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低碳化发展论文

低碳化发展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6 16:00:05

低碳化发展论文

低碳化发展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文件管理;电子化;低碳;发展

长期以来,企业文件管理一直以纸质文件管理为主,但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文件管理的电子化发展迅速崛起,无纸化办公成为全世界办公室的共同追求,在文件管理电子化的同时,传统的纸质文件管理方式受到很大挑战,面临创新和调整。我们认为企业文件电子化将是大势所趋,但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共存的局面也将长期存在。

一、文件管理的“二元状态”

电子文件出现后,一直与纸质文件共同存在,原因复杂多样,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种类型。

一是工作中用电脑直接生成电子文件,但出于文件阅读和实际需要,又将电子文件转换成纸质文件。这种转换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电脑中完成文件制作,或由网络传输的电子文件接收后,以纸质文件形式输出,比如中国石化的OA办公系统,各部门和企业在接收文件后,一般都要自行打印后存阅和归档;另一种是在归档环节为电子文件制作纸质拷贝。二是先有纸质版本后来根据需要形成电子版本,也就是纸质文件的数字化过程。这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位收到外来文件后立即数字化;另一种是对已经归档的纸质档案实施数字化。

基于文件管理的两种类型,我们可以把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共存的状态称之为“二元状态”。所谓“二元状态”,是指文件管理的两种状态,可以对电子文件制作纸质拷贝,也可以对纸质文件进行数字化。实行“二元状态”文件管理的企业,是在文件进入运转程序时就形成电子和纸质两种版本,现实工作中,大部分企业对大部分文件的管理都是采取了这种“二元状态”法。

二、“二元状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文件管理的“二元状态”下,必然要对这两种文件分别加以管理,这就形成了两种管理系统的共存。这两种文件管理系统既相对独立,各自发展,又互相依存,互相影响。

(一)文件管理电子化是纸质化的变革和提升

自从文件管理实行电脑辅助管理以来,纸质文件管理就开始发生变化,电子文件的管理对纸质文件的管理影响深远,引发了更多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文件管理更加简单快捷。过去整理纸质文件需要通过实体系统固定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建立档案实体的科学秩序,并支持档案检索的有效实现。电子文件管理之所以导致纸质文件整理简化,一方面是因为快速度、多途径的全文检索功能,以及随时随处的网上利用,多用户同时利用的便利,让用户更加乐于利用电子文件;另一方面,电子文件管理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文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只要在检索软件中标明纸质文件存放位置,便可以方便查找到对应纸质文件。这样就降低了对纸质文件实体秩序的要求,只要排列有序,位置明确,就可以借助电子文件检索功能实现纸质文件快捷查询。立卷的简化又带动了相关工作的简化,如排架方法、档案统计、手工检索工具编制等,档案部门可以从繁重的整理业务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关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开发与服务。

二是文件管理更加一体化。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原因,文档一体化程度一直不高。电子文件管理使为建立统一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企业,在文件生成初期完成的工作尽量提前,使纸质文件的归档提前,通过电子文件推动文档一体化进入新阶段。纸质文件的归档提前是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变革。提前归档使档案部门控制企业文件信息资源的起点明显前移。由于文件在办文部门几乎没有停留,归档之时不少文件还与现行事务具有密切关联,企业内部查阅还比较频繁。因此,业务部门需要更多地与档案部门打交道,档案部门需要更清楚地了解文件的现行价值以及运转过程。这就使得档案部门的介入时间超前于归档,自然而然向文件生命周期的起点延伸。

与归档提前发生的还有鉴定、著录等工作。按道理,同一份文件的电子版本和纸质版本应该具有相同保管期限,对共同需要的著录项也应该形成相同著录内容,因此,有些企业开始探索两套文件鉴定和著录等工作的并轨,必然选择向电子文件靠拢。这就导致鉴定和著录等工作提前以及自动化档案学研究程度提高。在文件生成时进行的鉴定和著录会有不确定、不完整等问题,需要随文件流转而补充和确认,从而使这些工作从一次完成变成分段完成。为了保证分段实施中的顺畅衔接,必须以文件到档案全程为一体进行管理。

(二)文件管理纸质化是电子化的基础和补充。

与纸质文件管理相比,我们管理电子文件的经验要少得多。尽管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有许多不同之处,但都是社会活动的记录,管理目标基本一致,在管理内容和方法上也有很多共同之处。电子文件管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建立公众信任,主要有两条:技术和管理。

来源原则是电子文件管理从纸质文件管理中获取的最有价值生命之核。在电脑进入档案管理之初,一些技术专家和业内人士曾认为电脑构成的强大逻辑力量可以取代来源的作用,但经过一段时间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档案工作者再次就来源原则的重要地位达成共识。大家认识到,电子文件来源原则仍然最为重要,区别仅仅在于从主要指导档案实体单元的组织,变为指导电子文件生成背景的理解、揭示和维护,用来源的真实性证实电子文件内容的真实性。

从技术层面来讲,对纸质文件的伪造、篡改也并非不可实现。实际上,人们对纸质文件、档案的信任更多来自对其整个运转、保管过程安全性的默认。这个过程

建立在文件形成与保管规律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运行和各种复杂情况的检验而日渐严谨与完善,其中蕴涵的科学性对于电子文件也具有应用或借鉴价值。

可见,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的共存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二者互为条件、互补长短。在这些相互影响和作用中,各自经历着改造与被改造、同化与被同化以及调整定位的过程,两种管理方法在合理叠加、混合、功能替代中动态确定着共存状态,并逐渐融合为一套综合管理企业各类文件的管理方法。

三、文件管理向低碳方向发展

可以预计,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管理共存的二元格局将会持续相当长时间,“无纸化”必然经历一个渐进过程。只要电子文件的安全性没有得到完全保证,人们就需要以纸质文件形式进行备份和保存。但是,共存的态势将持续处于变化之中,大的趋向是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此消彼长,从以纸质文件为主到以电子文件为主。

一是电脑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使电子文件逐步成为文件生成的最初形态。电子文件流程与信息化平台上业务流程的契合使之成为办公、设计、贸易、交往的必要工具;信息形态的多样性、极强的可操作性和传递的高速便捷,使企业和员工更愿意生成和使用电子文件;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文件必须通过网络传递;数字签名、用户认证、信息认证、防范攻击等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增强了对电子文件的信任;管理的改善使人们可以方便地检索利用。这些因素都给电子文件的增长和功能的提高提供了条件。

低碳化发展论文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创新;低碳型产业创新网络;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10-0025-06

随着节能减排、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压力的增大,以推进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席卷全球,低碳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的增长点与竞争焦点。与此同时,随着发达国家碳排放指标和“碳关税”的设定,低碳化已经从简单的环境问题]变成一场政治与经济的外交博弈,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与能级已经成为其参与区际竞争的重要筹码。

作为实现低碳绿色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低碳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发展战略中的重点。低碳产业的发展壮大既能够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战略性转变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更能够引领我国在低碳经济时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并直接关系到我国在处理国际政治经济问题中的地位与影响力。目前我国低碳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产业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较弱,极大的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壮大。

研究普遍认为创新网络是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源泉[1]。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能够提高要素获取能力及在主体间的流动与共享、降低交易成本与风险,提高外部经济性,促进产业技术、制度、生态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为此,本文从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以实现低碳产业跨越式发展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的,提出低碳型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模式,促进产业创新能力与生态效率的提高,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一、低碳型产业创新网络概念的提出

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创新”概念之后,关于创新的理论与研究成果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20世纪80年代末,国外学者对企业与外部组织或个人的研发合作活动的兴起给予了足够重视,开始了对企业创新网络的研究。例如,Freeman[2]认为创新网络是应付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制度安排,网络架构的主要连接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Cook[3]进一步指出了创新网络的核心宗旨及保证网络运行顺畅所需要的根本条件;Doz等[4]提出创新网络]化的自生过程和构建过程。随着创新网络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在对企业创新网络的研究基础上,基于不同视角开展了对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网络、技术创新网络和知识创新网络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成果丰富。

2003年低碳经济的概念首次在英国《能源白皮书》[5]出现之后,立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与方式。作为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支撑,近年来对低碳产业的发展研究日益增多。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促进低碳产业或产业集群的发展出计献策,二是将生态理念与低碳产业发展相结合。例如,严立冬等[6]从生态学的视角对低碳农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吴晓波,赵广华[7]对低碳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曹玮和刘洪涛[8]通过丹麦、德国和美国发展风电产业的启示,提出了制度创新对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制度安排。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创新网络的研究多集中于企业、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和技术、知识创新网络的研究,鲜有将低碳产业发展与创新网络相结合的成果,对低碳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而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低碳产业的发展水平及其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其战略性转变的顺利实现具有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创造性的提出低碳型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并对其网络结构及构建模式进行探讨与实证分析。

