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低碳建筑设计标准

低碳建筑设计标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31 16:22:35

低碳建筑设计标准

低碳建筑设计标准篇(1)

低碳建筑利益相关方分析

1低碳建筑的利益相关方分析

低碳建筑的内涵是建立在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分为决策、设计、施工建造、运营以及报废拆除共5个阶段,各个阶段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单位、咨询机构、低碳技术研发机构、信贷机构、专业评估检测机构、物业管理单位以及公众。

1)政府与公众。在我国现行的节能建筑市场,由于各种节能理念以及实践方案的引入较晚,所以政府的行政能力巨大[5]。政府在所有利益相关方中应起导向作用,由于与低碳建筑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在低碳建筑建设过程中期望获得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同时,更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导向,刺激其他利益相关方积极响应;通过政府强大的行政能力,能够有效促进主体间的相互磋商和妥协,从而达到共识,有利于项目的确立。低碳建筑创造的更多是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公众意识的提升可以促进低碳建筑的建设,对缓解低碳项目管理决策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政府可以依据公众对节能型建筑的建议制定一定的政策,激励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建设低碳建筑,这样公众对低碳建筑的需求才能转化为有效需求;由于低碳建筑项目对市场环境的影响较大,仅仅依靠政府的导向来激励其他主体无法做到全面了解情况,可以利用工程项目所在地的民众对当地具体情况的了解,集思广益,降低决策风险,从而避免决策失误;若在项目决策前期让公众参与,通过主体间相互磋商并达成共识,有利于项目后期的顺利实施,可以避免社会的不稳定因素[6]。

2)开发商与咨询机构。相比普通建筑,低碳建筑的理念并未深入人心,人们对于普通建筑与低碳建筑的区别尚未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开发商开发低碳建筑可能较普通建筑需投入更多的成本,但却未能取得更多的收益,开发商对低碳建筑并未保持乐观的态度。因此,在建筑市场中最能刺激开发商投入低碳建筑的开发是通过政府的激励作用,政府通过土地、税收、信贷政策等优惠激励开发商开发低碳建筑,或者结合特定的融资模式吸引开发商。仅仅依靠政府的政策激励导向是不够的,开发商需要依托专业的咨询机构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对低碳建筑建设的产品定位与市场需求进行市场调研,通过专业咨询机构的确认,开发商才能制定合理的目标,进行正确的决策,确定低碳建筑是否值得投入资金进行开发。其中专业的咨询机构不仅需要对工程所在地的市场、环境、资源、社会等因素进行调查,还要对比当地其他类型建筑的开发,综合制定报告帮助开发商进行低碳建筑的决策。

3)设计单位。低碳建筑的设计是重中之重,由于与低碳建筑相关的技术标准未形成,只能参考其他相关节能建筑建设标准,从而提供可靠的图纸及说明。由于低碳建筑的设计涉及环境、能源、材料设备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低碳建筑的设计需要综合不同专业的设计人员,要求其团结协作、互相配合,其中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运用。设计人员的素质、业务水平对低碳建筑的设计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要求其熟悉与低碳建筑相关的“四节”(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设计理论以及与低碳节能相关的技术应用,能够对建筑与低碳节能相关的各个环节进行设计,体现低碳目标。

4)施工单位与材料设备供应单位。施工单位担任低碳建筑的施工任务,施工单位的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对低碳建筑的施工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设计阶段是低碳目标的具体体现,可以指导施工的完成,但施工阶段是保证低碳建筑达到设计标准的重要阶段,同时施工阶段也是降低施工能耗的阶段。施工单位在控制建筑质量的同时还要减少建筑垃圾、材料、人力等资源的浪费。材料与设备的选型和质量是保证低碳建筑达到设计规定效果的基本保证。

5)低碳技术研发机构。低碳建筑的能耗大部分来自建材与设备的能耗,因此对低碳建材与设备的研发至关重要,同时需要依靠专业的低碳技术研发机构制定低碳材料与设备的检验标准,完成低碳建筑建设的设计标准,编制合理的低碳建筑验收规范等。

6)物业管理单位。物业管理单位是低碳建筑运行阶段的管理主体,对于低碳建筑的运行水平起着重要作用。物业管理不单只是现场管理、故障维修处理,更多的是维持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熟悉低碳设备以及建筑低碳技术,为低碳建筑的良好运营打下基础。

7)信贷机构。商业银行追求利益最大化,在低碳建筑发展初期需要政府导向激励机制发挥作用,通过采取一定的补偿机制刺激信贷机构给予开发商一定的信贷优惠政策,促使开发商更加积极参与到低碳建筑的建设中,同时信贷机构得到一定的补偿优惠,这种良性循环也可促进低碳建筑各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另外,也可采用特定的融资模式,如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RCP(resource-compen-sate-project)模式等,减缓政府与开发商企业的资金压力,促进信贷机构的资金流通,保证项目有足够资金可以顺利实施。

8)专业评估检测机构。对于低碳建筑与普通建筑的比较,需要一定的专业评估检测机构定期对低碳建筑进行评估检测,定期绘制报告,时刻关注低碳建筑的碳排放与能耗,并与相关主体共同协商制定方案解决出现的问题。同时,绘制出的报告也可作为其他已建和拟建低碳项目的参考依据,为日后的决策提供帮助。

