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7 16:08:58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篇(1)

【关键词】 素质教育;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素质教育的途径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让学生有自主的选择,即通过自由来实现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个性的充分发展,最终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而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因此大学开展素质教育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全民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一、推行素质教育是治国兴邦的根本大计

把素质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目标,作为国家教育改革的奋斗目标,虽然很早就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异化”即片面追求升学率为基本特征的“应试教育”而提出来了,但真正把教育、把人的素质同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思考,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时代的反应,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国民素质正在不断提高,但从长远来看,教育仍然滞后于我国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人民经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要真正发展经济,振兴国家,一要靠科教兴国、二要靠人才强国,在这个知识与技术日益重要的新时代,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应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由此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1994 年8 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增强适应时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随后中央的一系列文件都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党的十报告再次提出这个问题。只有在这样背景条件下去理解“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抓住素质教育的本质。

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持续发展之动力和基础。当前我国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数以亿计的人才,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需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它不仅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社会经济走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努力开发人力资源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也是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规律,培养学生公平意识的需要。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关系到高等教育能否更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更是全面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培养高级人才的重大战略问题。现代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治国兴邦的根本大计。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素质在《辞海》中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作为生理学范畴的一个名词,它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作为一个更综合的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基本品质。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素质教育是指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提出以后,理论工作者对其内涵从各个不同的方面作了种种界说,都强调它是人们获取知识、增长才能的基础,其外在表现为性格、意志等。

素质教育最早出现在柳斌先生于1987年所讲的“公民的素质教育”中,而第一本有关素质教育的专著是徐仲安先生在1991年出版的《中学生素质教育》一书。作为教育思想,它是以培养人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作为教育目标,它是以完善自身的素质结构为目的,作为一种教育机制是对教育内容的组合重构,它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教育的使命是让人成为人,而成人的关键是让人具备人的精神、人的品质,即在精神上、道德上成为一个人。离开了这个主题,就说不清楚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关注人,关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和人的个性,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的理论。素质教育与其他教育在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上有着根本的区别,目前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大致也体现在这几个方面,所以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认为,大学是实践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机构,承担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大学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全民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基于上述分析,素质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恢复教育的本来意义和价值,即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它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全体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主动发展的教育。

三、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学,以建立高效、和谐、有序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为主要载体,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素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现代化的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根本

提高质量,教师是关键。只要有现代化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现代化的学生,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思想的现代化,教师的素质直接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的素质对学习的质和量都发生着作用,因而学生接受教育教学的程度,首先是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水平、专业知识、教育技能、思想品德和人格力量等。素质教育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本身的素质。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资培训,建立起激励价值,使广大教师能够将素质教育渗透在专业教育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通过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实现。

2、培养适合素质教育的教师须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教育观念。它要求人们树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实施教育的现代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教师为基础保障。现代化教师要具有现代教育观;要具有现代化的科学知识;要具有现代思想道德素;要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可见现代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现代素质才能造就适应现在和未来的人才。在教学中,要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在切实打好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各种潜能,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3、学校必须完善素质教育机制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难度大,涉及面广,任务艰巨,需要各方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把教育系统内各个部门协调起来,有关大学以及教育管理部门应该联合对素质教育的质量进行审查、评估,及时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之在师生心灵中生根,同时需要建设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作用、三位一体的教学网络。从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提高意识,明辨是非,主动吸取积极影响,自觉抵制不良影响,使他们开阔视野,增长实际经验,提高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改造环境的活动中全面发展应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全面推进;问题及策略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素质教育的推进使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就总体而言,素质教育所要力图改变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现实中,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依然普遍存在,素质教育的推进依然困难重重。不久前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把素质教育确定为未来5年我国教育发展的主题,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继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也意味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任重道远。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使素质教育能够全面推进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我们必须从以下4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跳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二元对立的思维怪圈

众所周知,针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长期普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状况,一些中小学校长首先提出来了“素质教育”,这是当初素质教育提出的逻辑起点。然而,后来这个逻辑起点被转移了,即素质教育很快就被看成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简单否定,把培养人的素质和考试升学两件事截然对立起来,使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演变成一对纠缠不清的“逻辑矛盾”,而且深深地走进了大多数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思维圈。直至今日,很多人仍然没有跳出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怪圈,仍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之所以步履维艰的原因归咎于“应试教育”,甚至还有人把矛头指向考试和测验的合理存在,主张淡化考试乃至废除高考制度。20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的这种简单化认识并无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素质教育并未因此而取得根本性突破,“应试教育”也没有在一片鞭挞声中销声匿迹,而且仍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从逻辑关系方面来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只是一对似是而非的“矛盾”,或者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能成为一对质性矛盾。要理解这一点,第一,必须从教育的内在规定性来讲,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应试”是教育的一种必要程序,是检验教育活动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素质)的重要手段,所以“应试”是教育自身的程序逻辑,天生没有善恶的标签。因此,教育与“应试”不存在逻辑上的矛盾。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符合教育的内在规定性,优于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但“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把适宜的记诵、必要的训练和考试作为检查、促进和发展学生的手段”。素质教育不但不排斥考试,而且需要完善的、与之相应的考试制度来支撑。第二,从时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来看,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应试教育”的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不应简单地视其为素质教育难以推进的根本原因或唯一原因。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现象之所以灭之不绝,且大行其道,原因是多方面的且是复杂的,但根源还在于教育的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在我国社会转型期优质教育资源有限且分配不合理的背景下得到了强化。第三,从现代学校教育的功能来看,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与选拔优秀学生是学校教育辨证统一、不可或缺的两种功能,这是现代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如果说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校教育的个体促进功能,那么应试教育强调的则是学校教育的选拔功能。而当下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问题是这两种功能失衡,选拔功能被过分强化,严重阻碍了个体的发展。所以,“素质教育的实施问题主要是如何解决学校功能失衡的问题,使学校的促进个人发展功能与选拔功能达到一种适度平衡,而不是简单地用一种功能取代另一种功能”。

