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民俗文化的内涵

民俗文化的内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0 14:39:56

民俗文化的内涵

民俗文化的内涵篇(1)

关键词:中国民俗剪纸;文化符号;图腾崇拜;意向符号;农耕文化

一、中国传统民俗剪纸文化的渊源

民俗剪纸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和丰厚的人文内涵延续发展至今,剪纸中的意向符号运用简约的造型、流动的线条描述着古老的格言、动听的美丽传说,将中国老百姓的人生体验、人生理想、文化理想与小小的纸片剪贴在一起。在传统民间,每当举行婚丧嫁娶、庆寿延年、招魂送病、迎贺新年等等重要活动时,往往要用大红色和黄色纸张剪刻成各种图案纹样来装饰环境、营造氛围,表达对人生未来的美好祈愿和祝福。在农耕文化背景影响下,古代中国人的社会意识、价值观中对于安居乐业、子孙繁衍等种种理想都寄寓在阴阳组合的平面符号中。

(一)剪纸与巫术风俗的传承

在原始社会的混沌年代里,人类以幼稚朦胧的意识体验着风雨雷电、山崩地裂、生老病死等等自然现象,从而产生了恐惧和疑惑的感觉。由此,万物有灵、神人交感、主客混同,成为了原始意识的主要内容。它作用到人们头脑中,便产生了人类童年那种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并借助形象与想象表现人们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理想的原始巫术行为。这种巫术行为是原始人站在自然之上企图用巫术的仪式去迫使自然遵从人意志的意识形态表达方式,其巫术宗教仪式中的招魂复魄、驱鬼避邪、祭祀丧葬等主题内容,形成了特殊的祭祀用品和道具。古人最初以实物方式在祭祀仪式上敬奉先人或鬼神的,至东汉纸发明以后,冥纸、纸钱的广泛应用对于先前祭祀实物的替代促使了巫术仪式中的道具――祭祀剪纸在这种原始意识形态下应运而生,装饰纹样上表现出信仰大于审美,讲究象征暗示,功能趋向于综合等地域民俗传承特征。楚文化圈至今也流行着剪纸人招魂、求子、祭祖巫术。在楚国故地,南漳县荆山脚下,巫师用巫术招魂治病的方法就是剪纸人。除了招魂外,在民间巫术性剪纸礼俗形式还有很多,如用剪纸“破五”、“配偶”、“扫晴”等。

(二)剪纸中的图腾崇拜

原始人在意识到崇拜神灵、巫术仪式不能尝其所愿时,由此便产生了对自然的恐惧,这种对自然的恐惧就集中体现在图腾崇拜上,图腾崇拜的膜拜对象被人从主观意识上赋予了某种神秘力量,或者说清楚一点,人们把某种具有特殊自然能力的动植物或其他物体当作自己氏族的标志或象征,认为这种物体同自己有某种血缘关系。在这种意识形态下,原始人就认为一个群体或个人同某种动植物就具有神秘联系,这时作为万物生长之源的太阳、大地,飞禽走兽、花草植被都成为了古人图腾崇拜的对象。

民俗文化中与莲花相关谐音意象在民俗文化中竞相纷呈,几乎无所不及。如剪纸艺术题材中的鱼戏莲、鱼唆莲、鱼穿莲、莲花娃娃等多种造型充分表现了图腾崇拜中对于莲花形象女子、女性生殖体的象征延引,意在祈愿男女婚姻幸福吉祥,子孙满堂。鱼莲组合更成为了民间常见的生殖象征形象,对于鱼的图腾崇拜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半坡时期出土的彩陶人面鱼纹盆的人鱼合体造型上,这种人鱼叠合相亲的文饰,反映出当时人类和鱼类之间的特殊关系,把鱼作为生物界具有极强生殖能力的特性通过象征的造型手法表现在剪纸艺术中,寄寓了古代人对于子孙繁衍、世代相传的祈盼和理想。

(三)农耕文化再现

农耕社会结构是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构架,中国古来重农“王事唯农是务”以农为本是传统中国经世的基本国策,在农耕经济支柱下,形成了中国长期的农耕社会结构,在这样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影响下,以传统婚姻和宗族制度为支配地位的社会秩序,形成了中国民众特殊的心理结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中国传统民间社会的众多文化习俗包括剪纸民俗也就是在这种结构支配下建立起来的。正是在自给自足、安土重迁、礼让仁和、血缘至上、家族为重的农耕社会结构中,才形成了对家庭和睦、家族昌盛、子孙满堂、丰衣足食、幸福长寿等等理想愿望的强烈祈盼,这些美好的愿望在剪纸文化中体现为“福”“禄”“寿”喜

“丰”五个关键主题,由此而构成了传统剪纸民俗文化的基本意义取向。这些深刻的文化内容通过意象化视觉符号集中体现在剪纸艺术中,诸如鱼戏莲象征男欢女爱,婚姻幸福;五蝠捧寿预示族中长者福寿安康;年年有余(鱼)期盼家族生活富足、家道殷实。至今众多民间艺术家依旧通过传统的审美方式把诸多理想凝聚于这些图形符号的组合之中,彰显了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延续性和强大生命力。