2低碳建筑市场利益相关方关系分析

根据上述低碳建筑的利益相关方分析可得,低碳建筑市场的运行需要政府导向、政策激励、经济支持、技术支撑以及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同合作[7]。低碳建筑的利益相关方不止政府、业主、低碳建筑中介机构、参建单位和消费者,更需物业管理单位、信贷机构、咨询机构等其他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保障低碳建筑市场的有效运行,合理分配各利益相关方的责权,构建适合我国的低碳建筑市场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得知,政府起着导向激励作用,引导公众建立低碳意识,以财政补偿的方式激励信贷机构给予开发商和公众信贷支持。公众在接受全局低碳意识的同时,也参与到低碳建筑建设的调研中,并建言献策。咨询机构向政府提供咨询服务,确立低碳建筑建设目标,向开发商提供咨询服务以完成可信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做好市场调研。开发商获得信贷机构的信贷支持,通过政府的政策激励投资建设低碳建筑,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物业管理单位均签订相应合同。设计单位就低碳建筑进行设计,施工单位则根据图纸及说明建造低碳建筑,材料设备供应单位供应相应的低碳建材与设备,施工单位与材料设备供应商共同协商完成低碳建材与设备的选型,物业管理单位可根据以往的运行经验将相关信息反馈给设计单位,完善图纸和说明。低碳建筑研发机构则向施工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单位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并与设计单位共同完成低碳建筑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等的编制工作。专业评估检测机构可定期检测低碳建筑,形成检测评估报告反馈给政府与低碳建筑技术研发机构,为低碳建筑的建设提供基础资料。

低碳建筑各阶段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动态关系分析

根据低碳建筑的定义,基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将低碳建筑分为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建造阶段、运营维护阶段与拆除报废阶段,每个阶段涉及的利益相关方不同,动态关系不同,涉及的影响因素也不同。

1决策阶段低碳建筑利益相关方动态关系分析

在低碳建筑决策阶段,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开发商、咨询机构和公众。借助Vensim软件分析建立决策阶段低碳建筑利益相关方因果关系图,如图2所示。政府提出低碳建设目标,房地产开发商根据政府的政策委托相应的咨询机构对低碳建筑市场进行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结果反馈给开发商,开发商依据咨询机构的调研资料进行决策,政府通过相应渠道广泛传播低碳意识引导公众,公众受其影响,同时,公众对于低碳意识的接受与认知程度会影响市场调研,而市场调研同时也影响开发商的决策,最后的决策会影响政府关于低碳建设方面的政策。如果开发商积极响应,则有利于政府实施颁布更多的相关政策,有利于政策的实施;如果开发商认为建设低碳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盈利较少,则可能放弃其建设,则不利于政府下一步政策的实施与颁布。

2设计阶段低碳建筑利益相关方动态关系分析

在低碳建筑设计阶段,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包括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物业管理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低碳建筑技术研发机构。开发商与设计单位形成契约关系,设计单位需完成令开发商满意的低碳建筑设计任务。低碳建筑技术研发机构可与设计单位共同协作,参考国外节能型建筑技术标准或规范,编制低碳建筑技术标准或规范,设计单位可参考其完成图纸及说明来指导施工单位完成低碳建筑的建设;施工单位对于施工方案、施工工艺较为熟悉,能够将改进意见反馈给设计单位,修改为合适的节能方案。由于在设计阶段无法准确得知低碳建筑建成后运营期间的能耗,因此,需要物业管理单位就低碳建筑的采暖能耗、中央空调能耗、室内通风采光情况、不易维护的设施及水循环系统等信息反馈给设计单位,改进低碳设计方案,同时还有可能涉及低碳节能建材与设备的选型,需要材料设备供应单位、物业管理单位与设计单位共同协商以改进低碳设计方案[2,8,9]。借助Vensim软件分析建立设计阶段低碳建筑利益相关方因果关系图,如图3所示。由此可见,低碳建筑的设计需要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物业管理单位、低碳建筑技术研发机构、开发商共同参与,形成低碳建筑方案的“一体化设计”。

3施工建造阶段低碳建筑利益相关方动态关系分析

在低碳建筑施工建造阶段,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包括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单位、低碳建筑技术研发机构。为控制施工阶段的能耗与碳排放,需要有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以及施工工艺,合理安排现场资源、现场能源消耗等。在低碳建筑施工建造过程中,低碳建材的占用比例与低碳设备的使用均会对低碳建筑的运营阶段和拆除报废阶段产生影响。若采用普通建材无法进行回收利用,则造成了极大的浪费;采用低碳建材则能减少不可回收材料的使用,减少了材料浪费,降低了拆除报废阶段的工作难度。低碳设备相比普通设备能耗低,碳排放少,也给拆除报废阶段的回收工作降低了难度。借助Vensim软件分析建立施工阶段低碳建筑利益相关方因果关系图,如图4所示。

低碳建筑设计标准篇(2)

