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3 17:07:20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篇(1)

关键词:环境 问题 制约 国民经济

一、环境保护建设的主要成就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围绕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经济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环境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到目前为止,我省的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了较好的水平,总体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生态破坏加剧的势头得到初步控制,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可以说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是每个公民都向往的。

二、环境保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环境保护建设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全省经济相对欠发达,存在总量不大,结构不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竞争不强、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等问题,环境保护总体还比较脆弱,环境容量有限,存在威胁全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将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也将加快,经济建设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开发强度加大,环境压力也随之增加,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会更加尖锐,环境保护问题更显突出,成为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1、森林植保功能减弱,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长期以来不合理的采伐和经营,原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虽然经过多年的人工造林,全省森林覆盖率保持较高的水平,但树种组成简单,林分结构单一,森林植保质量不高。

水土流失导致土层变薄,土壤沙化,地力衰退,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加剧了群众生活的贫困,使人地矛盾突出。同时,水土流失致使江河库泥沙严重淤积,影响了江河库行洪蓄洪能力。

2、环境保护和治理任务艰巨,农村面源污染比较严重

近年来,城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但部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特别是环保设施如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置等等措施,起步晚,欠帐多,大气、水污染比较严重;工业污染治理资金匮乏,治理率低,机动车尾气污染严重;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乱采滥挖等掠夺式生产方式,加上采、选设备和技术比较落后等原因,造成矿产资源浪费、植被的破坏以及开采中产生的废水、废渣处理不达标。

为了追求高产和防治病虫害,许多农户大量施用化肥、地膜和高毒农药,造成了生态环境污染,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在畜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牲畜粪便造成的农村面源污染也呈现出加重的趋势,许多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缺乏处理能力,将粪便倒入河流或随意堆放,粪便进入水体或渗入浅层地下水后,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大面积的干旱和洪涝灾害、危险废物、电子垃圾、微量持久性有毒有害污染物、外来物种入侵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3、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生态环境、资源压力增大

随着全省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全省人口、物质及能量迅速和高度集中,大规模地改变了土地、大气、水体的性质以及资源、能源的供求状况,在不同程度地带来农用地数量减少的同时,还加剧了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电力紧张和城市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生态问题,威胁城镇居民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导致全省城市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同时污染物转移和扩散至城市周边的郊区或农村,影响当地的环境和农业生产。

少数地方存在乱采滥掘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人均耕地减少,土地后备资源数量有限,开发利用难度大、耕地占补平衡任务艰巨,人地矛盾日趋突出。由于天然阔叶林面积减少、林分质量下降,以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造成各种水体和土壤污染加重,导致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日益缩小,同时对野生动植物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致使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下降,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

4、全民生态环境意识和政府环境整治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全省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考核、奖惩机制不健全,责任难以落实,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改革相对滞后,引导、鼓励、支持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的机制不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能力建设滞后,环境监理、监测手段和执法能力相对落后,突发性事故的应急救护能力较薄弱。全省环保高新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尽管有一定的发展,但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实际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未能充分发挥已有的科技优势,及对环境整治形成有力的技术支撑。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篇(2)

一、国民经济的构成

为了说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首先必须阐明我国的国民经济的构成问题。第一,国民经济是人们进行物质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总过程。人们要生活,就要进行生产,生产出人们进行再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出的产品要进行买卖,生产出的生产资料要出售给需要这些生产资料的企业,以便用于再生产;生产的消费品,要出售给需要这些产品的居民。这些出售的商品,要经过运输过程运送到销售企业,由商业企业进行买卖。商品买卖又要通过货币作为交换媒介,而货币是通过金融企业发放的。这一系列生产、运输、买卖、消费的总体就是国民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按生产资料不同所有制划分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或民营经济、个体经济等,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我国要发展国民经济,要大力发展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同时也要发展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使得各种经济成份在国民经济的总体当中,都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是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只有国民经济发展了,才能使我国不断地强盛起来。

第二,我国的国民经济分为不同的经济产业。国民经济是由各不相同的经济产业构成,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是国民经济。

以上说明在国民经济中,包括有各不相同的产业、行业和企业,它们相互联系在一起。在国民经济中,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既有分工,它们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而在发生作用的同时,又相互联系,达到它们应发挥作用的目的。

二、国民经济各产业和行业的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能相互提供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原材料,同时又能把生产出的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满足各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同时满足城乡人民生活消费的需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协调发展问题。

第一,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要能满足农业和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需要。农业生产的各种产品,要首先满足农业再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在农产品中要有相当数量的各种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用于农业进行再生产。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于满足工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

第二,工业生产的产品要能满足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对生活消费的需要。钢铁企业生产的各种钢材,要能满足机械制造业和建筑企业对各种钢材的需要;机械设备制造业生产的各种机械设备,要能满足使用各种机械设备的企业进行生产的需要;生产发电设备的企业要满足发电企业的需要;通讯设备企业生产的电话机、电报机、手机等商品,要能满足人们使用这些通信用品的需要。在工业内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生产的各种劳动资料和各种不同性能的零部件及各种原材料,要能相互满足需要,工业的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生产才能协调地发展。

工业生产的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这些工业产品,除出售给城市居民使用外,也出售给农村居民使用。食品工业企业生产的食品,也要有一部分出售给农村消费者。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工业部类、农业部类两者相互提供着它们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和各种消费资料,所以,它们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第三,工农业的产品要经过交通运输业运输出去。农业生产的产品,除了一部分农民自用外,大部分的产品都要销售出去;工业各行业和各企业生产的商品除少量产品在企业所在地区市场上出售外,工业企业生产的绝大部分商品,要运送到外地市场销售,这就需要运输行业的运输。

第四,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工农业生产的商品大都要经过商业企业销售出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必须经过商业企业,其生产和经营才能顺利发展起来。

第五,金融业。金融业是进行货币经营的行业。银行把政府拨款和居民储蓄的货币资金贷放给企业,企业用这些货币资金去购买生产资料和招聘职工,从事生产和经营,并按规定的期限归还银行本息;交通运输业的经营要用货币购买运输工具,运输完成要收运费;商品的交易也要以货币作中介。货币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媒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从以上的理论说明看,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必须协调才能顺利发展。

三、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问题

1.国民经济是需要不断发展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更高水平的阶段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各种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也必须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强盛起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发展就是硬道理。

2.国民经济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就是某一个经济部类或某些行业或者某些企业发展的快,其他部分行业及企业不能够与它们的发展速度相适应,这些发展过快的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就会出现不利于生产发展的一些情况。我们所讲的国民经济要快速发展,是指相互 协调的快速发展,即它们的快速发展,是各相关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都能够快速协调发展起来,使得国民经济各经济部类和行业及企业,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也能够协调快速发展,也就是发展到能生产出的产品数量更多和产品质量更高阶段上的协调快速发展。

3.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相互带动和相互协调。一个经济部类和一个行业及企业先快速发展起来,对其他与之相关的经济部类和行业及企业的发展也要能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快速发展起来。既然所有的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和企业是相互联系的,某一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能带动其他经济部类、行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产品生产的快速发展,也必然为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等创造出相应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使它们能与工农业的发展相协调,促使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要相应快速扩大经营规模,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4.国民经济只有相互协调才能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使国民经济所有的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不协调就不能使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条件。

四、培养出使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人才

1.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各类管理人才。国民经济要协调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出有能力为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做出决策和指导的人才。这些人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认识到国民经济中可能出现的不协调状态,同时能及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以调整,使国民经济不协调的状态不致发生。

