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课外阅读的练习

课外阅读的练习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7 09:05:58

课外阅读的练习

课外阅读的练习篇(1)

[关键词]对外汉语 阅读 写作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H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104-04

目前针对汉语技能教学的研究林林总总,但在听说教学法盛行的大背景下,关于读写技能的教学稍有逊色。“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先“听说”后“读写”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共识。现在,在“听说”教学方面已经形成了相对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方面的教材与文章也比比皆是;而在“读写”教学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讨论。有研究者依据各种教学理论对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了探讨,比如根据图式理论来探讨在阅读课中构建阅读图式(骆惠珍,万维强2003),从认知和功能角度来探讨从重视教法到重视学法的转变(熊云茜2003)。有人认为对外汉语的阅读与写作课应该在中高级阶段设置(刘文文2008),也有人认为初级阶段也可以设置阅读与写作课(熊芸西2003)。本文试图通过讨论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读写教学的位置以及读写教学的内容与形式等问题,为大家特别是从事对外汉语读写教学的教师展现一个比较清晰的读写教学的思路。

一、初级阶段的阅读与写作教学

(一)关于初级阶段阅读课的设置

根据目前实际的教学情况,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阅读、写作教学应该分为两部分或者说两个阶段。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我们要进行的是“汉语阅读、写作技能的教学”;对于中高级阶段的学生来说,我们要进行的是“汉语阅读课、写作课的教学”。目前,就大多数单位的汉语教学来说,初级阶段设置汉语阅读课的占少数。笔者认为,在初级阶段设置读写课未尝不可,但要打破传统的认为读写课就是“读”(主要是默读)和“写”(主要是写文章)的认识,应该将读写和听说结合起来进行训练。

我们认为,初级阶段的读写课更应作为综合课的辅助课型来设置,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集中的时间来练习“读”(主要是朗读)和“写”(主要是熟悉汉字和综合检验学习效果)。综合课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很难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读写训练的机会,可以在综合课之外适当地设置与读写技能相关的教学与训练,比如说朗读课和书法课等。因为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在词汇、语法、文化理解方面都有局限,所以这个阶段的读写课应该以练为主,通过这方面的训练让留学生感受和习惯汉语的韵律与文字。

(二)初级阶段汉语阅读的几种传统教学形式的再探讨

1.重视朗读与默读的作用

我们认为朗读应该是初级阶段阅读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通过大量的朗读让学生形成对汉语语音语调的直观认识,形成一定的汉语韵律方面的语感。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朗读的必要性:汉语是韵律性强的语言,字有声调、词有变调、句有语调、文有情调。通过朗读能感受汉语的这些音调特点,形成对汉语音调的感性认识,同时朗读过程也是对自己的发音的听辨过程,良好的朗读习惯能够改善学生“眼高嘴低”的毛病;其次教师完全可以选择对话体之外的内容来进行朗读练习,比如诗歌、简短的散文等。在朗读过程中如果学生有不明白的字词语句,教师不需要进行过多的讲解,可以让学生自己课后查词典完成。

在重视朗读的同时,也不可忽视默读的作用。默读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通过默读学生可以检查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了所学内容,包括意思的理解、语法的分析等。默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理解、记忆的过程。默读应该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默读可以配合其他练习进行,比如说查找信息、回答问题,发挥想象等。

2.明确跟读与自己读的目的

跟读是初级阶段汉语教学中使用较为普遍的阅读方法。学生跟教师读可以模仿正确的声调语调。这就要求教师在领读时要注意展现汉语本身的韵律特点,要注意单词和短语中的变调、句子中的重音与停顿、句群中的语气与张弛。

学生自己读主要是给教师提供一个纠正学生发音的机会。纠正发音是贯穿汉语教学始终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也不能因噎废食。初级阶段语音教学所占比重较大,所以纠音也应多一些,教师要分析学生发音的错误原因,纠正学生错误的发音方法,让学生反复多次地练习正确的发音等。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教师应该减少纠音的频率,纠音的方法也应该简化,点到为止。

3.协调好个人读和集体读的关系

这两种形式都是大家经常使用的阅读教学形式。个人读主要是了解学生自己的发音情况,以便教师予以纠正。此外它还可以起到为其他学生做示范的作用,所以在让学生单个读时,应该先从发音好的学生开始。

集体读主要是为了给每个人提供发音的机会,同时也节省了发音练习环节的时间。集体读的过程中为了减少滥竽充数的情况,教师最好能走到学生身边,确保每位学生都在朗读。

4.处理好生词、句子与段落的阅读

生词的阅读应该注意调型的练习,要让学生形成固定的调型。句子的阅读应该注意连读、语调的练习,要注意反映句子语法结构的停顿及反映句子语义重心的重音的运用。段落的阅读应该注意语调、语气的练习。要注意疑问、反问、感叹等语气与重音、停顿等。

这些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是大家所熟知和常用的,教师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进行这些形式的教学,这些形式的教学活动要时刻严格以其训练目标为指导原则展开。

