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9 11:00:25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篇(1)

【关键词】生态道德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经济的快速进步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便利的生活,而与此同时亦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当前社会,人类需要面临不少环境问题的挑战,如全球变暖、沙尘暴、水污染、空气污染等。所以,教育工作者应当从小抓起,积极培育小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要在语文教育当中融入生态道德教育理念,继而让学生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概念及应用优势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概念

“道德”这一概念源自于我国伟大思想家老子的作品。而其中的“道”指代的是规律及准则,“德”代表的则是人的品行。到了近代,“道德”衍生出了“生态道德”的概念,而对于其具体定义,学术界还没有构成统一标准。有学者认为,这一概念属于人类对自然所理应担负起的责任。还有的学者提出,生态道德所突出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要求二者和谐共处。而这两种观点的共同点,即都是在原来的道德概念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但也只限于阐述人和自然间的联系。之后,人们又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上构建出了生态道德教育理念,要求人类与自然亲密相处,互相促进,并且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确保受教育者能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进而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

(二)生态道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语文学科与文字密切相关,其中包含了多元化的素材,可以让广大学生接受生态道德教育。而将生态道德教育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则不需要特意设置道德课程,只需在日常教学当中对学生施以生态道德教育即可。这样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促使其构成正确的价值观。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生态道德教育,能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学内容的优势。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都颂扬了大自然的美丽。例如《庐山的云雾》、《彩色的非洲》、《桂林山水》等,都描述了风光无限的自然景色。借此,教师便可以将语文教学同生态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在字词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字词是语文学习的根基所在,亦是小学时期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之一。教师在字词教学的过程中贯彻生态道德教育,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进而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老师教给学生这首儿歌:“天气晴朗河水清,小小青蛙大眼睛。”该首儿歌中便出现了不少和大自然有关的字词,如“天气”、“河水”、“青蛙”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这些字词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同时告诉学生:“晴朗的天气和清澈的河水很美,小青蛙也很可爱。但是这些都需要大家共同保护。”以此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爱上自然。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平日的生活中多学习一些常见的环保标语,通过这样的字词积累,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宣传环保理念。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在阅读教学中掺入生态道德教育,也是十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课本中,也有不少课文描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热爱,比如《观潮》、《海上日出》、《火烧云》等。老师在针对这些课文进行讲述的时候,也应当注意生态道德教育的糅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另外,教师也可以结合这些景色的现状,向学生进行介绍,让学生知道人类的活动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程度的破坏。这样便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树立起端正的生态道德观,进而逐步使其建立起环境保护意识。

(三)在实践活动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应当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培养起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相关的知识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保护环境的必要性。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对身边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并作出汇报。比如树林、河流、空气的变化等。并且,每当到了环境保护日时,教师再让学生亲自参加植树、捡垃圾等活动,待回去之后再写下自己的心得。这样便能够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大自然的魅力,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所在。最后,教师还可以挑选一些关于环保的纪录片,让学生在课后自主观看,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让其对当今的自然环境状况再多一分了解。

三、结束语

从目前情况看,自然生态环境已经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毁坏,需要人们想办法处理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和素质,从小为其打下环境保护的坚定意识基础。

【参考文献】

[1]梁凯芬.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王晓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4:80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篇(2)

中小学生 思想品德 道德教育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书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品德被列为各才能之首,对于一个人来说,德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有人这样总结“有才有德是正品,有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可见品德的重要。因而在我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便开设了思想品德课,到初中七年级还专门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等内容。可大部分学校德育教育就是得不到极大地改观。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实际脱节

大多数学生连做人的基本道德素质都不具备,缺乏真切的社会生活体验,体会不到帮助老、弱、病、残、孕的荣誉感,他们不是没有得到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而是在言与行的环节上出现了问题。现在的孩子在说理方面表现的越来越好,就是在具体行动上做的越来越差,言行不一的比比皆是,可以说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究其原因,是我们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思想认识仅停留在书本上,道德行为没有在生活实践中得以体现。