2.快速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出具有高深科学理论和高技能的科学家。我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卫生各个方面都必须造就出一支具有相当数量的高技术理论和技术研制能力的人才,即必须大力培养出大批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要求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3.大力培养进行机械设备操作的人才。在大力培养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创新人才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培养出能操作机械设备去加工于劳动对象的高技能人才。“在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 30-40%,我国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4%。差距之大,促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尊重高技能人才,关心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从这个数字看,我们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加速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除了培养高级技术专家外,还必须采取有效方式,大力培养出数量更多和技能更好的高技能的技工人才。

我国现实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增加的,客观上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大量高层次人才。这种大量是指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都需要具有高深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这些人才的来源大多数需要依靠发展教育进行培养。当然培养人才,不只是在学校,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也能进行培养,像许振超等都是在实践中学习成为高技能操作型人才的。

五、大力发展先进的机械设备制造业

以上说明了我国已培养出大量高级专家,研制出了一些对国民经济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科技成果,还制定了继续培养人才的规划,这会促进我国今后继续快速发展,但要快速发展,还需要大力发展先进的机械设备制造业,培养出研制先进机械设备制造的人才,才能加快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

1.我国自己研制出高性能的先进机械设备还比较少。我国生产使用的机械设备,虽然比起过去有所更新,但比起发达的国家来,我国自己生产的机械设备还比较落后,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我国的机械设备制造业,研制出新的高效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械设备。我国现时虽已有了一批高水平的机械制造方面的专家,数量还比较少。他们还分散在不同的科研院所、大学、大型企业中。每个科研院所、每个大学、每个大型企业,他们自己用来研制工作的仪器、机械用具大多不足。因此,研制先进的新型机械设备,仅仅依靠某一个科研机构、某一所高校或企业,是很难完成研制任务的。我认为应该把一些科研院所的有关高级技术人才,把各大学有关的科研人才;大型企业与该项研制工作有关的人才,暂时集中起来,组成研发小组,把分散的科研设备、资料等资源也暂时集中起来,共同使用。组成的科研开发小组可以集体进行讨论,集体进行研究,以扩展每个科研工作者的知识范围,从而提高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对新机械设备研制的能力和水平,使研究更能产生新成果,能更有把握研制出先进的新型机械设备产品来。

2.研制新机械设备也可以依托某一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研制新机械设备所需的人才,如上所说,可把各有关研究院所和各有关大学的人才组织起来。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某一个企业具备进行研究所需的条件,可依托某一相关的大型企业。依托大企业进行新机械设备的研制,能节约大量的研制费用。

3.研制新机械设备可吸取发达国家生产同类产品的经验。我们研制同种机械设备时,要吸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和技术,以便使我国制造出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性能更好的产品来,能使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得到更快的发展。要在一定的时期内,使国民经济各部类,各行业和各企业,能够使用我们自己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设备。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必须在大力发展先进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基础上,才能使我国国民经济加速强大起来,由小康社会逐步实现现代化。

六、国民经济的协调具体表现在市场的供求平衡上

第一,市场是商品买卖的场所,当某些商品在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时,这就表示这些商品生产过多了,这是国民经济不协调的一种表现。生产出的商品,有一部分卖不出去,就表示生产出这部分商品不能及时用于国民经济的再生产,这便会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率和发展的速度。如果生产这部分产品长期卖不出去,积压时间长了就会变质,成为不能使用的废品。这就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损失,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也是很大的损失。

当市场上出现某些商品供不应求,即这种商品满足不了购买者的需要时,如果这种商品是劳动资料,使用这种劳动资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就不可能进行再生产;如果这种商品是原材料,使用这种产品作为原材料进行再生产的行业或企业也就不可能进行再生产,从而就会影响到这些行业或企业继续的发展,这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如果供不应求的商品是居民生活消费品,就会影响一部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在市场表现为供求关系的平衡。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发展,表现为各经济部类和各行业及各企业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生产所需要各种机械设备都能及时购买到,不仅购买的生产资料在数量上符合需要,同时在质量上也符合应有的标准,这样才能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来。生产出的各种产品又能够及时销售出去,迅速回笼货币,使各企业不仅能够进行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这 就是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平衡地发展。

第二,我国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不协调现象应及时纠正。从国民经济发展规律上说,国民经济必须协调才能迅速发展,但是在实际经济运行当中,我国国民经济有时还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根据2004年商务部公布的信息,“据对上半年600种主要商品排队调查,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达138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23%,与去年上半年相比增加了8.5个百分点,与去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1.8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462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7%,与 2003年上半年相比减少了8.5个百分点,与2003年下半年相比减少了1.8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说明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对生产相对过剩的商品应适当压缩其生产的产品数量,或促使这些行业和企业转产市场能够销售出去的产品。我们必须理顺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及企业之间生产和需求关系,使国民经济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也能协调快速发展。

第三,投资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要求。投资就是投入到国民经济中的货币资金,用于购置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使企业不仅能进行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如果这些投资投入到生产商品供不应求的一些行业和企业中去,这种投资就是合理的;反之,则会出现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问题。“去年下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过多、在建规模过大,投资膨胀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投资结构不合理,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些投资生产的产品一时不能被充分利用,这就必然使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因此,我国对国民经济中某些经济行业或企业的投资,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把资金投到有社会需求的产品生产当中。

总之,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协调发展的国民经济,会使一部分生产资源不能被有效利用,而需要的一些产品又不能被生产出来,阻碍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七、加强宏观调控

1.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性。要使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始终保持协调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就是国家机关对各经济部类和各行业及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调控。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及各企业,都是相互独立进行生产和经营的,它们往往只考虑本部类本行业及本企业的发展,而对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往往考虑不够,或者对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很难认识清楚,所以国家有关机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以更好地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2.国家的宏观调控要认真深入研究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不仅要使国民经济实现一时的协调快速发展,还要使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国家对国民经济各部类各行业和各企业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时,要研究国家已经制定出的国民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而制定出宏观调控的政策与措施。国家在研究国民经济长期协调快速发展时,既要研究现实国民经济中一些部类、一些行业和一些企业快速发展的优势,也要考虑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国家在实施制定的长远规划时,还要随着观察国民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修改或补充,使国家制定的发展经济政策能完全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3.调整货币的投放。调整货币投放是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投资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资金对国民经济的某一个部类某一个行业和某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发展过快的行业和企业限制进行再投资。以紧缩货币供应为手段,使其过快的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放慢下来。对于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要增加投资,使其能更快的发展。我国现实对农业实行减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对农业生产的某些产品实行补贴等,都是对农业生产增加投入的措施,这会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会增加农民的收入。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篇(3)

[关键词]房地产;国民经济;相互关系;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29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10-0018-04

一、中国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相互关系

房地产业是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和管理等各类经济活动的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兼有生产和服务两种职能的独立产业部门。它的主要经济活动贯穿房地产生产(主要为房地产投资开发)、流通(房地产市场交易)、消费(房地产使用过程中的物业服务)三大领域,与众多其他产业部门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房地产业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业、中介服务业和物业服务业。它具有通过物资流通和劳动服务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以改善和提高生产效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第三产业的产业特征。从房地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看,它是一个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关联性的产业。此外,房地产这一商品一旦被生产之后便不可移动,使得房地产业具有区域性特征。

一般地,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较大差别。纵观古今中外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可知,社会发展阶段分为农业、工业和后工业阶段。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即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断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当中,中国房地产业在同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

在中同,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受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又发挥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独立的且非常重要的产业部门,房地产业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基本特征。但是,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相互关系,不仅是一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且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和相关性。

