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工智能基础教育

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30 16:25:53

人工智能基础教育

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篇(1)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d diversified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the importance of double evaluation system from persectives of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based on occupational specialty,and made a number of practical evaluation criterias which can be able to reflect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based on the employer’s actual demands.

关键词: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多元化;双评价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teaching quality;evaluation criteria;diversification;double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199-02

0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职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不能再单纯地把学校的单一评价作为学生综合能力考核的标准,而应该把企业和学校的综合评价作为考量学生的指标体系,这就要求要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对学生质量的“双评价”机制。“双评价”机制的评价标准包括评价内容、指标体系以及运行办法等等。

1建立双评价机制的依据

1.1 关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思考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对正常儿童的基恩那个开况与脑残病人的技能丧失情况做深入的研究,同时对超常儿童,学者,患孤独症儿童,学习障碍儿童等特殊人群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人类的七种智力,分别包括: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数学逻辑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而由医学界专家进行研究表明,人类的每一种智力都是由大脑的一个部分决定的,例如在大脑右侧的某个位置,主要控制着人类的音乐天赋,影响着人对音乐创作及欣赏的水平。人的智力是由很多功能组成的,各个功能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人类自身的智力是由以上七种智力表现出来的。每一个正常的人都不同程度的具备以上的几个智力,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水平并不相同。有些人在某一个智力上比常人更丰富,他们如果能够充分的发挥出这种智力,就会做出比常人显著的成绩;而有些人在其他的智力上有突出的天赋,经过自己的努力,也会取得成功。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让我们知道:(1)人的智力是由功能不同,但是相对独立的智力组成的;(2)每一个人类个体都具有多重的智力,只是个体与个体间的智力水平不等,(3)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水平,发挥个人的特长,都能取得成功。

多元智能理论的建立,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职业教育应当针对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状况选择相适应的评价形式,也就是多元的评价体系,即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实践做出客观的评价,实施以学生个体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教育在每个人身上得到成功,取得最佳效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1.2 关于职业特殊性的思考在关于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一直都只重视着普通中学的学生评价,从没有重视过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评价工作。职业学校的评价工作,大多都是在模仿普通学校的学生评价方式,不能根据职业学校的独特点去挖掘新的评价方法,导致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评价工作受到各方质疑,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欠缺。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使得职业学校没有自己的特色,不利于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发展。

目前,在职业学校的学生评价体系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甚至有些学校把学生的评价工作成为象征性的形式,根本达不到预期目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较为欠缺但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如果仍旧以理论学习效果作为评价依据而忽视学生实践教学效果,会造成职业学校只重视理论学习而轻实践的学风,会使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考试分数高,但是实践能力低下,影响到以后的学生就业。一言以蔽之,现阶段缺乏一个有职业学校特色的、多元的、较为准确的学生评价体系。

2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篇(2)

关于教育智慧问题的思考缘自前发生过的一个真实故事。那时,某实验小学刚加入我主持的活动教学课题研究。为把课题前期的研讨引向深入,学校课题组设计了一道“数学题”,然后让一名数学特级教师对低、中、高三个年级段随机抽取的各20名学生进行测试。题目是这样的:一条船上载了25只羊、19头牛,还有1位船长,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船长的年龄是多少?测试结果是大多数学生居然都算出了具体“结果”,只有少数学生对试题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且质疑者中低年级学生居多,中年级次之,高年级最少。

这一结果在学校教师中引起强烈震动,并进而引发了教师对这样一些问题的不断追问和反思:即以现有的教学方式,我们是否把学生越教越聪明了?当今的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究竟还缺少什么?

答案是:教育智慧。什么是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从大的方面讲,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在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作为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教育智慧是应当渗透、内化于包括师生教育活动及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过程、教育环境、教育管理在内的教育的一切方面中。由于教师是教育目的、意义、价值、任务的直接体现者、承载者和实践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教育智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体现的。从这一角度来看,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规律性的把握、创造性驾驭、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

对规律的把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它是教师对教学的一种深层的理性认识,要经过长期丰富的实践才能最终形成,因而是智慧的高度表现。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工作、教育情境,能不能创造性驾驭,是否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反应,也是体现智慧的很重要的方面。真正检验一个教师有没有智慧,要在实践中来看。当教学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和突发性的情况,当具体的任务、目标、场景随着情况发生改变时,教师能不能敏锐洞悉,能不能作出灵敏的反应、灵活机智的应对、恰当的现场策略调整,基本上能真实反映一个教师的实际智慧水平。

