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9 18:54:53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篇(1)

当代都市社会的人们,面临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和精神的压力,这些压力萌发了人们想逃离都市的念头。为了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获得愉悦的感受,乡村旅游应运而生。乡村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而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何景明认为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盲目建设、产品单一、季节性强、经营水平低。徐琪通过与国外经验的对比发现,我国乡村旅游存在认识不足、产品单一、设施落后、人员素质差等问题。黎洁,赵西萍提出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论的若干经济学质疑,他们认为社区参与不足是解决乡村旅游存在的一切问题的根源。

社区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意义重大,不仅有利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选取婺源乡村旅游研究案例,从社区参与角度出发,分析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社区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和社区参与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乡村旅游”的概念很早就出现在国外的研究学界,对应的英文主要有rural tourism,agro―tourism、farm tourism。 近年来,国内外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开始研究乡村旅游的问题,但至今为止乡村旅游尚未有统一的概念。如莱恩 (Lane,1994)认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 认为乡村旅游的概念远不仅是在乡村地区进行的旅游活动那么简单。相反,乡村旅游是一种复杂的、多侧面的旅游活动。弗洛切特(Frochot,2005)认为,乡村旅游定义难以取得一致,首先是源于界定乡村或乡村性的困难。乡村旅游是基于乡村的物质世界发生的小规模的,主要是体现乡村的环境,历史,经济,地域的旅游活动。国内的学者在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同时对乡村旅游的概念进行了诠释。何景明,李立华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分析,认为乡村性是界定乡村旅游的重要标志,并对乡村旅游进行了全面的论述。王兵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 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虽然学者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众说纷纭,但大多数认为乡村性是吸引旅游者进入乡村旅游的基础,也是乡村旅游营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综上,本文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性为旅游吸引物,为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活动。

(二)社区参与的内涵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的系统综合体。 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一直是国外学者关注的重点。1985年墨菲(Murphy)在其著作《旅游:一种社区方法》中首次系统地从社区的角度研究旅游。墨菲认为社区旅游与社区的每个人息息相关。保继刚认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把社区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进入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等涉及旅游发展重大事宜的决策、执行体系中,强调社区居民的参与。同时他也在《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首次指出当地居民是桂林旅游发展的主体。郑群明等对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机制也做过一些探讨。

二、研究区概况

(一)婺源县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皖赣浙三省交界处,婺源是徽州府古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婺源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一颗镶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2001年以来,婺源围绕“文化与生态”主题,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先后开发了江湾景区,大鄣山卧龙谷景区,文公山景区 ,鸳鸯湖景区,灵岩洞景区,思溪延村景区和李坑景区等20多个景区,其中江湾景区于2013年1月17日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经过十二年的发展,婺源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二)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婺源县政府根据资源优势和市场导向作出“优先发展旅游、培育主导产业”的决策,倡导社区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实现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1.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决策

婺源县政府大力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转让景点的经营权,实行“公司+农户”的社区参与模式,即政府指导,旅游开发公司经营管理,社区参与旅游接待的方式。2000年江西金叶集团公司和政府,村民签订了李坑风景区30年经营年限的开发协议。并且协议中居民可以得到19%的门票毛收入,民居古建景点户还可以得到2.5%门票毛收入。公司在开发旅游过程中倾听居民对发展旅游的建议与看法,并将这些意见纳入旅游开发决策中。

2.社区参与旅游接待

旅游业是综合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直接带动了交通运输业,饭店、旅行社的发展。婺源县至今已有宾馆、饭店145 家,通过开展了“万户农家乐”工程,引导和扶持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有“农家乐”馆店232 家, 旅行社13 家,吸纳从业人员近 3 万人,大大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

3.社区参与乡村自然和文化环境保护

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而环境的保护离不开居民的支持和参与。随着近年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在给婺源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婺源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在参与旅游开发中,婺源各个景区安排了村民对景区、景点实行严格的巡护、检查和清理,防止森林火灾发生。同时加强对景区内的自然环境保护,及时制止游客的不文明现象。婺源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婺源社区居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自发组织保护古建筑。宋代廊桥――彩虹桥曾被洪水冲塌一桥墩,当地群众自发捐资7万元及时将廊桥修复。

三、婺源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对社区参与认识不足

孙九霞认为社区参与即在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并将其作为主要的开发主体和参与主体,以便在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实现社区的全面发展。婺源乡村旅游的参与者对社区参与认识不足,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区居民对社会参与缺乏正确的认识。虽然村民参与乡村旅游积极性非常高,有的景区甚至过度参与但是村民只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忽视旅游的消极影响。二是政府没有意识到社区农民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在婺源乡村旅游规划中没有对社区居民给予足够的重视。三是旅游企业仅仅是单纯地提供一些简单的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给当地村民,没有对村民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严重阻碍了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深度。

(二)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

社区居民作为乡村旅游开发中共同利益主体之一,迫切希望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给自身带来经济利益。由于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乡村旅游收入分配带来诸多困难,造成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引发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例如,2011年媒体报道了婺源江湾景区,李坑和汪口遭堵门一事,严重扰乱景区秩序的情况。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景区门票收入分成不均,有的村民一年可以拿到一千多元,有的村民一年只拿到几百元。对于村民质疑的利益分配问题,旅游开发公司没有给予重视,严重影响了婺源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婺源各景区经营权转让概况如表1所示。

(三)参与机制不完善

婺源乡村旅游开发主要是由政府主导,旅游开发商投资经营管理的旅游开发,社区居民力量薄弱,处于旅游参与中的弱势地位。这样,社区农民丧失了旅游开发中的主动权,在旅游参与过程中处于“被决定”的被动参与状态。其次,没有建立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专门机构。这样社区居民没有获取信息的渠道,不能参与到旅游决策中来。

四、婺源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一)提高社区居民对乡村旅游的认识

居民对乡村旅游缺乏足够的理解,这也是影响其参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一些居民之所以对参与不感兴趣,除了受到自身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外,对旅游发展的理解程度和态度,对自身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定位等的认识也是很重要的原因。首先,要正确理解乡村旅游开发的现实意义,认清乡村旅游和社区参与的关系。其次,要认识到环境对乡村旅游的重要性,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最后,要理性分析乡村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应对乡村旅游带来的各种问题。

(二)加强居民技能教育和培训

调查发现婺源景区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多数是初中文化。社区居民的自身素质和文化水平限制了自身参与乡村旅游开发,没有享受到乡村旅游开发的成果。因此,当地政府和开发公司应根据市场需求对社区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引导村民参与相关产业。通过教育培训,提高社区居民对乡村旅游的认识,激发他们参与乡村旅游的热情,使社区居民获得更多的自我发展机会。

(三)加强乡村社区基础建设

婺源县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内部交通比较落后,景点之间交通线比较少,可进入性差。因此婺源县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交通落后的情况。例如,开通连接各个景区的观光巴士,建立旅游目的地标识系统,完善自驾车旅游信息系统服务;加强景区的集散功能区建设,提高乡村旅游的可进入性。

(四)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篇(2)

关键词: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2

海南省琼海市位于海南岛的东部,是海南传统滨海旅游热点地区,凭借着博鳌亚洲论坛在旅游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在面临着与海口、三亚两地的滨海旅游同质化竞争压力。琼海市近年来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提出推进全域5A级景区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闯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的道路,其发展道路对各地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以及推动全域旅游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琼海全域5A景区化乡村旅游建设实践

