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博弈论内容

博弈论内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31 16:22:15

博弈论内容

博弈论内容篇(1)

关键词:激励 博弈 信息不对称 需求补偿 需求主动激发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求最大化效用,以及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博弈论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决策主体(player),又可以译为参与人或局中人;给定的信息结构,可以理解为参与人可选择的策略和行动空间,又叫策略集;效用(utility),是可以定义或量化的参与人的利益,也是所有参与人真正关心的东西,又称偏好或支付函数。参与人,策略集和效用构成了一个基本的博弈。激励可以解释为:为了特定目的而去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强化、引导或改变人们的行为向有利于组织目标发展的行为过程。激励涉及的对象分别是委托人和代理人,而在现实管理实践中,委托人可以指所有者,相应的代理人可以指经营者;另外,委托人也可以指管理者,相应的代理人可以指一般员工;双方只要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即可。从博弈论角度看,他们就是决策的主体,即博弈的参与人;委托人和代理人双方在激励与被激励过程中有多种选择的策略和行动空间,这就形成了激励博弈的策略集;委托人和代理人双方在激励与被激励中各自获得各自的好处,这就构成了博弈双方的效用。通过上面分析可看出,激励已典型的具备了博弈所必需的三个基本要素。

从管理学视角来看,现有的激励理论共有三大分支: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是激励理论的基础和根本。本文应用博弈论的思想,重新解读和分析内容型激励理论,以期对该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

博弈论视角下的内容型激励理论不足分析

内容型激励理论认为,需求是激励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激励的关键在于辨别人的需求并予以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ERG理论、X和Y理论、三种需求理论和双因素理论都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范畴。归总来看,上述的这些内容型激励理论都遵循着这样一条逻辑线:代理人(被激励者)确认自身的需求委托人(激励者)识别委托人(激励者)满足代理人(被激励者)的需求。内容型激励理论假设了如下两个条件:委托人一定能够识别代理人的真正需求;委托人能够和愿意满足代理人的需求。

从博弈论视角来审视这两个假设条件,可发现这两个条件都存在着一定的瑕疵。首先,委托人不一定能够识别代理人的真正需求。不能识别的原因有二:代理人本身不一定都能明确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因为人有些时候自己不知道自己真正需求什么;即使代理人能够明确自己的真正需求,但由于代理人并未向委托人传递需求信息或传递需求信息有误,导致委托人不一定就能够真正确认出代理人的需求。激励属于典型的博弈,博弈信息不完全也是一种博弈的常态。其次,委托人不一定能够和愿意满足代理人的需求。委托人有可能没有能够满足代理人需求的条件;委托人即使有满足代理人需求的条件,但也不一定就愿意满足代理人的需求。因为博弈双方在采取行动时都会考虑采取相应的策略会不会给自己带来较大的效用。当委托人认为满足代理人的需求后而不能给自己带来较大的效用时,委托人当然也就不愿意满足代理人的需求了。

对于上述两个假设条件不能完全成立时,如何去实施激励,内容型激励并未给出解决的办法和建议。另外,既有的内容型激励理论将委托人和代理人框定在合作博弈下,这与现实情况也不完全相符,因为很多时候激励博弈双方也进行激励的非合作博弈。总体而言,既有的内容型激励理论未进行严格的激励博弈分析,这是内容型激励理论的一大缺憾。

内容型激励的博弈特点及博弈扩展模型

(一)内容型激励的博弈特点

1.博弈信息非对称性。内容型激励从本质上来说是激励博弈双方在非对称信息下的博弈。例如,在博弈开局时,委托人是不知道代理人真正需求的。代理人也不知道委托人是否能够和愿意满足自己的需求。

2.博弈的动态序列性。博弈的类型可以从参与人行动的次序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序列博弈。内容型激励属于一种动态序列博弈,即激励博弈双方依次行动。如代理人首先表明其需求,则委托人决定是否(愿不愿意)和能否(有没有相应资源)满足其需求。或者委托人首先表明激励物,代理人决定是否为之努力。

3.博弈合作与否可选择性。根据博弈双方是否合作,可将博弈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两者的区别在于参与人在博弈过程中是否能够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博弈双方能够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的,该种博弈就是合作博弈;倘若不能,则称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在大多数时候,内容型激励博弈双方的这种博弈属于合作式的博弈,双方都追求一种双赢的结局,但也往往存在着非合作式博弈的情况。例如,委托人在得知代理人的真正需求后,在权衡效用后有可能不愿意拿出相应激励物完全满足代理人的需求,从而采取降低激励物标准的策略。

(二)内容型激励博弈扩展模型

内容型激励是以代理人确认自身需求为博弈开局。代理人确认自身需求有两种情况:一是代理人能够确认自身需求;二是代理人不能够确认自身需求。以此两种不同的博弈开局,激励博弈双方可采取不同的博弈策略,并且不同的策略选择对应着不同的效用组合,由此便构建了两种不同的激励博弈局。

1.代理人能够确认自身需求。代理人作为理性人时,是能够明确认知自己需求的。图1的模型模拟了代理人能够确认自身需求时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博弈过程。如图1所示,代理人首先选择是否向委托人传递自己的需求信息。委托人根据代理人是否选择传递自己的需求信息而采取不同的策略。当代理人主动传递需求信息时,委托人可采取三种行动策略,分别为:完全满足代理人需求、部分满足代理人需求和不满足代理人需求。当然双方在三种情况下的收益也是不一样的,完全满足代理人的需求时双方收益最高,部分满足代理人需求的双方收益次之,而不满足代理人需求的双方收益最小,更有可能产生负效应即代理人心理产生不满而采取消极行为致使委托人利益受损。当代理人不向委托人传递需求信息时,委托人可采取两种行动策略,分别为试探性满足代理人的需求和不采取任何行动。当委托人不采取任何行动时,双方都无任何额外收益。当委托人试探性满足代理人的需求时,代理人可选择接受激励和不接受激励,当代理人选择接受激励时双方的收益较高(仅次于完全满足代理人需求的情况)。当代理人选择不接受激励时双方的收益也都为正数,因为委托人激励代理人,代理人虽然拒绝了激励,但在精神上还是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因而会努力工作,而使双方的收益略有提高。

