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安全生产的意义和价值

安全生产的意义和价值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8:23

安全生产的意义和价值

安全生产的意义和价值篇(1)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和政权的更迭。上世纪末,苏联主动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结果导致迅速亡党亡国,这是我们必须汲取的深刻教训。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举措,它在目前西方意识形态不断渗透、国内思想文化意识日趋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形势下,显得异常迫切。因此,为了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必须“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重要地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一科学论断不仅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也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也是密不可分、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与思想精髓,是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起主导作用的价值理念。其具体表现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

意识形态是包括思想方式、信仰、情感、意志、价值观念等内容和形式的思想理论体系,价值观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构建,受一定的价值观所支配,并体现着一定的价值观。而核心价值观则是意识形态的核心,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规定和制约着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意识形态总是服务于一定的社会集团或组织,代表其根本利益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阶级烙印,有着强烈的价值指向性。从根本上说,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别乃是在于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封建主义以森严等级、固有特权为价值特征,资本主义是以金钱至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为价值导向的,而社会主义则是以共同富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本质上是核心价值观的较量。资产阶级近代以来先后发起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宣扬理性、自由、平等、人权,反对封建主义的专制、独裁、等级、特权,在思想意识领域对封建主义展开猛烈进攻,并最后推翻封建统治,夺取政权,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然而,资产阶级极力鼓吹的自由、民主、平等并非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享,只是属于少数人的,是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独占的战利品,而广大的劳动群众仍然受到沉重剥削和压迫。平等、自由、民主等口号不过是资产阶级为掩护阶级统治的实质,用来欺骗和迷惑民众的幌子而已。而社会主义追求的是全人类的解放,是要消灭剥削和阶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超越,更具有优越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与灵魂,它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世界人类文明成果相衔接,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是在我国国内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形势下,统一共识、凝聚人心的有力武器,也是在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背景下,抵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进攻的有力武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为社会存在所决定,同时对社会存在起着能动反作用。意识形态具有价值导向性和辩护性,能够促使社会成员认同现存的制度和政策安排,为共同的理想信念而努力奋斗,从而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而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发挥着凝聚人心和整合思想的功能。核心价值观是维系人们精神的共同纽带,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选择判断无不受到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和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凝练和概括,以极少的观念和范畴揭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实质,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灵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沉淀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理想夙愿,尤其反映了近代百年以来的奋斗目标。它向人们明确了在当代中国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根本问题。历史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崛起和振兴;只有树立起共同的理想信念,才能促使人们更加坚定不移的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追求。自由、平等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公正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助推器,法治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整个社会树立起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标准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社会风气,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向人们提供了基本的价值遵循。只有不断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塑造个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形成全体公民崇德向善的追求,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和未来。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先进的思想引领和有力的价值支撑。

二、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困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紧迫性

意识形态安全是指特定的“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体系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免遭危害,能够维持正常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有序和谐的状态”〔2〕 (P33),主要包括指导思想的安全、政治信仰的安全、道德秩序的安全、民族精神的安全等内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并不仅仅只是思想观念的问题,它涉及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对于任何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维护自己所依赖的意识形态的安全,是关系到自身存亡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有着极端的重要性。保障意识形态安全,需要确保主流价值观的安全,即主流价值观在整个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获得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和广泛践行,成为社会的价值共识。而目前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极大,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极具紧迫性。

(一)部分党员干部的消极腐败行为,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抵捂,威胁着国家政党、政权的稳固性

当前,部分党员干部未能把马列主义世界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仅仅将马列主义放在嘴上讲、纸上写,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产生动摇、怀疑甚至否定。而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的中坚力量,他们理想信念的缺失,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摇,将直接动摇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稳固。同时,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缺失,精神上缺“钙”,导致了他们人生观价值观迷失、道德信条沦丧,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所侵蚀,以权谋私,祸害群众,严重损害了党的声誉、国家的安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员干部在社会中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党内的贪腐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党内的蛀虫,严重降低了党的执政能力,动摇了党的执政基础,使人民群众降低对党的信任和支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动摇,因而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公信度和凝聚力。胡锦涛同志指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3〕(p53)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我们党在维护特定阶级利益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意识形态把政党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任何政党的产生和存在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前提……,政党将意识形态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即意识形态认同是政党获得力量的根本所在”。〔4〕 (P235)一个成熟的政党,只有确立符合自我利益、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完美意识形态,才能够团结同志,争取群众,实现党的宗旨。因此,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关系到我党生死存亡的大事;同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政权而言也极端重要。它是国家政治安全的精神支柱,在保证社会价值导向、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促进社会持续发展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摧毁了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意味着打垮了这个政权,所以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也是关系到国家政权生死存亡的大事。

