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1 16:36:48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123-02

立人先立德,成才先成人。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起来的共同文化,它影响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民族发展的根基。传统文化并非都是可取的,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修养品格,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正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

一、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思想品德教师在讲授这些传统文化中有弊病或有歧义的部分时,应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才能理解通透。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在思想领域,主要以儒、释、道为内核。钱穆认为,当今社会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受它们共同的影响,儒、释、道,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反映。它们各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学生在对传统文化没有很深入的了解之前,仅凭自己的印象,通常对其有两种极端的态度,一种是有崇古倾向,认为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经典、精髓,二是认为相较于现今的科技文化来说,传统文化并不能直接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对它持否定态度。这两种态度无疑都是偏颇的,老师在进行讲解时,有必要纠正学生的这些错误观念,可以追根溯源,从它们各自的发展历程入手分析其好坏。

例如,儒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讲解儒学时,可以追溯到它的创始人孔子,分析孔子的生平经历,儒学诞生的背景,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尤其是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于儒学的影响,董仲舒对儒学的建议等,向学生讲解儒学的多方面影响,一方面,它积极入世的思想和关爱社会的观念,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解决社会问题来说,有很大作用;另一方面,后世出于某种原因(比如说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建议是为了实现统治的目的)对它的过度扭曲,较为单一的价值观,对成败结果的过度重视,都致使它忽略了人本身的完善和发展。

二、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传统文化只是近现代之前的文化,这种观念是错误的。田广林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指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应过于狭隘。老师在思想品德课教育中应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心胸。时间是一条不断流淌的长河,而传统文化是在这条长河中形成的,它必然随着时间不断变化。改革开放之后,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老师更有必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念。

在东西方交流逐渐加强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价值观不同而造成文化冲撞。在这冲撞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正是价值观的塑造期,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甄别,保持足够的理性,取长补短,加速成长。顾友仁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中认为,传统文化是“文化软实力”,它应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要讲究创新。在看到西方经济大国在世界的强势地位的同时,要理性地分辨,有选择性地接受,承认西方文化的可取之处,也要认识到他的某些不足之处,更要认识到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的独特之处。

比如,在教学湘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放眼国际经济与经济》时,教师应与学生一起探究经济和政治的相互影响以及对我们自身的影响。例如,美国是西方经济强国,在国际政治上,也占有霸主地位。其好莱坞电影、服装、化妆品等在我国有很大的市场,有很多的粉丝。但是,很多人(包括学生)根本不知道它们与国产产品到底有哪些不同,只是盲目追随。教师在思想教育中,应结合学生身边实例,让学生正确看待汹涌而来的西方文化,并汲取其中的可取之处。

三、理论联系实际

光有理论还是不够的。理论的作用是指导实践。书本上的东西,如果没有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那么那就是一堆方块字,进不了学生的头脑里。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书本内容,另一方面,让理论服务实际,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教师在讲授课本的时候,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阐释理论;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从身边的事入手,展开学生间的讨论。

例如,在教学湘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创造生命的价值》时,教师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创造生命的价值,学生年龄虽小,可想的却不少,很多时候他们就像一个小小的哲学家,很多学生都困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在这一课里,老师就可以给学生很好的答案:生命的意义就是创造生命的价值。在传统文化里,道家和释家都致力于追寻生命的意义。道家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生命的质量,也就是生命创造的价值。在这一课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明白,如果一个人碌碌无为,就算他生命很长,实际上,只是重复着没有价值的、相同的每一天,而有的人虽然生命很短,却为社会、为他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那他的生命价值就比前者大得多,这就是为什么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可以和学生就社会上某些享乐主义不思上进者和司马迁、张衡、李时珍、任长霞之类的人物进行对比,对什么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展开探讨。司马迁的《史记》,为我们展开了历史的画卷;张衡的地球仪作为世界地震仪之祖,超越世界科技1800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中国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历史人物虽然都早已作古,但他们的成就却影响至今。《史记》今天我们还在看,地震仪预防地震,今天我们还在用,《本草纲目》上的中医方子,也让我们受惠多多,所以,他们是: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那么,如果我们虚度生命,不好好学习,在课堂上开小差之类的,是不是在那一刻,我们是“虽然活着,但却死了”呢?答案是肯定的。所以,如果我们每天都认真学习,充实自己,就是在创造生命的价值。教师通过这种与身边的实事联系起来、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并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篇(2)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传承 ;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对中国人的民族特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及社会进步发挥正面积极影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从表面上继承,而是从骨子里继承,是批判的吸收,是“扬弃”。中国共产党要继承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作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的民族精神。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进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中国共产党人用“实事求是”作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的中国化、通俗化的表述,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很好地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事求是一词,最初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讲的是西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献王刘德一生酷爱藏书,自己花钱从民间收集了很多秦始皇焚书后残留的先秦时期旧书。他不仅收藏古旧书,而且进行系统整理并认真地研究。在经过调查研究对事实充分考证以后,才做出可靠的结论。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编撰《汉书》时,为刘德立“传”,赞扬刘德有“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品格。

