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比较有名的农产品

比较有名的农产品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2 09:08:55

比较有名的农产品

比较有名的农产品篇(1)

一、 湖南农产品比较优势状况

本文采用生产集中度指数法和显示比较优势法来测算湖南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某地区某种产品的“生产集中度指数”被定义为,该产品在该地区人均播种面积或人均产量除以全国人均播种面积或产量得到的比率值。指数度量值超过1,表示该地区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并且数值越大,比较优势越强;反之,度量值低于1,则表示缺乏相对优势,数值越小,越是缺乏比较优势。该方法侧重于从生产的角度来探讨比较优势状况。某地区某种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被定义为,该地区该产品出口数与该地区总出口数的比值除以全国该产品出口数与全国总出数的比值的值。同样,该指标值大于1,表示该地区该产品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小于1,则表示不具有显示比较优势。“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侧重于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探讨某国某商品的比较优势。

生产集中度指数法测算结果显示(如表1):以全国为参照,湖南在肉类、茶叶及烤烟的生产上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在谷物、水果的生产上具有微弱比较优势。相反,在油料作物、棉花的生产上,我省处于劣势地位。显示比较优势法测算结果显示(如表1):以全国为参照,湖南在活猪及猪肉、茶叶的出口上有较强比较优势,在水海产品、大米、鲜干水果的出口上不具有比较优势。

虽然湖南某些主要农产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出口却相当薄弱。以大米为例,2001年全国出口大米184.8万吨,而湖南仅4.1万吨,占全国的2.2%,远低于湖北的9.3%、安徽的10.1%、江西的30.7%。同期我省大米产量为1630万吨,出口仅占0.25%。据长沙海关统计,历史最好水平的1997―1998年,每年出口总值约3亿多美元,只相当沿海发达地区一个企业的水平。2003年,湖南省农产品出口1.85亿美元,仅占全国出口总额的0.9%。近来,湖南传统初级农产品陆续淘汰退出已占领的国际市场。17个出口拳头产品(100万美元以上)中有11个产品出口总值连续多年滑坡,使整个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总值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大米和水果 (如表3所示)。其中大米的出口总额从1998年的3932.69万美元降至2005年的113万美元,年均降幅超过100%。

二、湖南农产品比较优势状况的成因分析

1.产业链条短,加工比例低

由于我省农产品加工工业滞后,导致我省农产品的加工率还不到10%,90%以上的农产品是没有附加值的初级产品。湖南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0.7:1,全国为0.8:1,发达国家为3:1左右。如出栏数在全国排第二的生猪,加工转化率仅3%,全国水平为5%,而发达国家的肉制品加工占到30%―40%,个别国家达60%―70%。

2. 产品品种结构单一,品质不高

随着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竞争形态已经从产品的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的高低都可以通过产品质量的好坏表现出来。湖南主要农产品与国外名牌农产品的质量差距明显,这对农产品竞争优势的实现直接带来负面影响。以稻米为例,国外消费者喜食长粒米,而湖南优质稻米粒长平均为6.8毫米,比国际名牌米短0.4毫米;千粒重平均为16.7克,比国外名牌米少0.85克;影响煮熟及食味品质的直链淀粉含量,国外名牌大米平均为20.1% ,湖南8个优质米平均为17.5%,差距较大。

3.技术水平低,出口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大而广

目前,国际检验标准普遍提高,检验范围继续扩大。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造成的障碍占关税等各种壁垒总和的比重,已由原来的20%上升到目前的80%左右。许多进口国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检验方法由抽检变成了批检,检测标准和手段也大大提高。例如,欧盟等西方茶叶进口国对茶叶中农残检测种类达到93种,对梨果的各项农残检测的最高限量提出具体指标,检测数量急剧增加至124种;日本对包括湖南省在内的中国大米农残检测项目达到16项。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达271.8亿美元,同比增长17.7%。但与此同时,我国有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影响,损失约90亿美元。

4.名牌产品少,品牌效应缺乏

全省农产品品种不少,但品牌产品不多,能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名牌产品更少。农产品贸易仍停留在“牲猪头卖、木头方卖、竹子根卖、水果筐卖”的阶段,没有自己的品牌,形不成自己的特色。在农业加工产品中,除了“唐人神”肉制品、益阳松花皮蛋和“派派”酸奶等少数几种品牌享有一定知名度外,大多数农产品的扩散具有随意性。曾经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一定声誉的猴王牌茶叶、红灯牌花炮以及黄花茶、春华李、太平果、湘黄鸡、武冈铜鹅等,由于产品品质下降和缺乏品牌意识,丢失了部分市场。

三、湖南农产品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对策

在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直接表现为价格优势,它取决于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的相对优势,它虽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相对于别国来说具有生产这种产品优势的客观事实,但不能完全反映该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出口该产品的竞争优势。农产品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但竞争优势的获得还受制于更多的其他因素:农产品的质量、农产品营销组织的发育完善程度、国家政策体系、其他国家农业发展水平和对本国农产品市场的保护程度等。

