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物联网市场前景

农业物联网市场前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9 16:12:52

农业物联网市场前景

农业物联网市场前景篇(1)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 生鲜电商现状 存在问题 相关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169-04

一、选题背景

(一)思维

“互联网+”的第一个内涵是“互联网+”的理念,互联网思维不只是社会化营销。互联网思维与社会化营销很容易被模糊概念,社会化营销是互联网思维的一种实现手段,但并不能完全代表互联网思维。可以说互联网思维包括社会化营销,包括其所体现在网站、微博、微信、INS、贴吧论坛中的营销属性。互联网思维通过社会化营销这种手段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壁垒消除,将品牌的传播者从生产者变成消费者。

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行业的不断创新,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这样的新名词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与此同时,这些新事物也在商业化的过程中,为社会带来了发展的新动力。2015年3月5日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正式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它开始进入到各个行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互联网+农业”诞生了。

(二)战略

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开创农业产品流通渠道,加强网络、农副产品及商贸、物流、金融等行业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尤其是国务院明确提出,打造中国制造业升级版,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这表明“互联网+”已经处在了国家级战略的高度。随着一年的发展,于2016年8月31日,汕头大学国际互联网研究院、互联网实验室、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联合的《G20国家互联网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现今世界经济疲软,急切需要开创新的思路,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是新时期新兴经济体代表,我国网民的数量众多,在全球名列前茅,在全球的互联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此,我国在G20这个全球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上需要更多的创新、联动和包容,也需要更具影响力的作为”。由此观之,“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的重大战略。

(三)数据

1.设施数据。目前,我国农村网络信息化基础设施正在不断地完善,例如光纤宽带到村、宽带提速、移动互联网的覆盖率已经比较高,学者在其书中总结“现今已经覆盖全国342个城市、2055个县及90%的乡镇,农村每百户拥有计算机台数由2009年的7台上升到2014年的24台,通过手机上网的农民数量也在不断提高,截止2014底,农业部在全国农业系统建设了近40条信息采集渠道,部署信息采集点800多个,形成了60多个行业数据库。”{1}我国部、省、地市、县的农业网站群宏观上已基本完成,每一级的农业部门也都已经在搭建面向农业从业者的需求及相关农业信息的服务平台上了有了初步尝试,并取得成绩,为农业从事着提供了更多的科技、市场、政府指导、政策环境等。这说明我国农业互联网化得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2.政策数据。2015年可以说是“互联网+农业”的“元年”。国家在农业从事者以及商业从业者面前,展示了许多倾向性及诱导性政策。在农业上,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它以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为目标。阐述了一系列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增添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理念与措施。再一次强调了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对用创新的方式来改革我国农村经济体系进行了展望。同年6月2日,国家了《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指导意见》,从以政府扶持建强势农产品流通业,来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这一文件的,使农村仓储物流、冷链物流等都更深入地融入农村与乡镇,成就了一个完善的农村和乡镇营销体系。随后的《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规划》,进一步结合实际,部署了农产品结合“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部署和全国主要商业功能区、农产品优势产销区分布,在全国农产品生产、集散和消费集中区域布局100个左右全国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和8个市场集群,依托市场集群形成“三纵三横”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与区域农产品流通网络相对接,形成全国网与区域网相结合、公益性和市场化相结合、实体网与虚拟网相结合、批发网络与零售网络相结合的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战略目标。使得“新农业”成为农业发展主流。

在农村电子商务领域中,政府2015年的《2015年中央政府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以及2016年财政部印发的《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农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发展中奠定了良好的政策指导作用与政策支持作用。为“互联网+农业”的创新模式,和创新动力进行了强有力的补给。

3.发展数据。2014年10月底,阿里⒍“千县万村”计划,推出农村线上交易平台――农村淘宝,并表示会在未来的3~5年投入100亿元用于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及10万个农村服务站的建设。2015年,京东推出了“县级服务中心”,同年8月15日,京东农资频道正式上线,为”互联网+农业”的基础发展奠定基石。2015年3月联想控股闪投济宁嘉祥县的云农场,投资金额达千万美金级。与联想控股之前的投资项目相比,云农场的业务完全下沉到了农村,业务范围包括农村电商、农村物流、农技服务以及农村金融,并覆盖了山东、江苏、河南等十几个省份的农村区域,拥有200多家县级服务中心,农村站点超过16000个。就如在其书中所提到的,目前,“‘互联网+农业’已经深入到了生产、加工、销售等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虽然新兴的互联网与传统的工业看上去距离颇远,但却放出了巨大的潜能。全国涉农网站超过3000个,遍布河北、浙江、江苏、山东等地的淘宝村多达几百个,带动的创业群体更是规模庞大。

(四)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经济呈现出缓增长,结构调整的经济增长新态势。这一时期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动力提升的主要源泉。在此时机下,政府大力提倡“互联网+”概念,将“互联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多年前,互联网进入中国,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现在其正不断融合到国家发展中的农业、交通、能源、医疗等各个领域。商业模式的不断发展和革新带领着整个市场的变革,其中消费者的需求从原来的基本需求,逐渐开始衍生出多样化的需求,这就要求农业产品有新的变化与升级。与此同时,消费互联网也在向产业互联网递进。这种情形下,我国农业产业还处于粗放、低效的生产方式,急需搭上现代化技术相结合发展的快车。在充分普及的网络通讯基础设施及智能移动终端与移动互联网下,诞生了许多新兴的电子商务与农业结合的商业模式例如“新农人”、生鲜电商“顺丰优选”、半成品生鲜电商“青年菜君”等。越来越多的电商巨头与流通业巨头将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融合到农业中,例如配送物流起家的顺丰、电子商务起家的阿里巴巴、京东等。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4.6%,引起了产业资本的关注与切入,与此同时国家政策的政策支持相继出台,显示出“互联网+”与农业合作的新模式“互联网+农业”,具有良好的成长空间、投资空间,将成为中国农业经济改革的一大趋势。

二、文献综述

(一)“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的定义没有一个明确标准的定义,在此问题上有许多学者有自己的想法,学者陈雪频[2014]在他的论文“定义互联网思维”中认为“‘互联网+’思维就是在互联网对生活和生意影响力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企业对用户、产品、营销和创新乃至对整个价值链和生态系统重新审视的思维方式。”{2}同时她还解释了许多人们关于“互联网+”思维的误区,并对如何有效运用这一思维做了相关建议。

(二)“互联网+农业”

学者柳莲彩[2015]在其“论‘互联网+农业’的新经营策略”讲了互联网+农业市场的新变化,提到了现行的农业特征,她认为现在市场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业市场空间大,但产业相对落后,信息不对称严重;二是农业市场存在大规模分散的用户;三是农产品交易成本高、交易环节较长、交易可持续性强。与此同时学者李国英[2015]在其“‘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解构”中讲了在此背景下互联网电商发现的基础,以及互联网+农业商业发展模式的变革。