二、学校教育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

在学校教育中,学校领导深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使得各学校依然把学生的分数看得很重,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在对教师的考核中,教学成绩占很大比例,一学期下来考试成绩达不到县(区)平均及格率,一学期教学成绩为零,于是各考试课教师在教学上注重知识教育,便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教学成绩上,淡化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品德教育不能仅靠思想品德课,而需要各个教师的共同努力,关注于教学成绩的教育方向致使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做得很不彻底,只是流于课堂上的“说说”而已,而课后学生的“做做”仅凭自觉,在这方面缺少一套切实可行的行为评价机制。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不科学,致使学校德育质量与学生道德素质的低下,青少年信仰的虚无,崇拜对象另类,女生崇拜像李宇春类,男生崇拜周杰伦类,等等,服饰打扮不伦不类,现在的学生又流行什么“富士”发型,另类的崇拜导致中小学生违法犯罪剧增,校园中不断传出爆炸性新闻。

三、社会、家庭教育的影响与误区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些家庭过于溺爱孩子,在家中俨然是位小皇帝,加之经常还有四大护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保护,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孩大都产生蛮横不讲理、老子天下第一的心理。而且这些孩子在家大都是重点保护对象,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结果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极差,又不能吃苦,且心理素质也很差,经不起一小点的挫折。一些家庭的错误导向对子女产生了恶劣影响,其父母的身教就让人不敢苟同,比如:一些家长自私、贪小便宜、赌博等,这些现象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就已种下不健康的种子。有些家庭对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欠缺,取而代之的是强化了“智力”投资。子女在学校得高分便可发奖金,可以穿好的,吃好的。反之,则加以谩骂,或棍棒侍候。如此现状便导致子女想尽办法,不择手段地去“捞”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们的普遍心理,有些父母想方设法送孩子学习各种本领,生怕自己的子女在未来的竞争中落伍,但大多数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思想品德的培养。于是便出现了令人震惊的青少年杀父杀母杀同学的惨烈案件。

另外,现今社会许多家庭非常重视经济效益,忽视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留守儿童逐渐增多,单亲家庭层出不断,在这种现象下,在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断层,这样的家庭中的孩子缺少关爱、缺少亲情。一些家庭的不幸、父母的离异,这样不健全的家庭给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也是不健全的。有些再婚后的后父或后母,对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不关心,更有甚者,动不动就打骂孩子,拿孩子当出气筒,使原来就不健全的心灵变得更加扭曲。或者是生怕与孩子产生摩擦,对孩子放任自流,特殊家庭孩子的思想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在学校里,这些家庭的孩子在学校政教处出现的频率最高。我想这些孩子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就是在家庭教育上出现了严重的缺失。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孩子是希望,孩子是未来。如果一个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上得不到重视,即使获得怎样大的经济效益,那这个家庭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当然上述情况的出现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密不可分的,公民道德水平的低下、诚信的缺失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塑造起着消极的影响。社会上的一些坏风气也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影响。近些年来,社会上一些人趁改革开放之机,把一些不该开放的东西也开放了。诸如赌博(包括一些电子游戏机),它将导致一些青少年学生犯罪。贩卖黄色书刊、播放黄色录像带、影视屏幕上形形的不健康镜头,都将使不少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精神上受到污染,有些学生无心念书,有些学生过早成熟,有些甚至犯罪。还有一些录像带都是一些杀人、抢劫、枪战的影片,使得一些学生也学得很野蛮,动不动也舞刀弄棍,甚至有些还弄出人命。

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扎根于青少年的心里,使他们知道怎样才是爱国的行为。为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对学生加强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使他们懂得个人对国家、社会应尽的义务,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也要强化其参与国家与社会事务,享受应有的社会利益的权利意识;在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时,要以广义的人道主义为基础,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都是以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的的。在教育过程中,还应掺国的历史、国情教育。

2.加强法制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人的个性发展必须反映社会的需要,但人的个性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所以必须提倡“我为人人”的崇高风尚,还必须提倡“雷锋精神”,有声有色地搞好学雷锋活动,而且要重视经常性、实效性。

3.学校教育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应把《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德育教育的起点和要求。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篇(3)

关键词 生态道德 小学生 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015-02

生态道德教育是提高全社会生态道德水平、实现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小学美术是以美术课程为载体,通过教师对美术课程的教育,让学生提升自己的美术素养,启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智力。小学生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主体,在小学生美术教学过程中适度融合生态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具有良好生态道德观念的审美心理结构,便于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大自然中发现美、观察美、记录美、创造美,学会尊重美、保护美,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习惯。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