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在国际视野范围内,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夯实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换的基础。竞争优势的基础是比较优势,合理的生产结构是获得比较优势,进而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我们应在国际视野范围内,综合考虑国内外诸多因素,如:资源禀赋状况、劳动生产率水平、市场供求变化等,对我省的农业生产结构进行长期的、动态的、相对的战略性调整。就现阶段而言,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比较优势为基础,改善农产品的品种与质量,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此原则下,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如谷物、油籽这类以土地密集为特征的大宗农产品,在保证安全供给的基本条件下,可适度减少生产,有效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供需缺口。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除应适当增加其生产规模外,还应根据人们对农产品消费日趋优质化和多样化的特征,优化这些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结构。

2.依靠科技进步

为了适应市场农业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主要措施有加速发展高新技术,对一批技术上、工艺上比较成熟,在生产上确有成效的农业高新技术大力进行开发推广,充分发挥现有高新技术的作用;利用高新技术,培育出优质农产品种苗;通过高新技术的渗透和嫁接,为创造名牌农产品提供新的种养技术;通过高新技术的引进和改造,加速产后加工技术的更新,以尽快改变加工技术落后的局面。另一方面壮大农业科研队伍,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最终必然是人才和知识的竞争。目前,湖南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销售不畅,说到底是人才队伍不适应市场农业发展的要求,发展市场农业急需的多科综合型的人才少,农业劳动者有一技之长或文化素质较高的少。

3.加快农产品市场营销组织建设

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建设农产品市场营销组织,优化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换的媒介。开放的国内外经营环境所带来的农产品市场激烈竞争,迫使我们改变经营理念,强化市场营销意识,加快培育和发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竞争型的多元化农产品市场营销组织。农产品市场营销组织必须真正与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脱钩,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具有竞争力的经济实体,彻底实现企业化运作,逐步形成以跨国公司为龙头、区域性批发市场为骨干、初级批发市场为基础的纵横交错的营销网络。同时,应积极发展民间运销大户,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以订单农业、工厂化农业为重点,走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流通媒介。

4.积极运用贸易谈判

积极运用贸易谈判的方式,迫使它国减少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扫清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换的障碍。其它国家农业快速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竞争优势获得的制约,我们是不可以、也不应该进行控制的。但对他国对农业的高保护,我国却可以利用作为WTO发展中国家成员的身份,积极组织、参与农产品贸易谈判,加以适当的限制。在谈判中,我国可根据《农产品协议》要求发达国家成员认真履行已做出的有关减让承诺,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成员的条件和特殊需要,最大程度的改善对发展中国家成员有特殊利益的农产品市场的准入条件。谈判所达成的优惠条款可以为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为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更为顺畅的转换为竞争优势扫清障碍。

参考文献:

[1]方奕.WTO与湖南农业产业化[J].湖南农业科学,2004,(2).

[2]刘春香、宋玉华.农产品比较优势与竞争力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4).

比较有名的农产品篇(2)

一、河南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现状分析

1.总量位于前列,但人均销售量较低。农产品产量是反映竞争力的最直接和最简单的实现指标,可以表明其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中所具有的竞争实力,它反映的是市场竞争力的实现程度。某一地区在本国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能反映其市场竞争力的强弱,市场占有率高,市场竞争力就强,反之则弱。河南是全国粮、油、猪生产基地,其主要农产品产量处于全国前列。小麦、玉米、油料、烟叶、芝麻等农作物产量在全国均排在前三位,生猪、山绵羊、大牲畜存栏也居全国前列。目前,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3亿亩,粮食总产量保持在5000万吨以上。2006年粮食生产创历史新高,总产量5055万吨。其中,夏粮总产量2921万吨,增长7.9%,秋粮总产量2143万吨,增长41%,粮食增产量占全国增产总量的10.2%,居全国首位。

2.产品质量不容乐观。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竞争形态已经从以往的产品竞争、价格竞争为主转变为以质量竞争和技术含量为主的全方位竞争。农产品竞争力的高低更多体现于产品的质量好坏。在价格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质量高则竞争力越强,质量差则竞争力越差,甚至质高价高的农产品比质低价低的农产品更加有市场。

目前,河南农产品的质量不容乐观,许多农产品品质低、成本高、加工程度低,品质、规格和标准达不到国际市场要求,均衡供应能力较差。河南农产品的品种结构明显不合理,表现为优良品种少,集中在普通上市期的品种多;主要农产品与国外农产品的质量差距较大,生产缺乏国际标准;一些农产品农药残留比较重,空气、灌溉水、加工、包装也有一定的污染;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数量相对较少,河南省只有99个农产品得到认证,而四川、山东都达到500多个;出口创汇额度小。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对农产品的需求已趋于多样化,安全、营养、方便的需求越来越高。这种消费倾向随着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还会进一步强化。

