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公共信息安全

公共信息安全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2 09:49:57

公共信息安全

公共信息安全篇(1)

现代社会公共安全问题的多发性、关联性、弥漫性和隐蔽性特征决定了我国公共安全预警信息必须满足集约性、

>> 社会公共安全管理预警机制设计 加强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创新研究 试论社会食品公共安全防范及预警机制 风险社会与社会公共安全 完善公共安全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研究 拓展城市公共安全研究 社会参与:转型社会公共安全治理新路径 公共安全账单 《关注公共安全》 海棠通信:推进公共安全信息化 城市公共安全信息资源建设 论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公共安全信息沟通机制的构建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校园公共安全管理研究 公共安全的研究领域与方法 城市边缘社区公共安全问题研究 风景区公共安全管理研究 高校公共安全风险管控机制构建研究 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改进研究 “仇恨”型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1215)。。公共安全预警信息若采用集约的模式,如何设置统一主体,它与分属于各部门、各领域的公共安全预警信息工作如何衔接和规范,这些工作都需要逐步规范和统一。

(四)规制模糊,缺乏法律支撑

除了突发事件和应急事件预警信息外,我国现有的法律规范并未旗帜鲜明地对公共安全预警信息工作进行规范,这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公共安全预警信息工作的发展。一是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赋予公共管理机构公共安全预警信息的法定职责和义务。从社会管理角度而言,公共安全预警信息应当是公共管理机构社会管理和社会秩序维护的题中之义。因此,对于负有公共安全管理职责的机构、部门、行业应当具有及时向民众公共安全预警信息的法定职责和义务。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现实存在的抑或是潜在的公共安全风险的发现、捕捉,及时研究风险的特征、危害以及规避风险的方法,应当成为公共安全管理机构、部门重要的日常性工作。现有的法律对公共管理部门安全预警信息工作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实施规范,使得公共安全预警信息工作,在实践中成为公共管理机构可以自由选择的义务,即做与不做、做多做少由公共管理机构自己说了算。二是公共安全预警信息形式(格式)在法律上缺乏规范。不同领域和行业的公共安全预警信息采取什么形式(格式),在法律上应当予以明确规范。这样既避免了法律纠纷,又有利于增加预警信息的权威性、公信力。实际工作中,警方提示、消费提示、消费警示等尚未规范的形式(格式),消解了公共安全预警信息在民众中的信任度。三是公共安全预警信息主体我国也没有在法律上予以规范。即哪些机构具有预警信息主体资格,以及主体的级别与权限如何设置等问题法律并未予以明确,实际中常导致主体相互冲突作者认为,按《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的权属于卫生行政部门。可现实中工商部门也多有类似的消费警示信息,在的主体上也比较混乱。同时,现行法律对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的级别没有作出限定,包括县一级在内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都有权警示信息(参见:陈凤英.农夫山泉有点“冤”背后的制度缺陷. http://.cn/c/20100107/071816892321s.shtml/20111225)。。

四、公共安全预警信息机制的完善

依据目前我国公共安全预警信息存在的缺陷和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公共安全预警信息要求,科学重构我国公共安全预警信息机制迫在眉睫。

(一)建立集约式的公共安全预警信息平台

既然集约是公共安全预警信息的基本要求,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考虑如何建立这个集约平台了。显然,集约的关键在于寻找一个合适的支点。从我国现有的众多公共管理部门、机构来看,我们认为公共安全预警信息,以公安机关为支点建设平台再合适不过了。也即以治安预警情报为核心,打造公共安全预警信息集约平台。作如是考虑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公安机关治安预警信息是公共安全信息预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我国正处于由小康向中等发达国家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刑事治安案件的高发期,严峻的治安形势对公共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治安预警信息成为当前公共安全预警信息中最重要的、也是民众日常最为关注的信息。因此,以治安预警信息为支点建立公共安全预警信息集约平台,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治安预警信息的社会效应,更有助于以治安预警信息带动其他公共安全预警信息的社会效用的正常发挥。其次,治安预警信息工作有着相对成熟的信息研判以及机制。情报信息工作是公安机关的基础业务工作,公安情报信息工作有着相对于其他公共管理部门情报信息更为成熟的工作机制、业务处理流程以及专门的情报信息处理人才,因此可以发挥公安情报的优势,将治安预警信息处置扩大拓展为以治安预警信息为支点,充分容纳其他公共安全预警信息的专门性预警信息处置工作,形成公共安全预警信息的集约化,提升公共安全预警信息整体社会服务能力。最后,治安预警信息已为民众所熟悉和广为知晓。说到底,为民众知晓才是公共安全预警信息的根本。因为治安预警信息已为社会、民众广泛知晓,所以以治安预警信息为支点,建构公共安全预警信息处置和平台,也是最经济的,在社会效果上也最为可靠。

