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5 10:38:44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篇(1)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特征现代建筑

Abstract: using the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style and features of modern buildings to explain the style and character, change a watch and architectural ideas can clearly understand the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style and features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theme of the modern style and pursue also can be in modern architectural styles applied in, continuously improve architectural concept and space feeling, use for reference each other in search for better architectural theme.

Keywords: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style feature modern buildings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风格特征及影响力

后现代主义建筑主要兴起于19世纪末期的欧洲工业革命过后,因为工业革命的革新与兴盛改变了欧洲人对建筑风格的认识,一种以巨大建筑空间,夸张建筑风格的设计理念悠然而生,这种风格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它强调建筑的宽大与恢弘,强调在过程中发展强大。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逐渐风靡世界,走向成熟发展阶段。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特征是利用装饰品的象征性或装饰性,提高后现代主义建筑中的意境美,改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周边环境与发展氛围,提高建筑的意境美感。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强调简单与和谐,注重空间的精致,而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追求的是宽敞、宏大、亮丽的主题,追求的是巨大建筑空间与夸张的建筑风格及理念的建筑主题。

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影响力主要由几个部分构成:第一、强调建筑的审美价值,现代主义建筑主要强调功能与本身的实用价值,主要指的是物质功能,在建筑的使用效果中经常进行评定,从实用角度出发,强调功能性对空间的益处,空间的益处决定了形式中的重点。所以现代建筑大都是立方体框架结构的玻璃幕墙建筑,尽管造型、风格也不尽相同,但是总体看来未免单一、单调,即在审美功能上留有缺憾。后现代建筑的兴起主要规避了现代建筑的这一缺点,也是具有针对性的改善了现代建筑的不足,所以后现代主义建筑非常关注审美功能、强调现代化的工艺、强调外观造型、强调空间布局、强调夸张的变形、强调可想而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强调装饰物的奢华。后现代主义建筑中反对“少则是多”的观念,反对空间的简单布置,主张打破“枯燥乏味”的空间布置,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提倡打破和谐、完整、统一的局面,注重对建筑语言的象征性与隐喻性做出表达与抒发,强调建筑外观的美感和设计的空间表达之美,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认为,要加强建筑的艺术性,必须要加强建筑的象征性和隐喻性的表达,不然就不能使建筑的艺术力得到完美的展示,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中强调的是要加强建筑的艺术性,要让人们面对一座建筑艺术时表现出内心的敬佩与惊讶,能够启发人们的思考,引起人们的想象力,从而实现建筑完美的审美功能,引起人们的审美冲动。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特征及其影响力

它强调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界限的消解,高雅文化与大众通俗文化之间明确分野的消失,总体性的风格混杂。它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后现代建筑设计耳朵特征主要是强调形态的隐喻性,隐喻可以表现在建筑的符号文化之中、历史文化之中、装饰主义,尤其是从历史文化中可以得到对建筑设计的灵感,而且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大多数都是采用历史手法进行装饰的。

第二、主张新旧结合的建筑风格,主张兼容并蓄的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是单一的对历史文化进行恢复建设,而是结合历史文化的优势,并结合当前建筑风格主题进行新旧结合的建筑思路,建设出来的新设计,新建筑,在建筑过程中对历史的风格采取抽取、混合、拼接的方法,并将这种折中处理建立在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上。

第三、加强设计方式的模糊性概念,引起人们的发散思维。现代主义的设计强调的是冷漠、精致、理性与实用,降低了对艺术空间和灵感,以及意境美得认识。而后现代主义将这些特征反叛为一种在设计细节中采用调侃手段,以强调非理性的因素来达到一种设计中的轻松与宽容。古典的建筑语言和现代的设计符号交叉运用现代建筑材料被赋予古典主义的神韵。

三、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3.1现代建筑要主义空间激情与形式的美感

现代建筑的建设过程中要善于掌握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特色,提高现代建筑中的空间美,合理安排现代化建筑的空间设计,体现空间美感。现代建筑中药强调空间,强调装饰,在空间的组织上注重古典风格的注入,空间组织药严谨有序,有明显的建筑细节风格。不在是简单的几何空间中构建建筑,而是在空间中构建艺术,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更高的境界是追求空间的层次感,而且是非正式的层次感,加深了建筑形态的多维性和空间把握的诡异性。让现代化的建筑中体现出一种视觉冲击力。