转贴于

从对图1所分析的情况来看,双方选择完全合作博弈(委托人得知代理人的需求后完全满足其需求)最好。但很多时候,委托人不可能完全满足代理人的需求,因为委托人所拥有的激励资源(稀缺资源)是有限的,满足不了代理人的需求。另外,委托人可以认为代理人的需求已超出了其实际价值,不值得去完全满足。

2.代理人不能够确认自身需求。代理人作为非理性人时,是不能够明确认知自己需求的。图2的模型模拟了代理人不能够确认自身需求时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博弈过程。如图2所示,代理人首先选择是否向委托人传递自己不能确认需求的信息。委托人根据代理人是否选择传递自己不能确认需求的信息而采取不同的策略。当代理人主动传递不能确认需求信息时,委托人可采取两种行动策略,分别为主动激发和无行动。当委托人采取无行动策略时,双方都无任何额外收益。当委托人采取主动激发策略时,代理人有三种行动策略:接受、不完全接受和不接受。在这三种行动策略中,代理人采取接受和不完全接受策略的概率较高。因为代理人作为非理性人,不知自身的真正需求,当有激励时,只要有一定的吸引力,代理人便会主动接受之。

代理人虽接受,但对其的激励性并不是最高的,不如代理人得到自身真正需求的激励物时激励程度高,故而双方的收益相对较高,为(8,8)和(5,5),而不如图1中完全满足情况下双方的收益(10,10)高。当代理人不传递不能确认需求信息时,委托人也可采取两种行动策略,分别为试探性满足和无行动。当委托人采取无行动策略时,双方都无任何额外收益。当委托人采取试探性满足策略时,代理人有三种行动策略:接受、不完全接受和不接受。在这三种行动策略中,代理人采取接受和不完全接受策略的概率较高。其原因与上述采取主动激发策略时一致。

博弈论视角下内容型激励的难点及解决对策

通过上述的内容型激励博弈扩展分析,可以发现内容型激励的三大难点,分别是:激励博弈中信息的不对称、代理人需求的有效补偿和代理人需求的有效主动激发。如要使现实管理实践中的激励达到较好效果,则要重点解决好上述三大难点。

(一)激励博弈中信息不对称的消减

内容型激励博弈双方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在激励过程中有多处体现。例如,代理人不向委托人传递自身需求信息时,委托人便不知代理人是不能确认自身需求还是能够确认而不愿传递自身需求信息,导致委托人不能准确采用相应策略。再以第一种博弈开局为例,当代理人主动传递需求信息时,委托人可采取三种行动策略。这时,代理人便不知委托人会采取哪一种行动策略,导致代理人传递需求信息的心理负担也很重。

激励的本质目的追求的是激励博弈双方“双赢”。这种双赢应是一种合作式“双赢”。但由于激励博弈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导致这种本应合作式的博弈变成了非合作式的博弈,从而致使双方的博弈成本和机会成本上升。由此可看出,激励博弈中的信息不对称致使激励的成本上升,甚至使激励效果下降,因而要消减激励博弈中的信息不对称。

消减激励博弈中的信息不对称的主要方法有激励制度化和建立激励沟通机制。激励制度化和建立激励沟通机制的实施主体均为委托人。激励制度化就是委托人这一方将对代理人的奖励和惩罚形成制度,并向代理人公布,主动表明自身的激励行动策略。制度设计要重点注意两点:积极鼓励代理人主动传递自身需求信息以及传递自身不能确认需求的信息;委托人要向代理人表明自己会尽力完全满足代理人的需求的。另外,委托人也要建立起激励沟通机制。激励沟通机制建立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委托人紧紧把握住代理人的真正需求或者快速确认代理人不能确认自身需求的情况;激励博弈双方可就激励物和激励方式等激励事项进行充分交流和沟通;委托人快速确认出代理人的需求满足程度,以期进一步采取激励行动策略。

(二)代理人需求的有效补偿

当代理人表明自身需求时,委托人大多数时候会努力完全满足代理人需求的,否则委托人有一定的损失风险。但有些时候委托人却不具备代理人所需求的激励物,这有可能不具备财力,或者有可能暂时还未开发出(也有可能不便开发)此种激励物。这就出现了委托人不可能完全满足代理人需求的困境。此时,委托人如选择不满足代理人的行动策略,其损失风险较大(见图1)。如委托人选择不完全满足代理人需求的策略,双方都有所收益,但还是不如完全满足代理人需求时的收益大(见图1)。故而,当委托人认为代理人的需求值得完全满足,但又无相应激励物时,委托人可采取代理人需求有效补偿的策略。有效补偿激励策略目标是争取最大程度上满足代理人需求,可采取的具体策略有替代策略和组合替代策略。

所谓替代策略,就是将代理人所需求的而此时委托人又不具备的激励物,替代转换为代理人认可的而委托人又具备的激励物。所谓替代组和策略,就是将代理人所需求的而此时委托人又不具备的激励物,替代转换为代理人认可的而委托人又具备的激励组合物(激励组合物为一组激励物)。通过替代和替代组合策略,有效补偿了代理人的真正需求。在现实管理实践中,补偿需求策略也是一种常见的激励模式。

(三)代理人需求的有效主动激发

代理人有时也会是“非理性人”,自己也不知自身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所以,委托人不必一味的去被动的确认和满足代理人的需求,也可以主动激发代理人的需求。由图2可知,当代理人不能确认自身需求时,委托人最好主动采取激发代理人需求的策略。委托人主动率先表明激励目标或激励物,以求引导和激发代理人的需求,从而促使代理人采取相应的激励行动。代理人会完全接收或不完全接收委托人的激励导向,因为这样会使自己受益。而不太会选择根本不接收委托人的激励导向,因为那样自己将会无任何受益。从收益最大化角度来看,委托人期望代理人完全接受自己的主动激发,因为这样双方收益要较代理人不完全接受激发时的高(见图2)。

为了促使代理人能够完全接受自己的主动激发,委托人可设计出若干套激励物套餐,供代理人自主选择。由于激励物套餐种类繁多,代理人的可选择空间加大,这也直接加大了代理人完全接受的可能性。当然,代理人的激励物套餐的选择也要得到委托人的认同。当双方达成一致协议后,激励便由激励初始博弈阶段进入了激励行动博弈阶段。本文暂不对激励行动博弈进行探讨。

结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是激励理论的基础和根本。内容型激励理论假设了如下两个条件:

委托人一定能够识别代理人的真正需求;委托人能够和愿意满足代理人的需求。从博弈论视角来审视这两个假设条件,可发现这两个条件都存在着一定的瑕疵。

在现实中进行内容型激励时,委托人要尽可能主动消减激励博弈中信息的不对称;当不能完全满足代理人需求时,要尽可能做好代理人需求的有效补偿;当代理人不能确认自身需求时,委托人要尽可能有效主动激发代理人需求。

参考文献:

1.因内思·马可.信息经济学引论:激励与合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Fudenberg,D.Holmstrom,B.,and Milgrom,B.Short-term contracts andlong-term agency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90

3.Rogerson,W.The first order approach to principal agent problem[J], Econometrica.1985.53(6)

4.Radner,R.Monitoring cooperative agreements in a repeated principal -agent relationship[J].Econometrica.1981.49

5.马丁J·奥斯本.博弈论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博弈论内容篇(2)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 博弈论 方法

问题的由来

新闻传播学比之其他社会人文学科,方法论的研究尚未深入,本文所要论及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博弈论方法,就表现得比较典型。

将博弈论与新闻传播学相交叉的思路, 在上个世纪80 年代社会科学方法论讨论最热烈的时候,新闻理论界尚无人提到。后来新闻学与文化学、新闻学与心理学、新闻学与美学、新闻学与社会学等的研究,开始陆续出现。但新闻理论界在新闻交叉边缘学科研究过程中,一直没有很好地重视新闻传播博弈学的研究。作者在1997 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一段时间, 涉猎了一些有关博弈论的论著,产生了新闻学、传播学与博弈论之间关系的简单联想。这种联想主要是对新闻文化学建构来讲的,从新闻文化的外延角度来看,新闻传播的竞争生态研究,不能缺少博弈论的思想。

上个世纪90 年代之后, 有关博弈论的书籍开始增多,后来出现了普及性的博弈论读物, 这些书籍大都将社会生活、经济领域、历史经验等方面内容,与各种博弈类型相类比,说明博弈论的道理,但也带来某些副作用,即博弈论的庸俗化。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博弈” 一词在新闻报刊、文章论著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新闻传播与博弈的关系,真正被新闻传播理论界重视, 是在2004 年第八次传播学研讨会上,会上提出“传播即博弈”的观点,并存在争议。2008 年10 月,孙光海、陈立生的《传媒博弈论》由三联书店出版,有论者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把博弈论引入传媒领域的成功力作。

从新闻传播理论界涉及新闻传播与博弈论关系的话题,或在文章论著中有意识地使用“博弈”概念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狭义基础上的理解。仅仅从传媒市场竞争的角度, 来研究新闻传播的博弈。如《传媒博弈论》一书,“将四大主流门户网站、两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四大城市的13 家都市报作为研究对象, 对各大媒体平时新闻报道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环境进行分析,从新闻到版面到受众再到发行, 通过大量案例剖析与实战推演,总结出各大媒体在不同环境下,针对不同的竞争对手以及竞争对手采取的策略,从而制定最佳策略。内容包括网络媒体博弈、都市报博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博弈、热点新闻与冷门新闻、大新闻与小新闻博弈等”。当然,从最严格意义上来看,该书许多内容还停留在下文所提及的第三种认识上。但就分析比较到位的有关传媒博弈的内容来看,完全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媒体之间竞争策略着眼,探求媒体的生存之道。

二是广义基础上的理解。从博弈论的广义思想出发, 来探讨新闻传播领域中,如何把握新闻活动的规律,有学者称之为“大博弈的思维观”。实事求是地说,新闻传播理论界在这方面的论述还较少。人们由于对博弈论的跨学科性质意义尚不十分了解,所以对这种广义理解还持较为消极的态度。传播与博弈是两个概念,但并不意味着传播不能用博弈观点去研究。小约翰将博弈论研究归入人际传播理论,说明他已经把博弈论纳入到传播学视野了,不存在谨慎与否的问题。小约翰在《人类传播理论》的前面部分特别提到传播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即所有社会科学理论都存在传播的问题, 传播学强调传播的双向性,恰好说明了与博弈论的紧密联系。另一位讨论者强调:“用博弈论解释一般传播现象的做法不可取。”这是基于“传播即博弈”这一命题而得出的观点。应该说“传播即博弈”是不对的,但“传播之中有博弈”,“博弈之中有传播”,在一般的传播现象中存在部分博弈现象, 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我们注意到,在正常的新闻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理性的情况还是较为普遍的。那种强调博弈论研究对象必须是理性的,从而认定传播学一般现象无法以博弈论进行解释,不尽妥当。我们知道,传播模式研究的前提,也要求理性的状态。[ Www.]

三是日常通俗语义基础上的理解。一般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或传统哲学所说的作用与反作用意义层面,来使用“博弈”概念。诚然,博弈论研究确实离不开这些因素, 但所有事物间的这些因素,不一定都是博弈论所讲的博弈。也有在互动反馈意义层面, 来理解博弈的,比起前者进了一层,然而也不十分确切。如诸多文章中的“不同文化与黄色新闻的博弈”、“媒体道德与新闻价值的博弈”、“新闻规律与媒体利益的博弈”、“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博弈”、“政府与新闻界的博弈”、“博弈海量信息”等。其中有些文章也道出了某些新闻传播博弈行为,但存在将博弈论泛化的情况。如有论者把主观上的意识与客观上的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观念或做法与某一具体的观念或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这都是与博弈论不相契合的。我们只能说是直觉地使用了博弈这一名词,而没有从博弈论的理论角度去进行规范的研究。

本文的重点不在于专门提倡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博弈论方法,而是力图客观地思考博弈论方法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究竟能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起到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建构作用,甚至形成新闻传播博弈论这一新闻传播学的分支学科。

博弈论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可能性德国著名数学家哥德尔1931 年提出不完备性定理:第一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在内的形式系统中,都存在一个命题,它在这个系统中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否定。第二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的形式系统自身不能证明它本身的无矛盾性。这个定律虽然是针对数学来说的,但是其革命意义远远涉及科学哲学、逻辑学,而这种情况也注定要影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诚然,新闻传播研究中,也不能将博弈论看做是无所不能的理论。我们研究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可能性,目的主要是运用其基本思想, 扩展研究视域,在新闻传播领域内最合适的地方,找到双方的契合点,从新的角度描述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的规律, 调整我们的传播行为,使社会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博弈论最基本的思想,其一,在同一活动中,某事物的行为效果如何,有赖于它事物的行为。其二,是均衡概念。其三,假设人是理性的。理性的人,指行动者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决策选择策略的目的就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作决策时可能往往是有限理性。其四,博弈论是竞争与合作的游戏,一般有协议契约。根据以上的简单概括,随之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过程中,有没有相类似的情况? 其一,在同一新闻传播活动中,双方各自的行为要视对方的行为而定?其二,均衡概念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实现?其三,新闻传播活动的行为主体是不是理性的?情况允许的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否是追求的目标?其四,竞争与合作的契约关系,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建立?答案是倾向积极的。

