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2 15:31:30

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篇(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实施过程中要针对农业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症下药认真破解发展瓶颈,补修发展短板,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下面我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谈几点体会和思考。

一、规划引领是基础

一是以注重事实为原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间跨度非常大,目标任务分三步:2020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学确定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切忌贪大求快,避免急功冒进和急于求成。同时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特征,分类施策,因村制宜,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调查研究,勇于探索乡村振兴的新途径,要考虑乡村基础情况的差异,采取符合本地特点的有效方式,发展地方特色农业、手工业和旅游业等,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

二是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抓好规划编制工作,以县级统筹制定全县乡村振兴发展规划,要坚持先点后面、示范引领,从不同区域的实际出发,明确不同村庄、不同阶段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和具体目标,分梯次、有重点、多样化推动乡村振兴,确保在执行过程中不跑偏、不走样,一张蓝图绘到底。要与城镇规划相衔接,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农村,并突出农业生产、农村居住、生态环境保护和农耕文明传承等功能。推动公共服务资源覆盖农村,出台优惠政策,改善基层医疗、养老、教育条件,打造城乡联动的农村生活服务网络。

二、产业发展是重点

(一)要直面现状。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实现产业振兴,只有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才能优化种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虽然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在数量上大幅增加,并且也都在大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示范园区,但是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效益低的问题。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缺少经验交流平台和有效组织引领,多数各自为政、自主经营,生产规模简单扩大,靠数量求效益,无论是在技术保障上还是发展质量上,都没有实现质的高效提升。二是链条短的问题。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仓储、冷链、物流、信息咨询等服务较为缺乏,农村地区物流经营成本高,影响农村电商发展。对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统筹规划不够,个别地方一哄而上、可持续性较差、同质化问题突出。

(二)要创新思路。一要优化农业发展产业。本着“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游则游”的原则,在保障基本口粮安全的前提下,坚持走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路子,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依靠业新质优推动产业兴旺发展。二要优化农业发展方式。要立足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农产品基地,强化绿色理念对农村生态治理的引领作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重点推进以沼气、有机肥、生物农药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生产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三要优化产业发展服务保障。要改革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农业综合开发,加快动植物品种更新换代,依靠完备的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农业发展质量;要以短板机具、智能装备为服务重点,大力开发、推广使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装备,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增加农业发展经济收益。

三、人才振兴是关键

首先要解决人才短板的制约。乡村振兴落子在事、关键在人,人兴方能业兴。人才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保障,其素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速度和效果。近几年来,由于农村吸引力的降低,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减少、年龄老化、素质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尚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农村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以现有的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实现乡村振兴,实在是“小牛拉大车”,力不从心。农村人力资源“空心化”的实质是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缺乏吸引力,农村人力资源日趋匮乏,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瓶颈。

其实要加强农村人才的培育。重农先重人。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符合条件的职业农民进行资格认证,制定出台支持职业农民的配套政策,吸引更多农民提高素质,从事农业。二是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他们加快成长,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大力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三乡工程。各地应制定出台并落实支持城市资本、社会资本、城市市民到农村投入产业开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境外企业到农村投资建厂的具体政策,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打破城乡人才流动制度障碍,加速推进城乡人才互动,要素流动。四是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农村人才培训资源和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分期分批从乡村中选拔一批有基础、有信心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从业水平,加快建设一支乡土专业人才队伍。

四、农民参与是主体

一要破除陈旧思想。受陈旧思想的影响,束缚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不足。存在等靠思想。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要项目、等资金、靠上级的思想,“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政府干、农民看”等现象依然存在;带领能力不足。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不够,组织发动群众的方式方法陈旧,干部拍板多、农民声音少,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和主战作用不够。

二要引导主动参与。乡村振兴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利益诉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利益,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乡村振兴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积极帮扶广大农民群众创新创业,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能管理、善经营新时代的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成为一种让人向往的职业,真正发挥乡村振兴“生力军”作用。

五、政策扶持是保障。

(一)健全保障机制。要着力完善乡村振兴的领导责任机制,明确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基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定期分步督查和工作实绩考核,推动建立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篇(2)

统筹发展的关键,是实行城乡通盘考虑,统一规划,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在发展方式和工作指导上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并且,这种转变,需要在立法、政策、投入等方面予以体现和保证。

第一,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在研究和配置生产力时,把城市和农村放在国民经济这个大盘子里一同进行考虑,打通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市场渠道,促进农村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和城市的人才、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有效组合。

第二,统筹城乡产业结构,使城市的产业布局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合理分工,形成紧密的产业互动链条,由城市二三产业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由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产业层次的提升。

第三,统筹城乡居民就业,把农民就业的着眼点从农村内部转移从就近转移转向跨区域、城乡间的大范围转移,把转移渠道从单纯的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到整个城乡二三产业,把转移方式从单纯自发的分散式转移转向有组织的、集群式转移。