“智慧型教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

智慧型教师就是具有较高教育智慧水平的教师。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教师在探求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的长期实践、感悟、反思的结果,也是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智、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高度个性化的综合体现。智慧型教师与研究型教师有诸多共同之处,如都执著于教育规律的探索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对理论学习抱有很高的热情,将研究视为重要的成长基础等。但从二者的内涵和目标指向来看,智慧型教师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目标指向,它对现代教师的成长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和更高的发展境界———即在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中全面提升自身的教育智慧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我们一直提倡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总体上效果是好的,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在当前功利很强的改革背景下,研究型教师在很多情况下已被当成一个标签,研究是目的还是手段这一问题被颠倒了,出现了大量为研究而研究的情况。实际上研究恰恰是教师智慧生成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不能把研究作为目的,研究永远是一种手段,是教师成长的一种途径。一旦把研究本身作为目的,研究就变味了。另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在重视理论修养、往研究型方向发展的同时,又出现了另外一种倾向,那就是对实践的忽视。所以,我们试图以“智慧型教师”这样一个概念来对教师专业发展方向进行新的概括,更全面地理解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因为教育智慧是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智、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具有更广泛的含义。以智慧型教师作为对教师的整体境界、专业发展的总要求,将从客观上对教师的理论学养和综合实践素质提出更加全面的要求。提倡智慧型教师,一定程度上会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为协调、完整和全面。

在实践中,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途径是多方面的,因而教育智慧的构成也是多类型、多层面的。它既包含了基于整体感知、直觉把握形成的知性智慧,基于理论思考、规律认识的理性智慧,基于职业感、道德感、人际交往、师爱的情感智慧,也包含了基于个体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反思形成的实践智慧。教育智慧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构成,它内在地决定着教师教学工作的状态、质量和水平,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知性智慧是对教育的直觉把握、整体感知,主要是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直觉反映,是建立在直觉基础上的一种整体感知和反应能力。理性智慧是在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教育智慧的核心构成和高级表现形式。

智慧不仅属于认识范畴,同时也是情感范畴的体现。对教师而言,情感智慧是在教师的职业感、道德感、人际交往和师爱基础上形成的特殊智慧。特别是师爱,即对教育对象的热爱,是教师情感智慧形成的重要基础,是构成教师情感智慧最为核心的内容。

实践智慧主要建立在个体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如果说理性智慧建立在对知识的把握和学习的基础上,那么实践智慧更多地是在经验的基础上,是在个体经验感悟、教学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智慧。如果离开了长期的实践探索,离开了对实践的反思,那么教师的实践智慧水平是很难提高的。

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回过头来大力强调实践及实践智慧的重要性,让教师关注自身的实践智慧,再一次回归到实践中。

超越经典教学体系,学会自己走路

走出经典教学体系,重新认识教学的意义与价值。教师的教育智慧很多来自于对教学工作深层的、理性的思考和把握,如果理性认识是片面的,是有局限性的,教师的教育智慧很难得到提升,很难进入到一个较高境界。所谓有大智慧才会有大境界,这种大智慧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人们对问题把握的深刻性和全面性。经典教学体系理论上的诸多局限性,对教师教育智慧的提升已形成严重束缚。例如,教学是有双重性特征的,经典教学体系对教学的一些特征,比如教学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以及可预设性、可控性等作了淋漓尽致的阐述,并且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操作要求。但是教学体系的另外一些特征,如多样性、复杂性、特异性、灵活性、开放性、生成性、选择性等,经典教学体系在理论认识上是严重不足的,而这种理论认识上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实践中课堂教学长期呈现机械、僵化的局面。因此在当前反思传统教学弊端、推进课堂教学重建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重建课堂教学的操作体系,更重要的是要重建课堂教学的理论体系,重建它的哲学基础,重新认识教学的意义、价值与特点,要在理论认识上逐步走出经典教学体系的大框架。

切实关注教师的实践积累和实践反思。教师的实践是每一位教师成长的基石。任何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实践的锤炼。智慧源自实践,“智慧和机智是我们通过教学的实践———不仅仅是教学本身所获得的。通过过去的经验,结合对这些经验的反思,我们得以体现机智”(马克斯·范梅南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实践,真正高水平的理论成果也都来自实践。而真正的教育家、教育大师也只能是来自于实践。无论古代,还是近代、当代,真正称得上教育家的,没有哪一个是缺少教育实践的。日本人评价中国只有两个半教育家,一个是孔子,一个是朱熹,那半个是陶行知。这当然是他们比较苛刻的说法,但也反映了陶行知在其心目中的地位。陶行知先生是当代著名教育家,是留洋回来的博士,但他真正在教育中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认识,则来自于他的生活教育实践。教师对教育的各种看法、各种主张,教师所接受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特别是在实践的反思中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想。离开了与实践的结合,最多只能说我们掌握了教育学知识,而不能说它已经转化为我们的思想,上升成了一种智慧。