二、低碳型创新网络的构建

(一)构建机理

为了保证低碳型产业创新网络概念提出的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在对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以产业生态理论、创新网络理论和低碳经济理论为核心,作为网络构建的理论基础。

产业生态理论是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流动的规律与方式,研究如何在工业生态系统内实现物质的封闭循环,提高物质和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废物最少化,实现产业系统与环境和谐发展。产业生态理论能够被本文所借鉴,在低碳型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中按照降低消耗、低排放、重复使用、资源再生的设计原则,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目标,从而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总收益的最大化。

创新网络理论包含创新理论、产业集群和集聚的相关理论、网络理论构成了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础。作为一种新的组合与运作方式,创新网络是在特定范围内多元主体参与的、有多种创新资源流动的、开放的创新系统。创新网络的存在与发展是为了促进资源要素在主体间的高效流动,提高主体的创新能力。本文以创新网络理论为基础,借鉴企业创新网络与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构建研究基础,提出低碳型产业创新网络的结构模型。

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9]。

本文以低碳产业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生态理论、创新网络理论与低碳经济理论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与清洁生产作为指导与标准,提出低碳型创新网络的构建模式。通过低碳型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与运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突破技术瓶颈、推行绿色发展机制,提升低碳产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生态创新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产业生态效率,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实现低碳产业跨越式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由高碳发展向低碳发展转变,尽快建立起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低碳型产业创新网络构建机理

基于前述对相关理论的总结与低碳型产业创新网络构建机理的论述,本文将低碳型创新网络定义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政策扶持为带动、以环境建设为支撑、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为目的、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生态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低碳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为途径的、符合清洁发展机制(CDM)的与低碳产业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的相互作用的动态立体网络。

(二)网络结构与构建模式

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及结合自身研究目的,本文将低碳型创新网络的结构划分为中心网络、支撑网络和调节体系三个部分。

中心网络包括组成网络的行为主体、网络中流动的资源以及行为主体之间的链路。其中,网络的创新主体包括从事低碳生产的企业、各级政府机构、提供低碳技术研发与供给的高校/科研机构、提供低碳技术咨询、信息交流、评估仲裁的中介机构等,其中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资源包括劳动力、低碳原材料、低碳资本、低碳技术、低碳信息等;链路是指各种低碳要素在创新主体间的流动途径与方式。

支撑网络本质在于环境建设,一方面是以绿色、节能、环保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主的低碳硬环境建设;另一方面是以低碳制度和低碳文化为主的软环境建设。支撑网络的建设与发展为低碳型创新网络的构建与运行提供基础支撑。

调节体系是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主要由市场调节和政策导向两方面构成。其中,市场调节是指低碳产品与服务的市场需求、发展前景和竞争能力;政策导向指政府为支持与促进低碳产业发展所提出的方针政策与发展规划。

低碳型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是在成熟、广阔市场空间形成的前提下,在政策导向清晰有力的支持下,由具有影响力的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目的的设计和发起,以低碳制度文化与设施建设为基础,通过与其它潜在合作方的沟通,发挥核心企业的产业带动性,吸引上、下游企业及关联配套企业的进入,达成合作的过程(如图2所示)。

参考国内外产业创新网络构建模式,本文提出低碳型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模式为:产学研一体化的“高起点布局、集群化推动、园区化承载”的模式。这其中包括中心网络(创新主体的选择)和支撑网络(低碳制度、文化、平台、低碳设施)的建设。其运行机制是“投资――高校/科研机构――关键企业”之间良性互动的出现及其所形成的正反馈机制。

三、实证研究

(一)项目背景

作为实现低碳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发展战略中的重点。与其他可再生清洁能源相比,风能的开发利用具有资源消耗低、无碳排放、安全性高的独特优势,同时风电产业的技术成熟度高、应用范围广,具有大规模开发和商业开发的条件和基础,正逐步成为全球低碳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替代能源。依托富集的风能资源和较好的产业基础,我国从2004年起相继出台了一些列政策措施推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并将风电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10]。

黑龙江省是我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五省之一,近年来风场建设稳步推进,风电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规划从2010年到2020年,全省核准开发44,696.4兆瓦的风电项目,到2015年,全省力争形成年产风力发电机组3,000兆瓦的整机与关键零部件基本配套生产能力;并规划到2015年风电项目投资达到288亿元;2016年~2020年风电项目总投资达到480亿元① 。规划的出台,一方面提出了打造风电完整产业链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为风电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与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与此同时,黑龙江省本地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滞后,表现为“规模小、竞争力弱;研发创新能力弱,无成熟产业园区;产业关联度低”的特点,不能支持全省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无法形成装备制造与省内新能源项目的协同发展。在此背景下,产业园区所在黑河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遇,根据省内风电装备制造能力与丰富的风力资源不相适应的实际,大力建设以风电装备制造为主的新能源战略产业园。

(二)园区低碳型产业创新网络构建

在黑龙江庆华新能源战略产业园低碳型产业创新网络构建过程中,面对省内新能源产业的广大市场需求,政府作为网络构建的主要推动力,以低碳制度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保障,以低碳招商机制和准入机制为标准,通过核心企业的引进与合作,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以“碳循环”为特点的产业生态的形成。通过发挥核心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推动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的集聚,建立完整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在满足全省风电产业对风电设备与核心零部件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辐射东北和蒙东地区,积极争取出口俄罗斯,在更大程度上促进黑龙江省风电产业的发展壮大,推动全省乃至全国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1. 低碳中心网络建设

作为一种跨行业的、综合集成的高新技术产业,风电产业是一个复杂的产业体系。其纵向产业链主要分为材料、零部件制造、整机制造、风场运营、发电几个环节;横向产业链主要包括研发检测、部件制造和总装三个环节;风电产业关联配套产业包括:融资租赁、管理咨询、仓储物流等。为实现黑龙江庆华新能源战略产业园风电装备产业链的生态化,应当以风机制造为核心,向上下游拓展,形成“研发――原料供应――风机制造――风场服务”产业体系。

黑龙江庆华新能源战略产业园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认真分析风电产业各环节特点与趋势,以打造完整风电产业链为途径,以清洁生产机制(CDM)为标准,对入园企业进行比较和选择。通过反复比较、认真磋商、全面接洽,选择园区核心企业;并以循环经济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生态工业为实现载体,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以核心龙头企业为带动和示范,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实现资源效率型发展,从而实现园区的绿色低碳示范效应。

上游产业链:首先在满足黑龙江庆华新能源战略产业园准入标准的条件下,将原材料供应商和铸造加工商引入园区,构建双向物流联系,园区企业生产的废旧材料再返回原材料供应商,废旧配件由铸造加工商回购;其次将研发企业引入园区,实现研发制造一体化。

下游产业链:首先完善与风场开发商的物流和能流联系,构建共生网络,风场建设投资后向园区回供风电,废旧风机的零部件也可以被园区企业回收进行再利用;其次将风场运营商引入园区,实现销售服务一体化。

至此,园区已经基本形成了从研发检测到加工制造、从上游材料到下游风场的完整产业链,通过有效整合风电场运营商、风电装备制造企业、风电装备制造基地,促进风电产业的最优化配置,打造完整的风电产业链,为省内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培育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产业环境,推动黑龙江省在地产业链条的完善,带动省内风电制造企业的发展、推动产业集聚,提高全省风电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

通过完整产业链的构建,园区核心企业间共生态势显著(如图3所示),通过集聚效应的发挥,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创新能力,使园区具有“资源减量化”和“扩充环境容量”等生态性特征[11],有效的促进了“碳循环”与“低碳要素”的流动,形成以“碳循环”为特点的产业生态。(如图4所示)

2. 低碳支撑网络建设

园区环境建设包括低碳硬环境和低碳软环境建设。其中硬环境主要指园区基础设施的低碳性;软环境则包括园区低碳制度、低碳文化和低碳创新平台的构建与形成。

(1)园区低碳设施建设

园区本着“绿色低碳、因地制宜、资源共享、生态效率”的原则进行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一是从维持黑龙江庆华新能源战略产业园及附近区域生态平衡的功能要求出发,统筹考虑和布局园区绿化;二是在实现“七通一平”的过程中,通过采取综合管沟的形式进行基础设施地下统一建设以减少建设成本以及提高维修的便捷性;三是园区内建筑均采用低碳绿色材料与工艺,符合国家绿色节能建筑标准。

(2)低碳制度与文化建设

①实施低碳准入制度。空间准入制度:根据园区资源环境禀赋和环境承载力,将园区空间划分为禁止准入、限制准入、优化准入和重点准入四类主体功能区域[12]。明确各区域生态环保目标,将园区产业发展、产业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优化、项目准入、排污总量控制和污染减排等提出明确的、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和要求。

