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企业发展趋势

农业企业发展趋势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0 14:39:56

农业企业发展趋势

农业企业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农民工;国有企业;以人为本

农民工是指有农村户口,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农民工是我国传统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下的产物,是工业化进程加速和传统户籍制度严重冲突所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队伍规模庞大、身份特殊、地位尴尬、流动性强、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明显,是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的社会群体。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有企业农民工队伍状况目前

劳动密集型国有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直接进行基层一线的生产劳动,这样既可以达到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优化,又可以降低人工成本。从劳动力资源配置上来看,其原自有职工已逐步上升为企业的中低层管理者,农民工队伍成为基层一线劳动力队伍的主体。如,在煤炭采选、建筑、纺织、冶金等行业,国有企业基层一线劳动力队伍中,农民工已占了很大比重。从人力资源成本上看,使用农民工的人工成本长期偏低。

金融危机的到来给城市农民工队伍带来相当大的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显示,200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62。3%;本乡镇以内的本地农民工数量为8,50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37。7%。金融危机使8。5%的外出农民工失去工作。从行业上来看,金融危机使制造业和建筑业受到的冲击较为严重,外出农民工从业比例最高的两个行业即制造业和建筑业返回的农民工人数占返乡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36。1%和28。2%。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返乡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比例分别为46。2%和73。3%,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近期的困难与历史积累的农民工权益问题相互交织,影响国有企业农民工队伍稳定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加。

二、金融危机对国企农民工队伍产生的影响

(一)不利于国企农民工队伍的稳定。

在农民的收入来源中,非农产业占到50%,这其中主要是进城务工收入。失业农民、新生代农民和有一定务工经验的农民工,他们虽无明确目标,但相信自己总会在外找到工作。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农民工相对集中的煤炭采选、建筑、纺织、冶金等劳动密集型国有企业,同样面临着成本提高、销售量减少的困境,这意味着国有企业短期内将可能通过裁员来减少开支、降低成本。对于在国企基层劳动的农民工,特别是那些已经把家乡土地承包给他人,或者全家进城的农民工来说,收入的不稳定使得家庭生活水平将会有明显的“缩水”,很多人在城市的生活上将面临困难,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险等也受到影响;而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基层劳动力队伍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劳动力队伍素质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更是关系到国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国有企业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矛盾突出。社会保障是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公民年老、疾病、伤残、失业、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全体劳动者均享有法律赋予的受保障的权利。但相比较而言,农民工队伍基本上做的是国企最脏、最累和最危险的工作,而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的低下使得他们失业的几率更大,失业生活的各种费用难以得到相关单位或地方政府组织的帮助,一旦遇到困难和伤病,更会因为缺少社会养老、医疗、工伤保险以及法律救助造成生活上难以为继。此外,农民工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也导致了社会保障转移的问题,各地社保政策的不统一导致了地区间的农民工个人账户转移困难。再加上农民工自身队伍流动性较强,使得一些国企在企业社会保障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对农民工队伍处理上较为简单马虎,对于各种基本保险是能省则省,按最低的标准,报最少的险种。基本的养老、医疗、工伤保险没有规范和完善,至于各种过年过节的福利,农民工从中得到的实惠更是少之又少。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新旧矛盾进一步凸显,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企业内部的各种矛盾与冲突。

(三)国企规章制度不规范、不完善,管理观念陈旧落后。在管理制度上,国有企业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时,基本上都是考虑保护企业利益的较多,考虑保护农民工利益的较少。在规章制度的制定方面,通常较多较杂,缺乏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和完善性,很少做到从人本思想出发对农民工队伍进行管理。大多数管理部门遇到事才定规章制度,缺乏对农民工队伍进行整体和长远的管理和规划。在管理思想观念上,国有企业中管理农民工的人员中很少有人接受过专业的管理培训,大多是普通的原自有职工。其在进行日常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方式简单强制,片面强调国有企业整体利益,忽视农民工队伍利益,人性化管理较为缺乏。此外,在国有企业维护职工权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工会,由于受到各种现实客观因素的制约存在着诸多不足,其在保障农民工权益方面还将会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当前国有企业农民工队伍稳定和发展的对策

当前中央和地方都积极研究和探讨国有企业在稳定农民工队伍和维护农民工权益方面的有关情况,要求国有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国有企业要积极发挥带头作用,防止大规模裁减农民工,努力做到不裁员、不减薪、不欠薪。

(一)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工的政治思想、科学文化和生产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素质、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因此必须把全面提高农民工素质放在重要地位。金融危机的到来,更是要求我们要目光长远,以国有企业今后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对国企农民工队伍培训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