显然,在新时期仍然用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来看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关系,并无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正如叶澜教授指出的,光靠批判解决不了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问题,只有变革的实践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力量,今后素质教育的推进,要从与“应试教育”的简单纠缠中走出来,要以素质教育建设性的推进及其真实的成效来取代“应试教育”。

二、走出“素质教育有统一模式”的认识误区

当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举步维艰的另一千重要原因,是仍有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有一个普遍的、统一的模式,并希望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说明了我们对“什么是素质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和“怎样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现模式)两个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即把素质教育等同千素质教育的实现模式。这种误区在素质教育实施的早期出现过,当时多数中小学校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在不放松重点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增加课外文娱体育活动”,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如此等等。如今,这种错误认识又演变成了“素质教育的实现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有统一的模式”。实际上,素质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实现模式是两个层次不同但又密切相关的概念。素质教育是

“以提高围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动之魂,而不是一个规定化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是作为一种教育宗旨来追求和实现的,它的实现模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或者说它的实现模式是可以有所差异的。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已有明确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这说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应该有步骤、有所区别地进行,而不是搞“一刀切”。所以,企图通过规定化的、统一的模式来推进素质教育的做法是不现实的。今天,中小学教育中依然存在的“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状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可见,新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当避免强调采取统一的步调和模式,鼓励各地从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特点出发,因地制宜地探求素质教育的实现模式,使素质教育在全国形成星罗棋布的、丰富多彩的区域性整体推进的格局。

三、建立推进素质教育的刚性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23条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靠法制、靠制度保障。”应当说,多年来我们在这方面散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为什么素质教育的推进还是如此艰难?究其原因,还在于我订)一直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刚性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的建立重视不够,素质教育的推进缺乏稳定的执行力和效益预期。相反,“应试教育”有传统而成型的教育模式去沿袭。对教育者而言,“应试教育”有一整套利益相关机制约束和规范,如中考、高考成绩与政绩、奖金、津贴、职称、个人发展机会等相关联,而素质教育却与教育评价、教育资源配置等严重脱节,实践主体缺乏实践的内在驱动力;对受教育者而言,“应试教育”是一种工具性和功利性倾向明确的前程教育,兑现直接,考分与“优秀”、“保送”、“重点”、“名校”相关,甚至与加入党团组织关联,而素质教育一开始就有“超功利”的错误定位。因此,在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宗旨还缺乏深刻认识,对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且涉及到学校整体和全体师生的深刻变革缺乏足够认识以及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机制的情况下,素质教育往往“说起来重要,傲起来不要”,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流于表面化、肤浅化和短期化。

因此,新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加强体制内刚性的评价与激励机制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级党委和政府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责任制度,把实施素质教育列入考核领导干部和地方工作政绩的主要指标,把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指标细化为一项项具体的行动及其效果要求,建立健全学校和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以及表彰激励机制,使学校和教师能真正地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施素质教育的行动上来。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知识;能力;策略

素质教育在我国提出的时间比较晚,但影响力却越来越大,上至教育管理部门,下至一线师生,都对素质教育进行了重点关注,在我国素质教育推行的过程中虽然在不断积累经验,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的制约,出现了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了能继续发展素质教育,完善素质教育,在课堂中推行素质教育需要在审视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的情况下,继续采用更多措施加以完善。

一、在课堂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面临的困境

1.从理论上看,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其一,师生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到位。由于教师和学生在其学习生涯中受到很多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影响,很难在短期内透彻理解素质教育,因而在教育中会出现很多偏重知识讲解,忽视能力和素质锻炼的想象,这就单纯地为了讲解知识,把学生的素质教育忽视了。而有的教师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和看法又过于停留在素质能力上,忽视了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思想。其二,在思想观念等方面严重滞后。在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下,教师和学生都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想,普遍认为教学应该以考试为重,这就使得素质教育的推行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很多学校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刻意在强调考试升学的重要性,虽然不抵抗素质教育的推行,但也没有在实际行动中体现素质教育,这样就使得新课改推行观念被搁浅,没有取得实际性意义。

2.从实际来看,片面化实施素质教育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苦不堪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推行素质教育需要对学生的知识进行规划教学,同时还要把学生智力、德行等统筹起来,并且制定合理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为教学要顾全的内容太多,很多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很难全面把握,出现片面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现象,仍然在为了完成成绩指标给学生安排很多训练,同时又要学生完成能力训练的活动,学生挣扎着完成作业、各项能力训练活动,学习的压力成倍增长。另外,学校为了创办各项素质教育活动,增设学习小组等没有从学生的需求上进行考虑,只是照搬了一些学校的模式,这使得学生疲惫。