琼海市地处万泉河中下游,旅游资源丰富,已成功打造两张著名的旅游品牌――“红色娘子军的故乡”、“博鳌亚洲论坛所在地”,被海南省列为全省重点旅游区之一对外开放。旅游业特别是滨海旅游一直是琼海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区位劣势以及滨海旅游资源与海口、三亚相比较的劣势,旅游一直未成为琼海支柱产业。近年来,琼海市转变旅游发展思路,明确了“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的新思路,全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琼海市2012年提出打造“田园城市”的目标;2013年在“三不一就”(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就地城镇化)的理念下推动了博鳌、潭门等风情小镇建,初步形成了“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景象,乡村旅游逐渐兴起;2014年提出建设“全域5A景区”――全域是景区、处处是景观、村村是景点、人人是导游。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琼海市全域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济效益逐渐显现:2014年荣获“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荣誉称号,2015年共接待各类游客86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8亿,同比增长50%。

1.依托田园城市建设,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径

一是以区域整体推进的方式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近年来琼海市成功打造了北仍村、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等具备一定知名度的乡村旅游景区,其中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覆盖嘉积镇、塔洋镇2镇11个村委会,真正实现了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就业与增收。总之,琼海的旅游发展大胆地探索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二是就地城镇化,将游客引入千家万户。所谓“就地城镇化”,是指农村居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就业和增收,让农村居民既可享受与城区水平相当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又可保留农村居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还是以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为例,公园是在原有村庄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规划、建设的,为了使公园具备一定的游客接待能力,这些村庄均铺设了与城区相同的供水、供电设施,同时建设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这使得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得以极大转变,成为旅游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双重受益者。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的顺利建成和成功运营,堪称乡村旅游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兼顾的典范。

三是整合各部门资源,合理打造示范项目。琼海把相关的政策、资金、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扶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宣传、文明办、旅游、财政、交通、农业等部门联动,一个示范点一个示范点地推进。

2.三大抓手共同推进,以市场之手推动百姓主动参与

一是以强化风情小镇建设为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风情小镇是推动琼海乡村旅游发展的平台和纽带。琼海市以万泉河为主线,“一河两岸”的12个乡镇通过景区带动、风情小镇带动、国家农业公园带动、农业示范基地带动、中心村带动、庄园带动等六种方式,基本实现了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是以强化国家农业公园建设为抓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琼海市目前成功建成并运营了三大国家农业公园――热带滨海国家农业公园、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以及万泉河国家农业公园,核心区域近15万亩,惠及30余万农村人口,同时也成功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就地城镇化、乡村休闲游、高新技术推广四大平台的搭建。这些国家农业公园覆盖的农村居民在单一生产性收入的基础上逐渐获得了经营性、财产性、工资性收入,这得益于农村居民在乡村旅游建设带动下专业合作经营、土地流转和房屋出租、就地就业等多方面增加收入,农村居民从原来的单纯种植生产中得以解放。

三是以强化旅游漫步绿道建设为抓手,推动全域旅游化建设。琼海市目前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漫步绿道约300公里,而这只是农村畅通工程、田园通道、景观通道、慢行车道等串联通道的一种。这些通道将城市、景点、公园与村庄,没事、民俗、历史文化、民居风情与生态景观编织成了一张全域旅游网,并形成对散落村庄、偏远村庄的辐射,推动了琼海旅游的连片开发、纵深开发。

3.推进全域5A建设,打造百姓幸福家园和游客度假天堂

一是硬件配合提升乡村旅游品味。一方面,建设覆盖全市的“田园城市”标识化系统、旅游漫步绿道的标线、标识系统以及了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一方面,将扶智作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工作,聘请专业旅游规划机构编制乡村旅游规划确保项目建设水平。同时,有计划有步骤推动旅游人才的培训,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经营服务水平。

二是借用新媒体、新方式推动旅游目的地营销。充分借助行业协会、媒体、旅行社等力量,邀请他们全程参与整个乡村旅游建设和营销过程中来。通过定期、不定期举办各类主题活动,不断掀起琼海乡村旅游新热点、新卖点。主动搭建现代营销宣传平台,推动打造“琼海农味”这一乡村旅游新品牌。

三是实施五大系统工程,全景化打造建设幸福家园度假天堂。琼海以5A景区理念规划整个市域,以景点要求建设每个镇村,打造“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全域大景区;并通过加强和完善城乡一体基础设施系统、深化生态保护系统、强化产业支撑系统、构建乡村休闲旅游系统、创新社会管理系统等五大系统工程,全景化打造建设幸福家园度假天堂。

二、对全域乡村旅游建设的思考

发展全域旅游,琼海先行一步,正在进行的实践,为全域旅游带来生动启示。

1.立足资源实际和产业现状,制定全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地方政府未能及时制定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整体长远规划、未能及时引导乡村旅游进一步发挥整合农村产业结构的带动作用是我国当前的乡村旅游普遍缺乏全域理念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地方政府应积极响应并落实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的精神,科学调查、理性评估辖域的乡村旅游资源禀赋,细致调研现有乡村旅游产业的发育程度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在全域范围内广泛动员政府机关、社会团体、教育科研机构以及民众献言献策、群策群力,共同拟定全域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规划中应明确全域内各村镇发展乡村旅游的各自优势,并在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本着产业协同的原则作出分工,避免“一窝蜂”和同质无效竞争。

2.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展示全域乡村旅游环境特色

美丽的乡村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全域乡村旅游的基石,必须坚持环境的优先保护原则,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也就是说,注重旅游开发中的生态保护,让游客体验原生态的自然与文化是全域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各地应该全面把握、预测旅游市场需求,把已经具备的自身优势保护好、开发好,同时必须明确全域乡村旅游建设应恪守“环境影响最小化、经济产出最大化、社会效益最优化、游览体验最佳化”四位一体的理念,确保生态资源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立足全域乡村旅游需要,提升基础设施配套能力

当前乡村地区的水、电、交通等基础服务设施有了显著改善,但广大中西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依然面临基础服务设施落后的困扰,这将极大地限制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因为,发展乡村旅游既需要将优势的旅游资源转化成优质的旅游产品,也需要完善的当地的交通、电力、供水、排污、绿化等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这就要求地方政府继续发挥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的作用,从主导旅游招商引资到主导社会环境和公共设施的旅游化改造,全面加强旅游环境的综合整治,畅通各乡村旅游点与主要交通干道的连接,重点抓好旅游咨询、旅游标识、公共卫生、停车场等建设,确保乡村旅游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琼海市人民政府[EB/OL]. http:///.

[2]琼海全域镶美景 以“全域5A景区”理念推进建设[EB/OL]. http:///20160203/n436740256.shtml.