切实关注教师的个体经验,尊重教师的个人风格。智慧在本质上是高度个性化的,没有完全相同的智慧,每个人的智慧都是深深打上自己烙印的。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水平,关注教师教育智慧的状态,首先要关注教师的个体经验。教师的智慧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但这种学习首先必须立足于个体经验,外来的知识只有在和教师的个体经验结合的时候,才能被内化。现在教师有自己特色、有个性的东西越来越少,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现在有一种忽视教师个体经验、不尊重教师个人风格的倾向,再加之经过各种外在强加的“格式化”培训,教师像被洗脑一样,最后变得都一样,失去了个性和个人风格。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其智慧水平不可能高。就教师个体而言,他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他的个体经验,特别是那些值得总结、挖掘、提炼的优秀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应鼓励教师有个人风格,不要怕与众不同,而应该追求这样的东西。教师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用自己的嘴巴说话,学会走自己的路,这是当前改革中应当倡导的。

淡化功利性科研,提高整体智慧水平

淡化改革及科研的功利性,还教育科研以本来面目。只有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科研、改革才会成为提升教师教育智慧的重要途径,并且会成为强大的动力,推动教师深入思考,不断发展自己的智慧。要强调科研是手段,不是目的。要在当前心态比较浮躁的背景下,创造条件使校园远离功利,归于宁静。古人所说的“宁静致远”,其实深刻揭示了智慧生成的内在道理。在浮躁的状态下,人的智慧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要致远就一定要宁静,这才是智慧的生成之道。在校园里应该给教师提供一个宁静的、适合于思考的环境,要尽可能减少对教师的各种外在强迫,减轻来自各种功利性任务的压力,让教师在归于宁静的过程中自由生发自己的教育智慧,创造性地推进教学工作。同时也要认识到,当前需要淡化的是科研的功利性,不是要淡化科研自身,科研仍需不断加强。科研是教师智慧生成的重要途径,是教师发展、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这是二十多年来证明的一条成功经验。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是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成功之路,而且也是一大批优秀教师成长的成功之路。只要把握住科研的正确方向,用正常的心态来从事教育科研,对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就会有极大裨益。

切实关注教师职业情感状态。提升教师的智慧水平,不仅仅要提升认识方面,更要关注教师的职业情感状态。作为一个职业工作者,教师对教师职业的内在的认同、情感上的接受,会直接影响到他的整体智慧水平。师爱是教师职业情感,是教师情感智慧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关心和爱护孩子是教育的一个前提条件,如果缺少这样一种情感,即使有再深的理性认识,教师的个体智慧也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智慧。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教育的智慧性是一种以儿童为指向的多方面的、复杂的关心品质”,“教育智慧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不如说是对孩子们的关心”(马克斯·范梅南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由此看来,对教育的责任感,对孩子的责任与关爱是构成教师教育智慧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机智水平。教学机智是教育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智就是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而出乎意料的塑造的能力。教学机智是教师在一定的理论修养基础上,在长期实践体验、感悟和实际经验基础上凝成的一种超乎寻常的、出类拔萃的临场发挥能力。它反映了对现场敏锐捕捉的能力、快速反应的能力和非常得体的、合理的应对能力。具有教学机智的教师,可以把教学现场中出现的偶然因素转化成一种有利的教学时机,可以恰如其分地把教学引向高潮,推向深入。教学机智表现为临场的天赋,但这个天赋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长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磨合而成的。同时,教学机智又表现为对教育工作、教育对象的深刻的理解。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解,即使表现出来某种机智,也可能只是一种小聪明,不可能对教育工作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而真正的教学机智正是要起到这种作用。

激发学习热情,提高综合素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提高教育智慧水平,与教师终身学习、终身进取密切相关。教师的学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书本的学习,如学科知识的学习、教育理论的学习等,知识的学习是智慧生成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包括实践中的学习,经验中的学习,以及向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学习等。教师个体智慧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需要在综合素养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来提升。另外,只有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使教师的学习提高到新的水平,才能不断地生成新的智慧。(田慧生本文有删节)

阅读链接:

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篇(3)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体系;实验平台;特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被认为是信息科学技术前沿和核心的“智能科学与技术”,自2004年由北京大学自主设立该本科专业以来,不但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而且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全国至今已有15所大学开办该本科专业,其中包含教育部直属高校7所和地方性高校7所,“211”高校就有10所。尽管“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在全国已初具规模,但作为本科教育,乃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还没有完全建立,培养方案的理论体系和实验体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本文主要结合我校在专业实验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实际和体会,就“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平台建设谈一些做法和设想。

2明确实验平台建设的目标和思路

专业的实验平台建设是为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的。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生要具备坚实的数学、电子技术、计算机和智能信息处理、机器学习和控制、计算机集成、智能理论与技术等较宽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能在科研、教育、企事业等部门从事智能理论研究、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应用等工作,成为能掌握智能理论与技术及专业技能的研究与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是:了解信息系统及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学科前沿、最新进展和发展动态;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以适应智能信息处理与技术应

用等方面需求;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智能处理的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智能系统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等。

实验课不但是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而且更是对动手动脑能力的综合培养和锻炼。因此,实验平台建设目标和思路是将基础实验、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相结合,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与智能科学技术相结合,增加学生创新性的实验与实践,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与创新的基本技能。

根据最近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制定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作为一级学科,“智能理论与方法”、“知识处理技术”、“智能系统与应用”为一级学科下设的三个二级学科的思路,如图1。因此,实验平台建设的思路应是:(1) 能具备研究和探讨自然智能系统的机理和机器智能的模拟方法的实验系统。它主要包括:脑科学基础、认知科学理论、智能的模拟理论与方法、面向智能的信息理论、知识理论、逻辑理论、复杂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决策理论、问题求解方法、机器学习、群体智能、人工情感、人工意识等。(2)能进行知识处理技术多的实验设施或软件系统、智能工具。通过这些设施或软件,执行由信息到知识和知识到策略的思维性加工技术、智能检索、以及多媒体信息处理与机器感知、机器学习等。(3)具备智能系统与应用的各种对象,如智能机器人、智能装置、智能信息网络等。总之,实验的设备和环境既可使学生完成某门课程的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也可完成多门课的交叉性实验或课程设计。

图1学科结构图

作者简介:陈以(1963-),男,广西玉林人,研究生,副教授,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

3实验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大学的实验教学不仅涵盖了理论课的内容,而且比理论课更为复杂。通过实验,既能丰富活跃学生的科学思维,又能使学生加深对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提高,并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为达到这样一个实验培养目的,实验平台建设的内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实验体系建设

“智能科学与技术”作为一个新办的专业,其实验教学体系尚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基于学校和学院现有的实验室基础,特别是学校创新实践教育特色和我院现有学科的实验室基础,我们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上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1) 建立层次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层次化的实验就是让学生从验证性的实验开始,逐步到设计性、综合性和带创新性实验或工程项目开发实践等的实验环节,学生最后阶段的毕业设计环节属于综合性或创新性实践实验。实验层次安排主要体现实验教学的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学习到创新的科学过程,形成由“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创新实践”的实验层次设置方法。

(2) 实验教学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为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动手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也为提升就业率,我们注重依托CSIP(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广西分中心(该中心设在我校)、学院申报的广西省级自动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促进服务市场应用与交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途径实验教学方法将某些专业课实验和生产实习相结合。根据实验教学规划需要,进行仪器设备购置,使实验教学满足社会需求,形成以验证性实验为先导,综合性实验为巩固,设计性或工程性项目实践为提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3) 实验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

实验是科研的基础,实验可以带动科研;科研反过来促进教学,并通过成果带动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参与老师的科研,学生不但能了解学科发展的规律和技术前沿,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能升华学生对实验的内涵的解读,增强对实验学习的兴趣,明确做人、做事的道理,为未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特色建设与创新

特色是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学科或专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校是以工为主,电子信息类学科优势突出、创新实践教育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的前身是1960年成立的桂林机械专科学校,1980年,学校更名为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全面开始本科教育。在原学校计算站的基础上,正式成立计算机系,成为广西最早开办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的高校,1995年开始进行研究生教育。2006年,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更名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原计算机系经重新组合,更名为计算机与控制学院。计算机与控制学院目前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两大学科,主要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网络工程和自动化等本科专业,以及两大学科基本有的二级学科硕士点。我校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就设在计算机与控制学院,这正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当初设立专业的初衷和建设发展的基础条件。

我校经过近50年的发展,目前已具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建设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广西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建设中心,1个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型实施单位及1个团中央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以及具备创新型的机器人中心、飞思卡尔智能车中心、电子设计训练基地等多个省级或校级中心和基地。我院还有1个信息产业部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ASEA培训中心,6个与华晟、研华、华为3COM、金蝶等知名企业共建的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对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我校自1997年派队参赛以来,每次在广西区和全国都有出色的表现,2001年还获得最高奖“索尼杯”;对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我院代表队(代表学校)近年还连续获得华南赛区和全国赛一等奖等。学校还特设有创新学分,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取得成果可以给予适当的学分来代替选修课学分。