3.价格竞争力较低。某一地区农业的比较优势表现为价格优势,既农产品的价格越低,该地区农产品越具有市场竞争优势。而价格优势,又直接体现为成本优势和效益优势。也就是说,某一地区农业的生产效率越高、生产成本越低,则该地区农产品的价格优势越强,农业的贸易竞争优势越强。河南农产品价格总体上呈稳中略升趋势,但经历了从低于到高于,又转变为低于或接近国际、国内市场平均价格的变化,且波动幅度较大。目前,河南农产品中国内资源成本相对较高的品种如玉米、大豆、水果、水产品等的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国内水平,高于国际价格二至三成,其中,河南玉米每吨的成交价在1270元~1280元左右,比玉米主产地吉林省高出130元~140元左右,高出国际价格20%~30%。这类土地密集型产品在竞争中将会处于劣势。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研究表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18年来基本上是下降趋势,而河南20年来大多数年份粮食价格是上升的,与主要输出国粮食价格比较,河南小麦、棉花、玉米、大豆等作物的产品质量不如输出国的品质好,但价格却高出输出国的10-70%。近10年来,河南小麦生产成本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的31%左右。入世以来,华南和华东及东北小麦消费地区许多直接从国外进口小麦,而不再从河南调入,河南农民收入的减少已成定局。另外,玉米、大豆的价格高出国际市场价格的67%和16.5%,失去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价格优势。

4.出口竞争力不强。近年来,河南省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了一批产品档次高、质量效益好、国际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出口的数量和结构不断优化,但河南农产品还存在很大差距。河南是全国举足轻重的农业大省,但却是农产品出口小省。2006年河南直接出口的农产品额仅为4.66亿美元,只占全国农产品出口创汇额的1.5%,这与农业大省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而浙江为26.86亿美元,占全国的8.66%,广东为34.05亿美元,占全国的10.97%。从去年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量上看,排列全国前十位的地区是广东、浙江、辽宁、福建、上海、江苏、黑龙江、山东、河北和吉林,而且这十个省的出口约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的80.4%。河南农业总产值多年来位居全国前茅却不在此列。从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来看,河南农产品出口增长率为14.3%,低于我国中部地区平均20%的增长速度。

二、提升河南省主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对策

1.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名牌农产品,实施名牌战略。所谓品牌就是能够使一种产品与另一种产品相区别的标志。名牌农产品能产生特殊的经济效应,还可以满足消费者的某种特殊偏好。河南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创建农产品名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战略,先后扶持了280多个农产品品牌,如“莲花”、“双汇”、“三全”、“思念”等,其中年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的名牌就有100多个。既带活了一批企业,又富了一方乡里,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河南省在农产品名牌经营战略上还存在不足,特别是和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在省内,大部分的高中档农产品市场被外省占领,特别令人痛心的是我们失去了本不应失去的、有着传统特色的农产品市场,如高级面粉、食用油以及其制成品等市场,外省农产品以其质优价廉和优秀的经营战略乘虚而入,不只是在省内市场,就是在产区市场上也有外省产品批量上市。在省外,河南省的农产品不仅面临着贴着“洋商标”的进口水果的竞争,而且西北几个省也以强大的市场营销攻势,与我们抢市场,我们有丰富的干鲜果品,却没有开发出像河北的“杏仁露露”、海南的“椰风”椰子汁、北京的“汇源果汁”等名牌饮品;我们有上等的花生、芝麻和大豆,但是我们没有如山东的“金龙鱼”、“鲁花”那样的名牌成品油产品;我们每年生产和调出大量的蔬菜,但北京、上海的大型副食品商场和连锁超市里,却很难找到身带条形码的高价位河南蔬菜,我们的蔬菜只能进到农贸市场;河南有地瓜、玉米等丰富的饲料粮,但我们却只能卖了玉米去买“希望”、“正大”饲料养猪,北京、四川以及国外的饲料厂家纷纷在河南这个养猪大省办厂,赚取利润;湖南省产大米,他们培育出了“旺旺”牌大米膨化儿童食品,我们盛产红小豆、豇豆、豌豆等杂粮,但只能给“亲亲八宝粥”提供原料产品。

所有这些归结到一点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农产品名牌。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和实施名牌战略,实行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塑造农产品名牌。农户、企业和政府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政府要为名牌农产品的生存和发展创造环境条件,如健全和完善各类市场,加强法制建设,保护名牌企业的知识产权,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引导、帮助建立以名牌农产品为纽带的企业集团。企业要建立内在的创新机制,包括企业的资产形成及产权机制,人才任用、流动机制,产品研制、生产、营销机制以及企业的其他内部管理机制。农户是名牌生产的起点,应加强对农户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要使农户摒弃传统的生产观念,树立名牌观念,积极自觉地投身到创建农产品名牌的活动中去。

2.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加工转化率。农产品加工业介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可创造很高的附加价值。农产品加工业在农村的发展,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十分普遍,对河南这样一个人口和农业大省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河南是全国的农业大省,粮、棉、油、肉、果、茶等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6年河南省粮食年产量已达1亿吨左右,粮食年加工量达到2900万吨,居全国第一,但加工量仅占粮食总产量的30%。在发达国家居民的餐桌上,70%以上的食品是经过多层次加工的食品。目前,河南省的主要农产品已由长期短缺进入了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阶段,许多农产品产量已跃居全国首位,但深加工综合利用程度却很低。工业食品用粮的转化率仅为8%,加工肉类仅占总产值的3%-4%,苹果加工转化率为4.7%,柑橘加工转化率为5%,而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能力均在70%以上,如德国苹果加工率为75.2%,美国、巴西柑橘加工率为70%以上,欧、美、日等国的蔬菜90%以上均经过商品化处理等。