生态道德教育是在横向比较、纵向扬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德育观和新的德育范型,它指一定的社会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为了使人们在生态活动中遵循生态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自觉履行维护生态平衡的义务,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的生态道德影响,使之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的一种活动。它教导人们,不仅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人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受到伦理评价;不仅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还要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短期与长期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因此生态道德教育将以一种更为宽阔的道德视野,教育和引导人们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享用自然、享用生活。

在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道德生态理念的教育,以培养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是指教育工作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启发引导人们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习惯。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生态道德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生态道德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重要方面。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科教兴国与素质教育政策的全面落实

由于劳动者的素质不高,我国各种宝贵的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生态环境也未能得到切实的保护。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应该将“生态道德教育从娃娃抓起”,生态道德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才能以积极的手段去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积极性。生态道德教育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国家制定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使他们从小养成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素质,同时,通过学习,充分认识道德约束与法律约束之间的区别,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习惯。

(二)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是进行国情教育、增强国民生态道德意识的重要途径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许多自然资源的储量名列世界前茅。但由于人口基数大,许多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地域分布也极不平衡,加之我国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工业生产主要为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农业的耕作方式也相对落后,这些都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通过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可使学生多角度、客观地了解这些国情,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培养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生态道德水平。

(三)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生态道德教育既是科学知识的教育,又是国家方针政策和社会公德的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尊重自然,认为人类与自然应当建立起一种平等、和睦、统一、协调的新型关系。良好的生态道德是较高环境保护意识的体现。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崇高的事业,生态道德教育可使小学生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光荣,损坏生态环境可耻”的新观念,以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学习生态道德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

(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完善学校的教育职能

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指出:基础教育“需要包括人们为生存下去,为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有尊严的生活和工作,为充分发展,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为做出有见识的决策,以及为继续学习所需的基本学习手段和基本学习内容。”传统学校教育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而长期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及自主意识的培养,忽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而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用大教育的观念去重新认识学校的教育资源、途径和方式,从而拓展学校教育的视野,使学校教育职能的扩展更加广阔,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变化。

(五)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增强国民生态道德意识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数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资源分布很不平衡。中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显著差别,使土地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多样化的类型。土地资源地区差别很大,北方平原多为旱地,南方多丘陵山地,以水田为主,西北多草地和沙漠。通过小学美术的教育,让学生多角度去了解我国的国情,客观评价我国的国情,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热爱祖国,增强国民生态道德意识。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生在各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自己的美术情操,塑造一代具有生态道德意识、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建设者,使他们获得一些关于环境科学和生态保护的知识、技能,引导他们用正确的生态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去认识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佳.小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8.

[2]陈寿朋,杨立新.生态环境问题的道德因素及其调适方法[J].甘肃社会科学,2011,(3).

[3]刘振亚.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7,(2).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篇(4)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3―0093―01

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逐渐将生态道德教育加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由于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该种类型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因而针对如何有效地将生态道德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小学语文教学和生态道德教育之间的关联性

1.什么是生态道德。“道德”最初是从我国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口中说出来的,他认为道是具体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发展原则或特定规律,德则是社会中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德行、品质以及思想等。有部分学者认为,生态道德的理念是指人类在生活中需要向自然界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有学者认为,生态道德的重点在于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研究,尽可能地达到和谐共处的平衡状态。

2.何为生B道德教育。简单来讲,生态道德教育就是将生态教育的思想融入到原有的道德教育之中,随后将相对新颖的一种道德教育的模式演化出来的过程。如何将生态教育的思想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首先要对自然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统一认识下,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以便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3.两种教育模式内在的联系。学生需要通过语文教学来获得文字积累,而在文字学习中有多种素材的存在都是和生态道德教育紧密联系的,因而在生态道德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并不需要教师过多地进行特别的专项课程设定,只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思想的内容,就能够将学生自身对于生态道德教育所树立的基本目标实现。需要注意的是,只有选择合适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才能实现生态道德教育渗透的有效性。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其自身具备加强的人文特性,因而在合理文学教育的引导下,能够强化学生对生态道德教育理解的程度,并以此引起学生的认同感,有助于生态道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层次的渗透。

二、相关的渗透策略分析

1.渗透在识字环节。现阶段,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种课程,是作为进一步学习知识的起点而存在的。在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之下,我国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不仅需要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而且需要通过教师细致的讲解,将相关的教学效果实现,以便为日后语文的学习提供条件。如,笔者在讲小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中的《爷爷和树》时,会详细地向学生阐述文章讲解的大概含义,并将相关的生字词写在黑板上教学生认读,且对课本内容进行更深的讲解,以便学生能够体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