3.2加强现代化建筑的色彩符号

加强现代化建筑的色彩符号是一种现代化建筑风格的改善,利用现代化建筑的色彩符号加强了现代化建筑的建筑和谐理念,利用清晰的建筑色彩和明亮的建筑色彩信息,改善了建筑风格与主题,让建筑信号从外表上就可以得到共鸣和启发。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丰富多彩的设计样式和色彩是现代建筑需要学习的,而且在建筑色彩的掩饰下,建筑内容还要尽量的高科技化、多元化、比如日本著名设计大师矶崎设计的美国迪斯尼集团总部建筑就是造型奇异、色彩炫酷的代表,建筑手法游戏迷幻,充分展示了后现代主义建筑浪漫诗意的色彩优势。这将是现代化建筑色彩发展俄主要作用。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篇(2)

关键词:杂糅式 折衷主义倾向 昆明建筑

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识码:A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68057)

云南大学研究生科研项目(ynuy201202)

西方建筑思想具有强势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特征,通过各种途径对中国建筑施加影响。与此同时,由于中国本身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根深蒂固,使得中国建筑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中西文化结合,呈现出态度上的折衷主义倾向,这种倾向在昆明同样存在,同时由于昆明自身的地理、经济、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特点而更加明显。

1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中的杂糅式折衷主义倾向

折衷主义(折中主义)指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把他们综合成各种式样,也称之为“集仿主义”。代表作品有:巴黎圣心教堂、罗马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建筑等。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到80年代,也用来描述作一种吸收各种历史元素、并运用讽喻手法的折衷主义倾向[1]。

后现代建筑师的实践呈现出以下特征:(1)回归历史,运用古典建筑元素;(2)追求隐喻的设计手法,以符号的广泛使用和装饰手段来强调建筑形式的含义及象征;(3)走向大众与通俗文化,使用古典元素;(4)现代主义的开放性使其不排斥似乎也将成为历史的现代建筑[2]。因此,詹克斯把后现代归纳为激进的折衷主义,正是这种激进的折衷主义态度深深影响中国近现代的建筑设计。

2 杂糅式折衷主义倾向对昆明建筑的影响

2.1昆明近现代的折衷主义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初期西方出现了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并迅速传入中国,并在战乱的背景下辗转传入云南,糅合云南本土的设计基础,出现了最初的带有折衷主义倾向的建筑形式,这一时期云南中西(法)合璧式的折衷主义建筑类型盛行,代表的作品有:云南陆军讲武堂、云南大学会泽院等。50年代初期,随着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批判,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中国开始逐渐消弭。虽然纯粹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昆明存在的时间不是很长,却深刻的动摇了昆明建筑创作态度。50年代中期,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诅咒渐自消歇。但在中国,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与阶级斗争却愈演愈烈,并在60年代(时期)达到高潮[3]。由于现代主义在中国屡遭批判,建筑师就走向复古主义的道路。然而不久复古主义也因经济困难成为批判的新目标,加上强烈的政治因素,逐渐走向了折衷主义道路。与此同时,60年代西方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它的出现是因为对先前的现代主义的不满与批判。这种思潮在建筑方面的影响主要是从影响建筑师的创作态度开始,因此其对昆明建筑创作的影响也更多的是态度影响。这种态度不局限于设计手法,而是贯穿于建筑创作的始终。杂糅式折衷主义倾向就是这种态度中的产物,这种折衷主义倾向贯穿于设计的整个过程,杂乱的设计思想在改革开放以后如潮水般涌入。单一的建筑思潮不能满足设计者的要求,于是各种各样的折衷便开始了。自此,杂糅式折衷主义开始大规模的出现在昆明,一直到现在。

2.2 杂糅式折衷主义在昆明建筑上表现

进入19世纪以后,随着杂糅式折衷主义在昆明的发展蔓延,出现了许多极富有折衷主义特点的建筑形式,主要运用于建筑的入口、造型、立面、色彩等方面。

2.2.1 建筑入口的折衷主义倾向

通常建筑师在现代的建筑创作中,不满足于单一风格的入口,在建筑的入口处插入各式元素来进行拼贴,以达预期效果。这种不满足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手法,通过拼贴的方式表达的设计手法,不能简单的归类于任何一类特定的建筑思潮,不具有这些建筑思潮所应该具备的明显特征。因此,归类于为折衷主义的风格更为贴切。代表作品有:云南省图书馆入口(图1),入口采用西式柱予以装饰、配合斜挑檐,方形和弧形窗户等不同时代、风格的建筑元素,糅合在一起,使入口显得丰富有层次,是一个中西合璧、古今杂糅的产物,颇具折衷主义之风;还有云南大学图书馆入口,云南大学文津楼入口等。