[关键词] 景观设计;低碳;低碳建筑;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低碳生态城市这个发展模式是由仇保兴博士在“2009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提出的。所谓低碳生态城就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环境景观设计先行。如果组成我们城市的物质实体都不能体现低碳、生态的理念,试问低碳生态城市将焉附。环境景观设计对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贡献是巨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有低碳生态设计的理念,要有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理念。追求时尚、豪华,讲究排场是我们当前景观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的误区,不但费时、费工、浪费建设资金,生态效果低,而且意境差、可持续性短,与我们所提倡的低碳生态设计理念严重相悖。景观的低碳生态设计要求我们的景观是低碳景观,单位景观的能耗低,具有较高的生态附加值,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一.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研究现状

①国内现状。作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环境景观建设的研究并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绿色建筑的理论研究上,而宏观的景观概念相对宽泛,除建筑外还包括道路系统景观、水系水体景观、城市环境照明系统景观、植物景观等。作为城市景观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把各个景观元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研究,使之成为一个系统,进而成为一个研究领域,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做出贡献,非常有必要。特别是低碳景观的概念还没有被提出。

②国外现状。国外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的比较早,取得了丰硕成果。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景观设计师麦克哈格提出景观规划的生态理念,以《Design with nature》的出版为标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景观生态规划理念已深入人心。走过工业化时代的西方国家,碳排放控制在很低的水平,特别是在西欧和北欧。

二.城市环境景观低碳设计策略

从城市景观的构成元素及其选材入手,选择节约能源、低能耗材质为主,尽量选择自然材质,避免大量人工合成材质的选用;以利用为主,改造为辅的设计原则,尽量体现简约的设计理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人们对低碳景观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不光让设计者,也让景观的享用者了解低碳景观;绿色植物是组成低碳景观的重要元素,查阅资料,整理出绿色植物在城市生态方面的作用,作为佐证材料。

①加速低碳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当务之急,要健全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完善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制订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发展规划。加强基础性标准研究工作。建立低碳建筑标准研究机构,开展基础性标准研制工作。编制《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标准体系》和低碳建筑的基础标准、设计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工程标准、运行标准、管理标准、检测标准、能耗标准、新能源利用标准等。

②借鉴国外低碳发展的模式。与发达国家工程建设标准接轨,建立低碳建筑技术、产品认证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与监督,保证建筑使用周期的合理性。在国外,建筑施工领域对建筑垃圾的处理,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实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它是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其减量化,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采用科学手段,使其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外国将建筑废物循环再利用的重要副产品是筛砂,目前已有70%的建筑废物可以被循环再利用,他们制订了一系列法规,建立限制废物的不合理处理,强制再循环运行的质量控制制度。节能省地型住宅、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宜居城市、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等发展理念,无不贯穿着“低碳”的思想。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制度建设,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三.生态位原理与低碳建筑探索

①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碳排放主体是排放在大气中的碳源、二氧化碳,对碳进行吸收有两个方面:一是林木碳汇,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量,二是贝藻碳汇,还有土壤固碳、海洋固碳,碳截存等方法。

②生态位原理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根据生态位原理,所有的生态元均具有相应的生态位,在空间、时间和循环链维度上找准适宜生态位,有空位要抢占,有偏位要挤占。第二,要避免生态位重叠,一旦出现重叠必会引起竞争,因此,必须依照生态位分离原理来解决。生态位分离会导致共生,共生才能促进系统的稳定发展。第三,要合理利用现实生态位,挖掘潜在生态位。低碳建筑和绿色建筑相比,在内涵和目标上基本一致,只是侧重点不同。绿色建筑侧重强调减少污染排放,低碳建筑侧重减少碳排放,它更切合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因此,我们也可以把用低碳技术策略打造的绿色建筑称为低碳型绿色建筑。

③建筑生态化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良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第二,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坚持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和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碳排放,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减少光污染、声污染和空气污染。建筑生态化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而是建筑的整个使用周期。

④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较高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中国建筑到国外运用生态技术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生态建筑的发展从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建(构)筑物。

四.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

①虽然生态建筑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我国也在尝试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延续200年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地球的有限资源。

低碳建筑设计标准篇(3)

关键词:建筑设计;节能;低碳环保

引言

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使“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将来发展的主流,2010年的两会使“低碳经济”模式成为我国未来的发展热点。在气候大会上,我国向世界宣布并承诺,到2020年中国在2005年碳排放总量的基础上再下降40%~50%。我国的现代建筑占碳排放的三分之一以上,推动现代建筑向低碳建筑转型,是实现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低碳建筑能够实现建筑业对环境的低碳排放、低污染、低影响,是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目前我国的建筑环境和技术,大力推动低碳建筑,将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

1 建筑设计与低碳环保的密切关系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效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建筑物是能源和资源的固化物,据调查表明,产生废气的50%来自于建筑物,二氧化碳排放中的40%来自于建筑,建筑物的总能耗占25%~28%的比例,占有总能耗中的相当大的份额,因此,节能将是实现低碳建筑的关键,大力发展低碳建筑将从节能设计入手。