在充分利用各级工会培训机构、教育培训场所、基地的资源基础上,组织农民工队伍进行上岗前培训、专业技能和安全培训,挖掘农民工的工作潜力,加强农民工队伍中高级技工队伍的培养。针对个人能力的不同,对能力强、培养潜力大的人才,可以经过相应培养、考核,吸纳其中优秀者进国企中高层管理队伍,从身份上彻底消除国企在职工和农民工上的差别。而能力较弱、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民工,可以在专门技能和安全培训的基础上加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和法律意识,从整体上提高农民工队伍的水平。对于企业培训机构来说,可以积极进行制度上的创新。例如,可以开设由农民工自主选择的集中式“培训集中班”;流动性的、可以到基层生产一线的“流动培训小组”;与其他国有企业紧密联系,实行免费互动式的“交换式培训”;由有条件的国企或大的工会针对技术性较强的工种组织设立“高级进修班”等等,并可以阶段性地、有组织地加以“团队合作”“、团队考核”等硬性考核指标,促进广大农民工逐步向具有较高水平人力资本价值的新型产业工人转化,实现企业与农民工自身发展的双赢。给予农民工一种身份转变的动力与机遇,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使他们逐步形成产业组织观念,逐步以产业组织形式克服自身的缺陷。

(二)完善农民工企业保障制度。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需求分为不同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社会保障性质和特点,应实施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短期内,国有企业应立足自身较好的条件,逐步完善企业保障网“三道防线”的建设。一是要响应国家政策,努力做到农民工工资的不减薪、不欠薪,按时足额发放,使他们生活上得以保障;二是国企可以以住房补贴、租房等多种形式缓解农民工的城镇住房问题,为他们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提供一定的基础;三是切实做好企业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完善工作,进一步扩大农民工“平安计划”的成果,早日实现建筑施工、煤矿、非煤矿山、纺织、冶金等高危行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全方位覆盖,为实现从企业保障走向社会保障,构建我国社会保障的微观体系结构打好基础。长远上,为农民工建立个人账户,一旦农民工离开用人单位,可将其账户连同基金转移到居住地劳动保障部门或新的工作单位,实行专户管理;逐步建立企业内有差别、有层次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即对于企业里比较稳定且在城镇就业时间较长的农民工,政府和国有企业应共同努力,将他们纳入城镇社会养老、医疗、工伤保险体系,实行与城镇职工相同的养老保险制度,并确保其个人账户能在全国范围内转移接续;对进企业工作时间较短且流动性较大的农民工,则可以根据其特点,制定有选择的、不同等级的缴费方式和缴费率供其选择,国企则根据农民工选择的缴纳相应等级,缴纳相应的保险费用。对于农民工中涌现出的优秀人才和技术骨干,国有企业可以突破传统,为其建立“激励账户”,在“五险”的基础上,增加住房公积金和子女教育基金等激励方式,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要解决农民工的问题,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在流动、就业、安置上的问题。

在企业的其他相关保障方面,也应同时进行统筹安排。在工资监管方面,国企可以设立农民工队伍专门账户及专项资金,实行独立收支和独立核算;在福利方面,条件较好的企业每年可以适当拿出部分款项作为农民工季节性工资补贴、技能培训、伙食补助、差旅费补贴和奖励等;在医疗卫生方面,企业卫生所对农民工实行入厂前免费体检,按医疗保险标准看按相应比例报销,每年组织从事高危职业的农民工进行职业病检查。当然,为农民工买保险在短期内确实是对企业利润的一种分割,但从长远看它是值得的。:

(三)规范企业的农民工管理体系。因农民工具有数量多、流动性强等特点,国有企业应对其进行系统的管理:一要完善企业用人档案管理,并可以相应地设立专门的“农民工工作部”,主管人员可以从农民工中选拔优秀人员来担任。由这个工作部专门对所有在企业工作的农民工统一集中行使招聘、配置、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规划以及各项考核等一系列工作;二是继续规范和完善农民工队伍统一化、规范化管理模式,形成农民工“自我管理、规范管理”的良性循环管理体系;三是在农民工中建立健全党支部和工会组织,加强对农民工队伍的管理,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国有企业召开职代会做到有一定比例的农民工代表参加,农民工提出的有关劳动保护、安全管理、改善工资待遇和生活环境等建议,抓紧落实和妥善解决;四是对于国有企业工程分包、承包类单位,应严格按照《新劳动合同法》与被录用的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并为农民工每人每年购买相应金额(不应低于同等在职职工水平)的人身伤害和医疗保险;五是国有企业要做到对农民工与在职职工同一水平的管理制度、考核奖惩一致的基础上,共同培训发展、共同服务和受尊重的理念,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主要参考文献:

[1]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和社会保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8。

农业企业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03503

0引言

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连接着城乡居民的最终消费,决定了城乡居民日益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满足程度,对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加速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广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农产品加工业以优势、特色农产品的资源转化为主”,因而如何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及产品特色,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对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百色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1百色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百色位于云贵高原伸向广西南岭丘陵的过渡带,地形地貌多样,是立体多样的农业开发带。百色具有南方河谷平原、丘陵地带、石山区、高寒山区等代表性农业开发带,同时生长着多种热带、亚热带以及温带作物,使百色成为地方特色农产品种类和品种繁多的生产区域。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业产品为原料进行加工或再加工的工业。百色农产品原料充足,素有“土特产仓库”和“天然中药库”之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目前百色市已有农产品加工企业800多家,其中龙头企业40多家。

