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小企业发展需求

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15 18:15:04

中小企业发展需求

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篇(1)

[关键词] 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流程优化

一、引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而随着物流市场的逐步扩大,物流企业间的竞争也会愈加激烈。对于物流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管理服务水平获得更大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也有可能因经营不善而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广大物流企业必须依靠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准确把握市场的脉搏,找准物流市场的切入点进行经营创新,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广大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信息化势在必行。

二、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及趋势

1.我国物流信息化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

研究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对我国整个物流行业信息化目前处于什么样的阶段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目前,我国物流信息化正处于起步阶段,物流信息化在我国具有巨大挖掘潜力和长远的发展前景。国内物流市场呈现为一种二元结构,即以跨国公司和少数国内先进企业为主要客户群的高端市场和以国内中小企业客户为主通过逐步信息化来完善自身物流的低端市场。而从总体上来看,占绝大多数的中小物流企业仍处于用少量的信息建设投入来解决业务流程的信息化问题的阶段。

2.企业信息化的趋势是物流信息化

物流信息化处于起步阶段并不意味着它的发展速度缓慢。实际上信息化的发展,不管是国家整体的信息化还是物流的信息化都相当快,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的企业比例也由2002年不足40%,提高到了2004年的77%,这标志着企业的物流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初期的、以办公自动化(OA)为主的信息化,第二个阶段,在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上加强了对财务的管理,就是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第三个阶段就是ERP,从办公和财务上升到了整个企业;第四个阶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信息化,也就是把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以后,通过信息化去实现。

三、中小物流企业经营特点

1.通讯手段落后。传统的电话加传真的管理手段使信息滞后,导致管理者无法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

2.救火式管理。由于企业网点分散,无法对异地的公司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得管理者被迫成为紧急事务处理专家,奔走在各地解决棘手的问题,变成了一个“救火队长”。

3.分公司资金难以控制。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无法对分公司的财务进行透明的管理。中小物流企业的财务监管问题亟待解决。

4.货物价值与运费不成比例,货物安全、准时的送达是客户最为关心的事,一旦造成损失,企业就得承担相当高的经营风险。

四、中小物流企业的管理困境

1.缺乏明确的责任划分

大多数的中小物流企业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管理问题:人员少,事情多;工作职责不明确,赏罚不分明,员工工作效率不高,导致对公司忠诚度的降低,为公司发展埋下隐患。

2.经营者管理观念陈旧,缺乏有效的用人机制

物流信息化发展还需要一个培养人才、培养需求、培养管理技术的过程,但多数系统开发商缺乏战略眼光,未能提出我国物流信息化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

五、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需求的特点

目前,中小物流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出自提高自身竞争优势的强烈愿望。它们所追求的目标比较务实,强调以较少投入、相对简易的日常业务应用,通过个性化设计,优化业务流程,规范生产活动,较快地提升企业管理应用的整体水平。

六、解决之道——北京双利达物流公司的成功案例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个性化服务能力,是我国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所在,北京泰阳科技和北京双利达物流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泰阳物流信息系统是这方面典型的成功案例。

北京泰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阳科技)开发的泰阳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它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机的结合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并为物流运输企业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的运作流程。系统的业务流程示意图如下:

该系统有如下特点:(1)系统基于互联网,将货物信息按照业务流程和运输方向,在各地分公司之间进行共享,彻底改变了各地分公司之间依靠电话和传真进行业务联系的传统方式。(2)系统为物流企业建立了一套符合业务需要的运费结算模式,能有效地帮助各地财务人员准确记录各种费用的收支情况。同时,通过系统自动生成的各类统计报表,让各地公司经理可以随时掌握本地的业务信息和资金情况。(3)系统进行个性化设计对货物运输过程进行了全程全网的跟踪与管理,并将回单处理作为物流过程进行管理。系统通过信息的实时共享,将货物信息按运输线路自动进行分拣。让车辆调度人员能够随时了解货物信息,轻松实现“以货定车”,有效地提高了车辆的满载率。(4)系统将易用性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员工的操作难度。

七、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建议

1.立足现实,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通过构建基于Internet 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平台上的物流相关企业可以实现异构数据格式的转化,按统一的数据标准流转,实现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劳动,节约社会资源;企业可以通过平台实现信息、查询,缩短物流信息流转环节,降低运营费用;平台还可以实现与信息化程度高的大企业内部系统的集成,对不具备全面开展信息化的中小企业,通过会员方式加入平台,能以较低成本共享物流业内信息资源,拓宽其业务范围。政府相关部门利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在宏观决策上可以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规划,从而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行业调控。

2.突出重点,推动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

首先是要统一标准,虽然我国已经成立了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委员会,但是在统一标准方面还有相当大的难度,特别是在产品编码的方面,既要国内统一,还要遵循国外的标准,其次,加快一些急需标准,如企业间电子化物流信息交互标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标准的研究制定,以完善物流标准体系。企业间电子化物流信息交互标准包括企业间流程信息标准、企业间物流流程信息交互的实现框架,如消息构成、消息交换模式等。最后,加强物流信息标准的宣传。

3.注重研发,迅速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物流信息系统软件

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 审计 审计需求

一、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蓬勃的发展,促使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如雨后竹笋一般疯狂增长。然而,中小企业由于在市场经济中面临着国家、地方政府法律法规的审计以及企业内的审计,对审计产生了需求。因此,本文从审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出发,深入探讨中小企业的审计需求。希望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审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一)所有者对审计的需求

所有者对审计的需求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导致,一方面原因是关系导致所有对审计产生需求。是指人在自己的职权内,代表被人进行处理民事法律的行为。关系是指被人依据《合同法》授予人权的法律行为。由于这种关系的产生,使得被人缺少对人有效的监督,因此,被人通过对企业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审计,从而监督人的行为。另一方面原因是所有者对企业失控因素的考虑。所有者负责企业的经营,但不可能对企业的各个方面都了解的十分透彻,因此,通过审计的办法,来监督和监控企业的发展。

(二)投资者和银行对审计的需求

投资者和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审计,是因为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银行和投资者的资金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由于企业的经营直接关系到债务的偿还或者是投资者投资回报的问题,因此,投资者和银行必须借助于审计来了解企业的运行情况。

