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7 09:05:40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篇(1)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地区高校 公共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14-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注重挖掘、传承和发展地方性知识是推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2014年,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有利于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同时也能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高校作为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集中地,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具有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广西高校为例,探讨少数民族体育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可行性、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其他地区少数民族体育融入高校提供启示与借鉴。

一、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传统村落的不断消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土壤在不断流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面临着严重危机。高校作为文化的继承、传播、研究、创新机构,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基础性作用。民族地方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园体育文化等条件,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创新提供重要支撑,可通过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融入办学理念,加强少数民族体育研究,设置选修课,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等方式,保护和传承优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二)有利于高校特色体育文化的形成

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特色的体育文化不仅有利于强化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有效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更是高校办学理念的有力展现形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和浓郁的民族特点,它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发展并形成的独特的地方特色体育文化。把传统体育项目推广到高校并融入到校园体育文化中,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得到身心的锻炼和思想的熏陶,同时为营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高校品牌的打造。

(三)有利于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地方高校,不仅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精神,同时也能改变当前高校体育文化以现代竞技体育文化为主体的单一局面,进一步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

二、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广西高校的现状

目前广西共有高等学校61所,但是根据调查,目前开展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高校不到10所,大部分高校尚未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文化中。另外,相关资料表明,目前广西挖掘整理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300多项,目前只有少数项目在广西高校开展,主要集中在绣球、板鞋竞速、抢花炮、陀螺、珍珠球等在广西较为流行的传统体育项目,未能凸显地方特色和发挥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丰富资源在高校体育中的优势。从融入的形式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开展的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作为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以及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训练和竞赛,但在阳光体育、校运会以及其他校园节庆庆典活动上难觅其踪影。

表1 广西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现状

开设学校 开设项目 开设形式

广西民族大学 绣球 板鞋 抢花炮 体育教学 课外体育训练竞赛

广西师范大学 抢花炮 绣球 绣球 体育教学 训练竞赛

百色学院 板鞋 绣球 射弩 陀螺 体育教学 训练竞赛

玉林师范高等专科学院 绣球 板鞋竞速 毽球 体育教学 训练竞赛

广西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射弩 陀螺 投绣球 体育教学 训练竞赛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院 射弩 陀螺 投绣球 体育教学 训练竞赛

右江民族医学院 绣球 板鞋 跳竹竿 体育教学 训练竞赛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

专科学校 抢花炮 高脚竞速 板鞋 竞速 竹竿舞 体育教学 训练竞赛

三、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的现实困境

(一)学生认知困境

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是农业文明的产物,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不断流失,作为体育亚文化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被不断解构。其次,从我国高校所处的位置看,目前高校基本上都坐落于城市,高校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城市文化的典型特征。另外,根据当前高校招生制度,我国高校在校学生分别来自不同地方,对于某一地域的少数民族体育缺乏必要的认知。调查表明,广西高校学生知道3项以上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只有7.3%,而一项都不知道的竟高达79.6%,这说明高校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缺乏足够的认知,为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带来了一定难度。

(二)师资队伍困境

师资队伍建设状况是影响高校校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1997 年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设立了民族传统体育这一学科,不但拓宽了专业口径,也提高了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教育的意义与地位。到目前为止,广西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校仅有3所,分别是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招生数量较少。通过调查,广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建设状况不容乐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专业师资主要以武术类为主,其它项目的师资主要兼职居多。另外,由于针对高校教师体育知识技能培训的机会较少,再加上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制度对于体育教学的轻视,教师缺乏学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动机和热情。

(三)场地器材困境

场地器材是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物质载体和必备条件。现代高校体育场地器材都是依照国家教委1992 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进行配备,其配备的规格是以竞技运动员比赛所需的标准场地为依据的,配备场地器材都是以现代西方体育项目为主,如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等,而对少数民族体育场地器材则无硬性规定,导致高校对于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需的场地器材配备不足。虽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但是要满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仍需要一些基本的器材设施。调查表明,目前广西高校配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场地设施的仅有8所,配备的场地设施也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

四、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和推广,促进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和了解

广西是少数民族集聚区,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当充分认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担负起弘扬与传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责任,加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宣传和教育力度。通过文化遗产日,在大学生群体中宣传、普及少数民族体育知识,加强保护和弘扬传承优秀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意识。在校运动会上设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节,组织学生参与、观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赛事和节庆等活动,促进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和了解。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素养

师资队伍是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力量,对于提供公共体育教学质量以及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少数民族体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能否在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首先,高校应重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引进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同时可以聘请具有一定资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士到高校讲学和任教。其次,定期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培训,加强与政府以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民间组织联系,参与政府及民间举办的各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培训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最后,鼓励教师深入农村基层,到村落、社区、传承人居住地、文化展演中心进行观摩和考察,近距离学习和体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三)加强资金投入,不断完善高校少数民族体育场地设施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离不开必备的场地设施,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完善高校少数民族场地设施。首先,改革《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相关规定,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场地器材列入其中。其次,民族地区高校应加大资金投入,修建满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场地,并购买相应器材。最后,加强民族体育场地器材的开发利用,发挥其多种功能。各民族高校可结合本校实际,自行制作简易民族体育器材及改造场地器材,要合理规划、使用场地器材,要合理开发学校周围自然地理条件,使之为公共体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朝晖.地方性知识传承与应用型高校办学特色的耦合分析[J].教育探索,2014(6)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3JAG198);2013年度广西科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篇(2)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项目增设

中图分类号:G81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9-0139-03

A Study on the Sport Events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Gamesof Ethnic Minorities”

FENG Hongpe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 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The 9th National Traditional Games of Ethnic Minorities 2011 is to be held in Gu izhou City. This is the only nationwide traditional multiethnic sport event inthe world. It has grown into a considerable size after reforms in its 60 yearshistory.In particular, the participants are skyrocketing and the competitionand exhibition events are transforming greatly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 g up. By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expert interview and data statistics, t he paper focuses on the subject of the National Games of Ethnic Minorities and d iscusses the addition and submission of the competition events and proposes rati onal suggestions in hope of providing references to the scholars working on thisinitiative or researching this field.

