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少数民族传统艺术

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3 09:15:46

少数民族传统艺术

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篇(1)

当今室内外装饰的时代优势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唯美的意境、多样化的形制、出色的色彩搭配和深刻的人文内涵,充分反映了古代先民的精神信仰和审美境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信息交流异常便捷,在知识膨胀和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中,社会生活的节奏明显加快,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并没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物质的充裕而相应减少。在此背景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告别噪杂喧嚣的工作生活,充分享受幽雅宁静的家居环境,让自己难以平静的心灵寻得暂时的安宁日益成为现代室内外装饰追求的重要目标。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意境和语言的提取,不仅能唤起潜藏于少数民族居民内心深处的文化魂灵,还能激发人们追忆先贤、享受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历史遐想,尤其是其美轮美奂、风格多样的形制和中庸和谐、天人合一的意境也正好迎合了现代人追求生态和谐与休闲优雅的生活品位以及审美需要。传统建筑装饰是当今室内外装饰的重要文化载体,也是传承民族装饰文化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在新材料和新工艺异常发达的今天,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拥有了更加灵活的表达方式和更加丰富的解读方式。将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的文化意境、形制精髓和装饰语言加以提炼、创新和升华,以现代材料、现代工艺和设计理念,创新地应用于现代家居装饰,不仅赋予现代家居空间以传统的文化风格,更满足了人们审美追求的的文化心理和时念。

第一,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元素丰富多样,多姿多彩,为当今室内外装饰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来源。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的形制异常丰富,不仅有着个性突出的屋脊、屋身和底座,雕梁、斗拱、栏杆、雀替、画栋、屏风、门窗、彩画、书法和家具等装饰构件和修饰手法,也为现代室内外装饰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形制资源。以纹饰为例,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不仅非常重视纹饰的使用,而且形成了种类多样的纹饰图案,常见的有环纹、鱼鳞纹、石纹、如意纹、回纹、万字纹、花草纹、锁纹和龙纹等,这些纹饰既寓意驱邪吉祥,还精美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装饰价值,更为中国现代室内室外装饰的图案创意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图案资源。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的图案、形制随意而质朴,与当今社会紧张、冷漠和追逐名利的社会文化氛围形成了强烈对比,可以给予现代人强大的心理关照和人文关怀,可以为当代人营造一种万物和谐的居室空间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意境,从而极大提升当代人的生活品位和审美意趣。

第二,传统建筑装饰的人文内涵为现代装饰理论研究提供了别开生面的开拓空间。少数民族传统装饰艺术的大量元素虽然存世相对有限,但给现代久居都市的人们呈现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文化享受。在现代社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世界性多元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早已卸去了昔日的繁华,失去了以往作为本民族共识的强大作用。然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血脉经历几千年的人文传承,尤其是其所吸纳的畏天敬地、顺应自然、中庸和谐、与世无争、仁义礼智和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精髓,早已在其代代相承中融入本民族的灵魂深处。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传统的中国元素、民族元素对于凝聚少数民族人心,塑造中华民族的世界文明地位,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的本土回归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方向。现代装饰艺术尤其是以西方后现代主义为主的建筑装饰理论,在文化本土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文化发展格局中,已经很难适应当代国人复杂而多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求。传承、挖掘,提炼、吸收和升华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的文化精髓,可以极大开拓当今室内外装饰的理论空间。

第三,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的设计理念和工艺手法同样可以借助现代新材料、新工艺获得时代新生。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的设计讲究平面布局,在视野开阔的平面上,通过点、线、面的立体组合和各种色彩的搭配营造出一种曲径通幽、别开生面的视觉感受。在设计思想上,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长于体现独特的文化主题,或少数民族宗教的顺应自然,或儒家的忠孝节义,或佛教的因果善缘,或道家的清静无为,均在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尤其是其中的古典园林,在设计上与西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山水奇石间,点缀亭台楼榭,在曲折回环中,往往别开洞天,少数民族古典园林的建筑装饰艺术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情怀,通过自然和谐的设计理念呈现出人造自然的生态意境。同时,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艺的进步,新材料种类丰富多样,新工艺可以实现复杂图案的加工,将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灵魂与这些新材料和新工艺融为一体,可以推进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创造性转化。