(三)降低资本成本对审计的需求

投资者由于对他们所期望的信息与实际获取的信息存在不对称,导致投资者会主动降低投资回报率的要求,因此,这种对投资回报要求的降低,很大程度上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内在收益,即降低了资本的成本。

从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影响审计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所有者的关系、银行和股东的信息冲突、审计的质量和满意度等。这些影响因素一方面是企业出于自身发展考虑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出于掌握企业信息而进行的。但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中小企业选择审计的方式来对企业进行监控,是对审计需求的最大动力。

三、中小企业审计现状

(一)权力过于集中

权力过于集中是指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权和管理权都集中在一起,由一人或者几人共同负责。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法都是家族式的,因而,家族成员对企业都会产生多多少少的影响。有时候高层管理者的权力会凌驾于企业各项制度上,导致监督制度和监督措施都会失去作用。因此,中小企业通过审计,可以达到对企业的监控,也可以使企业对目前的发展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二)制度不完善

制度不完善是很多中小企业的共同问题,这主要是财政制度和监督制度缺乏。由于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式管理,家族成员往往身兼数职,控制着企业的经营和财政等重要职位,从而导致企业发展缓慢,制度建设不完善。有时候会因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导致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停滞或者分裂,从而导致中小企业很难健康稳定的发展。因此,中小企业对审计的需求,这一方面是出于对自身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家族成员在企业中的作为不会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经营[1]。

(三)正常经营的需要

中小企业由于大部分是家族经营,又因为家族成员的文化水平和相关知识都欠缺,导致中小企业在财政报表、销售业绩上会出现做假账的情况。因此,通过审计来进行提高中小企业的认可度就成为了中小企业的选择方式之一。很多中小企业为了证明自己企业的真实、可靠,往往会花大价钱来对自己的企业进行审计,通过专业的会计审计形成企业报告,把审计报告作为自己营销的手段之一,从而使自己得到认可。

(四)社会关系复杂,账面混乱

中小企业在审计过程中,往往会发现一些不符合审计的支出情况,但是,这些支出却是必须的,如交际应酬、赠送礼品等,造成了企业极大的负担。而且这种支出又是必须的,这是因为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以及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导致企业不得不使用一些特殊的营销手段或者销售手段来使自己的企业打开市场,因此会使得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这种类似的支出占了很大一部分。但是审计过程中,又很难把这类支付进行归类,也很难做到公正的审计。

四、审计需求的意义

(一)完善金融制度

中小企业的审计需求,这不仅能够使得地方金融机构完善,也还能促使企业自身的完善,在当前,我国国家和地方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是相当大的,在政策上也有所导向,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再像以前一样发展困难。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是否能贷款的标准只有企业的信用记录、经营状况和资产负债情况等等。但是这些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都没有审计来得客观、真实和可靠。因此,中小企业的审计需求在一方面来说对我国金融制度的完善,也是对自身发展的负责[2]。

(二)减少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压力

现阶段,由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多中小企业也都进入了转型期。很多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中小企业兼并国有企业的情况,但是,这些企业往往是空手套白狼,并不具有这样的实力。或者一些当地政府考虑到一些企业是当地财政的纳税大户,在政策和财政上都会给予一定的支持,缺乏相应的监督。因此,利用审计的办法,提高对中小企业信息的掌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而中小企业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完成社会和政府对自身的认可[3]。

(三)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对于中小企业的投资,投资者往往最担心的是企业的信誉问题和经营问题。由于一些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借助于政府和财政的力量来完成自身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导致很多投资者对中小企业投资之后,出现人才两空的情况,因此,通过审计,可以大大减少这种状况的出现,使投资者充分掌握企业的信息,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企业的审计需求,从内在需求来说,是所有者或者经营者对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从外在需求来说,是政府、银行、投资者等对掌握中小企业信息的需要。中小企业通过审计,可以一定程度上完善自身制度、金融制度、减少国家和政府的负担、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刘明辉,王恩山.我国审计需求的异化及制度成因[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04:3-12.

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篇(3)

中小企业通过信息化实现共同发展,是我国中小企业生存、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选择。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通过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体系,加快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

在中小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明确利益相关方从中应该和可以获得何种利益,如何获得,根据一定原则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大规模普及应用阶段应着重把握的问题。

从“中小企业王国”到“小狗经济”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作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

这些作用,从微观上说,包括:开拓市场,获得订单,获得新客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收益;获得更多有用信息;加强科学管理,通过流程再造提高效能;满足企业资金需求,满足企业技术服务需求,满足企业咨询服务需求,满足企业培训服务需求;共享资源成本,共享服务成本,共享管理成本,共享创新;以及实施品牌战略,培育“隐形冠军”。从宏观上说,包括:稳定就业、稳定社会;扶持创业,增加税收,促进增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扩大出口,发展外向经济;支持企业成长;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集群发展,推动区域创新,提高国际竞争优势。

政府从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要获得什么“利益”呢?其中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宏观社会效益,发展中小企业可以有效促进就业,促进社会和谐。这一点必须通过中小企业共同发展来实现。这决定了政府推进目标不可能局限于造就少数中小企业信息化明星,而必须着眼于人规模普及应用。二是宏观经济效益,发展中小企业可以有效促进产业集群,提高国际竞争力。这一点是新的趋势。在信息化之前,发展经济主要靠规模经济,就是企业做大做强。信息化提供了“小的就是好的”这样一条新型发展道路,推动中小企业以信息化为协作纽带,进行产业聚集,共同发展区域经济。相对于500强企业个个单打独斗的模式,发展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相当于“打群架”的模式。例如.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的意大利从不依赖500强企业,而是在部分地区形成了中小企业稳定战胜500强的国家竞争优势。我国重视企业做大做强没错,但不能忽视小企业,最终要形成“大小并举”的中国特色的国家竞争优势。中小企业信息化强调共同发展在这方面具有战略性。

