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1 16:36:47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篇(1)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

所谓的音乐欣赏就是指通过认识以及理解音乐作品,能够很好的陶冶情操,让欣赏者能够从音乐中获得音乐享受。音乐欣赏课是现代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篇文章主要通过对初中音乐欣赏课堂上存在一些问题,就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建立完善的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给予相关的策略。

一、初中音乐欣赏课的现状

初中音乐的欣赏课上存在如下的问题:①初中学生们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没有发挥出课堂的主体性,初中音乐教师的教学思想过时,喜欢学生上课遵守纪律,不乱讲话,因而缺乏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教育,导致课堂氛围不活跃,阻碍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对培养学生创造力十分不利。②有些初中音乐教师教学活动的形式比较传统,也不懂得创新教学内容。只是让学生反复欣赏音乐作品,只是对作曲家进行简单的介绍,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了。③除了音乐艺术生在中考、高考时需要考音乐,其他普通学生的升学和音乐没有关系,所以许多初中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不注重对音乐的教学。学校安排的音乐欣赏课程没有充分的利用,有些音乐教师甚至在上音乐欣赏课时不安排音乐教学,反而鼓励学生学习其他的文化知识,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越来越少。

二、完善新课改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的相关策略

1.运用启发式、情境式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方法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而学生对音乐欣赏课也没有了兴趣。采用启发式、情境式的教学方法符合现代教育培养学生的理念。改变了教师传统上的教学思想和观念,改变了以往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机械式的接受教育的方式。采用启发式、情境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课堂上欣赏《辽阔的草原》中,教师先提问学生我国都有哪些草原?草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草原上有什么?发出这样的提问,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激起学生对《辽阔的草原》的兴趣。让学生欣赏准备好的草原景色的片段,在合适的时间配上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的旋律进入想象的情境。教师要在音乐中概括出草原的音乐形象,让学生更好的体验音乐带来的听觉盛宴。

2.音乐欣赏和实践活动相结合

音乐欣赏能够让欣赏者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从中获得深刻的感受和心灵上的洗涤,让自己能够真正的融入到音乐作品所呈现给世人的情境之中,学生经过仔细聆听以及对作品所表达的感情的体验,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教学中的效果,音乐教师应该多组织一些音乐作品的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例如,在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时,让学生分几个小组,随着音乐一起表演自己所想象到的当收到喜讯时人们的表现,通过学生进行表演来体会音乐中欢快的、喜气洋洋的情境,增加学生对苗族、彝族的歌舞音调的欣赏能力,最后学生相互讨论并进行总结给乐曲取名字。通过将音乐欣赏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的创造性。

3.结合多媒体教学

在音乐鉴赏课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初中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现代许多学生普遍对古典音乐不感兴趣,却是非常喜欢现代的流行音乐,这是由于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不强所决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声音、图片以及视频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欣赏音乐。例如在欣赏《童年的回忆》这首钢琴曲时,教师可以在播放这首乐曲时,在多媒体上播放与童年相关的图片,能够勾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的把握钢琴曲表达的含义。

三、结束语

音乐欣赏课是我国现代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完善初中音乐欣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操,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水平以及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及创新能力,不断完善初中音乐欣赏课堂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牛焘.运用情感想象,理解音乐之美――谈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J].黄河之声.2012.08(02):78-79

[2]张乐意.从音乐审美心理角度对45篇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案例的分析报告[D].中央音乐学院2011,06(08):39-40

[3]马林华.摒弃“蛇尾”,追求“凤尾”――高中音乐鉴赏课结尾的探究与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9(22):89-90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篇(2)

关键词: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 艺术表现方式 组合教学方式 电教手段

培养学生有一定的表现力,喜爱并且乐于展示自我,是近年来艺术教学的目标之一。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独特作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经过一个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兴趣小组的学习,特别是系统的欣赏课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听辨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地区的音乐作品,逐步学会用音乐语言来表达个人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当热烈、富有激情的音乐响起时,不需要教师的提示,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开始律动;当听到优美、抒情的旋律时,学生会自我陶醉,有的甚至会挥起手中那支无形的画笔,描绘出心中那幅多彩的画面。毫无疑问,音乐让学生产生了创造的灵感,给了他们想象的空间,在音乐的王国里自由驰骋。有了学习兴趣,许多难题可以迎刃而解。如果将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表现方式和电教手段加以组合,适当用于音乐欣赏教学中,会取得怎样的效果呢?我尝试采用这种组合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音乐听觉能力,丰富了音乐想象力,提高了音乐表现力。

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提高审美能力,是学习的总目标。具体细化为四个方面:

1.熟悉本民族的音乐特色,初步了解外国音乐作品,达到开阔视野的目的。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音乐语言。通过对音乐旋律、节奏、速度、音色、情绪等感受,理解音乐主题和形象。

3.学会分析音乐作品,了解常见的音乐结构的组成形式。

4.展开丰富的想象,触类旁通,表现多彩的音乐画面,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一、聆听感受音乐,体会不同的音乐情绪。