(三)关于初级阶段汉语写作教学的几种传统方法的再思考

1.对传统的“听写”形式的创新

听写是最为传统的汉语写作教学形式之一。在初级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听写”这种训练形式是非常有必要的。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听写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字的印象,从而提高阅读的正确率和速度,还可以练习对语音的辨别,检验对语言的掌握情况。

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和不同的教学目的,听写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说在对具有一定汉语水平的学生进行听写训练时,教师可以用完形填空的形式进行听写训练,即教师读出带空格的句子,让学生写出该生词。另外教师也可以说生词意思或使用语境让学生猜词并书写。此外,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也可以进行成段听写的训练,这样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创作写”的几种形式

创作写就是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材料来写作。它可以检验学生对语言的综合掌握情况,避免“眼高手低”的情况。很多学生在听了教师的讲解后都觉得懂了,但是一写就会出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听讲的时候主要注重一个词的语义、用法,但是有意义的表达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而不仅仅是某个词的展现。

对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造句是一个传统的写作练习形式。在学生造句后,教师一定要认真地给出一定的反馈,将句子中的错误向学生作出说明和讲解,或就一些共性的问题进行说明和讲解。同样,在写对话或短文的练习中,教师一定也要对学生写作中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批改与讲解。改写也是一种常用的练习方式,比如将对话改写成记叙文,就记叙文编写对话等。此外,看图写作也是一种很好的练习写作的方式,要鼓励学生多写,多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需要注意的是,在以上这些练习中,特别是在短文写作中,教师最好能够在合适的时间给出一个范文,让学生知道该写些什么,该怎么写,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才是优秀的。

3.“书法练习”的可用性

在初级阶段的汉语教学中,汉字书法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对汉字乃至汉语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减轻他们对汉字的恐惧和抵触,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记忆汉字。

二、中高级阶段汉语阅读与写作课的教学

(一)中高级阶段汉语阅读课的教学

1.会话课上的阅读练习和阅读课上的会话练习

会话课上不可避免地会有部分阅读形式的练习,同样阅读课上也不可避免地会有部分会话形式的练习,那么这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是怎样的呢?

首先是目的不同。口语课的阅读重点应该放在朗读上,通过朗读感受和模仿汉语的声调、语调特点,通过朗读养成用汉语发音的习惯,其主要是为练习发音、模拟说话服务的。阅读课上的回答问题、讨论等说话活动主要是为理解文章内容服务的,是作为学生阅读的方式和教师检验学生阅读能力的手段来使用的。

其次是要求不同。口语课的阅读要注重发音,从单字调到词语变调再到语调、语气都可以通过朗读来检测和纠正。口语课上的阅读不是重点,要由阅读到模仿再到说话。阅读课上的回答问题、讨论等活动中发音不是重点,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才是关键,当然同时也会对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要求。

再次是占用的课堂时间不同。口语课的阅读要占用较多的时间。从生词到课文每个教学环节都可以利用阅读来进行训练,而且要尽可能给每位学生一定的阅读机会。而阅读课上的回答问题及讨论不宜占用大量时间,要不然就会成口语课了。

2.中高级阶段阅读课的教学原则

中高级阶段阅读课的课堂教学应该以阅读活动为主,讲解和练习要为阅读活动服务,不要做过多讲解。

要注重阅读速度的训练。为了达到相应的阅读速度,要确保足够多的阅读的数量,同时教师要严格规定阅读时间。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汉语语感,培养学生对汉语句型句式的敏感性,能够比较快速地抓到关键词。

要正确处理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和阅读速度的关系,既不能为了理解的准确性而影响阅读速度,也不能一味求快而囫囵吞枣。教师可以就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段落带领学生进行必要的细读。

3.关于阅读课上的文化学习与技能训练

笔者认为在中高级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文化知识的输入并不是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过多涉及文化知识的输入,很可能将语言技能的训练冲淡,达不到阅读课最基本的教学目的。当然笔者的意思并不是说文化知识的输入可有可无,这方面的学习可以放在阅读课外或是开设专门的课程。

相反,阅读技能的训练是我们阅读课的重点教学内容和目的。一般来说,阅读技能的训练主要包括阅读速度的训练、查找信息能力的训练、理解文句能力的训练、分析归纳能力的训练等。

4.阅读课上的语音、词汇、语法教学

目前的阅读课本的编写体例大都模仿综合课本,这就很容易让教师遵循综合课的教学模式去教授阅读课。

关于阅读课上的语音教学,我们认为在中高级阅读课上进行生词处理时可以适当涉及一些发音的练习、纠正,但是课文的朗读没有必要。

关于阅读课上的生词教学,我们认为绝不能像综合课那样讲练。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完成生词的学习,如果有必要,课上教师可以教授一下正确的发音,简单解释一下意思和用法。但是在特殊材料的阅读训练中(比如说报刊阅读),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某领域相关词群的教学。在生词和语法点的教学过程中,某些成语、连词、句型结构是应该重点关注的对象。

关于阅读课上的语言点的教学,我们认为教师的作用是提示学生注意这一内容,当然如果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内容或者理解起来较难的内容,教师也可以进行讲解,但要言简意赅,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操练。

