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信息化行业前景

农业信息化行业前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9 16:13:10

农业信息化行业前景

农业信息化行业前景篇(1)

关键词:设施农业;物联网;情景感知技术

如今计算机业已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得到了普及,随着计算机资源日益增多,情景感知技术也应运而生。情景感知技术是处理信息的一种技术,拥有丰富的信息是物联网的最显著特征,情景感知技术利用这种特征为广大用户提供相关服务。各地的农业科技园区、家庭农场与农业产业化综合体是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物联网与情境感知技术会被更多地运用到设施农业生产经营中,为农业增效增产、农民增收建设高水平、科技化、智能化的良好平台。

1农业物联网中情景感知技术的运用需求分析

近10年来,国内农业领域中越来越多地运用信息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在我国农业服务、营销、物流、生产等诸多等产业链与环节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它有效提升了国内农业服务的质量与生产效果。设施农业物联网的普及与应用,推动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升级,对国内整合与利用农业物联网的庞大信息量,完善服务模式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应该积极地响应设施农业的此类需求,打造以设施农业物联网为基础的情景感知技术体系,为增强农业物联网领域的综合效能找出针对性的解决途径。联系情境感知技术与农业物联网的相关概念,可以这样界定农业物联网情景感知技术:面向质量安全追溯、农产品物流、智能管理与农业精准生产等,货物具有代表性的应用目标的相关情景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解析处理,定制相关服务的一种信息服务体系与综合计算模式。

2情景感知技术在设施农业物联网中的应用分析

2.1设施农业科学计算与三维数据场可视化

如今,在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过程中,科学研究日益凸显了信息化、数字化的特征,设施农业的相关科研部门业已建立了设施农业科学研究的总体发展环境。如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设施农业物联网为设施农业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和数据,基于数据中心地位的设施农业科研模式机制初步完善和发展,在数字化设施农业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设施农业科学计算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应该将其当作计算科学的关键性趋势。因此,设施农业计算科研与三维技术可视化,会变成我国重点发展设施农业物联网感知计算与情感的具体形式。作物与环境是三维数据场与科学计算的两大重点。首先,在采集设施农业物联网的相关信息过程中,应该采集气候、光照、土壤等诸多信息,通常情况下,传感器的具体设置形式非常独特。因此应该它的具体设置状况,密切结合相应的模型发展体系,以达成可视化的二维数据场。其次,就农作物的实际发展而言,不少技术措施为获取诸多微观组织与支持各种农作的具体物性状信息,为完善和丰富农作物领域的三维数据发展辅以必要信息保障。

2.2感知认知一体化

随着硬件、软件环境发展越来越快,设施农业物联网领域的情境感知技术也快速进步,以往的信息处理方法无法有效地满足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形势。处理模式与采集信息面向感知环节而实施,在采集与处理这些数据的过程中,重点涵盖了遥感影像、气候环境、视频图像等诸多类型的信息感知。然而在确认与解析相关感知信息时,依旧处于一定范围中,设施农业物联网科技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促进情境感知技术的运用。从这个环节来看,情境感知技术的发展,重点涵盖了下列方面,如知识转型、数据分析、信息融合、理解语义、科学计算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数据与信息间的有效转换。在传输与采集物联网数据、处理物联网信息的过程中,应该让认知体系与感知体系密切结合起来;在设施农业的管理和生产环节中,构建起具有较高的数据准确性、信息反馈能力较强的机制。因此,必须立足于相关感知数据,紧紧依托数字化、可视化三维境模型,统一协调认知与感知的计算模式。

2.3网络三维交互式服务

就当代设施农业的实际发展而言,应该将其功能定位于设施农业会展、生产加工、设施农业园区、休闲娱乐、生态旅游与农产品电商等领域。特别是部分地区的些经济水平比较高,对这个层面出现了更大需求。网络访问量为有效运用设施农业的技术与产品服务,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体系。兴盛于网络的人际交互应用程序与界面,获得了迅猛发展。按照网络三维交互的整体性服务模式,仿佛变成了设施农业物联网情境的相关计算发展模式,事实上是统一运用前文论述的三维数据模型的有效融合,以植物数字为核心内容的综合计算。在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按照网络三维交互,提供仿真应用的管理与服务界面。这套系统立足于设施农业的相关物联网情境,将电脑技术当作切入点,将作物的实际环境的变化当作感知信息,进行网络三维的展示与互动。按照三维网络实景交互的实际情况,为消费者构建了不同程度的在线虚拟环境。它重点涵盖了农事体验、虚拟漫游等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服务,如此以来它可以强化设施农业的总体服务效能,增加了设施农业的经济价值,促使我国设施农业的不断升级与转型。

3设施农业物联网中运用情景感知技术的研究

此处将监测玉米的实际生长过程当作案例,重点采取情景感知计算,它涵盖了3个部分,依次是提供服务、数据处理与数据获取。一是数据获取,在该环节中,在田间安装各类光照、温度、湿度的视频监控设备与传感器。而且通过网络传输实施传输监测到的相关数据;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首先是识别与分析前面收集的各种信息,而且要提取有用信息,联系玉米生长的相关模型,分析这些信息实施适应性。通过此类方法收集相关信息,大部分属于图像信息与视频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图像处理方法,把各种图像信息与视频,转变成语义理解,在此基础上把握玉米的实际生长态势,涵盖整齐度、株高、株行距等多种参数。最终是对上述信息构建整体性计算模式,以有效分析相关信息,获得有关结论,为相关决策人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农业信息化行业前景篇(2)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现代农业产业链;商业模式解构