我校的“电子信息类学科优势突出、创新实践教育鲜明”的特色在广西和华南地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甚至在全国也有一定知名度。因此,我们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体系建设中,紧紧结合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在智能机器人(车)、智能信息处理和智能技术与应用等方向,立足和发挥这一传统的优势和特色。在“夯实基础,独立实践,创新提高”的实验教学理念下,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3.2实验管理平台建设

实验管理平台建设主要是针对实验老师与学生建立一个集网络化、开放式于一体的实验教学与管理体系。

网络化、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是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成熟的重要标志。学生通过这样一个完善和规范的实验教学与管理体系,可以自主预约想做的实验,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并通过网络与实验教师的互动与交流。这种全开放的网络化实验教学体系,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还能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提高利用率,如图2所示。

我校实验选课系统充分考虑了“以学生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和开放式教学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计划灵活选择实验项目以及开设的时间。实验教师、实验管理员可以方便地通过留言与学生交流,学生的问题也可以通过“一对一”的形式即时解决。教师则通过实验选课系统查阅学生选课情况、登录学生实验成绩、回答学生提问。通过近年的建设,我院的网络化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已初具规模,再铺之于学校完善的网络实验选课系统,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实验环境,提高他们独立自主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3.3实验师资队伍建设

实验教学队伍的稳定和提高是实验教学发展、提高与创新的保证。我校有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稳定实验教

师队伍,鼓励青年实验人员在职攻读学位、外出进修、培训等,激励实验人员在搞好实验教学的同时,积极参加科研实践。总之,稳定和提高现有教师实验教学技能,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是推动、加强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需要。

我院目前实验队伍(含研究人员)共20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6名,副高职称人员9名,中级职称人员5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5名,取得硕士学位的有16人,拥有一支以中青年为主体,以博士为骨干的较高层次的教学科研队伍。实验队伍具有较优良的素质,年龄、知识及职称结构比较合理,他们相对稳定、富有活力,是我们具备高质量、高水平实验教学体系的保证。

4结束语

实验不仅是理论的基础和源泉,而且实验环节作为整个教学体系的主要环节之一,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中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实验平台建设除了要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树立严谨科学的研究方法,掌握基本的科学实验技能外,还要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动手动脑与创新的实践,形成特色。

本文只是结合我校与我院自身的实际,就已有的专业实验体系和“智能科学与技术”新专业实验建设情况进行了探讨,还有待实践中继续完善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钟义信.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一级学科:必要性、可行性、紧迫性[J].计算机教育,2009(11):5-9.

[2] 王万森,钟义信,韩力群,等.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11):10-14.

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篇(4)

【关键词】个性化学习 教学活动 设计

一、前言

个性化教学是基于学生个性、兴趣的需要开展的教学,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过程。它强调了人的多样性、独特性,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这种独特性就是“个性发展”。有人调侃大学校园学习:上课的时候,清醒的学生没有发呆的多,发呆的没有睡觉的多,睡觉的没有玩手机的多。对此说法,作为高职学校教师,我虽不完全认同但也深有体会。这些固然有学生学习意识不够,学习懒惰的原因;但是我们也要反思,我们的课堂对学生有多少帮助,有多少吸引力,他们是课堂参与者,还是只是为了学分无奈的作为了课堂教学的道具。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理,强调了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因此教师如果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个体差异性,创设各种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使每一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学习坐标点,那我们的课堂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本文以高职高专《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为例,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经验,论述基于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活动设计。

二、理论基础

这里首先对多元智能理论及个性化学习理论作一概要阐述。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博士于1983年在其著作《心智的架构》中首次提出的并着重论述的理论。 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结构由八种智能要素组成,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智力因素是多维度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以整合方式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力优势,这种智力可以在实践中明显的得到体现和开发。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了个体智能的差异化。由于该理论的内涵和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十分契合,国内教育学专家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是对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同时该理论为个性化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阐明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为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与指导。

个性化学习是当代国际教育思想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无论是美国当代所提倡的个性化教育还是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以“个性化养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改革,都体现了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和个性的张扬。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这些都说明无论东西方,无论时代变迁,教育的本质就是回归到对人个体生命的提升。该理论强调从学生个性特点及发展强能出发,采用恰当的方法、手段、起点、进程和评价方式等,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这一学习过程既是个性的展现养成,也是个性的自我实现和追求的过程。当今社会崇尚张扬个性,提倡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就显得更加重要。