实践正在向这个方向发展。2007年以来,浙江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从全省范围内选择了若干个产业集群,寻找和确定浙江中小企业的“隐形冠军”,重点加以培育和扶持。经济学家称之为“小狗经济”,意思是一群象小狗的中小企业,战胜了象大斑马一样的五百强企业。广东以“政府支持,市场推动、企业运作”方式,重点支持建设以专业镇、产业园区(基地)或龙头企业为依托的产业集群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北京、广东、贵州、海南、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吉林、江苏、内蒙古、山东、新疆和浙江等多达14个省、市、自治区部在按照产业集群的路子发展中小企业及其信息化。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工业化的500强路数的“中国经验”俨然崛起于无形之中,我们需要提高到建立“中小企业王国”的国家竞争优势高度,认识这种新的国际趋势。

中小企业、服务商和政府,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中小企业信息化需要系统推进,必须建立一个可以同时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政府推动作用和社会服务作用的信息化推进体系。这一体系不是一套有形组织,而是逻辑结构,也可以说,是一种思路。

根据我们的理解,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体系作为政府推进工作的逻辑系统,从确定推进目标到实现推进任务,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战略层、框架层和实施层。战略层确定政策的方向,做出推进目标的选择,确定具体的原则和任务。框架层确定政策的骨架,将政策分解到各个环节。它由支撑层、服务层和对象层构成,中小企业是被服务对象,处于对象层;服务层包括信息服务、市场服务、技术服务、人才服务和投入服务,形成一个社会化的服务网络,称之为服务体系;支撑服务体系的,是发展环境,包括政府提供的政策环境和商业提供的支撑环境。在实施层确定政策的落实,在领导、资金、组织、活动、监督等方面布置资源。

随需而动

中小企业信息化要以企业为主体,这是一个基本原则。真正做到是很难的,如果不能做到以企业为主体,中小企业的“报复”就是:觉得信息化“没用”,对信息化不感兴趣。以企业为主体,最关键的一点,是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激发企业开展信息化的内在动力。

1、换个角度看需求

1)把握五大需求

以往从IT及其应用出发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求,经常把它表述为对技术的需求,如需要多少硬件、多少软件、多少服务;好一点的,是把它表述为技术应用需求,如技术应用于人财物、产供销。事实上,这些都只是对信息化本身的需求,而不同于企业自身需求。

企业自身需求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可以概括为市场、信息、资金、技术和人才五大需求。这五大需求直接决定了企业是死是活。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动力,最终要落到解决这五个方面的问题上来。能解决,信息化在他们眼中就是实的;不能解决,就是虚的,就是“没用”的。

2)帮助中小企业找到市场才是关键

通过信息化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市场问题,就是指开拓市场。具体来说,一是帮助企业把东西卖出去;二是帮助企业找到新客户。至于在这个过程中,采用了什么硬件、软件和技术方法,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可以整体“封装”起来、放在“后台”的问题。

与大型企业完全不同,中小企业的这一需求,占了整个信息化需求的一半。可以说,抓住了开拓市场这个“牛鼻子”,就解决了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的一大半。反思一下,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其他利益相关方,有谁拿出一半的资源和精力,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这个问题呢?做不到,就不要嫌中小企业认为信息化“没用”。

中小企业服务商往往更容易关注的是解决技术问题的需求,在卖产品上下的功夫更大,这就难免与中小企业产生认知上的差距。中小企业确实需要信息化的技术和产品,但他们更优先考虑的,首先是开拓市场、获得信息,其它需求都是次要的。按照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需求的优先顺序满足他们,是发挥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企业主体作用的思考方向。

近年兴起的网上展洽会,深受中小企业欢迎,就是因为为他们提供了卖场,促成了生意。例如福建省泉州市举办的“网洽会”,参加企业已达3000家,参展产品30000多种,招商投资项目近3000个。人们形象地称广交会上的网上洽谈为“永不落幕的广交会”。信息化一 旦办成了生意兴旺、而且永不落幕的交易会,信息化“没用”的错误帽子就自然摘除了。

2、根据中小企业特点激发信息化动力

第一,中国中小企业注重经验,更加适合用示范和体验的方式,让他们形象生动地感知信息化,亲近信息化。进行典型示范和举行体验活动,是比较适合他们的方式。

第二,要针对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导人。对于技术入门、技术深化、业务应用和企业转型等不同阶段的企业,应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避免药不对症,或对轻病下猛药。

第三,要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和企业业务类型引导企业。以电脑普及为例,由于业务特点不同,有的行业需要配备电脑多一点,有的少一点,不能一律强求。企业采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不同战略,对信息化的要求也不同。

搭建舞台

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共同发展之路,一个要点就是以信息化社会服务体系为推进关键。越是弱小的企业,越难以自我发展信息化,越需要服务商搭建平台,为它提供社会化的信息化服务。服务体系,是由直接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商、服务平台提供服务构成的社会化的服务网络。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息化社会服务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基本矛盾的需要。根据现阶段的特点,在服务体系建设中,最有效的做法,是积极发挥主要服务平台作用,推进大规模应用。抓住了他们,就抓住了共同发展的主动权。这样的大规模应用服务平台,主要有以下几个:

1、产业集群成批带动中小企业进入行业信息化领域

我国当前在各大行业和一些重点地区逐步形成了以产业分工为纽带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其中以浙江、广东最为突出。信息化则有利于加强以“专、精、特、新”为特点的中小企业的整体协同合作,降低群体协作的交易费用,更好地发挥集群竞争优势。人们注意到,集群中的一些中小企业虽然缺乏主动信息化的意识和自主规划能力,但为了在产业集群的环境中生存发展,也采取了跟随产业集群中信息化领先者实现信息化的策略。

2、骨干大型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共同实现信息化

骨干大型企业带动相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模式,是产业链信息化的典型表现,符合“虚拟企业集团”的发展趋势。其中,骨干企业的业务需求,是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牵引力,它使得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明确,应用效果显著。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系统与骨干企业的系统对接,可以分享骨干企业乃至整个产业链信息化的整体优势,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3、电信运营商大规模带动中小企业低成本、低风险迈入信息化门坎

近年,国内电信运营商在业务转型中,纷纷将中小企业信息化作为增值服务的战略突破口,设计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品牌和具体业务,与产业各环节携手,共同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典型例如中国电信的“商务领航”、中国网通的“宽带商务”和铁通的“商务新动力”。电信运营商适合带动中小企业进行入门级的简单应用。对电信业务人员进行信息化应用上岗培训,是这项服务的必要保障。