(二)西方多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和多元价值取向的渗

入,极大地妨碍着人民群众的主流意识形态构建

任何价值观都是一定阶级的价值观,都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体现,因而具有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一直遭到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不断攻击和诋毁。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日益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攻击的目标。他们利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间文化交融加剧的契机,凭借优势的科学和经济地位,以输出的商品为载体,以信息网络为工具,进行信息垄断、思想渗透和敌对宣传,大肆传播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特别是,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个体主义、道德相对主义、自然主义、怀疑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涌入国门。与此同时,消费主义、享乐主义、逐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取向,也渗入我国现实生活,向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观念发起种种冲击。由于上述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有着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和看似客观的历史依据,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蛊惑性,较容易获取人民群众的认同甚至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使主流意识形态遭遇冲击和弱化,威胁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日益侵蚀大学生群

体,严重影响着未来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习近平同志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生活与成长环境较之以往复杂了许多,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多样化都对学生群体产生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敌我势力、新旧思想、不同性质的意识形态争夺大学生群体的斗争日益白热化。在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采用各种西化、分化伎俩,对我国的大学生群体进行各种形式的思想和文化渗透;在国内,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逐渐扩大,给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特别是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他们在价值主体、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表现出自我化、实效化、短期化的特点,以致在价值评价标准上出现混乱。一些人在意识形态方面,对于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等问题,常常分辨不清。还有一些人一方面推崇诚信、敬业等基本道德准则,另一方面却时常是非善恶难分、价值观念模糊;一方面批评社会的不良风气,另一方面却在价值评价上以自我为中心,价值观认知与价值观实践脱节。这种未来接班人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混乱,对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是极其不利的。

三、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在当今新媒体时代,东西方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其实质是一种话语权或曰文化软实力的争夺,是国际影响力和渗透力的较量。一国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是否强大,决定了其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念的传播广度及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息息相关。“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实质上是核心价值观的争夺”〔6〕 (P660),是文化软实力的较量。正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性,才有必要强调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的感召力、亲和力和说服力,提升国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教育和引导国民成为拥有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的公民。因此,抓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对意识形态安全之紧迫性的自觉应对,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负有重要作用。

(一)加强党员干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夯实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点防线”。

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的骨干力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抓好党员干部这个重点,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动作用。第一,加强理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知识,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确立起为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而终身奋斗的目标。第二,增强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和一贯的价值追求,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为人民服务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努力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实践中,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群众观、政绩观、权力观。第三,强调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党员干部在社会中起着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党员干部自觉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群众的榜样和楷模,努力实现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应做到,要求群众不能做的,自己首先坚决不做。督促党员干部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反省自身的不足,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当中,落实到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最后,形成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制度是强化党员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保证。要将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情况引入到党员干部考核评价制度、选拔任用制度中,形成有效、有力的制度导向,引导党员干部努力加强德行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自觉防止放纵堕落、贪污腐化的不良倾向。以此夯实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点防线”。

(二)加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筑牢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防线”。

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践行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旨。首先,要加强理论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要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用浅显易懂的方法、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最大程度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了解,进而促使人们自觉自愿接受并认同,主动摒弃错误、不良的价值观,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其次,要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舆论导向,旗帜鲜明地向群众宣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弘扬社会正气,传播社会正能量,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引导人们明确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增强道德责任感。再次,要推动群众广泛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落地生根必须要落到实践上,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践行的良好局面。通过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重要节日纪念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深化群众对核心价值观精神实质的理解和领会,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愿性、自觉性、主动性。以此筑牢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防线”。

(三)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好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纵深防线”。

安全生产的意义和价值篇(2)

关键词:食品安全伦理;食品安全;价值诉求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5?0127?05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已经被列为继人口、资源、环境之后的第四大社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严重危害公共健康,影响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危及社会政治的稳定。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既有技术层面的原因,也有制度与监管层面的原因,更有思想层面的原因。技术的滥用、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思想不正确都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完善食品安全立法和加强安全监管是维护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但是,再完善的法律和再严格的安全监管也会有纰漏。在维护食品安全问题上,法律和政策发挥着根本的和基础作用,伦理则起着补充和提升的作用。食品安全亟待伦理的关照。食品安全伦理是食品安全的利益相关者预防和减少食品安全风险维护食品安全的价值原则与行为规范的总和。为了维护食品安全,食品安全伦理至少必须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价值诉求。