2 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的建筑业相对发达国家发展还比较缓慢,技术还不够成熟、先进,在低碳环保的理念上认识还不够深刻、完全,在建筑节能设计上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节能设计基准概念模糊。《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下简称“公建设计标准》”)和《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下简称“,居住设计标准。”)均规定在采取节能措施后,全年总能耗与未采取节能措施前减少50%。50%的节能目标,仅是对当前建筑平均水平的一个总体节能效果,并不能反映具体建筑的一个精确节能效果。

(2)建筑节能设计重视程度不够。尽管国家推动国家建筑节能的工作力度较大,但设计人员对建筑节能知识的接受和积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大多数设计人员,缺少相应的节能理念和知识,缺乏主观上进行建筑节能设计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3)未能将节能设计与居住舒适性和人身健康结合起来。对许多建筑,设计采用大面积窗户,而开启的部分面积则很小,由于缺乏自然通风,空气流畅不通,空调的长时间运行,室内空气质量非常差,不仅增大了损耗,而且对身体健康非常的不利。

(4)缺乏严格的节能设计审查体制。建筑施工图的节能设计审查是节能设计审查的重要环节,许多节能设计审查单位本身就缺少专业的节能知识和完善的节能体系,缺少节能审查能力,致使很多建筑施工图节能审查不严格,走过场,失去了真正的审查作用。

3 低碳环保前提下建筑设计的原则及要求

各类建筑应当按照相应的低碳节能标准进行设计,设计文件也应当符合低碳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建筑设计的原则及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应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此“地”主要是指建筑物所在地的气候特征,如济南属典型的温暖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表现为冬冷夏热,雨量集中。因此,济南地区的节能建筑,必须适应济南地区的气候特征,既不能照搬严寒地区的建筑型式,也不能照搬夏热冬暖及海洋性气候地区的建筑型式,更不能照搬四季如春的温和气候地区的建筑型式。

(2)热工设计应遵循超前性的原则。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建筑护结构热工性能的规定性指标水平较低,仅仅是实现现阶段节能50%目标的需要,距离舒适性建筑的要求还很远,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将分阶段予以修改,建筑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会逐步提高。由于建筑的使用年限长,到时按新标准再对既有建筑实施节能改造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应贯彻超前性原则,特别是夏季酷热地区,建筑护结构(屋顶、外墙、外门外窗)的热工性能指标应突破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最低要求,予以适当加强,应控制屋顶和外墙的夏季内表面计算温度。

(3)建筑设计人员要有社会责任感。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每设计一项工程,自工程施工建设开始,设计者就开始对它承担起终身的社会责任。工程责任的范围广,且责任重大,所负责任的时间长(直至设计使用周期止)。能源是我国的战略物质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又是后代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建筑节能是贯彻国家节约能源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事,所以低碳节能建筑的设计者又实际上承担了一份牵涉到国家发展战略和后代人生存条件的社会责任。

4 低碳环保条件下的建筑设计要点

建筑低碳节能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并不是多项节能技术或者节能设备的简单累加,而是需要定量化的系统设计。节能设计的定量化思路要求整体协调平衡,从分析多方面因素出发,以最低的投资、最简化的手段完成并达到节能设计目标。建筑低碳节能设计可以分为节能建筑系统设计和环保建筑系统设计。

(1)节能建筑系统设计。该设计是在装机功率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供能源使用效率实现节能目标,例如空调热泵比一般的空调机要节能。另外,也可以使用可再生能源设备,如风力发电、太阳能伏电、地源热泵等,利用取之不竭的能源,是提倡节能建筑系统高效、科学的设计手段。

(2)环保建筑系统设计。该类型设计是在满足生活舒适度需求的情况下,其目标是要尽量减小能源设备装机功率。该设计主要是依靠自然资源来保证和维持建筑内的温度和通风等使用要求,即理想的状态就是在大部分时间里,建筑内冬暖夏凉、通风良好,仅需要小功率的空调和采暖系统就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或工作需要。在方案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对建筑的方位、体型、朝向进行优化,充分利用自然风、阳光等自然资源创造条件;在初步设计中,需要对建筑材料、外墙、楼板、分户墙、屋面、玻璃、窗框及窗墙比进行量化和优化。从方案设计到初步设计,设计师需要根据不断调整的设计方案模拟量化建筑的能耗情况,计算空调和采暖设备的装机功率,对比各种影响因素,最好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

正确地选择和协调使用节能建筑系统设计和环保建筑系统设计的原则方法,可有效地改变目前大量存在的不务实效、只求政绩的节能表象,大大地减少人力、物力、财力、能源资源的浪费,大力地推动舒适、健康的节能建筑发展,高效地促进建筑业的“低碳”模式的经济增长。

5 结语

“低碳”模式经济将是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建筑业的碳排放量占碳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低碳节能建筑将势在必行。普及低碳生活,应当从建筑节能设计入手,加强设计人员低碳节能理念,不断学习低碳节能专业知识,增强节能设计社会责任感,研究低碳节能新技术,创新建筑环保新材料。低碳建筑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将是我国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低碳建筑节电、节水、环保、低污染,将会给人们带来一个绿色、健康、和谐的生活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

低碳建筑设计标准篇(4)