Key words: ethnic minorities; traditional sports; games; athletic eve nts; additions of sporting events

自1953年在天津举办首次“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和竞赛大会”到2011年即将在贵州省 举行的“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这项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历史进程中占有 重要位置的赛事,经过近60年的发展在民众中的影响愈来愈大。目前对于该赛事的综合性的 探讨和规则性的学术研究不在少数,真正对竞赛项目的增设和删减的研究却还在初期阶段。 本研究将对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民运会)中竞赛项目的演变进行系统 的梳理分析,以期从中发现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规律,探讨新增项目的相关问题,为传统体 育项目今后的长期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周小燕等.《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 项 目创作的发展走向与文化传承―简论“第8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之室内表演项 目》,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02期;

郑顺新.《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向“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转型》,体育 学刊,2008年第06期;陆盛华等.《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裁判员现状调查与发展研究――以第8届全国少 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部分裁判工作为例》,辽宁体育科技,2008年第06期;

张涛.《中国少数民族体育》,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8月;

胡小明等.《体育人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从以上这些有关民运会的学术论文中来看,是以全面、综合性或者某个专项领域为研 究对象,竞赛项目内容涉及甚微;2.4-5等学术专著中对于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全面、整体 性介绍为主。两类学术研究中基本未涉及民运会竞赛项目发展的系统性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 查阅大量国内体育人类学和民运会相关文献 史(资)料,并通过检索、查阅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此进行统计、梳理、分 析。 1.2.2 专家访谈法 对国家民族委员会和国家体育总局相关人 士、民运会裁判、相关专业人士进行访谈。

2 结果与分析

2.1 历届民运会和竞赛项目设置沿革4.1.1 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 第一届民运会

(1984年(原)国家体委、国 家民委将这次体育运动会定为“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自此这项以少数民 族传统体育为主的赛事定期每4年举办一次)1953年11月8-12日在天津市举行,参加民族形 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的,共有满、蒙、回、藏、汉等13个民族的395名运动员。大会项目 分为竞赛、表演和特邀表演三个部分。其中,举重(七个级别)、拳击(十个级别)、摔跤 (五个级别)、短兵和步射5个为竞赛项目,有10名举重运动员当时创造了国家新纪录 [1] 。此次竞赛大会也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第一次在全国体育运动会上展示,在中国体育史 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1.2 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982年9月2-8日在呼和浩特市举行,由( 原)国家体委、国家民委主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本届有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 区、直辖市的56个民族的860多名运动员和教练员参加,其中少数民族运动员590多人。大会 设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其中表演项目68个,射箭邀请赛和中国式摔跤为竞赛项目, 24名男女运动员参加了射箭邀请赛;中国式摔跤设有四个级别,共有56名(13个民族)运动 员参加。

2.1.3 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986年8月10-17日在乌鲁木齐市举行,由 (原)国家体委、国家民委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本届民运会有全国(除 台湾省外)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个少数民族的运动员和各民族的教练员、工作人员 共1 097人参加了比赛和表演。共设有7个竞赛项目和115个表演项目。竞赛项目除保留上届 的摔跤、射箭外,新增设了赛马、叼羊、射弩、抢花炮、秋千5个项目[2]。

2.1.4 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991年11月10-17日在南宁市举行,由国家 民委、(原)国家体委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其中,赛马项目由内蒙古自治 区人民政府承办,于同年8月4-7日在呼和浩特市举行。本届民运会有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 区、直辖市55个少数民族的运动员和各民族的教练员等3 000多人参加。台湾少数民族龙舟 队 和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艺术团,第一次参加了全国民族运动会的比赛和表演。大会设有竞赛项 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其中表演项目124项,竞赛项目共9项:龙舟、抢花炮、秋千、射弩、 珍珠球、木球、摔跤、赛马和武术,设金牌34枚。

2.1.5 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995年11月5-12日在昆明市举行,由国家 民委、(原)国家体委联合主办,云南省人民政府承办。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55 个少数民族的运动员和各民族的教练员、裁判员等共9 000人参加。本届运动会设竞赛项目 和 表演项目两大类。表演项目有129项,竞赛项目有:抢花炮、珍珠球、木球、毽球、摔跤、 秋千、武术、射弩、龙舟、赛马、打陀螺11项,设金牌65枚[3]。

2.1.6 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999年9月24-30 日在北京举行,由国家民 委、(原)国家体委主办,北京市人民政府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本届民运会共有共 有全国各省(含台湾)、自治区、直辖市等多个代表团8 400多人参加。分赛场的比赛先期于8 月18-28日在拉萨进行。运动会设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竞赛项目有:抢花炮、珍珠 球、木球、毽球、蹴球、秋千、武术、射弩、龙舟、打陀螺、“押加”、民族式摔跤、马上 项目共13项,其中射弩、打陀螺、“押加”、部分马上项目和部分表演项目在拉萨分赛场进 行[4]。

2.1.7 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2003年9月6-13日在银川市举行,由国家民 族事务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本届民运会共有3 799 名 运动员、教练员参加。表演项目124项,竞赛项目14项:花炮、珍珠球、木球、蹴球、民族 式摔跤、秋千、毽球、武术、押加、龙舟、射弩、陀螺、高脚竞速、马术。

2.1.8 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2007年11月10-18日在广州市举行,由国家 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主办,广东省人民政府承办。来自全国的34个代表团、55个 少数民族的选手和工作人员等近15 000人参会。本届民运会设148个表演项目和15个竞赛项 目 :花炮、珍珠球、木球、蹴球、毽球、龙舟、秋千、射弩、陀螺、押加、高脚竞速、板鞋竞 速、武术、民族式摔跤(搏克、且里西、格、北嘎、绊跤、朝鲜族式摔跤)、马术(速度赛 马、走马、跑马射击、跑马射箭、跑马拾哈达)。

2.1.9 (预)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将于2011年9月10-19日在贵阳市举 行,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主办,贵州省人民政府承办。根据九届全国民族 运动会竞赛表演工作方案的初步设想,竞赛项目将设:花炮、珍珠球、木球、蹴球、毽球、 龙舟、秋千、射弩、陀螺、押加、高脚竞速、板鞋竞速、武术、民族式摔跤、马术和独竹漂 16个大项[5]。

2.2 竞赛项目的发展 1) 摔跤自1953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始,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 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

2) 射弩、马上项目、抢花炮、秋千(一般秋千比赛只限女子参加)1986年第三届全国 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被列为竞赛项目;

3) 珍珠球、木球、民族武术、龙舟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列 为竞赛项目;

4) 打陀螺、毽球1995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列为竞赛项目;

5) 蹴球、押加1999年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列为竞赛项目;

6) 高脚竞速2003年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列为竞赛项目;

7) 板鞋竞速2007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列为比赛项目;

8) 独竹漂(新增设)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工作方案,在竞赛 项目中预增加该项目。