3.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建立和发展,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据调查,全省315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除22家属于精深加工业以外,其它均为粗加工。粗加工多,深加工少,严重制约了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这种矛盾反映在产品上,即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初级产品多,附加值高的产品少;中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加工中运用一般技术多,高技术运用少。河南2003年全年夏粮总产达到285.15亿公斤,禽蛋产量达到251万吨,奶类产品16.8万公斤,却生产不出全国知名的高品位产品,烟叶产量在全国名列第一,但却生产不出全国驰名的品牌。农产品生产总体还处在“生猪卖头,水果卖筐”的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农业标准化是指运用“统一、简化、优选”的原则,通过制订标准和实施标准,使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从而获得经济、社会、生态的最佳效益。农业标准化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纵观发达国家农民,无不是按照标准化从事生产的。提高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水平,已成为提高一个国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河南省的农业标准化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要充分认识到农业标准化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加强农业标准化的工作,提高农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已成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比较有名的农产品篇(3)

(一)资源保证基准

中国的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资源短缺的形势将会加剧,导致生产成本提高,进口大量增加,从而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增强。为了弥补国内资源不足,避免国内经济发展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必须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寻求在国外建立战略性生产供应基地,用对外投资的产出来替代进口。因此,资源保证因素是进行对外投资产业选择时首先应予以考虑的。

(二)比较优势基准

根据Heckscher和Ohlin等人的研究,比较优势基准是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常用基准,一国的对外贸易和投资结果是其比较优势的体现,而比较优势一般是建立在国家要素禀赋的基础之上的。H-O定理表明,在对外贸易中,一国倾向于出口其充裕要素密集型的产品,同时进口其稀缺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而在资源寻求型产业对外投资时,我们应把比较优势基准反过来用,也就是观察不同产业或产品的比较劣势。哪个产业的比较优势较小,其比较劣势就较大,那么这个产业中密集使用的要素就是稀缺的,当这个产业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时,则应加强该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从而获取本国长期缺乏的战略性资源。因此,该产业的对外投资是按照比较劣势的大小逆序进行的。

(三)产业关联基准

产业关联基准是一国对外投资产业选择时的基本基准。罗斯托认为,现代社会的产业发展通常表现为一个产业带动下的产业群体的成长。据此,如果一国对外投资的产业能随着投资的扩大带动产业链条的上下游产业和相关产业的整体发展,则这种投资就是可持续的,对一国整体经济发展是有益的。在实践中,通常用某一产业与其上下游产业的产业关联度来衡量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产业关联度越大,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就越大。

(四)产业发展基准

产业发展基准,也称为产业成长度基准,该基准主要衡量一个产业的发展潜力。发展潜力大的产业,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扩张幅度扩大,产业的增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进而迅速扩张的市场需求将拉动该产业较快增长。同时,发展潜力大也意味着其要素生产率的上升较快。随着收入的提高,生产资源会自发向该产业的生产集中。因此,把发展潜力大的产业作为对外投资产业,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能够促进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使经济增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农产品对外投资的品种选择模型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前述农产品对外投资的产业选择基准,根据所选指标要具有代表性、相对完备性、易于收集和计算等基本原则,本文构建了中国大宗农产品对外投资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4个层次,即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及方案层。其中,目标层为:大宗农产品对外投资的产业选择。准则层分别为:资源保证基准、比较优势基准、产业关联基准、产业发展基准等。指标层的指标为:进口需求度、进口需求趋势、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产业成长度等8个指标,每个指标对应于相应的基准。方案层分别为小麦产业、玉米产业、大豆产业、油料产业、棉花产业、猪肉产业、蔬菜产业、水果产业、水产品产业等9个备选的大宗农产品产业。

(二)建模方法的选择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大宗农产品对外投资的产业选择问题是一个遵循多个基准的多目标决策问题。在选择决策时所要解决的关键是要克服以往单纯运用定性分析的弱点,将定量分析结合到定性分析中,形成具有综合性和可比性的决策依据。为此,本文拟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大宗农产品对外投资的产业进行选择。层次分析法也称为AHP法,由T.L.Saaty于70年代初期提出,它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法。该方法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量化,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而又缺少定量数据的系统决策中非常实用。AHP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递阶结构模型,并最终把系统分析归结为最底层相对于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序问题。

三、农产品对外投资产业选择的实证结论

(一)实证过程

在运用AHP法对中国大宗农产品对外投资产业选择进行实证分析时,本文采取了以下步骤。首先,本文依据中国大宗农产品对外投资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根据国家统计局、农业部以及世界粮农组织(FAO)等机构公布的相关数据,计算农产品对外投资各产业的系统指标值。第二,根据AHP层次结构模型,本文邀请有关专家用1―9标度法判断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并建立判断矩阵AB和BC。在实证过程中,本文采用Delphi法征询了26位相关专家、技术人员和决策者的判断意见,并使用1―9指数标度法对有关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AB和BC。第三,在上述数据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准则层的相对权重和指标层各指标的相对权重,根据权重求和公式,计算得出各指标的综合系数。最后,再根据上述AHP系统可计算出各农产品产业对外投资的综合指数,并对它们进行排名。