(三)创新模式生鲜电商

学者张子祥、崔岩[2016]在分析了我国传统“互联网+农业”的情况下,于文章“基于SWOT分析的生鲜电商模式研究”探索了我国“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生鲜电商,他们认为“生鲜电商”是“生鲜农产品是生鲜电商实现商业闭环的载体,从传统的角度来看,生鲜农产品指由农户生产、养殖的不经过加工或经过少量加工,无法在常温状态下较长时间保存的农业产品,一般包括三种:果蔬、肉类和水产品,合称‘生鲜三品’”{3},并从多个角度对该行业进行了分析。

(四)“生鲜电商”模式发展

我国学者吴传淑[2015]在其论文“外生鲜电商发展模式探析”中分析国外的生鲜电商模式发展,为我国后来学者研究生鲜电商提供了良好的可参阅典范,在她的观点中“国外生鲜电商营模式大致分为以下4种:O2O模式、C2B模式、B2C+O2O模式、纯平台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优势和风险”{4}这些模式都是值得学习的,但是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性发展。同年学者储萌、张宝明[2015]在文章“我国生鲜电商发展现状以及趋势”中对中国生鲜电商的发展进行了整体研究,认为我国在生鲜电商中,冷链科技还需加强,在此研究基础上我国学者龙慧琳[2015]在其“生鲜农产品配送模式研究――以每日优鲜为例”从配送、物流方面以案例分析的形式研究了移动生鲜电商的问题。其实在这之前学者段战江[2014]已经在其文章“顺丰选本来生活命位与抢镜”和“顺丰优选的尴尬与转型”中对我国非移动网络生鲜电商就有过案例研究。目前学者们主要研究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来为这一产业的发展提供帮助,例如学者范晓[2016]对“生鲜农产品电商的困惑”的研究,藏郑齐[2016]在其文章“靠创意制胜的生鲜电商”中对本来生活创意性营销与运营的剖析与借鉴建议。

三、我国生鲜电商现状

(一)潜力巨大

如图1所示,中国生鲜电商的市场规模在2014年是245亿元,到2015年就上升到412亿元,成两倍增长趋势,通过有关数据预计在2018年将15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0%。随着生鲜电商的不断发展,生鲜电商也从原始的创业阶段逐渐走向正轨,其所依靠的物流基础设施、消费者消费习惯培养、市场接纳等都得到了较好的经验积累与发展,符合消费者要求的良好的便捷的产品自然会得到更多的客户群,但目前我国生鲜食品的电商渗透率不到1%,相比服装和3C数码产品20%的电商渗透率还相差较远。因此可以看到,在生鲜电商领域,中国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同时,大量实体店品牌加入生鲜电商,如沃尔玛等。可以说我国生鲜电商市场l展前景可观。

(二)三大主流,品牌繁多

中国目前的生鲜电商可以用三代派系占领行业,群雄割据发展局势来形容。三大派系占领行业是指在生鲜电商行业中主要是三大类别的生鲜电商模式,第一个类别是大型电商平台生鲜频道,主要包括常见的电商巨头,例如天猫、京东等;第二个类别是上下线都涉及的垂直生鲜电商,主要以沱沱工社、本来生活等;第三个类别是传统的百货超市或水果超市结合现代O2O产生的生鲜电商,例如永辉超市。群雄争霸是指,我国生鲜电商市场上市场集中度还比较低,没有寡占市场份额的大头,目前占据市场份额第一的,是天猫的“喵鲜生”,天猫的“喵鲜生”市占率第一,也仅占据44%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的京东市场占有率为14.4%,之后是天天果园13.2%,顺丰优选11.7%,一号店8.6%,因此我国生鲜电商市场还是处于一个自由竞争的阶段。

(三)生鲜电商发展困境

从相关调研数据中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国内农产品电商数量为4000多家,但是其中只有1%商家可以盈利,还有7%的商家有巨额亏损,高达88%的商家都是略亏的,4%的商家能保持收支平衡。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到,我国生鲜电商发展的困境。

(四)地方垂直生鲜电商占据优势地位

目前我国物流基础设施相对于国外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引进国际的互联网在传播的时候也会受到限制。当商品从信息流过渡到物流的时候总是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冷链物流需要有专门的冷链物流科学技术与专业的运输环节,但是我国目前的交通系统还存在弊端,没有达到物流完全畅通的环境,尤其是多数人居住的城市,更是经常有严峻的交通环境。目前我国的冷链物流,难以从生鲜源头把握新鲜的品质,使得许多生鲜电商不能完全保证产品品质,从而带来诸多问题。所以是否拥有高效、顺畅、及时的物流配送成为生鲜电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全国性的垂直生鲜电商需要配置更多的要素资源,也难以实施。在此情况下,地方垂直生鲜电商就具有了超然的地位与优势。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产品品质的疑虑,降低了物流的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市场仍未形成行业霸主,各方仍在积极探索,地方生鲜更多采用垂直物流,因此其运输成本更低,且更容易培养本地客户消费习惯以及建立信任,表现更加活跃。

四、我国生鲜电商现存问题

(一)生鲜电商供应链实施阻力大

在物流方面生鲜电商总是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这就使得其在库存周转上对供应链的需求度较高。供应链即从供货商到消费者手中,所产生的信息流-物流-信息流的全部过程,是一个商业贸易闭环的整体。企业各功能部门之间进行程序整合运作与协调联盟是一种策略。这种策略是通过与合作企业的整合与协调,来互相形成互补,最终给各企业间形成竞争优势的方法。管理好供应链是发挥这种方法的最直观要求。在生鲜电商中,消费者对供应链的要求更高,因此供应链的管理者也对其更加重视。

研究表明,消费者对传统农产品的消费习惯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及时性,这种消费习惯将有可能递延到电子商务农产品的消费行为中。同时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认知中认为农产品作为即食性产品一定要新鲜,“新”就要求建立订单后,到货时间短,“鲜”就需要农产品保持品质,而农产品的腐坏率是极高的,因此对其库存周转的要求就要尽可能的快、且准。这就要求商家具有精准的库存周预判率,当预判率高的时候才能够是农产品库存接近零,成本能相应降低。但是在现实的商业运行中,由于供应商、物流运输等许多因素的影响,这种预判率一般低于70%,所以目前要让供应链达到消费者的预期是有难度的。

(二)生鲜电商市场接纳度不足

生鲜电商作为电子商务的创新模式,在对于消费者来说不论是购物习惯还是购物体验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这种新体验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消费者对生鲜产品的质量追求提高,期望能蛞愿快的速度收到有品质有保障的生鲜产品。另一方面,消费者又担心生鲜电商所提供的生鲜产品的质量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对以互联网来进行生鲜选购保持观望态度。因这样的双刃剑所形成的生鲜电商的高成本和相对较低的市场接纳度,导致生鲜电商盈利状况令人担忧。