[3]黄华芝.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兴义市乡村旅游发展探讨[J].兴义民族示范学院学报,2015,6(3):27-30.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篇(3)

关键词: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泾县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4-131-02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境内多为低山、丘陵,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生态环境保护得较好。茶产业是泾县的主导产业,在现代农业项目建设中,泾县茶区建有标准化茶园,加上良好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兴建农业观光园,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

1 泾县农业观光园及乡村旅游业现状

全县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46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126个,其中规模以上(年营业收入500万以上)26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遍及全县11个乡镇。泾县于2013年度被评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水墨汀溪风景区、查济景区被评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泾县至江南第一漂、汀溪乡、蔡村镇、赤滩古镇、宣城”的旅游线路入选2014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蔡村镇月亮湾村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示范村,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特色村4个,县级旅游特色村21个,全县有农业园区总数15家,其中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3家,农业观光采摘园垂钓园12家,休闲农庄18个。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品系列化深度开发不够 目前泾县乡村各种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产品雷同,品位不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

2.2 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不够完善 泾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内的道路、停车场、标示牌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于完善,导游解说、咨询和消息等服务系统不够健全,游客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对当地的民俗风情不甚了解。

2.3 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景区,既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对外宣传促销,这就需有一定的资金作保障,而当前泾县这方面的资金投入还有所不足。

3 对策建议

3.1 制定规划,突出泾县特色 制定一个观光农业长远发展整体规划,以生态农业文化为主题,在特色农业和“宣城乡土味”上做文章,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可依据宣城的地域文化、生态资源和农业特色,规划和引导各地兴建不同风格的农业观光园,譬如,以宣纸(笔、墨)的原料生产与历史技艺为主题的传统文化观光园,以景观茶园与贡茶采制为主体的茶文化观光园,以果树花卉与森林氧吧为主题的园艺休闲观光园、采摘园,如城郊的蟠桃、葡萄、草莓等。在322省道和205国道沿线发展景观农业,连片种植如油菜、紫云英、荷花、向日癸、桃树等等,要让不同爱好的人都有各自喜欢的旅游目的地,并由此将泾县真正打造成为长三角经济圈内独具风采、人见人爱的“后花园”和修身养性、放松心情的度假胜地。观光园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点,提前做好规划工作,努力建成文明美观的新农村,并与之相配套,成为观光园的延续和补充接待场所。设计规划中,不仅要有农业专家,还应有园林、景观、建筑、美术行业的设计师,使美感体现在观光园的方方面面。具体到一个观光园,既可以设计为以某个产业为主题的特色农业观光园,也可以是综合农业观光园,但园内设计都要划分出各具特色和不同功能的景观园与活动区,如以设施农业为主的现代农技园,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古代农耕园,及其娱乐区和体验区等等。园区建设施工要认真规范,符合相应的技术、质量标准。

3.2 深度挖掘旅游项目,增强旅游的体验性 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中,应设计丰富、生动的体验项目,挖掘出丰富的乡村活动,开展有特色的田间劳作,以满足游客的体验经历和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加大传统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力度,为游客提高丰富的旅游纪念品,增加游客的消费支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国家和省财政的农业发展项目很多,建设资金相对充足,因此,可以在一个乡镇,甚至在全县,由政府出面,协调财政、农业和旅游等部门,集中相关的农业项目资金,重点扶持1~2家龙头企业,由其作为建设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入股等方式,逐个打造具有一定规模和观赏性的农业示范观光园。

3.3 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农业观光园要尽量与现有的其他景点靠近或连接在一条旅游线路上,以充分整合和利用旅游资源,方便游客转场观光,进而扩大和留住更多的客源,尽快提高观光园的知名度与经济收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在人们向往“回归自然”、渴望“返璞归真”的需求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其强调的是乡土味、自然味和原始味,其实质是生态旅游,两者理应科学结合,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既要防止标准化、商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又要防止乡土文化的丧失。

3.4 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 大力开展旅游招商,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休闲农业景点、景区开发和经营;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景点、景区开发建设,激活一批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和社会闲散资金的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农业观光园建设应与农业标准化相结合,园内的生产操作都要执行相关的国家标准,起码要符合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的环境要求、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因为农业观光园既有旅游功能,更有农业科技示范作用。况且,面对广大游客及周边农户,也绝对不能违规操作,必须禁止使用一切不符合有关标准的农业投入品和生产方式,将观光园打造成为绿色、有机农业的示范基地。

严格保护园区的生态环境,这是农业观光园赖以生存的基础与根本所在。在园区建设和生产中,尽量保留原有树木,保持生物多样性;建好排水沟、挡土墙、蓄水池,严防水土流失;搞好绿化,种植防风林、遮阴树和观赏花木;完善污水处理设施,修建农家肥及有机肥的堆沤发酵池、沼气池,做好肥料的无害化处理;实行大田间植、轮作,秸秆还田,种植绿肥;节能减排,杜绝烟尘,并安装风能和太阳能设施。在经营管理上,还必须考虑到观光园的生态承受能力。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篇(4)

一、09年 平台构建,成效显著

清溪景区自10年9月开园以来,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山乡巨变第一村”引跑省内乡村旅游,为清溪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其作为核心景区的拉动辐射作用明显。我们在坚持“完善基础设施,形成产业特色,培育新型农民,建设和谐乡村”的基础上,按照年初工作会议的精神,以“着力景区提质,完善配套设施,扎实推进产业,促进平衡发展”为指导思想,工作成效显著:

(一)旅游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景区经济发展大提速。开园一年来(10年9月到09年9月),共接待游客70万人次,其中09年接待游客30.23万人,其中团队(含旅行社)接待103批次,政府考察团队120批次,门票收入23.3万元。形成旅游产值5300余万元,景区村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7600元。

(二)农业农村工作成绩喜人

一是土地流转效果显著。景区坚持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贯产业发展始终,积极引导农民围绕旅游活动和地方特色,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清溪村土地流转效果显著,形成了百亩荷塘、百亩果园、百味果蔬园“三园特色”。09年景区管理中心经营“百味果蔬园”种植果蔬30余种,增添景区生态旅游景观的同时丰富了游客采摘体验特色,景区成功申报为“湖南省农业旅游示范点”、“湖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二是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为营造村民宜居,游客舒适的休闲环境,就必须在自然生态建设上下功夫。景区按照居住特点,逐点逐片规划建设,把庭院建设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形成“在新农村建设中建景点,在景区开发中建新农村”的局面,引导村民对庭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造(围园栅栏、修园种菜、栽花种草),使得民居改造和庭院建设相得益彰;同时加强对景区环境的绿化、美化,开展“万棵茶树进清溪”植树活动,全面改善村容村貌,推动景区景观升格。现已获湖南省“省级生态村”的称号,并申报了国家环保专项资金,正在申报“全国生态文化村”。

三是农村建设、国土环保、景区管理等得到进一步夯实。景区管理中心协同上级相关部门完成了清溪景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完成了对《山乡巨变第一村景区总体规划》的评审工作。制定景区设施维护管理制度,通过全民教育,进一步规范了农村房屋新建、改建行为,严格按照土地使用审批和房屋构建审批程序办理,从严控制景区建设。

四是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山乡巨变第一村二期项目建设开发按照湖南省旅游 “251”工程建设项目计划有序推进,09年完成投资490万元,新建旅游观光车专用游道800米、停车场3处,共3000平方、添置电瓶车3台、农耕文化体验园建设初具雏形,新增体验水车18台、民俗艺术广场乐器服装一套,均投入使用。清溪源头瀑布建设、售票处建设等正有序推进,为明年清溪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村民素质大幅提高。为加强对景区村民的教育培训,增强景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经营管理意识、文明意识,给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09年我们借助远程教育、乡村清洁工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共组织党员干部、村民群众学习培训20余次,发放资料300多份,建立了设施维护管理制度,村民服务意识、经营水平明显提高。引导村民树立健康文明的休闲娱乐方式,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露天电影、百人舞会、清溪村腰鼓队搞得有声有色。景区的建设、开放发展,极大促进了村民素质的提高。