2.2.2建筑立面的折衷主义倾向

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重视建筑的使用功能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后现代主义思想是一种要求在形式上对现代主义进行修正的设计思潮,其不改变现代主义设计实质,只是在现代主义设计上做文章,或者是为现代主义设计做一些修正工作[4]。工作主要设计里面的处理,在满足了现代建筑要求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用不同寓意的符号、形状、色彩和构件去装饰立面,使其具有一定的含义。然而,这种随意拼接符号与装饰元素的思想其实就是折衷主义态度。代表作品有:昆明移动通信大楼(图2),其在立面上将古典的圆形柱式,变化形成方形柱式,再加上斜挑檐的修饰,使立面看起来更丰富,跳出现代主义建筑的束缚;昆明饭店2号楼(图2),在二次装修时立面采用西方古典的柱式、屋顶等元素结合中部的玻璃幕墙,通过折衷的手法展现出一股“欧陆风”的风格。能体现出这种的特点的代表建筑还包括:云南大学文津楼立面、 昆明市妇产医院等。

2.2.3建筑造型的折衷主义倾向

建筑师斯特恩将后现代建筑的特征总结为: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后现代建筑师们怀着反对现代主义的思想,将蕴含着不同含义的建筑造型进行组合、创作,使其同时具备文脉主义、隐喻主义、装饰主义等特点的部分或者全部。这些不拘泥于一种设计思想的手法就在中国表现的更加明显,建筑师往往把折衷的设计思想重点放在建筑造型的塑造上。在昆明建筑身上也能找到许多造型设计上的折衷主义倾向的身影。比如:五华区政府办公大楼(图3),设计师运用钢混结构将中国传统的古建筑——塔的元素与帆船的造型巧妙结合,旨在表现出地方文脉主义与隐喻主义的特点。这种设计方法是造型上的一种折衷主义倾向。昆明诸如此类造型的折衷主义倾向的建筑造型代表还有昆明会堂、家乐福广场大楼等。

3 杂糅式折衷主义倾向产生的原因

分析了昆明建筑中杂糅式折衷主义倾向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美国,对于昆明乃至中国来讲是一个外来的设计思想。昆明本土有着自身的传统与地域风格,因此这个外来的思想不会很纯粹的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只能同本土的设计思想进行融合,为态度上的折衷主义倾向提供了基础。

第二,改革开放以后,现代主义被迅速涌入的新古典主义、解构主义等带有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建筑思潮所掩盖。以新古典主义做理论基础,中国的本土建筑师就可以复西方的古;同样有新地方主义(文脉主义)做理论基础,也可以复中国本土的古。由于没有准确的评判标准可依,无形之中给态度上的折衷主义倾向提供了发展的环境[3]。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提倡:“中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此同时,创新本身就是人类思想的发展过程。因此,中国建筑师在接受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同时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只是中国本土建筑师受传统的影响比较深刻,而没有把这种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修正表达的很充分。中国的本土建筑师在接受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很短时间里就开始寻求一种融合,这符合中国传统思想。怀着这种“中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中国建筑便开始了长久的折衷并一发而不可收拾,当然昆明也不例外。

4小结

折衷主义思潮对昆明建筑的影响不能只从昆明出现了多少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来评判,而应该从一种思想态度的影响来论述。这种思想态度上的影响,即在昆明近现代的建筑设计过程中运用了多少折衷主义建筑思潮的元素和成分,这种杂糅式的运用方式就是一种折衷主义倾向的表现,也是杂糅式折衷主义建筑思潮对昆明建筑影响的表现。

参考文献[1]郭生智,晋志峰.浅谈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启示[J].土木建筑学术文 库,2010,13(1):87-88.

[2]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46.

[3]杨健、冒亚龙、苏宏志.西方建筑思潮与昆明建筑中的滞后性和折衷主义倾向[Z]

[4]冯玉婷,潘国泰.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建筑的影响[J].工程与建设,2006,20(1):16-18

[5]王其均,陈帆.西方近现代建筑史[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6]彭飞,何俊萍,杨秀琴.昆明近代建筑的价值与保护利用[J].小城镇建设,2008,(10):33-37

[7]徐坚,论云南宗教建筑(群)的可续发展[J],城市建筑,2006(7)。

卢钖钖/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硕士生

王佳旭/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硕士生戚少佰/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硕士生

张振/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硕士生

第一作者信息

姓名:卢钖钖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9.10

籍贯:河南平顶山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篇(3)

 