二、当今室内外装饰运用

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制约因素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虽然有其精确独到的形制图案,吸引现代民众的文化内涵和与众不同的材料工艺,但将其运用到当今的室内外装饰中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受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所限,无法充分发挥传统装饰材质的特性。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从形制到内涵所追求和张扬以等级尊卑观念为主的封建陈腐思想与现代社会追求独立和张扬个性的时代精神也背道而驰。古代装饰艺术的实体存在和人文内涵都产生于少数民族传统农耕文明中,浸润在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环境和生产工艺水平的必然产物。然而,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交流方便快捷,文化结构日趋多元,尤其是西方建筑装饰文化在西方整体优势的现代语境中已经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传承发展构成了强大的冲击和挑战。总之,在当今的室内外装饰中,运用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虽然存在优势,但也必将面临系统而复杂的诸多制约因素。首先,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正在遭遇西方现代装饰文化的冲击。西方建筑装饰艺术虽然大量吸收了西方古典建筑装饰艺术的传统风格,但总体来说,无论追求工具理性的现实主义还是对工业社会展开强大反思的后现代主义,总体来说,都反映了工业社会中久居城市的人们的审美情趣。可以说,西方现代装饰艺术及其文化内涵从本质来说是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必然产物,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哪座城市,只要它深处工业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之中,就必然会不知不觉地采用西方的现代建筑装饰元素装点自己的建筑,哪怕其在表面维持了民族的或国家的传统风格,那至少也要在装饰设计和装饰材料上吸收、借鉴西方元素。当今的中国,正处于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并在全球化潮流中形成了日趋多元的文化结构,其城市室内外装饰艺术必然会受到西方现代装饰艺术的深刻影响,并对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发挥构成了极大挑战。其次,传统建筑装饰的艺术内涵难以凭借现代材料予以精确表达。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灵魂主要体现在对木材、石材、陶瓦和土砖等装饰材料淋漓尽致的艺术加工上。可以说,这些传统建筑装饰材料正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深刻文化内涵的物质载体。然而,现代建筑规模日趋庞大,结构更加复杂,功能要求日益多元,传统建材中的木材一般强度不足,耐火性不强,既无法适应现代建筑超负荷的承载需要,也无法适应电气化时代的防火要求,即便土砖、土瓦,其强度也相当有限,无法达到现代建筑装饰经久耐用的时代需要。因此,在当今室内室外装饰中,便出现了采用现代工艺、现代装饰材料而将传统建筑装饰图案简单堆砌的现象。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与传统建筑材料是形与神的结合,其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在对传统材料的驾驭之中。在现代材质基础上,简单融入传统装饰图案,无法真正打造出形神兼备的古典艺术意境。再次,传统建筑装饰的艺术内涵无法适应现代人多元复杂的审美情趣。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是中国农业经济和农耕文化水融的产物,它体现了古代社会男耕女织的生活意境、中庸和谐的处世哲学和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尤其将儒家以“仁”为核心的文化体认和以“礼”为核心的题材内容充分展现其中,并将安静和谐、悠闲恬适、均和自足及乐天知命的田园意境熔铸其中。当今中国基本告别了农耕社会那恬适宁静的田园风光,开始步入科技发展、讯息便捷、文化多元的现代社会。工业化改变的不仅仅是城乡面貌,还有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体认和灵魂诉求。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系日益健全并加入WTO,人们传统的心理结构或被现代商业文化解构得支离破碎,或被强势的西方文化深刻抑制在灵魂深处,而传统装饰艺术所植根的传统文化很难在现代多元的文化格局中满足人们释放个性、追求自我的审美情趣。

三、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

在当代建筑装饰中的运用策略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蕴含了少数民族的精神追求、情趣意旨,承接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脉,其设计风格和精巧布局,正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极致体现。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以书法、字画、古董、借景、园林和家具等装饰元素营造出一种清雅含蓄、意境悠远的建筑空间,以传统建筑装饰图案、纹饰和符号在点、线、面的精巧构置与色彩驾轻就熟的出色搭配中给人点缀出一幅简约而不失层次的平面画卷。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必将借助民族复兴伟业而得以传承,成为当今室内外建筑装饰中极具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的符号、素材、形制、图案和意境之源。然而,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从属于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渔猎文化形态,它在当今室内室外装饰中的运用必然面临以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西方装饰文化的挑战。传统建筑装饰文化虽具有蓄势待发的文化优势,但要将其成功运用于当今的室内外装饰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只有推进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与现代建筑装饰艺术的有机结合,对其进行去伪存真的现代化改进,立足新材料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审美需要的新素材、新结构和新形式,才能真正将其融入当今的室内室外装饰之中。

第一,将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题材直接应用于当今的室内外装饰。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不仅形式多变,而且完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真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和物态呈现。因此,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广泛丰富的题材,形态各异的形式,无论动植物修饰还是绘画、书法等,都基本体现了以儒、佛、道为主要内容的题材内涵。例如,传统建筑装饰艺术非常讲究古书画的应用,将古书画概括为一种装饰图案,可以直接应用于当今的室内室外装修之中,不仅能够体现古书画固有的美感,而且能够借助新材料、新工艺在色彩、肌理、造型、尺度和比例上营造出一种全新的修饰氛围。再如,将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中的匾额直接应用于现代装饰艺术可以形成装饰空间的视觉中心,以画龙点睛之笔提升空间的高贵富丽之感。其他诸如吉祥对联、纸裱、古家具等都可直接应用于现代室内室外装饰。

第二,将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艺术的丰富造型直接融入当今的室内外装修。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塑造了形势美感极为出众的丰富图案,为当今室内室外装饰融入古代元素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图案资源。如其异彩纷呈、种类繁多、造型生动的各类纹饰,既具有驱邪迎祥的风俗内涵,也具有极高的审美装饰效果。因此,可以站在当今的审美要求之上,以祈祷生活的时代内涵取代驱邪避凶和招吉纳祥的传统内涵,对纹饰略加变通而直接将其应用于现代装饰之中。此外,一些寓意美好生活的汉字,如“喜”、“禄”、“寿”、“福”等文字图案也可以按照现代审美造型的时代特点略加改动而直接应用到室内和室外装饰中。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图案造型随意、质朴,能够在现代社会冷漠、紧张的文化氛围中给人以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关照,可以通过现代室内外装修对古代装饰观念、理想和趣味的传承,提升现代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促进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实现人与万物的和谐。

第三,提炼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并借助现代装饰设计、装饰工艺和装饰材料予以表达。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之所以能够在现代社会中震撼人们的心灵,关键在于其富寓传统文化内涵的“意境”。然而,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艺术中一些体现尊卑等级和驱邪避凶观念的内容显然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价值追求。因此,提炼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境,要从传统中提取到现代室内外装修需要的灵魂要素,并结合现代设计、工艺和材料对其进行强化、夸张与修饰,以实现传统建筑装饰文化意境与现代审美价值追求的高度融合。提取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并将其应用于当今室内外装饰之中,关键在于可以凭借动静相宜的意念延伸,将传统文化神韵借助现代材质载体充分应用到现代装饰艺术的空间转换中,并充分实现传统装饰神韵与现代材料特点的高度磨合,以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赋予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以灵活变通的时代生机。