在现有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趋势下,互联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目前互联网也在农业产业链的各环节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现代农业化的产业链中每一个环节都有互联网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互联网对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其具体的一些作用点。

一、“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基础分析

外部环境的改变以及内在优势是不断促进产业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业经济现在正处于需要进行转型升级的一个背景,而现代农业应该怎样做出转型,跟现在的移动互联网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联。

(一)农业生产规模的提高,需要得到互联网技术的支持随着相关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土地集约化是农村粮食生产的一个主要趋势。土地的流转已经进入了非常规范的状态,所以农业生产经营将会更加规模化,而如果规模化经营成了当下农业生产的主要发展趋势,那么将会使得原有的粗放型农业生产得到改变。与传统的规模较小的农业生产相比,规模化的经营需要投入很多的资金,以及需要大批量的采购农用物质,而在这时如果引入了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将会给以上这些过程提供很多的便利,并且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也因此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政府对于信息化农业的发展重视程度较高我国现代农业主要面对的两大重要问题是粮食以及食品的安全问题。首先是粮食安全方面,因为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损害,而相关的农业资源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紧缺,所以这给粮食安全问题带来了很多的挑战。相关会议指出,粮食安全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必须要保证粮食的绝对安全。目前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相对以前有了一定程度的减少,而人均所拥有的土地数量也相对降低,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提高种植以及养殖的效率,就必须要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这也是保证粮食安全问题以及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方法。各级政府都对农村电商的发展有非常高的重视,并提出了相关政策来积极地配合农村电商的发展,积极地鼓励农民群众利用电子商务来实现产品的交易,并且采取了相关的措施来进一步地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不断的推广电子商务在农村中的应用。在“互联网+”农业技术不断推广的现在,其中一个最大的阻碍因素就是物流问题,但是相关政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扫清了前方的障碍,为其发展过程创造了非常良好的条件。

(三)农村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高,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基础农村已经完全具备了基础信息设备,这些设备在不断地完善下,已经相比从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并且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乡村信息化基础设备的建立,目前关于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项目已经全面开展,覆盖了大量的乡镇地区,而农村地区的群众拥有计算机的人均数量也在不断提高。并且随着手机的普及化,能够利用手机来进行上网的农民群众数量也在不断提高,并且关于农业信息的采集,农业农村部也开阔了很多的渠道,设立了大量的采集点。这些信息采集渠道以及采集点的覆盖范围非常广阔,能够基本上满足农业人员所需要的农业信息需求,为他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信息,从以上可以看出,当下农业互联网的发展所需要的一些资源以及信息采集渠道都已经基本完善。很多新兴的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到农村农业行业中,比如说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技术,但是从总体上来讲,农业生产的总体情况还处在比较落后的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发展只能依靠传统的一些技术。但是在实际上,数据分析以及云计算等新兴科技早就已经在农业方面进行了应用与探索,而且这些技术手段都在不断地完善中,其应用场景也在不断地丰富,而这些技术所能发挥的效果也更加的明显,对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虚拟网络中的经济与实体之间的融合是当下信息化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下农村网民数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根据相关的数据表示,农村网民的数量正在不断地提升,其覆盖率越来越高。并且在未来的这几年中,农村地区很有可能成为当下中国网民规模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而手机慢慢地也将成为普及互联网技术以及促进农村地区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媒介。而农村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高将会给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带来非常重要的优势,使得互联网与农业之间能够实现更加有效的结合。同时也能够解决农村信息化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基础问题,为今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便利。

二、“互联网+”背景下对于农业产业链的具体影响分析

(一)提高农业产业规模化农业产业要想得到真正的规模化必须要制定土地的流转制度,通过制度的实施过程来进一步地推动我国的农业产业向更加规模化的方向发展。这种传统的生产模式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把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时也推动着自身的收入及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的发展,农业要想得到真正的发展必须要有现代的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能够进一步的推动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管理制度的完善也会进一步的推动农业金融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政府政策扶持“互联网+”的农业发展土地是农业发展的最终的保障,现有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经济的发展也给食品的安全和粮食的安全带来了一些威胁,目前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前粮食的安全保障问题已经成为现有农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目前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水平非常低,现有的人均土地占有量非常的少且发展不平衡,为了进一步地使这些土地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来提高粮食的安全问题。目前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文件进一步的推动农村电子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用互联网技术来积极地鼓励农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各种政策的实施也为农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互联网技术带动农业发展农业产业链的活动主要包括了农业的生产流通等一些其他的工作流程,互联网是现有农业操作流程的核心关键点所在,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农业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各种各样人才进入到农业发展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工作,通过这种方式来进一步地改变农业市场的现行效率,互联网技术可以进一步地推动农业产业链的转型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结构进行改善。

三、“互联网+”推动农业产业链经营模式改革的具体体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计算机系统已经在各个领域和专业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农业产业链也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互联网技术进步地推动了现有农业产业链形成了一定的商业模式,这种新型的商业模式也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更多的市场发展的可能性。