如今被列为竞赛项目(包括常设项目和非常设项目)和预设项目,在发展过程中的明显 变化如下(表1)所示。2.3 对历届竞赛项目的分析 我国有50多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国不同的地区,各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中反映出各具特 色的生活和风俗。参照各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传统体育项目实际考察资料[6],对历 届竞赛项目进行分析探讨如下。 1) 摔跤、赛马这两个项目在东北和蒙古、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有广泛的群 众基础。民族式摔跤的竞赛项目包括搏克(蒙古族式摔跤)、且里西(维吾尔族式摔跤)、 格(彝族式摔跤)、北嘎(藏族式摔跤)、绊跤(回族式摔胶)以及朝鲜族式摔跤六个跤种 ;赛马特别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尤为盛行。历届 运动会马术项目设有速度赛马、走马、跑马射击、跑马射箭和跑马拾哈达5个项目的比赛。

表1 历届民运会竞赛项目概览

届次竞赛项目新增竞赛项目时间

第一届(天津市)举重、拳击、摔跤、短兵、步射(5)1953

第二届(呼和浩特市)射箭、中国式摔跤(2)1982

第三届(乌鲁木齐市)摔跤、射箭、赛马、叼羊、射弩、抢花炮、秋千(7)赛 马、叼羊、射弩、抢花炮、秋千(5)1986

第四届(南宁市)摔跤、赛马、射弩、抢花炮、秋千、龙舟、珍珠球、木球、武术( 9)龙舟、珍珠球、木球、武术(4)1991

第五届(昆明市)摔跤、赛马、射弩、抢花炮、秋千、龙舟、珍珠球、木球、武术、 毽球、打陀螺(11)毽球、打陀螺(2)1995

第六届(北京、拉萨)民族式摔跤、马上项目、射弩、抢花炮、秋千、龙舟、珍珠球 、木球、武术、毽球、打陀螺、蹴球、押加(13)蹴球、押加(2)1999

第七届(银川市)民族式摔跤、马术、射弩、抢花炮、秋千、龙舟、珍珠球、木球、 武术、毽球、打陀螺、蹴球、押加、高脚竞速(14)高脚竞速(1)2003

第八届(广州市)民族式摔跤、马术、射弩、抢花炮、秋千、龙舟、珍珠球、木球、 武术、毽球、打陀螺、蹴球、押加、高脚竞速、板鞋竞速(15)板鞋竞速(1)200 7

第九届(预在贵阳市)民族式摔跤、马术、射弩、抢花炮、秋千、龙舟、珍珠球、木 球 、武术、毽球、打陀螺、蹴球、押加、高脚竞速、板鞋竞速、独竹漂(16)(新增设) 独竹漂(1)2011

注:字体加黑的项目为下一届没有被列为正式竞赛的项目;()内数字表示项目数量。 2) 射弩、抢花炮、龙舟、打陀螺、毽球项目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开展广泛。 广西、贵州、云南、湖南等地的少数民族中瑶、怒、苗等民族都有使用弩的悠久历史;抢花 炮或称“花炮”是一项发源于壮族、侗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贵州、广西等地广泛流传;龙 舟在各少数民族中开展的较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别是壮、苗、傣、土家等诸多南方少 数民族在节日时均有赛龙舟的风俗;打陀螺又称“陀螺”,彝族、壮族、佤族、瑶族等民族 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毽球是由侗族、苗族、水族传统的体育活动“手毽”演变而来的 。

3) 秋千、珍珠球、蹴球在我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中的群众基础扎实。俗称“ 荡秋千”,是我国民间的一大传统体育活动,尤其是朝鲜族姑娘们的专长,竞赛中一般只限 女子参加;珍珠球是满民族的民间游戏,由“采珍珠”发展起来的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蹴球原称“踢石球”,是从我国古代蹴鞠运动发展而来的,满、蒙、回等民族的传统体育项 目。

4) 木球、押加这两个项目分别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木球由回族俗称的 “打篮子”或“赶毛球”活动演变而来;押加又称“大象拔河”,在藏民族中开展广泛,已 有百年的历史。

5) 高脚竞速、板鞋竞速在我国中南和东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开展得很好。高脚竞速 俗称“高脚马”又称“竹马”,深受土家族人民喜爱;板鞋竞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 中较为盛行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6) 民族武术在各地区少数民族中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各民族均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套 路。

7) 独竹漂(新增设)黔(贵州)北民间一种独特的传统体育项目,运动员脚踏漂流在 水面上的单棵楠竹,依靠小竹竿划动实现水上漂行。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工作方案 在竞赛项目中预增加该项目。

3 结 论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规模在日益扩大,在我国乃至世界上的影响都非同凡响 。国家和政府也在积极推动民运会向高水平发展,从而出台相应的政策来保障民运会朝着规 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健康发展,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构建广阔的平台。从上述竞赛项目的 发展来看,目前的16个项目源自全国各少数民族极为集中的聚居地区(东北、西北、内蒙、 中南、东南、西南部等地区),具有代表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鲜明特点。今后的民运 会还要走的更长,该如何全面考虑竞赛项目的增加和删减问题,需要进行更科学的调查和研 究。依照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联发文件规定,民运会竞赛项目立项“必须是源于民间, 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并形成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必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易于普及推广, 便于组织比赛等”,有不少传统体育项目可以达到要求,但随着竞赛的激烈竞争,现代竞技 体育所出现的诸多不良问题也在这个多民族交流的大舞台上纷纷登场亮相,这将极大影响到 国家举办该项赛事的初衷。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方案可能有诸多种。本研究认为可以控制竞 赛项目的增加数量,譬如,加大增设表演项目和展示部分的力度,提高优胜项目的奖励机制 ,淡化不良竞争等。最终保证竞赛项目科学地、有序地发展,民运会的体系才会更加完备。

参考文献:

[1] 邱丕相.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31.

[2] 徐玉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史[M].北京:民族学院出版社,2005,6:408.

[3] 邱丕相.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32.

[4] 李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总结报告[M].中华人民 共和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出版,1999,10:5.

[5] 根据人民日报社《人民网》();《第九届全国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工作方案》.

[6] 胡小明,等.体育人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107-111.

[7] 国家民委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签发的文件《国家民委发〔2004〕174号》,关于印发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立项暂行规定》的通知(第二、三、四条).

[8] 徐玉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2005,10 . [9]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和表演规则及裁判法[M]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3.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篇(3)

Abstract: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interview method and so on, out of the last seven years in Xinjiang Wushu athlete training, coaches, competition system, training mode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competition management to: institution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training mod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the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coaches training not only practical, but also scientific; Wushu school, club management to commercial, occupation, so as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Xinjiang wushu.