5.关于阅读速度的训练

阅读速度的训练是中高级阶段阅读课的一个重要的训练项目。快速阅读能力所应具备的条件如下。

首先是要具备一定的词汇量。词汇量的大小直会接影响阅读的速度,但是这要依靠平时的日积月累。要提醒学生不要逢词必查,要学会猜词和跳词,要将词汇量不足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其次是要学会分析长句子的主干。对阅读速度构成障碍的另一个因素是具有复杂结构的长句子。如果没有经过训练,学生很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和抵制情绪,从而影响阅读速度和效果。

再次是要能够对信息进行简化和重组。一个阅读能力强的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够掠过障碍,连接断开的信息,最后再将各部分信息组织成整体,形成理解。

了解了这些要件,教师在阅读课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阅读速度进行训练。

6.阅读课的几种训练形式

回答问题。因为通过回答问题可以检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这个环节中,要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是题目的设计,题目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而不是随便想出来的几个杂乱无章的问题;另一个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给学生发挥和想象的空间,要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

关于问题的设计,崔永华、杨寄洲编写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提到了五步提问法,即由易到难将题目设计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为是非性问题,答案就在问题里,学生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即可;第二层为引用性问题,答案就在读过的材料里,找到了现成的句子就可以回答;第三层为选择性问题,答案由教师先做出,一个问题有三四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只有弄懂了课文才可能选出正确答案;第四层为归纳性问题,答案不是现成的,需要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或从作者的推断、暗示中归纳出问题的答案;第五层为发挥性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推想对文章中的人物、事件、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认为这种问题的设计原则大有裨益,既避免了第一个问题就难倒学生、打消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尴尬,又能适当地提高阅读能力的层次,给学生带来理解阅读内容后的成就感。这种问题的设计原则不应该仅限于中高级阶段阅读课的教学,初级阶段的阅读技能的教学也可以充分利用。

判断正误。要注意判断正误的句子的设置,它应该遵循从易到难的顺序。简单的可以考查学生对某点信息的掌握的准确性,难一点的可以考查学生对前后语义关系的理解,再难一点的可以考查学生对中心思想的认识。

完形填空。它可以是词语(比如一些有标志性作用的连接词、固定短语等),但绝非仅限于词语,它还可以是句子,甚至是段落。这对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来说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分析归纳。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分析文章结构,归纳中心思想的练习是必要的。常用的练习方法是画结构树。此外,缩写也是练习分析归纳能力的一个方法。要注意的是,教师没有必要对每篇文章进行此类练习,可以选取有典型性的文章进行教学和训练。

写读后感。这也是针对较高水平学生的练习方法。

7.专业领域的阅读教学与阅读课上多媒体的利用

专门性的阅读教学是指针对有特殊需求的学习者进行的专门领域文章的阅读教学,比如报刊阅读、经济分析材料的阅读等。这方面的教学主要是专业词汇的教学和相关分析方法的训练。

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会给阅读教学带来便利。阅读课的内容往往跨度很大,对于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来说,要跟上教师的进度实非易事。利用多媒体设备后,实现学生与教师同步并非难事。在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颜色、字体、动画来突出重点、展示过程。此外,多媒体设备也可以为我们的阅读训练带来便利,比如说它可以节省时间、展示答案等。

(二)中高级阶段写作课的教学

1.写作内容的设定

由于我们讨论的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写作教学,所以在进行作文题目的设置时,要根据学生的成分(年龄、职务、国籍、风俗习惯等)及汉语水平来设置。基础阶段多用记叙性的、说明性的文段进行练习,中高级阶段可以加入议论性的、描写性的题目。还有写作技能的练习最好能和其他技能的练习同步进行,比如说写作课的题目可对应同时期的综合课、口语课的题目。

2.写作模式和技巧的教学

教师有必要对不同文体文章的一般模式进行介绍,可以结合具体的例文进行说明。关于写作技巧,笔者认为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对学生进行修辞方面的训练。

这里有一项容易忽略的内容是标点符号,教师有必要将汉语文章所使用的标点符号介绍给学生,在对作文进行批阅时应该严格要求,及时纠正。

3.作文的形式

根据形式的不同,作文可以分为有料作文和任意作文。基础阶段最好给出一定的词语或句型,让学生用生词和句型作文。稍高阶段可以进行任意作文练习。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时候严格要求作文字数也是必要的。

4.作文的批改

基础初级阶段主要针对生词、句子进行批改,比如汉字书写错误、词语使用错误、语序错误、搭配不当、句子缺省等;中高级阶段应进行篇章方面的批改,比如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思维的逻辑性等。

5.应用文的教学

对于有特定需求的学生来说,可以进行应用文的教学,比如书信、请假条、邀请信、启事、通知等。这方面的教学主要是相关格式、词语的教学。

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读”与“写”作为与“听”和“说”并列的基本技能,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总体来说,在初级阶段,“读写”应该作为综合课的辅助练习来进行,最好能配合综合课同步进行。在中高级阶段,随着学生语言知识的增加和技能的提高,读写技能应该配以单独的课型进行专项训练。在不同的等级阶段,都应该形成自己的一套有别于听说技能训练的训练方法和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对传统的教学形式加以充分的利用,同时也要拓展思路,作出必要的创新。

[ 参 考 文 献 ]

[1] 崔永华,杨寄洲.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 何亚萍.对外汉语阅读课的思考[J].安徽文学,2008.