2001年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等六部委批准成立了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几年建设,建成了芒果、蔬菜、香蕉、茶叶、甘蔗、板栗、八角、油茶、油桐、茴油及烤烟、种子种苗繁育、特色畜禽水产养殖等产业化示范园,搭建了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及培训基地,初步建立了农产品加工产业化示范基地,成为中国“芒果之乡”、“南菜北运基地”,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和糖料生活基地,注册了以壮族祖先发祥地“布洛陀”“敢壮山”为名的田阳香芒和田阳优质蔬菜商标、农产品品牌商标“六香宝”、“福东香米”、“增年牌”山茶油等,打出了具有百色地方民族特色的优势农产品。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出现促进了百色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截止2013年年底,百色共有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8个,实现总产值416695万元。

2百色市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的界定

我国参照国际惯例,将农产品加工业分为5大类12个行业:一类是食品加工业(含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制品,共4个);二类是纺织工业(含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共3个);三类是纸品工业(含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共2个);四类是木材工业(含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和家具制造业,共2个);五类是橡胶工业。

从表1可以看出,百色农产品加工业当中,从相对数的角度看,纺织业和纺织服装、服饰业的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负值,远远低于全国水平,仅有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这两个行业的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这两个行业有优势;从绝对数的角度看,制糖业、造纸业、人造板制造、蔬菜、水果和坚果加工、精制茶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这六个行业的生产总值和增加值与其它行业相比都是比较高的,并且都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如制糖业占11.15%;因此这六个行业为百色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由于这六个行业的出口规模不大,并且都主要在国内市场销售,因此对百色特色优势农产品竞争力分析主要是对这六类产业进行国内竞争力的分析。

3百色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分析

一般情况下,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说明竞争力大小或者规模的显性指标,如单位数、从业人数、总产值和增加值等;另一类是说明形成竞争力的分析性指标,如利润总额、产品销售率、产值利润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本文选取2011-2013年六个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八个指标进行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制糖业的单位数三年间保持不变,从业人数呈下降的趋势,但是总产值和增加值是呈现上升的趋势,制糖业的繁荣发展依靠百色丰富的甘蔗资源,2013年甘蔗产量566.56万吨,比上年增长838%。广西是我国四大产糖基地之一,无论在生产竞争力、产业创新力、资本竞争力、社会竞争力、市场竞争力还是生态竞争力方面等都具有很大的优势。百色地处南贵昆经济区中心地带,是滇黔桂三省边缘交通枢纽、重要物流集散地、大西南出海通道咽喉,地理优势使得制糖行业比较而言也具有很强的产业竞争力。

蔬菜、水果和坚果加工这个行业从2013年开始统计年鉴中才开始单独列出,说明它是一个发展较快、发展潜力很大的新型农产品加工业,2013年百色的蔬菜产量高达193.89万吨,比上年增长3.58%;2013年百色水果产量达58.2万吨,同比增长15.9%;水果以柑桔和芒果为代表,其中柑桔产量9.29万吨,同比增长45.1%,芒果产量21.37万吨,同比增长35%(2012年百色芒果总产值达6.28亿元,2011年为4.71亿元,2010年为3.52亿元)。百色优越的地理和气候资源优势,使得芒果品质及上市期与其它地区相比优势明显,近几年芒果产业已经逐渐成为百色市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百色的右江区、田阳县和田东县有“中国芒果之乡”之称,右江区、德保县和西林县柑桔基地也逐渐形成规模。

精制茶加工业的单位数、从业人数、总产值和增加值都是呈现上升的趋势造,说明这个行业一直是稳步增长的趋势,2013年百色的茶叶产量为0.93万吨,比上年增长14.04%。人造板制造的单位数增加,从业人员基本保持不变,总产值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纸业从业人数下降,但是总产值和增加值呈现的也是稳步上升的趋势;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和精制茶加工业一样,四个指标都是表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

综合以上分析,百色六个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中,除人造板制造外,其它五个产业总体上都是呈逐年增长趋势,竞争优势明显。

百色六个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优势明显的原因可以从表3得出。

制糖业的利润总额、产品销售率和产值利税率都是逐年下降,但全员劳动生产率却是逐年提高,这是为什么表2中总产值逐年增长的原因。精制茶加工业的利润总额波动较大,但产品销售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却是逐年上涨,2012和2013年的产品销售率都大于100%,市场前景良好。人造板制造的利润逐年下降,产品销售率维持在90%左右,但全员劳动生产率却是逐年大幅下降,这是为什么表2中总产值和增加值呈减少趋势的原因。造纸业的产品销售率都在96%以上,市场前景广阔,与表2的结果一致。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利润总额也是逐年上升,产品销售率2013年更是高达101.24%,全员劳动生产率在波动中提高,所以表2中的4个指标全都呈现上升趋势。

4百色市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存在问题分析

4.1一是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低

百色市场化改革进程相对滞后,地区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地方和部门之间仍然存在着严重的条块分割现象,影响了农产品加工业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导致行业内部的大、中、小企业之间缺乏应有的专业化分与协作,并造成“大而全、小而全”局面。加工企业小而散,实力不强,发展水平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名牌企业或企业集团很少,生产经营成本高、产品质量波动较大。

