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24 07:28:38

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篇(1)

从上海

>> 有机农业之问 有机农业方兴未艾 有机农业求解 认识有机农业、有机食品 有机农业更安全 审慎面对有机农业投资 打造中国有机农业 古巴的都市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在中国(下篇) 有机农业在中国(中篇) 有机农业在中国(上篇) 有机农业及其发展 透明的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种植技术初探 白领“玩不转” 有机农业 德国生态有机农业 丹麦有机农业:安全至上 有机农业造就生态小镇 不要误会有机农业 农业:有机循环促转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有机农业之辩 有机农业之辩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小宁")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中国食品分类图

从上海浦东的陆家嘴往南50多公里,就到了多利农庄的所在地大团镇。从远处看,河流围绕四周的多利农庄,与其说是一座庄园,其实更像是与世隔离的“桃花岛”。这正是上海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同贵精心打造的有机农业种植基地。

虽然有机食品只占全球全部食品销售量的5%不到,但不可否认的是,有机农业已经成为农业领域发展最为活跃的板块。7年前,正是看中了有机农业的广阔前景,张同贵创办了多利农庄。

如今,有机农业已经成为资本最热衷的农业投资领域,不仅吸引了张同贵这样科班出身的投资者,也吸引了大批的“跨界”企业家,比如柳传志、丁磊、刘强东和王健林等。

如此多的资本和企业家投身有机农业,那么有机农业的前景究竟有多诱人?一些欧美市场的统计数据或许可以看出其中端倪。

法国大约有5%的农场专门从事有机食品原料生产;2006年,英国年销售有机食品16亿英镑;美国从1990年开始有机农业年增长率为20%,2010年,美国食品市场上有机食品占有率高达58%;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民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日本有机食品的市场规模在10000亿日元左右,年增长率达30%。从世界上来看,全球有机食品市场1990年开始发展,到2010年达到近600亿美元的市场,几乎是2000年的3倍,势头凶猛。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预测,下一个10年,全球有机食品销售额将会以一个稍缓的速度增长。

2010年,全球有机食品销售额为591亿美元,中国所占比重仅为2%,预计到2015年,中国有机农产品产值将达到248亿~594亿元。 看得见的前景

据有机农业研究所和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球以有机方式管理的土地面积为3700万公顷,这个数字在1999年仅为1100万公顷。其中,大洋洲1210万公顷,欧洲1000万公顷,拉丁美洲为840万公顷。有机种植面积排名前3位的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1200万公顷)、阿根廷(418万公顷)、美国(195万公顷),中国位居世界第6位――139万公顷。

“有机观察”(Organic Monitor)的调查显示,全球有机食品和饮料的销售额2000年为179亿美元,2010年达到591亿美元,约为2000年的3倍,北美和欧洲有机产品的销售额占到全球市场的96%。

中国市场的情况相对而言成长更快一些,每年大概保持30%的增长。尽管如此,中国仍不能令人忽视的是满足有机农业生产的环境越来越恶劣,最重要的3个指标空气、土壤和水变得越来越不适合有机农业发展。

就拿最近讨论最热烈的水污染,中国水资源总量的1/3是地下水,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专家在国际地下水论坛的发言中提到,全国90%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严重,尤其令人担忧的是饮用水源地所受污染尤其重金属污染、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很难被传统水处理工艺消灭。而土壤污染更不令人乐观,国土资源部统计表明,中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此外,中国耕地面积占世界不到10%,化肥施用量却占了世界的近1/3,土壤污染已经日益严重。

如何克服这些不利环境的影响,真正满足有机食品的生产条件,是进入有机行业必须解决的第一大挑战。据张同贵介绍,多利农庄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可谓是绞尽脑汁。为了解决空气质量问题,多利选择了远离市区处于季风口的大团镇;为了达到有机蔬菜国际标准的要求,多利农庄经历了5年土壤无害化有机转换,并且调配出一种纯植物有机肥;在水源方面,投入6000多万元改良河道和灌溉用水,使其水质达到接近居民饮用水的三级水质。如此的努力,多利也换来了商业上的回报,2009年净利超过500万元,2010年超过了1000万。

不过,有机农业在中国还有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发展尴尬,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张福锁教授认为,中国如果全部采用有机农业生产模式,按每年人均消耗粮食400公斤计算,将有2.9亿人没饭吃。发达国家多年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不施化肥的有机农业生产模式与合理施用化肥的生产模式相比,产量至少降低30%。诺贝尔奖获得者、绿色革命之父borlaug曾在1998年指出,如果中国要满足粮食生产的目标,平衡土壤肥料是第一位需要。

中国目前粮食自给率已经突破90%,对于中国来说,增加产量仍然是首要的,而有机农业并不能满足这个迫切的需求。因此,虽然有机农业长期来看前景偏好,但是在中国市场,仍然有很多现实问题,会增加有机农业短期内的变数。 变数

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和资本的热捧,使得有机食品加速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成为食品领域的新宠。但随之而来的是,消费者对有机食品有着各种各样的疑问:有机食品认证可靠吗?怎么来辨别市场上的有机食品的真伪?高价购买有机食品值得吗?

确实如此,市场上的有机产品鱼龙混杂,杂乱无章的情况非常普遍。认监委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机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达5000多家,有机生产面积已经达到200多万公顷,中国共有23家认证机构开展有机产品认证活动。

如此众多的企业难免良莠不齐,综合来看市场上的有机食品存在3大乱象:

首先是标志混乱。按照规定,有机食品必须具备有机食品标志和有机认证标志。然而市场上很多产品普遍存在标志不清的现象,更为重要的是根据《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有机食品认证证书有效期仅有1年,但市场上有机食品很少会主动标示出认证证书的有效期;再次是认证混乱,符合资质的认证机构共有23家,但市场上出现的远不止这些,消费者对此也无法识别,这就造成很多不是有机产品的被以次充好,当做有机产品来销售影响市场秩序;最后则是监管混乱或者缺乏监管,有机食品的监管是一个全流程的监管,涉及到农业、工商、质检等各个部门,这就需要各个部门的紧密配合,而现实则是“重认证,轻监管”。

“这些现象很容易造成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对有机产业发展非常不利。”张同贵告诉《商业价值》记者。不过,这种现象正在得到改善,2012年7月正式实施了新版的《有机产品认证规则》,中国生产的所有有机产品有了统一的“身份证”,这包括有机认证标志、有机编码、认证机构名称等,消费者登录认监委网站即可查询产品信息。