二、传统剪纸文化中的意象符号

剪纸意象是剪纸民俗的物质载体,剪纸符号则是剪纸意象的灵魂。剪纸意象是民众长期感知外物的知觉经验的凝固,其基本结构生成,不是通过理性思辨和逻辑推导,而是顺应文化生命的自然法则最后水到渠成。不同的民族群体对相似符号的含义理解可能呈现不同的“多面性”。

剪纸符号的基本构形思维方式是意象。意象思维借助联想、想象、类比、直觉等多种形象方式来揭示事物内涵,表达主体对意念的理解和对生命的体悟。对剪纸民俗而言,意象是建立在民众共同体普遍认可的文化形象和共同遵从的情感意愿的基础之上,是民众共同体认的文化精神形式。民间剪纸意象是民众将长期传承的“集体现象”“投射到心中屏幕”的基础上,来寄寓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朴素理解,传达他们对理想未来的良好祝愿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民间剪纸意象的核心成分“意”,是民众群体按照特定目的附加于剪纸形象之上的深层体认,构成了民间文化的意义系统。

剪纸意象中的不同生灵物象,一般都被赋予了各自不同的符号内涵。老虎、雄鸡、蜘蛛、蟾蜍之类,驱邪逐疫,招魂引灵,实现生与死、肉体与灵魂之间的沟通,民间多以为避邪、巫术、禁忌,所以剪纸就用于象征趋吉避凶、大吉大利。松、龟、松、灵芝之类,寿长质洁,是精神升华、脱俗超凡的精神象征,因而其神异的外形与深处幽静的情境,常常成为最受欢尊崇的人生至境,所以民间高龄祝寿的图画、剪纸常以之作为至佳意象符号。至于鸳鸯、大雁、莲花、金鱼之类,雌雄相匹,清纯优美,姿色靓丽,最富有婚姻情感寄托特性,所以常常为青年男女、婚恋家庭所垂青,寓意爱情幸福、婚姻美满、多子多孙。这正如人类初期先民总是借助野性很强或形貌鄙陋的虫兽类作为崇拜对象,体现人类本真心理,而及至文明后世,取而代之的是温和驯良、妩媚动人、资彩华丽的花鸟秀木作为精神象征,这是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使然。

民俗文化的内涵篇(2)

贵州省铜仁第一小学 王国花

摘 要

民俗文化是“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文化”“人民生活在民俗当中,就像鱼类生活在水里一样”,儿童生活在具体的民俗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存在于儿童生活之中,是儿童的文化背景。构建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是儿童、社会与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诉求。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因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学前教育课程的独特性而具有独特的内涵与内部特征。

关键词

学前教育 民俗文化 课程 儿童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自上而下”模式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这种以儿童发展理论为指导的,以标准化为基础的,充斥着评价和价值无涉的改革受到普遍质疑,脱离了我国儿童文化背景的改革是不可取的。同时,学前教育课程文化品性的流失还表现在对西方和境外学前教育课程的照搬照抄中,这种背弃本土文化、远离儿童文化背景,致使学前教育课程无法承担提升和优化儿童生命质量的重任,也使得学前教育课程缺失了自身生长的土壤。美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斯波代克认为文化价值观是学前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来源;我国朱家雄教授认为社会文化是决定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依据;靳玉乐教授等人也指出课程文化应“一切从当地的文化根上去思考、去创造属于本地文化的课程理论才是其生成之道”。民俗文化是“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文化”,是传承了千万年的、最古老的活态文化,是人类文化之根源,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起着陶冶和发展人类自身的重要作用。“人民生活在民俗当中,就像鱼类生活在水里一样”。民俗文化是儿童的文化背景,儿童生活在具体的民俗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存在于儿童生活之中,儿童生活世界里丰富而广泛的一切人、事、物,以及联结这些人、事、物的连续和非连续的过程与情境,都蕴涵和承载着民俗文化。值此多元文化社会时代,构建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是儿童、社会与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诉求。同时,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因民俗文化、学前教育课程的特征而具有独特的内涵与内部本质特征。

一、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内涵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是根据学前儿童的需求,以儿童生活中的优秀民俗文化为主,兼顾其他民族或地区的优秀民俗文化,遵循儿童生活世界和健康成长的要求,在合理、适当地选择下,进行有机融合和组织的、有益的教育性经验。包括:第一,必须对民俗文化进行适当地选择,筛选掉无益的、有害的民俗文化。第二,有益的优秀民俗文化必须符合儿童发展需求,能促进儿童健康、幸福成长,优化和提升儿童生命质量。第三,在选择当地优秀民俗文化的前提下,还应考虑与其他民族或地区优秀民俗文化的整合,以培育儿童的多元文化能力。第四,必须遵循儿童生活世界的要求对民俗文化进行有机组织,回归儿童生活世界,与儿童生活世界相通和共容,促进儿童知识迁移的形成。第五,努力追求实现儿童生活世界与课程文化之间的融合。第六,追求民俗文化与儿童课程的共存、共生、共荣。