选择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加以比较欣赏。为此我制作了一个音乐专题――《请你猜一猜》,包含四首不同情绪的乐曲。课前利用多媒体课件选择了四幅图片:静谧的树林(抒情);骑赛车的运动员(跳跃);国庆阅兵(庄严);小朋友在游戏(活泼)。欣赏时出示图片,要求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展开联想,为图片选择恰当的配乐。(这样做有许多好处。其一,注意力能高度集中;其二,培养学习兴趣,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解决学习问题,降低了学习的难度。)第一次欣赏,配合视频,要求初步感受音乐,选择最佳的组合。再次欣赏时,要求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用耳朵听赏,用心感受。通过音乐情绪的对比分析,说出四段音乐各自的特点。有了第一次欣赏的知识积累,学生能很快说出准确答案。这个过程,学生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体会到了“情绪”在音乐中的作用

二、了解各种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

在初步感受音乐情绪的基础上,体会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独特作用,例如:速度、力度、节奏等。有侧重地选择在某一方面有特点的作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欣赏、分析,达到理解作品的教学目标。

民族器乐曲《金蛇狂舞》,短小却极富有特点,欣赏时重点放在音乐节奏上,要启发学生感受鲜明的锣鼓节奏对音乐的表现作用。教师充分利用挂图讲解,让学生先了解相应乐器的外形和构造,再听听它的音色,用感官体验,对民族乐器从陌生到了解。在欣赏表现阶段中,用“身体”这种最好的乐器,参与模拟锣、鼓节奏的练习,和着教师钢琴演奏主旋律,配上对应的节奏。

无伴奏合唱《回声》欣赏,重点要学生理解和声的表现功能,作曲家是如何利用力度的对比来表现“回声”这一自然现象的?为此,我选择了一些视频资料――天坛的回音壁、山谷中的“回声”给学生观看。学生明白用音乐的方式也可以模拟自然现象,但这种模拟是虚幻的。

三、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多彩的音乐画面。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这是一位伟人对音乐的高度评价。欣赏音乐必须具备想象的大脑,如何做到这一点?除了学生具有必备的知识储备外,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也能起到重要作用。音乐作品《四季》可以分成四个小段落,在学生感受了四季的景色,欣赏了音乐形象之后,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色彩表现不同的季节。答案很快出来了:

学生喜欢用绿色表现春天――因为春天代表着希望。

学生喜欢用红色表现夏天――因为夏天代表着热情。

学生喜欢用金黄色表现秋天――因为秋天代表着收获。

学生喜欢用白色表现冬天――因为冬天代表着纯净、淡雅。

选择一种色彩在画纸上画出一个季节,音乐和色彩交相辉映。

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浓浓的思乡旋律,辽阔无垠的大海激起学生的创作热情。他们用铅笔在画纸上素描出帆船、椰子树、太阳、沙滩、运动的人等。音乐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美丽的图画又强化了对音乐的理解,融入了更多的人文因素。

四、用律动表现音乐的情绪和形象。

人体是最好的乐器,选择适合的动作表现相应的作品,既可以发挥学生好动的天性,又能增强学习音乐的情趣。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篇(3)

1、加强指导,发挥音乐特殊作用

学生在听、想、议中发展听辩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审美能力,又能理解乐曲所塑造的音乐信箱,深刻体验乐曲的感情。例如,《每当走过老师窗前》这首歌曲,是一首典型的赞美教师的歌曲。起旋律优美流畅,音调特别能感染听者,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教学中先让学生聆听音乐体验美感,听时,可让学生随节奏做动作。也可以有师生合作编写的课本剧导入新课,而使学生在学习歌唱的基础上了解到老师的辛苦,达到了预订的教学目标。

2、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业务

不言而喻,要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成为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材,就要有高素质的教师。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自身要有高素质。因为在学生心目中老师的形象应该很完美,应该是世间万物,无所不晓,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老师一定能迎刃而解,如果回答不出,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就会失去份量,对教学带来很多麻烦。因此,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身得要有一桶水的功夫,这就是说,作为音乐教师,要不断地自我完善,不断地加强业务进修,吹、拉、弹、唱,样样要通。在当今的西欧、美国、日本等国家,对于音乐教师的要求很高。如美国,对于没有取得音乐专业学校文凭的人,连幼儿园的音乐教师也当不上。当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恰到好处,努力做到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已的业务水平,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才能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3、要有详实的教案和科学的授课