新版的认证规则对有机产品的生产、认证、监管更加严格。比如销售产品需使用销售证并建立“一品一码”追溯体系;销售场所对有机产品不能进行二次分装、加贴标识等;一些容易产生问题的产品如蜂产品,这次也被排除在有机产品之外。另外,对因各种问题而被撤销认证证书的企业,任何认证机构在1~5年内不得再次受理其有机产品认证申请。最大的亮点在于“农残指标不得检出”,20多个农残指标由“限制数量标准”变为“零残留”,均要求不得检出。要知道,在有机农业种植过程中,国外的一些标准里允许使用硫酸铜(波尔多液的成分)来防治病虫害,而中国则不允许。

有机农业篇(2)

从目前的统计情况来看,无论是投资数量还是投资金额,2012年农业投资都比2011年有较大幅度下降。2012年已披露投资案例超过42起,投资金额约16亿人民币(部分投资案例未披露金额)。而2011年创下农业投资历年新高,披露投资案例89起,投资金额11.04亿美元。

我们认为,部分原因是受整个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PE和VC行业全年募资及投资额下降;另外,2012年是农业经济运行的“小年”,农产品价格下跌导致农业企业利润水平下滑,这也是农业投资放缓的主要因素。

2013年的农业投资,面临非常好的机遇:

其一,整个宏观经济形势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经济回升必然带动农业经济的走强。经历了2012年的周期低谷,2013年部分农产品走势将会出现反弹,如猪肉价格,相关农业企业将会受益。

其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农村人口和从事农业生产人口的减少,为农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机遇。根据中国社科院人口所的研究,中国的城市化率已于2010年超过50%,城市人口首次超越农村人口,但距离发达国家70%-80%的城市化率还有较大差距,按照每年2%左右的发展速度,我们的城市化进程还将持续10~15年。

其三,消费升级以及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为农业企业发展提供机遇。近年来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被重视,大量的、松散的农户所供应的农产品很难解决这个问题。从长期来看,还要依靠标准化、工厂化的农业企业来解决。

未来有四种类型的农业企业可能会脱颖而出:

1.规模型农业。农业本身是传统产业,在过往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一大批靠规模取胜的企业,比如涉及大宗农产品的种植与养殖类的公司等。这类企业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对资金需求有较高的门槛,后来者进入该领域短期内不会马上建立竞争优势。这类企业虽然短期利润率水平不高,但是盈利能力比较稳定,对于投资人来说是“现金牛”企业,商业模式成熟,可以快速的扩张和复制,而且在稳定的现金流保证下,企业可以向上游和下游同时拓展,延长产业链。

2.技术型农业。农业虽然是传统行业,但是不断有新技术加以应用,农业科技化水平也越来越高。比如种子、农药、兽用生物制品等,就属于这一类。这类企业的共同特点是所从事的细分领域技术壁垒较高,通常需要大量的时间、人才和物力的积淀,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门槛较高。这类企业通常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获得较高的估值,因此也是投资者竞相追逐的对象。而且这类企业的产品需要经过国家的登记和认证才能在市场上销售,未来更容易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和在行业整合中受益。

有机农业篇(3)

有机农庄作为国内影响力最大的有机食品品牌,目前建立起国内首屈一指的完整的生产、加工、配送、销售体系,在全国拥有16个生产基地,5个加工配送中心,以及分布全国与国内43家超市建立销售关系,其中家乐福和沃尔玛是主要的合作伙伴,其余超市包括好又多、麦德龙、SOGO、太平洋、华普、利客隆、物美、万方等,成为国内销量最大品种最丰富的有机食品代表性企业。在中国三聚氰胺事件后,众多食品企业面临产业升级和品控问题的时候,有机农庄的成功运营经验或许对我们有所启发:

有机农庄,健康就是使命

有机农庄创始人陈从红女士,曾经长期从事农业基础开发的工作,走遍了全国各地的农村和农场,但是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虽然粮食等作物每年增产不少,但是很多农民莫名其妙的患上了皮肤病和癌症,而且这一现象相当普遍,癌症村在全国到处可见,同时,许多土地变得板结,出现沙化。通过调查原来是过度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后果,如果这样持续下去,可能对很多农民,以及土地都带来严重的影响,这样的农产品销售到市场,也会给老百姓带来潜在的伤害,难道不用农药、化肥、激素,就做不好农业了吗?带着这样的疑问,陈从红了解到有机农业,这个起源于中国自然农耕法,结合现代科技的农业发展模式诞生于德国,不但保持原有土地的肥力和生机,还能保证农作物不含任何人工合成物质,保持天然本色,更保护了更多的土地、河流、森林不受污染。陈从红毅然决定辞去公职,创办了有机农庄,为了不让那么更多农民成为癌症病魔困扰,为了让中国人吃上真正的安全健康的食品,而踏上一条艰辛成长之路。

虚拟整合开辟农产品新模式

当时在国内极少有企业发展有机食品,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大多数企业都是生产加工初级的有机农产品,如有机茶叶、有机米、有机大豆油、有机蔬菜出口国外,找到合适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机农庄在起步阶段,资金实力并不充裕,面对这种情况,大胆采用了NIKE虚拟生产,品牌运营的模式,与相关的农场和农户签订了包销协议,这些农场负责生产有机产品,有机农庄负责技术指导和有机产品的认证、品质监控,采购、包装、配送,如果生产出的有机作物销售不出去,有机农庄将以协议的包销的价格进行补偿,这样既解决了生产基地的问题,使产品品种更加丰富,又保障了有机农户和农场的利益,不必担心种植出来的有机农作物卖不掉的难题,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与被联合国评选为全球生态500佳的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留民营村合作,000年11月26日,北京万方西单商场超市出现了第一个有机食品专柜,从此中国人吃到了真正健康的安全的食品。消费者见到了没有农药和化肥种植出的新鲜蔬菜,感到欣慰和惊叹,纷纷选购品尝,销量节节攀升,从而让留民营村农民纯收入翻了一倍,超过万元。

同时为了让给多的消费者了解到有机食品的内涵、种植方式,有机农庄率先在产品包装对什么是有机食品做了简单生动的中英文说明,并在卖场的电视宣传中播放有机种植专题片,获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终端生动化的建设,让许多不了解有机的消费者选择了有机食品,在北京每个月消费4000元以上的有机客户就近千人,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市场,为有机农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抢占主流终端,奠定行业领袖