第四,对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进行简化和变形,以满足现代建筑装饰追求简约、自然的审美意趣。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虽然丰富多彩,但也略显繁琐,尤其是反映同一精神文化内涵的题材往往在一个相对有限的空间内频繁出现,很难适合现代生活追求简约、自然和高雅的审美追求。有鉴于此,在将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应用到当今室内室外装饰时,一方面应当对古代装饰艺术复杂繁琐的图案和情节离奇的故事题材进行概括性简化,紧紧把握传统装饰艺术的精华和神韵,删除多余的层次和琐碎的枝节,从而营造出一个凝练而集中的主体形象,满足现代人向往古典而又追求大方简洁的多元需要;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在实际操作中根据现实的装饰需要对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固有形态进行有意或无意的调整、变形,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对图案风格、形制结构和多样功能的新要求。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作为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独具东方艺术魅力的审美情趣,渗透了少数民族审美的旨趣,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中庸和谐”、“天人合一”和阴阳交生的人文内涵与文化境界。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本土化和民族化可以为世界装饰文化注入特有的东方活力。

四、总结

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篇(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艺术 关系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艺术的源泉。民族艺术中的舞蹈、戏剧、杂技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许多民族的文艺是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发展演变成舞蹈、戏剧。目前许多被挖掘、整理出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黎族的跳竹竿、景颇族的刀术、苗族的狮子上金山等,把竞技、舞蹈、娱乐、体育融为一体,既有娱乐、健身的作用,又有艺术欣赏的价值。随着各民族、文化的进步与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将为现代民族艺术提供无穷无尽的发展源泉。

民族艺术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如苗族人民喜爱的跳芦笙,健美的动作,配合内容丰富的歌词和优美的曲调,身着漂亮的民族服饰,边唱边舞,边跳边吹,说唱、交谊、运动三位一体,既交流思想感情,又得到娱乐和健身。又如黎族的跳竹竿,击竿者,时跪、时蹲、时站,节奏越打越快,难度越来越大。跳竿者随竹竿的分合、高低、快慢,灵巧地跳跃其间,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展现出各种优美的姿势,美不胜收。参加者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舞蹈技巧,形成了高度体育技巧性同高度艺术性统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

民族传统舞蹈是取得群众确认而流传下来的舞蹈形式,是由各族人民根据现实生活直接创作的,反映了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之间的关系上的情感和态度。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属于人体艺术形态,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性基础。

在漫长的长河中,舞蹈与体育共生共存,栖息相伴的现象是有目共睹的。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种人体艺术文化、人体艺术形态。我们可以举出不少的实例来说明“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现象。我国的剑术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融舞蹈与体育于一身的艺术形态至今仍受到群众的欢迎。

从历史上看,远在先秦时期,在东北、内蒙地区的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岩画中的原始狩猎舞蹈。魏晋南北时期,西南僚人的铜鼓舞。明清时期,中南地区瑶族的盘王舞。民国时期,朝鲜族的刀舞等等都有上述的特点。民族舞蹈侧重于内心情感的表述,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以健身及竞技取胜为侧重,形成现在这种有分有合、以分为主的状况,即民族舞蹈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形态,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形成另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

此外,从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需要层次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都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享受和发展需要的实践,都是人类愉快、活力和自由的源泉,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目的既具有健身性目的又具有审美性目的,既为了满足身体本身的需要,也为了满足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对身体活动的多目标追求将逐渐成为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重要特征。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这种“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融合形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将共同构成人们余暇生活的重要内容。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服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共同体现各少数民族的特点。我国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常常在佳节吉日借助民族传统体育来寄托美好心愿,表达欢娱的心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又因不同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审美心理等,形成了各具风采的民族节日盛装。这些民族盛装被广泛应用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它们在服装款式、色彩搭配、纹样装饰、饰品造型乃至整体着装风格上,既涵盖了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样式,又荟萃了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因而具备了各少数民族服饰最直观的民族形象表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随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演变出全方位、多层面的形式,反映出少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动作也无限变幻,难度高超。此时的民族服饰为了配合视觉效果,必须将少数民族盛装原生的装饰、佩戴及穿着体系打散、解构其中最具少数民族服饰风采的元素,诸如款型、饰品、图案纹样等,作为少数民族形象的象征,被有选择地用于或重新组构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的设计中,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变得艺术化。而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设计的少数民族盛装,因其涵盖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式样,深受群众的喜爱,因而许多优秀项目经过多次的精选、提炼,世代传播,魅力无穷。