上好音乐课,必须做好备课工作,常用音乐课教案一般包括:(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材分析;(4)教学过程;(5)教具准备;(6)课后反思。

a.以唱歌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课:(1)组织教学、交待本课时学习任务;(2)基本练习:发声、音程、节奏、视唱练习等;(3)复习旧歌;(4)教唱新歌及讲授新知识,包括介绍新歌、启发、谈话,教师范唱、教唱曲谱与歌词、音乐欣赏;(5)动作表演。?在教唱歌曲时,教师应掌握好以下几个要点,以保证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1)熟悉歌曲是前提;(2)范唱讲解要作好;(3)唱准歌谱是基础;(4)咬准歌词很重要;(5)善于鼓动不可少;(6)及时纠错要记牢。

b.音乐欣赏课:(1)音乐欣赏课的目的,不仅能开拓学生音乐视野,发展想象力,而且对学生的爱好、情操、审美观等都会产生巨大影响;(2)欣赏内容包括声乐、器乐;(3)音乐欣赏方式:听录音或教师范唱、独奏等亦可;七、八年级可结合唱歌课来进行;九年级可整节课欣赏。(4)欣赏课的结构与教学的一般过程:①介绍作品的名称和内容;②听作品的音乐主题;③欣赏全曲,可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听后座谈、讨论、教师小结等方法,提高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

音乐欣赏课中要掌握好两条原则:(1)“由近及远”,就是安排教材时,最好先从学生相对熟悉的方面入手,然后逐步发展。比如欣赏中外音乐作品,宜先欣赏中国的,然后欣赏外国的。在中国音乐当中应先欣赏歌曲和民歌、民乐,然后欣赏较专业化的钢琴及管、弦乐作品等。(2)“由浅入深”是指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深度与结构形式,表现手段等难易程度的深浅。一般说来,开始应该让学生欣赏内容较为浅显、易于理解接受的音乐作品,然后逐步加深。就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与表现手法而言,也应力求从简单的音乐作品入手,逐步过渡到比较复杂、宏大的音乐作品。

4、要有一定的教育和心理学知识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篇(4)

一、初中音乐教学现状

新课改如火如荼的进行,口号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改革措施铺天盖地地砸下来,音乐作为陶冶情操,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审美观,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教学手段,却始终没能使老师和学生敞开胸怀来拥抱音乐的教学。这主要反映在:1、学科课时少,典型的形式教学。其一,因为音乐不属于主科,肩负升学压力的学生不予以重视,其二迫于应试教育残余的影响,以升学率为办学宗旨的学校,荒废对美育教学的建设。学校总是在前两个学年每周开设一节音乐课,或者干脆不开,少得可怜的音乐课时还经常无缘无故,有意无意地被其他科目的老师强行占有,初三则因全力攻克升学考试取消音乐课的教学,这样的音乐课形同虚设。2、教学局限性强。因为课时少,重视不足,导致教师上课的局限性很大,只能拘泥于课本的知识,要在有限的教学实践内完成教学任务,老师想要创新也是力不从心的,因此课堂上就成了单纯讲授乐理知识,和忽略音乐和美的体验与享受了,老师赶课都赶得焦头烂额了,哪里还有时间去谈教改。3、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设备落后。在赶课中,教师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按部就班的照着音乐书展开教学,遇到实践的部分甚至直接跳过;由于学校对课程的不重视,而导致教学资金没有办法投入到音乐教学的建设中来,教学中所需的音乐设备,都由于资金的短缺而落后不堪,部分学校配有录音机,有的学校甚至是老师直接演唱,只有少部分学校是配有多媒体功放等的教学器材,这样就使得音乐课堂变成欠缺声音的甚至是无声的课堂,加上老师对音乐感受分析的直接性言传,导致了学生缺乏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课改背景下初中音乐的教学策略

1、重视学科建设,适当增加或者加强利用现有课时

学校和老师应该要加强对初中音乐课程的认识,明确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按照科学合理的比例和学校教学活动的实际,适当增加或者加强利用现有的课时。要创造以老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丰富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内容,一改传统生硬死板的教学模式。如上课时,要给课堂注入一些新鲜的元素,不再是要求学生整整齐齐安安静静地坐着听课,可以尝试把桌椅围成一个大圆,或者若干小圆(按自由分组的形式),甚至不要桌椅,随性的席地而坐也行,这样一来为教学中的小活动和小表演都腾出了足够的空间,二来还能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音乐是一种极富创造力的东西,因此课堂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要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课堂,让学生在不断创新的同时和音乐一起成长和进步。

2、加强课堂延展性的建设,重视音乐欣赏和领悟

由于课时不足和老师过于依赖于教材的缘故,音乐的教学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初中的音乐教学不应过分重视乐理知识,而是把侧重点放在对音乐和美的感悟、体验之上,明确了这一点在初中音乐的教学设计中就要做到有的放矢。立足于课本,严格抓好课本原有的实践欣赏,如在欣赏《龙船调》时,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当中的感情色彩,可以让学生自发组织表演,其中需要一个男生要扮演驶船的艄公,一个女生来扮演要渡河的女孩,两人要跟着音乐发展的指引,来做无声的表演,表演之前可以为学生播放潘长江《过河》的小品作为参考。此外还要加强一些课本之外的音乐体验和欣赏,老师可以去搜集古今中外的名曲名调,专门设置这样的欣赏环节,让同学们放下手中的一切事情,心中的一切杂念,身心放松地来感受一下音乐,就如同在班上开了一次小型的音乐会,一方面可以让总是心弦紧绷沉溺在繁重的应试学习力的学生得到一次舒缓压力的机会,另一方面则可以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养,学会欣赏音乐,这种能力对于以后步入社会的社交是非常有用的。还可以在班级里举办小型演唱会,让同学们上台演唱自己喜欢的歌曲,然后评出班级的超级小歌星等,总之,侧重对音乐的欣赏和领悟而不是纯粹的乐理教学才是初中音乐课应该践行的方向。