3.其他阻碍问题。在当前追逐好学校的风气下,很多学校没有找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结合点,导致生源流失。另外教师素质的转变不满足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甚至有学校在升学体制的制约下使用素质教育课堂模式,而忽视素质教育的现象。

二、解决素质教育中遇到的困境的策略

1.与时代接轨,做好观念革新

传统的教学之所以需要改革主要是因为其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测验学生学到的知识,而且在评价方面做不全面,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严重不平衡。德育、体美等教育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上被忽视的,学生很难在被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创新和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课堂教学想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改变传统,在时代需求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综合全面能力,在观念上进行革新,重点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树立起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学中掌握科学的人才观、成长观,尽可能为学生打下创新的思想基础,使之能在未来发挥先进的思想素质。常言道:观念指引行为。因而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应该突出德育的重要地位,切实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加以贯彻落实。

2.以培训促发展

教师的自我修养提升需要教师自身努力,也需要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培训,两者结合才是做好的做法。无论是教师自我学习还是培训都需要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思想,同时要具体研究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要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工作中还需要把教育教学经验利用起来,把思想理论融入到具体教学活动中。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加强高质量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师资培训和学习工作。

3.完善课堂机制,变革评价标准

在课堂教学上有传统的一面,这些固定的模式让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开展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在课堂机制方面可以进行新时期的改革。首先是制订素质教育培养计划。用计划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用具体的步骤指导课程流程,这样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同时在评价方面对学生的参与度、兴趣、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做评价,形成综合评价体系。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复杂过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配合,在课程等方面的变革也应该遵循变化发展的理论,切实用新思想来推进素质教育,用新评价发展素质教育。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篇(4)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选拔录用体制 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大举措,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党和国家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却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如何解决素质教育实施难的症结?改革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有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和当务之急。

一、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的存在和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性,即内部诸要素以及与其它事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素质教育的体制、理念、内容、方法、考试、评价、人事、物质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中起着主导、决定作用的是人事制度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人才的选拔录用与人才的教育培养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人才的选拔录用决定着人才的教育培养,有什么样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就必须有其相应的人才教育培养的目标、内容、方式;人才的教育培养必须为人才选拔录用服务,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国家所需要的选拔任用的各类人才。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国家各行各业所需人才挑选录取任用的组织制度,它包括学校选拔性的招生和社会用人的人员选拔录用的国家制度规定。目前,我国不论是学校高中、大学、研究生等就学,还是社会公务员等岗位从业,人员选拔录用都得通过文化考试,按其考试成绩择高录取,单一的文化理论知识考试成绩成为其升学、就业的先决条件,甚至成为唯一标准,人才选拔录用中片面强化了文化理论素质,而忽视人的思想道德、实践能力和身体心理等素质。人才选拔录用导向人才的教育培养,选拔录用人才的考分如同货币拜物教般产生了神奇的魔力,考分决定着人们的升学和就业,决定着人们的前途和命运,于是人们拼命地去追求与选拔录用人才有关的决定自己前途命运的考分,去追求与考分直接有关的文化知识,而不去顾及其他素质要素。不仅学校招生的唯分数论使人们的片面追求、片面发展形成汹涌澎湃的潮流,而且社会用人的唯学历论也为人们的片面追求、片面发展推波助澜,人们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就业观、成就观、荣耀观等价值取向和教育行为都无不倾向于高分数、高学历,人们的追求无不倾向于能够取得高分数、高学历的知识素养,而淡化或放弃了人全面发展的道德、身体、审美、技能等其他素养。作为对社会、国家培养人才的学校教育在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中只能在狂热追求考分的旋涡中竞争拼搏,从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在片面追求智育考分的主体轨道中运行,甚至连有的学前教育也不例外。考分就是就学,考分就是就业,考分就是教育质量,考分就是生命线,不论是片追、偏智还是加负、择校都是为了取得高分数、高学历,以便在升学、就业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一席之位,取得在社会中生存、生活、发展的有利地位。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与素质教育要求的相悖,导致了学校教育外在与内在的两张皮,一方面表面高谈国家要求的素质教育,一方面实际大干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的应试教育,使得素质教育口头化、虚无化、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只打雷,不下雨。一考定终身、分数论成败、学历定职业单一片面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把人们的一切努力都驱聚到追求考分的热潮中,而素质教育陷入了冷遇虚浮的困境。国家选拔录用人才的片面化导致了人才教育培养的片面化,人才培养、选用的片面化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建设发展。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单纯追求文化知识考分、学历的片面性弊端,致使社会、学校和家庭只顾追求智育的片面性教育,使得人才素质的思想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身体心理等素养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学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人才的需用难以紧密联结,国家、社会需求的人才难以得力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型人才严重缺乏,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突出。国家建设所需人才与所选人才任职素质矛盾突出,高分低能、学不致用的现象普遍严重存在,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用人就业的矛盾日趋增大,国家建设所需人才紧缺,而学校培养的人才却难以就业,长此以往,不仅严重影响国家建设,而且更要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素质型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社会需要是素质教育运行的动力源泉。提高人的素质既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是社会、国家以及整个人类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提高人的素质能有效满足个人、社会发展各种需求,符合人们的根本利益,这是实施素质教育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如果提高素质像考分一样能够直接解决升学、就业等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利益问题,素质第一的观念和重素质的氛围则会自然形成,人们便会千方百计地追求素质。要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建立素质教育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动力机制,把素质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激发人们对素质发展的内在需求,特别是引导人们将单纯片面的考分、学历追求变为着重对素质的追求。目前,实施素质教育难的症结是缺乏素质教育应有的动力体制机制,即缺失素质型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机制,没有把素质纳入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机制选用素质型人才,而是以考分为标准选用应试型人才,提高素质不能直接解决人们升学、就业等现实生计需求,只有提高考分才是最有用、最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就学从业,能够改变人的前途命运。素质型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实施素质教育客观的、现实的、根本的动力源泉,对素质教育具有巨大的内在驱动和导向作用。国家选用什么人才,就推动什么人才的教育发展,选用应试型人才,则推动应试教育的发展,选用素质型人才,就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不改革国家现行的不适合素质教育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就无法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只有建立起适合素质教育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机制,才能真正保证和推动素质教育的蓬勃发展。