4.2二是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少,加工程度较低

以蔬菜、水果和坚果加工为例,这个行业的规模以上企业只有2家,并且2013年才开始大规模发展。并且它们的加工程度很低,对蔬菜和水果的加工大多数仅限于简单的包装,最初级的加工也仅仅是切片或制作成果干,根本没有进行深加工。百色的蔬菜、水果和坚果销往全国各地,但是简单包装后农产品折损率比较高,从而增加了成本,降低了利润。与发达国家相比,运输的耗损率更高。

4.3三是基础设施落后,流动资金不能满足需求

由于百色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芒果和茶大部分分布在山上,水电缺乏,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农产品加工业的原料采购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需要的流动资金量相应会很大。但是政府对企业和农民的资金扶持力度还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资金的投入不足也造成了企业产品开发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加工程度较低。

4.4四是农产品加工业所需人才不足

目前百色农产品加工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大量的农产品加工业人才。原材料甘蔗的收割和茶叶的采摘需要大量的人员。现有的农业从业人员学历普遍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够,人专业技术人员分布也不合理,企业中从业人员的知识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特色农产品品牌宣传和营销力度不够,专业的农产品加工业营销人才极度匮乏,没有在全国建成百色特色优势农产品的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网络。

5提高百色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的途径

5.1提高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

培育和形成百色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百色中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太少,通过加强百色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程度,采用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形成小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发挥规模优势,通过产业集群培养大规模的百色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

5.2提高农产品加工的广度和深度

百色一方面可以借助百色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优势,利用生产大量特色蔬菜水果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形成新的产业链条;另一方面可以进行产业整合,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内部其它产业的融合。

5.3改善基础设施,整合资金

改善百色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方面原材料的种植、管理、收割和采摘等;二是政府要加大对百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从资金和政策上进行支持,除了财政上加大支持力度外还可以对现有的百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包装以此来吸引外界资金和社会闲散资本

5.4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优秀人才

从全国各地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听过管理人才引进改革现有管理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技术人才的引进,提高百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产品加工的广度和深度;通过营销人才的引进创新现有的百色农产品营销模式,建成全国性的连锁经营、大力推广百色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电子商务。

参考文献

[1]马成武.农产品加工业竞争优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吉林省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6,(12).

[2]李金叶.新疆优势特色产业选择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

[3]周燕,齐中英.产业竞争力及其来源分析[J].商业研究,2004,(8).

[4]黄志乾,向阳.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广西农业科学,2004,(4).

农业企业发展趋势篇(3)

一、背景和方法

1980年以前的乡镇企业(1984年前叫乡村企业)多数是1958年工业化冲动失败后的遗产和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衍生物。80年代初进行的农村改革使乡镇企业逐步突破了“三就地”原则和“国民经济补充”地位的桎梏。虽然政策上的突破在1992年之后才真正实现,但政策上对乡镇企业的许多限制在80年代中期就不起作用(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实际上乡镇企业最辉煌的时代正是80年代,因为那时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从不到3%上升到超过30%,而在发达地区则接近或超过50%。这一阶段最引人注目的是出现了江苏的“苏南模式”和浙江的“温州模式”。因为两种模式本身具有历史渊源、典型性和先进性,在当时是乡镇企业成功的代表,同时又受到两地政府和理论界的大力推崇,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后,对这两种模式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就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简单地说,“苏南模式”是指乡镇企业以集体(乡、村一级)企业为主、以中型企业(相对而言)为主、以工业为主、依托大中城市的一种发展模式。而“温州模式”则是一种以非集体(个体、私营或联户)企业为主、多元化发展、专业化市场分工与专业化市场导向为特征的一种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已有众多学者对这两种模式的特点、优势、劣势进行过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在此不再赘述。由于缺乏合适的样本和必要的数据,很难对这两种模式所产生的经济结果进行直接比较。本文以江苏和浙江省1987-1998年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来代表“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所产生的经济结果,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双方地理位置相近,都属于东部沿海地区,比邻上海,自然经济条件优越,历史上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双方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基本一致。

2.在我们进行比较的初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1987年,江苏人口是6438万人,工农业总产值1971亿元,工业产值占80.7%,全民所有制工业占工业产值的36.6%,人均工业产值2505元。同年浙江的人口是4121万人,工农业总产值1078亿元,工业产值占78.9%,全民所有制工业占工业产值的33.2%,人均工业产值2064元。从经济结构和经济水平来看,两省都比较接近,仅浙江略逊一筹。

3.在1987年以后,两种模式基本已经得到理论界和相关政府部门的认可。而且有足够的文字资料证明江苏省政府更倾向于肯定和推进“苏南模式”,而浙江省政府更积极推动“温州模式”。

4.有足够详细(按所有制划分)和足够时间段(1987-1998)的可比资料。

由于统计口径上的可能差异,比较时我们只采用《中国乡镇企业年鉴》,并尽量只进行横向比较,需要纵向比较的数据也经过处理,以消除价格、统计口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二、基本结果

通过对1987年至1998年12年间的两省乡镇企业发展的基本结果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1.浙江的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要远快于江苏。我们可以从表1看出:1987年,江苏的乡镇企业无论是企业个数、产值,还是雇佣人数方面都远远超过浙江,企业人均创产值也略高于浙江。而到了1998年后,除了雇佣人数略占优外,其他几方面都落后于浙江。反映了江苏乡镇企业经过12年的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全面落后于浙江乡镇企业。