3、升级音乐教学的硬件设施,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音乐是一种思维上抽象的东西,需要较长时间的修养,才能很好地体会出音乐的美。教学的硬件设施可以很好地把音乐这种抽象的思维转嫁于具体的实物上,让学生能有一种直观的感受,便于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最好还应该建立专门的音乐教室,配齐各种可能的乐器,让学生能全面的接触和认识每种乐器的发音,也便于学校各种才艺活动的组织和排练,此外学校还可以创建课后兴趣小组,用以发掘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天分。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篇(5)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审美;接受美学;音乐分析;解构主义;音乐技术

音乐是一种依靠听觉来感知的时间艺术,古今中外的理论对音乐创作、表演关注的同时,也对“音乐欣赏”的理论诠释所重视,有人还将这一诠释视为“三度性创造的艺术”[1],以此来和创作、表演的一、二度创造艺术相提并论。中国远古的“高山流水觅知音”、西方音乐中阿门达对贝多芬《f大调弦乐四重奏》中“情人离别”的感受等故事,都说明欣赏是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钱仁康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寻觅知音的重要组成环节,它要在4个方面下功夫:沟通音乐信息、发挥主观能动的审美作用、判断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接受感心动耳和荡气回肠的艺术享受,把音乐欣赏引导纳入寻求音乐美感的快意中[2]。李宝杰主编的《音乐鉴赏》(下文简称《李鉴》)就具有钱先生所言及的探索,它是在理论探索之中应时代之需进行的学科理论建构。

一、继承传统 推动学科

撰写“音乐欣赏”类书籍的传统不仅在国外盛行,在中国也自古有之。中国古代文人在品乐中留下了精彩文献,老庄的“大音希声”、孔子的“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等赏乐格言已为世人所熟知。进入20世纪后,随着西方专业音乐理论的传入,中国的“音乐欣赏”领域进入新的境界,黄自的《音乐的欣赏》(1929)等系列著述的诞生就是早期的代表[3]。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音乐欣赏领域更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海文艺出版社组编的《音乐欣赏手册》(1981)内容丰富、文笔活泼、实事求是、编排新颖[4],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1982,1991年又出续编)注重知识理论与技术分析相结合、内容形式与辩证关系自然地结合、知识介绍与审美认识、艺术想象启发相结合[5],孙继南的《中外名曲欣赏》(1985)通过通俗的笔调、深入浅出的介绍,喜闻乐见地评介了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和艺术流派音乐名家的声乐、器乐作品(见赵沨序言),杨民望的“世界名曲欣赏”系列(1991)等,将中国在“音乐欣赏”领域的探索逐步引向纵深。

近年来,“音乐欣赏”类的著述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江明惇)、《世界名曲与cd指南》(杨雁堤)、《中外名曲欣赏》(邹燕凌)、《中外名曲50首欣赏》(张鸿玮)、《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张志军)、《中外名曲欣赏指南》(宋申)、《中外名曲100首欣赏》(杨惠芬)、《中外名曲赏析》(王盛昌)、《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冯步岭)、《音乐名作赏析》(张文元)、《中外经典音乐欣赏》(周世斌)、《音乐名家名曲•中国篇》(王安国)、《中外音乐名作选析:1. 2.3》(王少华)、《中外音乐名作赏析》(朱之谦)、《中西名曲欣赏》(关伯基)、《声乐作品欣赏》(武兰平)、《世界名曲赏析》(李虻)、《音乐欣赏》(张旭)、《中外名曲赏析》(茅原)、《外国音乐欣赏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编)、《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湖南文艺出版社编)、《交响音乐名作鉴赏》(胡企平)……另外,以辞典形式对中外音乐作品进行鉴赏评介的还有缪天瑞的《音乐百科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罗传开的《外国名曲欣赏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罗忠镕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林逸聪的《音乐圣经》(三卷本,华夏出版社1999、2000)等,著述虽然繁多但良莠不齐,比如:有人对《现代音乐欣赏辞典》所做贡献的高度赞扬[6],而有人认为《音乐圣经》是“快餐时代的低劣出版物”[7],《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是“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8]。而在期刊的研究文章方面,据笔者统计,从新中国建立后至今的见诸于刊物的“音乐欣赏”类的论文就有6千余篇,是所有音乐研究中最为兴盛的领域。这些论文有涉及到具体作品欣赏的,有以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角度予以解析的,等等。