总量准入制度:根据政策法规和规划确定园区的环境容量,科学论证政策法规、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和园区规划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平衡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合理设定园区的开发强度,优化资源配置和要素布局。

项目准入制度:根据空间环境准入制度、总量环境准入制度和环评审批原则,科学分析园区建设项目与产业政策、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城镇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清洁生产、污染物达标排放、排污总量控制、园区环境质量要求的相符性,对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作出判断。

②推行低碳园区文化。企业低碳文化建设:制定高标准的园区环境质量标准,增强企业经济活动环境成本意识,提高园区企业发展的环境准入条件;制定出台园区鼓励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的主要产业及项目指南;园区内实施IS014000标准认证工作,鼓励园区开展企业IS014000标准认证工作;推广建立企业生态文化的教育与培训制度,把生态行为准则纳入员工考核的指标,作为奖惩的依据。

管理低碳文化建设:一是建立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推行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可持续的行政管理和决策方法;二是建立决策的舆论监督机制,使园区自然生态环境信息和企业环保信息透明化、公开化;三是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实现信息双向交流促进园区企业提高生态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四是推动管委会绿色采购和环保行为的建立与发展。

(3)低碳服务平台建设

黑龙江庆华新能源战略产业园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大力推进低碳型服务平台构建,即公共服务平台、人力资源平台、研发创新平台、信息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建设(如表1所示),推动低碳要素在创新主体间的流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企业创新能力。

公共服务平台:黑龙江庆华新能源战略产业园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以园区入驻企业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为导向,通过组织整合、集成优化各类资源,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共享的服务平台,达到减少重复投入、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

人力资源平台:黑龙江庆华新能源战略产业园面向未来发展,制定新能源产业人才发展规划,分析风电产业在不同时期人才队伍的要求以及人才资源的可留性,优化公共服务,提供优惠政策,对低碳人才进行分类选择、引进与内部挖潜。

研发创新平台:构建低碳技术研究及决策平台,制定产业创新技术的发展方向,统筹规划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创新资源配置;构建低碳技术研发平台,负责产业技术研发工作,此外,还可以通过技术购买、技术引进、国际领先技术的研究学习来提升产业技术知识水平;构建低碳成果应用及反馈平台,将技术创新应用于企业中,观察应用效果,跟踪市场反馈。

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现代化的黑龙江庆华新能源战略产业园需要相应信息工程的配套建设,特别是建设“数字化园区”将会进一步促进黑龙江庆华新能源战略产业园整体水平的提高,从而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的目标。

投融资平台:建立和完善以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融资平台,大力促进和支持风电产业、光伏发电产业、电动汽车电池产业和生物质能产业成果的市场化推广。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为指导,融合产业创新、产业生态理论,提出低碳型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模式及意义,并以黑龙江庆华新能源战略产业园的建设发展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论证了其构建、推广的可行性与科学性。通过低碳型产业创新网络构建模式的提出,为国内相关领域产业园区与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注释]

① 黑龙江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黑政发[2010]13号)。

[参考文献]

[1] 李天柱,银路,程跃. 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网络及其启示――基于国外典型集群的多案例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22(3):1-8.

[2] Freeman, C., Network of Innovators: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J]. Research Policy, 1991,20(5):499-514.

[3] Cook,P.The New Wav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s: Analysis, Characteristics and Strategy[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1996 (8):159-171.

[4] Doz,Y.L., Olk, P.M., Ring, P.S.Formation processes of R&D consortia: Which path to take Where does it lead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3): 239-266.

[5] UK Government.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 2003.

[6] 严立冬,邓远建,屈志光. 论生态视角下的低碳农业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2):40-45.

[7] 吴晓波,赵广华. 论低碳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8):15-19.

[8] 曹玮,刘洪涛. 基于制度主义视角的低碳创新:丹麦、德国和美国发展风电产业的启示[J]. 管理学家学术版,2010(1):3-21.

[9] 徐承红.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之路[J]. 管理世界,2010(7):171-172.

[10] 张淑谦,韩伯棠. 低碳经济时代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5):34-37.

[11] 孔令丞. 加强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工业园区生态化[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95-99.

[12] 徐震. 完善环境准入制度积极优化经济增长[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1):4-9.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Industrial Innovation Network

――An Empirical Research of Heilongjiang New Energy Industrial Park

Wang Xiaoling ,Wu Chunyou

(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Dalian University of Tecnology,Dalian116023,China)

低碳化发展论文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 低碳企业文化 建设

1.低碳经济与低碳经济理念导向下的企业文化的内涵

1.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推动下产生的。“低碳”已成为人类发展的一个新理念。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和高效率、高效益、高效能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能源利用的转型和经济的转型,达到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1.2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文化

在低碳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背景下,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商机,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必须在企业文化中融入“低碳”理念,建设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低碳企业文化与“低碳理念”,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等都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树立低碳意识、低碳行为准则,并使得低碳思维成为企业文化的长期经营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使企业实现其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2.低碳经济理念导向下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企业必须了解当代经济发展的背景,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出发,通过把企业文化纳入低碳经济的视角下进行企业文化的重新定位。

2.1低碳成为当前时代经济的主题

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总消耗折36.2亿吨标准煤,约占全球的21.3%,单位GDP能耗是国际的2倍,是发达国家的4倍。迅速发展的经济活动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工业增长仍然过度依赖物质资源的投入,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未来将进一步研究开展低碳工业、低碳交通、低碳城镇、低碳产业试验园区、低碳社区、低碳商业的试点,研究扩大绿色产品消费的补贴政策。” 因此,对企业来说,低碳经济的发展既是一次重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次重要的机遇。未来企业势必要将低碳概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产品理念中,全面实现低碳战略。

2.2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是当前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管理手段。如果企业能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背景,从低碳经济的角度来重新诠释企业文化,赋予企业文化全新的时代内涵,使企业结合当代经济热点从新的视角来理解和完善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经营决策、生产组织等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实现低碳化,那么企业将在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低碳经济理念导向下的企业文化建设思路

3.1树立低碳经济理念,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据估算,“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国家投资将达到2.3万亿元,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市场的占有率将由目前的5%提高到30%。走低碳发展之路,应对气候变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企业要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加强相关的舆论宣传,建设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在经营过程中把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探索有利于企业应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推动企业低碳转型,引导企业进行低碳生产和管理行为。

3.2塑造企业核心价值观,营造低碳企业文化氛围

低碳背景下,企业要树立的价值观就是“低碳”,将“低碳”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进行大力宣传,落实到制度中,融入到企业的日常运作中去,营造氛围,使员工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去适应和认可。在低碳企业文化的引导下,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进行绿色企业的建设渗透到员工的日常行为中,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能够形成低碳意识,并作为自身行为的规范,从而使低碳理念得到确立,低碳化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深化。

3.3以满足消费者低碳需求为导向,推进技术创新生产绿色产品

低碳企业文化应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一方面,要改变以前的生产和管理的模式和理念,改革工艺,实行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在企业的产品设计、外包装等方面体现绿色环保和低碳经济思想,了解消费者需求,不断对产品推陈出新。 另一方面,低碳经济的实施要求企业以此来降低碳排放。企业利用低碳经济作为发展的契机,根据国家相关标准,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企业的产品标准,大力开发和生产适合消费者需求的具有“绿色环保”的绿色产品。

3.4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引入低碳竞争合作新观念。

低碳企业文化要求企业生产履行其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企业不仅要对赢利负责,而且要对环境负责,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低碳经济的视角下,企业通过推广和宣传新技术、新材料,开发绿色环保产品,减少企业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社会公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可以使社会公众对企业有更多的认同感,提升企业的赢利水平。

参考文献:

[1]宁小勇.低碳企业文化与品牌竞争力[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 向重樵.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文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 章喜为;涂曦.论低碳理念导向下的企业文化建设[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1)

[4] 任旭萍.“低碳”背景下企业文化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山西:山西大学,2011

[5]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低碳经济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

低碳化发展论文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税;政府;博弈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6-0008-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6002

低碳经济对能源技术创新、减排技术革新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背景下,可以预见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以及人们生活和消费观念等领域必将发生深刻变革。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等被认为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几个重要环节 [1]。

