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实践技能培训

实践技能培训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1 16:36:44

实践技能培训

实践技能培训篇(1)

【关键词】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

一、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现状分析

以往,针对机修钳工所组织的高技能培训中,更多地是借鉴学历培训教学方式,教师在台上授课,学生听讲,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学习。课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同时由于机修钳工培训内容的抽象性强,很多学员反映,教学中有很多内体难以理解,捉摸不透,教学培训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传统的教学内容方式较为陈旧,落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员学习中存在的难以理解吃透的问题较多,因此,机修钳工的高技能人员培训活动需要实现改革与创新。

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现有教育培训体制受到工业社会标准化、大批量生产效应的影响。在培训的过程中,要求所有的学员在同一时间需要完成相同的学习内容与任务,忽视了学员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学员接受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区别。培训采用同一内容,统一的理论授课方式,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墨守成规的教育培训体制导致的结果是资源的浪费,是人力财力的浪费,培训效果不理想。新形势下,这种培训方式已不能适用于现代企业生产发展的要求,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要能够在满足现代企业生产需要的基础上进行人员培训教学模式的创新,以真正培养优秀的高技能钳工人才,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服务。

二、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创新的实践探索

(一)依据现实需要确定教材

要保障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的效果,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教材作为保障。要开发出高质量的教材。相关研究人员,必须要能深入到工厂企业中开展调研活动,要积极了解现在企业生产维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机修钳工在维修过程中的技术重点和难点,要根据调研情况组织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编写。所编写的教材内容,提纲要明确,理论要点要突出,实践性要强。相关人员要虚心向公司的相关工程师及相关专家请教,力图突出机修钳工的技术重点与难点。另外,相关人员要通过调研,把企业中的一些老工人在维修过程中所总结的维修经验总结出来,能够把这些经验有效地编写到教材中去,还需要能够设置一些案例,对相关重点理论内容进行阐述。这样,才能保障教材内容质量。教材编写要能够有感性材料,有维修实践经验内容,有理论深化内容和综合技能应用内容,要保障内容的整体性和联系性,能够把一些工程实例贯穿到理论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去,保障教材内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基础内容与提高内容的合理配比。要能够遵循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的规律进行内容的的升级,使内容体现出由浅入深,有由低到高的层次来。要通过层次化的,多元化的内容设计,保障教材的质量,通过优秀的教材更好地服务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的培训活动。

(二)教学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是以理论讲解的方式为主开展教学活动中,这种方式的实践性差,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很多学员反映课堂上有很多问题是把握不准的,对一些理论性的知识也是一知半解,这样,教育培训的效果很不理想。要实现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效果的提升,创新培训教学,必须要重视对教学方式的创新。要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在课堂上,可以先用实际问题作为引导,引导学生关注分析实际问题,然后,让学员学习有关知识的应用,学习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使学员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问题,这种方式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的针对性强,对于提升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员有效学习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教师在培训中可以先引入实例,大型压力机,其主液压缸柱塞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划伤问题,要求学员能够考虑柱塞材料成本等问题,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进行修复。这种实际问题提出后,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各种修复方法。然后,教师可以对学员所提供的各种修复方法进行理论阐释,使学生能够从各方面比较各种修复方法的优劣,从而选择最佳的修复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就是从实际,到理论分析,再回归到实际问题的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实现统一,能够提升教学的效果。

(三)突出互动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选择中,互动教学模式可有效地实现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结合,能提升学员探究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培训中,教师要重视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中可以采用互教、互学、互研的方式授课,教师引导学员积极发现生产实际中,发现自己在维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通过互相探讨研究的方式,通过多方积累资料,查找资料的方式,解决问题。另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一些维修问题,使学生能够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培养学员的综合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维修专业素养与能力。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维修常见丝杆弯曲的问题,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维修方法,教师对不同的压力校正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选出最优方法。通过这种互动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吸取他人之所长补自己之所短,有效丰富学员的维修知识与技能。

(四)加强课程研发

加强课程研发也是有效提升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效果的重要举措,在课程研发中,教师要要求学员能够结合自己的维修实践,总结维修经验,以论文的方式对机修课程进行总结研究。要求学员要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技能,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对零件修复实例进行阐述研究。通过这种方式,使学员对零件损坏的各种原因进行分析,对修复的各种方式进行研究。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员的修复技能,丰富学员的修复经验。

总之,开展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活动,对于提升机修钳工人员的个人素养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培训活动,学员可以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学员可以把自己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问题展示出来。通过有效地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总结维修方式。通过培训,学员对问题的认识更深了,并能够掌握各种机修技能,这种培训对于学员的个人发展,对于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实践技能培训篇(2)

2011年以来,湖熟街道立足“现代农业主导型街道”的定位,全力推动5.2万亩湖熟现代农业示范区总规划建设,计划通过3-5年精心运作,将湖熟街道打造成南京市民最愿选择的休闲旅游基地、江苏知名的高端农业示范区和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特色高端生态旅游农业示范区。然而,作为农业大镇的湖熟,2万余职业农民,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传统的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满足不了现代农业的需求。

2011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意见》。湖熟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充分认识到,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证,也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一村一品”发展,推进湖熟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工程。2011年9月,街道办事处召开了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会议,会议决定,湖熟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承担制订培训计划,聘请培训教师,开展培训工作等任务。