三、少数民族传统与民族器具

由于民族特色、地域环境和状况的不同,每个少数民族拥有不同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游戏,而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别有不同的民族体育器具。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相互依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表演和比赛与民族器具的使用密不可分。民族体育器具在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表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纳西族武术“东巴跳”,是纳西族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它集中了纳西族有代表性的传统武功。纳西族每当祭风、祭神、消灾、除秽、开丧、走荐、求寿等七种道场,都要举行盛大的“东巴跳”。典礼时,人们头戴五色飘带佛冠或鸡冠帽,身披龙凤小旗,腰系黑红彩带,穿着各种彩色法衣或兽皮服饰,手执刀、剑、弓、弩、叉、矛、盾等武器,以及板铃、手鼓、大鼓、铜擦、铜锣、海螺、楞锤、魔样等民族器具进行演练。如果没有民族器具作为道具,“东巴跳”就不可能表达出应有的感情色彩。因此,民族器具在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民族器具的认识。多数人对哈尼族、普米族的“磨秋”和阿昌族的“车秋”没有太大的印象,但是通过各个级别的少数民族竞赛或少数民族项目表演等,人们就会认识到,“磨秋”是“打磨秋”运动的器材。“车秋”是阿昌族的“车秋”运动项目的器材,“车秋”形状略似纺车,有四根木柱分立两边作为支架,中间横担着秋辊,左右各用两根木柱交叉的镶在秋辊上,类似车的辐条,在顶端左右相连,挂着秋千绳。每架“车秋”可同时坐4人或8人,节日期间,阿昌族青年都身着节日服装,悠荡秋千,尽情娱乐。

: [2]林惠芬.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舞蹈[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3).

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篇(3)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相互交错居住,各民族的文化和艺术也相互交流和渗透。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是中国艺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利用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元素,吸取其精华,将其运用于油画创作中,创作出属于自己风格和特点的油画,将油画创作本土化、个性化、民族化。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当代油画创作;陈丹青;西藏组画

一、引言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中国当代油画也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无论是技术、题材还是表现形式都在不断地进步,但是,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少,如何才能将这一外来艺术画种本土化,画出中国油画的个性,画出属于自己的代表作,在画中如何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将艺术融入我们的生活,这是至关重要的。艺术源于生活,它又来自于民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中国当代油画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来自民间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重要元素,也将成为中国当代油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推动其发展。

二、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元素的概念及意义

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元素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文化,它除了具有我们一般所说的“艺术”特征之外,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其基本特征是:民间性、功利性、从众性、传统性和民族性。民间性源于民间、源于生活,其元素都是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衣食住行,民间文化的色彩十分浓厚;功利性具有相当多的使用价值,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很多也服务于宗教,所以功利性也显而易见;从众性是集体情感和体验的表现,并不代表着个人,如:山歌、戏曲等,在一些技巧上表现为程式化,也并非代表着个人的创造;传统性和民族性代表自己民族的风格和特点,有其特殊的一面,也有其独特的民族艺术文化元素,只要这个民族没有消失,其民族艺术将会永远延续。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虽少,但分布很广,其民族的文化、习俗和艺术也具有独特的一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是整个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是中国艺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需要充分运用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元素,把丰富的艺术资源运用于我们的油画创作中去。近年来,中国油画的发展一直是一个备受众人关注的话题,而对这一由西方传播而来的画种,我们更应该画出自己的风格特点,在创作中应该融入更多的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元素和精神气质,吸取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元素的精华,创作出独特的中国油画艺术表现形式。

由此看来,我国的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元素以其独特的艺术文化特征对我国油画艺术的发展有着特殊的美学意义。极大地提高了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审美价值,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发展。

三、以陈丹青为例看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元素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表现

油画在中国发展百余年,当下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融入了中国的现代绘画体系,也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以及个性化的审美意识。中国油画表现形式和风格样式有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变得更加多样、更加丰富,形式感也越来越强,不再一味地模仿西方写实和抽象,而是更偏向于“中庸”的审美表现,这种审美表现推动了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发展。

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语言中,民族和民间的艺术文化元素表现得尤为重要,它将放大和强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世界不断地了解中国当代油画。谈到中国当代油画,不得不提及致力于油画教学和探索的著名油画家陈丹青。在艺术上,他出道很早,自学成才。早年,就在多个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后来,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深造和学习,使他更好地掌握了油画绘画的技法,他的视野得到开阔,思想也得到升华,为他后来的绘画生涯及创作优秀作品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

早在1980 年,陈丹青便以油画作品《西藏组画》闻名海内外,成为中国油画的杰出代表,这一系列作品也被公认为“文革”后划时代的现实主义经典油画作品,在美术界和文艺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一致的好评,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发展有着轰动性的影响。其作品冲破了当时长期盛行的教条化主题创作模式,是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一个新的转折点,其新颖的题材和对写实的熟练把握,令人钦佩不已。

多年来,陈丹青和他的《西藏组画》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他放弃了当时流行的强调主题性、思想性的做法,以写生般的直接和果断,描绘了藏民的日常生活片段,所创造出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意义巨大,对中国油画创作影响甚远。《西藏组画》共7 幅作品,分别为《母与子》《朝圣》《洗发女》《牧羊人》《康巴汉子》《进城之一》《进城之二》,所有作品均在西藏拉萨创作完成,作品以写生的方式直接描绘了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将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元素充分地运用于创作当中,表现出他对油画创作的独特见解,画出了属于自己的代表作。作品《母与子》主要描绘的是藏族妇女哺乳孩子的画面,表现出当地藏族妇女的真实生活;作品《朝圣》描绘的是当地居民朝拜的现场,显示出一种庄严美和质朴的民风;作品《牧羊人》中描绘的是一对拥吻的藏族牧民情侣,充分表现出藏民大胆直白的个性;《康巴汉子》则是描绘的几位藏族当地勇猛的青年,人物在画中是并列而立,流露出藏族青年的个性。

陈丹青画风鲜明有力,借鉴了法国乡村画派但又不失个人特色。画面色彩团块厚重,仔细品后味会后觉得画中环境风貌的特征、藏民朴实淳厚的气质给人一种感人的境界,鲜活地传达出粗犷动人的高原美与人性美。陈丹青在绘画中对饱满的色彩运用充满了激情,在衣着、首饰、表情和场景上充分地利用了当地民族艺术文化元素,民族感和民间感浓厚,充分地表达出其个性的复苏,表现出少数民族内在的精神及民俗民风以及西藏浑朴天然的人情风貌和藏民生活朴实醇厚的气质,《西藏组画》是中国油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四、结语