有了上述基本思考,我们再从更大一些的方面来探讨运用博弈论的可能性:

哲学意义。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即经济的因素在社会生活、交往关系中的普遍性、基础性。虽然,马克思主义承认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诸多的因素,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平行四边形”合力作用,但归根结底的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对立统一。

博弈论之所以在经济领域呈现出活跃的情况,人们之所以在各类社会活动、人际关系中发现博弈的因素,是因为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结成的各种交往关系所决定的。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归根结底是由交往关系决定的。因此,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后,包括新闻传播业在内的文化产业,亟须建立一套新型的适应这一体制状况的文化产业伦理。目前可以定义为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就和博弈论中核心理论之一的“均衡”概念相暗合。每一次新闻传播策划、新闻报道活动或具体的新闻传播行为,都存在博弈论的问题,因为在某一次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之间、传受之间等,都有一个行为对策选择的问题,在现实环境中不可能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不追求个体局部利益的最大化,可能追求的就是整体国家民族利益的最大化,如我国文化产业的双赢策略,即博弈论的“均衡”。公益与私利、赢利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会一直存在,博弈的均衡可达到社会发展的和谐。

社会科学理论范式也有一个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问题。

方法论意义。我们知道,博弈论最初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筹学下面的对策论。后来应用于经济领域。在西方发达国家,作为西方经济学前沿领域的博弈论,已逐渐变为一种占主流地位的基本分析工具, 人们十分重视其方法论意义。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史子集中博弈的思想无处不在。过去曾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 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数学,而社会科学的基础可以是博弈论。我们不能说它完全正确,但是至少应该承认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从广义的角度看,传播应用学派的传播模式研究, 实际上相当于博弈模型。在我国较为流行的英国人丹尼斯·麦奎尔、瑞典人斯文·温德尔合著的《大众传播模式论》中, 许多传播模型十分典型地体现出这种情况。该书第一版介绍了35 个传播模式, 第二版介绍了66个传播模式。除了个别早期线性模式外, 在控制论的反馈概念出现之后,传播模式越往后越具有博弈的性质,甚至可以这样说,研究当代传播模式离开了博弈的思维, 其研究是存在欠缺的,虽然其模式可能并不能完完全全解决实际中的所有问题。

理论建构意义。新闻学、传播学以及中国化的新闻传播学,从它们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来看,是建立在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日益融合的时代, 在需要破除自然与社会科学鸿沟的时代, 谁也不能断然否定新闻传播学领域可以不要博弈论的参与。作为与社会实践互动频繁、联系紧密的社会科学之一的新闻传播学,从来不存在其他学科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由于受经济学的影响,人们思考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时,可能认为仅仅反映在传媒的经营管理上。这种狭义的理解,导致产生了博弈论不适合一般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观点。作者认为,新闻传播研究中重视运用博弈论,并不是要求新闻传播理论“范式”像经济学那样转向博弈论,并把它作为核心的理论分析工具,而是在理论体系建构中,对博弈论方法给予足够的重视, 将其中合理的内容,吸纳到基础理论中来。更重要的是,将博弈思维作为指导理论研究的一个窗口,扩展新闻传播理论空间。当然,也可以建立新闻传播学下面的二级学科“新闻传播博弈理论”, 进行专门的新闻传播学新领域探索。

结语

新闻传播研究对博弈论产生兴趣已有多年,但是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被吸纳与运用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原因是新闻传播理论界对博弈论尚不太熟悉,对博弈论的理解也参差不齐,甚至还存在部分抵触心理,致使研究成果的质与量不甚理想。新闻传播研究需要理论创新,对理论与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路径。研究新闻传播博弈论,对理论研究者提出了知识更新的更高要求。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内部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博弈论无论在广义、狭义还是方法应用上,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都有用武之地,关键在于我们的观念。

参考文献

1.肯尼斯·赫文[美]、托德·多纳著:《社会科学研究的思维要素》,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施锡铨著:《博弈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博弈论内容篇(3)

>> 博弈论视角下的劳动成本分析 博弈论视角下的政府绩效 博弈论视角下的中美战略关系 博弈论视角下的转基因食品政策 博弈论视角下的企业环境责任 浅谈博弈论视角下的“奥数”热 演化博弈论的社会视角 博弈论视角的制度观 基于博弈论视角下浅析研究生招生制度与本科教育的相互影响 博弈论视角下公地悲剧模型研究 博弈论视角下长期护理保险分析 博弈论视角下大学课堂座位现象分析 博弈论视角下的企业绿色生产的外部性问题 博弈论视角下的征地实践:基于鄂中L村的考察 博弈论视角下的C2C电子商务的信用分析 博弈论视角下的电力基建政策处理分析 博弈论视角下金融机构反洗钱的成本收益分析 博弈论视角下的中美经济包容性增长 博弈论视角下我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博弈论视角下的“两税合一”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但之前孙杨并不知情。世界反兴奋剂机构最终认定孙杨在这次事件中没有完全尽到注意的义务,对阳性发生有过失,但并非重大过失、疏忽,因此判定禁赛三个月。事情已经澄清,霍顿此番言论,是蓄意干扰主要竞争对手孙杨的心理战,是不道德的。由此引发,我们国内众多网友的一番热战,要求霍顿道歉。中国游泳协会向澳泳协发出正式抗议邮件,要求霍顿道歉,央视名嘴白岩松更是专门发文谴责霍顿的不友好行为。但并未得到澳泳协的恰当回应。