湖熟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主动联系省、市、区农业部门,了解职业农民培训的要求及流程,试点举办了3期职业农民培训班,321人参加培训。然而,根据2012年江苏省农委的《关于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意见》的要求,湖熟街道在2015年前要完成持证农民比例达到35%的目标,即7000人。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于是主动与金陵科技学院讲师团联系,聘请金陵科技学院农科教方面的专家进行理论教学及实践指导,与街道农服中心联合制订培训计划,把街道22个社区居民学校作为培训点。

在金陵科技学院讲师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湖熟街道从2012年开始全面展开了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开设的培训项目有农作物植保工、蔬菜园艺工、茶叶种植工、水产养殖工、家禽饲养工五个工种,自编“职业农民系列培训教材”5本。据统计,参加培训的人员都是来自农村生产劳动一线的农民,年龄主要在35―55周岁之间。2012年培训持证1232人,2013年培训持证1359人;2014年的培训工作正在进行,计划培训1500人。

由于湖熟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该项目2013年被确定为南京市农村成人教育优秀培训项目。

做法与体会

在两年多的培训工作实践中,湖熟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取得了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和体会。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氛围

一是大力宣传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培训农民职业技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必须首先实现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加快农民知识化的进程,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尽快转变思想和观念,努力学习新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最终达到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武装农民,并转化为生产力。

二是大力宣传党中央关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转变农民的观念。近年来,通过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等有效载体,将党和政府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怀农民的信号及时传递给了广大农民,让农民深深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三是大力宣传农民身边通过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后致富的大量典型事例。这些典型事例让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通过多次参加培训,农民们认识到依靠传统农业已难以撑起农民致富的桥梁,从而增强他们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自觉性。

2.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目标责任制

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农民教育培训原则,各级政府均成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推动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

为落实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各级政府应当将完成情况纳入对各区县、各街道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各级政府财政列支资金专款用于对农民职业技能的培训,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有力的保障。

为此,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力争到2020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工作目标,把农民的知识化、职业化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要求到2020年持证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比例达到35%,并将这一指标纳入对市、县、乡各级政府的量化考核。这个做法有效调动了地方政府的工作主动性,很多县(市)把农民培训、考核、发证当做当前农业工作的重要任务来落实,按培训人数核算培训资金,农民培训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大幅增加,取得了明显成效。

3.整合教育资源,健全培训体系

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根本任务,改革创新农民教育体制,全面整合农业、劳动(人社)、教育等部门教育培训资源,以区(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骨干,以中等专业学校、区(县)社区培训学院和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依托,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补充,以街道(镇)社区教育中心为基础的功能强大、手段先进、运转灵活、反应快速的开放型、协同性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形成了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长中短培训相结合、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的产业培训网络,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4.创新培训模式,增强教育实效

好的培训模式是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突破口,也是教育培训成效的倍增器。因此,在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上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湖熟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在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形成了“三大培训模式”,即:

订单培训模式。街道(镇)社区教育中心直接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签订用工协议,根据对方“出单”对农民职业技能进行培训。

定向培训模式。街道(镇)社区教育中心根据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需求情况,对农民实施实用性的技能培训,使之掌握一技之长,服务于农业生产。

实践技能培训篇(3)

关键词:教学技能 能力发展 微格教学

随着技工教育的不断发展,每年都有许多新教师进入技工院校师资队伍的行列。开展有效的新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工作,使之尽快地掌握教学方法、适应教学环境、胜任教学工作是新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技工院校新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迫切性

1.新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对北京、河北、山东、广西、江苏、陕西、四川等地技工院校近两年引进的新教师基本情况的调研,得出如下数据(表1)。

由表1可见,非师范类毕业生占71%,师范类毕业生占18%,企业技术人员占11%。可见,正规示范类院校毕业的教师相对比较少,来自非师范类高校和企业的教师占了很大比重。

表1 技工院校新教师基本情况

新教师来源 是否受过教学

技能专门训练 是否学习过教

育教学理论 是否有过教学经历 占比 主要任课

方向

师范类高校

毕业 是 是 部分有 18% 基础课

非师范类高

校毕业 否 否 无 71% 专业课

来自企业 否 否 无 11% 专业课

对于刚进入学校从教的应届毕业生而言,虽然其前后的主要生活环境具有同质性,即都是培养人的学校,但他们行为上还没有完全摆脱学生的习惯,使得他们还没有确立的教师角色意识与潜意识中的学生角色相冲突,结果是他们的角色意识常常迷失于这种冲突之中。

企业引进人员对整个学校的教学机制和环境还不了解,还不能把学校与企业的工作对象区分开来,因此,他们也往往陷入力不从心的困境。

由于在新教师来源绝大部分是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学生,缺少教学技能的专门训练,没有学习过教育教学理论,更缺少从教经历,对于教学工作而言,都还处于一个零起点阶段,因此对新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尽快胜任教学工作是新教师培养工作的重要措施。

2.新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分析

诺贝尔奖获得者、奥地利著名的生物学家昆拉多・洛伦兹博士在“关键期”理论中指出,人类的某些行为技能,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如果能在这个时期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效果将是事半功倍;反之,将形成无法弥补的缺憾。新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具备关键期,存在阶段性规律,如图1所示。

图1 新教师能力发展规律曲线

(1)从图可以看出,适应期T2阶段是关键,新教师如果在教学实践中有所建树,那么教学能力会进入一个突飞猛进的阶段,逐渐变成“优秀型”教师。如果处于长期徘徊,找不到方向,锐气消减,将逐渐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2)适应期对新教师进行培训是至关重要的。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的前几年是最有爆发力的阶段,这一步走得好与不好,直接影响到新教师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的养成、创造精神和创造人格的塑造,进而影响到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水平,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工作乐趣的体验。