4、市场服务平台的发展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这是一种交易驱动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其中,网上网下结合成为一种最有效手段。而鼓动发展第三方网上交易平台和信息化服务平台,培育网络市场,成为各地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热点。例如,阿里巴巴模式和泉州模式,就是通过完全市场化的或有政府支持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和服务,帮助广大中小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开拓市场,提高效益,从而有效地满足了中小企业的生存需求。

5、信息服务平台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先导力量

针对企业信息化发展初期信息流首先得到重视的规律,许多地力建立起了不同类型的信息服务平台。这些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满足中小企业的信息需求,有力地带动了他们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而现在互联网已发展成中小企业信息化采购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当前,公共性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正成为热潮,而公益性、商业性的信息服务,还有待进一步产业化。

6、应用服务提供商(ASP)模式得到更多中小企业的欢迎

ASP模式是与企业自建相对的中小企业信息化重要模式之一。它以帮助中小企业节约IT应用成本,简化信息化实施,提供专业服务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欢迎。当前要解决的问题,是解决IT技术与企业业务结合的矛盾,进一步贴近用户。

7、信息化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和培训实施的力度不断加大

“百万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于2006年6月正式启动,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各地先后有30万多人次接受了该活动提供的信息化基础知识培训。信息化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任务,作为服务体系的一部分,要积极探索产业化的有效途径。

展望未来,在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服务商、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将作为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与中小企业共同成民。服务体系最终将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融入经济发展。

突破环境瓶颈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环境,主要分为两类,类是政策性环境,是由政府营造的环境,如政策法规环境、财政税收环境、宣传教育环境等;一类是支撑性环境,是由商业支撑平台提供的环境,如支付环境、信用环境、物流环境等。支撑平台(B282B)与服务体系中的服务商(B2B)有所区别:支撑平台是营造发展环境的服务商,服务体系中的服务商(所以叫B282B)是他们的直接服务对象;而服务体系中的服务商,以中小企业为直接服务对象(所以叫B2B)。

1、重点突破政策环境瓶颈

当前,中小企业对于政府营造发展环境的需求更为迫切。相比国外,政策法规滞后,成为发展瓶颈。例如,阿里巴巴等网站发展很快,需要尽快确定第三方服务平台的法律地位。一些地方根据实践需要,开始先行。例如河南省下发了《关于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浙江省在“建设一家、服务一片,搭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模式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2006年,有8个地区致力于推动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基金,或在有关中小企业的基金中单列信息化项目。下一步要着力改善中小企业要求迫切的发展环境。

2、重点突破信任环境瓶颈

信任环境是一个比信用环境更宽的概念。它包括态度信任(不知服务商是不是骗人的)、能力信任(不知找我的服务商是几流水平)和安全信任(不知服务商能不能保障我的信息安全)三个主要方面。在这三个方面,中小企业普遍不信任服务商,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主因之一。

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篇(4)

(一)绿色营销有利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宏观管理上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企业具体活动的积极配合才能实现,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主力军的中小企业应通过绿色营销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绿色营销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保护环境为特征的绿色消费正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三)绿色营销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全面性需求

为实现人类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企业经营活动必须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全面性,包括对健康、安全、无害的产品需求,对美好生存环境的需求、对安全、无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需求、对和谐的人与人关系的需求。

二、中小企业发展绿色营销的SWOT分析

(一)中小企业发展绿色营销的优势分析

1、市场进入优势

对于绿色产品而言, 目前的市场需求量还不很大,大企业要进行大批量生产, 不仅要冒更大的市场风险, 而且投资建设周期较长,大企业没有任何进入优势。

2、市场占有优势

中小企业的小规模生产能力也决定了其自身独特的市场占有优势:中小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多样化和专业化需求。

3、决策的效率优势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能够更灵活、更敏感地适应市场的变化,针对外部情况的变化及时做出有利于企业的反应,保证了中小企业的决策会比大企业更有效率。

4、技术创新优势

尽管大型企业的技术优势要比中小企业更明显,但中小企业由于它的灵活性和专业化的特点,决定其具有技术创新的时效优势和小规模技术优势。

(二)中小企业发展绿色营销的劣势分析

1、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与我国的外资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相比,许多中小企业的观念还停留在“先污染后治理”的阶段,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更多是因为法律的压力,才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2、绿色产品开发能力较弱

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绿色产品研制开发技术落后,专业人才缺乏,开发绿色产品的投资缺口大,同时要承担较大的投资风险,导致其绿色产品开发能力较弱。

3、成本障碍

绿色产品需要一定的技术、设备以及原料的投入,因而产品成本增加,导致产品价格上升、销量减少、利润下降,这成为中小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4、缺乏完善的战略规划

大多数中小企业往往只重视能迅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一般产品的开发,而轻视能长期增加社会收益的绿色产品的生产和开发,往往为谋求眼前利益而忽视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

(三)中小企业发展绿色营销的机会分析

1、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在我国,绿色营销刚刚起步,环保产业方兴未艾,正处于萌芽和发展初期,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面临同等的机遇,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契入的良机。

2、绿色需求不断扩大

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需求在不断扩大,为中小企业发展绿色营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绿色营销的不确定性减少

随着政府宏观调控的加强,政府制定绿色产品的标准,建立、健全绿色产品市场、绿色消费市场的法律、法规,培育绿色市场,保护绿色竞争的公平、公正和公开性,减少了绿色营销的不确定性。

(四)中小企业发展绿色营销的威胁分析

1、市场障碍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消费者,尤其是中小城镇与广大农村地区的消费者仍愿意购买便宜的非绿色产品。现实中消费者对于绿色消费的不重视,大大加大了中小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难度。

2、绿色营销市场失灵

由于绿色营销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在当前绿色消费市场尚未成熟的条件下,绿色营销中“搭便车”的问题显得尤为严重,部分企业利用消费者对绿色产品需求的消费心理,利用已经启动的绿色消费市场作虚伪绿色广告,非法使用绿色产品标志,导致消费者对真正的绿色产品信心不足,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严重威胁着实施绿色营销企业的生存,甚至造成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紊乱。