第四,统筹城乡投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对农村发展给予更多的财力支持,调整农村税赋政策,在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分区域、分阶段取消农业税。

第五,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障政策,推动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之间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差距。

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篇(3)

1、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体制和政策不健全

(1)目前城乡文化体制差距较大,农村文化体制相对落后,造成了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众多问题。我国目前农村文化体制中最主要的承载部门即依照政策设定的乡镇文化站,这是我国最基层的专业文化单位,是负责指导和管理基层文化市场的公益性机构。从这一管理体制来看,目前我国农村的文化体制存在着多头管理、权责不明,乡镇政府可以管理文化站日常工作,握有人事权,但业务管理和指导却归属于县文化、图书馆,而负责监督检查责任的却是县文化行政部门。在这种多头管理情况下,经常就会发生政出多门导致管理混乱的问题,特别是遇到文化站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时,多头管理的不同部门之间就会发生推诿扯皮的现象,导致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最终只能暂时搁置。基层文化站还面临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虽然县乡两级财政具体负责基层文化站的设立,并拨付工作经费,但县乡财政往往十分紧张,一些中央强制性的财政支出都无力应付,就更不可能为文化站的发展提供多少经费了。而且目前在基层的政绩考核中,文化发展情况并不作为考核的硬性指标,基层干部就更加无暇顾及文化发展了。

(2)文化发展的政策支持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需要。应当说造成目前城乡文化发展巨大差距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以户籍政策为基础的城乡二元制结构,这种结构将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完全断开,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基本断绝,农民很难享受城市文化服务,而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远远落后于城市,使得城乡文化差距进一步加大。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要打破户籍制度,为城乡二元结构松绑,使农民能够自由的向城市流动。在农民流向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务工逐步寻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岗位,并平等的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文化公共服务,受到城市文化的滋养,不断从城市文化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接受现代文化和现代科学知识的熏陶,摆脱农村传统文化对自己思想意识的束缚,再将城市的文化带回到农村,促进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使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能够统筹协调发展。

2、政府、城乡居民的文化建设认识不足

(1)地方政府对城乡文化统筹建设,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究其原因,还是与地方政府工作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有关。在经济建设中心思想的指导下,各级地方政府建立了以经济建设规模和质量为指标的政绩考核机制,为了取得良好的政绩表现,政府官员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发展经济建设上来,从事能够短、平、快的拉动GDP增长、产生良好政绩的项目工程。在这种建设思想的指导下,自然无法分出精力去从事城乡文化统筹建设、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在文化建设发展方面也产生了一些认识上的偏差。

城乡居民对统筹文化发展认识不足。主要是农村居民对快速发展农村文化的认识还不足,没有将文化发展提升到与增加家庭收入相联系的高度。目前农村现实的社会结构已经不再是以集体为单位的农业经济联合组织,在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社会结构已经转变为相对分散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同农户之间在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松散。特别是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农业上的家庭协作关系日益势微,农村家庭地位更加独立。但农村作为一个传统上具有集体意识的社会基层组织,特别是目前还存在着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宗族思想和势力,因此农村必须要进行文化的统一发展,要建立起和谐的、融洽的、有归属感的农村文化,加强农村家庭之间的联系,以应对农村道德风俗的不断滑坡。这项文化建设工程不仅需要国家、社会的扶持,也需要农民和农村家庭的积极参与,需要农民摆脱那种传统上依靠政府解决问题的思想,积极的行动起来,成为建设自己家园文化的主体,突破农村文化发展的瓶颈,在农村文化的自我建设过程中,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

3、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无力带动城乡文化统筹发展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 的助推作用,然而目前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并不兴盛,甚至十分落后,对文化事业的帮助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是有助于文化事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目前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基本上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吸引外部投资主动参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刺激农村文化市场的快速开放,形成特色化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二是发掘地区优秀文化资源,根据自身特点着力培育本地区特色文化产业,从而形成地区经济增长和文化发展的强力支撑。关于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目前各级政府基本上是持扶持政策的,但社会力量对于农村文化产业的投资还缺乏较高的积极性,很多文化企业开拓农村文化市场是以较为单调的文艺演出形式进行,有时为了吸引观众,还表演一些有伤风俗的节目。因此在政策扶持的同时,还需要农村地区主动的走出去,邀请一些有实力的文化企业来本地考察、共同合作开发地区文化产业,打消民间文化企业投资的顾虑,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注重城市文化建设、更要注重农村文化建设,要在统筹发展过程中着力寻找农村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针对问题和原因制订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才能有效提高农村文化发展水平,从而促进城乡文化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赢、赵川芳编著:《新农村文化服务》,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2] 何秀荣主编:《中国农村政策要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 张福良、洪向华主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4] 张红著:《城乡文化统筹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深化》,《前沿》2007年第12期.