三、建构个性化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设计一般是面向少数精英,侧重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忽略了部分学生的其他优势智能的发展。这种学校课程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多是片面发展的学生.而且多是循规蹈矩,没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而以个性化学习为核心的课程设计则完全追求每一个学生的基于个性之上的发展.通过学校教育发现和发展自己的优势智能。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考虑学生需求的多元化,学习风格的独特性等因素,通过多维度教学活动的设计及学生课程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个多视角的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提升自己。

四、课程分析

专业:工商管理

课程:统计学基础

课程定位:专业基础课程

《统计学基础》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的时代,数据的搜集和处理尤其重要。本课程既介绍具有通用方法论性质的统计理论与方法及其在社会经济管理中的运用,又介绍社会经济领域所特有的一些统计理论与方法。因此,本课程的开设既为学生学习经济与管理类专业课程服务,同时也为日后学生进入工作单位所需的社会经济统计工作提供有力的知识保障。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统计工作过程,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调查实施、抽样调查、数据处理和一定的统计分析等技能。

五、教学活动设计

统计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时常要求学生平时注意搜集与统计相关的新闻资料,也鼓励学生自行设计问卷并通过网上展开问卷调查,课程终期我们会安排学生外出参与社会统计实践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我始终秉承这些原则:教学基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基于个体自主学习,基于现实生活经验,基于师生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基于对问题的探究。

此外我们还应注意教学中的沟通技巧,做到教师指令的传递简单明确,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的目标及过程;课堂的沟通交流要做到及时的反馈,做到信息传递的双向性;注意沟通中的同理性及非暴力沟通。以下是我在《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常见几种教学设计,为了直观说明每一种教学活动,特以表格的形式进行表述。

此外需要指出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的三点问题:第一,关注学生学习的基础、学习状态、学习外的情绪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形式;第二,注重学习过程的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彼此之间教学内容以外的互动交流,我时常与学生交流人生观点、社会热点话题,以此激发他们的情绪,同时也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现人生正能量;第三,适度地给课堂留空白。现在课堂教学设计提倡粗线条生成性课堂,教师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空,让他们完成对知识的整合,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但留空白并不代表教师责任的“空白”,最好的教师是学生能够做到的时候你需要隐身起来,当学生需要你的时候要及时出现。

教学活动的开展关乎教师的一言一行,有时课堂中教师的一个感叹词都会让课堂生机勃发。每一个教师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体就有区别与他人的很多个不同,即使有再好的教案、课件,每一个教师对他的演绎都是不同的,何况还有时间、空间、受众对象的千差万别。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多钻研,勤思考,广借鉴就一定能找到自己创造性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董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9.

[3]唐宗明.大学生合作学习教学设计与评估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04):62-65.

[4]鞠文.略论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课堂讨论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03):120-121.

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篇(5)

关键词:教师智慧;内在生成;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

中图分类号:G5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30-0065-01

马克思说:“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和原因的知识。”而我们的教育需要智慧的教育,智慧的老师。教师智慧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个性,并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形成的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批判性认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智慧是个人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的统一,是热爱教育与爱学生的统一。

智慧的增长是教师发展的标志。所以一名具有智慧的教师是集“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于一体的,所谓“自由之思想”就是对教育有自己的真知灼见,真正理解教育的精髓所在,并且能够付诸实践,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所谓“独立之人格”就是教师具有自己的性情,自己的思想,不趋炎附势,不尔虞我诈,不仅自己有独立的精神,更是引导学生自立自强,关心、尊重学生。

一、自由之思想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离不开理论思维的。”智慧得益于知识,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智慧才有可能生成,智慧是知识的深化与升华。而作为教师,要想让智慧环绕,成为一代教育家,培养出有个性、有思想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广泛涉猎名家名著,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各种教育知识、理论信手拈来,烂熟于胸,古今中外,皆为我用。

智慧的教师,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教育自身要把握好教育本身,教师自己要把握好自己,掌握好方向与原则。教育不只是对人在自然状态基础上的发展承担任务,也对人在社会状态下所受到的束缚中获得解放担当重任。因此,教师就要随时注意在各种现存的和未来可能会约束人的要素中搜寻理想的答案。教师尽其所能拥有知识,尽其所能展现智慧,尽其所能彰显个性。