3、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

企业研发绿色产品,开展绿色营销,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往往存在滞后现象。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使中小企业的绿色营销面临更大的风险。

三、中小企业发展绿色营销的策略

(一)强化绿色营销相关的思维观念

1、 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可持续性成为企业经营主导方向的条件下,中小企业必须将可持续性作为市场营销理论的基石,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消费者、社会、生态环境利益的统一。

2、强化环境社会责任观念

在党的十七大上,总书记所作的报告在5个方面、共15处强调了环境保护的内容,会议还决定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中国共产程(修正案)》,这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

3、强化清洁生产意识

中小企业应进一步强化清洁生产意识,研究清洁生产的替代技术等工作,真正把清洁生产落到实处。

4、强化绿色企业文化观念

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把绿色意识贯穿于企业活动的全过程。

(二)实施绿色科技战略

中小企业必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跟踪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积极主动地建立环保高新科技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基地,研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走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道路,推动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

(三)实施双赢的绿色价格策略

价格在营销组合中是最敏感、最重要的因素,中小企业应根据目标市场消费者需求情况、产品成本、竞争状况等因素及其变化趋势,采取相应定价策略:对绿色消费意识浓厚、需求价格弹性小、有鲜明“绿色特色”的新产品,可以采取价格尽可能高的“取脂定价”策略,以尽快收回绿色成本,并获得相应利润。

(四)实施环境管理策略

中小企业在开展绿色营销过程中,应在重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同时,实施环境管理策略,通过企业的“自我决策、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方式,把环境管理融于企业全面管理之中。

(五)创新分销渠道

中小企业应针对目标顾客需求的特点、产品的绿色特性,选择有信誉、关心环保的商、批发商或零售商,采取邮购、推销、设立自营绿色专柜、绿色专卖商店或绿色连锁店等手段,开展绿色营销活动。

(六)引导绿色消费需求

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篇(5)

在金融危机之后,商业银行加大了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中关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发展机制尚未成熟,配套机制还未到位,与小微企业的融资特点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商业银行如何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帮扶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其必须要解决的重要任务。

一、小微企业的基本理论概述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家庭式作坊的统称。根据统计,当前我国已经有超过4200万户的中小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95%以上,为国家和社会解决了超过85%以上的城市人口就业问题,贡献了国家财政收入的50%。其中,小型企?I和微型企业的数量约占我国中小型企业总数的97%,在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创造就业机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组织形式多样化

当前我国对小微企业的投资主体没有特别的准入要求与身份限制。此外,投资人在创建小微企业时既可以选择申办个体户、独资企业,也可以申请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等。

(二)融资渠道形式广泛

小微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托自身积累和民间借贷,在金融机构中的融资比例尚不超过20%。此外,小微企业的融资主要是为满足日常经营支出,而投资支出较少。同时,小微企业对经营所需要的机器设备等要求程度较低。

(三)小微企业组织形式简单,规模较小

当前我国的小微企业组织形式相对简单,经营管理决策层次少且效率快速。此外,在生产销售中更多采用直销方式且主要服务当地市场需求。我国大多数的小微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员工的技术能力要求不高,创新程度较低。

(四)小微企业经营管理灵活多变

目前我国的小微企业普遍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员工更多的是家庭成员,财务制度和薪酬制度等相对不健全。另外,小微企业存在着抗风险能力弱、融资贷款额度小等困难,导致其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

二、商业银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基于小微企业的发展阶段以及自身特点等,我国大部分小微企业的经营特点与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理念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其金融服务需求特点对商业银行传统的运营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的特点

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不仅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小企业存在差异,同时与个体户的小额信贷融资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目前,我国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特点比较明显,具有“急、短、频”的特点,虽然融资贷款业务量较大,但是每笔业务金额相对较小。随着小微企业的发展规模以及数量不断壮大,其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变化态势,对资金的需求更为迫切,金融服务产品日益多元化,由单一的金融服务需求向多层次、多元化、多方位的融资需求发展。

(二)商业银行关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发展现状

(1)商业银行满足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的动力不足

小微企业由于更多采用家族式经营模式,导致其内部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透明度较低,抗风险能力薄弱,以追求高风险高收益为经营理念。小微企业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其存在着较大的经营风险,难以满足我国商业银行对投资的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基本标准。此外,商业银行在进行投资需求配置时更多投放到安全性高的投资领域,容易放弃风险系数高的小微企业。随着小微企业的逐步发展成熟以及国家的政策支持,商业银行日益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但是由于形成的固有顾虑以及外部金融市场环境的影响,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仍然处于商业银行中的边缘业务,与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成比例关系。

(2)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相对保守,考核机制尚需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将资产主要投放于低风险低收益的领域,风险管理理念相对保守,此外贷款风险管控模式还有待成熟。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是以担保和抵押的方式发放贷款,没有制定与小微企业相适应的金融定价机制,更多的是采用基准利率上浮等传统服务企业的报价方式确定价格成本。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考核奖惩机制仍然与传统业务相同,一线业务人员遵循着“终身责任制”原则,并没有制定独立完整的考核制度,严重影响了一线业务人员拓展小微企业市场的动力和士气。

(3)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模式尚需专业化发展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对所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均推行统一管理模式,没有针对小微企业建立专业化的金融服务需求策略,导致商业银行关于小微企业的业务不能发挥专业化的效率优势,同时也使其面临着各种风险,不利于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此外,我国关于小微企业的贷后服务机制仍然没有建立,需要加强资产管理手段和方式。

三、提高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策略研究

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业务不仅是商业银行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和客户群,而且是一种营销模式的创新。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结合小微企业的发展特点,不断优化和完善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机制,满足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管控小微企业的风险,增强和提升其金融服务水平和能力。

(一)构建小微企业放贷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对小微企业实行独立的资金规模、用途管控机制,保证其贷款优先投放、足额投放。此外,商业银行应该简化小微企业的贷款授信和审批流程,压缩贷款的投放周期,提高小微企业的放贷风险评估机制。

(二)商业银行精确定位小微企业,将金融服务业务专业化

我国商业银行要精确定位小微企业,按照专业化的标准建立一套详细的组织体系。此外,商业银行应该将负责小微企业的一线业务人员按照团队进行专业化培训和管理,明确和清晰个人权责。商业银行应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先选择优势行业进行深度挖掘。