(三)生鲜电商品牌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生鲜市场还是处于竞争规模发展的环境中,各大生鲜电商都处于不断拓展业务规模,而不是品牌建设。因此,众多生鲜电商存在着用户粘度与品牌溢价不足的问题。在生鲜电商市场中,消费者进行消费时主要关心两点,一是便捷,二是便宜。为了实现吸引消费者的目标,生鲜电商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自建物流体系上,以此来从“节流”上降低物流成本,增加整体利润。但实际上,一个产业要积极健康的生存发展更需要在“开源”上提升自己,以此来增加自己的成活新动力。进行品牌建设,实现较高的品牌溢价,使消费者愿意以高的价格购买产品,则能实现产业“开源”的作用。

五、相关建议

(一)加快与鼓励建设供应链辅助商

借助电商的平台,使得供应链的需求度增加,在整个商业闭环中,供应链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供应链的优化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鼓励建设服务电商的货源地,为电商向消费者提品时能有更加优质的货源而打下基础,从源头上满足消费者需求;(2)配套建立完善及时的物流体系,从航运、空运、汽运等多个方面加快物流的速度与质量,为供应链的周转缩短周期;(3)建设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及时解决消费者的问题,维护品牌信誉与形象,培养客户的品牌忠诚度,和体系容忍度,使电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供应链达到人性化的优化。

(二)加大生鲜电商营销力度

目前我国的生鲜电商发展正在不断地积累经验,找到出路。许多消费者,对其接纳度低,主要是因为对生鲜电商的了解度不够高。因此这就需要生鲜电商进一步地加大生鲜电商之一电子商务新模式的宣传,使消费者能够了解其运转机制,在其运营的各个环境都进行宣传营销,从其产品的整个流转过程都进行适度的营销,以此更深入地走到人们的生活中,对其可信度的认知得到提高,从而更好地接纳这一新型互联网电商模式。同时生鲜电商也要从源头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可信度,将产品做好,将产品的流通过程做好,以优秀的品质来获得消费者更多的接纳度,进一步打开市场。

(三)加强品牌意识与建设

从品牌意识上来看,生鲜电商应在积极扩大规模,建设自建物流体系的同时,也应该将品牌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从企业内部开始形成品牌意识,从而发挥品牌的功效,将企业做大、做强。在品牌建设上,生鲜电商应该从企业内部建设企业品牌文化,从营销方面定位企业品牌形象,在消费者中树立良好的“口碑”,同时不断从推销产品变成推销品牌产品,以此来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增加后,就会增加用户对企业产品的粘度,久而久之,消费者就愿意支付品牌溢价,企业将会获得更多的利润。

注释:

{1}裴小军.互联网+农业:打造全新的农业生态圈.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10.01.

{2}陈雪频.定义互联网思维[J].上海国资,2014(02)70-71.

{3}张子祥,崔岩.基于SWOT分析的生鲜电商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6(03)27-29.

{4}吴传淑.国外生鲜电商发展模式探析[J].世界农业,2015(05)136-138+150.

参考文献:

[1] 储萌,张宝明.我国生鲜电商发展现状以及趋势[J].电子商务,2015(12)13-14.

[2] 王春生,钟日丽,拓路者团队.生鲜电商冷链物流的优化研究――以顺丰优选为例[J].物流科技,2016(01)80-83.

[3] 范晓.生鲜农产品电商的困惑[J].农家之友,2016(05)14-15.

[4] 张子祥,崔岩.基于SWOT分析的生鲜电商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6(03)27-29.

[5] 张夏恒.生鲜电商物流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贵州农业科学,2014(11)275-278.

[6] 吴传淑.国外生鲜电商发展模式探析[J].世界农业,2015(05)136-138+150.

[7] 柳彩莲.论“互联网+农业”的新营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5(19)63-65.

[8] 李国英.“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解构[J].农村经济,2015(09)29-33.

[9] 龙慧琳.生鲜农产品配送模式研究――以每日优鲜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5(17)322+324.

[10] 周冬娥.生鲜电商“最后一公里”配送风险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5.

[11] 陈雪频.定义互联网思维[J].上海国资,2014(02)70-71.

[12] 伏佳敏,王明宇.生鲜电商,电商的第三波蓝海吗?[J].电子商务,2014(01)1-2.

[13] 段战江.顺丰优选VS本来生活:抢位与抢镜[J].商界(评论),2014(04)110-115.

[14] 本刊编辑部.角逐生鲜这片蓝海[N].中国邮政报,2016(05)24001.

[15] 臧政齐.靠创意制胜的生鲜电商[J].光彩,2013(07)14-15.

[16] 李博.生鲜电商行业发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

[17] 段战江.顺丰优选的尴尬与转型[N].中华合作时报,2014(01)17B04.

农业物联网市场前景篇(2)

关键词:“互联网+” 农产品 销售模式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极大的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金融业等各个领域的融合。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的转型与升级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为其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驱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进军。

一、 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

1、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的概述

我国传统农产品的销售模式主要有:

(1) 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销售模式。农户生产的农产品通过自由组织、小商贩、集体组织等方式运往批发市场,批发市场则将收集到的各地农产品经过再包装到大型超市、个体户等零售终端。

(2) 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销售方式。整个供应链由农产品原料供应体系、农产品加工体系、农产品分销体系构成,这种销售方式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3)以农产品大型零售企业为核心的销售模式。农产品从零散农户和合同农户手中生产出来后,再由批发市场和各级加工企业通过终端销售超市到达消费者手中。

2、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的缺点

(1)中间商层层加价,推高了农产品的终端售价。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同类农产品的销售时间比较集中,所以销售模式在农民实现增收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农产品N售渠道单一,农民必须通过批发市场与中间商来与消费者对接,因而缺少议价权,在整个交易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农产品收购价格低,损害了农户的切实利益,打击了农户生产积极性。

(3)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息闭塞,不能实现同步化。近年来“三聚氰胺”、“瘦肉精”等大型食品安全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而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很难使消费者直观的了解到农产品的来源、生长环境、种植和收获过程等,消费者分散、孤立、消极被动的参与购买环节,缺乏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和信赖。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销售模式

1、“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销售模式概述

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销售模式是对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的一个升级。在互联网的带动作用下,以电子商务为主要形式的新型销售模式快速崛起,在销售主体、销售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积极的创新和改变,使传统农业向信息化、规模化、智能化转型,最终实现农产品销售模式与互联网的紧密结合。

2、互联网+背景下销售模式的优点

(1)互联网化销售,有助于农民及时了解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价格,增加了农民对于风险的防范能力;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途径,使农户在销售农产品时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更好的解决了农产品的滞销问题,促进了农产品的去库存化;减少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中间环节,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为农民和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利益;有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农户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生产与销售的直接对接。

(2)互联网化经营,有利于将当地农产品的品牌推广开来,将农产品更加快捷、高效的销售出去,带来更多的销量;有利于农户资金回流,使农户可以更好的利用资金,同时可以吸引了更多企业和客户投资,促进农产品销售方式的转变,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3)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在互联网背景下的销售模式中,可以通过互联网对国外市场及国内市场的需求、风险、信息、政策、标准等进行了解和综合的评估,从而选择出最佳出口国,降低风险,增加收益。