(一)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间存在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在经济学上,经济拉动因素主要归结为“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从该角度看,中国国民经济主要衡量指标为国民收入、投资水平、信贷规模和利率、经济(GDP)增长率等。而房地产业主要衡量指标为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及其增长率水平、房地产业增加值及其增长率、房地产供求水平等。当国民经济繁荣(萧条)发展时,必呈现出消费、投资或出口等的快速(缓慢甚至负向)增长,而这其中某个或几个都将影响到房地产业的发展(停滞)。反过来,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创造经济财富的同时,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共同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当房地产业萧条时,必将表现为房地产各项相关指标的回落,进而影响到宏观经济中消费、投资或出口等经济因素,因而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总的来说,在中国当前的经济、社会等国情条件下,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作用与反作用的相互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二)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存在着双向反馈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后期,有位美国经济学家经过长达3年的统计分析,发现宏观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业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房地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宏观经济环境作为坚实的基础。他认为,在成熟的房地产国家或地区两者的关系表现得更显著,具体关系为:(1)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增长速度(即用GDP增长率表示)大于10%时,其房地产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2)在8%~10%时,房地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3)在5%~7%时,房地产业处于缓慢发展阶段;(4)在4%~5%时,房地产业处于停滞阶段;(5)当小于4%时,房地产业处于倒退阶段。由此并结合中国历年统计年鉴数据得到表-1和图-1。

根据表-1和图-1可知,中国国民经济在21年问的GDP呈现较高的增长,大多数年份的GDP增长速度都超过10%,此期间房地产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而1998年、1999年的GDP增长速度在5%~7%之间,房地产业处于缓慢发展阶段;2002年、2009年的GDP增长速度在8%~10%之间,房地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同样,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率为例。利用该指标来反馈国民经济发展状况。1992-1993年在新住房制度环境下,中国开始迅速加大对房地产业的开发投入,使得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率呈现超过100%的增长,此时的国民经济水平也是高速的发展;1996年在中国房地产政策调控的影响下开始逐步放缓对房地产业的开发投入,房地产开发投资呈现较小的增长,一直持续到1998年,在此期间,中国国民经济的GDP增长速度也呈现如同房地产开发投资向下滑动的走势;1998年又开始逐渐加大房地产的开发投入,由于房地产开发周期较长,此时国民经济呈现缓慢发展态势,并没有呈现较明显的高速增长,而是存在一两年的缓冲期;2002年,随着对房地产开发投入的减少,国民经济从高速发展转为快速发展的态势;2008年,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通过宏观调控降低对房地产业的开发投入,使得2009年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转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等等。总而言之,中国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存在着能够相互反馈的关系。

(三)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并非纯属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众所周知,国民经济属于经济领域的范畴,反映的是经济属性和特征,最终作用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全国人民的经济能力。房地产业虽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国民经济中兼有生产和服务这两种职能的独立产业部门,但房地产业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性和政治性,因此,并不能简单地说房地产业只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的相关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原则

(一)应将房地产宏观调控纳入国民经济的调控体系

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有促进或制约的影响作用的同时,国民经济也能从宏观层面影响整个房地产业的发展。因而,在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不应该将这一过程独立于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之外,而是将其作为国民经济调控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否则,容易出现过分强化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加速其发展速度,而超过当期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所能承受的范围,或者为了追求国民经济增长,使得房地产业的发展赶不上国民经济的发展步伐,或者在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下期望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等问题。这些都会造成房地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脱节、不协调等。

(二)应在一定阶段将房地产宏观调控作为国民经济的调控源

房地产业本身覆盖面较宽,包括房地产开发、中介服务和物业服务等各行各业,同时,还涉及许多相关的产业部门,如建筑业、建筑材料、家具业、装饰装修业、勘察设计、工程监理、质量安全检查等。此外,没有土地,没有建筑物或构筑物,没有一定的空间作为条件,农业生产无法实施,工业活动无法开展,第三产业以及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活动也无法进行。而这些条件都需要以房地产为基础才能得到实现。房地产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要素贯穿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特性是客观存在的,且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性。房地产业的发展情况能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时,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也能反射出房地产业的发展状态。这一双向反馈的相互关系,要求在房地产业占据国民经济重要地位,即两者关联性程度较大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应该以房地产宏观调控为切入点和通途,以其为主要的调控源头,调节和调控房地产业的同时达到调控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效果,实现互利共赢。

(三)应以利于国民经济发展为宗旨,同时避免社会分配不公

众所周知,房地产既可以作为商品,而具有经济属性,也可以作为投资品,而具有投资属性。此外,房地产还可以作为一种权益的保障(比如居住权),从而具有社会属性。在中国当前政治体制之下,房地产业还存在着较鲜明的政治色彩。当下,房价在调控制度的作用下呈现不断上涨的态势,甚至涨幅比较高;保障性住房起步较晚,且保障对象的覆盖面不清晰也不广泛;土地或房屋征收补偿中补偿标准普遍偏低等,使得部分信息灵通或者资源丰富的人们得到了巨大的收益,而大多数人民却仍然无法实现居者有其屋。在通过房地产业的发展追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没有意识到并重视房地产的社会和政治特性,使得房地产宏观调控效果未与预期目标保持一致。因而,在制定和实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坚持朝着对国民经济有利的方向发展之外,还必须要避免社会分配的不公平与不协调。

三、对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评价

(一)房地产宏观调控与房地产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脱节

1 房地产宏观调控与产业调整脱节。从产业结构上看,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正在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即在“231至321”的转变发展过程中。而在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各地市为了追求地方经济的发展大量出让土地,其中,在市县郊区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建设这一增加地方财政的方式表现极其突出,且工业园区的建设对地方收入的贡献巨大。据此可知,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使得地方政府较为重视第二产业的发展和建设,而这恰恰与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相脱节。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施行受限将直接影响到预期产业经济目标的实现,继而使得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无法得到体现,最终影响到同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 房地产宏观调控与城市经济及城市建设脱节。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不断集中,城市地域逐步扩大。加上中国土地的公有制,地方政府代表国家行使权力,土地招拍挂的出让方式为地方财政提供了主要的经济来源,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推动了城市建设的步伐,比如旧城改造、新城建设、城市规划的实施、生活配套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但是,通常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不强,均从较广泛的角度提出,这对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或是不同发展规划的城市而言,宏观调控的适用程度可能相差较大。现实中也确实如此,中国宏观调控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与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相结合。

3 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缺少房地产业退出机制。当前,房地产业正处于不断发展壮大之中,无论是房地产生产(主要为房地产投资开发)、流通(房地产市场交易)还是消费(房地产使用过程中的物业服务)企业,只要符合相应资质要求的便可以成立。但是,随着人们对房地产各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在内部管理和外在环境的双重作用下把握着良好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仅仅以自然的优胜劣汰的方式无法从根本上淘汰掉那些不适合时展的企业。也就是说,对于房地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健全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还应该构建一个较为完善且科学高效的市场退出机制,而当前房地产宏观调控当中并没有涉及此内容。

4 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缺乏房地产业发展规划。房地产宏观调控主要针对房地产业发展现状所浮现出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调控政策,没有重视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考虑,使得多数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不具有科学性和长效性,呈现“治标不治本”的状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中的实际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房价的调控以及住房保障问题。因而,对于房地产业而言,其宏观调控过程中应该有专门的发展规划,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把握房地产业与周民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速。

(二)房地产宏观调控相对关注了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经济、社会性

1 经济性方面,提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政策。2005年3月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提出抑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八项措施(“国八条”);2006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有针对性的六项措施(“国六条”),以及随后出台《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九部委‘十五条’”)对“国六条”进一步细化,其中提到的“限套型”、“限房价”的“限价房”以期解决中等收入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问题;2007年,从土地管理、金融信贷和税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以稳定房价为诉求的房地产调控;2009年提出的“国四条”;2010年4月27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十条”)——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2011年的限购、限贷等一系列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宏观调控政策。这一系列政策虽然基本上都没有达到预期的调控目标,甚至出现了逆向的结果,但是至少可以看到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到了房地产业与同民经济的经济性特征。