2.整体上,集体企业的发展慢于非集体企业的发展;浙江的非集体企业发展快于江苏非集体企业的发展。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浙江非集体企业产值在乡镇企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除个别年份(1991)之外,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江苏情况则不同,在1991-1994年这一阶段,集体企业的发展明显快于非集体企业的发展,直到1996年,非集体企业产值所占比重仍低于1990年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苏南模式”的影响。而正是在这一阶段,浙江的非集体企业发展最快,1996年非集体企业产值超过集体企业,非集体企业逐步由经济舞台上配角演变为主角。值得注意的是,在1989-1991年宏观经济进行治理整顿的过程中,对乡镇企业的影响巨大,而非集体企业更是首当其冲,这也是导致两省非集体企业在1991年相对萎缩的重要原因。另外,1998年江苏非集体企业产值所占比重的突破增加主要是由于集体企业改制为非集体企业所致,而不是非集体自我发展的结果。

3.在企业规模方面,由于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价格变化较快,以产值和收入为指标难以反映企业规模的真实情况,因此我们以企业雇佣人数作为衡量企业规模的指标。根据表3我们可以看到:从企业平均规模来看,江苏变化不显著,浙江则呈下降趋势。江苏集体企业平均规模变化不大,浙江集体企业平均规模则呈扩大趋势。但整体来看,1994年之后集体企业的规模都呈下降趋势,若将1998年许多小的集体企业转制因素考虑过去,这一趋势就更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集体企业在1994年后就逐步失去活力。由于江苏集体企业规模明显大于浙江,从而导致其在体制改革、经营管理上要比浙江遇到更多的困难。同时两地的非集体企业规模呈明显扩大的趋势,说明非集体企业更具成长动力和潜力。而浙江的非集体企业规模明显大于江苏,因此当集体企业逐步失去活力而非集体企业成为主角之后,浙江乡镇企业就有比江苏更坚实的基础。

4.从乡镇企业雇佣劳动力的情况(表4)来看,江苏从1988年开始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浙江则在1988年后呈明显增长趋势,但在1994年后处于稳定状态。由于企业个数增加,浙江乡镇企业的规模在缩小。这说明当乡镇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现存企业对劳动力的吸收就会趋于饱和甚至还会释放部分劳动力。浙江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虽呈增长趋势,但集体企业的从业人员在减少,劳动力的吸收主要依靠非集体企业。但现有非集体企业对劳动力的吸收也非常有限,而主要依靠新增企业来吸收劳动力,这从1996年后非集体企业规模有缩小趋势可见一斑。同时,无论在江苏还是在浙江,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显著存在,各大中城市的众多温州发廊和裁缝店可资为证。

5.从乡镇企业人均创产值(表5)来看,1987年,江苏略高于浙江,但1998年,浙江的人均创产值比江苏高13%。说明江苏乡镇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已落后于浙江。这种差距主要发生在1997年后,也就是在集体企业失去活力之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南模式”的负面影响。若从不同性质企业的情况来看,不同模式的影响就更显著。1987-1998年间江苏集体企业的人均创产值一直高于浙江的集体企业,说明江苏集体企业在劳动生产率方面有相对优势,但优势不明显,也没有扩大的趋势。而浙江非集体企业的人均创产值明显高于江苏,而且差距在扩大。同时浙江的非集体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在1997年超过集体企业,1998年仍然维持这种差距。说明“温州模式”不仅导致非集体总产值超过了集体企业,也导致非集体企业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从总体上看,两省非集体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快于集体企业,说明非集体企业更有活力。

三、分析与结论

1.从上述比较结果来看,尽管“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发展都有其历史背景,并且江苏的集体企业仍然显著地优于浙江,但“苏南模式”在1994年之后就已经明显地失去了活力,这是导致江苏乡镇企业在1998年落后于浙江的根本原因。除了众所周知的委托一关系问题之外,“苏南模式”的最大问题在于它抑制非集体企业的发展,这在1992-1994年间乡镇企业大发展时非常明显:集体企业的发展一方面吸引了大量稀缺资源(人才、资金、机会、政府支持等),另一方面,增加了非集体企业的进入障碍。因此,尽管1996年后江苏有大量的集体企业转制为非集体企业。但并没有改变江苏乡镇企业相对于浙江的颓势。浙江乡镇企业的成功在于集体企业减少时有大量的新的非集体企业产生,而江苏则没有,这是“苏南模式”的弱点。

2.“温州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其纵向专业化市场分工和长期形成的市场基础。纵向分工产生了内部专业市场和各种专业村、专业镇,这种模式在初期,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重复建厂、相互模仿、过度竞争、追求短期利润、小规模、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等特征。但它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纵向分工导致非集体企业的进入障碍很低,任何一个家庭都可以非常容易地建厂,同时也容易逐渐发展出有一定水平的专业企业。内部激烈竞争导致其生产效率的迅速提高,从而更有效地占领外部市场。从浙江非集体企业人均创产值超过集体企业和浙江非集体企业人均创产值超过江苏非集体企业可以看到,“温州模式”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更具优势。