(二)加强公共安全预警信息的法制规范

公共安全预警信息是一种无偿提供给社会公众的公益性信息。为公共安全预警信息提供法律支撑,有利于促进公共安全预警信息工作自身的规范化,更有利于消除实践中公共安全信息工作的制度障碍。当务之急是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在法律上界定好公共安全预警信息的性质、公共安全预警信息所涵盖的领域。公共安全预警信息虽然具有公益属性,但其的形式(格式)和内容处置不当,便可能产生损害第三方利益的法律纠纷,这种情形往往会影响公共安全预警信息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重要的是它使得公共安全预警信息工作陷入了“合法性”的论争漩涡中。为了既避免公共安全预警信息在法律上引发纷争,又突出安全预警信息的公益性质,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将此前公共安全预警信息统称为“公共警告”[9],建立以公安情报为中心的公共安全预警信息平台,进行统一,在法律上赋予其足够的权威性、合法性。二是制定、出台专门的法律规范,赋予公共管理职能部门公共安全预警信息的义务和职责。即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从法制层面明确公共管理机构公共安全预警信息监测和提供的义务,明确公共安全预警信息的主体和级别,改变我国公共安全预警信息由各个公共管理部门自行决定与不、以什么方式、包括何种要素等混乱状态,从而使公共安全预警信息工作走上规范化,具有更明确的可操作性。三是从法律上规范公共安全预警信息的程序。即从信息流程和公共管理流程来设计公共安全预警信息在各个公共管理机构纵向和横向之间流动的方向和程序,规范公共安全预警信息来源、研究、传递、审核的相关工作程序,设计好公共安全预警信息的形式、内容,以及媒介的选择等。

(三)建立以公安机关为纽带的预警信息联动处理机制

既然我们选择以治安预警信息为支点构建公共安全预警信息集约机制,那么就必须建立以公安机关为纽带的公共安全预警信息多部门联动、协调处理机制,后者是前者的前提。从专业化的情报信息处置流程看,建立以公安机关为纽带的公共安全预警信息联动处理机制应该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建立负有公共安全预警信息职责的机构与公安机关之间的预警信息提供与共享的工作协作机制。即负有公共安全预警信息职责的公共管理机关是公安机关集约预警信息的信息来源,除开治安预警信息外,其他预警信息则有赖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及时供给。二是负有公共安全预警信息义务的公共管理机构内部,亦应当形成一套预警信息发现、生成、研究、整理、传递的信息工作机制。现代社会风险频仍,及时对社会进行预警,遏制社会风险转化为现实危害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在此前提下,公共管理机构内部形成一套预警信息处理机制十分必要。预警信息要求相关部门在工作中要有敏锐的信息发现能力,能够拓宽各自领域公共安全预警信息来源,及时通过相关信息研判,判定安全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危害性,从而快速整理和传递给集约信息平台进行。显然,这项工作的完成需要专业化的预警信息工作机制。三是建立公安机关和负有公共安全信息义务的管理机关之间的预警信息双向反馈机制。即公安机关将有关公共安全预警信息后,就的效果及时向有关的预警信息提供者进行反馈。公共安全预警信息后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只能由相关的公共管理机构进行监测和评定,相关机构应当将预警信息的社会效应监测情况,向公安机关、公共安全预警信息中心及时反馈,以促进预警信息工作的改善提高。

(四)完善公共安全预警信息渠道

信息化背景下,得益于现代传播媒体的多样化,公共安全预警信息才有了更多的选择渠道。但是,以公共安全预警信息传播的社会实际效果计议,预警信息的最好选择多样化的媒体进行多途径。一是通过设立专门的公共安全预警信息平台(网站)进行。即以治安预警信息为支点建立公共安全预警信息平台,并将这个平台与各个公共管理机构的门户网站进行有效链接。二是紧急的可能对社会、民众直接产生现实危害的预警信息,不仅要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直接,还需要通过手机短信、广播、报纸等现代和传统的媒体进行。三是要广泛利用互联网络社区平台进行。由于公共安全预警信息事关民众切身利益,实现预警信息多样化,将预警信息直接送进社区、家庭是发挥预警信息社会效益的最佳途径。因此,可以通过社区网站、社区其他网络平台与预警信息集约平台连接,创设多途径的形式。四是定期编制相关预警信息手册。由公共安全预警信息中心定期编制预警信息手册,向社区和民众发放,让公共安全预警信息进社区、进家庭,使预警信息直接送达民众手中。五是要赋予媒体传统公共预警信息的义务。这里所指的媒体既包括报纸、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包括手机等现代化媒体。

公共信息安全篇(2)

近年来,事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无论是“苏丹红”风声鹤唳,还是“强生”胆战心惊,以及Pvc保鲜膜含致癌物质,总是国外相关机构发出警告信息后,国内的监管部门才行动起来。一连串的事件让人产生疑问,我们的食品药品安全信息为何总当国外的“跟屁虫”。

究其成因,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制度的空缺,使国内信息安全调查总是慢半拍。在国外,要求收集信息必须准确,并要在研究单位、政府机构、粮食生产与食品加工企业及消费者之间进行有效交流,以便增加透明度,努力保证食品安全。同时,收集其他国家的食品安全信息并开展交流。譬如,日本建立了及时有效的从国际组织及海外各国收集信息的机制。而在国内,不仅内部食品信息交流网络尚未架构起来,而且与国外信息交流更是少得可怜。