1文献综述

低碳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内外学者对如何能够更科学、更有效地促进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做了很多研究。由于低碳经济具有外部性,所以政府政策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2]。政府政策主要有税收、补贴和一些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等 [3-4]。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国家可以利用征税的措施来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这就是著名的“庇古税”。学术界普遍认为对企业征收碳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政策。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很早尝试或者开始实施了征收碳税政策,所以国外学者关于碳税政策的研究较早,研究角度和运用的方法也非常多样。Barker [5] 在研究碳税对英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时使用能源—经济—环境模型,指出政府对企业征收碳税的政策完全可以使英国的碳排放量保持在12%以下的水平,而且碳税政策不会对英国宏观经济产生明显的影响,预测GDP增长速度仍然会保持在高于基准0.2%的水平。Frank [6] 运用气象学理论构建碳税模型,克服了原有模型中碳税衰减的弱点,得出随时间推进而保持递增的碳税路径。Kemfert和Welsch[7] 使用动态CEG模型分析德国能源与资本、能源与劳动之间具有不同替代弹性和不同税收返还方式下,政府碳税政策引发的经济效应问题,研究结论表明如果征收的碳税用于降低劳动力成本,那么转移的越少对就业和GDP的影响越不显著。如果征收的碳税转移到私人部门,碳税对GDP的几乎没有影响。Wendner [8] 利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奥地利征收碳税对本国经济的影响时,分别讨论了把征收的碳税转入家庭、补贴工资成本以及为养老金系统融资这三种分配方式。模型结果显示节能减排与养老金融资之间不存在冲突,而且碳税转入养老金系统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方面的作用更为明显。Nikolaos和Andriana [9],Erin和Ekundayo [10] 构建碳税效用模型分析碳税政策在降低碳排放中的作用。通过分析企业对征收碳税的反应发现企业研发低碳技术的积极性不会因为被征收碳税的提高而增加。Annegrete [11] 分析碳税的征收和返还方式时得出结论,按照家庭收入水平或者家庭人数征收碳税都会对低收入者有利。

国内学术界对低碳经济问题的研究也较早,由于我国还没开始征收碳税,所以学者们的研究多集中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宏观政策选择以及企业研发低碳技术的影响因素等。袁富华 [12]指出在低碳约束下,必须摆脱以往对高经济增长的依赖,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政府可运用价格和税收手段,达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目的。

王淑新等[13]在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低碳化演进特征和影响因素基础上,对于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出:强化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低碳发展理念;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注重先进节能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华锦阳[14]建立了动力源分析框架考察当前企业低碳活动动力的分布特征。博弈论方法是研究环境问题非常适合、重要的工具。也有学者运用博弈论方法对企业研发低碳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赵淑英和程光辉 [15] 构建政府与企业之间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研究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机制时,得出结论政府的政策方向是影响企业是否研发、应用低碳技术的关键所在,完善制度系统建设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首要任务。而刘越 [16] 建立“大气公地悲剧”模型,运用博弈论中的Nash均衡和反应函数对低碳经济的成因进行分析,得出了不同结论,认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加大对低碳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低碳经济意识。

姚昕和刘希颖[17]运用修正DICE模型对我国碳税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征收碳税有利于减少碳排放;我国最优碳税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开始征收较低碳税可能对经济也会有较大冲击,当经济逐渐增长,最优碳税也逐渐增大,并预测了未来我国最合理的征收碳税水平。在学者们的研究基础上,可以总结目前我国低碳经济整体现状是:低碳经济发展面临国外和国内双重挑战;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依然任重道远;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积极性不高;社会公众低碳环保意识不强;政府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不够。

通过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两个问题:第一,学者们在研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问题时,多数集中于宏观政策选择方面,而没有深入研究政策的可行性;第二,我国目前还没开始实施碳税政策,但从近几年的政策导向和其它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征收碳税应该是未来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选之策。而鲜有关于碳税政策可行性和方式选择的理论研究。所以更为深入研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碳税政策可行性和方式选择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出于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的需要,本文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现状,构建政府和企业之间三阶段博弈模型,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公众对低碳经经济认知度的现状,如果实施碳税政策,哪种征税形式最合理,最优碳税水平是多少?其次,针对政府实施的碳税政策,企业的最优产品价格和最优产量有什么变化?最后,碳税政策对企业最优低碳技术水平、消费者收益和社会总福利水平都带来哪些影响?在模型求解的基础上,利用数值仿真对这几个方面问题做进一步详细分析,希望为政府政策的制定和企业发展规划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于维生等:中国碳税政策可行性与方式选择的博弈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6期

2政府与企业的三阶段博弈模型

2.1问题描述与变量假设

本文构建政府与两个具有竞争关系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整个博弈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政府以社会总福利水平最大化为根本目标来确定对两家企业征收的碳税方式和水平;第二阶段,两家企业针对政府设置的碳税水平,以自身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来确定各自最合理的低碳技术水平;第三阶段,充分考虑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低碳技术水平的差异性以及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偏好程度等因素,两家企业依据收益最大化原则确定各自最优产品价格和最优产量。下面对博弈模型中涉及到的参与者和变量进行描述说明:

(1)政府。政府对企业征收碳税,如果企业想避免被征收碳税,则要求企业的低碳水平必须要高于政府规定的低碳技术水平Tl。假设政府对企业生产最终产品的征税系数为ti,其中i=1,2。ti=α(Tl-Ti),α表示征税系数的调整因子,有以下关系式:当Ti>Tl时,ti=0;当Ti

(2)企业。在不失一般性前提下,假设市场中有两家具有竞争关系的企业,分别被定义为:企业1和企业2。两家企业生产并在市场上销售可完全替代的产品。企业的低碳技术水平 (即企业节能减排的能力) 用T表示,T的取值越高则说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越少。两家企业对研发低碳技术有不同的选择,企业1并不注重低碳技术的研发,企业2有积极性采取措施提高企业低碳技术水平。企业2无论是从原材料的购买,还是整个产品的加工制作过程,都注意节能减排。企业1的低碳技术水平表示为T1,企业2的低碳技术水平表示为T2。企业如果选择研发低碳技术,则需要投入研发成本为Ri=Ri(T0,Ti),i=1,2,T0表示政府对企业规定的市场准入低碳技术水平,对企业低碳生产水平的要求也就是市场准入水平,如果低于这个水平是不准进入市场的,但是在这个水平上还会被征收碳税,只有在T1以上才不会被征收碳税,所以有Tl>T2>T1>T0成立。R/T0>0,R/Ti

(3)消费者。在市场中购买产品的消费者环保意识有着巨大的差异。环保意识强的消费者,肯为低碳产品付出更高价格,而环保意识弱的消费者则不愿意支付低碳产品的高价。用δ表示消费者对所购买产品低碳水平的满意程度,用这种满意程度来区分不同消费者的类型。消费者满意度服从均匀分布,即δ~[δl,δh]。δl表示消费者对于低碳度不同产品的消费没有区别,这类消费者更注重产品的价格属性,而不注重产品的环保属性,所以往往会购买企业1生产的价格较低产品。δh表示消费者十分偏好低碳度高的环保产品,这类消费者注重产品的环保属性,愿意为低碳环保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所以往往会购买企业2生产的价格较高的、更为环保的产品 (本文中参加博弈的参与人是政府和两家具有竞争关系的企业,消费者并不是博弈参与人,但是消费者的行为对参与人的行为有一定影响,而且消费者不同于模型中其他变量,所以在这里把消费者列举为参与者)。要使δ类型消费者购买低碳度更高的环保产品,则至少要求消费者对购买两种产品没有差异,即企业1的产品市场定价企业2的产品市场定价p1和p2必须满足:p1+k(δ-δl)+p1t1=p2+p2t2,存在一个临界的低碳偏好程度δ*。可以求解得出:

其中,k表示消费者低碳支付系数,表示消费者为了提高自己的低碳满意程度而愿意支付的费用。消费者在购买企业1的产品和购买企业2的产品时获得的效用分别记作:V1,V2。基于以上问题描述和模型假设,给出本文的三阶段博弈过程 (见表1)。

2.2博弈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下面给出本文的主要模型公式。两家企业的产量能够满足市场中对产品的总需求。市场中对企业1生产产品的需求量为q1,可以得到企业1市场需求函数:

政府以社会总福利水平最大化为目标,在制定碳税水平和市场准入低碳技术水平时,既考虑企业收益和税收,同时也考虑消费者效用,政府的收益用社会总福利来表示,具体收益函数为:

本文的博弈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利用逆序归纳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第三阶段,求解两家企业最优的产品定价。通过对模型公式 (3) 求p1的一阶导数可得到企业1的最优产品定价函数:

第一阶段,求解最优碳税水平。把企业1的最优产品定价p*1和最优产品q*1带入消费者效用函数 (5) 中,得到消费者购买企业1产品时的收益V1。把企业2的最优产品定价p*2和最优产品q*2带入消费者效用函数 (6) 中,得到消费者购买企业2产品时的收益V2。再将得到的消费者收益V1、V2、两家企业的收益π*1和π*2以及政府税收同时带入社会总福利函数公式 (7) 中,得到政府的总收益值:

通过以上逆序归纳法对博弈模型的求解,在实现社会总福利水平最大化前提下,从理论上得到了两家企业的最优产品定价和最优产量,企业最优的低碳技术水平,政府最优碳税水平。在求解最优碳税水平的过程中,并把碳税水平对两家企业最优产量、最优价格、企业收益、消费者以及社会总福利水平的影响做了部分讨论。