2 社会性方面,逐步重视住房的保障性特征。2003年8月出台的《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18号文件)中确认,经济适用房是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2006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有针对性的六项措施(“同六条”),加快城镇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房”建设,其中,值得一提的是“7090”政策,加大了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供给以满足更多城镇居民的住房需求;2008年12月份出台的《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此同时,中央还提出争取在三年内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及棚户区改造问题;2010年,中央又提出要力争到2012年末,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2011年,又提出全国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未来五年将建成3600万套。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上正逐渐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尽管现实中仍存在较多问题。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篇(4)

纵观上半年经济成绩单,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展现出中国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

2016年7月15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新闻厅举行新闻会,邀请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介绍今年上半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盛来运说,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3406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7%,二季度增长6.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2097亿元,同比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34250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184290亿元,增长7.5%。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

经济稳中有好亦有难

今年二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6.7%,增速与一季度持平。

从上半年看,中国经济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稳中有新的发展态势,主要指标运行平稳,符合预期,也符合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发展规律。但也稳中有难、稳中有忧。

盛来运说:“当前,宏观经济呈现出‘稳、进、新、好、难’的特点。”

稳――表现在经济运行平稳,稳得态势在持续。

首先,增长速度比较平稳,一季度和二季度增速都是6.7%,呈现阶段性企稳态势;今年增速虽然比去年回落,但是多创造了230亿元的GDP。其次,从就业看,就业形势总体上比较稳定。再次,物价比较平稳,上半年2.1%。核心CPI小幅波动。另外,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3%,与一季度也是基本持平。因此,经济企稳态势在持续,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

进――表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进的力度在加大。

三产保持较快发展,占GDP比重提高。实体经济中,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需求结构看,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37%,进出口-10.4%。内需仍然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从区域结构看,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继续发挥,工业增加值增速中,中西部地区普遍高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加快落地,五大任务取得初步成效。煤炭、钢铁产量有所下降,房地产库存减少,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企业每百元主营成本也略有下降基础设施投资在加快,农林水等领域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新――表现在新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新动力在成长。

今年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继续加快,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加快,从新业态和商业模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模式。新产品保持较快增长。

好――表现在经济发展在好转,好的因素在累积。

PPI降幅连续收窄,有利于市场环境的改善,也有利于企业利润的提升。社会事业也得到较快发展。

难――体现在两个层面。

从内部来讲,中国经济正处于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调整的阵痛在持续,实体经济还比较困难。宏观调控的两难和多难问题还在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在加大;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贸易低迷,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加。

民间投资有条件企稳

今年7月1日,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间投资有关工作的通知》,针对民间投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具体政策。

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5836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0%),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7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158797亿元,增长2.8%,增速比1―5月回落1.1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1.5%。民间投资增速的持续回落,也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从大的背景看,民间投资增速回落,与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关系。”盛来运说,民间投资中,50%左右是制造业投资,而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以后,传统行业由于产能过剩比较严重,需要进行市场出清,因此市场环境偏紧,加之工业品的价格持续走低,企业投资意愿不强,这是民间投资增速回落的一个最主要原因。

前不久,国务院9个督查组对全国各地调查也发现,确实有一些地方存在着对民间投资进入准入门槛过高、改革不到位的情况,民间投资虽然愿意进入,但是这些门槛限制了民间投资的发挥。此外,民间融资主体很多都是小企业,存在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影响了民间投资增速。

需要注意的是,民间投资增速的适当回落,既是结构调整的反映,也有利于传统产业的调整。尽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尤其是民间投资增速在回落,但是投资结构在优化。

从产业结构看,二产的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但三产的投资增速还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上半年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1.7%,占比继续提高。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速度加快,而且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上半年高技术投资增长13.1%,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是22.5%。另外,国家补短板领域的投资也保持较快增长,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投资增长速度达到26.7%。

只要加强政策的落实,再加上市场环境的变化,相信民间投资是有条件继续保持或者趋向一种企稳的态势。

服务业发展厥功甚伟

今年上半年,中国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第三产业同比增长7.5%,占GDP的比重是54.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9.7%,而且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8个百分点。

近年来,服务业确实发展比较快,而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升。去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第一次突破50%,达到50.5%。服务业是支撑经济稳定增长的主动力,确实是厥功甚伟。

盛来运分析说,从国际经验来看,工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对生产业的需求不断提升,一般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都会出现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情况。同时,这一阶段也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家对生活业的需求也是急剧高涨。这两点共同推进了服务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和比重的提高。

“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的GDP占比普遍在7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80%。我国进入这个转型阶段以后,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是符合新常态发展规律的。”盛来运说,当前,中国工业经济在调整,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服务业是一个重要的抓手。

有人质疑,中国服务业的数据是否准确,数据中是否有水分?盛来运回应说,中国服务业的发展跟相关指标的监测结果是匹配的。从几大指标看,上半年,第三产业的用电量增长9.2%,比全社会的平均用电量提高了6.5个百分点,增长速度比去年同期加快了1.1个百分点。从投资情况看,上半年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1.7%,占全部投资比重57.7%,而且三产投资的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4个百分点。

“外商投资以前投资工业项目比较多,但是这两年投资服务业也比较多。”盛来运说,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投资中服务业投资增长8%左右,比整个外商直接投资增长高将近3个百分点,而且外商投资的比重中有70%左右是投向服务业领域。

从税收来看,上半年三产税收增长速度是10.9%,比全部税收高4个百分点左右。三产所占整个税收比重是58.2%,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7个百分点左右。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劳动力调查数据,规模以上大企业的就业人员下降,但是规模以上三产的就业人数增加。

“这两年现代服务业的增长确实比一般服务业还要快,因为现代服务业中囊括的九大行业都是符合产业升级的方向。”盛来运说,尽管社会上有些质疑,如果他真的了解统计的制度和核算基础的话,这些疑虑都会打消。这些质疑也对统计部门加大数据公开透明的力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国家统计局加大了改革创新力度,建立了规模以上服务业的联网联报制度,建立了小型服务企业的抽样调查制度,共享行政记录的数据,这些做法都有利于对服务业进行科学核算。

消费市场实现稳增长

今年7月15日,商务部数据显示,1―6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6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比前5个月加快0.1个百分点;6月当月增长10.6%,较上月明显加快0.6个百分点,为今年以来最高单月增速。

上半年中国消费市场实现稳步增长,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网络零售及部分实体业态保持较快增长。1―6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6.6%,累计增速连续两个月加快;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至11.6%,较去年全年提高0.8个百分点。实体业态中,购物中心、便利店、超市销售增速相对较快,商务部重点监测企业中,这三种业态增速分别达到7.5%、7.3%和6.8%。

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增速领先。乡村消费增长继续快于城镇,上半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2万亿元,同比增长11.0%,高于城镇增速0.8个百分点,保持自2013年以来快于城镇的态势。

汽车市场销售出现明显回升。受消费升级换代和1.6升及以下汽车购置税减半等政策影响,1―6月,限额以上单位汽车销售额同比增长7.7%,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2.4个百分点;6月当月增长9.5%,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25.4%,较上年同期提升0.8个百分点。

服务消费市场不断扩大。1―6月,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1.2%,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增长6.6%,较上年同期加快0.3个百分点。文化娱乐消费继续保持景气状态。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累计达到246亿元,同比上涨21%。

生活必需品价格小幅回落。1―6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1%,涨幅较上年同期扩大0.8个百分点。年初价格明显上涨的猪肉、蔬菜类,近期价格增速放缓或明显回落。

随着国家各项改革政策进一步落实,居民收入稳步增加,预计下半年中国消费市场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

总的来说,上半年整体经济平稳,但隐忧仍存。从消费数据来看,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3.4%,比上年同期提高13.2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国成功实现了经济增长由投资和外贸拉动为主向由内需为主的重大转型。