3.许多地方政府喜欢上规模。但就上述比较来看,乡镇企业在较低规模水平上时,规模与劳动生产率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在超过40人以上后,规模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就没有显著关系,甚至是负相关关系。例如1991-1994年间,江苏的集体企业规模在缩小,而浙江的集体企业规模在显著扩大,但这一阶段江苏集体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要显著优于浙江的集体企业。因此规模并不意味着劳动效率。1997年后,浙江非集体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就高于集体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小企业在高度市场化的环境下有其优势,这是“温州模式”的另一大特点。

4.从吸收劳动力的情况来看,乡镇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会显著减少,甚至出现回流情况。江苏和浙江都是乡镇企业最发达的地区,但江苏自1988年从业人员数达到最高之后,十年间从业人数减少140多万,浙江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在1995年达到高峰之后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即使在这样乡镇企业发展较好的地区,也并没有解决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这些地区的劳动力仍在大量无限地流出,剩余劳动力仍然存在。尽管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宁沪杭地区)已经呈现典型的城市化趋势,但这只是个别现象,而不是一般规律。因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市场扩张、低进入障碍)已不复存在。农业由于相对过剩,导致与其它部门的交易条件持续恶化,实际上缺乏有效积累的现实条件,因此期望靠乡镇企业的发展来解决农村和农业问题,越来越趋于不现实。农村问题只有靠农业本身来解决。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农村的收入水平下降,并制约了与农村进行贸易的产业(如电视机等家电)的发展。

农业企业发展趋势篇(4)

第一是资本整合,在2015年会有一个大的资本整合。这个资本整合会通过农村金融、农产品保鲜,还有一系列的财政补贴构成。所以,2015年农业经营的资本运作是一个非常大的趋势。

第二就是服务化,社会的专业化服务。也就是说,将来畜牧饲料行业的客户将是新型经营主体,这个新型经营主体主要是专业户升级为家庭农场。围绕社会专业化服务来讲,将来的畜牧业都是养猪服务公司、养鸡服务公司、养牛服务公司,而且这些服务公司的定位非常清晰。这些企业会分化出针对客户的精准化服务,比如说小农场的服务、家庭农场的服务、大型规模养殖场的服务,这些服务会越来越专业化,就确保把我们的价值传递给养殖环节。

第三个非常大的趋势就是更加重视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我们将会看到一些非常优秀的企业,它的采购会做得非常好,比如双胞胎、海大、大北农、正大、山东六和等。饲料产业将来的利润还是要靠采购来节省。还有一个就是食品的终端销售。中国的畜牧业,凡是做得比较好的都是食品终端销售比较好的企业,比如说周黑鸭。它就比较容易整合一些养鸭户。2015年饲料行业非常大的趋势就是前头重视原料的采购,后头注重食品的品牌连锁,中间的环节就分给农户去养殖。

2015年畜牧业还有一个比较重大的趋势是:人才的整合。人才的整合不仅仅包括培养养殖户,也不仅仅是培养员工,而是养殖户和员工的一体化培训,养殖户的水平需要提高,员工的水平也需要提高。把他们的水平都提高,农业就上了一个档次。除此之外,农牧企业要担任起消费者的教育。消费者的教育就是要使消费者更加理性,使他们更加放心地消费我们的肉食品。只有消费者多吃,我们的畜牧业才能好。

此外,还有一个大的发展趋势就是联合、兼并、重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抱团取暖”,这样一种跨界合作。比如,海大转做畜禽饲料、大北农开始研究水产饲料等等,这些跨界大农业将是大趋势。

农业企业发展趋势篇(5)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到“民工潮”,再到废除农业税。但现阶段面对着就业压力和城市高负荷效应,农民工的发展需寻求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农民工数量在不断上升,住户中外出的农民工比例上升的相对较缓,本地农民工和举家外出农民工比例上升相对较高。农民工数量变化将形成一定的格局。所以,研究农村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

一、农民工数量的变化

农民工即指身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户口的工人。21世纪以来,进城务工的农民呈上升趋势。有约80%以上的农村迁移人口是为了提高收入而进入城市“务工”或者“经商”。

据20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全国农民工总数为25278万人,其中,住户中外出农民工2584万人;举家外出农民工3279万人;本地农民工945万人。2009年农民工总数比上年增长1.9%,2010年农民工总数比上年增长5.4%,2011年农民工总数比2010年增长4.4%。2008年至201年外出、本地农民工增长情况见图1我国从2008年至201年,农民工总数比上年同期增长率与住户中外出的增长率先上升后逐渐下降趋势;举家外出比上年同期增长率与本地比上年同期增长率呈上升趋势。2009年住户中外出农民工比上年同期增长3.4%,举家外出比上年同期增长3.7%,本地农民工比上年同期负增长0.7%;2010年住户中外出农民工比上年同期增长6%,举家外出比上年同期增长3.5%,本地农民工比上年同期负增长5.2%;201年住户中外出农民工比上年同期增长2.6%,举家外出比上年同期增长6.8%,本地农民工比上年同期负增长5.9%。结果显示,住户中外出的农民工逐年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本地及举家外出的农民工增长率呈逐年上升,但本地农民工基本达到饱和,所以增长率潜力不高。