(一)农业产业链的生产资料模式随着我国土地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运行,我国现有的土地经营模式朝着更加规模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新型的经营模式也在不断地扩建和形成的过程中,这种经营模式的规模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业产品的供给量,农业产业链的生产资料模式也在朝着更加科学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链市场比较广阔,且市场发展前景很好,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来化肥、饲料这些种类的农业附属产品销量也在不断地增长,因此也带了一些经济效益,随着近几年来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进一步地推动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这种新型的金融模式也会提供更加优质的农产品,这些农产品也会进一步地对农业信息系统进行完善,进一步地把现有的农业生产商朝着一个更加综合型的农业服务平台进行转变。这种转变更加有利于农业市场的进步和发展。农业产业链的生产资料模式的改变也为农业市场的进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农产品营销向农业电子商务模式转变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营销方式也在向农业电子商务模式转变,农业互联网的发展也为农业电子商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结构模式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各种权利分配不平衡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具体体现就表现在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小型零售规模比较多,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农业生产流程太过繁琐和复杂,传统的农业产品的生产流程非常的复杂,各种销售及分售模式极度的不平衡,农业的很多批发商的权利和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出现这种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农产品的营销与现有的商业体系不符合,存在一些不协调的问题,随着现有互联网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各种产品的生产模式都在不断地拓宽和发展,这种新型的市场模式也进一步的对消费者的利益进行了保障,这种新型的消费模式能够进一步的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三)互联网技术推动农业金融模式运行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农业生产链中另一个比较重要的金融业也处在不断地成型及发展的历史时期,金融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需要得到及时的解决。比如说信用的缺乏也会导致现有金融行业开展比较困难,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依靠互联网的数据能力,用互联网的技术进一步增强金融行业可信度。第二,对于一些小型的借贷金额方式,这种新的借贷方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利息比较高且管理比较困难,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利用一定的方式来构建一个更加社会化、微型化的平台来解决。第三,仅仅依靠信用来维持担保抵押的方式在实行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可以推荐一种新的方式来实行,比如说可以用一个第三方的机构来做一个监督管理的中介者,通过一个基层的担保点来实施担保过程中的各个活动,通过实际的活动来开展租赁等各种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对农民的利益进行更切实的保护。

四、“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各领域的经营模式变革

农业生产市场的主要特点是发展空间大,现有产业比较落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非常常见,因此,现有的农业产业被互联网技术改变的可能性非常大,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够提高农业产业的信息化程度,现有的各种新型经营主体的成立也都进一步的预示着农业互联网时代已经慢慢地到来,互联网技术正在对农业产业链进行一个全新的构建,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链正在进行一个全新的变革,互联网技术在推动着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在进行全新的布局,正在构建一个全新的农业产业的生产规模模式。

(一)农业生产资料服务平台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资料服务平台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随着现有农业现代化生产模式的推进和改变,我国的土地流转速度和方式也在不断地进行改变,农业产业也不断地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这种新型的生产规模模式也为产品的工艺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我国的农业物资市场发展非常的迅速,一些化肥种子等农业产品的销售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互联网技术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互联网技术所创建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也有利于进一步的激发农村产业的活力。这种新型的经营模式也会进一步提供更加高质量的产品,更加丰富的农业产品物资供应方式和渠道,更加优秀和优质的服务方式和技术,这种新型的农业信息化系统也会进一步的推动我国农业物资向更加商业化的方向转型和发展。我国目前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尚未形成一个固定的方式和模式,现在比较成熟的经营模式主要是第三方的网络销售平台模式,与国外的一些发展经验相比,国内的模式仍旧存在很大的漏洞,国外的现有农业产品的销售模式有更加一体化的服务能力,因此,我国的农业企业的模式也应当进一步地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互联网大背景下的现代农业物资企业发展将会朝着更加一体化、专业的方向发展。

(二)农业服务企业更好的发展互联网是一种新兴的信息革命技术,互联网的出现构建了信息化生产的主要模型,互联网能够真正地实现所需要的交流和沟通,对各种农业生产信息进行传递。农业信息化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将传统的劳动力工作方式转变为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控制的生产模式。这是一种更加高效的生产模式,这种新型的生产模式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结合也为农产品的销售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我国传统的农产品加工模式主要包括零售、批发等。传统的加工生产模式利润比较小且难度比较大,在这种传统的生产模式下,一些小中型的农业生产者甚至没有选择的权利,消费者是被动的购买产品,很多消费者的利益不能够得到最有效的保护。产生这种现象的最真实原因就是农产品的属性与信用的流通模式之间不协调,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尽快建立一种更加新型的销售流通模式,互联网技术的到来标志着这种新型模式的建立,互联网技术带来了更多的新型技术和设施,为新型模式的建立带来了技术性的支持,这种新要素的出现和设施的建立也为产品的流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农业信息化行业前景篇(3)

1威海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威海市属于山东省的港口城市,是全国综合经济实力50强城市[1]。该城市是中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型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被评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2]。通过对威海市农业整体发展情况的分析,农业信息化建设成为热门词汇,物联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的逐一实现,标志着农村信息化已经开始在农村范围内实施。2015年,威海市农业部强调,预计到2020年能够全面实现农业信息化,保证信息化技术可进村入户,达到县、村的全面覆盖。如今,电信、农信通、阿里巴巴正在逐渐进村,为威海市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渠道,保证农村与城市接轨,严格遵循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和使命。2015年3月17日,威海市开展农机信息化培训活动,其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农业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发展平台,网络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农业机械信息化等等的出现,都可为农业经济提供发展契机,实现农业经济发展质的飞跃。