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篇(4)

团结社区是全镇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区位优势十分突出,素有“库车东大门、 经济开发区后花园”之称,团结社区重点围绕城镇化改造、人居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整体规划、自拆自建”的原则,按照“一街、两湖、三园、五区”的总体规划,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社区,引导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满意度。

二、打造“一街、五区”产业化布局,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一)党委、政府及主要领导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如何推进乡村振兴的认识?并做了哪些工作进行布局规划?

为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牙哈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广大居民意见,结合牙哈镇整体布局及区域位置优势。牙哈镇打造““一街、五区”产业化布局,重点打造新巴扎及沿街的娱乐休闲中心区,供电所沿街以西的汽车销售及修理区,供销社为中心的沿街五金交易商贸区,乡政府为中心的政治、经济为中心的综合服务区,牙哈镇东大桥为中心的观光休闲区。

(二)对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的思考,认为乡村振兴示范点应具备哪些基本的条件和优势(概述),乡村振兴示范点应起到哪些示范带动的效果,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初步想法和当前的一些工作思路。

一是发挥政治优势,一以贯之把“三农”工作摆在首位。“三农”工作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982-2018年,中央先后出台20个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在2017年末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发挥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好乡村振兴这件大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当前主要矛盾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还是农村,其中,最突出的短板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6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三是发挥改革优势,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40年前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出现了很多新矛盾和新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根本靠深化改革。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要发挥人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作用,把培育本土人才与引进外来人才相结合,构建支持引导社会各方面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要加大公共财政要向“三农”倾斜的力度,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

四是发挥文化优势,不断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国是农业大国,有着悠久农耕历史和灿烂农耕文化,它们是乡村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现着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增强农民凝聚力,形成良好社会风尚。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乡村社会的治理水平,构建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让优秀农耕文明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活力。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采取符合农村农民特点的方式,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让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要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广泛开展农村各种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丰富农村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五是发挥市场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旺盛的市场需求能够给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互促互进提供前提条件。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消费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对教育、旅游、健康、金融、文化等服务业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给乡村振兴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尤其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建立,人民群众的消费意愿和消费倾向显著增强。

通过打造牙哈镇团结社区示范点,打造为“一街、五区”产业化布局,使团结社区成为牙哈镇经济、政治及文化等发展的风向标。

(三)基础干部、群众对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的?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群众最关注的是哪些问题?对乡村振兴的期望有哪些?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如何让农村真正振兴起来,释放出农村自身大量的发展资源和优势,展现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发展乡村振兴第一要有人、人才。人是基础,没有人的乡村就是空的、荒的、没有人才的乡村就是无法前进的。乡村要有人、有人才,要做到如下:

一是教育,培养本地人才,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培养,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的结构,比如可以从优秀的干部中考录公务员,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培养新型的农民队伍,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确保农业后续有人,而且农村是农民土生土长的地方,有感情,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二是人才回流,外出的年轻有为人士返乡,农村有了年轻的血液才会有发展的朝气;

三是引进外来人才,通过政策的吸引,发挥外来人才的智慧,运用他们的博学知识去发展农村。四是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使农业向多业态的方向发展,通过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等形式。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发展,单靠农业产品本身是无法实现真正的发展。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群众最关心他们就业的质量及收入,通过实施乡村振兴使城乡之间的差距缩小,使农村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群众可以实施就近就业、创业。

三、初步选择的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基础条件。

(一)经济基础方面。2020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9.1亿元,较上年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281.24元。

(二)社会环境方面。

1、基础设施。在基础设施方面,农村道路实现柏油路全覆盖、三相动力电能够满足生产需求,通讯及物流网络实施了村村通。

2、公共服务。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100%,签约医生进农户,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签约医生定期上门随访就诊,确保居民能够实现足不出户就医。为提高群众居住环境,辖区富民安居房覆盖率100%、入住率100%。

3、人居环境。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100%、为提供群众生活环境质量,对辖区生活垃圾进行有效分类。由环卫公司定期将生活垃圾运往生活垃圾处理厂。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群众将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沉淀后,用于浇花、灌溉等。

4、人才支撑。一是教育,培养本地人才,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培养,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的结构,比如可以从优秀的干部中考录公务员,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培养新型的农民队伍,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确保农业后续有人,而且农村是农民土生土长的地方,有感情,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二是人才回流,外出的年轻有为人士返乡,农村有了年轻的血液才会有发展的朝气;三是引进外来人才,通过政策的吸引,发挥外来人才的智慧,运用他们的博学知识去发展农村。