二、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内部本质特征

(一)生活性

生活是“专指建立在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人的特殊生命活动。这也是人之自我生成活动,人只有在生活中才可能生成。”生活是人特有的活动,生活造就了人,人创造了生活,因此,生活是人最根本的存在,是人存在的证明,是人最初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人的生活“是以人自己所选定的目的与价值为指向的活动。”只有生活才能实现人各种各样的目标、价值和意义,建构人自身。生活中的人是不断发展的、动态的、相互联系的实体,生活活动是人沉浸于世界之中的活动,人只有在生活活动中才能直面自己,懂得人存在的本质。生活是人自身不断生长、发展的动力,人是在生活中自我建构和自我生成的,人的改变与生活的改变是同一的,因此,要改变和发展人就要改变生活。历史以其确证无疑的事实证明,教育是改变生活的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方式。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是一种生活性课程,具有普遍的生活性特征,其生活性主要表现在:1.课程目标为了生活。来源于生活世界里的民俗文化,具有最为显著的生活实用价值,建构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实现教育即生活、课程即生活、生活即过程与目的,在立足于儿童生活的基础上,优化与提升儿童生活、追求儿童生活幸福。2.课程资源来源于生活。民俗文化与生活紧密联系,具有生活属性,是文化与生活的复合体,其外在生活方式是意识内涵物化的表现,“人不可能过着他的生活而不表达他的生活。”从本质上来说,民俗文化就是生活的表达和生活本身,就是“生活与文化的双重复合体”,所以,以民俗文化建构学前教育课程,其课程资源来自生活,带有强烈的生活气息。3.课程实施成为生活。“我相信——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训练或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教育是一种生活并植根生活。儿童是从感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经验中吸纳一切知识感觉,课程必然依此来安排周围世界,通过有选择的对感性世界及其经验进行组织,使课程成为优化了的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真正领悟生活,完成儿童自身的生成、发展与不断完善。4.课程评价优化生活。课程评价既是生活本身,也是一个引导儿童获得发展的过程,课程评价过程中,教师和儿童通过彼此观念的碰撞,加深对生活和彼此的理解,既有利于教师针对性实施课程、引导儿童、优化生活,也有利于儿童认识、理解和感悟生活。

(二)传承性

民俗文化是传承了千万年的生活文化,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流转变迁,包含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可以说民俗文化是一种最古老的活态文化,是文化的活化石,传承性是民俗文化的又一重要本质特征。雅斯贝尔斯说:“历史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因素。它让我们熟悉自己的过去、熟悉民族和人类的生活,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人类的所作所为。”教育承担着对人类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课程必然也担负着对人类优秀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任。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传承性表现在:

1.对民俗文化知识的传承。民俗文化中包含了大量丰富的知识,是人类生活中不断积累和优化的生活性知识、境遇性知识,生动的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以民俗文化作为课程资源,是对民俗文化中优秀知识文化的继承。

2.对民众生活方式、行为、心理、精神、信念等的传承。实施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让儿童认同民俗文化,认同民众的生活方式、行为等,培育儿童的民族情感,养成儿童的民族精神。因为学前儿童处于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儿童文化根性必须从学前期抓起。

3.对各民族、各地区优秀教养经验的传承。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民众在长期对儿童的教养过程中总结出了大量的教养经验,虽然其中也存在很多不适合时展需要,甚至有悖时代精神和医学常理的,但还是有着大量优秀的教养经验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4.对课程研究优秀成果的传承。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也必然包括对课程研究成果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朱家雄.与时俱进地面对幼儿园课程变革的现实问题——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反思之十[J].幼儿教育,2007(12):6.

[2] 朱家雄.从一位国际著名学前教育专家的反思说起——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反思之一[J].幼儿教育,2007(1):5.

[3]靳玉乐,罗生全.课程理论的文化自觉[J].教育研究,2008(6):43.

[4]赵海燕.学前教育民俗文化研究基础[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75.

[5]赵海燕.学前教育民俗文化研究基础[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76.

[6] 7 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0(6):4.

[8] 陈勤建.中国民俗[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30-31.

[9](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307.

[10] 叶涛,吴存浩著.民俗学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80.

[11](美)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译.杜威教育名篇之我的教育信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5.

民俗文化的内涵篇(3)

在日常生活中,人民能够通过民俗文化来丰富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体现出世代相传的文化习惯。民俗文化主要包括着民俗戏曲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音乐文化以及民俗歌舞文化等。而幼儿作为我国未来的希望,就应该从小班开始了解我国的节日民俗文化传统,从而能够在将来更好地继承与发展我国的节日民俗文化,培养幼儿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丰富教学方式,从而对我国节日民俗文化的传承起到更多的积极作用。

一、挖掘民俗内涵,还原民俗特色

每一个节日背后都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我内心世界的和谐。虽然每个民俗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但是节日中承载的文化底蕴与传承的理念和意蕴都是不相同的。例如,在春节要吃团圆饭,主要是体现出合家团圆的理念;给长辈拜年与发压岁钱,能够体现出互敬互爱的美德;而在清明时给先人扫墓和祭祀,都能够体现出对于生命的颂歌等。在进行幼儿的节日民俗教育时,只有抓住了民俗内涵,才能够更加深入的让幼儿了解节日的意义,从而达到节日民俗文化教育的意义,在今后起到传承与保护节日民俗文化的作用。

首先,幼儿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就应该先突出以人为主体的节日,充分的了解到不同节日的民俗文化内涵,才能够找出更多可以开展教学活动的素材,从而能够从多个角度、利用多种形式来帮助幼儿更加深刻的理解节日的内容与习俗。例如,幼儿教师可以选择春节拜年作为教学内容,先让幼儿模拟日常拜年的方法,再创设一个情景教会幼儿怎样拜年才是正确的,教会幼儿多种表达祝福的方式,比如可以自己动手制作贺卡、给长辈打电话或者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