关键词:现代主义 建筑理论 建筑形式

1现代建筑的思想源起及因素

    总体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其中第一个影响是因为战后欧洲各国的经济拮据,促进了讲求实效的倾向,这点在建筑的发展上则抑制了建筑师追求复古主义做法。第二个影响是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进而带来了更多新的建筑类型,也使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等方面有了显著的进展。第三个影响则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大众心理上强烈的震憾。采用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整体而言19世纪中晚期时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启发传播。

2现代建筑的理论观点及设计手法

    西欧有一批青年建筑师提出了比较系统及激进用于建筑创作改革的主张,因而大大的推动了建筑改革。对于这些年青建筑师所提出的观点,当时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诸如功能主义、客观主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国际式建筑等等。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则有更多人称之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现在则称之为现代主义。这种强调实用性结构以及采用新材料的建筑论点,用以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精神。现代建筑基本精神因素为:1)对于传统的否定态度。2)认为建筑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3)建筑设计对象的思维改为普罗大众。建筑必须通过形式及特殊功能的语汇来表达。

    现代建筑设计采用的是新的建筑材料,以较现代化的材质,突显与旧建筑不同隐喻或意象。比如说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钢构件、平板玻璃材质等。建筑师或先进的知识分子企图利用建筑设计改造,来达到影响社会现状的目的,所以新建筑的形式及功能中最能引起大众讨论及在理论上可辩证的,则需要实际理论作基础,这其中包括建筑如何满足现代生产及生活功能需求;如何与工业、科学技术互相配合,刺激了建筑师在设计上有了极大的主张和改革。

3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现代建筑在新的技术、功能需求衍生出新形式造型的基本条件下,用了大量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建筑师设计简单的造型丰富了普罗大众的需求,使得建筑之形式及功能,变得可亲近及人性化。因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刺激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飞。

4建筑的设计形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观感,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的便是各国的经济拮据,因此有着务实的想法;也因建筑设计是针对大多数人不再有阶级之分,所以建筑师的设计便走向简单、实用的造型。大量的制作出来先有实用的功能再来想外形,由功能性引导形式。当然工业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许多建筑类型,并且使得建筑材料及结构和设备都有着显著的进展。虽然说钢材料仍然是当时主要的结构材料,但是钢的强度却比以往要来的好,结构自身重量也有所降低;另外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朝向轻质高强度来发展,预铸的技术开发越来越成熟使得铝材大量的引用在建筑中,所以建筑师可用的元素大大的增加,建筑的形式也变的多样化,建筑的功能也更贴近生活需求。

5建筑的技术与特性

    在材料本身的质感、结构所创造出具有形体感和空间意识表现的技术上,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很注重的方向。艺术表现注重于建筑造型的面和体的表现,这一部分崇尚形式及结构的美是跳出简化建筑外观造型。因此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是根据技术、材料与艺术相结合的精神产生。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与技术包含应同工业化时代条件相互的配合应用,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的革新,摆脱历史建筑样式的紧箍咒放手创造新形式。

  6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篇(4)

论文摘要:介绍了现代建筑的思想源起及因素,分析了现代建筑的理论观点及设计手法,研究了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形式、技术与特性,通过两位建筑大师的设计精神来探讨现代主义建筑,以帮助人们了解现代主义建筑的多样化发展。

1现代建筑的思想源起及因素

总体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其中第一个影响是因为战后欧洲各国的经济拮据,促进了讲求实效的倾向,这点在建筑的发展上则抑制了建筑师追求复古主义做法。第二个影响是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进而带来了更多新的建筑类型,也使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等方面有了显着的进展。第三个影响则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大众心理上强烈的震憾。采用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整体而言19世纪中晚期时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启发传播。

2现代建筑的理论观点及设计手法

西欧有一批青年建筑师提出了比较系统及激进用于建筑创作改革的主张,因而大大的推动了建筑改革。对于这些年青建筑师所提出的观点,当时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诸如功能主义、客观主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国际式建筑等等。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则有更多人称之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现在则称之为现代主义。这种强调实用性结构以及采用新材料的建筑论点,用以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精神。现代建筑基本精神因素为:1)对于传统的否定态度。2)认为建筑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3)建筑设计对象的思维改为普罗大众。建筑必须通过形式及特殊功能的语汇来表达。

现代建筑设计采用的是新的建筑材料,以较现代化的材质,突显与旧建筑不同隐喻或意象。比如说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钢构件、平板玻璃材质等。建筑师或先进的知识分子企图利用建筑设计改造,来达到影响社会现状的目的,所以新建筑的形式及功能中最能引起大众讨论及在理论上可辩证的,则需要实际理论作基础,这其中包括建筑如何满足现代生产及生活功能需求;如何与工业、科学技术互相配合,刺激了建筑师在设计上有了极大的主张和改革。