(二)实证结论

比较有名的农产品篇(4)

关键词:水稻新品种;高产;推广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117-2

0 前言

为了筛选适合我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抗性强,适应性广的中稻品种,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加快新品种的推广,促进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我站在市农业局种子管理站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承担了“江西省2007年国家水稻新品种(中稻接班)展示”项目,现将中稻接班品种展示结果总结如下:

1 展示设计

展示项目我们安排在宣风镇珠亭村的竹山陇里。展示区集中连片,土地平整,土质肥沃,肥力均匀,排灌方便,交通便利,无其它不利因素及环境因素影响,耕作水平相对较高。供展示品种8个,展示面积为38.6亩,涉及农户17家。同时设计小区试验对比,小区面积0.05亩,重复2次,共16个小区,四周设有保护区。

2 展示品种

供展示的中稻杂交组合(品种)8个,其中对照组合1个。民先富3008(江西九洲种业有限公司供种);新叶1号(江西省大众种业公司供种);先农123(江西省种子公司供种);先农313(江西省种子公司供种);淦鑫7号(江西现代种业有限公司供种);博优141(江西省种子公司供种);跃丰202(江西省农科院供种);Ⅱ优838(对照种)。

3 展示经过

3.1 播种、移栽

大面积展示统一安排播种期为5月20日,分散各户播种,小区试验播种集中统一育秧,播期相同,移栽期安排在6月15-18日,秧龄25-28d,秧苗素质较好,移栽大田行株距统一安排为26.7×20cm,每蔸1-2粒谷,保证基本苗在5万左右。

3.2 大田田间管理

小区对比试验,大面积展示用肥水平一致,每亩施尿素10kg,45%的复合肥,40kg分三次施用,病虫防治一致,大田共防治5次,其它田间管理一致,基本控制了病虫危害,后期落色好。

4 展示结果

4.1 观察结果

接班品种叶色表现、先农313叶色为深绿色,其它品种叶色较一致,均为浓绿,株型较紧凑;跃丰202株型稍为松散些,叶片角度也较大,剑叶也稍阔稍长;淦鑫7号次之,其它品种均较好,后期纹枯病稍稍重的也是跃丰202、淦鑫7号。跃丰202全生育期最短,但后熟时间相对较长。

4.2 分叶消长结果

从分蘖稍长情况看,分蘖力较强的是“博优141”,分蘖力相对稍弱的是“民先富3008”,分蘖成穗数,有效穗较高的是淦鑫7号。分蘖成穗率相对来说,分蘖力强的成穗率相对稍低。

4.3 生育期结果

根据记录,先农123、先农313、淦鑫7号、跃丰202、Ⅱ优838全生育期都比较短,只有123-126d,特别是跃丰202,播始时间短,由于谷粒稍大后熟时间较长,但生育期为最短,只有123d。民先富3008、新叶1号、博优141全生育期较长在130d以上。比对照品种长6-9d。

4.4 实收产量

小区试验实收产量与展示面积调查产量及理论产量结果基本吻合,试验展示中产量最高的是民生富3008,亩产580.5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0.5kg,增长7.5%;博优141,亩产572.5kg,比对照增产32.5kg,增长6.02%;淦鑫7号,亩产565.0kg,比对照增产25kg,增长4.63%;新叶1号、先农313表现略增,跃丰202,亩产482.5kg,比对照减产57.5kg;先农123,亩产517.5kg,比对照减产22.5kg。

5 品种特征特性及评述

根据今年在我地试验比较,大面积展示、观察、考察及产量结果,由于肥料水平较高,在品种株高上略显高些,其结实率与年份气候因素有关,大部分品种比往年既少都要低5-6个百分点,其它株叶型态等特征都较好。

5.1 民先富3008

该品种全生育期130d,适应于平原、丘陵地区中,晚稻种植,株高148.3cm,较Ⅱ优838高9.3cm,株型松散适中,生长整齐,茎杆粗壮,株叶型态好,分蘖力中等,分蘖成穗率高,苗期生长旺盛,叶色浓绿,叶片直立,叶片较长较宽,耐肥抗倒,后期落色好,抽穗整齐,穗层一致,穗大粒多,平均每穗着粒215.2粒,结实率80.02%,千粒重28.1g,实收亩产580.5kg,比Ⅱ优838增产7.5%排名第1位,欲粒长椭圆型,米质中等,抗性强,大田表现好。

5.2 博优141

该品种全生育期133d,比Ⅱ优838长9d,是我地目前大面积载培品种,适应于平原、丘陵地区作中稻种植,株高153cm,株型紧凑,叶片直立,长、宽适中,株叶型态、长势长相好,分蘖力强,分蘖成穗率相对稍低,生长旺盛,叶色浓绿,耐肥抗倒,抗性好,抽穗整齐,穗层一致,落色好,穗大粒多,平均每穗着粒193.16粒,结实纺80.76%,千粒重26.4g,实收亩产572.5kg,较Ⅱ优838增产6.02%,排名第2位,谷粒中优。