结语

可以说,中国经济能够实现6.7%的增长来之不易。无论从经济体量来看,还是从世界范围来看,6.7%的经济增速都值得称道,属于中高速增长。6.7%的速度不仅具有坚实的支撑,更具有较高的含金量,按照2010年不变价计算,6.7%的速度所创造的GDP增量比上年同期7%的速度所创造的增量多增230亿元。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坚定不移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正确的、有效的。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篇(5)

关键词: 宏观经济,房地产调控,经济过热,资源供给,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业

一、中国经济较快发展不等于过热

中国经济总体状况良好,已有连续5年的10%以上的增长,大多数宏观经济指标(企业利润、居民收入、物价、财政税收、出口、居民生活等)亦有好的表现。中国经济并非不存在问题,但对中国目前的经济作出已经“过热”的判断不能令人信服。

首先,判断中国经济是否过热极为困难。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质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其发展速度主要取决于该国(地区)的复杂的内外部经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以及自然地理、资源禀赋等条件的综合作用,而不主要取决于政府或经济学家们的计划或预期。

其次,国内外条件为中国经济较快发展提供了可能。正在完成的工业化、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中国经济较快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居民的高储蓄为中国的高投资提供了前提条件,从而成为中国经济较快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日益改进的宏观调控为中国经济稳定较快发展增加了保障条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国战略机遇期。用好这一战略机遇期是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

第三,在现阶段中国经济较快发展具有必然性。经济发展的存量、基数、起点不同,同样增量的增速会有很大不同。中国经济增速即使达到两位数,增长总量也只有2000多亿美元,人均增量不过200多美元;美国经济增速即使仅有3%,经济增量亦达4000亿美元之巨,人均增量则达1000美元以上。

第四,中国经济较快发展面临的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两大约束,是可以通过调整发展路径,加快科学技术进步适步得到解决的。中国经济的较快发展有风险,但较快发展的风险并非不可避免,又好又快的发展可以把风险减少到最低;相反,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慢下来则会面临更大的风险,支付更高的社会成本。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更进一步增强了这种抗风险能力。警惕中国经济“过热”风险是必要的,但过分高估这种风险将支付极高的现代化建设成本。

二、较高投资率是中国现阶段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

学界通常把高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作为经济过热的重要依据,把扩大消费作为中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方面。其实,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在中国现阶段有必然性和合理性。

(一)较高的储蓄率决定了中国现阶段较高的投资率具有必然性

较高的储蓄率既源于中国国民文化传统,也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缺失使然。在今后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中国较高的储蓄率要求有较高的投资率来消纳,中国较高的储蓄率为较高的投资率提供了支撑条件。

(二)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赖于一个较高的投资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发展不足是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不仅表现为物质生产供给相对不足,而且表现为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的严重短缺。有一个较长时期的较高的投资率才能为中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逐步奠定物质基础,有一个较长时期的较高的投资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物质条件不足这一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三)较高的投资率是否导致经济过热,主要取决于投资结构的合理性,而不取决于投资的增速或投资率的高低

固定资产投资既包括增加物质产品生产能力的投资,也包括为提高广大居民生活水平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投资;既包括生产性的固定资产投资,也包括非生产性、消费性的固定资产投资。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中,既有扩大生产资料再生产的固定资产投资,也有扩大最终消费品再生产的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公用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居民住宅、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旅游休闲、公共安全以及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增强等非生产性和最终生活消费品扩大再生产的固定资产投资为社会经济运行和城市的运行提供物质支撑,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提供物质保障,与产能过剩(若有过剩应通过市场优胜劣汰)、经济过热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有需求、有效益的固定资产投资是中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三、中国房地产业应有较快发展

中国目前房地产投资约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近20%。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是中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但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由限制房地产投资则值得商榷。中国城镇目前的住房投资占房地产业投资的70%左右,所以房地产业投资主要应视为消费性的固定资产投资。若把住宅投资从固定资产投资中扣除,则中国目前的投资率将下降6-7个百分点。大规模进城农民的基本住房需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所导致的改善性住房需求,危旧房屋改造更新所造成的被动性住房需求,完成工业化对工商业用房的增量需求,这几种需求的叠加造成了中国城镇房屋的巨大需求刚性,持久旺盛的住房需求决定了未来几十年内房地产业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具有必然性,决定了一定历史时期内房地产业投资高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是合理的、正常的。

今后几十年是中国城市化加速阶段,每年城市人口将增加1000多万,2013年前后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超过50%,202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将超过7.5亿。房地产业是为城市化提供物质基础的部门,也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基础的产业。快速的城市化有赖于房地产的快速发展,健康的城市化有赖于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据测算,2020年中国城镇实有房屋建筑面积将达400亿m2,年均需要增加房屋建筑面积16亿m2。房地产业是否被称为支柱产业无关紧要,但房地产业是上下游关联度极强的产业则是确定无疑的。房地产用地约占城市用地的40%左右。适度松动土地和资金两个闸门,特别是土地闸门,增加房地产产品供给满足住房需求,不仅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改善民生的釜底抽薪之策,而且对于扩大内需,消化“过剩”产能(如果有“过剩”),降低过高的存贷差,增加就业,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等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美国的“次贷风波”的教训固然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但过度夸大美国次贷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于中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是有害的。中美两国国情、发展阶段不同,中国的房贷对象也完全不同于美国。基于中国房贷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预防房贷风险的主阵地和主防线应是金融机构自身的内部治理结构。

四、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主导方向应是增加有效供给

年终岁尾,几个城市商品房价出现下降,或市场交易量锐减,有价无市。但作出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拐点的判断为时尚早。2007年全国房地产投资2.52万亿元,同比增长30.2%;商品房竣工面积4.78亿m2,同比增长5.0%;商品房销售面积6.91亿m2,同比增长24.7%;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升7.6%,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6756万m2,同比下降16.6%。商品房销售面积大于竣工面积,空置面积大幅度下降,表明影响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商品房价涨涨落落是市场发挥配置房地产资源基础作用的基本形式。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有一个逐步完善、提高的过程。但多建房、快建房、建好房,增加住房的有效供给应是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长期主导方向,也是解决房地产市场问题的基础。中国要建设市场发挥基础作用的住房资源配置体制,就要承受体制改革的“阵痛”,同时也不能奢望市场化能够解决中国住房的所有问题,尤其是政府应该担负起构建住房保障体系的责任。房地产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系民生改善,核心问题是房地产开发用地的升值收益合理分配,是统筹协调政府、市民、开发商、被征地农民(拆迁市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上,政府承担着相互联系,但又不能混淆的两个方面的责任:一是重视解决房价过快上涨对满足普通市民改善性住房需求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强化行政手段在市场失灵领域的作用,以增加有效供给为主导方向,对房地产市场实施正确的调控,包括规范房地产交易环境,打击合同欺诈、捂盘销售、哄抬房价,加强房屋建筑质量监管,强制披露房地产信息等;二是根据公共财力提供的可能性,着力建设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确保低收入阶层的基本住房需求。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篇(6)