5、文化建设。辖区村级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村级服务中心的实施,提高了干部办事效率、方便群众办事,真正的实现了“只跑一次”的举措。为了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对辖区群众“户户通”实现了全覆盖,普及率100%。辖农村劳动力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为提高辖区农村劳动力人口知识水平,村委会创办了“农牧民”夜校,通过“农牧民”夜校,群众不仅可以提高国语水平还可以学习相关农业知识。

四、典型经验和做法

牙哈镇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形成了以下好的做法:

一是提升乡村振兴人才素质。现代农业发展关键在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牙哈镇农业的未来。我镇积极引进技术型企业,通过招商引资,我镇引进了库车市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项目、新疆旺购、新疆湖羊、恰其库木温室大棚等相关技术型产业项目落地,技术型企业的落地,不仅使辖区居民实现就近就业,技术型企业对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通过“企业+基地+农民”经营模式,使辖区居民实现就近就业的同时,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实现农民向产业技术人员的转变。

二是引进专业化农村人才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支持鼓励在校大学生、企业家等群体,以志愿者、创业就业等方式投身农业农村,夯实农村发展人才支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和突击队。要加大培育新型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力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高现代农业经营水平和效率。

三是选优育强农村干部队伍。选派优秀年轻乡镇干部驻村工作,“把最能干的人派去打最硬的仗”。再则,乡村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在返乡回村的“能干人”、下乡创业的“实干家”中发展党员,用知识、能力充实党支部。

五、存在的问题和意见建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对示范点建设认识存在偏差。目前乡村振兴示范点项目覆盖到团结社区,项目集中在团结社区,其他村项目少、发展慢,有失落感。不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不足,等靠要思想较严重。示范点普遍依靠财政资金支持,社会资本占比较低,乡村主体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示范点项目重建设轻管护现象比较突出。

(二)农村产业仍然不大不强。一是缺少大而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三产融合程度低。,各类农业主体大都仍处于低小散状态。农业种养、农业+旅游+文化、森林康养服务、互联网+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二是产业发展缺少资金支撑。不少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村集体土地出租,持续增收渠道少;自我造血功能低下,工商资本进入受区位因素、土地指标等限制较大。三是农业抗风险能力低,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

(三)农村环境提升还需持续发力。一是规划引领不够。乡村规划操作性不强,村居规模化调整之后,规划修编未及时跟上。二是美丽乡村创建氛围不浓。美丽乡村建设进度偏慢,创成覆盖率较低。三是农村环境整治还需提升。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整治工程缺乏专业指导,工程质量难以保障。

(四)农村人才严重缺乏,农技服务队伍力量薄弱。

三、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进一步增强政治自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是在干部配备管理上优先考虑农业农村。要配齐配强乡镇干部,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快乡村年轻干部的培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在要素资源配置上优先考虑农业农村。资金投入、用地配置、金融支持等政策要素都要向“三农”倾斜。特别是对调研中反映较多的农村产业用地需求问题,建议进行专项调查、认真研究。对一些农业临时设施的搭建、自产自销农产品加工展销用地应尽量放宽政策。还应出台一些有吸引力的,支持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工商资本下乡的配套政策,并持续发力。三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农业农村。在农业保险、农村交通、饮水住房安全、养老服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加快补齐短板、完善提高;继续深入做好村集体经济消薄防滑、低收入农户脱贫防贫减贫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篇(5)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省一村一品发展水平,推动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和一县一业转型,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决定对一县一业和一乡一业进行量化考核评定管理。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揽,按照“稳粮、优果、兴牧”的思路和“根本在特色,做大在规模,做强在品牌,关键在提升”的发展一村一品总体指导思想,严格按照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一乡一业示范乡镇申报标准,筛选出一批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一乡一业示范乡镇,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跨区域、大规模、集群式的畜、果、菜、特优势产业带,有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二、目标任务

通过对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一乡一业示范乡镇进行公开、透明的量化考核评定,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和一县一业转型,全面提升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和一县一业的发展水平,到2012年带动全省近40%的行政村成为一村一品专业村,形成20个左右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一批一乡一业示范乡镇,使一村一品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三、标准体系

制定出台《陕西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区申报标准(试行)》和《陕西省一乡一业示范乡镇申报标准(试行)》,分别包括产业发展规模、产业化经营水平、产业支撑体系三个方面共41项具体指标,实行千分制评定考核记分(详见附表1、附表2)。量化考核总分达到850分以上(含850分),并经陕西省发展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审定通过的县区和乡镇,才能被评定为陕西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陕西省一乡一业示范乡镇。

四、量化考核

陕西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陕西省一乡一业示范乡镇量化考核由各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县乡力量严格按照《陕西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区申报标准(试行)》和《陕西省一乡一业示范乡镇申报标准(试行)》,对具有一县一业和一乡一业发展基础的县区和乡镇进行摸底调查,逐项打分,综合评定。对符合申报标准的县区和乡镇,由其提出书面报告,逐级核查上报。各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所辖范围内申报县区和乡镇核查后,统一上报省农业厅,省农业厅审查后报省发展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省发展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公示后,批准为陕西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陕西省一乡一业示范乡镇。