3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现代建筑在新的技术、功能需求衍生出新形式造型的基本条件下,用了大量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建筑师设计简单的造型丰富了普罗大众的需求,使得建筑之形式及功能,变得可亲近及人性化。因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刺激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飞。

4建筑的设计形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观感,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的便是各国的经济拮据,因此有着务实的想法;也因建筑设计是针对大多数人不再有阶级之分,所以建筑师的设计便走向简单、实用的造型。大量的制作出来先有实用的功能再来想外形,由功能性引导形式。当然工业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许多建筑类型,并且使得建筑材料及结构和设备都有着显着的进展。虽然说钢材料仍然是当时主要的结构材料,但是钢的强度却比以往要来的好,结构自身重量也有所降低;另外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朝向轻质高强度来发展,预铸的技术开发越来越成熟使得铝材大量的引用在建筑中,所以建筑师可用的元素大大的增加,建筑的形式也变的多样化,建筑的功能也更贴近生活需求。

5建筑的技术与特性

在材料本身的质感、结构所创造出具有形体感和空间意识表现的技术上,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很注重的方向。艺术表现注重于建筑造型的面和体的表现,这一部分崇尚形式及结构的美是跳出简化建筑外观造型。因此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是根据技术、材料与艺术相结合的精神产生。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与技术包含应同工业化时代条件相互的配合应用,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的革新,摆脱历史建筑样式的紧箍咒放手创造新形式。

6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

首先现代主义自欧洲开始迅速的向世界各地引导潮流,因社会文化及经济条件的因素产生了建筑创作向美洲迁移而在美国发扬光大。这些都是因为欧洲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先后到达美国,如其中着名的有葛罗毕斯、柯布、密斯、莱特等,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世纪50年代一60年代,现代主义在美国极度的蓬勃发展。就针对以下两位建筑大师设计精神来简单探讨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师(一)。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

柯布的形式法则从设计作品来看显然受了几何形体的影响,在各向立面的诊释,运用了许多立方体及圆柱体形;他说现代建筑构造应由几何精神去解决。例如他在1929年设计的萨伏依别墅,从这里可以看到现代主义建筑精髓的表现,就是简单的外部装饰和对使用功能的重视,更由于他喜爱面之几何处理。他说:“现代建筑师都害怕各种立面的几何成分。现代建筑构造上的笪侍猓?匦刖?杉负涡稳ソ饩觥!?/p

现代主义建筑师(二)。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年一1969年)。

密斯·凡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几乎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1928年提出的“少就是多”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代表作品有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这座建筑也是代表建筑最初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砖石结构封闭形式,采用开放式的空间使用大量钢柱承重,使得室内空间得以大量变化较为活泼,给人有简洁明快的感觉。充分显示密斯·凡德罗说的“少即是多”,以及藉由新材料、新工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篇(5)

【关键词】后现代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差异性;统一性

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设计思想日趋成熟和完善,但后现代建筑和现代主义建筑之间的关系至今没有定论。部分学者认为这两种流派是完全对立的,而也有人认为它们之间是一种继承的关系,认为后现代建筑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延续与超越。因此,在对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的研究工作中,对其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作一下综合性的比较是很有必要的。

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的产生是以对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反叛面貌出现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性:

第一、艺术追求的差异性。作为建筑思想的一种发展趋向,后现代建筑思潮不注重建筑的实用功能、技术经济等物质方面的实际问题,它所关心的是建筑形式、风格、建筑艺术表现和建筑创作的方式方法等。这些方面固然是重要的,但并不能代表建筑的全部问题。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所解决的问题则是全面的,它回应了在社会生活、思想上的各方面的变化,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情况下,建筑工程技术的相应发展,建筑理论与设计方法的更新以及建筑所反映的时代精神,满足现代社会和个人的需求等重大问题,都为现代主义建筑所考虑到和努力解决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是历史上空前的伟大的建筑进步,是建筑界的思想解放运动。从这一方面来说,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总体而言,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基调是崇尚机器之美的,强调现代主义的批量生产或复制。而与之相对的后现代建筑思潮则试图重返人本主义,以实现人与自然、历史及机器的和谐交流情感,其作品的表现的是无中心的、不集中的、零散的、碎片的。