(三)乡村生态旅游构建发展平台

10年,山乡巨变第一村作为湖南省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一个靓点,“中国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让山乡巨变第一村享誉省内外。09年来,清溪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升温,接待省内外新农村建设考察团120余批次,各级领导在清溪视察,对清溪景区建设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6月2日,春贤书记在景区视察时高度评价景区“房子有特色、路标有文化,是一个真正的山乡巨变第一村”。随着景区建设、管理、经营的逐步完善,清溪景区也渐渐由省内向省外,由国内到国际的平台跨越。11月18日,阿根廷方案党国际关系处书记迭戈.格拉尔一行来景区参观;11月19日至21日,韩国南海郡政府郡守郑炫台、议长李在烈一行来山乡巨变第一村考察交流;12月1日,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政治局委员克沙夫•普拉萨德•巴达尔率尼泊尔政党干部考察团一行10人,考察山乡巨变第一村新农村建设、基层党建情况;12月10日,以色列驻华使馆政治与新闻官员柯楷仪、以色列国驻华使馆新闻处高级助理李燎原、中国友协亚非部副主任陆学志一行考察山乡巨变第一村,均对清溪景区的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这类集中性的外事交流活动极大的促进了山乡巨变第一村向高层次平台跨越。

二、09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回顾一年的工作,成绩可圈可点,但存在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1、景区缺乏权威性管理条例,景区管理中心人员、编制、保障不稳定,缺少明确的运营保障和激励机制。机构稳定性亟需解决。

2、景区经济社会发展步子不大。与成熟旅游区相比差距较大,对照成熟旅游区“山有风景,水有灵气,食有佳肴,住有条件,购有特产,玩有体验”的要求,要真正实现 “山乡巨变第一村,乡村体验第一游”的完美结合,景区亟需解决游客体验游乐项目的供需矛盾,凸显“乡村体验第一游”主题形象。

3、景区服务功能、配套设施尚不完善。景区旅游住宿、旅游购物、景点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还不完善,景区无法形成旅游产业链,严重影响了景区品牌建设。对旅游经济的增长没有形成有力支撑,游客住不下来、购不起来,制约了招商引资、市场营销工作的开展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2010年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精神,增强“大开发、大发展、大区域、大环境、大旅游、新形象”的意识,以“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为要求,按照“交通围绕旅游先行,农业围绕旅游调整,商业围绕旅游搞活,景区围绕旅游建设,管理围绕旅游服务”这“六个围绕”的战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群众观,认真落实“五个统筹、五个坚持”,以全面建设小康景区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到“六个结合”:把发展旅游与解决就业结合起来,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旅游资源保护结合起来,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与促进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与和谐景区的构建结合起来。加快实施清溪景区发展战略,按照湖南省旅游建设“251”工程项目计划,加快山乡巨变第一村二期建设进度,进一步规范和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路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做到“六新”:“发展有新思路,项目有新突破,管理有新举措,旅游有新格局、形象有新提高”,不断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旅游产品开发、不断优化旅游经济发展、不断提升旅游文化档次,不断推进旅游业提质增效,推进清溪旅游经济高速发展。

(二)工作目标

2010年,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建设资金,努力实现区工委、管委会安排的招商引资任务,全力建设“乡村欢乐世界”项目,加强宣传促销,拓展市场客源,力争景区门票年收入突破50万元,游客突破50万人次,开展清溪景区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活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景区服务质量,做好“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部级生态村”的申报工作。

(三)工作举措

一是旅游工作要有“新突破”。开创旅游发展新局面,要切实做到“七个进一步突破”。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在改善旅游发展条件上实现新突破。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抢抓机遇,加大投入,使交通、通讯、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有明显改善;更加突出清溪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在精品建设和多层次产品开发上实现新突破。发展旅游要在特色上下功夫。对旅游者最富有吸引力的是特色,真正有竞争力的也是特色,只有突出特色,旅游业才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才能获得最大发展。尽快建设“乡村欢乐世界”,满足游客需求,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看点和亮点;坚持不懈地抓旅游环境建设,进一步在推进依法治旅上实现新突破。坚持不懈地抓景区旅游环境的整治和改善,要制定权威性管理条例,加强规范化管理,加大旅游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搭建行为,切实保护广大游客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整体提升清溪景区旅游服务质量和对外形象;进一步理顺体制、加快机制创新,进一步在培育旅游市场主体上实现新突破。要进一步完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创新旅游开发经营机制,解决现在景区多头管理,体制不顺的局面,成立旅游行业协会,不断为清溪景区旅游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为周边企业搞好服务;合作开发旅游商品,一心一意优化旅游经济结构,进一步在提升旅游经济效益上实现新突破。充分利用清溪村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面对市场需求,突出地方特色,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更好地发挥企业在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加工、流通中的带动作用;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实现区域大整合,进一步在旅游对外开放上实现新突破。旅游区域合作是旅游产品的特性所决定的,加强景区和旅行社的合作,主动融入“长沙-张家界”旅游黄金线,全力构建“长沙-益阳(山乡巨变第一村)-桃江-安化”旅游线路;实实在在地处理好景区旅游利益主体的关系,找准衔接点,创造性地整合资源,在构建和谐景区上取得新突破。既要为周边企业服好务,共同构建合理的功能分区。清溪景区旅游开发必须要激发当地群众的创业热情和主体地位,通过发展旅游业来破除“三农”“瓶劲”,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当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景区、发展和谐旅游。

二是农民增收要有“新路子”。扎扎实实抓好农民增收,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大对村民的引导、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拓宽景区村民增收的门路,引导村民围绕旅游产业增收发展第三产业。2010年,重点引导村民发展档次较高、服务优质的乡村客栈和特色旅游接待点,增加收入。

三是发展环境要有“新改善”。树立开放兴旅意识,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度,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构建景区引进来、走出去的网络平台、“绿色通道”,做好招商引资项目的包装、策划、宣传。积极探索招商引资的工作新思路和新措施,以资源招商、政策引商、服务亲商、环境安商,感情留商,营造全社会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全力构建和谐景区,着力打造景区新农村。

四是社会事业要有“新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大景区群众文化活动,提高景区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投资环境。2010年,重点整合全区文化资源,把民俗艺术广场打造成益阳最大的民俗文化地标,助推全区文化旅游社会事业的新发展。

五是综合管理工作要有“新格局”。景区环境、卫生、安全等工作要全面落实责任制,“严”字当头,常抓不懈,做到精细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重点抓好景区综合治理工作、咨询投诉工作;构建全景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六是学习实践活动要有“新探索”。创新载体,把景区第三批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打造成为景区最亮丽的党建风景线,把学习实践活动变成推动景区旅游大发展的“助推器”。

四、保障措施

现在景区管理中心尚处于筹备阶段,机构尚未形成人力、财力、物力的匹配,清溪景区管理体制也不统一,基础配套尚待完善,因此要实现上述计划,需要有以下几点保障措施:

1、请求旅游部门会同发改部门支持山乡巨变第一村申请国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申报国家旅游发展基金补助地方项目经费以及财政贴息贷款。

2、请求上级部门积极支持清溪申报国家4a级景区,组织举办市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等活动,切实提高市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在电视台播放旅游服务礼仪讲座等资料,增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等,同时为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增光添彩。

3、请求上级牵头协调公路部门对区内乡村道路建设资助项目予以倾斜。请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对市区6路、9路车公交站牌统一名称,在可能的情况下增设旅游专线,形成市民休闲旅游的氛围。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7 ― 0106 ― 02

齐齐哈尔市重点推进产业、县(市)区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项目工作会议上,将旅游业确定为我市今后一个时期倾全市之力、集聚全要素全面推进的重点产业之一。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深入挖掘、利用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带动我市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的关系