五、督查奖惩

陕西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陕西省一乡一业示范乡镇,每年评定一次。被评定为一县一业的示范县区和一乡一业的示范乡镇,各级政府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对已批准为一县一业的示范县区和一乡一业的示范乡镇,每满三年进行复评,对成效显著的示范县区和示范乡镇省上进行表彰奖励,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省上将取消其示范县区和示范乡镇资格。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深刻认识一村一品对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把对一村一品概念的理解从“村”的窠臼中解放出来,严格按照申报标准,认真做好陕西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一乡一业示范乡镇的量化考核评定工作,提升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和一县一业的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完善机制,落实责任。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一乡一业示范乡镇量化考核评定工作,由各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总责、县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具体抓、派驻干部协助抓、职能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各相关人员和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明确目标,落实任务,充分发挥县乡两级的积极性,动员引导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一乡一业示范乡镇的量化考核评定工作。

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篇(6)

关于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

今年来,全国部分省市取消了农业税,使乡镇干部从比较压头的税费任务中解脱出来,但是,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干部“干什么,如何干”的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针对这种情况,近段,我们组织专人对我县20个乡镇工作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发现大多数乡镇能顺应税费改革的形势,积极探索乡镇工作运行的新模式,创造了一些好的作法,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工作思路逐步转向,但在抓落实、见成效上有差距。取消农业税前,许多乡镇把税费征缴作为第一位的工作来抓,无论是干部力量的摆布,还是工作经费的安排,都把税费征缴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取消农业税后,大部分乡镇能适应形势,果断地把工作重心调整到发展经济上来,提出集中主攻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城镇开发的工作思路。但从目前具体实施来看,一部分乡镇虽然提出了较好的工作思路,但在如何组织实施,如何抓落实等方面还在徘徊观望,一下子难以适应工作思路的转变。

二、运行机制正在转变,但在促平衡、促发展上有差距。取消农业税前,大多数乡镇实行“管线联村”的运作机制,将乡镇所有干部划分到各个村,村级各项工作都由驻村干部去落实。每名班子成员还联系分管1—3线。税费改革后,特别是今年,大多数乡镇打破了这种传统的运作模式。从我们调查的20个乡镇来看,有13个乡镇将干部分成了产业发展组(抓结构调整)、招商引资组、综合事务组(抓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农村党建等)3个组,有5个乡镇将干部分成了城镇开发组、招商引资组、产业发展组、综合事务组4个组,还有2个特色产业比较明显的乡镇将干部分成了烟叶产业组、苗木花卉组、综合事务组。运行机制经过调整之后,很明显地突出了改革发展主题。但从运作效果来看,产业发展、综合事业、城镇开发3个组因以往有一定的工作基础,运作比较好,但分到招商引资组的干部,由于有的认为招商引资不确定因素多,劳神费力后不一定见成效,干脆不争不跑,因此,招商引资这块工作显得滞后,从而影响整个乡镇工作的平衡推进。

三、改革分流顺势推进,但在聚能人、优结构上有差距。随着税费改革的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分流也顺势而进。领导职数减少了,干部人数精简了,但仍然存在部分乡镇干部年龄结构老化、能力水平不高等问题,从调查的20个乡镇来看,20xx年底,机关干部在册人数530人,其中30岁以下的45人,31-45岁的275人,46-50岁的140人,50岁以上的70人。可以看出,部分乡镇干部年龄确实偏大。从工作水平上讲,相当一部分干部属于那种只会“管线联村”的“万金油”式的干部,思想比较封闭,竞争意识、开拓意识不强,经济工作能力差,服务本领缺乏,难以帮助农民解决致富本领不高、信息不灵、产品销路不畅等问题。

四、干部管理继续加强,但在改作风、树形象上有差距。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特别是税费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级各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采取加强教育培训、严格责任考核、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等相应的措施,切实加强对乡镇干部的管理。但从目前来看,部分乡镇干部责任心、事业心不强,认为取消农业税后,最压头的“担子”没有了,可以轻松了,上班时看看报,象征性地在机关转一转,到村组跑一跑,工作浮于表面。特别是还有少数乡镇干部参与请吃请喝请玩,损坏了干部的形象,群众反映差。

五、财税征缴压力骤减,但在保运转、减赤字上有差距。取消农业税后,曾经是“铁板一块”的财税压力骤然没有了,在让乡镇干部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内心里又开始担忧工作经费从哪里来。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20个乡镇都不同程度地负债,少则几十万,多的上千万元。只要乡镇工作在运转,那么就要经费投入,小到电话费、电费等办公经费,大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配套体系建设等方面经费的投入,尽管各级各部门对乡镇也加大了投入,但因乡镇工作头绪多,经费来源相对不足,以后工作运转特别消赤减债的钱从哪里来,90以上的干部都比较担忧。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必须要顺应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抓住发展的新机遇,采取积极有效的新措施,乘势而上,开创乡镇工作新局面。