5.3 淦鑫7号

该品种全生育期124d,适应于中、晚稻种植,是本次展示中生育期较短而产量较突出的品种。株高133.3cm,较Ⅱ优838矮,株型紧凑适中,中片稍宽,长度适中,后期如肥料过旺会增大叶片角度,造成披叶,诱发纹枯病,影响产量,分蘖力中强,分蘖成穗率高,生长旺盛,叶色浓绿,耐肥抗倒,抽穗整齐,穗层一致,落色好,有效穗多,穗型中等,平均每穗着粒195粒,结实率77.2%,千粒重25.3g,实收亩产565.0kg,较Ⅱ优838增产4.63%,排名第3位,谷粒细长型,米质优,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品种。

5.4 先农313

该品种全生育期126d,较Ⅱ优838长2d,适应于中、晚稻种植,株高137.7cm,株叶型适中,生长整齐,分蘖力强,生长旺盛,叶色深绿,耐肥抗倒,抗性强,落色好,抽穗整齐,有效穗多,穗型中等,平均每穗着粒191.7粒,结实率75.42%,千粒重26g,实收亩产545.0kg,较Ⅱ优838略增,排名第4位,谷粒细长型,米质优。

5.5 新叶1号

该品种全生育期130d,较Ⅱ优838长6d,适应于平原、丘陵地区中、晚稻种植,株高152.3cm,株型紧凑,茎杆粗壮,叶片较长,株叶型态好,生长旺盛,叶色深绿,叶片直立。分蘖力强,分叶成穗率高,耐肥抗倒,抗性强,抽穗整齐,穗层一致、落色好、穗大粒多,平均每穗着粒210粒,结实率76.9%,千粒重25.1g,实收亩产542.5kg,排名第5位,较Ⅱ优838略增,谷粒细长型,米质优,适口性好。

5.6 Ⅱ优838(对照种)

该品种全生育期124d,中、晚稻都可种植,株高139cm,株型适中,株叶型态好,叶片稍长、稍宽,高肥状态下披叶,叶片角度稍大,分蘖力中强,成穗率高、生长旺盛、叶色浓绿、耐肥抗倒、落色好,有效穗多,穗型中等,平均每穗着粒183.3粒,结实率78.09%,千粒重28g,实收亩产540kg,排名第6位,谷粒椭圆型,米质中等。

5.7 先农123

该品种全生育期124d,较适应于山区中稻和平原晚稻种植,株高140cm,株叶型适中,分蘖力中强,成穗率高,叶色浓绿、生长旺盛、穗型中等,平均每穗着粒164.2粒,结实率76.45%,千粒重30.7g,实收亩产517.5kg,排名第7位,比Ⅱ优838减产4.16%,谷粒长粒型,米质中优,抗纹枯病能力差。

6 展示结果

比较有名的农产品篇(5)

关键词:茶叶机械;推广;优势

1 山区县发展茶叶生产的优势

山区县有利于茶叶生产,无污染,富硒,茶叶品质较高,是山区农业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山区发展茶叶生产有如下优势:

1.1 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品种资源

很多山区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茶叶种植生态环境,绝大多数地方适宜种茶,并且种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在优越的宜茶大气候条件下有些地方更有其特殊的小气候。比如横跨了亚热带和暖温带两个气候带的陕南地区,日照长,昼夜温差大,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好,污染小,这些都是发展茶叶生产比较优越的自然条件。还有陕南地区作为我国第二大富硒区,使得茶叶中的硒含量普遍较高,从而具有特殊的保健功效。

另外,山区茶叶种类繁多。比如陕南地区历史悠久的三里垭毛尖,在清代就已经是向朝廷进贡的佳品;紫阳茶在唐代就开始成为朝廷的贡品,并沿丝绸之路,远输西域各国;还有多次在国内国际上获得大奖的午子仙毫等其他名茶。

1.2 产业优势

(1)茶叶产业链长,经济效益好。茶叶的生产大致可分为育苗、种植、采摘、粗加工、精加工、销售等环节,概括起来茶叶产业链为生产——加工——销售,其产业链较长,各环节之间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且每个环节都能安排大批劳动力就业,产品经过粗加工到精加工后,档次明显提高,通过包装和创名牌,利润可以大幅度上升。茶叶种植后3年投产,5年进入盛产期,可连续收益30年,1亩每年可实现3000~5000元的收入,其经济效益高于许多经济作物,更高于粮食作物。

(2)进入门槛低,转移农民多。山区农民劳动力数量比较多,但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从事高精尖技术产业干不了,但搞茶叶种植、茶园管理和茶叶粗加工,技术含量低、工艺简单,一般人都能干,同时,茶叶加工对资金规模的要求并不高,弹性较大,上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加工厂,几十万就能起步,而作为家庭作坊式的茶叶加工,所需资金较少,所以门槛低,投入少,见效快。而且,农民搞茶叶加工,在地里植茶,平时就能腾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二、三产业,到了制茶季节,加工茶叶。农民从原来的“全部务农”转变为“亦工亦农”,最终过渡到“以工为主”。