3、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销售模式目前遇到的障碍

(1)物流成本高,缺乏冷链物流

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呈现出一家独大的现象,市场上虽然有圆通、申通、韵达、汇通等多家物流运输公司,但这些物流公司之间存在密切的家族联系,物流市场缺乏竞争力。其次,农产品以kg为单位的售卖方式,以及生鲜类农产品不易保存的特点使得严重依赖电子物流运输的农产品电商行业发展缓慢。相较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冷链基础设施十分短缺,约有7万辆冷藏车,平均两万人一辆冷藏车,生鲜类产品的损耗高达30%。

(2)政府对于大数据的开放程度较低

虽然各级政府也在一定范围内开放大数据,但是由于政府有自己的顾虑,担心大数据的进一步开放可能会限制本部门履职的自由,部门行为可能会引发民众的舆论批评甚至诉讼,因而开放大数据的主动性低。其次,公共信息中有许多属于监管信息,各级政府对这些信息的披露比较慎重。并且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开发成本较高,因此一些部门不愿意免费向企业或社会主体提供大数据。

(3)农村新型人才缺失

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整体偏低,缺乏真正懂得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农业供应链管理方法、农业大数据的收集、提取、整理、运用等各方面知识的人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岗位及就业机会少,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老龄化现象严重,农村地区现有的人才及劳动力大量流失,又很难吸引到外地的人才,新型人才严重缺失。

(4)缺乏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少。2015年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在1500亿元以上,比2013年增长2倍以上。2016年我国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总额达到2200亿元,比2015年增长46%。尽管我国最近几年已经加大了对农业电子商务的资金投入,但还是难以满足农业电商迅猛发展的需求。

融资难。首先,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价格浮动较大,回报率低,很难吸引企业及客户的大量投资;其次,我国农业粗放、分散的发展特点,不利于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的发展,农民群体的收入在国内普遍偏低,缺乏一定的资金来源,而其自身经济能力薄弱,缺乏可抵押物品,因此农民向银行借贷非常困难;最后,农村的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民间借贷行为不规范,新兴的互联网融资模式正处在摸索阶段,农业发展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局面。

(5)缺乏统一的质量监督标准

通过电商平台可以直接购买到农户所种植的农产品,大大减少了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交易环节的减少,使得农产品从农户手中送达消费者处这一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环节。由于农产品分散化经营的特点,若要对每个处于物流运输环节的农产品进行检疫必然会极大地耗费人力物力,加之许多生鲜类农产品不宜保存和运输,当这些农产品运送到顾客手中时,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不同,对农产品新鲜度或质量的认定也会因人而异,容易造成农户与消费者之间意思表示不一致,不利于农产品市场交易的发展。

三、构建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销售模式的若干建议

1、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培育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型销售人才

(1)第一,由政府牵头制定农产品销售的战略计划,促使企业与一些电商巨头达成合作,扩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大农产品的销售量,与电商巨头一起推进农产品的品牌建设。第二,积极利用自身现有的品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扩大现有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第三,对于现在刚刚起步的一些小网店或还未形成自己品牌的农产品可以通过互联网不断积累的信誉度和人气,结合自己的消费群体和当下社会的流行元素,打造适合自己农产品特色的品牌,并利用互联网将自己的品牌进行推广。

(2)各级政府应积极制定互联网+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案,加快实施互联网+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性农民,加大对当地农产品销售行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吸引更多外来人员在本地进行创业和发展。

(3)拥有互联网销售思维,要做到以人为核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倾听用户的心声,进行精准化、合理化的分析,从而制定出可以满足顾客需求的销售方案。第二,要有顾客参与意识,可以邀请用户一起参与设计创新,更好的实现产品的升级与创造。第三,要有将产品做到极致的理念追求,最好的产品是永远会受到消费者的追捧的。

2、转变销售模式,促进农产品行业产业结构升级

(1)平台化道路。在地方建立农产品特色馆,借助政府的支持和自身体系的聚合力,集合当地众多的小卖家共谋发展,对这些小卖家进行统一的专业培训,并制定统一的上游供货标准,由该平台的专业团队进行统一操作,线下则按照统一包装、统一配送、统一售后等标准化操作执行。

(2) 资源整合道路。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结合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依托网点进行销售。对于有开网店想法的人进行电商培训,使他们掌握必要的营销技巧,并通过微博、微信等免费的社交工具进行农产品的推广。

(3)品牌化道路。结合地方特色,对当地的农产品进行统一采购、统一包装、统一配送等诸多标准化尝试,通过大型的电商平台进行运作,呈现商品的品牌化。在2015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周至猕猴桃品牌价值以36.23亿元列为中国猕猴桃区域品牌价值排行榜第一位。其猕猴桃一产收入超26亿元,年收入高出10万元果农达到1.2万户,产品远销26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周至县大力推广“互联网+”模式,通过与正大、右下方等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形成产地与销售企业间的良性联络。

3、加强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标准化建设

(1) 对农产品进行细分,根据不同农产品所需要的环境不同,选择不同的储藏、运输方式,尤其是对于设施要求极高的冷链物流要加大科技及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产品行业的物流服务水平和物流配送效率,节约物流成本。

(2)加强农产品在物流运输环节的监督与管理,构建农产品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广大公众对于物流行业的监督,建立健全的问责机制。

(3)政府应制定适应物流行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及法规,规范物流行业的运营情况,并引导年轻人积极进行创新、创业,加大农产品物流要求的经营和管理方面专业人才的培训工作,加大对物流行业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的物流信息开发系统,实现农产品物流信息的对称,从而增强物流行业的竞争力,扩大农产品物流市场的规模。

4、构建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1)加大大数据开放程度: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在合理的范围内积极开放农业大数据,使农业信息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2)不断完善农业咨询平台的建设:农业咨询类网站的运营模式是将线下渠道的咨询信息到线上平台。随着企业对农业咨询需求的增多,过去仅仅售卖数据的模式已不足以支撑这类网站的运营,网站应该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根据企业面临的问题为企业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咨询方案。

(3)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类网站建设:我国信息服务类网站起步较早,大大小小的网站已经有3万多个,但真正具有影响力的网站并不多,各级农业部门应这类网站的的资金投入,挖掘具有长远目光的行业领导者,整合资源,提高网站资源的利用率。

5、开拓融资渠道,加强诚信建设

(1)各地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当地农业的投资力度,为农户农产品的销售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

(2)创新融资方式,通过众筹这一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型融资方式,农户可以借助互联网向公众展示他们的农产品所独有的市场优势,获取网友的关注和支持,筹得自己所需的资金,从而解决农户融资成本高、门槛高,融资无门等难题。

(3)加快农村诚实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农户向银行借贷以及民间借贷的发展。政府可以鼓钜行机构或者其它支付机构向农户宣传分期付款按时还款这一支付方式,增加农户的信用记录,从而促进农村城市信用体系的建立,帮助解决农户借贷资金拒之门外这一难题。

参考文献:

农业物联网市场前景篇(3)

与此同时,姑苏城内,太湖之畔,正在进行着一场互联网和现代农业交互碰撞的饕餮盛宴。9月6~7日,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暨新农民创业创新大会在苏州召开。国家相关部委、全国各地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者、涉农互联网企业和新农民代表齐聚一堂,共同畅想“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美好未来。

在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的今天,互联网的技术与思维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此次全国首次“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的召开,更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国务院副总理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有效途径。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有关精神,把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制高点,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任务,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推广应用,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快速健康发展。

方向已经明确,道路仍需探索。在这场“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盛会上,开展了“互联网+”现代农业暨新农民创业创新展览展示、信息大集、“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和新农民创业创新百佳成果推介、合作签约活动、现场考察、“互联网+”现代农业暨新农民创业创新论坛等7项活动,创新的形式、丰富的信息化元素让与会者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信息化浪潮。与会者们赶着信息大集,交流着创业创新的经验,在主题各异的论坛上晒思想,分享成果,用创新、跨界、融合、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思维共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互联网+”正改变着农业发展方式与规则

徜徉在会议专设的信息大集上,与会者能深深地感受到现代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正在怎样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大会上指出,当前“互联网+”现代农业,是继家庭承包经营、农业开放入世、农民工大量进城之后,又一轮指导农业发展的方式方法和规则模式的改变与创新。

国家级信阳茶叶市场的展台前,电子屏幕上滚动着一个个茶叶专业合作社和个体茶商的产品信息。借助专业的电子交易系统,信阳茶叶市场以标准化和数据化为千家万户分散种植经营的茶产业打造了一个具有公信力的现货交易市场,“全球供应、中国交易、信阳定价”的茶叶价格中心逐步形成。

海南互联网小镇的展台前摆满了诱人的热带水果。“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找到每一个水果的源头。”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党委书记胡余亨说,给小镇产出的农产品贴上可以追本溯源的二维码只是小镇“互联网+”的一个小窗口,“每一个互联网小镇都有自己的镇级综合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光纤入户全覆盖、生产经营管理全覆盖、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新农民创业创新行动全覆盖,可以说互联网小镇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

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号角正在吹响。夯实基础,成为信息化深度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前提。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在论坛上指出,中国农业基础依然不够,“基础工作十分重要,没有基础的话,物联网加不上,信息化也加不上。几十年全球和中国信息化的发展实践,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和现代化发展程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不容怀疑的正相关,所以一定要加强基础,注重融合,把握当前和长远,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在大会发言时指出,农业部通过抓好信息进村入户和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两大基础性工程来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推进大数据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目前,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已扩大到26个省份116个县,建成村级益农信息社2万多个,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创建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在全国开展大宗农产品的全产业链监测试点,创新中国大宗农产品月度供需平衡表。

推动新农民形成创业创新浪潮

赶街网的创始人潘东明是作为新农民代表来参加会议的。和他一起来参会的,有农村土生土长,为山西陵县老家卖红枣、核桃和五谷杂粮的王小帮,也有从海外归来,从互联网云计算企业的高管跨界成为新农民的阿卡农庄总裁江宇虹。

当农业发展的前景被科技之光照亮,农民也越来越成为有奔头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才进入这个领域。

在农业电子商务论坛上,国内首份《返乡电商创业研究报告》。报告指出,返乡电商创业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潮流,电子商务有效释放了“草根”创造力,成为推动年轻人返乡创业的最大动力。随着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从北京、上海、广东等大城市返回家乡,新农民通过电商交易平台将本地特色商品与全国甚至全球市场联结了起来,在互联网联通全球的特质下,实现着自身价值和农村面貌的双重改变。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推动下,电商平台的农村化战略发展迅猛,也从另一个层面开辟了农民就业增收的新渠道。阿里巴巴为农村地区的创业就业提供了农民网商和农村淘宝合伙人两种主要途径。京东迎合国际国内品牌、融资厂商为农民合作社以及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品牌化的农产品、营销等综合服务,帮助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创业创新。

江苏军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鲁曼从创业初就立志带领全村农民一起致富,不但经营好了自己的火鸡养殖场,还组织村民一起成立合作社。“农民需要带动和组织,我们不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到村举办养殖技能培训,同时利用远程教育点,制作多媒体软件,为社员提供套餐式的特禽养殖技能在线培训。”鲁曼说:“农村只有有了懂生产会经营的新农民,产业才能有支撑。”

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庄荣文在论坛发言中说:“2015年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15年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2.3%,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95亿,同比增长9.5%,农村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已经达到1.7亿,占农村网民的87%。互联网为新农民创业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

新农民创业创新的浪潮在互联网融合共享的助推下得到迅猛发展。会议期间,农业部与中国电信等电信运营商、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邮乐网等电商企业、浪潮集团等大数据企业,就共同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签署了合作协议,与河南、辽宁、吉林、四川省人民政府,就共建国家级农产品专业市场签署合作备忘录。同时,农业部向社会推介了“一二三产融合打造智慧美丽乡村”等“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和“农产品电商成就农村创业之梦”等新农民创业创新百佳成果,这些以部省联动、政企联合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和国家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重大举措,都将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和新农民创业创新产生深远影响。

携手并肩打造“互联网+”现代农业风景线

在这场“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盛会上,“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当主角”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路径逐渐成为社会共识。越来越多的涉农互联网企业意识到,农村互联网发展必须要“接地气”,带动农民加入到这场传统农业提档升级的改造中来,将“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盆景转化为风景。

会议期间,苏宁控股集团、太平保险集团等6家企业和机构共同发出了“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苏州倡议。倡议的第一条就是“坚持服务‘三农’”,将加快推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为社会首要责任,致力于改造农村、提升农民,为新农民创业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

“现代规模化的种养业需要一批有知识、有组织、有服务体系的现代农业组织来支撑。”新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在发表主旨演讲时举例,“新希望的断奶仔猪的存活率处于国内乃至世界的先进水平。怎样把这些好的技术、品种、办法教给我们的家庭农场?APP软件可以让农民轻松便捷地接受近千人的服务队伍指导,服务他们科学养猪。通过公司、家庭农场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三位联动,在这个过程中运用物联网技术、信息化技术,市场服务、技术服务、手机一键延伸服务、物流服务等来带动农民,这些都是“互联网+”在农村的应用。”

从盆景转化为风景,“互联网+”现代农业在纵深推进的过程中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潘东明说,农村电商的“遍地开花”,首先要破解理念问题。“我们的做法是成立一个协会,通过协会来做培训,给政府、企业、农民进行系统化的培训,让他们接受互联网知识,我认为到今天为止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同时,农产品上行中的供应链标准化管理,也是目前农村电商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我们成立公共服务中心,建立供应链管理模式,探索把小农经济的农产品进行标准化。”

农业物联网市场前景篇(4)

 