一、安全:食品的首要价值

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层级需要理论,人的安全需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身体上的,如操作安全、劳动保护和保健待遇等;二是心理上的,如希望解除严酷监督的威胁、希望免受不公正待遇,工作有应付的能力和信心等;三是经济上的,如失业、意外事故、养老等。由此我们认为,安全是一种没有危险、不受威胁、免于恐惧和焦虑的状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安全是食品的首要价值。

首先,安全是食品其它价值的基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摄取食品,不仅仅在于解决饥渴,对食品还有更多的价值诉求。譬如,审美价值——美吃不如美看,好的食品必须给人带来视觉的享受;口感价值——好的食品必须给人带来味觉的愉悦;便利价值——好的食品必须易于携带和贮藏;生态价值——好的食品必须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等等。现代食品技术,特别是食品添加剂的运用满足了消费者对食品的多重需要。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大大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给食品工业带来许多好处。第一,有利于提高食品质量。譬如,防止食品腐败变质、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等等。第二,促进各种方便食品的开发。方便食品的供应,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以极大的方便,而这些食品往往含有多种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抗氧化剂、增稠剂、乳化剂、食用香料、着色剂,等等。第三,满足不同人群的饮食需要。譬如,对于缺碘人群供给碘强化食盐,可防止因缺碘而引起的甲状腺肿大。但是,一种食品感官性状再好、功能再多,如果缺乏安全,不仅毫无价值,而且还会遗患无穷。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食品供应将日益社会化,更多的人依赖食品行业获取现成的食物,食品安全将关系到愈来愈多的人的生命健康,任何一点事故都可能带来巨大的危害。

安全生产的意义和价值篇(3)

关键词:文化强国;文化繁荣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文化安全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011-02

当今时代,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和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时代要求与战略全局出发,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

一、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那么,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未来学家托夫勒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预言:“我们正进入一个文化比任何时候更重要的时期。”[1]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发展报告》中提出,把文化置于发展的中心位置的重要命题。1998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斯德哥尔摩举办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会议提交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因此,现代化绝不仅仅是一堆数字,GDP的增长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的、终极目标,从更深层次来讲,文化的发展是人类社会更高境界的追求。“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2]人类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文化发展的历史。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交互作用的历史过程。文化在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的同时,又集中折射和体现了政治、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总体质量和水平,并逐步由幕后走向前台,由隐性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世界历史发展的轨迹表明,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必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共同发展的社会才是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只有当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时,才能造就更大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也只有经济发展体现出文化的品格,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事业,文化既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同时又广泛地渗透、活跃、作用于其他各个发展要素之中,深刻改变和影响着其他各项建设的内涵及进程,成为总体布局中最积极最生动最有活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衡量我们国家总体发展质量水平的最集中、最显著的标识。“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关系所作的精辟论断,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我们应从这样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

二、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

人类社会是在不断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文明进步的。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的资源力、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外交力、文化力的整体性、综合性的实力体系。其中,文化的战略地位已随综合国力竞争重点的变化进一步凸显,文化日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内容。

从历史的角度看,所谓综合国力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之所以如此重要,一方面是因为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双向互动趋势愈益凸显。文化发展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以创意为源头的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典型的低碳、绿色、环保、高新、朝阳产业,文化产品是最高端、经济效益最好的产品。当经济具有更多文化含量的时候,经济发展就能进入更高层次,就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文化与经济、科技相互交融、共生发展,能够产生极大的聚变效应,所产生的创新创造优势正在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文化之所以如此重要,另一方面更重要、更深层次、更根本的是因为文化是渗透、贯穿、集聚综合国力各要素的关键所在。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力量的集中反映,文化凝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体现着其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风尚、审美情趣,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决定性要素。文化引领塑造、开掘创新、集聚放大、拓展升华综合国力其他要素并使之成为具有内在灵魂和特定价值功能的强大综合国力系统。一个国家拥有优势文化就能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有效地组织起先进的生产关系,有效地推动制度和技术创新,更好地应对生存的挑战、把握发展的机遇。因此,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是最根本、最持久、最难复制替代的核心力量。特别是当今以价值理念、民族精神、国家形象等为核心内容的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存亡兴衰的力量,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观。可以说,文化的优劣往往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基本态势。正是基于综合国力竞争的这种新趋势,当今世界各主要大国均将加快文化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上升为国家战略,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力求抢占国际文化发展和竞争的制高点。日本、韩国早在1995年和1998年就相继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英、法、俄及印度等国也纷纷把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上重要日程,而美国正是依靠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渗透力,使其硬实力和软实力双双获益。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崛起,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和支撑。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真正崛起的标志,是一个国家文化和价值观被世界认可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已经形成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标志。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谁就必须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3]中国的崛起,不仅有赖于实现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从科技大国到科技强国、从军事大国到军事强国的跃升,而且要实现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跃升,建设对内具有强大文化凝聚力和创造力,对外能够有效发挥文化价值观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国”战略,正是立足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基于赢得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主动权、着眼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