[3] 李泉.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 李幸.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方法初探[J].西昌学院学报,2009.

[5] 廖智宏. 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方法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

[6] 刘文文.对外汉语教学阅读理解课教学初探[J].新西部,2008.

[7] 骆惠珍,万维强.图式理论与汉语阅读课教学[J].语言与翻译,2003.

[8] 熊芸茜. 阅读模式与汉语阅读课教学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

[9]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课外阅读的练习篇(2)

阅读课文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阅读教学要做到两个为主:一是复习巩固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阅读方法为主,并通过练习逐步形成技能;二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做必要的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体会:

一、阅读课文的教学要体现读的训练

阅读课文教学的过程要体现读的训练,要让学生通过读,理

解课文的内容;通过读,学习读书的方法;通过读,感知学习语文的规律。阅读课文的教学要有别于讲读课文的教学,教师不应做过多、过细的分析讲解,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阅读教学对读的要求有两点,即读熟和读懂课文。

怎样引导学生读熟课文呢?首先,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读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要以学生练读为主,教师点拨示范为辅,使学生有更多练习读的机会;要以自由读、默读为主,以指名单独读为辅,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读的机会。其次,要落实教学大纲对各年级读的要求,把阅读课文作为学生练读的训练材料,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这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

怎样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呢?首先,要引导学生运用课文独立解决阅读中的障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本义,并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其次,引导学生带着课后的“思考”“练习”中的问题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讨论,边质疑,一步一步地弄清楚这些问题,最后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一些科学术语,专业名词,学生从一般字典、词典中查不到,也不容易找到的有关资料,教师要做简要的解释,帮助学生读懂课文。

读懂课文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引导学生从预习入手,读懂课文的内容,对于有插图的课文,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看图学文”的方法,从图入手,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会意悟情,读懂课文的内容,在训练读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总结学习过程,揭示学习规律。

二、阅读课文的教学要体现自学能力的培养

阅读课文的教学要有别于讲读课文的教学。在教学中,要侧重体现学生的练,要把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作为重点。

1.从单元训练项目出发,培养自学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的每组课文都是以重点训练项目为核心组织材料的。这些重点训练项目把学生在小学期间应掌握的读写基础知识和应形成的基本技能分解成一个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训练目标。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要配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巩固知识和训练技能,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每一组的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是这一组教材训练的“纲”。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具体的读写训练目标。在教学中要根据重点训练项目,明确阅读课文教学训练中应进行的重点,有侧重地训练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

2.运用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引导自学

阅读课文都与同一组教材的讲读课文在读写训练目标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要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进行应用,并逐渐形成阅读技能。

把阅读课文作为训练材料,帮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理解运用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教师要根据单元训练重点进行随机点拨,引导学生回溯反思,训练学生运用已经认识和初步掌握的读写知识和方法,进行自学。

3.从“思考”“练习”入手,引导自学

阅读课文的教学时间相对较少,有的课文还比较长,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就要用课后的“思考”“练习”为训练素材,为自学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在教学中要随机进行引导。

从“思考”“练习”入手,引导学生掌握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引导学生理清层次,掌握学习的方法。通过多方面的引导,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

三、课外阅读巩固方法,提升能力,培养习惯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必须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指导下进行,同课内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如建立读书的兴趣,组织学生通过读书、知识竞赛、举办读书报告会或故事会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

能力。

课外阅读的练习篇(3)

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课外阅读教学 组织策略教学实践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和补充,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课外阅读,但是,文言文的课外阅读训练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文言文的阅读训练如果只在课堂上进行,是没有多大效果的。学生即使在课堂上把文言文学懂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也容易退步,结果劳而无功。因此,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在运用中巩固、加深、提高,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这样,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才能真正形成。笔者结合近几年来文言文教学实践,就目前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教学的组织策略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文言文课外阅读的教学必要性

与传统教材相比,新课程增加了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份量,文言文课文约占30%。但是现实中初中文言文教学却处境艰难,基本表现有二:“学生畏难”与“效率低下”。学生畏难的原因主要在于对文言文的“陌生感”,不好理解、不易记忆、试题难做、实用性不大。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表现基本一致,“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目标达成者甚少。且不说《世说新语》、《史记》、《聊斋志异》,就是《三国演义》、《西游记》这样的文言白话,很多初中生也看不懂。

一味依赖课内、忽视课外;过分注重语法规律,以练习代替阅读、以讲解代替感悟;阅读面过窄、阅读量过小,这是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最突出的三大痼疾。新课标把语文课的基本性质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处理这两者的关系时教师却往往只注重工具性而忘记人文性,使文言文教学变成文言词句教学与文言语法教学。从社会大环境来说,当代初中生与传统文化隔绝太深。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的继承。

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尝试对学生进行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以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学习兴趣、加强人文精神熏陶,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和谐统一,为学生今后的文言学习奠定基础,或许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我的实践