二、人口比重的变化

截止201年末,农村人口首次降至50%以下,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农村人口多3423万人。

三、未来农民工格局

(一)农民工的处境与社会发展

1.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城市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工数量上升,就业压力越来越严重,并可能产生严重的社会矛盾。严禁的就业压力使流入城市的农民常常找不到工作而流落街头并诱发许多犯罪事件,一些犯罪集团则乘机欺骗农民的财物或拐卖其中的妇女,唆使和利用少数人去作案犯罪。

2.现阶段对农民工管理体制和方式、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公用事业供给等方面都还存在着许多缺陷,随着农民工数量的不断增大,可能演化出新的社会问题。

(二)形成格局

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住户中外出农民工增长率将逐步下降,最终趋于一个平衡值上下波动不大。

2.现阶段我国改善农民工问题逐步取得巨大的成功,所以举家外出的农民工增长率逐渐升高。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将达到一个饱和值并上下波动不大。

3.由于自然和地理条件以及社会发展需求,本地农民工将逐渐增加。最终将达到城市化。

一个健康、文明的城市仅仅依靠本地或外来农民工是不够的。必须两者兼顾、相互促进。所以,三种不同类型的农民工将各自形成一定的格局。

四、农村发展的初步探讨

(一)条件分析

1.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根据近年数据显示,住户中外出农民工比上年同期增长率逐年下降。其原因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正统地位,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而儒家思想“孝”占有及其重要的一席之位。受传统思想的约束,“孝”一般都选择在土生土长的地域内,所以住户中外出的农民工不可能长期迁移到城市中去。其具有抚养子女和赡养父母的责任和重担。而本地及举家外出的农民工增长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是因为城市化对农民工的相关政策在改善,有利于举家外出的农民工。但根据城市的容纳饱和度,其具有局限性,不可能无限扩大。且现阶段住户中外出农民工依然占主体地位。

2.现阶段家庭状况。论述的重点主要是住户外出农民工的家庭状况。家庭成员分离和家庭功能缺失表现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以及留守妇女(檀学文,202)。农村典型的三大留守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构成特殊的社会问题。产生不和谐的因素,影响家庭未来乃至社会的发展。住户中外出的农民工背井离乡,留守儿童缺失父爱母爱,性格容易扭曲,缺失监护人的管理,性格任意性大,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侵蚀,甚至导致犯罪。赡养缺位,导致空巢老人生活自理艰难,精神上受到冲击。

3.社会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来自其他发展国家竞争力的加剧,各企业迫切需要改变当前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企业改革,下岗职工数量增加等,都给农村劳动力就业总量和就业稳定性造成巨大压力。随着社会高速发展,乡镇企业逐渐兴起,缺乏劳动力和对家庭的兼顾,所以不久的将来农民工将大量地转移到乡镇企业或乡村企业中。

4.城市限制。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造成城市中人口膨胀问题。城市发展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大,城市区域发展,资源优势等具有其局限性的一面。不可能无限的、大量的接受外来人口。

(二)农村发展的趋势

1.开发资源。根据农村地区的发展条件,农村地区的矿产资源、能源、农业产品合理地利用、开发。开发农村的优势产业。

2.市场需求。a.农村项目在不断增长,传统的耕种已经满足不了农民的生产需求。只有农业转型。

b.相关企业转移到农村地区,降低资源及劳动力成本,促进经济发展。

3.体制改革。转移企业发展方向,到农村中去。根据各企业的自身条件,各企业的性质,有目的地转移到对其有利的地区。如煤炭企业到煤炭资源量丰富的地区。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建设新农村,达到缩小农村与城市贫富差距的目的。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农业企业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天津市;“十一五”规划;金融发展;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29(2006)01―0013―02

“十一五”期间,天津经济运行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仅会在经济总量上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进一步巩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的优势,而且将实现经济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改善,实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天津市金融业要努力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和需求,改善供给,提升服务,促进金融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

一、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要求金融业加快改革创新步伐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指出:“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把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深思熟虑、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对滨海新区建设的高度重视,为天津今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滨海新区加快开发开放,同样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良机。面对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要求金融业必须审时度势,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用新机制、新思维,再造新优势,开创新局面。加快滨海新区金融综合改革试点,才能不断适应滨海新区加快发展的需要。

二、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不断丰富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要充分考虑天津市未来人口变动的趋势和特征。一是人口规模将继续扩大。日益庞大的人口数量,将对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预计“十一五”期间,全市户籍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大量增加,面对老年人口规模加速扩大的趋势,应加快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补充养老保险业务特别是企业年金业务,同时适当增加资本市场长期金融产品的供给,满足养老保险资金的投资需求。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劳动力人口充分就业的压力将会更大,金融部门要支持就业政策的实施,为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还要考虑经济进入宽裕型小康社会的个人金融服务需求的新变化。到2010年天津市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人们由追求生活数量水平向追求生活质量水平转变,相应地金融服务需求将进一步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金融部门为城乡居民提供质量更优、效率更高的金融服务。围绕个人消费结构升级,要求进一步发展住房、汽车、助学等消费信贷业务,改善个人银行卡用卡环境,围绕个人支付结算服务,大力推广银行卡,小额多用途储值卡、个人支票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围绕个人投资和创业,要积极开展个人金融资产保值和增值业务,为个人提供全方位的综合理财服务。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地区产业升级,要求进一步加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