为了更好的为市场提供品种丰富的有机食品,有机农庄与山东潍坊安丘市农技服务中心深度合作,服务中心协调生产用地、组织生产;“有机农庄”负责技术指导、产品认证和市场销售。双方合作建起的三个基地和一个配送中心,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有机蔬菜的及时供给。随后,“有机农庄”又分别在上海、广东、云南、黑龙江等地建起了基地和配送中心,全国范围内有机货品统一调配,互为补充,建立了全国性的分销网络。为了能让有机食品这一安全标准最高的食品,被更多的消费大众接受,有机农庄着手把销售重点放在KA卖场,毋庸置疑,卖场已经占到社会零售总额的50%以上,但是进场门槛较高,条码费、促销费、陈列费,对有机农庄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但是当家乐福了解到有机农庄作为中国首家进行规模化销售的有机食品企业,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家乐福全球总裁贝鹤能先生亲自到有机农庄考察,十分满意,发下话来:家乐福的所有分店向有机农庄敞开大门,安排最好的位置且不收任何进店费。“有机农庄”得以昂首进入家乐福的29家分店成为家乐福生鲜处的五大供应商之一。从此有机农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上海古北家乐福每个月的有机蔬菜可以卖到40多万,一度脱销。随后和沃尔玛、麦德龙达成战略协议,销售额阶迈向亿元大关,销售的有机绿色蔬菜、特种蔬菜、有机杂粮的品种超过150种,为消费者构建品类齐全,选择丰富创造了更多的有机生活解决方案,并且按照生物动力学为理念的,自循环生态农场也于2008年在北京建成,在基地养牛羊,用有机饲料喂养;牛羊产生的粪便做有机肥,产的有机奶喷洒一些作物叶面和果实,滋润生长。让农场的土地最肥沃,牲畜最健康,农产品更好吃。实现了从生产到消费的完整业务链,为有机农庄取得更大发展奠定基础。

纵观中国有机食品行业发展史,有机农庄作为行业开路先锋,率先在全国范围内,通过订单生产、联营合作,包销买断,进入主流渠道的方式,在三聚氰胺门,转基因食品争议发生之时,让处在食品安全风暴旋涡中消费者找到了新的希望,中国有机食品市场面对巨大的机会和挑战,有机农庄更需在以下方面实现跨越式增长:

1、 树立行业标杆形象

作为有机食品行业代表企业,有机农庄需依托自身的优势,向更多的潜在消费者与合作者传递自身强势企业和强势品牌的信息,巩固市场地位,防止跟进者以广告战、价格战的方式影响到自身的地位和销量。

2、 塑造高信赖感、亲和力的品牌

目前有机农庄虽然通过放置在终端的有机生产流程专题片,调整VI形象,在品牌专业形象方面有所提升,但是远远不够,笔者在京沪多家超市发现,购买有机农庄产品的消费者,很多人对有机农庄的了解仅仅限于,品牌的名称,而且很多人并不知道选购的产品是有机农庄出品的,对有机农庄的美誉度和忠诚度并不高,需要通过更深入的公关活动、新闻报道、事件营销、服务建立高信赖、亲和力的品牌价值,在目标消费群中树立吃有机食品,就吃有机农庄的品牌联想。

3、 加大对有机生活方式的教育推广

由于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并不知道有机食品到底是什么食品,在理解和选购方面存在很多盲区,有的消费者甚至认为有机食品是化学食品是有害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机农庄作为行业代表企业,有必要、有责任加强对有机食品的市场教育,尤其是对即有消费者,介绍如何使用有机食品更健康、有营养、更舒服,逐渐养成自然有机的生活方式。巩固消费,习惯消费,让消费者成为有机生活的爱好者和倡导者,加速有机食品的发展。

4、 优化运营管理系统

面对同行不断邀请有机农庄的员工加盟的事情,以及内部运营管理存在的效率问题,有机农庄需要在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培训、管理等方面加强建设,使团队更加稳定和扩容,导入精细化运营模式,加强上游产业的品控和物流,加大在终端和市场的管控和推广。扭转目前销量增长缓慢的情况发生。

5、 控制多元化

有机农业篇(4)

一、加快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意义

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工业高端,以生态友爱和情况友爱为首要特征,在生产进程中不运用化学合的农药、化肥、发展调理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取得的生物及其产品,倡导遵照自然规则和生态学道理,遵循有机农业标准,协调栽种业和养殖业的均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技能以维持持续不乱的农业生产系统。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减轻情况污染,改善乡村生态情况;有利于提升农产物全体质量平安程度,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程度和农产物市场竞争力,对加速我县新乡村建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全县乡村经济社会具体发展具有主要意义。

二、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都市农业发展”战略部署,坚持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思路,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托我县特有的农业资源和工业基础,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鼎力发展特色生态观光农业,形工业结构公道、经济效益凸起、产品上风显著的现代特色高效农业体系。

(二)工作目标。按照市上确定的全市十大上风农业工业范围,立足我县资源上风,因地制宜地选择具有生态上风的特色产品,力争用3年时间,在全县建蔬菜、茶叶和食用菌三大有机农产品种植基地共1万亩。

1.蔬菜:建设6500亩有机蔬菜生产区。以出江镇为中央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种植佛手瓜5500亩;以安仁镇为中央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种植有机蔬菜1000亩。

2.茶叶:建设2500亩有机茶叶生产区。以雾山乡为中央,辐射带动周边乡镇,扩大有机茶叶种植基地,规模达到2500亩。

3.食用菌:建设1000亩有机食用菌生产区。以韩场镇兰田社区为中央,辐射带动面积1000亩。

三、工作措施

(一)科学制定规划。按照市上确定的农业十大上风工业范围,根据发展有机农业的要求,结合我县生态环境、农业资源、技术上风,科学制定有机蔬菜、茶叶和食用菌工业发展规划,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到面、集中发展的原则,推动我县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尽快形规模。

(二)加大宣传力度。发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宣传流动,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中普及有机农业、有机农产品的相关知识尺度,进步全社会对有机农业、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度,增强有机消费的意识和观念,形全社会关心、支持有机农业发展和消费有机农产品的环境。

(三)严控产品质量。实施组织化生产、工业化经营是有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保障,积极培育和发展农业工业化龙头企业、农夫专合组织、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特色农场(农庄)、专业大户,通过“统一技术、统一投入品使用、统一收购产品、统一标识、统一品牌销售”等措施,规范生产流程,严格执行尺度,实现产品可追溯,保障有机产品货真价实,切实维护有机产品的社会公信力。

(四)鼎力开拓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快有机农产品市场拓展。支持有机农产品生产组织与国际、海内大型畅通流畅企业建立不乱的销售渠道,进步有机农产品市场着名度和市场据有率。支持和鼓励有前提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等发展“农超对接”,把有机农产品直接推向消费者,促进有机农产品销售。