1.美丽乡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坚实平台。要在激烈的旅游竞争中吸引住城镇游客,就必须以独具乡村风情的生态环境、文化景观、农耕生产活动及传统民族文化习俗等旅游资源为载体。美丽乡村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农村的山地、平原、河流、森林、湿地等多样性的自然生态资源,就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金山银山。美丽乡村建设还要求注重环境卫生整治,促进村容村貌的改变,村庄绿化、垃圾收集、污水治理、道路硬化等措施为现代旅游接待提供了基础。美丽乡村建设要依托乡土文化,不是千村一面,更不是按照城市模式改造乡村,而是要更加尊重和突出地域特色、注重特色风貌的保持和延续,以此来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发展能够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为了使乡村环境更加优美,其实质是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幸福指数的提升。乡村旅游事业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产业之一,深度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等功能,改善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延长了旅游产业链,增加地方财政税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促使农村居民安居乐业,共同致力于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的开展,还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游客到乡村旅游,看重的除了当地的自然生态,还有独特的文化习俗。因旅游市场的需要,很多原先未受到重视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传统手工艺等都有了获得新生或发扬光大的机会,推动了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城市游客的到来扩大了乡村居民与城市居民接触的机会和范围,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加,给农村带来新思想和新文化,有利于农民开阔眼界、抛弃陈旧观念、改变传统生活中的陋习,提高农民思想观念和文明程度。

二、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齐齐哈尔市是中国绿色食品之都、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畜牧业基地,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自然条件。市区周边有扎龙温泉小镇、飞鹤乳业现代观光牧场以及多个采摘园、农家乐等旅游项目,下辖县区也各具特色,如拜泉县的生态农业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认定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甘南县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向日葵之乡”、马铃薯之乡讷河市、白鹅之乡依安县等。经多年发展,我市乡村旅游从最初形式较为单一的“农家乐”,发展成观光游、民俗游、采摘、垂钓、漂流、登山、休闲娱乐等多种旅游项目。现有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四个:铁锋区铁农园艺园、梅里斯达斡尔族自治区哈拉新村、甘南县兴十四村、依安县新合村;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六个:铁峰区扎龙村满族风情园、达斡尔族哈拉新村乡村旅游区、泰来县江桥抗战纪念地乡村旅游区、甘南县兴十四村现代农业旅游区、泰来县辽金遗址塔子城乡村旅游区、昂昂溪区水师营乡村旅游区。据我市各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市接待游客人数及旅游收入逐年上升。乡村旅游业在解决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齐齐哈尔市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和活力的支柱产业之一。

2.我市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分析

总体看来,我市乡村旅游事业发展较快,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一是乡村旅游产品较为粗糙、模式单一。目前,我市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以农家乐形式吸引游客,项目多为用餐、打牌、采摘等,缺少人文景观,与当地的乡土文化、民俗风情联系不紧密,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体验类项目少、精品旅游项目少,难以留住游客。例如有“龙江第一村”之称的甘南兴十四村,田园景色优美,但游客入村多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参观,项目的可参与性不高。多数乡村旅游代表产品还处在仅能提供餐饮服务的水平,一些景点规模小、卫生条件差、基础设施不齐全,缺乏能同时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消费需求的综合性乡村旅游产品,难以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要。

二是品牌不突出、市场影响力不足。与我市其他重点旅游项目相比,乡村旅游得到的财政投入相对较少,个人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域分散,整合开发难度大,缺乏品牌效应,知名度低,辐射范围小,经济效益总体不高。各乡村旅游项目缺乏独特性、易被复制,目标市场雷同,旅游竞争力较弱。品牌营销观念落后、促销手段单一,农户自我销售意识不强,主要靠口碑效应和“回头客”来进行宣传,景点知名度不高,导致客流规模有限。

三是缺乏规划,相关人才储备不足。目前,我市乡村旅游多以家庭式经营为主,开发层次较低,许多乡村旅游景点建立时仅注重短期利益,缺乏近期或长远规划,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乡村旅游专业管理人员匮乏,从业人员多为周边村民,对乡村旅游认识不足,未经过相关业务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其经营理念、管理方法、审美眼光、价值取向等都比较落后,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质量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影响当地乡村旅游的形象。

三、促进我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要推动我市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打造旅游精品项目,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全面提升我市乡村旅游的品质。

1.科学引导,打造鹤城乡村旅游品牌

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还存在着缺乏长远规划、行业标准不明确、经营秩序有待规范等问题,需要政府加强引导。要借我市重点推进产业、县(市)区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项目工作会议的东风,明确乡村旅游发展目标,做好发展规划,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准确定位,因地制宜,将乡村地区特色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纳入发展规划,利用好当地的旅游资源。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努力打造出独树一帜的旅游品牌。精心策划一批旅游项目,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实现景点之间资源共享、联动发展,扩大旅游网络规模,引导游客从浅层次的观光游变成体验式的深度游。

2.多方筹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作为一项综合性较强的产业,旅游业投入大、投资回报周期长,仅依靠政府财政支持难以真正将乡村旅游业做大做强,必须吸纳更多社会资金加入,拓宽旅游产业发展资金渠道。强化融资平台建设和金融服务,在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上适当放宽,加大对民营及中小旅游企业的融资支持。充分挖掘地方企业潜能,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跨行业、多领域投资,通过税费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地方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投资,激发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拓多样化的招商渠道,吸引国内知名企业共同参与我市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与经营。

3.夯实基础,增强旅游接待能力

针对目前各旅游项目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的情况,要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在尊重自然生态规律、保护乡村地区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整治优化人居环境,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和旅游氛围。加强通信、互联网、供水、供电、排污、医院、银行、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的同时也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提升游客满意度。项目设计上,要转变过去单一的就餐、游览、采摘形式,可增加乡村度假、认领地块耕种、民间手工艺品制作等内容,提升对游客的吸引力。对于交通条件不十分便利的个别县区,要加快县乡公路改造升级并开通旅游公交专线,解决游客“进不来、出不去、散不开”的问题。

4.大力宣传,提高我市旅游景点知名度

利用好电视台、电台、公交广告等市民经常接触的媒体,大力宣传我市乡村旅游特色项目,使市民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我市乡村旅游项目信息。借助“东北旅游推广联盟”等平台,推动齐齐哈尔市旅游产业融入大东北旅游圈,宣传我市旅游品牌。除推介会、传统媒体宣传等方式,要积极探索新媒体宣传渠道。建立电子信息平台,开发智能手机应用,宣传我市乡村人文、景点、特产、美食等相关品牌,实现网上销售旅游商品、食宿预定、景区门票购买等交易功能。

5.加强管理,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要结合我市实际,应制定相关法规,完善行业标准,规范经营秩序,加大对各类乡村旅游产品的监管力度,促进乡村旅游法制化、规范化发展,逐步建立起健康有序的乡村旅游市场环境。注重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专业旅游管理人才,破解目前景区管理制度相对落后、管理松散等难题。加强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从业者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以促进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中,为游客提供美的享受与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 考 文 献〕

〔1〕卞螈,胡巍.基于体验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9.2.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篇(6)

 

一、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开发swot分析 

 

(一)优势 

1.城郊乡村旅游资源数量多、规模大、种类丰富、特色鲜明 

济南市城郊地区拥有数量众多的乡村旅游资源,并且有些资源体量比较大;资源种类也非常丰富,既有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自然资源,也有古建筑、历史古迹、民俗风情等人文资源;其中,有些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特色,比如,九顶塔民俗风情园、金象山滑雪场等。 

2.济南市民平均出游率高,城郊乡村旅游具有良好的基础市场 

根据客源市场分析可知,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主要是济南市民,因此,济南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市民的“富裕程度”等将直接影响城郊乡村旅游的发展层次与规模。济南市拥有近300万常住人口,市民人均收入较高,其中,2004年济南市非农业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2 005元,并以年均9.1%的速度增长,这在全国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这就为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提供了最基本的市场保障。 