2农业信息化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2.1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通过对威海市农业信息化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借助时下的信息化技术来实现对农业经济的全面推广,是一项重要手段,相较于传统的人为口口相传的形式取得质的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为农业所有项目提供了宣传与展示的平台。据报道,在淘宝、天猫等诸多电子平台上,威海的电商的达到1.1万,2013年,威海市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交易量为540亿元,同比增长了20%[3],占到山东省的第三名。通过对以上相关数据的分析,了解到威海市的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实现农业的信息化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农民可以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将农产品信息上传至电子平台,将产品分为不同的类型、等级等,对农产品进行简单的描述,借助图片与文字描述来充实商品信息,为消费者提供大量的参考信息。以荣成红富士苹果为例,首先准备苹果的照片,保证照片的真实性,对照片进行处理,并辅以文字进行编辑,对苹果的价格进行明确的指出,明码标价还是“面议”要清楚的表现出来。同时,借助网络交流平台,及时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细心解答消费者各方面的疑问,实现平台上的实时交流。运输是电子商务的一个关键点,为了保证产品可送至消费者手中,应开设乡村快递,很多地区快递是无法到达的,严重影响着网购用户的便利性,此服务的开设解决了这项问题。

2.2提高农民的素养,强化信息化培训

农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对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具备足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才能保证电子商务运作的质量和效率。为了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顺利开展,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素质,掌握简单的网络操作方法,能够具备与消费者沟通的能力,是全面实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信息化培训工作的开展,应在当地开设信息化培训班,专门就电子商务技术进行培训,在培训人员的辅导下,让农民反复进行信息技术的操作训练工作,并对其训练成果进行验收,构建完善的农民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另外,就作物种植、管理等知识点,也可开展远程教育,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实现视频教学,农民可以将视频下载下来,反复观看,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借鉴,可大大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2.3借助信息化平台,发展海外贸易

为了更大程度上的开放农村,拓宽农村经济市场,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农村的宣传,将农村的特色型产业展示出来,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农产品,还包括旅游、土地建设与资源开发、劳动力信息化建设等,应全面发展农业经济,注重对农产品、旅游经济的海外推广,扩大海外贸易范围,再加之威海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拥有多处海港,开展进出口贸易。威海市是重要的旅游型城市,属于国家生态名城,可以将其作为威海市的城市名片,打造精品产业,强化对危害各旅游景区的信息化推广,以吸引来自国内外的旅游爱好者前来,以更好的发展旅游经济。例如,可将威海的刘公岛、威海公园等作为重要宣传对象,配以相应的文字描述和旅游景观图片,做好对威海旅游景点的宣传与推广。同时,威海市应将高质量的产品进行海外出口,注重行业口碑,与借助威海各港口与海外进行联系,是发展威海市农村经济的一个有利途径。

3结语

农业信息化行业前景篇(4)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现代化

我国是农业发展大国,但大部分地区农业基础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也成为影响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强化信息技术的融入,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同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但农业经济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系统性,因此在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过程中,要从各方面入手,促进农村经济效益提升,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1农业信息化涵盖的主要内容

1.1农业生产信息化

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以土壤环境、气候环境、水文条件及各项生长指标相关数据为基础,在农业生产信息化背景下,农业技术人员与广大农户依赖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对以上信息数据进行精准分析与判断,为农业生产制订出科学合理的计划,以此为农作物生长与畜牧业养殖创造最佳条件。例如:农业技术人员要在充分了解农作物生长的情况下,施撒化肥农药并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确定化肥农药的施撒用量,以此实现精准施肥,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1.2农业科教信息化

新时期背景下为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种植方法,相关技术部门要扩大对广大农户的宣传教育力度。传统工作模式下,相关推广人员主要通过现场培训或座谈会的方式开展宣传工作,但这样的宣传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农业技术传播与推广成效。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广大农户在互联网技术与终端技术的应用下便可获取最新的农业信息,农业科教工作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实现,不仅极大地节约了农业科教成本,还扩大了科教工作的宣传力度与辐射范围。

1.3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在进行农作物种植前需要对土壤酸碱度及养分进行检测分析,保证区域范围内种植土壤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在具体检测分析过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快速掌握土壤环境的各项信息。此外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对光照、水分、氧气等自然条件也有一定的要求,农业技术人员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相关数据信息,为农业生产过程各环节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信息,以此保证农作物质量与产量。

2应用农业信息化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必要性

新时代背景下,农业信息化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农业经济未来发展目标,对农业经济进行结构调整与更新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在信息化技术支持下,能够进一步对农业结构进行升级与优化,以此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同时为日后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参考。高效灵活的应用农业信息化能够掌握整个市场环境的信息内容,便于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以持续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各项资源应用效率,有效协调各生产环节与步骤,将农业技术信息应用到日常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不断增长。农业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推动基层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改进与提高,还能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方便政府掌握多样化的市场信息动态,并对农业产业经营者予以更加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为促进农业经济活动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1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指导

虽然我国农村地区生产经验丰富,但在农业技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农业生产经验难以满足当前农业发展趋势及社会需求。对农村地区农业产业进行信息化整合能够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现代化指导,使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再单纯依靠传统的种植经验,改变自发性农业生产状态,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性、计划性与技术含量,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改变农民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理念,让农业产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统一农业生产管理,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产品品牌,提高农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提升农村地区经济水平。

2.2为先进的农业经济模式奠定基础性保障

近年来一些率先尝试应用农业信息化生产模式的农村地区在农业发展水平上得以显著提升,可见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信息化生产模式为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农业产业管理中实施科学合理的计划方案,并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改进与完善,从而促进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科学稳健发展,不仅有利于农村地区建立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生产体系,还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农业资源整合与分配,彻底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根据农村地区现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优化发展,在根本上提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速度。

3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信息技术并未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

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力度与范围相对较小,尚未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由于我国可用耕地面积较小,诸多地区依旧处于小农种植农业生产状态,对农业信息技术推广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同时,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以高度发展的农业机械化为基础,近年来我国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也得以显著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并未具备支撑信息技术大规模应用的程度。我国在农产品销售流通领域及土壤环境气象检测领域对农业信息生产技术的应用都有涉及,但受限于农业信息生产技术应用范围有限及诸多客观因素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尚未实现信息技术大规模应用[1]。