自2015年“互联网+”的概念进入大众视野以来,便迅速成为民众、行业、企业、媒体和舆论等关注的焦点,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形成的新市场和新业态正在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航线。“互联网+”不仅是一场激发社会和市场潜力的科技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投资乏力、产能过剩、消费低迷和就业岗位少的状况,拉动经济向良性方向发展;而且是一场为公平提供保障的社会变革,给每位公民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给小微企业提供开放公平的互联网平台,倒逼政府依法透明行政和简政放权,倒逼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融合与创新。

 

一、“互联网+”模式的社会大背景

 

2015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总理所提出的“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它是在多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一)目前中国外贸市场需求在持续下降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对国际环境的依存度很高,在2008年,我国的对外依存度是72%,也就是说每100元的GDP 中有72元是对外贸易创造的,而同时期的美国对外依存度是24%,这说明当时美国大部分的国产产品在本国内都销售完了,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内消费拉动。到了2015年我国的对外依存度是56%,下降的原因不是本国消费需求的上升,而是外贸需求不足,这种高度依靠国际市场来拉动我国国内市场的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很难把握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主动权,一旦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就会对我国的外贸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目前我国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2015年我国新增的就业岗位是一千万个,但是需要就业的人数是三千万,这其中大学毕业生七百四十九万,农村劳动力转移五百万,城镇新增劳动力一千五百万,加上中专、职高、复员军人、海归等合计是三千万人,在2015年将近有两千万人无法就业。

 

在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增加,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外需下降、产能过剩和就业压力困境的状况下,应该寻找的出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切入:

 

首先是转移。可以将某个区域内的过剩产能转移到需要这些产品的国外去,因为这种过剩在全球范围内不一定过剩。对东南亚、东欧和非洲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些过剩是一种财富,外国政府和企业如果没有资金购买,亚洲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银行还可以为其提供融资和贷款,这样的产能转移,不管是对输出国和输入国来说,都是双赢的战略。

 

其次是复兴。我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计划,通过这一战略推动国家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同,促进外贸发展,实现贸易平衡。

 

最后是创新与创业。我国政府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和“互联网+”计划的实施,国家拿出四百亿元支持和引导新兴产业进行创业活动,为创业创新活动提供助力,“互联网+”更是催生出很多新的经济形态、新的就业岗位、新的职业角色。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互联网+”,将其作为先进生产力来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与传统产业和传统消费的对接,引导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创新产品、拓展市场,进而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

 

二、“互联网+”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利用互联网平台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方式和手段,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在推动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进程中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的互联网建设相对薄弱

 

首先就是农村的网络建设需要的工期相对较长、成本较高、工程难度较复杂;其次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现代互联网的应用能力和意识不足;再次是低收入限制了互联网的普及,相对城镇居民来说,农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农民对信息资源愿意投入的消费意愿和能力都相对比较低,这也就限制了农村互联网的发展。

 

(二)缺乏畅通的农村物流体系

 

相对于发达的城市,农村的物流体系建设相对薄弱,各个快递公司通常只能配送到市县一级,农村的网民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购买及销售的活动基本无法达到。农村的网民要想对接大型的互联网平台就只能借助中间商,而中间商的加入不但使农民在经营活动中丧失了定价权与话语权,同时由也因为不能与销售平台直接对接导致了农产品的成本不断提高,这就无疑弱化了该种产品的竞争力。

 

三、“互联网+”模式下的农村经济发展对策

 

在经济新常态形势下,将互联网与农村经济发展充分结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充分把握和利用互联网快速发展这个有利契机,充分实现互联网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首先是要积极推进农村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在农村互联网建设方面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在确保专项建设资金的前提下使资金尽快尽早到位;同时还应加大对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等综合运用税收优惠、减免和信贷支持等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对农村互联网市场的投入力度,进而避免出现“城乡网络二元结构”。

 

其次是要加快建立现代化的农村物流体系。加快农村物流体系的建设是解决“大市场、小生产”和“流通领域瓶颈”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各级政府应该起到统筹协调的作用,积极推进城乡范围的快递全覆盖,协调好物流在城乡之间的发展;同时还应该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的建设、现代化物流园区和流通体系建设,以县为单位建立农村特色产品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从而提高农产品的流通能力。

 

最后是提高农村特色产品的质量,加大明星产品的保护意识。应该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加大对生产包装盒销售各个环节的监控力度,务必要销售老百姓信得过的农产品;还应该重视对明星农产品的保护,重点打击对明星农产品的假冒伪劣行为,通过这些特色产品的发展来树立信心。

 

四、结束语

 

随着农村在“互联网+”应用研究的深入,基于“互联网+”的农村经济高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必将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提升农产品生产销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国家、区域经济和人民利益的三赢,并为国家提供可以借鉴的参考和经验。

农业物联网市场前景篇(5)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供销社;效率

1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现有产业体系的调整和优化已是社会共识。主观上,建国后薄弱的资本积累、亟待推进的工业发展以及整体的国民日常生活需要,推行农业对工业进行补贴发展的“非平衡”发展路径是彼时发展的必然选择。这种发展模式前期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工业化进程推进到一定阶段时,工业对农业的适度“反哺”成为必需;客观上,农业是整个产业体系的重要基础,在工业品层次、品类和价值日益丰富的背景下,农业的生产技术、效率和品质,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和贸易深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资源和空间较大体量的国家,具有一个现代化、高效率的现代农业体系,是经济和社会能够持续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一直重视“三农”问题,业已积累许多重要的经验。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制度、产权、市场和技术等多方面问题。由于农业的发展具有其自身的属性特征,客观决定了农业问题的解决必须基于农业自身的特点展开。其中,由于农产品与普通工艺品的自然属性不同,包括其储存方法、保质期限、物流方式、中转保障等方面,客观上增加了农产品产和销的障碍。另外,我国的农产品经营与西方发达国家略有不同,规模小、较分散、品质不稳定等诸多因素,一定程度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规模化发展与市场化推进。本文拟从供销合作社的视阈对农产品的物流环节相关问题展开思考。