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说:“我主张中学里不但要教文言文,而且要适量多教一些,但不是像现在这样的教法。”“我的意见是,既然规定中学语文课有文言文教学的内容,那就要教得像个样子,适当多教一些。至于文言文课文以增加多少为宜,抑或不增课文而另编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课外读本,都是可以讨论的。”在前辈的观点的指引下,我在近几年初一初二的文言文教学中尝试进行了文言文课外阅读方面的摸索,积累了一些粗浅经验,下面略作陈述。

1 课外阅读材料的来源

在新课标背景及中考高考效应下,有关文言文课外阅读的材料非常丰富。无论是传统的纸媒材料,还是现代的网络电子文本;无论是教辅材料的练习形式,还是阅读专著的文本形式,都是可供选择的材料来源。在古籍方面,《史记》、《世说新语》、《梦溪笔谈》、《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等是公认的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优秀文言读本。在专业的初中古文阅读文选方面,本地区使用面较广的有:浙江古籍出版社的《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刘启才、黄巨威、黄加平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中学文言文助读》(杨振中编)、西泠印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扩展阅读(文言文)》(李胜建主编)、上海远东出版社的《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与训练精选》(杨振中编),等等。其中杨振中先生编著的《中学文言文助读》是久经实践检验的不错选本,内容丰富、故事性强。具有较强的梯度性,而且是纯文本阅读形式,非常适合初一初二学生,因此我将它作为阅读材料的首选。

2 课外阅读材料的取舍标准(“质”与“量”的控制)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往往会让人产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对于如何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我非常认同王荣生教授的观点:“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的问题。”“教什么、用什么教远比怎样教来得重要。”

3 课外阅读材料的编排序列

从知识层面而言,初一以文言词语学习为主,初二以文言句式学习为主;从情感层面而言,初一以培养兴趣为主,初二以情感熏陶为主。降低门槛、趣味领先,分步推进、螺旋上升,这是阅读材料编排的基本构思。在知识板块上,遵循“实词一虚词―句式”的序列编排,尽量加强文言与生活(如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文言与白话(如联系成语释义、联系成语学习文言文语法、联系成语学习文言句法)的联系,并努力使学生养成自觉使用古汉语工具书的习惯。

4 课外阅读材料的呈现方式

初一阶段,课外阅读材料应以诵读和单纯的阅读文本的形式出现。诵读仅限于经典文句,阅读的文本加上简要的注释。部分难句可以配以适当的翻译。初一上学期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语感为主,因此文意理解可只停留在口头上,只做纯文本的阅读而不做书面的练习。初一下学期可增加相应的实词练习和少量常用虚词练习,再设置一定数量的书面句子翻译练习,但练习量不可过多,必须使学生养成勤于查阅工具书阅读古文的习惯。初二阶段,材料以阅读加练习的形式呈现,阅读文本只提供简要的注释。一般不提供译文,以防滋长学生的惰性。练了实词、常用虚词外,还应增加适量的句式、断句、文意理解等方面的练习。

5 课外阅读教学的时间保证

要让学生完成每周200字左右的文言阅读量,必须保证他们每周半小时的阅读时间。它可以是集中的,也可以是分散的;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可以是自习时的朗诵、阅读课时的欣赏,也可以是平时“每日一句”的课前背诵,以及作业本上相应的配套练习。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取得效果。由于课外阅读不是学习的主要任务,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而言也只能算是配角,因此文言文课外阅读绝对不能喧宾夺主,不能过多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及学生的精力。每周半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是必需的,也是足够的和可行的。

6 课外阅读教学的内容指向

如前所述,就知识层面而言,初一以文言词语学习为主,初二以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学习为主;就感情层面而言。初一以培养兴趣为主,初二以情感熏陶为主。因此初一的阅读教学应注重文言字词的积累和文言语感的培养。初二则加以系统深化。先读后讲、先学后练,以读为主、以练为辅,先“言”后“文”,由“模糊性阅读”到“精确性阅读”,这是初中文言教学的基本组织原则,也是进行文言课外阅读教学的基本组织原则。

7 课外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

在知识与情感层面上,文言课外阅读训练可以采用四个基本模式:记诵型、解释型、翻译型、理解型。经典诗文采用记诵型,文言实词学习采用解释型,文言句式学习采用翻译型,思想教育情感熏陶采用理解型。四种方法按时间序列由浅入深地综合呈现,初一上学期主要采用记诵型、理解型,初一下学期主要采用解释型,初二主要采用翻译型、理解型。在学生组织形式上,以班级集中学习为主,课内课外结合。在时间安排上,实践证明集中教学比分散学习更为有效,因为反复强化有利于克服遗忘。因此,初一可尝试分散进行,每周一次或每两周一次文言阅读课,第一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文言语意,第二阶段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理解文言语意,并用口头翻译作检测。初二可尝试集中进行,配合两个单元的课内文言文教学集中进行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

8 课外阅读教学效果的评价

第一,学生足够的阅读数量和充足的阅读时间是取得良好阅读效果的根本保证,因为课外文言阅读的直接目的是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这是与现代文阅读的最大不同。