三、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基

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国家安全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安全在内的综合体系。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作用凸显。国家文化安全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体系没有遭受其他文化的侵蚀和破坏,不被其他文化取代或同化,能够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独立性、完整性并不断传承、发展和传播的状态。国家文化安全也可分为价值观念安全、语言文字安全、文化资源安全、风俗习惯安全、生活方式安全、文化人才安全等方面。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根基,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它影响人的灵魂和精神,渗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因而成为最深层次的国家安全。文化是民族、国家、社会生命力的源泉。几乎没有一个民族能从武力上被消灭,文化不朽,民族就有希望。丢掉了文化传统,没有了文化认同,民族存续的“血脉”就断了,这个国家和民族就消亡了。无经济科技军事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足以亡种。一个国家、民族要自立自强于世界,一定植根于它的文化。文化安全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兴衰。

意识形态充分体现了文化的本质,意识形态安全是文化安全的核心。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反映了这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经济基础和根本利益,体现了统治阶级的价值追求,反映和决定了社会主流文化的根本性质、特点、状况和发展方向,构成了社会主流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因此,全球化时代文化安全的核心是意识形态安全,焦点是对立的价值冲突,本质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维护。敌对势力想颠覆一个国家往往从颠覆其思想意识形态开始。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所运用的手段主要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推销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动摇和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核心价值,以损害意识形态安全来影响文化安全进而影响国家安全,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反映和维护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达到颠覆国家政权,和平演变国家性质和社会制度。苏联解体的深层根源就是文化软实力大厦的倾覆、意识形态防线的崩溃、核心价值观的失落。

意识形态领域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前沿。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我们同各种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本质上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较量。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较量,存在于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方面,表现为重大价值判断的根本分歧和对立。作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必然会成为西方文化、特别是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对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在党和国家建设的各方面各领域全面推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对内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精心守护好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对外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切实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从兴国之魂和国家安全高度对文化建设进行的战略指导,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也是对新时期国家安全的长远谋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美]阿尔温·托夫勒,预测与前提——托夫勒未来对录[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4:163.

安全生产的意义和价值篇(4)

【关键词】全球化 国家文化安全 意识形态扩张 文化创新 文化软实力

当今时代,文化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安全成为国家综合安全体系中的深层主题。所谓国家文化安全,“是相对于‘文化威胁’或‘文化霸权’而提出来的”,其实质就“是国家之间文化软实力的比较优势”,其核心内容就是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安全。①而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全球信息化时代,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冲突、渗透、融合,外部挑战与内部困扰使得我国的文化安全形势及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外部挑战威胁我国文化安全

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张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功能,是政权合法性的文化基础。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我国文化安全集中地表现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其核心问题就是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之日起,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及两种社会制度的冲突就从未间断过。继“武装侵略”、“军事遏制”、“经济封锁”等手段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把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政治、经济、贸易相结合,通过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逐渐影响和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这一战略在苏联东欧初见成效。冷战结束后,“软实力”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手段,文化霸权主义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形式。美国把促进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世界的传播作为其称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与自己有着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价值观念的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借助全球性传媒、文化产品交流、跨国公司活动及人员的交流往来等载体,西方社会思潮与西方民主、自由、人权观等意识形态在中国大肆传播。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文化霸权的威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遭到严峻挑战。

西方腐朽思想侵蚀我国国民价值观念。价值观念的安全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安全的基础,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国家价值观念的安全问题是广大国民对一个国家传统的和现在的价值观念采取什么态度的问题”,“这种态度不仅与家庭、社会、国家对国民的教育相关,而且与其他国家各方面的文化影响、渗透,甚至文化侵略、意识形态煽动等相关”。②全球化所带来的多元文化的交融,决不是浪漫主义的东西方携手共进,它一定程度上是西方推行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腐朽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入侵和渗透,对中国国民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造精神的失落、社会道德的滑坡以及消费主义价值观蔓延,中国传统义利观、是非观、荣辱观等遭遇空前挑战。