关键词: 新疆;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战略

Key words: Xinjiang;competitive Wushu;reserve talent;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2-0297-02

1 后备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1.1 后备人才储备不足

新疆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奎屯市、塔城地区的塔城市、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昌吉市和奇台县、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等地;东部地区的哈密市;南部地区的库尔勒市和喀什市,竞技水平北疆地区也明显高于东疆和南疆地区。

在调查中发现,习练武术者中汉族占90.6%,然后依次是回族4.3%、哈族2.2%、维族0.95%、蒙古族0.93%、俄罗斯族0.7%、满族0.32%。可见,竞技武术套路对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约60%的新疆而言,还是一项陌生的运动。在对非武术运动人群调查中发现,80%的民族男生熟知“boxing”,并能熟练地做“直拳、勾拳”等技术动作,但对武术知之甚少。而汉族学生及其家长,则将跆拳道和武术混为一谈,甚至将武术当做跆拳道向他人宣传。

在武校中,目前仅存乌鲁木齐市精武学校1所,武术练习人数不足150人;在业余体校中,新疆目前仅有5所(乌市体育运动学校、乌市沙依巴克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石河子市业余体育学校、伊犁州业余体校、库尔勒市业余体校)开设有竞技武术套路,且在校人数也不足200人。在全日制中小学中,目前有奎屯市第六中学、第七中学;塔城市高级中学、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拥有自己的武术队。其他学校均与校外武术俱乐部或武术培训中心相联系。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新疆竞技武术后备人才资源的匮乏。

1.2 “学训矛盾”依然严峻

在全日制学校中,从学生角度来看,有63.2%的学生将学习放在首位,并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中,但有36.8%的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不热衷于学习。从家长角度来看,家长对子女参加武术训练的支持率高达87.5%。家长及孩子的高数据支持率,恰恰就引起了矛盾。文化知识的学习,是立足知识性社会的根本,但每位家长又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学习之余,学习像武术、跆拳道、篮球、书法这样的其他技术更是理所当然。由此,学训矛盾一直存在。

从武校及体校领导角度来看,运动竞技技术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运动成绩的好坏,也是立校之本,因而他们对学生参加武术训练更是持支持态度。同时大多数教练员通过延长训练时间,来提高训练质量,这样就压缩了学习文化知识的时间,因而,如何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及训练时间的,缓解“学训矛盾”是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问题。

1.3 教练员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新疆武术教练中,2.0%为硕士研究生学历,28.2%为本科生学历,32.2%为大专学历,其中88.5%的教练员愿意接受培训,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新疆武术教练员在技术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急需提高。在这些教练员中,大多数为运动员出身,他们虽然具备了专业的技术涵养,但对新训练方法,新技术动作及新比赛规则的掌握还很欠缺。尤其是如何通过理论指导,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运动员技术方面急需各位专家级高水平教练员的指导和帮助。

1.4 管理体制漏洞多

在竞赛管理方面,随着新疆武术国际武术管理运动中心的成立,新疆各项武术赛事逐渐普遍开展而来,但限于新疆的大局势,比赛的连续性仍得不到有效的保证。目前只有新疆大、中学生武术比赛已连续举办9年,其他赛事时有时无,对运动员的系统化培养极为不利。在竞赛管理方面,个别市县,仍为了获得好成绩,不惜破坏竞赛秩序,严重影响了比赛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2 后备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路

2.1 加大宣传普及力度

武术竞赛为武术练习者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竞技平台,也为不熟悉武术的人们打开了了一扇了解武术运动的窗口。选手不仅可以通过竞赛学习和借鉴他人之长,提高其武术水平,同时还可以将中华武术发扬光大,提高其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但如何利用赛事的前导和后续效应,最大程度地宣传武术,则需要进一步加大武术竞赛的宣传普及力度。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1 将媒体宣传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武术既是一项是运动项目,又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以武德为宣传点,与各家新闻媒体、网络公司合作,制作“形为武术动作,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MV宣传视频。利用公交移动电视、商场LED大屏幕、报纸专栏、特设网页等渠道循环播放宣传视频,让人们在无形中了解武术。

2.1.2 充分利用民运会及民族特色旅游项目

那达慕大会、东归节作为蒙古族传统节庆,在本民族及其他民族中都有较大的影响,各项传统体育项目在此盛会中一一亮相,而新疆民运会更是将各民族优秀的体育项目集中在一起,相互竞技,彼此交流,成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与创新的载体。借此机会武术运功管理中心可与大赛主办发协商,在景区周围、赛场周围设立武术宣传点,制作武术文化宣传板,武术体验区及武术文化讲座区,让人们在感受异域风情的同时,了解武术文化,了解西域特色功夫,从而,从意识领域激发人们对武术的热爱,拓宽竞技武术套路的普及范围。

2.2 竞赛管理要制度化、规范化

要想保证武术竞赛的有序进行,就必须进一步加强竞赛管理力度,推动竞赛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2.2.1 严肃赛风赛纪

自治区赛风赛记的规范,首先要完善竞赛规则和制度,树立客观、科学的后备人才培养观,积极挖掘“优秀苗子”。其次,自治区体育部门要采取规范的运动员注册制度,从源头严抓运动员管理,加强对各地州市运动员的监督管理,坚决制止武术套路比赛中的弄虚作假,谎报年龄、冒名顶替等违反赛风赛纪的现象。

2.2.2 积极举办基层赛事,保证其连贯性

针对当前新疆武术竞赛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自治区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①定期举办主题多样的青少年武术锦标赛,扩大宣传范围,积极鼓励各地州市注册符合条件的后备人才,增加比赛人数,扩大比赛规模,并制定合理的引进外籍武术后备人才管理制度。

②继续鼓励各地州市政府、社会组织举办市级、县级比赛,以便吸引更多的武术练习者参赛,达到提高新疆竞技武术整体水平的目的。同时自治区相关部门还要统筹安排,针对特定的赛事,通过政策性文件保证比赛的连续性。

2.3 “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转变

目前,新疆大部分全日制中小学,在实施“体教结合”教学模式时,只停留于“体”与“教”的简单相加。在运动员学习、训练及就业等方面尚未一套规范的实施制度。奎屯市六中、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在创办武术特色学校方面已有所成绩。他们以武术为办学特色,对有武术特长者和武术教师开通“绿色通道”,大力引进武术优秀教学人才,吸收优秀武术后备人才,通过系统的业余训练,实现武术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同时,还在学校大力推广普及武术操,以此选拔更好的武术后备人才。拥有武术特长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到全国知名大学继续深造,一部分以武术为一计之长,从事武术培训工作。此项措施的优势显而易见。因而,各地教育局与体育局应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制定“体教融合”办学方针,统一规划,两部门要充分结合各自的资源,人员配备,设施配套等方面,联合为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便利条件。

2.4 教练员培养要实战化、科学化

现代社会要求教练员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因此,各级主管部门可以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并聘请国内知名教练在武术动作质量、演练水平级难度动作等方面对我区教练员进行系统化培训,或选派青年教练到专业武术队学习,培养教练员后备人才,达到提升教练员实战训练的能力;同时,各级体育部门还要加强对教练员的培训教育力度,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3 结论

新疆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的培养发展之路还需长远规划,只有通过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实现武术竞赛管理要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将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由体教结合转为体教融合;并将培养全面化、时代化的运动员为首要目标,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结合武术馆校、俱乐部的商业化、职业化经营,如此才能实现新疆武术的战略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邱丕相,吉灿忠.对北京奥运会后中国武术发展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2):134-137.