其次,由于现在的节日民俗都是经过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传承,每个节日中间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幼儿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时,就不能够脱离这些节日民俗本来的文化内涵,应该把传统节日的文化还原出来,体现出节日中原有的民族特色。例如,在元宵节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参加制作灯笼、猜灯谜等活动,在中秋节让家长带着幼儿一同赏月,能够在幼儿学会了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体会到节日的民俗乐趣。

二、丰富民俗形式,体验民俗趣味

由于我国的传统节日民俗都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有很多节日当中都包括着特定的活动与饮食,例如,在元宵节应该吃汤圆猜灯谜、在冬至时吃饺子、在端午节划龙舟等,通过带领幼儿领会到这些具有趣味的民俗活动,不仅能够在民俗节日中增添更多的色彩,也能够让幼儿真正的体会到节日民俗中的乐趣,促进节日民俗文化更好的传承。

首先,由于幼儿的天性比较爱玩,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把节日民俗改变成为适合幼儿参与的趣味游戏,吸引幼儿积极的参加游戏。例如,幼儿教师在讲解端午节的民俗活动时,可以先给幼儿讲述划龙舟的具体操作规则,然后把游戏改编成为用长木板绑住五个幼儿的腿,通过五人两足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合作精神。

其次,在为幼儿讲解节日民俗习惯时,最直接、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幼儿真正地参与到情境体验当中,从而获得更加真实与全面的认识。但是因为真实的情境一般都比较随机化与生活化,所以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应该创设更加适合体验民俗活动的情境,使幼儿更加真实的体会到节日民俗的特点与乐趣。例如,在讲解元宵节时,教师就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猜灯谜的情境,虽然幼儿的知识还不够全面,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或者是幼儿感兴趣的问题,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而在讲解春节时,教师就应该创设一个与春节相关的情境,比如教会幼儿贴春联、挂鞭炮等,真实的还原出过年喜庆的氛围。通过营造这些活动,能够让幼儿体会到更加丰富的节日民俗内涵,提高对节日民俗的喜爱度,从而从更深的层面理解节日民俗的文化内涵。

三、寻找民俗传统,传承民俗魅力

我国传统的节日民俗往往具有非常丰富的仪式,具有传统性、多样性与群体性相结合的特点,但是随着越来越多外来文化与时尚流行文化的冲击,加之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有很多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都已经淡化。例如,传统春节中晚辈需要当面给长辈拜年,现在都逐渐被短信、电话或者外出旅游所替代;原来在春节需要放烟花炮竹,出于对环境保护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考虑,也逐渐的被禁止;而在传统的清明节中,出了扫墓还有放风筝、踏春等活动,都已经逐渐的被人们所淡化。这些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的消失,也会造成后人对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不理解,从而逐渐的丧失对于节日民俗文化的尊重和敬爱之情。

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或者是询问当地的老人、专家,对当地的节日民俗习惯做出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这些节日当中选择一些有意义的、便于场景模拟操作的节日民俗活动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真正的感受到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意义。例如,幼儿教师在清明节可以组织幼儿去烈士林园扫墓,并且组织踏春和放风筝的活动,让幼儿理解和感受到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文化内涵,传承淡出的民俗文化。

结束语

民俗文化的内涵篇(4)

关键词: 花卉文化 民俗文化传承 文化多样性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是多姿多彩的。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同化下,在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下,民俗文化的纯净性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为了使多样的民俗文化传承下去,必须对民俗文化的文化内涵进行发掘及宣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常重视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1年11月2日第二十次全体会议根据IV委员会的报告通过决议)指出:“人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的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利益予以承认和确定。”[1]而各国民俗文化的多样性正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反映。

民俗及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具有民族性与地方性的特征。[2]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的历史发展轨迹,也是一个地区或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根源。但在经济全球化、旅游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民俗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已不再愿意穿着本民族的服饰;按古规,苗族的芦笙在每年春种秋收这一段农忙日子里是不能吹奏的,可在贵州雷山县的一个苗族村寨,倘若来了旅游团队,不论什么季节,只要付上300元左右的人民币,就可以观赏到全套表演。[3]从中也引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做好民俗文化的传承工作,从而保持民俗文化的多样化?要使民俗文化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传承下去,要做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发掘并宣扬各种民俗文化中的文化内涵。下面就以我国花卉文化为例加以说明。

在我国的民俗文化中,花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1.桂花与民俗文化

关于桂花,汉晋以来,有月宫桂树之说。《太平御览》引《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树。”进而有吴刚在月中伐桂的传说。比喻科举考中为月中折桂、蟾宫折桂,且作为成语,至今使用。月亮和桂花的传说还演化出中秋赏桂、饮桂花酒的习俗。[4]

桂花除了与中秋节相关,在其他民俗文化中也有反映。如彝族剪纸中就有桂花的图样。[2]

2.与民俗文化

重阳节的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重阳节也叫“菊节”、“节”,重阳节与有关的民俗有赏菊、簪菊、饮菊酒、食菊糕等。

《燕京岁时记・九花山子》记载:九花者,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庋广厦中,前轩后轾,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4]可见清代赏菊的盛况。至今,每逢金秋时分,我国一些地区仍有有展览。