四、搀扶政策

(一)支持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对有机农产品出工业主建设尺度化有机农业生产基地,面积在500亩以上、产品通过“有机产品”认证或连续2年通过“有机转换产品”认证、其鲜销产品或加工产品规范使用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属于我县优先发展上风农业工业的,由县农发局、财政局向市农委、市财政局申报给予业主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不属于我县优先发展上风农业工业的,申报给予8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经国家相关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县农发局要优先铺排农村沼气工程、农业机械化或举措措施化生产等农业项目,县水务局优先配套微水治旱工程,县交通局要优先铺排农村道路建设。对投资额在300万元以上、银行贷款额不低于150万元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的基础举措措施建设项目,由县物价局报请市物价部分组织评审后,可优先铺排价调基金给予项目贷款贴息。

(二)支持建立组织化经营管治体系。鼎力帮助和指导农业工业化龙头企业、农夫专合组织、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建立有机农业组织化经营管治体系。对实行组织化经营管治,且带动效应显著的有机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在全县范围内建设的尺度化有机农业生产基地,面积在500亩以上、银行贷款不低于150万元的项目,经县农发司报请市农发司组织评审后,可给予1-3年30%-50%的项目贷款贴息。县农发局、科技局等相关部分要在经营管治和科技培训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帮助、指导。

(三)鼓励实施和开发有机农业配套技术。对农业技术推广部分和农资生产企业开发应用的有机农业新品种、新型安全肥料、生物农药、有机农业生产新技术,县发改局在立项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县科技局优先铺排科技搀扶经费;对泥土有机质晋升工程,县农发局要优先立项。

有机农业篇(5)

由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组织的赴欧洲有机农业考察团一行12人,于11月30日--12月11日对欧盟以德国为主进行有机农业等情况的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欧盟有机农业整体情况

(一)有机农业生产

有机农业的概念从提出到生产实践,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特别是近几年在欧洲发展较快。据FIBL的统计,截止2000年,欧洲8各国家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场共有101,227个,比1999年增长136%。其中:意大利49,500个,增长165%;奥地利20,000个,增长104%;德国12,740个,增长122%;法国8,300个,增长132%;瑞士5,162个,增长102%;丹麦3,600个,增长171%;英国2,865个,增长183%;荷兰1,300个,增长163%。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场规模也在扩大,上述8个国家农场平均规模为27公顷/农场,其中:英国147公顷/农场;丹麦44公顷/农场;德国43公顷/农场;法国39公顷/农场;荷兰22公顷/农场;意大利19公顷/农场;奥地利18公顷/农场;瑞士18公顷/农场。

2、有机农产品的消费

欧洲有机农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同时有机农产品在欧洲的消费市场发展较大,据FIBL的统计,2000年8个国家的有机农产品销售额已达67.2亿马克。其中,德国最高达25.6亿马克;依次,英国9.5亿马克;意大利9.5亿马克;法国8亿马克;瑞士4.9亿马克;丹麦3.9亿马克;奥地利3.3亿马克;荷兰2.5亿马克。

3、有机农产品的进出口的贸易

欧洲各国大面积生产有机农产品,为有机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欧洲各国内部贸易关系密切,特别是奶制品、蔬菜、水果和肉类。由于气候差异,北部欧洲国家需从南部国家进口产品。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和荷兰有机产品出口大于进口,而德国、英国和丹麦等都有较大的贸易逆差,有机食品进口需求很大。英国依赖进口60-70%,德国约为50%。

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的增加和很多产品特别是烘干食品往往是欧洲国家不生产和不加工的,所以只能从世界各地进口,包括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主要来自北美、东欧、以色列、土耳其、摩洛哥、西印度群岛、巴西和阿根廷。对中国需求较多的产品主要包括:豆类产品、籽类产品、谷物产品、茶叶、速冻蔬菜等。

二、德国的有机农业

德国是有机农产品进口大国,进入德国的有机农产品25%来自欧盟,75%产品产自于德国本土。目前,欧盟国家农产品生产已经极度过剩,发展有机农业是一种低投入的农业方式,是解决欧盟食品过剩的良策,也是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良策。德国各级政府采取限制和保护措施,鼓励农民发展有机农业,保护环境。

1、 政府政策扶持。德国和欧盟的其他国家一样对有机农业生产进行补贴,鼓励有机农业的发展。凡是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可以在政府中拿到补贴,补贴以每公顷678德国马克(约339美元)形式直接补贴给农户。以前是按作物补助,现在是按有机农作物的面积进行补助。在德克纳森州如果参与环保项目还可以得到另一份补助。州农业局的任务之一就是核查申请有机农业种植的面积,落实补助金。目前德克纳森州有2/3的土地是环保型的,农户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补助。农民得到各项补助费加起来,约占农业生产成本的70%。

2、 限制使用肥料、农药的措施。政府对化肥、农药的使用及使用数量做出具体规定,植物生长调节剂是被禁止使用的,如果农民因降低了肥料、农药用量而减少了收成,政府将给予一定的补助。

控制地下水源污染。德国冬季多雨,从上年10月15日到次年1月15日限制施肥。这一时期是重要的水源保护时期,如果农户向政府申请环保形农业,这一时期将禁止使用化肥。政府还要求养殖场必须建立畜禽粪便处理库,以免粪便随水流失,影响地下水源。申请参与此项保护措施的农户,经政府核实确实采取了措施,可以得到政府的补助。

3、 农民普遍的法律意识。在德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必须了解六个法律,这六法律是:垃圾管理条理、饮用水条例、土地资源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肥料使用法、种子法和物种保护法。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民还必须了解第七个法律,即植保法。只有了解掌握这些法规的农民方可进行有机农产品生产。

4、 种植上采用生态技术控制化肥、农药使用。我们在德国访问了一个葡萄种园,该地区有600多年葡萄种植的历史,我们看到了葡萄种植管理十分规范,葡萄顺坡种植,整齐划一,不使用化肥,行间种植着黑麦草和苕子,一方面作为养地作物,春天翻掉作为肥料,另一方面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不使用锄草剂。如果发生病虫害,要用一些生物农药。

5、市场有机食品多样化。德国有机食品市场品种非常丰富,主要品种包括粮食、水果、蔬菜、肉、奶、蛋等等。

(1)粮食。由于粮食容易处理、加工,粮食在有机食品市场中分销最为广泛。粮食,通常作为一般零售商进军有机食品市场的先锋产品。在德国的有机粮食市场中,小麦和黑麦占25%,燕麦占15%。消费者对于有机面粉制作的面包、蛋糕和其他烘烤食品的兴趣越来越浓,有机面包商店在迅猛增加。

(2)水果和蔬菜。大约1/3的水果和将近50%的蔬菜是通过农户市场直销的方式进行营销。只有大约20%的有机蔬菜和10%的有机水果加工后出售。作为方便食品,速冻的蔬菜开始为消费者接受,并在有机食品市场上占了一席之地。但对于加工企业来说,充足的原料仍然是个问题。