信息披露环节过多,也使得信息很难做到及时、公开。从国外来讲,一些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在收集到可靠信息后立即相关警告或指令。而在国内,都必须上报上级主管卫生部门,然后再通过上级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严格审批,在最大程度地保证消费者利益和国内市场各方面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卫生部才相关的产品安全警告或提醒。如此众多环节,让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安全警告总是姗姗来迟。

检测标准严重滞后,更让洋品牌常常在出现安全问题后,总是表现得傲慢无礼。在很多情况下,国家质检部门不是不想向公众及时发出安全信息,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说,我国1996年出台《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其中规定禁止将“苏丹红一号”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食品生产。但10年后发生苏丹红事件后,国家仍还没有出台统一的有关“苏丹红一号”的检测方法和标准。再以麦乐鸡所含的化学物质为例,由于目前对这种物质没有国家统一易行的检测标准和手段,只能任其自说自话,信口雌黄。

说到底,食品安全信息的准确及时,考验着一个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和智慧。安全信息警告为何总是先国外后国内?这无疑给我们提了个醒:信息交流机制如何架构?信息披露机制如何做到畅通无阻?国内安全检测标准的缺失如何尽早弥补?类似问号都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尽早拉平拉直。

公共信息安全篇(3)

关键词:信息安全 空间信息 信息共享 社区信息化 福州市

一、引言

社区信息化是城市信息化的基石。保障信息安全,是让公众充分利用空间信息及网络技术对基层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重要前提。本文结合福州市公众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情况,对信息安全保障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二、福州市公众空间信息服务共享平台的结构

福州市公众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是福州市政府基于中国福州门户网站(政务外网)向公众提供空间信息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以数据服务的形式为社区提供需要的海量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公众不必关心空间地理基础数据的管理、维护、更新问题,保证了数据的现势性,节约了数据成本。不同权限的社区公众可以通过访问不同的地图服务达到访问不同数据图层的目的。社区公众经政府培训认证后,也可参与平台的建设,叠加标注所在社区的相关属性信息,以达到社区自治的目的。

福州市公众空间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包括应用层、认证层、接口层、服务层、数据层和管理维护层等六个层次,相互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⒈应用层

应用层是各社区基于平台服务接口建立的社区应用服务展示系统,为社区公众使用各类空间数据及服务提供途径。从公众角度看,平台是一个信息服务机构,可以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桌面应用程序,也可以是Web应用程序或门户网站。此外,通过建立面向不同社区的元数据目录登记注册,可以实现各类共享空间信息的查找,将解决这些数据“如何发现”的问题。

⒉认证层

认证层是福州公众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与政务专网的网络安全体系集成接口。利用PKI/CA证书等成熟安全技术,通过身份标识、授权控制,提供“统一认证管理”,实现“单点登录”。认证层的设计对于平台系统及其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非常必要,保证只有授权用户才可以访问和使用平台所提供的相关资源。

⒊接口层

接口层是提供给各类开发用户的Web API(网络应用程序接口)。信息服务、中介机构及社会公众可以使用这些API来和自己的业务应用进行集成,形成自己的业务空间信息应用系统,如商贸地理信息系统、三维旅游系统、现代物流系统、房产销售管理系统,等等;平台也可以使用这些API,来构建综合应用展示系统、多源数据桌面浏览器等系统,为平台使用者提供方便友好的接口。

⒋服务层

服务层是接口层的基础,接口层是服务层的对外表现,服务层实现诸如二维数据引擎、地址编码引擎、元数据引擎等,为接口层提供强大的后台实现支持,这二者合称为应用接口层。通过应用接口层,平成对各类空间地理基础信息资源的对外共享和,将解决空间信息资源“如何”的问题。

⒌数据层

数据层是整个平台的基础。平台的数据,从内容上是福州市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并将在平台运行后逐步扩大其覆盖面;从表现形式上是存储在于平台数据中心及其他多个行业部门数据中心的分布式数据库环境中。数据的完整性、实用性、精确性、动态更新能力等从根本上决定了平台的价值。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特点以及应用的需要,建立实用有效的数据采集、加工及处理流程与规范,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加工整合,将解决数据“如何制作”的问题。

⒍管理维护层

管理维护层包括对平台数据的管理和应用及服务的管理,和上面五个层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整个平台正常运维的保证;有数据入库、更新维护、服务管理、运行监控、用户及权限管理等应用。对于社区公众的权限管理将分为三个级别,即功能权限控制(能使用哪些功能)、图层权限控制(能访问哪些图层)及区域范围权限控制(能访问什么范围),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社区公众角色进行授权,控制其对共享平台的访问。

三、公众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安全保障体系设计

福州市公众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安全保障体系就是要在中国福州门户网站(政务外网)和互联网环境下,以公众服务平台的安全需求和安全策略为依据,建立以系统可用性、完整性、机密性为目标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服务平台安全保障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从安全策略、安全技术保障、安全组织、安全管理以及四个方面来系统考虑平台建设的安全保障。