在竞技比赛中,参赛选手总是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力的策略,千方百计的去战胜对手。在此次事件中,孙杨与霍顿参加的400米自由泳比赛,本是各国选手的竞技体育的公平竞争。在运动竞赛中,是一方所得,即为另一方所失,因此运动竞赛可以被视为是零和博弈游戏。在奥运会的赛事中,“当竞争者达到最高位置排名,即赢得比赛胜利。基于上述对内在及外在目标的区分,有两种理解赢得定义。首先,假如一个竞技者受到内在目标的驱动,他会致力于该活动内在目标的实现,当内在目标是依据社会性思潮进行时,比赛者会表现出比较公平的参与,是一种内在目标。其次,赢也可以被解释为实现外在目标的一种手段。通常外在目标,例如,利益和名望是比赛者最高的排名,有人会为了赢而不惜违背社会共同认可的意识及公平原则。”[张玉明.竞技体育公平竞争博弈论初步分析[J].广角镜,2015年第15期。]。

在孙杨霍顿事件中,霍顿利用孙杨在2014年出现的兴奋剂误服事件,恶意攻击孙杨,是蓄意为之的心理战术,希望借此影响干扰孙杨情绪,并且借由媒体中伤孙杨,激起我们民众的不满,同时在如此重大的国际奥运赛事上提出如此敏感话题,来转移孙杨的注意力。孙杨对此的回应是“这是澳大利亚的小伎俩”,外国媒体又借此话说事情,孙杨又在新闻会上,特意解释了这件事情,说不是针对某些国家,只是说的是针对某些不好的竞技手段。中国游泳f会也正式向澳泳协发送抗议邮件,声明要求“霍顿要向孙杨道歉”。竞技比赛要求公平公正的参与,符合社会思潮,才能赢得竞技比赛的内在目标。

四、结论

博弈论视角下的里约奥运会,它是一场盛大的国际赛事,在整场奥运会中,各国体育代表团在各项体育运动中,尽情表现,遵守比赛规则,追求竞赛的最高排名是他们的共同的目标,每场赛事是运动员与运动员之间的零和博弈。这场赛事不仅仅是体育赛事,更是各国融入世界,国与国之间在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一种交流。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至关重要。在出现我们本国国旗挂错事件后,我们国民会迅速发现问题,作出回应,中国体育代表团更是第一时间与巴西奥组委提出严正交涉,一是说明我国国力的增强,二是我们更加注意本国形象的维护,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容不得有半点出错。在孙杨事件中,霍顿表现的不绅士行为,在孙杨与霍顿之前不仅是赛事中的零和博弈,也是现实生活中的零和博弈。孙杨在后来的回答记者谈话中说道,每个选手都应该受到尊重,并在200米自由泳决赛中逆转夺冠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用实力说话,是最好的博弈。在现实生活中,博弈现象普遍存在、博弈论研究的现象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活动和一些日常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处理问题有着显著特色,我们要善于运用它和重视它。

【参考文献】

[1]熊义杰.现代博弈论基础[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年1月。

[2]张玉明.竞技体育公平竞争博弈论初步分析[J].广角镜,2015年第15期。

[3]吴亮.全球化背景下体育与政治的博弈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5月。

[4] 王国成.拟合作对策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年08期。

博弈论内容篇(4)

关键词: 文化导入 高职英语教学 博弈论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高职英语教学不断地发展;普遍的认识是高职英语教学要符合高职特色,以面向社会满足市场需求;培养高端技能性人才,以跟上全球化的步伐为目标,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对此笔者理解为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但在我们重视各式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以达到使用目的的同时,不能忽视英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导入。否则会导致学生既无法像在传统教学方法中那样学习掌握牢固的语法结构知识,又无法充分吸收语言的文化内容,不能真正地认识英美文化的本质,最终难以达到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提高的目的,因此从博弈论的思维和策略分析方式研究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内容具有现实意义。

一、博弈论简述

博弈是指对策主体在相互对抗中,对抗双方相互依存的一系列策略和行动的过程。[1]早期人们通过博弈游戏运筹帷幄,我们最为熟知的当属棋类游戏,其中的布阵思路尽现古人智慧。而博弈论就是专门研究博弈中如何出现均衡的规律的科学,其所涉及的策略分析可展现决策利弊。博弈论中最为有名的案例被称作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如下图所示:

A

沉默 坦白

沉默

B 坦白

警方逮捕两名犯罪嫌疑人A和B,并将两个嫌疑人隔离审讯。如果审讯中两人都保持沉默,由于证据不足1年后两人都会被释放,如果一个沉默而另一个坦白,那么坦白一方立即获释,沉默一方将被判入狱5年;如果两人都坦白,那么每人各判三年徒刑。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人都是理性的,对于任何一个嫌犯而言,无论对方选择什么策略,他的最优策略都是招供。

博弈论涉及的基本要素包括:参与人、行动、信息、策略、收益、结果、均衡。[2]而从不同的角度可对博弈进行不同的分类。其中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同时选择或虽非同时选择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如果按照参与人之间是否合作,博弈又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

二、博弈论与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联系

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为顺应形势,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而语言的运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学会运用语言重视英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扩充。而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如果善用博弈游戏规则,依靠理性的思维和双赢的策略在均衡中求发展,就是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捷径。博弈是一种日常现象,适用于生活学习中的各个领域,也可用于高职英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就是博弈的主要参与人,文化导入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博弈过程。

三、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缺失现象

(一)高职学生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欠缺

有笑话说:一个中国人到外国旅游掉到山崖下,他大喊:“Help!”有人听到后帮忙呼叫救助人员。救助人员到山崖边问了一句:“How are you?”游客回答:“I’m fine,thank you.”救助人员听后就离开了。这不仅仅是个笑话,实际上这种情况跟很多高职学生目前真实的英语掌握情况类似。许多学生通过之前的英语学习能够背出或者说出简单的英语交际用语,却不能在实际语言环境中使用,就如这名游客只知道“How are you?”作为招呼用的“你好吗?”这个意思,却不知道,在所谈到的情况中这句话是询问“你怎么样了,需不需要帮助?”的意思,结果回答牛头不对马嘴,失去得到救援的机会。这实际上是因为缺乏跨文化交际的内容或者没有语境意识,所以只能生搬硬套,当然无法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沟通。很多同学都有说“Hello,hi,good morning”之类的交际能力,但只局限于这些通过电影等娱乐方式学到的口语,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日常交流的普及性文化知识都所知甚少,知识面很窄。