[2]王岗,邱丕相,朱佳斌.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学科意识[J].体育学刊,2009,16(1):1-9.

[3]中国卿.文化学视野下的21世纪中国武术发展战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6):38-40.

[4]宋梁.从全运会看福建省竞技武术后备人才培养现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

[5]曹庆华,郭照宇.新疆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1(10).

[6]仝丽君.浅析江西省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培养模式[J].搏击(武术科学),2011(07).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篇(4)

关键词:高校体育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结合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7―0090―0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且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国家,而其中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各族人民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因、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这些运动项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强健体魄和娱乐身心的独特功能。然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全球体育的疯狂侵蚀威胁着我国民族体育的传承和发展,促使我们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慎重的选择。在学校体育中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满足了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也为学校体育的拓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体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其中的一项教学内容,能够让大学生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也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来培养大学生的健身意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倡导更多的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少数民族体育事业当中,为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作为一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高校教师,同时也作为一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训练基地的工作者,有必要对两者结合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

1.1传承功能

民族体育的特性反映了各民族的性格特点和生活背景,使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得以传承。如草原地区的孩子,从小就使用马匹作为交通和玩耍嬉戏的工具,骑射、摔跤等体育项目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年龄增长,便都练就了一身好技艺,大量优秀运动员不断涌现,参加国内和国际比赛,获得非常不错的成绩,这些体育活动的特性和本民族的生活、生产都息息相关,促进了民族体育的延续与发展。

1.2亲和功能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节日,但是同一民族往往拥有共同的民族体育习俗,相互间会产生认同感,利于本民族的团结协作。如贵州仡佬族的传统节日吃新节,节日期间,村民们聚集在一起,举行祭祀活动,到田地摘取成熟的稻谷、玉米等农作物来祭祖,祈盼五谷丰登。这些活动能促进本地族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进步。

1.3健身功能

体育运动在给予参与者强健体魄、愉悦身心的同时,还能培养其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意志品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需要参与者身体力行,在完成各种动作的同时,也达到了锻炼身体的效果,如一些简单易学的项目:陀螺、板鞋竞速、秋千等。

2 高校体育中增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意义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加强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教育,对民族体育项目的学习和掌握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学生在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关键。为此,高校还应担任起挖掘和整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任,将现代体育与少数民传统体育有机结合,以利于普及和开展。

3 必要性

高校是传播和发展民族体育的重要平台,担负着传承、发展和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能够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交流和发展,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化进程。

3.1互补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动作简单易学,如竹竿舞、蹴球、陀螺,民族舞蹈等,对练习者体能和力量要求不高,能很顺利地完成整套动作,各种动作的造型,又能给人以一种美感,让参与者有很高的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高校可结合本地区民俗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样可以充实和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改变过去单调、乏味的教材结构体系,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使教学内容趋于多样化,既传承了我国的民族体育,又推进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3.2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长久以来,学校体育的教学模式一直沿袭着传授传统竞技项目,学生学习运动技术,致使教学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学生会感到体育课又苦又累,没有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失去上体育课锻炼身体的热情。而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如满族的珍珠球、壮族的板鞋竞速项目、瑶族的抛花包等,规则简单,技术动作易于掌握,适合不同学生的要求,学生可结合自身特点,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的项目进行健身和锻炼,在愉悦的学习环景中尽情运动,享受运动带来快乐,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4 在高校中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具体措施

近几年来,为了在高校更好的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各高校都先后成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开展提供了契机。为了更好地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增加学校体育的特色,打破传统体育的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根据各校自身的区域特点,选择性地将一些观赏性、娱乐性、健身性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教学大纲。

4.1公共体育课中的推广与普及

挑选几项符合本地区实情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科目,在公共课的教学中进行推广与普及,形成本校的特色项目,势必会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4.2利用学校举办的校园文化节,宣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教育已成为趋势,但很多项目只在少数受众中流行,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人高校需要一个好的平台。学校举行的校园文化节,受大学生的关注度很高,在此期间,宣传和推广一些符合校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既能丰富学生的文化业余生活又能起到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作用。推广活动的形式多样,可选择单人项目、集体项目,如壮族的板鞋竞速、藏族的押加(双人拔河)、民族健身操等,竞赛、表演交替进行,活动形式多样化,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了解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和现状,激发他们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3课余锻炼

进入大学生活,学习压力减轻,从事体育活动的时间和精力有所增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更具有实际意义,课外体育活动使课堂教学得以延续,个体的需要能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体育运动训练是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各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基地的成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参赛任务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选拔优秀少数民族运动员,为参加各级少数民族运动会培养和储备人才,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运动能力,获取优异的成绩。

4.4举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单项比赛

将一些单项比赛纳入到学生运动会中,既丰富了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又提高了观赏性和娱乐性,同时对民族体育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佤族拉祜族的陀螺、回族的蹴球、满族的珍珠球、土家族的高脚竞速等项目,既有观赏性又有娱乐性,还能激发学生顽强拼搏和集体主义感。积极地组织和参与各级竞标赛、邀请赛,利用各种比赛,检验训练成果,与各运动队交流经验、相互学习,为进一步提高运动队的竞技水平创造条件。

5 应注意的问题

5.1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改造与发展

在宣传和传承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过程中,围绕该项目的核心特点,与其他运动项目有机结合,使该项目内容更合理、更科学,竞赛机制更加完善、操作性更强。简便易学的体育项目能提升学生参与民族体育活动的兴趣,增进他们对民俗文化的了解,既丰富民族体育的内涵,同时也弘扬了民族文化。

5.2民族体育项目的选择

(1)民族体育项目的选择首先要与学校的教学设施相结合,符合校情,这样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开展。

(2)与本地区的民族风俗习惯相结合,这些项目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这样有利于该项目的开展。