这些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一方面表明“作品欣赏”在音乐传播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必将促使人们去深思“音乐欣赏”应具有学科化建构的意识。否则,欣赏类著作的撰写必将停留在重复的层面上,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大众对音乐文化传播的渴望与需求。《李鉴》的出版可说是应时代之需进行的较好学理探索的成果之一,它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规划教材,集合了音乐院校和综合院校“音乐欣赏”的一线授课教师,把编者们多年来对该领域教学的有益经验进行整合,编写中表现出“教材”所需要的普适性、进阶性的特点从而展现出较强的个性特色。它按照课堂教学的规律来分类不同专题,每个专题又“有史有论”、“有个案有线索”。它以音乐体裁的专题史发展为形式,将散性的个案鉴赏整合为可供学科化教学实施的艺术专题。书中内容既有宏观历史线索的勾勒,又有微观作品的音乐内涵解读,尤其注意了选修课的广宏涵盖面和对象的特殊性,其施教对象并非只考虑到音乐专业学生,文科诸专业甚至工科院校也是其涵容的对象。这些教材化的建构特点是李宝杰、冯立斌、齐宜婷、唐继凯、夏艳洲、王青等编者深入认识“音乐欣赏”既往学术成果,整合优化其精要,是在新时期的学科化发展理念下所做出的探索。这一探索既有教学讲解中的历史性价值评判,又有学科视野下的进阶性、整体性、艺术性,还依据学科发展特点注重了学术规范的要求。这一探索把音乐技能培养与情感心理引导相结合,在音乐耳朵感染中接受文化、历史与生命律动的音韵美。它以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以学科教学实践所需要的规律进行整合、优化,从其论述线索中可以看出它对“音乐欣赏”学科建构的推动性贡献。

二、观念新颖 构思精巧

拓展阅读视野和促进音乐文化发展是《李鉴》在编写观念上给读者的印象之一,而以音乐体裁为艺术单元、以历史纵横向的音乐学理比较是其构思上给人的特色之处。其构思的精巧在于不同于以往个案解读,而是以专题历史沿革为导引的论述线索,这就涵盖了学术极为丰富的信息,还以“延伸”阅读的补充方式扩展其正文之外的内容,使个案解读的鉴赏中增添了宏观的学科涵容广博。而这些观念和构思又是为其欣赏的专业课程化教学服务的,它不同于以“单曲介绍”为形式的、辞典式的“音乐欣赏”著述。

从观念上看,《李鉴》从影响爱乐者审美情趣的深层机理出发,进行音乐欣赏表现方式的挖掘,对音乐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古今中外经典作品进行了技术性的解读。它体现了音乐欣赏在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上的实践[9],注重音乐作品的技术信息解构,注重对象的艺术品格剖析,尤其以爱乐者的知识建构为技术解析对象,以雅俗共赏的叙事方式展开其逻辑层次。

《李鉴》既有整体编写的统一性控制,亦有个案性格化的叙事展开。这种控制与展开都是编写团队深入理解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优点而作出的学科化建构。如“管弦乐”部分,编写者将其分为以序曲、组曲等形式的“管弦乐”和以多曲哲理联缀的“交响乐”,这一区分既有传统的习惯又有学理的技术细分,体现出明确的整体与个体关系。在欣赏导引部分,编者以交响乐历史发展为宏观线索梳理,给读者建构起观念上的初步印象,从词意、乐意、乐史的层面为读者建立起了交响乐这一体裁的学理知识,这为后续的“名曲”技术层面的解读铺垫了基础。在《艾格蒙特序曲》个案的技术解读中,编写者以歌剧的戏剧结构为基础而将音乐结构的发展置于主题思想的层次剖析之中。这种个案的叙事在宏观的知识导引下逐步引申展开,将贝多芬作品中特有的“英雄性”乐意及其思想逐层渲染。这种编写观念和构思是着眼于学科教学的实际,立足于学生乐思的接受实践过程,由此彰显出《李鉴》编写的特色。

  三、体例独特 结构清晰

体例的创新是《李鉴》给笔者的第一印象,其体例以“艺术歌曲”、“器乐独奏”、“歌剧”、“室内乐”、“管弦乐”等体裁为结构单元,以中外音乐经典作品为个案内容为叙述逻辑,将各体裁的历史和技术特点娓娓道来。而每一部分又细分为多节,分述不同内容的代表作。这样的论述方式除了给人以体例独特而有别于以往的“音乐欣赏”,还在结构上以层层递进的展开给人以线索清晰之感,而章节式的体例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延伸的推荐曲目又有了“课外作业”的意味。每章的“欣赏导引”除了给人以体裁专题史的知识铺垫外,还给教学过程的导入注进了理性逻辑。

以国民音乐素质的培养、音乐审美接受的理论与实践的层面看,《李鉴》从每部作品的作者、背景、戏剧结构等方面来层层推进,将普通音乐课程新标准、艺术课程实施规律予以“音乐欣赏”化的贯彻。这一强调音乐审美来推行新时期乐教核心的方式,使《李鉴》的体例具有了宏观学科视野下的具体课案实践的探索意味,这与音乐欣赏的学科发展背景是相合的,体现出欣赏的目的、内容、过程乃至逻辑这些新时期对音乐欣赏学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10]。