(3)奶制品。德国是欧盟中最大的有机奶生产国。大约50%的有机奶是以普通价格在传统市场渠道中出售。只有8%的有机奶通过直销方式出售。

(4)肉类。有机食品的消费者对肉类的消费相对要少一些。许多有机食品消费者是素食主义者。在传统市场上,猪肉比牛肉好销,但在有机食品市场有机牛肉要比有机猪肉好销。

6、营销渠道多元化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德国有机食品市场的营销渠道日趋多元化,目前有机食品的出售渠道主要是:①农户直销。占有机食品市场份额的20%。1/3的有机水果、蔬菜和家禽通过农户市场直接销售。②有机食品专卖店。占有机食品市场份额的35%。主要的商品有水果、蔬菜和其他新鲜食品,如奶制品、肉类和新鲜配菜等。近几年,这个市场仍将保持10%的年增长率。③有机食品折扣店。由于价格较低,最近才出现的有机食品折扣店非常成功。今后几年将有大的发展。④健康食品商店。占有机食品市场份额的10%。⑤传统食品店占有机食品市场份额的25%。⑥网上订购和邮购。

三、德国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

1、 德国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演变。德国原有有机食品认证机构50多家,经过激烈的竞争,现有认证机构32家。首先认证机构必须符合ISO标准,对认证机构的要求非常严格,有些认证与检测机构合二为一的。目前,这些认证机大多是私人的,私人机构组织认证,标志不统一,很多认证机构注册了自己的标志,最多时达20多个。标志过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使消费者眼花缭乱的感觉,使有机农产品的信誉受到了影响。德国有机农业协会认为应由国家来组织认证工作较为公证。丹麦的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就是国家组织的。2001年,欧盟有机农业工作组提出统一标志的意见,凡是有机农产品必须使用统一标志(见图)。申请使用有机标记的农户或加工企业需要与有机标记协会签定一个许可合同。农户每年必须交纳250德国马克作为管理费和认证费。加工企业必须交纳年销售额的0.8%。

2、德国有机食品层层检验制度。

德国对有机食品检验非常严格,设立了必须的检验环节与制度。

例如:

粮食类产品:

粮食产品磨面有机面粉面包房销售商消费者

检测检测检测检测检测

奶类:

有机奶奶制品厂酸奶、奶酪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检测检测检测检测检测

蔬菜:

采摘蔬菜市场消费者

检测

目前,德国90%的农产品实行检测,其中,10%的有机产品检测标准更高。

四、启示与借鉴

1、 对有机农业的定位问题。近几年,欧盟等发达国家有机农业发展很快,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一是反映发达国家农产品生产过剩,限制农产品产量,采取保护措施,鼓励农民休耕。二是欧洲人对大气、土壤、水资源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再加上政治家的参与,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呼声越来越高。三是市场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稳步增长。近几年疯牛病、口蹄疫席卷欧洲,人们对食品安全更为关注,特别是青年人对素食的追求,使得有机食品需求不断增长。欧洲有机农业得到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

2、 抓住机遇发展我国有机农业。我国山区丘陵多,很多地方发展有机农业具备条件,有些地方已经形成乔冠错落、田林结合的生态种植区,有些地方施用化肥、农药很少,发展有机农业有较大的潜力。我国应抓住国际市场对有机农产品需求的机遇,在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和精品农业,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3、 发展有机农业关键是建立一套规范化的管理体制。欧盟己于1991年公布了种植业有机产品的规定,1994年又公布了动物有机产品的规定,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完善,有机农业管理不断规范。在德国所有有机农业企业必须接受检查,从事有机食品认证机构有一套完整的标准和规定约束,正是这些规范化的管理促进了欧洲有机农业健康发展。我国目前有机农产品认证大都采用国外标准,聘请国外机构来华认证,认证费用高,成本大,一般小企业无法承受。我国应尽快制定适应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法规与标准,以达到与国际间有机农产品互相认可。

4、 政府对发展有机农业应给予必要的支持。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促进国家出口创汇。发展有机农业有三年转换期,在转换期期间,由于停止使用化肥、农药,将对农产品产量有影响,进而影响农民收入。因此,政府应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对从事有机农业农户与企业给予扶持,采取适当的减税和补贴措施,鼓励农民发展有机农业,为国家出口多创汇。

五、建议

有机农业篇(6)

关于有机农业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表述方式。较为共识的是成立于1972年的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所提出的定义:有机农业是指所有能促进环境、社会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或模式)。[1](p702)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探寻适合本国国情的有机农业发展道路,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严重威胁着国人身体健康的当今已经是迫在眉睫。[2](p58-62)

一、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产业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是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最大制约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在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为产业发展调控主要手段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在中国耕地资源仅占世界的7%、水资源占世界的6.4%、水土光热配比的耕地不足国土面积的10%的极度紧缺地理资源基础之上,农业的净化环境等多元功能和价值日趋丧失,市场并没有成为对此进行等价支付或补偿的手段,农业越来越直接以“作为产业的农业,作为商品的农产品”的面貌出现。当前的农业“产业化”是以机械化、化学化、设施化以及经营的专业化、单作化、连作化为主线推行的,种种“化”的结果确实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解决了粮食不足和供给不稳定的问题,进而满足了大量流通和大量消费的高速增长时期对农产品的需求。但与此同时,农业的“产业化”也暴露出许多弊端和缺陷,石油能源、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成为必然,从而污染了土壤、水和空气,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农业污染已经远远大于工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成为面源污染最大的产业。[3](p1008-1017)农药的大量喷洒不仅损害了农民自身的健康,还削弱了动植物的生命力,导致病虫害的多发,由此引起饲料中抗生物质的添加和作物栽培中农药剂量的增大,这种恶性循环加重了生态环境的压力,也降低了食物的安全性。农业的这些以物质生产及其效率为至上使命的做法所派生出的诸多负外部效应,成为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最大不利条件。