2文献综述

农产品的物流问题,一直是农业发展和物流发展的热点问题。目前学界对此已有较多的研究,形成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观点和建议。谢培秀(2003)[1]、陈耀(2007)[2]和赵勤(2006)[3]等分别从宏观的国家角度、中观的省域角度和微观的区域角度对农产品物流问题提出思考和建议,围绕核心都基于农产品的保质期限、物流的自然损耗、时空的转移成本展开;钟无涯(2012)[4]针对农产品的时空转移成本问题,提出基于第四方物流的运营主体多元化缓解时空转移的农产品损耗等问题。武淑萍(2016)[5]依托“互联网+”的发展背景,构建了电子商务系统与快递物流系统的协同发展模型解决农产品的流通环节效率问题。综合以上,可以发现,至少在微观层面,农产品物流问题依靠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是目前阶段的重要趋势,但并非唯一路径。因为农产品物流面临另外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标准与规模等,目前市场尚未形成具有强大公信力的认证与背书。在衔接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的过程中,尤其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供销社发挥着重要功能。即使在当前发达的市场网络下,部分供销社仍在农资流通市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分别就“继续办好供销合作社”做出批示[6],国务院也发表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具体文件措施,将供销社与“三农”结合起来,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农业发展思路[7]。郭宏湘(2008)[8]认为虽然近年供销社缩简,但其组织架构、物资设备、服务体系和人才网络等优势依然存在,利用供销社现存网络对构建农村新型物流系统事半功倍;吴熠钧(2014)[9]、乔平平(2015)[10]、夏文杰(2015)[11]等分别从省域层面的供销社体系与农村物流整合实践进行经验总结,提出许多在农产品物流方面的问题、建议与对策。综上,目前利用供销社对接农产品物流已经得到政府、社会和学界的关注,但仍有诸多具体问题未解决。尤其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市场发育程度差异、农产品类型差异、时空转移成本差异等诸多因素,也决定我国不可能用一种模式解决所有农产品物流问题;另一方面,供销体系的全国性经验模式,在面对区域差异所选择的统一标准,又具有在某些方面的稳定性、一致性,如农产品单品的品控规范和标准等。基于此,本文将对农产品物流与供销体系的若干对应环节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3农产品物流起点:供销体系的农产品品控

由于农产品与一般的工业品性质不同,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显然不能单纯从物流入口或商品入口展开,基于“农产品”的自然属性结合物流体系,才能更客观的把握其特质。由此延伸出一个重要命题:农产品物流的起点,亦即农产品物流的核心要素“农产品”,选择什么、如何选择等系列问题,成为决定农产品物流市场价值的重要环节。物流价值一定程度是附着在物流商品之上,市场不会给予并无价值载体的物流过高的估值。因此,农产品物流的价值起点应该聚焦在农产品的品控维度。众所周知,目前“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农产品电商仍未形成市场、结构和绩效都具有压倒性优势的企业,农产品品控环节缺少有效率的管理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基于成本、规模和专业等因素,如果以品控作为节点,采用传统的供销体系衔接生产、收购、归类、物流的集成方式,或将成为破解农产品物流瓶颈的一个重要途径。供销合作社是以流通服务为主的合作经济组织,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其主要功能是衔接城乡经济和农业生产;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因多种原因出现业务萎缩,但在农产品流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地位和作用。供销社在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中发挥规范管理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对接农产品品控模块的则是其长期从事农产品采购过程的经验沉淀与成熟机制。从农产品物流入口角度思考,当前从事农产品采购的大型企业有不少,在众多的企业中,中粮集团无疑是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综合农产品经营企业。与中粮集团的大型国企性质类似,供销合作社在长期的涉农经营中,具有可靠的品控标准、人才团队和管理模式,虽然在市场运营环节,供销社对于市场机制存在不适应,但不能否认其沉淀数十年的农产品入口管控机制的效率。从这个角度出发,对于当前农产品物流渠道的延伸和拓宽,纳入各级供销合作社体系作为农产品物流入口,具有谨慎的乐观预期。

4农产品物流过程:供销体系的物流效率

供销社承担着许多涉农商品的流通,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是传统功能,包括农资、快速消费品、小工业品和再生资源的下行,其中农资(指化肥、农药、种子、农膜、农机设备及其辅助材料)是其最主要的经营产品,还包括各种优质农产品的汇聚、精选和上行。这些传统业务中,既具有在农产品品控方面的经验沉淀和管理效率,同时在物流过程中也有较大的优势。供销合作社相比市场上大部分物流企业,显然具有独特的市场资源。虽然目前众多基层供销合作社的运营不甚乐观,但是其仍拥有非常可观的存量资产,其中大部分是商铺、仓库等极具市场价值的稀缺资源,同时还拥有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和覆盖城乡的经营网络,这都是其发展农产品物流的运营优势。而且,从成本论的角度,供销合作社的前期投资基本属于沉没成本,其发展农产品物流的增量投资转换为边际成本后,与边际收益进行核算将会形成较为乐观的利润增速与市场空间。在“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快速推广的过程中,供销合作社近年正逐步推进全国、省、市县多层次全方位建立农村电子商务协会,依托协会开展电子商务平台的尝试,当前已经在农产品加工流通网络建设方面取得收益。客观而言,全国性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立,必然分解为省际区域、省级、市级层级体系和多样化的某类农产品单品物流体系。在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物流网络和物流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物联网快速发展并日渐成熟的背景下,物流体系的功能和优势不断扩大,有效扩展了供销社农产品和农资品的营运业务。以此推论,目前重构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投入成本、市场风险以及推进节点损耗等,大大高于在当前的供销合作社体系进行优化的成本。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等途径挖掘供销体系的物流效率,既能够有效降低社会建设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加快建设速度,提升建设效率,同时也能更有效率地推进“三农”工作。

5农产品物流市场:供销体系的品质保障

相比从市场效率和服务体验等角度对国企的诟病,市场对于国企的产品品质有较高的认可度。尤其是在部分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如医药、食品、原材料等。这一定程度反映出国企与单纯的企业存在不同,其功能与诉求并非完全基于市场机制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开展,其是具有兼顾社会、市场、福利等多种功能的企业型组织。供销社作为国有性质的商业机构,具有独特的特点,既不是纯粹的政府机构,也不是完全的市场企业。这种复杂的属性一方面成为供销社市场运营效率较低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社会对其经营产品的品质认证。如在我国某些地区屡次出现的假农药、假种子和伪劣农资产品,这一类问题很少发生在以国资为主体的企业。正是这种多元化的企业性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国企品质的基础。从农产品物流的入口、节点、过程跳出,审视整个农产品市场的品质、商誉、信誉等,偏重市场绩效等财务指标、效率指标,显然不足以支撑这一需求目标,寻求市场之外的评价入口和评价维度,因此成为研究深入的必然。前文已经述及基于供销合作社构建农产品物流体系,将具有更高的市场效率;同样地,基于供销合作社在农产品和农资品市场几十年来形成的品质、口碑和心理依赖,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接和融合农产品物流市场,从而对已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供销体系进行优化,不仅能够快速恢复和兑现供销合作社前期的良好商誉,也能够以此为契机,重新定位、整合、规划农产品的“上行”和工业品“下行”,强化、扩展、沉淀供销合作社基于农产品市场领域的品质保障,以此建构新时代背景下强势的国企性质商业组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消费模式升级的同时,恩格尔系数下降到一定阶段时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一现象并非代表收入下降,而是消费升级后消费结构、消费品质、消费理念在优化的侧面支撑。纵观我国市场,农产品的销售呈现出较显著的消费分层现象,这在一线城市尤其明显。以深圳为例,进行日常农产品消费的市场包括农批市场、社区摊点、便利超市、大型超市、果蔬专业超市、高端超市(ole等销售进口商品为主的超市)等,以此分别对应日趋分化的市场需求。在面对诸多的农产品经营者时,消费者的识别和认知需要学习成本、时间成本和试错成本,而基于具有长期社会声誉与品质口碑的供销体系重塑农产品物流市场和农产品经营主体的市场形象,显然具有较低的进入成本、较高的运营效率和显著的市场绩效。