关键词:低碳建筑 建筑企业 低碳经济

1、低碳建筑的内涵及我国建筑业的现状

所谓低碳建筑,是指在建设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使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工业的模式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和重污染,这种模式使我们不堪重负,同时也给全人类构成了极大的生活压力。和世界其他的国家相比,尽管我们以牺牲大量的资源为代价,那么在城市化进程推进过程中,建筑行业在未来会超越工业、交通等部门而处于社会能源消耗的首位。

在中国,目前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左右,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这个比例将迅速扩大。中国目前每年新增建筑面积为20亿平方米,高楼大厦在一夜之间拔地而起。这些建筑大多数都没有采用节能设计,现有的建筑也没有开始节能改造。比原有的建筑还复杂的设计和材料,例如不通风的房型、导热系数极大的落地窗、外飘窗等都成为了流行。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攀升,建筑总耗能总量大增,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我国房地产占社会总能耗的比重,由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今天的30%.住宅建设也是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大户,目前住宅建设工业化程度低,施工仍以现场手工式操作为主,生产效率低,并造成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产业的集约化程度,降低能耗、物耗水平,促进住宅建设整体水平提高。同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可减排30―50%的温室气体。

建筑能耗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终端能源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并且上升势头迅猛,如果不加以节制,按照目前的发展,到2020年中国建筑能耗将达到我们难以承受的程度。

2、我国建筑行业发展低碳建筑的必要性

伴随着城市化高峰的到来,建筑能耗的比重越来越大,并成为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之一。建筑物所涉及二氧化碳的排放,不仅包括建筑施工和使用过程,还包括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从建筑行业的产业链条来看,要实现从高能耗发展方式向低碳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抓住低碳建筑的开发、建设和推广等环节。从长远发展来看,低碳建筑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将逐步获得市场的认可。低碳建筑蕴藏着许多节约能源、节约资金、创造工作机会的经济效益之外,低碳建筑是构建未来低碳生活方式的必经途径。

毫无疑问,建筑行业必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模式,直接或者间接地降低能源消耗,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成为低碳经济时代的中流砥柱。因此,推广绿色建筑,实现节能发展,刻不容缓。

3、发达国家低碳建筑发展现状

发达国家由于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建筑业发达。目前在全球提倡低碳环保的大背景下,推行节能住宅,是欧美国家当前推行城市低碳化的一大热点。

英国政府在推动建筑节能方面成效显著。首先,是公共建筑。从08年起要求将博物馆、展览馆和政府办公大楼等大型建筑的能耗情况张榜公布,以推动社会力量加强监督,促进全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其次,在个人家庭住宅建筑节能方面,规定新建筑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光照、风力等各方面的节能问题,开工前必须有获得当地政府批准的建筑能耗分析报告,否则将被拒绝施工建造。同样,德国也规定,消费者在购买或租赁房屋时,建筑商必须出示一份“能耗证明”,告知消费者该住宅每年的能耗。

美国大力实施绿色经济复苏方案,主要涉及六大绿色基础设施领域,尤其是在目前形势严峻的建筑和制造业部门的关键性领域。比如翻新建筑物,以提高能源效率,通过投资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战略创造大量的工作机会。同时,美国环保局也对有利于节能的建筑材料授予“能源之星”标志。美国采购法规定,政府必须采购有认证标志的产品。

日本的具体做法是创设住宅领跑者计划的制度。制定“低碳化住宅建设标准”并且要求开放商实施。这些标准包括采用高效率节能的住宅装修设备,利用太阳能发电和地热的标准和数值目标,安装可以显示并掌握电和煤气的消费量的系统设备,以及根据“人体传感器”管理并控制家庭照明系统的标准设备。修改住宅贷款减税条例,对节能型住宅实行税制上的优惠。

4、我国建筑业发展低碳建筑的方法与策略

4.1建筑设计上

在建筑的设计理念上,必须树立低碳意识。在建筑施工设计图纸上、方案中,屋顶、外立面、楼内的照明、供暖、甚至楼外的绿地都要尽量考虑到低碳。必须达到我国工程建筑环保标准,在建筑的设计、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要逐步提高这个标准。运用新型节能设备,采用太阳能节能灯。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全部通过地源热泵实现,并充分利用太阳能。

4.2建筑企业经营上

建筑企业应当形成低碳思维,从更广阔的角度看,中国建筑企业为已经到来的低碳经济时代,需要用低碳思维重新考虑企业的生存和竞争力的问题,包括怎么应对未来更加严厉的环保和碳排放的政策法规要求,怎么应对未来产业内部低碳的标准,怎样应对未来消费者对低碳住宅和服务的购买倾向。比如万科地产在低碳发展、节能减排和绿色建筑的研究与实践,部分体现了推进低碳工业化住宅和精装修方面,以实际项目为原型建立实验楼,并最终推广至实际的工程项目。房地产开发商是建筑产业群的整合核心,像万科这样的开发商具有对这个行业很强的影响力,对其他建筑企业来说,万科的举动也起到了一个警示作用。

4.3经济政策上

低碳建筑设计标准篇(5)