3数值仿真

通过第二部分博弈模型的构建和解析,在理论上求解出最优碳税水平和企业的最优产品定价和最优产量,为了验证理论结果的正确性和进一步考察碳税政策带来的影响,运用数值仿真方法,对模型中的所有变量进行赋值,通过得到的数值仿真结果来完整地解答拟解决的几个问题。使用Matlab 2012a软件作为数值仿真工具,数值仿真共分为两个部分:分析统一碳税形式对两家企业、消费者和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分析产异化碳税形式对两家企业、消费者和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

3.1统一碳税形式的可行性分析

假设政府对两家企业征税水平t的取值范围是t∈[0-0.5],对其它变量的初始赋值分别为:c1=1.5,c2=2,R1=0.2,R2=0.3,δl=1,δh=7,θ=0.5,Tt=2,T0=1,T1=16,T2=1.8,k=1。依据模型计算公式,通过软件模拟得到图1和图2。图1演示了碳税水平t的变化对企业最优产品定价和最优产量的影响。可以看出,随着政府对企业征收碳税水平的逐渐提高,两家企业的最优产量q1和q2发生了明显变化,企业1的最优产量q1逐渐增加,而企业2的最优产量q2逐渐减小。两家企业的最优产品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企业2的最优产品价格下降幅度更大一些。图2演示了碳税水平t的变化对企业收益、社会总福利水平的影响。

可以看出,随着政府对企业征收碳税水平的逐渐提高,企业1和企业2的最终收益π1和π2,以及社会的总福利水平πG都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且下降水平都比较明显,尤其是企业2的收益π2在碳税水平达到0.3时收益成为负值,当碳税水平达到0.5时社会总福利水平πG也几乎要降低到零的水平。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图中变量的取值变化趋势,在不影响讨论结果和变量数值之间比较结果的基础上,对部分曲线做了平行于横轴的上、下移动。例如:在分析统一碳税形式对收益的影响时,为了更清晰地观察π1、π2变化趋势,将πG整体向下移动一定范围,但是不会影响整体结果。

综合分析,得出结论:政府如果利用统一碳税政策来控制企业的碳排放,随着碳税水平的逐渐提高,低碳经济生产意识较弱的企业最优产品价格下降,但是其占有市场份额增加,虽然其收益最终还是出现了下降的情况,但是在市场中形成了“逆向选择”的现象,这是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相悖的。低碳生产意识较强的企业因为征收碳税政策而被排挤出市场,最优产品价格也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而且收益水平在碳税到达一定程度变为负值,社会总福利水平也出现了大幅度的减少,这是本文得到的第一点重要的结论。对企业征收碳税,使得消费者购买价格更为低廉的商品可以获得更多效用,所以市场中注重产品价格属性的消费者比例逐渐增多,这也进一步强化了市场中“逆向选择”问题。碳税对提高企业低碳技术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低碳生产意识较强的企业的低碳技术水平始终呈现上升的变化趋势,低碳生产意识较弱的企业在碳税较低阶段反而出现了技术水平下降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在实际中,对企业征收碳税,低碳生产意识较弱的企业会采取更为廉价的生产工艺,进一步节约治理污染的成本来保证企业的利润,而不是通过研发低碳技术水平来降低碳排放量。低碳生产意识强的企业因为被征收了过多的税款,在研发低碳技术过程中更是显得力量不足。虽然近几年出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各界压力等多方面的考虑,对一些高污染、高排放行业征收各类环境税的政策呼之欲出,但是以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的技术水平来看,碳税政策的实施要谨慎、征税方式要合理、碳税水平要适度。

3.2差异化碳税形式的可行性分析

假设政府对两家企业征税的调整系数α的取值范围是α∈[0-0.5],对其它变量的初始赋值:c1=1.5,c2=2,R1=0.2,R2=0.3,δ1=1,δh=7,θ=0.5,T1=2,T0=1,T1=1.6,T2=1.8,k=1。依据模型计算公式,通过软件模拟得到图3和图4。图3演示了差异化碳税水平的变化对企业最优产品定价和最优产量的影响。可以看出,随着政府对企业征收差异化碳税水平的逐渐提高,两家企业的最优产量q1和q2发生了明显变化,企业1的最优产量q1逐渐下降,而企业2的最优产量q2逐渐上升。两家企业的最优价格出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企业1的最优产品价格p1出现了小幅度的上升,企业2的最优产品价格p2则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图4演示了差异化碳税水平的变化对企

业收益、社会总福利水平的影响。

可以看出,随着政府对企业征收差异化碳税水平的逐渐提高,企业1的收益π1、企业2的收益π2和社会的总福利水平πG都呈现下降的趋势,社会总福利水平πG下降比较明显,企业1的收益π1下降幅度最大。企业2的收益π2

在碳税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出现小幅的上升,后又有小幅度的下降,总体来说波动不是很大。

综合分析,得出结论:政府如果利用征收差异化碳税的政策来控制企业碳排放,随着碳税水平的逐渐提高,低碳生产意识较弱的企业最优产品价格下降,而且其最优产量,即市场占有份额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减少,最终企业收益出现了较大幅度的降低。低碳生产意识较强的企业,最优产品价格有小幅的提升,而且其最优产量,即市场占有份额有较大程度的增加,最终低碳生产意识较强的企业收益基本保持平稳状态,之所以没有出现大幅度的增加主要原因是研发低碳技术的支出和碳税的支出水平逐渐提升所致。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虽然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出现了下降,但是短期内差异化的碳税政策却能够很好地保护低碳生产意识较强企业,这是本文得到的第二点重要结论。对企业征收产异化碳税,使得消费者购买价格更为低廉的商品可以获得效用减少,所以市场中注重产品价格属性的消费者比例逐渐减少,注重产品低碳环保属性的消费者比例逐渐增加。差异碳税对提高企业低碳技术水平有一定的作用,在碳税水平由低到高逐渐变化过程中,开始阶段两类企业低碳技术水平提升速度很快,随后低碳生产意识较强企业的低碳技术水平提升速度降低,而低碳生产意识较弱的企业在碳税较低阶段出现了技术水平下降的情况。我国正在逐渐向低碳经济发展方向迈进,通过政策引导企业低碳生产至关重要,短期内实施差异化碳税政策能够对低碳生产意识较强的企业起到保护作用,从长期发展战略来看也是有非常重要意义的。

通过图1和图3的对比我们得出两点重要结论:第一,统一碳税政策造成两类企业的最优产品价格同时下降。差异化碳税政策使得低碳生产意识较弱企业的最优产品价格提高,而低碳生产意识较强企业的最优产品价格下降;第二,统一碳税政策造成市场上次品驱逐良品的现象,而差异化碳税政策能够扩大低碳环保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通过图2和图4的对比我们得到以下三点重要结论:第一,从数值仿真中明显地发现两种碳税政策都不利于社会总福利水平的提高,统一碳税政策对社会总福利水平造成的影响更大一些;第二,两种碳税政策导致低碳生产意识较弱企业的收益出现明显下降,差异化碳税政策影响的幅度更大;第三,两种碳税政策对低碳生产意识较强企业的收益影响有很大差异,统一碳税政策使其收益迅速减少,在征税到达一定水平时收益出现了负值。差异化碳税政策在征收水平不是很高的阶段,其收益有小幅度的增加,之后随着征收水平的提高,收益出现小幅度下降。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目前我国不适合全面实施碳税政策,也不适宜在同一行业内实施统一碳税政策。可以对部分高排放产业实施差异化碳税政策,开展一些差异化碳税的试点工作,为以后政策的全面实施积累经验。

4结论与政策建议

为了探查“庇古税”在我国现阶段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适用性,本文构建政府与企业之间三阶段博弈模型,在理论上得到了最优碳税水平、企业最优产品价格和最优产量等多个重要参数,利用数值仿真详细分析我国碳税政策的可行性和方式选择,以及两种碳税形式带来的影响。依据模型求解和数值仿真分析结果得到以下基本结论:

(1)目前,我国还不适合实施统一碳税政策。统一碳税政策在市场中会形成“逆向选择”的问题;消费者购买价格更为低廉的商品可以获得更多效用,市场中注重产品价格属性的消费者逐渐增多,进一步强化了市场中“逆向选择”问题;社会总福利水平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从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的技术水平来看,统一碳税政策的实施要谨慎。

(2)适当推行差异化碳税政策。差异化碳税会把低碳生产意识较弱的企业逐渐排挤出市场;消费者购买产品获得的效用都有小幅度下降,但市场中注重商品低碳环保属性的消费者比例逐渐增加,增加了市场中对低碳环保产品的需求量;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低碳生产意识较强的企业收益波动不大,可以适当推行差异化碳税政策。