⒈安全策略

安全策略主要从整体上提供全局性指导,为具体的安全措施和规定提供一个全局性的框架。公众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是依托中国福州门户网站(政务外网)为互联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根据电子政务系统业务特点和安全要求,按“分域防护、分级保护”的原则,要划分不同的安全域和业务保护安全等级,制定与之适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和安全机制,通过集成相关的安全产品和安全服务,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安全管理等五个方面,构造多层防御的安全保障体系,以确保平台安全、高效、可靠运行。

⒉安全技术保障

⑴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

信息安全技术的设计必须满足平台建设的安全需求与安全策略。从技术保障体系结构上,是按照分层防护的原则来设计的。通常,把物理安全、网络安全和系统安全等安全措施统称为安全基础设施。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安全管理维护系统、设备安全管理、边界访问控制系统、监控和检测系统、防病毒系统、主机加固和保护、容灾备份系统、远程安全接入(VPN)系统等。

安全网管和应用监控系统:实现对公众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应用统一监控和预警,实现故障、事件统一管理。边界访问控制系统:根据各安全域具体的安全防护策略,实现各安全域的边界保护。在政务信息交换中心,政务外网和互联网直接使用防火墙设备,在政务外网和内网之间部署网闸设备。

监控检测系统:重点在于检测和修补安全漏洞,入侵行为。该系统包括脆弱性评估、入侵检测、web服务器防篡改等机制。

防病毒系统:防范病毒入侵和传播。

容灾备份系统:在服务平台信息中心对数据进行容灾和备份。

接入网VPN:在网络接入边界提供VPN接入服务。

⑵应用安全的建设

应用安全的建设是公众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安全保障体系的重点建设内容,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统一身份认证:通过跟福州市政务网建立统一接口,利用政务网已经建成的基于LDAP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政务PKI/CA系统为共享服务平台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服务。

授权管理系统:提供授权管理服务,对服务访问用户、数据管理用户、空间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用户及其权限进行统一管理。

数据安全:实现对机密文件进行加密、用访问控制列表限制数据的访问。建立关键数据的备份和恢复措施。

可信时间戳服务:公众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上的应用都具有很强的时序性,可信时间戳服务将成为建立有效服务和监督机制的基石。

安全审计:安全审计对于应用系统安全事故的分析和取证具有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环节。⒊安全组织保障体系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运作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体系保障,使得有关信息安全管理和实施的政令通畅。通常,电子政务安全组织保障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即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福州市政务信息中心负责制定全市公众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规划、政策法规,负责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为了加强安全组织保障体系,必须进一步明确岗位安全职责,明确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三者的责任和权利,把安全措施落实到具体的岗位。

⒋安全管理流程控制

信息系统安全需要通过一系列科学规范的安全管理流程组织实施,安全管理流程明确了安全职责的划分,合理的人员角色定义,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安全隐患。因此,公众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运行、维护、管理都要严格按制度执行,明确责任义务,规范操作,加强人员、设备的管理。

安全管理制度要通过安全管理流程来系统化实施,共享服务平台在建立自己的信息安全体系时,其安全管理流程应遵循著名的Plan―Do―Check―Action(PDCA),即“计划―实施―检查―措施”四个循环周期来实施。PDCA过程模式可简单描述如下:

计划:依照整个方针和目标,建立与控制风险、提高信息安全有关的安全方针、目标、指标、过程和程序。

实施:实施和运作方针(过程和程序)。

检查:依据方针、目标和实际经验测量,评估过程业绩,并向决策者报告结果。

措施: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进一步提高过程业绩。

四个步骤成为一个闭环,通过这个环的不断运转,使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得到持续改进,使信息安全绩效螺旋上升。

作者简介:

公共信息安全篇(4)

关键词:移动终端;位置信息;聚类技术;公共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9-0034-02

1 概述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虚拟世界中人们通过网络ID以匿名方式进行社交活动,使得对违法活动的溯源追踪更加困难。而位置信息是连接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桥梁,通过收集手机入网所在基站号,采集手机APP提交地理坐标,网络爬虫采集LBSN上用户签到的语义化地点,甚至直接通过服务提供商获取等途径都可以获取手机位置信息的大数据。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兴起,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的手段可以从海量位置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在维护公共安全方面,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对目标人的追踪。

这种跟踪手段可以有很多应用,如网警可以通过分析移动终端社交APP(微信、微博、QQ、人人、陌陌)上传的历史位置信息,可有效追捕在此类社交网站散步不良信息者或网络诈骗者。同样,警察可以通过分析手机基站定位信息,推断犯罪嫌疑人住址,为实施抓捕提供有效情报。

2014年11月20日,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分论坛“网络空间安全和国际合作”上,以色列网络安全专家Shai Schiller发表题为《从大数据当中发现情报》的演讲。他使用Deep Analytics系统检索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平台上与“占中”相关的活跃用户及其消息记录。Deep Analytics系统可以获取这些用户的资料、相互关系、地理位置等,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和过滤,查出活动的“重要成员的主要信息、参加活动的地方和参加活动的具体情况”等,并根据历史位置信息,对某个区域“建立一个围墙”,监管区域内所有人的Twitter数据。这一应用充分说明了利用手机位置大数据信息在追踪目标人,维护公共安全中的重要意义。