我国油画在传统艺术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多元化发展,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元素将成为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和艺术文化个性的油画作品的重要元素。

回顾中国油画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国油画一直在曲折和困境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在中西艺术文化不断交流和影响之下,中国当代油画也在交融中不断地发展和进步,我们面对油画这一外来艺术画种,我们既要借鉴其好的一面,也要不断探索、改变和创新,创作出具有自己特色、个性和表现形式的作品。在当下,需要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运用于油画创作中,不断地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精神,挖掘和吸取其精华,在创作中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推动中国当代油画事业的发展,在世界艺术中立足。中国当代油画事业发展任重而道远,需不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闻立鹏.中国油画的百年悲壮历程[J].中国油画,2000(3).

[2]冷林,赵力.中国当代油画现状[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3.

[3]何林夏,陈丹青.归国十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刘淳.中国油画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5]毛艳.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篇(4)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民族艺术关系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艺术的源泉。民族艺术中的舞蹈、戏剧、杂技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许多民族的现代文艺是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发展演变成舞蹈、戏剧。目前许多被挖掘、整理出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黎族的跳竹竿、景颇族的刀术、苗族的狮子上金山等,把竞技、舞蹈、娱乐、体育融为一体,既有娱乐、健身的作用,又有艺术欣赏的价值。随着各民族、文化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将为现代民族艺术提供无穷无尽的发展源泉。

民族艺术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如苗族人民喜爱的跳芦笙,健美的动作,配合内容丰富的歌词和优美的曲调,身着漂亮的民族服饰,边唱边舞,边跳边吹,说唱、交谊、运动三位一体,既交流思想感情,又得到娱乐和健身。又如黎族的跳竹竿,击竿者,时跪、时蹲、时站,节奏越打越快,难度越来越大。跳竿者随竹竿的分合、高低、快慢,灵巧地跳跃其间,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展现出各种优美的姿势,美不胜收。参加者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舞蹈技巧,形成了高度体育技巧性同高度艺术性统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

民族传统舞蹈是取得群众确认而流传下来的舞蹈形式,是由各族人民根据现实生活直接创作的,反映了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的情感和态度。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属于人体艺术形态,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性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舞蹈与体育共生共存,栖息相伴的现象是有目共睹的。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种人体艺术文化、人体艺术形态。我们可以举出不少的实例来说明“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现象。我国的剑术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融舞蹈与体育于一身的艺术形态至今仍受到群众的欢迎。

从历史上看,远在先秦时期,在东北、内蒙地区的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岩画中的原始狩猎舞蹈。魏晋南北时期,西南僚人的铜鼓舞。明清时期,中南地区瑶族的盘王舞。民国时期,朝鲜族的刀舞等等都有上述的特点。民族舞蹈侧重于内心情感的表述,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以健身及竞技取胜为侧重,形成现在这种有分有合、以分为主的状况,即民族舞蹈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形态,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形成另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

此外,从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需要层次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都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享受和发展需要的实践,都是人类愉快、活力和自由的源泉,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目的既具有健身性目的又具有审美性目的,既为了满足身体本身的需要,也为了满足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对身体活动的多目标追求将逐渐成为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重要特征。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这种“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融合形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将共同构成人们余暇生活的重要内容。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服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共同体现各少数民族的特点。我国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常常在佳节吉日借助民族传统体育来寄托美好心愿,表达欢娱的心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又因不同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生活习俗、审美心理等,形成了各具风采的民族节日盛装。这些民族盛装被广泛应用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它们在服装款式、色彩搭配、纹样装饰、饰品造型乃至整体着装风格上,既涵盖了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样式,又荟萃了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因而具备了各少数民族服饰最直观的民族形象表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随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演变出全方位、多层面的形式,反映出少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动作也无限变幻,难度高超。此时的民族服饰为了配合视觉效果,必须将少数民族盛装原生的装饰、佩戴及穿着体系打散、解构其中最具少数民族服饰风采的元素,诸如款型、饰品、图案纹样等,作为少数民族形象的象征,被有选择地用于或重新组构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的设计中,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变得艺术化。而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设计的少数民族盛装,因其涵盖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式样,深受群众的喜爱,因而许多优秀项目经过多次的精选、提炼,世代传播,魅力无穷。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

由于民族特色、地域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每个少数民族拥有不同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游戏,而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别有不同的民族体育器具。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相互依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表演和比赛与民族器具的使用密不可分。民族体育器具在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表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纳西族武术“东巴跳”,是纳西族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它集中了纳西族有代表性的传统武功。纳西族每当祭风、祭神、消灾、除秽、开丧、走荐、求寿等七种道场,都要举行盛大的“东巴跳”。典礼时,人们头戴五色飘带佛冠或鸡冠帽,身披龙凤小旗,腰系黑红彩带,穿着各种彩色法衣或兽皮服饰,手执刀、剑、弓、弩、叉、矛、盾等武器,以及板铃、手鼓、大鼓、铜擦、铜锣、海螺、楞锤、魔样等民族器具进行演练。如果没有民族器具作为道具,“东巴跳”就不可能表达出应有的感彩。因此,民族器具在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民族器具的认识。多数人对哈尼族、普米族的“磨秋”和阿昌族的“车秋”没有太大的印象,但是通过各个级别的少数民族竞赛或少数民族项目表演等,人们就会认识到,“磨秋”是“打磨秋”运动的器材。“车秋”是阿昌族的“车秋”运动项目的器材,“车秋”形状略似纺车,有四根木柱分立两边作为支架,中间横担着秋辊,左右各用两根木柱交叉的镶在秋辊上,类似车的辐条,在顶端左右相连,挂着秋千绳。每架“车秋”可同时坐4人或8人,节日期间,阿昌族青年都身着节日服装,悠荡秋千,尽情娱乐。

参考文献:

[1]杨津津,张雁飞.试析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与传统体育的共同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2,(3).