2 山区农民文化层次较低,对提高茶叶品质认识不足,商品意识不强

由于经济和地理等原因,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山区农民文化层次较低,对提高茶叶品质认识不足,商品意识不强。很多农民存在着小农思想,满足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不思改变;茶农基本上没有进行过系统学习和培训,对茶叶生产机械化认识不够,质量安全意识普遍不强,加工标准没有统一规范,制茶水平参差不齐。

有鉴于此,我们需要对茶农进行技术培训,并不断提高其商品意识。首先通过考察学习、培训,开拓大家视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其次通过深入调查和实践,掌握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加强对茶农和茶机加工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聘请茶叶专家和厂家技术人员授课和现场指导,千方百计提高广大茶农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重点在制茶企业和种茶大户中培养一批技术骨干,形成一支茶机应用加工技术骨干力量。另外,为了增加收入,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茶农的商品意识,进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拓宽茶叶市场,逐步形成品牌效应。 转贴于

3 山区县茶叶机械化水平现状

3.1 茶叶生产机械设备比较落后 

目前一些山区县开始逐渐推广名优茶机械加工,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有了一定提升,茶叶精深加工能力也有了一些提高。但是随着茶叶纳入食品行业管理和相关制度的出台,市场对茶叶加工安全性要求的逐步提高,山区县茶叶生产加工中还存在十分严重的问题。

(1)机械设备严重落后,功能单一,影响质量和效益。很多地方的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基本上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生产的,功能比较单一。如目前我县使用的杀青机械、揉捻机械、理条机械等,基本上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产品,存在着温度难以控制、效益不高、杀青程度难以保证、难以联入生产线等问题。

(2)机械配套不合理,自动化水平低,机械操作人员素质偏低。据有关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乡镇茶叶生产加工机械配套不合理,制茶单机自动控制水平不高,难以组成全自动生产线,制茶效率不高,工艺不合理,质量稳定性不高等情况,造成茶叶色、香、味、形不一致,影响了茶叶加工品质,进而制约了产业化发展水平。部分茶农科技文化素质低,使茶叶机械正常效率难以发挥。

(3)家庭单产生产方式钳制着茶叶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分散单一的生产方式,山区土地分散等必然会出现生产上的不协调,这些都钳制着机械的连片作业,影响到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

3.2 茶叶精深加工技术水平落后,清洁化,连续化水平低

山区县一般都是国家贫困县,财政十分困难,由于缺乏资金,科技投入十分有限,茶叶精深加工技术落后,自动化加工简单,生产流水线几乎是空白,茶叶资源的的开发与利用不够,茶叶深加工产品及高附加值茶制品的开发明显不足,深加工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精深加工技术落后。

3.3 茶叶机械加工工艺流程比较落后

当前,很多山区县传统的绿茶制作加工工艺均为手工操作,存在着制茶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成本高;劳动力日趋紧张,扩大生产受到限制;手工制茶人员技术差异大,加工不规范,产品质量难以标准化等问题。

4 加快山区县茶叶机械新机种、新机型的推广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名优茶加工机械是茶机行业新产品开发的重点。至今已成功研制了可供各类名茶或多种名茶加工使用的“通用机械”,如名优茶杀青机、揉捻机、解块机、理条机、提香机、炒干机和烘干机等,使毛峰型等名优茶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加工。与此同时,根据一些名优茶加工的特殊要求,还研制成功了如卷曲形名茶炒制机、碧螺春茶烘干机、针形茶炒制机、扁形茶(龙井茶)炒制机等“专用机型”,使这些做形难度较大的名优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加工。这些都是山区县可以考虑引进的茶机新机种、新机型。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盲目的引进,不能因为是最新的机种机型就引进。我们必须结合山区县的具体情况和茶叶生产的特点,根据实际需要,引进那些能够促进本地区茶叶生产和发展的新机种、新机型。比如:鲜叶摊放是名优茶加工的必要工序,也是占用厂房面积最大的工序。我们可以考虑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衡州市绿峰茶机公司协作研制成功的一种智能控制的名优茶鲜叶自动摊放机。该机器的基本结构,类似于自动链板式茶叶烘干机,装有计算机控制系统和空调温度控制系统。该机可以自动上叶和卸叶,每次鲜叶最大摊放量可达300公斤。鲜叶摊放时间、摊放温度、鲜叶失水率和空气循环时间等均由计算机自动控制,用于名茶加工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陈旭东.关于绍兴市茶叶生产机械化工作的若干思考[J].茶叶.2007,(4).