第二、艺术形式的差异性。现代主义建筑的标志和最主要的特征是功能主义。它在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设计注重对空间和建筑成本的考虑。从早期的伦敦国际博览会上英国建筑师帕克斯顿设计的“水晶宫”中体现的现代主义建筑的雏形,到芝加哥学派的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从德国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建立的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强调经济效益的现代主义设计原则,到米斯追求的“少即是多”的现代主义的经典的主张,无不体现了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功能主义的显著特征。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后现代建筑思潮的对形式和装饰的追求。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从文丘里主张建筑的复杂与矛盾的宣言,到詹克斯归纳的装饰主义的特征,从后现代建筑对形式的专注和纯粹的表面装饰,到解构主义建筑的形式上的怪诞及对传统原则和秩序的颠覆,都表现了后现代建筑思潮的注重形式的立场。

现代主义建筑以单纯的几何形式即“少”为手段,以实用性为目的。后现代建筑则主要以审美判断力为主导,包容了实用目的,手段丰富多样,通过矛盾规律来营造多样性的艺术形态。

第三、艺术语言的差异性。现代主义建筑运动追求的是理性主义、禁欲主义,认为建筑作品的高度的装饰是美学上的反功能和腐败。它的典型结构是规整的六面体、高大的钢筋圆柱和玻璃外墙,致力于用纯正的建筑语言、标准的结构取代建筑的社会意义。现代主义建筑认为只有形式的精确性、艺术语言的严格性才是建筑的本质和意义。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反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装饰上的单调和极度的贫瘠,将建筑的装饰视为一种符号和标志,是建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用丰富的装饰的体现传统文化、地域与民族特色以及历史文脉等建筑内涵。它提倡建筑与城市的形象有生动的意义,使得人、建筑与历史之间产生一个交流的空间,唤起人们丰富的审美体验。

现代主义艺术语言较为单调,以纯几何手法和技术来代替一切手法,以实用性代替一切目的,甚至不免以样式和用途的简单来代替人类认识实践活动的所有主导,即以知性感性的形式功能来代替其他方面。后现代建筑理论家斯特恩将后现代建筑思潮概括为文脉主义、隐喻主义、装饰主义。其包含的意思是,建筑的设计与实施两个阶段不是孤立的,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建筑式样、风格的艺术与文化传统的关系;建筑风格与所在城市的历史关联,等等。建筑是被自觉地作为一个符号设计的,它有着比较明确的意义表达。无论在其内部还是外部,除了功能和材料工艺等技术的必要性,建筑设计要有审美的安排。因此,后现代建筑思潮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了较为丰富的艺术语言。

在分析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差异性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统一性:

第一、在功能方面,由于建筑艺术的独特性,其最终的目的是人居住的场所,建筑作品的使用功能在任何建筑运动中都不可能被忽视。只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强调了功能的首要地位,而后现代建筑思潮更为强调形式的丰富,而没有将功能方面突出出来。这些并没有阻碍二者建筑功能的统一,它们的建筑作品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生活需要和心理的需求。

第二、在材料方面,由于社会的发展,人类不断的发现和生产出新的材料,可以运用于建筑领域,满足经济方面或是功能方面的要求。而后现代建筑思潮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跨度,因而在一些新材料的运用上会有所差异。但建筑的基本材料,如沙、石、水泥和钢材,在任何建筑的建造中是必不可少的,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建筑都是如此。

第三、在技术方面,建筑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类型,经过了长期的发展,特别是近现代的发展,已经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形成了非常规范的建造工艺和技术。无论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潮还是后现代建筑思潮中,总体的建筑技术都是相同的,有区别的只是某些细节的工艺手法。

总体来说,在建筑的发展史中,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社会实践。这个共同的基础是近代科技文明所提供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以及自文艺复兴以来所积累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因此,它们不应该被理解成为两个相互对立的派别,而应该被理解成为现代建筑运动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篇(6)

摘要:介绍了现代建筑的思想源起及因素,分析了现代建筑的理论观点及设计手法,研究了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形式、技术与特性,通过两位建筑大师的设计精神来探讨现代主义建筑,以帮助人们了解现代主义建筑的多样化发展。

1现代建筑的思想源起及因素

总体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其中第一个影响是因为战后欧洲各国的经济拮据,促进了讲求实效的倾向,这点在建筑的发展上则抑制了建筑师追求复古主义做法。第二个影响是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进而带来了更多新的建筑类型,也使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等方面有了显著的进展。第三个影响则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大众心理上强烈的震憾。采用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整体而言19世纪中晚期时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启发传播。

2现代建筑的理论观点及设计手法

西欧有一批青年建筑师提出了比较系统及激进用于建筑创作改革的主张,因而大大的推动了建筑改革。对于这些年青建筑师所提出的观点,当时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诸如功能主义、客观主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国际式建筑等等。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则有更多人称之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现在则称之为现代主义。这种强调实用性结构以及采用新材料的建筑论点,用以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精神。现代建筑基本精神因素为:

1)对于传统的否定态度。

2)认为建筑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3)建筑设计对象的思维改为普罗大众。建筑必须通过形式及特殊功能的语汇来表达。

现代建筑设计采用的是新的建筑材料,以较现代化的材质,突显与旧建筑不同隐喻或意象。比如说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钢构件、平板玻璃材质等。建筑师或先进的知识分子企图利用建筑设计改造,来达到影响社会现状的目的,所以新建筑的形式及功能中最能引起大众讨论及在理论上可辩证的,则需要实际理论作基础,这其中包括建筑如何满足现代生产及生活功能需求;如何与工业、科学技术互相配合,刺激了建筑师在设计上有了极大的主张和改革。

3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现代建筑在新的技术、功能需求衍生出新形式造型的基本条件下,用了大量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建筑师设计简单的造型丰富了普罗大众的需求,使得建筑之形式及功能,变得可亲近及人性化。因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刺激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飞。

4建筑的设计形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观感,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的便是各国的经济拮据,因此有着务实的想法;也因建筑设计是针对大多数人不再有阶级之分,所以建筑师的设计便走向简单、实用的造型。大量的制作出来先有实用的功能再来想外形,由功能性引导形式。当然工业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许多建筑类型,并且使得建筑材料及结构和设备都有着显著的进展。虽然说钢材料仍然是当时主要的结构材料,但是钢的强度却比以往要来的好,结构自身重量也有所降低;另外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朝向轻质高强度来发展,预铸的技术开发越来越成熟使得铝材大量的引用在建筑中,所以建筑师可用的元素大大的增加,建筑的形式也变的多样化,建筑的功能也更贴近生活需求。

5建筑的技术与特性

在材料本身的质感、结构所创造出具有形体感和空间意识表现的技术上,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很注重的方向。艺术表现注重于建筑造型的面和体的表现,这一部分崇尚形式及结构的美是跳出简化建筑外观造型。因此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是根据技术、材料与艺术相结合的精神产生。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与技术包含应同工业化时代条件相互的配合应用,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的革新,摆脱历史建筑样式的紧箍咒放手创造新形式。

6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

首先现代主义自欧洲开始迅速的向世界各地引导潮流,因社会文化及经济条件的因素产生了建筑创作向美洲迁移而在美国发扬光大。这些都是因为欧洲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先后到达美国,如其中著名的有葛罗毕斯、柯布、密斯、莱特等,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世纪50年代一60年代,现代主义在美国极度的蓬勃发展。就针对以下两位建筑大师设计精神来简单探讨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篇(7)

【关键词】:建筑思想 设计方法 建筑创作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设计方法

建筑设计方法就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根据某种建筑思想的指导,运用一定的设计手法将设计师的作品以图纸或者模型(并配有一定的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是建筑师将脑海里的建筑思想到具体的建筑实物的操作性环节,即“虚”到“实”的物化过程。

建筑设计是一个与城市、与人有着密切联系的创作活动,它离不开建筑师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建筑思想指导着建筑设计的立意、构思,是建筑设计的灵魂。

二、建筑思潮的发展及其对建筑创作的影响

虽然具体是的建筑设计方法建筑设计方法复杂多变,不可能统一出某种或某几种特定的方法,但是笔者认为建筑设计方法发展的主线就“以人为本”,伴随着人的需求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下面就以建筑思想为依托来分析建筑设计方法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建筑创作的影响:

2.1原始社会到奴隶制时期

人类的最原始建筑活动是从穴居、巢居、地面建筑开始的,以抵御风寒、抗击豺狼虎豹为目的,建筑无所谓功能分区,多半是杂居,建筑创作的原型和材料也基本取自于大自然,造型类似如洞穴。渐渐地,人们开始感觉到杂居在同一个空间中吃、住拥挤且不方便,于是开始对建筑进行功能分区,将居住、会客、厨房等分间,房子也越来越大。