唐李欣《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诗:“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辟恶酒,汤饼茱萸香。”宋代《乾淳岁时记》记载:“都人是日饮新酒,泛黄簪菊,且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秫面杂物为之。”[4]在这些记载中可略见古时重阳节饮菊酒、簪菊、食菊糕的风俗。

重阳节与的关系如此之密切,是与我国民众所创造出来的的文化密切相关的。被认为是辟邪之物,《续齐谐记》云:“汝南恒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九月九日,汝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鸡犬羊牛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5]因传说有此辟邪之功效,所以重阳节簪菊、饮菊酒、食菊糕等习俗一开始不免有辟邪的意思。发展至后来,簪菊有了装饰的作用,而饮菊酒、食菊糕则与其保健作用更多地联系起来。有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将列为百草上品,认为“久服利血,轻身耐老延年”;的药用价值更被追求长寿成仙的道教借用,认为是食之可以不老的仙品,东晋道士葛洪《神仙传》云:“康风子服甘,柏实散,乃得仙。”[5]

除了与重阳节联系密切,在其他民俗文化中也有反映。如壮族的壮锦花纹图样就有等纹样。[2]现在,茶也是大众普遍饮用的饮品。

3.牡丹花和民俗文化

牡丹的栽培历史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有记载。传说唐朝武则天冬日醉酒,令百花开放,唯牡丹抗旨未发,被贬洛阳。牡丹不惧,不畏权贵,不为困苦逆境所折服的品性,正与中华民族的气节相吻合。[6]牡丹的国色天香,更寓意富贵吉祥。锡伯族的门框、窗、屏风、相框上所雕绘的图案就多有牡丹。壮族的壮锦也有“凤穿牡丹”等图样。土家族织的土花被面的花纹也包括了“蝴蝶扑牡丹”、“四凤抬牡丹”等。[2]

4.其他

除此之外,在我国文化中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是彝族剪纸的图样,也是苗族蜡染的主要图样;象征傲雪高洁品质的梅花是彝族剪纸的图样;象征爱情和幸福的羊角花(即杜鹃花)是羌族人民的最爱,也被羌族妇女广泛应用为挑花和刺绣的花卉图案。[2]

在我国民俗文化中,花卉包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要做好民俗文化的传承,避免经济全球化及旅游活动等对民俗文化的冲击,就要在发掘这些民俗文化的同时,做好民俗文化内涵的宣扬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避免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而失去了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经济全球化冲击着多彩的民俗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掘并宣扬民俗文化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很有意义。比如,现在情人节的玫瑰花、圣诞节的圣诞树等西方民俗文化的象征物在我国年轻人中间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中秋节的桂花、重阳节的等中国民俗文化的象征物却在人们心目中慢慢地淡化。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民俗文化被同化的现象,同时失去本国民俗文化的底蕴,也失去民俗文化创新的根本。在中秋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如果报纸、电视等媒体适时宣扬桂花、等内在的民俗文化内涵,有条件的公园适时组织桂花展、展,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将会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

2.避免旅游活动对民俗文化的冲击

在我国的一些旅游地,“旅游经营者们往往对旅游者持一种迎合的态度,旅游者喜欢什么,他们就提供什么,艺术品、手工艺品,甚至某些建筑样式和风格都以游客的趣味为标准,缺乏恰当的引导和可贵的守护精神”。[3]这样做的后果,就是造成民俗文化的扭曲、失去真我,旅游者看到的也不再是真正的民俗。在旅游活动中,应让旅游者看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并使旅游者了解这些文化的内涵。在广州的茶楼喝茶应可以喝到茶,而不是八宝茶;去彝族看到的剪纸中应有石榴、桂花、梅花图样,而不是玫瑰花的图样;欣赏羌族的挑花和刺绣应可以看到羊角花(即杜鹃花)的图案,而不是郁金香的图案。而且,导游应讲解相应的花卉的民俗文化内涵。这样,游客不仅会对当地的民俗文化有所了解、尊重,认识多样化的民俗文化,而且当地的民俗文化会得以传承、繁荣。当然,在避免旅游活动对我国的民俗文化的不良影响的同时,也要尊重外来游客的民俗文化,就拿来说,在德国、法国等国家,是葬礼上用的花。[7]如果在接待来自这些国家的游客时,遇到旅游地适逢展,或预计参观壮锦时会看到花纹图样等情况,都需要导游事先向游客说明我国的民俗文化,说明绝非有心冒犯,并征求游客的意见是否去参观,以表示对外来游客的民俗文化的尊重。

我国的民俗文化绚丽多姿,要在全球经济化的大潮中,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现代,避免民俗文化逐渐式微,甚至消亡;保持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并不断繁荣,就需要我们发掘出民俗文化的内涵,让人们了解民俗文化丰富的内涵。这样,处于这种民俗文化氛围的当地人会珍惜本地的民俗文化,发展本地的民俗文化;而慕名而来的旅人则会欣赏到地道而多彩的民俗文化,尊重这种民俗文化。如此,民俗文化才能保持其多样性。

参考文献:

[1]萧放.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民族遗产(第一辑)[C].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2008.81.

[2]吴忠军主编.中外民俗[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2,4,141,140,136,143,142.

[3]姜建春.民俗旅游对民间文化的负面影响[J].泰山学院学报,2010,(32):123-124.

[4]乔继堂.细说中国节[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80,186,200,203-204.