(三)商业银行应该完善小微企业贷后监管制度

基于小微企业的成本较高,导致其单笔业务风险很大。因此,商业银行应该综合考虑小微企业的自身特点、行业需求、经济周期等因素,在基准利率上附加其他风险补偿因素,在保证较高的资产收益率基础上降低风险可能性。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定价主导权,建立差异化的风险定价体系。

(四)商业银行应该完善金融服务产品配套制度创新

商业银行应该结合小微企业的多样化特点,设计开发模型,通过统计分析和定量分析提高小微企业的授信业务和贷款业务风险识别和计量能力。此外,商业银行应该加大力度建设小微企业金融贷后服务机构,转变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按照类别不同管理不同的原则开展贷后业务管理,建立新型的金融服务产品配套机制。

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篇(6)

[关键词] 农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服务

[中图分类号] F83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4-0151-03

[作者简介] 吴利萍,农行新余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鞠瑞麟,农行新余市分行办公室主任、经济师,研究方向为金融;

周水根,农行新余市分行办公室副主任、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敖皖秋,农行新余市分行风险部经理、经济师,研究方向为金融。(江西 新余 338000)

近年来,国内各商业银行为争夺中小企业贷款,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农业银行制定下发了《中国农业银行小企业信贷管理办法(试行)》等,新余市各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增加中小企业信贷投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不仅有利于改善地方经济结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而且有利于农业银行优化信贷投向,调整信贷结构,提高经营效益,实现银企双赢。为深入了解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情况,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我们组织力量对新余市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新余市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及融资障碍分析

近几年,新余市中小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中小企业25000多户,实现总产值112.1亿元,占全市63%,完成销售收入110.4亿元,上缴税金3.8亿元,利润总额达7.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140家,完成销售收入53.6亿元,上缴税金2.4亿元,利润总额达3.5亿元,增幅明显高于全市中小企业平均增长幅度。2006年前6个月,全市中小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6.7亿元,同比增长51.8%,高出全省平均增长水平29.8个百分点,增速列全省第二位。中小企业已成为地方财政增收的主体力量。

从调查情况来看,有关部门和企业反映当前新余市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有效信贷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信贷结构不合理,许多中小企业存在零贷款经营的问题。据调查,有60%以上中小企业为零贷款,其中小企业贷款户数仅为38%,贷款余额只占五分之一。在现有中小企业贷款中,农村信用社的投放占全部贷款近百分之五十。企业靠自身积累、滚动发展,很难短时间内做大产能规模。另一方面,银行流动资金跟进配套不足。近年来,一大批外资和本地民营企业,把有限的资金都投入到项目建设上,并形成了一定的产能规模,由于配套流动资金不足,致使一些项目无法满负荷生产。

当前,新余市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仍然狭窄,一是自筹资金。二是银行借款。企业成立时,基本是自筹资金,民间融资。当企业希望发展壮大时,大都依靠银行贷款。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银行有效信贷支持不足的问题具体可以从企业、银行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企业方面看

1.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银行不愿支持。许多小型企业负责人自身文化程度不高,经营管理能力较低,只是凭自己的一技之长,创业立家,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市场竞争风险大。

2.中小企业组织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大多数中小企业主要采取独资或几个亲朋好友合资合伙的单干式或家庭式经营组织形式,小规模、封闭型、经营管理能力的局限性,企业组织结构存在不合理,家族化管理倾向较为严重。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小企业偏离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行业政策,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能耗大,重复建设和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行业,高危行业等。

3.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少,缺乏足够的有效资产作抵押,寻求担保困难。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资产少,企业自我积累意识能力差,且有部分中小企业主存在“套用别人的钱发展,赚了钱是我的,亏了钱是别人的”意识倾向,造成自身积累远远滞后于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在企业寻求发展时,由于没有足够的资产可以抵押,常常告贷无门。

4.银企信息不对称,银行对中小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难于把握。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及财务管理都存在不规范的问题,有些中小企业不遵守财务会计制度,做多套账,为了融资故意夸大资产和盈利,为了少缴税款,人为少报销售收入、盈利数据,账表不实、账实不符,使外界对其真实的生产经营、产品销售、资金周转、财务状况捉摸不透,银行在考察中小企业时难于把握。在加强银行风险防控,不断加大不良贷款责任追究情况下,银行信贷人员对中小企业贷款难免慎之又慎。

5.中小企业信用度不高,银行不敢支持。在当前社会信用环境仍然较差的情况下,部分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还款意愿差,甚至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有些企业负责人信用观念淡薄,在银行贷款到期后,不是主动筹集资金还贷,而是将资金继续进行扩大生产,总是抱着拖一天算一天的心态,造成银行对其采取强制手段,并放弃对其贷款支持,而其他金融机构也不敢支持,最终出现告贷无门的现象。

(二)从银行方面来看

1.银行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认识还不到位,“规模论”思想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一是认为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金额小、笔数多,评估论证繁琐,花费成本较高,在贷款营销中热衷于大客户、大项目,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了解不够,考虑较少。2006年3月末,全市5家商业银行1000万元以上的客户贷款占其全部贷款的比重高达75%,最大十户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达44.4%。二是片面强调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差,内部管理不规范,信誉不良等因难,未能将上级行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积极主动地落到实处。

2.严格的抵押担保贷款方式成为中小企业取得贷款难以逾越的门槛。按照《贷款通则》规定,银行发放贷款要求企业提供担保抵押,而且要求担保企业必须是A级以上企业,但在目前的经济运行下,具备担保能力的企业很少,中小企业很难找到具备条件的担保企业。另外,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私营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大量采取集体、合资合作经营方式,不同程度存在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所有权、房屋等不动产所有权和土地所有权不明晰。根据担保法的规定,产权不明晰的资产不可用于抵押,小企业仅有的少量资产,往往达不到有效抵押和担保的要求。与此同时,进行资产抵押时,抵押物的评估、登记环节多,手续繁琐,费用较高,企业难以承受。