因此,在技工院校积极开发有助于新教师在关键期成长的教学技能培训项目,势在必行。

二、新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项目的开发

开展技工院校的新教师技能培训工作,需要根据教师职业成长阶段和职业工作特点,制定培训内容和目标。

1.教师职业成长的四个阶段及特点

教师职业成长的可以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入职教师(新教师)、合格教师、优秀教师和知名教师(教育专家),其各阶段的特点见表2。

表2 教师职业成长阶段特点

职业成

长阶段 能力特点 教学工作任务特点

入职教师 没有教学经验,对教学方法的处理、师生关系的处理以及教材的处理都还处于认知阶段,缺乏必要的教学技能 按规范要求完成的日常教学任务

合格教师 对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已经熟悉,对教学工作也能完全独立胜任,有了一定的职业安全感。但是,缺乏对教学工作的创造性 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完成教学任务

优秀教师 能够不断提升自我,能把自己在教学中得到的一些方法和理念进行自我创新,逐步能承担教学科研和教学管理工作 课程教学研究,开发教材,组建与带领教学团队开展教学研究

教育专家 实现从教学思考到教学思想的转变,不仅可以自己教学,而且能将自己的思想指导和带动他人教学 课程大纲的编制,课程教学评价,指导教师

2.新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内容及培训目标

教师的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五个方面。新教师处于教师职业成长阶段中的入职阶段,对新教师开展技能培训,其目的是帮助新教师尽快胜任所需完成的教学工作。针对新教师教学工作任务特点,我们通过对教师日常教学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提炼代表性工作任务,以代表性工作任务作为培训载体,确定新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培训项目(表3)。

表3 新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培训项目

典型工

作任务 代表性

工作任务 技能点 培训目标

教学

准备 1.授课计划的制订

2.教案的编写 1.教材剖析方法

2.教学设计

3.教案编写 能依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目标,剖析教材,确定教学方法,编写教案

课堂

教学 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教学语言的表达技巧

2.教学内容的导入

3.板书的设计

4.教学方法的运用

5.课堂气氛的调节 合理导入教学内容,运用讲解、演示、板书等教学方法与技巧实施教学。管理课堂,调节课堂气氛,自然结课

教学

反思 1.撰写教学小结

2.说课

3.评课 1.教学反思的撰写

2.说课、听课、评课的方法 会写教学反思,会说课,听课、评课,掌握一定的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

三、教学技能培训项目的实践

教学技能培训项目的实施,要力求培训目标明确,理论结合实践,重点突出,学做合一,使得受培训者的心理压力小,示范鲜明且具体,反馈及时、客观,评价技术科学合理。微格教学能较好的符合上述要求。

1.微格教学简介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产生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是目前公认的较为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方法,教学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微格教学过程

在运用微格教学实施新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时,我们可在一个由5到10人组成的微格教室里,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专门训练某一、两种教学技能;并利用视听设备记录实践过程,最后进行自评或互评以获得反馈信息,进而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2.教学活动设计

采用微格教学的形式开展培训活动,我们可根据工作任务,按微格教学过程划分学习活动,并根据工作任务要求,设定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见表4。

表4 教学活动

活动过程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理论培训 1.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确立

2.课堂教学环节 会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难点,掌握教学相关环节

教学设计 1.教学过程

2.教学方法的选择 能选择运用合适教学方法完成教学过程

角色扮演

实录 1.教学礼仪

2.板书 1.熟知教师课堂仪态要求

2.熟知与学生的沟通技巧,能有效调整上课语言节奏

回放观摩

评价评议 观察受训者上课过程,运用教师专业语言完成评价和自我评价(受训者) 语言得体,评价准确

授课实录 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班级授课 能运用教师语言和教师礼仪,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成功完成教学过程

回放观摩 观看班级授课录像 能认真观摩、记录、准备评价

反思总结 针对二次观摩课堂实录,完成教学反思的撰写 会运用恰当的语言写作教学小结和反思

四、教学技能培训的实际成效

实践技能培训篇(4)

关键词:自考助学与专业培训; 衔接教学;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邢晓(1971-),女,浙江省衢州市人,衢州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036-02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理性回归,以往只重学历的用人机制逐步向重技能方向转移,传统的自考教育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新时期自考工作发展的方针和目标也有所调整,开始着力构筑自考与多种教育衔接沟通的立交桥,探讨职业教育与自考衔接沟通、稳步推进自考与其他教育形式学分互认等试点工作。自考助学的内涵也由学历课程助学向技能实践提高的方向转移。

一、自考助学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教学方案研究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以“没有围墙的大学”著称,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随着近几年中职升高职比例的控制,自考生队伍逐年宠大而且趋向年轻化,25岁以下的自考生占到59.44%。自考助学工作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助学形式从传统适合在职考生利用晚上及周末时间、工学矛盾小的业余辅导派生出全日制助学辅导和最近几年流行的网络助学辅导。而全日制自考助学更是让人感受到与普通高校无异的校园氛围,得到社会的认同,尤其适合中职、普高等低年龄的毕业生,成为许多自学考生的一种理想选择。各高等院校利用宽裕的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各种助学工作,使全日制自考助学规模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2009年仅浙江省具有全日制助学招生资格的学校就有81所,核定招生自考生7.4万。这批年青的自考生要通过自考助学解决学历问题的同时,更需要通过劳动技能培训解决就业问题。在此背景下自考助学工作将要面临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