“实事求是”精神贯穿古代中国历史,从战国末期荀子的“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到汉代“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精神,再到南宋朱熹提出“格物穷理”的方法强调通过接触参与事物来加强对事物的认识;从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提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的“求是”学风,到明末清初的哲学家王夫之提出“即事穷理”思想,再到乾嘉著名史学家钱大昕表明自己治史“惟有实事求是,护惜古人之苦心,可与海内共白”,一条脉络清晰可辨。

实事求是原本指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改造为自己的思想路线和根本工作方法。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进行重新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并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按实事求是的要求做事。实事求是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它的内容却是博大精深。它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内容。第一,同志所说的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从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现实出发,这是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第二,实事求是包含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在实事求是中所说的“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我们要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这正是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第三,实事求是包含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强调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过程。而实事求是中的“求”,就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研究、探求的能动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辩证认识过程。

中国共产党人把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作为自己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这就把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进了党的思想路线,成为党的灵魂。

二、传统文化融进国家基本制度

(一)“一国两制”是中国基本国家制度,邓小平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难题,是运用儒家传统中庸思想的典范

1982年9月末,撒切尔夫人访华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这是中英双方在香港问题上进行的最关键的一次会谈和较量。23日撒切尔夫人与会谈时提出香港问题的三个国际条约依然有效,想留香港,被回绝。24日,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撒切尔夫人。撒切尔夫人要求在1997年后继续维持英国对整个香港地区的管辖权,并威胁说:“要保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由英国来管治。如果中国宣布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和后果。”撒切尔夫人以为,中国如果要搞现代化,就离不开香港的繁荣;而要保持香港的繁荣,就离不开英国的管治。邓小平同志针锋相对: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他说:“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15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二)中国共产党在香港问题谈判中确定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战略的确立充分体现了儒家中庸思想

“中庸”不仅是一种伦理道德观,也是一种思想方法。首先,“中庸”是一种高远的道德标杆,《中庸》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之道成了君子小人的道德分野。“中庸”一词在《论语》中只出现一次:“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可见,“中庸”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其次,中庸还是一种思想方法。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原则,有一个“度”的限定。“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中”的基本原则是适度,无过不及,恰到好处。朱熹在《中庸章句》中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中庸精神”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不走极端。崇尚“中庸”思想的中国人做人做事追求执中用两,内外协调,保持平衡。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稳健淡定、宁静致远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这种民族特质。

香港问题谈判,英国人先威胁我们不要收回香港,我们提出问题不容谈判,但可以保证香港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这就是中庸。他们又提出要治权,要管理香港,我们提出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治权归港人,又是中庸。他们又提出不能保证香港平稳过渡,我们提出实在不行,我们军队开进去,这也是中庸。最后,我们提出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被各方接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中庸之道的成功范例。“一国两制,港人治港”还体现“和而不同”的儒家思想。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进国家发展战略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是和平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背后有一个战略哲学,这就是邓小平提出的“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韬光养晦是中国传统道家思想,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是使自己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就是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韬光养晦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的意思。如果没有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邓小平是不可能用“韬光养晦”来表达其战略哲学思想的。

老子在《道德经》七十八章中提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柔弱胜刚强”思想。他说:“守柔曰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如何才能做到“柔弱胜刚强”?第一是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六十七章)邓小平所说“决不当头”就是这个意思。第二个办法是知雄守雌,韬光养晦。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二十八章)这是一种比较积极主动的政治策略,实际上是以退为进,以守为攻。邓小平所说“韬光养晦”就来自这里。第三个办法是处下不争。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八章)“… ‘不争’而善胜”(七十三章)。这“不争”是等待机会,即邓小平所说“有所作为”。