比较有名的农产品篇(6)

关键词:福建三明;农业发展;农业问题

一、三明市产业现状和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三明市三大产业现状分析

根据福建统计局2010年各市生产总值和产业比较数据,可以得出:三明市在全省各市中,根据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第6位为800.24亿元,根据第一产业排名第三为146.28亿元,与同样的以农业为主的漳州,相差72.37亿元,根据第二产业排名第七为365.36亿元,按第三产业排名第六为288.6亿元,根据人均GDP排名第四名为30370元。从整体状况看,三明虽然初步实现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但是第二、三产业优势并不突出,发展水平都相对其他市区低。而农业生产总值占比重相对较大,约为18.3%这说明第一产业在三大产业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是总体来看,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低。

(二)三明市的农业现状

农业在三明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该市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但是,三明农业的发展水平仍然很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业增长缓慢,农业就业人口过多。2009年三明全市及各产业生产总值及增长率和农村从业人口分布,如表1所示。表1中的数据显示,2009年三明市的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增加值146.77亿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数值则分别为355.59亿元和231.88亿元,远大于农业的增加值;2009年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最快,增速达到18.20%,第三产业次之,增速为11%,而第一产业农业的增长率仅为5.6%,远远落后于第二、三产业。从农业人口及其构成来看,农村从业人员83.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86.9%。从表二中的数据分析得到,三明全市农村从业人员总量为84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占其比重为70%,第二、三产业分别占12%、18%。其中明溪、宁化和泰宁三县从事第一产业人员占75%以上。

2、农业种植种类较单一,经济作物分布较零散。三明是福建省主要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三明有九个省定商品粮基地县,其中有八个县是部级商品粮基地县;宁化、清流两县是福建省四大烤烟生产县之一;建宁莲子、黄花梨、猕猴桃、茶树菇,尤溪银杏、姬松茸,沙县芦柑等土特产品,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并且各县均有自己的特色产品。

3、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从全市市的劳动力文化构成来看,文盲率为7.8%,小学占比41.6%,初中占比37.1%,高中占比11.6%,而大专及以上仅占1.8%(数据来源:三明统计局《劳动力资源及其构成》2006)。从中可得出,三明市农村劳动力主要是接受了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然而,文盲率也还占有很大的比例,整体受教育水平低。劳动力的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下,这也是农业发展粗放型和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4、农用机械使用状况。根据三明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三明市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23.6%,机电灌溉面积、喷灌面积和滴灌渗灌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0.3%、0.1%和0.2%。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0.1%,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3.5%。而整个三明市在农业生产中75.8%仍然是传统的手工劳作,农用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数量所占比重都很低,从而可知三明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低。

5、对农业的资金和科研投入不足。从三明市统计局2009年分行业R&D投入情况数据显示:2009年三明R&D即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分布,制造业的投入人员和经费分别占85.6%和93.7%,而对于农林牧渔业的投入人员和资金分别只占1.1%和0.7%。这也表明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很不足。对农业的科研资金和科技的投入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对三明农业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比较有名的农产品篇(7)

【关键词】福建;农产品;出口;加工;战略

1 福建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问题分析

1.1 农产品加工业转化和增值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福建省农产品加工水平虽然位居全国前10位,但加工转化和增值能力不强。同时结构性矛盾也比较突出。福建省农产品初级加工产品仍占绝大比例,精深加工比重不大,出口创汇能力不足。食品工业是农业生产的延伸和发展,是近年来福建省一直重点关注的产业,但从福建省食品工业产品中,多数还属于农产品初加工,加工层次少,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更少。

1.2 企业研发能力弱,技术水平较低

一是由于设备的简陋和技术的落后,导致农产品加工损耗率较高,精深加工不充分,多层次开发的产品少,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的需求。二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近几年福建省在农业科研领域虽取得了一大批成果,但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成果推向市场的渠道不通畅,成果与市场、科技与经济脱节现象比较严重。

2 农产品出口遇到的主要障碍及其产生的主要负面影响

2.1非关税技术壁垒增加农产品出口难度

随着近年农产品出口需求的下降,国际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各国为保护包护本国农产品市场纷纷出台一系列的非关税技术壁垒措施,受此影响,我国一些传统的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频频受阻。

2.2极端天气影响农产品产量

近几年全球多地区旱、涝、高温、冷冻冰雪等极端天气频发,造成严重的气象灾害,对农产品的生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多种农产品大幅度减产。

2.3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一是人民币升值会削弱福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二是人民币升值增加福建农产品出口企业的金融风险。三是人民币升值影响福建农产品贸易发展。此外,人民币升值还会影响外商对福建农产品直接投资的热情。

3 发展战略

3.1 提高认识,加强规划指导和宏观管理

首先要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和服务,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健康有序发展。其次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一次全省农产品加工工作会议,提出福建省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的办法,并出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3.2 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攻克一批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难题,开发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大潜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生产线,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科技队伍,迅速提高福建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满足人们对加工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3.3 实施名牌战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加工企业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体,要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福建省经济的强大支柱,就必须培育和扶持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按照靠近市场、靠近原料基地的要求,在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比较滞后的中西部地区、特色农业资源的地区,扶持发展一批加工企业。

3.4 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发展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

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在全省范围内形成闽西北绿色产业带、闽东高优农产业带、沿海蓝色产业带,提高区域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逐步建立一批区域化和专业化的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形成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链。

3.5 依靠科技,提升福建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加快科研体制改革,增加农业科研投资,加速农业科技颈部,能有效地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和改善农产品质量。因此,从福建省实际出发,应提升以下几项技术:一是良种技术,以此来实现农产品优质多样化。二是无公害生产技术,保证农产品良好特征和品质。三是反季节生产、贮藏、保鲜技术,满足市场淡、旺季的不同需求。四是低耗高效技术,降低成本。五是农产品加工技术,借助科技力量,增强本省农产品的竞争力。

3.6 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营销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