自考助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教学方案的研究与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对提升低学历的年轻社会劳动力的综合文化素质与专业劳动技能培养指明方向,避免劳动力就业培训的重复进行,缓解国家劳动力培训的压力,更好地促进就业能力的提高与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自考助学研究与改革的方向

我国传统自考助学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对自考助学的形式、强化自考助学的管理方法、提高自考通过率及相关自考政策的研究。最近两年自学考试虽然开始从职业能力培养方向进行了一些探索改革:诸如进行高职类大专自考改革试点,增加实践课考核的内容与比重;也有学者开始对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教育并举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但总体方向还是属于粗放型的,正处于摸索阶段,对职业技能培养力度还相当欠缺,有的专业甚至还处于空白状态。

自学考试做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应该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改革步调一致,顺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专业技能的培养方向,必须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人才需求的方向去改革。要通过对当前自考助学现状的分析,探讨适合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教学方案,让自考学生通过自考助学阶段既能学到相应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能学到相关的专业基本技能,减少劳动力培训教学资源的重复与浪费,才能保证自学考试持续可稳定发展。

三、自考生队伍的现状分析

(一)自考生的数量、年龄、职业、报考前的学历等特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浙江省2009年为例,自考学历教育共开考136个专业,考生50.2万人次,新增考生每年基本维持在12万左右;考生的年龄构成发生了变化,30岁以下的考生约占当次报考人数为92.5%;学历结构偏低,高中(中职、中技)的报考人数约为63%;考生的职业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为自考队伍的主力军,占当次报考人数的75%。

(二)年轻的自考生队伍对自学考试的认识态度。从1981年开始,自学考试做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越来越得到广大考生和社会的认同与追逐,考生逐年递增且趋向年轻化。通过对6个专业、13个班级共594名自考助学的学生入学时的问卷调查,得知91.75%的学生对自考学习充满信心,主观愿望较好。反映出学生、家长和社会对自考教育有较高的认可度,也是参加自考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

(三)自考助学生源的学习习惯。自考学生的学历结构偏低是一个不利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这些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学习习惯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怕吃苦、投入学习时间少,而且学习计划性、自觉性较差。从问卷调查反映出真正每天投入在自考学习方面上的时间少于1小时的占30.47%,在1~2小时的占52.36%,对课程学习没有任何计划的考生占27.27%,有计划但基本上坚持不下的占58.08%;考前没有做好复习的占70.2%。自考生这种仅有良好愿望却没有实际投入的学习习惯、学习状态非常不利于自考教育“以考促学”培养人才模式的初衷。也是许多自考生抱着试试而已的态度,最终选择了放弃自考的原因所在。

四、自考助学与技能相结合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

经过数据分析与调研论证,认为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教学方案是符合当前自学考试教学改革的方向,能为进一步完善自考教育对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但这种教学培养方案的改革必须跳出传统自学考试的框框,要结合学生现状因材施教,迎合学生的意愿,引导学生选择自考学历教育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学习程度,要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考核方式与标准、学分互认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对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衔接教学方案进行合理定位。自学考试做为学历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到目前为止自考学历的通过率还是很低的,浙江省截止到2009年底累计有1000.09万人次参加了自考学历考试,累计培养了36.79万(专科21.48万、本科7.52万、中专7.79万)毕业生,毕业人数不到3.7%,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几乎处于空白。所以对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衔接教学的定位必须要理性,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在自学考试与技能考核中都取得好成绩,而是对不同的学生在整个教学结合模式下有所选择,统筹兼顾自考课程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在努力通过自学考试过程中,使专业技能也有所提高与收获;对于文化基础较差、实践操作较好的学生,在争取拿到相应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同时,对专业理论知识也有所了解,达到知识面拓展的效果。

(二)以就业为导向,找准专业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自考教学培养方案改革的关键在于专业技能方向是否合理、能否让学生毕业后掌握相应的专业基本技能。自学考试改革方案应当围绕“专业技能”这个中心开设相应的课程,要保证专业基本技能与专业基础理论比例的合理性。比如会计专业,学生毕业从事会计行业必须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才可以上岗,在会计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多的是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要熟悉做帐查帐实务,所以该专业的教学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要求并不高,而是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强化实际帐务能力的训练,围绕会计证、电算化考核等技能培训要求来组织教学与助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围绕高职大专的培养方向,尝试自考计划的调整与课程教学改革。利用自学考试教学试点改革的机遇,大胆探索高职类大专自考与职业技能衔接教学的实践,通过分析传统自考体系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论证自考计划中实践课教学的重要性。把降低专业理论教学内容的难度、减少统考课程的科目、大幅度提高实践课教学与考核的比重等问题做为当前自考教育改革的关键突破口,并对这些问题加大力度进行调整与改革。

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例,由于该专业属于自考新增试点专业,在2009年浙江省自考开考计划中还没有此专业计划,刚开始时参考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相关的课程,其中包含高等数学(四)等6门统考课程,经过教学实践运行,大部分学生不能适应理论偏深、偏难的专业教学,没法继续坚持自考学习。经过第二轮教学计划的调整与实践,基本上达到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方向、降低专业理论的难度与要求、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助学过程、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使得整个教学计划更加合理。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两轮教学计划中统考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比较如下:

(四)明确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与方向,更好地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应紧密围绕专业特点开展教学,以专业的实践应用性为主线,尽可能向专业技能方向看齐,才能真正做到学历与技能培训有机组合与衔接。