二、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客观必然性

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教育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和必然结果。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部以及其它事物之间的一种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目前,我国学校人才选拔录用的普遍方式是文化理论知识考试,决定性的标准是考试成绩。教育活动中,教学与考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教学是考试的前提和基础,考试必须适合教学的性质、水平和发展,按照教学的目的、目标、要求、内容来确定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范围。同时,考试是教学的测评和导向,对教学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适合教学状况的考试促进教学的发展,对教学起着合理测评、积极激励和正确引导等作用。反之,不适教学状况的考试,就会阻碍教学的正确发展,使教学偏离正确的方向。教学与考试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教学活动本身固有的客观存在,是由教育特殊的本质所决定的必然联系。教育本身固有的本质属性是有意识地影响人、培养人,它主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能否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和实现的矛盾,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必须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方法对教育对象施加各种教育影响,实现其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考试是影响教育对象接受和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手段,它是教学的杠杆和指挥棒。在教学中,为什么从学校领导、教师到学生及其家长,普遍重视升学考试的科目,而大抓特抓,却忽视升学不考试的科目,而敷衍应付?为什么好多学校对非升学考试的科目开不齐,课时开不足,对考试的科目却增时加负?为什么升学考试科目的社会家教、办班辅导门庭若市,非升学考试的科目却无人问津?为什么从上至下口上喊的是德育为首,全面育人,却实际做的是智育第一,片面追求?为什么普遍难以引起重视的劳技课,却曾在湖南汩罗教育中理论、实践双丰收?有的劳技课教师连续三天到街上修车点悉心请教,学了手艺好教学生。汩罗恰当地用考试来指挥素质教育,也将德、音、体、美、劳列为中小学必考科目,而每次大型的劳技课考试,都是市教育局长亲自抓。考试有力的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使德、智、体、美、劳五子登科,形成了汩罗教育现象,即全面发展现象、素质教育现象。为什么文革中取消升学考试,而极大影响了教育质量,严重耽误了人才培养?这都是考试必须适合教学性质的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和结果。考什么,教师就注重教什么,学生也就注重学什么,怎样考,教师就注重怎样教,学生也就注重怎样学,强化了什么考试,什么教育就迅速发展,取消什么考试,什么教育就自然淡化,这种考试效应,已成为普遍而必然的教育现象和不依主观意志转移的客观现实。

人才选拔录用考试制度对素质教育发展的影响是教学与考试相互作用的必然联系,是教育规律的固有作用,是客观必然的,我们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运用教育规律,科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必须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

人才需求、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任用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研究解决素质教育与人才选拔录用体制的相互统一问题,建立起适合素质教育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

高层决策部门应大力加强人才选拔录用体制的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决策,是国家层面上的制度性要求,根本上要靠法治、靠制度保障,必须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建立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素质教育体制机制在于党和国家高层决策部门,党和政府高层决策部门应加快人才选拔录用体制的改革,建立起社会、学校多元化的全面的素质型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克服人才选拔录用中单纯追求考分、学历的片面性弊端,全面选拔录用人才,从关键上解开实施素质教育难的症结,有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建立适合素质教育本质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必须与党的教育方针相统一,把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纳入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机制,诸育结合,学历能力兼顾,建立全面选拔录用人才的用人体制,以全面选拔录用人才的用人体制引导人才素质的全面教育培养,以全面教育培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真正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立适合素质教育质量观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全面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素质教育要求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必须建立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录用的制度保障体系,建立以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为导向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建立适合素质教育重点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党和国家根据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针对现实教育的不足而提出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战略决策。应对国际激烈竞争和进行国家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国家人才选拔录用必须与人才需求、人才培养重点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统一,改变目前以文化理论知识应试成绩为重点的人才选拔标准,建立适应选拔和培养创新型、能力型人才的重创新、重能力的用人制度,引导和促进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篇(5)

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在新课改的过程中。以“成长动力教育”为办学理念,多年来坚持对学生和教师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渐完善这套评价方式,使之形成系统,在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逐步深入的同时,还出现了升学率递升的可喜局面。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的经验,破解了素质教育与升学两难的问题,走出了一条富有实际意义的道路。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现状