论文关键词 民营经济 区域经济 重庆

一、重庆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一)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是重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一条是坚持发展不动摇,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改革开放以来,重庆以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的民营经济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由内到外“自强不息、逆势前行”的发展过程。重庆民营经济已走过了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并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增长中的新亮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及作用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已完成了第一次创业,解决了快速发展的问题。未来三十年,重庆民营经济将迎来第二次创业,解决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问题,依靠的必然是科学发展观的引导。因此,进一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是重庆加速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增强经济活力和后劲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重庆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民营经济已成为重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直辖以来,重庆民营经济以19.8%的速度高速增长,高于公有制经济增速14.4个百分点,高于GDP增速9.1个百分点。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情况下,重庆民营经济依然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市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906.81亿元,增速为23.5%,比上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重庆民营经济在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占GDP的比重也稳步提高,到2005年超过了50%,占据重庆经济半壁江山。2008年重庆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继续攀升,达到56.9%,民营经济已名副其实撑起了重庆经济的“半壁河山”,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已经成为重庆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民营经济已成为重庆劳动就业的主渠道目前,民营经济已经成为重庆扩大就业的“主渠道”,统筹城乡发展的“推动力”。在就业方面,重庆民营经济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员。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民营经济单位从业人员新增25万人,达到655万人,占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75%以上,成为新增就业的主渠道。同时,随着未来国有经济有机构成的提高、技术进步的加快,就业的容纳量将会越来越少,甚至会排斥多余的劳动力。这样就必然开辟一条新的就业渠道,找到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将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此外,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将成为改善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推动力量、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民营经济将成为推动重庆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大马力发动机”、吸纳劳动力转移和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四)民营经济已成为重庆税收的重要来源直辖以来,民营经济特别是私营企业的税收大大快于全市税收增长的平均水平,民营经济已成为重庆增加税收的“活源泉”。近5年来,全市民营经济税收以年均22.6%的速度增长。2008年,全市民营经济纳税达到368亿元,同比增长31.4%,占全市税收总量的63.33%,成为全市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各区县财政收入的50%以上和乡镇、街道财政收入的80%均来自民营经济。

(五)民营经济已成为活跃重庆市场的“兴奋剂”

截止2008年12月底,全市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约为76.8万户,比上年增加8.1万户;其中个体经营户64.1万余户,民营企业12.7万户。民营经济组织数量大幅增加,从而促进了消费市场的繁荣。2008年,民营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超过1700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0%.市场销售热点增多,特别是民营经济中的零售业和餐饮业增势强劲,食品类消费增长迅速,住房以及相关的建材、装饰等消费快速增长,金银珠宝、汽车等高档消费日益升温,服装类消费大幅增加。

二、重庆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

SWOT是英文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和Threats(威胁)的缩写,SWOT是一种态势分析法。把SWOT分析法用于分析重庆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可以从中挖掘出对重庆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重庆不利的需要规避的东西,并据此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现结合重庆实际,采用SWOT分析法对重庆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作如下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行政、区位和交通。从行政地位上看,重庆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政治地位较高,行政管理层级相对少,是全国统筹城乡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区位交通上看,重庆是长江经济带与西部地区的连接点,是西部地区唯一集水路、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重庆位居中国大陆版图的几何中心,东传西递,南承北接。三峡大坝实现175米蓄水后,万吨级船队可达重庆港,航道运输能力将在现有航运能力的基础上翻五番;重庆是国家铁道部确认的全国五大铁路枢纽之一;江北机场将扩建为区域性大型枢纽机场;高速公路连通所有区县,贯通周边省市。同西部城市比起来,重庆交通功能完整、港口优势明显。

2.产业具有比较优势。重庆既有西部老工业基地积累的技术存量优势,产业的行业门类齐全,配套体系比较完善,也有新兴的北部新区、保税港区和两江新区引发的创新优势,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升了产业竞争优势。

3.政策富集。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都比较重视发展民营经济,根据国家有关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总体战略方针,结合重庆本地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及相关规定,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主要的政策有:《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二00三年九月二十五日)、《重庆非公有制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二00五年九月十一日)、《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会章程》(2006年10月1日修订)、《重庆市新的社会阶层专业人士联合会》(2008年4月)等。

(二)劣势(Weaknesses)

1.物流成本较高。重庆的物流环境还不成熟,这势必增加企业的物流成本,必然直接影响到重庆民营经济的发展能力与水平,所以物流环境竞争力是影响重庆民营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数据显示,重庆的物流环境竞争力相对薄弱,全市物流企业仅1150多家,大型的企业只有民生物流、重庆港务、中邮重庆物流、中铁联合、中国铁路快运、大通国际运输、大田集团、锦程国际集团等十余家;重庆的货物运输周转量比较低,水运及航空运输量所占比重也比较低,2008年,重庆市水路运输仅占全市货运总量的2.12%,航空货运在全市货物运输总量中甚至不到1.5%.重庆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已成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软肋,严重危及到重庆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与能力的提升。

2.市场环境不宽松。对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限制没有完全解除,对民营企业参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持政策没有完全到位,市场准入不平等,政策不公平。其主要表现为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组,采取参股、并购、重组等的力度不够。政策环境不完善,对国有企业格外关注,很多优惠政策都向国有企业倾斜,这样就使民营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民营企业在税收、土地征用等方面的政策环境均有不完善,仍存在不公平待遇。如民营企业反映较多的“双重征税”问题。另外,有些地方虽然对民营企业在行业准入方面的政策是“非禁即入”,但事实上“明松暗紧”。务必加快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步伐,尽快打破“玻璃门”现象,推动重庆民营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机会(Opportunities)

1.新旧机会叠加。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重庆不仅拥有西部大开发、三峡库区、城乡统筹配套改革积聚的共有优势,还拥有重庆直辖、314总体部署以及国务院3号文件、内陆保税港区与两江新区赋予的特殊政策的机会。这些优势都决定了重庆在承接发达国家和东部沿海地区先进生产要素的同时,形成辐射中西部广大腹地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等四大中心。这是重庆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超强引擎”。

2.自然资源丰富。重庆市地域面积为8.24万平方公里,为北京、上海天津三市总面积的2.39倍;各类水资源合计为14366㎡/人,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200㎡/人;全市具有可开采矿产75种,初步探明的矿产40多种,探明矿藏产地353处,储量矿产潜在价值3882亿元;天然气探明储量3200亿立方米,其中垫江卧龙河气田开采量居全国第一。是全国特大城市中矿产资源最丰富地区。

3.人力资源总量优势。人力资源是一个地区实现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重庆人力资源丰富,有产业工人近3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1300多万。丰富的人力资源,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满足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重庆又是内陆地区相对的人才聚集高地,全市聚集有二十几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数十万人,有大量的专业科研机构,这使得重庆成为内陆地区难得的优质人力资源库。

(四)威胁(Threats)

1.思想观念滞后。主要体现为长期制约重庆发展的山头意识、盆地意识、小农意识、片面增长意识、计划意识仍然存在;小富即满,小富即安,喜欢与过去纵向比较,不喜欢与沿海地区或发达地区进行横向比较;缺乏全球眼光、战略思维、开放精神,不愿意把重庆看作世界一体化的一部分。因此,重庆要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首先要解放思想,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2.政策解放不力。许多政策缺乏打破框框,甘为天下先的政策创新勇气,政策执行限于市场的限制和规范,而没有转变为为市场服务。“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集团化”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首要障碍。此外,政策解放力度不足还导致重庆无法将自身的传统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大量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在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滞后的背景下,没有充分利用金融创新机遇,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导致劳动力与自然资源的被动性过剩,形成向东部甚至周边地区的回流现象。重庆农民工现象、西气东输现象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回流现象。因此,重庆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务必要提高政策的决策力与执行力,清除政策解放不力的问题。

3.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随着重庆商业银行防范风险、信贷政策严、追求效益、资产质量和信贷安全观念的逐步深入以及信贷门槛的逐步提高,势必将严重影响民营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张、技术改造的进步等,致使民营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因此,重庆要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务必要建立多层次的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和资本市场,以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问题。