如《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它以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为“欣赏导引”,以“德奥”、“意大利”、“法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别为结构单元,对艺术歌曲的经典作品进行了鉴赏。编者以艺术歌曲发生发展为出发点,以历史进程中的不同国家各领风骚的艺术歌曲鉴赏为突破口,将作品进行技术解析,并结合歌词意蕴对其抒情性特质进行了阐释。

如果从教学的角度看,《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叙论结合、层层展开、灵活多变地将教学过程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呈现出来。这种体例和结构有助于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步骤推进,也符合不同教学单元的个性展开。其思路之清晰、叙事之独特是《李鉴》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四、阐释精到 引领乐品

音乐欣赏是一种在娱乐基础上的深刻社会素质建构的有效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一项审美实践活动,还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它既是音乐实践的最终目的,又是推动时代音乐发展的力量[11]。一部优秀的“音乐欣赏”论著就是社会审美引导的美丽风景。要达到引领思想风尚的艺术效果,光依靠作品的视听还无法达到准确表意的目的,其中精到的欣赏理论阐释是必不可少的。

《李鉴》的阐释精到首先表现在每章的标题上,如:“乘着歌声的翅膀”——抒情歌曲、“魔鬼的颤音”——器乐独奏、“今夜无人入睡”——歌剧精粹、“如歌的行板”——室内乐等。这些标题多以各体裁的经典作品为指代,使标题的指向性意图明了,直达乐意,文风活泼,加强了“娱乐性”阅读的情趣。

阐释的语言风格也是《李鉴》阐释美学的表现形态之一。如:对江文也的《台湾舞曲》 的论述,编者引论到:

20世纪早期是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发生碰撞的特殊阶段,由于多变的局势动荡,致使一些较早踏上现代音乐之路,在那个时代华人音乐家阵营中并不多见的,本该成长为世界级的作曲家,或者说已经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世界影响的作曲家,却过早地断送了艺术生命,留下了永久的遗憾。这就是本节所要介绍的台湾籍作曲家江文也的艺术道路及其惊世之作交响诗《台湾舞曲》(《李鉴》第191页)。

这段引论以简略的笔墨将《台湾舞曲》的创作背景及成就精要地呈现出来,其后,论述以“追随世界音乐潮流,追求奇特的形式结构,探求新的音响”为作品技术阐释中心,将这一创作阶段中的江文也的曲作特色呈现开来。阐释中,编者以结构内容的逐层表达为逻辑层次,如在乐曲的开始处所鉴赏的内容,它解析出《台湾舞曲》的“有意打乱旋律节奏的轻重关系”的特色,并就此延展出乐曲整体性的节奏形态特质;又以回旋曲几个插部的节奏和旋律形态特征,来说明乐曲中所运用的印象派手法的娴熟,表达了作曲家深情款款的故土情怀、对民间音乐的主动发展以及对管弦乐创作的技术和思想。这种以技术解读为中心,以作品特色和思想的呈现为延展,以结构层次的挖掘为逻辑线索,《李鉴》的阐释可谓精到。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艺术接受的本身也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带有主观能动性和批判精神的再创造活动。[12]而音乐欣赏是要在音乐形式内容的解读中寻求的思想的启迪和升华,把音乐作品描绘的意境与欣赏者的情感触动相对应[13],遵循创造美和接受美的规律是音乐欣赏阐释的基本准则,只有精到的乐意阐释才会触动品评音乐的美感境界。《李鉴》的阐释中注意了乐意内涵的直观性表达,如在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合唱》的阐释中,《李鉴》从音乐主题的造型分析入手,结合启蒙主义的思想背景,将席勒的诗意和贝多芬的乐意进行了对照直至解读,展示出作品中“欢乐”的思想主旨,使听乐者感受到作品中崇高、雄伟、博大和恢宏的乐境,从而感染聆听者的思想,在忘我的审美体验中获得精神的提升(《李鉴》第200页)。从这些阐释可以看出《李鉴》中的鉴乐思想,其主旨和终极目的是为接受对象精神境界的提升创造了条件,文中立意可见一斑。

《李鉴》其它方面的特点还有很多,如:谱例遴选适当、文笔流畅活泼、论述由浅入深、图文并茂等。这些特点都将使其“音乐欣赏”的诠释具有学科化、学术化、艺术化和可读性特色,必将使读者更能从中感受音乐欣赏的理论价值和艺术美育贡献。

当然,作为初尝音乐欣赏新形式的学科化实践,《李鉴》也并非完美无瑕。比如:从总体上看,它在细致展示音乐作品创作过程的同时,导致其背景知识部分的展开过于繁琐,这一“喧宾夺主”的“展开”影响了所要进行的技术解读等主体部分的展开;从局部来看,编者将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门德尔松的《c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为室内乐的体裁,这显然不适合编者对室内乐体裁的界定;而局部比例失衡也限制了某些体裁解读的正常展开,如对音乐剧部分的阐释,《李鉴》只用了《演艺船》之“老人河”、《猫》之“回忆”、《音乐之声》之“孤独的牧羊人”三曲具有片面性无法全面展现处于“朝阳产业”发展态势中的音乐剧艺术的音乐风采。这些欠缺如能在将来的修订中予以调整和完善,可能会使《李鉴》走进更多的教学课堂,并为更多的赏乐者所喜欢。

参考文献:

[1]赵沨.中外音乐欣赏-序[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

[2]钱仁康.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总序[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2-3.