关键词:绿色建筑;政策引导;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更是取得了爆发式的增长。经济的飞速发展有力的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与此同时社会需求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为突出,整个社会正面临着能源与环境的危机,节能环保被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成为事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早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就提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部署,2011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再次将节能环保工作推向了全新的高度。建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一直占了极大的比重,打造绿色低碳建筑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下面,本文在对我国绿色低碳建筑发展现状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就我国绿色低碳建筑的政策引导和发展趋势发表一些浅要的看法。

2 我国绿色低碳建筑发展现状

绿色低碳建筑的理念最初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由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所提出的,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使得绿色低碳开始成为国际建筑体系的重要理念,并不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我国开始引入绿色建筑的理念,是在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而真正进全面发展阶段,则是以2004年9月建设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启动以后。在近年来的探索与发展中,我国绿色低碳建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开始走向标准化、产业化、系统化,如厦门、深圳、大连、成都、天津、昆明等地的绿色低碳建筑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规模。

据统计,深圳在“十一五”期间全市即建成节能建筑面积约5315万平方米,占总建筑量的9.5%,民用建筑用电量也占全社会用电量37%,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如建科大楼、华侨体育中心、万科中心、南海意库等绿色低碳建筑项目达到了国家三星级标准,光明新区、深圳大学新校区、桃源绿色新城、欢乐海岸等六个绿色建筑园区也形成了庞大的辐射延升态势。大连市针对绿色低碳建筑给予了奖励措施,目前获得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志的建筑面积即达三十余万平方米,涌现了一批已经兴建完成或正在兴建的项目,如大连万科魅力之城、亿达生态科技城、沿海集团住宅项目、星海湾等等,其中大连万科魅力之城即整合了生态环保系统,包括外遮阳体系、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自然通风采光系统、太阳能光伏应用系统、生态绿化系统、可再生材料应用等等,充分体现了绿色低碳的理念。

不过总体看来我国绿色低碳建筑的“贵族化”气息还极为严重,目前大多停留于高端项目上,还未能赢得占有率最高的普通建筑市场,实用性还有待提升,使我国绿色低碳建筑处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此外,资金来源不足和相关政策效力有限,以及绿色低碳激励措施的缺乏,也成为我国绿色低碳建筑发展的薄弱环节。

3 绿色低碳建筑的政府引导

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政府引导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要更好的发展我国绿色低碳建筑,打破“贵族化”的误区,政府应当加大引导力度。

3.1 从宏观目标与建设原则上加强调控力度

建设目标和建设原则,能在宏观上对低碳绿色建筑的发展起到调控作用,政府应当在建设规划上提高绿色低碳建筑在新建筑中所占的比重,降低建筑建筑过程和使用过程所消耗的能源资料。在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时,不能盲目发展机械模仿,要充分考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气候条件、建筑特点等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采取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与技术措施。

3.2 从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上加强规范力度

当前我国关于绿色低碳建筑的建设标准与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而针对地区特点的建设标准与评价体系更存在诸多不足,使得我国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缺少规范化力度。当前,政府部门应当不断完善绿色低碳建筑标准体系,包括建筑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等等,并根据不同气候地区、不同建筑类型设立评价标准,并加强绿色低碳建筑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力度,加快培养绿色低碳建筑的设计、施工、评估、服务等方面的人才。

3.3 从财政奖励和相关政策上加强推动力度

财政奖励和政策支持,能更好的推动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提高绿色低碳建筑建设的积极性。目前,我国很多地方财政和建设部门,都加强了对绿色建筑项目的奖励力度,如对二星级绿色建筑给予45元/平方米的奖励,三星级绿色建筑给予80元/平方米的奖励,但这些奖励还主要由中央财政部门支持,地方政府还应当进一步加强财政奖励措施。此外,当前对绿色低碳建筑的政策支持力度还有所不足,政府部门还应当在相关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支持,这样才能给予绿色低碳建筑以更多的发展空间。

3.4 从城区建设和公益建设上提升规模效应

整体看来,我国很多城市绿色低碳建筑发展规模都较小,处于局部或零星状态,政府部门应当在城区建设规划时,充分渗透绿色、生态、低碳的理念进行建筑、市政、能源等规划,打造绿色生态城区,尤其是政府投资性项目,包括保障性住房、医院、学校、体育场馆等,更应当率先执行绿色低碳建筑标准,形成规模集群效应,起到示范作用和凝聚作用。

4 我国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趋势

我国建筑节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推行,而绿色低碳建筑理念的推行,也有了十余年的时间,不过发展却极为缓慢,不过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的加强,我国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有了较大的提高,整体呈现了标准化、产业化、系统化发展趋势。国家能源局副局长钱智民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积极建设低碳示范城针,构筑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住建部也表示将大力推广节能建筑,拟在全国40座城市每年推广节能改造和新建发色节能建筑面积达400万平方米,全国各大中小城市有数以百计的绿色低碳建筑项目正在兴建或正处于立项筹备阶段,有关专家表示,如果政府引导有力,节能建筑有可能在3-5年内即获得较大范围的推广。在节能减排已经成全球关注的问题的背景下,一场规模化、产业化、系统化的绿色低碳革命正开始在我国建筑行业勃然兴起,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与发展价值,引领了我国建筑行业产业结构的革命性调整。

参考文献:

[1] 谢辉茂.浅谈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02)

[2] 杨凯.浅析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05)