(二)改革者和教育者认识的局限所导致的文化教学内容缺失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目前总的方向是EGP+ESP的模式,即通用英语+专业英语模式。逐渐加强专业英语教学的力度,让学生为其在实际行业环境中使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做准备。但有的教学改革者认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以实用为准则,课堂上就应只教授专业英语中的专业词汇,专业文章,而且认为这些跟文化、文学等毫无关系,因此高职英语教学课堂上应舍去文化类不必要的知识以免“浪费时间”。通常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深刻地意识到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在不违背“实用教学理念”的原则下,他们认为自己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识记专业词汇,翻译专业篇章,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只涉及专业、行业知识,绝不会“浪费时间”涉及文化方面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影响到了学生,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忽略文化差异,造成了学生文化意识的淡薄。

四、文化导入的优势策略

博弈(game theory)是以游戏的方式在规则中探求利益。英语学习需激发好奇心,如能在教学过程以博弈游戏的紧张感和幽默性的方式进行语言文化内容的导入,教师和学生的所得收益将颇丰。

(一)文化导入过程中的师生的合作博弈

Game theory又译为对策论,就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教师和学生作为博弈主体,在文化导入过程中形成双向互动博弈。[3]教师希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积极通过教材和各种渠道充分挖掘文化信息,充分备课;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充分理解教学改革的本意,注重内涵,力求摆脱应试教育,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博弈中的另一主体学生作为理性参与人,在接收到积极文化内容的同时理性水平提高,文化素养提升,变被动为主动地参与教学和讨论。教学过程随着文化导入渐入合作型良性博弈状态。

(二)文化导入方式

信息(information)是指参与人在博弈过程中的知识,特别是有关其他参与人(对手)的特征和行动的知识。教师应把学生看做博弈主体而非被动学习者,通过分析学生的信息特征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文化缺失问题,通过扩大信息量,学生有意识地吸取和拓展相关信息。比如丰富教学的中英文化对比内容,使其熟识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异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学习titanic一词时,因为看过泰坦尼克这部电影,学生对这一词汇有一点兴趣,但是印象有些模糊,理解得并不深刻。教师可追溯词语起源,在希腊神话中有提坦神(Titans),随后有了提坦的、巨大的之意,然后联系上那艘豪华大船,这让学生把词汇具体形象化,同时也理解其实英语单词不是单调的死记硬背,它有文化、有历史、有故事,进一步了解西方国家的宗教和信仰。

博弈论的“游戏”性就是在假设条件和规范中主动思考获取所得,如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情境设置和角色扮演。[4]

一方面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语言文化的交际氛围。如教师在第一节课上greeting students,随后简单地把英语的自我介绍作为引入,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进入一个英语交流环境,以朋友的方式进行交流,学生没有尴尬感也会很积极地投入,打破沉默,在自然的对话交流中学习,教师可在旁倾听,稍作提示或修正。

另一方面教师可制定适当的规则和合理的奖惩制度。比如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小组,课前先给出情境主题,如:面试。教师设置出不同特征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角色。每小组都推荐一名学生担任主要角色。课后,小组成员分工收集相关角色的资料,包括个性、背景、习惯等,使要扮演的人物鲜活起来。教师准备小道具,包括假发、桌椅、面试官的座位上的名字牌等。课堂上营造面试小场景的真实气氛,教师可作为面试官之一,其他同学作为面试人群。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面试,并评价主要角色的人物形象和表现,教师评价后各小组共同评分取平均分,成绩优秀的团队给予加分与平时成绩挂钩,落后的团队将被安排口语练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搜索信息,了解商务礼仪,体验跨文化差异,接触不同社会文化背景,这就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语言承载着文化,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不能狭隘化,因为它是语言承载文化的体现。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用积极的方式导入文化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博弈论中可透析教学智慧和策略。为了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在传授语言知识的过程中我们正积极地探索,希望在已有的经验之上可转换思维,跳出定势,避免盲目和滞后。轻松而自然的环境是习得的温床,可让学生通过类似博弈游戏这种较有趣的方式自然进入反复练习和操作的过程,并及时纠正错误,在语言学习和掌握过程中不断完善提高。

参考文献:

[1]姚国庆.博弈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2.

博弈论内容篇(5)

[关键词] 博弈论 商务谈判

博弈即一些个人、团队或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和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据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有关博弈的理论就是博弈论。

博弈论的本义是在下棋等休闲娱乐活动中,双方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对手可能采用的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策略或计谋,以制胜对方的理论。博弈论是研究各方策略相互影响的条件下,理性决策人的决策行为理论。博弈思想最早产生于古代军事活动和游戏活动,众所周知的田忌赛马就是典型的博弈论例子。现在博弈论广泛应用于军事、政治竞选、系统控制、企业经营管理和商务谈判等多个领域。

采用博弈方法是商务谈判的重要策略之一,将复杂的、不确定的谈判通过简洁明了的博弈分析,使研究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寻找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建立某种分析模式,从而构建谈判理论分析的基础框架。

商务谈判具有一般博弈论运用领域的共同特征。商务谈判是指市场主体之间在经济活动中,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协调彼此的关系,通过协商而争取达到意见一致的行为和过程。它与竞技比赛、军事战争同样具有竞争性和利益冲突性,谈判双方或多方都希望对方多让步而己方少让步;但是,商务谈判又具有相互合作性,是“合作的利己主义”。双方合作是以双方互利为前提,互利来源于合作新产生的利益,争取最大限度地满足己方利益一般不以损害双方合作为前提。

一、在博弈基础上的谈判程序

1.商务谈判的准备――建立风险价值

风险价值是指打算合作的双方对所要进行的交易内容的评估确定。例如,要购买的货物,估计可能的价值是多少?最理想的价格是多少?总共需要多少资金?其他的附带条件是什么?可接受的最高价是多少,其中包括产品风险、资金风险、舆论风险、社会风险等。风险价值是双方谈判的基础,没有风险价值是构不成谈判的。

2.确定合作剩余

合作剩余即合作比不合作增加的价值。如何进行分配是最关键的问题,双方的讨价还价、斗智斗勇就是为了确定双方的剩余。合作剩余的分配一般取决于双方实力的对比和谈判策略与技巧的应用。谈判不是将一块蛋糕拿来以后商量怎么分,而是想法把蛋糕做大,让每一方都多分,即变和博弈。

维护双方的基本利益是谈判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它是影响谈判成败的关键因素。在商务谈判中,假如双方合作所带来的利益总量为A+B(为弹性空间)+C:

谈判双方都有自己必须获得的最低利益(即临界点),甲为A,乙为C,如果最低利益得不到满足,就会退出谈判。甲乙双方应将利益争夺空间定为B,而不能将C和A纳入双方争夺范围。当甲乙双方中任何一方的利益接近临界点A+B或C+B时,就应适可而止(如图所示)。

3.达成分享剩余的协议

如果难以继续谈判,各方就不能进行有效地合作,也就无法创造出新的价值,实现更大的利益,同时也有可能使自己自身的利益受损害。达成协议,是谈判各方分享合作剩余的保证,也是维系合作的纽带。

二、博弈论在商务谈判中的要素

1.博弈参加者

博弈参加者有法人、自然人和社会团体、组织等,各方都有各种策略,形形,增加了谈判的难度,所以在谈判时,首先必须清楚博弈方的实力,变不完全信息博弈转化为完全信息博弈,才能有希望在谈判中取得胜利和双赢。

2.策略空间

在商务谈判中,随着博弈方的不同,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也会有所区别。就是应用同一策略,实施时对人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没有完全相同的策略空间。应用适当的策略空间,对谈判进程有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博弈开始时,在各种情况中注意对方采取的策略,从而针对其策略做出反应,使零和博弈变为变和博弈。

3.博弈的次序

博弈次序对博弈双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主要是看在什么时机采取的什么策略。

4.博弈的信息

博弈中的信息是相当重要的,信息时代要在博弈中占上风,就要有一个稳定可靠的信息来源,以及时掌握博弈中的各种情况,同时根据信息对博弈方的行为做出预测,料敌先机成为谈判的赢家。

三、博弈论对实现商务谈判双赢的启示

1.树立“双赢”理念是谈判双方合作的前提

博弈反映的是单方最大利益和合作所得利益之间的矛盾,在个体看起来最有利的选择,则可能带来整体的不利。一场成功的商务谈判,应该是各方的预期目标都得到满足,并为此达成协议,同时融洽和改善彼此的合作关系。

2.沟通是双赢的手段

在红黑博弈中,如果没有第四回合后的两次沟通,根本无法达成双赢。

3.诚信是双赢的关键

双方通过沟通“达成共识”后,“按约定出牌”是达成双赢的必经之路。

4.信息是双赢的法宝

“红黑博弈”显示,游戏双方相互了解的程度越高,越能快速沟通并达成共识,也能够诚信地按约定出牌,达成双赢要相对容易得多,这说明在博弈中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谈判实践中,谈判者面对的信息五花八门、千差万别,既有真实信息也有虚假信息,既有有用信息也有无用信息,。这就要求谈判者必须具有敏锐地辨别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一次性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可以想象如果“红黑博弈”游戏规则不是10个回合,是永远地做下去,游戏者既会积极与对方沟通,也会诚信地选择“按约定出牌”。由此可见,谈判双方对合作时间长短的预期,会影响其利益选择行为。如果谈判当事人认为合作时间是有限的,往往会作出不顾他方利益而单纯追求己方一次性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如果谈判当事人认为合作是长久的,则会兼顾一次性利益和长远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克夫:博弈论与商务谈判[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1)

[2]贺继红 娄美珍.基于“红黑博弈”的商务谈判思考, [J].商场现代化, 2006,(16)

[3]吴春梅:现代商务谈判中的博弈分析 [J].商业研究, 2003,(01)

[4]丁黎: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博弈行为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1999,(01)

[5]李泓欣郭淑芳:浅谈博弈论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3)

博弈论内容篇(6)

关键词:博弈论 现代企业 构建和谐

近几年来,博弈论的观点频频出现在各类经济学著作中。博弈究竟是什么?博弈论对构建和谐企业有何启发或指导意义呢?通俗地讲,博弈论也叫对策论,是研究利益冲突各方如何决策及决策结果的,是一种“游戏理论”。其准确的定义是:一些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一个完整的博弈应当包括博弈的参加者、博弈信息、行为或策略、博弈的次序和博弈方的收益五项内容。

一、博弈论中几个重点理念

1.合作与非合作。博弈论可以划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人们的行为相互作用时,当事人是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有,就是合作博弈;反之,则是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理论强调的是团体理性。非合作博弈论的重点是个体理性、个人最优决策。引起了人们对“机制”问题的研究。

2.经济核心理论。参与者组成某类群体(被称作联盟)以及它们之间以互益的方式进行的交易。该联盟可以使交易后所有行为人都受益,这就产生经济核心的概念。后拓展到垄断和寡头及公共经济学中的税收等理论。

3.非数理博弈理论。非数理博弈理论分析的是混和动机冲突状态下的社会和经济行为:行为者本身对其他人的反应作为其他人的期望而影响其行为,即两个或多个团体面临相冲突的合作和竞争动机时的情景。包括以下三种形态。

(1)焦点效应:每个参与博弈的行为人以合作性的结果为目标进行协作而反对不协作的选择。任何因素都有可能使参与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继而选择这一点,这就产生焦点效应。焦点效应能协调社会行为人博弈行为的预期,包括协调共同利益和一部分不一致的利益。

(2)相互依存的选择和行为理论:常用于分析在社会决策过程中,因某些强制力决定的决策而形成共识。这些强制力包括文化的、习惯的因素。还用于分析不同群体相互作用的问题和“多人囚徒困境”。

(3)自我控制理论:即自我博弈,以自己为对手的博弈。通过这一理论来回答什么是理性、人是如何控制自己行为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自我欺骗,使自己做应该做的事情,或者避免去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这种现象,被称为预期的自我控制。这种理论为企业安排奖励与惩罚机制;通过承诺或契约,或者建立一个轮换机制奠定了基础。

4.冲突经济理论。即不合作或冲突世界中的“纳什均衡”。人们为了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只要有机会,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总会利用“策略性行为”通过损人而达到利己的目的。广泛存在于军事、犯罪、种族问题、能源、环境、外援和人类生命的价值等领域的冲突问题。

二、博弈论对构建和谐现代企业文化的启示和应用

1.博弈论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1)博弈论的研究成果可直接运用于现代企业的经营决策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行业内的竞争逐渐表现为几个大型集团之间的直接对抗,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的经营总体战略和一般战略决策必须在充分掌握竞争对手信息和策略的情况下进行。因此,企业运用博弈论中的决策模型进行这些问题的决策将使决策过程更加合理化。