(3)项目的选择要重点与普及相结合,选准项目重点突击,提高竞技水平,获取优异的竞赛成绩,对民族体育的开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5.3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高校时间较短,大部分体育教师对民族传统资源的认识和利用还很欠缺,还不能将素质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有机结合。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各种培训班,给体育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提高他们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提高项目选择、开发的能力,给推动民族体育教育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篇(5)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板鞋竞速 高校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6-000-01

板鞋竞速是起源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将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等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再加上,板鞋竞速所需要的运动器材非常简单、对运动场地的要求也不高,可以因地制宜的开展,且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所以,现阶段很多专家和学者开始探讨板鞋竞速与学校体育结合的问题,而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板鞋竞速进入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和具体策略所进行的探讨,以期能够为板鞋竞速运动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开展与普提供参考。

一、 板鞋竞速运动概述

板鞋竞速是由多名参与者(通常为3名)一起将自己的双脚套在同一双板鞋上,在田径运动场上开展的竞速比赛,比赛的成绩以在同等的距离内,快速跑完全程所用时间的多少来确定,所用时间越少比赛成绩越好。板鞋竞速的具体项目,主要有男子60米、男子100米、女子60米、女子100米以及2*100混合接力几种,竞技的规则与田径比赛的规则基本是一致的,但是在比赛的过程中,允许扶靠和攀肩,同时也允许出现跌倒、掉鞋等情况,然而在出现了上述情况时,参与比赛的人员只能够在原地进行调整。根据上述的板鞋竞速运动的运动特点可知,参与者的柔韧素质、灵敏素质、耐力素质、力量素质以及速度素质是影响板鞋竞速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同时同组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也是影响板鞋竞速运动成绩的关键。

二、 板鞋竞速运动进入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

板鞋竞速运动进入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板鞋竞速运动进入高校体育教学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化和多样化。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仍然主要以常见的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为主,教学内容相对较为枯燥和固定。板鞋竞速运动集趣味性、健身性、娱乐性为一体,将其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之中,不但符合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有助于激发高校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同时还能够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的思路,活跃高校体育教学的课堂教学氛围,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已有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的补充,对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化和多样化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板鞋竞速运动进入高校体育教学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高校是传承和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而高校学生则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和传播者。将板鞋竞速运动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之中,不但能够让高校学生更好的了解这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还能够透过这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从而实现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传播。

最后,板鞋竞速运动进入高校体育教学有助于板鞋竞速运动的快速发展。将板鞋竞速运动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之后,就会逐步形成关于板鞋竞速项目完整、系统的教学训练和竞赛体系,这样不但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尤其是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参与到板鞋竞速运动中来,逐步扩大板鞋竞速运动的人口基数,同时对于板鞋竞速运动的快速、规范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 板鞋竞速运动进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具体策略

结合板鞋竞速运动的运动特点和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特提出了如下几点关于板鞋竞速运动进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具体策略:

首先,要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的宣传让高校学生认识和了解板鞋竞速运动。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板鞋竞速运动,并产生参与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是板鞋竞速运动进入顺利进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关键。因此,体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应注意通过组织开展板鞋竞速比赛、设立板鞋竞速运动示范点、组织板鞋竞速运动社团等多种方式和多种途径,来面向学生开展板鞋竞速的宣传推广工作,以尽可能的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板鞋竞速运动、喜爱板鞋竞速运动、参与板鞋竞速运动,为板鞋竞速进入高校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要注意板鞋竞速运动形式的不断发展与创新。虽然说板鞋竞速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推广与普及的过程中,保持原汁原味的特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将板鞋竞速运动引入高校体育教学时,为了更好的满足广大高校学生的参与兴趣,实现板鞋竞速在高校学生中的广泛开展,针对板鞋竞速的运动形式不断进行发展与创新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长期采用单一固定的形式来组织开展板鞋竞速运动,必然也无法确保学生对板鞋竞速运动的兴趣。反之,如果能够经常适当的根据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板鞋竞速的运动形式进行创新,如:在板鞋竞速的同时,让学生手持彩带或者是彩扇做出各种舞姿或者是动作、或者是在板鞋竞速的过程中,让学生踩气球等等,则往往能够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对于学生运动兴趣的保持大有裨益。

最后,要重视师资培训工作的开展。优秀的教学师资是板鞋竞速顺利进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保障。为了确保板鞋竞速运动能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得以科学有效的开展,学校应注意通过组织培训、外出学习以及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等多种方式来让任课教师真正熟悉板鞋竞速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掌握板鞋竞速运动的教学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篇(6)

论文摘要:体育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培养中专生优良的思想品质,还要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本文在分析中专生心理状况,并结合体育团队特征基础上及团队重要性,从而总结出培养中专生团队精神的基本方法。

中专及职业院校的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体育教学是中专及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并增强学生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目的的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创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专生心理状况

我校是一所民族学校,有来自广西各地的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目前中专办学有十多个专业:计算机应用、模具与数控技术、汽车维护与营销、机电一体化、现代会计、物资经营与管理、商务英语、艺术教育、民族歌手班、双语教育、越南语、泰国语等等,在校生3000多人,可以说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但由于学生来自民族地区,教育背景和民俗文化都有一定的差别,社会经验很少,缺乏一定团队协作的精神。其主要表现在:

1.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影响团队协作意识的养成。我国的人口生育政策造就了独生子女这一社会群体,由此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如,中国的“小皇帝”、“小少年”、“小公主”现象,相对来说比较“孤芳自赏”或者说是“自私自利”。

2.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传统教育是“单个教育”,注重单个人才的培养。有人戏称中国的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中学教育是“分数教育”,中专大学教育是“知识教育”。加上一些学生是刚从山里走出来,社会认识能力相对较差,缺乏一定的团队协作精神。

而这阶段中专生的心理发展基本特征是由少年时期半幼稚、半成熟向逐渐成熟过度,是他们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培养他们团队精神,有利于各民族学生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二、团队精神的现实重要性

1.“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人相处,是21世纪的人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体育运动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合作,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以提升学生的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让学生的身心在学习中得到健康发展。

2.现阶段的中专学生普遍缺乏集体观念,更缺乏团队精神,需加强团队精神培养。“中专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13%的用人单位认为当代中专生最缺乏的就是团队精神。因此,面对当前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体育运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显得极为重要。

由此看来,在中专教育中进行团队精神的培养对学生个体是迫切需要的,它有利于学生提高社会竟争力,更快地发展自我,适应社会。

三、团队精神的特征

1.团队与团队成员的关系上表现为“同损共荣”,休戚与共。

2.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上表现为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优势互补。