关于什么是素质教育,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界一直没有停止过讨论,而在基础教育的实践中,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认识到了做不到”,这种矛盾状态长期困扰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其实,在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中,早就清楚地回答了什么是素质教育的问题。很多来自基层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全面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施教,能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克服畸轻畸重的弊端、获得均衡发展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就是使受教育者,既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又有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和一定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应该有健康的体魄。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优秀的国家公民。

不可否认,广大教育工作者曾对如何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施行素质教育,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尝试与努力,比如“以德为本”、“德育为先”等等,然而,能够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却为数不多,许多学校一心想着升学率,并没有把素质教育真正付诸行动。素质教育陷入了“理论上普遍认可、实践中难以推进”的尴尬困局。

素质教育难以深入推进的原因有多种。

一是我国具有一千多年应试教育的历史传承。隋唐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同时也不断僵化),应试教育成为平民知识分子改变社会地位的进身之阶。科举考试制度种下了应试教育的基因。

二是升学与就业的竞争。为了孩子的“前途”,很多家长不惜花费高昂代价,拼命地挤进高价幼儿园、名牌中小学。

三是教育观念滞后于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很多家长和社会人士认为,升学率高的学校才是好学校,能教出高分学生的教师才是好教师,能考上重点学校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这种社会评价机制把学校教育逼向了应试教育的死胡同。在升学压倒一切的社会环境下,很多学校把追求升学率作为硬性任务,在高喊素质教育、德育为先的同时,把更多的人力物力投放到升学教育上去。

四是一些校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理论上认可素质教育,实践上常常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起来,认识不到素质教育对于改变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能力的促进作用。

五是全面的素质教育缺乏评价机制的引导和制度约束。目前的中考、高考两级升学考试,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教育选拔制度,至于对学生的德育、体育等素质教育内容的考核,大多流于形式。学生要升学。教师要奖金,学校要名气,已经成为严重制约素质教育有效推进的瓶颈。

二、运用科学评价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运用“数字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面推进以“成长动力教育”为核心理念的素质教育,取得了有效突破,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1.“成长动力教育”催生科学的教育评价手段——数字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但是,在办学实践中,如何克服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偏重智育、片面发展的弊端,突破束缚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瓶颈,把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的泥潭中拉出来,却是长期困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老大难问题。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为实现这个目标,苦苦探索了8年,终于找到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一贯彻“成长动力教育”理念,运用“数字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原本是一所区属普通初级中学。2004年以前,还是一所社会声誉比较差的学校——教师懈怠,生源差,招生难,人才严重流失。2004年,学校提出了“成长动力教育”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经过8年的探索实践,学校面貌、教师队伍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2.“成长动力教育”(理念)与“数字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手段)的有机结合

成长动力教育是通过施教者的他动力不断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动力的教育过程。其原理是运用激励和引导的方法促进学生自主成长,使其在德智体诸方面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贯彻成长动力教育理念,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对学生的成长如何评价?或者说如何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成长?2008年。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在吉林省慧海科技信息有限公司研发公司的帮助下开发了一套系统软件,把成长动力教育完全纳入了数字化管理体系,从而创建了一个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全新的教育评价模式。

“数字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个方面。学生评价涵盖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运动与健康素质、审美与表现素质、实践与操作素质五个方面。在其实施细则中,又具体分为五个项目:(1)捆绑式荣誉班集体和个人评价;(2)课堂教学秩序优化评价;(3)标志发展性评价;(4)学生荣誉展示性评价;(5)学生自助阅读评价。与此配套。编制了两个操作流程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流程图》和《成长动力教育流程图》。

“数字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特点,一是评价主体多元——教师主评、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参评,各方面评价都占有一定权重;二是评价过程民主——评价主体用数字表达意见;三是简便易行——通过学校局域网,每月只需15—20分钟,按照细则列项填入评价即可,结果自动生成,及时公开;四是可信度高、约束力强、效果明显。

3.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实行数字化综合素质评价几年来的巨大变化

“数字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因为具有设计科学、评价主体多元、评价过程民主、评价结果可信的特点,加之执行得力,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给学校带来了巨大变化。

一是学生综合素质高,学习成绩好。在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前,学生的状态是:课堂无心向学的多,课间打打闹闹的多,课后惹是生非的多,校风每况愈下,年年招生困难。自从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后,学校不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高度重视培育学生综合素质,先后成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委员会、德育教育办公室等组织机构,强化综合素质教育的管理。经过校班子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学校风气开始逐渐好转。现在,素质高、成绩好的学生越来越多,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爱学习已蔚然成风。学校已连续4年中考总成绩在长春市名列前茅,每年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都占考生总数的50%以上。年年招生爆满。长春五十二中的做法充分说明,抓素质教育,通过科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不会影响升学率,还为学生日后的成长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是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前,教师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教师嫌学生不好教,怨家长没管好;家长怨学校管理不善,怪教师不负责,家校矛盾十分突出。学校引入“成长动力教育理念”后,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连带教师评价与绩效考核。学校要求教师按学生评价流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实行“班级捆绑”评价、“课堂优化”评价、“发展性卡片”评价,使教师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中,逐步改变了固守多年的“应试教育”观念,找到了以激励、赏识、确认、肯定为特征的素质教育新方法,实现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赏识的阳光下快乐学习,茁壮成长,在自尊自信中开发生命潜能。同时通过教师评价,进一步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升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获得了多项荣誉。过去学校招生困难,优秀教师外流。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保障的“成长动力教育”的办学理念给学校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长春五十二中原来只有一个校区,目前已发展成为两个校区,幼儿园、小学、初中三个学部。学校占地面积由4.8万平方米扩大到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由原来的2.1万平方米扩大到4.9万平方米。现有教学班166个,教职工510人,在校生8900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校园环境幽雅,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着丰富的营养,处处彰显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勃勃生机。家长和社会给长春五十二中学生的评价是“素质高、成绩好”。学校先后荣获国际交流示范校、吉林省“三A”学校、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单位、长春市一类一级学校、长春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长春市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等称号,成为长春市公认的名校。