低碳建筑设计标准篇(6)

【摘   要】 分析了人类建筑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阐明了树立生态价值观的必要性,应用生态共生原理,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共生建筑的基本要求和设计要点。

【关键词】 生态原理 低碳建筑 生态设计

        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对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意义尤为重大。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低碳生态社区,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挑战的主要策略。如何降低碳排放量,至关重要。

        1 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据统计,全世界40%的能源消耗来源于建筑物的能耗。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8%。城市里的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物维持功能上。目前,我国建筑相关能耗占全社会比重较大,每建造一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我国既有建筑拆除率占新建筑面积的35%左右,欧洲建筑的平均使用周期近百年,我国建筑平均使用周期较短,由于建筑平均使用周期短,增加了建筑物拆除、建造的碳排放量。在新建筑中,高能耗建材、高能耗建筑较为普遍,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展,将导致建筑能耗的持续上升。

        1.1 降低碳排放的奋斗目标。2009年,我国在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峰会上确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当低碳减排正式成为国家责任时,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重要支柱的建筑产业,必须正视产业的现状。最近,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5个省和8个市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通知》要求试点省和试点城市研究制订“十二五”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支持低碳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这足以说明我国已经将“低碳”提到到了重要的议程。

        1.2 加速低碳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当务之急,要健全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完善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制订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发展规划。加强基础性标准研究工作。建立低碳建筑标准研究机构,开展基础性标准研制工作。编制《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标准体系》和低碳建筑的基础标准、设计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工程标准、运行标准、管理标准、检测标准、能耗标准、新能源利用标准等。

        1.3 借鉴国外低碳发展的模式。与发达国家工程建设标准接轨,建立低碳建筑技术、产品认证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与监督,保证建筑使用周期的合理性。在国外,建筑施工领域对建筑垃圾的处理,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实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它是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其减量化,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采用科学手段,使其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荷兰将建筑废物循环再利用的重要副产品是筛砂,目前已有70%的建筑废物可以被循环再利用,他们制订了一系列法规,建立限制废物的不合理处理,强制再循环运行的质量控制制度。节能省地型住宅、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宜居城市、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等发展理念,无不贯穿着“低碳”的思想。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制度建设,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2 生态位原理与低碳建筑探索

        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碳排放主体是排放在大气中的碳源、二氧化碳,对碳进行吸收有两个方面:一是林木碳汇,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量,二是贝藻碳汇,还有土壤固碳、海洋固碳,碳截存等方法。

生态位原理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根据生态位原理,所有的生态元均具有相应的生态位,在空间、时间和循环链维度上找准适宜生态位,有空位要抢占,有偏位要挤占。第二,要避免生态位重叠,一旦出现重叠必会引起竞争,因此,必须依照生态位分离原理来解决。生态位分离会导致共生,共生才能促进系统的稳定发展。第三,要合理利用现实生态位,挖掘潜在生态位。低碳建筑和绿色建筑相比,在内涵和目标上基本一致,只是侧重点不同。绿色建筑侧重强调减少污染排放,低碳建筑侧重减少碳排放,它更切合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因此,我们也可以把用低碳技术策略打造的绿色建筑称为低碳型绿色建筑。

       3 建筑生态化

        建筑生态化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良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第二,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坚持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和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碳排放,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减少光污染、声污染和空气污染。建筑生态化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而是建筑的整个使用周期。

        3.1 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较高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运用生态技术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生态建筑的发展从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建(构)筑物。

        3.2 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虽然生态建筑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我国也在尝试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延续200年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地球的有限资源。

        3.3 生态建筑的发展动向。目前,生态建筑在各地方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西欧和北欧是发展较好的地区,近年来,在日本和新加坡均有现代意义的生态建筑建成。目前,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从建筑设计上看,首先是将建筑融入自然,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通过高技术实现能量循环利用。其次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化,人工环境自然化。在现代都市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运用生态技术,将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内部。

        总之,生态建筑代表了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方向,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提倡各种建筑生态技术的应用,发展低碳绿色生态建筑,有助于推动全球生存品质的改善。对于发展中国家,加大低碳绿色生态建筑的研究,推进建筑的生态化,无论从环境的角度、能源的角度或是可持续的角度都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欧阳东.生态建筑节能设计研究[j].电气应用,2006(25):5~9

低碳建筑设计标准篇(7)

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指出,所谓的低碳建筑,就是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降低碳排放量的建筑。它相对于普通建筑,可以更好的实现节能减排,降低建筑能耗。诸多报告指出低碳建筑应该是与传统建筑相比必须达到至少80%的温室气体减排要求的一类环保经济型建筑。同时,我国也对于低碳建筑进行了界定,指出该类建筑是一种能够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新型建筑。建筑节能具有很强的商品外部性,在推广低碳建筑改造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因此可以说发展低碳建筑是一个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效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是发展低碳建筑基础。好的激励政策能够正确引导人们客观看待低碳行业,并给予低碳建筑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科学构建衡量低碳激励政策的评价方法,正确选择政策评价工具,能够有效的保证低碳建筑的经济效益,为政府实施各类激励政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政策的提出能够对低碳经济有一定的辅助和扶持作用,但政策能否正常运行,能否真的带来收益性效果,我们还需要借助政策工具来评估其绩效。我们可以通过几种视角来对低碳经济政策的绩效进行评价。