三、重庆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思想解放的科学机制要加快重庆民营经济发展步伐,首要的是解放思想,清除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树立能快速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六种理念”。要破除增长意识,强化发展意识,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树立发展的理念;要破除内陆意识,强化开放意识,建立积极的学习机制,树立开放的理念;要破除山头意识,强化协同意识,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树立协同的理念;要破除小农意识,强化忧患意识,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树立敢为人先的理念;要破除计划意识,强化市场意识,建立明确的激励机制,树立市场化理念;要破除盆地意识,强化沟通意识,建立充分的竞争机制,树立竞争的理念。

(二)以规划为龙头,坚持以高起点规划带动高标准发展民营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是加快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龙头,规划科学、合理,就会大大节约发展成本,提高民营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为此,建议: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的原则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重庆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并抓住当前正在编制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十二五”战略规划的契机,立足未来长远发展目标,将重庆民营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纳入到重庆的“十二五”战略规划中去,以保证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

(三)打破“玻璃门”现象,切实解决民营企业的领域准入问题所谓“玻璃门”现象,就是对行业准入而言的“非公经济36条”公布后,行业准入的大门,理论上是敞开了,然而中间还隔着一层“玻璃门”,想进入的人仍然被“玻璃门”挡着,进不去。造成“玻璃门”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行业垄断的存在和地方行政的封锁,为此,提出以下两个建议:

1.成立专业性的行业商会。加快政府职能的转换力度,政府和市场中介组织要分开,按行业成立专业性的商会,发挥商会在行业准入方面的中介作用。

2.加快民营企业的转型。民营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加强自身的建设,加快企业自身体制的转型、发展战略的转型、管理模式的转型。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经营规范、管理有序、遵纪守法”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以消除一些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误解。民营企业要努力拿出自主创新的成果,拿出高质量的产品。这是民营企业得以打破“玻璃门”进入市场的“敲门砖”。

(四)搭建融资平台,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问题1.建立重庆市民营经济发展银行和民营经济融资担保机构。一是筹建重庆市民营经济发展银行,鼓励民间资本参股,吸纳游离于金融体系外的民间资本,使民间资本从“体外循环”转入“体内循环”,从而解决中小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融资难的问题。二是组建重庆市民营经济融资担保公司,搭建民营经济融资平台。

2.积极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我们认为,可以选择一些管理制度完善和有盈利能力的民营企业在全市进行试点,对于个别盈利现状一般但确有发展前途和盈利前景的民营企业,也可以列入试点范围,通过试点逐步推开。同时,发行企业债券不一定都要中长期的,发行短期债券可能更加适用。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篇(7)

一,年民营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截止年底,全市民营经济累计完成增加值1874亿元,同比增长22%,占GDP比重达到62%;完成产值4752亿元,同比增长33%;完成销售(营业)收入4460亿元,同比增长30%;累计实现利润466亿元,同比增长28%;完成税收283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上缴国税172亿元,同比增长22%,占国税入库税金的68%,上缴地税111亿元,同比增长20%,占地税入库税金的84%;完成出口16亿美元,同比增长46%,占全市出口总额63%;民间投资完成1023亿元,同比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950亿元,同比增长21%,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9。5%;民营经济组织达到310937户(家),注册资金总额达887亿元,其中企业71368家,个体工商户239569户;从业人员155万人。

二,民营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总量规模继续增长,增速出现回落。年,我市民营经济总量继续增长,完成1874亿元,约占GDP比重62%,较去年增长358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55亿元,同比增长23%;第二产业完成1090亿元,同比增长18%,对民营经济贡献率为60%,拉动民营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729亿元,同比增长27%,对民营经济贡献率为37%,拉动民营经济增长8个百分点。

年民营经济增加值一,二,三产业构成

单位:亿元

但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持续下滑的影响,年我市民营经济增长速度首次出现回落,与年相比下降近5个百分点,但仍比我市GDP增长速度高出近7个百分点。

(二)民营工业经济带动作用继续增强。年,我市民营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对全市工业经济的带动作用继续增强,民营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861亿元,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0%,同比增长27%,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将达7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约15个百分点,成为全市工业生产发展的主力军。在各种经济类型中,股份制工业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最大,累计完成增加值651亿元,同比增长26%,总量居各种经济类型企业之首,占全市规模工业总量的近六成,其增幅比全市工业平均速度快近7个百分点。此外,我市民营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3160亿元,完成销售收入2730亿元,实现利润340亿元。

年-年民营经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情况

单位:亿元

(三)民间投资超“千亿”,继续支撑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今年以来,我市民间投资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完成投资1023亿元,增长32%,较去年同期下降约20个百分点,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6%,对投资的贡献率达到65%。从民间投资运行情况来看,我市民间投资虽然增速有所降低,但仍延续了近几年来的高速态势,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投资结构呈现积极变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得到较好落实,投资运行态势基本正常。在民间投资的调整中,在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大第三产业投资规模,同时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着力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确保民间投资又好又快增长,解决融资难题,走出一条可行的融资途径。

年-年民间投资完成情况

单位:亿元

(四)民营经济上缴税金平稳增长,对社会贡献加大。年,我市民营经济累计上缴税金将283亿元,较年增收50亿元,同比增长21%,占全市税收总额74%,其中,上缴国税172亿元,同比增长22%,占国税入库税金的68%,是公有制经济的2。3倍,上缴地税111亿元,同比增长20%,占地税入库税金的84%,去年同期增长2个百分点,是公有制经济的5。3倍。民营经济税收的平稳快速增长,对我市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进一步加大,为我市经济,城市,文化,医疗,社会福利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年-年民营经济税收完成情况

单位:亿元

(五)民营经济继续支撑着整个消费品市场的繁荣。年,我市民营经济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50亿元,同比增长21%,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5%,其中,餐饮业零售额完成160亿元,批零贸易业零售额完成580亿元,其它行业完成210亿元。近几年来,我市民营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始终保持稳步增长,所占比重趋于稳定,继续支撑着整个消费品市场繁荣发展。

(六)民营经济组织的数量与规模增长加快。截止年底,我市民营经济组织达310937户(家),注册资金总额达887亿元,其中,企业71368家,新增11395家,同比增长19%,注册资金总额达818亿元,同比增长15。3%;个体工商户239569户,新增29155户,同比增长14%,注册资金总额达69亿元,同比增长16%。年,我市民营经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虽然部分企业出现倒闭现象,但是我市民营经济组织的数量与规模仍在以较快速度增加,这也是我市民营经济在今后一个时期实现平稳快速增长的保证。

三,年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

年,我市民营经济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各项政策,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变化和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市民营经济运行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主要采取以下十个方面措施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一是制定民营经济三年(年)发展规划,指导广大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在“”的后三年时间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二是针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出台及不断漫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及时深入基层广泛调研,为领导决策及下一步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

三是通过组织银企洽谈会,开展银行走进重点产业集群建立合作关系活动和组织企业发行集合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

四是做好对“百家重点民营企业”,“百家成长型民营企业”,“50家高科技民营企业”和“50家诚信民营企业”的重点服务工作。

五是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各种经贸交流活动,扩大企业营销渠道,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展示我市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实力和形象。

六是通过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及组织中小企业专家顾问团开展为企业服务等活动强化服务措施,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

七是以“择优扶强,政府重视,特色明显”为原则,培育重点产业集群,引导企业集簇式发展。

八是做好年中小企业专项资金使用工作,鼓励,支持,引导企业做大做强。

九是充分利用网站平台,服务于我市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

十是研究制定《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方案》,指导我市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四,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年,我市民营经济虽然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制约,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国际金融危机及国内经济增长下滑等不利因素对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产生深层次影响。年我市民营经济受上半年国内出现的自然灾害及原材料上涨和下半年由次贷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形势下滑的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截止到年底,我市近15%民营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受到影响,其中,生产规模下降企业近万家,半停产企业近2000家,停产企业近800家,倒闭企业约300家,出现亏损的企业覆盖面加大。受到影响的行业主要为煤电铝,耐火,汽车,机械制造,食品,房地产,纺织,服装等行业,其中受经济增长减缓的影响,煤,电,铝的生产出现剩余,原煤采量下降,部分电力机组关闭,金属冶炼减产;耐火材料加工业受金属冶炼业不足的影响,出现减产;整车制造受出口贸易下降,纺织机械制造受沿海地区纺织出口产品企业停产,倒闭的影响,产品不能按定单交易,造成企业产品出现积压,给企业造成亏损;食品加工企业中受内需不足影响出现减产及部分生产线关闭;房地产业受全国楼市低迷的影响,销售额。只占去年同期的46%,大量楼盘闲置,对我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降低;服装业受国内市场需求减少及出口额的降低,部分服装加工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甚至倒闭。