一、对乡镇干部的职责定位要有新突破。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干部的工作职责就是要一心一意谋发展,具体落实“三抓”。一是抓产业结构调整。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主导工程来抓,在措施落实上要注意做到“两个转变”,即调整产业布局要由均衡分布向突出重点转变,靠农村经济大户带动促发展;指导农业生产要由管种管收向品牌培育、规模经营转变,靠优化品牌和做大规模促增收。二是要抓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要以经济大户为依托,大力培育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服务,包括信息、技术和销售服务及 基础设施建设等。三是要抓招商引资。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寻找发展出路、加快消赤减债的根本举措来抓,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文优势,千方百计争项目、争资金、争技术、争人才,搞活农副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坚定不移地走强农兴工之路。

二、对乡镇工作的运行机制要有新调整。农业税取消后,乡镇干部要彻底从以往的“催粮要款”任务观念中走出来,围绕发展要务创新工作运行机制,要由包线、包片、包村逐步转变到包产业、包行业、包项目上来,要敢于打破常规,果断调整,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抓发展。如有些乡镇把工作力量分成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城镇开发、综合事务几块,让一些思想观念较新、开拓意识较强、经济工作本领较高的乡镇干部从事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就不啻为一个好的运行机制。因此,各乡镇要立足乡情,根据自身特点创新工作机制。

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篇(7)

关键词:村镇体系;唐河;统筹城乡;规划;土地利用

Abstract: the TangHeXian county town planning system in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unty town of system planning, based on the though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a whole for the significance of planning, mainly to the planning of the content and the need to plan as a whole are discussed, planning to implement the existing problem of thinking.

Keywords: town systems; Tang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a whole; Planning; Land use

中图分类号:U412.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乡镇村庄与城市之间,在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人口结构、物质产业构成、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其生活条件及聚落形态的差异,但长期的城乡二元发展政策,造成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基本的也就是乡村与城市的发展不平衡,使得在设施建设、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都与城市有很大差距,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来解决或者缩小这些差距,成了一条必走的道路;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到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这也为统筹城乡发展创造了条件。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是在新农村建设或者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活动快速发展后较为受关注的一项规划,基于统筹城乡的角度去认识和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有利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变城市规划中“重城轻乡”的缺陷,促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有利于设施的合理布局。本文主要结合《唐河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以及实施后问题存在,基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对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及实施进行了探讨思考。

1. 规划项目概况

1.1区位特征

唐河县位于河南省的南部,鄂豫两省交界处,属河南省辖扩权县,地处“南(阳)襄(阳)凹陷”与桐柏山的过渡地带,地势东高西低,海拔高度72.8-660米。县域内东南部为桐柏山余脉形成的浅山丘陵区,占全县面积的15.3%;其余为缓倾斜平原和冲积河谷带状平原,分别占32.5%和52.2%。全县总土地面积为2512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面积为19.5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9%。宁西铁路和沪陕高速,横贯东西,G312、S335、S239、S240和县乡道,以县城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

1.2社会经济发展

截至2008年,辖2个街道、12个建制镇、7个乡,共有20个居委会,490个行政村,2854个自然村(调查数,年鉴统计数为3006个),41.9万户,132.5万人。县域经济已初步形成了以农业特色产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良性互动的格局;旅游及林业资源主要分布在县域的东南部,工矿资源分布在县域的南部和东部,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县城。2008年全县的三次产业比例为31.5:48.2:20.3。在矿产资源中,主要以石油、铜镍、石灰石为主,其中石油开采量占河南油田三分之一,但仅仅是石油开采,加工却要运输到湖北荆门;铜镍矿储量全国第二,但没有大规模开采,总体来看,唐河县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国家的政策或者其它方面的限制因素明显,并没有在县域经济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主要还是民营企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

1.3县域镇村分布特征

不同的地貌、资源的禀赋情况直接影响着城镇的规模、村庄的的大小及分布密度,孕育不同的村庄空间布局形态。纵观全县,现状乡镇村庄分布有呈现出如下5个特点:一是镇村人口分布相对集中,村庄人口规模较大,平均自然村人口400人,人口规模主要集中在300―1000人之间;二是村庄空间分布村庄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整体上平原地区村庄分布密但均衡,浅山丘陵地区分布相对稀疏,几条重要公路沿线是村庄分布的密集区域;三是村庄布局较为零乱,各类设施不易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同城镇相比有很大差距,村民生活很不方便;四是职能单一,多为传统农业型村庄,发展动力不足,村民外出务工比例大,造成很多“空心村”现象;五是城镇规模小,产业基础薄弱,发展带动弱,无法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2.对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认识