2.渗透在阅读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生活的环境受到污染的情况愈加严重,为了贯彻落实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教学中逐渐提升对环保问题的重视程度,因而也有一定量的生态道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其不但能够告知给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还将全面保护环境的思想渗透在教学中,使学生在思想上能够充分认识到环保的意义和对社会发展的重要程度。如,在笔者讲到《植物妈妈的办法》《柳树醒了》以及《春天的色彩》等课文时,在课堂上会对学生讲解一些大自然的话题和内容,并以此为衔接口将相关的生态道德思想渗透到其中,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出来,以便于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的养成,为自身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篇(5)

学校道德教育,除了在小学生道德教育方面发挥着主体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工具性价值外,在小学生成长方面,对个体全方位的发展也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有助于维护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校道德教育是把道德作为小学生获得自我肯定、自我进步的对象物,将从道德活动中产生的积极情感,作为树立和宣扬的良好精神风貌。小学生道德生活的情感色调中,最重要的积极情调是愉快,以及具有愉快情调性质的满足、欣喜、憧憬、希冀等。愉快是主要的正面情绪,它能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快乐和舒适。著名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指出:“愉快可以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不论躯体和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体发展、身体健康。”

教师在道德教育中让学生拥有更多愉快的感受,会令他们保持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增强他们战胜挫折的自信,增进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的热爱。譬如教师用心育人,关爱每一位学生,学生也会因为教师的鼓励而更有朝气和活力。此外,情绪心境还与身体健康紧密相联。在成长过程中,当学生的情感色调是不愉快的,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时,便会损害学生的身体机能和健康;当学生的情感色调是愉快的,良好的情绪就能调动他们身体的各种机能,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发育。

二、有助于推动小学生的人际交往

人们的动机、需要和愿望既反映在语言文字或逻辑思维中,也反映在情感流露中。这一特点赋予道德情感以交流信息的功能,即道德情感不是幽闭于心灵深处不能传递,不能与他人共享的。人的情感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的基础为符号,情感则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情感与语言有着相同的本质,甚至就是一种特殊语言,从而成为人际交往的有力工具。卡西尔等哲学家也认为,与概念语言并列的同时有情感语言,与逻辑或科学的语言并列的还有诗意想象的语言。语言最初不是表达思想和概念的,而是表达情感和爱慕的。

道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它外显的特点使个体的情感容易被旁人察觉,决定了它可以像有声信息一样在人群中进行输出输入的传递,让人产生共同的理解、体验。因此,教师针对小学生该成长阶段道德情感鲜明的外显性,首先培养他们健康的道德观。又由于人的情感外溢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个体能够调控道德情感信息输出输入的力度和速度,因此教师可以教导小学生如何恰当地表达道德情感。真诚、纯真的道德情感通过小学生用适当的方式与同伴交流,可以辐射、传递、感染对方,有助于协调相互间的认识和行为,加固相互间的友谊纽带,推动相互间的人际交往。

三、有助于完善小学生的人格修养

人格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个人在一定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道德上的人格侧重于人应当是什么。完善的道德人格,就是具备健全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修养指人的思想理论、文化知识、处世态度等达到的一定水平,是人综合素质的表现。良好的修养包含了个人渊博的知识、崇高的品质和正确的情感态度等。人在充实学识、提高修养的同时,也完善着人格。

在形成人格修养的诸要素中,道德发挥着对其他心理要素的生成发育以及各要素之间的联通、协调、合成的重要作用。道德情感可以直接激发小学生追求道德真理的热情,激发他们接受道德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循情入理的途径,达到情通理达的效果。这种自愿接受、深刻领会道德知识,伴以情感的内化,使道德价值为小学生所认同,奠定了提升人格修养的基础。小学生成长过程中人格修养的不足,在现实中表现为道德情感的缺乏、学习和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学校教育的目的正是要丰富小学生的道德情感,优化他们待人处事的方式,完善他们的人格修养。其中,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道德情感教育中处事的方法,对小学生的人格形成有很大影响,这就需要教师的教育方法要灵活、适宜。

四、有助于陶冶小学生的审美感情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篇(6)