3.2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研究开发基础投入不足

造成信息技术难以大范围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另一因素就是农业生产研究领域在信息技术研发方面投入有限。例如:在农业地理信息系统部分,此项技术核心内容升级优化的周期通常在1~2年,西方国家在此方面投入了近40亿美元用于硬件技术升级创新,但我国在此方面投入力度十分有限。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受限于市场经济环境下,投资需要以利益回报为标准进行衡量,但农业技术研发周期较长,难以在短时间内回收成本,虽然我国一些农村地区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但受限于农业领域信息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因此影响了现代化农业模式的发展[2]。

3.3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生产中的规范性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在推行农业信息化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农业信息化生产的规范性依旧有待提升。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在农业信息化生产过程中未能规范应用农业机械,则无法大规模推进农业信息化生产进程,难以对区域范围内农业生产标准进行规范与统一。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在农业机械化方面依旧存在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应用不成熟的问题,并直接影响到农业信息化生产规范水平,有些农户虽然应用了信息技术进行农业耕种,但受操作人员技术水平限制,其对信息设备的操作与了解不够全面,因此难以达到预期成效,农户购买的农业信息系统在性能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之一[3]。

3.4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始终存在问题,主要是因为高校毕业的农业专业人才难以适应农村生活环境,使得农村信息化建设人才十分匮乏,特别是在互联网、计算机、物联网等高端技术方面,这些领域对技术要求较高,现有的农业信息技术从业人员难以满足这些领域的技术要求,造成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缓慢[4]。

4优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模式的有效对策

4.1拓展农业信息化资源渠道

单纯依靠地方政府的力量难以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体系,因此需将社会公共资源力量投入到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中。为此要打造农村地区社会公共资源对接平台,并以平台为载体对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及相关政策进行及时更新,在政府的引导下,带动社会公共资源与市场资源参与到地区资源整合中,发挥出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5]。

4.2提高农业信息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为解决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化应用问题,要改变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工作重心,即主力量从农业信息技术推广为核心向农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为导向的工作方式转变为指向,以产业为中心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农村地区要以农业信息化产业为载体,尝试探索不同的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在资金技术、政策引导方面均向农业信息技术产业方向倾斜,将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工作重点,建立长效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并将农户的生产与生活纳入信息技术产业整体发展中。政府部门要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农村地区招商引资奠定良好基础,吸纳更多的市场资源,以此更好地指导农村地区农业信息产业发展[6]。

4.3加大农业信息化生产推广监督力度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户在农业信息化应用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农户尚未掌握复杂的农业信息化操作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工作也经常遇到问题,虽然一些农村地区开展了较长时间的农业信息生产实践推广工作,但农户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农业信息技术时,依旧存在操作不熟练、操作能力低的问题,地方政府要加快对农户应用农业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同时重视农业信息技术推广监督工作,确保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效率,形成体系健全完善的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机制[7]。

4.4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信息技术涉及范围较为广泛,辐射面较大。在进行农业信息技术推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此确保农业经济管理能效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各地农业主管部门需要对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内部培训,并建立相应的内部培训制度,在培训过程中讲授计算机、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知识,并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与讲解,以此提高现有技术人才的专业水平。同时农业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拓展人才招聘渠道,扩大在第三方招聘平台、互联网招聘平台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以此保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质量,为进一步发展农业信息化工作奠定良好基础[8]。

5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也在逐渐发展。本文基于当前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分析了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力度不足和农业信息技术研发投入有限的原因,以及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生产中使用规范性低的因素,提出了进一步延伸拓展农业信息化资源的途径,提高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实施方向,以及强化农业信息化生产推广工作监督力度的有效对策,提出专业技术水平提高的具体方法,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雯.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9,39(9):169-170.

[2]魏朝风.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相关分析[J].北方经贸,2015(6):42-43.

[3]李振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分析[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4):2.

[4]邵士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分析[J].冶金管理,2020(3):195,197.

[5]杨玉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研究[J].乡村科技,2020(14):68-69.

[6]姬树庆,马凤菊.信息化发展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分析[J].知识文库,2019(23).

[7]孟祥帅.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4):51,54.

农业信息化行业前景篇(5)

关键词:信息时代;经济发展;资源整合;农业经济管理;“互联网+”

农业是我国支柱产业之一,管理模式是否科学有效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宏观角度对现有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发展是我国积极开展的重要工作之一。紧跟时代的发展变化,有效发挥互联网技术以及平台的优势和作用,能够极大地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实现农业经济优化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1当代农业经济管理内涵

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顾名思义主要是对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包含生产以及消费等各项农业经济活动进行科学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并通过一定奖惩措施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的管理方式。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应当立足于现阶段的农业发展水平,采取多样化方式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行鼓励和激发,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作物产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2“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重要作用

时代在不断更迭中衍生了众多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因素,而创新则是促使社会各行各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由于理论基础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工作中能够获得更为精准和有效的理论数据支持。而新时代背景下,竞争越发激烈,管理工作难度逐渐增加,若想不断提升管理质量,促使行业发展势必需要从管理角度进行优化创新,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促使农业经济优质发展。

3“互联网+”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3.1形成丰富的产业链发展模式

在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中,农产品销售模式过于单一化和简陋化,因此农民获得的经济报酬相对较低,若是市场供需不平衡,其经济收益也会随之发生较大的波动。而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能够形成丰富的产业链发展模式,不仅能够将农业与其他行业进行有效结合,提升农业原产品的生产价值还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农业附加产品的经济效益。另外,互联网技术有效运用能够打破地域限制,合理运用交通运输便利性不断拓展销售的范围和领域,实现跨区域发展。