美国大众文化挑战中国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的源泉,也是民族国家的“合法性”来源和国民凝聚力之所在。它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蕴含着它走向未来的文化基因。中国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精神动力。但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所导致的不同文化的整合却对中国民族文化造成了极大挑战。前美国商务部高级官员戴维・罗特科普夫在谈到全球化促进不同文化整合时说:“如果世界趋向一种共同的语言,它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趋向共同的电信、安全和质量标准,那么它们应该是美国的标准;如果世界正在由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节目应该是美国的;如果共同的价值观正在形成,它们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民意愿的价值观。”③美国大众文化通过好莱坞电影、跨国公司、互联网与国际贸易的作用得到了增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受到世人的追捧和青睐。这种以消费主义为核心、以经济性和娱乐性为特征的大众文化的全球扩张在无形之中改变着世界,尤其是占据了年轻一代的头脑和心灵,对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造成很大冲击,正在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也未能幸免。一方面,我们的文化正在表面化、娱乐化、庸俗化,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化又在快餐化、西方化、全球化。

内部问题使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堪忧

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遭遇国民信仰危机以及意识形态淡漠的现实。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其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政治和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尽管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仍然是主流信仰,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对公有制主体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否会受到动摇的担心在与日俱增;党员干部中层出不穷的社会腐败现象以及社会不公、就业难等社会现实问题的存在也影响了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西方国家的文化入侵和意识形态渗透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上的误区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度在当代中国呈现出代际递减和时间递减趋势,部分意志薄弱者甚至产生了信仰危机,尤其是很多年轻人越来越趋向于远离政治,意识形态淡漠,讲求实际。他们热衷于追求财富、追逐梦想、渴望成功,却丢失了传统与信仰;他们泡吧,摇滚,追逐时尚,却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对本国政治与意识形态不以为然,却追捧西方的观念和文化。长此以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必将消弱,国家和民族凝聚力也会日趋消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临思想多元化的挑战。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为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提供合法的理论诠释及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而且通过其对社会成员的教化塑造,为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提供丰厚的精神资源和人力资源”。④因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伦理所强调的公平竞争、效率优先、趋利倾向与社会伦理强调的奉献精神、利他主义、大公无私发生了一定的冲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社会引导和整合等功能在市场经济以及自由观念等侵蚀和消解下不断弱化”,⑤社会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趋于功利化、世俗化和多元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成了极大挑战。

文化安全意识淡薄,文化创新能力不强,难以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思想影响力和大众文化的社会凝聚力。国家文化安全的维护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除了要发挥意识形态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外,还要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思想影响力,充分发挥大众文化的社会凝聚力。但改革开放以来,相对于经济实力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第一,文化安全意识淡薄,民族文化保护不够。比如,有些领域对传统文化不分高低、不辨良莠,一概冠以文化之名去牟取利益,甚至把高尚的内容庸俗化,扭曲社会现实,违背历史本质,使国家形象受到玷污、国家文化软实力受到损害。第二,文化创新能力不强,鲜有称得上创新并引起世界关注的思想理论成果和艺术作品,学术前沿也是对西方学术话语的学习和传播。第三,大众文化缺乏社会凝聚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大众的、流行的文化产品。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在中国极速膨胀,给人们带来文化消费上的巨大享受。但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消费性和多变性特征使得大众文化的生产主要不是为了教化大众而是迎合大众的消费偏好,满足当下的感官需求。这种急功近利的目标追求对文化的审美性和深度意义产生消解,导致意义危机、信仰危机、道德危机等文化失范现象,从而使大众文化难以发挥出应有的社会凝聚力。

结 语

总之,我国的文化安全形势和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我们要从文化安全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文化软实力发展及当今世界的文化软实力竞争问题,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确保国家文化安全。(作者单位分别为河北体育学院学校体育系、社科部;本文系2010年度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2010609)

注释

①陈宇宙:“文化软实力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天府新论》,2008年第6期,第113页。

②刘跃进:“解析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内容”,《北方论丛》,2004年第5期,第90页。

③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第54页。

安全生产的意义和价值篇(5)

【关键词】 延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灵魂,也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倡导并身体力行的人生与价值准则,正是我们构建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

在延安时期,党中央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也是在延安,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延安精神与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脉相承的,它是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科学体系上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

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形成于我国革命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要始终珍惜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延安精神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但最根本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核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主要标志和主要内容。可见,延安精神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十分完整的科学体系,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它的形成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又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精华,本身就是当时中国革命的核心价值之所在,代表着当时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和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继承延安精神的基础上提出的,既继承前人又有所创新。而且它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必定要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二、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纵线上

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产生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一历史纵线上,都是中华民族崛起的精神支柱和宝贵精神遗产。

延安精神形成于抗日战争的最艰难岁月,当时的时代主题是如何救亡图存,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中国共产党总结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近代中国人民斗争的经验以及党在革命战争各时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以延安为中心的红色区域形成的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政治品格、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并以此辐射全国,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今天,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随着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随着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在不断增强。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也是前所未有,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我们只有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在世界交往和竞争中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文明的积极成果来完成现代化的使命。