关键词:e环境;中小学生;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054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走向多元化。网络不仅已成为德育的必要手段和工具,更重要的是已成为能够对学生产生持久、深远影响的德育环境。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完全打破了传统德育强行灌输的模式,学生成为道德自主构建的主体性存在;改变了传统德育脱离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封闭状态,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道德实践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更能使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融为一体成为可能,有助于实现德育的人本回归。

一、利用网络环境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德育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这里的对话是指师生双方各自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和沟通。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师道尊严和教师中心等传统思想在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致使德育工作中教师与学生处在不对称、不平等的地位,师生间关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传递关系,平等“对话”缺乏应有的思想基础。此种师生关系反映到网络德育中,就会造成传统德育的“人灌”演变为网络环境下的“网灌”,网络资源建设和网络德育实施只是传统德育简单说教、强行灌输的翻版,网络技术的支撑难以产生应有的效果。

有不少德育工作者认为,网络德育更多地表现为学生与计算机的人机对话,师生双方处于准分离状态,实际上这并非网络本身所固有的缺陷,而是传统的物性化、非人性化德育理念在进入网络时代条件下的一种新的表现形态。网络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隐蔽性,可以为师生提供相互了解、相互沟通、进行心灵对话的互动平台。学生可以通过QQ、E-mail、网上心理咨询室等多种私密性较强的方式,在师生互不见面的情况下把自己在公开场合难以表露的心里话告诉教师,使教师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德育活动中透过学生表面的道德行为分析其隐藏于背后的深层的心理原因,包括学生正常的和正当的心理需求,从而使自己的德育工作更具有人情味、人性化,易被学生所接受;教师也可以登陆班级博客、校园BBS深入到学生中,实现与学生的“零距离”接触,通过与学生网上交流增进师生感情,消除心理隔阂,了解大多数学生思想动向和精神需求,从而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利用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

德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德育的目的应该是人,是需要关心、需要呵护的正在成长发展中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热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特别是在德育工作中,应彰显人文精神,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为学生创造充满真情、充满温暖的德育氛围。

在网络德育中,教师虽然不能直接面对学生,但由于网络的远程性、非线性及其交互的随机性,可以使人文关怀变得更为亲切、周到,含义变得更为广泛,网络给学生的不再是空幻的、虚无的感觉,而是变得温馨,富有人性化,成为学校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载体。

网络在对学生人文关怀方面具有区别于其他德育手段和工具的独特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破时空限制。教育场所不再局限于课堂和校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二是贴近学生生活。方针政策和道德规范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都可以与学生生活中的人和事联系起来,并以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数字化信息呈现在网页上,具有较强的情境性、趣味性,使师生双方都意识到德育就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三是拓宽了服涨道。学校采取主动关心学生的姿态,在有关的网页上征求学生对学校各部门工作和服务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学生的监督,及时进行决策更新和教育方式方法的改进。

三、网络环境下实现学生德育的主体性

在传统的德育活动中,教师拥有制度化的权力,规定着德育的内容、方法和步骤,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和接受教师的安排。而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自主意识高度发挥。一方面,在网络中没有等级差别和上下级关系,有的只是设备和技术上的差距,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主体;另一方面,网络环境所带来的道德要求更多地取决于自主的约束,需要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对自己负责”,尤其是网络让人们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面对丰富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网络信息,主要的还是依靠学生自己去辨别、去挑选、去占有,具备道德自主构建能力和自主免疫能力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不仅必要更显得重要。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德育工作提供机遇和条件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为德育工作造成强有力的冲击,产生负面效应。网络环境下师生的准分离状态和在线网民身份的隐蔽性、不确定性,极易导致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失,从而引发学生主体作用的异化。网络为实现学生德育的主体性创造了条件,但要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仍然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十分艰巨和迫切的问题。正面引导是网络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德育工作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发展的人性化体现。教师要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主动对网络信息进行过滤,尽可能让学生接触积极、健康、向上、有益的信息;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包括恪守网络道德规范,培养有益的网络道德行为,进行健康的网络交往,养成自律精神,自觉避免沉迷于网络等。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与家庭、社会各方面教育力量取得联系,共同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篇(7)

【关键词】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一、提高对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认识,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