三、关于运用“数字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建议

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的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成功范例。建议有关部门、教育科研单位,对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施行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进行考察和总结,树立典型,示范全国,因地制宜的借鉴推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各自的管辖区域内,树立通过教育评价机制推进素质教育的典型,通过典型学校的示范引领,以点带面。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篇(6)

(武汉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湖北武汉430081)

摘要: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变单一约束教育模式为多样引导服务模式,变单一的集中管理模式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管理模式,进行思想教育,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认识,大力提倡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与学习,广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与能力。

关键词 :高校;学生工作;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7.0029

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高素质人才是关键,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需要高校不同方面工作的共同配合。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学生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教育影响作用重大、灵活空间也很大的工作,在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是关键和基础的一环,既具有自身的教育、管理优势,也需要面对相当大的困难与阻碍。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工作的特点,切实加强高校学生工作,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服务渠道,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全面提高素质是每一个高校学生工作者的目标。

1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大学生素质教育以完善和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结构为目标,是一种具有基础性、整体性、发展性的融合心理、情感、意志、道德以及人的整体水平培养的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纵观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表现,素质教育现状令人堪忧。

1.1学生主体观念认识不足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社会群体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与需求引得大学生们盲目追求高新科技,一味偏信、偏重科学教育,忽视、冷落人文教育与品德、精神培育,以致大学生在校期间多忙于学习专业知识、锻炼专业技能,用于扩展知识面、开拓综合技能或提高自身素质的时间相对较少。此外,素质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技能和操作教育,其包含的内容、容纳的环节丰富而复杂,学校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难免出现不足、不完善之处,大学生却凭借对素质教育实质内涵的一知半解,对面临的各项事物持批判怀疑态度,甚至常有逆反、抵触情绪或言行。

1.2素质教育实施存在误区

高校对大学生加强素质教育,强调在当前加强人文素质培养的由来已久,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第一,以特色教育代素质教育,即忽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片面强调发展学生个性,甚至过度要求少数学生的所谓特长、特色,缺乏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整体性。第二,让素质教育变免试教育,将素质教育直接与应试教育对立,片面认为加强考试以及严格考评手段是加大学生负担的措施,不利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降低考核要求,放松考评管理。第三,把素质教育当临时任务,为应付领导检查,表面上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实际重视程度不够,落实不到位;或者简单借助课外文体活动、音乐体育竞赛等搞形式主义花架子,偏离素质教育的真正宗旨。

无论是学生自身对素质教育认识的偏颇,还是素质教育实施中出现的误区,显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现行教育制度下的人才产出之间的矛盾,究其原因,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需要考虑三大影响因素:原有教育体制的“以学为学”、“一学只学”等问题的沉积;人才就业市场不完善、个人主义、功利化等社会消极因素的负面冲击;学生自身的思想观念、态度意识存在差别对其行为的正反面作用。

2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2.1通过素质教育目标认识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工作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包括了思想教育、日常管理、服务指导、课外活动、科技创新等一系列工作。受教育与管理相互作用规律的支配和影响,学生工作集教育与管理为一体,连接学校与学生两大主体,是一个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完整过程和系统工程,是高校各项工作中的关键一环。在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理念,旨在通过高等教育平台提升一个社会的整体素质与格调,对此,高校学生工作担负着无可替代的重任。

素质教育要求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等多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也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与任务,其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方向更明确、更坚定,任务也更紧迫、更艰巨。学生工作不再是单一的以学习管理为主的工作模式,而成为以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标的丰富型工作;学生工作不仅要能够全面运用激励和强化手段,更要融合现代管理的科学理论与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协调,有效激活学生主体的深层要求与内在积极性、创造性的契合,处理好各种现实问题,实现学生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2.2从高校学生工作探索素质教育推进策略

高校学生工作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为的是使培养的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要重视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高校学生工作的特性决定了其要以学生群体和个体为主要工作对象,要以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管理、社团组织建设、信息咨询服务等为主要工作内容。而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心理实际为基础,经后天启发、诱导、激励或教育等在社会实践中养成,且长期、稳定起作用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就是要对人的身心素质再生产、再创造,这与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丝丝相扣。

因此,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推进素质教育重在把握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个关键。即始终坚持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全面领会国家的教育方针;一方面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抓成才教育和就业指导;坚定地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一切学生工作的重点,注重引导并发挥学生落实“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教育的能动性;坚持以“诚”、“爱”、“信”、“实”为载体完成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3加强高校学生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措施

随着高校规模的日益扩大,学生工作的点多、面广、线长、任重、责大等特点越来越突出,学生工作需要担负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核心工作始终不变,新的形势新的背景下,必须多方面加强高校学生工作,才能全面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