2.1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地位及作用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是政府调控县域村镇空间资源、指导村镇发展和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建设的基础。由此可见,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在规划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宏观调控的作用,一方面需承接上一层次规划的要求,并对其进行深化和落实;另一方面有效地指导下一层次规划的编制,为镇、乡和村庄规划提供编制依据,为设施的配置及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起着统筹的作用。

2.2 编制思路

基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去认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必须明确统筹城乡的内容。由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以全县城乡作为规划范围,可以有效地实现城乡全覆盖,针对县域的生产力布局,合理制定“空间管制”规则,针对特定区域和城镇,提出目标导向及实现途径,对县域人口及生产力的布局做出统筹布局。

坚持统筹城乡的思路谋划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去调控、优化、引导县域镇村、产业和各类设施结构及其空间布局,培育非农产业集群发展,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落户,推进乡村建设和服务三农,推进农村地区全面发展,促进城镇化和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统筹内容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很多,那么基于统筹城乡方面,主要是建立起统筹的思想体系,以生产力布局为导向,引导人口在空间的集聚。具体主要体现在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统筹空间发展,统筹城乡人口发展,统筹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置,统筹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统筹镇村居民点体系的规划建设等七个方面的内容,基于这些内容,对全县的镇村布局作出规划。

3.1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

统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在调查现状经济与产业发展及分布的基础上,重视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与协调,在区域发展战略目标、产业布局、现代化建设标准等方面保持一致,以及围绕目标而确定发展原则。

首先应明确全县主导产业门类,发展方向和重点,对工农业的发展提出思路及布局,一方面为人口的集聚提业支撑或者说就业支撑,另一方面又可根据人口集聚调整产业布局:其次,通过改造传统农业向优质化、规模化、区域化、科技化等方面发展,提升农村发展;再者,依托优势资源发展关联产业,按照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和做优产品的思路,以发展民营工业作为突破口,以资源加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支撑的县域工业发展模式,围绕农工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集聚形态,发展第三产业,从而为人口转移提供支撑。

3.2统筹空间发展

统筹空间发展,主要是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的使用。在贯穿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原则下,利用市场与政府双重手段,转变就城镇发展城镇、就农村发展农村的城乡脱离发展思路,明确县域发展重点及载体。就唐河来说,通过村庄整合以后,可以节约出来近7000公顷的土地,这些土地不仅能成为农村产业化发展的载体,而且也可以为耕地保护、城市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是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同时,制定相关政策并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市场体系和流转制度是统筹城乡空间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突出以县城、产业集聚区、特色园区、重点镇为发展引擎,保证其发展空间,吸引人口的合理流动。对村庄,通过合理的布点,扶持,配套、引导其发展,并提出农村人口向这些点集中的政策。走一条以城镇发展引领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之路。全县产业空间发展布局形成“一主一副四区”: “一主”,中心城区;“一副”,叶山集聚区;“四区”, 县城核心经济区,西部粮棉经济区,南部综合经济区,东部经济区;同时对全县的工业发展项目,明确分类,集中到产业集聚区或者特色园区发展;对农业用地,通过人口的合理流动变迁,实现规模集中经营;对空间的利用,提出相应的导则及管制要求。在统筹空间发展方面,体现出“三集中”:引导人口向城镇及规划的居民点集中,引导非常生产向城镇、园区集中,引导农业土地向规模利用集中。

3.3统筹城乡人口发展

统筹城乡人口发展,提出总人口的发展目标和城镇化水平的发展目标,提出实现这些目标的发展途径。首先就是要构筑合理的等级体系,按照中心城市、小城镇、中心村、基层村等几个层次的布局,分别确立产业优先开发区重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区、粮棉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将人口按照重点集聚区、相对集中区、人口优化区、人口控制增长区进行分类疏导。其次就是加快建立统一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再者就是适时调整乡镇行政区划,规划建议唐河县规划期内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是“一城十六镇”的格局。

3.4统筹资源配置及开发利用

统筹城乡资源配置,要通过发挥政府在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中的调控引导作用,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强化城镇在配置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重视企业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吸纳作用,配置城乡各种生产要素,使城乡生产要素资源顺畅流动、优化组合、高效利用,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营造城乡各类经济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