3.统一的评级标准,许多有发展潜力的小企业被拒之门外。信用等级评定是企业取得银行融资的通行证,只有符合信用等级要求的企业才可能得到银行融资支持。目前商业银行采用统一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及标准,按照企业的资产、负债、履约能力、偿债能力、盈利水平、管理水平、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实际上大中小型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中小企业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成长期,资产规模小、盈利水平低、管理不规范等因素,按统一的评定标准很难达到等级要求,但部分中小企业实际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却因达不到信用等级而被拒之门外。

4.融资产品单一,业务运作环节多,难于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中小企业分布较广、经营灵活,对融资的需求多样,现银行相关融资产品主要是围绕大中企业设计的,信贷资源配置以及具体操作方式等都是以大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适合办理大宗批发贷款业务;而对中小企业贷款业务还缺乏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操作规程,不能完全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一笔完整的信贷业务需要经过申请、评级、授信、调查、审查、审批、签订合同、发放信用、支付使用等多个环节,流程复杂,耗时长,不适应中小企业资金需要短、频、快的特点。

二、农业银行信贷支持对策

当前,新余农行信贷投放结构仍然比较单一,支持对象相对集中,应创新工作思路,对有市场、有效益、讲信用但暂时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要积极给予资金支持,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提高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培育一批中小企业优质客户群体。

(一)充分认识中小企业同样能为银行带来效益,服务好中小企业有利于促进银行健康、全面、稳定发展。一是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认识。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对农业银行自身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在信贷业务实践中不再以企业大小区分信用级别,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寻找、培育和扶持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潜力、讲信用的中小企业客户群。要更新营销理念,正确处理好规模效益与服务和产品多样性的关系,切实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营销力度,拓展一批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在积极支持其发展壮大的同时,促进农行自身健康、协调发展。中小企业的特点是“散、小、多”,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特点是“急、频、小”,对单户企业考察论证的当期市场成本要比大企业高,但由于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可以培养成客户群,贷款额外负担度小,银行贷款风险被分散,可以有效避免集中性风险,有利于银行稳定发展。二是中小企业大多处在成长期,任何一个大企业都是由中小企业发展而来的,今天的中小企业有可能成为明日的大企业。通过对中小企业精心培育,形成一批忠实的、稳定的客户群。因此,要从政策、制度上鼓励和支持银行业务人员自觉树立长远发展意识,精心培育具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成长性企业。三是应充分认识到小企业具有运行机制灵活,市场适应能力强的特点,随着国家扶持政策落实及产业提升、技术革新和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中小企业已成为经济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极具发展潜力。

(二)科学制定适合于中小企业融资的评级、授信标准。现行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办法以清偿能力和意愿为核心,从信用履约、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经营和发展能力对客户进行综合评价,但有一个前题条件,就是客户财务制度健全,财务报表真实。而当前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个私企业,因企业经营规模小,财务制度不健全以及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还不健全等因素,造成这类企业报表失真。现有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对这类企业作出客观真实评价难度很大,容易出现错误判断,造成信贷潜在风险,同时又使部分中小企业实际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却因达不到信用等级而无法获得银行的信用支持。应根据中小企业的特性,在对中小企业评级、授信中适当减少财务指标因素分值,增加非财务指标分值。突出对企业法定代表人品行,企业自有资金比例,企业销售货款归行率,企业日均存款额,销售纳税额,企业工资水平,用水用电、物料消耗等方面的考察,尽量避开可能失真的企业报表,准确把握住企业经营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使具有发展潜力、诚实守信的中小企业能更好地融通资金和获得更多的金融服务,实现银企共赢。

(三)创新业务流程,以更加快捷的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满足中小企业贷款“急、频、小”的需要,应以客户为中心,按照客户的需求和为客户提供最方便和最优质服务的思路重新设计各项业务流程,建立能快速响应和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的运营机制及相关业务流程,适应中小企业资金需要“急、频、小”的特点。设制可循环信用,企业合理资金需要可一次审批,多次使用,减少重复运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中小企业融资如有合法有效、且易于变现抵(质)押物作担保的,可以免评级提供信用支持,突破“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的原则规定,适应小企业市场要求。

(四)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的考核制度。一是改变农业银行对信贷业务实行通用的、统一的考核制度。小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统一的考核办法中的一些指标对于中小企业业务而言并不实用,应根据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资金薄弱,设备和技术缺乏竞争力,抗风险能力相对薄弱等特点,研究制订一套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考核办法,以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健康发展。二是合理确定小企业贷款责任制,建立健全奖惩机制。要区别情况进行处理,分清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因素,是主观上的故意或失误的按终身责任制处理,是市场或不可抗力等原因的,则应允许贷款有一定的风险存在。对积极扩大有效贷款客户,特别是中小企业客户的信贷人员给予适当奖励;对常年维持原有客户不变,信贷业务萎缩,贷款效益差的信贷人员给予必要的惩罚。

(五)改革和完善服务手段,创新金融工具,更好服务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根据中小企业“散、小、多”,资金需求、服务需求多样性的特点,探索建立适合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手段,区别不同企业实行差别服务。开发出更多适合中小企业融资需要的产品,增加小企业通过票据市场融资的机会,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融资多样性的需求。完善客户经理制,加强客户经理培训,不断提高客户经理素质,增强客户经理对中小企业的分析判断能力,准确捕捉客户需求情况和我行提供服务的可能,为企业提供方便、灵活、快捷的一揽子金融服务。

(六)引导中小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增强融资能力。中小企业必须把强素质、树形象作为工作着力点,努力按照银行的融资要求和标准,加强软硬件建设,争取银行更多的信贷资金支持。一是企业要“强身健体”,增强自身融资能力。企业要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利于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科学规范的公司管理结构,正确处理借贷关系,克服管理不规范、经营决策随意的现象,在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上多下功夫。要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进行财务核算,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确保会计账目完整,财务信息透明,使企业在硬件上符合银行放贷条件。二是企业要增强自身赢利能力,增强银行投入的信心。中小企业要不断加大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企业工艺水平,注重产品结构调整,努力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以绩优项目和优异绩效吸引银行信贷资金投入,增强金融部门信贷资金投放的信心。三是企业要注重资信度的提高。信用是企业的名片。作为企业来讲,只有讲诚信,才能赢得客户,赢得扶持。企业信誉一旦出现问题,必然会出现生存危机。美国安然公司、世界通讯公司造假案曝光后立即倒闭破产的事件,就充分说明了信誉对企业的重要性。因此,企业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要视信誉为生命。向银行借款,要真实反映自身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严格按照规定用途使用资金,按时还本付息。要加强对职能部门和广大员工的诚信教育,用诚信架起企业与金融单位紧密合作的桥梁,用诚信不断开创银企合作的新天地。