3.济南市区位条件优越,内外交通发达 

济南市位于京沪铁路、胶济铁路交叉点上,又是京福高速、济青高速、济聊高速、104国道等重要交通要道的交汇处,区位条件非常优越;并且济南市已经建成以高速公路为主框架的城市交通环线,内外交通非常发达。济南市公交体系逐渐完善,交通网络已经延伸到至城郊各主要乡村旅游点,并在市区主要路段开辟了旅游巴士,从而使市区游客能更容易地进入城郊进行乡村旅游活动。 

(二)劣势 

1.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特色仍显不足 

目前,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次上,使得大多数乡村旅游产品仍以简单的乡村观光、“吃农家饭”等为主,对参与性活动的安排较少,乡村资源的旅游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实际上也是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淡旺季明显,对旅游接待形成巨大压力 

由于济南市处于我国北方地区,四季明显,乡村旅游景观四季差异很大,使得城郊乡村旅游淡旺季突出,其中,春夏两季是乡村旅游最好的季节,许多旅游点经常会出现产品、设施“季节性短缺”现象;而秋冬季节由于景观效果较差,温度较低,使得游客很少进入。乡村旅游经营户经常是忙半年、闲半年,使得很多乡村旅游服务设施长时间闲置,难以长期保持供需平衡。 

3.专业人才缺乏,经营能力弱 

除了几个主要的乡村旅游景区是由旅游开发公司科学经营外,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仍为当地的乡村业户,他们长期与土地打交道,还未摆脱小农意识,缺乏现代服务观念,服务意识低下,市场开拓能力较差,这也是制约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综合接待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 

(三)机遇 

1.山东省建设500个“旅游强村”的政策推动 

在2006年5月召开的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上,省旅游主管部门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在全省推广旅游兴县、旅游兴农经验,强化乡村旅游规范管理,继续实施‘旅游扶贫工程’,大力开展红色旅游、民俗旅游、农业旅游,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设30个旅游强县、100个旅游强乡(镇)、500个旅游强村,推动乡村旅游向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并将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和鼓励。这一针对性政策的出台,使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的开发面临着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2.回归自然的社会趋势,使乡村旅游日趋时尚 

城市化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方便、给人们的发展带来更多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生活紧张、“城市病”等,这就使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更多城市旅游者的青睐。济南市城郊乡村景观秀美、旅游资源丰富,能够很好地满足济南市民日常休闲、回归乡村田园的愿望。 

(四)威胁 

1.重复性开发,造成资源浪费 

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点较多,虽然类型丰富,但仍存在同质竞争、重复开发等问题,比如,卧虎山国际滑雪场、金象山滑雪场就存在这种竞争。对于各种形式的“垂钓园”、“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区(点),其竞争程度更加激烈。这种现象必须通过规划、管理和引导,并进行协调与平衡,才能避免过度竞争。 

2.乡村文化和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地主要处于南部山区和东部丘陵地带,尤其以南部山区为主,这里的森林植被保存较好,水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环境脆弱,很容易因为旅游者的大量进入而遭到破坏;当地的乡村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消失、变异的威胁。因此,这里的乡村旅游开发一定要充分注意对传统乡村和乡村环境的保护,必须把环境保护特别是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放在重要的地位。 

 

二、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策略 

 

通过分析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的资源特色,提出具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一)积极发展观光游览型乡村旅游 

观光游览型乡村旅游以产业化农业园、特色蔬菜园、林木花卉种植基地、渔牧养殖基地、乡村农舍、溪流湖泊等为旅游对象,开发以亲近自然、走近自然为主题的旅游项目,使游客通过观赏游览和参加简单的乡间劳作,感受浪漫、宁静、自然、亲切的田园气氛,满足在奇山秀水间得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需求。

以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刘家村为例。该村交通便利,省道327线穿村而过,村南八里峪广泛种植杏树、桃树、苹果树等,形成了大面积的果园。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该村成为历城区历届春季赏花会的重要赏花区,赏花会期间游客可以参与桃花观赏游览活动,从而吸引了大批济南市内游客。

而对于历城区仲宫镇支家岭村来说,过去该村旅游资源基础差,经济基础薄弱。后来该村投资了500多万元建成奶牛小区,现已养奶牛1 000多头;村里还拿出30多亩地扶持群众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养殖业,鼓励村民进行奶牛、蛋鸡、生猪等规模化饲养,这就为该村开展观光型牧业提供了优质条件。

(二)不断探索商务会议型乡村旅游

商务会议型乡村旅游是在田园环境优美的乡村地区,通过修建住宿、餐饮、娱乐等一体化设施,吸引市内商务游客和会议人士前来观光度假、娱乐休闲,为他们进行商务洽谈、会议培训等提供理想之地。

以济南市城郊柳埠镇涌泉山庄为例,该山庄环境优雅清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其便利。它东邻风景名胜四门塔,背靠青山绿水,四季阳光沐浴。山庄因为有一天然地下泉水长年不枯而得名。涌泉山庄功能完善、设备齐全,是集餐饮、娱乐、学术交流、商务洽谈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地,其内部装修极为考究,既有现代建筑风格,又能体现出民族典雅之风。山庄设有客房30余套,其中,包括商务套房、标准客房、单人间;餐饮部设有零点大厅一个,可同时容纳200余人就餐;还设有大中小会议室3个,可供举办大型会议、学术交流、婚宴等。

(三)全面开展体验参与型乡村旅游

1.体验农园

体验农园是通过建设一些亲情农园、度假农场等场所,让游客与家人一起度过一段乡村生活,从中体会休闲和放松,体验农业劳动的艰辛和喜悦,之后还可以回来收获自己和家人们一起劳动的果实。体验农园提供了游客与村民交流的机会,使游客充分体验农家生活的乐趣和乡村居民的热情,因此,这种旅游产品非常适合家庭旅游、都市白领和青少年以及中远程文化旅游者。体验农园可以开发的活动项目有:农田耕作、花草栽植、农田灌溉、牛羊放牧、农产品收摘与加工等,这样就可以让游客充分参与和体验劳动过程,深入乡村生活,感受劳动之美,丰富旅游经历。 以历城区西营镇为例,该镇位于济南市南部山区,群山环抱,山青水秀,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该镇还与济南市三大旅游热点相邻,并且交通方便,省道327线、港西公路贯穿境内。当地以盛产苹果、板栗、核桃、杏、柿子等各类干鲜果品著称,全镇果园面积达到7.2万亩,年产量2 000万斤,形成了济南南部山区大型果品生产基地。该镇今后就可以利用现有的水果种植资源,在主要交通道路两侧培育几个体验型水果采摘园,开发果品采摘、果树认养等项目。

2.民俗生活体验游

济南市城郊民俗文化内容丰富,诸如生产民俗、生活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等都独具特色,这为济南市民体验乡村民俗风情、了解民俗文化、实现精神交流提供了机会。可以结合民俗手工艺品开发制作、民俗节庆活动、民俗主题游乐园建设等,深入开发济南市城郊民俗生活体验旅游。

以济南市城郊九顶塔民族风情园为例,该园集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民居建筑、民间艺术于一体,每天还举行苗族“上刀山下火海”、佤族“甩发舞”等大型少数民族歌舞演出。游客可以身着民族服装,与少数民族演员一起载歌载舞,欢庆“火把节”、“泼水节”等少数民族节日,也可以参加少数民族婚俗表演,亲自感受吊桥、溜索、攀岩、秋千等饶有兴趣的娱乐项目,并可以在民族村品尝各少数民族的风味小吃,购买各地多姿多彩的民族工艺品。