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例,整个专业课程设置共13门课程,除了毛概、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及毕业实习三门课程外,将其他十余门课程的内容按理论与实践方向进行分解,再把实践内容与技能考核项目一一组合,做到降低自考课程理论知识难度的同时,使得实践课程教学的方向更加明确,考核也有一个相对可行的标准。具体方案如下:

(五)日常管理模式的跟进。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的大专自考学生不仅仅是文化基础差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学生的自律能力较差,一直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基本上做不到课前预习、课后巩固、考前复习等环节。所以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不能以开放式的大专生的管理模式来管理,而是选择一种界于大专与中专之间新的模式去管理,即要迎合学生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丰富学生的第2课堂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又要强化对他们的日常纪律的管理;要引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与思路,端正学习态度、不断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增加晚自习辅导管理、考前模拟练习、专业老师串讲答疑、技能强化训练以及班主任跟班管理等环节,大大改变了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增加了学生学习投入的时间,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衔接教学改革的运行结果

通过对两届学生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衔接教学的改革与实施,从教务部门汇总的自考课程考试成绩与学生技能考核的结果分析,基本上达到了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衔接教学的预期效果。

在运行教学改革方案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较好的引导,大部分学生都能给自己合理定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地对待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的问题,认识到自考助学不是单一为了自考课程的通过率,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考助学这一教学管理过程,使自己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文化修养都有所提高,提高毕业的就业能力与就业率,更好地服务社会。

而自考统考课程的减少,又大大降低了理论课程的学习难度,也保证理论教学内容遵循“够用为度”的原则,让大部分学生充满信心地沿着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教学改革的思路,能够基本了解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专业基本技能。

总之,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衔接教学方案的探索与实践,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的必然趋势,符合当前高等教育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向,这种教学改革不能认为是简单的降低专业培养要求,更不能是为了凑学分拿文凭为目的,而是真正把专业技能培训结合到自学考试的计划中去,让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通过自考助学阶段取向不同,最终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更快地适应社会、走向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必读[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实践技能培训篇(5)

论文关键词:生产技能;培训;师资;实训基地

生产一线技能人员的素质,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电网的高速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日益提高,培训成为人力资源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对于生产技能培训而言,主要目标就是适应电网发展的要求,保障生产安全。然而,现有的体制机制和惯性思维等问题,制约了培训工作的开展,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思路。

一、当前生产技能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培训是为生产服务的,是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脑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掌握一项复杂技能,成为一个领域的行家里手,需要1万个小时以上的持续训练(一万小时理论)。这一结论与生产一线人员需要3-5年成为骨干的实际相吻合,因此,业务部门要发挥好主体作用,在管人、管业务的同时,要管好培训,通过员工素质的提升,推动工作的进步。而目前技能培训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业务部门不够重视人才培养

目前,多数部门、班组主要是使用人才、发现人才,而少有开发人才。所谓开发人才,即根据员工的特点,有针对性、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在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定的目标。各部门对员工培训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组织上流于形式、表面,满足于完成任务,不重视员工素质的整体提升。

2.生产技能人员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也不强

大多数员工对培训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将其视为工作之外的负担。认为“能者多劳”、“多做多错”,并找出诸如“工学矛盾”、“培训没有针对性”等说辞逃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培训、考核的结果与其职业发展、岗位、待遇等不能有效衔接。

二、做好生产技能培训工作的关键因素

1.建立“培训、评价、使用、待遇、职业发展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生产技能岗位的特点是:各个专业岗位均有较明确、通用的素质要求,并具有人才层次梯度。因此,培训的开展是以此为基础,以国家电网公司编制的34个工种的《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及配套的培训教材为例,每一个工种的每一级的能力要求都有了明确的界定,是进行生产技能岗位培训的有效参考和蓝本。

针对明确的岗位要求进行培训考核,并将培训考核的结果与其岗位、待遇相关联,才有利于明确、有序地进行人才培养。具体来说,这就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建立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和人才评价体系,将在不同岗位的历练、工作实绩、参加培训经历或担任授课工作等,作为重要的考核项目。修订与之相应的使用、待遇制度,将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参与培训、承担培训变为员工“自已的事情”,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主动参与培训,提高岗位适应能力。

这样的培训制度在福建电力有限公司农电工培训体系中已经初见成效,自从实施星级农电工考核评价制度以来,农电工的培训积极性有了广泛提高,与其他工种被动培训的情况,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此外,在福建电力有限公司中青年后备干部的选拔机制中,由于培训班的学习与职业发展相关,因此大多数学员能克服培训时间长、任务重等困难,积极主动完成学业。因此,员工培训积极性的提高需要有效可行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保障。

2.明确省公司层面培训开展的定位

据统计,1名生产技能员工,平均每3年仅有1周左右的时间参加省公司层面的培训,不足总天数的1%。因此,培训实施的主体在生产一线。但是,省公司层面的培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将生产一线不易开展的,或开展效果不好的培训做为重点,与现场培训间形成优势互补。从培训的内容和需求来看,省公司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培训:

(1)岗前较系统的培训,如新进员工的培训。新进员工的培训十分关键,他们面临着从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变,从系统性、引导式的教学向零碎化、自主化学习方式的转变,什么都想学,又不可能什么都学。为此,需要科学地计划、引导,使其尽快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而在生产现场相对难以组织,因此,可由省公司集中开展。

(2)新技术、知识更新的培训。从字面来看,“技能”是“能力”,需要通过自身的反复实践获得;“技术”是“方法”,是真正可传授的。因此,省公司应注重开展技术培训,可以通过短时间加以强化,然后通过学员在生产现场的长期实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提升。