2 时空数据挖掘实现位置信息聚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数据挖掘领域的一些较成熟的技术,如关联规则挖掘、分类、预测与聚类等被逐渐用于时间序列数据挖掘和空间数据挖掘,以发现与时间或空间相关的有价值的模式。时空数据挖掘是综合利用各种数据挖掘技术从具有海量、高维、高噪声和非线性等特性的时空数据中提取出隐含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潜在有用的信息及知识的过程。对于移动终端位置大数据的分析,在获得时间、空间、用户ID三种属性的条件下,借助时空挖掘技术对位置信息进行聚类分析,可实现对用户敏感信息,如用户居住地位置、用户之间是否存在社会关系、用户即将到达的位置等的推断。

但在现实中,由于人们使用移动设备的习惯不同,很难获得等间隔、规律性的定位信息。更重要的是,由于隐私法规等约束,这种位置信息也并非实时的,而是历史位置信息。这一类数据在位置信息中占较大比重,使得追踪目标人变得更加困难。

然而,研究人员证明,大多数人平时往返于固定的地点,而且活动带有很强的规律性。这就意味着通过对历史位置数据进行有效挖掘,可以推断得知目标住所、工作地点等重要信息。正所谓“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通过这种手段,结合目标作息规律,可以预知目标所在位置。

在处理位置信息时,由于用户所在建筑物形状不同、定位误差、采集数据的误差、人为干扰等因素,首先需要抛开时间尺度,对位置进行聚类。所谓聚类(分析)即根据数据中发现的描述对象及其关系的信息,将数据对象分组[24]。算法的种类主要分为基于划分的聚类、基于层次的聚类、基于密度的聚类、基于网格的聚类、基于模型的聚类等5大方法。

1)基于划分的聚类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简单地将数据对象集划分为不重叠的子集,从而使每个数据对象恰在一个子集中。假设给定一个包含n个对象或数据的集合,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子集,其中每个子集均代表一个聚类(k

2)基于层次的聚类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将数据组织为若干组并形成一个相应的树来进行聚类的,可分为自顶向下的分裂算法和自底向上的凝聚算法两种。分裂聚类算法,首先将所有对象置于一个簇中,然后逐渐细分为越来越小的簇,直到每个对象自成一簇,或达到了某个终止条件。而凝聚聚类算法则相反,首先将每个对象作为一个簇,然后将相互邻近的簇合并为一个大簇,直到所有的对象都在一个簇中,或达到了某个终止条件。其代表算法有CURE、ROCK、BIRCH等。

3)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利用数据集本身的结构特征,判断某一区域内数据集的密度来判断是否归类的方法。密度聚类算法的优点是,它能够应用于任何形状的数据集处理中,而且它不用预先设定类的数量。基于密度的方法可用来过滤“噪音”孤立点数据,以发现任意形状的簇"其主要思想是只要临近区域的密度(样本数目)超过某个阀值则继续聚类。即对于给定簇中的每个样本,在一个给定范围的区域中必须至少包含某个数目的样本。

4)基于网格的聚类方法

基于网格的空间聚类方法采用了一个多分辨率的网格数据结构.该类算法首先将数据空间划分为有限个单元的网格结构,所有的处理都以单个的单元为对象.这样处理的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处理速度快,通常与目标数据库中记录的个数无关,只与把数据空间分成多少个单元有关。代表算法有STING、Wavecluster和CLIQUE算法。

5)基于模型的聚类方法

基于模型的取类方法为每个簇假定一个模型,并在数据中寻找对给定模型的最佳拟合。目前主要研究的是利用概率统计模型进行概念取类和利用神经网络技术进行自组织聚类等方面。它们面对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如何适用于大数据源的聚类应用。基于模型的空间聚类方法包括基于统计的空间聚类方法和基于神经网络的空间聚类方法等。如EM、COBWEB、SOM算法等。是给每一个聚类假定一个模型,然后去寻找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个模型的数据集。

1996年,Martin Ester等人提出了一种DBSCAN算法[1],该算法采用空间索引技术来搜索对象的邻域,引入了“核心点”、“边界点”、“噪声点”和“密度可达”等概念,如图 2所示,从核心点出发,以超球状区域内数据对象的数量来衡量此区域密度的高低,把所有密度可达的对象组成一个簇。该算法可以发现任意形状的簇,能够有效排除噪声点和离群点。

然而,DBSCAN算法存在许多不足,如对输入参数敏感,致使参数选择困难等。针对这一问题,Feng Pingjiang提出了一种自适应DBSCAN算法[3],该算法在选取固定minPts的条件下,采用不同的Eps参数进行聚类,最后对每次聚类的有效性进行对比,并从中取最优。这种方法通过“试”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参数选取问题,但也带来了可观的时间代价。夏鲁宁等人[4]提出了一种SA-DBSCAN算法,该算法通过分析数据集统计特性以确定Eps和MinPts参数,避免了聚类分析过程中的人工干预,防止了人为选择参数不当带来的误差,实现了聚类分析的自动化。

