通行费,加快实施204国道赣榆段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建设,配合省厅推进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数据综合分析决策支持系统应用以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篇(7)

下午好!首先,我代表市经贸委祝贺市商务领航企业信息化工程推进会议的召开。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一向高度重视市内企业的发展,采取多项优惠政策和多种扶持措施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充满活力的主体力量。但总体来说,我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还较落后,亟待发展。

为打破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中的瓶颈,2009年9月22日,省中小企业局与江苏省电信有限公司在宁签署了《江苏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合作备忘录》,正式启动“全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启动这一工程,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

首先,是全球信息化潮流下无法回避的选择。现在,谁也不会否认我们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已经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企业作为社会活动的重要主体,自然要积极主动面对这一大趋势。中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更是明确了目标和路径。其次,信息化推进工程是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多年来,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和发展,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充满活力的主体力量。但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仅仅停留在电子邮件和信息搜寻的较低层次上,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尚处在酝酿阶段。第三,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和it技术飞速发展,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国家启动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氛围。省、市、市等各级领导也十分重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时,我们有非常好的战略合作伙伴。电信一直致力于为我市信息化建设服务,深入开展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各类业务,紧密跟踪先进技术,适度超前地进行通信能力建设,并在传统网络的智能化、宽带化、数字化改造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全市中小企业特别是园区企业推出量身定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电信“商务领航”这一新的客户品牌,为中小企业事业腾飞插上了有力的翅膀。

此次召开的全市商务领航企业信息化工程推进会议是由政府、电信等各方联合推动的一项系统工程,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宗旨。该工程将通过电信的“商务领航”信息化业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从硬件设备、应用软件到网络通信和信息管理系统等一揽子解决方案,促进全市中小企业对信息化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实现有效益的信息化。:

“推进工程”的核心内容是推进“一平台,一中心”的建设,并积极参与全省“百千万工程”。一是由电信为主,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为中小企业信息化量身定制,提供“一站式”技术支撑。“一中心”,即由电信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7×24小时的信息化建设人工咨询服务。同时参与全省范围内实施的“百家企业信息化样板试点”、“千家企业信息化体验”、“万家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的“百千万工程”,切实推进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在具体实施上,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以政策引导,搭建平台,营造环境为主。将通过制订加快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工作意见,编制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等方式,加强引导,营造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良好环境;搭建中小企业信息网络平台,并对企业信息化的推进工作进行必要的政策扶持。市电信分公司牵头实施“商务领航”,采用模块管理,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自助建站、网上工作室、网络硬盘、电子传真、网络安全、企业邮箱等诸多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助推企业信息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