[3]冯长春.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本质探微[j].中国音乐学,2000(3).

[4]晓耿. 简评《音乐欣赏手册》[j]. 人民音乐, 1982,(11).

[5]沈念慈.寓深于浅 博约相照——简评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j].人民音乐,1985(8).

[6]王震亚.世界现代音乐的投影——《现代音乐欣赏辞典》简介[j].中国音乐学,1998 (1). 汪申申.全方位了解现代音乐的良师益友——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j].人民音乐,1998 (2).

[7]刘诗嵘.误人子弟的“圣经”[j].人民音乐,1996(6).

[8]刘国杰.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评《中国民族音乐欣赏》[j].中国音乐,1992 (4).

[9]周海宏.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对普及严肃音乐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分析[j].人民音乐,2001 (3).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篇(6)

关键词:高职音乐欣赏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71

高职音乐课普遍为多数青春时尚的高职生所喜爱,他们渴望在课堂上能得到身心的愉悦,但又因平时文化课知识学习而忽略了音乐基本知识、相关乐理的掌握,对课程的内容缺少了解,缺乏兴趣。较之与音乐鉴赏课相比,他们更愿意去听时尚的流行歌曲。这样高职音乐鉴赏课质量难言提高。那么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于这些课程中优秀经典音乐的兴趣,从而提高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质量呢?笔者根据听课观察、交流取经以及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以举例的方式谈谈提高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质量。

一、依据学情,拓展教材的深度与广度

如果高职音乐教师只按照课本和教参进行教学,教教参、教教案,那么学生是不太会感兴趣的,所以加强备课这一环节非常有必要。备课时,要依据学情,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实际情况来预判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师生之间的交流存在很大的障碍,教学效果是可以预见的。有时候老师们会有这样的感觉:上课时自我感觉不错,认为课上得很成功;但学生并没有掌握课上内容,甚至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此,我们认为,应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音乐知识基础、爱好,设计好教学方案,而要设计好教学方案,则应该充分拓展教材广度与深度。下面以高职音乐课《欣赏--阳关三叠》一课为例,谈谈如何拓展教材,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喜欢。

1.欣赏课导入:(多媒体出示画面)如果要你为这幅图画配上一首古诗,你会选择哪一首?(学生讨论回答,例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学习新课

师:刚才我们已经初步欣赏了《阳关三叠》,这次请同学们随着音乐朗诵诗歌,体验诗中之情。师介绍“阳关”。课堂学唱《阳关三叠》。注重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注意解决难点“遄行、遄行”的八度大跳和切分音节奏。

(3)学生齐唱《阳关三叠》,注意乐句的呼吸和速度。

3.听赏合唱曲《阳关三叠》、听赏古琴曲《阳关三叠》

4.欣赏拓展认识古琴这种乐器。辨析其音色,感受这种乐器一般表现什么样的情绪。

……

显然,该教师是为这节课作了充分的准备的,首先她了解了学生的情况,以学生欣赏图片、吟诗作对为导入突破口,其次,教师利用初步欣赏了《阳关三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无疑是充分拓展教材,为学生创设音乐鉴赏课兴趣的良好课例。

二、寻求共鸣,共架师生有效互动的情感之桥

高职音乐教材中的欣赏曲目都是优秀的经典作品。学生对于这些作品的冷漠一方面是因为平时都喜欢流行音乐,另一方面缺少对优秀音乐家、相关作品及时代背景音乐里所蕴藏的丰富情感的了解。为消除阳春白雪的感觉,音乐教师应想方设法去寻求学生的心与作家的心之间的共鸣点。[1]

接下来,教师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故事和情感能够打动学生,在学生和作品作者之间寻求一个情感的共鸣点?如果教师做到了这一点,学生就能融入音乐之中,主动地去音乐中探求美妙的情感体验。