(二)存在于小农生产者方面的群体特点、制度局限、技术和资金缺乏等问题。从事有机农业需要有知识、高素质的农民,而当前的现状是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当农民,作为农民的人也越来越对农业的规律缺乏真正的认识。首先,从农村留守群体的特点来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在广大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工资水平较高的外出务工,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大都剩下了妇女、老人甚至儿童。他们没有能力和精力从事重体力劳动和精耕细作,而此时,农业产业化带来的机械、化肥、农药的快捷、便利、高效恰好解决了他们因精力和体力不足无法精耕细作的问题,于是他们不去集农家肥,而普遍使用化肥,以达到高产的目的。其次,从小农经济的制度本身的特点来看。家庭承包制的本质是恢复了传统意义上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天然地存在着这样一个特点:保守和随大流。由于农户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生产农产品的数量有限,农民整体处于产业链的弱势地位。分散的农民缺乏参与市场竞争所必需的信息资源和组织资源,特别是缺乏农业协会等类似的组织,从而成为一个极其容易被“诱导”的群体。[4](p100-103)追逐资本利润最大化的涉农工商企业,在其资本下乡过程中采用多种“花样”,例如名人代言、抽奖、赠品等方式吸引农民购买“实惠”的农资产品,其中不乏假冒伪劣农资产品,这些化学合成物质长驱直入,深入到全国各地的农村。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民,不但缺乏定价权,而且难以辨别真伪,主要凭借经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村里人用什么化肥农药,自家地里就用什么化肥农药的现象十分普遍。在化学化、农药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中,大部分农民依然认为只要多用农药、多施化肥就能高产,只要种植的作物高产就是好的栽培模式,忽视了对土壤、对环境的培育和保护。农民对有机农业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此外,农户也缺乏有机农业所需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当前,诸多风险下农户资金和有机种养技术投入依然不足。农业生产中,劳动过程因作物种类的繁杂而多变,农业又具有生产的季节性和生产周期的固定性,受特定的自然条件的制约,因此,有机农业的生产过程充满了风险的不确定性。同时,一个有机农业生产基地需要经过2-3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转换期,这个时期生产的产品不是真正的有机产品,只能以普通产品的价格出售,对于普通农户来说,经济风险毋庸置疑,作为单个农户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或者有机耕作的崇高信仰,很难承担如此大的风险和负担。再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绝对不使用农药、化肥,它需要大量的现代农业科技,例如微生物发酵技术、堆肥沤肥技术等,目前在有机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系统化的技术措施的研究,技术壁垒问题成为发展有机农业的一个关键制约因素。[5](p9-10)一般的农户很难具有足够的有机种养技术的吸收转化能力支撑这样的高风险和高成本。

(三)存在于消费者观念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产业化背景下的农副产品,从源头、加工、流通等环节上均出现了很多的不安全因素,人们被动地消费这些食物,食用后,各种化学物质都会沉淀在人体内,最终就会生出很多怪病。[6](p54-80)这些现实问题虽然逼出了有机农业的发展,然而当前作为农产品末端的消费者对于有机农业的认识却还仅仅停留在表层。由于种种原因,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有机农产品的信息,而由生产经营者提供的信息,如果没有得到权威部门的认可,消费者就很难接受。在有机农产品的销售过程中,信息的验证问题十分突出,由于人为和非人为的原因,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信息的漏损和失真,从而使消费者对生产经营者产生不信任等负面影响,最终制约有机农业的发展。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失真问题对于消费者而言非常重要。当前,适合发展有机农业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在信息闭塞、偏远的农村,不管是有机农业本身的信息,还是有机农产品的销售信息,都相对闭塞。[7](p4-7)有机农业有严格的生产操作规程和技术指标,而这些规程和技术指标,生产经营者必须掌握,但是消费者并不知道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另外,公众对有机食品的消费还不够重视。当前消费者对高品质的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不高,消费需求并没有受到充分刺激,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认知习惯有待改变;同时,消费者与有机食品生产者之间缺乏对话,消费者对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民存在偏见,来自消费者的排斥性对于有机农业的发展必然不利。#p#分页标题#e#

(四)国家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虽然,国家已经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国家战略,表明对有机农业生产的认识从国家层面已得到明确认识,特别是在国家发展农业的相关政策中已经给予充分肯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顺利践行,有机农业在与现代常规农业的竞争中依然处于不利地位。近些年来,中国实行的农业补贴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其中包括对生态农业的项目扶持,这反映了国家对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视程度。但是,在政策落实上,由于实行家庭承包制以后的农业实际上变成了细碎化的小农经济,这使得它与各级政府部门的交易成本提高;而且涉农部门大都变成了垄断利益者。因此,每年大量的农业补贴政策,诸如粮种补贴等等,除了以撒胡椒面的形式取得了人人均分的政治效果之外,其他的一些涉农项目、生态农业项目,大都成了大户或者公司与政府涉农部门结盟进行套现或者赢利的经济行为,[8](p5-15)比如一些政府主导的农业生态园等政绩工程,对于广大普通农民或者一般意义上的有机农业示范推广没有多大关系。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难以普惠性的落实,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另外,目前国内认证机构的国际认可覆盖面和认证能力都十分有限,专门从事有机认证的机构与单位并不多,规模也都很小,通过认证的产品种类也不多,有机农业的产品认证制度不够全面。[9](p8-9)此外,当前很多机构的认证只是形式上的一纸空文,在资本稀缺的恶劣条件下,认证机构因为亲资本而在认证有机食品的过程中走马观花,使得很多不符合有机食品标准的农产品混入市场,扰乱有机产品消费市场。严重的是,现阶段中国的城市化速度惊人,地方工业化、城市化步伐一直在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农业耕地被圈占,农村的土地正在逐渐减少,所谓的18亿亩耕地警戒线也在一步一步地逼近,国家保护耕地的国策与地方工业化的制度安排之间存在严重的矛盾困境,这着实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发展有机农业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诸多制约因素,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和实证调研,笔者从生产者、消费者、国家三个层面提出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从事生态型劳动的组织化农民是关键。在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注重饲料与饲养之间的平衡体系,有机农业的封闭循环没有外界的支援,要求只能在养殖生产体系内适度承载动物量,使种植和养殖处于相互平衡与制约的循环关系,要求实现养殖适载量和遵循动物自然习性饲养管理。[10](p7-9)因此,作为有机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不能使用农药、化肥等,而且要尽量靠自身系统内的自给自足实现“只出、不进”的良性循环,生产中不制造任何垃圾,种植多种可净化环境的非经济作物。不去制造污染、不去破坏的同时,去努力修复遭到破坏的自然。从本质上来看,有机农业生产是一种生态学的农业劳动生产,它是建立在中间技术基础上的、大众化生产的、主要为了本地消费的、循环农业的劳动形态。[11](p107-120)这需要生产者真诚地对待有生命的万物,并从大自然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才是真正的有机农业生产。在有机农业生产中,农业技术问题很重要,就生产技术来说,现代农业都是在研究改变种子的基因生产出更高效的化肥、农药,从而得到更大的产量,但是却没有关于不使用化肥农药、不靠转基因的自然增产方式的研究,例如怎样靠其他作物的种植来保证主要经济作物不受病虫害的侵蚀,怎样的人工种养技术可以使作物及牲畜有更多的产量等等,用最自然的肥料、饲料来种养,用最贴近自然的方式让它们生长、生产,是保证食品安全的最好途径。所以说,农业生产不能只想利用化学技术赶快除掉害虫,以提高产量,而应该探索实现大自然的天然平衡,探索依靠某种作物的种植来减少主要经济作物的病虫害,通过学习、试验,探索出纯自然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另外,在近似于完全恶性竞争情况下的农户分散经营,定价权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即使搞有机农业也同样会遇到处于市场边缘地位的尴尬。而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将农民组织起来可能是克服这一制约因素的重要途径,农民可以成立专业合作组织,让更多的村民组织起来,几十家联合成立合作社,联合生产,联合销售,以增强有机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力。何慧丽等[12](p43-52);[13](p50-79)认为农民合作组织在提高耕地规模经营和利用率、增加农业收入、改善村庄社会关系、提高农民的生态安全意识、形成主导产业生态化、品牌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认为农民合作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农村制度方面的实践性表现:家庭承包制为对集体化的否定,而农民合作组织事实上又高于家庭承包制、内含了其积极因子和集体化合理成份的超越式扬弃。克服这一组织瓶颈,是当下农村有机农业实践的起点和认识基础。