2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理论

我国也在运用不同的政策评价工具来衡量低碳政策的有效性。例如投入产出模型,凯恩斯系数等,希望能够证明低碳建筑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积极关系。笔者认为,建筑的碳排放量表现在建筑全寿命周期的一次性能源消耗中,因此可以以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计算建筑各阶段的碳排放量,通过各阶段的碳排放量对比,使决策者明确低碳建筑。生命周期理论是指产品从兴起到结束,即从自然中来再回归自然的一个过程。建筑工程的生命周期是从建筑的起步设计、施工,再到使用,最后废弃拆除为止的一个过程。由于建筑项目的技术复杂,建造周期较长,并且风险高,因此,对建筑进行生命周期划分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建筑划分为4个阶段,规划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营维护,拆除阶段。规划设计阶段,包括了建造前期的图纸设计,建材选择,交通运输。施工阶段和拆除阶段可以由不同的施工方式来计算,运营维护阶段包括了建筑使用过程中对各种类能源的消耗。近年来,国内相关领域通过运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基本对四个周期做出了一定的评估。大多数学者认为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运营维护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是最高的,大约在81%左右,此阶段的碳排放量大多集中于供暖,照明和燃气等设备的运行。而其他阶段所占的碳排放比例相对较低,规划和施工阶段,大约占10%~15%,而拆除阶段的碳排比率不超过20%。低碳建筑的核心就在于碳排放量比普通建筑少,建筑材料也大多运用环保绿色材料。通过该种计算方式可以有效的证明一个建筑是否符合低碳建筑标准,以及低碳建筑的优势所在。如果一个建筑在建造过程中运用了绿色环保材料,并且对其运营维护进行合理管理使得它的碳排放量低于其他的普通建筑,那么就可以有效证明该建筑属于环保低碳建筑。因此以生命周期为理论基础,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出每个环节的碳排放量,从而针对实际指标来研究相应的技术,制定相应政策法规。

3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碳排放量计算

我们可以通过一栋建筑四个阶段的碳排放量之和来计算该栋建筑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假设CO2排放总量是E,周期内的四个阶段的碳排放量分别为设计规划阶段Em,建筑施工阶段Ec,运行维护阶段Eo和拆除阶段Ed,那么就能得出:E=Ep+Ec+Eo+Ed由此可以得出单位面积的年碳排放量,即CO2排放量评价指标C:C=E/(S*Y)其中,S代表某栋建筑的建筑面积,Y代表使用年限。(大多数资料表示,我国普通房屋的使用年限均为50年,即Y=50)以上两个等式,不仅可以让决策者明晰的看出每一阶段的碳排放量,并且根据此数据制定相关政策,同时也可以作为衡量普通建筑和低碳建筑差异的标准之一。由于低碳建筑的碳排放量比普通建筑要小,等式中的总排放量和单一阶段的排放量成正比关系,所以假如在某一阶段融入了低碳技术使得碳排放量下降,建筑的总碳排放量也会随之下降。建筑周期过程中四个阶段均属于变量,我们可以通过针对每一个阶段的碳排放量进行详细的计算,来推断出建筑的哪个阶段需要引用低碳技术,可以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首先,在第一阶段设计规划中,我们可以将其Ep分为两个部分,由于设计规划阶段主要包括建筑材料的选择和运输,因此,我们可以使:EP=Em+Et其中Em代表各种建筑材料在用量选择上的CO2排放量,例如水泥,玻璃,混凝土等。Em=Σδmi*δiδmi表示第i种建筑材料的用量,表示第i中建材单位CO2的排放系数。由于运输过程中,与材料的重量,运输工具类型和运输距离相关。因此Et代表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所释放的CO2量。Em=Σδmi*Li*ηδmi同样表示第i中建筑材料的用量,Li代表第i种建材的运输距离,而η则表示建材相对应的运输工具的CO2排放系数。第二阶段,是建筑的施工制造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建筑施工量,以及建造过程中不同建筑方式的碳排放量来计算第二阶段的碳排放总量,而此处的不同建筑方式是指在建造过程中所需的不同工种,例如打地基,施工地照明,楼层建设等。由此得出:Em=Σβci*σci表示该工程的建筑施工量,σci相应施工方式的单位CO2排放系数。第三阶段则是当建筑建设完成之后,开始正式运营维护的阶段。由于运营过程中,CO2的排放主要取决于建筑运行过程中的能耗,因此我们可以将能耗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电能消耗量,即针对照明,电器运行等一系列的消耗。另一类则是化石能源消耗量,即采暖,燃气等一系列能源消耗。由此可以得出:Eo=Y*(Qe*fe+Qg*fg)Qe代表年耗电量,fe表示电力所产生的碳排放系数;Qg表示年耗气量,同样fg代表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最后一个阶段是拆除阶段,与上述同理,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拆除方式来划分并且计算。Ed=Σβdi*σdi其中,βdi代表拆除建筑所需的施工量,σdi代表不同的拆除方式的单位CO2排放系数。

4我国的低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