企业停产,倒闭等现象的出现,造成职工下岗,待岗人数激增,劳资纠纷增加,这既给我市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同时对社会稳定方面来说也是一个不确定因素。

2,宏观调控政策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正逐步加大。国家“双防”,“一防一控”等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在资金和土地上对企业影响较大。9月以前,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陆续实行紧缩的宏观调控货币政策,民营企业融资难度加大,但是在次贷危机和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影响下,我国经济出下较大下滑,国家为了刺激经济,防止经济过冷,政府下调“双率”,放松银根,这些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实施,使企业在及时做出适应性调整的难度加大。在用地方面,国家在针对当前土地管理特别是土地调控中出现了一些新动向,针对建设用地总量增长过快,低成本工业用地过度扩张,违法违规用地,滥占耕地现象,采取更严格的措施,继续加大对土地使用权的管理,企业用地难问题加大。

3,生产要素价格受经济波动影响加剧,企业各项成本增加。自年下半年以来,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到年上半年铜,铝价格已达到年同期的两倍以上;其次,能源价格居高不下,年9月份以前,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位震荡,整体持续走高,致使国内油价上涨较快,但是,进入9月以来原材料,能源价格跌落迅速,使得民营企业用于生产的前期库存原材料及产成品积压成本加大,企业利润降低,甚至造成亏损;第三,管理成本加大。为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在员工培训,市场开拓,科技研发,职工工资福利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加大,企业的管理成本上升。

4,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制约了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市民营经济中“三高一低”企业在工业企业中占据多数,在节能减排措施的制约下,不利于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市民营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但由此造成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附加值低的不利局面,导致自然环境无法承载民营经济在这方面的高速发展。据调查,今年以来生产下降,停产,亏损倒闭工业企业增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环保未达标,发展方式转变不及时的工业企业。

5,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不及时。一是产业层次低,民营企业大量集中在一些技术简单,投资不大,易于模仿,便于进入的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传统制造业企业多,低水平加工业企业多,高新技术企业少,高加工度产业少;二是企业组织化程度不高,企业单体规模相对偏小,“低,散,小”企业量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在县(市)区企业群中所占分量轻;三是企业互补性,配套性差,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梯次和分工精细,合作有序的产业链,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同质化”现象。

6,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仍然需要改善。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主要是水,电,路等配套设施跟不上,满足不了企业需求;二是民营企业在政策上的平等待遇不能完成实现,特别是在金融信贷,工业用地,能源供应,税收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公平和“玻璃门”现象;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人才流动,技术交流,产权交易,信用担保,融资服务,资金支持等平台;四是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效能方面有待继续改善。

五,年发展民营经济的几点建议

年,我市民营经济虽然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及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但放眼于年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趋势,我市民营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上仍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平稳增长。

从国外形势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外需疲软不断加剧,但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贸易投资将进一步活跃,这有利于我市民营企业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

从国内形势看:国家近期的几次会议及不断出台的刺激经济发展政策中,都着重提出将加大对中小企业在政策及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采取多种手段,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年,我市民营经济将继续按照的要求,为实现“总量平稳快速增长,结构优化升级,优势产业突出,重点企业带动,转变发展方式”的目标开展工作,为保证民营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建议:

(一)深入分析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市民营企业带来的影响,出台应对办法和措施。以为指导,掌握金融危机给我市民营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危害,同时,准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国家出台的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的新措施,把战胜危机作为对我市中小企业的一次考验和提升的机遇,在危机中寻找发展机遇。通过深入学习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应对危机的办法和措施,出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和《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等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宽松的发展环境。

(二)把握经济发展形势,做好民营经济运行监测工作。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民营经济的冲击进一步加深,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带来的不利影响将会逐步加大,影响日益显现。我们将根据确定的年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做好运行监测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并反馈到上级部门,确保民营经济在新的,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实现平稳快速增长。

(三)召开全市民营企业表彰大会,激发民营企业的创业热情。按照《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文件中(郑发〔〕11号)“每两年举行一次民营企业及企业家表彰奖励”的要求,召开全市民营企业表彰大会,对在全市经济发展中贡献突出的优秀民营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家进行表彰和奖励,进一步鼓舞广大民营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热情,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四)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依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意见的通知》(〔〕90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豫政〔〕62号),抓紧出台《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同时尽快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作为全市政策性,区域性的再担保机构,发挥好现有担保机构的作用。设立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发展资金,建立对担保机构的管理激励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引导担保机构降低担保费率,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水平。要充分利用省财政注入8亿元和各地配套资金增大的机遇,加快市县两级担保机构的建设,构建以政策性,商业性担保机构为主体和互担保机构为补充,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配套协作,有较强融资担。保能力,覆盖全市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五)引导民营企业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储备战略。把当前经济增长放缓,企业发展受阻的严冬期,当作中小企业养精蓄锐,休养生息的机会,做好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以后的发展做好准备;同时,通过开展企业沙龙,人才引进,中高端人才培训,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和人才交流等服务,帮助企业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为企业的后期发展做好准备

(六)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及支持力度。建议从年起,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额度至3000万元,主要用于高科技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竣工项目建设补助,贷款贴息,扶持重点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促进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引导企业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督促各县(市)区政府落实《河南省实施办法》,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同时,按照《中共委关于继续解放思想加快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意见》(郑发〔〕18号)精神,建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发展基金1亿元,重点支持从事创业投资的创业投资企业,创业投资管理企业,具有投资功能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以及符合郑州城市功能定位和相关产业政策,产业投资导向的创业期科技型,创新型,成长型中小企业。

(七)启动建设中小企业总部园区。落实《中共委关于继续解放思想加快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意见》(郑发〔〕18号)精神,加快中小企业总部园区建设步伐。要抓住当前沿海省,市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的机遇,更新思想观念,重新确立招商引资和发展中小企业的工作思路,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明确功能定位和分类指导,搞好资源整合,突出集群特色,打造园区品牌。学习南方地区“签约项目尽快进资,进资项目尽快开工,开工项目尽快投产,投产项目尽快达标”的经验,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管理运行机制,加快推进经营事务的企业化,市场化和服务事务的社会化进程,争取开展园区联合共建,引进产业,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八)引导企业实施“外向战略”,积极搭建民营企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年,充分利用当前沿海发达地区由于土地和人力资源等生产成本大幅增加,企业大量内迁的有利机遇,鼓励支持我市中小企业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积极“引进来”。同时,加大力度积极实施引导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外向战略”,广泛参与国内国际间的经贸交流与合作,为企业提品宣传,信息交流,拓展市场的平台,全面展示我市民营企业风采,提高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扩大在同行业的市场份额。

(九)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年,我市民营经济要在发展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创业基地方面下功夫,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本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评定一批有特色,有规模,市场占有率高,体系完整科学的园区集群和基地,培育壮大拳头产品,形成具有竞争优势和区域优势的主导产业,通过产业集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同时,根据即将制定的重点产业集群认定标准和实施办法,对产业集群予以政策支持和奖励,引导企业集群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