(3)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有了好的开始和基础,加上对班组长的强化培训,“抓两头、带中间”,将促进一线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因此,基础性的培训工作由现场实施,大量的学习是在岗位上的实践,而省公司层面的培训重点则是中、高层次人员的强化培训。

3.积极发挥技能比武的独特作用

由于技能比武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常规的培训,如果比武的目的能兼顾选拔尖子和减少广大生产技能人员的知识薄弱点,将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效益。

通常的技能比武分为笔试题和技能题。笔试题,应尽量摒弃死记硬背和生产现场少用的内容,以客观题考核应知规程、反措等的掌握,以主观题考核分析、应用能力;技能题,应针对生产技能人员的岗位特点,侧重考核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并尽量引入近年真实事故案例。

以福建电力有限公司的2009年变电运行人员竞赛为例,赛后试题的内容一度成为全省变电运行人员研讨的热点,并推动了一项全省范围运行设备的消缺活动[2]。通过一次技能比武,如果能够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完善,就能消除事故隐患,挽回损失,甚至挽救生命。因此,开展“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是保障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

4.完善专兼职师资的互补

基层生产单位的师资,一般由相关专业的业务骨干组成,如能建立“一体化”的机制,将承担培训的工作纳入其职业发展通道的必要条件,将大大促进“传帮带”的效果,实现公司核心业务的有效传承。同时,为弥补培训中心自身师资结构的不足,可采用“专家授课”平台,在全省范围内配置师资,实现优秀资源共享。

对兼职教师的聘用主要有“项目制”和“周期制”两种方式。“项目制”,即根据不同的培训项目需要,分别聘请兼职教师,而非长期固定的聘用。周期制,即聘用1-2年为周期的兼职教师,可弥补专职教师结构和数量的不足,又利于兼职教师的锻炼和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

省公司层面的培训,完全依赖各单位的兼职教师是难以持续的。兼职教师均为生产现场的技术骨干,生产对他们来说是第一位的,这就决定了他们难以长时间脱产承担日常的培训工作,因此,生产技能人员培训的师资应当是以专职教师为主体,兼职教师为补充的。但是,专职教师由于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现场技能经验缺乏是最大的“软肋”,唯一的出路是加强“校企合作”,开展“以兼带专”。

福建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与福州电业局合作实施的变电站值班长培训班是一个较成功的校企合作例子:由福州电业局提出具体的培训需求,培训中心据此提出实施方案,交福州电业局审核,并在办班的初期,由其派出专家随班听课,及时优化课程内容,使之标准化,余下的工作就是将这一课程精确复制即可。本课程的内容起点较高,许多问题有些培训中心的专职老师尚未了解,通过随班听课和后续的授课,带动了他们的学习和提高,对提高其他培训班的效果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样,既解决了专职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不足,又满足了生产单位全员培训的要求,实现了共赢。可见,专职教师完全可以胜任职后培训的工作,只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与现场开展紧密的合作,通过以兼带专、精品课程提升等,就能大大减小现场直接经验不足的弱势,突出专职教师作为专业信息传播平台的优势。

三、生产培训工作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

实训是开展生产技能培训的主要形式,因此,必须建立配套的实训基地。如何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怎样的实训基地,是一个核心课题。

实训基地与教材课件题库等课程资源一样,是为课程实施服务的,而生产技能培训的课程是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的。因此,建设实训基地,首先要明确培训对象及其要求,围绕课程实施的要求,提出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求。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实训基地建成后才发现一些基本的培训功能都未考虑。其次,实训设施,不是现场设备的简单复制,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现场设备五花八门,实训设施则要突出通用性的特点,并兼顾个性化的需求,同时,要能模拟现场不易再现的各类故障及其排查等功能。第三,省公司和基层单位层面的实训基地建设应各有侧重,这与省公司层面的培训定位一致,基础性、简单技能的训练应在基层单位实施;省公司建设强化、提高型的实训设施以及小工种但投资大的项目。

培训是紧跟现场,还是要适度超前?实训基地的建设有一定的周期,而电网的发展则日新月异,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应本着“立足当前,适度超前;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

以福建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集控所仿真实训室的建设为例,在集控所仿真系统的设计初期,就对全省的电网进行模拟,并在虚拟电网上安装仿真集控所。随着实训室的建设扩大,在虚拟电网上安装的集控所数量不断增多,日常培训根据变电运行人员培训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单站进行。到福建电力正式推行“调控一体”运行模式时,培训中心立即将现有的集控所仿真系统进行组装和整合,开发出“调控一体”仿真培训系统,与生产同步实施了地区调控中心监控员的培训工作。此项培训工作的及时开展,受益于实训系统的总体规划和超前设计。

实践技能培训篇(6)

关键词:车工技师 职业技能 鉴定指南

《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指南》(以下简称《鉴定指南》)是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主要教材,《鉴定指南》既要体现《国家职业标准》,又要与相应的鉴定题库相衔接,其編写质量直接影响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根据《浙江省职业培训及技能鉴定教材和题库开发建设方案》(浙人社厅[2010]144号文件要求,笔者主编了《车工技师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指南》(以下简称《车工技师鉴定指南》)培训教材,在此以该教材作为样例探讨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材的编写思路。

一、对现有教材的审视

从整体上,近年来由各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编写的各类《鉴定指南》有效地推动了培训鉴定工作,但作为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培训指导用书,在吻合度、适用性、衔接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吻合度较低

不少《鉴定指南》没有全面体现《国家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复习指导的内容、重点、比例与《国家职业标准》吻合度较低,对知识、技能的复习要求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偏离。