6总结

农业物联网市场前景篇(6)

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仍存在诸多困难,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困难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互联网金融在农业中应用前景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农业发展;应对策略

一、互联网金融在农业中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把金融运用到互联网业务中,以在传统互联网功能下再实现融通资金、管理风险、信息中介的作用,达到互联网和金融的有机结合。1995年首家互联网银行SNFB成立,是互联网金融起步的标志。2012年,互联网金融浪潮席卷中国,人们对这个新型模式关注度逐渐升高。2013年,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呈现飞速发展势头,随后几年,该模式在各行各业不断取得突破。迄今为止,欧洲70%以上的客户选择网络银行完成基本业务,中国的网络渠道实现了50%以上业务,电子渠道正成为主流的业务方式。互联网金融的应用前景引起各行业关注,可通过该模式的视角破解农业发展难题。农业互联网金融融合了金融对资金使用的敏感性及互联网提供的广泛平台,又注入农业属性,开创了一个新领域。由于互联网金融在农业中的应用具有农业的特性,农业互联网金融应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通过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使农业互联网金融不仅具备金融和互联网的特性,还兼存农业具有的特色发展优势。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农业应用问题

(一)我国农业发展的固有问题

第一,农产品过剩以及价格不稳定。由于国际竞争力低,大量的农产品只能自销国内市场,我国主要消费地是城镇,农产品的主要供应地是农村,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49.68%)少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32%),而我国城市消费(占总消费86%)远远高于农村消费(占总消费14%),供需之间的地点和时间的差异常造成产销过剩的问题。同时,我国农业发展存在断层,农户没有农产品销售渠道,往往只能等待中间商收购,常常造成某些区域产品供不应求而其他区域产品滞销的问题,不仅使农产品生产过剩,还使价格存在区域性差异。第二,国际间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大。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同其他国家输入输出农产品贸易增多,其中美国农业基本上以大面积的农场和牧场为主,其国土面积940万km2,耕地有28亿亩,而仅500多万的农民却为2.9亿人口提供食物生存保障,且美国是世界范围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因为规模化是美国的农业生产特点,农场主平均耕种面积达600英亩,其生产的农产品成本低、产量高,然而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而耕地面积仅占1.43万平方公里,人均耕地仅1.4亩,未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二分之一。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生产中人力和物力的成本较高,这种现状下,我国粮食等农产品的出口的竞争力远不及发达国家。第三,农产品供求之间的直接信息缺失。我国农产品的销售多通过中间商的采购,不仅增加中间环节的流通成本,削弱农民的实际收益,还抬高了农产品价格。而“互联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业态,农产品销售的互联网化有助于供给和需求的对接,使得供给需求随市场变化同步,减少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

(二)互联网金融在农业中的推广运用问题

我国的农业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低,而农业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应用需要知识基础为前提。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率低,大型机械化设备应用不高,农产品大多通过中间商收购买卖,少有未涉及网络电商模式,农民对互联网金融的接受程度是制约该模式在农业应用的瓶颈。同时,正因为这种模式市场未被深度开发,互联网金融在农业中的应用将是一片蓝海。

三、互联网金融促进农业发展的应对策略分析

(一)创新营销策略,提高核心竞争力

农业企业最核心的内在动力是产品品质,诚信经营加之适当的网络营销方式,可以迅速打开农产品销售市场,扩大网络市场占有率。以安徽小蚂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具有生产育苗、种子配种、服务配送、生态观光等多种新型业务,坚持“从农场到餐桌”原则,发展产业链平台的“一条龙”服务。将互联网金融模式贯穿于整个产业链,在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直销通路。同时开展农业园观光和农业基地旅游创新业务,增大影响力的,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扩大了市场占有率。

(二)拓宽销售渠道,丰富经营多样性

应用互联网与网络技术能拓宽农产品的供销渠道,争取更大的发展平台。社交软件如微博提供了新型销售渠道,而这种销售渠道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更广,能有效提高市场认知度,增加市场份额。农户个人或企业应选择在农村地区使用较为广泛的社交软件,建立公众号并利用软件转账以及支付功能,直接促成商品交易,并将产品直接邮递到顾客身边,降低中间环节的时间成本。此外,农产品企业或个人也可构建自身的网购平台,如安徽的小蚂蚁优选和厚土农牧有限公司都分别创建网站,开放会员注册,与电子商务紧密接轨,结合农业服务性和高效性。

(三)规范农产品生产,赢得客户的信任

农产品的规范生产可以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因此,现代农业生产中,可以利用互联网使其逐渐规范化,减少人力、时间的消耗,提升生产效率。如小蚂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拥有专业的运营管理、物流及客服团队,不仅实现企业规模化生产服务,同时赢的客户的信赖与选择。可借助互联网应用各种传感器对作物的环境湿度、光照情况以及温度进行分析观察,通过农产品生长状况图片的拍摄,将农作物信息进行定时定位,通过综合整理分析,判断下一步需要采取的措施,使农作物的生长更规范、更科学、进而改变农业生产效率低下问题,规范农产品的生产。

(四)创建农产品溯源体系,满足客户多样性需求

互联网金融在农业中的应用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农产品预定、选购、配送等一系列需求。运用互联网云端,建设多重监督的农产品溯源系统,比如农牧产品的生产记录档案及生产过程中的全程摄像传递。建立VIP手机客户端以及建设现代农场互联网,使得客户在生产、运输、销售等每个环节都可以参与监督。云端在农业中的运用最终可以为有需要的顾客“定制”农产品,将种植养殖过程全程摄像,并传递到顾客的手机客户端。在这种新媒体运用的情况下,客户不仅可以随时随地的查看属于自己的产品,还在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督作用。

作者:徐阳 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秀霞.浅析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村金融发展路径[J].科学与财富,2015

[2]谢方舟.互联网金融技术应用于农村金融的思考[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4

农业物联网市场前景篇(7)

互联网金融服务围绕场景而开展,多方开始抢占场景资源。

(1)非金融企业阿里集团因电商场景开展金融服务,并抢占多类场景资源,打开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的想象空间。集团最初因电子商务场景需求先后涉足互联网征信、第三方支付以及小贷业务,如今已发展成立庞大的互联网金融集团——蚂蚁金服。除传统电子商务场景外,集团目前还全力打造农村电商、跨境贸易、文化娱乐、大健康四大场景,并依托支付、云计算和物流三大基础设施撬动外部场景的资源。阿里已经实现对多场景的控制,掌握核心数据资源,这为公司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2)传统金融公司平安集团颁布“1333”战略,加强对场景的控制力,促进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平安集团颁布“1333”战略,旨在全方位抢占“医食住行玩”生活场景资源,并通过对场景的控制来推动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目前已落地场景项目包括万里通、平安好房、平安好医生、平安产投汽车领域投资。不同场景中公司都设有相应的金融服务,比如平安好房在给顾客提供房产服务的同时还为顾客提供房产按揭贷款、房产众筹等金融服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