3.团队成员对团队工作态度上表现为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4.团队的绩效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即“1+1>2”。

总之,团队精神表现的是一种特殊情感,在团队成员与团队中获得认同,具备了团队精神,既能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又能使他们在社会选择中拥有竞争的资本。

四、培养团队精神的基本方法

1.通过开展体育竞赛,增强学生团队意识。

竞赛是检验团队精神的一种有效方法。有竞赛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协作。在体育教学中,安排系列竞赛,创设竞赛情境,提供竞争机会,培养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让学生们在竞争中增强团队精神。例如:学生在掌握了排球垫球和传球技术后,我按队列分组进行排球比赛,各组班干组织本组人员参加比赛,实行三局两胜制,输了就不能进入“冠亚军”争夺战。这样,各组人员都纷纷来为队员呐喊助威,为队员送水等后勤工作,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互助意识和友谊。之后,又从队员中选出“精英”分子,与同年级的班级开展比赛,这样既有竞争性,又强化了团队精神的培养。

2.培养学生的归属感,消除彼此间的疏离感。

归属感属于文化心理范畴,是指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件或一个现象的认同程度。学生的归属感是学生对班级或学校这一组织的认同和关联程度。我校学生来自广西的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对掌握技术困难的学生,同学之间要互助帮助,团结友爱,友爱互助,消除学生间的疏离感,使他们自觉的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中来。

3.利用团队的荣誉感,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每一个团队都向往集体荣誉。在平时教学中,游戏性分队比赛、分组接力比赛、球类项目的分组比赛是经常被采用的,也是学生最欢迎的一种教学形式。体育教师应以表扬为主,特别是进行组队比赛时更不能“冷嘲热讽”,否则会引起“不良反应”,影响了学生团体荣誉感。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体育竞赛中,不要单一地以比成绩、比体能,还要比团结,比友爱。这样做是充分利用团队荣誉感,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方法。

4.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团队的向心力。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的体育竞赛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团队的向心力。因为,在体育竞赛中,要想取得好成绩,一是要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要有大局意识;二是队员(同学)之间必须平等坦诚,彼此关系和谐;三是相互信任和尊重,宽容他人的缺点和错误;四是在竞赛中要全力以赴,不论比赛结果如何,都要“善始善终”。这些心理品质的培养,又促使社会责任力的形成。同时,通过体育竞赛可以酿造一种紧张的竞争氛围,激发学生对竞争的热忱与自信心,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潜力,团结互助,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努力进取,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校是一个多民族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一个值得深探的课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与改进。

参考文献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篇(7)

关键词: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困境;对策

一、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内涵

品牌建设与形象打造的紧要前提是对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内涵展开明了的理解跟诠释,它也是促进宣传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和引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关键的一环。农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乡村聚落,是农民生活的基本功能单位,包括家族聚居的居民点、村庄区域。农村社会是我国农民体育文化产生、发展的重要历史载体。农村体育包含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展现着各地农民的体育文化风貌,传承着各民族的精神意识形态,是一颗宝贵的民族文化明珠。张俊涛等认为农村体育赛事指的是在农村地区开展的以提供体育竞赛为核心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特殊事件,具有规范程度高、级别高等特点,通常制定有详细的竞赛规程。本研究认为,农村体育赛事不仅涵盖那些具有传统性的农村体育赛事,还应包含一些农民自发开展的各类民众性的现代体育赛事,如奥运会和非奥运会现代体育项目的比赛、县乡村级组织的体育比赛等。文化是凝聚在物质之内游走于物质以外的,可以被承袭和流转的,是人们彼此沟通广泛认同的意识形态。文化品牌精炼了文化与品牌的全数本质。文化和品牌能够彼此促进与繁荣,品牌赋予了文化,让品牌拥有了丰富的价值内涵,文化携手了品牌,使文化发展有了别样的出路。通过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建设服务经济建设,带动人流、促进消费、助推农副产品展销,促进社会和谐,展示农村别样的风采。

二、我国农村体育赛事基本现状

(一)我国农村体育赛事资源丰富,具有特色的民族性、鲜明的地域性。全国范围内的农村体育竞赛有全国农民运动会、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大赛、全国农民广场舞健身操舞大赛、全国农民舞龙舞狮大赛、全国农民健身秧歌大赛、全国农民风筝大赛、全国农民赛羊邀请赛等。省级农村体育比赛有各省农民运动会、上海市新型职业农民农耕运动会、苏州美丽乡村健康行、重庆市农民水果采收运动会、河南省农民体育健身大赛、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运动会等。地市级农村体育比赛有各市农民运动会、福州市农村百队千场篮球赛、瑞昌市农村老年人健身体育运动会、合肥市农耕健身大赛、临沂市乡村广场舞大赛等。县级及县级以下农村体育比赛有各县农民运动会、宁海县一市镇乡村振兴村民运动会、小关镇农民传统体育健身赛、汕尾市陆河县联安村的乡村徒步骑行马拉松赛等。我国农村民间和民族体育赛事也有很多,例如武陵山片区三十多个少数民族传承下来的舞龙舞狮、赛马、射箭、摔跤、秋千、独竹漂、跳鼓、丢花包、高跷、赛龙舟、摔跤、打陀螺等比赛,端午节泊潮龙舟比赛,温县陈家沟太极拳比赛,这些赛事与民族传统节日相结合、或者与地域特点相结合,形成了鲜明的赛事特点。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伴随着农村原生态流失,移至商品化、品牌化和庆典化的社会重建进程,一些农村体育赛事也在慢慢的退化,如三秦社火、宁德霍童线狮、鄂温克抢枢、满族二贵摔跤、彝族摔跤,那些被列为农村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育项目正证明了这一点。(二)我国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的分类。我国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的种类繁多,由于分类原则差异,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参照不同的分类方法能够把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做到对应的区分。一般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四种:一是依据农村体育项目的数量分类可以划分为综合性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如农运会、少数民族运动会、蒙古族“那达慕”等)和单项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如全国舞龙舞狮大赛、岑溪市糯垌花炮会等);二是依据历史时期划分为传统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如苗族百狮会、忻州“挠羊赛”等)和现代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如广西万村农民篮球赛);三是依据赛事品牌民族归属划分为汉族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如河南民间民俗传统体育大赛、潍坊国际风筝节等)和少数民族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如彝族火把节、白族三月街民族节等);四是依据我国不同地域特点划分为东部、西部、南部、北部、中部四个地域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