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篇(7)

(三)金融体制改革供给侧改革下,政府将实施金融体制改革来改变过去的资本配置格局,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中小企业终于在融资成本和融资渠道取得平等地位。直接融资领域里,中小企业可以选择发展股权、产权及股权众筹交易市场,构建多层级的资本市场,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间接融资领域里,降低银行业公司的准入门槛,用民间资本满足金融机构不可能包揽的企业融资需求,进一步的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金融体制的改革,将会大大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为中小企业带来了绝好的发展机遇。

二、供给侧改革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一)产品结构不合理目前,中小企业产品大部分为浅加工、粗加工和精度不高的类型。由于生产水平低、生产技术含量低,导致大多数产品的附加值及增加值也较低。中小企业主要经营产品只有5.2%能与国际平均水平一致,46%的产品达到国内一般标准,甚至还有5%的产品落后于国内一般标准。通过ISO9000认证的中小企业产品仅有17.5%。中小企业虽然产品种类很多,但源于企业自主研发创新的却很少。在实际调查中仅有9%的中小企业加工自行研发产品,大部分企业只能为其他单位加工配件产品。中小企业产品存在突出的同质化问题,没有创新含量,增加了低水平的重复供给,造成我国部分产能过剩和部分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并存的矛盾局面。

(二)自主创新能力弱中小企业一般吸纳的都是刚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普遍缺乏工作经验,而对于专业型技术人才的吸纳非常有限。专业人才的缺乏导致企业自行研发能力低下,企业只能维持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低下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决定了中小企业无法生产出高技术含量、高额利润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唯有依靠劳动力成本和价格战勉强为生。同样,中小企业的机械设备也是老化、效能低下,其中超过一半的企业还在沿用老旧设备,对于科研的投入力度更是微乎其微,80%的中小企业没有自己的科研开发机构,85%的没有自己的技术发明专利,33%的从未引进过先进技术。这样的状况下,中小企业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与强劲对手无法抗衡。

(三)融资困难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法人管理结构不合理,缺少长期规划和远期目标的制定。中小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自有资金缺乏,很难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技能,经营管理比较松散,市场竞争力不足。第二,没有完善的财务制度,造成企业和融资方信息不对称,为了规避风险银行会选择回避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第三,中小企业缺少用于贷款的抵押品。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时,金融机构为了减少融资风险,企业被迫要提供符合规定的抵押品,由于中小企业缺少甚至没有物品可以用于抵押,所以不得不放弃贷款申请。从外部环境来看,第一,中小企业融通资金中,金融企业不能公正对待。第二,中小企业融通资金中缺少专业的金融企业。这类机构的现存数量相对于中小企业日益增加的资金需要捉襟见肘。第三,缺少创新型金融产品,缺少差异化产品,并且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第四,中小企业融通资金缺少政府帮扶。第五、我国金融市场缺乏民间资本的参与,导致金融市场难以充分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四)缺乏完善的发展战略规划我国中小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并主要进行入门产品的加工和出售,加之管理层不专业,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少完善的战略规划,导致中小企业难以通过完善内部机制等获得发展动力。中小企业大部分为具有排外性的家族管理模式,企业管理措施和手段缺乏科学性。中小企业普遍薪酬水平较低、福利政策缺乏优势、个人上升空间不足,很难吸引高新技术人才。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在经营决策中往往存在决策的草率和武断,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供给侧改革下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对策(一)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1.转型传统产业。目前传统产业出现供给与需求脱节的现象,所以要加强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满足市场需求。针对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推动信息化和技术化的升级改造,提升中小企业自行研发水平,发展一批顺应产业发展方向,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使中小企业走出规模小、生产水平低的困境,逐渐向专业型、创新型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向低碳绿色的新兴产业靠拢。政府要对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小企业提供帮助扶持,出台税收、财政、土地方面的优惠政策,筹建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实现中小企业的结构优化,提升竞争力。2.发展链态经济。不同领域的中小企业之间应加强横向联合,而同一领域内的中小企业应与大企业进行纵向联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链态经济,形成产业集群。通过发展链态经济把中小企业形成集群共同发展,提升整个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中小企业的转型优化。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差异化市场营销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的转型需要发展科技创新,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差异化市场营销。鼓励中小企业增加对产品创新的资金、人力投入,尽量建立企业的研发机构。同时应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企业以及高等院校的合作,最终形成以政府、科研院所、重点大学、中小企业合作的政策指导下集研发、生产一体的联合体。同时结合市场,与大企业进行市场细分,准确市场定位,进行差异化市场营销,打造具有诚信度和知名度的自主品牌,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用品牌建设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有效解决融资难问题1.拓宽融资渠道。(1)健全金融体系,创立针对中小企业融通资金的金融企业。首先要打破国有银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融资渠道的垄断,相应的探索和发展针对中小企业的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还可建立满足不同行业需求的中小金融企业,实现对中小企业的一对一服务,降低融资成本。(2)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满足中小企业的不同需求,颠覆了传统金融行业的业务。根据差异化的发展理念,对中小企业进行划分,分别提供具有针对性信用贷款产品,实现对中小企业个性化融资需求的满足。建立完善区域化和多样化的资本市场。(3)鼓励民间资本的参与,规范民间融资市场。相对于银行和金融机构,民间融资市场融资方式更灵活、速度更快,还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政府应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出台政策。加大监管力度,创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中小企业和民间融资机构的信息沟通。

2.构建完善的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目前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尚未完善,而金融机构没有一套统一的评价标准体系,具有局限性,甚至有的信用依据很牵强。信贷担保方面缺乏制度保障是影响企业信贷支持的主要原因。政府应督促相关金融机构建立公平统一的信用评价系统,建立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