3.1两条主线,完善高校学生工作体系

思想政治工作是主导,德育工作是中心,能力培养工作是重点,高校学生工作实行学校、院系两级管理,学校为主要指导、监督者,院系为主要实行者,高校学生工作者上接学校各部门,下联学生群体,在学校、学生,教师、学生间形成输出、实施、反馈、再输出的完整学生工作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要拥有完整的学生工作体系,还需要在把握两条主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该体系,即建立以服务学生为本的一方统一领导组织,上下多方联动管理的学生工作队伍;建立以引导学生为主的过程、结果双重控制,教师、学生双向测评的学生工作管理制度。

有效领导忌多支“指挥棒”,因此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将领导、指挥集中在一方,统一管理是保证学生工作高效处理的关键;同样,一方领导,多方配合才是最有利组合,在管理有统一协调、组织的情况下,更需要集中上下多方联动将“指挥棒”的功效发挥到最远、最广、最深入的范围和层面,确保工作的真正落实。高校学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保证有效实施的要求下必须有严格、科学的考评方能强化,一方面对受教育者是否达到了素质教育的标准,在接受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体发展、转变情况如何,设定定性、定量检测和监控;一方面施教者是否实现了素质教育目标,实施过程中实际的作为是什么,树立显性评价尺度和标准。

3.2两种转变,创新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

在完善的高校学生工作体系下,创新学生工作管理模式以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学生工作的任务是使每个大学生都能成为合格毕业生,使培养的大学生基本素质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工作不仅要重视所有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学生工作需要完全与教学工作融合,需要为学生从学提供高品位、高质量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因此创新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有必要变单一约束教育模式为多样引导服务模式,变单一的集中管理模式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管理模式。

行为管理是标,思想教育是本,目标管理是主,过程控制是辅,素质教育需要的是学生由内而外的全面发展,单纯地约束限制学生的行为只能起到基础管理,难以发挥学生主体意识。自我管理与个性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两大基本原则,需要学生充分的参与与自我协调,学生工作以引导教育为主,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变行为管理为思想教育是必然要求。同样,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要求学生工作的管理不能拘泥于单模块操作,由完全的“批处理”控制,学生工作必须创造性地发挥统筹、协调功能,将整体集中与个例分散管理结合起来实行,从容应对学生工作的复杂与多变。

3.3四项提高,展开大学生成长成才指导工程

教育是人类社会最复杂的一项社会活动,只有过程,没有结束,素质教育作为人对教育期望的一种,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执着追求的精神,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建设生活的教育,是提供并保证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合格人才的教育。加强高校学生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要坚持素质教育基本原则,结合具体情况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依托四项提高展开大学生成长成才指导工程。

一是对学生深入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思想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素质教育的成败。总结历年思政工作经验教训,通过丰富的课堂教育和活动教育,带领学生在深入学习思想道德理论基础上,真正把握正确前进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认识,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做事先做人,根据社会经济新形势要求,引导学生自觉“修身”,在继承传统美德基础上,深刻认识、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精髓;三是大力提倡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与学习,提高学生知识素质;四是广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与能力,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创新和思想创新是时代的核心精神,在对学生强化思想和道德教育基础上,把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三个方面获得协调、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孙驭.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改革刍议[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6(1)

2王磊.论班级的主导性教育管理与主体性教育管理[J].教育探索,2002(3)

3郑刘根,赵萍.浅谈创新教育的几个问题[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2002(2)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篇(7)

今天,我们正处于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为何备受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所有适龄儿童“不花钱,有学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达26.9%;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大幅增加,2012年将实现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我们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同时,当前教育还不能适应时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特别是素质教育问题十分突出。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日益转向创新驱动。只有高度重视和发展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能抢占发展主动权和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在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差距,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差距。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大批一流的人才,才能加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素质教育关系亿万家庭的幸福。在很多父母心中,子女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寄托了几代人的希望。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才能让青少年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学有所长的人。

素质教育也是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教育发展正处在由全面普及向质量提升跨越的阶段,“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日益凸显。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推动我国教育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

素质教育为何难落实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纠正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国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从那时起,素质教育就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理念。国家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先后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各地也大胆探索,创造出不少有益经验。

但总体来看,素质教育仍未真正破题,“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面对愈演愈烈的学生“负担重”、“择校热”等问题,人们不禁感叹,“素质教育,想说爱你不容易”。

社会竞争压力巨大,就业等各方面竞争日趋激烈,行业间社会地位悬殊、收入差距扩大,社会普遍认可的评价标准还是学历、成绩、名校,对很多人来讲,只有考个好成绩、进入好学校,才能找个好工作。这种压力必然驱动考试竞争不断升级。

优质教育资源“粥少僧多”,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独生子女时代的来临,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争取有限的资源,只能通过考高分拿到进入名校的“通行证”,这无疑助推了应试教育。

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比如,一些地方还固守“唯升学率”的教育评价机制,升学率高就可以“一俊遮百丑”、升学率低就“一无是处”。人们普遍把升学作为成功成才、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把命运的改变、社会地位的提升仅仅寄托于上大学、上好大学,这也是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重要土壤。

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要把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战略主题,贯穿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为何需协力共推