2.内容单薄

有的《鉴定指南》以试题精选为主要内容,缺少对复习重点的梳理、归纳,使考生全面复习产生难度。有些《鉴定指南》虽然罗列了复习重点,但没有将重点融入到典型案例中应用,考生对考核重点难以消化。有些《鉴定指南》对操作技能复习指导过于简单,仅提供了样卷。

3.衔接度不当

有些《鉴定指南》与鉴定题库脱节,造成培训的针对性差、培训效果不良。也有些《鉴定指南》中习题没有经过适当处理,直接呈现了鉴定试题,造成透明度过大,影响了鉴定的规范性。

二、《车工技师鉴定指南》编写目的与思路

《车工技师鉴定指南》编写目的是通过培训使考生明确鉴定要求、了解考核形式、掌握相关知识、巩固技能要点,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了让考生能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车工技师职业资格鉴定的相关要求,《车工技师鉴定指南》以“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对接题库,归纳要点,剖析案例、精选习题,展示样卷”的思路进行编写。

三、《车工技师鉴定指南》编写实践

根据《车工技师鉴定指南》编写目的与思路,该书分“命题思路与鉴定考核要点”“理论知识鉴定复习指导”“理论知识试题精选”“操作技能鉴定复习指导”“操作技能试题精选”“模拟试卷”六个部分。

1.依据标准,明确要求

《车工技师鉴定指南》第一章为命题思路与鉴定考核要点。这一章主要说明命题依据、原则,列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试卷结构。在理论知识试卷结构中说明了试卷的题型、题量与配分。操作技能试卷结构中说明了考核模块、比重、形式。例如,车工技师操作技能考核分工艺准备、工件加工、车床维护保养与调整三个模块,考核比例分别为20%、70%、10%,考核形式分别为笔试、实操、口试。最后,通过“车工技师理论知识鉴定要素细目表” 和“车工技师操作技能鉴定细目表”全面说明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要点。

2.归纳要点,剖析案例

《车工技师鉴定指南》复习指导分为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两部分,每一部分按明确鉴定要求、归纳复习要点、典型例子分析的步骤展开复习。理论知识复习指导分为职业道德、基本知识、轴类零件加工、套类零件加工、螺纹及蜗杆加工、偏心件及曲轴加工、复杂形体加工、车床维修保养与调整、管理与指导九个模块。分模块说明鉴定要求和复习重点,并将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归纳、梳理。通过举例,明晰解题方法与步骤,化解理论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对操作技能复习指导,首先按照考核模块说明鉴定要求,例如,车工技师在“工件加工”考核中,按五类不同零件说明考核应达到的形位精度、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等技术要求。然后通过典型例子,说明每个模块考核内容、考核要求、评分标准。

3.对接题库,精选习题

为了让考生全面掌握操作技能及相关知识,根据鉴定在各部分比例,《车工技师鉴定指南》从鉴定题库中精选60%左右试题,在不影响考核鉴定内容前提下进行适当处理,同时补充部分与考核内容相近的习题,理论知识习题与操作技能训练题总量分别达6~8份试卷量。理论习题按不同题型选取,并附参考答案及解题要点。操作技能训练题按照考核模块编制,每个模块包含了准备通知单、考核内容、评分表。考生通过练习与训练,达到鉴定要求。

4.明确目标,展示样卷

《车工技师鉴定指南》最后部分为模拟试卷,分理论知识试卷和操作技能试卷两部分。理论知识试卷展示格式、内容、配分,并附有标准答案。操作技能试卷包含了准备通知单、试卷两部分。试卷首页说明各个模块考核试题名称、配分、时间,并说明了考核要求,然后分模块说明考核内容与评分要求。通过样卷展示,考生进一步明确了考试形式及要求。

四、《车工技师鉴定指南》编写特点

1.覆盖面高

紧贴《国家职业标准》,理论知识复习围绕车工技师工作内容展开,复习要点是对鉴定点的细化、破解与拓展。操作技能围绕车工技师技能要求展开,操作技能训练模块是车工技师职业功能工作内容的载体,《车工技师鉴定指南》中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涉及内容基本覆盖了《车工技师职业标准》。

2.针对性强

《车工技师鉴定指南》首先提纲挈领地明确了考核内容、范围、比例,明确了试卷结构、考核的方式,然后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结合鉴定题库,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将考核要点具体化,确保考生复习有的放矢。同时,通过模拟试卷进一步展示考核的形式。

3.条块结合

“条”是培训教材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两条主线展开,“块”是复习内容按职业功能模块展开。在理论知识复习指导中,通过轴类零件加工等九个模块进行复习指导,对所涉及相关知识给予梳理、筛选、归纳,形成车工技师职业模块的知识体系。在操作技能鉴定复习指导中,分别对工艺准备、工件加工、车床维护保养与调整三个模块进行复习指导,各模块明确了技能鉴定要求和复习要点。由于《鉴定指南》是针对具有一定基础的考生编写,通过“条块结合”的复习、训练,有效地促进了考生知识技能体系的重组、迁移。

4.衔接有度

《车工技师鉴定指南》通过重点知识与技能复习、精选试题等形式衔接鉴定题库,其中试题的60%精选自鉴定题库,其余40%鉴定试题通过重点内容复习、列举实例等形式间接衔接。显性衔接与隐性衔接比例为6:4,实践证明,这一比例即保证鉴定合格率,也呈现考生成绩区分度,较好地满足了培训鉴定的有效性和规范性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标准车工》(2009年修订)[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实践技能培训篇(7)