课外阅读的练习篇(4)

一、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已经十几年,深深地了解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作为小学重要的学习科目,由于部分家长的轻视、部分家长不懂阅读的重要,所以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是重视不够,这对阅读教学的开展极为不利,尤其是课外阅读。学生能达到新课标要求的课外阅读量的很少,更多的学生只读过三两本书。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重任直接落在了语文教师的身上。

近几年,我每年都要做一个所教班级学生的阅读调查。它起源于五年前一次偶然的调查。那次,我调查了所教的六年级42名学生的读书情况。发现15名同学没有读过成本的课外书,没有读过杂志,不知道杂志,24名同学只读过1~3本书,只有3名学生读书超过了3本。从这次调查后,我决定加强读书方面的训练和引导。

二、加强阅读教学的具体措施

对于阅读教学总体目标的确定: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同时为升学服务。这样做既是立足长远,也是为现实服务。针对这两个目标,经过几年的实践,形成了如下的方法:

1. 加强课内阅读训练。这里的课内阅读是指和教材内容相关及无关的试卷、练习中的阅读题(即所有的阅读训练题)。课内阅读训练是为考试和升学服务的。在现实的条件下,忽视学生分数的做法是不现实的。无论你怎样努力,学生家长和学校是看重分数的;无论我们承认与否,这毕竟是当前为社会所共同遵循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无论我们怎么认识,这一状况在短期内都不可能转变。不完成这一目标,后面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都无从谈起,因为失去了家长、学校支持的任何教学都是不可能维持长久的。对于课内阅读训练,这几年得到的突出感受是加大训练量,同时加强阅读技巧的讲解。刚开始实验的时候,采用的方法是重讲解,忽视练习。实践中发现没有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分数,于是自己开始反思,逐渐认识到是因为学生接触的阅读材料太少,导致感性认识少,所以很少产生理性认识。后来学生的练习增多,发现学生的阅读分数逐渐提高了上来,学生的进步得到了学生自己、家长和学校的承认。但一些常见的阅读错误学生仍然经常犯,于是开始讲一些阅读方法。这时候有一个意外的发现: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原来这些阅读错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经常出现,他们乐于解决,所以学生们改正的特别快。学生解答语文阅读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有:(1)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该识记的东西记不住,缺乏较为广泛的、必需的知识积累。(2)判断思路不清晰,概念不明,缺乏必要的推理能力。(3)综合概括能力差,文字表达能力不强。(4)不会联系实际谈感想、心得、体会、收获。(5)阅读态度不端正,包括不重视、不认真等。这是很多学生阅读提高不上来的根本原因。

2. 加强课外阅读训练。这里的课外阅读指的是课外书的阅读。农村小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学生的课外书特别少,家长认识不上去,既不给买,也不让看。近几年情况有了改变,上级教育部门开始有计划的配备图书,各学校都建立了图书室。以前总是让学生在课下看,但学生们因为书少、不重视等原因,看的书很少,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读过书。现实的改变只有一个办法,上课时间看。但需要教师引导。于是我每周拿出五5~6节课让学生阅读。一开始时间多些,后来逐渐减少,最后一周1~2节。具体的书目有:《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四大名著的简略本和省略本、还有漫画、《昆虫记》、《千家诗》等。我采取的方法是学生每人收集几本书,还有就是利用好学校图书室。学校图书室的特点是书目多,但受时间等限制。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学生们对自己读的课外书有了全面的了解,对作品内容有很多的话说。于是我趁热打铁,开了读书汇报会,在会上学生唱主角,他们在会上各抒己见、充分享受着读书带来的愉悦,这次汇报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经过一个阶段的阅读后,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明显提高,对阅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引导读”到“我要读”,同时阅读教学得到了家长和学校的支持,这些都对课外阅读的顺利开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课外阅读的练习篇(5)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课外阅读 策略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有关英语课外学习与活动日益受到关注,已经产生一些研究成果。如下:袁桂林对英语课外活动的意义和实践进行研究,认为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有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促进英语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克服了学科课程割裂知识的弊端。

阅读效果检测与巩固方式的研究、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研究等也有所提及,但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葛炳芳指出完形填空、短文改错、写作等训练是培养阅读素质的必要的补充。尽量上几堂这样的专题课对提高阅读能力大有裨益。课堂上老师的带领、指导与督促学生阅读英语课文或做练习,或适当安排布置一些英语阅读方面的回家作业,让学生课外自主完成,则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更有利,都有利于阅读素质的培养。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技能自主训练策略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本课题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实效教学”:

1.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

2.有效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面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

3.有效益: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提高英语课外阅读训练策略”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研究,而是要对所记录的典型教学事件进行理论分析,反思。有利于改进今后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我们特有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高师生的教与学的有效意识。

三、课外阅读策略

对于学习策略的定义与分类,国内已经有许多学者给予了系统的对比评析。通过对学习策略定义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学习策略可以促进语言学习,即学习者适当运用学习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学习策略的种类繁多,课外阅读策略是一种主要的学习策略。