提起素质教育落实难,人人都有一肚子苦水。有专家形象地用“家长焦虑、学生郁闷、教师困惑、社会迷茫”,来形容人们的纠结与无奈。如此这般,就陷入一个素质教育人人期待、却人人无力,应试教育人人声讨、却人人助推的“僵局”。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是学校的事,也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而是涉及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只有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才能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落实的良好育人环境,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

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性事业,让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各级政府应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强对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指导。按照4%的目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行政部门不应用升学率对学校进行排名和奖惩,不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创造宽松条件。

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各级各类学校都应树立正确办学理念,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父母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成长的第一站。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子女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为根本,不能盲目地揠苗助长,甚至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子女身上。应该配合学校安排好学生的课余生活,避免“学校减负、家长加压”,把家庭变成“第二战场”。

此外,社会对人的评价机制、用人机制,对教育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应该倡导正确的人才观,改变单纯追求学历、追求文凭的倾向,形成使用人才重素质、重实际能力的观念。大力营造“身份无高低、职业无贵贱”的社会风气,消除行业歧视,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使人们不再仅仅靠拼升学、拼职业赢得社会尊重。努力消除社会浮躁之气、功利之风对教育的侵蚀,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真。

考试评价制度怎么改

考试作为评价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必然还会长期存在。但考什么、怎么考,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落实的成效。

理想的考试评价制度,可以实现“一手托两家”,既能满足对各类人才的选拔,又能始终把正评价导向、教育方向。为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正在稳步推进。中考把日常评价与毕业考试评价结合,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高考在部分省份进行自主命题改革,一些高校开展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招生。这些探索对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在现行考试评价制度下,考试依然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对学生的评价仍然集中在考试分数上,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集中在升学率上。现行考试评价制度,过于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测试,缺乏对综合素质的考查,所以,要对考试内容进行调整,努力使考试科目和命题内容进一步贴近时代、社会和考生的实际,更科学地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考试忽略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多层次、多样化人才的选拔。为改变这种现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

为了改变高考是依据单一考试成绩来录取,很多学生因一次失利而影响一生的现况。目前,正在健全多元录取机制,已有90所高校探索自主选拔录取,为广大学子跻身大学校园提供了更多机会。

实施素质教育,既要通过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合理评价学生,也要建立对老师和学校的科学评价机制。应完善科学的教师绩效评价制度,对教师的德、识、能、绩等进行全面评估,改变只凭学生考试分数评价教学成绩优劣的做法。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评价制度,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纠正单纯以升学率评判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倾向。

教育教学改革怎么深化

实施素质教育,涉及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全方位调整。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在教育教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打破不合理的应试教育体制机制,才能激发课堂教学活力、学校办学活力,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目前,教育教学改革仍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用脱节、课业负担沉重、学生厌学等问题突出,既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又制约素质教育的实施。

在很多学校,课程内容“老旧死”,超时排课、挤占副课现象突出。2011年年底,修订后的义务教育19个新课程标准,减少了课程容量、降低了课程难度,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教育规划纲要对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人才培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应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克服行政化倾向,扩大学校办学自,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创新办学形式,促进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缓解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增加教育选择机会,满足人们多样化教育需求。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又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和各种高素质的劳动者。

教育是家事,更是国事;是今天,更是明天。全社会都应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落实,给国家民族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芬兰:教育创造竞争力

近几年全球竞争力排行榜中,北欧小国芬兰一直名列前茅,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究其原因,在于完备的教育体系和良好的创新环境。芬兰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自始至终贯穿着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高中教育把培养综合素质高、有创造力和合作精神、能够独立探求知识的社会成员作为根本目的。高等教育鼓励学生创新,被广泛使用的Linux操作系统,就是赫尔辛基大学的一位学生开发出来的。多年来,大学为国家和企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成为芬兰国家创新体系的坚强基石。

专家点评

义务教育本应是素质教育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九年义务教育本来是国民素质教育,但在一些地方被异化为所谓的精英选拔,由此导致的人格教育缺陷令人担忧。一些学校在教育理念方面仍然存在“分数压倒一切”的误区,甚至发生用“绿领巾”、“红校服”这种特殊标记来评价学生之类的教育歧视事件,严重损害了一些学生的人格尊严,忽视了未成年人的权利。

深度解读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推行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成为素质教育实践的思想源头。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大中小学都要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

2006年9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施行,素质教育进入依法实施阶段。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立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

深度解读

何谓多元录取机制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多元录取,简单而言就是指不唯分数录取。具体情况是: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突出、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上海市构建义务教育质量“绿色评价”体系

为改变以学科分数作为教学质量唯一评价标准,形成让广大中小学生快乐学习、促进素质教育的更科学全面的“指挥棒”,上海市构建了义务教育质量“绿色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十项绿色指标: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业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指数;学生品德行为指数;学生身心健康指数;跨年度进步指数。

百姓心声

素质教育就是要避免这样的怪圈:幼儿园读小学的内容,小学读初中的内容,初中读高中的内容,高中读大学的内容,而大学读幼儿园的内容——学习如何做人。

没有钱办不好教育,有了钱不改革体制和机制问题,同样办不好教育。

凡是与考试有关的教育,我们做得“过度”了;凡是与考试无关但与孩子发展相关的教育,却做得“不及”。

一边对应试教育口诛笔伐,一边却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一边大谈素质教育,一边却把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价办学质量的最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