(2)博弈论对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和方式的改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举个例子来说,从“囚徒困境”这个典型博弈问题,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在现实生产生活中,企业之间,尤其是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很多情况下正如上面两个囚徒所遇情形一样,没能真正实现自身的最佳利益,甚至是损人不利己。因此,实施供应链管理,强化企业之间的合作,将是企业获得双赢局面的一条捷径。

2.博弈论对构建和谐企业的启示。博弈论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人们对竞争和冲突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运用合作的理念,创建和谐企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单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企业来说,“和谐”的基本特征应当表现为依法治企、科学发展、协调有序、安全环保、公平诚信、服务社会,并建立一个长效的协调机制,其核心在于通过促进企业内外环境的“和谐”,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最终实现企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处理好四方面的问题:(1)处理好个人、集体和政府的利益差别。在市场经济模式中,个人、企业和政府都会追求自己的利益,在各自的运转环境中,实际上都处于博弈状态,各自都是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的博弈一方,冲突和矛盾是免不了的。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股份制改造和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过程中,轮岗、下岗、合并、重组等问题所引发分工、收入、保障的差距越来越成为矛盾的焦点。掩盖这种利益差别、否认博弈的现实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需要客观地看待社会生活中这三者之间的差别。另外,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习惯于集中管理模式,因此,客观地看待这种博弈现实在思想上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

(2)处理好博弈与规则透明、诚实守信的关系。规则透明和诚实守信是博弈各方达成协议的基础。规则透明是互信的条件。管理者要取得人们的信任,政策必须公开、公正。对于企业,企业管理者要取得职工的信任拥护,企业要在市场上立得住、站得稳,必须得讲诚信、讲公平、讲公正。那种以权宜之计、无意实施的政策得到的结果是暂时的。如果所要的结果不是通过透明、可信的规则取得的,必然不会与职工群众达成共识,企业氛围也不会是和谐的、稳定的。

(3)处理好博弈过程中的利益共赢的关系。和谐企业建立基础是企业各方的共赢。博弈各方达成的协议虽然未必是利益均等,但是应该是各方都能够接受的。建立和谐的企业,需要从根本上、制度上解决问题,而制度的建立、措施的完善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在各方都能接受的共赢得基础上,而不是企业方想怎样做就怎样做。如果不能保证各方共赢的措施和制度,必然得不到其他方面的支持,那它必然是不稳定的、不和谐的,甚至会导致更多、更严重的问题。

(4)处理好经济利益之外的博弈关系。和谐不完全建立在经济利益上,其他很多如生活的、文化的因素等都可能起作用。经济利益虽然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方面,但是除此之外仍然有很多人文因素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因此,企业的管理者的充分沟通、理解职工的非经济期望和需求,给予人文关怀,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博弈论内容篇(7)

近年来,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点。国外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开展较早,卡尔-维尔海姆、朱士中、关晶分别研究了美国、德国、英国等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国内学者潘懋元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并构建自己的课程理念、院校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单门课程的教材编写、教学、以学业成就评价为核心的课程评价。董毅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应当围绕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来组织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在教学计划中,按方法体系设计课程;在课程中,用知识来展示方法。杜卫认为学科建设是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举措,是提高办学效益的必由之路。总结发现,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文章较多,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对具体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文章较少,尤其对“博弈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几乎空白。因此,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博弈论”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具有??新价值。

博弈论又叫对策论,是一门以数学为基础、研究对抗冲突中最优解问题的学科。它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重要构成内容。博弈论作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展起来的,当非零和博弈理论,特别是不完全信息博弈理论获得充分发展时,才正式确立。到20世纪70年代,博弈论正式成为主流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授予了纳什、泽尔腾、海萨尼三位博弈论专家。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又授予了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和以色列经济学家罗伯特?奥曼,以表彰他们在合作博弈方面的巨大贡献。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赫维茨、马斯金和罗杰?B?迈尔森三位美国经济学家,他们因机制设计理论而获此殊荣。

博弈论是人们深刻理解经济行为和社会问题的基础。今天,“博弈论”已经成为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改革与实践成为了应用型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的关键。然而,近年来,我国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博弈论”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即教师采用板书或者PPT方式教学,辅助案例分析,期末以试卷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传统教学方式缺少对博弈论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重视“博弈论”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是适应国家经济发展与管理人才升级的需要。

二、“博弈论”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博弈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拥有一定知识理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

(一)课程教学目标偏离

目前,大部分本科院校对于“博弈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定位于使得学生掌握博弈论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更加重视学生利用简化的模型计算相关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对分析方法掌握的熟练程度,而对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严重缺乏,导致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与社会脱节,无法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博弈论”课程的教学手段比较陈旧、单一,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老师讲解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在台上对照书本或者课件讲解,学生在台下充当忠实的听众,不提问、不质疑,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讲授,那么学生就会形成思维定式,缺乏创新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三)课程考核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本科院校对于“博弈论”课程的考核方式依然是平时成绩占20%-30%,期末成绩占70%-80%。因此,学生平时大多数处于懒散状态,考试前几天才开始复习,临时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考完即把内容抛之脑后,学习效果很差。过程考核比重较小,导致学生对于课后作业不很重视,抄袭现象严重,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不够。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博弈论”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调整博弈论的教学目标

为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博弈论教学应当转变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传授为主要目标的传承式教育思想,树立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理念。在确定博弈论的教学目标时,应当重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让学生掌握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和基本方法,还要激发学生的开拓性思维,训练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在未来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了解竞争对手的思想,基于他人的行为制定相应的战略。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博弈论”的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教学效果,每位教师应当积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主要在理论讲授、案例教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

1.教师精讲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教师之间形成互动。

2.以案例作为切入点,在进行每一章节讲解前可以设计一个案例,让学生进行博弈分析,分别从不同的参与者的角度分析这个案例,然后引导学生用博弈论的语言把该博弈表述出来,由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博弈理论的理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设课程网页,增加互动交流。通过构建课程网页,为学生提供课程相关资源,拓展学生视野。主要分为课程资源、教学资料、互动平台等内容。其中课程资源部分包括:精品课程网站、课程教学网站、课程资源网站、国内外有关学习站点等;教学资料包括:电子课件、模拟试题与答案、学生作业等;互动平台主要用于发布课程作业、学生专题讨论公告、问题答疑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