[关键词]练习 动作 分解 应用

电焊工的技能操作技术性和技巧性要求很强,要熟练掌握其操作要领成为一名合格的电焊工,就要运用焊接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独力地完成电弧焊实际操作中的各项课题。技能操作是由一系列身体的肢体运动与智力活动等构成,是通过练习、积累、巩固发挥起来的一种符合规律的行动。

技能是指人的肌肉运动按照预定程序组成完整协调的动作系统,是以连锁方式来实现的。针对技能形成的特点和规律,技能训练首先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技能动作的形成过程,一般来说可以划分三个阶段:熟练掌握正确夹持电焊条的角度及直线移动的练习阶段;掌握各种焊接位置的运条方法操作练习阶段;操作动作的完整性和智力结合阶段。这三个阶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技能操作的和谐主要依赖于认知、分解、组合、运用这四个方面来完成的。

一、认知

认知的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方面,学员要初步了解和认识其掌握技能的相关知识,设备的功用及使用方法,操作过程的变化,了解操作动作的难度及要点,注意事项和安全事项。从指导教师的角度上看,认知过程包括讲解和演示两个环节,从学员角度上看则包括观察、记忆、实践三个环节。

二、分解

就是指导教师把焊接操作过程中的完整动作分解成若干局部动作让学员逐个练习巩固。分解后的动作简单,容易掌握。但分解动作不是机械地,关键是注意在练习中如何掌握并将各分解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我们把焊接“平敷焊”技能操作技术分解为:引弧动作练习,运条动作练习,焊缝的接头连接练习及焊缝收尾练习。

1.引弧动作练习

(1)安排学员分别使用E4303和E5015两种电焊条,在0235钢板上分别用划擦法和直击法两种引弧方法练习引弧.比较两种引弧的优缺点。在规定的时间内,引燃电弧的成功率越多,引弧的位置越准确,说明引弧的熟练程度越高。(2)练习引弧后,学员就可以明显的发现当采用E5015焊条引弧时,焊条与工件粘结现象比E4303焊条引弧时要多一些,这就说明了碱性焊条的引弧比酸性焊条要困难一些,这样学员就能较直观地辨别酸碱性焊条的不同。(3)练习引弧时,可以将E4303和E5015两种焊条分别用交流焊机和直流焊机进行练习,从中可以发现E4303焊条可使用交、直流焊机进行引弧焊接,而E5015焊条只能使用直流焊机引弧焊接,而交流焊机无法焊接。

2.运条动作练习

(1)要使学员明白,运条是整个焊接过程中最重要地环节,它会直接影响焊缝表面的成形和质量,是衡量电焊工操作技术水平地重要标志之一。(2)运条分三个基本动作,要使学员清楚,各动作之间要协调配合同时进行。三个动作分别为:沿焊条中心线向熔池方向的逐渐送进;沿焊接方向逐渐移动和横向摆动。横向摆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焊缝宽度:焊条向熔池方向送进的目的是随着焊条的熔化来维持弧长的变化,焊条下送速度应与焊条的熔化速度相适应,焊条下送的速度既不能太慢也不能太快。太慢易使弧长被拉长,产生断弧,影响焊接质量,太快易使焊条插人到熔池中,与熔池接触发生短路;若焊条移动速度太慢,则焊笔缝会过高,过宽、外形不整齐,若焊条移动太快,则焊条和焊件熔化不均匀,焊缝较窄。在这一过程练习中,学员表现操作动作僵硬,不协调,在认识上处于感知和表象阶段,指导教师要认真做好示范和讲解。(3)运条的关键在于操作动作要平稳,焊条与焊件的角度要适当,练习时注意学员动作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协调性。

3.焊缝的连接练习

(1)为了保证焊缝的连续性,要求学员把每根焊条所焊的焊缝相连接,接头的质量对于整条焊缝来说,显得非常重要,是电焊工练习的重点。(2)熟练地掌握焊缝地连接四种方式,比较焊缝连接方式手法不同,在操作中的变化,对焊接接头质量上的影响。

4.焊缝收尾练习

(1)练习焊缝收尾时如何熄弧,比较划圈收尾法、反复断弧收尾法,回焊收尾法等三种收尾方法的优缺点,注意到碱性焊条宜使用回焊法收尾,宜防止气孔、裂纹,而不宜用反复断弧法收尾的原因。(2)了解过深的弧坑使焊缝收尾处强度降低,甚至使产生裂纹机率增高。指导教师在操作时将上述每个分解动作反复演示3-4次,然后指定学员操作,看其是否正确,通过反复练习采取合理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指导,及时、准确地检查和评定学员最初掌握的动作,并抓住主要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对错误动作进行纠正。

三、组合

组合是在完成分解动作基础上将整套操作动作的程序,通过反复练习发展巩固,逐步消除动作的牵强,紧张和错误,加深理解动作与动作,局部与整体,各动作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掌握动作的细节,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使学员较快的正确完成动作,形成技能操作条件反射式的连锁反应。

指导教师安排3个学员为一个组,按照上面的要求将“平焊”实际操作做一遍,然后指导教师和学员进行评议,指出正误,指导教师再操作一遍,这样学员既有感性认识,又有完整地平焊操作概念。指导教师要不断的在学员中间巡回指导,及时纠正不正确地动作,对个别差的学员,要单独进行指导,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集中指导。这样可使学员进一步理解,加深印象,然后采用分组练习的方法,规定每人每天焊接四付试件,每天焊完后,对学员的实习成绩进行评定,并集中进行总结。

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