因此,我国要想成为世界强国,迫切需要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整合社会思潮,明确发展方向,最大限度地形成人们的思想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它为继续推进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提供精神文化方面的动力支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升华

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不同时期关于价值理念、力量之源和精神支柱的概括和诠释,都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都是与其时代结合的产物。

延安精神是对党在之前领导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斗争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它是革命时代的产物,但其生命力是超越时空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实践的发展,又先后形成了一大批特色鲜明、富有感染力的时代精神,如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虽然它们的表现形态不同,但精神实质却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继承了包括延安精神在内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进步的价值追求,经过不断的凝练、升华和创造性发展,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尤其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理想信念以及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道德要求结合起来,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为人们判断自己的行为得失、把握价值标准、进行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规范。在当代,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就是弘扬延安精神。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以理论层面为主导,指导着人们在理想、精神、价值、道德等不同层面的价值取向,在意识形态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导向和凝聚作用,成为联结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精神纽带。

安全生产的意义和价值篇(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发展迅速,尤其是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一些西方国家带来巨大压力,从近年来在西方世界普遍流行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崛起”等词汇便可见一斑。在经济等硬实力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对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却缺少相应的重视,面对这种情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步伐愈演愈烈,企图通过“和平演变”的温和手段来建立其“文化帝国主义”,妄图在全世界推行其所谓的“普世价值”,实现其世界霸权。西方国家将文化渗透作为一本文由收集整理种强有力的、且阻力最小的手段与工具来实现其西化与分化的目的,这已经对我国主流的意识形态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

意识形态的界定。意识形态一词起源于法国,从最初直接讨论意识形态的先驱弗朗西斯·培根和托马斯·霍布斯到直接将其作为术语的创造者安东尼·德斯图·德·特拉西,意识形态一词一直是一个复杂并难以界定的概念。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在制度安排中若要进行规则变动与制度变迁,完全可以由个人来完成,个人认为新的制度安排对自身有利便会接受,并且积极促成这种制度变迁。西方国家正是利用了意识形态刚性原则,通过宣扬其民主、自由、平等的普世价值,企图在我国社会制造各种矛盾,营造不公正的社会氛围,并且给人们一种只有改变现有制度才能获得真正民主、自由、平等的错觉。“成功的反意识形态就是要让人们相信现行的制度是不公正的,缺乏正义和公平。并且,要人们确信只有改变现行制度才会得到一个公正的体制”①。西方国家通过文化渗透使我国民众逐渐接受以西方价值观念来作为评判是非、善恶的道德标准与价值向度,致使我国社会发生意识形态的转轨与制度变迁,借此达到转变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与社会体制,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深层目的。

意识形态安全的含义与内容。“意识形态安全是指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不受侵害,使其稳定存在和健康发展。”②意识形态安全主要包括社会指导思想、理论基础、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等多个方面,对于国家安全来说至关重要,应给予高度重视。

西方文化渗透的主要方式与手段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将每一个国家都置于全球性空间之中,在全球化过程中,不仅是经济全球化,随之而来的信息全球化、传媒全球化,甚至在政治、文化领域的趋同趋势更加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西方国家更加热衷于文化渗透这一温和手段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侵略与迫害。“文化渗透在本质上是一个没有终结的过程,它只是不断地在形式上有所变化,在程度上有所加深,在范围上有所拓展”③。

鼓吹“普世价值”来实现其“西化”与“分化”的目的。近些年来,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凭借其强势的话语霸权不断向社会主义国家鼓吹、兜售“普世价值”。西方国家所宣扬的普世价值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烙印,主要包括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公正、博爱等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着践行“普世价值”的幌子,堂而皇之地干涉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与外交,主张实现“普遍”意义上的真正民主,即多党执政与全民参与;抨击中国的民主制度,渲染社会不公,宣传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的旋风席卷了我国政治界、学术界以及民众社会等各个领域,营造出一种全世界共同进步、自由发展的氛围;而这种“普世价值”带有鲜明的西方意识形态倾向,以分化为手段,西化为目的,将中国纳入到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政治、文化体系中,企图以“润物细无声”的温和方式来改变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制度。

以经济交往为载体进行隐性文化渗透。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总是结构性的相互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在经济发展领域的优势主导地位,借助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一系列契机加强与中国的经济交往与合作,以经济活动为载体来进行隐性的文化渗透。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进一步参与到世界经济发展中,与世界其他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方国家一方面将先进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模式输入到我国,通过技术合作、建立外资企业来实现双赢,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与广阔市场;另一方面,力图将中国置于西方主导的世界市场之中,迫使中国按照“全球规范”进行经济活动,制定不公平的、不利于我国优势产业发展的贸易条例,打压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任何经济活动、科学技术都会暗含一定的价值观念与文化要素,西方国家利用中国对其发达技术的依赖来进行价值观念渗透,植入西方意识形态。