2.2奴隶制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

伴随着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的满足,精神生活的诉求也开始走进了建筑,有了交流、膜拜的空间。中西方的建筑思想及创作方法开始分野,中国的封建制度逐渐盛行,符合中国儒家文化的礼制思想呼之欲出,并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无论是皇家的宫殿建筑还是百姓的四合院无一不体现中国传统的等级制度与尊卑观念,通过建筑朝向、功能布局、空间划分、建筑色彩的设计方法来具体体现这一建筑思想,并贯穿始终。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建筑设计形成一些规范性的方法及习惯性的规范化做法,如制定和采用模数制,规定建筑等级、建筑分类,规范建筑的开建、进深以及建筑形制等。与此同时西方正从奴隶制替换到封建制,出现了大量的宗教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空间,对神的敬畏与向往是此时人们的主流需求和建筑思想,在这种思潮指导下的建筑创作多为高耸入天的教堂苍穹顶,为王权、神权服务的纪念性广场。

2.3现代主义手法崭露头角

工业革命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资本主义城市的迅速发展及城市分布的不平衡带来了各种城市问题及建筑问题使得新建筑类型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此时,建筑设计方法追求新功能、新技术、新形式:建筑功能越来越复杂,宗教建筑弱化,经济职能增强;开始大量出现以钢铁作为建筑结构的主要材料;将铁和玻璃配合应用以及用生铁框架结构代替承重墙。而在建筑形式方面掀起了一场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盛行。

开始于19世纪末的新建筑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迅速引起人们的注意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高潮——现代建筑运动,其代表人物为密斯·凡·德罗(德)、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美)、勒·柯布西耶(法)、格罗皮乌斯(德)四位大师。建筑师们希望通过重视建筑的功能、经济与动用新的工业技术来解决当时西欧社会由于政治、经济动荡而陷入环境恶劣、住房紧张等问题。虽然这一时期建筑师们的设计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但却都是着眼于社会上的中、下层阶级与工薪阶级,真正考虑到多数人民大众的需求。也有一些惯用的设计手法如注重建筑的使用功能、重视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和特点、提高建筑的经济性、主张创造现代建筑新风格、重视建筑空间等等。

2.4后现代主义时期的设计方法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中迎来了建筑的后现代主义时代。基于对城市社会、文化复杂性的认识,建筑也从强调技术与理性转向对人文关怀的后现代主义,呼唤以人性、文化、多元价值观等为特征的宽容性、开放性创作思维。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是后现代主义思想最典型的特征,建筑思想的多元化导致建筑设计方法也并没有统一的定式,以以下几种手法为代表简单阐述下:

1)隐喻手法

也可以认为是符号语言表达法。建筑设计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图式思维和图示表达,把传统的、为人们所熟知、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中来,唤起人们的某种失落的情感,使建筑具有很强的可识别性。如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就是典型的隐喻手法,他的形象可以使人联想起合拢的双手、修女的帽子、浮水的鸭子等等。

2)拓扑翻转手法

主张对现代建筑设计的某些原则进行小结和颠覆,重差异、重游戏、重非规则,他表达的是一种激进的、活跃的、自由的建筑思想和反叛的后现代精神,最典型的是将几何学的拓扑翻转手法运用到建筑设计中来,面的联系与无限制打破了天花板和地板的概念,使得空间得以连绵不断的伸展。

3)仿生手法

构建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强大城市的生态化生存和健康价值,强调人类与环境的的协调和再度统一,它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信息化衔接起来了,最典型的一种手法就是仿生手法。其灵感素材来源于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如贝壳、微生物、动物等,建筑师将自然界重的各种生物结构运用到设计中来,创造出全新的生态建筑形象,又可分为建筑形式仿生、组织结构仿生、建筑功能仿生和城市环境仿生。

2.5小结

在与这些建筑思想的激烈对话中可以发现,建筑思想的主线是以人文本,只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诉求有所不同,几乎每个时代的建筑思潮都是建立在对前一个思潮的反思与批判上,伴随而来的是建筑方法、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的革新,在这个思潮风靡过后,又开始下一轮的循环,如此周期反复……看似回到了原点,实质上是螺旋式上升的,多种思潮也是不断地穿插与交锋、反复与交替的矛盾中曲折前行,正是辩证思想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正如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古典主义的设计手法盛行,却湮灭与中世纪千年宗教禁锢中,在历经哥特式的宗教建筑风格后,文艺复兴又将古典主义搬上设计的舞台,只是这种“古典主义”是披上了“古希腊、古罗马”外衣的一种新的思潮和设计方法。

三、结语与启示

21世纪的今天,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虽然带来了人类空前优裕的物质生活,但是又吞噬着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建筑设计应该避免人类成为先进技术系统下卑躬屈膝的奴婢,不能让机器化的生产标准吞噬人类的灵魂。新的建筑设计方法应该在传承传统历史文脉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特色,用日新月异的建筑技术来诠释有历史底蕴的建筑思想。

参考文献

[1] 陈志华. 外国建筑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罗小未.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