在村镇体系规划中,以县产业集聚区为聚核,乡镇专业园区为补充,工业企业必须向园区集中;打破城乡市场体制条块分割的状况,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网络,建设一批功能强大、辐射面广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在统筹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主要围绕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对于土地资源,要明确各类土地的利用目标及分布,提出相应的措施对策,在配置及开发利用机制上,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协调好基本农田、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用地的关系,增强土地管理和增量需求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促进迁村并点规划的实施。对于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统筹合理分配区域水资源,协调生产与生活、工业与农业用水关系,促进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治理水污染,制定用水标准,降低用水指标等。对于矿产资源,关闭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采加工企业,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做好生态矿业示范区建设,并分别对新建矿和现有矿提出相应的要求。针对旅游和历史文化资源,贯穿以保护为重的原则去合理利用,让这些资源在城乡统筹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3.5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广大农村发展的“瓶颈”,打破这一“瓶颈”,必须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等方面更多地优先考虑农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用足用活国家各项政策,把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上,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方面要实现县域的公路网规划覆盖,明确交通场站的布局及等级;给水方面,要明确不同地域的给水方式,实现设施共享共建,明确水资源的保护范围;对污水的防治,采用分区划片的方式,合理布局污水处理设施及主要官网的布局;对电力,明确10KV以上线路的分布及变配电站的容量、分布等。此外还要考虑燃料结构、通讯等方面的内容。

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关键在坚持以人文本,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布局,重点加快乡村两级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加快教育资源整合,不断提高农村基础教育办学质量,同时加大职业教育,岗前培训等继续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和就业能力。

3.6统筹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统筹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突出“控、防、管”三个方面。首先就是“控”,控制工业生产的污染下乡,对工业生产集中控制在园区内,避免到处开花式建设,造成污染下乡;控制化肥、农药等使用污染,避免进入农村饮用水系统,威胁饮水安全,控制养殖污染。“防”,建立空间管制,明确空间管制分区,限制产业进入,提高森林覆盖率。“管”,建立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问责机制,投资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统筹城乡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3.7统筹镇村居民点体系的规划建设

统筹镇村居民点体系的规划建设,主要就是在前面统筹内容的基础上,对县域的镇村进行整合,实施迁村并点,建立镇村体系。根据唐河农村产业发展特征,从村庄发展动力的角度,可以把唐河村庄划分为6种职能类型,分别为特色农业型、养殖型、传统种植型、商贸型、工业型、旅游型等。在布点上,主要考虑到基础设施的配置,空间资源的可利用度、灾害防治、村庄发展动力等方面进行选址,分为城镇依托型,保留型整治型、迁村并点型、新建型几类。对每种类型的村庄提出相对应的发展策略。经过选址及布点,全县在规划期末形成93个中心村,732个基层村。

4.规划反思

统筹城乡的内容很多,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内容表述,基于上文的统筹分析指导,结合其他相关内容,完成了《唐河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2009―2030)》。在该规划的指导下,目前唐河县政府已经组织完成了全县的乡镇及93个中心村的规划编制及技术评审工作,应该说规划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也存在许多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虽然有些问题不是规划这个层面所能解决的,但对于规划的修编以及对下位规划的指导方面,具有借鉴的意义。

4.1谁去主导统筹城乡

统筹城乡规划没有统一的模式,虽然国家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但各地情况都不一样,都脱离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脱离不了群众的实际需要,在农业经济占很大比重的唐河县来说,“三农”问题尤为突出,当前还面临着粮食生产与城镇发展的问题,谁去主导统筹城乡,看来单靠地方政府是无力去实现这个的,需要从国家层面、从区域的角度去统筹考虑,剩余的劳动力不能只靠外出务工去解决就业,需要从宏观政策方面去制定,打破城乡限制、地域限制,让农民切实平等地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4.2如何建立统筹城乡的长效机制

应该说,规划从技术层面解决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为土地资源空间调配和城乡空间管理提供支撑,但要改变城乡二元之现状,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机制,保障城乡平等发展、城乡共同繁荣,实现城乡和谐协调,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保障。

4.3如何确定统筹城乡的途径

用我们的城市和工业发展引领我们的农村和农业的发展,用积累起来的财富支持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这里面的主导权和重点是城市和工业,也是统筹城乡的着力点,在这里面,我们的政府承担着最重要的责任,一方面在经济上支持“三农”发展,另一方面要改变废除城乡发展、区域发展歧视性政策,还有就是制定什么样的政策、建立什么样的制度才能引导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企业去主动的支持农村的发展、支持新农村的建设。

5、结语

从唐河县县域村镇体系的编制及实施情况看,基于城乡统筹的角度去认识、编制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规划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平台,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优化了城乡空间布局,推动了城乡公共资源合理化配置,促进了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乡镇、村的规划编制加强了指导,但也必须认识到,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目前的实施机制并没有确立,许多工作还是在摸索中,缺少相应的法规及标准体系,规划实施及管理机制还需要加强等一系列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唐河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2009―2030)》[Z]

[2] 杨树佳•现阶段“两规” 的矛盾分析、协调对策与实证研究[M] 城市规划学刊.2006.05

[3] 李昕等•东北地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思考[J] 低温建筑技.2011.3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