三、我国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建设的现代价值

(一)农村文化焕发时代魅力的发展载体,激发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是赛事本身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我国农村体育赛事文化是农村地区最隽拔的体育文化符号,在长期连绵不断的历史长河中备受中华文化陶染,蕴藏着强大的民族灵魂和不屈不挠的民族品质,是十分宝贵的文化源泉。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是高质量文化的体现,是无形的财富,是农村体育赛事的核心竞争力,是引导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能源,依靠品牌榜样的力量使人民群众真切地领略到体育赛事蕴涵着的魅力文化,振兴新时代美丽农村,凝聚农民心,多措并举培育“三农”发展好习尚。(二)增强农民文化自信,指明全民健身的方向,促进农村体育公共服务高品质发展。我国农村体育赛事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其品牌是基于体育赛事的传统性打造的现代产物,延续着农民传统平素生活风俗。农村体育赛事商业化带来的经济价值,让质朴的农民对农村体育文化本质、历史厚度和现实温度有了新的认知,这些体育文化资源将能转变成为社会资本,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在共建共享社会发展中提升了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政府以政策指引与结合举办赛事为抓手,促成全国性的农村体育赛事得到了星罗棋布地开展,各省市结合自身农民的特点开展了面目一新的体育竞赛,经过体育赛事历练,农民群众身心健康,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提高了农业经营,农村经济得到繁荣发展,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的建设营造出全民参与健身的体育氛围。(三)推进美丽乡村文化全域拓展,培养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农村体育赛事看重以赛会友,凝心聚力,相互切磋技艺,展现着团结、友谊、默契的民族精神。开展各类形式农村体育赛事,给农民群众逐年增进的精神娱乐文化生活提供了平台,凝聚起了积极健康、向善向美的磅礴力量,同时农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获得更好的传承和延续,展现出时代精神,弘扬了民族精神,进一步提升农村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我国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化利于青少年学生认同民族文化,从小接触农村体育赛事,与家乡体育发展一同成长,对我国传统竞技体育认知较深,这些赛事文化潜藏着可贵的精神食粮与教育资源,青少年学生作为农村体育赛事新一代传承人,弘扬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做好赛事的改革和创新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义务和责任。

四、我国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未打开内涵式发展局面,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体育赛事品牌竞争力明显缺乏。从部级、省市级、县级农村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来看,这些赛事的运作和推广原本都是政府主导的外延式支撑的结果,蜕变不够,而内涵发展没能进行内容性改进,从赛事品牌建设的资金来源分析,政府主导将大型的综合性的农村体育赛事作为重点进行打造和推广,而作为综合性比赛中的各单项竞赛投入的资源不够,这些单项竞赛往往作为某个民族或者某个地区特色的体育赛事凭借着农民的信仰在坚守,农村体育赛事推广的项目资源存在两极分化的趋势,跟国内现代奥林匹克竞技体育赛事愈发注重赛事文化建设进行比较,发现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建设显明不足,品牌核心竞争力与奥运项目存在云泥之别。(二)农村体育赛事品牌产业化程度不高,赛事资源品牌价值的开发需要提升。目前,品牌的农村体育赛事一般是靠国家或地方政府拨款,公司进行宣传推广的运作模式,而这些公司主要在政府部门或协会的经营开发部门掌管下经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运作赛事。赛事的组织和管理政府行政干预较多,产业发展资源聚集度不高,筹资模式单一,相较于中超联赛、中职篮、乒超联赛等,我国农村体育赛事文化的品牌程度和社会认知度偏低,有待于提升。赛事品牌价值的开发逐渐变为我国体育产业链当中后劲十足的新推力环,是决定赛事品牌影响力大小的直接诱因,品牌价值开发快速提升,赛事品牌影响不断得到扩大,带来的广泛收益对投资方的吸引力就越大。农村体育赛事经营的效益主要来自门票、赞助和广告收入,由于没有全国性的商业传播渠道和强势的电视广告媒体,电视转播和广告收入较少。第六届农运会筹集社会资金中捐赠1.63亿元,赞助0.77亿元,捐赠资金的企业占全部出资企业的70%,可见我国农村体育赛事对相关的资产利用开发并不充分,亟待提升。

五、我国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建设对策

(一)以内涵式发展为导向,品牌定位多样化,呈现特色文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竞技化、品牌化,坚定文化自信。我国农村体育赛事在乡村区域特质、时代变革、人文荟萃浸染发展中保有着别具一格的区域民族特点,这些赛事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美丽乡村的建设,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喜爱者,运用地域特色进行品牌定位满足消费者的情感体验,冲击其强烈的归属感,打造特征明晰的传统文化符号,做到赛事大众化和专业化细分,吸引广大群众参与,促进市场需求增加。《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强调要推动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国际化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具有娱乐和竞技特点,潜在的商业价值巨大,提高国际推广效益必须走竞技化、品牌化之路,其竞技化从两个方面着手和区别对待:一方面自身有竞技性的项目;另一方面是原生态的娱乐性活动,改进后方可成为竞赛性项目。这些彰显了东方传统的价值观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竞赛项目品牌化发展促进民族性活动向国际性运动竞赛方向转变,为世界体坛贡献中国力量。(二)追求卓越品牌形象塑造,打造“一县一品牌”区域体育赛事品牌,提振赛事品牌创新研究。基于“一县一品牌”的农村体育赛事品牌建设,较易品牌打造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民族聚居地相对集中、风俗相近。各地特色农民体育赛事的显著特质就是体育项目特有,其独特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当地的民风民俗,各县可依托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建设起以农村特色体育项目为基础的体育和旅游产业群,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其次,德政工程、得民心、聚民意。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是以国家层面指引培育发展农村体育产业,趁着这股东风扬起“一县一品牌”建设之帆,“一县一品牌”可以成为有影响力和承载力的县城新名片,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往往会得到政府相关部门深度对接,为品牌建设提供政策指导服务工作,向上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围绕着这样的民生工程打造品牌,更接地气,文化氛围更浓。创新是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建设与进步的重要助推引擎,要以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为基础,以顺从多元化需求为策略,通过创新研究,不断推陈出新完善产品矩阵,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融合统一,提振赛事品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金泉.福气盈门吉祥院春光满庭美好家———赏2015年迎春贺岁纪念金银[J].金融博览(财富),2015(02).

[2]刘苹,刘明燕.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大型体育赛事的影响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27(04).

[3]胡扬.从体医分离到体医融合———对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思考[J].体育科学,2018.38(07).

[4]易闻昱,黄道名,任慧涛.基于顾客让渡价值理论的我国体育展览价值提升路径研究[J].体育科学,2020.40(06).

[5]姜馨.扬州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