[5]尹晓红.的雅称及其文化含义[J].汉字文化,2009,(6):80.

民俗文化的内涵篇(5)

一、民俗艺术图形符号的内涵与意义

(一)民俗艺术图形符号的内涵

民俗艺术图形符号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主要通过视觉形象的方式表达。民俗艺术图形符号融入了特定的民俗观念,凝聚了人们普遍认同的大众审美理念。它流传广泛,产生于生活实践,流行于民间,是广大群众集体创作的产品,也是智慧的结晶。民俗艺术图形符号具有艺术化、典型化特征,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这种符号普遍获得了大众认可,表现形式更丰富,主要采用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民俗艺术图形符号形成后会广泛流传。在艺术创作实践中,设计师需要将民俗艺术图形符号典型化,提升符号辨识度,提升审美认同度,带给人们多种审美享受与艺术效果。

(二)民俗艺术图形符号的意义

在互联网时代,民俗艺术图形符号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它承载着民族文化,在生活中有极强的社会吸引力。在现代广告设计中融入民俗艺术图形符号可以扩大商品影响力,还可以借助广告的形式宣传传统文化,进而扩大广告影响力。在现代广告设计中融入艺术图形符号,实现了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提升了民众的爱国情怀。融入民俗艺术图形符号的产品可以将独特的思想传递给受众,赋予产品浓厚的民族色彩。一方面,民俗艺术图形符号有助于借助广告传递作品的信息,展示商品的独特艺术价值和魅力;另一方面,其也有助于对民族文化的广泛宣传,利用商品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二、民俗艺术图形符号的广告设计应用

(一)以吉祥符号为主题

民俗艺术图形符号来自先民对社会生活的原始认知。这些符号往往与人民群众对自然现象的认知有关,包括向上天祈求平安祥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人们渴望通过民俗艺术图形符号获得心灵的慰藉。例如,“龙”这个符号是中国古人心中的神物,它象征着权威和力量,龙甚至成为中华民族的代名词,名扬海内外。现代广告设计中经常利用龙的形象表达吉祥、权力和荣耀。龙不仅是一个符号,还蕴含着一种独特的情感内涵。此外,中国结也被运用到各类广告设计中,它可以传递吉祥、平安的寓意,营造祥和的氛围,这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望。中国的福、禄、寿、喜等符号在商业广告设计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福、禄、寿、喜符号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福,它可以拉近广告与人们之间的距离,使广告获得人们的青睐。民俗艺术图形符号在广告设计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要想让广告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设计师应注重开发设计灵感,强调在艺术碰撞中获得灵感。民俗艺术图形符号具有丰富性和启示性,在现代广告设计图形中占据主导地位,可以在设计中自然流露。

(二)以寓意联想为主题

民俗文化的内涵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徐州民俗艺术;动漫产业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57-02

江苏省徐州市历来重文兴教,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也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兴盛地之一。汉画像石、剪纸、泥玩、布玩、彩灯、玩具、糖人、石刻等多个品种的民间美术异彩缤纷,各具特色。现在徐州已有多家专业动漫公司,从业人员约2500人,年生产动画能力达20000多分钟,产值以千万为计量单位。徐州动漫产业,从发展初期,就十分重视对本土民俗艺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但因受综合因素的限制,仍然存在“主题不明,角色个性不鲜明、简单套用美日动画模板”等一系列问题。随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的不断提高,对于民俗艺术资源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越来越重视,但是,如何把民俗资源利用到动漫创作之中,如何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仍然需要进一步发掘与探索。

一、论点提出及意义

(一)民俗是动画题材取之不竭的源泉。任何动画的呈现,都离不开剧本作为支撑,而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等都为动画剧本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原始素材。例如,取材自中国神话故事的动画影片有中国的《大闹天宫》、《阿凡提的故事》,美国的《花木兰》等;取材日本神话故事的影片有《猫的报恩》、《桃太郎的故事》等;取自《圣经》的有《埃及王子》等。上述所列举的动画,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但取得了很优异的票房成绩,也使本国的文化内涵向世界各国有所呈现,有益于树立国家的文化自信,这也验证了一点,合理的发掘传统民俗资源,使其与动画媒介和谐地相融合,对于动漫产业的发展,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动画中的民间资源体现了集体审美取向。艺术一旦加上民俗的前缀,其意义就会发生很大的转变,其含义就需要包含在特定区域内人们所形成的共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对于什么是美的评价标准、思维方式、审美理想以及稳定而久远的传承线索等要素。所谓传统,必然要有清楚的传承关系和发展线索。正如弗莱所言“优秀作品脱离传统是不敢想象的,而这种传统是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构建的原型,上挂下连,不断在文艺创作中延伸。”民俗资源审美的形成,是一种共性审美,是一种约定成俗,具有普遍认同感的审美标准。对于动画的创作,合理加入民俗元素,可以唤起特定人群的审美认知度,更容易让具有相同审美的观众产生认同感。对于唤起人们审美认同的手段有很多,比如动画合理的色调应用,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同的色调,能唤起人们不同的情感波动,对于同一种色调,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人们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知。比如,中国人对于红色、黄色有着别样的情感,能唤起一种喜庆、吉祥之感,在国产动画片《大闹天空》中,就大量运用了红黄两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在日本则不然,在日本的传统认知中,红色和黑色是邪恶的象征,而白色和蓝色则代表真诚与祥和,在日本经典动画《哆啦A梦》中,大量运用了白和蓝的色调。这也正说明了一个问题,对于民俗资源的应用,要考虑动画题材的限制以及受众观众的情感喜好,做到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筛选,切不可生搬硬套。