3.2传统型农业向知识型农业转变和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选择的合理性以及农业信息收集的多少都会对农业生产发展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因此,农业资源因素影响逐渐在衰退,而科学技术影响比重逐渐提升。调查显示,现阶段我国各地区农业逐渐由传统型农业向知识型农业进行转变,以科学技术为主要生产动力,对农业生产和管理进行升级改造。3.3升级和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经济生产结构调整就是抛弃旧产业和旧产品,积极研发更适应时展变化的新产品。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若想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升级和优化,首要的便是把控经济市场需求,只有对经济市场的各项信息进行充分了解和分析才能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根据数据结果表明,我国全体农民中仅有近30%的农业生产在发展时存在明确的规划,大部分仍是按照传统的种植经验发展农业。而借助互联网技术能够帮助农民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以及哪种类型的农产品更受欢迎,只有以经济市场需求为发展起始点才能制定更为完善和合理的生产规划,推动农业结构的升级[1]。

3.4提高了农产品经济效益

1)借助互联网平台能够帮助农民及时获得与农业相关的政策信息、科学技术信息等,对农产品的种植、管理以及销售等有良好的指导作用;2)互联网平台能够让买家和卖家实现零距离交流,降低用于交通运输的环节,提升农业产品以及附加产品的流通速度;3)有助于扩大农产品的生产销售领域,面向更多的客户,不断提升在经济市场的占比;4)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缓解人力劳作压力,提高生产效率,大幅度降低人力以及物力成本。

4“互联网+”应用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

4.1农业经济管理采购设施成本过高

通过调研结果可以得知,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主要以传统模式为主,究其根本原因除了农民管理意识以及管理理念无法创新发展之外,更重要的在于成本的支出和消耗[2]。从农民角度分析,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优惠政策,但是如果融合了“互联网+”管理模式需要农民自身出大量的资金用于购买互联网软件以及硬件设备,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极大地超出了农民的认知以及财力范围。

4.2与农民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

虽然“互联网+”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已经被部分地区的农民所接受,但是在信息管理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漏洞,信息类型单一,并且与农民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通过调查可以得知现阶段互联网管理系统和互联网平台上发布的信息主要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价格有关,而国家优惠政策、科学技术以及管理模式等相关信息则少之又少。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平台上发布的信息不仅与农民实际需求存在差异,且很多信息是生搬硬套,与当地的实际情况不相符,无法为农民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4.3缺少大量的技术型人才

虽然农业隶属我国三大产业之一,但是由于缺少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其发展速度并不快。究其根本原因在以下几方面:1)受当前就业观念影响,大多数技术型人才更倾向于在一线城市工作,城镇以及农村生活和就业环境差,无法吸引技术型人才留驻。2)在农业技术培训过程中,对农民传授的知识更倾向于理论性讲解,导致农民对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与运用能力相对较差。3)农业信息的单一化和片面化,技术人员的薪资待遇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无法发挥信息技术对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促进作用。

5创新“互联网+”模式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主要方法分析

5.1加强政府对“互联网+”模式下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

1)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应用于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中的重要作用,并从政府角度出发,对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指导。与此同时,政府各级领导应当将工作内容落实到各个部门当中,并结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机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绩效考核制度。严格遵守实事求是的管理理念,及时发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归纳,学会利用科学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创新管理理念[3]。2)政府应当对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并加强社会各界组织之间的联系,保障资金链的完整性和充足性。3)实施信息化服务,立足于本地区农业生产发展实际情况,并最大限度地保障农业信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5.2加强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符合“互联网+”发展背景的一种有效实施方法,针对于现阶段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来说,也应当积极融合互联网技术逐渐向信息化发展方向前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应该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保障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现代化农业过渡过程中对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则是其中最主要的环节,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全面保障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完善性,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4]。

5.3优化和创新农业生产活动

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优化创新离不开互联技术的支持,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1)个性化种植活动。也就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土地生态环境、面积以及以往收入等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进而制定个性化种植方案,农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中的种植类型以及市场需求等进行分析,并对农业经济种植活动进行优化。2)融资贷款服务。借助互联网技术农民可以选择更为合理的融资方案,缓解资金困难以及资金链断裂现象,实现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的战略性目标[5]。

5.4提升管理系统性

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特征,这项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是否具有前瞻性和稳定性,结合实际情况构建更为合理的管理制度,对农业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指导,并为农业经济活动循环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加强各项内容的落实情况。而农业经济管理系统性的建设,则需要对各项资源进行平衡和运用,切实满足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工作的需求,加强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农业信息化行业前景篇(6)

关键词:美国;城市农业;生态景观;可持续

1我国城市农业生态景观的建设进程

随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和农业景观的发展,休闲农业景观融入城市,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城市农业景观是将农作物(如果蔬、稻麦等作物)作为城市的绿色形态基础形成自然景观,还原农村的田园景观、特色农业示范园等形式,与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及农村习俗结合,为游客提供游览、观光、参与、娱乐健身等多种体验式活动,实现城乡景观的自然过渡,平衡地域之间的生态环境差别。城市休闲农业景观是城市田园综合体的载体,是支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发展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一大措施,集循环农业、创新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模式,能够让农村和城市居民受益颇丰。