2014年,Alex Rodriguez等人在《Science》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简洁、高效的聚类算法[2]。该算法的假设是类簇的中心由一些局部密度比较低的点围绕,并且这些点距离其他有高局部密度的点的距离都比较大。通过计算最近邻距离,得到聚类中心,并依据密度大小排序,将剩余点划分至所属类别。该算法只需计算一次距离,且不需要参数,不需迭代,可针对各种类型的点集进行聚类。

空间位置数据具有高维度、非线性、稀疏性等特征,因此在选用聚类算法上应综合考虑数据特性。基于划分的聚类方法需要给出簇的个数,而采集的位置数据没有这一先验信息。而人类活动一般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因此,所到重点区域通常较为频繁,抛开时间维度,从空间看,这就造成了重点区域密度不同。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以数据集在空间分布上的稠密程度为依据进行聚类,无需预先设定簇的数量,因此特别适合于对未知内容的数据集进行聚类[5]。

3 总结

本文研究了空间位置聚类、对时空挖掘技术在移动终端位置信息推断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以下将对目前聚类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这些问题上所做的改进做一个总结:

1)从以上对传统的聚类分析方法所做的总结来看,不管是k-means方法,还是CURE方法,在进行聚类之前都需要用户事先确定要得到的聚类的数目。然而在现实数据中,聚类的数目是未知的,通常要经过不断的实验来获得合适的聚类数目,得到较好的聚类结果。

2)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是很庞大的工作,这就关系到计算效率的问题。有文献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生成树的聚类算法,该算法通过逐渐丢弃最长的边来实现聚类结果,当某条边的长度超过了某个阈值,那么更长边就不需要计算而直接丢弃,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效率,降低了计算成本。

3)目前的许多算法都只是理论上的,经常处于某种假设之下,比如聚类能很好地被分离,没有突出的孤立点等,但是现实数据通常是很复杂的,噪声很大,因此如何有效的消除噪声的影响,提高处理现实数据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Ester M, Kriegel H, Sander J, et al. A density-based algorithm for discovering clusters in large spatial databases with noise.[C]. In: Kdd.1996. 226-231.

[2] Rodriguez A, Laio A. Clustering by fast search and find of density peaks[J]. SCIENCE. 2014, 344(6191): 1492-1496.

[3] Pingjiang F, Lindong G. Adaptive DBSCAN-based algorithm for constellation reconstruction and modulation identification[C]. In: Radio Science Conference, 2004. Proceedings. 2004 Asia-Pacific.IEEE, 2004. 177-180.

[4] 丰江帆,熊雨虹. 一种基于个人位置信息的重要地点识别方法[J].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3(3): 503-507.

公共信息安全篇(5)

【关键词】 GIS技术 公共安全智能监管平台 应用研究

一、引言

自“金盾工程”建设以来,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为公安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为公安工作机制转型变革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在目前公安机关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警力又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内的平台仍很多需人工录入,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较低,公共安全监管工作方式落后,民警重复劳动多,无法充分发挥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效率。另外,目前公安机关在公共安全监督监管方面仍采用人工方式处理较多,与当前迅速发展的计算机通讯技术严重不适用。

二、公共安全智能监管平台结构设计

平台基于PGIS平台软件进行建设,与现有业务系统进行数据及服务层面的对接,深化公共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整合公安局信息化资源,满足公共安全O管工作中重点单位管理、安全防范检查、统计分析的需要。为基层民警提供统一的信息采集平台、工作提醒平台、综合信息查询平台、日常警务考核平台、统计分析平台。整个平台由门户系统、消防单位管理、易制毒企业管理、危化品管理、交通管理、信息查询、统计分析、监督考核、移动应用和运维管理等模块组成。

①公共安全监管工作门户:是公共安全监管工作的统一工作界面,是信息汇集的窗口,在此界面可以直观了解公共安全监管工作的总体情况,辖区概况,提供工作提醒功能,签收领导督办的任务。

②消防单位管理:数据的录入是最基础的工作,平台没有数据的支撑,达不到摸底的效果,所以平台提供了消防单位信息采集的入口,并可对信息进行删除、查询、修改功能。

③易制毒企业管理:通过对易制毒企业的采集录入,达到摸清青州市辖区内容易制毒企业的基本情况;通过日常的检查,保障易制毒企业的安全监管。

④危化品管理:危化品管理主要是对民用爆炸物品、烟花爆竹、剧毒化学品等进行监督检查管理。

⑤信息查询:对公共安全监管工作涉及的所有单位信息,通过PGIS电子地图独特的空间优势,实现各类单位数据空间查询分析,有效的掌握辖区内各类重点单位的情况。

⑥统计分析:是在在数据采集、整理汇总的基础上,往深处再进一步,做到电脑辅助人脑开展信息研判工作。对于我们的公共安全信息监管平台而言,我们力求打造成"先知先觉型”应用实战系统。 基层民警不仅仅可以将需要的基础数据采集进来,基于地图开展分析应用,同时,可以将工作中随时发现和感知到人或者物的信息加入进来,在地图上展现, 实现所有数据的常态化展现。 将各类安全隐患按照标准分类,然后结合条件开展分析,相信一来可以减少辖区安全事故的发案率。 同时,一旦发生事故,我们可以充分应用一切可以分析的数据加以处置,最大程度减少安全事故造成的危害,与所有可以基于地图展现的信息加以叠加, 最大限度的满足实战,服务研判。