四、课外阅读策略的训练

课外阅读策略的训练是指采用学习成功者阅读时所使用的有效策略对学习者,尤其是不善阅读者进行训练,并使有意识地自我调控阅读过程来提高阅读水平,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国内外最常用具体方法如下:1.加强方法指导。2.调整阅读难度。3.组织相互交流。使学生了解彼此的阅读优势,认识自身的不足,互相取长补短,从而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4.引导探究思考。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启发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和阅读效果进行反思:我为什么这么理解?有何依据?5.开发阅读资源。除教材外,选一本与教材难易程度相近的有练习的课外读物。6.引进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倡导学生自己和自己竞争。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调查研究在课外阅读中是否会使用策略。

2.调查研究在课外阅读中学生会使用哪些阅读策略。

3.研究学生所使用的课外阅读策略哪些策略是有效的。

4.研究同种阅读策略在不同个体上体现的不同效果。

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策略训练。使学生不仅能发展学习能力也能提高英语学习成绩。同时提升学生和教师的策略使用意识和能力上有所裨益,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六、课题研究的范围

1.本课题研究的范围涵盖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领域,从高中艺术班英语教学现状入手,分析研究适合于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

2.以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为主要研究内容探索阅读教学的实效性策略。

3.课外阅读重点运用学生手上所拥有的中学生英语报上的文章,这些文章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趣味性强,容易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以传统文本和现代媒体为支点,拓展阅读范围,搭建阅读平台。

七、课题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思路方法。1.探究性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扩展的重要形式之一。2.赏析性阅读。许多英语阅读材料,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抒情,都有值得鉴赏的地方,教师指导学生欣赏阅读这些作品,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3.扩展性阅读。由于学生知识少、阅历浅,为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本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观察法,文献法,个案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

总之,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逐渐的过程,只有课上充分利用好教材,不断地扩大词汇量,注重阅读方法和技巧,课后进行大量的阅读,学生就一定会攻克阅读的难关,享受阅读理解给英语学习带来的乐趣。

课外阅读的练习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外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推进,全国各省市在教育教学上掀起了一阵改革浪潮,在语文教学中,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适应时代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标准》前言部分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指明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很大的不同在于,语文课不仅仅是一门传授知识的课程,而更是一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门径和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忽视课外阅读想单靠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困难的,而现阶段高中语文课外阅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更是需要我们直视。

一、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现状

(一)升学压力导致缺少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经过初中三年学习进入高中后,学生面临的最大压力由中考变为高考,而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之下,大部分教学都围绕着高考来进行。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受到部分教师、家长、学生的忽视。面临升学压力,与学生“打交道”最多的不是课本、不是教材而是各种各样的练习册。以重庆普通高中为例,高一分文理科之前学生学习的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八个主要科目,在八个科目之外还要有音乐、美术、体育等科目。就时间分布而言,高中学生百分之八十的时间被课程安排所占据,在周末学生时间也被各种作业、补习班锁占据,剩余百分之二十的时间还要用于各种生活琐事,这就导致了学生的时间不够用,基本无法安排时间进行课外的阅读。

(二)课外阅读低效甚至无效

笔者通过对部分学生经行访谈,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了解到。在少部分有时间经行课外阅读同学中,课外阅读是低效,甚至无效的。造成低效和无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个方面,首先是阅读时间不够充裕,大部分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基本处于“浏览”状态,并未对阅读文本经行细读精读;阅读后未进行总结和反思,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学生缺少时间和兴趣对阅读问题进行总结性的反思。

(三)阅读内容不适合青少年学生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的阅读文本主要来自于网络,大部分以“玄幻”“言情”“武侠”为主,只有极小的一部分阅读中外名著。来源于网络的阅读文本,尤其是充斥着暴力色情的网络文学不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部分教师个人素质不高,学生缺乏起码阅读方法、习惯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许许多多认真教学、努力育人的语文教师,但其中也有一小撮人并不具备语文教师资质的教师。个别语文教师本身缺乏语文学习、教学的素养,这样的情况尤其表现在部分欠发达地区的落后学校中,教师无法给予学生相应的阅读指导,使学生不懂如何阅读,导致学生课外阅读效率低下。

二、关于课外阅读的几点建议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课外阅读“腾出”时间

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合理安排自己的教学时间,不必将全部的时间用于课程教学,还当留出一部分学生进行适当的自主阅读,以弥补缺少时间进行阅读的缺憾,在时间上保证学生能够参与自主阅读。合理的组织课堂之上的课外阅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二)多方面解读阅读文本,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内心深处迸发出“要读书”的内驱力。因此,对于一些引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文学作品,但它们的确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很有帮助,这时,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在引发阅读兴趣上下功夫。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风格、个人魅力等因素都影响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由于学生个人知识、经历有限,无法对文本进行多方面解释,教师就当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文本进行细致讲解,让学生对阅读文本产生兴趣,课外进行主动阅读。例如在讲解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就需要教师仔细描摹图景,将感情融入诗意的语言中结合自身经历向学生讲解文章,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三)选择合适阅读文本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中说:“学生在一段时间里专注地读好一两本书,会终身受益。”这一表述是针对选修课程的内容和实施方式而言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新课标对课外阅读特别是名著阅读是有明确指向的。自2010年重庆实行新课改后,大部分学校开始使用新教材,高中人教版新教材将语文教材分为了“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选择合适阅读文本进行推荐,让有兴趣进行课外阅读的同学能读到好的文本。例如在《必修2》中讲了《诗经》的《氓》和《采薇》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古诗十九首》这种篇幅短小适合学生阅读的篇目;而《必修3》中学习了宋词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王国维《人间词话》,推荐与语文学习相关的书目。在实际情境中,推荐书目不宜过多,教师应当把握尺度,推荐的书目既要“经典”又要“短小”。