利用现代媒介手段进行文化渗透。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应用的广泛普及,大众传媒的影响日渐深远。西方国家以互联网为主要工具,同时广泛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介来宣传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此来动摇我国传统文化根基、冲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民众信仰缺失甚至产生信仰危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广播电台—“美国之音”,它是美国政府直接控制的对外广播机构,目前,“美国之音”用53种语言在世界各地进行广播,主要有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汉语、阿拉伯语

为主要播音语言,每周播音达1300多小时,在全世界估计有1.2亿听众之多④。从这些数字可以明显地看出美国对外进行文化传播与渗透的广度和深度。

近年来,美国利用其在互联网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了文化渗透的主要平台与工具。通过互联网发布各种新闻、信息向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宣扬其自由、民主价值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其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剧、书籍、广告等)的输出对社会主义国家公开的或者隐蔽的推销其政治制度、价值理念、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美国对全球电影、电视、录像业的控制甚至超过了它对飞机制造业的控制。”⑤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受其影响颇深,许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向度等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严重影响了民众的民族认同感。欧美大片充斥着各国的各大影院,并且受到了强烈的追捧,好莱坞、迪斯尼、梦工厂的各大影片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在给人们带来视听享受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将西方的价值理念、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渗透给国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消费主义等各种价值理念在广大民众之中传播开来,这种文化渗透影响到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注重对精英群体的文化渗透。精英群体作为社会中较有影响力的一部分群体,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主要目标。精英文化领域中的文化渗透,是指文化强势国家在国际间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学术讲座、国际会议、学术赞助、教育文化交流等途径,把自己的政治理论、意识形态输入到对象国,影响该国的知识分子,使这些国家的知识精英接受和传播西方的文化精神,改变对象国的知识传统,最终实现文化渗透和文化冲击的目的⑥。

精英群体较多存在于各个行业与领域中的管理与领导阶层,甚至在政府机关之中,因此,美国从很早就“重视”对这部分人进行文化渗透,以求实现其文化霸权、建立文化帝国主义的目的。这一点从东欧颜色革命中就可见一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颜色革命,企图动摇其社会主义制度。东欧剧变虽然发生于各个国家内部的革命与瓦解,但大多数都是领导阶层内部的斗争,而这些反对继续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党派多数有西方国家的支持,受西方所谓自由主义、民主制度的影响,而这些群体正是社会中的精英阶层。

另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由一些理论体系、思想潮流来影响社会主义国家的知识分子群体,如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新制度经济学等理论,进一步实现对各国精英群体的文化渗透,并借由精英群体自身的特质来将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理念渗透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现状

转型时期我国民众出现信仰危机。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轨时期,面对政治、经济等领域出现的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与关注,但对文化层面、意识形态领域等软实力方面仍缺乏重视。虽然我国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性地位,但仍有部分人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持质疑态度。自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确立为指导思想以来,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被奉为圭臬,成为人们坚定不移的信仰。但在改革开放之后,一部分人将马克思主义进行魔化,使一部分人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迷茫甚至缺失。而且,伴随改革开放而来的各种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充斥于社会各个领域之中,甚至侵蚀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认同感,致使民众产生信仰危机。

社会思想意识多样性与冲突性。伴随西方文化渗透而来

的各种价值理念,如个人英雄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深入社会,尤其是青年一代的生活之中。然而西方社会所提倡的各种意识形态、价值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中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具有明显的冲突与对立,当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相碰撞;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相冲突;享乐主义与勤俭节约的美德相背离时,大众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迷茫与空虚,无所适从。甚至还有一部分人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盲目崇洋,这将会对意识形态安全、甚至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为在这种情势下西方国家很容易趁虚而入,来达到其“西化”“分化”的目的。

广大民众对于意识形态安全缺乏认知与重视。我国社会的主体是农民,其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于政治安全、国防安全可能较为熟识,但对于意识形态这一名词可能大多数农民都未曾听闻,因此,较易受到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的“宗教热”有卷土重来、愈演愈烈之势,而这些宗教多数都是外来宗教、甚至是一些异教与邪教,西方国家较易利用这一途径来对农民群众进行思想教化,实现其对意识形态领域控制的目的。

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从出生就受到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影响,在年青一代中有一部分人盲目崇洋、甚至全盘接受西方文化,认为只要是西方的就是先进的。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较深,向往西方世界的生活。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缺少应有的认同与归属感,对于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缺少认知与重视。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解决路径