三、平台关键功能的实现过程

3.1 图层空间数据的操作

在GIS平台中,我们采用互操作模式为基础,对平台中的图层空间数据进行操作,同时对图层属性数据进行操作;空间数据操作的实现基于采用Oracle 10g数据库版本,引擎技术采用SDE数据引擎。

3.2 缓冲区分析及其应用

在公共安全智能监管平台中,我们对辖区内安全监管单位的要素分析通过PGIS平台中的缓冲区分析功能实现,该缓冲区分析功能位于PGIS平台中的空间分析区。对安全监管单位的监管包括该单位附近任何范围内的信息,具体包括关注对象的数目、位置等详细信息。

3.3 网络数据通讯

公共安全智能监管平台的网络数据通讯分为2个部分,包括公共安全智能监管平台与PGIS平台的网络数据通讯以及公共安全智能监管平台与移动警务平台之间的网络数据通讯。公共安全智能监管平台与PGIS平台之间通讯过程中采用TCP协议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地图服务,并将地图显示在公共安全监管平台大屏幕上。

公共信息安全篇(6)

关键词:公共管理;大数据;创新模式

公共管理的范围较大,既能介入到社会,又能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公共管理者的眼界应该扩大,紧跟时代变化,顺应时展,利用新型的信息手段开展公共管理工作,才能有效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大数据的应用更能推动公共管理的创新工作,利用信息手段将管理工作模式进行整合与改变,从而促进公共管理的健康成长。

1大数据时代的简述

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下,出现大量的数据最终汇集形成数据流,通过信息网络被传播,成为人类学习的新知识。信息化背景下,信息的传递不再需要传统的制作,也不需要更高的成本,传播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以此构成大数据。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为现代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由于知识量较大,传统的方式已经无法将知识分析理解掌握,只有利用信息化的方式,按照信息化的方式形成与之相匹配的认知模式,才能将信息知识应用在社会管理中。大数据时代的特征较为突出,即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运用。将大数据与公共管理工作相结合,才能保证信息稳定的传播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2公共管理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发展现状

公共管理的工作主要是通过维护社会正常的发展状态,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数据的出现,数字成为信息的新载体,促使我国进入科技时代。正是因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与高速发展,传统的公共管理方式已经无法跟随时代的发展,因此公共管理面临时代带来的挑战,只有抓住创新发展机会,才能最终提高公共管理工作效率。对公共管理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此为依据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首先,缺少大数据统筹意识。公共部门管理者已经形成精细化管理意识,但无法熟练使用大数据信息,从而导致精细化管理的工作效率较低,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缺少统筹管理意识。一部分公共部门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无法将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优势充分利用,无法将管理中的信息进行统筹与整合,从而导致公共管理水平跟不上时展。其次,信息安全问题。虽然政务内网或其他内部网络形式都能够对信息安全进行管理,但传统的信息媒介传递方式存在安全隐患。公共管理人员在操作时缺少安全防范意识,使用移动硬盘或者各种存储器会导致电子病毒进入到内网中,影响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从而导致数据缺少,直接影响公共管理信息传递效率。最后,公共管理存在不公平现象。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共管理部门已经具备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但不同的管理部门的数据分析能力存在差异,使用同样的数据信息技术,由于自身的能力差异,从而导致最终得到的结果不同。因此导致信息分配不平衡,导致公共管理缺少公平性。

3大数据时代推动公共管理创新模式形成的策略

(1)运用精细化大数据思维。公共管理创新模式的形成,需要管理者能够充分利用大数据的经济化思维,才能对信息管理进行精确化分析。在数据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数量较多,若无法将精准化的处理原则准确应用,会为公共决策提供错误的信息支持,从而造成公共管理水平降低。公共决策的准确性能确保现代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通过利用大数据思维,将多种新数据资源进行精准运用,才能将准确的数据信息提供给公共决策者。由此才能实现公共管理工作的创新,基于大数据精准化思维应用公共管理创新模式,进一步强化日常数据信息管理,确保数据信息传递的稳定性与准确性。

(2)利用大数据安全特征保障信息安全。公共管理在利用大数据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大数据安全的特征,提高公共管理数据的安全性。将传统技术与新技术相结合,主要针对公共管理中个人隐私信息进行安全管理,确保信息不被他人挪用。相关工作人员也要增强安全信息管理意识,才能确保数据信息不被泄露。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公共管理信息的安全,才是推动公共管理部门进步的重要基础。只有注重公共管理信息的安全,才能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开展管理工作,提高公共管理效率,进一步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建设,保证社会稳定。