2美国城市农业生态景观

(1)规划背景。美国较早提出农业景观的概念最初关注的焦点是为了解决工业化对城市的污染,提出将城市和农村田园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在19世纪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提出应该逐渐消除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界限,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麦克哈格教授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指出“设计要将城市与自然、城市与乡村有机得结合起来”,霍华德、凯文•林奇、麦克哈格等人的思想影响了现代欧洲城市将农业景观引进城市景观的思潮。在另一方面,农作物作为适应性、生活补给能力较强的作物,其在经济匮乏的年代其优化生活功能成为栽种绿色植物时的首选,在资源再生和保护、生态疗养、绿色建筑、公共空间中的作用显著,有力地推进了现代农业景观的发展。(2)美国农业景观的特点。①以土地形态划分农业景观。休闲农业景观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有观赏游憩的功能,依据不同的地形形态特征,建立合理的农业景观体系。斑块、廊道和基质是构成农业景观的3种基本结构单元,针对不同的城市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组合演绎,因地制宜的规划方法产生了合理的农业景观状态,在基质的基础之上,几个较为大型的农业斑块之间串联其他小斑块是最优的形态组合。②创意多样的农业景观形式。美国是最早创意农业景观的国家,是在农业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上形成的多样的农业形式。例如农田迷宫是景观创意趣味的典型之一,对农田植物进行有意识的修剪和塑造建成迷宫的形状,其新奇有趣的造型吸引市民和游客的亲身体验的游乐心理。③鼓励民众参与体验的景观机制。美国政府也通过一系列的行政手段促进民众的积极体验。将农业的经济收益和民众的身心健康相联系,比如在居民社区中引入农业景观植物,实现互利共赢的销售活动,强调城市居民和乡村村民共同承担风险和收益,实现农业景观植物和经济的双赢,共同投资的城市农产品景观园地,鼓励了人们休闲假日参与劳动体验,同时享受愉悦的农业景观感知体验。

3启示

(1)保留和尊重场地的原真性和风土人情。在吸取国外农业景观的先进理念的同时,依据规划场地的地理环境特性差异、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气候等采用合理的基础建设技术,结合既有的场地建设,科学规划、积极推进。将农作物与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结合考虑,农业景观类型丰富多样,尊重场地和人情的差异才能展现出原汁原味的风土景观。(2)转变对传统农业的认知和审美方式。在城市中创建和发展农业景观,需要改变人们对农业的固有的认知观念,农作物是集观赏性、审美、调节气候于一体的多功能植物景观,它不仅具有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功能,而且它经济方面的功能甚至要高于单一的观赏性植物。改变以观赏性花草为景观植物的固步自封思维。农业植物在营造景观上具有独有的优势,比如我国多地区创建的应景季节性景观“油菜花节”、“桃花节”等农业节日,参与者可以收获美好的视觉体验和丰收乐趣。能够让快节奏下生活的人们体会到田园情趣,发现农田之乐。(3)完善农业生态景观管理信息化建设。我国目前对于农业景观有大量的文献资源,可对于生态景观量化信息的记录却很少,缺乏实质性的可操作性依据,不仅应该搜集城市各项基本农作物和设施信息,其他各行业的设施信息和农产品观测信息同样必要,综合已有的各规划和已建成的信息,查漏补缺,综合整理分析,对其进行消化、储存,做出最大限度的利用。在发展信息化的农业生态景观,对场地各项指标运用科学管理措施,达到最优的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对美国成功的农业景观管理思路、主要特点进行分析,引发对我国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中农业景观的思考,调动人们对营造新型农业景观的认知和积极性,依据城市规划地的实际状况,尊重场地的原真性,提高信息化的农业景观建设等都是建设农业景观城市不可缺少的条件,合理分析场景的现状,运用正确的景观理论作指导,才能确保城市农业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信息化行业前景篇(7)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金融;现状及对策;发展路径

如今,信息技术的不断研发与应用是我国农业金融在互联网背景下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农业金融已经无法满足农民对于农业经济飞速上涨的需求,对其进行创新与改革,是农业金融发展的必经之路,对此,应积极将技术、信息、人才、资金等相关要素引入农业金融的发展中,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背景下,一些先进技术的应用可大大缩短农业金融的创新周期,科学技术的研发与进步为农业金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且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农业金融市场的规模较易形成与扩大[1]。

一、我国农业金融的背景与现状

(一)农业金融起源与发展

在农业的各项生产与经营活动中,均离不开农业金融发挥的资金融通作用。农业金融是建立于信用之上,以货币流通的形式实现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在历史的发展中,因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因素,引起了农业资金的借贷显现,并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现在的农业金融。最早可追溯到周代,在清朝中期得到迅速发展,票号、典当等各种形式的农村金融促进了农业金融的发展。农业经济一直是国家发展重点关注的方面,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成立四联总处、农村信用社、农业合作社以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方式来推动农村经济的提升和农业金融的发展。

(二)互联网环境下的农业金融现状

农业金融的规模由最早的农民之间发展到现在的农民、银行与政府的多方合作规模,已经具备多样化的农业经济支持功能。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金融正处于不断改革、完善的发展阶段,但由于目前农村地区的互联网覆盖率不高、信号不稳定等问题,使得农村对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使用率较低,也使得农民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认知不足,无法良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农业金融依旧处于缓慢的初级发展阶段。农村不具备一定的人才、技术、资金等条件,使得农业金融机构依然只能具体到乡镇一级,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农村市场的规模,不利于农业金融的深入发展。各行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发展关系,每一行业并不是一个独立个体,信息时代下,农业金融与互联网的联系不够紧密也会影响到其他行业的发展,造成金融市场的发展不稳定。因此,政府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农业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向农业人员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2]。