冷战结束后,美国一家独大,中国要发展必须避开其锋芒,国内稳定压倒一切,国际和平压倒一切,为自己赢得战略机遇期。在“韬光养晦”的和平发展战略引导下,中国国家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近30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每七年翻一倍。尤其是从2005年超过意大利、法国后,经济大跨越的步子就没有停止:2006年,超英国;2007年,超德国;2010年,超日本,站在美国后面。现在中国拥有外汇储备世界第一,2012年达到3.31万亿美元。2012年财政收入11.7万亿。购买美国国债1.2万亿美元。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军事实力也迅速增强。

美国国防部历年的《中国军力报告》把中国的韬光养晦战略解释为“掩盖自己的能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美国人的认为,中国的韬光养晦战略就是卧薪尝胆战略,现在保持低调,将来定会与美国争高下。于是,美国在反恐战争基本结束后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建立东亚、中东反导系统,全面围堵中国。美国人怕什么?很明显,他们怕的是中国的“韬光养晦、以柔克刚”战略,怕的是中国共产党熟练运用的道家学说中所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制度、战略层面传承与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在根本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因此,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说法,这种说法是经得起历史经验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 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 北京: 人 民出版社, 2011.

[2]钱均鹏.中国共产党90年来的文化选择与文化自觉[J]. 军队党的生活,2011,(12).

[3]吴立红,许艳丽.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进程中的作用机制解析[J].学理论,2012,(7).

[4]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 社,2001.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篇(3)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丰富了育人手段,拓宽了发展空间。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038-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观念、文化传统、语言习惯、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价值取向、思想品格和道德规范。它既以有关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①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肩负着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崇高使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历史是不能割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离不开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还需要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孔子“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孟子“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人格追求,老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等,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永远比知识更重要。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手段单一、说教味浓、单向传播等弊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修身、治学的好方法,应该在大学生中得到传承。南宋理学家朱熹“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古代“重学、自省、克己、慎独、存养”的修身方法等②,都是有效的育人手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局限于书本、课堂和校园,应该走向社会,走向自然。校外的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历史遗迹和名胜古迹等,蕴藏了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好这一宝藏,可以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端午节、清明节等传统文化节日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因素,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时机。

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加强课程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是教育的第一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完备的课程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精心挑选,系统编排,形成传统文化必修课,在所有学生中打下传统文化的共同基础。开设门类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通识选修课,满足不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在专业课教学中,要找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达到教书与育人的高度统一。

激活校园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广受欢迎,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文艺体育、志愿服务等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立集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节,通过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内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善于将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重视网络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有着重要的影响。占领网络这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阵地,让学生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积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③要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打造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重点建设一批有广泛影响的传统文化特色网站,引导学校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依托高校网络文化示范中心、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等,完善适合大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

美化校园环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环境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广场、操场等建筑和空间,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选择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应该充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让学生在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校园广场、教学楼等区域树立孔子、孟子、老子等先贤的雕塑,在教室、图书馆等场所悬挂古代名人名言和书画作品,利用橱窗、海报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典故、人物等。

注 释

①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6)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篇(4)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十以来,对于如何正确认识和科W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高校作为引导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如何有效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沧桑,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文化中的美学意向、道德自律都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多现实的契合点。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伦理型的文化,比较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蕴含了很多关于人生追求、国家观念、社会责任的精神内涵,具有贴近社会历史发展方向,契合民族共同体利益,呼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精神的特点,对树立良好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水平。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超越时代局限、反映中华文明永恒价值的特征,其中很多思想内涵可以指导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比如儒家思想的“仁”,老子的“行不言之教”等,对于当下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要求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方针,各高校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深化。但是纵观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仍旧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就业导向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面临尴尬境地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解决就业难问题,高校普遍将教育重点放在学生的就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提升上,第二课堂教育也更多强调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学生本人也自然将学习的重心放在了选修第二专业、考取各级各类资格证书、参加企业实习实践等活动,导致师生双方都无暇顾及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工作面临思想重视,行动欠缺的尴尬境地。

2、多元文化冲击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方式欠缺吸引力

当前,国内国际形势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新媒体崛起所带来的信息交互和裂变,让青年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表达空间更宽广,但同时也面临着价值虚无和割裂传统的危险。而当前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普遍停留在课堂教学上,教育内容偏于政治性和说教性,教育方式单一,无法适应塑造和维系大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认同的需要。