通过研究碳税政策可行性和征收方式,对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政府和企业给出以下政策建议:

(1)政府。第一,实施差异化碳税政策的试点工作。虽然碳税政策会影响社会总体福利水平,尤其是统一的碳税政策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十分不利,但从其它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未来长远的发展规划来看,碳税政策对促进低碳技术发展仍然是十分有效的措施。现在我国还不适合全面实施统一碳税政策,可以先实施差异化碳税的试点工作,而且碳税的水平不宜过高,为以后的全面实施碳税政策积累经验。第二,加大对低碳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低碳经济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低碳经济发展还需要更多新产品和新技术,单独靠企业自身来发展低碳技术难度非常大,必须加强对重大低碳技术研发项目的财政政策支持。尤其是对一些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领域的重大项目提供财政支持,短期内形成以财政支持为主,征税为辅的政策方向。第三,通过在社会上普及低碳观念来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政府要加大力度提高广大消费者的低碳环保意识,让人民群众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继续加大在社会上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意义方面的宣传力度。虽然这一措施在短期内的效果不明显,但是对于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来说是利在千秋之计。

(2)企业。第一,构建以低碳理念为核心的企业价值战略理念。世界经济进入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应加快发展战略转型,彻底摆脱过去高能耗、高排放发展模式的束缚,选择可持续的低碳经济模式。围绕低碳经济理念设计和执行企业发展战略,促进企业发展思路和经营方式的转变,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排放;第二,对于低碳发展意识较强的企业来说,要抓住战略投资机会,抢占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带来的投资机会涉及到广泛的行业和领域,虽然目前主要还集中在环保节能产业和新能源开发上,但是在我国的新兴产业振兴规划中涉及到了新能源、新材料、制药以及信息网络等多个行业,这些行业都有低碳投资的广阔市场。企业应该主动抓住机会,积极开展战略投资,占领这些振兴行业制高点。另外,在消费者低碳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低碳意识较强的企业应该继续加大企业在低碳研发上的投入,依靠产品低碳环保的特点寻找新的营销路径,在社会上树立企业低碳环保的良好形象,和竞争对手之间进行差别竞争;第三,对于低碳意识较弱的企业来说,应该加强企业研发低碳技术的能力,培育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在消费者低碳环保意识得到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低碳意识较弱的企业通过产品价格调整来保持企业利润的可操作空间已经不是很大,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走低碳发展模式才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林伯强, 刘希颖. 中国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 [J]. 经济研究, 2010, (8): 66-78. [ Lin Boqiang, Liu Xiying. Chinas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under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fluence Factors and Abatement Policies [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0, (8): 66-78. ]

[2]徐承红.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之路 [J]. 管理世界, 2010, (7): 171-172. [ Xu Chenghong. Lowcarbon Economy And the Path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J]. Management World, 2010, (7): 171-172. ]

[3]Runar B, Jonas N. Carbon Tax Simulations Using a Household Demand Model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4, 48:211-233.

[4]朱永彬, 刘晓, 王铮. 碳税政策的减排效果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J]. 中国软科学, 2010, (4): 1-9. [ Zhu Yongbing, Liu Xiao, Wang Zheng. Abatement Effect of Carbon Tax and Its Impacts on Economy in China [J]. China Soft Science, 2010, (4): 1-9. ]

[5]Barker T, Baylis S, Madsen P A. UK Carbon Energy Tax: The Macroeconomics Effects [J]. Energy Policy, 1993, 21: 296-308.

[6]Frank S, Les O, Koli F.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Types of Environmental Tax: the Case of New Zealand [J]. Environmental Modeling Software, 2005, 20: 1439-1448.

[7]Kemfert C, Welsch H. Energy-capital-labor Substitution and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CO2 Abatement: Evidence for Germany [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0, (22): 641-660.

[8]Wendner R. An Applied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of Environmental Tax Reforms and Pension Policy [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1, 23: 25-50.

[9]Nikolaos F, Andriana V .Energy Demand and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s in Greek Manufacturing: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a Carbon Tax [J]. Energy Economics, 2005, 27: 387-413.

[10]Erin B, Ekundayo S. Profit-maximizing R&D in Response to a Random Carbon Tax [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006, 28: 160-180.

[11]Annegrete B, Bodil M 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Norway: Do Carbon Taxes Work [J]. Energy Policy, 2004, 32: 493-505.

[12]袁富华. 低碳经济约束下的中国潜在经济增长 [J]. 经济研究, 2010, (8): 9-89, 154. [ Yuan Fuhua. The Potential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with Restraint of Low Carbon Economy[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0, (8): 9-89, 154.]

[13]王淑新,何元庆,王学定.中国低碳经济演进分析:基于能源强度的视解[J].中国软科学,2010,(9):25-32.[Wang Shuxin, He Yuanqing and Wang Xueding. Analysis of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 Based on Energy Intensity Perspective[J]. China Soft Science, 2010,(9):25-32.]

[14]华锦阳.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探究及其政策涵义[J].科研管理,2011,32(6):42-48.[Hua jinyang. Motivation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f Low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Based 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J].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2011,32(6):42-48.]

[15]赵淑英, 程光辉. 煤炭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动力的博弈分析及政策取向 [J]. 学习与探索, 2011, (3): 203-205. [ Zhao Shuying, Cheng Guanghui. Game of Coal Enterprises in Low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Power Analysis And Policy Orientation [J]. Study& Exploration, 2011, (3): 203-205. ]

低碳化发展论文篇(5)

【关键词】低碳;低碳教育;当代大学生

进入21世纪,作为环境问题之一的全球变暖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各国就节能减排问题展开了激烈辩论,气候科学家们表示全球必须停止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在2015到2020年间开始减少排放。会后,“低碳”一词便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低碳”、“低碳经济”、“低碳消费”、“低碳教育”,正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现如今,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生活的实践也已成为各个国家的发展重点。因此,切实开展低碳教育、普及低碳意识、践行低碳行为,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对大学生进行低碳教育,对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对大学生开展低碳教育的必要性

(一)“低碳”与“低碳教育”的基本涵义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一般包括: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低碳生活方式。

目前,虽然大家都在号召低碳行为,提倡低碳生活方式,但对于低碳教育的推广并不是很多,低碳教育的概念还只有个别学者提出。学者黎加厚认为:“低碳型教育”(Low Carbon KnowledgeTeaching),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推进教学的各个方面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少能源消费,加强环境保护。低碳教育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变化和低碳经济教学与研究的陆汝成提出:“低碳教育(Low-carbon education),是指人们通过各种媒介和手段去认识低碳知识,了解低碳问题,培养低碳意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建立低碳价值观、低碳消费观和低碳发展观,以便通过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低碳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面对现在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我们要使低碳教育成为我们重要的教育任务,将生态文化与生态知识教育贯穿到对大学生教育过程的始终。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低碳教育和生态教育,可以完善他们头脑中的生态观念,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作出贡献。通过进行一系列的生态科学知识和环境科学知识的渗透,以及正反两方的有关生态环境的例证展示,来普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唤起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社会的向往,同时更重要的是,改变长期以来主导着绝大多数人思想和行动的“人类中心主义”――即以人类为中心的发展观、伦理观、消费观这样一种错误的思想观念,从而使大学生意识到为了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我们不仅是社会大家庭的一份子,还是地球家园的主人,我们应该以主人的姿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保护环境、爱护自然,使我们的家园更美好。

(三)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通过教育,我们能够使得个体的生存发展得到更好的实现,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政治生活水平、精神生活状况不断得到改善,引导我们在与自然的交往中克服“对自然的绝对支配”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他们进一步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所以,面对自然界,我们应当进行的是对它的“有责任的支配”,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出发,不局限于我们人类自己的发展和进步,立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发展,引导人们形成全面的、可持续的和协调的发展思想――实现当代人的发展不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相处、和谐发展――这样一种思想观念。

开展低碳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更好的认识,进而扛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不仅让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内化于心,同时外化于行,最终也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四)有利于环保使命感和正确利益观的形成,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低碳责任感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消费观、荣辱观等。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一定最初就是完全正确的,而是在一定环境的影响下,经过教育的作用,在主体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消费观、荣辱观等,并使之不断的得到发展。我们需要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塑造施加更强的影响,促使人的思想品德水平不断完善,使人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在低碳教育过程中,我们不断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环保教育,倡导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关爱自然,树立生态责任感,积极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把环保行动真正落实到生活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关系,帮助人们形成低碳责任感,把低碳思想普及开来,采取低碳行动。