(3)基于大数据强化人才管理。公共管理部门要想充分利用大数据带来的优势,需要部门具有综合性的人才,才能利用新型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由于互联网的互通性,数据传递的快速性,信息管理工作时刻面临多种问题。管理人员只有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以及较强的应变能力,才能在危机出现之时制定正确的处理方案,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公共管理也应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训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制定更高的人才选择标准,才能为公共管理部门提供更为优质的数据人才,进一步完善公共管理数据分析体系。

(4)利用大数据实现部门信息共享。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为消除公共管理存在的不公平性,需要改变传统的数据管理方式,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对于不涉及秘密的信息,公共管理各部门有权对信息进行查阅。为进一步保证信息查阅的安全性,制定相关的查阅流程。信息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公共管理内部稳定,从根本上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共管理在大数据时展中面临更多的挑战,利用大数据思维的统筹意识,开展数据信息精细化管理。利用新型技术提高信息安全问题,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泄露问题,充分运用大数据的优势,在公共管理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从而使公共管理内部更加稳定,推动公共管理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昌顺.试析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创新模式[J].中外企业家,2019(34):52.

[2]陈行廉.大数据时代的社会公共管理模式创新[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2):153-154.

[3]刘爱景.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创新模式探究[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9,33(02):69-71.

公共信息安全篇(7)

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多次强调要及时、准确、全面地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执行信息报告制度情况总体良好,为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市仍有少数责任单位还存在报告不及时、内容不完整、职责不清晰等问题,甚至存在瞒报信息的现象。随着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要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意见等文件的通知》(〔20*〕1*号)、《江西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意见》(*府厅发〔20*〕10号)及《*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通知》(*府发〔20*〕32号),现就加强和改进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重要性

信息报告是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重要环节,是有效预防和正确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和依据,信息渠道畅通与否和传递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到各级人民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应急处置、善后恢复等工作。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有利于掌握突发公共事件的动态和发展趋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地、各部门要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信息及时如实上报,为积极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构建和谐平安*创造条件。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和分级

㈠分类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⒈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等。

⒉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核与辐射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⒊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⒋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等。

㈡分级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

Ⅰ级(特别重大)。一般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100人以上中毒(重伤),或需要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的事件。具体情况依据事件类别定。

Ⅱ级(重大)。一般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重伤),或需紧急转移安置5万人以上、10万人以下的事件。具体情况依据事件类别定。

Ⅲ级(较大)。一般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人以上、1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2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重伤)的事件。具体情况依据事件类别定。

Ⅳ级(一般)。一般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人以下生命安全,或20人以下中毒(重伤)等事件。

三、信息报告的内容和要求

㈠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及一般突发公共事件中一次事故(事件)造成2死(2重伤)以上的事故(事件)的信息;可能引发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和一次事故(事件)造成2死(2重伤)以上的事故(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

㈡本地发生的一般事件,但性质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时间、敏感地区、或可能演化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

㈢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内容包括以下要素: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起因和性质、基本过程,已造成的后果、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以及下一步工作建议等。

㈣报送格式要统一规范。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格式报送(详见附件一、二)。

四、信息报告责任主体

㈠根据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负责向市人民政府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有关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向市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在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和向社会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前,必须核实准确,经市领导同意后,再上报或,坚决杜绝应急信息误报和不经市领导审阅,擅自越级上报现象。

对跨行政区域的突发公共事件,由上一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做好信息的汇总和上报工作。

㈡各级人民政府是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由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应急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收集汇总、上传下达、跟踪反馈等工作。

㈢建立健全日常值班制度。各地各责任单位要落实专人履行值守,应急联络员确保24小时开通联系渠道,认真做好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

五、信息报告时限及方式

㈠一次性造成2死(2重伤)以上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和较大以上(含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人民政府必须立即如实向市人民政府报告,最迟不得超过事件发生后1小时;同时,将情况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可能受事件影响的地区,并及时续报事态进展情况。

㈡各地、各部门通过应急平台向市政府应急办公室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信息可采用文字、图像(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紧急情况下,可先通过电话口头报告,再书面报告;信息按相关规定报送。市政府应急办24小时值守电话:*

㈢在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过程中,现场指挥机构负责人或授权专人要与市政府应急办公室保持密切联络,并设专职信息员,负责信息的收集、汇总,及时、主动报告有关情况。处置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还应与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务院总值班室)保持密切联系。

㈣突发公共事件涉及港澳台侨、外籍人员,或影响到境外,需要向有关国家、地区、国际机构通报的,按照相关规定办理。

六、建立健全信息报告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各地、各部门报告突发公共事件的情况,市政府办公室要定期和不定期进行综合考核和通报。对及时、准确、全面上报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质量高的给予表扬和奖励;对迟报、漏报甚至谎报、瞒报以及报告质量差的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向市人民政府写出书面检查,提出整改措施;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友情链接