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篇(5)

【关 键 词】少数民族 传统技艺 消亡 蓝靛瑶 印染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拥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①。其中提到构成民族的要素包括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主要指建筑、纺织、编织、印染、刺绣、雕刻、酿酒等传统技艺领域)应归属于构成其民族要素的经济生活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生活又包括生计和物质水准两个方面,准确的讲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更多的属于物质水准方面,但是在某些特定区域和时期它也应归于生计方面,如广南县那洪村的蓝靛瑶,从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靠提取蓝靛为生,蓝靛经济在村社经济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蓝靛一直是这个时期那洪村蓝靛瑶的主要货币来源。依据黄光成提出和设计的民族文化结构模型,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又对应划归其民族文化结构中的业缘和物缘中。那么,在现代化的不断冲击下,少数民族的传统技艺也在不断消亡,这必然会引起其民族构成要素——经济生活和其民族文化内部结构(主要指业缘和物缘两部分)的变动,进而影响其民族构成和民族文化的稳定性。如何应对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消亡,是任其消亡或促其消亡,还是尽量挽救,已经成为摆在各少数民族面前不可回避的难题。下面笔者以云南省蓝靛瑶传统印染技艺(包括蓝靛的种植、提取技艺和印染技艺)为例,探究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消亡的原因,从价值角度探讨应对其消亡的方案并对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价值进行比较分析。

一、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消亡的原因

从政治方面来看,政治的牵引是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消失的首要原因。其中主要包括土地改革、科学技术普及等方面。土地改革以后,蓝靛瑶普遍拥有了基本上足以维持生计的稻田,加之能“问耕”到用来种植蓝靛的山林越来越少,使得稻作农业成了村社最主要的产业,蓝靛种植规模越来越小,原料(蓝靛)的减少直接削弱着蓝靛瑶蓝靛的生产。在“科学技术普及”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后,省(区)、地(州、市、盟)、县(市、区、旗)、乡(镇、苏木)等各级政府也建立了农村科学技术普及制度,建立了固定的科学技术普及机构,依托县、乡、村建立三级科技网络和上级予以资金支持,广泛开展科学技术宣传和普及活动。先进的现代技术理念及其产品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深入到蓝靛瑶各个村寨,极大地改变着他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触及甚至改变着他们传统的思维方式、消费意识、审美观念,他们开始以积极或半积极的态度接受工业布匹和化学染料,传统的蓝靛印染技艺逐渐被人们淡忘并淹没在现代化的浪潮中。

从经济方面来看,市场经济逐渐渗透到少数民族的村村寨寨,现代城市廉价的、实用的工业产品大量的涌入,使得少数民族的传统技艺逐渐被现代化技术所取代,走向消亡。工业布匹和廉价化学染料对当地市场的占领,使得蓝靛的价格过低,打击了蓝靛瑶生产蓝靛的积极性。很快,市场经济就开始主导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蓝靛瑶的村寨基本都与市场体系相连,村民的日常生活都通过集市和村中的小商店来借助市场运转,村民的生产无论是前期投入,还是产品流向,都更多地倚重与市场。根据市场导向,蓝靛瑶开始开发山地经济林木,使得他们几乎没有耕地可以种植蓝靛了,同时也就导致了传统印染技艺的消亡。

从思想方面来看,随着少数现代教育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普及,“现代”科学知识逐步深入人心,改变着少数民族群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一旦传统和现代都被人们所接纳,必然会导致“厚此薄彼”现象的发生,追求现代的同时,传统的技艺开始被人们所淡化。据调查,河口县的蓝靛瑶,1990年以后,青年男女喜穿汉族流行服,节庆喜事才着民族服装。这使得蓝靛的提取技术和印染技术逐渐失去了传承的土壤,无法继续传承下去。

此外,人口的增长和自然环境的制约也是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消亡的因素之一。人口的增长需要消耗更多的

资源,对自然环境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许多的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存在是依赖于丰富的自然环境的,一旦人口过多,有限的资源被大量分配和破坏,自然环境恢复期延长或不能恢复就使得大量传统技艺的生存空间受到威胁。蓝靛瑶蓝靛的种植一般都认为只有种在火烧地上才可生长,随着人口增长和森林的减少,使得蓝靛瑶几乎已无多余土地来种植蓝靛。

二、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价值分析

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消亡,我们该如何应对?是任其消亡、不闻不问,推崇“现代”,还是尽力挖掘挽救、保护开发,拯救“传统”?笔者认为需要有个选择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价值。我们这里所指的价值包含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我们坚持有价值予以拯救,无价值或价值较小的在改造无效的情况下,进行必要的整理后任其消亡的原则。既然有了标准和原则,下面我们结合云南省蓝靛瑶的印染技艺,就如何应对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消失进行具体的分析。