以美国马首是瞻的西方国家对我国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渗透手段来实现其“和平演变”目的,以实现其世界霸权的“雄才伟略”。这对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关乎国家主权的安危、领土的完整。因此,面对西方国家文化渗透的猛烈攻势,进行必要的还击,提出可行的“反渗透”策略与路径刻不容缓。

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性地位。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立党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与旗帜。要始终坚定不移的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其成为民众的信仰对象。在坚定其指导地位的同时,要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世情、国情、民情相结合,结合全球一体化的契机,吸收其他国家文化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有重要作用,是我国应对西方文化渗透、全球一体化的有利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之中既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建设发展中的指导性地位,同时提倡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有利于帮助民众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人生观与世界观,促进社会民众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与认同,使其内化成为自身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可广泛利用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的传播作用,在社会中营造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植入、内化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安全生产的意义和价值篇(7)

我认为,安全就是为了自己,安全就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人伤害,珍惜生命,企业与员工的安全责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员工安全了企业生产才能顺利开展,企业的长足发展,无不需要员工的安全。只有生产实现了安全,企业的效益和发展才会有保障,整个企业才能良好运行。只有企业实现了效益,员工才能实现自我的效益。

我从事汽机检修工作,检修的每一项工作都与安全有关,安全第一的工作宗旨,贯穿在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一次次血的教训,时刻给我们敲响警钟。自我安全是我们对家庭应负的基本责任。父母不求子女回报什么,给与多少,只求我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所谓不求金玉满堂,只求一生平安,就是最好的答案。

俗话说:“安全是根绳,牵着千万人;安全是根线,连着亲人念。”安全生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心愿。安全就是幸福,只有拥有生命的安全,才能获得人生的幸福;只有健康的生命,才能创造幸福,才能享受幸福。安全为了自己,安全为了家人,安全为了企业,安全为了社会,安全为了你、我、他。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安全呢?我认为首先要从规范自己的行为做起,拒绝不安全行为,按照‘五到“要求,按时认真巡检设备,发现问题隐患及时处理,杜绝事故发生,始终依照工作程序进行安全确认,不断学习安全操作规程,切实提高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生产观。

总而言之,没有安全就没有企业生产的和-谐稳定,没有安全就没有幸福的人生,和睦的家庭,没有安全我们的人生目标将化为乌有。“让我们正视安全,珍视生命,拒绝违章,保障安全,使安全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安全生产,和-谐发展。

全是企业生产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安全就是以人为本,安全就是效益,抛开安全的宏观意义,从宏观实际出发,安全的主体是谁?安全究竟为了谁?安全的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

以人为本,安全为了员工,这是核心安全观。其内容有: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人伤害,坚持"三不伤害",要珍惜生命,珍爱自己,强化"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意识。透过现象露本质,寻根问底,安全就是为了自己,自我才是安全的主体,才是安全的真正实体,我们需要安全。从生命的角度来看,生命对于任何人来说只有一次,只要是热爱生活的人,都会珍视自己的生命,都明确安全的真正意义。实体的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树立生命安全观,以意识指导行为,在行动中强化意识,做到热爱生命,珍视生命。

作为社会的每个个体都有责任,每个社会成员都要负担相应得社会责任,拥有安全是履行责任的保障。要树立安全责任观,企业以人为主体,安全是员工对于企业的最基本责任。企业生产的顺利开展,企业的长足发展,无不需要员工的安全。只有生产主体实现了安全,企业的效益和发展才会有保障,整个企业才能良好运行。只有企业实现了效益,员工才能实现自我的效益,归根结底,安全不仅是企业的效益,更是自我的效益,两者相辅相成。这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与此同时,我们还负有家庭责任。自我安全是我们对于家庭应负的基本责任。父母不求子女回报什么,给与多少,只求我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所谓不求金玉满堂,只求一生平安,就是最好的答案。所以,我们更要安全,使自己安全,对于父母也是一种孝道。

树立安全价值观,明确安全对于人生价值的实现的重要意义,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自我的安全,安全是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前提。安全价值观对于自我价值,人生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不言而喻。

安全情感管,更加深化了安全的重要意义。安全就是幸福,只有拥有生命的安全,才能获得人生的幸福;只有健康的生命,才能创造幸福,才能享受幸福,充分认识人的生命与健康的价值,强化"善待生命,珍惜健康"的人之常情。

安全为了自己,安全为了家人,安全为了企业,安全为了社会,安全为了你、我、他。安全是一种意识,安全是一种观念,安全更是一种文化。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为了谁"已经不言而喻,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安全呢?"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企业管理宗旨就是要我们树立安全预防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