二、我国互联网农业金融优越性与挑战

(一)互联网背景下农业金融发展的优越性

虽然目前我国农业金融在互联网技术下的发展还处于起始阶段,但其发展潜力与上升空间很大,有很高的潜在价值。农村人口较多,农业金融的市场需求大。如果借助互联网技术,改善农业金融发展模式,为农业金融提供足够资金支持,扩大农业金融规模,集中市场,将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社会其他行业的整体经济发展速度。互联网农业金融相比于传统农业金融,在时间以及区域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线上的农业金融机构使得营业时间更加弹性化,有效缩小了农民与农业金融机构双方时间差别的影响,营业网点的虚拟化网络建设,降低了金融机构建设成本和管理成本。此外,互联网环境下农业金融机构的扩建,会带动农村当地基站、计算机、交换机等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网络信号的稳定与增强[3]。

(二)互联网背景下农业金融发展的挑战

1.金融发展资本空间有限在农业金融的快速发展下,一些涉农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上升,对线下农业金融机构的管理与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金融的发展原本就具有一定的风险,不确定因素较多,农业的收益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如果发生了自然灾害,会严重损坏农民的经济收益,而且农业的收益周期较长,因此很容易造成无法及时归还涉农贷款。无法预估的风险,导致农业金融的发展资本空间有限,在控制风险的同时,很难扩大规模。即使在互联网时代下,京东、淘宝等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帮助农村扩大农业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提升风控水平,但农产品的线上销售不容乐观,也阻碍了互联网农业金融的发展。2.软硬件设施建设不完善现如今,仍有很多农村地区没有达到网络的全覆盖,存在基站少、信号不稳定、村民无法承担过高的网费等问题。尽管在政府的扶植下,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数量增多,互联网使用流畅,但是金融人才与互联网人才的缺少依旧阻碍着农业金融的发展。大量的青年和知识分子都涌向城市,谋求更长远的发展,留在农村务农的大多都是小孩和老年人,他们的文化水平偏低,知识技能与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不足,无法很好地应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农业金融。互联网技术是农业金融发展的基础,如果农民对互联网知识的认知与学习能力不足,势必会导致互联网农业金融的发展缓慢[4]。

三、我国互联网农业金融发展对策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政府积极发挥资金扶持作用,增加贫困地区农村网络建设资金投入,同时加大农业金融优惠政策,减轻农民经济压力。为打造“宽带中国”的前景不懈努力,建立并健全农村网络系统,为农业金融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持。在软件方面,一方面需要让农民认识到互联网技术能给农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可举办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和培训讲堂,宣传互联网农业金融的各项先进理念,使其产生积极接受并学习的心理,通过知识培训,提升农民对互联网技术的认识,改变传统的农业金融理念。另一方面,解决信息时代互联网人才与金融人才的需求,提供创业机会和高标准薪资待遇,吸引有创业思想和城市发展经验的青年人才回乡就业,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回报给家乡,推动互联网农业金融的发展。

(二)加强与互联网农业平台的合作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农业的生产和销售规模都呈现个体户或者小规模的零售,在农产品的生产上缺乏产业化效应,销售上缺乏品牌化效应,没有形成集中化生产规模,无法建立农民自己的品牌,导致农业经济收益偏低、发展缓慢。政府应集中个体农户和小型农业企业的生产与销售资源,促进二者的合作,共同扩大农业产业规模,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形成一定的规模以后,更容易再和涉农电商平台建立经济联系,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共享,帮助农民宣传农产品,提高销量,发展互联网农业金融。例如,与京东、淘宝等大型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合作,向全中国的顾客展示了多种多样的农产品,还促成了交易,在电商平台的支付、物流、配送等技术的支持下,帮助农民完成一系列的线上销售过程,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三)健全金融组织体系

一个正确、科学的金融组织体系可为农业金融提供发展方向与保障。首先,作为在农业金融中占据较高地位的农村信用社,要加强网点的互联网经营,增加线下机构的建设,将服务范围扩大到农村级别,使得农户金融贷款的过程更加便利。其次,政府要在政策上鼓励其他商业银行对农业金融进行帮助,进行农业金融的融资和贷款,分散经营的风险,为农户农业贷款提供更多渠道,减小农户解决资金支持的难度,促进互联网农业金融的资金投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民对农业金融的需求加大,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等要顺应潮流加强金融体系的工作效率。另外,政府以及农业市场要积极寻求新的经营模式,为农业金融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与路径。

(四)促进农业网络金融理财

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产业的发展下,兴起了网络融资和理财。通过网络金融理财,让投入资金增值,推动互联网农业金融发展。互联网金融理财模式将改变单一的农村信用社农业金融理财路径,丰富了农户进行农业融资理财的选择,扩大了农业金融发展空间。例如,P2P平台、大数据金融、网上银行等网络融资模式,还有支付宝等第三方平台,为农户提供多种贷款服务和理财模式,最大化发挥资金的流通、运用效率,推动互联网农业金融的发展。综上所述,互联网技术对农业金融的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优化农业市场资源配置、改善农产品生产与销售模式等。互联网背景下,农业金融仍面临着风险大、发展空间有限等众多挑战与阻碍。通过积极增强农村的网络建设、与互联网电商平台建立经济合作、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健全金融组织体系等措施,利用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提升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的经济收益,促进农业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东亮.“互联网+”环境下的农业金融发展方向研究[J].商讯,2020(07):79.

[2]苟延杰.产业互联网视角下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研究[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02):33-52.

[3]张琳.探究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金融发展路径[J].现代农业研究,2020,26(08):68-6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