3.森林徒步探险游

济南市城郊南部山区隶属于泰山余脉,区内植被茂密、沟壑纵横、水系发达、泉水众多,药乡国家森林公园、蟠龙山森林公园、腊山森林公园等亦在区内。可以在这些森林公园内,设计开发森林徒步探险旅游。游客深入神秘的自然空间进行探险猎奇,可以暂时远离喧嚣的都市,这也是游客实现自我价值的很好的旅游方式。当然在开发此种旅游产品时,要做好旅游线路的策划、乡村大本营的建设等,以便充分保障游客的安全。

(四)大力发展教育型乡村旅游

1.乡村生态科考游

发展乡村生态科考旅游,能够增加游客对乡村生态的基本认识,让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旅游,而是通过更为积极的游览学习,来进一步了解自然,培养对大自然的感情。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济南市城郊原有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地质科考游、森林科普游、观鸟旅游等旅游活动。

2.农业科技展示旅游

济南市城郊乡村地区已经建立起许多农业科技示范项目,诸如章丘市垛庄镇林果科技示范园、章丘市水寨镇生态科技示范园、平阴县玫瑰科技示范园、济阳县太平镇设施瓜果科技示范园等。在今后的项目建设中,应逐渐增加其旅游功能,提高旅游吸引力和科普教育功能。可以将传统手工劳作与高科技的农业科技展示结合起来,在充分展示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的同时,营造自然纯朴的传统农业景观和浓厚的乡土气息,从而使旅游者在两者的对比中对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产生自豪感。

(五)引导发展乡村古镇文化旅游

济南市城郊地区仍遗留有历史久远的乡村古镇,其中以历城区仲宫老街为代表。仲宫老街位于仲宫镇政府以西500多米处,老街古称终军寨,呈封闭状态,南北两端有城楼式建筑。街上有多条通向东西方的窄短胡同,整条老街蜿蜒崎岖,南北两端阁楼旁挖有十多米见方的大水塘,形似巨龙戏水,为理想的风水宝地。古代曾在此设驿站,南北驿道贯穿其间,既为官府传递公文,又为商贾提供贩运货物之便利,因此,早在唐代便逐渐形成街道,开展集市贸易。老街有多处名胜古迹,如南北阁楼、清真寺、汉白玉终军像、古代民居、老街石板路等,有的尚保存完好。可以在充分保护老街古迹的同时,利用古老而传统的民舍,开展住宿农家、领略古镇风貌、理解古镇文化内涵的古镇文化体验旅游。可以组织游客进行农家访问,到农家做客,与纯朴热情的村民交流,体验古镇居民质朴的生活方式。

(六)广泛开展购物型乡村旅游

济南市城郊乡村地区蕴涵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很多地方特产经过加工、包装后,就可以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商品,这为开展购物型乡村旅游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研究旅游者的兴趣、爱好,进而开发出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旅游纪念品、旅游日用品、土特产品、特色食品等,供游客参与购买活动,可以丰富游客的乡村旅游经历。

济南市城郊在发展购物型乡村旅游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发乡村旅游商品:(1)土特产品系列,包括各地盛产的特色水果、海鲜、农作物等,如历城红玉杏、平阴玫瑰、章丘大葱、龙山小米、明水香稻、明水白莲藕、福牌阿胶、灵岩绿茶等;(2)旅游纪念品系列,包括特色工艺品、印刷与出版物、乡村景点纪念品、民族风情纪念品、生产工具纪念品等种类,如鲁绣、长清木鱼石、黑陶、鲁绣、绢花、面塑等;(3)特色食品系列。由于不同乡村地区自然环境各异,从而形成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食品系列,这些地方特色食品对外来旅游者具有很大吸引力,可以开发设计成地方特色旅游商品进行销售。如济南的糖酥煎饼、盘丝饼、酥锅、馓子、油旋等。这些乡村旅游商品可以摆设在水果采摘园、乡村工艺作坊、乡村集市等地方,这样可以方便游客随时购买,并争取让游客亲自参与制作某些旅游工艺品等。开展乡村旅游购物活动,既做到了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又突出了乡村体验旅游的参与性;既能提高乡村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流通成本,又为游客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七)在有条件的乡村地区重点开发综合型乡村旅游

综合型乡村旅游就是将各类乡村旅游产品集中于一体进行开发,使其具有观光游览、商务会议、体验参与、科普教育、旅游购物等功能,从而全方位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以济南市城郊历城区柳埠镇龙门山庄为例,该山庄已初步建立起集农家休闲、旅游观光、采摘垂钓、餐饮娱乐、避暑度假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山庄内有一片杏林,色泽鲜亮的杏子可供游客随手采摘品尝;树下菜园中有黄瓜、茄子、西红柿等蔬菜,游人可以任意采摘,也可以在田间劳动,尝试劳动的乐趣。游客还能在路边的吊床上休息,在竹林中纳凉,可以喝山泉水浸泡的香茶,可以吃农家的媳妇宴等。游客返回时,还可以购买当地无污染、无公害的山鸡蛋、山河鱼、薄荷芽、灰灰菜、花椒芽等土特产品。

参考文献:

[1]王卫文.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04,(10):85-86.

[2]杨军.福建休闲体验农业的发展[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4,(2)26-27.

[3]杨建翠.成都近郊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研究[j].农村经济,2004,(5):33-34.

[4]傅大平.石家庄农业科技园建设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10702-10703.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 政府行为 大梨树

一、研究区域概况

大梨树村位于辽宁省凤城市郊西南5公里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那里山秃地荒,农民一贫如洗,人均收入不足百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村党支部书记毛丰美带领下,经过全村人民大搞造绿工程,开展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大梨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梨树于1999年开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主要以生态建设、农业观赏、科技示范、果药基地为特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田园风光,是集赏花食果、度假避暑、观光旅游、会议接待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区,是辽宁省较早开发乡村旅游的村庄,现已成为辽宁省乃至全国开展乡村旅游的典型。大梨树旅游区现已被列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同时荣获“全国双学双比示范基地”、“全国生态建设示范村”、“丹东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享有“辽东第一村”的美誉,2007年大梨树村进入“中国名村”排行榜前百名。大梨树村坚持发展集体经济,逐渐形成以集体经济为主,民营和个体经济做补充的经济模式,实行产业化经营。2006年,大梨树村集体固定资产2.3亿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814.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2000元,其中实现旅游收入900余万元,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2007,大梨树旅游收入达到1000余万元,创下历史新高。

二、大梨树开展乡村旅游的经验和做法

1.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旅游

发展集体经济是大梨树走上富裕之路的法宝。2000年大梨树村成立了旅游公司,由旅游公司负责景区经营和资源保护,避免了乡村旅游开发存在小、散、重、乱的局面,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对全村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在景区建设上,大梨树旅游公司投资建起了高科技示范园、药王谷主体旅游区;在管理上,制定统一标准对景区内的服务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在对外宣传上,打出大梨树的牌子,形成了大梨树的品牌效应;在文化建设上,大梨树提出了实干、苦干、巧干的“干”字精神,村委会还建设了“干”字广场,以弘扬“干”字精神。这也是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旅游的成功之处。

2.加强基础设施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梨树由村集体经济投入土地和场所等硬件设施。村委会经过整合,建设了7万平方米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区,为社区村民服务搭建了平台。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区中有两座欧式风格的别墅园区、两条商业街、两个市场、一个社区活动中心、一个幼儿园。在商业街开办了包括饭店、各种超市、社区医疗卫生站、社区药房、理发店、浴池、修理店等服务网点,使社区内的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与城里人同样的服务。现在全村都通上了自来水,安装了电话和有线电视,村委会建设了锅炉房,为综合服务区的村民无偿供热。村委会在果园区和五味子生产区打井50眼,方便了村民灌溉;修作业路90公里、改建村路56.6公里,均铺上了板油路面。修建了五座水库,蓄水40多万立方米,修整河道5公里,在河面上架设了10座形态各异的石拱桥,把往日无水干涸,汛期洪水泛滥的小河治理成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小景区。