(二)发现和培养文明消费者是当务之急。有机农业的本质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打破这个农业恶性的生产———消费之链,就需要消费者觉悟起来,主动地去做一名文明消费者。让消费者明白,要使自己和家人持续地获得健康食品,就需要自觉践行公平贸易,即所购买的农副产品价格,不只是包含了供求的经济关系,而且还包含有使产品生长环境得到修复的生态价格,以及使生产者有信心和动力维持生产的社会公平价格。有机农业因其倡导的健康生产和健康消费观念、食品安全意识、质量标准而被广大的消费者所认可,可以说有机农业的发展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是在消费者需求的引导下产生和发展的。但是,当今社会,依然有很大一部分群体的有机消费没有被挖掘,或者他们的有机消费意识并没有建立,这就需要在有机农业发展前期引入外部驱动,使消费者形成一种有机食品消费的健康趋向。因此,需要加强消费者的教育与引导,提高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可以根据现阶段不同地区不同消费层次的消费者的认知情况,按照消费者的不同购物习惯和认知习惯,开展长期持续的消费者教育,提高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认同程度,同时,要利用“外发力量”着手建立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平等对话平台,消除消费者对于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民的疑虑,逐渐实现城乡公平贸易,这也有利于有机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有机农业篇(7)

1.1自然条件优越

汉中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地处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带,有一个优于其它同纬度地区的温暖湿润气候条件,是我省水、热资源最富集的地区,是南北气候分界线。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51.2%,植被覆盖率56%,林地面积居全省之首;平均气温12-14℃,无霜期211-254d;年降雨量700-1800mm,大部分地区在800mm以上,平均降雨量871.8mm;日照1300-1800h,大部分地区1600h以上;≥0℃的活动积温均在5000℃以上,≥10℃活动积温平坝4480℃、丘陵低山4200℃左右,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季。汉中空气质量年优良天数达332d左右,优良率近90%;大气环境质量全年达到二级以上标准。汉中市水资源总量为219.75亿m3,本市河流均属长江流域,有汉江、嘉陵江及其支流528条,流域面积1.96万km2,占全市幅员面积的72.2%,人均占有自产径流4203m3,分别为全省、全国人均值的2.74倍、1.55倍;全市有三大工程灌区体系,共有大、中、小型水库336座,总库容达3.64亿m3,农灌机井4578眼。全市有效灌溉面积13.04万hm2。汉中是个农业市,工业发展相对薄弱,环境污染少,江河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二类标准。全市共有耕地资源29.9万hm2,常用耕地面积20.1万hm2。土壤属富铝质土区域黄棕壤带,pH值中性偏酸,有机质含量1.5%-3.5%,土壤肥沃,保水、保肥性好。2003年,农业部农业环境监测站(西安)对汉中市水稻主产县区32个基地的空气、水质和土壤进行检测,全部符合国颁农业行业标准(NY∕T391-2000标准)绿色产业基地环境要求。

1.2传统耕作模式适宜发展有机农业

汉中农民主要采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自然资源未受破坏,农药、添加剂等人工合成物质使用较少,汉中生物品种繁多,且绝大多数动植物品种未经过基因重组,很多农副产品可以通过有机转换成为有机食品,呈现出自然生态优势和地方资源优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能够适应有机农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农民具有精耕细作和施用有机肥的良好习惯,有利用手工简易农具锄草和采用物理、机械、生态技术防治病虫的丰富经验。

1.3实施环境保护工程

汉中政府下大力气,采取积极态度狠抓污染源治理,依法关闭水污染企业,有效制止了污染排放。对污染企业进行了废水、废气排放治理,削减COD排放量。严把建设项目准入关,拒绝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落户汉中,禁止在汉江沿岸新设排污口,确保汉江出境水质达标。大力实施生态治理工程,不断改进生态环境。自2006年至今,汉中市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汉中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对南水北调水源区保护工作;建成佛坪等5个部级自然保护区和观音山等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2114.7km2;建成15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省级以上森林公园,保护面积占市域国土面积的12.77%,使朱鹮、大熊猫等珍稀动物野生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完成退耕还林13.93万hm2,实施天然林管护152.87万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25km2。建成生态示范镇41个,生态示范村36个。一大批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废物处理中心等环保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实施了“洁净工程”和“安静工程”,使城市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

1.4龙头企业强势发展

近年来,汉中市根据中央、省有关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帮助龙头企业解决生产及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引导企业不断强化为农服务的意识和功能,使其真正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龙头,加大了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市政府自2004年起,每年拿出30万元(2008、2009两年为20万元)用于“三品”认证补贴。截止目前,已对95家获得“三品”认证的企业(基地)给予了补助,共落实补贴资金160万元。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1家,其中省级认定的龙头企业25家,部级认定1家。以建兴农业、春光油脂、成祥米业、定军米业、双亚农业、春雨公司等部、省、市粮油加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粮油产品,以午子绿茶、东裕茶业、云山茶业、定军茶业等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汉中仙毫”茶叶产品,多次获得国际性大奖和部、省优质产品称号。生猪产业由于北京顺鑫、四川长林等知名企业的强力带动,汉中猪肉近年来一直供不应求,目前已占领北京、香港、东北等市场,并出口俄罗斯等东欧国家。这些重点龙头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开拓市场,打造品牌,在引领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加快汉中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汉中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按照市政府绿色种养业发展规划,以省市重点龙头企业为载体,订单农业为纽带,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建设种养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截止2009年底,全市有54家企业、68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基地面积达5.9万hm2,产品35.7万t,其中茶叶基地0.54万hm2,35个产品2121t;水果基地0.54万hm2,67710t;蔬菜基地0.74万hm2,245842t;水稻0.67万hm2,35250t;植物油类2.04万hm2,700t;植物淀粉类1.74万hm2,5493t;蜂蜜1.0万hm2,60t;认证食用菌26175架,203.6t;认证乌鸡16.5万只,乌鸡蛋160万枚;认证生猪11150头。2009年,农业部在我市共抽检茶叶、蔬菜、柑橘、猪肉等农产品30个样品,达标率96.6%,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2.1积极编制了有机食品基地规划