我们中小学的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把我们的思想统一到同志在党的十报告和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要求上来。要提升我们的认识,统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切买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要突出主题,狠抓主旋律。我们中小学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强化学校德育工作骨干队伍的建设,要建设一支过硬的、高素质、高理论水平、高思想道德水准的德育工作队伍。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探索、掌握新时期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脉搏和特点,创新工作方法和途径,以适应“十二五”新时期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需要,努力开创“十二五”新时期朝阳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创新和改进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受社会外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在的中小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对外部五彩缤纷世界的变化特别给予关注和敏感,很感兴趣,喜欢猎奇探险,趋新求异,寻求独立自主。据近几年来对朝阳市部分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统计显示,有39%的中小学生对传统的说教方式持逆反心理,厌烦、不喜欢再去听老师和家长无休止的唠唠叨叨的说教,也不愿意去听长篇大论的大报告,过去那种添鸭灌输式教育模式已经受到挑战,学校德育教育活动的设计,应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出发,尊重青少年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一些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德育实践活动,要突出本地、要校的特色,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认知,在自我教育中升华认识,健康成长。2011年,朝阳市各中小学校在纪念建党9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中,朝阳市直中小学及各县(市)区中小学都采取不同形式,普遍开展了内容丰富多彩、热情洋溢、充满激情、生动感人的活动,歌颂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坚定了广大师生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意志。

三、加强和改进家长学校工作,努力办好中小学的家长学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并明确要求,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使家长学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一点现代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懂得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和艺术,特别是有关安全管理,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使家长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长学校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教育的桥梁和纽带。家长学校在转变家长家庭教育观念,传授科学的家教知识及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朝阳市千余所中小学家长学校中,有三分之一家长学校办得比较好,比较规范,按照辽宁省教育厅家教指导组规定的办学标准,做到10有,成效比较显著,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和社会的好评。但是还有一部分家长学校不规范,不正规,徒有虚名,只有牌子,没有实际内容,不按计划,按辽宁省教育厅统一规定的《家教读本》授课,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以总结学生学习成绩为主,就视为家长学校开课了,或者外请家教专家上一次大课,就草草收场了。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各中小学校,一定要切实加强对家长学校的领导和指导,将家长学校建设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制,切切实实的把家长学校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来,办出特色来。

四、要注重媒体宣传教育,搞好网络的监督和管理

在信息现代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游戏、数字玩具等已进入每个家庭,进入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城市、县镇中小学生已经处在各种媒体包围之中。我们广大中小学生,通过这些媒体的传播,学习了十分丰富的新知识、新技能,这是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益的补充。但是,这些媒体从另一个方面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也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广大未成年的青少年学生最大弱点就是自控能力差,辨别是非能力弱,宣扬暴力,黄色的信息对于他们来说是无孔不入的。对未成年青少年学生的毒害不可低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长应该携起手来,与公安、司法、综合治理等部门协作,形成合力,共同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净化学校的育人环境和社会环境,打击犯罪,拯救孩子,让孩子远离网吧,远离。要聘请一些离退休的老模范、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担任网吧监督员,与有关部门一道管理好网吧,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避免和消除媒体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做为主渠道教育的各中小学校,要大力宣传、倡导普及安全,文明上网知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防范教育,让学生懂得和明白网络的积极作用及其危害,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思想上筑牢一道“防火墙”。要做好对网瘾学生的心理矫治工作,使他们尽快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我们的广大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对孩子的媒体教育工作,对孩子的上网行为只能“疏”不能“堵”,更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要帮助引导孩子安全上网,健康上网。

五、搞好心理健康教育,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和咨询工作

目前,朝阳市1000多所中小学及大中专学校基本上校校(农村村级小学除外)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不少离退休的老教师、老领导被聘为心理咨询教师,定期定时接受学生的心理咨询。朝阳师专心理咨询工作搞的非常出色,朝阳市第二高中、朝阳市第一中学、双塔区育红小学、喀左县第二中学、凌源市凌河小学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既生动活泼,又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他们开设了心理咨询专题讲座,办了心理咨询简报,开办校内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广播等。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纠正不良行为,增强学生处理各种矛盾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根据目前中小学生中所出现的抑郁、自卑、孤独、情绪低落、排斥、抵触、没有上进心、厌倦学习,甚至悲观厌世等不良现象,大都是学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失调所致。近几年,个别学生自杀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必须引起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再也不能等闲视之了,要搞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杜绝学生自杀悲剧的发生和重演。学校应把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发挥好咨询室的作用,切实做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六、增强中小学生法律意识,强化法制教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