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发展的重要任务,因为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实现其他方面进步的前提;但是,面对眼前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在我们实现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注重生态效益的实现。生态系统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求我们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遵循和运用自然规律,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所以,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关系也是我们需要予以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即在教育中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环保、健康等观念研究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人的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利益观念,使正确的生态意识在经济发展中予以体现,使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健康生产和生活成为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自觉的行为,让这种行为内化为自己的一种习惯,成为自己的一种使命,同时,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内在推动力,鞭策人们自觉积极地接受低碳的教育模式、实践低碳的生活状态。

二、当今大学生低碳教育的现状

想要找到问题的解决对策,就必须了解出现了什么问题,想要对大学生进行低碳教育,我们首先要了解大学生低碳教育的现状,然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大约有“75%的大学生认为气候和环境问题对自身生活影响不大,仅有15%的大学生认为对自身生活影响很大。调查显示,对节能减排认知度不够的75%的大学生因认识不足,对低碳生活也了解不够,从而觉得气候和环境问题对自身生活影响不大”。在行为上出现的具体表现就是,一些高校的能源利用出现问题。如,在一些高校中出现的“长明灯”、“长流水”现象;就餐时使用一次性餐具的现象;在学校食堂浪费粮食、乱扔垃圾的现象等等。想一想世界上还有多少人因为水电问题而担忧,又有多少人因为粮食问题二困扰,我们如果不对大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有效地教育,那么会造成社会能源和资源的严重浪费。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试想如果每人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将会对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将会减排多少吨二氧化碳。

所以,加快进行对大学生的低碳教育极为迫切。不仅因为出现这些问题,更因为大学生是一股新生力量,具有积极向上的特点,接受新鲜事物较快,传播和影响能力更为突出,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低碳教育,能够对整个社会起到更为显著的引导和普及作用。

三、对大学生开展低碳教育的一些措施

(一)开展低碳教育,建设环保校园

学校做为低碳教育开展的一个载体,在校园推广低碳教育的各种理念,十分有利于低碳经济、低碳消费、低碳出行、低碳生活等在整个社会的推广。自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伊始,低碳话题一经提出就受到了与会各国的高度重视以及各国民众的关心。如今,低碳教育也正在如潮水一般涌入校园中,低碳教育的行动即将在我们教育中普及起来。开展低碳教育,向大学生宣传低碳的概念,以及如何做到低碳,在学校可以明确打出“低碳”这类标识,倡导 “低碳校园”“低碳式教学”“低碳式管理”等一系列以实现“低碳”为目的新提法;使低碳知识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结合,融入现代教育体系,成为学生们受教育内容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二)开展低碳教育,形成低碳氛围

形成低碳教育的氛围,首先要做好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舆论导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一个途径,我们可以利用赞赏、激励、批评、监督等手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以正确的舆论调节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引导人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而对人们形成一种强大的约束力量和导向力量。”“宣传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育法的具体方式之一,宣传教育就是指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向人们灌输正确理论和先进思想的方法,是一种普遍灌输的方法,也是一种形象灌输的方法。”

充分利用舆论宣传方式,营造良好的低碳学习环境,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为大学生们提供感受低碳氛围、了解低碳教育、实践低碳目标的平台,或者是通过各个学校、社区、环保组织、爱护环境的积极人士来举办相关的讲座、图片展或实践活动,来积极宣传低碳环保常识,如告知大家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每张纸都双面打印、双面写,来减少砍伐的森林数量;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保护森林,低碳生活等等,从而引起关注和共鸣,加深他们对于低碳环保的认识。通过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使广大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减少碳排放量的具体方法,从而实践符合低碳标准的行为,养成低碳学习、低碳工作、低碳生活的习惯。

(三)开展低碳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改革中引入低碳

中央十六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途径中,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在高校最为重要的传播手段”。

因此,把低碳教育、低碳管理的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结合起来,把传授低碳环保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进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改革,对于低碳教育的开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知识教授的同时,把低碳融入到课程体系建设中,穿插在课堂里,对于环境专业和非环境专业的同学都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提倡,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在心中谨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利用各种平台和媒介,举办相关讲座、图片展、社会实践调研等活动,倡导进行低碳消费、低碳生活;此外,高校中实施低碳管理方法,由校方为同学们创造开展低碳活动的氛围,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人、启发人,从而使各种类型的专业人才形成低碳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四)开展低碳教育,遵循低碳教育准则

为了减少碳的排放量,低碳教育提供了一系列生活中我们需要遵循的准则,如:“出门购物,我们最好自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还是收费的塑料袋,都尽量减少使用;出门最好自带水杯,减少一次性杯子的使用;不使用电灯、空调时,随手关掉,手机充电完成后,尽快拔掉充电插头;少开汽车,多乘坐公共汽车或是骑自行车出行……”这些被提倡的低碳生活、低碳消费、低碳出行、低碳饮食等的准则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和节俭。它倡导的这种美德要求我们理性地去享受生活,建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健康生活,绿色消费,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自觉的心理;此外,它也要求我们要把这种美德真正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之上,因为倘若仅有低碳知识和技能,却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的行为,低碳仍然难以实现。让低碳的实现与勤劳节俭美德的提倡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使低碳逐渐成为一种我们习以为常的美德融入我们的生活。

对大学生开展低碳教育,能够让我们把低碳的理念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从学校到家庭,从学校到社会,从学习到生活,从学习到工作,大学生作为一种引导力量,带动整个社会低碳意识的树立,最终形成一种从最初的接受教育到形成自觉的习惯再到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美德,从而形成持续的教育的一种良性循环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58.

[3]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

[4]陈绪林.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J].中国高教研究,2008(8).

[5]郇庆治.重建现代文明的根基---生态社会主义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钱志新.低碳化:第四次浪潮[N].新华日报,2009―7―28.

[7]申秀英,刘沛林,徐美.低碳理念下的环境教育优化研究[J].教育评论,2010(1).

[8]孙方民.环境教育简明教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O03.

[9]廖先旺.“低碳生活”创新生活(环球走笔)[N].人民日报,2009-12-07.

[10]熊焰.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11]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7.

[12]低碳教育:低碳发展的根基――首届低碳教育论坛全记录[N].中国能源报,2010-08-02,第06版.

[13]麻东锋.关于高等学校引入低碳教育的思考[J].北方环境,2010(2).

[14]刘兆征.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政策建议[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9, 13(6).

[15]冯之浚.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20O9―04―21.

[16]王磊.论我国高校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9(1).

[17]刘婷.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8).

[18]李怀录.思想政治教育成本的理论解读[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19]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0]黎加厚.低碳型教育与云计算辅助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

[21]陆汝成.低碳教育与高校的实践路径探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0(3).

低碳化发展论文篇(6)

论文摘要:创意设计是践行低碳理念,推进低碳经济科学发展与构建低碳生活的重要力量和依托。低碳理念与创意设计具有着不同内涵与特质。低碳理念的达成需要创意设计的支撑与保障。低碳界定与拓展了创意设计内涵与实践面向。准确、全面地理解低碳理念与创意设计间的辩证关系,既是低碳理念由思想转化为行动的诉求,更是创意设计自身完善与发展的需要。

在全球反思经济模式的今天,“低碳”日渐成为当下最为关注的话题,是新时期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世界性共识。由低碳理念引发的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不但是未来世界发展的大方向与主旋律,更成为全球经济、生活的必然趋势与新支柱之一。低碳理念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它需要以特定且相关的学术理论为基础,更需要具体与取向明确的实践活动予以转化。而创意设计作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创造性活动,具有着“与生俱来”的低碳面向,并通过其学理内涵与特质的低碳价值取向,以独创性的低碳造物活动,具体化、物质化的践行方式诠释着低碳理念,进而成为推动与促进低碳经济科学发展与构建低碳健康生活的重要力量和必要依托之一。

一、 低碳理念的界定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止无休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也因此,各国曾呼唤“绿色GDP”的发展模式和统计方式)。①面对此情此景,关注、倡导与践行低碳的理念呼之欲出,并日渐成为共识。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的涵盖领域较为广泛,包括了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与低碳生活方式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其中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其核心内容。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它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领域。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旅游、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等多个领域。“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

二、创意设计的解读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创意设计同“低碳”一样,可谓是当下中国乃至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综观世界各国,创意设计及其产业越发达,人们的生存品质就越高,经济就越强,综合国力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二者是成正比关系的。

创意设计,简而言之,它是由创意与设计两部分构成,是将富于创造性的思想、理念以设计的方式予以延伸、呈现与诠释的过程或结果。在我国,“创意”的概念源于英文形容词“Creative”的翻译,愿意为“有创造力的、创造性的、产生的、引起的”等,其名词“Creativity”可以翻译为“创造力”,或“创意”。毋庸置疑,创意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是创新的意识与思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点子”、“主意”、“想法”,如此等等。因此,创意是一个相对“大众化”、“民主化”的语汇,其活动往往表现为一种普适行为——人人可为。