3.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大梨树乡村旅游的开发使农村传统产业升级,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1998年投资90万元建立高科技示范园,先后从科研部门引进美国、以色列、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名新特优蔬菜新品种,游人既可观赏、学习,又可品尝、购买。2000年,村里还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的资金,建成了5000亩五味子基地,既可让农民销售又可作为景点供游人观赏。目前,全村栽种五味子达1万多亩,并生产出五味子饮料、五味子酒、五味子胶囊等深加工产品,促进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大梨树乡村旅游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良好结合,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现代农业转化。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新世纪旅游行业的竞争,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主要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是否拥有高素质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大梨树村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努力提高村民素质。一方面村里积极鼓励村民更新知识,全村有460人参加各类形式的学习和培训,还设立了青年活动中心、图书室等供村民交流和学习;另一方面,大梨树村与沈阳农业大学等3所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聘请专家为科技兴农提供咨询服务,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0人。第二,聘请专家为景区进行科学规划,引导景区健康发展。2004年以来,该村3次聘请荷兰、加拿大专家,一方面就该村绿化、水面开发利用、增加特色服务项目提出建议,推动大梨树村旅游业发展;另一方面就景区的布局、旅游点的确定等提出建议,为旅游产品功能开发提供超前的发展思路。

5.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为提高景区知名度,打造宣传促销品牌,大梨树农业生态旅游区实施一部电视风光片、一本画册、一本书、一组歌、一台节目的“五个一”旅游精品宣传计划,取得良好效果。景区先后投资2万元,请丹东市培良影像公司拍摄反映新农村建设成就和生态农业旅游的专题电视片,现正在制作中;投资3万元,设计制作反映生态农业旅游精品画册两万册;投资1万元,利用省文联、省作家协会在大梨树设创作基地的机会,请驻村作家撰写《大梨树的故事与传说》等书籍,共2500册;请业余作者与毛丰美书记合作,谱写了《请到大梨树村里来》、《大梨树风光美》等宣传大梨树生态农业旅游歌曲;编排了一台反映大梨树民俗风情和展现“干”字精神的精彩文艺节目,义务为游客表演。同时,大梨树村还邀请辽宁省近百家旅行社负责人到大梨树考察,分别召开沈阳、鞍山、抚顺、丹东等城市踏线联谊会,研讨合作发展旅游业大计。景区农民艺术团,也在沈阳皇寺庙会、鞍山等市举办大型宣传促销活动。

6.加强环境保护

现代旅游是以高品位的、良好的旅游环境为基础的,这也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基石。大梨树村用城市化理念管理新农村,建立健全了卫生保洁、园林绿化、物业服务等管理机制。他们成立了卫生保洁队伍,现有工作人员15人,配置了垃圾清运车2辆、洒水车1辆,垃圾箱220个,做到居住区街路专人清扫、垃圾日产日清[2]。在大梨树村的《村规民约》中,有2条规定格外引人注意:“分到山的农户在三年内绿化好,栽满栽严”;“村民和单位,不准乱修、乱建,不准侵占公路、街道、景区和公共场地,不准乱放垃圾”。2009年,村里投资400多万元,实施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改造垃圾场、公厕、下水井、化粪池、铺设排污管网,治河清淤,净化水质。一切作为都以环保和生态为前提。

7.制定管理制度

为提高旅游服务品位,大梨树还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40多项,从总经理到清洁工做到职责明确,规范服务。还高薪从丹东聘请两位餐饮部、客房部经理,按星级饭店服务标准培训员工,促使庄稼院、青年点餐饮、客房部等各部管理达到规范化。

三、结语与讨论

通过对大梨树的案例研究,我们看到通过集体经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值得借鉴的一种模式。纵观中国大部分乡镇在乡村旅游开发中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其共性问题包括规划欠缺、基础设施落后、资金保障不足、管理水平较低、产品缺少特色、环境破坏严重、忽视市场营销等,然而,大梨树在村委会领导下发展旅游业,成功了解决了诸多问题,这种发展模式目前看来行之有效的。但是,从长远来看,大梨树的这种管理模式不能停留在现有阶段,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善:

1.社区参与问题

农户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一方面,政府应尽可能多吸纳当地劳动力,鼓励他们参与旅游开发、管理、经营和服务等,或让农民以出资入股和投工投劳等形式参与乡村旅游建设,共享旅游开发带来的成果。通过访谈我们得知,不同村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不同。直接从旅游中获益的居民大都支持发展旅游。而没有从中获益的居民大都反对发展旅游。他们对发展旅游的根本原因是经济问题。由于旅游开发后耕地减少,有些人从传统项目(种地、养殖等)中收益减少,又未能及时转变观念从事旅游服务,造成总体收入下降。他们把自己收入降低归罪于旅游,因而对各种现象态度苛刻。据了解,村里只给居民每亩5000元的补贴,这就让没有工作的居民丧失了经济来源,靠打工为生,生活得不到保障。同时,居民每天还必须向城里人一样支出生活费用,买菜买粮,这与以前农民不用花一分钱就能生活的日子相比,无疑会遭到反对。所以,必须引导这部分居民参与旅游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让他们享受到旅游的经济实惠,赢得他们的支持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景区管理问题

大梨树村为了为提高旅游服务品位,虽然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但是由于人才等原因,其经营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旅游项目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多为村镇领导,管理理念和经营意识尚显示不足。在景点管理上,最突出的问题是卫生状况,存在“脏、乱、差”现象,有碍观瞻。在对客服务上,服务质量不高,服务人员多为农家子弟,对服务意识和服务技术的把握还不够熟练。因此,应加大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一方面投入资金招聘先进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对现在的从业人员进行旅游接待服务的技术技能、职业道德、当地民俗风情、旅游法规等全方面培训,制定严格的卫生服务标准,高标准,严要求,彻底改变卫生差、秩序混乱、管理松散等现象,实施规范式管理,以适应竞争发展的需要。

3.多元融资问题

旅游开发,资金投入是关键,也是难点和焦点。旅游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新生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市场运行机制,发挥市场经济自身的调节功能开发旅游业,是对政府的严峻考验。目前大梨树五大景区、近三十处景点都是村自投资金建立的,所有景区或酒店全部都是依靠大梨树旅游公司经营管理。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也暴露了大梨树村这种开发模式的最大弊端,管理机构庞大臃肿,市场的适应能力差,缺乏市场竞争意识,这就极容易导致其在变幻莫测的商场中失败。因此,从长远来看,大梨树旅游业健康发展,出路就在于依靠市场经济自身的规律,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强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调动社会兴办旅游的积极性,允许社会各界从事旅游景点、景区的开发建设,开展旅游商品经营和餐饮服务,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投向旅游业;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使投资者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都能得到合理的保证,从而保护受益的民众,使其继续给予旅游业以关注和支持,调动全社会参与旅游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辽东第一村,丹东大梨树村.丹东风云网:省略/ .2008.10.07

[2]梨香阵阵乡间来――凤城市大梨树村走笔.政协辽宁省委员会网:lnzx.省略/. 2008.6.20

[3]丹东凤城大梨树村.国家外国专家局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协作网yzxz.safea.省略/ . 2008.11.19

[4]丹东:大梨树坚持旅游精品形象宣传.同程网:省略/ .200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