(三)民俗资源是动画价值观的展现。世界各国,都有其信仰与审美标准。而各国的神话故事与传说,也正是对于其审美与精神追求的再现。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本身仅仅是表象,深层次的内涵则为人们对自身和自然界的认知,唤醒人们超越平凡的世俗,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展现,起到度化世人的作用。由此可知,对于民俗资源与动画创作的结合,并不仅仅局限于神话故事、民俗故事的直接套用,还可以借鉴传统故事的精神内涵,重新构建符合现代生活的故事,达到传播新时代民族精神的目的。

就目前来说,日本和美国的动画相对优秀,其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优秀,更多的是其所展现的精神内涵、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递而优秀。日本动画大师宫崎峻,非常善于把自身对于世界的认知,以及日本传统文化与当今日本社会的主流审美相契合,构建新的故事与人物,来传递日本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而反观中国的动漫现状,则面临很多困境,按常理来看,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所包含的民俗艺术资源十分丰富,但也正因为其丰富与庞大,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正如万条线头缠绕,而无下手之处。再加上近现代西方文化的涌入,使中国人对于自身的文化缺失深入的认同感,也就无法准确地把握中国传统民俗艺术资源的内涵,这也就使中国的动漫只是孩童的启蒙节目,而无法构建成老少皆宜,具有文化底蕴、和观众产生深度共鸣的优秀动画作品。

本报告试图通过合理发掘徐州本土的民俗艺术资源,使其为提升徐州动漫产业的内涵而服务,让徐州动漫产业立足本土艺术资源,寻到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

二、研究成果的重要观点

明确徐州民俗艺术资源的分布特点,筛选出动漫媒介和传统文化艺术的当代连接点;明确提出在民俗艺术中寻找创意灵感作为突破当前徐州动漫发展瓶颈的秘诀之一;提出在注重文化艺术可持续发展,基于优秀动画的凝聚力和创造性,动画产业链的有效整合,完成从产品到品牌,再到行业标准的跨度。

(一)研究重点。探寻苏北民俗艺术资源和动画设计两者的融合方法,如何将传统的地域文化、思想融入符合现代人审美方式以及价值的各种动画作品,加强“民族性”主题与流行通俗文化产业的契合,为苏北动漫产业的发展,探寻新的发展道路。

(二)研究难点。通过对徐州民俗艺术资源在动漫产业中应用的调查与研究,探索苏北民俗艺术资源与动漫产业结合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为苏北乃至江苏动漫产业的提升寻找出新的发展方向与实现路径。

(三)研究创新点。1.传统文化纳入“主旋律”范畴,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创作出符合现代观众心理需求的“主旋律”动画作品;2.在引导、扶持和培养上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使徐州动漫产业的产业模式良性发展。

三、研究形成的结论分析及对策

(一)民俗艺术资源能够延伸动画的造型语言。例如徐州剪纸艺术,尤以邳州剪纸艺人的作品为代表,其作品题材大多来源于乡间劳动生活场景,常用简单的几何体表达事物的内在精神,这与动画片的“以少胜多,纯化形态”的设计理念完全吻合。若在动画设计中借鉴徐州剪纸的造型手法,可以使动画的人物构型更加传统,能更直观展现故事本身所传递的精神内涵。

(二)民俗艺术资源可以提升动画作品的原创意识。民俗艺术资源,是经过历史的沉淀,去粗取精、不断更新整合而传承下来的优秀资源。但民俗艺术资源的形成,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是对现实客观存在的加工与提炼,是一种民间朴素务实的创造力与对美好事物向往的一种体现。正是因为这种没有受现实和功利主义的束缚,只是为了追求美的创造性的发挥,所以说将民俗资源应用到动漫的创作中可以产生非常美妙的艺术效果,如果具化来说,是民俗艺术资源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内涵,对于动漫人物的塑造具有不可言喻的功用。

(三)民俗艺术资源可以展现动画的地域风格。动画是对具体历史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真实反映,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独特民族性格的动画角色创作,意味着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是区域文化的集中表现。例如,徐州汉画像石代表了中国汉画像石的最高艺术成就,其数量和质量以及艺术形式在全国均首屈一指。其题材反映了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艺术、民俗、愿望等多个方面。徐州市政府从2012年开始大力打造“彭城画派”,先后在北京、西安、南京、韩国大邱等地举行巡展,并在开幕式上播放了由徐州汉画像石为素材制作的二维动画短片,提升了徐州独特的文化底蕴。