当然,并非所有的“创意”都是向上的、积极的与有价值的。正如“发明”被划分为有用发明和无用发明,“创意”也可区别为“有价值创意”与“无价值创意”。比如,用玻璃做成的马桶是创意,但是却不太可能有人去做,因为这种创意在人们看来没有价值。所以,衡量一个创意价值与否的一个前提就是创意的结果要得到目标受众的价值认可。

设计,从词源学的角度考察,“设”意味着“创造”,“计”意味着“安排”。现代我们所用的“设计”一词来源于英文Design的翻译,基本词义是“图案”、“花样”、“企图”、“构思”、“谋划”等,词源是“刻以印记”的意思。如果从字面训诂,设计就是“设想”和“计划”,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创造性活动。它具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人的目的性,二是活动的创造性。根据2006年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ICSID)的设计定义,设计的创造性活动,其目的是为物品、过程、服务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质。因此,设计既是创新技术人性化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

创意是人类的创新设计思维的一种能力的体现,它是思想和意识或者理念的更新和创新,它是设计活动的思维原点与起点,是设计最为直接的基础要素;而设计是创意的具体实施与物化架构,是创意价值实现的重要依托。[1](P112)优秀的设计需要优秀的创意为基础,而精妙的创意更需精妙的设计予以“架构”,并促其价值实现。[2]

三、低碳理念的达成需要创意设计的支撑与保障

低碳理念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达成的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和面向的经济发展体系与生活方式,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等。[3](P36)低碳理念的达成需要相关政策的关注与引导,需要人们积极的配合与践行,更需要来自学科、技术领域的针对性理论和可操作性实践的支撑与保障。而创意设计所从事的是以满足人类需求为目标,以改变人类生存方式为手段(内容)的创造性活动。[4](P66)创意设计所包含的产品设计、广告设计及建筑设计等专业学科门类,正是低碳理念得以实现与贯彻所必须依托的重要而具体学理诉求。同时,低碳,意味着“可持续发展”与“绿色GDP”。

“低碳理念”与“创意设计”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和1998年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

创意产业:又叫创造性产业等。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份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最早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5](P9)

四、低碳界定与拓展了创意设计内涵与实践面向

首先,创意设计是一门时效性的学科,它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6](P79)特定的理念与经济模式会赋予创意设计以新的内涵、面向及方式。低碳理念与经济模式是以“低碳”、“环保”为核心的,较之其他理念与经济模式,必将对现有的创意设计理论与实践提出特定的新诉求,从而有助于该学科内涵与实践面向的丰富、拓展与完善。以最为代表性与典型性的创意设计——工业设计为例。在工业经济时代,工业设计的创意活动是以“顾客需求”与“企业效益”为面向的。 [7](P35)而在低碳经济时代,工业设计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则应调整为“生态”、“环保”与“绿色”;实践面向也应因势利导地有所转变,即所谓的“3R”,3R:即减少原料(reduce)、重新利用(reuse)和物品回收(recycle)。由其所带来的物质与非物质成就及其对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都必须兼顾、围绕“低碳”的这个主题。

其次,创意设计理论与实践是设计学科重要组成,而设计学科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模式是动态的,是随着社会经济模式嬗变而不断发展、丰富与拓展的。[8](P116)构建低碳理念的创意设计理论与实践正是这种动态特征在新经济模式下的积极响应。在低碳理念模式下,诸如绿色设计、生态设计、体验设计等新型创意设计理论应运而生,创意设计的面向与实践也因之不断地得到拓展和更新,这正是设计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完善所必需的。就创意设计的纵向发展而言,传统意义上的创意设计可以解读为人类的造物活动。[9](P25) “人”是造物活动的核心,造物过程中的物质与能源的消耗是以满足人的需求与企业效益为价值取向,自然与社会环境因素是处在与次之地位。

五、结论

准确、全面地理解低碳理念与创意设计间的辩证关系,既是低碳理念由思想、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与措施的诉求,更是创意设计自身完善与发展的需要。创意设计需要依托富于健康方式、科学精神的创造性理念,才能展现其开拓与进取的无穷“魅力”和良性效应。[10](P79)而构建与面向低碳理念的创意设计正是这种健康方式与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魅力效应“的特定彰显。

[参考文献]

[1]蔡林海.低碳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庄贵阳.中国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3]白庆祥,李宇红.文化创意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4]赵江洪.设计艺术的含义[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5]左铁峰.产品设计形态语言分析[J].装饰,2008,(11).

[6]彭泽立.设计概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7]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8]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低碳化发展论文篇(7)

关键词:生态文明 低碳消费 对策研究

生态文明视野下低碳消费观

(一)低碳经济:生态文明着力点

生态文明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意味着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批判。苏州作为全国经济领先的开放性城市,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史上,特别是近10年苏州的高速发展,基本上是依靠制造、电子、代工等传统粗放式的增长方式拉动,经济的发展在给苏州带来巨大物质财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同时,也造成了空气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广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目的就是要改变破坏环境的经济增长模式,大力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人们低碳生活方式。这就要求苏州市的经济发展不能再走以前的老路,所引进的项目必须低碳化,要鼓励市民更多地低碳消费行为,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时意味着低碳消费方式的构建,使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逐步地走向低碳化,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

(二)生态文明:低碳经济落脚点

发展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尊重自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以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共生作为中心,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可持续的发展能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归宿是生态文明。当前,苏州正处于典型的后工业化时期,苏州市政府严控污染项目进入招商目录,对污染行业实施一票否决制。

苏州构建低碳消费方式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低碳消费理论研究问题

消费领域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仅仅研究消费方式显然是不够的。因为低碳消费方式还关乎其他很多方面:比如经济、文化、社会、心理领域等。苏州市对低碳消费的研究基本上属于缺乏阶段,具体表现为:苏州市民对“什么是低碳消费”、“低碳消费有何特点”、“低碳消费在苏州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等等认识缺乏;苏州政府有关部门对不容乐观的消费环境、消费形式不太了解,没有构建低碳消费方式的动力;还不清楚低碳消费对低碳经济的强大引导能力。近年来,苏州开始重视对低碳消费理论的研究,“苏州市低碳研究中心”于2010年在苏州大学成立,这将为苏州市低碳消费理论研究提供巨大的智力支持。

(二)低碳消费法律构建问题

“市场经济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通过市场的手段配置资源是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所以,政府部门要用市场手段、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管理和引导低碳消费。如果没有健全的有关低碳消费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低碳消费方式的形成便是一句空话。2007年,英国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倡导英国市民推行低碳消费。2008年,德国政府颁布了《节省能源法案》,主要是为减少碳排放提供法律依据。近年来,苏州市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生态文明的文件:2012年正式施行的《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2010年通过并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2012年颁布的《苏州市“十二五”污染物总量减排规划》等。但到目前为此,苏州市有关“低碳消费”的专门法规还没有制定,为了构建低碳消费方式,培育低碳消费文化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苏州市需要建立并完善专门的低碳消费立法。

(三)低碳消费机制培育问题

改善气候不断恶化的根本途径是低碳消费,是在世界发展新形势下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新方式。这就要求包括社会经济在内的多种方面进行持续不断的机制创新,政府、消费者、民间组织及企业等各方主体共同参与。低碳消费绝对不仅仅是某个消费领域的事,涉及到社会环境、消费总量、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思想等许多领域。目前,苏州市的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各种配套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值得欣慰的是,该市碳抵消交易已经开始了。2013年6月18日,该市完成江苏省首笔碳抵消交易。所谓碳抵消交易是一种全新的低碳消费理念,通过购买节能减排项目,为自己碳排放的产生买单。

(四)低碳消费管理模式问题

消费活动拥有典型的社会属性,所以,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理应与社会、道德规范相契合。何为低碳消费管理?要指在正确理念指导下,对市民的消费进行科学、适当的管理,以使市民的消费行为更加趋向低碳化。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低碳消费方式展开适当管理是低碳消费方式构建的重要保障。但到目前为止,苏州市低碳消费的管理方面还有许多的问题:苏州市政府还没有制定政府层面的低碳消费发展战略;低碳消费优先发展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有关低碳消费配套设施还没有建立起来;各类低碳消费市场、消费产品体系还未建立起来。

(五)低碳消费体制建立问题

首先是制度问题。市场在苏州市的有些重要资源领域里还不能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价格的作用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较低的资源价格不能反映出资源的环境价值”,这对苏州市低碳生产、技术发展相当不利;其次是资金问题。资金支持是低碳消费方式构建的重要保障。如果苏州市能建立专门的低碳消费基金,低碳消费方式的构建过程将会加快,并最终有利于低碳消费文化的形成;再次是信息沟通问题。我们的消费者还不能有效地辨别低碳,因为大多数消费者缺乏低碳消费产品的专门知识和信息,最终的结果会影响消费者购买低碳商品和服务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