(四)强化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的练习篇(7)

一、引言

在当今的外语教学中,流行着这样一种教学模式:记忆大量的单词和语法规则,读豆腐干一样的文章,以及做大量的“打钩”练习。无论是校内的正规教育,还是校外的各类“培训”教学,都把这种方法当作主要的教学手段。记忆单词、做练习、掌握语法规则等活动占用了外语学习者大量的时间,可是到头来,在外语学习上,多数学习者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但他们的英语水平并不见大幅度地提高。当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的时候,肯定是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外语学习而言,问题就恰恰出在了教学方法上,“重练习,轻阅读”,“重语言知识的掌握,轻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中的一种流行的趋势,是当今外语教学中的最大误区。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及其错误根源

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就是老师讲授课文中的词汇和语法,学生阅读课文并做大量的练习。这一模式虽然简洁、易操作,但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却有着致命的缺点。其错误根源如下:

1.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首先,在这种“重练习,轻阅读”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是所有课堂活动和教学步骤的决定者和主要执行者。作为教师,他们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应该“教”学生,并通过讲授、解释以及说明语言知识来帮助学生学习外语。学生一般不参与教学过程的决策,处于完全被动的听者地位,只能按照教师的指令,读课文,记单词和语法规则,并对某些讲授过的语言项目进行一遍又一遍操练。老师在外语课堂中的这种绝对权威的角色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了详细的学习、记忆、分析和推测的过程( Field, 2002)。Urquhart and Weir (1998)把这种课堂模式描述为“测试”而不是“教”,并且指出,许多外语教师认为他们在外语课堂上的职责就是扩大学习者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培养学生不断记忆语言知识的能力。

2.考试为学习导向。传统的外语学习模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现在国内的许多外语考试很大程度上都是间接性考试,即通过考查语言结构方面的知识来达到了解实际语言使用能力的目的。在课堂上,教师讲授相关的语言结构知识,解释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并通过不断提问来测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词汇、语法的掌握情况。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记忆语言规则,以应付测试以及老师的课堂提问。所以,外语学习就成了语言知识和词汇学习课,或者干脆就成了做大量练习的迎考课。

3.简短而非真实的阅读材料。在过去的10到15年间,出版了大量各式各样的英语学习教材。这些教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大量的可选素材。但是几乎所有的教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课文只占每个学习单元的一小部分,每篇课文的前面都配有“读前练习”,包括读前预测、激活阅读背景知识和词汇方面的练习。课文后面还附有“读后练习”,包括阅读理解、语法结构、词汇构造等一系列训练。而且,除了正课中的练习外,还配有各种名堂的“练习手册”、“习题集”以及“一课一练”等,外语学习者被淹没在练习的海洋中。此外,大部分的阅读课文的难度都远远超出了学习者的阅读理解能力,他们只有通过查阅双解词典,并把汉语意思标在生词上面,来理解并“学好”课文,以便应付教师的课堂检查和提问。

4.误导的外语学习方法。外语学习,经常受到其他课程学习方法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学习者对语言学习本质的理解,误导了外语学习方法的运用。在我国,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就是吸收知识,进步就是对知识的记忆和复制。许多学习者把语言学习等同于对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的掌握,认为学习外语就象学习地理和历史那样,死记硬背语言项目就行了。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给学习者这样打比方:学习外语就像建造一座房子,学语法就像建造房子的结构,学词汇就像是用砖头和瓦砌墙头和盖房顶。学好了语法,并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外语学习就基本成功了。Brindley (1984),在一项对澳大利亚的成年移民学习外语的研究中发现,大部分学习者认为学习外语就是获取知识。其实,多年的语言学研究成果表明,语言绝对不仅仅是由语法规则和词汇组合起来的一个知识系统,语言能力是一个涵盖面极广的概念,不仅包括语法能力,而且还包括社会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等。因此,仅仅通过做练习来学习语法和词汇就期望能够成为某一语言的使用者和掌握者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想法。

5.学习者缺乏足够的语言输入环境。语言学习,尤其是外语学习,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语言实践。对于大多数外语学习者来讲,课堂学习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大都被老师所占用,仅靠课堂上的那点输入是远远不能满足学习者学习外语的需求的。所谓外语阅读课也不是学生在读,而是老师在讲,课堂教学根本无法保证学生摄入足够的语言输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实践。因此,学习者的外语阅读能力只有依靠课外大量的阅读才能逐渐地培养起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