少数民族的传统技艺如果以破坏环境,威胁生态平衡为代价而存在,那么我们就该对他进行改造,如不能改变,就要在考虑其文化价值时,进行必要的保存与整理,然后任其消亡或促其消亡。如蓝靛瑶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游耕经济状态,“避居山野,专以伐木种靛为业。……此种民族之住居无有一定,全视山林之繁茂与否为定度,若彼所住之地山林被其砍完,则迁其他山林之繁茂之地矣”②或“刀耕火种,故足迹所至,林箐难存,箐伐尽则他徙”③。虽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蓝靛瑶的这种游耕并没有对生态环境造成大的破坏,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刀耕火种开始暴露出了它的生态破坏性,受到政府和人们认识。至此,以火烧地为唯一适种地的蓝靛也就种植的规模越来越小,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蓝靛从蓝靛瑶的种植史上逐渐消失了。

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既是其民族构成要素的组成部分,又是其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文化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传统技艺,既是各少数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也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充分表现了技术和艺术的融合,反映了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特点,是民族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传统技艺与少数民族的吃、住、行、穿、娱乐乃至生产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具有文化价值的传统技艺,我们要在其消亡前进行积极地保护和传承,既使它已经消亡,也要进行再次发掘和挽救,然后以整理为史料或其他方式将其保存下来。如蓝靛瑶的印染技艺,就在政府的支持和很多学者的努力下以史料的形式基本保存了下来,并随着发掘的深入不断的完善。这样就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成为科学技术史上重要的史料和未来科学技术的重要参考资料。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人们发现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具有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可资科学研究方面,而且还蕴含着极大地开发潜力。其经济价值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技艺的商品化、产业化已成为其市场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一是传统器物的市场化。如一些民族地区大做民族服装生意,将自己制作的服装打入国内、国际市场。二是更为普遍的民族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旅游业逐渐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蓝靛瑶的印染及纺织刺绣等急需抓住契机、发掘潜力,努力展现其经济价值。

然,对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价值评估和应对策略的选择,不是由其中某一个价值所决定的,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做出选择,妥善处理。

三、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价值比较分析

现代科技不断地冲击着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传统技艺在挣扎中走向消亡。从价值角度来看,并不认为传统技艺被现代科技所取代就证明现代科技比传统技艺更有价值。

现代科技“造成了传统文化与价值的消失、崩溃与断裂”。现代科技的强势介入将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价值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应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避免遭受过多的破坏。

现代科技带来廉价商品的同时,其实用性也打了折扣。如合成蓝靛使用的苯胺和邻苯二甲酸肝能导致人体急性和慢性中毒,对呼吸道、中枢神经及肝脏均有一定损害。

我们承认必须对阻碍少数民族发展的落后传统技艺进行改进或替换,但也要留意现代科技带来的副作用,使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共同展现其价值,提高少数民族

活质量,促进少数民族更好更快的发展。

四、结论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飞速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对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冲击也是不可避免的,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潜力的挖掘和价值的体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待少数民族传统技艺要求我们有一种人文主义的思考,既要看到其不足之处,也要认识到其重要性—是各个少数民族长期生产、生活的结晶,是民族要素,民族文化和中国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民族的权利。在少数民族地区应本着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优势互补,价值最大化的原则,避免“一边倒”,正确认识传统技艺、现代科技与民族、经济、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寻找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

注释:

①斯大林全集,第2卷.1953.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94页

②民国《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方志资料》

③民国《马关县志》卷二

参考文献:

[1]黄贵权.本土民族学视野中的靛村瑶族—那洪村蓝靛瑶文化的调查与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28-29

[2]张跃.中国民族村寨研究[c].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363-365

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篇(6)

关键词:传统民族文化;中国;艺术设计;渗透

艺术设计是一种兼容多种学科的综合文化体系,中国艺术设计虽然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但是现代艺术设计却起步较晚,这让很多人都会产生中国并没有属于自己的现代艺术设计。而传统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崛起则是让国人重拾信心,成为振兴我国艺术设计文化的关键。本文将对传统民族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和对艺术设计发展的作用进行论述。

1 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对艺术设计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

首先,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所具备的传承性,决定了她对中国艺术设计产生影响的必然性。中华民族这个称谓在文化及情感的范畴中,是可以代指中国境内所有的民族。在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相互接触融合,共同发展,这种文化上的交流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领域。由华夏族和非华夏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在文化内容上兼容并蓄,形成了今天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国的艺术设计是根植于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之中的,对于西方设计的借鉴是无法体现其中精髓的。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性,让艺术设计和民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融合影响,从建筑到服饰、从绘画到工具传统民族文化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次,中国民族文化中所具有的宗教性,同样影响着艺术设计的发展。中华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虽然没有形成世界性的,但是以老庄的道家学派在后来却形成了道教,虽然二者之间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是其中“道”的观念却影响了我国文化两千多年,如同血肉一般不可分割。此外还有由孔孟的儒家学派发展而来的儒教,以及每一个少数民族自身所特有的,这些对我国的文化与艺术设计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最后,传统文化自身的融合性为中国艺术设计传承文化精髓提供了可能性。中国本身是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通过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民族迁徙以及改产换代而不断地相互融合。如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吴越争霸、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唐末五代十国、宋末政权林立、清朝满汉融合等一系列的历史性事件,都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重要阶段。这些融合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同时被大融合而极大丰富了的民族文化又进一步地影响着我国的艺术设计文化。

2 传统民族文化渗透于中国艺术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艺术设计所涉及的是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一般分为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艺术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三个领域。