四、成果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

动画艺术逐渐成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之一,面对当下动画市场的激烈竞争,面对各国动画品牌的强势冲击,如何加强徐州动漫产业的竞争力?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深入挖掘民间艺术在动画中的价值,同时要关注徐州动漫产业在徐州民间艺术文化保护传承中的独特价值。民间艺术是徐州的传统艺术形式,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的氛围中,如何保护传承民间艺术文化?利用徐州动漫产业传承民间艺术文化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加强民间艺术文化在徐州动漫产业的作用,一方面促进徐州动漫产业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保护。将民俗文化与动画结合是摆脱中国现今动画发展瓶颈的一个出路,中国的民俗动画在经历了上个世纪的繁华之后,现今面临着发展方面的困境。在羡慕美国动画、欧洲动画和日本动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将目标转移到分析他国如何将民俗文化元素嫁接到动画这个外壳中来。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拥有着多如繁花的民俗文化传统和元素,如果我们能将其中的一小部分应用于动画技术上来,势必会给我国的动画产业带来新的活力。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动画制作者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报告就动漫产业与民俗文化的统一性进行分析,从民俗文化特征,动漫产业民俗文化剖析以及民俗与动画结合的困境与出路三个方面来分析研究,从而对徐州动漫产业与民俗结合进行深入探索,并且提出合理化建议。希望以徐州动漫产业的发展为例,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总结徐州动漫产业在立足地域民俗艺术资源、形成自己独特个性和品牌过程中的发展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来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有效运用民俗艺术资源、振兴徐州动漫产业。

参考文献:

[1]祝普文.世界动画史[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47+60.

[2]彭玲.关于中国动画文化发展的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1):60.

[3]汪宁,高博.中外动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4]邵庆祥.传统文化资源的系统整合与民族精神的培育[J].学术论坛,2007,(9):179-180.

[5]赵明奇.江苏汉文化的来龙去脉[J].江苏地方志,2008(5).

作者简介:

民俗文化的内涵篇(7)

关键词:现代平面设计;中国民俗图案;应用

中图分类号:J5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1-003-49

现代平面设计中,对民俗图案与现代平面设计的相互融合,是人们重视且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人们对民俗图案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对其意蕴与形态的再设计,既保留原始的淳朴元素,又增强了现代感,因此二者的有效融合在我国设计行业与民俗文化发展中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民俗图案内涵

图案是指社会生活中实用性及装饰性艺术相结合的美学形式,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将自然的事物形象用美学的表现手法,进行艺术加工并在此基础上赋予相应内涵,使其符合大多人的审美观念。图案在具体表现中具有具象与抽象之分。民俗图案主要是指人们在民俗风情上采用艺术形式对传统风土民情实施艺术表现[1],民俗图案具有较强的艺术装饰性,因此该类装饰品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而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二、中国民俗图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一)民俗图案中文字要素在包装设计中的艺术应用

文字要素是社会生活与交流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设计中文字的应用可有效增强人们的视觉感受,准确的表达设计者的心理要素及主体构想。民俗图案中文字的应用多表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性体现,在现代包装设计应用中主要以人们的传统生活为主要背景,以经济市场为导向,利用自身的艺术能力对产品设计相应的图案形式,从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其艺术性。在当代社会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提升民俗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的中的应用艺术性及现代化特征已成为人们所重视的问题[2]。因此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应重视对民俗文化内涵的理解,使民俗图案中的文字内涵、艺术特性与现代包装设计相吻合,从而在包装设计中使民俗图案以最新的艺术形态出现在包装设计中,使现代包装设计在社会潮流的发展下展现民俗特色。

例如:“黄金万两”民俗作品中的图案造型主要运用多文字并采用不同汉字造型对其进行重新合理组合,使其呈现寓意深远且具有趣味性的图形,该设计中设计手法简洁明了,蕴含丰富的民俗特色,利用多造型文字给人以视觉感受,使人们在图片中可获得更加完善的审美体验从而促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具体图片如图一所示:

(二)图形要素在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

图形设计在现代设计中给人以直观的视觉感受,图形设计中,设计师在其中蕴含了多种多样的思维因素。随着现代人类阅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书籍装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图形可塑造书籍的外观并修饰其内部,因此民俗图形因素在书籍装帧中的合理应用便显得尤为重要。在对书籍图案进行设计时,设计者可采用插画及摄影图片等多种图片形式对书籍中的图片进行添加[3],呈现高效的视觉效果。现代多元化设计背景下,人们对现代书籍的装帧不应仅在美观因素的指导下实现设计,在此基础上更应重视其实用性及文化性。因此在对其进行设计时,相关设计者应对自身设计形式进行创新,并对书籍封面、封底等相关因素进行组合创新,使之更加合理并富有内涵。

(三)形象要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民俗图案中形象要素的把握包含对形态的理解与构图。民俗图案中的图案设计既包含现实社会中所不存在的事物例如朱雀、青龙等,同时也包含抽象化的事物纹样,例如祥云纹等。设计者在具体设计过程会根据所需的艺术特性及艺术表现力对相应因素进行选择及再创意,使得形象要素与现代平面设计媒介更好的结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4],其设计已不仅仅需要根据相关模式进行捆绑式设计,而应在平面设计中应用人们所熟知且易接受的表现形式对内涵进行现代化表达。例如,在现代设计中,传统民俗龙凤形象在平面设计应用及再创造的频率最高,但在应用过程中,不管设计外在形象如何改变,其内在价值仍体现最初意义,图二中所展示的是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标志,而图三中则是民俗图案中传统凤的形象,设计者通过对其形态的把握与融合,创造出一个富有斗志的凤凰的形象,予以航空公司的展翅高飞及平安祥和之意。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民俗图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优秀的文化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俗图案在发展过程中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人们应重视民俗图案的内涵理解与再创造,尊重我国传统文化,将民俗图案与现代平面设计高效融合,促进我国民俗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