2006年市县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编制了有机食品基地规划。其中:洋县邀请山仑、李佩成等四位院士以及省发改委等四部门制定的《陕西洋县朱鹮保护区有机食品产业基地发展规划》,该规划已经省政府原则同意,并以陕发改农经[2007]1125号文件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局、林业厅、农业厅四部门联合发文。计划用10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基本建成集科研、开发、生产于一体的省级或部级有机食品产业技术示范基地。

2.2广泛宣传有机食品生产

市、县电视台、广播电台开辟了有机食品知识专栏,各县区分类组建专家技术组和宣讲队分片巡回到各乡镇开展宣讲、培训,印发《有机食品知识读本》、《有机食品标准化操作技术规范》等科普资料。同时,每年利用科技之春,科技三下乡等活动进行宣传培训,广大群众对有机食品有了基本认识,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2.3主动拓展市场销售

企业在政府的牵头下,多次赴北京、上海、西安等地联系洽谈有机农产品销售问题。其中:洋县申请注册了7大类95组125种农产品“朱鹮”牌商标,制定出台了使用和管理办法,按照统一产品、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商标、统一经销的原则,集中对外促销,积极参与国内会展、洽谈,五彩米被评为第三届全国特种稻米金奖,早熟梨被评为全国优质梨果,黄金梨、葡萄获得奥运推荐果品,打响了朱鹮品牌,;城固汉中泛亚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投资200多万元进口三套自动分级选果、清洗、消毒、打蜡、抛光、烘干、包装生产线,日产200多t。经过商品化处理,柑桔提高了档次,身价倍增,远销北京、哈尔滨、大连、西安等20多个大城市,2003年产品开始出口俄罗斯、韩国和新加坡。

2.4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

扶持引导现有龙头企业向有机食品生产企业转化,汉中市制定了《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了贴息贷款、项目支持、奖励补助等扶持政策,鼓励企业设立有机原粮生产基地,建兴、春光、春雨、泛亚等企业迅速崛起,四年里已有25户企业新增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一个部级重点龙头企业。

3汉中有机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汉中市发展有机农业虽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取得了初步成绩,但受历史、自然、经费、观念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目前,有机农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困难和问题:

3.1起步晚,竞争力弱

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认可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抢占有机市场,纷纷制定一些有利于本国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市场发展的规定和规则,从而加剧了有机农业的竞争。相比之下,汉中有机农业起步较晚,有机农产品的品种单一,生产规模较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知名品牌少,品牌竞争优势不强,龙头企业辐射面积小,政府支持力度不够,阻碍了汉中的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

3.2缺少相关专业知识及关联技术

目前,有机种植户整体上对发展有机农业增产增收的意识不强,过分依赖于政府的产业扶持。缺乏有机农业方面的技术和知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缺少有机食品方面的知识;缺乏有机肥料制作、病虫害防治、轮作等相关知识的指导和培训;生产基地缺少有机种植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缺少提高有机农产品商品化率的加工技术;有机农业生产的配套技术缺乏,还有待探索,病虫害防治困难,减产比例较大;缺少适宜有机种植的优良品种,轮作困难。同时,全市农业专业人才缺乏,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能力弱等也阻碍了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

3.3土地流转不规范与规模经营的矛盾凸现

目前,汉中农民对土地流转认识还不足,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土地流转还没有好的引导机制,务工农户通常是将土地无偿送给或廉租给亲戚、好友或邻居耕种,甚至撂荒。农户无法对土地进行长远的规划种植,使土地出现非规模化的分散经营,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难度大,产出率低。

3.4农村基础设施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工业发展相对滞后

近年来,通过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等措施,全市农村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都有了较大改善,但直接投入农业生产的资金总量相对不足,基础设施仍然滞后,农村各地还不同程度存在水利设施失修老化和农业抗自然灾害能力薄弱等不利因素。同时,汉中市农产品品种多、批量多少不一,农业工业化水平低,产业链条短,市场份额极低,农业、农产品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3.5有机农业产品市场不健全

有机农业产品的标准虽然先行,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有机农产品生产过程监管不到位,有机农产品市场不健全。目前,有机和无机农产品混合经营,鱼目混珠,检测手段不普及,检测成本大,消费者信心不足。同时,汉中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大多为摊式经营、档次低,导致农产品的价值严重缩水,制约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4今后发展有机农业对策

4.1加大政策性引导与政府支持力度

近年来,虽然汉中市政府在生态示范区及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与发展上投人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政府的经济支持力度还很有限,因此我市的有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都很低。与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相比,有机食品的生产对技术、管理及周围环境的要求更高,其投人的劳动力、技术、认证、营销成本也比一般食品要高得多,而且在当前的条件下我市农民尚不能自发地生产有机食品。为此,在我市要加大政策引导和政府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绿箱”支持政策,采取一定的政策性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措施,扶持有机农业的发展,培育农产品的市场竟争力。

4.2科学制定有机农业的发展规划,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

汉中发展有机农业,要根据区位优势、生态条件、资源优势,科学制定有机农业发展总体规划。一是抓好区域规划。优先在生态农业区、优质无公害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基础上规划发展有机农业。在水源、环境、土地等条件基本符合有机农业发展的区域实行一次规划,分年分层次转换,对经过认证的基地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合理处理好基地与农户利益关系,保护、调动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抓好有机农产品开发规划。根据市场取向,坚持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合理确定优势产业项目,实施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有机农产品;三是抓好机制创新。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发有机食品,建设有机农业生产基地,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参与有机食品市场建设,培育重点出口企业,促进有机食品出口创汇;四是建立并完善有机农业质量控制监督体系。

4.3加快建设有机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保障体系

有机农业在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同时,应尽快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建立科技支撑平台,完善有机农业科技体系;同时,建立起集植保、土肥、气象、育种、耕作、灌溉、管理、经营、财会、信息电子化等一体的有机农业现代生产综合管理技术,广泛树立技术联结与支持,推进有机农业进程,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