智慧型教师,不仅理论知识炉火纯青,实践知识也要达到登峰造极。教师的实践知识指的是教师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能够灵活自如的引导学生达到一定目标时所具备的各种知识,应该说这种知识是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的实践知识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学生是教师智慧生长的基础,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认知的过程中,也从学生那里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使自身的知识得到发挥与巩固、提升,教学相长,从而越接近智慧。二是教师自己,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反思性的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思考,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加以筛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让经验上升为理论,转化为智慧。

二、独立之人格

教师独立之人格,指教师作为一个有自我意识,有科学精神,有主见,有个性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所逐渐达到的,体现敏锐的洞察力,极强的思辨力,博学而睿智以及教书育人、开拓创新的能力素养。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当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教师要做到具有独立人格,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博学多识

教师要给每个学生一杯水,而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桶水应该是源头活水,清甜甘洌。面对着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渴求知识,具有丰富想象力,个性十足的一群学生,所以教师必须练就一身的“武功”,十八般兵器样样懂一些,成为一个杂家,才能引导学生,学会终生可用的本领,生活、工作的智慧。

(二)理性睿智

要做到时时刻刻能够保持清醒的状态,敏锐的心,使之与心术不正、尔虞我诈、崇尚权术、趋炎附势等泾渭分明。他不是自命清高,与世无争,卓尔不群,而是既善于合作,又保持个性与同事和谐相处。遇到一切事情,能够取长补短,应对自如,运筹帷幄。具备以正确运用致力为特征的理解、推理、归纳和判断的能力。

(三)爱学生

“教育的智慧性是一种以儿童为指向的多方面的、复杂的关心品质。”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前提条件,只有达到智慧之爱,师生双方才能做到互相尊重,双方之间的交流会畅通无阻,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真正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爱,需要从以下几点去努力:(1)尊重和信任学生,特级教师王栋生说得好:“教师,‘不跪着教书’”,那么,学生也要“不跪着学习”。(2)做学生的朋友,朋友之间是可以真诚交流的,学生不管遇到忧愁、快乐都愿与你分享。(3)做一个好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是一生。为人师表,以其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达到“润物细无声”。

教育是基础性的工作,而教师更是基础中的基础。教育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的个性、智慧,首先是教师具备发现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智慧,需要智慧的教师,所以让教师充分发掘、培养自己的智慧,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篇(6)

关键词: 学校智育 误区 以学生发展为本

近日,江苏省教育厅召开了“全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推进会”,并与其他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我认为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文件中的“五严”规定,即严格禁止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严格禁止义务教育办学中的违法行为。这些规定其目的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规范学校办学行为,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留给学生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是对当前那种以智育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的遏制和改革,着力推进素质教育。

现在的学校基础教育,即使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实施数年后,仍没有改变那种把智育放在高高在上位置的状况:“以教学为中心”,成了各中小学最响亮的口号;中考、高考和各类统考成绩,成了学校的生命线,同时也是老师的生命线;为了子女的学习掏钱,几乎成了所有家长最心甘情愿的投资;各种补习班和家教成了强有力的市场产业;各种与教材配套的参考书、练习册成了最热门的畅销书……可见社会对学校智育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当前的学校智育也是问题重重:由于以智育为中心,学校的其他教育成为橱窗式的摆设,“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了一句空话;由于以智育为中心,学生成了一部部学习的机器和考试的机器,月考、统考、联考、片考……考试形式可谓五花八门,头脑中装了不少知识,而能力十分欠缺,高分低能的学生层出不穷;由于以智育为中心,学习成了学生唯一的生活内容,分数成了学生唯一的荣耀和耻辱;由于以智育为中心,学生的身心受到损害,……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都在告诉我们,要切实转变对学校智育的认识,走出学校智育的误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智育理念。

我结合自己十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和耳闻目睹的学校教育教学现象,就当前学校智育如何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学校智育应该走出分数误区,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

智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智育的目的是什么?为数不少的学校和教师把传授知识当作智育的全部内容或者至少是主要目的,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而这种片面的认识正是“唯知识论”、“唯分数论”的畸形智育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智育当然离不开文化知识的传授,但传授知识并不是智育的唯一和终极目的。

在中考和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目前中国的教育、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升学考试,这个目的本来无可厚非,因为升学可以让部分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问题是现在许多中小学的智育全部是为了那几天的考试,这种智育在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却剥夺了学生在精神、人格、身体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在这样的智育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即使通过了升学考试,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能力,把考试作为人生的目标,把考进理想的大学作为目标,作为终结,而不是起点。

因此,我们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必须明确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所培养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传授知识是在开发学生的智力,目的是让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发展,通过智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具备持久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情感和坚韧的学习意志,为他们今后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智力和能力基础。