天津市委八届八次会议提出:“构筑高层次的产业结构,是滨海新区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新变化,密切跟踪世界产业和技术转移的新动向,坚持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金融作为资源配置的核心,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先导的作用。因此,金融业要不断研究地区产业特点,按照产业发展规律,不断优化金融结构,增加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同时,要发展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多层次金融服务需求。要通过金融工具、金融市场的创新,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加快农村金融体系改革

《建议》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方面,要求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步伐,另一方面,要解决农民就业、收入、消费、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突出问题,缓和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差距继续拉大的矛盾,都要求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应加大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创新的力度。一是要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使农村信用社成为服务于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主力军;二是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通过担保、贴息、专项基金等手段,支持农民创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业发展银行的功能应适当拓展,服务对象应扩展到支持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多个领域。三是要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要通过发展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市场、小额信贷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五、推进城市化进程,要求加快金融创新

“十一五”期间,天津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要求金融业不断创新产品、加大金融投入,调整融资结构。积极开展市政建设项目信贷、房地产开发信贷和住房消费信贷业务,探索开拓市政建设项目债券、BOT等融资渠道。同时,金融业还应适应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的新变化,在老城区撤并一批重复设置、业务量小、效益差的营业网点,同时在新城区包括新兴的开发区、商业区和居民区增设营业网点,扩大分支网络。

六、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要求加快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

《建议》指出“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可充分发挥其在吸纳就业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发展中小企业,可有效解决我国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一方面要不断完善中小企业评级体系,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改善对中小企业的股权融资。

七、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要求发挥好金融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建议》全面规划了我国规划经济发展,要求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并明确提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区内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天津滨海新区功能定位中,也明确提出要服务环渤海,把滨海新区作为环渤海区域发展的重要一环,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区域发展、服务区域发展、推动区域发展,努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金融是区域金融合作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同时,金融合作还是经济合作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飞跃的重要标志。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需要金融部门为跨省市区贸易投资往来提供更快捷、更方便、更安全的支付结算服务,共建统一的区域金融市场体系,需要培育和发展区域金融市场,促进区域产业的梯度转移。

八、“十一五”期间全国金融业发展趋势,要求天津市金融业顺应历史潮流,加快发展

农业企业发展趋势篇(7)

市场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农村品的生产与销售开始逐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发展趋势。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越高,这种发展趋势也将越明显。科技的不断进步,使现代化技术不断被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极大的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使农产品的生产实现了规模化。现代科技的引入,使农村企业更加重视农产品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使农产品的销售更加规模化,更有利于企业在生产与销售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2培育市场农业经济实现农村经济新跨越

2.1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不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的质量与价格都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重点[3]。根据消费者的这一需求,应逐步规划并建立一系列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生产基地中,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的培植,建立一个绿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除了培植较为常见的品种之外,还可以在生产基地中培育一些因地域限制不易在室外存活的农产品品种。在农产品的招商方面,应给予潜在商家一定的优惠政策,让商家能够通过最小化的投入实现最大化的收益。同时,也为无业人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2.2提高农业人才储备

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市场上投入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与高素质人才。只有不断提高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农村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高水平发展。在农业人才的选拔上,应实行竞争上岗制度,避免腐败问题的发生。对于企业内部的高水平人才,应通过物质奖励等方式进行激励,遵循贡献越高回报越高的原则。同时,对所有人才实行淘汰制,做到奖惩分明。企业内部应定期进行培训,做到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人才储备。

2.3建设龙头企业

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使农村企业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农村工业化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方向[4]。因此,应按照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在农村企业成员中,着重培养一些龙头企业,不断推动农村经济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不断将先进的科技与一流的管理模式应用到龙头企业的建设中,坚持企业自身的特色,提高企业在农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企业的市场规模,也能获得较好的市场效益。在龙头企业的建设过程中,应建立农副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基地,保证农产品与副产品投入市场的品质,使其受到市场的欢迎。

2.4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我国在加入世贸后,市场的规范化使我国的市场农业经济体系日趋完善。然而我国农产品的流通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5]。由于我国农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导致我国还没有完善的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的缺失,使市场无法对农产品进行有效的评级。同时,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农产品的经营与销售进行规范。为了保证市场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应根据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完善我国市场农业经济体制的建设,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规范农产品的销售行为。

2.5结合市场需求

在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围绕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展农业生产,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农村企业的集团化发展。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针对市场需求量比较大的农产品,应按照地域优势规划并建立一系列农产品生产基地。对于主导该农产品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建设企业的龙头,推动企业集团化发展。农村企业的集团化发展,更有利于农产品资源的集中,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同时,也有利于农副产品的开发,实现农产品增值。此外,应不断转变思想,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及时对市场的消费能力做出预测。由于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依然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导致农产品生产者一味追求产量,而忽视了市场的消费能力。农业市场经济想要获得发展,企业就必须按照市场的消费水平来决定产量。

3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