环境艺术设计中包含了城市规划、建筑、室内外装修、园林等,传统民族文化在其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在室内装修上,我们大多数人在进行颜色的选择时,房间天花板以浅色为主,墙围和地板则以深色为主,从古到今都是如此,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有利于保持好心情,而从古代道教中的风水学里同样能找到依据,即天地初开,清气上升化为天,浊气下沉化为地的思想。又如奥运场馆“鸟巢”和“水立方”,其中蕴含的就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思想,二者遥相呼应,而方形在我国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城市规划和建筑外形的基本模式,这体现的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无规矩不成方圆”的思想,同时方形还代表着我国以“纲常伦理”为准则的社会生活。

在产品艺术设计中包含了服饰、工具等其他人造物品,这其中同样处处体现着民族文化,如中国红的运用,在国人的服饰中,虽然样式和颜色越来越多样化,但是在重要的日子里,如过年、生日等喜庆的日子中,红色服饰绝对是首选,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红色意味着福禄、平安、兴旺、逢凶化吉等。又如对水墨元素的应用,不论是在服饰上还是在其他的用品上都是随处可见,像水墨风格的手机壳、水墨风格的餐具、水墨风格的家私等等。

视觉传达设计中包括了动画、广告、招贴等,这其中也蕴含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如广告中中国风音乐的应用,这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央视的电台宣传广告,还有广告中“以和为贵”思想的表达等,而最具有代表性却又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就是“汉字”和“汉语”,汉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主要的元素,它存在于艺术设计的每一个领域。

3 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国艺术设计发展的影响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传统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艺术设计的发展同样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与影响。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但因为每个民族的生活地域、习惯和等都有所不同,而每一个民族还有不同的分支,这也就使得少数民族的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我国的艺术设计,完全可以从这些风格差异明显的少数民族服饰、建筑、绘画、音乐、行为等文化层面提取出的,独特并且数量众多的元素符号,这些元素符号不但能够应用在建筑和服饰上,还能够应用在艺术设计的每一个方面。而这些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元素除了可以丰富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还能够丰富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如湘贵地区少数民族特有的吊脚楼式建筑以及游牧民族的蒙古包式建筑,就可以为现代节能型建筑设计提供一些很好的设计理念。

4 总结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可供艺术设计的元素不胜枚举。传统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传承的关键,优秀的艺术设计能够启发人、激励人,二者的融合与渗透将对我国的艺术设计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同时,通过传统民族文化对我国艺术设计的渗透,也可以更好的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篇(7)

关键词: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教育;传承;发展

一、在高等艺术教育中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的重要性

位于祖国西南边疆的云南省有着丰富的民族舞蹈艺术资源,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26个民族,在与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伴随。作为世界民族舞蹈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其传承、保护和合理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世界民族舞蹈系统的充实与完善;与此同时,民族舞蹈是各自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保护和发展民族舞蹈有助于各自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是少数民族地区土生土长的民族艺术,具是本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的真是缩影与写照,是本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的真是缩影与写照具有较强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映射出本民族所特有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积淀。以自然传承、村落传承、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方式在村里乡间进行传承,具有一定约定俗成而又自然而然的方式方法,多以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方式进行,比较真实、自然。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渗入,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生活方式正在不同程度上悄然发生着变化,这自然对民族舞蹈传统的生存状态有所冲击,随着老艺人的年事已高抑或相继离世,传统少数民族舞蹈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危机,已有的传承模式很难完整地把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保存下来,也是其发展与创新的瓶颈。于此,多渠道保存、多层面发展无疑对其保护、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而其中,高等艺术教育无非为其重关键环节与重要手段。云南高等院校开展少数民族舞蹈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民族艺术资源和地域优势,其对云南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教育与传播责任重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的相互交流与对话逐渐增多,这其中也包括文化教育上的交流与沟通。近年来,国际舞蹈教育的发展秉承着相互交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理念,不断提升着舞蹈教育的层次与水平。从目前舞蹈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一理念将继续得到深化与传承。高等艺术院校作为舞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充分利用资源和地域优势,发展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是顺应时展的体现。

二、简述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相关研究

保护和发展本土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方面,在舞蹈教育中融入本地区原生少数民族舞蹈元素,通过学校舞蹈教育适当传承、保护与发展本土少数民族舞蹈是艺术院校舞蹈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各地方艺术院校均相应结合地方特色开展本土民族舞蹈艺术教育,这无疑为我们探讨学校舞蹈教育中传承本土民族舞蹈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实例。

云南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仅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就有达15个。作为这样一个民族舞蹈资源大省,保护、发展和传承云南本土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其意义尤为重大。本世纪初,云南艺术学院曾金华教授曾对云南高等艺术院校中民族舞蹈教育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少数民族舞蹈教育处于边缘交叉之境,急需系统化、全面性整理。于此,曾金华教授对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观点,如:转变教学理念;建构人性化的课堂教学体系;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等。

三、少数民族舞蹈于高等院校舞蹈教学中的传承模式

总体来讲,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于云南高等艺术院校舞蹈教学中的传承模式可以归纳为教学理念、教学活动和教学成果展演几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理念

在少数民族舞蹈教学过程中要秉承教育和传承本土民族舞蹈,发展本土民族舞蹈教育理念。即:在学校教育中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舞蹈。

2.教学活动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以行之有效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并注重舞蹈背后更大的民族文化方面知识的灌输和传授,使学生全面、系统、综合地体味和感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3.教学成果展演

通过教学成果展演的方式不仅使师生的教学和学习成果得到展示,同时也宣传发展了少数民族舞蹈的辐射面和影响力,使民族舞蹈文化在资源共享中的到发展和提高。

四、小结

少数民族舞蹈在高等艺术院校中的传承,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当地政府、文化部门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等都是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的重要途径。此外,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充分扩展少数民族舞蹈的教育与传承途径,对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均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