二、学校智育应该以人为本,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

新型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在这种民主平等基础之上的课堂应该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过去,乃至现在,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更多的是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学。同样这些教师在上课时,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我们考虑比较多的是如何“教”,即使教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这也不过是在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学生是为了“配合”教师的表演而存在的。现在,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要力求贯穿两条主线:学生的学(感受、质疑、讨论、联想等)和教师的教(求疑、交流、解释、归纳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注重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改变过去偏重于记忆,立足于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而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从而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落到实处,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学校智育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每一个教师都会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感受到为数不少的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冷漠,没有兴趣,厌学心理严重。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现在的智育偏重于选拔,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淘汰大多数的“差生”,在造就了一批成功者的同时,也造就了大批的失败者。现在有一些教师只把教育的眼光盯在少数“优生”身上,而让多数人成为少数“优生”的陪读。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而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上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不断进步,这才真正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每一个学生的成功。只要我们真正面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所有的学生就可以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

四、学校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篇(7)

我国现行高等职业教育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存在严重的技术至上、知识结构单一、实用主义和功利化倾向明显等弊端,使得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局面。本文将以赫钦斯的通识教育观为理论依据,探讨其对我国现行高职通识教育的一些启示。

一、赫钦斯的通识教育观

赫钦斯认为,最有价值的教育是通识教育,实施通识教育是办好一所大学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通识教育,我们就不能办好一所大学,如果学生和教师(特别是教授)缺乏共同的理智训练,一所大学必定仍旧是一系列不相关联的学院和科系,除了有一个共同的校长和董事会外,没有什么东西使他们统一在一起,教授们不能互相谈论,至少不能相互谈论什么重要的问题,他们不能希望相互谅解。”通识教育观是赫钦斯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对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就高等教育而言,通识教育在发展初期采用“朴素的”综合办学模式,后因近现代技术分化而演化成分科办学的模式,过分强调专业化教育,并且专业划分很细,以培养某一学科领域的“专门家”为目的。赫钦斯所处的年代,这种分科教育正在盛行,他以某种远见卓识意识到这种办学模式的弊端,力图逆转这一倾向,倡导通识教育。赫钦斯的通识教育观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着眼于发展人性,发展学生的素质和学生的精神

赫钦斯的通识教育思想主要是关注人,它涉及以人为本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赫钦斯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类的优秀性,在于使人成为人,发展人的素质和人的精神。大学教育“视生命为终极目的,并非工具,因此这种教育是自由人的教育,其他种类的教育或训练都把人作为实现其他目的的工具,如赚钱谋生等,并不以人为终极目的”。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为人的发展奠定基础,在于发展人性,止于至善,以成仁人。赫钦斯指出,发展人性有赖于对“永恒学科”的学习,“课程应当主要地由永恒学科组成,我们提倡永恒学科,因为这些学科能演绎出我们人性的共同因素。因为它们使人与人联系起来,因为它们使我们和人们曾经想过的最美好的事物联系起来,因为它们对于任何进一步的研究和对世界的任何理解都是首要的。”“永恒学科”主要是古典名著,赫钦斯从读名著出发,提倡综合化课程,反对学科越分越细,他认为这不利于全面发展人的心智和理性。因此,大学要开设充满智慧力量的通识性课程,去训育学生“永恒的人性”。

2.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理智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赫钦斯的通识教育观的立足点是理智训练。他认为,对受教育者进行理智训练是大学能做、应该做而且能够做得最好的事情。“当他们正在受教育时,如果我们能教他们怎样进行思考,他们也许能够理解和融会他们的经验。一个学院或大学不应当做些别的机构也能做得好的事情,这是教育行政的一个很好的原则。因此,在通识教育中,我们应当明智地让经验由生活去提供,而专职从事于我们的理智训练工作。”赫钦斯认为,要发展学生的理智能力,使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本事,就必须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整体的、基础的训练。他指出:“众所周知,今日教育只教给学生一系列肤浅而又毫无关系的学科,它们又由一些杂乱无章、一知半解的事实组成,致使学生的学习只能是短暂的记忆练习,除此之外,并未得到名副其实的熏陶,”最好的大学教育不是教给学生工艺操作,而是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任何通识教育计划必须以理智的行为教导学生,因此,它必须引导学生到实际智慧的道路上去……教育虽不能复制学生毕业后所需的经验,但它可以使学生致力于思维正确性的培养,作为达到实际的智慧及理智的行为的一种手段。”这样就能掌握最基础的、融会一体的知识结构,以不变应万变,解决现实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学生的理性同样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3.注重基础教育,正确处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