3、速成思维引导下,传统文化的教育信心动摇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时代”的到来,不止带来了信息冲击,也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氛围中,凡事求速成的风气不止在青年群体中弥漫,也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但是,文化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短期效果并不明显,追求文化速成势必导致工作欠缺系统性,一旦短期达不到预定效果,便会极大的打击教育工作者的施教信心和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加之目前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专业人才稀缺,没有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骨干,使本就难见成效的传统文化教育变得更为困难。

三、基于目标驱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模式探索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该调查揭示出目标对个体成长具有重要的导向和驱动作用。本文将目标对个体成长的这种导向和驱动作用称为目标驱动力,该驱动力作用于个体时表现为过程中的指引和过程后的激励,即明确的目标指引行动方向,使行动更具针对性,个体在行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个人能力,逐渐向既定目标靠近,而既定目标的完成又反过来激励个体信心的提升,使个体更加勇于制定新的目标并为之努力,从而推动下一个目标驱动循环的开始。目标驱动的各个阶段,需要外力给予干预,以确保循环有效持续的进行(图1)。

1、将传统文化教育融于学生成长目标,激发学习动力

就业竞争刺激下,大学生更多的关注自身就业能力的提升,在设置就业目标方面也更为关注,就业目标对个体成长的驱动力也更为明显,因此,高校应该努力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学生个人就业目标中。高校可以通过课程启蒙,兴趣辅导等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学习对个体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进而自觉的将传统文化融入个人就业目标中,激发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动力。

2、多维文化空间协同辅导,提升教育吸引力

目标确定到合格阶段,既需要学生个体的自我努力,也需要高校给予外力干预,确保目标驱动的良性运转。

首先,巩固课堂文化空间建设,提升传统文化理论修养。一方面,丰富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基础上,通过开设选修、必修等课程,进一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改革传统授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以更具视听体验效果的授课方式,提升课堂的吸引力。此外任课教师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引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深入透彻的学习理解,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和理念内化为自己日常言行的规范,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其次,丰富校园文化空间建设,进一步深化传统文化育人氛围。校园文化不止是一所大学的文化品位,更是传播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帮助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传递文化知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在开展活动时应将传统文化作为立足点,借由主题活动,实践服务,参观调研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魅力。此外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的思想内涵,以各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最后,占领网络文化空间,以新技术推进传统文化发展。“微时代”的到来催生了一个新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空间传播迅速,覆盖面广,交互性强的特点,积极探索网络文化空间建设。比如开通传统文化专栏,定期传统文化小常识,交流传统文化学习体会等。在构筑网络文化空间时需注意,第一,要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及时过滤、删除有害信息,营造清明的网络环境。第二,要注重发掘学生中的网络领袖,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学生网络队伍。第三,充分利用线上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传统文化传播体系。

需要注意,三文化空间的建设应该是相互统一,互为补充的,每个空间内部的教育内容设置和活动方式选择要紧密契合学生的成长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更为广泛的传统文化弘扬体系。

3、夯实队伍建设,以高文化底蕴思政队伍做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高校要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和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进行培训,不断提升其工作素养和文化底蕴。首先要转变思维,杜绝急功近利思想,坚定传统文化教育信心,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其次要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立足学生成长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教书育人规律,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引导工作。最后,坚持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工作方针,将学生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化被动灌输为主动的学习体验,不断提升教育工作实效。

参考文献:

[1]张兆端.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的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1)

[2]同志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的讲话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篇(5)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契合性;研究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目前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其对国人的思想、行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能够帮助国人找到自身的历史归属感,同时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然而部分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未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从宏观角度来说,这既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亦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所以,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就将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进行详尽的阐述,除此之外,还会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

一、国内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

(一)思政教育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所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集体生存发展形成的智慧,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与群众的工作、生活、娱乐等都是紧密相连的。国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融入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其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内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密切,而且思政教育工作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1]。为此,在当代学生的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能出现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而是要使二者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二)二者都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无论是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都具有重要的教化和育人功能,并且主要体现在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塑造和行为规范引导方面。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较重视文化艺术修养和个人自身的人文素质,不仅具有引导人行为执行方面的功能,还能持续对广大社会成员的内心世界形成正面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实就是对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进行有目的的影响,使社会成员的行为、思想等方面都得到有效的规范,这是现代社会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从这一方面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融入具有高度的可行性[2]。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支撑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民族长期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精神、含义等都可以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譬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重人伦、崇道德”的良好伦理道德体系,这一道德体系就具有很强的教育、引导方面的功能,其对于培养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作用,任何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其必然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空洞和形式主义现象,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效。