三、巧用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及探索欲

在高职各科的教学上,运用比较多的是讲授法,启发点拨法。很多老师都在用这两种方法。笔者认为,高职音乐课教学应该巧用参与式教法,而让学生参与的目标要明确,内容难度要适中。难度太高,曲高和寡,学生会望而却步;难度太低,学生不感兴趣,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无从谈起。音乐课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他们亲身感受音乐,体味音乐不啻为一个好方法。而要用这个方法来教学,则教学目标必须明确,教师要做好指导和组织协调工作,防止课堂散漫、喧哗、打闹等不良现象的发生。[2]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拉丁美洲音乐赏析》这节课时,课前播放拉美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后,问学生歌曲有什么特点?具有何种音乐的风格?学生了解了歌舞音乐是拉美民族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接着学小调七声音阶和切分音的连续使用等音乐知识。接着,赏析器乐曲《飞驰的鹰》,感受这首音乐所拥有的平稳的节奏、弱起及三拍的连音等,后面的课堂上,教师则让学生参与到实践过程中来,如先介绍:伦巴为古巴代表性舞蹈,4/4或2/4拍,速度中等;桑巴为巴西代表性舞蹈,2/4或3/4拍、切分音丰富。然后,教师带着一个个学生从座位中走出来,踩着步点,亲身感受拉丁美洲音乐所带来的感觉。

通过练习,学生们掌握了附点和切分节奏,体会到了音量的强弱变化对于打击乐器的重要意义,练习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四、运用迁移,借助互通艺术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所谓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3]知识是互通的,艺术也是互通的,有些音乐艺术解释起来比较抽象,也缺乏吸引力,要提高教学质量也是有难度的。教学时可以用相关联的其他的艺术门类作为音乐课的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的全面地来认识、理解音乐,以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教学《肖邦的钢琴音乐》一课时,可以准备肖邦与乔治桑的爱情故事为题材,通过肖邦的感情生活,让学生们了解这位“钢琴诗人”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这就是音乐与文学艺术共同激发学生兴趣的妙旨。比如,欣赏《国之瑰宝———京剧》课程时,可以让准备了京剧中各个行当不同的脸谱以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在学生有了好奇心后,再分析脸谱不同的画法背后所体现出的人物的性格,及他们所应有的演唱方面的特点。这样自然而然地在音乐鉴赏课中有所习得,教学质量也不用担心。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要提高高职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质量并不是很难,只要课堂上多观察,多根据学生的爱好、基本想法出发,设计贴合他们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应该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当然,囿于笔者学术能力有限,本文论述过程中有力有不逮的地方,请专家指正。

参考文献:

[1]肖成全等编著.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篇(7)

关键词:美育 分组合作学习 现代教学手段等

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都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和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是教学生学习唱歌,还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因此,音乐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最好形式。

一、 用美好的师爱感染学生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一般来说,学生往往都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如果每个老师都具有这种魅力,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是幸福和快乐的。那这种魅力从何而来呢?我想,教师必须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那么学生也就热爱、崇敬教师,就连带爱上你所教的那门课。如果学生对某位教师没感情,师生关系不融洽,就对这门功课不发生兴趣,那么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都会受压抑。另外,教师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精到的授课艺术来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道德要求和精神需要,使他们对学习材料充满浓厚的兴趣,去鉴赏、品味、思索,并获得各方面的启迪。教师还要热爱自己所教学科,深入挖掘教材和研究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以最简洁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教学,使所教内容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兴趣中心,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积极的评价是一方对症的好药,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被人夸奖的,而且学习兴趣的激发或维持往往都少不了外界的评价。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特别是在学生没有信心的时候,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适时的鼓励并给予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丁点的进步便给以肯定,而这种鼓励不仅仅是在课堂之上,也体现在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上。

三、用优秀的作品激发学生初中生有很强的模仿欲望和能力

而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与他所接触到的音乐作品有极大的关系,好的音乐作品可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或表现欲望。所以,教师应该提供尽量多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音乐课本中的欣赏课都是选取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这还不够,还需我们教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优秀作品,用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兴趣。值得学生信赖和崇拜的还是教师的音乐素质。教师通过各种演出或个人表演展示给学生欣赏,不但会让学生觉得很现实,而且也会树立教师的威信,因为你的形象值得学生去学习和借鉴,进而受你的熏陶和感染,并自觉得向着教师学习。

四、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主要有

多媒体设备、录像片段、微型电脑、打印机等。 音乐课程中的欣赏课是以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陶冶学生情操的必不可少的课型,其中所选取的音乐作品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颇为重要,作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欣赏水平,那么学生自然很容易接受。但我认为还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能否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同一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才能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欣赏口味和水平,而大多数学校里的这方面资料根本无法满足这一需要,而网络资源可以极大地弥补.这一不足。教师通过网络搜集各类作品,分类整理让学生欣赏,可以有效起到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

五、用分组合作的形式团结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是指把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或知识水平分成若干个小组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的优点是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发挥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集合所有学生的智慧,还能使学生的优缺点互补,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课上时由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不管是欣赏课,还是唱歌课,都可以放手任由他们自己讨论,取舍然后选取最佳方案或答案。课下可由教师或音乐课代表组织音乐兴趣小组,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自由活动,探究课程要求之外的音乐创作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认知面,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强的人,而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不是随便就有的,这是需要在人的一生中慢慢培养,而初中阶段又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所以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和集体意识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而言之,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所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其次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并努力从事发现、研究、探索,使之成为自己的兴趣中心,从而要有效地去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精神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流畅。

参考文献:

[1] 《中学教育学》 叶上雄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3年2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