(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情感和态度

由图1的数据显示,97.4%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持积极、愉悦的态度,不到3%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持消极态度。44.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产品相结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造,用先进、新颖的现代文明代替腐朽的封建文化,把传统文化和美德作为新形式、各种交流平台和现代文化观念来接受,而不是简单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不少高校倾向于在日常课程中传授各种科技理论,导致在人文和思想教育,尤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方面没有投入。我国高校思想教育中缺乏优秀的文化教育,因此正在引发各种新问题。比如:教育学科过分强调工程教育模式,因此存在重大的缺陷。但是他们缺乏情感,未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人文教育不满意,明显缺乏对人性重要性的认识。世界各地的许多大学都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各种优质的人文教育项目也被提上了日程。我国部分高校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深化学术的广度和多元化。然而,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很多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肤浅的,采取的教育措施也没有产生实际效果,采取的做法也没能帮助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在优质教育号召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未能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很多还处于摸索阶段。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融入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能够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文化的历史继承性,是从过去发展起来的文化,也是现代文化的反映;是存在于民族土壤中稳定的东西,但又是动态的,是过去与现在的交融,渗入了不同时代的新思想、新血液。在高校思政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促使国内高等教育的德育工作回归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成长。高等教育的德育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性、多元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也为了保证经典诵读课题的实施,部分学校组织骨干教师编写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礼”遇经典》等,使新时期的思政教育水平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人们处于一个异常发达的网络时代和新媒体时代,相关的衍生事物充斥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其既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负面影响。在众多高等学校的学生中,存在身心发育不健全的情况。因此,在这种网络发达但内容鱼龙混杂的情况下,学生更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而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后,能够促使学生朝着更加系统的方向发展,而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非常多的德育内容,能够起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强化相关教学之后,学生能够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同时强化学生的自我分辨能力,可以在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进行积极正向的学习和自我提升。

三、现阶段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路径

目前,在全球化经济大背景下,不同国家的文化、经济互相促进的同时也在相互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避免外来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同时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长远角度来说,这对于国内社会长期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的。

(一)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事实上,国内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二者之间的结合能够形成重要的互相促进的作用,因此,为了保障二者结合的效果和作用,就需要在当下开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争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加合理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后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这样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无论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还是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任何一项工作、任务,其实都是理论先行的,开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研究[4],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得到有效引导,避免在教育工作中走上错误的路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经之路。

(二)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难以真正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主要原因在于融入深度不足。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后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开设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一方面需要确定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课程形式,另一方面需要确定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可以在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领域内进行融入,使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熏陶和引导,这也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发展。从成长规律角度来说,需要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覆盖率,同时要真正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等。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在不同方面都能够得到全方位、多角度和立体化的教育,有利于在社会中形成良好氛围,增强社会成员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于后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对于教育工作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5]。

(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方面的活动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地域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多样化特色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有力的保障,就需要以各种文化实践活动为载体,促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参观当地博物馆、纪念馆等活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影响到学生,这是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一种方式,能使学生的精神层面和实践层面同时富足[6]。

(四)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发展至今,并且依旧发挥出相对应的作用和价值,其主要原因就是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同样也需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7],另一方面要使创新改革的精神融入其中,进而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对应的内涵和新的活力,推进创新发展。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具有很强的契合性,因此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具有充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不同的院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切实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同时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信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4):93-95.

[2]丁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3]王燕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4]王春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9.

[5]王金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71-73.

[6]赵红梅,王晨曦.论中华传统孝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10):135.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篇(6)

本文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应用原则;途径与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和思想宝库,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蕴涵着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一、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全球化和的社会转型的挑战。全球化有利于开阔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和文化境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野,新的标准和新的范式。也使西方国家对我国思想文化的侵蚀和意识形态的渗透日益加剧,极易使大学生的思想发生混乱。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民众在政治观点、价值取向、文化观念方面呈现多样化;对利益的追求导致社会伦理规范的失衡和道德水准的下降,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改造自然、发展自己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精神风貌、价值取向。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成为现代化的动力,而且有助于克服现代化进程中由于社会转型所出现的物欲横流、人文精神失落、道德渐趋沦丧等社会弊病。

为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课题组对辽宁省几所高校的1200名大学生进行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问卷调查。被调查者当中, 72%的大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以前和现代社会都起到重要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的思想内涵对大学生非常有教育意义:

如“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潮,儒、道两家的主张构成了这一思想的基本内容,不仅包含着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也包含着人际社会关系、物我关系、人己关系的合理态度,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整体意识和正确的和谐观。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种爱国情怀对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非常有益。

自强不息的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奋进,有利于大学生确立有骨气、重节操的民族精神。

修身思想。“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这是古人修身的目标之一,也是高校德育的时代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则

中华传统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对其应持有什么样的观点?课题组对大学生就这一问题调查,调查表明: 16%的大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虽然是以前的东西,但在当代仍有指导意义” ;72% 的大学生认为“有助于我提高自身素质,符合我的生活学习理念” ;8%的大学生认为“这是旧的东西,不符合现代生活”;“更喜欢西方文化,不喜欢中华传统相关的东西”的占4%。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它毕竟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是特定阶级的立场观点;有其价值,但也有其历史局限性。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我们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因此,需要经过现代转化才可以抛弃其历史局限性,发挥其当代价值。要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利用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服务。

2.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对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自觉抵制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期不良思想的影响,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调查显示,大学生了解最多的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历史文学知识”占72% ;“古代政治知识”占12% ;“传统艺术 ”占34% ;“ 哲学宗教”占2%;“道德伦理”占30% ;“实用工艺技巧”占8%;“民俗技艺 ”占8% 。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选择“电影电视书刊”占15% ;选择“课堂”的占48% ;选择“父母”的占16%;选择“讲座和展览的占”4% 。选择“网络、广播、剧场游戏”的占12% 。选择“其他”占5%。大学生认为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认为“整个社会没

有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的占40%; 认为“学校忽视,过度重视考试”的占50%;认为“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的占8% ;认为其他原因占2%。调查问道,“做为当代大学生,你认为哪种方法最能传承传统文化?” 64%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36% 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多与传统文化接触”。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传统文的了解程度不高;对传统文化意义的理解模糊;在举止行为方面,与传统文化中倡导的精神、要求不一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方法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挑战,出现整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局面。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探索新的路径。

教学路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径。要增设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调查显示, 80%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开设国学讲座课程,可以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 80%的大学生认为应开设中华传统礼仪课 ;58%的大学生认为应开设中华优秀古籍诵读课;90%的大学生认为应开设中华传统习俗课;10%的大学生认为应开设相关网站。为此,要求广大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以中华传统中高尚的师德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找到适合新媒体背景下的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相结合之路。

实践路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径。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化艺术节、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等等。要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当中, 将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情感教育、行为教育一以贯之融入实践当中。

在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在利用本国文化传统与现代教育结合方面做得很好,值得我们反思与学习。有助于丰富和完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骆郁廷.[M]《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第5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篇(7)

关键词: 大学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 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体系。2014年在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这为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在文明演化中所沉淀的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并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总称。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有许多优秀的民族精神和经典的人文理念。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爱宽厚等诸多优秀思想教育资源,将这些优秀的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发展史的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了这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准则。中华民族历尽沧桑,创造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中国要发展,要繁荣富强,就必须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以其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激发全体中华儿女开拓创新、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二)有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人文情怀和崇高理想,是现今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受益于网络化时代信息爆炸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富有活力、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但也比任何一个时期更容易浮躁、功利和自我。因此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掘和运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并融入思想政治课中,长此以往就会通过文化的传承与渗透,使大学生获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品质教育和理想情操教育,从而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曾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把中华优秀传统伦理道德上升到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发展。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20道题,内容主要是关于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践行、认知等方面。调研对象选取上海9所高校的600余名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

调研方法主要采用现场及网上问卷调查和现场座谈等形式进行样本的采集,共回收有效问卷573份。其中理工科大学生占47.3%,文科大学生占46%。调查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数据分析研究。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对调研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中优秀传统文化呈现缺失现象,具体表现如下特点: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兴趣,认知甚少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有90%以上的同学认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如图1所示,大学生对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兴趣不高,78.88%的大学生仅偶尔阅读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8.9%的大学生表示从未阅读过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如图2所示,有73.3%的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民族精神和经典人文理念表现为一般了解状态,仅有12.04%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

究其原因,虽然大学生已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应该珍惜和重视的宝贵文化资源,但是由于内、外因的影响,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不够、缺乏兴趣,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面临着诸多困境,两者难以实现有效衔接,使传统文化在传承中遭遇尴尬。

(二) 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改革措施,教学模式有待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